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发性流产的概述
复发性流产的概述(精选9篇)
复发性流产的概述 第1篇
1、子宫畸形
子宫畸形是子宫先天发育异常的疾病, 是导致晚期复发性流产的原因之一, 一般发生在妊娠12~28周胎儿已成形时期, 现将与复发性流产相关的子宫畸形加以阐述。
1.1 纵隔子宫
纵隔子宫两侧苗勒氏管发育正常, 但苗勒管在子宫下段和宫颈完全融合而子宫底部没有完全融合, 而形成纵隔子宫。纵膈粘膜上的血液供给不足, 受精卵一旦着床于纵膈, 会因蜕膜与胎盘形成不良引起流产, 或因肌纤维多导致不协调的收缩引起流产。纵隔子宫有可能伴有宫颈结缔组织与肌肉比例失衡, 容易导致宫颈机能不全从而使晚期流产与早产的机会增加。又由于子宫纵隔的雌激素及孕激素受体缺乏, 提高流产的风险。纵膈子宫中, 不全纵膈居多。纵隔子宫的妊娠结局最差, 流产率在26%~94%。纵隔子宫在复发性流产患者中占约3.3%[3], 在复发性流产宫内病变中占60%[4]。
1.2 双角子宫
双角子宫是两侧副中肾管没有完全融合而形成。双侧完全或不完全分离的内膜腔共用同一个宫颈。在子宫的异常发育中, 双角子宫约占25%仅次于纵隔子宫。按照Buttram分类, 在宫颈内口处即分开, 则为完全双角子宫;在宫颈内口之上任何部位分开, 则为不完全双角子宫。子宫双角与宫颈内口的距离不同, 双角分离的程度也不尽相同。双侧宫角之间存在不同的交连通道。双角子宫妊娠结局较差, 流产率28%~61%, 早产率14%~30%[2]。
1.3 双子宫
双子宫两侧副中肾管完全没有融合, 各自发育形成两个不同的子宫及宫颈, 阴道也完全分开, 左侧及右侧子宫各有一个单一的输卵管和卵巢。双子宫的宫腔小, 供血欠佳, 蜕膜形成不良, 不利于受精卵发育及存留, 并且容易合并宫颈机能不全。流产率较高, 约为20.9%~32.9%[5]。如若可维持继续妊娠则结局较好[6]。
2、宫腔粘连
宫腔粘连是指因为各种原因导致的子宫内膜和肌层损伤, 引起子宫肌壁的互相粘连, 临床表现为月经减少, 闭经及流产, 不孕等症状[2]。子宫内膜结核、子宫血管的结扎及栓塞、盆腔放射治疗等均可引起宫腔粘连。其中以器械对子宫内膜引起的直接损伤所导致的宫腔粘连最常见。有项研究显示, 欧美11个国家2981例宫腔粘连的患者中, 妊娠刮宫术后并发宫腔粘连占91%, 其中人流术后占66%, 足月产后刮宫占21.5%, 剖宫产术后占2%, 葡萄胎刮宫术后占6%。重度宫腔粘连往往导致不孕[2]。
3、宫颈机能不全
宫颈机能不全症也称宫颈内口松弛症, 是导致中晚期复发性流产以及早产的重要因素, 主要表现为宫颈内口松弛, 一般由于既往手术创伤, 先天发育异常, 经阴道分娩造成宫颈裂伤, 以及孕期孕妇体内雌激素暴露等因素导致, 服用己烯雌酚的孕妇生育的女婴未来发生宫颈机能不全的机会增多[2]。宫颈机能异常的复发率国外文献报道为0.1%~2.0%[7]。宫颈功能不全时, 宫颈内口肌纤维及纤维组织断裂, 形成组织学缺陷, 使子宫峡部失去部分括约功能, 宫颈内口呈病理性松弛及病理性扩张, 宫颈管的张力减低。妊娠早期以后, 胎囊向宫颈内口部分突出, 无法承担孕中后期胎儿及附属物的重量, 刺激子宫导致宫缩, 继而发生早产。
4、子宫肌瘤
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器官最常见的良性肿瘤, 在生育期妇女中发病率尤其高, 妊娠合并子宫肌瘤的现象也很常见。子宫肌瘤的患者中合并妊娠的发生率占0.5%~1.0%, 而妊娠期妇女合并子宫肌瘤的发生率约0.5%~3.9%[8]。妊娠合并子宫肌瘤的患者的检出率较以往明显增多[9]。肌瘤导致流产的机制包括:肌瘤使宫腔变形、刺激子宫肌肉的收缩, 引起流产;子宫肌壁间肌瘤影响子宫内膜基底层的血液供应干扰孕卵着床粘附而导致不孕及反复流产流产[2]。
总之, 复发性流产的病因虽然存在不明因素, 多种病因不断被发现, 但已知的解剖学病因仍占据着重要的部分, 如若存在, 应首先排除解剖学病因, 再进行其他病因分析。
关键词:复发性流产,解剖学病因
参考文献
[1]乐杰.产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89-92
[2]张建平, 林其德, 李大金, 等.复发性流产的诊断与治疗[J].现代妇产科进展, 2006, 15 (7) :481-492
[3]Chan YY, Jayaprakasan K, Zamora J, et al.The prevalence of congenital ulerineanomalies in unselected and high-risk populations:a systematic review[J].Hum Reprod Update, 2011, 17 (6) :761-771.
[4]王世军, Mandakini Oli, 蒋励, 等.女性生殖管道发育异常225例临床分析[J].中华妇产科杂志, 2008, 43 (7) 493-496.
[5]连岩, 王谢桐.双子宫和纵隔子宫与复发性流产的关系及处理[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13, 29 (2) :82-86.
[6]Feng Y, Liang X, Li X.Clinical Analysis of 16Cases with Duplex Uterus[J].J Reprod Contracepti on, 2011, 22 (4) :217-221.
[7]Rand L, Norwitz ER.Current controversies incervicalcerclage[J].Seminin Perinatol, 2003, 27 (1) :73-85.
