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骥才《时光》阅读答案
冯骥才《时光》阅读答案(精选6篇)
冯骥才《时光》阅读答案 第1篇
冯骥才是中国当代的作家和画家,他曾经创造出很多著名的作品。
腻歪
冯骥才
锅店街上靠近瑞蚨祥不远的地方住着一个男的,光头,光棍,四十多岁,名叫腻歪。腻歪当然不是大名,是外号。这外号“腻歪”两字真绝,不仅把这人的性情叫了出来,连模样也叫出来了。一个人,无缘无故整天皱着眉头,满脸不高兴,无论嘛事也招不起他的兴致。多好吃、多好看、多好玩、多稀罕的事,他都不多看一眼。反过来多凶、多坏、多惨的事,他也不瞅一下。好赛他心里只有自己那个解不开、撂不下、摆不平的事,是嘛事?没人知道。
没人知道的事,人人想知道。
瞧瞧他——整天眉心总像个馄饨那样揪着,脸盘总像块瓦片那样板着,眼珠子像死鱼眼,哪儿也不看,这眼神儿可是学都学不来的。
他到底为嘛腻歪真费猜。就像一根绳子上的死结,谁都想解,没人能解开。
有人说是因为他死了爹妈,光棍一个,闷得慌。有人说是娶不上媳妇,愁得慌。其实都不是。他爹是打江西来的大瓷器商,专卖上品青花瓷,把景德镇成色最好的青花瓷,用车用船弄到天津,再往紫竹林租界里送,还在锅店街上开了一个挺阔气的瓷器店。他家靠瓷器发家发财,一家子人只穿绫罗绸缎,从不穿布衣裳,虽然爹妈一去,家里没主心骨了,瓷器买卖没人做了,店铺也关了门;但现在他还住着一套带前后院的瓦房呢,只要他招亲,谁家有闺女不笑着脸往他家送?他为嘛腻歪?有人说他打小就腻腻歪歪,没高兴过。“腻歪”这外号打小就有。如果天生腻歪,这就没治了。
天津卫人比人厉害,没有没治的事。
陈六原本不是锅店街人,他在西头卖糖炒栗子,栗子炒得又甜又香又鼓又亮又好剥皮又好吃,可是西头的人穷,口袋里只有铜子,锅店街这边的人阔,口袋里全是银子。人跟着钱跑,他就跑到这边摆摊赚钱。谁想到锅店街寸土寸金,划地称王的混混儿多,能在这边插腿立足的全不是一般人。比方陈六,打他在锅店街上露面那天,就没人跟他找过茬,他看上去并不横,为嘛没人敢招惹他?这里边的缘故都在后边的故事里。
一天有几个土棍儿跟他说闲话,说到了腻歪。人们说腻歪,总绕不出这个题目:他腻歪个嘛?
谁料陈六说了一句:“哪天把他那个狗窝烧了,他就不腻歪了。”
那几个土棍儿笑道:“那不就更腻歪了,说不定一头扎进南运河。”
笑话说完就过去。可是一个月后,锅店街忽然着火,冒黑烟,大火苗子窜上天。紧跟着远近水会敲着大锣,唿喇喇全赶来。人们瞪眼一瞧,竟是腻歪家。只见腻歪光着膀子,穿一条睡裤,从家跑出来,浑身黑烟子,像从烟筒眼儿里钻出来的野猫,连蹦带跳,连喊带叫,腻歪很少说话,他是嘛嗓音,谁也没听过。这回听到了,有人说像谦祥益扯布的声音,有人说像夜猫子叫。
据说大火刚起来时,一些小混混趁火打劫,钻进屋里火里,一边喊救火,一边偷东西。珍稀细软准都叫混混儿们掏去了。腻歪从头到尾一直像只黑猴子在他家门口又蹿又跳又喊又叫。可是转天,没一点动静,烧焦的房子冒着缕缕蓝烟儿,却不见腻歪的影子。他在世上孤单一人,无亲无故,能去哪儿?有人说,这一场大火叫腻歪活到头了,准扎河了。
有人把这话说给卖糖炒栗子的陈六。陈六却说:“又不是三九天,河里没盖盖儿,谁想跳谁跳。他要是想活就死不了。说不定这场火救了他呢。”
陈六的话没头没脑,没人当事。只有一个小混混儿听出点东西。究竟这场火来得蹊跷,前几天说闲话时,陈六刚提过把腻歪的“狗窝”烧了,就真烧了。烧这把火能是谁呢?为嘛烧他家?想趁火打劫?
