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红滴翠记黄山》 学案设计(九年级上册)
《飞红滴翠记黄山》 学案设计(九年级上册)(精选12篇)
《飞红滴翠记黄山》 学案设计(九年级上册) 第1篇
《飞红滴翠记黄山》 学案设计(苏教版九年级上册)
励志语言:别太过于迷信那些以往的经验
科目 语文 课题 三飞红滴翠记黄山1 时间 2013
编号
设计人 张春武 审核人 王海昌 班级 姓名
学 习
目 标 1了解解说词的一般写法 ,学习对景物进行解说。
2.掌握课文中使用的多种表达方式。
3.学习变换角度从多方面描写景物的方法。
4.从黄山的自然景观中认识大自然的伟大创造,培养珍惜和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课文中使用的多种表达方式。
教学难点 掌握课文中使用的多种表达方式。。
学生自主学案 课堂同步导案
一 预习检测
1介绍作者
2、给加点字注音⑴瑰宝( ) ⑵万壑( ) ⑶地壳( )⑷千仞( ) ⑸峭壁( ) ⑹澎湃( )( )⑺干曲枝虬( )( ) ⑻屹立( ) ⑼苍穹( )⑽翘首( ) ⑾崛起( ) ⑿皎洁( )
3.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千峰竞秀(争、比) 万壑藏云(山谷) 望而生畏(惧怕)
B.曲干枝虬(弯曲) 鱼贯而上(连贯) 浮想联翩(鸟飞的样子) C.心往神驰(向往) 心惊胆战(害怕) 若即若离(好像) D.登峰造极(极点) 昂首苍穹(天空) 澜翻絮涌(波浪)
4、这篇解说词向我们介绍了黄山的哪些内容?你喜欢哪一个景观就放声地朗读课文内容。
二 讨论展示
1“说起黄山,人们很容易想起徐霞客对黄山的赞誉:‘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作者引用人们熟悉的`关于黄山的诗句开头,有怎样的作用?
2文章先总写了什么内容?接着分别介绍了黄山的哪些景观?最后又写了什么内容?
3给学生5分钟时间自由朗读课文,让学生边读边理清课文的线索和层次。教师提示:课文设置了三条线索--时间线索、空间线索和逻辑线索。等学生思考后,请学生回答。
三 检测小结
1.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是( )。(4分)
A.在建设三峡大坝的过程中,无论工人们遇到什么样的困难,他们却能披荆斩棘,一往无前。
B.在列车长粗暴的干涉下,使爱迪生在火车上边卖报边做实验的愿望破灭了。
C.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在香港演出了大型音乐舞蹈《我的梦》,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
D.为了防止非典疫情不再反弹,市领导要求各单位进一步加强管理,制定严密的防范
四课后作业
1课文选自《 》,作者 原名 文章开头引用了 代地理学家 的诗句:“ ” 1.
2圈出下列四字短语中的错别字,并在订正。(6分)千峰竞秀 万壑藏云 郁郁匆匆 飞红滴翠 悬涯峭壁 登峰造急 连绵不断 五光十色
3根据语境,仿照划线句子,接写两句,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10分)人需要祝福,需要快乐,需要思念。如果一滴水代表一个祝福,我送你一个东海;
4请写出一句含“山”字的名句。
教学反思
一.导入新课
二.释疑“飞红”
《飞红滴翠记黄山》中的“滴翠”尚易理解,而“飞红”什么意思?
教师总结。
本文是一篇解说词,通过对黄山雄奇壮丽的景色的描写,揭示了黄山独特的美。学生通过本文的学习,激发起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认识到大自然的伟大创造力,懂得珍惜和爱护我们的生存环境。
张春
《飞红滴翠记黄山》 学案设计(九年级上册) 第2篇
一、教学目标
1、识记文中的生字词。
2、理清本文的结构层次。
3、了解黄山成因、欣赏黄山的美。
4、初步学习变换角度从多方面描写景物的方法;
二、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导入新课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这是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对黄山的赞誉,可见黄山在众山中的地位之高。黄山是著名的旅游风景区,你对它了解多少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介绍黄山的课文――《飞红滴翠记黄山》。
2、了解黄山
蜚声中外的旅游胜地黄山,位于安徽省南部,南北约40公里,东西约30公里,风景区方圆154平方公里,号称五百里黄山。属黄山市管辖。传说是中华祖先——轩辕黄帝修身炼丹而飘然成仙的地方。黄山千峰竞秀,万壑峥嵘。有名可指的就有72山峰,其中“莲花”、“光明顶”、“天都”三大主峰,均在海拔1800米以上,拔地极天,气势磅礴,雄姿灵秀。
(二)解题、了解作者
1、本文是一篇解说词,是为电视旅游风光片《话说长江》中黄山部分而写的。它有别于一般的游记。
解说词有三个特点,第一,它能自由地变换角度来表现,或环景、全景、中近景、特写、俯视、仰视;第二,它要配合画面,要着眼于解释画面。第三,它应该口语化,要使观众一听就懂。
2、了解作者,柯蓝,湖南长沙人,散文家、小说家。著作有《早霞断笛》《果园集》《拾到的纪念册》等散文诗集。
(三)自读感知,理清层次 请同学们快速地阅读课文,思考:
1、全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2、作者选取了哪些黄山美景来介绍的? 明确:
第一部分(1—3),总写黄山,概括介绍黄山的地貌、地理位置、从地质史上说明其形成的过程。
用心
爱心
专心第二部分(4—17)分别介绍了黄山的各种景观:奇峰、古松、怪石、云雾、日出。第三部分(18)介绍黄山温泉。从山上写到山下,为全文作结。
(四)阅读1—3小节,了解黄山成因
1、这一部分介绍了黄山的什么内容?
2、黄山是怎样形成的呢?用四个四个字的词语概括
(概括介绍黄山的地貌、地理位置、从地质史上说明其形成的过程; 大自然的杰作 :日晒雨淋,水流侵蚀、气候变冷,冰川侵蚀)
(五)阅读4—18小节,欣赏黄山的美。
同学们老师请你们看一组图画,同学们沉浸在这美丽迷人的风光里,怎不让人遐思飞动、心旷神怡!老师真忍不住要大声地赞美这壮丽的河山,可又怕惊动了它那安恬的梦!那就让我轻轻地诵读起来吧。请大家捧起书来,朗读课文的第4段到第18段。并完成以下问题:
1、划出文中所写的景物及其特点
2、划出文中表明写景角度变化的词语。
3、根据归纳出来的景物及特点,适当参考文中写景角度的变化,用连贯的语言有序地向同学们简要介绍一下黄山的美丽。
明确:
1、奇峰——高耸入云 险峻万分 古松——姿态各异,生命力顽强。
怪石——巧石林立 千姿百态 烟云——轻盈飘忽
日出——瑰丽、壮观、辉煌 温泉——温度适宜 温馨解乏
2、第3节 俯视 第4节 仰望
第5节 起先置身于旅游人之中,边攀登,边观赏,然后改从远处遥望。第6节 从峰顶俯视
第9节 从峰顶俯视 第10节 翘首昂视 第16—17节 远视
3、介绍黄山的:从高空俯视黄山,可谓千峰竞秀,万壑藏云,郁郁葱葱,飞红滴翠。沿着起伏曲折的山道,仰视俯瞰,远眺近观,处处可欣赏到黄山的美景。黄山之美,美在峰奇:“天都峰”刀劈斧削,险峻万分;“莲花峰”鹤立群峰,含苞欲放。黄山之美,美在古松:“迎客松”破石而出,展枝招客;无名松姿态各异,生命力顽强。翘首昂视,黄山之美,美在怪石:“飞来峰”侧视成峰,正看似桃;“猴子观海”阴观云海,晴眺太平。黄山之美,美在云海:或千里烟海,澜翻絮涌;或皎洁
用心
爱心
专心
一、教学目标
1、用连贯的语言介绍黄山,进一步学习变换角度从多方面描写景物的方法;
2、分析黄山之美的外在美和内在美。
3、品味文章语言的精彩。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复习与检查:听写词语(指名让学生上黑板演写)
(二)根据归纳出来的景物及特点,适当参考文中写景角度的变化,用连贯的语言有序地向同学们简要介绍一下黄山的美丽。
介绍黄山的:从高空俯视黄山,可谓千峰竞秀,万壑藏云,郁郁葱葱,飞红滴翠。沿着起伏曲折的山道,仰视俯瞰,远眺近观,处处可欣赏到黄山的美景。黄山之美,美在峰奇:“天都峰”刀劈斧削,险峻万分;“莲花峰”鹤立群峰,含苞欲放。黄山之美,美在古松:“迎客松”破石而出,展枝招客;无名松姿态各异,生命力顽强。翘首昂视,黄山之美,美在怪石:“飞来峰”侧视成峰,正看似桃;“猴子观海”阴观云海,晴眺太平。黄山之美,美在云海:或千里烟海,澜翻絮涌;或皎洁柔美,静中有动。登山远视,黄山之美,美在日出:瑰丽辉煌,令人神往。黄山之美,美在温泉:冷热适宜,温馨解乏。正是:今生不作黄山客,枉来世上走一遭。
(三)分析黄山之美的外在美和内在美
我们欣赏了一幅幅黄山的美景,充分领略了黄山的内在美,领略到黄山确实是“是祖国大地上的一块瑰宝”。这是大自然的杰作。
老师请同学们再来欣赏几幅黄山的峰石图,大家看过之后感觉画面很美,画面之外还有什么也很美呢? 这些峰石的名字很美, 这些名字凝聚了人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体现了人们的情趣,使得冰冷的石头有了人的精魂.人们给它们取了美丽的名字,让它们拥有了“外在美”。
由此可见, 黄山这种独特魅力,既是大自然的杰作,也与人的审美创造的伟大作用分不开的。(本文着力赞颂大自然鬼斧神工的伟大创造力和人类非凡的审美能力。)
(四)品味赏析
A你认为描写的最精彩的地方在哪里?有什么特点? 讨论并归纳:
