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下册的测试题
二年级数学下册的测试题(精选20篇)
二年级数学下册的测试题 第1篇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的测试题
一、口算题。
16÷4 27÷3 6×6 48-(12+12) 36÷9 2+81 14÷7 9×(7-4) 5×8 30÷5 49+5 3+3×2 44-9 42÷7 46-19 18-9÷3
二、填空题。
1、有余数的的除法中,余数要( )除数。
2、54÷6=9这道算式读作( ),其中被除数是( ),商是( )。表示把( )平均分成( )份,每份是( ),也可以表示54里面有( )个6。
3、被除数和除数( ),商是1。
4、8个3连加是( )。
5、被减数是48,减数是8,差是( ),再除以8,商是( ),写成综合算是( )。
6、在 里填上“>”“<”或“=”。
35÷7 6 42÷6() 4 7×4 ()30 4() 28÷7 3×7 ()4×7 16÷4() 3×7
7、在()里填上+、-、×或÷。
24() 6=4 6 ()6=12 25() 5=30 16() 4=4 7 ()1=7 20() 5=4
三、解决问题。
1、爸爸妈妈和哥哥都掰了8个玉米,我掰了6个。我们一家人一共掰了多少个玉米?
2、动物园有8只白天鹅,24只黑天鹅,每个屋子住4只天鹅。
(1)黑天鹅需要住几个屋子?
(2)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并解答?
二年级数学下册的测试题 第2篇
一、口算。
16÷4 20÷5 36÷9 5 + 5 7×8 27÷9 35+55 86C35 48÷8 54÷6 7× 3 5÷ 5 64+9 17C9 83C73 42÷7 6×2 32÷8 21+3 16÷2
二、脱式计算。
72÷(52C44) 7 × 8C15 5 + 9×6 4 + 4×8
三、填空。
1、24÷4=( ),口诀:() ,被除数是( ),除数是( ),商是( )。表示把( )平均分成( )份,每份是( )。
2、请在()里填上“+”、“ C”、“×”或“÷”。
8()2=6 9()3=3 6()6=36 35()7=5 6()4=10 18()2=9
3、请在□里填上适合的数
4×()=28 ()×6=42 56÷()=7 49÷()=7 72÷()=9 5×()=20
4、有21根小棒,每3根摆一个三角形,可以摆( )个 。
5、将下列算式填在合适的( )里。
4×5 、12÷2、8×1 、72÷8、42÷6
( ) ( )( )( ) ( )
6、给“ ” “ ” “=”找家。
32+9()6×7 15-3()12÷4 3+3()3×3 7×9()8×8
四、我会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w”)
1、32÷8=4 读作32除8等于4。 ( )
2、拉抽屉是旋转现象。 ( )
3、小明有35元,我有5元,我的钱是小明的7倍。 ( )
4、比直角小的角是锐角。 ( )
五、列式计算。
1、把比25多17的数平均分成6份, 每份是多少?
2、49是7的几倍?
六、解决问题。
1、小明家养了25只兔,又买来15只,养在8个笼子中,每个笼子养多少只?
2、水果店运来80箱苹果。上午卖出26箱,下午卖出38箱,还有多少箱?
3、小明(9岁)和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去公园玩,成人票价:8元人,儿童票价:5元人,他们一共要付多少钱?
4、修一条80米的水渠,已经修了56米,剩下的3天修完,每天修多少米?
5、王老师买来6枝钢笔和8盒铅笔,已知每枝钢笔7元,每盒铅笔9元,王老师一共用了多少钱?
★ 小学数学下册试题
★ 二年级数学下册期末抽测试题
★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
★ 二年级下册小学数学教学计划
★ 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期中试题
★ 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综合试题
★ 二年级下册期中试题
★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期中试题
★ 二年级数学综合试题
二年级数学下册的测试题 第3篇
修订后的二年级下册教材, 教学内容包括:数据收集整理、表内除法 (一) 、图形的运动 (一) 、表内除法 (二) 、混合运算、有余数的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克和千克、数学广角 (推理) 、总复习十个单元的内容以及“小小设计师”综合与实践主题活动。其中, “数据收集整理”是以“标准”为依据, 对“统计与概率”内容进行重新编排后形成的一个单元, 重在让学生学习通过调查、测量的方式收集数据的方法, 学会用“正”字记录数据和用统计表呈现数据。“图形的运动”整合了实验教材二年级上册“观察物体”中的轴对称、二年级下册“图形与变换”中的平移和旋转的内容;“混合运算”将实验教材二年级下册“解决问题”与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四则运算”进行重新整合, 让学生系统掌握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 (两步) 的顺序;“有余数的除法”是修订后由三年级上册前移至本册的内容; “数学广角”教学推理的内容, 其中例2与实验教材二年级上册该单元中推理的第二个例题一样。
总体上说, 本册教材紧扣“标准”, 结构更加合理, 既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 形成必要的数学技能, 又可以使学生在获得基本的数学思想和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方面有所突破。下面对其编写特点做一简要介绍。
一、抓住“十进位值制”核心, 帮助学生理解数概念, 培养数感
作为数概念教学的第三阶段, 本册教材数概念的教学将使学生的认数范围由100以内扩展到万以内。这部分内容既是前面数概念学习的拓展, 又是后面学习多位数的重要基础。因此, 从知识的发展角度来讲, 进一步感知、理解“十进制”“位值制”这两个基本概念就显得非常关 键。教材正是紧扣它们, 从计数单位的认识和数数、数的组成、读写数、数的大小比较等方面, 引导学生构建与理解数概念。
1.在认识计数单位基础上充分地数数, 进一步认识十 进制计数法
要知道物体的个数, 就要数数, 数数就需要用到计数单位:10以内的数是以“一”为单位, 一个一个地数出来的, 计数的结果是多少个一;100以内各数既要以“一”为单位计数, 还要以“十”为单位计数, 计数的结果是几个十和几个一或几个十, 10个十是一百;1000以内各数则要以“一”“十”“百”为单位计数, 计数结果是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的不同组合, 10个一百是一千;万以内各数更要以“一”“十”“百”“千”为单位计数……所以, 认识万以内各数, 就要继续认识计数单位“百”“千”“万”, 了解计数单位间的关系, 会根据需要用计数单位计数, 同时了解数的组成。
学生在前两个认识整数的阶段中, 已初步认识了计数单位“一”“十”“百”, 形成了直观、结构化的模型 (1根小棒、1捆小棒、1大捆小棒) , 本册教材就直接利用结构化的直观模型, 使学生系统地认识计数单位, 充分感受“满十进一”的十进制思想, 同时突破教学难点。
2.整理数位顺序表, 通过读写数等加深对位值制理解
随着本单元将数位扩展到万位, 整理数位顺序表就成为学生认识位值制的关键。实验教材将其编排在读、写万以内的数之后, 修订后的教材则将其调整到认识计数单位之后。这样做, 使得学生对于位值制的理解更为系统、全面, 同时也为按位值制来读、写数的教学做好准备。
读写数内容的编排思路与前面数的认识中大体一致: 从要把计数结果记录下来开始, 突出读写数的必要性;然后到用小棒摆出计数结果, 以数的组成为基础突出不同的计数单位 (几个十几个一) ;再到用带数位的计数器表示出来, 直观地突出数位;最后再对照计数器按数位写数并读数, 学会读写数的方法, 即把计数的结果 (几个千、几个百、几个十、几个一) 按照数位用符号0~9表示出来或按照数位根据数的组成以几千几百几十几、几千几百、几千零几十、几千零几等方式读出来, 使学生直观而充分地体会位值制。
此外, 教材新增了认识算盘的例题。算盘本身有半直观半抽象的特点, 它能直观、形象地体现数位的特征, 因此, 用算盘表示数可以深化学生对位值制的理解。
3.加强数感培养
“万以内数的认识”特别突出了对学生数感的培养, 将数感的培养切切实实地、细致地体现在每一处教学内容中。教材通过如下方式来体现:
首先, 用有视觉冲击力的图片使学生直观感受万以内的数, 建立表象 (如图1) 。
其次, 通过多种形式体验、感受较大的数及其应用, 在数的表达、交流中体会数与数之间的关系。如利用生活中以“一”“十”“百”为单位的事物, 帮助学生直观地认识数的结构, 包括1元、10元、100元一张的钞票, 10支一捆的铅笔, 100张一捆的明信片等。又如, 结合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 对表达一个数有了更丰富的体验和经验。
二、重视对运算意义和算法理解
学生在本册教材中首次接触除法, 包括“表内除法”和“有余数的除法”三个单元的内容。表内除法重在理解平均分含义的基础上理解除法的含义及用乘法口诀计算 出商的方法; 有余数的除法重在理解了表内除法的基础上理解余数的含义, 探索并体会“余数小于除数”的道理, 学会利用除法竖式试商。
1.以 合 理 的 结 构和 不 同表征 方 式 的 转换 , 加强对 运算意义理解
在除法的初步认识中, 平均分概念的理解是学生理解除法的重要基础。为此, 教材进一步完善了对平均分内容的编排。首先, 以开放性的操作活动, 让学生通过对比从直观到抽象地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如图2) , 不断加深平均分活动的相应表象。其次, 对于平均分的两种情况 (即除法的两种现实情境模型) 的编排, 注重以操作、连线及圈一圈等方式体现平均分的过程, 注重呈现平均分的结果, 使学生认识到其共同的本质———平均分 (如图3) , 从而为学生用语言叙述除法算式的含义和运用除法运算的意义解决问题、说明选择算法的依据做好准备。
布鲁纳的多元表征理论认为, 对于一个数学概念可以有多种表征方式, 多种方式之间要建立联系, 才能深化对概念的理解。作为这种理念的体现:除法的编排, 注重通过“直观或操作—文字叙述—算式”的方式, 生动而严密地阐明除法的含义;有余数除法的编排, 注重通过“直观或操作—文字叙述—算式”的方式 , 以表内除法与有余数除法的对比 (如图4) , 使学生理解有余数除法和余数的含义;练习中更是体现了多种表征方式之间的转换, 如第16页第6、8题, 第26页第1题等。从而为促进学生理解运算的含 义、探索求商的方法、解决问题等作好铺垫。
2.重 视在探 索 中 加强对算理 的 理 解 , 体现知识的 形成过程
人教版教材历来重视让学生理解算理, 修订教材更为突出。如在探索求商的方法时, 教材以操作为基础呈现了用连减、连加求商的方法, 再利用直观图承接连加的思路给出乘法算式。由具体数所表示的意义及其在除法算式中的位置, 将乘法算式与除法算式联系起来, 进而理解用乘法口诀求商的道理, 初步形成算法。后面用乘法口诀求商的编排, 仍以直观支撑沟通乘除法间的关系, 加深理解。
有余数的除法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试商的方法, 为后面多位数的计算做好准备, 修订教材新增了例4 (试商, 如图5) 。其编排体现了由直观到抽象的转换, 即这里的试商是建立在学生丰富表象基础上的数学思维的形式。教材以想和小精灵提示的方式呈现了试商的方法 (算法) , 其背后的道理则是在例2的教学中加以明确的。
混合运算中运算顺序的教学, 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数学上规定运算顺序的道理。如该单元例2 (如图6) 中, 教材呈现了两种列综合算式的方法 (加小括号的、不加小括号的) , 通过对比体现数学上这样规定的理由之一, 即数学表达的简洁性。
三、以丰富的解决问题的素材, 落实“四能”培养
本册教材继续在不同内容领域呈现不同类型的数学问题, 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 从而将“四能”的培养真正落到了实处。
1.在各领域知识中设置解决问题, 细致落实分析、解决 问题能力培养
除“数据收集整理”和“数学广角”外, 其他各单元都至少编排了一个解决问题的例题。其具体呈现方式与前面三册教材一致, 但注重在一些步骤中进行有针对性的突破。如理解题意时抓住关键词 (如“最多”“至少”等) 、排除多余信息 (如图7、图8) ;分析解答时引入新的策略 (估算、估量等, 如图9、图10) ;回顾与反思时学会检验、反思的方法 (如图11、图12) 。
2.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
表内除法 (一) 和表内除法 (二) 分别安排了用除法解决的实际问题 (如图13、图7) , 两个例题的不同之处在于, 图7中涉及的数量为连续量, 而非实物个数, 且渗透了单价、数量、总价的数量关系。解决这两个问题, 都需要通过分析, 将问题与除法的现实情境模型建立起联系, 进而用除法解决问题。
图形的运动 (一) 中安排了剪出指定图形的问题 (如图11) , 这类问题可先转化为较简单的问题, 通过实际操作及逐步调整去解决, 同时要注意分析所要剪图形的特点, 全面思考并找出所有答案。
混合运算中编排的是需要用两步运算解决的实际问题 (如图12) 。由于信息复杂, 需要用色条图分析数量关系, 以直观地发现解决问题的关键———找出隐藏的问题 (中间问题) , 并且这里开始逐步要求学生列综合算式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 培养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有余数的除法中编排了两个解决问题的例题: 需要用进一法确定答案的问题 (如图7的例5) ;与按规律排列有关的问题 (如图14的例6) 。二者最后确定问题答案时的关注点有所不同:前者重在根据实际问题, 确定答案最后是否要在商上加1;后者重在明确此类问题可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 并明确余数的含义, 进而得出问题的答案。因此, 教材所呈现的解决问题过程的重点也有所不同:例5关键在于抓住关键词理解题意, 由此确定商是否加1;例6关键在于通过圈发现可用除法来解决, 并以此理解余数的含义, 确定问题的答案。
万以内数的认识中则是用估算的策略解决问题 (如图9) 。之所以将估算的起点安排这里, 原因如下:一是学生已经学习了近似数, 有了进行估算的知识基础;二是本单元的数都比较大, 现实中有估算的必要;三是学生还未学过万以内数的计算, 不会出现先精确计算, 再为估算而估算的现象;四是将估算作为解决问题的策略, 利于体现其现实意义并能解决实际教学中的一些问题, 尤其是怎样估合适或者正确的问题。教学时, 应重在让学生学会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所谓“合适的方法”, 即能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应紧紧抓住估算是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一点, 反思时让学生体会自己的估算是否解决了问题, 以此为调整估算方法的标准。“想一想”的问题用于巩固。虽然取近似数时的具体方法不同, 但突出了以能解决实际问题为标准进行估算的原则。
克和千克中的例3 (如图10) , 利用学生已经建立的1千克的质量观念, 让学生通过估量解决问题。这类问题学生可能觉得无从下手, 为此教材进行了细致地呈现。首先, 通过理解题意突出解决问题的策略———估计;其次, 以对话形式突出了估量的方法, 即运用1千克的质量观念作标准估出结果, 并以文字表述进行了突出;最后, 通过生活实际进行检验。
四、 数据收集整理在解决问题的基础上让学生经历 统计的全过程, 同时体现抽样的思想
本单元的例1、例2都从是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入的, 如解决“校服要选哪种颜色合适”这个问题, 很自然地要选大多数学生最喜欢的颜色, 这就需要确定4种颜色中哪种颜色是大多数学生最喜欢的颜色, 即需要通过调查 (即统计) 解决问题, 进而确定调查对象 (学生) 、调查内容 (校服颜色) 、调查方式 (举手) 、呈现数据的方法 (统计表) 、对数据进行简单分析, 涵盖了统计的各要素, 也使学生体验了完整的统计过程, 同时使学生感受到统计的作用与价值。
正是有了解决问题这个载体, 修订后的教材也较好地体现了抽样的思想。如例1通过学生的话:“全校学生那么多, 怎样调查呢? 哦, 可以先在班里调查。”渗透了抽样的思想 (尽管这是非统计抽样) ;在简单的数据分析中, 以问题“如果这个班做校服, 选择 () 色合适。全校选择这种颜色做校服合适吗? 为什么? ”体现了由于非统计抽样不具有代表性, 不能由此推断出全校学生最喜欢的颜色。这里只要学生能体会到“我们班学生最喜欢的颜色, 不一定是全校学生最喜欢的颜色”即可。
