肺穿刺活检术论文
肺穿刺活检术论文(精选9篇)
肺穿刺活检术论文 第1篇
关键词:肺穿刺,紧张,疼痛,护理干预
CT引导下行肺穿刺活检术, 为肺内占位性疾病的诊断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检查手段, 对于确定肺内病灶的性质及制订正确的治疗方案具有重要作用[1]。但肺穿刺活检术作为一种有创性检查, 可导致气胸、出血、胸痛及感染等并发症, 病人及家属难以接受, 加之病人缺乏医学知识, 术中不配合屏气, 严重影响了穿刺成功率。我科2008年1月—2009年3月对120例肺部疾病行肺穿刺活检术的病人进行了护理干预, 减轻了病人的心理负担, 提高了穿刺成功率, 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1月—2009年3月我科收治的120例病人, 经X线胸片、CT、MRI检查发现肺内肿块, 用常规检查方法 (痰检、纤维镜检查等) 无法定性, 为进一步明确诊断或病理类型, 进行肺穿刺活检术。将120例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60例, 男36例, 女24例;年龄30岁~78岁, 平均50.1岁;右肺肿块32例, 左肺肿块28例。观察组60例, 男39例, 女21例;年龄28岁~82岁, 平均51.2岁;右肺肿块35例, 左肺肿块25例。两组病人性别、年龄、疾病种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均在CT引导下进行穿刺。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肺穿刺活检术常规护理, 即术前一般健康宣教, 术后进行对症护理。观察组采取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 分别在穿刺前、中、后进行护理干预。
1.3 护理干预
1.3.1 认知干预
针对病人及家属对疾病及肺穿刺活检术相关知识的缺乏, 利用一切与之接触的机会, 讲解穿刺的目的、意义、方法、注意事项及可能发生的并发症, 告之积极的配合会提高穿刺的成功率,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鼓励其病人表达自己的认知和疑虑, 耐心解答, 使其有一个正确的认知。
1.3.2 心理干预
针对病人因疾病诊断不明, 担心患癌, 对穿刺术不了解, 担心穿刺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而产生的紧张、恐惧心理, 以亲切和蔼的态度、文明礼貌的语言、极大的爱心和同情心, 给予病人精神和心理上的支持和安慰, 鼓励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以平和、乐观的心态积极配合穿刺术。
1.3.3 行为干预
1.3.3.1 术前行为干预
①指导完善各项检查, 备好穿刺所需物品。②术前2 d行呼吸及屏气训练, 按深吸气→呼气→屏气片刻 (至少30 s) 的顺序进行, 使其在较长一段时间内能自如调节呼吸频率与深度[1]。③术前1 d行穿刺时的体位训练 (仰卧、俯卧或侧卧) 。④术前用药:过度紧张者予镇静剂, 咳嗽剧烈者予镇咳剂, 对疼痛敏感者予镇痛剂。
1.3.3.2 术中行为干预
①协助安置合适的体位。②指导正确的呼吸及屏气配合。③用安慰、暗示的语言, 分散注意力, 减轻疼痛和不适。④密切观察病情及对穿刺的反应, 重点是面色、呼吸、脉搏, 及时处理异常情况。⑤对于可能出现气胸的病人在术中吸100%的氧气, 可使胸腔积气很快吸收。这是因为肺泡内氧分压增高, 使末梢毛细血管血气压降低, 和胸腔气压之间产生明显的压力差, 利于气体吸收[2]。
1.3.3.3 术后行为干预
①穿刺完毕即指压穿刺点5 min, 随后碘伏消毒, 无菌敷料加压包扎穿刺处。穿刺侧向下静卧5 min~15 min, CT扫描无出血、气胸后用平车送回病房。②卧床休息6 h~12 h, 取术侧卧位, 不能者取仰卧位。③24 h内避免剧烈活动, 保持平静呼吸, 避免用力咳嗽和屏气动作。④密切观察病情, 重点观察呼吸, 有无咳嗽、咯血及咯血的颜色和量, 判断有无气胸和肺出血。⑤倾听病人对疼痛的主诉, 正确评估疼痛程度, 采用药物或非药物镇痛。⑥指导进食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 利于穿刺处组织的修复。⑦遵医嘱予抗感染、止血治疗。
1.4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均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病人紧张、恐惧程度比较
无紧张恐惧、无不适感为0级;有轻度恐惧, 无或有轻度不适感, 但不回避为Ⅰ级;有恐惧感并试图回避为Ⅱ级;有强烈恐惧感且尽力回避, 需医生护士协助固定体位才能进行穿刺为Ⅲ级[3], 本组结果见表1。
2.2 两组疼痛程度比较
应用描述式疼痛评估工具。行利多卡因局部麻醉后, 进针时无疼痛感为0级;稍有针刺样痛但能忍受为Ⅰ级;无法忍受, 不能配合穿刺而终止穿刺为Ⅱ级[4], 见表2。
2.3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肺穿刺活检术的并发症主要是气胸和肺出血, 其他并发症如感染、胸膜反应少见。通过X线胸片, 结合病人的症状和体征, 可明确气胸诊断。肺出血主要表现为咯血, 一般为痰中带血, 大咯血较少, 见表3。
3 讨论
肺穿刺活检术对明确肺内占位性病变的诊断及预后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病人对该项检查不了解, 担心穿刺术会导致严重并发症, 对检查结果报有矛盾心理, 既希望早日诊断以对症治疗, 又害怕检查结果诊断为癌症。对病人实施认知及心理干预, 可使病人正确认识该检查, 勇敢面对检查结果, 减轻紧张焦虑情绪, 更好地配合穿刺。穿刺时需要在平静呼吸下屏气时进行, 以免在穿刺过程中由于呼吸运动导致穿刺过深而刺破其他肺泡或血管引起气胸或出血[5], 因此术前的呼吸及屏气训练尤为重要, 术前即反复训练, 直至病人熟练掌握。术中及术后疼痛往往是病人第一主诉, 要及时巡视, 正确评估, 给予心理及行为上的干预, 减轻疼痛不适感。单侧肺受压不超过30%者多无明显症状, 不需特殊治疗, 可自行吸收。如超过者临床表现明显, 均需要采取相应治疗措施[6]。少量咯血不需特别处理, 安定病人情绪, 增加卧床休息时间, 咯血量大者则需采取相应的止血治疗措施。本研究表明, 对病人实施认知、心理及行为干预, 可使病人正确认识该检查, 消除紧张、焦虑情绪, 减轻疼痛不适感, 提高配合程度, 提高穿刺成功率, 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对肺穿刺活检术的病人实施护理干预, 要求护士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临床经验, 有较强的沟通能力, 与病人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以病人为中心, 实施全面的整体护理。
参考文献
[1]孙永燕.CT引导下肺穿刺活检术围术期的护理问题[J].医学理论与实践, 2008, 21 (12) :1470-1471.
[2]吕素珍, 叶旭蓉.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的护理体会[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6, 15 (14) :1992.
[3]袁晓红.食管癌病人手术前后焦虑状态调查及护理对策[J].护理学杂志, 2001, 16 (4) :240.
[4]郑修霞.护理学基础[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 1999:95.
[5]龙彩梅.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的观察与护理[J].华夏医学, 2007, 20 (3) :589.