1、“万绿丛中,千峰竞秀,万壑藏云,郁郁葱葱,飞红滴萃”。
总写黄山的美景,四字词排列整齐,读起来朗朗上口,语言简洁而景象万千。
用心
爱心
专心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而更伟大的是人类非凡的审美能力。先听巧石的名字就给我以丰富的想像力,有拟人的,有喻物的,所以在黄山你可以结识许多“天国仙友”,又可参加一个奇特的“动物世界”。总之黄山的自然景物在经过人们智慧的精心点化后达到了外在美与内在美的高度结合。其实作者把自然美的黄山通过文字描写出来的时候,从中已经渗透了作者的审美情趣了。
(四)归纳主题
本文通过对黄山雄奇壮丽的景色的描写,揭示了黄山的特点,激发读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认识大自然的伟大创造力和人类的审美感知在提升景物品格中所起的作用,从而珍惜和爱护我们的生存环境。
(五)小结
本课我们进一步欣赏了黄山的秀美,品味了文章语言的精彩。
(五)课后作业
用心
爱心
《飞红滴翠记黄山》 学案设计(九年级上册) 第3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三上册《飞红滴翠记黄山》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教学设想:
《飞红滴翠记黄山》是苏教版九年级上册第3课,它选自电视片《话说长江》是柯蓝为电视片《话说长江》中黄山片所写的解说词。文章集景色美、语言美、情感美于一体,令读者赏心悦目、心驰神往、浮想联翩……根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培养学生收集、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语文课程标准》“课程的基本理念”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精神,我通过让学生探讨、研究的方式来感受黄山雄奇壮丽的景色,感受黄山的独特的美。
教学目标:
1.了解解说词的一般写法。
2.掌握课文中使用的多种表达方式。
3.学习变换角度从多方面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
1.掌握课文中使用的多种表达方式。
2.学习变换角度从多方面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1.体会黄山雄奇壮丽景色呈现出来的美,提高品鉴自然美的能力。
2.培养学生珍惜和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的意识。
重难点分析:
黄山是一个大题材,它的特点是多方面的。作者用多幅画面组接连缀,从各个方面写出了黄山的特点,体现了自然美。在写景是依据观察和表现的需要,自由地变换角度。这是本文学习的重点。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1.导人:“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这是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对黄山的`赞誉。可见黄山在众山中的地位之高。很多同学没见过黄山,一定想知道黄山是什么样子的,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关于黄山的课文《飞红滴翠记黄山》。请同学把收集到的有关黄山的诗句或传说在班上交流。
2.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3.请一位同学结合注释介绍作者情况。教师补充:本文是一篇解说词,是为多部电视风光片《话说长江》黄山部分而写的。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让学生边读边理清课文的线索和层次。
教师提示:课文设置了三条线索一时间线索、空间线索和逻辑线索。等学生思考后,点名让一两位学生回答。
2.补充:逻辑线索如体现黄山特点的景物:奇峰、古松、怪石等是逐一带出的,彼此间相互独立。课文第二部分还可以分为五层,分别写黄山奇峰、黄山松、莲花峰、黄山烟云、黄山日出,请找出它们的起始段落。
3.讲解:课文是电视解说词,因此课文写作角度就像电视镜头一样变化很多,并且是在一步步的转换。请在课文中找出角度转换的地方,并说说它们是怎样转换的。指导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4.对学生回答给予鼓励,并适当补充:“沿‘百步云梯’而下……驮着一只金龟。”是仰视;“清晨……神奇的仙山琼阁。”是远视。
5.讲解:课文中有些句子比较深奥,需要同学们仔细体会,比如“黄山的峰石,经过人们智慧的精心点化,在大自然的宁静中,又增添了人间欢乐的生趣。这是黄山外在美和内在美的高度结合。”这一句中的“人们智慧的精心点化”、“内在美”、“外在美”都不太好理解,我们应该怎样来理解呢?
6.提示:文中还有一些这样的句子,只要大家认真诵读体会,就能够理解它的意思。
“当你踏在这光滑潮湿的台阶上……登山的集体。”先是在攀登的旅人中边攀登边观赏,然后改从远处遥望;“……当我们登上……真是‘无限风光在险峰’啊!”是从峰顶俯视。
1、你认为描写的精彩的地方在哪里?有什么特点?
2、放声阅读课文,沉浸在文章所描绘的黄山仙境之中。
1.本文着力赞颂大自然鬼斧神工的伟大创造力和人类非凡的审美能力。请说说作者是怎样将两者结合起来通过景物描写来表现。
2.讲解:本文是旅游风光片的解说词,它与一般的游记散文比较起来有一些不同的地方。同学们能够说出这些不同的地方吗?
《飞红滴翠记黄山》 学案设计(九年级上册) 第4篇
传说在班上交流。
2.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出示板书:地
壳、鳌鱼、娇娆、殷勤、阴晦、仙山琼
阁。以上词语注音或解释。点名让
一位学生回答。
3.请一位同学结合注释介绍作者情
况。教师补充:本文是一篇解说词,
是为多部电视风光片《话说长江》中
黄山部分而写的。
事。其他同学纷纷发言。
2.一生回答,其他学生补充更正。明
确:鳌鱼:传说中海里的大龟或大鳖;
娇娆:娇艳妖娆;殷勤:热情而周到;
阴晦:昏暗;仙山琼阁:比喻奇异美好
的境界。
3.一生回答:柯蓝,原名唐一正。湖南
长沙人,散文家、小说家。著作有《早
霞断笛》《果园集》《拾到的纪念册》等
散文诗集。
二、设置问题,讨论探究(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给学生5分钟时间自由朗读课文,
让学生边读边理清课文的线索和层
次。教师提示:课文设置了三条线
索一时间线索、空间线索和逻辑线
索。等学生思考后,点名让一两位
学生回答。
2.补充:逻辑线索如体现黄山特点的
景物:奇峰、古松、怪石等是逐一带
出的,彼此间相互独立。课文第二
部分还可以分为五层,分别写黄山
奇峰、黄山松、莲花峰、黄山烟云、黄
山日出,请找出它们的起始段落。
3.讲解:课文是电视解说词,因此课文
.写作角度就像电视镜头一样变化很
1.朗读课文,在朗读基础上,理清课文
线索和结构层次。回答后明确:时
间线索是从古到今;空间线索是从
上山到出山。课文分三个部分,第
一部分(第1―3段),总写黄山;第
二部分(第4―7段),分别介绍黄山
的各种景观;第三部分(第18段),
介绍黄山温泉。
2.明确:第一层第4―6段,第二层第7
―8段,第三层第9―14段,第四层
第15段,第五层第16一17段。
3.明确:“从高空俯视……神游天外
了。”是俯视;“巍峨黄山……取名天
多,并且是在一步步的转换。请在课
文中找出角度转换的地方,并说说它
们是怎样转换的。指导学生分组讨
论交流。
4.对学生回答给予鼓励,并适当补充:
“沿‘百步云梯’而下……驮着一只金
龟。”是仰视;“清晨……神奇的仙山
琼阁。”是远视。
5.讲解:课文中有些句子比较深奥,需
要同学们仔细体会,比如“黄山的峰
石,经过人们智慧的精心点化,在大
自然的宁静中,又增添了人间欢乐的
生趣。这是黄山外在美和内在美的
高度结合。”这一句中的“人们智慧的
精心点化”、“内在美”、“外在美”都不
太好理解,我们应该怎样来理解呢?
6.对学生的学习热情给予充分肯定,
并指出: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就要充分
发挥这种主动精神,不放过学习中遇
到的任何困难,只有这样才能深人理
解课文..
7.提示:文中还有一些这样的句子,只
要大家认真诵读体会,就能够理解它
的意思。给5分钟时间,让学生自由
诵读课文,教师巡视教室。
都峰。”是仰望;“当你踏在这光滑潮
湿的台阶上……登山的集体。”先是
在攀登的旅人中边攀登边观赏,然后
改从远处遥望;“……当我们登上
……真是‘无限风光在险峰’啊!”是
从峰顶俯视。
4.认真听讲,并做好笔记。
5.讨论交流。一生回答:“人们智慧的
精心点化”是指人们为这些峰石所起
的名字,而这些名字凝聚了人们的想
象力和创造力。一生回答:“外在美”
是指它们的美丽的名字是人们外加
上的;“内在美”是指峰石本身是大自
然创造的结晶,是属于内在的。其他
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
6.听教师讲,结合自己经验加深体会。
7.自由朗诵课文,找出疑难并向老师
请教。
三、归纳小结(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讲解:本文是旅游风光片的解说词,
. 它与一般的游记散文比较起来有一
些不同的地方。同学们能够说出这
些不同的地方吗?