半年后,有人说看见腻歪在租界那边的码头上扛活。这话没人信,他平常连买两西瓜都雇人抱回家,肩膀子哪放得上东西?
自从这个谎信过去,再没腻歪的消息。
四年后,瑞蚨祥斜对面那个药店叫洋药顶的干不下去了,关门歇业,铺面挂牌转租。没几天,一个干净利索的中年人把这店面接了。这次开的是瓷器店,专门营销景德镇的青花瓷。这店一开张就像模像样:青花瓷青花瓶青花罐青花缸青花碟子青花碗,从里边货架一直排到当街;一对一人高、画满刀马人儿的青花大瓶,像门神似的,一左一右守在大门两边。这铺子只三个人,一个掌柜两伙计。掌柜的姓杨,名光正。人说是江西人,口音却带点天津的腔调。他一身短打,更像个伙计的领头。人勤手勤,和伙计一起里里外外,很快就把买卖干得热乎起来,连紫竹林的洋人也跑来买货。这叫人们想起当年腻歪他爹那个瓷器店。
有个脑筋转得快的人忽然说:“腻歪他爹姓杨,他也姓杨,他爹不是江西人吗?这人是不是前几年一把大火烧跑了的腻歪?”
他叫杨光正。可是这里的人们只知道腻歪那个外号,谁也不知腻歪的大名。
再说猜归猜,看模样却半点看不出来他是腻歪。瞧他眉清目朗,哪有腻歪眉头上揪着的那个大疙瘩?再看他这张脸多活分,整天挂着笑,腻歪那脸——总像别人欠他五吊八吊钱。
怎么看,他都不是腻歪;可怎么想,他都和腻歪连着一点什么。
于是小混混们想出一些坏招,打算探个究竟。陈六知道了,就把炒糖栗子的炉子搬到杨家瓷器店的对面。还放出话来:“谁敢欺侮人家老实人,叫我看看。”
这一来便相安无事了。
一天,一个小混混与陈六扯闲话时说道:“我不管这人到底是不是腻歪。只想知道有的人为嘛好好的总腻歪呢?”
陈六明白这小混混套他的话,他笑道:“那你这就不明白了,人的腻歪都是不愁日子不愁钱——闲出来的。穷了犯愁,富了才会腻歪。”
(摘编自自冯骥才《俗世奇人》)
文本二:
天津卫本是水陆码头,居民五方杂处,性格迥然相异。然燕赵故地,血气刚烈;水咸土碱,风习强悍。近百余年来,举凡中华大灾大难,无不首当其冲,因生出各种怪异人物,既在显耀上层,更在市井民间。余闻者甚夥,久记于心;尔后虽多用于《神鞭》《三寸金莲》等书,仍有一些故事人物,闲置一旁,未被采纳。这些奇人妙事,闻所未闻,倘若废置,岂不可惜?近日忽生一念,何不笔录下来,供后世赏玩之中,得知往昔此地之众生相耶?故而随想随记,始作于今;每人一篇,各不相关,冠之总名《俗世奇人》耳。
(摘编自冯骥才《俗世奇人·序》)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头三段塑造腻歪这个人物形象时用到了肖像描写、细节描写,同时这三段在结构上设置了悬念,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B.人们猜测杨光正是腻歪,是因为二者有很多联系,比如:两家都专卖景德镇的青花瓷,且瓷器都受到紫竹林洋人的青睐等。
C.陈六是小说的线索人物,靠劳动谋生,有一种敢说敢做、仗义安良的侠义之气,在小说中起到了推进情节发展作用。
