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八宿范文
二十八宿范文(精选10篇)
二十八宿 第1篇
曲径通幽出自唐代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清晨入古寺, 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 禅房花木深。含义是弯曲的小路通到幽深僻静的地方。
古往今来, 多少通达之人, 他们或面对明君, 或侍奉庸主, 人生弯弯曲曲犹如那望不到尽头的小路。通往仕途的路尽管诱惑重重, 但垂钓于濮水者如庄子, 悠然忘我者如陶渊明, 宁可放弃那看似华丽其实污浊的官场生活。“水击三千里,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去以六月息者也。”弯曲小路的那端, 是只属于庄子的逍遥美景。“登东阜以舒啸, 临清流而赋诗”是只属于陶渊明的桃源传说。那弯曲的小路引领着文人墨客到达他们一直崇尚的意境。避开世俗的烦扰, 或许这正是“曲径通幽”美的所在, 回转之间, 领略个中的真谛与哲理。
曲径通幽也常常是一种公关策略。中国春秋时期, 秦穆公称霸西戎, 得益于蹇叔和百里奚的辅佐, 蹇叔是百里奚推荐的, 而百里奚是秦穆公用五张羊皮换来的。当初, 百里奚作为陪嫁的奴仆被晋国遣送秦国, 百里奚半路上趁人不备, 跑到楚国, 不想被楚国当作奸细抓了起来, 被流放到南海去牧马。秦穆公得知百里奚是一位难得的人才, 便急忙要派使者带着重金去见楚成王, 把百里奚赎回来。一位大臣劝阻说:“楚国让百里奚去牧马, 正说明他们不了解百里奚的才能, 如果用贵重的礼物去赎人, 等于是告诉楚王, 百里奚是一个人才, 到那时, 楚王是不会放他回来的。”秦穆公恍然大悟, 便依照当时买卖奴仆的一般价格派人带着五张羊皮去赎百里奚, 结果如愿以偿。
试想一下, 如果当初秦穆公以重金去赎百里奚, 很有可能会碰壁, 而百里奚不为秦国所用, 蹇叔也就不可能在秦国实施变革。百里奚能够顺利从楚国到了秦国, 关键是“五张羊皮”的身价没有让楚国人起疑心, 秦穆公以极小的代价换来了一个治国安邦的人才。“五张羊皮”的典故和现代公关中“用最少的钱办最大的事”的公关策划思维是不谋而合的。用重金办不成的事, 曲径通幽, 略施小计就能水到渠成, 这就是公关的作用及价值。
当然, “五张羊皮赎人才”作为曲径通幽的典型公关案例, 给我们的启示还有很多。比如, 在进行公关策划时, 可以将两件本来不相干的事情巧妙地联系起来, 使之相互之间发生一种彼此呼应的关系。过去灯油房常常免费赠送灯油, 目的自然使增加灯油的销售量——“给你一盏灯, 不断来买油。”有时表面看起来不相干的两件事, 曲径通幽, 其间却有互相制约、互相影响或互相促进的内在联系, 做到“项庄舞剑, 意在沛公”。
名不可盗
《荀子·不苟》:“夫富贵者则类傲之;夫贫贱者则求柔之。是非仁人之情也, 是奸人将以盗名于暗世者也, 险莫大焉。”欺骗世人, 窃取名誉的事, 是古人不齿的事情, 也是现代公关的大忌。
古今中外的反面典型公关案例可以给我们以警示。
“挂羊头卖狗肉”是春秋时晏子劝谏齐灵公的用语。齐灵公有个癖好, 喜欢看女子穿男装, 于是, 宫中的妃子、宫女为了讨好齐灵公, 都穿上了男人的长袍, 戴上了男人的头饰。过了一段时间, 齐国的女子们一个个仿照宫廷的样子, 脱下峨眉装, 穿上壮士服。社会上也以女人穿男装为美。男女不分, 闹出不少笑话, 在大街上, 人们穿的是色泽单调的一样的服装;上厕所, 常常会遇到尴尬的场面;征兵时, 男女穿一样的衣服, 地方官员不知道谁家的是男孩, 谁家的是女孩。于是, 齐灵公下令禁止女子穿男装。但是过了一段时间, 这种风气还是没有改掉, 束手无策的齐灵公招来晏子问怎么办?晏子说:“您禁止的是宫外百姓中的女子, 可是您却喜欢让您的妃子穿男装, 这就好比一个肉店, 在外面挂的是羊头, 在里面卖的是狗肉。要是您彻底禁止宫中的女子不穿男装, 那么老百姓是很好禁止的。”齐灵公就依着晏子的办法去做, 不到半个月, 这个坏习惯就改掉了。
“挂羊头卖狗肉”的结果就是政令不畅通, 它直接违背了公关的原则---- 名不可盗, 心不可欺。其身正, 不令也行;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统御者只有以身作则, 讲原则、讲信誉才能赢得公众的认可。
无论是在政治上, 还是经济上, 名不可盗的公关原则必须遵守, 否则必将名誉扫地, 身败名裂。美国历史上的“水门事件”是一个典型的例证。共和党为了争取尼克松连任, 派遣“争取总统连任委员会”的五名成员装扮成维修人员, 潜入华盛顿水门大厦民主党全国委员会总部安装窃听器, 被警方当场抓获。“水门事件”发生后舆论大哗, 纷纷抨击尼克松政府的不道德行为, 而尼克松采取的是置之不理、欺骗公众的“鸵鸟策略”, 矢口否认, 充耳不闻。甚至运用政府权力, 阻止调查, 威胁公众, 激起了公众的反感和愤怒。经过两年的舆论抨击和强行调查, 尼克松终因“妨碍司法程序, 滥用职权以及因不肯交出秘密录音带犯了蔑视国会罪”被弹劾、辞职。由于蔑视名不可盗的公关原则, 尼克松黯然地退出了政治舞台。
从善如流
从善如流的意思是指采纳高明正确的意见和建议, 接受善意的规劝, 像流水那样畅快而自然。比喻乐于接受别人正确的意见。出自《左传·成公八年》:“君子曰:‘从善如流, 宜哉!’”