[8]Cooper NP, Okolo S.Fibroids in pregnancy-common but poorly understood.Obstet Gynecol Surv.2005 Feb;60 (2) :132-138
复发性流产的概述 第2篇
摘要:目的 探讨复发性流产的临床诊治规范。方法 选取2010年至2011年门诊患者18例,分析其临床诊治资料,评价治疗效果。结果 经过对症治疗,治愈11例,有效率为73.33%。结论 导致复发性流产的因素很多,临床治疗需针对病因予以治疗,有利于患者的早日康复,早日拥有健康的孩子。
关键词:复发性流产;病因;诊疗
0引言
自然流产指在妊娠28周以前自行终止、胎儿体重在l0009以下者。若连续发生3次或3次以上的自然流产,称为反复自然流产,发生率为0.4%—l%。反复流产的病因十分复杂,除染色体异常、内分泌失调、生殖系统异常和感染等原因外,约有60%—70%原因不明,目前认为与免疫因素有关,是母体免疫系统排斥胎儿的结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至2011年门诊患者15例为研究对象,年龄27-----39岁,平均年龄28.4岁。经过相应的检查,确诊因黄体功能不全引发的流产4例,生殖道异常引发的流产5例,糖尿病引发的流产3例,多囊卵巢综合征引发流产2例,染色体异常引发的流产1例。
1.2 方法
复发性流产的治疗,临床上根据不同的病因给予对症治疗。对于染色体异常的患者一般没有理想治疗方法,接受供精或供卵是唯一的病因学治疗方法。对生殖道异常行纵隔子宫可行宫腔镜下纵隔切除术。子宫黏膜下肌瘤或官腔息肉可行宫腔镜下摘除术。如有宫颈机能不全,则在妊娠后行宫颈环扎术。由糖尿病引发的流产,怀孕前要进行内分泌治疗,将指标控制在正常范围,并在早孕期用孕激素进行保胎。黄体功能不足者排卵后加用黄体酮,确定已妊娠应继续补充黄体酮,并定期检测。所有患者给予免疫治疗,提高母体免疫系统功能。
2 结果 经过积极有效的对症治疗,4例因黄体功能不全引发流产患者有3例治愈,5例生殖道异常经手术治疗治愈4例,3例糖尿病引发的流产患者全部治愈,2例多囊卵巢综合征引发流产患者治愈1例。总有效率73.33%。
3 讨论
复发性流产患者的临床检查内容包括染色体核型分析:夫妻双方都应进行检查,如发现染色体有数量上异常或结构上异常。生殖道检查:通过妇科检查、B超、子宫输卵管碘油造影等了解有无纵隔子宫、宫腔粘连、黏膜下肌瘤,必要时行宫腹腔镜检查。内分泌检查:激素水平的测定,以了解是否存在高雄激素、高泌乳素。在黃体期测定孕酮水平,有助于判断黄体功能,平均水平为l0ng/ml。免疫学检查:自身免疫抗体检查,判断是否存在自身免疫疾病所致流产,即自身免疫紊乱型反复自然流产;检查微淋巴细胞毒试验及单向混合淋巴细胞培养及其抑制试验,观察是否缺乏封闭抗体即免疫识别低下型反复自然流产。病原微生物检查:宫颈分泌物检查支原体、衣原体等,血液检查TORCH。其他疾病筛查:检查甲状腺功能和血糖监测。
根据检查结果确诊疾病病因,根据病因给予相应的治疗。
经过 遗传咨询,一旦确定夫妇双方中任何一方染色体异常,并具有遗传性,一般没有理想的治疗方法,即使保胎治疗成功也是畸形儿,因而不要盲目保胎。接受供精或供卵是唯一的病因学治疗方法。种植前基因诊断可以筛查非整倍体,从而降低流产率。对于药物、饮食污染、电磁波污染、X线照射所致染色体畸变和基因突变,预防与治疗应做在发生之前,而不是之后。生殖道异常行纵隔子宫可行宫腔镜下纵隔切除术。子宫黏膜下肌瘤或官腔息肉可行宫腔镜下摘除术。官腔粘连可在宫腔镜下分离并放置宫内节育器3月后取,术后给予人工周期激素治疗刺激内膜增殖防止再次粘连。如有宫颈机能不全,则在妊娠后行宫颈环扎术[1]。
如发现PCOS、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异常等疾病,均应在孕前进行治疗,将指标控制在正常范围,并在早孕期用孕激素进行保胎。黄体功能不足者排卵后加用黄体酮,确定已妊娠应继续补充黄体酮,并定期检测正常妊娠需要母体免疫系统对胎儿抗原产生免疫识别和免疫反应。如果不能对胎儿抗原产生免疫反应或免疫反应不足,可能导致自然流产。基于这种认识,国内外学者已经使用了多种免疫治疗方法。目前多采用丈夫的淋巴细胞主动免疫治疗:采用丈夫或者第三方淋巴细胞的主动免疫治疗,其有效率可达87%~96%。采用丈夫或无关个体的淋巴细胞为免疫原,免疫途径多以皮内注射为主,治疗从孕前开始。国外主张每次注射淋巴细胞的数量为100×106,孕前免疫4次,孕后免疫4次,每次间隔3周。国内采用小剂量主动免疫疗法,每次免疫的淋巴细胞数量为20×106-40×106,每疗程进行2次主动免疫,每次免疫间隔3周。
疗程结束后鼓励患者在3个月内妊娠,如果确定妊娠,则立刻再进行1个疗程治疗。如3个月后仍未妊娠,则应进行输卵管通液,并在排除不孕症的情况下重新进行l个疗程的主动免疫治疗。RSA免疫疗法治疗原则归纳为:治疗原发疾病;清除血中的抗体;抑制抗体的产生;改善凝血异常等几方面。常用抗凝药物有肠溶阿司匹林、肝素、双嘧达莫等,免疫抑制剂为肾上腺皮质激素如泼尼松。
孕前应根据不同的感染原进行相应的抗感染治疗。支原体及衣原体感染服用红霉素或盐酸多西环素,停药一周以上复查[2]。TORCH病毒感染为自限性疾病,一般无后期并发症,建议等待IgM转阴后妊娠。
总之,导致反复自然流产的原因有很多种因素,有遗传,解剖、内分泌、感染、免疫等多种病因[3]。应对该人群进行系统病因筛查,以便针对病因治疗。虽然有60%以上的反复自然流产病因不明,但随着分子技术的进展,对不明原因反复流产的研究将有更大的突破,将提高人口素质,又能使不幸的家庭获得了幸福。
参考文献
[1]刘国杰,王敏. 产妇复发性流产的原因诊断与临床治疗 【J】. 中国医药指南, 2014,20: 144-144,145.
[2]姚婷 ,金志春. 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的研究进展 【J】. 中西医结合研究 ,2014,04: 208-210,213.