D.“解不开、撂不下、摆不平的事”,语言短小精粹,节奏感强,一气呵成,类似相声的“贯口”,文中多处用到此类语句。
7.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郭沫若说:“社会向文学提供素材,文学向社会提供规范。”冯骥才的`《腻歪》就是从民间听来,通过文学加工成为了经典。
B.冯骥才的《俗世奇人》与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都是短篇小说集,写的都是市井传闻的小人物,讲的都是奇闻异事。
C.小说发生的地点是解放前的天津卫,主要通过人物带有浓重天津味儿的语言来体现,比如:“为嘛烧他家”“他腻歪个嘛”。
D.小说对杨光正是不是腻歪这个人,采取了模糊化处理,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与小说《边城》的结尾异曲同工。
8.人们为什么不理解腻歪的“腻歪”性格?他的这种性格是怎样形成的?请谈谈你的理解。(4分)
9.在文本二中,作者说:“这些奇人妙事,倘若废置,岂不可惜?”结合文本一,说说若废置了为什么可惜。(6分)
冯骥才《时光》阅读答案 第2篇
冯骥才
我喜欢用日历,不用月历。
厚厚一本日历是整整一年的日子。每扯下一页,它新的一页光亮而开阔的一天便笑嘻嘻地等我去填满。我喜欢日历每一页后边的“明天”的未知,喜欢它隐含着一种希望。“明天”乃是人生中最富魅力的字眼儿。生命的定义就是拥有明天。它不像“未来”那么过于遥远与空洞。它就守侯在门外。走出了今天便进入了全新的明天。明天会是怎么样呢?当然,多半还要看你自己的。你快乐它就是快乐的一天,你无聊它就是无聊的一天,你匆忙它就是匆忙的一天;如果你静下心来就会发现,你不能改变昨天,但你可以决定明天。有时看起来你很被动,你被生活所选择,其实你也在选择生活,是不是?
每年元月元日,我都把一本新日历挂在墙上。随手一翻,光溜溜的纸页花花绿绿滑过手心,散着油墨的芬芳。这一刹那我心头十分快活。我居然有这么大把大把的日子!我可以做多少事情!前边的日子就像一个个空间,生机勃勃,宽阔无边,迎面而来。我发现时间也是一种空间。历史不是一个空间吗?人的一生不是一个漫长又巨大的空间吗?一个个“明天”,不就像是一间间空屋子吗?那就要看你把什么东西搬进来。可是,时间的空间是无形的,触摸不到的.。凡是使用过的日子,立即就会消失,抓也抓不住,而且了无痕迹。也许正是这样,我们便会感受到岁月的匆匆与虚无。
时针是从来不会逆转的,你每扯去一页用过的日历时,是不是觉得有点像扯掉一个生命的页码。
我不能天天都从容地扯下一页。特别是忙碌起来,或者从什么地方开会、考察、访问归来,看见几页或十几页过往的日子挂在那里,暗淡,沉寂和没用;被时间掀过的日历好似就是废纸。可是当我把这一叠用过的日子扯下来,往往不忍丢掉,而把它们塞在书架的缝隙或夹在画册中间。就像从地上拾起的落叶。它们是我生命的落叶!