肺穿刺活检术论文 第2篇
【关键词】超声引导; 穿刺活检;肺周围型病变
【中图分类号】R814.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1-0449-01
近年来,肺癌在我国发病率一直居高不下,随着介入超声技术的发展,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由于其安全性,实时性,高效性,已成为早期诊断肺周围性病变的重要手段。现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间我院超声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的患者187例,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间在我院住院治疗的187例肺周围型病变患者,其中男135例,女52例:年龄14- 82岁,平均(53 60士4. 93)岁,右肺病变119例,左肺病变68例,肿块最大14.51cm×12.10 cm,最小1. 92cm×1.40.cm,超声检查均可显示该病变。所有患者一均无明显出血倾向及其他严重的心肺功能不全。
1.2仪器:ALOKAα10超声诊断仪,9133型5-2探頭,巴德自动活检抢,18G切割式活检针。
1.3术前准备:术前常规检查血常规、凝血四项,必要时查心电图。向患者及家属交待病情及手术并发症并签手术知情同意书,穿刺前仔细阅读胸部X线、CT和M RI影像资料,根据病灶所在部位及穿刺路径分别采取坐位、俯卧或侧卧位。在病灶区对应胸壁处经皮超声检查,记录病变特点,如大小、形态及内部回声,尤其注意病变与周围组织毗邻关系,CDF'I观察病灶内部及周围血流情况,选择最佳进针入路,即避开病变周边大血管及正常肺组织。必要时训练患者练习屏气。依据病灶大小,射程设置为15 mm或22 mm。
1.4 方法: 常规消毒、铺巾,在已作标记的体表处再次明确肿块部位,在进针处用 2%的利多卡因局麻自皮肤直达胸膜。嘱患者准各好后屏气,超声引导穿刺针避开正常肺组织、大血管及坏死区,针尖快速到达肿物边缘,击发活检枪。活检穿刺取组织后,迅速退出穿刺活检针 ,根据取材满意情况决定活检针数,将活检组织固定于10%甲醛溶液中,送组织病理学检查。术后所有病例留观待生命体征平稳后离开,必要时可行X线了解有无出血及气胸可能。
2结果
2. 1穿刺成功率:187例患者一中172例首次穿刺即获阳性结果,一次穿刺成功率91.97% 15例未获阳性结果患者一中有11例再次穿刺而获阳性结果,4例由手术后病理证实,总穿刺成功率为97.86%。
2 .2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本组鳞癌29例,腺癌41例,低分化腺癌26例,小细胞癌21例,转移癌19例,胸膜间皮瘤18例,炎性假瘤11例,脓肿9例,结核13例。
2.3穿刺并发症本组患者术后出现明显并发症18例,发生率9.62%,其中术后出现咯血12例,出现胸膜反应6例,予平卧及胸腔闭式引流等对症处理后缓解。
3讨论
近几十年来, 我国的肺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居高不下,并呈上升趋势[1],而肺周围型病变难以通过纤维支气管镜活检及其他方法确诊,随着介入超声技术的不断发展,超声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已成为肺周围型病变诊断的重要手段,为肺周围型病变的早期诊断治疗提供了良好的帮助。
超声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已成为肺周围型病变诊断的重要手段,我们认为其具有以下优点:①安全性:超声引导下穿刺能清晰显示进针状况,利于选择最佳的穿刺路径,能避开大血 管、正常肺等结构,与CT比较超声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无放射性,对人体损害小。②实时性:同时可以监测穿刺的全部过程,具有极高的交全性,.操作简便。③高效性:超声具有良好的分辨,可清楚地识别肿瘤活性区及其坏死区,从而指导穿刺过程中避开肿瘤的坏死结构,选择肿瘤的实性部分,提高阳性诊断率[2]。④有效性:本组187例患者,182例一次穿刺成功,切口小,病人无明显疼痛[3]。
在超声引导穿刺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为了提高穿刺的阳性率及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应注意几点:①术前要评估好病人,掌握好适应症,向患者及家属交待病情及手术并发症并签手术知情同意书[4]。②术中要定位准确,注意肿块的大小及周边比邻,设计好进针入路,避开大血管和正常肺组织。娴热的操作技术能提高穿刺活检的交全性。③术后注意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及呼吸情况,及早发现并发症,及时对症处理[5]。
总之,对于肺周围型病变,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有助于明确病理诊断,指导下一步治疗有重要作用,且安全,实时,高效,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Parkin D M, Bray F B, Pisani P GloSal cancer statistics J.CanccrCli 2005, 55(2): 74-105
[2] 梅洪强,黄伟俊.超声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在肺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河北医学,2010(1):14-16
[3] 郭瑞军,梁晓宁,于泽兴,等.彩色多普勒超声引淤自动穿刺活检在周围型肺肿块及胸膜病变中的应用.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7, 23( 3): 441-443
[4] 袁泉,余晓梅,郭敬东.彩色多普勒超卢引导经皮肺穿刺活检对肺周围型肿块的诊断价值. 医学新知杂志,2008,18( 2): 121.
肺穿刺活检术论文 第3篇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58例患者中, 男性45例, 女性13例。年龄30~69岁, 平均48.5岁。影像学检查发现肺内肿块直径为2~8cm, 平均为5cm, 用常规的检查方法 (痰检、纤微镜检查等) 无法定性, 为进一步明确诊断或病理类型而行CT导向下肺穿刺活检术。
1.2 方法
备好穿刺包、穿刺针, 活检枪、标本容器、局麻药物 (利多卡因 ) , 术前禁食4~6h, 采用美国 GE公司生产的HISP EEDNX/I 全身扫描仪进行CT扫描定位, 确定最佳穿刺途径, 避开心脏大血管。依据CT片上的病灶位置, 采取仰卧、侧卧或俯卧位, 用5mm层厚行病灶内薄层扫描。常规消毒和局麻后, 嘱患者屏气, 在此状态下将定位针送入设定的深度。CT扫描确认针尖位于病灶之内后用活检枪取材即可。组织取出后立即放入10%的福尔马林溶器中固定并及时送检。术后常规CT扫描穿刺部位, 观察有无气胸、出血等并发症。
2 结果
本组病例58例, 取材成功54例, 成功率为93%, 均送细胞学或组织学检查, 分别进行手术、伽玛刀及直线加速器放射等治疗, 诊断正确率为96%。
3 围术期间的护理
3.1 术前护理
(1) 心理护理:行肺穿刺术多数为影像学检查未明确诊断者, 许多患者对穿刺术不了解, 从而产生了紧张恐惧心理, 担心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这些不良的心理因素直接影响了手术效果。因此, 护理人员应与患者亲切交谈, 了解心理状态, 鼓励患者说出心中的顾虑, 耐心解答患者及家属提出的疑问并详细讲解穿刺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告诉患者此种检查方法具有操作简便、确诊率高、副作用小等特点。从而减轻其恐惧紧张心理, 使其积极配合检查。 (2) 术前准备:穿刺前常规检查出、凝血时间、血小板计数、血常规和心电图等, 各项检查结果均应在正常范围, 备好一次性穿刺包、标本容器、麻药 (利多卡因) 穿刺针, 填写病理细胞学检查申请单, 向患者及家属介绍穿刺活检术过程, 交待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及处理方法, 患者或家属签署穿刺术同意书。详细询问药物过敏史, 严格掌握适应症。反复指导患者进行平静呼吸下的屏气及保持体位的练习, 使患者在较长一段时间内能自如调节呼吸频率与深度, 同时讲解正确的呼吸动作及穿刺时屏气的重要性。术前对CT 扫描机房进行紫外线照射1h, 做好空气消毒。扫描室内应准备氧气、吸引器及抢救药物等。