复发性流产的病因 第3篇
胚胎染色体异常30%~50%, 依次为染色体三体, 多倍体, X单倍体, 染色体不均衡异位, 因此复发性流产应对胚胎染色体核型分析。
夫妻染色体出现≥3次流产, 夫妻任一方的兄弟或姐妹有≥2次流产史, 夫妻任一方的父母有≥2次流产史者, 应行夫妻染色体检查。
内心泌异常
甲状腺功能:甲状腺自身抗体是一种以自身甲状腺组织作为靶抗原的自身抗体, 妊娠时母体免疫识别与抗体的产生处于抑制状态, 随妊娠进展, 甲状腺自身抗体滴度呈逐渐降低趋势, 故出现甲状腺功能紊乱, 因此复发性流产患者, 应行甲状腺功能检查。
糖尿病:糖化血红蛋白及血糖升高增加了早期流产的风险, 故孕前应检查糖化血红蛋白和血糖, 使血糖控制在较好情况下受孕。
多囊卵巢: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多出现肥胖、高雄激素血症和高胰岛素血症, 上述三者出现代谢紊乱, 增加复发流产风险。因此, 复发性流产应行PCOS检查。
解剖异常
子宫畸形最常见为子宫纵隔、单角子宫。对复发性流产应常规型子宫畸形检查, 如超声或子宫输卵管造影。
宫颈松弛:宫颈口松弛是临床诊断, 通常发生在妊娠中期。
感染因素:严重感染致菌血症和病毒血症, 会导致自发性流产, 目前没有证据表明, 弓形体病、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疱疹病毒和复发性流产有关, 故不主张行常规TORCH检查。
免疫学
白细胞、自然杀伤细胞 (NK) 功能, 细胞因子均不作为常规因素。
血栓前状态
血栓前状态是指多种因素引起的凝血、抗凝和纤溶系统功能失调或障碍的一种病理过程, 有易导致血栓形成的多种血液学改变, 根据病因不同分遗传性和获得性两种: (1) 遗传性是指凝血、抗凝和纤溶有关的基因突变造成, 如凝血因子V突变、活化蛋白C抵抗、凝血酶原基因突变、蛋白C缺陷症、蛋白S缺陷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及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突变。 (2) 获得性主要是抗磷脂综合征、获得性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以及机体存在各种引起血液高凝状态的疾病。
血栓前状态与复发性流产的关系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 为临床医师治疗复发性流产开拓了新的思路。
摘要:复发性流产是指与同一配偶发生≥3次自然流产, 是一种多病因疾病。目前病因包括:遗传因素、内分泌异常、解剖异常、感染因素、免疫因素、血栓前状态。
关键词:复发性流产,病因
参考文献
[1] 郎景和, 向阳, 主译.Berek&Novak妇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808-840.
复发性流产的概述 第4篇
【摘要】目的:探讨血清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孕酮水平与复发性流产患者早期妊娠流产的相关性。方法:对既往无自然流产史、曾有复发性流产史、难免流产孕妇(孕龄6~11w)各30例分别行血清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孕酮检测。结果:三组产妇在β-HCG值及孕酮值方面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孕酮诊断难免流产的阴性预测值、阳性预测值、特异性、敏感性依次是67%、36%、78%、25%,β-HCG的是100%、50%、50%、100%。结论:β-HCG对于复发性流产乃至再次流产的预测价值较大,临床应用价值大。
【关键词】复发性流产;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孕酮
【中图分类号】R714.21【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4)02-0053-02
妊娠在28周前自行终止称为自然流产,其发生率高达15%,当自然流产在3次以上时容易导致习惯性流产,发生率常在0.4%~0.8%之间[1]。孕酮和β-HCG常被用于早孕流产的预测上。为了进一步研究孕酮和β-HCG的效果,选取90例产妇妇女作为研究对象,具体研究情况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资料共计90例,均为2012年1月至2013年6月我院收治的早孕产妇,年龄18~35岁,平均(26.3±1.3)岁,孕龄6~11周。将所有随机孕妇分成Ⅰ组30例(无自然流产史)、Ⅱ组30例(复发性流产)和Ⅲ组30例(难免流产)。三组产妇在孕龄、并发症、年龄等方面相比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所有孕妇在受孕的6~7、8~9、10~11周分别予以孕酮和β-HCG检测。空腹静脉抽血3毫升,离心取血清,接着对孕酮及β-HCG予以检测,所有操作要全部按照说明书执行[2]。
1.3统计学处理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三组孕酮及β-HCG值比较三组产妇在β-HCG值及孕酮值方面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下表1。
3讨论
导致复发性流产的原因有很多,但是由内分泌因素导致流产的占主要部分,这是由于缺乏黄体功能[4]。受精卵着床的一个必备条件就是妇女体内要有一定量的孕酮。当卵子被排出后,黄体所分泌的孕酮数量就会增加,当精子与卵子结合后,黄体的功能在于延长它们的生存时间,大约为50天,这以后孕酮仅有一小部分是由黄体分泌的,其余的全部由胎盘分泌,所以,受孕初期确保体内有充足的孕酮是非常有必要的,不仅有利于胚胎的正常发育,还对子宫有一定的镇静作用,血清孕酮水平长时间较低就会导致复发性流产[5]。研究中显示,Ⅱ组孕妇在8~9周时其孕酮水平较正常妊娠妇女相比较低,而在6~7及10~11周时较正常妊娠妇女相比差异并无显著性,诊断难免流产的阴性预测值、阳性预测值、特异性、敏感性依次为67%、36%、78%、25%。由此可以看出,孕酮的有效性不但与其水平的上升有关,还与子宫肌层、子宫内膜内特异孕酮蛋白受体在对孕酮利用的程度上有一定的联系。研究表明,孕酮在预测复发性流产乃至再次流产方面并无明显贡献。
HCG是糖蛋白激素的一种,由合体滋养细胞所分泌的,受精卵滋养层是在受精后的第六天形成的,HCG开始少量分泌[6]。当精子着床后,特异的β-HCG抗血清就能够检测出母体内的β-HCG。滋养细胞和β-HCG在数量上是相辅相成的,受孕初期,分泌量严重增加,β-HCG的增长速度每隔2日便可增加1倍,当妊娠达到8至10周时,其数量增长到最大值,维持1至2周后便开始急速下降,降为最大值的10%,而后直至分娩,β-HCG能够保证初期黄体的持续生长,并对黄体产生刺激作用,使其形成大量的雌性激素,目的是确保妊娠正常进行。研究显示,异常妊娠妇女血清内的HCG水平相对较低,这样就延缓了血HCG的增长速度,有时还会出现负增长的情况。本次研究中,Ⅱ组和Ⅲ组孕妇在β-HCG上明显低于Ⅰ组,诊断不可避免流产的阴性预测值、阳性预测值、特异性、敏感性依次为100%、50%、50%、100%,其阴性预测值和敏感性较大,对于复发性流产乃至再次流产的预测价值较大,临床应用价值大。
参考文献
[1]Beydoun H,Saftlas AF.Association of human leucocyte antigen sharing with recurrent spontaneous abortions[J].Tissue Antigens,2005,65(2):123-135.
[2]Abbott L.Ectopic pregnancy:symptoms,diagnosis and management[J].NursTmes,2004,100:32-37.
[3]王德智,张丹.中国妇产科专家经验文集②[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440.
[4]刘霓,刘炜培,张羽虹,等.妊娠早期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和孕酮的临床意义分析[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06,14(2):48.
[5]乐杰主编.妇产科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34-129.
[6]钟红秀.监测血β-HCG值观察先兆流产的预后[J].南华大学学报医学版,2003,3l(3):333.