《飞红滴翠记黄山》 学案设计(九年级上册) 第5篇
安徽省庐江县长岗中学
教学目标:
1、对应生活学习理解生字生词和含义丰富的重要语句。
2、阅读课文,感悟生活,认识黄山景色雄奇壮丽的情景,认识黄山独特的美,认识大自然的伟大创造力,懂得珍惜和爱护我们的生存环境。学习作者观赏名胜的方法,提高品鉴自然美的能力。
3、了解解说词的一般写法,探究课文反映生活的方法,学习变换角度从多方面描写景物的方法,培养学生表现生活的能力。
4、品味生活,品味语言,学习文章口语化的语言,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水平。教学重点: 目标2 教学难点: 目标3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多媒体揭示本课目标,让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1分钟)
1、导入新课。先请同学把收集到的有关黄山的诗句或传说在班上交流。然后,老师说:同学们,安徽的黄山名扬天下,自古就有“五
张为民 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说法。可见黄山在众山中的地位之高。很多同学没见过黄山,这不要紧,我们可以学习课文《飞红滴翠记黄山》来神游黄山,这比亲身到黄山游览还免除了劳累或疲劳之苦。
2、本堂课的学习目标:(1分钟)
多媒体展示本堂课目标(内容见教学目标)。
二、指导学生自读课文,感悟生活。多媒体显示下列内容。(2分钟)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生活,注意节奏和停顿。
2、出示小黑板或多媒体展示生字生词,自学自读2分钟,对应生活再现词语反映的生活情景,对照解释换一种方式表达词语反映的生活情景,理解生词。
3、阅读课文,感悟生活,自主探究“课文反映什么生活”的问题,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课文反映的生活,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思想感情,准备交流。
4、了解解说词的一般写法,探究课文反映生活的方法,自主探究“课文怎样反映生活”的问题,理解课文写作。
三、学生自读、自主感悟生活,老师巡视、督促,鼓励学生多问,培养学生勤学多问的习惯。(10分钟)
学生根据自学指导自读课文、自读注释、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感悟生活、质疑提问,老师指导答疑,准备对话交流,但关于作者和写作背景就不交流了,提供材料(材料附后)让学生自读一下就行,不要不放心学生。
四、和谐交流,共同提高。(30分钟)
1、检查朗读,学习朗读。先品听朗读录音,后指名学生朗读指定段落,并点评指导。
2、交流学习生字生词,对应生活理解生字生词。
1)多媒体显示下列生字,指名学生读准生字,并纠正错误读音。瑰(guī)宝
崛(jué)起
壑(hè)
苍穹(qióng)旭(xù)日
阴晦(huì)
2)、多媒体显示生词和解释,让学生对照解释尽量用自己的语言,配合动作表情说说生词反映的生活情景,检查学生理解词语情况。瑰宝:特别珍贵的东西。壑:山沟。
苍穹:天空也说穹苍。
心往神驰:心神飞到(向往的地方)。也说心驰神往。崛起:(山峰等突起)。阴晦:阴暗,昏暗。旭日:刚出来的太阳。
喷薄:形容水涌起或太阳上升的样子
3共同感悟生活,解决“课文反映什么生活”的问题,让学生说说课文反映的生活,说说自己的认识和感悟,同时老师追问。学生发言和老师追问略。师生对话,思想交锋后,根据预设要点统一认识。预设要点如下:(思想交锋后,多媒体显示内容要点)
课文反映黄山雄奇瑰丽的全景,反映黄山的形成过程,反映黄山 奇峰险峻、怪石灵异、古松挺拔、云海柔幻和日出壮观的奇丽景色,反映黄山独特的美。为了促进学生思考,追问:黄山“四绝”是什么?共同探究,大家发言略。
4、共同探究课文反映生活的方法,发动学生说说课文反映生活的方法进行交流。学生发言,老师追问,思想交锋后,统一认识。预设要点如下:
课文全面地多角度地反映黄山壮丽的景色。本文是电视解说词。电视解说一般都是随着电视镜头的变化而变化,一般不需交代游踪,不需交代时间,省去作者的感受;而游记必须交代游踪,交代时间,还要写出旅游的感受。多角度描绘景物的方法符合电视解说的特点。另外,黄山很大,它的景点很多,旅游一天观赏不完,电视风光片却可以一下子看完,且没有旅途劳顿,电视风光片能满足人们一下子饱览黄山的全部景色的愿望。因此,作者挥洒自如,多幅画面组接连缀,配合电视风光片,从各个方面反映黄山的景色,满足人们观赏的需要。课文虽然多角度反映黄山的景色,但也有一定的顺序,不是随意排列。本文在整体组合上,设置了三条线索:其一是时间线,从古至今,开头从徐霞客的话谈至黄山的地质形成史,再到黄山现貌;其二是空间线,从上山到出山,历群峰,或观黄山种种景物,或体验黄山生活;其三是逻辑分类线,如体现黄山特点的景物:奇峰、古松、怪石、云海、日出和温泉,是逐一带出的,彼此间相对独立。这些线索并非贯串全篇,如黄山的历史状况只是开头提一下,接下去就讲黄山现貌,而不是去讲黄山的开发史;再如空间线,也是若隐若现,并不 是游人旅游路线的再现。正是由于作者的精心组合,虽然所写到的内容相当复杂,但是阅读起来并不困难。追问:解说词和游记有什么不同之处?师生对话,思想交锋后,根据预设要点统一认识略。
5、品味生活,品味语言,学习文章口语化的语言,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水平。
五、结语,布置作业。(1分钟)
1、抄写生字生词。
2、熟读课文。
3、课外阅读柯蓝作品一篇,做好笔记,准备交流。
附(让学生看看,不必讲解): 1.作者简介
柯蓝(1920一)原名唐一正,湖南长沙人。他曾在湖南第一师范学习,1937年参加八路军,次年参加中国共产党。曾在陕北公学和鲁迅艺术学院学习,毕业后任记者,编辑。全国解放后,从事专业创作和文艺领导工作。著有《早霞短笛》《果园集》《拾到的纪念册》等散文诗集。柯蓝先生的文学作品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的声誉,在海外被译成多种文字出版。他的名字与事迹被收入《苏联大百科全书》,中国现代文学馆也为他及夫人文秋开设了《柯蓝文秋文库》,永久保存其著作及原稿。
他撰写的中国新文学史上第一部用章回体描述抗日战争的长篇小说《洋铁桶的故事》,得到了毛泽东主席的肯定和推荐。
我国文坛泰斗茅盾先生亲自在香港著文推荐他所写的惟一一部反映延安大生产运动的中篇小说《红旗呼啦啦飘》。
他创作的电影文学剧本《铁窗烈火》获首届电影百花奖,并受到周恩来总理的高度赞扬。根据他写的散文《深谷回声》改编而成的电影《黄土地》荣获28项国际大奖。
他的《早霞短笛》散文诗专集,为五十年代的青年争相传抄,影响了那一代人的人生价值取向。
本文是一篇解说词,是为多部电视旅游风光片《话说长江》中黄山部分而写的。它有别于一般的游记,因为它是借助于电视镜头展示画面来介绍自然风光的,使用了现代影视的表现手法,所以,第一,它能自由地变换角度来表现出,或环景、全景,或中近景、特写,或俯视,或仰视,或平视;第二,它要配合画面,要着眼于解释画面,讲出画面中不为人注意或隐含的东西,不宜过分发挥;第三,它应该口语化,要使观众一听就懂。本文对于这三个特点体现得比较充分。
2.关于黄山 大约在二三亿年前,黄山所在的的地方是一片被称为“古扬子海”的汪洋。后来古扬子海不断缩小,随之露出的陆地被称作“江南古陆”。大约二亿年前,发生了一次大规模的地壳运动,古扬子海消失了,今天的黄山一带成了陆地。
到了1.43.亿年前,地下深处炽热的岩浆顺着在地壳运动中发生断裂的岩石之间的空隙向上升,并在距地面3至6公里处冷却下来,形成了花岗岩岩体,这就是孕育在地下的黄山胚胎。
距今五六万年前,开始了又一场大规模的地壳运动,终于使隐状的花岗岩岩体冲出地面,形成了今天的黄山布局。
《飞红滴翠记黄山》教学设计 第6篇
1、学习多角度介绍景物的方法
2、培养欣赏大自然的能力。
3.通过讨论交流学习变换角度从多方面描写景物的方法。
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作者把赞颂大自然的创造力与人类的审美能力通过景物描写表现出来。
2、难点:了解文章写作角度是怎样转换的。
课堂教学实施设计复备内容
一、导入新课
1.导人:“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这是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对黄山的赞誉。可见黄山在众山中的地位之高。很多同学没见过黄山,一定想知道黄山是什么样子的,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关于黄山的课文《飞红滴翠记黄山》。请同学把收集到的有关黄山的诗句或传说在班上交流。