郑国是春秋时的小国。它为了防御楚国, 和晋国签订了盟约。结盟的第二年, 楚国即发兵进犯郑国。晋军有约在先, 便派兵救援, 路上与楚军相遇, 楚军不战而退。晋将赵同等九人主张乘机攻占楚国的蔡地, 他们催请栾书元帅下令行动, 但“中军佐”知庄子等三人不让栾书元帅发兵, 说:“楚军已撤, 郑国转危为安, 我们就不该进攻楚国。”栾书元帅觉得有理, 毅然命令大军撤回晋国。对于栾书这种多数服从少数的做法, 有人不解地问:“圣人与众同欲, 是以济事。子何从众?”栾书则说:“善钓, 从众。夫善, 众之主也。”栾书的回答初看近似狡辩, 其实却有深刻的见解。事情不能简单地以多少为准, “善”即正确, 比多数更重要, 是比少数服从多数更高的原则。善为众之主, “善”由少数人掌握, 从“善”亦即从众。所以说, 从众不一定是从善, 从善不一定是从众。对此, 《左传》称赞栾书的举动是“从善如流, 宜哉”!
任何组织或个人, 在决定一个重大事项的时候, 首先必须进行细致的调查研究, 根据调研的结果以及绝大多数人的意见做出最后的决定。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在正常情况下应当坚持, 但有时候, 多数人的意见看似合理, 实际上在实践当中却行不通, 而少数人的意见代表的却是真理。不管是多数人还是少数人, 谁的意见经过实践证明是正确的就服从谁, 而不能以人数的多少为准。
由栾书关于“从众”与“从善”的议论联想到股票市场, 当绝大多数投资者都看好股市的行情, 看“多”的声音甚嚣尘上, 往往在一片看涨声中, 下跌便不期而至了。熊市中, “空头”肆虐, 市场当中弥漫着悲观的氛围, 大多数投资者对这个市场感到悲观失望时, 行情也就到来了。当然, 股票市场的行情不能等同于战争与经济领域里的“从善”与“从众”, 但其中蕴含的道理是一样的。基于此, 公共关系的战略思维要不拘泥于原有的思维方式和习惯, 敢于创造性地运用新的方式、方法, 打开思路, 开辟新天地。尽可能地依托“从善”的思维形成科学的公关战略思想。
艺林广记(二十八) 第2篇
傅益瑶作书,虽小字也挺腰悬腕,正坐危襟。一招一式,毫不苟且,如老将临阵横刀。
黄炎培曾自题匾额日“非有斋”,后其匾不知所踪,因改斋号曰:“非非有斋。”
今岁中国嘉德北京秋拍,有八大山人之乌石牡丹图一轴。此件原为粤中名画家吴子玉先生旧藏。署单款“驴”,钤印曰“驴书”。此画原系彭德怀部属某之旧物。破“四旧”时售与文物店,原系四屏,其余三件有章没款,文物店以其卖相不佳,故以十二元之贱值购其有款者,即此件。时穗垣鉴定家均断为赝品。故吴子玉以六十元之薄值检得大漏。后徐邦达获观此图,曰:“绝真,故宫亦有一件签此款。”谢稚柳亦以为此图虽以早期习性,单签“驴”款,然用笔浑圆,当是其“丹还九转”之作。此论极有见地。王方宇复于“驴书”一章,考“驴书”之“书”非书写之“书”,应为八大之别号“驴书”。且“驴书”之印,出现次数不多,非伪作者所能向墙虚造。今不知其余三屏尚在人世否? (附图)
粤中名画家卢子枢,以书画鸣于世,复精鉴赏,为同邑前辈莫伯骥所重,应莫氏之聘,为其五十万卷楼藏书作校勘、目录编次之役。莫氏富藏书,所得多宋椠元刊。卢子枢素仰清季学者顾广圻,故颜其斋额曰“一顾楼”,复以“圻”字为诸子之名,曰照圻、汝圻、詠圻、炜圻。
曾习经进士与丁禹生抚部子丁叔雅最相投契,叔雅嗜古力学,文宗晋宋、诗学玉溪,忧时感事,芬芳悱恻,有骚人之意。叔雅喜古瓷,见厂肆有宋瓷,商价不可得,旋为进士所购,叔雅意有微恚,为进士所闻,拟持以赠又虑弗受。未几叔雅以幽忧之病卒,年方不惑。进士抚棺大恸,为经纪其丧,复纳瓷于棺中,曰:“聊补吾过!”此亦墓门挂剑之思也。