九年级数学下册综合测试题 第4篇
A. B. C. 1 D.
2.若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2x2-2x+3m-1=0有两个实数根x1、x2且x1·x2>x1+x2-4,则实数m的取值范围是( ).
A.m>- B.m≤
C.m<- D.- 3.如图1,O是△ABC的外心,OD⊥BC,OE⊥AC,OF⊥AB,则OD∶OE∶OF=( ). A. a∶b∶c B. ∶ ∶ C. cosA∶cosB∶cosC D. sinA∶sinB∶sinC 4.已知△ABC的三边长分别为 、 、2, △A′B′C′的两边长分别是1和 ,如果△ABC∽△A′B′C′,那么△A′B′C′的第三边长应该是( ). A. B. C. D. 5.如图2,小明将一张矩形纸片ABCD沿CE折叠,B点恰好落在AD边上,设此点为F,若AB∶BC=4∶5,则cos∠DCF的值为___. 图2 图3 6.如图3,AB∥CD,AC、BD交于O,BO=7,DO=3,AC=25,则AO的长为__________. 7.抛物线y=x2-4与x轴的两个交点和抛物线的顶点构成的三角形的面积为 . 8.已知关于x的方程x2+(3-m)x+ =0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那么m的最大整数值是___________. 9. 如图4,△ABC中,∠C=90°,AC=8cm,BC=4cm,一动点P从C出发沿着CB方向以1cm/S的速度运动,另一动点Q从A出发沿 着AC方向以2cm/S的速度运动,P、Q两点同时出发,运动时间为t(s). (1)当为几秒时,△PCQ的面积是△ABC面积的 ? (2)△PCQ的面积能否为△ABC面积的一半?若能,求出t的值;若不能,说明理由. 图4 图5 10.如图5所示,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正方形OABC的边长为2cm,点A、C分别在y轴的负半轴和x轴的正半轴上,抛物线y=ax2+bx+c经过点A和点B且12a+5c=0. (1)求抛物线的解析式; (2)如果点P由点A开始沿AB边以2cm/s的速度向点B移动,同时点Q由点B开始沿BC边以1cm/s的速度向点C移动. ①移动开始后第t(s)时,设S=PQ2(cm)2,试写出S与t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并写出t的取值范围; 5×8= 6×4= 7×7= 9×5= 2×3= 9×2= 8×9= 7×8= 5×5= 4×3= 5+8= 6×6= 3×7= 4×8= 9×3= 1×2= 9×9= 6×8= 8×0= 4×7= 二、是张老师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的.业余活动情况统计表。 (1)最喜欢的人最多,最喜欢()的人最少。 (2)最喜欢看书的比最喜欢旅游的多()人。 (3)最喜欢看电视的比最喜欢运动的多()人。 (4)这个班一共有()人。 三、试东方红电器商店电视机销售情况统计表。 1、星期()销售量最少。 2、星期()销售量最多。 3、星期()和星期()销售量一样多。 四、下面是二(1)班同学最喜欢吃的蔬菜情况统计表。 1、喜欢吃白菜的人数比吃茄子的人数多12人,喜欢吃白菜的有()人。 2、喜欢吃胡萝卜和西红柿的一共有()人。 3694读作:( ) 8016读作:( ) 3009读作:( ) 10000读作:( ) 二、写出下面各数(8分) 1、八千二百写作:( ) 2、五千零九写作:( ) 3、七千写作:( ) 4、六千三百一十九写作:( ) 三、在( )里填上适当的数(14分) 5010=( )+( ) 7200=( )+( ) 8027=( )+( )+( ) 5604=( )+( )+( ) 2679=( )+( )+( )+( ) 四、在○里填上“>”“ 4500○克5千克 1千克○300克 50克○3千克 8千克○8000克 7千克○9000克 4000克○6千克 1千克○1克 670克○760千克 五、按规律填数(8分) ① 400,500,( ),( ),800。 ② 775,780,( ),790,( )。 ③ 3450,3500,3550,( ),( )。 ④ 9800,( ),9600,9500,( )。 六、细心分析,完成下面的填空(5分) 1、6个百、4个十和8个一合起来是( )。 2、307里面有( )个百和( )个一。 3、个位上是0,十位上和百位上都是6,千位上是4,这个数是( )。 4、60个十是( )。 七、判断题(10分) ( )1、1千克铁比1000克棉花重。 ( )2、一只鹅重4克。 ( )3、一个橘子重约50千克。 ( )4、一个四位数减一个三位数,可能得一个三位数,也可能得一个四位数。 ( )5、下面有6个长方形。 八、先填空,然后再画出平移后的图形(7分) 九、生活中的数学(32分) 1、学校举行800米长的赛跑,小明跑在最前面,这时他离终点还差150米。小明已经跑了多少米?(5分) 2、学校会议室有座位550个。一年级有297人,二年级有207人。一、二年级的同学都来开会,会议室的座位够吗?(5分) 3、胡云7天一共练习了25个钢笔字和10个毛笔字,平均每天练习写多少个字?(5分) 4、友联小学栽树50棵。张寨小学栽树6行,每行7棵。两个学校一共栽树多少棵?(5分) 5、买菜。(6分) (1)买1千克猪肉和1千克鲫鱼要多少钱? (2)买500克豆角和1千克萝卜要多少钱? 1、□□=□3,除数最小应是( )。 2、在数位顺序表中,从右数,第二位是( )位,它的右边一位是( )位,左边一位是( )位,千位在第( )位。 3、13个十是( ),4个百和2个十合起来是( )。 4、809里有( )个一和( )个百,10个一百是( )。 5、下面哪几个数接近800?把它圈起来。 798 718 801 698 6、1米=( )分米 1分米=( )厘米 1分米=( )毫米 1厘米=( )厘米 2分米=( )厘米 7米=( )分米 7、画一条长1分米的线段,再画一条比它短3厘米的线段。 8、在( )里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 课桌高70( ) 一根跳绳长2( ) 铁钉长30( ) 课桌长边的长是10( ) 9、在○里填上、或=。 100厘米○2米 1厘米○10毫米 3分米○20厘米 80分米○1米 10、下面每个数接近哪个整百数? 598 307 713 688 903 表内乘法是小学阶段乘除法运算的第一个认识循环, 它是整个乘除法运算的基础, 其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 现在的学生对于表内的乘法口诀其实并不陌生, 有的学生的铅笔盒盖上、包书纸上就印有乘法口诀表, 有的学生提前在父母的帮助下已经会背诵乘法口诀表。 当然, 不排除有学生从来没接触过乘法口诀的可能。 也就是说, 有两点需要提醒教师注意:第一, 要承认部分学生已经知道表内乘法结论的事实;第二, 学生之间有较大差异的事实。 在这两个事实的前提下, 我们需要进一步结合表内乘法知识结构的特点, 思考可以使学生在什么方面获得认识的提升, 以及如何根据表内乘法的知识结构特点实现学生的真正发展。 