别忘了,我们的每一天都曾经生活在这一页一页的日历上。
记得1976年唐山大地震那天,我在长沙路思治里12号那个顶层的亭子间被彻底摇散,震毁。我一家三口像老鼠那样找一个洞爬了出来。当我的双腿血淋淋地站在洞外,那感觉真像从死神的指缝里侥幸地逃脱出来。转过两天,我向朋友借了一架相机,爬上我那座狼咬狗啃废墟般的破楼,钻进我的房间实际上已经没有屋顶。我将自己命运所遭遇的惨状拍摄下来。我要记下这一切。我清楚地知道这是我个人独有的经历。这时,突然发现一堵残墙上居然还挂着日历那蒙满灰土的日历的日子正是地震那天:1976年7月28日,星期三,丙辰年七月初二,我伸手把它小心地扯下来。如今,它和我当时拍下的照片,已经成为了我个人生命史中刻骨铭心的珍藏了。
由此,我懂得了日历的意义。它原是我们生命忠实的记录。从“隐形写作”的含义上说,日历是一本日记。它无形地记载我每一天遭遇的、面临的、经受的,以及我本人的应对与所作所为,还有改变我的和被我所改变的。
然而人生的大部分日子是重复的重复的工作与人际,重复的事物与相同的事物都很难被记忆。所以我们的日历大多页码都是黯淡无光的。过后想起来,好似空洞无物。于是,我们就碰到一个非常重要的关于人本的话题记忆。人因为记忆而厚重、智慧和变得理智。更重要的是,记忆使人变得独特。因为记忆排斥平庸。记忆的事物都是纯粹而深刻个人化的。所有个人都是一个独特的“个案”。记忆很像艺术家,潜在心中,专事刻画我们自己的独特性。你是否把自己这个“独特”看得很重要?广义地说,精神事物的真正价值正是它的独特性。无论是一个人,还是一种文化。记忆依靠载体。一个城市的记忆留在它历史的街区与建筑上,一个人的记忆在他的照片上、物品里、老歌老曲中,也在日历上。
然而,人不能只是被动地被记忆,我们还要用行为去创造记忆。我们要用情感、忠诚、爱情、责任感,以及创造性的劳动去书写每一天的日历。把这一天深深嵌入记忆里。我们不是有能力使自己的人生丰富、充实以及具有深度和分量吗?
所以我写过:
“生活就是创造每一天。”
我还在一次艺术家的聚会中说:
“我们今天为之努力的,都是为了明天的回忆。”
为此,每每到了一年最后的几天。我都是不肯再去扯日历。我总把这最后几页保存下来。这可能出于生命的本能。我不愿意把日子花得净光。你一定会笑我,并问我这样就能保存住日子吗?
正像保存葡萄最好的方式是把葡萄变为酒;保存岁月最好的方式是致力把岁月变为永存的诗篇或画卷。
现在我来回答文章开始时那个问题:为什么我喜欢日历?因为日历具有生命感。或者说日历叫我随时感知自己的生命并叫我思考如何珍惜它。
(1)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7、文章很有可读性,这是因为作者运用了比喻、排比、夸张、设问、对比等多种修辞手法,且前后呼应,诗化的语言富于哲理性。
8、文章取材于人们日常生活中“用日历”这样熟悉的小事却从中揭示出生命的深刻意义,这种“以小见大”的写法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9、文中说“时间也是一种空间”,既然是空间,那么就可以存放东西,能在这个空间存放东西的人觉得充实,否则,便觉得无聊、空虚。
10、作者每每把过去的日历扯下的时候,塞在书架或者画册中这扯下的日历犹如生命的落叶。可见作者惋惜流逝的时光,畏惧生命的衰老。
11、作者把1976年唐山大地震的“日历”记得十分清楚,因为他是从死神的指缝里逃出来的。每个亲历者都会如他一样,记得清楚、仔细。
(2)作者开篇设问“我喜欢用日历,不用月历。为什么?”请概括他喜欢用“日历”的原因。(6分)
(3)作者在一次艺术家的聚会中说:“我们今天为之努力的,都是为了明天的回忆。”你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6分)