3.2 术中护理
根据病灶部位协助患者取合适的体位, 仰卧、侧卧或俯卧时可使用床单或衣物进行调整, 以确保患者舒适。嘱患者保持固定体位, 如感觉不适, 及时告诉医护人员, 避免移动体位。CT定位后, 做好穿刺点皮肤标记并协助医生进行常规消毒。穿刺过程中嘱患者平静浅呼吸、勿咳嗽和打喷嚏, 随时告知患者手术的进展情况, 给予安慰和心理支持。密切观察呼吸、脉搏、面色等, 如出现呼吸困难, 出汗、咳嗽、咯血等异常情况, 应立即停止穿刺, 协助医生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穿刺针拔出后, 用碘伏消毒穿刺部位并按压数分钟, 再用无菌纱布块加压包扎。然后常规行CT扫描, 观察是否有气胸, 肺内出血等异常情况。在整个穿刺过程应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
3.3 术后护理
嘱患者卧床休息, 告知采取穿刺点向下的限制性体位, 避免用力咳嗽, 必要时给镇咳药, 同时保持穿刺部位的清洁, 尽量保持呼吸平稳, 24h内避免做剧烈活动。
4 讨论
据文献报道, 此项检查最常见的并发症为气胸及咯血, 气胸发生率为10%~25%, 咯血发生率为5%~10%。个别患者可发生血胸、皮下气肿、肿瘤细胞血行扩散和心肌梗死等并发症[2]。因此, 检查结束后, 应测量呼吸、血压、脉搏、注意有无胸痛、胸闷和咳嗽加重等情况。如无异常, 住院病人可以回病房卧床休息2h, 门诊病人应在CT室观察2h并有家属陪护, 同时告知患者如出现胸闷、气促、心悸、咯血等异常情况, 应及时告知医护人员, 从而得到及时处理。CT引导下肺穿刺活检术, 为肺部占位性病变, 特别是纤维支气管镜及痰细胞学检查不能明确诊断的病例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3]。虽然此项检查创伤较小, 不良反应相对较轻, 但仍有少数患者出现气胸、咯血、胸痛等不良反应, 造成患者紧张和恐惧, 从而影响手术效果和术后恢复。因此, 护理人员应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敏锐的观察力。注意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 发现异常现象及时报告医生, 并积极协助医生采取有效的抢救措施。这样对于提高穿刺活检的成功率, 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肺穿刺,活检,护理
参考文献
[1]吕梅君, 李德仁, 吴兆求, 等.CT导引下经皮肺穿刺活 (J) .临床肿瘤学杂志, 2001.6 (1) :38-39.
[2]张学哲.全面开展介入性放射技术 (J) .中华放射学杂志, 1994, 28 (5) :293-294.
肺穿刺活检术论文 第4篇
摘要:目的观察和探讨超声引导下的前列腺穿刺活检术在临床上的应用体会。方法对一例患者在超声引导下前列腺穿刺活检术致菌血症抢救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其诊疗过程及风险性。结论前列腺穿刺有一定的风险性,一定要按正规程序操作,应注意其相关的事宜。
关键词:超声引导;前列腺癌;穿刺活检;风险性;体会
中图分类号:R44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49(2013)05-0115-02 1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男,78岁,农民,于2010年1月外出探亲因排尿不畅在南方某家医院行彩超检查CT提示:前列腺癌待排,后又返回本地,为求进一步诊治,前来本地医院就诊(2010-03-16),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经直肠超声查,前列腺大小约5.8cmX3.9cmX5.2cm。左右叶基本对称,大小分别为2.1cmX1.7cm,2.0cmX1.7cm,腺体回声不均匀,左叶后缘内腺于外腺交接处见0.9cmX0.9cm较低回声结节,界限尚清楚,内部回声尚均匀。另于左叶内见三个低回声结节,较大者为0.6cmX0.6cm,较小者0.4cmX0.3cm,界限尚清,内部回声尚均匀。前列腺重约70g,其中内腺重28g。腹部超声提示:1.增殖性膀胱炎;2.前列腺肥大伴结石,前列腺见强回声结节,肿瘤或其他,建议进一步检查;3.膀胱残余尿,少尿。胸部正位片未见明显异常。心电图提示:ST-T异常改变结合临床。PSA提示:前列腺特异性抗原(11.1ug/L);游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1.0ug/L);尿常规提示:(59.50,H,/uL)。入院后中段尿培养阴性。患者于2010-03-18日下午(16:30)在超声引导下行前列腺穿刺活检术后。返回病房后(17:05)突然出现寒战、发抖,伴恶心、呕吐等不适感,呕吐为胃内容物,呕吐3-5次,其后患者恶心、呕吐症状未见缓解。查体患者意识清楚,双侧瞳孔等大等圆,伸舌无明显偏移,四肢肌张力未见明显异常,监测生命体征,血压200/100mmHg,心率160次/分,其后患者即可出现躁动、呼吸急促,血压突然降低,立即给予心电监测、持续吸氧,并给予地塞米松注射液10mg,静推;复方氯化钠500ml,静滴;5%葡萄糖250ml+盐酸多巴胺120mg,静滴,血压回升,升压治疗40分钟后,患者血压恢复至100/49mmHg,心率135次/分,意识恢复,但仍有恶心、呕吐现象,急查肝肾功、电解质回报提示:白蛋白(29.3,L,g/L);(葡萄糖7.33,H,mmol/L);尿酸(425.0 H,mmol/L);钾(3.40,L,mmol/L)。血常规提示:中性粒细胞百分比(86.9,H,%)。请心内科会诊后,建议:患者目前休克状态已明显缓解,继续给予补液,用多巴胺维持血压,并给予抗感染治疗,防止水电解质紊乱。其后继续给予复方氯化钠500ml+盐酸多巴胺120mg ,静滴;罗氏粉1.0, 静滴;甲硝唑注射液250ml,静滴;聚明胶肽500ml,静滴等补液、升压、抗感染治疗等积极抢救后,血压维持在110-80/.70-50mmHg,心率在90-100次/分之间,患者病情明显好转,恶心、呕吐症状缓解,休克状态得到有效纠正,生命体征平稳。03-19,03-20尿培养均阴性。此后患者病情一直平稳,无发烧,无咳嗽、咯痰,排尿基本通畅,无明显的尿频、尿急、尿痛现象,前列腺穿刺活检病理报告提示:前列腺中分化腺癌。
2临床讨论与分析
董主任意见:患者系超声引导下前列腺穿刺活检后突然出现寒战、发抖症状,除患者下尿路梗阻导致膀胱内残余尿,增殖性膀胱炎诊断明确外,根据患者术前、术后尿培养检查均阴性,目前多考虑是前列腺穿刺引起的菌血症导致感染性休克,且患者病情发展快符合感染性休克暴发的典型临床表现:细菌入血后导致毛细血管收缩,循环血量不足导致患者血压下降明显,应积极给予抗感染、扩容、升压等抗休克对症治疗,患者的并发症得到了及时的纠正。