2.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3.请一位同学结合注释介绍作者情况。教师补充:本文是一篇解说词,是为多部电视风光片《话说长江》中黄山部分而写的。
二、设置问题,讨论探究
1.给学生5分钟时间自由朗读课文,让学生边读边理清课文的线索和层次。教师提示:课文设置了三条线索一时间线索、空间线索和逻辑线索。等学生思考后,点名让一两位学生回答。
2.补充:逻辑线索如体现黄山特点的景物:奇峰、古松、怪石等是逐一带出的,彼此间相互独立。课文第二部分还可以分为五层,分别写黄山奇峰、黄山松、莲花峰、黄山烟云、黄山日出,请找出它们的起始段落。
3.讲解:课文是电视解说词,因此课文写作角度就像电视镜头一样变化很多,并且是在一步步的转换。请在课文中找出角度转换的地方,并说说它们是怎样转换的。指导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本文写作角度变化很多,有悬想历史的,有从空中俯视山景的,有让你身临山中边攀登、边观赏的,也有如听导游解说的。请你说说文章写作角度是怎样转换的。
讨论并归纳:第3自然段说形成种种奇特的造型:“奇峰怪石林立,真是峰峰有奇观,处处是仙境”。这句应该是下面写景的总起句,这句角度是从高空俯视。通过“游人们来到黄山,自然要浮想联翩,寻根问底”
过渡到第4自然段“巍峨黄山,群峰挺拔。天都峰使游人望而生畏。”
第5自然段过渡到让你身临山中从下而上攀,
第6段写“登上”天都峰绝顶,
第7段“穿过”一线天,“再过”蓬莱三岛,“直上”玉屏楼文殊洞顶上看到“驰名中外的黄山迎客松”。
第8段自然而然对黄山松进行了一番介绍。第9段继续登上最高峰,再沿“百步云梯”而下,
第9、10、11、12自然段写了黄山3个巧石。“螺蛳”、“飞来峰”、“猴子观海”。
第13段对黄山石进行归类。
第14自然段是写黄山的峰石的美是经过人类智慧的点化。
第15段由前面写黄山的静态美过渡到黄山动态美“黄山烟云”的描写。转换的句子是“特别是云雾的飘舞,使黄山呈现出静中有动的美感。”
第16、17段用“然而”转折过渡到对黄山日出的描写。
第18自然段用“游艺机人下山后”转换到对黄山温泉的介绍。总之全文角度变化多端,但转换过渡自然,使全文浑然一体。
认真读课文,理解结构层次
讨论并归纳:全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自然段):写徐霞客对黄山的赞誉及黄山的地理位置、面积。
第二部分(3自然段):写地质史上,黄山的形成。
第三部分(4~18自然段):写黄山诸景。
第一层(4~14自然段):写黄山峰、石、松。
第二层(15自然段):写黄山的烟云。
第三层(16~17自然段):写黄山日出。
第四层(18自然段):写黄山的温泉。
朗读,请同学起来朗读自己喜欢的片断
飞红滴翠记黄山教学设计二 第7篇
知识能力目标:
1、积累文中词语,会读、会写、会运用。
2了解解说词的一般写法,学习修辞手法及各种表达方式。过程方法:
1学习变换角度从多方面描写景物和方法。
2通开当堂课拓展性练笔活动,熟练应用文字表达对景物赞美之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黄山雄奇壮丽景色呈现出来的美,提高品鉴自然美的能力。
2.从黄山的形成地质史与黄山的自然景观中,认识大自然的伟大的创造力,珍惜和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教学过程:
教学板块之一导入新课:在我们安徽八百里长江之滨,有一座堪称人间仙境的名山——黄山。历代文人墨客留下许多佳作,说黄山一幅天然的画卷,一首无言的诗歌„„。你们想去感受这处人间仙境吗?
【播放黄山的电视风光片】 你能说说让你激动的景色 【生自由发言】
黄山真美啊,今天我们看看一个美学家,他和我们一样,被黄丽旖旎的风光深深的陶醉,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他心中的黄山美在何处,为什么会这样美以及他是怎样来表现这种美的。教学板块之二:一品黄山
遨游仙境
下面就先请同学们用几分钟时间以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并完成以下 任务:
【课件显示】
1、标画:用
标示出课文中所写的景物及作者的感受,想想作者在写景物通过哪些词过度?
2、思考:在认真标画的基础上,归纳出黄山的美主要体现在哪些地方,各有什么特点?
3、表达:根据归纳出来的景物及特点,适当参考文中写景角度的变化,用连贯的语句向同学们简要介绍一下黄山的美丽。
【现场组织学生朗读、展示、相互评价】
相信同学们经过精心阅读,已经完成了学习任务,请几位同学讲讲对黄山美在何处? 【师生总结】
奇峰——高耸入云
盘空千仞
(望而生畏、仰天长叹、)
古松——苍翠奇特
万古长青
(傲视风雪、昂首苍穹)怪石——巧石林立
千姿百态
(妙趣横生、神游仙境)云海——澜翻絮涌
皎洁柔美
(梦幻之宫、人间仙境)日出——瑰丽辉煌 变幻列穷
(令人神往、仙山琼阁)温泉——温度适宜
温馨解乏 【教师下水作文】
黄山如些美丽,老师的手庠庠,我们一起来写一段解说词,用连贯的语句向别人简 要介绍一下黄山的美丽。用这种句式:黄山的美,美在„„;黄山的美,美在„„ 【师生共同交流】
总结修改:从高空看黄山,千峰竞秀,万壑藏云,郁郁葱葱,飞红滴翠。黄山之美,美在奇峰:“天都绝峰”高耸入云,险峻万分;“莲花峰”鹤立群峰,含苞跃放。黄山之美,美在古松:“迎客松”破石而出,怀抱八方来客;傲雪凌霜,昂首苍穹。黄山之美,美在怪石:“猴子观海”阴观云海,晴眺太平。黄山之美,美在云海:澜翻絮涌;轻盈柔美,静中有动。黄山之美,美在日出:瑰丽辉煌,令人神往。黄山之美,美在温泉:冷热适宜,温馨解乏。正是:今生不作黄山客,枉来世上走一遭。
同学们,沉浸在这美丽迷人的风光里,真让人神气飞扬、心旷神怡!老师真忍不住要大声地赞美这壮丽的河山,可又怕惊动了黄山那安甜的梦!那就让我们轻轻地诵读起来吧。请大家捧起书来,听老师朗读课文的第4段。
同学们,听了老师刚才的朗读,你们是不是也跃跃欲试呢?下面,就请同学们自己选择两三段话,用饱含深情的基调美美地诵读一下吧。【彩显天都峰图片,加高山流水古筝曲】 教学板块之三:二品黄山
仙境探秘
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课文的阅读,神游了这座奇特的名山,充分领略了黄山——人间仙境的深刻含义。那么,黄山的美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呢?在课文的有关章节中,作者作了专门的介绍,请同学们找出这些章节并认真阅读,从中归纳出形成黄山之美的独特的原因。【课件显示】
找出揭示黄山之美成因的有关章节 分析黄山之美的形成原因 【师生共同总结】
]:自然的鬼斧神工,人们智慧和精心点化
刚才同学们对黄山之美形成的原因进行了独立的探究,有心的同学不难发现,课本的“探究·练习”一实际上已经对这个问题作了很好的概括。【课件显示】
1、自然的鬼斧神工:
日晒雨淋,水流侵蚀——“雕刻”“装饰” 气候变冷,冰川侵蚀——
造型奇特
2、人类智慧的点化
板块之四:三品黄山
装点仙境
【课件显示】出示黄山奇石图片,播放后,最后定格在同一画面。(百步云梯等)
请同学们先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为黄山的怪石写一段解说词,再以小组的形式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时请同学们注意几个问题:
1、推选一位组长,由组长安排发言顺序;
2、同学们在讨论时应注意倾听,尊重他人,学会欣赏他人,取长补短。希望同学们在8分钟时间内完成任务。
刚才同学们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为黄山上几块奇石起了很多精彩的名字,老师衷心为同学们发挥出来的聪明才智喝彩。
教学板块之五:四品黄山
指点江山
黄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江山如此多娇”是毛主席给它的题词,“风景如画”是朱德元帅对它的赞誉。连我们的江泽民主席也曾为它题诗一首“遥望天都倚客松,莲花始信两飞峰。且持梦笔书奇景,日破云涛万里红。” 【课件显示】
江山如此多娇——毛泽东
《登黄山偶感》
江泽民
遥望天都倚客松,莲花始信两飞峰。
且持梦笔书奇景,日破云涛万里红。【作业】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黄山列入受世界保护的人类自然遗产,你能用精炼的语言为黄山这座自然文化遗产写一段颁奖词吗?