(4)作者说:“广义地说,精神事物的真正价值正是它的独特性。无论是一个人,还是一种文化。记忆依靠载体。一个城市的记忆留在它历史的街区与建筑上,一个人的记忆在他的照片上、物品里、老歌老曲中,也在日历上。”请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通过某种“载体”谈谈你对“记忆”这一“人本话题”的感悟。(8分)
答案:
(1)(5分)B(3分)C(2分)A(1分)(D“畏惧生命衰老”没有依据。E每个亲历者都会记忆犹新,但不是每个人都如冯骥才一样能够记得那么仔细:公历、农历,星期,干支纪年全记住。)
(2)(6分))①日历让作者感受到明天的希望;②日历让作者思考如何珍惜时间、珍爱生命;③日历让作者感知到生命的意义。
(3)(6分)①作者认为我们的日历大多页码是暗淡无光的,但是记忆却能从黯淡无光的生活中摆脱出来因为记忆排斥平庸,使人变得独特。②作者认为一个人的记忆是留在日历上的,但人不能只是被动地被记忆,还要用行动去创造记忆,认真的书写每一天的日历,是自己的人生(日历)丰富,充实。意思对即可
我的阅读时光 第3篇
其实,自己还是心虚的,大量的古典名著在家堆积累灰,很多好的作品,我还没有涉猎。于是便日以继日地开始阅读,渴望早些消除这种底气不足。不得不说,阅读是一件非常劳累的事情,需要按捺住极大的耐心去翻书,说什么“从阅读中获得快乐,享受一片静怡”之类的话,我是觉得说得轻飘飘的,很是想当然。
就那些18,19世纪的人,写的作品,事无巨细,前前后后一點小事反复累述。在今天这个时代,要看故事,打开个电影,不用费什么脑子,个把小时就行了。耐下心来读书,实在是需要靠“逼迫”——我不知道对于别人是如何,至少对我,读书,尤其是严肃文学,总是需要逼迫自己。
我搞不明白,自己为何要兴师动众地在家弄个读书的躺椅和台灯,然后强压自己去读书。我想,兴许是我还有个想当作家的梦想,而更多的,是一种习惯,一个从学生时代养成的思维惯性:读书光荣,一段时间不读书,便觉得自己碌碌无为,活得可耻。
青少年时,最爱阅读,无论什么厚重的书,一个晚上都能聚精会神地看完。那个时候,并不懂文学是什么,选书也漫无目的。阅读,或者说文学不过是生活的调剂品,今天翻翻武侠,明天看看鲁迅。
今天看来,那段最好的阅读时光(也就是读什么都有热情的年岁)被我给错过了,我是理科班出生,后来大学也是理科,没有那种传统的文科底子的人,几年青春肆无忌惮阅读时光。我真正的阅读时光,倒并非在少年风发时,而是在踏上社会以后。
那一年,我的生活很不顺利,遭受了种种灰心失意的可怕心境的打击,蜗居在城郊一所的小屋子里,整日活得摇摇欲坠,似是而非。加上抑郁症发作,没有朋友的关心,也没有家人的慰藉,整个人几乎就快过不下去了。每天都处在一种癫狂的状态,有时彻夜不睡,彷佛天人开悟;有时又绝望至极,想着,就这样随便死掉吧,无论如何都行了。在昼夜不分的清晨,灯火瑶瑶的夜晚,穿梭在大街小巷里,走进教堂、胡同、菜场、书店……
我已经不记得是什么情形,偶然从书架上看到一本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白痴》。出于这位作者憋屈拗口的名字,而买了下来。回到家中,竟然一下子把这晦涩啰嗦的书读了进去。不仅是因为小说让我暂时逃避了现实,更是因为,小说中的人物与故事,和我当时心态及境遇是如此的相像,让我有了一种从局外反观自己的视角。
书中人物娜斯塔霞把十万卢布一把扔进火炉;罗戈任的摆弄着切纸刀,最终杀死了娜斯塔霞;圣人般的公爵抱着娜斯塔霞的尸体,彻底地疯掉,变成了白痴……这一切仿若在人性地狱绽放出的火焰,一切是如此的炽烈,癫狂,匪夷所思却又如此真实。
我记得,自己放下书时,几乎窒息得难以喘气,不能说话,某种无名的情绪从心底膨胀出,让我第一次如此深切地感受到世界真实的荒谬与绝望。我坐在客厅里,喘着湿冷的阴气,胸口经由愤怒、委屈、冷静一连串过程的火焰而燃烧。