为了对上述两个问题作出回答, 我们首先要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 以往的教材在编写表内乘法时, 看重乘法口诀本身的重要作用, 强调学生对乘法口诀的记忆及熟练运用乘法口诀解决实际问题, 忽视了学生在表内乘法学习过程中的内在需求, 忽视了表内乘法教学对于学生成长发展的价值。 正是在这样的教学价值取向下, 表内乘法的教学呈现出学生机械操练、 被动记忆的状态。 尤其是教学此单元的第一课 《认识乘法 》时, 部分学生因之前对乘法口诀有所了解, 课堂上表现得异常兴奋, 只要一看到乘法算式就立刻说出答案, 从而违背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 《认识乘法 》这节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 1.在大量素材的基础上认识 “ 几个几” 连加, 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 2.能正确地读、写乘法算式, 知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会通过加法计算乘法算式的积。 3.在比较乘法和加法之间联系与区别的过程中, 体会求几个几相加列乘法算式比列加法算式简便。 为此, 我是这样设计这节课的。 一、体会乘法的意义 1.出示2+3+6 2+2+2 5+5+5+5 8+8+8+6 9+2 9+9+ 9+9+9+9 4+4+4+4+4这六个算式。 师:你会把它们按加数的特点分类吗? 跟同桌小朋友说一说你是怎么分的? 分成了几类? 资源:加数相同一类加数不同一类 2.聚焦加数相同的情况, 说说是几个几相加。 例如:2+2+ 2, 3个2相加。 3. 教师说, 学生试着在记录本上写一写, 写一个交流一个。 2个6相加4个5相加7个10相加50个8相加 (制造矛盾) 4.揭题:乘法 设计意图:学生第一次接触乘法, 教师需要细致地介绍读法及各部分的名称。 5.2+2+2写成乘法算式, 并说理由。 学生练写:5+5+5+5 9+9+9+9+9+9 4+4+4+4+4写完选一题与同桌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师:给一个加法算式, 你有什么好办法写成乘法算式。 (弄清是几个几相加) 设计意图:“几个几”连加是乘法的生长点, 因此学习乘法从“几个几”相加的认识入手。 由于学生以前学过连加, 因此设计了对连加算式分类的教学, 引起学生对“几个几”相加的认知注意, 同时把“几个几”相加放到连加的整体知识结构中。 6.提升练习:6×4这个乘法是哪个加法算式变来的? 试着写一写 (2种) 。 9×3如果要你变成加法算式, 你会怎么写? 为什么? 设计意图:这两个问题很有递进性, 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数感。 二、根据情境写乘法算式 1.出示教材上的小鸡兔子图, 学生试着写乘法算式。 交流:小鸡是3只一堆, 有4个3。 兔子是2只一堆, 有3个2。 设计意图: 把对乘法的认识放到一个真实的问题解决的情境中, 让学生真切感受到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 2.教师说几个几, 学生试着在记录本上画图表示。 设计意图:提炼图不一样, 但是算式相同。 3.教师说每堆几个, 有几堆。 学生说是几个几。 4.学生自己画图设计几个几, 并写出相应的乘法算式, 教师收集资源。 (资源的收集要有递进性, 注意一幅图可以写出不同算式的资源。 ) 学生资源:5×3 1×3 6×3 这个资源不仅可以用小圆或者大圆写乘法算式, 还可以所有的圆写。 补充资源: ★★★★★★一堆的类型, 可以写乘法算式吗? 设计意图:对乘法基础知识的认识, 用整体介绍、比较强化的方式深入, 使学生结构把握, 整体感悟。 在这里虽然不揭示概念, 但在对比强烈的情境中, 在具体的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使学生体会并悟出。 三、拓展延伸 1.师:黑板上加数不同的情况中还有一个8+8+8+6, 它与其他两个加数不同的加法算式又有什么不一样? 师:你能试着将它改写成乘法算式吗? (8×3+6) 追问:如果我想把6也写进乘法?你会写吗? 提示:如果我们把6也变成8, 这里就有几个8了? 那算式是4×8就对了吗? (4×8—2) 2.学完今天这节课, 你会算12×2吗? 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设计意图:为了避免学生背口诀, 选了这个不能用口诀解决的类型, 如果学生会算得数, 就说明已经真正掌握了乘法的意义。 仔细回味这节课的教学设计, 我都避开了让学生说乘法算式得数。 因为, 课前部分学生已经会背乘法口诀, 如果你要学生说得数, 这部分会背口诀的孩子就会在课堂上表现得异常兴奋, 一直插嘴, 而忽视了理解几个几的过程。 只有先不让学生说得数, 才能真正实现这节课的教学目标。 数学教学中, 不仅仅是《认识乘法》这一节课需要这样, 其实还有许多课我们都要考虑学生的学情, 很多时候我们必须创新教学方式, 寻找一条有别于教材编排思路但依然能够殊途同归的新路, 展现新的知识风景, 让学生仍然有“故地重游” 的兴趣。 这条新路应该建筑在学生的新路上, 教师应该抓住学生想展示自己的收获、 想求解自己的困惑、 想运用自己的才能、想交流自己的思想、想增加自己的见识等迫切心理设计教学过程。 摘要:长期在低年段教学, 发现班里的孩子差距很大, 有的孩子学前教育非常丰富, 有的孩子学前教育少得可怜, 所以在课堂中最常见的状态就是:学前教育丰富的孩子为展示自己的本领, 不断插嘴, 而学前教育少的孩子就直接不发言或者走神。久而久之, 孩子之间的差距只会越来越大, 课堂就变成了几个好孩子的“天下”。为改变这种状况, 备课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孩子的学情, 再根据学情设计自己的教学流程, 作者就《认识乘法》这一案例谈谈想法。 300 + 400 =32 =880-800 = 50 =30 + 90 =70 = 80 + 50 =620 - 20 =50 + 500 = 1000- 700 = 41 = 30 = 40 =5 + 38 = 150-90 = 140 -70 = 82-4 =24 = 二、用竖式计算 48 =69 =57 = 35 + 254 = 636-276 = 387 + 378 = 503-196 =297 + 66 + 343 = 三、用竖式计算并验算 408 + 297 =414-87 = 四、填空 1.计数器上表示的数是( ),如果在个位上再拨上 1 粒珠,这时的数是( )。 2.四百零八写作( ),六百六十写作( )。 3.○○○○○○ △△△△△△△△△△△△ △的个数是○的()倍,△的个数是的()倍,○的个数是的()倍。 4.在○ 里填上“>”“<”或“=”。 10 个一百○一千760○706 20 毫米○1 分米 5.给三角尺上的直角标上记号。 三角尺上的另两个角是锐角还是钝角?() 6.