2课后将课文反复读上几遍,感受黄山的壮丽神奇。
《飞红滴翠记黄山》教学设计二
教学目标:
1、体会黄山雄奇壮丽的景色之美,能说出黄山诸景的特点。
2、了解电视解说词的特点,能说清本文写作角度的转换。并能在自己的写作中运用这种变换角度多方面写景的方法。
3、懂得珍惜和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
4、能用流畅的语言介绍一处自然景观。教学重点:
文中运用多幅画面组接连缀的方法,从各个方面写出了黄山的特点。依据观察和表现的需要,自由地变换角度写景。教学难点:
理解多角度全视角地观察写景,切合电视图像的需要,跳脱式结构方式 教时安排:两教时 教前准备:
1、通读全文,理清文章结构。
2、收集有关黄山的资料,更全面地了解黄山。教学思路:
一、导课激趣
(1)播放《话说长江》电视片中关于黄山的片段。同学们知道刚才老师播放的这如画的美景是什么地方吗?是啊,自古黄山天下秀,这里的自然美景鬼斧神工,令人流连忘返。今天我们将随着柯蓝为电视片《话说长江》中黄山片所写的解说词一起走进黄山。
(2)我国古代著名的地理学家徐霞客曾说:“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黄山自古就有“天下秀”的美誉。今天我们将随着柯蓝为电视片《话说长江》中黄山片所写的解说词一起走进黄山,感受其鬼斧神工的自然风光。
二、检查预习
(1)投影生字词,自由认读。(2)这篇解说词向我们介绍了黄山的哪些景观?你喜欢哪一个景观就放声的朗读课文内容。(按课文顺序板书)
三、研读课文
1、在黄山的这些景观中你认为最具特色的是哪一处?结合具体文句说说他们有什么特点。山峰,挺拔巍峨险峻
天都峰海拔1810米,这是一座高耸入云,盘空千仞的险峰。两侧斧劈刀削般的悬崖峭壁,万丈深渊,不能不叫人心惊胆战。
古松,姿态万千,生命力强
它的一根长枝低垂伸展,仿佛是一位殷勤的主人伸出手臂在迎接远方来客,招手致意。他们的形状千变万化,有立有卧,有挺拔,有俯仰,有斜插,右侧瓜。无论何种姿态,都显示出顽强的万古长青的生命力,不怕长年的风吹雨打,冰雪欺压,屹立于悬崖危石之上,仰首苍穹。怪石,千奇百怪(千姿百态)
不同的角度获得不同的联想。在黄山群峰中,那些高高低低、争相崛起的巧石,千姿百态,给人以丰富的想象力。
在黄山,你可以结识许多“天国仙友”,又可参观一个奇特的“动物世界”。
(峰石本无语,可为什么人们会有如此丰富的认识呢?体现了人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冰冷的石头有了人的精魂。人的审美创造的伟大作用)云雾,轻盈飘忽
轻盈的云雾忽东忽西,一上一下,若即若离,仿佛是山峦、峰石的恋人,沉浸在云雾的怀抱里。云雾的皎洁,云雾的柔美,特别是云雾的飘舞,是黄山呈现出静中有动的美感。
日出,瑰丽壮观
冲破北海云雾,喷薄而出的太阳是暗红色的,但是,在一刹那间,太阳好像经过了一次净化,变成了纯净的橘黄色。蔚蓝色的天空,剪影般的群峰山松,五彩缤纷的云海霞光,在高空气流的影响下变幻无穷,使人仿佛置身于神奇的仙山琼阁。直接的抒情赞美。温泉,惬意舒适
2、自由选择其中你最喜欢的某一景观,有感情地放声朗读。学生试读。
3、黄山的景色壮丽多姿,作者在写景时依据观察和表现的需要,按照电视片解说词的要求,从不同角度去表现景物。那作者是如何从不同角度去表现景物的?学生读读思思,并做好批注。
组织交流:
【“从高空俯视„„神游天外了。”(俯视)“巍峨黄山„„取名天都峰。”(仰望)
“当你踏在这光滑潮湿的台阶上„„登山的集体。”(起先置身于旅人之中,边攀登,边观赏,然后改从远处遥望)
“„„当我们登上„„真是‘无限风光在险峰’啊!”(从峰顶俯视)“沿‘百步云梯而下’„„驮着一只金龟。”(翘首昂视)“西海中的‘飞来峰’„„称它为仙桃峰。”(如听导游解说)“黄山著名的巧石„„‘猴子观太平’了。”(如听导游解说)
“清晨„„神奇的仙山琼阁。”(远视,随着太阳升起而变换视角)】
小结:课文是电视解说词,是为多部电视旅游风光片《话说长江》中黄山部分而写的。它借助于电视镜头展示画面来介绍自然风光的,使用了现代影视的表现手法,因此课文写作角度就象电视镜头一样变化很多,并且是在一步步的转换,自由地变换角度,或环景、全景,或中近景、特写,或俯视,或仰视,或平视,让观众能把黄山看个淋漓尽致,向我们展示了黄山独特的美。
4、作为一篇电视旅游风光片的解说词,同学们在阅读中是否感觉到它和一般的游记散文有什么样的区别呢?
(不同:在选材的全面性上,游记散文只写自己的所见所闻,不全面,而解说词一般都把描写景物的各方面都加以概括;在主客观上,游记散文反映作者自己的见闻感受,而解说词一般都是客观介绍。)
四、语文活动:
让学生选择一个较为熟悉的自然景观,选取其中的一点,学习用多角度写景的方法,写一段解说词。
《飞红滴翠记黄山》 第8篇
步骤一:板书老师自拟的几则上联:
1、鼎湖山山高林密泉声脆 (《鼎湖山听泉》)
2、泉水汩汩冲污垢(《鼎湖山听泉》)
3、鼎湖山泠泠淙淙听泉声,汇成一曲交响乐 (《鼎湖山听泉》)
4、鱼鹰入水,搅碎漓江清梦 (《画山绣水》)
5、老渔翁头戴竹笠倚竹篓 (《画山绣水》)
6、立峭壁,斗风雪,顶天立地黄山松 (《飞红滴翠记黄山》)
7、桃源美景归何处,杳杳 (《桃花源记》)
8、富春江水碧山奇胜过千江水 (《与朱元思书》)
9、水碧山奇,富春江上好风光 (《与朱元思书》)
步骤二:以六人或四人为单位,通力合作,给这几副上联对出下联。
步骤三:由每个小组选派代表上台朗诵本小组的创作成果。
飞红滴翠记黄山教案 第9篇
1.了解解说词的一般写法。
2.掌握课文中使用的多种表达方式。
3.学习变换角度从多方面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
1.掌握课文中使用的多种表达方式。
2.学习变换角度从多方面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1.体会黄山雄奇壮丽景色呈现出来的美,提高品鉴自然美的能力。
2.培养学生珍惜和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的意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导人:“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这是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对黄山的赞誉。可见黄山在众山中的地位之高。很多同学没见过黄山,一定想知道黄山是什么样子的,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关于黄山的课文《飞红滴翠记黄山》。请同学把收集到的有关黄山的诗句或传说在班上交流。
2.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3.请一位同学结合注释介绍作者情况。教师补充:本文是一篇解说词,是为多部电视风光片《话说长江》中黄山部分而写的。
二、设置问题,讨论探究
1.给学生5分钟时间自由朗读课文,让学生边读边理清课文的线索和层次。教师提示:课文设置了三条线索一时间线索、空间线索和逻辑线索。等学生思考后,点名让一两位学生回答。
2.补充:逻辑线索如体现黄山特点的景物:奇峰、古松、怪石等是逐一带出的,彼此间相互独立。课文第二部分还可以分为五层,分别写黄山奇峰、黄山松、莲花峰、黄山烟云、黄山日出,请找出它们的起始段落。
3.讲解:课文是电视解说词,因此课文写作角度就像电视镜头一样变化很多,并且是在一步步的转换。请在课文中找出角度转换的地方,并说说它们是怎样转换的。指导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4.对学生回答给予鼓励,并适当补充:“沿百步云梯’而下驮着一只金龟。”是仰视;“清晨神奇的仙山琼阁。”是远视。
5.讲解:课文中有些句子比较深奥,需要同学们仔细体会,比如“黄山的峰石,经过人们智慧的精心点化,在大自然的宁静中,又增添了人间欢乐的生趣。这是黄山外在美和内在美的高度结合。”这一句中的“人们智慧的精心点化”、“内在美”、“外在美”都不太好理解,我们应该怎样来理解呢?
6.对学生的学习热情给予充分肯定,并指出: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就要充分发挥这种主动精神,不放过学习中遇到的任何困难,只有这样才能深人理解课文。
7.提示:文中还有一些这样的句子,只要大家认真诵读体会,就能够理解它的意思。给5分钟时间,让学生自由诵读课文,教师巡视教室。都峰。”是仰望;“当你踏在这光滑潮湿的台阶上登山的集体。”先是在攀登的旅人中边攀登边观赏,然后改从远处遥望;“当我们登上真是无限风光在险峰’啊!”是从峰顶俯视。
三、归纳小结
1.讲解:本文是旅游风光片的解说词,它与一般的游记散文比较起来有一些不同的地方。同学们能够说出这些不同的地方吗?
2.给予鼓励:同学们回答得非常好,基本概括出了本文作为解说词的特点。并做适当补充。
3.小结:通过本文的学习,既体会到了黄山的美景,又学到了对景物进行变换角度从多方面描写的方法。
4.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本课总结本文是一篇解说词,通过对黄山雄奇壮丽的景色的描写,揭示了黄山独特的美。学生通过本文的学习,激发起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认识到大自然的伟大创造力,懂得珍惜和爱护我们的生存环境。板书设计
总写分写(山上)奇峰,怪石,古松,云烟,日出温泉(山下)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本文写作角度
本文写作角度变化很多,有悬想历史的,有从空中俯视山景的,有让你身临山中边攀缘、边观赏的,也有如听导游解说的。请你说说文章写作角度是怎样转换的。
三、品味赏析
1、你认为描写的精彩的地方在哪里?有什么特点?