周主任意见:前列腺穿刺活检主要用于诊断前列腺癌,根据穿刺路径可分为经会阴和经直肠穿刺活检两种方法,最好在超声引导下,应用穿刺针(Tru-cut穿刺针或自动活检穿刺枪)进行。经会阴感染机会少,但副损伤大,不直观,而经直肠穿刺直观,但感染性机会多。适应症:1.PSA>=10ng/ml.。PSA 3总结 前列腺系统穿刺活检术作为诊断前列腺癌的主要手段在临床上已得到广泛应用。自1989 年Hodge 等提出经直肠超声引导6 点前列腺系统穿刺活检术诊断前列腺癌以来, 由于该术式同传统的经直肠食指引导的前列腺结节穿刺活检术相比显示出明显的优越性而渐被多数学者接受, 被称为前列腺穿刺活检术的“金标准”。理想的前列腺穿刺活检术式应该是以最小的创伤达到最佳的临床诊断效果。但一定要注意其适应症、禁忌症、并发症、临床风险的防御措施及要掌握的技术要点与操作步骤。 3.1要掌握其适应症与禁忌证:1.适应证:1)直肠指诊(DRE)触及硬结,怀疑肿瘤;2) 经直肠前列腺B超(TRUS);3)查发现异常回声,怀疑肿瘤;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泌尿男科张春影4)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10.0ng/ml;5)DRE或TRUS可疑异常,PSA在4.0-10.0ng/ml;6)用于邻近器官肿瘤侵犯前列腺的鉴别诊断,也用于转移性肿瘤的鉴别诊断。2.禁忌证:1)心肺并发症严重,不能耐受手术;2)肾囊肿存在感染;3)局部粘连较重,肾实质内囊肿、合并出血性疾病等。 3.2要了解前列腺穿刺活检的并发症:1.血尿、血便,极少数人出现血精;2.感染:术前不做或不很好地做肠道准备,术后感染的机会将明显增加。严重者可引起败血症,高热达40℃以上,血培养多为大肠杆菌,这是经直肠穿刺时,穿刺针将细菌由直肠经直肠壁带入前列腺,而进入血流引起菌血症的结果;3.尿频、排尿困难。 3.3要掌握前列腺穿刺活检的预防及处理措施:1.血尿、血便、血精:一般在1~3d内消失,术后可多饮水,不需要特殊处理;2.感染:应重视术前肠道准备,术前、术后应用抗生素;3.尿频、排尿困难:避免同一部位反复穿刺,术中穿刺应避免靠近中央,以减少对尿道的损伤。 3.4要掌握前列腺穿刺活检的技术要点:1.术前应进行血清PSA检测及前列腺直肠指诊,对可疑病例进行经直肠前列腺超声及MRI检查;2.避免同一部位反复穿刺,容易引起出血及组织块不完整;3.总数不宜超过10块,过多的损伤也易引起出血及感染,有文献报道,行13点穿刺活检,将有助于提高穿刺活检的阳性率;4.术中穿刺应避免靠近中央,以减少对尿道的损伤,术后多饮水可减轻血尿;5.经直肠穿刺一般不需要使用麻醉剂,这是因为直肠壁没有对锋利针敏感的疼痛神经纤维分布,但在穿刺过程中应避免碰到肛门括约肌,因肛门括约肌有很多疼痛神经纤维。也有报道说,术前将利多卡因糊剂灌人直肠,将有助于减轻术中疼痛。 3.5要掌握前列腺穿刺活检的操作步骤 :1.术前准备: 术前2d口服氟哌酸0.2g,每天3次。或甲硝唑0.2g,每天3次。或静脉输注抗生素,术前清洁洗肠。可明显减少或避免术后感染;2.体位:可根据病人健康状况和医师习惯,取左侧卧位或胸膝卧位;3.穿刺部位: 标准6 点法:将前列腺分为左右两侧,分别于每侧前列腺的底部、中部、尖部各穿刺1 针,在标准6 点系统穿刺法的基础上,再分别于前列腺外侧外周带底部、中部、尖部各穿刺1 针,共12 针,将内侧区与外侧区组织分别送病理检查,在标准的经直肠超声引导6 点前列腺系统穿刺活检术的同时, 增加在前列腺的中间部位间隔穿刺3 点, 在前列腺两侧旁正中线的远侧各间隔穿刺2 点, 共13 点;4.穿刺步骤:在经直肠超声引导下,选用横断面或斜冠状切面,在腺体两侧的顶、中、尖部各取一针,重点对准后外侧,共6点,每条所取组织长1.75cm。然后对可疑病变部位(DRE及超声怀疑的结节部位),进行穿刺获取标本活检,根据情况取组织标本2~4条。穿刺顺序由6点区域至结节,及被破坏的部位,根据需要可进入前列腺顶部、尖部,甚至内腺靠近移行带穿刺。 参考文献 [1]许清泉;高分级前列腺上皮内瘤1年内再次活检诊断前列腺癌的风险与穿刺针数相关[J];中华泌尿外科杂志;2006年05期. [2]周四维;叶章群;前列腺上皮内瘤临床研究新进展[J];现代泌尿外科杂志;2006年05期. [3]李亚南;毕向军;陈晓清;张晓峰;肖丽萍;余新沛;刘岗;杨明常;宋骤;刘坚;;单纯前列腺上皮内瘤临床和病理特征分析——附23例报告[J];新医学;2008年02期. [4]侯惠莲;张学斌;李旭;张冠军;王鸿雁;邓元;王敏;;前列腺上皮内瘤中微血管密度、DNA倍体、免疫表型与其生物学特性的关系[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09年05期. 关键词:肺,穿刺活检术,并发症,X线计算机 1 引言 CT引导下肺穿刺活检是一项安全的诊断手段,该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弥补了纤维支气管镜活检的不足,对肺周围型结节或肿块有较高的诊断价值[1],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工作中,成为胸部疾病诊断和鉴别诊断的重要手段。然而,作为一种有创性检查,在操作过程中难免发生一些并发症。本研究通过对612例病例的全面分析,旨在找出穿刺并发症发生的原因,以利于提高穿刺的安全性,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 2 资料与方法 2.1 资料 回顾分析2007年9月至2011年5月612例在CT引导下行经皮肺穿刺活检病例。其中男389例,女223例,年龄21~81岁,平均56.3岁。 2.2 穿刺前准备 穿刺前仔细阅读患者CT片,对病灶邻近大血管者行增强CT扫描,以明确血管与病灶关系。术前行血常规,出、凝血时间和凝血酶原时间及心电图检查。向患者及家属交待穿刺过程中注意事项,以及穿刺后有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并签肺穿刺活检术协议书。使用日本TSK 18G、20G半自动弹枪式活检针(普通型和套管型)。 2.3 穿刺方法 依据病灶位置、大小,患者取仰卧位、腹卧位等。平静呼吸状态下,采用Bright Speed 16层螺旋CT机进行穿刺前CT扫描,采用自动毫安技术扫描,扫描范围:病灶中心上下3~4 cm,层厚2.5 mm,连续螺旋扫描,确定最佳穿刺点、测量穿刺的深度及角度。常规消毒、铺巾、局部麻醉,进针穿刺后再次扫描,复核针尖位置后取材,取材组织置于10%的甲醛溶液固定进行病理学检查。穿刺后立即进行CT扫描确定有无并发症。 3 结果 本组病例中145例出现气胸,占23.69%,其中4例为大量气胸,经现场进行胸膜腔穿刺术,抽出气体后好转,余均为少量气胸,嘱患者侧卧位休息,无须特殊处理(见表1)。166例出现针道周围渗血,发生率为27.12%,其中47例出现痰中带血,占7.68%,口服止血药物(云南白药胶囊)即可控制,4例出现大咯血,立即肌注立止血后得到控制(见表2)。1例出现急性胸膜反应。无感染、大量出血或血胸、空气栓塞、针道种植等严重并发症发生。 4 讨论 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的并发症有:气胸、肺内出血、咯血、胸膜腔出血、空气栓塞、胸膜反应等。气胸和出血是经皮肺穿刺活检术最常见的并发症。文献报道肺穿刺后气胸发生率约为10%~40%[2,3]。肺出血发生率约为26%~33%[2,3,4]。本组气胸和出血的发生率分别为23.69%和27.12%,与文献报道基本一致。影响CT导向下经皮肺穿刺活检并发症发生的因素较多,就本组病例具体原因分析如下: 患者自身状况:主要是老年人肺部情况较差,肺气肿、肺大疱、肺间质性改变的发生率较高;肺气肿患者,尤其是病灶周围存在肺气肿的患者极易发生气胸,如果穿刺时肺大疱被刺破,可直接导致气胸的发生(如图1所示)。本组发生气胸病例有107例穿刺针道经过肺气肿区域,发生气胸65例,占气胸发生率60.7%。另外穿刺针经过叶间胸膜极易发生气胸(如图2所示),本组41例中发生气胸18例,占43.9%。 精神因素:患者精神紧张,心率、呼吸加快,血压升高,对疼痛刺激很敏感,易发生胸膜反应[5]。 病灶因素:(1)由于病灶较小,受呼吸动度的影响大,尤其是两下肺距膈面较近病灶,常因定位不够准确而导致一次穿刺成功率低,往往需要反复调整进针方向,造成肺组织多次损伤,导致气胸和出血的概率增加。(2)病灶距胸壁穿刺点的距离大,穿刺针所经过的路径长,而且进针深度及角度不易把握,往往需要反复调整进针方向,造成肺组织及血管损伤增加,出血及气胸的发生概率增加。(3)由于病灶较小(直径<2 cm),活检针长度(2 cm)大于病灶直径,致使击发取材时切割正常组织而导致出血,若同时刺破气管则会出现痰中带血或咯血;而大病灶切割范围多在病灶内,病灶周围血管损伤的可能性较小。(4)病灶与支气管相通者,易发生咯血或痰中带血,尤其是病灶内侧见支气管充气征者,咯血概率更高。本组发生咯血47例中,发现支气管充气征36例,发生率76.59%。(5)血供丰富病灶出血的发生率较高。病灶内毛细血管丰富,病灶周围见血管集束征,穿刺时造成病灶内毛细血管及病灶周围血管损伤,引起病灶周围出血(如图3(a)、(b)所示)。本组中出现4例大咯血。 