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1)课桌的高度大约是8()。 (2)右边线段的长是35()。 (3)小玲的身高是138()。 7.先把下面的数按不同要求分类,再把表格填写完整。 五、选择正确的答案,在它后面的□里画“√” 1.(1)416 + 388 的和大约是几百? 700 □ 800 □900 □ (2)592-209 的差大约是几百? 400 □300 □200 □ 2.小军从家去学校往西北方向走,他从学校回家往什么方向走? 东北 □东南 □ 西南 □ 3.从自己家到学校,小红走的路比小芳多得多,比小英多一些。谁家离学校最近? 小红家 □小芳家 □ 小英家 □ 六、解决实际问题 1.每支8元,50 元最多能买几支这样的钢笔?还剩多少元? 2.四个小朋友拍皮球,小明说:“我拍了36下。”小军说:“我比小芳多拍2下。”小芳说:“我拍了9下。”小丽说:“我拍的下数是小芳的2倍。” (1)小军拍了多少下? (2)小丽拍了多少下? (3)小明拍的下数是小芳的几倍? 810-200= 50+80= 60+80= 405+396≈ 60+240= 38= 120-90= 398+101≈ 81÷9= 89= 560-50= 798+95≈ 76+24= 60+800= 70+60= 207+402≈ 350+40= 140-80= 1000-500= 101+405≈ 二、用心想,填一填。22% 1、20个十是( ),10个百是( )。 2、十位、百位上都是9的数是( ),比这个数多10的数是( )。 3、8个一和6个百合起来是( ),读作:( )。 4、在□÷□=□5中,除数最小为( )。 5、从0、4、8、3中选出三个数字组成的最大的三位数是( ),最小的三位数是( )。 6、按规律填数。 130、150、170、( )、( )。 123,234、345、( )、( )。 7、在( )里填上适合的单位名称。 一张桌子高6( );黑板长约4( )、;一条黄瓜长约16( ) 橡皮厚约10( );明明的身高是1( )36( ); 8、在得数大于700的算式后面的( )里打√ 299+385205+498()83+612() 9、鱼塘中放养的鱼的条数如下表: 种类青鱼草鱼鲢鱼 条数318条354条920条 ( )鱼的条数比草鱼的条数少一些。( )鱼的条数比青鱼的条数多得多。 10、□里最小可以填几? 4□7>436 □00>584 390<□80 装订线 (装订线内不要答题) 三、列竖式,算一算。20% 573+256= 750-565= 129+76+284= 验算: 验算: 500-188= 48÷9= 325+167+307= 四、看线,填一填。10% 9和18公共汽车都是从火车站开出的。 9公共汽车的行车线是:从火车站出发先向 走2站到星江大厦,再向 走 站到新月广场,又向 走 站到少年宫。 18公共汽车的行车线是:从火车站出发先向 走2站到书城,再向 走 站到金色商场,又向 走 站到小区。 五、勤动脑,选一选(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5% (1)678最接近几百?( )。 ①800 ②600 ③700 (2)由6个十、5个百和3个一组成的数是( )。 ①653 ②563 ③635 (3)在有余数的除法里,余数要比除数( )。 ①大 ②小 ③无法确定 (4)与499相邻的两个数是( )。 ①497和498 ②500和501 ③498和500 (5)下面几个数中最接近1000的数是( )。 ①999 ②899 ③1009 六、联系生活来解决。23%1 2、面包8角一块,用5元钱可以买几块这样的面包,还剩多少钱? 3、 (1)妈妈大约要带多少钱去缴这三项费才够?在合适的答案下打“√”。 200元 300元 400元 ( ) ( ) ( ) (2)算一算,这三项费用一共多少元? 4、实验小学二年级订《数学报》205份,三年级比二年级多订67份,四年级比三年级少订39份、三年级订了多少份?四年级呢? 5、玩具汽车185元,玩具飞机139元,玩具轮船88元。 (1)300元能买哪两件玩具,还剩多少钱? (2)你还能提什么问题?并解答。 思维拓展: 1、在 中,第26个图形是( ),第40个图形是( )。 一.计算。 1.接写得数。 28+37= 800+2200= 80-35= 27÷8= 390-40= 280+90= 2.估算。 263+202 ≈ 386+403 ≈ 808-603 ≈ 999-589 ≈ 3.用竖式计算。后两道要演算。 600-240= 808-436= 483+125= 376+519= 二.填空 1.5020里面有( )个千,( )个十。 2.55里面有( )个9。 3.0 6 9 2组成最大的数是( ),不读0的数是( )。 4.五千四百零九写作( ),它的.近似数是( )。 5.读作( ),1700读作( )。 三、小裁判。(先判断对错,然后把错的改正过来。) (1)400-(400-50) (2)400-(300+50) =0+50 =100+50 =50 =150 (3)462-199+201 (4)388+122-122 =462-400 =510-122 =62 =388 四、解决问题 1、欢乐购物。 (1)买第一件上衣所花的钱比第三件和第四件的总和少多少元? (2)小明打算买两件上衣一条裤子,至少要花多少钱? (3)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为希望小学捐款。 (1) 三年级和四年级一共捐了多少钱? (2) 五年级捐了多少钱? 3、购买家用电器。 一、我会填。(25分) 1.36÷4=9,这个算式读作( ),其中除数是( ),商是( )。 2.8+22=30,54-30=24,把这两道算式改写成一道算式应该是( )。 3.40÷8=5 可以表示40里面有( )个( );也可以表示40是( )的( )倍; 4.7的2倍是( ),32是8的( )倍。 5.正方形有( )个直角。 3个正方形共有( )个直角。 6.括号里最大能填几。 4 ( ) 30 ( ) 9 62 ( ) 761 7.认真观察下图中的各个角。(请将序号填在括号里) 8.下面的图形通过平移重合的有( 和 ),通过旋转互相重合的有( 和 )。(请将序号填在括号里) 9、将下列算式填在合适的( )里。 35÷7 42÷6 77 72÷8 36÷6 ( ) ( )( ) ( ) 二、我会选,把正确答案前面的`序号填在里。(3分) 1、得数是6的算式有( )。 ①12÷2 ②54÷6 ③30÷5 2、( )比直角小。 ①钝角 ②直角 ③锐角 3、这些现象中( )是旋转。 ①电扇 ②公园的缆车 ③飞机的螺旋桨 ④拉抽屉 三、我是小法官,(对的打“ √”,错的打“”)(5分) 1、47和74计算使用的是同一句乘法口诀。 ( ) 2、64―48÷8 先算减法,再算除法 ( ) 3、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 ) 4、一个三角板只有一个直角。 ( ) 5、在一个放大镜下观察,这个角会变大。 ( ) 四、画一画:(共12分) 1、照样子画一画,并与上面的画法不同,写出○的数目是●的数目的几倍。(2分) ●●○○○○○○○○ 10是2的5倍 ○○○○○○○○○○○○ ( )是( )的( )倍 2、分别画出直角、锐角和钝角,并分别写出它们的名称。