复发性流产的概述 第5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自2011年2月至2013年9月共收治病人1108人, 其中复发性流产495例, 年龄26~41岁。 (连续五次流产3人。四次流产12人, 三次流产80人, 两次流产400人) ;一次流产史287例年龄20~39岁, 第一次怀孕先兆流产的326例, 年龄19~36岁。孕酮判断值大于25为正常, 20~25之间观察。
早期先兆流产是指怀孕12周内发生的少量阴道出血但胚胎还在发育中, 经休息及保胎治疗后可继续妊娠。连续发生两次或两次以上的早期自然流产叫早期复发性流产。
1.2 治疗方法
有自然流产史的病人行卵泡监测, 排卵后开始口服黄体酮胶囊100毫克, 日2次。同时口服维生素E100毫克日一次, 排卵后14天化验血HCG和孕酮, 然后一周复查一次血HCG和孕酮, 并根据化验情况决定用药剂量;有流产史而没有行卵泡检测或第一次怀孕先兆流产病人, 从第一次就诊开始, 一周化验一次血HCG和孕酮, 用药方法同前。相关的治疗还包括甲状腺功能低下治疗, 高半胱氨酸治疗, 微量元素及维生素缺乏治疗。饮食调理等。
1.3 常用保胎药
黄体酮胶囊100~150毫克/次, 日两次;
黄体酮针10~80毫克/天, 日一次, 肌注;
HCG (绒促性素) 1000~3000单位, 隔日一次, 肌注;
维生素E100毫克/次, 日一次, 口服;
小肠溶阿司匹林75~100毫克, 日一次 (改善子宫胎盘供血) , 口服。
中药:保胎灵, 保胎丸等。
1.4 用药特点
先从足量开始, 再逐渐减量, 然后缓慢停药。不能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 骤然停药;单用黄体酮或与HCG联合使用 (HCG上升缓慢, 低于5倍) 。
保胎药用药时间及化验时间:应超过上次流产的时间, 绝大部分需要保胎化验到三~三个半月。
2 治疗效果
2.1 复发流产病人保胎效果
495例复发性流产病人, 成功保胎并足月分娩450例, 占90.9%。 (表1)
2.2 一次流产史病人保胎效果
287例一次流产史病人, 成功保胎并足月分娩276, 占96.16%。
2.3 第一次怀孕先兆流产病人保胎效果
326例第一次怀孕先兆流产病人, 成功保胎并足月分娩319例, 占97.85%。
3 讨论
第一次怀孕先兆流产, 保胎成功率最高。复发性流产成功率相对较低, 流产次数越多, 成功率越低。但也大大超过了其他报道中2/3成功的结局, 所以, 预防复发性流产应从第一次怀孕开始。许多妇产科医生及病人都没有规范保胎意识, 绝大部分医生不经化验, 凭经验给与常规剂量黄体酮20~40毫克/天, 用药数天后出血消失自行停药, 致使大部分病人胚胎停止发育, 这是非常错误的, 医务人员应建立随访机制, 告诉病人反复化验的重要性, 并取得病人理解与支持。由于复发性流产保胎成功率较低, 建议医务人员对所有早孕女性常规化验血HCG和孕酮, 并定期复查, 发现孕酮下降幅度较大时及时补充黄体酮, 直至孕酮稳定, 逐渐减量缓慢停药。从而降低复发性流产的发生率。如果发现HCG上升缓慢, 应加用HCG3000单位/日, 稳定后逐渐减量, 缓慢停药。同时加用小肠溶阿司匹林75~100毫克/天, 以改善子宫胎盘供血。微量元素及维生素补充非常重要, 这是因为当今社会人们长期使用精米精粉所致。应该多吃粗粮来调理饮食。以此来降低流产发生。
参考文献
复发性流产的病因学研究新进展 第6篇
关键词:复发性流产,相关病因,免疫失衡,研究进展
复发性流产 (RM) 是指连续自然流产2次及2次以上者, 是临床上常见的妊娠并发症。在育龄妇女中的发病率约为1%~5%[1,2,3]。引起RM的因素很多, 解剖因素、遗传因素、内分泌失调、自身免疫性疾病、体内某些蛋白、细胞因子以及免疫失衡及等是较确定的原因[4], 最新研究证实凝血功能的改变、精子-透明质酸未结合率、精子核蛋白不成熟率、精子-DNA碎片率实验诊断指标的异常, 与RM的发生有关[5,6,7]。随着现代医学的进步以及的交叉学科的发展, 对RM的发病机制影响因素不断有新的认识, 以下对RM的病因学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1 解剖因素
解剖因素是最早被发现的原因, 包括各种子宫畸形、宫颈功能不全等, 最常见的畸形依次为纵隔子宫、双角子宫和双子宫。子宫腔粘连综合征、子宫肌瘤也与RM有关, 宫颈功能不全则主要与晚期流产有关。具体机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单角子宫、宫腔粘连等原因造成的子宫宫腔空间狭小, 常见到有妊娠后随着宫腔压力逐步增大, 易发生流产; (2) 血供不足, 大部分发育异常及宫腔粘连的子宫血供不足及子宫内膜发育不良, 尤其在妊娠后血供更加不足, 子宫供血不良造成妊娠后蜕膜形成不良, 进而影响胎儿发育成长而导致流产; (3) 宫颈功能障碍, 发育异常的子宫大多同时伴有宫颈功能障碍, 极易发生中孕期反复流产。但存在子宫畸形的, 统计显示50%能实现足月妊娠, 并通过自然分娩或剖宫产术得到顺利生产, 因此子宫畸形的妇女慎重手术治疗。
2 染色体异常
反复自然流产患者中胚胎染色体异常是常见原因, 其可能来源于三个方面。
2.1 父母来源即流产夫妇的染色体异常
(1) 来源于父母的染色体异常最常见的是数量及结构异常。包括染色体三体、X单体、三倍体的数量异常, 数量异常中染色体三体最常见。染色体易位、部分缺失、重叠、断裂、倒置及嵌合是染色体结构异常的核型表现, 最常见的染色体结构异常为染色体易位[8,9,10,11]。夫妇任何一方的染色体异常, 都可使生殖细胞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产生不平衡配子使下一代的遗传物质发生改变, 致使胎儿染色体组合为各种异常核型而流产。 (2) 多数学者研究发现流产夫妇染色体多态性如大Y和小Y、D-G组随体变异、次缢痕增长等与自然流产关系密切[12,13,14], 染色体多态性可能会使生殖细胞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产生不平衡配子影响下一代, 因样本量少, 临床有争议, 有待于学者们的进一步研究。 (3) 单个细胞结构畸变夫妇的染色体比正常人不稳定, 单个细胞结构畸变并可发生在生殖细胞中影响下一代[15,16,17,18]。
2.2 胚胎来源染色体异常
胚胎在配子形成中或受精卵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突变, 致使胚胎染色体异常, 不能正常发育, 最终导致早期胚胎死亡或流产。
2.3 其他遗传因素
主要包括:遗传印记异常、单亲二倍体 (UPD) 、偏斜X-染色体失活及研究证实的单个基因突变、部分DNA片段缺失;a-glokin基因缺失为基因丢失和流产关系的典型的实例, 有学者研究表明:该基因丢失和胚胎水肿及死亡有关。
3 内分泌因素