活检针类型的选择,普通型活检针需反复穿刺,造成胸膜、肺组织多次损伤;而套管型活检针只需一次进针,可进行多次、多点、多方向取材,操作时间明显缩短,气胸和出血的发生率和程度明显低于普通型活检针。本组应用套管针后气胸和出血的发生率分别减低约20%、9.8%。 影响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并发症的因素较多,主要和病灶周围肺部基本情况、病灶大小、深度以及病灶性质关系较大。术前应对这些因素进行正确的分析,选择适合病例,严格掌握适应证及禁忌证;穿刺时选择最佳进针路线,动作要稳、快,一次取材成功。只有熟练掌握和灵活运用穿刺技术,才能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Westoott J L.Percuntaneous transthoracic biopsy:State of theart[J].Radiology,1998,169:593-601. [2]Yankelevitz D F,Vazquez M,Henschke C I.Special techniques intransthoracic needle biopsy of pulmonary nodules[J].Radiol ClinNorth Am,2000,38(2):267-279. [3]Ko J P,Shepard J O,Drucker E A,et al.Factors influencing pneu-mothorax rate at lung biopsy:Are dwell time and angle of pleuralpuncture contributing factors[J].Radiology,2001,220(2):554-555. [4]Yeow K M,See L C,Lui K W,et al.Risk factors for pneumothorax andbleeding after CT-guided percutaneous coaxial cutting needle biopsyof lung lesions[J].J Vase Interv Radiol,2001,12(11):1 305-1 31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70例2011年10月~2013年10月在本院进行治疗的CT导引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经术前X线胸部摄片或CT检查均发现肺部肿块, 患者均为肺内单发周围型肿块, 其中31例为左肺, 39例为右肺, 病灶大小1.6~12.5 (平均4.1) cm, 其中19例患者的肿块≤2cm, 51例患者的肿块>2cm;扫描结果显示患者均为血管性病变, 其中48例患者CT征象显示高度怀疑肺癌, 其余22例患者CT表现无特征性。部分患者行痰脱落细胞学及纤支镜检查, 无法得到病理结果而未能明确病灶性质。排除患有严重心、脑以及肺部疾病的患者。其中男42例, 女28例, 年龄19~78 (53.8±4.7) 岁。 1.2 方法 1.2.1 整体护理实施前的常规护理 (1) 手术前的准备。在手术开始前, 对患者进行出凝血时间检查还有血常规检查。大多数患者都是第一次接触CT导引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 由于对诊疗手段和方法缺乏足够的认识, 因此难免会对手术产生恐惧、疑虑、担忧以及紧张等心理。因此, 在术前应通过宣传页或者讲述的方式向患者及其家属详细说明检查的必要性以及操作中需配合的注意事项, 加强他们对于诊疗的正确认识, 减轻其思想顾虑, 以积极的态度接受手术。另外还要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沟通和交流, 获得其同意, 并与院方签署知情同意书。患者额在手术前4~6h应开始禁食, 对于伴有咳嗽症状的患者应给予镇咳药。 (2) 手术过程中物品的准备。手术物品准备主要包括CT扫描间常规紫外线30~60min消毒、美国Band公司的全自动组织活检枪、抢救药品、20ml注射器、2%利多卡因2支、无菌手套、无菌纱布、生理盐水、标本瓶、以及局麻药及腰穿刺包等。 (3) 手术方法。所有患者均行CT导引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 手术仪器采用菲利蒲6排螺旋c T机, 根据病灶大小确定扫描的层距和层厚, 穿刺活检部位进行薄层扫描, 采用TEMNO弹簧芯状切割式活检针进行穿刺。手术方法:根据病灶的位置采取适当体位, 一般来说常用的主要有仰卧位、俯卧位, 偶尔采取侧卧位这几种。对患者进行常规CT扫描, 然后确定最佳穿刺层面以及肺内病灶相对应的体表穿刺点, 同时还要对进针的深度和角度进行测量。常规消毒、铺巾, 2%利多卡因局麻之后按设定的方向和深度迅速透过胸膜穿刺到达病灶中心, 进针时嘱患者憋气, 以免造成穿刺针的移位而对穿刺效果造成不良影响。CT扫描观察针尖和病灶的关系, 确定针尖到达病灶后拔出针芯, 然后用20 ml注射器抽吸出组织液少许涂片做活检。活检完成后对患者进行CT复查, 观察有无出血和气胸等并发症的发生, 观察20 min, 确认患者无异常即可离开CT室。 1.2.2 整体护理实施后的护理措施 整体护理实施是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增加了呼吸训练, 并加强了手术中的患者心理方面的护理和配合技巧的训练。 (1) 呼吸训练。在穿刺的时候需要在平静的呼吸下进行, 为了避免由于呼吸运动的不平稳引起穿刺针切割肺组织引起气胸, 在手术开始之前应反复对患者进行呼吸训练, 具体为在平静呼吸数次后屏气5s[1]。 (2) 术中护理。在手术过程中应对患者的生命体征以及临床表现等进行密切的观察, 如果发现患者出现心悸、胸闷、面色苍白、头晕、出冷汗、咯血、刺激性咳嗽以及晕厥等现象应立即停止穿刺, 使患者平卧, 必要时给予患者皮下注射1:1000肾上腺素0.3~0.5mg, 情况严重的患者可给予吸氧[2]。如果患者由于紧张或者恐惧等心理而拒绝穿刺, 护理人员应对其进行耐心和开导, 告诉他们穿刺是由专业医师进行操作的, 不会出现什么问题的, 缓解其心理压力, 并指导其配合操作。 1.3 统计学方法 对本次的研究结果, 我们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2.0对统计的数据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的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本组研究中70例均获取组织标本, 并获得穿刺成功, 穿刺成功率为100%。70例患者获取阳性病理结果, 阳性率为92.86%。具体穿刺次数成功情况见表1, 由表中数据可知, 整体护理实施后患者的穿刺成功情况优于实施前, 且实施前后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 整体护理实施前共有24例患者出现并发症, 占总病例数的34.29%, 整体护理实施后共有12例患者出现穿刺并发症, 占总病例数的17.14%, 实施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 且两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具体情况见表2。并发症患者均给予对症处理, 1w内均逐渐恢复。 3 讨论 临床上常用的诊断肺部疾病的方式主要有影像学检查、纤维支气管镜、痰检以及经皮肺穿刺活检等[3]。其中影像学检查可用于肺内结节或肿块的诊断, 但是其诊断的特异性也并不能达到100%;纤维支气管镜适合于支气管内病变的检查如中央型肺癌、支气管内膜结核, 对于周围型病变无能为力;痰检虽然可得到病理结果, 但阳性率低, 偶然性高;而经皮肺穿刺活检对肺内肿块和结节尤其是对于周围型病变的确诊具有独特的优势[4]。因此在临床诊断中我们提出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 它是一种有创性影像学检查, 应用于肺部肿块的诊疗中具有非常好的效果[5]。但是由于其为新提出的方式, 很多患者会对其产生恐惧、紧张等不良心理, 因此在手术过程中应加强对患者的护理工作, 以此为基础我们提出了整体护理措施。