(6分) 3、请画出下面图形向右平移8格,再向下平移4格后得到的图形。(4分) 五、小小神算手。(25分) 1、看谁算得又快又准。(15分) 16÷4= 58= 64-8= 54+6= 48÷85= 20÷5= 83-25= 35+55= 67= 6+8÷4== 42÷7= 62= 32÷4= 27÷3= 98+15= 2、列式计算(每题2分,共10分) (1)被除数是15,除数是5,商是多少? (2)比73少24的数是多少? (3)56是8的几倍? (4)48连续减6,要想结果是0,需要减几次? (5)看图列式计算。 18米 ?米 ?米 ?米 □○□=□( ) 六、解决问题。(30分) 1.食堂买回53个 ,第一天吃掉了26个,第二天又吃掉了14个,还剩下多少个?(4分 ) 2.一张长方形纸可以做6朵花,做48朵花需要几张纸?(4分) 3.妈妈有100元钱,买了56元的大米和16元的面条,还剩多少元?(4分) 4.(1)买9个羽毛球要多少钱?(3分) (2)一个足球的价钱是一个乒乓球价钱的多少倍?(3分) (3)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并把它解决。(4分) 5.同学们玩游戏,如果每6人一个小组,可以分成6个小组。如果9个人一个小组,可以分成几个小组呢?(4分) 在古代, 对儿童来讲, 一年四季, 寒来暑往, 除了读书之外, 也有许多好玩的事情。 春天可以放风筝, “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yuān) 。” (高鼎《村居》) 是啊, 草长莺飞, 杨柳拂堤, 烟雾弥漫, 人在其中, 焉 (yān) 有不醉之理 ? 孩子“散学归来”, “趁”着和煦 (xù) 的阳光 , 温暖的“ 江风”将 “纸鸢” (风筝) 放入蓝天之中, 这是何等的惬意啊! 夏天, 可以去河边钓鱼。胡令能的《小儿垂钓》是首专门描写儿童垂钓的诗。诗中的“稚子”, 就形象看 , “蓬头”, 无心他顾, 只想“垂纶” (钓鱼 ) ; 就姿势看 , “侧坐”, 是不拘好坏, 随意而坐, 急于钓鱼之态毕现; 就环境看 , “莓苔”“ 杂草”映身 , 系阳光稀少、人迹罕至, 游鱼不惊的好处所。看来, 稚子精于钓鱼之道; 就动作看, “遥招手”, 因其心态是“怕”“鱼惊”。总之, 专心垂钓的童趣, 经诗人的描摹, 活脱脱地再现出来。 秋天, 可以捉蟋蟀。叶绍翁的《夜书所见》以“夜深篱落一灯朗”的画面, 儿童无忧无虑的童趣, 与秋风萧瑟, 客子愁绪, 构成鲜明对比。 冬天, 可以玩冰雪。杨万里的《稚子弄冰》中孩子弄冰的画面, 充满了乐趣;在心态上, 寒天“弄冰”, 童心炽 (chì) 热 ; 在色泽上 , 工具是“ 金”盘、“彩”丝, 玩的对象, 是“银”冰 ;在形态上 , 是如“钲”的圆形;在声音上, 是“穿林响”的高昂, 是“碎地声”的清脆。总之, 意美, 赏心, 形美感目;音美, 悦耳, 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儿童的乐趣。 3.用口诀“七八五十六”可以算出除法算式( )和( )的商。 4.▲▲▲▲▲▲▲▲ ▲的个数是的( )倍。要使▲的个数是的8倍,▲还要画( )个。 5.下图中,锐角有( )个,直角有( )个,钝角有( )个。 6.在( )里填上“平移”或“旋转”。 二、神算手(16+9+6=31分) 三、万花筒(14分) 1.小法官(对的打“√”,错的打“#?分) (1)把16个苹果分成4份就是平均分。( ) (3)每一句乘法口诀都能写出两道乘法算式和两道除法算式。() (4) 8时整,时针和分针组成锐角。() (5)抽油烟机工作时是旋转现象。() 2.捉迷藏(把“+”、“-”、“住被颉皜鳌贝?后面找出来)。(4分) 使计算结果最大:558 1 使计算结果最小:9377 3.送回家。(5分) 四、操作台(8分) 1.画出小旗向左平移6格后的图形。 2.在小旗的右边画一个钝角。 五、生活园(30分) 1.操场上有36个同学在跳绳。 (1)每组4人,可以分成几组? (2)平均分成6组,每组几人? (1)小亮平均每次得几分? (2)小红一共得了24分,她的得分是小明的几倍? (3)请你自己提出问题并解答。 (1)买3支钢笔和一个足球,一共要多少元? (2)16元钱可以买哪一种物品?能买多少? (3)50元钱买4个文具盒,还剩多少元? (4)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会解答吗? 六、聪明屋(做对加10分) 一个大盒子里装有4个中盒子,每个中盒子里都装有8个小盒子。 一、在下面的方格纸上画一个长方形,一个正方形,一个三角形,一个平行四边形。 二、看一看,填一填。 三、数一数,填一填。 有( )个 有( )个 有( )个 有( )个 正方形平行四边形 三角形 长方形 有( )个三角形 有( )个三角形 有( )个三角形 ( )个平行四边形 ( )个平行四边形 ( )个平行四边形 四、填空 1、在钉子板上能围出一个圆吗? 能 不能 2、用正方体画出的每个面是 形。 3、用 能画出 种长方形。 4、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能拼出 。 五、算一算。 12-4+9= 11-5+7= 2+3+7= 14-5-6= 16-8+7= 14-6+9= 17-9+5= 13-5+3= 六、在图中画一条线,把它们分成两个三角形。 七、看图填写。 1)一共有( )个图形。 2)从左边数,第2个是( ),第4个是( )。从右边数,○是第( )个,长方形是第( )个。 一、直接写出得数。(12分) 800-200= 81÷9= 4300-4000= 8000+200= 60+200= 3×8= 1200-200= 300+7000= 300+700= 36÷4 = 850-50= 10000-4000= 二、填空。(第1、2、6、10、11小题每空1分,其余每空0.5分,共28分) 1、在☆÷□=1……5,□里最小可以填( )。 2、在算盘上,一个上珠表示( ),一个下珠表示( )。 3、写出下面钟面上表示的时间。 4、写出下面各数约等于几百或几千。 497 ≈ 7985 ≈ 3091 ≈ 995 ≈ 5、看算盘,写一写,读一读。 6、在( )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1) 一只小蚂蚁的`身体长3( )。 (2)爸爸每天工作8( )。 (3)一根黄瓜长2( )。 (4)小强跑100米需要15( )。 7、按规律继续填下去。 597 598 599 ( ) ( ) 453 564 675 ( ) ( ) 1700 1800 1900 ( ) ( ) 7070 7080 7090 ( ) ( ) 8、40个十是( ),10个一百是( )。10个一千是( )。 9、比较大小。 798 804 506 560 2095 295 4分米 4米 1米 6分米 90毫米 9厘米 1时 50分 30秒 3分 半小时 30分 10、用0、3、6三个数字组成最大的三位数是( ),最小的三位数是( )。 11、每个数中的“4”各表示多少用线连一连。 704 470 247 千百十个 千百十个 千百十个 三、辨别方向。