内分泌因素在RM病因中表现复杂, 主要结局为黄体功能不全, 黄体功能不足时, 孕激素产生或利用障碍, 致子宫内膜发育不良, 不能为胎盘形成提供成熟的内膜层而影响胚胎发育, 妊娠不能维持从而引起流产, 内分泌因素占RM的23%~67%[19]。例如多囊卵巢综合症因内分泌水平不平衡而影响丘脑-垂体-卵巢轴的功能, 多囊卵巢患者黄体生成素 (LH) 相对于卵泡刺激素 (FSH) 呈较高水平, 月经周期的卵泡中期, 低水平的FSH使卵泡成熟不充分, 致使排卵后黄体不能正常发育而产生黄体缺陷的结局, 妊娠后导致妊娠黄体功能不足;同样高泌乳素血症、子宫内膜异位症、血糖异常、甲状腺功能异常等均可影响性腺轴而导致黄体功能不足;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体内存在前列腺素异常合成、代谢, 研究显示前列腺素在子宫内膜含量增加, 同时腺腔液中前列腺素较正常人群亦增加, 子宫内膜或腺腔液中异常的前列腺素影响孕卵早起植入及胚胎正常发育;高泌乳素血症造成卵泡发育及成熟障碍的机制是通过负反馈抑制下丘脑合成和释放促性腺激素, 并可能干扰卵子受精和胚胎正常发育;糖尿病患者导致血管病变, 子宫血运不良、胚胎发育受阻;甲状腺激素可与FSH协同作用, 刺激卵巢颗粒细胞分泌孕酮, 甲状腺激素不足或亢进则可导致流产[20]。妊娠期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 会抑制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 影响三羧酸循环的氧化磷酸化过程, 使ATP储存不足, 易发生胎盘功能低下, 导致流产[21]。
4 免疫因素
母体对种植胚胎的适应性免疫反应是胎儿-胎盘单元建立的关键步骤。免疫因素导致的RM是临床工作者关注较多的病因之一, 免疫因素所致的RM临床上分为两种, 自身免疫排斥和同种免疫排斥。
4.1 自身免疫排斥
自身免疫性疾病与RM有一定的关系:主要与抗磷脂综合征、系统性红斑狼疮和干燥综合征等相关的抗心磷脂抗体、抗核抗体有关。其发生机制可能是APA与血管内皮的磷脂-蛋白结合后, 抑制蛋白C (PC) 在内皮细胞和血小板表面活化, 导致PC抗凝功能的缺陷, 同时损伤血管内皮细胞, 使前列环素 (PGI) 的合成减少, 损伤的血管内皮细胞促使血小板发生黏附及聚集, 血栓素A2 (TXA2) 释放, 使PGI2/TXA2比例失衡, 血管反应性收缩, 最终血栓形成, 胎盘、蜕膜血管大量血栓产生影响胚胎供血从而导致妊娠丢失。桥本甲状腺炎患者, 甲状腺的球蛋白抗体、过氧化酶抗体血清中升高, 甲状腺自身抗体亦升高, 妊娠时抗甲状腺各种抗体对胎盘反应性增高, 导致胎盘功能降低, 流产风险增加。
4.2 同种免疫型
同种免疫是因为母-胎界面的免疫耐受机制发生异常, 胚胎受到母体免疫应答的攻击而使胚胎遭受排斥导致。近年免疫细胞及其细胞因子的研究成为国内外焦点。
4.2.1 免疫职能细胞
免疫职能细胞的改变导致RM, 免疫职能细胞包括自然杀伤细胞 (NK) 、调节性T细胞 (Treg) 、巨噬细胞。NK可分为外周血自然杀伤细胞 (PBNK) 和子宫自然杀伤细胞 (u NK) , PBNK能分泌少量有较高的细胞毒活性细胞因子, 这些有毒性的细胞因子随血循环至身体组织产生毒性作用。研究显示, RM患者接受免疫治疗获活胎组和治疗未成功组比较, 获活胎组PBNK细胞活性低, 说明RM患者PBNK低活性与成功妊娠结局相关;同样u NK细胞具有分泌功能,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G-CSF) 、肿瘤坏死因子-γ (TNF-γ) 、干扰素-γ (IFN-γ) 、白细胞抑制因子 (LIF) 等与u NK细胞有关, u NK能参与滋养细胞的直接溶解和破坏。
4.2.2 Treg的作用
Treg的功能特性是免疫抑制作用, 能抑制CD4+、CD25-、CD8+的活化及增殖, 同时能抑制NK细胞的增殖和有毒性细胞因子的分泌, 有学者研究在卵泡期[21,22], Treg数量和功能的下降与RM的有关, 在RM患者体内Treg数量和功能明显低于正常妊娠妇女, 体内Treg的水平下降减弱了母体的免疫抑制作用, 使胚胎遭受CD4+、CD25-、CD8+细胞、巨嗜细胞及各种细胞因子的免疫攻击而引起流产;细胞辅助T细胞 (Th) 因子可分为Th1、Th2两个亚群, Th1细胞主要分泌白细胞介素2 (IL-2) 、IFN-γ等, 介导细胞免疫应答;Th2细胞主要分泌IL-4、IL-5、IL-6、IL-13等细胞因子, 功能为辅助B细胞增殖、分化, 介导体液免疫应答。在正常妊娠条件下, Th1/Th2表现为一种动态平衡, 所产生的因子也主要作用为有利于妊娠抗炎作用。有研究显示, 当Th1/Th2比例失衡, 比值变化向Th1偏离时, Th1增强吞噬细胞介导的免疫反映, 活化巨噬细胞, 增强其杀伤已被吞噬能力, 可能对胎盘滋养细胞及胎儿造成损伤, 导致RM的发生。
5 感染因素
子宫内膜感染导致孕卵不能着床或引起配子染色体畸变而致流产, 病原体感染后, 可从几个方面引起流产, 病原体直接感染胎儿胎盘单位, 导致绒毛膜炎症、变性、水肿, 功能降低, 母儿间物质交换障碍, 胎儿缺乏氧和营养物质, 同时绒毛产生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减少、内源性孕酮水平降低, 而导致流产。病原微生物诱感染导致慢性子宫内膜炎, 子宫内膜大量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浸润, 释放免疫活性物质、炎性介质及前列腺素, 这些有毒的细胞因子、炎性介质可干扰胚胎的着床或影响胚胎的正常发育;病原微生物与胎盘表面有共同抗原表型, 而发生交叉免疫反应, 损伤胎盘, 而致胎儿死亡。形成共识的病原体有弓形虫、病毒感染 (巨细胞病毒、风疹病毒、单纯疱疹病毒、麻疹病毒、人微小病毒、人免疫缺陷病毒、克萨奇病毒) 、沙眼衣原体、人支原体、梅毒螺旋体、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斯特氏菌等[23]。
6 凝血因素
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认为习惯性流产的妇女具有血栓形成倾向, 这种因持续高血凝状态而导致的血栓形成倾向称为易栓症, 也称血栓前状态, 易栓症的发病因素有遗传性和获得性。
6.1 遗传性易栓症
包括凝血因子Ⅴ突变、凝血酶原与纤维蛋白原缺陷和抗凝成分如抗凝血酶、蛋白C与蛋白S缺陷两大类。 (1) 凝血因子Ⅴ突变使活化的蛋白C失去凝血因子Ⅴ第506位精氨酸灭活位点, 使其不能有效水解和灭活FⅤa, 使得凝血酶生成增多, 且凝血因子Ⅴ对FⅧa的协同灭活作用减弱或消失。引起的蛋白C抵抗导致血液高凝状态, 母体胎盘界面血流紊乱, 易于形成微血栓, 导致胎盘缺血梗死, 使胎儿供血不足, 增加了自发流产的危险性。有研究表明凝血因子Ⅴ突变携带者中约41%的胎盘梗死面积>10%, 而一般人群只有3%~4%[24]; (2) 凝血酶原基因突变, PT基因的3ˊ末端翻译区的20 210位点的一个核苷酸C-A突变与血浆中PT含量增高有关, 并可使静脉血栓栓塞风险增高2~4倍[25]; (3) 抗凝血酶缺陷, 抗凝血酶是血浆的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 可抑制凝血酶外, 还抑制Ⅸa、Ⅹa、Ⅺa、Ⅻa等多个因子。抗凝血酶缺陷症在正常人群中仅0.07%的发病率, 而在静脉血栓患者中为1%。研究显示抗凝血酶缺陷症的妊娠妇女胚胎丢失率为28%~30%, 正常对照组仅为11%~23%, 胚胎丢失的风险增高近2倍, 死胎的风险性增加5倍[26]; (4) 蛋白C和蛋白S缺陷, 研究发现, PC、PS及PT缺陷较使妊娠丢失危险性增加了2倍。