当下,我有了一种感觉,从来没有什么文学作品,能像这般,深深了解生活的苦难,那些委屈,那些平白无故的眼泪。有人指责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带着一种匪夷所思癫狂,病态的苦难颜色。我只想说,他们过得太幸福了。
当这一切情绪逐渐平复之后,等我从书中缓缓走出来,一种对生命最初的热情,一种抗争绝望与荒谬的激情,慢慢从内心底下浮出来。那只有穿越了火焰与大海的折磨之后,才能看见的坚韧在我眼前绽放:“我要活下去”。是文学拯救了我。
从这一刻起,阅读之于我,不是生活的调剂,不是一饭一蔬,是一种不死的欲望,是疲惫生活里的英雄梦想。
我开始如饥似渴地阅读,大半年的时间里,就像拉斯科尔尼科夫那样住在家徒四壁的小屋子里,一本一本地开始翻阅,白日熟视无人,夜晚与死去的作者了解。
有谁能想到,那些无名的夜晚,我独自一人放下书,看到德米特里(注,《卡拉马佐夫兄弟》中人物)对着三弟,说他就要拐进无人的小巷去了。我一人,长叹抱憾,热泪横流。
我的阅读时光,是带着苦涩的颜色的,它没有那种田园牧歌的肆意情愫。
但它是我的复活,照亮着我的前路——在今天这个时代,我很不好意思对人诉说这些,如此私密,如此让人不齿——人人都把阅读文学当成生活中的美好點缀,闲暇时光启迪智慧的餐點。
而我,把这种古老的艺术,作为苦难生活點點滴滴的基础。聊起“我们的阅读时光”,我不知道该去如何说,请原谅我自己那點不堪回首的岁月,以及这伴随着我成长的阅读时光。
我有个朋友说过句话:“如果你最近不快乐,一是因为你没锻炼,二是因为你没阅读。”我很是赞同。我的生活继续着,阅读成了习惯,而我本人则像生活的局外人般活着,看着人们唱歌跳舞。我工作,生活,恋爱,看着人们在我面前诉说愿望与情感,我呵呵一笑,像个死人。好像看着蚂蚁在我眼前走过,它们跳舞歌唱,又和我有什么关系。
局外人是痛苦的,别人不知道,可我知道。我感受不到热情,只不过是生活的行尸走肉,在尽一份为人基本责任。
但我的阅读时光还在继续,似是而非的生活也在继续着。
直到我读到了加缪:人不能忍受永无止境的寒冷。正确的思想应该是通向光明的,积极的——影响我的第二位伟人出现了。
在你选择了一条道路后,寒冷依旧等待你。而加缪就是光,他太温暖了,是那种娓娓道来,洒遍身心的暖流。加缪在作品开篇就说:真正严肃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那就自杀。
冯骥才《花脸》阅读答案 第4篇
①做孩子的时候,盼过年的心情比大人来得迫切,吃穿玩乐花样都多,还可以把拜年来的亲友塞到手心里的一小红包压岁钱都积攒起来,做个小富翁。除此之外,我最喜欢的是买个花脸戴。这是种纸浆轧制成的面具,用掺胶的彩粉画上戏里边那些有名有姓、威风十足的大花脸。后边拴根橡皮条,往头上一套,自己俨然就变成那员虎将了。
②一年年底,舅舅带我去娘娘宫前年货集市上买花脸。过年时人都分外有劲,挤在人群里好费力,终于从挂满一条横竿上的花花绿绿几十种花脸中,惊喜地发现一个。这花脸好大,好特别!通面赤红,一双墨眉,眼角雄俊地吊起,头上边凸起一块绿包头,长巾贴脸垂下,脸下边是用马尾做的很长的胡须。虽然毫不凶恶,却有股子凛然不可侵犯的庄重之气。我朝它扬着下巴,说:“我要那个大红脸!”
③卖花脸的小罗锅儿,举竿儿挑下这花脸给我,龇着黄牙笑嘻嘻地说:“还是这小少爷有眼力,要做关老爷!关老爷还得拿把青龙偃月刀呢!我给您挑把顶精神的!”就着从戳在地上的一捆刀枪里,抽出一柄最漂亮的大刀给我。这刀!这花脸!没想到一下得到两件宝贝。我高兴得只是笑,话都说不出。舅舅付了钱。坐三轮车回家时,我就戴着花脸,倚着舅舅的大棉袍执刀而立,一路引来不少人瞧我,特别是那些与我一般大的男孩子们投来艳羡的目光时,使我快活之极。舅舅给我讲了许多关公的故事,还教我用京剧自报家门的腔调说:“我姓关,名羽,字云长。”
④到家,人见人夸,妈妈似乎比我更高兴。连总是厉害地板着脸的爸爸也含笑称我“小关公”。我推开人们,跑到穿衣镜前,横刀立马地一照,呀,哪里是小关公,我是大关公哪!