(12分) 北 小红家 超市 书店 少年宫 学校 邮局 1、超市的西面是( )。 2、小红家的南面是( )。 3、邮局在书店的( )面。 4、书店在学校的( )面,在超市的( )面。 5、小红从家里出发先向东走,然后向南,再向西,最后向东南走,小红到了( )。 四、量一量,画一画。(6分) 1、量出下面长方形每条边的长度,并填在括号里。 ( )毫米 ( )毫米 ( )毫米 ( )毫米 2、画一条比1分米短2厘米的线段。 五、用竖式计算。(12分) 70÷9= 53÷8= 24÷3= 42÷5= 六、解决实际问题。(30分) 1、1张贺年卡 8角钱。 2、某校一年级有学生200人,二年级比一年级多30人。二年级有多少人 3、做一个铁圈要用5分米的铁丝,做6个这样的铁圈要用多少分米的铁丝 4、一支铅笔长15厘米,小玉每天用去3厘米,她最多能用多少天 5、白鸡有56只,黄鸡比白鸡多27只,黑鸡比黄鸡少45只。 (1)黄鸡有多少只 一、列式计算。 78÷9 528+79 900D367 二、画一画。 1。 画出长5cm、宽2cm的一个长方形。 2。 画出边长4cm的`正方形。 三、看图填空。 (1)学校的南面是( ),邮局的东面是( ),( )在超市的西北面,学校的东南面是( ),超市的西面是( )。 (2) 少年宫在邮局的( )面,在超市的( )面。 四.解决问题 。 1、学校原来有28个乒乓球,又买回4盒,每盒装6个,学校现在有多少个乒乓球? 2、小红买了3支铅笔,每支铅笔2角钱,还剩4角钱,小红一共拿了多少钱去买铅笔? 3、妈妈要把68个鸡蛋装进蛋托,每个蛋托最多放9个鸡蛋,至少需要几个蛋托? 4、一年级有男生89名,女生比男生多14名,一年级有多少名学生? 5、二年级有男生75名,比女生多8名,二年级有多少名学生? 6、下面是“北京DD乌鲁木齐”沿线各大站的火车里程表 到站保定石家庄郑州洛阳西安兰州敦煌乌鲁木齐 里程/千米146277689813187629433768 (1)北京到郑州有多远? (2)从敦煌到郑州有多远? 本单元围绕“诗意童年”这一主题, 安排了31篇文章, 其中“一主”人教版教材中课文5篇, 《同主题拓展阅读·校本教材》文章16篇, 《主题式·经典诵读》诗文10篇。 教学这组教材的目的: (1) 让学生通过读书, 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眷恋, 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 童年时光的珍贵, 丰富情感体验, 更深切地感受正在经历着的童年生活; (2) 通过对比阅读, 领悟文章的一些表达方式; (3) 丰富语言积累; (4) 交流和描绘自己的童年生活。 【设计理念】 以单元主题———“诗意童年”为主线, 以单元主题———阅读教学法策略为指导, 以“以读代讲、批注式阅读、情感式诵读”为重点, 完成31篇文章的阅读。在分享阅读的基础上, 让学生感受诗意童年的美好和难忘。 【教学目标】 1.读背单元导读。 2.精读《儿童诗两首》, 感知本单元主题“诗意童年”。 3.阅读《主题式·经典诵读》校本教材《同主题同步拓展阅读》中的《班长的苦恼》等。积累背诵《童年》。 【教学重点、难点】 1.让学生感受童年生活的幸福。 2.学会怎样表达诗意童年。 【教学准备】 PPT课件、MP3音乐《童年》 【教学流程】 课前预习:自学《儿童诗两首》中的生字、词语, 熟读诗歌。 一、单元导入 (方法:读一读, 背一背) 1.师: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诗意童年”这一主题单元, 首先我们来读一读单元导读 (出示单元导读:童年, 是充满纯真和情趣的时光) , 那么, 童年是什么呢?让我们来读一首优美的小诗《诗意童年》。 2.诵读单元导读 (全班读、男女生读、个人读) , 进行批注式阅读。 3.背诵单元导读。 (限时 2 分钟) 二、批注式阅读学习《儿童诗两首》, 精读指导《我想》 (一) 导读引入, 激发兴趣 (指名读导读部分的前三句) 师导:今天我们要学习两首儿童诗。刚才同学们读的这几句话实际也可以称得上是一首赞美童年的诗。现在请同学们把课文读一读, 看看它能带给我们怎样的感受。 (二) 诵读诗歌, 感悟想象 1.读一读:生自由读诗、指名分小节读诗。 2.想一想:想想每个小节写什么。 3.说一说:指名说作者在每一个小节里所表达的美好心愿。 4.议一议:自己最喜欢哪一个小节, 为什么? 5.品一品:学生自由品读诗句。 (屏显:“我”为什么想把眼睛装在风筝上?“我”为什么想把自己种在春天的土地上?) (方法: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 如, 平日里看见阳光的感受、脚踩土地的感觉以及结合天空、白云的样子和土地上草木葱翠的情景, 谈感受。) 6.生展示读, 说说自己在读的过程中似乎看到一幅怎样的画面。 7.比较读, 看看谁能通过朗读表现诗歌所表达的意境。 (三) 回归全诗, 感受意境 1.师:让我们把整首诗串起来完整地读一读, 边读边想, 诗人是怎样表达自己的美好心愿的?这首诗在表达上有哪些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2.生谈自己的发现。 (教师引导学生小结:每一小节都以“我想……”作为开头, 表达自己的梦想, 每一小节里都有一个叠音词, 如, “悠呀, 悠———”“长呀, 长──”这样的语句。) 3.生再次自由读文, 感受诗歌的韵律、节奏。 4.全体齐读。 三、自主略读, 迁移运用 小组内自主批注式阅读学习《童年的水墨画》。 (一) 自读自悟, 理解大意 屏显:1.请同学们进行批注式诵读全诗, 在不理解的地方作上记号, 并在每小节的标题后面加上一个表示动作的词, 概括主要内容。如, “街头阅读、溪边钓鱼、江上戏水”等。 2.划出优美的词语, 写上自己的感悟。 3.指名读诗, 交流自读所得, 概括全诗大意。 4.学生质疑, 释疑。尤其是一些含义比较深刻的语句, 教师有必要加以解释。如, “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 让学生体会“笑声”怎么会蹦跳?这说明什么? (二) 赏读诗句, 学习借鉴 1.画出文中精彩的语句, 反复诵读, 体会这样表达的妙处。 2.欣赏交流佳句。如, “阳光从脚尖悄悄爬上膝盖”“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 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等语句, 体会诗句所包含的动感画面, 感受童年的瑰丽多彩。 (三) 比较鉴赏, 模仿习作 (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1.默读两首诗, 想一想两首诗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区别。 2.生探究、发现。 3.交流感悟。 4.师小结:第一首每小节的结构基本相同, 并且都围绕“梦想”这一主题, 语言比较跳跃。第二首主要是通过捕捉镜头来记录童年生活场景, 有一种动态的美, 还有一定的故事情节性。 5.想一想自己的童年生活, 是否也曾有过无数的梦想, 也曾有过许多有趣的童年往事, 模仿这两首诗中其中的一首, 记录下你的童年梦想与童年往事。 