6.2 获得性易栓症
获得性易栓症的典型是抗磷脂抗体综合征 (APS) , APS患者体内的抗凝脂抗体 (APA) 与磷脂-蛋白结合后, 抑制了蛋白C在内皮细胞和血小板表面活化, 导致蛋白C抗凝功能的缺陷, 促进血栓形成。抗磷脂抗体相关因素的血栓形成在诱发RM中起着重要作用[27]。
迄今为止, 医学领域尚未对易栓症的筛查及治疗形成统一的指南及标准, 临床上实际实施筛查和治疗, 均取决于医务人员个人对易栓症的认识基础及对流产风险的具体评估而实施。
7 男方精子因素
复发性流产的概述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3月至2013年8月我院诊治的复发性流产产妇180例, 年龄22~39岁, 平均 (31.9 2.3) 岁。所有产妇均符合复发性流产的诊断标准, 96例产妇连续流产超过3次 (53.33%) , 54例产妇连续流产超过4次 (30.0%) , 16例产妇连续流产超过5次 (8.9%) 。
1.2 诊断方法
复发性流产的病因复杂, 尤其是流产早期, 患者没有任何临床症状和先兆, 因此临床医师在进行专业检查基础上依靠辅助检查手段进行病因筛查。 (1) 生殖道结构的检查:妇科查体结合超声, 子宫、输卵管造影, 腹腔镜、宫腔镜等检查明确生殖道有无狭窄、畸形, 宫腔有无粘连, 宫颈功能是否正常, 宫内有无占位等。对不能明确者进行核磁检查。 (2) 内分泌检查:检测患者的激素水平, 了解性激素的含量;黄体期进行孕酮水平检测, 检查黄体功能;甲功检查, 了解体内TSH含量判断甲状腺的功能;测定患者空腹血糖, 必要时做糖耐量试验, 检查糖尿病有否。 (3) 基因检查:夫妻都进行染色体相关检查, 明确有无遗传因素。检查有无染色体倒位或者易位。复发性流产产妇若染色体检查异常, 需要体外受精辅助生育。 (4) 感染因素:检查是否有衣原体、弓形虫、支原体等感染。 (5) 环境因素:有无不良环境接触史, 是否饮酒、吸烟或者特殊嗜好。 (6) 免疫学检查:用标准方法对狼疮抗凝血因子和抗磷脂抗体进行检测、分析。
1.3 治疗方法
非免疫类和免疫类复发性流产是复发性流产的两种类型。非免疫类包括内分泌异常、生殖道结构异常、宫颈异常等。免疫类包括同种免疫型和自身免疫型。
生殖道的解剖结构异常治疗方法首选手术治疗;宫颈功能障碍者以手术治疗为主;宫腔粘连患者在宫腔镜的直视下进行切除或者分离;任何一种手术都需要补充雌激素, 促进宫腔内膜的快速修复。内分泌功能异常者, 首先明确属于哪种类型, 甲状腺功能异常还是糖尿病, 然后根据患者情况采取合理治疗, 甲亢或者甲减患者通过外源性激素调节治疗, 待甲状腺激素水平控制好再妊娠。黄体功能异常患者应用药物治疗, 诱发排卵药物使用克罗米芬, HCG在排卵的前后注射改后患者黄体功能。高催乳素血症者, 给予溴隐亭治疗。妊娠期感染可以采用青霉素或者红霉素治疗, 风疹病毒、弓形虫、单胞病毒、巨细胞病毒能够引起胎儿发育障碍和流产, 必须根治。环境因素引起的复发性流产产妇进行生活习惯调整, 戒烟酒, 避免接触有害物质。
免疫类复发性流产者给予疗程短、个体化、剂量小的免疫抑制剂结合抗凝疗法。抗凝疗法使用低分子肝素和阿司匹林 (小剂量) , 免疫抑制剂使用泼尼松 (小剂量) 。
原因不明复发性流产患者主要采用主动免疫治疗, 适应证为:符合复发性流产诊断标准;夫妻双方染色体检查未见异常;胚胎染色体检查未见异常;产妇上述检查如生殖道、内分泌、自身抗体等检查均未见异常。
1.4 疗效评价标准
有效治疗:正常活胎分娩妊娠成功。
2 结果
复发性流产的主要病因有子宫受损、自然原因、内分泌异常、血栓前状态、免疫异常、心理及环境因素等。180例产妇中, 20例宫颈异常 (11.11%) , 23例生殖道结构异常 (12.8%) , 63例宫腔内粘连 (35.0%) 的临床治疗效果肯定;反复性流产属于免疫类型的产妇经过合理药物治疗, 147例有显著疗效, 有效率达82%。
3 讨论
复发性流产的病因复杂, 诊断困难, 遗传因素、环境因素、自身体质等都会引起复发性流产。遗传学异常中平衡染色体易位最常见, 减数分裂过程中引起染色体片段缺失或者重复, 导致流产。其他染色体异常还有环状染色体、染色体倒位、染色体嵌合等[2]。针对该类型目前没有合适的治疗方法, 只能通过产前诊断。子宫解剖结构异常:子宫畸形导致胎儿血管形成障碍, 胎儿正常发育受限。内分泌原因:LPD、PRL、PCOS、甲亢、甲减、糖尿病等, 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功能异常, 激素代谢和分泌紊乱, 引起早产。感染因素:病原体感染, 如巨细胞病毒、风疹、麻疹、单纯疱疹等病毒感染可能与自然流产有关, 目前微生物检查技术比较先进, 能够检查出大多数致病菌或者病原体, 采取及时有效治疗[3]。环境因素:产妇的生活习惯, 吸烟、喝大量咖啡、饮酒、有害气体等可能增加复发性流产的发生率, 患者要避免接触X线、甲醛、有害金属。免疫因素:自身免疫性疾病如APS, 患者抗磷脂抗体表达阳性, 而这种抗体可能与血小板、内皮细胞上的负电荷反应, 导致血小板聚集, 血栓形成, 血流不畅, 胎儿血供障碍, 引起流产[4]。虽然目前对复发性流产的研究比较深入, 但是明确患者的病因仍然比较困难, 需要临床医师结合患者的综合情况进行分析。另有报道, 年龄是复发性流产的危险因素, 年龄增加, 自然流产概率升高, 复发性流产发生率也增加[5]。
通过本次回顾性分析, 复发性流产的主要原因有子宫受损、自然原因、内分泌异常、血栓前状态、免疫异常、心理及环境因素等。患者经过明确的诊断和合理的治疗后, 有效率超过80%。因此对复发性流产产妇进行临床因素调查分析, 并且根据产妇病因采取针对性治疗, 效果比较满意[6]。在以后的接诊过程中, 要全面、科学、细致的检查, 尽力找到产妇病因, 及时采取有效措施, 更好为产妇服务。
摘要:目的 分析探讨复发性流产产妇的原因与临床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3月至2013年8月诊治的180例复发性流产产妇的临床资料, 分析探究流产的原因以及治疗情况。结果 复发性流产的主要病因有子宫受损、自然原因、内分泌异常、血栓前状态、免疫异常、心理及环境因素等。180例产妇中, 20例宫颈异常 (11.11%) , 23例生殖道结构异常 (12.8%) , 63例宫腔内粘连 (35.0%) 的临床治疗效果肯定;反复性流产属于免疫类型的产妇经过合理药物治疗, 147例有显著疗效, 有效率达82%。结论 复发性流产产妇接受合适治疗, 明确病因诊断十分重要。
关键词:复发性流产,原因诊断,临床治疗
参考文献
[1]陈慧, 陈立斌, 宋小侠, 等.URSA患者外周血免疫细胞特征及其意义的临床研究[J].中山大学学报, 2010, 31 (4) :467-471.