⑤ 大年初一,客人们陆陆续续来拜年,妈妈喊我去,好叫客人们见识见识我这关老爷。我手握大刀,摇晃着肩膀,威风地走进客厅,憋足嗓门叫道:“我姓关,名羽,字云长。”客人们哄堂大笑,都说:“好个关老爷,有你守家,保管大鬼小鬼进不来!”我愈发得意,大刀呼呼抡两圈,摆个张牙舞爪的架势,逗得客人们笑个不停。只要客人来,妈妈就喊我出场表演。妈妈还给我换上只有三十夜拜祖宗时才能穿的.那件青缎金花的小袍子。我成了全家过年的主角。连爸爸对我也另眼看待了。
⑥初一下午,来客进入客厅,妈妈一喊我,我呜呀呀大叫一声闯进客厅,大刀上下一抡,谁知用力过猛,脚底没根,身子栽出去,“叭”地巨响,大刀正砍在花架上一尊插桃枝的大瓷瓶上,我打碎的是一尊祖传的乾隆官窑百蝶瓶,这简直是死罪!我坐在地上吓傻了,等候爸爸上来一顿狠狠的揪打。妈妈的神气好像比我更紧张,她一下找不着办法救我,瞪大眼睛等待爸爸的爆发。
⑦就在这生死关头,二姑忽然破颜而笑,拍着一双雪白的手说道:“好呵,好呵,今年大吉大利,岁(碎)岁(碎)平安呀!哎,关老爷,干嘛傻坐在地上,快起来,二姑还要看你耍大刀哪!”谁知二姑这是使什么法术,绷紧的气势霎时就松开了。其他客人也一拥而上,说吉祥话,哄爸爸乐。这些话平时根本压不住爸爸的火气,此刻竟有神奇的效力,迫使他不乐也得乐。我也因此奇迹般地逃脱开一次严惩。过年乐,没灾祸。爸爸只得嘿嘿两声,点头说:“呵,好、好、好”妈妈对我丢了眼色,我立刻爬起来,拖着大刀,狼狈而逃。身后还响着客人们着意的拍手声、叫好声和笑声。
⑧往后几天里,再有拜年的客人来,妈妈不再喊我,节目被取消了。我躲在自己屋里很少露面,那把大刀也掖在床底下,只是花脸依旧戴着,大概躲在这硬纸后边再碰到爸爸时有种安全感。每每从眼孔里望见爸爸那张阴沉含怒的脸,不再觉得自己是关老爷,而是个可怜虫了!
⑨过了正月十五,大年就算过去了。我因为和妹妹争吃撤下来的祭灶用的糖瓜,被爸爸抓着腰提起来,按在床上死揍了一顿。我心里清楚,他是把打碎花瓶的罪过加在这件事上一起清算,因为他盛怒时,向我要来那把惹祸的大刀,用力折成段,大花脸也撕成碎片片。
⑩从这事,我悟到一个祖传的概念:一年之中惟有过年这几天是孩子们的自由日,在这几天里无论怎样放胆去闹,也不会立刻得到惩罚。这便是所有孩子都盼望过年深层的缘故。当然那被撕碎的花脸也提醒我,在这有限的自由里可得勒着点自己,当心事后加倍地算账。
1.本文既写了作者和花脸的故事,又写了当时的心情。阅读第②到第⑦段,填写表格。(4分)
作者和花脸的故事
作者的心情
①
②
得到花脸
高兴
大年初一戴花脸表演
③
④
害怕
2.阅读第⑦段,指出“这些话”“有神奇的效力”的具体表现和原因。(4分)
表现:________ 原因:________
3.从文中看,作者儿时盼望过年的原因有哪些?结合文章,分析作者是怎样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和认识的。(不超过150字)(7分)
参考答案:
1.示例:①发现花脸 ②惊喜 ③得意 ④戴花脸表演砸碎瓷瓶评分标准:共4分。共4空,每空1分。
2.要点:表现①爸爸不乐也得乐。(爸爸压住火气。)②我逃脱开一次严惩。原因①客人说吉祥话。②过年乐,没灾祸。评分标准:共4分。“表现”、“原因”各 2分。
《底线 冯骥才》阅读答案 第5篇
①一次,一位开锁厂的老板说,他的买卖很兴旺,日进斗金。我问他何以如此发达他答曰:“现在的人富了,有钱有物,自然要加锁买锁;再有,我的锁科技含量高,一般技术很难打开,而且,技术不断更新,所以,市场总在我手里。”
②我笑道:“我的一位好朋友说,世界上他最不喜欢的东西就是锁,因为,锁是对人不信任,是用来防人的。”
③锁厂老板眉毛一挑说:“不防人防谁?我赚的就是防人的钱。你以为,这个世上,真有夜不闭户的地万吗?”