2、放声阅读课文,沉浸在文章所描绘的黄山仙境之中。
四、思考:
本文着力赞颂大自然鬼斧神工的伟大创造力和人类非凡的审美能力。请说说作者是怎样将两者结合起来通过景物描写来表现。
五、布置作业
六、教学探讨与反思
《飞红滴翠记黄山》教案 第10篇
[教学目的]
1、学习多角度介绍景物的方法
2、培养欣赏大自然的能力。[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作者把赞颂大自然的创造力与人类的审美能力通过景物描写表现出来。
2、难点:了解文章写作角度是怎样转换的。[教学时数]二教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作者简介:
柯蓝先生的文学作品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的声誉,在海外被译成多种文字出版。他的名字与事迹被收入《苏联大百科全书》,中国现代文学馆也为他及夫人文秋开设了《柯蓝文秋文库》,永久保存其著作及原稿。
他撰写的中国新文学史上第一部用章回体描述抗日战争的长篇小说《洋铁桶的故事》,得到了毛泽东主席的肯定和推荐。
我国文坛泰斗茅盾先生亲自在香港著文推荐他所写的惟一一部反映延安大生产运动的中篇小说《红旗呼啦啦飘》。
他创作的电影文学剧本《铁窗烈火》获首届电影百花奖,并受到周恩来总理的高度赞扬。根据他写的散文《深谷回声》改编而成的电影《黄土地》荣获28项国际大奖。
他的《早霞短笛》散文诗专集,为五十年代的青年争相传抄,影响了那一代人的人生价值取向。
二、认真读课文,理解结构层次 讨论并归纳:全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2自然段):写徐霞客对黄山的赞誉及黄山的地理位置、面积。第二部分(3自然段):写地质史上,黄山的形成。第三部分(4~18自然段):写黄山诸景。第一层(4~14自然段):写黄山峰、石、松。第二层(15自然段):写黄山的烟云。第三层(16~17自然段):写黄山日出。第四层(18自然段):写黄山的温泉。
三、本文写作角度变化很多,有悬想历史的,有从空中俯视山景的,有让你身临山中边攀登、边观赏的,也有如听导游解说的。请你说说文章写作角度是怎样转换的。讨论并归纳:第3自然段说„„形成种种奇特的造型:“奇峰怪石林立,真是峰峰有奇观,处处是仙境”。这句应该是下面写景的总起句,这句角度是从高空俯视。通过“游人们来到黄山,自然要浮想联翩,寻根问底„„”
过渡到第4自然段“巍峨黄山,群峰挺拔。天都峰„„使游人望而生畏。” 第5自然段过渡到让你身临山中从下而上攀,第6段写“登上”天都峰绝顶,第7段“穿过”一线天,“再过”蓬莱三岛,“直上”玉屏楼文殊洞顶上看到“驰名中外的黄山迎客松”。第8段自然而然对黄山松进行了一番介绍。第9段继续登上最高峰,再沿“百步云梯”而下,第9、10、11、12自然段写了黄山3个巧石。“螺蛳”、“飞来峰”、“猴子观海”。第13段对黄山石进行归类。
第14自然段是写黄山的峰石的美是经过人类智慧的点化。
第15段由前面写黄山的静态美过渡到黄山动态美“黄山烟云”的描写。转换的句子是“„„特别是云雾的飘舞,使黄山呈现出静中有动的美感。” 第16、17段用“然而”转折过渡到对黄山日出的描写。
第18自然段用“游艺机人下山后”转换到对黄山温泉的介绍。总之全文角度变化多端,但转换过渡自然,使全文浑然一体。
四、朗读,请同学起来朗读自己喜欢的片断。
五、小结
本文描写了黄山的自然风光,赞颂了祖国山川的神奇、美丽。
六、布置作业 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第二课时
一、朗读全文导入
二、品味赏析
A你认为描写的最精彩的地方在哪里?有什么特点? 讨论并归纳:
1、“万绿丛中,千峰竞秀,万壑藏云,郁郁葱葱,飞红滴萃”。
总写黄山的美景,四字词排列整齐,读起来朗朗上口,语言简洁而景象万千。
2、“两侧斧劈刀削般的悬崖峭壁„„登山的男女老少,一个接着一个,如同一条悬空的彩带,飘动在万绿丝中。”
“斧劈刀削”形象地表现了石阶的陡,几乎是垂直的了,“如同飘动的彩带”虽然给人美感,但也给人摇摇欲坠的感觉。这两句很准确地表达出黄山石阶又陡又险的特点,看后有使人身临其境的感觉。
3、“放眼望去,群峰起伏,云海翻涌,山峰若隐若现,就像航船、岛屿飘浮在汪洋大海上。” 作者把静态的山峰写动起来了。起伏的群峰,就像汪洋大海中的航船和岛屿。表现了作者丰富的想象力。
4、“破石而出,寿逾千年,一根长枝低垂伸展,仿佛一位殷勤的主人伸出手臂在迎接远方来客,招手致意。”
这段文字把黄山松描写得神形兼备,“殷勤”,“招手致意”拟人手法运用得很贴切。使人看后对千年老松顿生亲切之感。
5、“不少就长在峭壁岩缝之中,针叶短粗稠密,顶平如削,干曲枝虬,苍翠奇特,形状千变万化,有立有卧,有挺拔,有俯仰,有斜插,有侧挂。显示万古长青的生命力,不怕风吹雨打,冰雪欺压,屹立于悬岩危石之上,昂首苍穹。”
寥寥数语把黄山松的形态、气质全都展示了出来,令人顿生敬佩之情,好一个黄山松!
6、“‘猴子观海’是一只石猴蹲在狮子峰顶,也真难为它有这么好的耐心,千万年来一动不动地观望着眼前飘逝的烟云。” “真难为它”“一动不动”写出了作者的怜爱之心,写出了石的巧、趣。
7、第15自然段写了黄山烟云的柔美:“轻盈”、“皎洁”、“飘舞”写出了烟云与山峰的关系,“恋人”“难舍难分”,写出了烟云使黄山成了梦幼的艺术之宫,成了人间仙境。
8、“啊,太阳!人们对它的情感,在自然界中是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比拟的。„„” 这段作者的情感达到了高潮,高声赞美这“给万物以无限生机和柔美的太阳”,即使是落日也“给人们留下新的启示”。黄山观日给出了作者无穷无尽的遐想。如果把整篇课文比作一首乐曲的话,黄山日出应该是最高亢、最辉煌的乐章。
三、放声朗读课文,沉浸在文章所描绘的黄山仙境之中。
四、思索:本文着力赞颂大自然鬼斧神工的伟大创造力和人类非凡的审美能力。请说说作者是怎样奖两者结合起来通过景物描写来表现。讨论并归纳:文中写黄山巧石的部分:“螺蛳”“飞来峰”“猴子观海”等景物的描写,令人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而更伟大的是人类非凡的审美能力。先听巧石的名字就给我以丰富的想像力,有拟人的,有喻物的,所以在黄山你可以结识许多“天国仙友”,又可参加一个奇特的“动物世界”。总之黄山的自然景物在经过人们智慧的精心点化后达到了外在美与内在美的高度结合。其实作者把自然美的黄山通过文字描写出来的时候,从中已经渗透了作者的审美情趣了。
五、小结
本课我们欣赏了黄山的美,品味了文章语言的美,并探讨了黄山的外在美与内在美。
六、作业
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授后小记:
1、黄山的图文资料比较多,可以巧妙利用一些给同学们介绍,以获得最佳的效果。
飞红滴翠记黄山教案 第11篇
1、体会黄山雄奇壮丽的景色之美,能说出黄山诸景的特点。
2、了解电视解说词的特点,能说清本文写作角度的转换。并能在自己的写作中运用这种变换角度多方面写景的方法。
3、懂得珍惜和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
4、能用流畅的语言介绍一处自然景观。
教学重点:
文中运用多幅画面组接连缀的方法,从各个方面写出了黄山的特点。依据观察和表现的需要,自由地变换角度写景。
教学难点:
理解多角度全视角地观察写景,切合电视图像的需要,跳脱式结构方式
教时安排:
两教时
教前准备:
1、通读全文,理清文章结构。
2、收集有关黄山的资料,更全面地了解黄山。
教学思路:
一、导课激趣
(1)播放《话说长江》电视片中关于黄山的片段。同学们知道刚才老师播放的这如画的美景是什么地方吗?是啊,自古黄山天下秀,这里的自然美景鬼斧神工,令人流连忘返。今天我们将随着柯蓝为电视片《话说长江》中黄山片所写的解说词一起走进黄山。