在本次研究中, 整体护理实施后患者的穿刺成功情况明显优于实施前, 且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降低, 实施前后相比差异均具有显著性 (均P<0.05) 。由此可见, 通过整体护理的实施有效穿刺活检的成功率, 斌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总的来说, 将整体护理应用于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中能够有效提高肺穿刺活检的成功率, 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摘要:选择2011年10月2013年10月在本院进行治疗的CT导引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患者70例, 患者CT扫描结果均显示为非血管病变, 患者均采用整体护理方法, 即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对患者进行评估, 并根据体知识的掌握情况、精神状况、舒适度以及潜在并发症等方面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比较患者的整体护理实施前后的临床效果。结果实施后患者的穿刺成功情况明显优于实施前, 且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降低, 实施前后相比差异均具有显著性 (均P<0.05) 。将整体护理应用于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中能够有效提供肺穿刺活检的成功率, 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整体护理,CT,皮肺穿刺,活检术,实施效果 参考文献 [1]陈江远, 陆丽芳, 罗海英, 等.CT导引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的护理体会[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5, 14 (6) :813-814. [2]高华, 张琴群, 吕红, 等.CT导引下经皮肺穿刺术的临床应用及护理[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0, 14 (14) :51-52. [3]谢董悦, 梁小琼.整体护理在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的应用[J].临床医学工程, 2010, 17 (1) :61-62. [4]常春丽, 孙洪巧, 张宁, 等.63例CT导引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的围手术期护理[J].河北医学, 2010, 16 (5) :619-621. 关键词:彩超引导,活组织检查,周围型肺肿块 肺外周型病变在胸部X线片、CT检查有时诊断非常困难, 支气管镜检查难以到达肺外周病变部位, 痰液细胞学检查阳性率较低, 多数病变难以获得明确的诊断。超声引导经皮穿刺活检是目前常用的活检方法之一, 已广泛应用于临床, 但应用于肺疾病的穿刺活检相对较少。本院应声引导经皮穿刺活检诊断肺外周型病变23例, 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组患者23例, 均来源于本院2007年8月至2008年11月门诊和住院患者, 男18例, 女5例, 年龄27~78岁。所有病例均经X线和CT检查。 1.2 方法 超声仪器为ATL HDI5000型、GE Logic7, GE Logic9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 探头频率2.5 MHz, 采用美国BARD重复可调式穿刺活检枪, 其穿刺活检长度为15 mm和22 mm, 两种刻度可调节。穿刺针为18G活检针 (切割针) , 外径1.2 mm。 1.3 穿刺前准备 术前根据X线胸片和CT所显示的病变位置, 选择病变处肋间隙行超声扫查, 了解病变的位置、形态、范围、内部回声及与周围脏器和血管的关系, 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 (CDFI) 了解肿块的血流状况, 选择最佳途经。穿刺前严格掌握穿刺适应证, 常规检查患者的血常规、凝血机能和心电图等。 1.4 穿刺活检 根据病变和穿刺点的位置, 患者取仰卧位、侧卧位或俯卧位。常规消毒皮肤, 用2%的利多卡因3~5 ml局部浸润麻醉。穿刺探头用无菌橡胶套包裹, 将穿刺针穿过进人皮肤至胸壁深层, 此时嘱患者屏气, 在超声监视下迅速进针至肿瘤边缘, 按动活检枪“扳机”即完成活检穿刺。记录获得组织样本的色泽和长度, 固定于10%甲醛溶液中, 送病理检查。为确保组织样本高阳性率, 每例患者均在病变的不同部位穿刺, 常规穿刺2针, 必要时可加做1~3针。 2结果 2.1 组织学诊断 本组23例患者, 其中, 恶性肿瘤21例, 包括鳞癌11例, 腺癌9例, 炎性病变2例。 2.2 穿刺活检 本组23例患者, 一次穿刺成功率95.6% (22/23) 。22例穿刺活检组织样本大于10 mm, 穿刺活检针数2~5次, 平均2.7次。 2.3 并发症 本组23例中, 无明显并发症发生。 3讨论 部分肺外周型病变在各种影像检查上无特异性改变, 胸水、痰液细胞学、支气管镜活检阳性率很低, 临床上诊断与鉴别诊断有时很困难。CT引导下经皮穿刺活检操作较繁琐, 非动态实时, 且患者和医护人员均无法避免X线辐射, 且其诊断的结果变化也较大[1,2]。相比较而言, 超声引导经皮穿刺活检操作简便、安全、有效且无X线辐射, 是目前非手术获得组织标本的主要方法之一。类似的研究多为细针细胞学检查, 其恶性肿瘤细胞学阳性率在85%左右[3,4,5]。Otte等[6]在超声引导下用细针抽吸和粗针切割的方法对194例胸腔内病变进行穿刺活检, 90.2%的病例获得准确诊断, 假阴性为8.8%。本组23例肺外周病变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活检, 一次穿刺成功率95.6%, 使大多数病例获得明确诊断, 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肺外周病变活检有许多优势, 首先, 超声可显像这类病变, 并能实时连续地显示穿刺针的行径和针尖的位置, 可以避开大血管和重要脏器, 近似于直视下穿刺, 准确性和安全性较高, 本研究与相关报道结果是一致的[2,3,4,5,8]。并且彩超可显示肿物内血供情况及周围受压肺组织血管走行, 一般在血供较丰富部位及病变边缘取材阳性率高, 而病变中心往往为坏死组织, 其次, 本研究采用BARD自动活检装置, 与传统手动活检相比, 取材成功率较高, 组织样本也较多, 穿刺次数明显减少, 穿刺并发症也相对减少;第三, 本研究所用穿刺针为18 G, 外径1.2 mm, 对组织损伤相对较小, 本组未发生明显并发症;第四, 对于肺肿瘤合并胸水、肺不张患者, 超声引导则不受胸水、肺不张等的影响, 超声反而更容易显示肺肿瘤及穿刺针尖和穿刺针道。 超声引导经皮穿刺活检在肺肿瘤应用的安全性备受关注, 多数研究表明该方法在肝脏、肾脏、胰腺、胃肠道及腹膜后病变等的应用中安全性较高[7]。本研究用18G针穿刺活检23例, 且无并发症发生, 与21 G活检针的并发症率相比无统计学意义。只要术前严格掌握穿刺活检适应证, 选择最佳穿刺途径, 术后积极的对症治疗, 可将并发症控制在较低水平, 由此也说明该项穿刺活检技术在肺外周肿瘤的应用中是安全的。 超声引导经皮穿刺肺外周病变活检术也有局限性。首先, 由于超声波不能穿透含气的肺组织, 有些肺外周病变的浅部有少量含气肺组织, 超声也难显示病变;其次, 对于有些肺肿瘤合并肺不张的病例, 超声显像有时误将不张的肺组织当成肺肿瘤进行穿刺活检, 出现假阴性的结果, 影响诊断的准确性。