[2]施毓碧, 罗丹丹.黄体酮与绒促性素联合用于复发性流产53例疗效观察[J].福建医药杂志, 2011, 33 (1) :107.
[3]叶平, 胡蓝雅文, 黄丹云, 等.益气补肾中药对自然流产模型小鼠脾脏和母胎界面CD4+CD25+T细胞表达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1, 31 (3) :359-363.
[4]曹双元, 付锦华, 于凌波, 等.自身免疫型复发性流产的治疗[J].当代医学, 2010, 16 (4) :6-7.
[5]吴远萍, 陈必近, 黄淑婷.复发性流产孕妇的心理因素分析与对策[J].内蒙古中医药, 2010, 29 (4) :164-166.
复发性流产的概述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中资料来源于我院收治的复发性流产患者, 抽取其中的78例作为研究对象, 再将其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后, 每组39例。患者年龄在25-42岁, 平均 (30.2±14.3) 岁。病例纳入标准: (1) 患者流产次数在3次或者3次以上。 (2) 夫妻染色体核型经分析结果显示正常。 (3) 胚胎染色体核型经分析结果显示正常。 (4) 经系统检查结果显示无异[1]。所有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研究方法
将以上搜集的研究对象在以1:1的比例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后, 分别对其实施常规药物治疗和主动免疫治疗, 而后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1.2.2 主动免疫治疗
在患者知情且同意的条件下, 同时有效排除了血源性传播疾病之后, 取患者丈夫或第三方静脉血25mL, 经离心操作后, 得到血浆。经巴氏吸管吸取上层血浆放置到装有5-10mL磷酸盐缓冲液的离心管当中, 进行充分混匀。而后将血浆加到装有10mL淋巴细胞分离液的上层, 43g 10min离心操作。直到血浆同淋巴细胞分离液界面存在明显的混浊云雾状物后, 吸取加入到装有5mL PBS的离心管之中, 进行充分混匀, 500g 5min离心操作。将上清液丢弃, 而后加入5mL的PBS, 进行混匀, 500g5min的离心操作。丢掉上清液, 吸取白色沉淀放置到装有1mL生理盐水的试管中进行充分混匀。注射方法:在妻子前臂内侧皮内或者是肱三头肌皮内注射4-6点, 每点用量在0.2mL左右。每3周进行1次注射, 1疗程为4次。在注射2次之后对患者尽早怀孕进行鼓励, 妊娠结束继续注射2-3次, 若是存在先兆流产现象, 应加强注射1-2次。在疗程结束后, 若是6个月内没有妊娠, 则继续下一个疗程的治疗[2]。
1.3 观察指标
对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CD4+、CD25+、Tr表达率进行比较, 同时将妊娠超过12周者视为妊娠成功, 比较两组妊娠成功率。
1.4 数据处理
研究中妊娠成功率等相关数据采用SPSS14.0统计学数据处理软件进行处理分析, 针对计数资料和组间对比展开t检验和χ2检验, 在P<0.05时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CD4+、CD25+、Tr表达率
经统计发现, 治疗前后观察组患者的CD4+、CD25+、Tr表达率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表现为治疗后表达率高于治疗前 (P<0.05) ;而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显著差异 (P>0.05) 。详见表1。
2.2 妊娠成功率
统计发现, 观察组患者妊娠成功率为82.05%, 对照组妊娠成功率为46.15%。显然观察组较对照组高 (P<0.05) , 详见表2。
3 讨论
临床上原因不明性的复发性流产为育龄妇女中比较常见的一种妊娠并发症, 该病症的发生率为在1%-5%左右。妊娠的反复丢失会为患者本人以及家庭带来诸多生理以及心理上的问题。现阶段, 针对原因不明性复发性流产的流行病学、病因学、生殖免疫学等诸多研究为临床对该病的治疗提供了有利的依据, 然而, 至今还未有一个相对统一的方案[3]。经现代免疫学研究指出, 人类胚胎的形成过程为一个同种半移植的过程, 胎儿中来自父亲的那一半基因抗原针对孕妇而言为一种外来异物, 所以会受到母体的明显排斥。在正常妊娠过程中中, 为了对抗排斥能够保证胚胎的继续生存, 一般母体会产生封闭抗体现象, 若是封闭抗体缺乏后, 胚胎则会受到来自母体血中杀伤细胞的有力攻击, 最终引起流产的发生。淋巴细胞主动免疫治疗为经丈夫或者是健康第三人淋巴细胞注射给妻子之后, 对妻子免疫系统进行有效的刺激, 促进其封闭抗体的产生, 在妻子再次妊娠之后, 封闭抗体便可以对胚胎上来自丈夫的抗原进行准确识别, 同时与其进行有效结合, 继而会产生良好的封闭效果, 保护胚胎并促进其生长发育。CD4+、CD25+、T r为机体以主动获得以及维持自身耐受的重要方式, 曾有研究发现, CD4+、CD25+、T r能够对Th1/Th2平衡向Th2偏移产生调控作用[4]。在本次研究治疗过程中, 我们发现, 流产患者的外周血CD4+、CD25+、Tr的数量发生了显著的降低, 同相关文献报道基本一致。经过主动免疫治疗之后患者的外周血CD4+、CD25+、Tr表达率相对于较治疗前发生显著升高, 因此可知, RSA的发生可能是受到外周血CD4+、CD25+、Tr数量减少的影响, 从而使使Th1/Th2之间的平衡向Th1进行偏移, 导致流产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邱丽华, 林其德.调节性T淋巴细胞与原因不明复发性流产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妇产科杂志, 2009, 39 (21) :818-820.