(2)我国古代著名的地理学家徐霞客曾说:“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黄山自古就有“天下秀”的美誉。今天我们将随着柯蓝为电视片《话说长江》中黄山片所写的解说词一起走进黄山,感受其鬼斧神工的自然风光。
二、检查预习
(1)投影生字词,自由认读。
(2)这篇解说词向我们介绍了黄山的哪些景观?你喜欢哪一个景观就放声的朗读课文内容。(按课文顺序板书)
三、研读课文
1、在黄山的这些景观中你认为最具特色的是哪一处?结合具体文句说说他们有什么特点。
山峰,挺拔巍峨险峻
天都峰海拔1810米,这是一座高耸入云,盘空千仞的险峰。
两侧斧劈刀削般的悬崖峭壁,万丈深渊,不能不叫人心惊胆战。
古松,姿态万千,生命力强
它的一根长枝低垂伸展,仿佛是一位殷勤的主人伸出手臂在迎接远方来客,招手致意。
他们的形状千变万化,有立有卧,有挺拔,有俯仰,有斜插,右侧瓜。无论何种姿态,都显示出顽强的万古长青的生命力,不怕长年的风吹雨打,冰雪欺压,屹立于悬崖危石之上,仰首苍穹。
怪石,千奇百怪(千姿百态)
不同的角度获得不同的联想。在黄山群峰中,那些高高低低、争相崛起的巧石,千姿百态,给人以丰富的想象力。
在黄山,你可以结识许多“天国仙友”,又可参观一个奇特的“动物世界”。
(峰石本无语,可为什么人们会有如此丰富的认识呢?体现了人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冰冷的石头有了人的精魂。人的审美创造的伟大作用)
云雾,轻盈飘忽
轻盈的云雾忽东忽西,一上一下,若即若离,仿佛是山峦、峰石的恋人,沉浸在云雾的怀抱里。
云雾的皎洁,云雾的柔美,特别是云雾的飘舞,是黄山呈现出静中有动的美感。
日出,瑰丽壮观
冲破北海云雾,喷薄而出的太阳是暗红色的,但是,在一刹那间,太阳好像经过了一次净化,变成了纯净的橘黄色。蔚蓝色的天空,剪影般的群峰山松,五彩缤纷的云海霞光,在高空气流的影响下变幻无穷,使人仿佛置身于神奇的仙山琼阁。
直接的抒情赞美。
温泉,惬意舒适
2、自由选择其中你最喜欢的某一景观,有感情地放声朗读。学生试读。
3、黄山的景色壮丽多姿,作者在写景时依据观察和表现的需要,按照电视片解说词的要求,从不同角度去表现景物。那作者是如何从不同角度去表现景物的?学生读读思思,并做好批注。
组织交流:
【“从高空俯视神游天外了。”(俯视)
“巍峨黄山取名天都峰。”(仰望)
“当你踏在这光滑潮湿的台阶上登山的集体。”(起先置身于旅人之中,边攀登,边观赏,然后改从远处遥望)
“当我们登上真是无限风光在险峰’啊!”(从峰顶俯视)
“沿百步云梯而下’驮着一只金龟。”(翘首昂视)
“西海中的飞来峰’称它为仙桃峰。”(如听导游解说)
“黄山著名的巧石猴子观太平’了。”(如听导游解说)
“清晨神奇的仙山琼阁。”(远视,随着太阳升起而变换视角)】
小结:课文是电视解说词,是为多部电视旅游风光片《话说长江》中黄山部分而写的。它借助于电视镜头展示画面来介绍自然风光的,使用了现代影视的表现手法,因此课文写作角度就象电视镜头一样变化很多,并且是在一步步的转换,自由地变换角度,或环景、全景,或中近景、特写,或俯视,或仰视,或平视,让观众能把黄山看个淋漓尽致,向我们展示了黄山独特的美。
4、作为一篇电视旅游风光片的解说词,同学们在阅读中是否感觉到它和一般的游记散文有什么样的区别呢?
(不同:在选材的全面性上,游记散文只写自己的所见所闻,不全面,而解说词一般都把描写景物的各方面都加以概括;在主客观上,游记散文反映作者自己的见闻感受,而解说词一般都是客观介绍。)
四、语文活动:
让学生选择一个较为熟悉的自然景观,选取其中的一点,学习用多角度写景的方法,写一段解说词。
五、作业布置
飞红滴翠记黄山教学案 第12篇
主备人:万慧芹
审核人:
日期:
教学目标
1.体会黄山雄奇壮丽景色呈现出来的美,提高学生品鉴自然美的能力。2.学习变换角度从多方面描写景物的方法。3.培养学生珍惜和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的意识。教学重点
1.体会黄山景色的雄奇壮丽的美,增强热爱祖国的感情
2.电视旅游风光片特点之一是自由的变换角度介绍自然风光,学习变换角度多方面写景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黄山雄奇壮丽景色呈现出来的美,提高学生品鉴自然美的能力。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1.导入:在我国的长江之滨,有一座堪称人间仙境的名山——黄山。历代文人墨客留下许多佳作。“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这是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对黄山的赞誉。可见黄山在众山中的地位之高。江泽民总书记饱览黄山美景后,欣然留诗一首《登黄山偶感》(“遥望天都倚客松,莲花始信两飞峰。且持梦笔书奇景,日破云涛万里红。”),赞美黄山的巍峨挺拔,雄奇瑰丽。今天我们就随着柯蓝为电视片《话说长江》中黄山片所写的解说词一起走进黄山,感受其奇伟俏丽、灵秀多姿的自然风光。2.介绍解说词和一般的游记散文的区别
明确:
在选材的全面性上,游记散文只写自己的所见所闻,不全面,而解说词一般都把描写景物的各方面都加以概括;
在主客观上,游记散文反映作者自己的见闻感受,而解说词一般都是客观介绍。
二、检查预习
1.读准字音。
瑰宝()万壑()地壳()巍峨()千仞().....殷勤()鳌鱼()阴晦()妖娆()红彤彤().....2.这篇解说词向我们介绍了黄山的哪些内容?通过这些内容的描写,作者意在着力赞颂什么? 明确:黄山的地貌、地理位置、形成的历史进程,奇峰、古松、怪石、云雾、日出,黄山温泉。
赞颂了祖国山川的神奇、美丽。
三、研读课文,品味赏析
1.自由选择其中你最喜欢的某一景观,有感情地放声朗读。(学生试读)
2.讨论交流
(1)在黄山的这些景观中你认为最具特色的是哪一处?结合具体文句说说它们有什么特点。
峰——秀、奇、高、险
松——奇、古、姿态各异、生命力顽强 石——巧、怪、奇特 烟云——轻盈飘忽
日出——瑰丽、壮观、辉煌 温泉——惬意舒适
(2)品味赏析:描写最精彩的地方(结合具体文句)
(3)黄山的景色壮丽多姿,作者在写景时依据观察和表现的需要,按照电视片解说词的要求,从不同
角度去表现景物。那作者是如何从不同角度去表现景物的? 学生读读思思,并做好批注。
组织交流:
“从高空俯视„„神游天外了。”(俯视)
“巍峨黄山„„取名天都峰。”(仰望)
“当你踏在这光滑潮湿的台阶上„„登山的集体。”(起先置身于旅人之中,边攀登,边观赏,然后改从远处遥望)
“„„当我们登上„„真是‘无限风光在险峰’啊!”(从峰顶俯视 “沿‘百步云梯而下’„„驮着一只金龟。”(翘首昂视)
“西海中的‘飞来峰’„„称它为仙桃峰。”(如听导游解说)
“黄山著名的巧石„„‘猴子观太平’了。”(如听导游解说)
“清晨„„神奇的仙山琼阁。”(远视,随着太阳升起而变换视角)
四、小结:课文是电视解说词,是为多部电视旅游风光片《话说长江》中黄山部分而写的。它借助于电视镜头展示画面来介绍自然风光的,使用了现代影视的表现手法,因此课文写作角度就象电视镜头一样变化很多,并且是在一步步的转换,自由地变换角度,或环景、全景,或中近景、特写,或俯视,或仰视,或平视,让观众能把黄山看个淋漓尽致,向我们展示了黄山独特的美。
五、学以致用
根据下面文字的内容,用排比句概括苏州的美。
苏州的美是古典的。哪怕是一木一石,它也是那么优雅,那么庄严。它一会儿叫你想起我们伟大的历史,一会儿叫你温习许多美丽的传说。含蓄也是苏州的美。要是不下一番搜寻的功夫,你就别想领略它。苏州人从来不喜欢在你面前夸口。他只是带着恬淡的笑容,引你走到那儿,直到你在他面前发出大声的惊叹。苏州的美还呈现出它的多样性。在苏州,你喜欢古朴,请到沧浪亭;你爱好清幽,就去拙政园;你喜欢疏朗,不妨到怡园;你倾向于深邃,这儿有狮子林。
明确:苏州的美是古典的,优雅,庄严,令你想起许多历史和传说; 苏州的美是含蓄的,恬淡,安静,需要你自己去寻觅; 苏州的美是多样的,兼具古朴,清幽,疏朗和深邃。