总之, 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活检是诊断肺外周型病变有效、安全及简便的方法, 使大多数病例获得明确诊断, 有助于临床进一步治疗, 该方法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Mark Farlane J.Lung biopsy, Br Med J, 1985, 290 (6462) :97-98. [2]Westcott JL.Percutaneous transthoracic needle biopsy.Radiology, 1988, 169 (3) :593-601. [3]罗福成, 连娟, 宋志芳, 等.超声导向经皮肺细针穿刺活检117例临床分析.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1990, 13 (2) :82-84. [4]YuanA, YangPC, ChangDB, etal.Ultrasound-guided aspiration bi-opsy of small peripheral pulmonary modules.Chest, 1992, 101 (4) :926-930. [5]Chen CC, Hsu WH, HuangCM, et al.Ultrasound-guided fine nee-dle aspiration biopsy of solitary pulmonary nodules.J Clin Ultra-sound, 1995, 23 (9) :531-536. [6]Otte R Ch, J Wellauer.Ultrasound-guided biopsy and drainage.NewYork:springer, 1985:58-67. [7]Marco-Domenech SF, Gil-Sanchez S, Femandez-Garcta P, et al.Sonographically guided percutaneous biopsy of gastrointestinal tractlesions.AJR Am J Roentgenol.2001, 176 (1) :147-15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3年2月至2015年2月在我院行肺门肿块CT引导经皮肺穿刺活检术的136例患者的病史资料, 其中男76例, 女60例;年龄33~84岁, 中位年龄62岁;肿块大小1.5cm×1.3cm~3.8cm×3.5cm;穿刺前CT提示肿块与心脏大血管或肺门毗邻。 1.2 仪器与方法 CT引导下主要仪器设备包括:经皮肺穿刺活检术GE Light Speed VCT、Bard全自动穿刺活检枪、一次性Bard穿刺活检针、金属体表定位仪。 穿刺前所有患者均行常规检查, 排除手术禁忌证, 根据患者病灶位置决定穿刺体位。以5mm层厚、5mm层间距进行扫描, 选取最佳进针点、进针角度以及深度。以穿刺点为中心常规消毒、铺巾, 采用2%利多卡因进行局部麻醉后进行穿刺。采用一次性Bard穿刺活检针进行穿刺, 进入肺组织前嘱咐患者屏气, 随后进针, 重复进行扫描, 确认活检针位置到病灶后进行取材。在情况允许下重复取材1~2次。将取出的样本置于4%的甲醛固定液中送检。 肺穿刺活检术论文 第5篇
肺穿刺活检术论文 第6篇
肺穿刺活检术论文 第7篇
肺穿刺活检术论文 第8篇
1.3 观察指标
术中、术后观察患者有无发生胸膜反应, 检查完成后嘱咐患者平卧5min, 再次行CT扫描观察有无出血、气胸等并发症发生。完成检查2d内继续观察有无出血等。术后3天观察穿刺伤口愈合情况, 术后1周观察患者有无出现咳嗽、咳痰、呼吸困难、发热等呼吸道感染症状, 出现上述症状者复查胸片或胸部CT, 明确有无肺部感染。统计各并发症的发生率, 与术后出现气胸、出血等并发症密切相关的各种因素。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P<0.05, 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穿刺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136例患者穿刺成功, 穿刺成功率100%, 获取组织标本1~3条。术后23例患者出现气胸, 发生率16.9%, 其中4例患者肺受压超过30%, 行胸腔闭式引流术后恢复;3例患者肺受压为20%~30%, 行胸腔穿刺抽气后恢复;其余气胸患者未行特殊处理, 自行恢复。术后19例患者出现肺内出血, 发生率14.0%, 其中1例出现肺叶大片出血, 经止血、局部放疗等治疗后治愈, 余为针道少量出血或小血肿, 经常规止血治疗后治愈。术后3例患者出现胸膜反应, 发生率2.2%, 采用肾上腺素对症处理后好转。术后1例患者出现肺部感染, 发生率0.7%。经常规抗感染治疗后炎症吸收。
2.2 出血、气胸发生相关因素单因素分析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穿刺体位、穿刺次数、穿刺角度、穿刺时间、穿刺深度、病灶大小与出血的发生率相关 (P<0.05) ;年龄、穿刺次数、穿刺角度、穿刺时间、穿刺深度、病灶大小与气胸的发生率相关 (P<0.05) 。
2.3 出血、气胸发生相关因素多因素分析
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穿刺次数、穿刺时间是出血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P<0.05) ;年龄、穿刺次数、穿刺时间、穿刺深度是气胸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P<0.05) (见表1和表2) 。
3 讨论
本组研究中, 术后气胸和出血的发生率分别为16.9%、14.0%, 略低于报道平均发生率[6]。术后出现肺内出血的患者多为针道少量出血或小血肿, 经常规止血治疗后治愈。卡方分析显示穿刺体位、次数、角度、时间、深度、病灶大小在各组之间存在差异性 (P<0.05) , 提示术后出血与上述因素有关。肺内出血、气胸的发生与肺部组织损伤有直接关系[7]。穿刺次数越多、时间越长, 患者肺部损伤的越大, 发生出血、气胸的概率也越大。病灶大小与出血发生率也直接相关, 反复穿刺对肺部损伤相对应[8]。穿刺体位、角度主要由患者病灶位置决定, 角度越大, 探针经过的肺组织越多, 出血、气胸发生率也就越高。本组中年龄对患者气胸发生情况有影响 (P<0.05) 而对出血发生情况无明显影响 (P>0.05) , 可能与老年人肺组织弹性较低有关。老年患者中肺气肿患病率较高, 肺组织回缩性较差, 穿刺过程已导致肺大泡形成, 从而诱发气胸[9], 但对于出血的发生无明显影响。
穿刺次数、时间是决定穿刺成功与否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关键因素之一。熟练掌握肺部解剖结构特点, 选择合适的体位和角度, 尽可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10]:首先, 操作前必须明确操作适应证及禁忌证, 术前对患者进行屏气训练, 选择合适的穿刺针;其次, 穿刺避免反复多次进针, 减少损伤组织;再次, 对于老年或合并肺部器质性病变的患者, 可采取针吸活检, 最大程度的减少气胸发生率。
参考文献
[1]王恩雨, 胡金文.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的临床实践[J].放射学实践, 2012, 27 (4) :469-470.
[2]吴辉塔, 王馨, 黄毅民, 等.CT引导经皮肺穿刺活检术应用于肺门肿块的并发症分析[J].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2012, 9 (7) :490-493.
[3]杨肖华, 黄新宇, 汪国祥, 等.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并发症的影响因素分析[J].介入放射学杂志, 2013, 22 (8) :658-662.
[4]邵发林, 胥美娟.改良的CT引导下同轴法经皮肺穿刺活检术应用[J].放射学实践, 2013, 28 (11) :1175-1177.
[5]林承奎.CT与B超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对周围型肺孤立病变诊断价值比较[J].现代仪器与医疗, 2015, 21 (5) :37-39.