[2]李尚为, 黄仲英.原因不明反复自然流产患者免疫治疗结局探讨[J].实用妇产科杂志, 2011, 17 (2) :105.
[3]林其德.复发性流产免疫学诊断和治疗共识[J].生殖医学, 2008, 2 (17) :1.
复发性流产的概述 第9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12月~2010年4月在我院住院及门诊就诊的复发性流产患者108例,经临床筛查确诊为封闭抗体缺乏所致的复发性流产78例,占72%,随机分为两组,一组41例为研究组,采用淋巴细胞主动免疫联合黄体酮加HCG治疗;另一组37例为对照组,采用传统安胎治疗(黄体酮加HCG)。研究组年龄20~37岁,平均26.4岁;流产次数:2次流产25例,3次或3次以上流产16例,早孕流产38例,中孕流产3例。对照组年龄22~38岁,平均27.5岁;流产次数:2次流产21例,3次或3次以上流产16例,早孕流产35例,中孕流产2例。两组在患者的年龄、流产的次数上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免疫性复发性流产的诊断
连续发生2次或2次以上的自然流产者,经妇科检查、B超及实验室检查,排除了染色体、解剖、内分泌、自身免疫异常及生殖道感染等病因,而封闭抗体阴性者诊断为免疫性复发性流产。①B超及妇科检查子宫及双侧附件正常。②夫妻双方染色体检查正常。③丈夫精液检查正常。④内分泌检查性激素六项无异常。⑤TORCH检查阴性。⑥不孕不育抗体阴性。⑦支原体、衣原体阴性。⑧封闭抗体阴性。
1.2.2 主动免疫联合传统安胎治疗方法
抽取其丈夫的新鲜外周血20 ml,加肝素钠抗凝,取2支羊水培养管分别加入淋巴细胞分离液6 ml,各加入抗凝后的外周血10 ml,放入水平离心机离心提取淋巴细胞。吸取淋巴细胞用生理盐水洗涤2~3次后,加生理盐水2 ml稀释,淋巴细胞数为(2~3)×107/ml,于患者两前臀内侧处作皮内放射状6点皮下注射。每个疗程注射4次,每次间隔4周,末次免疫后2周复查封闭抗体,产生封闭抗体阳性后安排受孕,并于妊娠35 d加强免疫1次,同时肌注黄体酮注射液20 mg,每日1次,肌注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3 000 U,隔天处理1次,每隔4周加强免疫1次,直至孕14~16周[2,4,5]。
1.2.3 传统安胎方法
经尿β-HCG及B超确诊为早孕开始治疗,黄体酮20 mg,肌注,每天1次及HCG 3 000 U肌注,隔天1次,直至孕12周。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有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两组治疗期间,定期监测β-HCG及孕酮,孕50 d及孕12周复查B超,将妊娠超过4个月B超检查未见异常或分娩出活婴视为妊娠成功,同时随诊患者子代的身体及智能发育。研究组41例,经淋巴细胞主动免疫治疗后封闭抗体转阳性者40例,其中,5例已孕足月顺产,随诊患者子代的身体及智能发育正常;29例现妊娠已超过4个月,B超检查及定期产检未见异常;早孕2例(暂未流产);已流产5例,其中有2例封闭抗体转阳性,但孕后未按医嘱继续治疗,妊娠成功率为82.9%,而传统安胎组妊娠成功率为56.8%。两组妊娠成功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1。
与传统安胎组比较,χ2=5.78,*P<0.05
3 讨论
自然流产尤其是原因不明的反复性流产是困扰现代育龄妇女的一个常见病及多发病。反复性流产病因复杂,容易复发,实际上是一种难以治愈的不育症[4,5]。近年来,免疫因素与反复性流产的关系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现代生殖免疫学认为,妊娠是一种半自体移植,50%的胎儿父源性抗原对母体而言是种异物,妊娠犹如同种异体移植,胚胎与母体之间存在复杂而特殊的免疫学关系。妊娠时母体免疫系统对胚胎之父源系抗原识别所产生的反应表现为一种特殊类型的免疫耐受。在母体血清中存在一种或几种能够抑制免疫识别各免疫反应的封闭因子,也称封闭抗体,封闭抗体最初发现于肿瘤免疫中,是血清中一种IgG成分,因能阻止抑制自身淋巴细胞对癌细胞的杀伤而得名。封闭抗体在正常孕产妇的血清中,主要作用是保护胎儿胎盘功能,它可与母体淋巴细胞表面抗原结合,又与滋养细胞表面的父系抗原结合,从而阻断母-婴之间的免疫识别和反应,使胎儿免受母体免疫系统的攻击,妊娠得以维持[6]。基于该理论,笔者采用丈夫淋巴细胞对母体进行免疫治疗,目的是诱导母体对胚胎抗原或相关同种异体抗原产生免疫反应性,刺激母体免疫系统,使其产生足够封闭抗体,经治疗后阳性率达90%以上。临床实践中笔者发现,反复性流产的患者虽然孕前性激素及黄体功能检查无异常,但孕后监测孕酮水平往往偏低。因此,在采用淋巴细胞主动免疫治疗的同时,联合黄体酮及HCG安胎处理更能提高疗效,增加妊娠成功率;但由于治疗后并非所有患者封闭抗体都转阳性,而正常妊娠妇女封闭抗体也可能为阴性,其作用机制尚待进一步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淋巴细胞主动免疫联合传统安胎治疗复发性流产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封闭抗体缺乏所致的复发性流产患者分为两组,一组采用淋巴细胞主动免疫加黄体酮及HCG传统安胎治疗为研究组,另一组采用传统安胎治疗(黄体酮加HCG)为对照组,观察两组疗效及妊娠结局。结果:研究组妊娠成功率为82.9%,对照组为56.8%,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淋巴细胞主动免疫联合黄体酮及HCG治疗封闭抗体缺乏所致的复发性流产临床效果显著,是一种安全可靠的好方法。
关键词:淋巴细胞,主动免疫,黄体酮加HCG,复发性流产,封闭抗体
参考文献
[1]罗丽兰.生殖免疫学[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75-89.
[2]张建平,林其得,李大全.反复性流产的诊断及治疗[J].现代妇产科进展,2006,15(7):481-488.
[3]温泰芳,李晓红.淋巴细胞注射治疗习惯性流产的分析[J].海南医学院学报,2008,14(4):352-353,356.
[4]梁学清.复发性流产的原因及免疫治疗进展[J].中国当代医药,2010,17(13):16-17.
[5]林其德,赵爱民,周涵春,等.原发性习惯性流产的主动免疫治疗[J].中华妇产科杂志,1996,31(6):351-352.
复发性流产的概述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