6.生动笔习作, 教师巡视。 7.交流作品, 师生互动点评。 四、同主题阅读链接, 自主略读与分享 《主题式·经典诵读》让我们一起走进《班长的苦恼》 (课件出示) (齐读、对读, 积累背诵) 。 师:请同学们进行批注式诵读, 划出优美的词语, 写上自己的感悟。想一想, 你从哪一句中体会到班长的苦恼的?读一读。 五、总结谈话, 结束教学 (略) 六、作业超市, 课后“延学” 1.搜集歌颂童年的名言或诗句。 一、知识百花园。(每空1分,共25分) 1.A是一个不等于0的自然数,它的最大因数是(),最小倍数是()。 2.在0.4、1、5、、20、51这几个数中,( )是整数,( )是奇数,( )是偶数,()是质数,( )是合数。 3.==( )€?6=()(小数)。 4. 0.97立方米=( )立方分米2时=()分 5kg200g=( )g 3.25L=()mL 5. 1里面有( )个 ,再添上( )个 就是最小的质数。 6.按小动物身上的编号,给它们从大到小排排队。 ()>()>()>( )>( ) 7.一个长方体形状的金鱼缸,长是8分米,宽是5分米,高是6分米,前面的玻璃不小心被打破了,修理时配上的玻璃的面积是( )。 8.一个正方体的棱长总和是48厘米,它的表面积是( )平方厘米,体积是( )立方厘米。 9.把一个长是120厘米,宽是20厘米,高是60厘米的长方体锯成最大的正方体,且锯后无剩余,最多可以锯成()个。 二、快乐选择A、B、C。(每小题3分,共15分) 1.如果a和b的最大公约数是1,那么它们的最小公倍数是()。 A.a B.bC.ab 2.正方体的棱长扩大到原来的2倍,它的体积扩大到原来的( )倍。 A.2 B.4 C.8 3. 的分子加上12,要使分数的大小不变,分母应( )。 A.加上28B.扩大到原来的4倍C.加上12 4.下图中阴影三角形的面积占大正方形面积的( )。 A.B. C. 5.下面四句话中,正确的一句话是( )。 A.偶数都是合数。 B.甲数是乙数的倍数,甲数一定是合数。 C.表面积相等的两个正方体,体积也一定相等。 D.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加上或减去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三、小小会计师。 1.直接写出得数。(3分) -=2+= 10.5-5= 2-= -=3€?= 2.选择合适的方法计算。(8分) + -+++ 1 -(+)4.52++5.48+2 四、生活中的统计。(共10分) 下面是百家福电器商场2006年12个月销售空调和电视机的统计图 1.空调和电视机在8月份的销售数量相差多少?(2分) 2.哪个月两种电器的销售量最接近?(2分) 3.空调和电视机的销售情况有什么特点?试分析形成特点的原因。(6分) 五、动手实践乐趣多。(共14分) 1.现提供以下材料:足量的水、一个标准的长方体容器、一个碗。你能通过操作,求出碗的容积吗?说说你的操作过程。(4分) 2.请在这个长方体里面截出一个最大的正方体。再算一算剩下部分的体积。(4分) 4.按要求画出图形。(6分) (1)画出下面左图的对称图形。 (2)将右面的图形绕中间的圆的圆心旋转画出花朵。 六、解决问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1.请你在三位数7□5中填上适当的数字,使得到的三位数同时是3和5的倍数,你能想出多少种填法? 2.一种洗菜池长60厘米,宽30厘米,高25厘米,这种洗菜池最多可盛水多少升?出厂前要在它的内部四周和底面贴上保护胶带,每个洗菜池至少需要贴多少平方厘米的胶带? 3. 足球场长90米,宽45米;篮球场长26米,宽14米。篮球场的面积是足球场面积的几分之几? 4.卡卡茜画一幅画,构思用了小时,画草图用了小时,着色用了小时,她画这幅画共用了多少小时?也就是多少分? 5.小兔子分萝卜,每5个一堆多一个,每6个一堆还是多一个,小兔子至少有多少个萝卜呢? 一、填空。(34分) 1、37÷6=()();余数是(),它比()小。 2、填上合适的单位: 一个酒瓶高30(),一棵大树高8()。 3、一个数比最大的两位数多45,这个数是()。 4、430读作(),五百八十九写作()。 706读作(),二百零五写作()。 5、1分米=()厘米300厘米=()米 40厘米=()毫米200毫米=()厘米 30分米=()厘米50分米=()米 6、5个百和4个十组成的数是();6个百和8个一组成的数是()。 7、573中的“3”表示3个();306中的“3”表示3个()。 8、□÷●=□5,●最小应是(); □÷6=□☆,☆最大是()。 9、按从短到长的顺序排列: 10厘米1米70毫米8厘米5毫米 ()﹤()﹤()﹤()﹤() 10、按规律填数。 (1)270、280、290、()、()、()。 (2)996、997、998、()、()、()。 二、选择。(选序号)(4分) 1、一块橡皮厚12()。 ①米②分米③厘米④毫米 2、每条船最多坐5人,33个同学划船,应租()条船。 ①5②6③7④3 3、估一估325+681的得数正确的可能是()。 ①800②900③1000 4、小华家有250本书,小明家比小华家多得多,小明家可能有()本。 ①260②460③200 三、计算(30分) 1.口算。(6分) 36+42=760-40=640+60= 93-26=48+6=580-570= 600+170=+6000=180-90= 350-200=50+130=15-62= 2、在○里填上“>”、“<”、“=”。(6分) 135-08○105210-100○406000-500○5000 550+90○66048÷6+8○1634+30○60 3.竖式计算。(有验算的要验算,前三题4分,后三题2分)(20分) 2619-634=3795+537=4103-279= 验验验 算算算 43÷8=71÷8=26÷5= 四、判断(6分)(对的打“√”,错的.打“X”。) 1、计算73和21÷3用同一句口诀。() 2、()5<45括号里最大能填8。() 3、1米等于100厘米可以用1m=100mm表示。() 4、最大的两位数比最小的两位数多89。() 5、488的接近数是490,88的接近数是90。()二年级数学下册的测试题 第5篇
二年级数学下册试题 第6篇
二年级数学下册试题 第7篇
二年级数学下册的测试题 第8篇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综合试卷 第9篇
二年级数学下册试题 第10篇
二年级数学下册期末测试题 第11篇
二年级数学下册综合测试题 第12篇
二年级数学下册的测试题 第13篇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期中自测题 第14篇
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的测试题 第15篇
二年级数学下册的测试题 第16篇
二年级数学下册复习试题 第17篇
二年级数学下册的测试题 第18篇
二年级数学下册的测试题 第19篇
数学二年级下册期中试题 第20篇
二年级数学下册的测试题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