[6]张浩敏, 罗自锋.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在周围型肺癌诊断中的作用[J].江苏医药, 2014, 40 (19) :2344-2345.
[7]古丽巴哈尔, 夏衣扎提.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应用的经验体会[J].临床肺科杂志, 2012, 17 (9) :1730-1731.
[8]江明君.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对周围型肺癌的诊断价值探讨[J].医学研究杂志, 2015, 44 (3) :131-134.
[9]邓锻炼, 向杰, 胡长超, 等.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在周围型肺癌诊断中的临床价值[J].中国社区医师, 2014, (16) :111-112.
肺穿刺活检术论文 第9篇
肺部阴影可由多种原因造成, 如肺癌、结核、真菌感染或者慢性炎症等, 常规的诊断方法有影像学检查、痰脱落细胞、痰抗酸杆菌检查甚至纤维支气管镜检查, 常不能明确诊断, 而直接采用手术活检诊断则不易被大众接受且有意外风险。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作为一种微创诊断手段, 安全、并发症少[1], 适合肺部结节性病变, 特别是怀疑恶性肿瘤的定性诊断。老年肺部阴影病人常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病 (COPD) , 为探讨此类病人行经皮肺穿刺活检术的安全性, 现对本院呼吸科2003年4月2010年3月肺部阴影合并COPD患者行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 现回顾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共135例, 男106例, 女29例, 年龄53~80岁, 平均71.1岁;弥漫性病变24例, 局限性病变111例;局部病灶>3 cm 86例, <3 cm 49例。均罹患不同程度的慢性阻塞性肺病 (1-3级) , 均无呼吸急促或呼吸困难表现, 血气分析提示没有呼吸衰竭。
1.2 手术方法
术前行胸部增强CT检查, 确定病灶非血管瘤、动静脉瘘或有大血管通过, 常规检查心超、肺功能、血小板计数、出凝血时间及心电图。术前1 h予以口服镇咳药, 备福尔马林液 (保存组织样本) 、穿刺包及组合式共轴切割式活检针, CT机定位。
操作方法:嘱患者深吸气后屏住呼吸, 通过扫描确定病灶的位置, 重点确定以下几个数据:穿刺点的位置、穿刺深度和穿刺角度。穿刺深度细分为胸壁厚度、到达病灶近端边缘的深度, 到达病灶远端边缘的深度、选择最佳体位和穿刺点, 以利于穿刺针从最近距离导入病灶体内, 并避开重要的血管和神经。常规消毒铺巾, 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麻醉后, 根据测量出的穿刺方向, 将穿刺针按预设角度和深度导入肺脏, 重新扫描, 确认针入肿瘤体内理想位置。根据病灶大小, 穿刺针击发手柄的设定穿刺长度可设定为12 mm或18 mm, 将穿刺针装入击发手柄后, 击发穿刺针, 将样本取出, 并从组织条的外观上初步判断是否有效取材。为保证活检取样成功, 每个病例可再重复上述操作, 共取1~2个组织活检条。注射完毕后即行扫描了解是否发生气胸或出血等情况, 并进行胸部查体, 嘱其原位休息数分钟, 观察无异常表现后返回病房。
术后第0.5 h、1 h、2 h及4 h各巡视患者1次, 并测血压, 了解患者的一般情祝, 特别是呼吸情况, 再次进行胸部查体并与刚完成操作时进行对比。如怀疑出现气胸并经过胸片证实, 则行细引流管胸膜腔闭式引流术, 有明显咯血者对症处理。
2 结果
本组病例均安全存活并继续其基础病的诊疗, 1例局部麻醉时出现明显气胸, 故临时取消手术, 余134例患者均取得满意的组织学标本, 取材成功率为99.3%。活检组织病理检查明确诊断121例 (89.6%) , 包括腺癌48例, 鳞癌35例, 小细胞癌6例, 肺泡细胞癌4例, 大细胞癌1例, 未分化癌7例, 细菌感染5例, 结核9例, 非特异性炎症6例;未能明确肯定诊断13例 (10.4%) , 1例手术未成功, 肺泡组织伴少量炎性细胞6例, 少量肺泡组织伴非干酪样坏死组织3例, 少量肺泡组织伴叶间隔增厚、局部纤维化3例。术后54例 (40.0%) 主诉不同程度的疼痛, 但服用1次双氯芬酸钠75mg后, 不需进一步镇痛。术后31例 (23.0%) 发生气胸, 其中19例予以观察后未进一步处理;12例出现气促, 予以细引流管胸膜腔闭式引流术, 此后症状缓解并在5 d内拔除引流管;23例 (25.3%) 出现咯血痰, 但量不多只需少量止血药物。
3 讨论
一般而言, 肺内诊断不明的病灶, 如果无法通过纤维支气管镜获取病理者, 即可考虑施行经皮肺穿刺活检术明确诊断。经皮肺穿刺活检术通常没有绝对的禁忌症, 但如患者同时罹患其他疾病或身体条件差, 对可能出现的并发症耐受力差, 则应谨慎评估。例如, 合并严重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4级、3级合并呼吸困难者) , 病灶周围肺大泡形成, 合并有出血倾向者;所检病灶可能为肺动静脉瘤或包囊虫病;合并严重肺淤血或充血 (肺动脉高压) 患者;合并肺纤维化等肺间质性疾病且肺功能差者。
尽管是微创诊断, 但经皮肺穿刺活检术仍可引起并发症, 如气胸、血胸、咯血、疼痛等。绝大部分的气胸在操作完毕早期复查或胸片即可发现, Perlmutt LM等[4]对673例经皮肺穿刺活检的总结中, 发生气胸的患者在4 h内都均被检出, 但少部分气胸则不能被早期发现。Choi CM等[5]研究458例经皮肺穿刺活检, 有100例发生气胸 (21.8%) , 其中延迟气胸者15例, 大约占所有发生气胸患者的15%, 延迟发现时间介于术后5~120 h。本组发生气胸31例, 无延迟性气胸, 气胸发生率为23%, 与本院以往报道的21%大体一致。气胸的发生与病灶大小、病灶所在肺叶是否存在肺气肿相关, 与穿刺针的大小无关[5]。病灶小则不易1次中的, 可能需要反复调整针位, 从而增加术后气胸几率, 而肺气肿患者的肺质地差, 针道不易闭合, 术后也易发生气胸。本组均为老年患者, 肺质地普遍差, 但发生气胸比例与本科既往普通患者相仿, 可能与本组大部分病例的病灶较大有关。但需胸闭引流的患者明显增多, 达12例, 与病人的肺功能较差难以承受低氧直接相关, 但经处理症状能马上缓解并在短期内痊愈。
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是一种创伤小而实用的诊断方法, 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对COPD患者只要经恰当选择即可安全施行。
参考文献
[1]Charig MJ, Phillips AJ.CT-guided cutting needle biopsy of lung lesions-safety and efficacy of an out-patient service[J].Clin Radiol, 2000, 55 (12) :964-969.
[2]冯学仁, 崔恩海.CT引导下经皮肺切割活检对肺孤立性小结节的诊断价值[J].山东医药, 2008, 48 (7) :91.
[3]Perlmutt LM, Johnston WW, Dunnick NR.Percutaneous transthoracic needleaspiration:a review[J].AJR Am J Roentgenol, 1989, 152 (3) :451-455.
[4]Perlmutt LM, Braun SLZ, Newman GE, et al.Timing of chest film follow-up after transthoracic needle aspiration[J].AJR Am J Roengenol, 1986, 146 (5) :1049-1050.
肺穿刺活检术论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