④我说:“上世纪50年代真有。到了70年代,我住在一座房子的顶楼,门上只有个挂钩,没锁。白天上班,把门一关钩一挂,从来没被人偷过。”
⑤锁厂老板笑道“那是什么时候,现在早没影儿了,不信你敞开门试试。”
⑥ 我笑了笑没再说,我信他的话。一个物欲 的时代和一个非物欲的时代,人的底 线是不同的。社会的底线也在下降。在商业博弈中 ,谎话欺骗全成了“智慧”;在社会利益竞争中,损人利己成了普遍的、可以获利的现实;诚信有时候非但无从兑现,甚至成为一种商业的吆喝或陷阱。在这样的社会形态中,人的底线不知不觉在下降。
⑦人总得有自己做人做事的底线。其买,这底线原本是十分清楚的。比如,人不能“见利忘义”“卖友求荣”,不能“虐待父母”“以强凌弱”等等。这些古来世人皆知的底线,也是处世为人的标准,似有被全线突破的.忧虑。
⑧底线无形地存在于两个地方 。一在社会中,一在每个人心里。如果人们都降低自己的底线,社会的底线一定下降。社会失去共同遵守的底线,世道人伦一正败坏。如果人人守住底线,社会便拥有一条美丽的水准线文明。
⑨ 然而,这两个底线又相互影响。关键是在碰到低于你的底线的人和事时,究竟是降低自己的底线,随波逐流,还是 坚守自己,洁身自好,坚持一己做人做事的原则?有人说在物欲和功利的社会里,这底线是脆弱的。其实,即使社会的底线很脆弱,人的底线依旧可以像钢铁长城,任凭炮火肆虐,依旧牢不可破。
⑩人的自信是建立在底线上的。一个人只有守住底线,才能获得成功的自我与成功的人生。
(选自《杂文选刊》第7期,有改动)
22.选文①-⑤段举开锁厂老板的事例有什么作用?(2分)
答:
23.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分)
答:
24.选文第⑨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2分)
答:
25.结合本文,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你对“守住底线”的感 悟。(2分)
答:
参考答案:
22.引出论题,引起读者阅读兴趣,引发读者思考。 评分说明:(2分>将“引出论题”答成“引出论点”不得分。
23.一个人只有守住底线,才能获得成功的自我与成功的人生。 评分说明:(2分)用自己的话概括准确也可得分。
24.比喻论证。把“人的底线”比作“钢铁长城”,形象生动地论证了“人的底线可以牢不可破”的观点,将抽象的道理具体化。 评分说明:(2分)论证方法1分,作用1分。
25.示例:为人做事要坚持原则,遵守社会底线,坚守心灵底线,生活中要遵纪守法,洁身自好,诚实守信,孝敬父母,团结友爱,不要见利忘义,以强凌弱,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成功。
守岁冯骥才阅读答案 第6篇
19.文中作者写到了自己小时候守岁的经历,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20.“其实很简单,因为他们知道为什么守岁。可是守岁的道理并不简单。”结合文本,请概括分析“守岁”有什么深刻的道理。(6分)
冯骥才《时光》阅读答案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