六、课后作业
1.摘出自己喜爱的片段来,吟哦讽诵。
2.仿写。在景物描写时,要重视“人”对表现“景”的作用。如课文在写天都峰的高和险时,注意结合人们登山的情景。在写黄山日出的瑰丽、壮观、辉煌时,注意结合人们观日出的表现和感受。仿照这种写法写一段自己观赏景物的文字。字数200左右。
【板书设计:】
奇峰
古松
总写—— 分写—— 怪石 —— 温泉
(山上)(山下)
烟云
日出
◆释疑“飞红”
《飞红滴翠记黄山》中的“滴翠”尚易理解,而“飞红”什么意思?(似乎从来没听说过黄山有什么红叶,其土壤、岩石也都不呈红色,如果是写其春天繁花盛开的景象,那与文章内容又无关联。况且文章并未着力表现黄山的色彩。)
“飞红滴翠”可以理解:
(1)a.作者在对黄山进行大印象描写时写道:“从高空俯视,在一片山水相间的万绿丛中,千峰竞秀,万壑藏云,郁郁葱葱,飞红滴翠。”可见,“飞红滴翠”是作者对黄山俯视时的整体描绘。
b.作者遥望天都峰登山的男女老少鱼贯而上时,把此景化为“悬空的彩带,飘动在万绿丛中”,暗点“飞红”二字,即“飞红”是人的彩带,“滴翠”是绿的丛林。红与绿、人与自然的完美结合,才使美景有了灵性。
c.历群峰,观黄山之景,从上山到出山,作者是以一名“登山的集体”中游人的身份娓娓谈来,可见,这支游人的“彩带”是从上山连到出山的。
d.“飞红”还主要体现在华光照耀的时候:拂晓,暗红色的太阳,喷薄而出,净化后变成了橘红色,继而灿烂夺目的朝阳将云海霞光染得五彩缤纷,整个黄山便飘荡在红色之中;傍晚,落日消失时,是红彤彤的巨大的火轮,披着五光十色、一瞬万变的彩霞,给天下万物以无限生机和柔美的抚爱。
(2)“飞红滴翠”不只是作者感性的视觉效果,更是理性的精神体验。如飞的红色,是游人寻山问奇赏景的红色,殊不知自己本身就成了一道风景;如滴的翠绿,是黄山本质自然清纯的底色,更是一种神清气爽精神空灵的境界。”飞红“隐约又清晰,”滴翠“可触又不可即,一动一静,相得益彰,给人以极大的精神享受,极广的想象空间,让人如在其间行,如在其境游。
◆背景资料
《话说长江》是由中央电视台电视风光片《话说长江》摄制组集体编写的解说词集,本篇由柯蓝
撰写。电视风光片《话说长江》的主题是介绍祖国山川,抒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作为其中的一篇,当然也是如此。
◆黄山形成的历史背景
大约在二三亿年前,黄山所在的地方是一片被称为“古扬子海”的汪洋。后来古扬子海不断缩小,随之露出的陆地被称作“江南古陆”。大约二亿年前,发生了一次大规模的地壳运动,古扬子海消失了,今天的黄山一带成了陆地。
到了1.43亿年前,地下深处炽热的岩浆顺着在地壳运动中发生断裂的岩石之间的空隙向上升,并在距地面3至6公里处冷却下来,形成了花岗岩岩体,这就是孕育在地下的黄山胚胎。
距今五六千万年前,开始了又一场大规模的地壳运动,终于使隐伏的花岗岩岩体冲出地面,形成了今天的黄山布局。
当然了,那时的黄山并不像今天这样奇幻美丽,大自然用风、雨、雪、霜、流水等等自然的力量把坚硬的花岗岩琢磨成玲珑剔透的模样。如果我们想像一下花岗岩岩体刚刚露出地面时平头平脑的模样,我们就会对大自然造物的鬼斧神工赞叹不已。(李平易:《黄山:中国人美感的源泉》,《中国国家地理》2001年第4期)
◆黄山的人文历史
关于黄山有着太多的文人迭事,从黄帝游黟山改山名为“黄山”,到唐代大诗人李白以《赠黄山胡公求白鹇》一诗换取胡晖驯养的一对白鹇,再到清初“敢言天地是吾师”的渐江“结庵(黄山)莲花峰下,烟云变幻,寝食于兹”,遂创中国画中的新安画派,黄山与中国文人之间的因缘重重叠叠。(同上)
◆黄山主要景点
天都峰:黄山第三高峰,海拔1 829米,高度仅次于莲花峰、光明顶。位于玉屏楼东南,在上玉屏楼山道的东侧。其高虽不是第一,但其登山道路的艰险,山上风光的秀丽,黄山其他诸峰难以相比。尤其在云海茫茫之际,峰顶高耸于云海之上,远远看去犹如“蓬莱仙境”,故有“天庭都会”之称,名曰“天都”。
莲花峰:黄山第一高峰,海拔1 873米,为黄山绝顶,也是安徽省的最高峰,巍峨挺拔,气势雄伟。处在黄山中部,玉屏楼西北,距玉屏楼约3.5公里。这里主峰高耸其中,周围群峰簇拥,形如一朵初绽的莲花仰天怒放,故有此名。
玉屏楼:位于前山中部,海拔1 580米。原是一座古寺,祀奉文殊菩萨,寺已早废,后人在其遗址
上修建了一座宾馆„„取名玉屏楼。这里南有天都峰,北有莲花峰,遥望光明顶,附近高峰林立,奇松众多,山道崎岖,峰峦雄秀,风光旖旎,体现了黄山雄、奇、险、秀的特色。
◆黄山富有特色的景象和景物
怪石:黄山已有名称的怪石达一百二十多处,有的像人,有的如物,有的似禽,有的若兽,千姿百态,惟妙惟肖。如北海的“猴子观海”,西海的“仙女操琴”,后山的“天鹅孵蛋”等,无不神态肖妙,令人赞叹。如在半山寺前看天都峰侧有一小峰如“金鸡”,形成“金鸡叫天门”妙景,而到蟠龙坡上回头再看变成“五个老人”,成为“五老上天都”了。同一景点,因在不同角度观赏,变成两种景象。
古松:黄山多松树,一般生长在海拔800米以上的山坡上,盘根错节,姿态奇特优美,形成了特有的品种,人们称为“黄山松”,并评出十大名松。如舒枝迎客的迎客松,弯腰送宾的送客松,展翅欲飞的凤凰松,比翼生长的连理松,冠盖山冈的蒲团松,威武雄壮的黑虎松,枝如麟角的麒麟松,五枝紧抱的团结松,俯身前瞻的探海松,龙游天外的飞龙松等,美妙多姿,各展其态。其实黄山上何止这十大名松,有的郁郁苍苍,松林似海,如北海的万松林和云谷寺眉毛峰上的松林等,有的单株挺立,风姿绰约。不论在山谷、山坡,还是在山顶上,到处可见,既奇且秀,美不胜收。
云海:黄山多云海,一年中雾日有二百多天,每当雨过天晴,或在日出之前,山谷中就云腾雾起,铺天盖地而来,其波澜壮阔之势,变幻莫测之状,蔚为大观。似海又非海,如烟不像烟,日出则五光十色,风来则气象万千,真是奇妙无比。
温泉:黄山有两处温泉,一在前山紫云峰下,一在后山松谷庵南。黄山温泉水大温高,水质清澄,水味甘美,人们多在此品茗啜饮,沐浴游泳(陈浩然:《天下第一奇山》《中华览胜》苏州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迎客松:这棵挺立于玉屏峰东侧、文殊洞之上,破石而出的迎客松,身高10米,它的侧枝缓缓前伸,既像伸出手去与客人握手,又像张开双臂拥抱客人,更像对客人做出一个幽雅的“请”的手势,不卑不亢,彬彬有礼,说来也奇,此老者当初却也是借藉无名,并未列入旧志九大名松之列。它初为人知,是在民国年间编纂的《黄山指南》一书中。北京人民大会堂建成后,安徽省组织芜湖几位铁画老艺人制作了一幅巨型铁画《迎客松》,准备安放在人民大会堂的安徽厅。不知怎么这幅画被周恩来总理看见了。抗日战争时期,到皖南检查工作的周恩来曾在叶挺将军的陪同下游览过黄山,对迎客松印象极深。当时,周恩来一眼就看中了这幅《迎客松》,指示工作人员将其重新安置于接见厅,让它作为中国人民友好好客的象征,广迎五洲宾客,广结四海朋友。从此,迎客松挺拔苍劲、儒雅风流、不卑不亢、彬彬有礼的形象便伴随着国家领导人在这里的外事活动而进入世界各国友好人士的视野。
(李平易:《黄山:中国人美感的源泉》,《中国国家地理》2001年第4期)
本文是一篇解说词。课文通过对黄山雄奇壮丽的景色的描写,揭示了黄山的独特的美。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你喜欢哪一个景观就放声地朗读课文内容。
讨论交流:(按课文顺序板书)
古松
总写—— 分写—— 怪石 —— 温泉
(山上)(山下)
烟云
日出
小结:柯蓝话黄山,在整体组合上,设置了三条线索:其一是时间线,从古写到今,开头从徐霞客的话谈到黄山的地质形成史,再到黄山现貌;其二是空间线,从上山到下山,历群峰,或观黄山种种景物,或体验黄山生活;其三是逻辑分类线,如体现黄山特点的景物:奇峰、古松、怪石、云雾、日出、温泉,是逐一带出的,彼此间相互独立。这些线索并非贯穿全篇,如黄山的历史现状只是开头提一下,接下去就讲黄山现貌,而不是去讲黄山的开发史;再如空间线,也是若隐若现,并非游人行经路线的再现。
《飞红滴翠记黄山》 学案设计(九年级上册)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