许心影,号白鸥女史,粤之澄海人,善词章,词学辛稼轩,镗鎝有声,绝无脂粉气。平素诗酒豪情,奔放不羁,时人以怪诞目之,著有(《腊梅余芳别裁集》、《听雨楼诗稿》,予曾得其稿本,今遍寻不得,记其(《除夕》一律云:“误来一世忽三纪,一事无成足叹嗟。赴壑长蛇垂尽岁,燎原烈火盛春花。征夫海外舵难返,稚子窗前鼓大挝。除夕挑灯斟闷酒,愁看屋角雨如麻。”晚境令人叹嗟。其父许伟余,字挹芬,亦邑中名士,著有(《庶筑秋轩文稿》。
二十年征程二十载收获 第3篇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智能建筑行业从无到有到初具产业规模已有近二十年的发展。行业的快速发展,也成长起一批行业专家、品牌企业、领军人物、新生杰出人物等推动行业发展的中坚力量,他们默默耕耘,共同见证行业发展二十年。为鼓励表彰智能建筑行业发展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专家、企业优秀人物,树立行业形象,促进行业快速发展;为弘扬智能建筑行业内的优秀民族品牌企业,提高国内民族品牌企业形象,让国内外更好地了解智能建筑行业内的民族品牌企业,为我国经济建设做出新的成绩,智能分会在行业内开展了智能建筑行业二十年行业领军人物和行业新锐人物、突出贡献专家、优秀民族品牌企业等评选活动。
同时,协会成立以来,得到了会员单位及各地组织的大力支持,取得了双方共赢、共同发展的美好成绩,为感谢单位及各地组织对行业的贡献,智能分会在成立十周年之际对荣获上述奖项的企业、人物进行了大力表彰,下面就让我们一睹他们的风采。
吴清源自传(二十八) 第4篇
然而先生也心情抑郁,只答道:“因有各种压力,实在是出于无奈。第二年,我也被迫辞去了理事长之职。”说完便缄默不语了。看来先生不愿过多地触动往日的伤口。提起昭和二十二年,正是我竭诚效力于玺宇,同时与桥本宇太郎进行十盘棋对局的时期。那时我对于社会动态几乎一无所知。正值战败后的极度混乱年代,无论发生什么事,都不会感到新鲜。更何况在我这样的“国际游民”的身上,因“国籍问题”,接二连三地发生了常人意想不到的各种事件,这也许是命运在作怪吧!
那时日本棋院在战火中焚毁,不得不将位于世田谷的岩本本因坊的家当作棋院本部,少数棋士也曾为重建日本棋院而奔忙过。当时是谁、为何目的向濑越先生施加压力,迫使他写下我的辞呈的?一时众说纷坛,臆测四起。难道是中国为将我强行遣返而施用的手段?或因我身为外国人,却热衷于日本怪诞的宗教?也可能我被视为“异端分子”,只有给以驱逐才可完成战败后“日本国粹精神”的大业?
濑越先生已经逝世,当年的理事中只有岩本先生一人健在。今日觅旧,沧海一粟,真相恐怕早已匿入谜宫了。现在,知道我的辞呈事件的棋士寥若晨星,连我自己也无心再去探求事件的内幕了。
当时我是在一无所知的情况下、以极大的毅力坚持打完了战后连续多次的“十盘棋”。假如当时我知道了被日本棋院除籍的事情,只要不给我解决归属问题,我连一盘棋也不会打下去的!
晋升九段
昭和二十四年六月,根据棋士升段大赛的成绩,由八段晋升为九段的只有藤泽库之助一人。翻开战前的棋史,晋升为九段的只有"名人",因此,九段简直就是与"名人"相提并论的段位了。当今的九段己有六十多人,其身价也远不如以前。当年的九段,其地位是高不可攀的。据说,藤泽的住宅战后未遭焚毁,生活也很宽裕,可以专心致力于棋道。当时只有少数人才享有这种优越的条件,他就是其中之一。
藤泽一升为九段,在当时可谓"当代第一人"。但我于战前就曾在"十盘棋"的擂台上,将这位"当代第一人"击败过,怎能把吴清源永远地搁置于八段位上而不顾呢?
后来决定举行"吴清源对六、七段选拔十盘棋",即集中十名年轻的高段棋手,让他们轮番向我挑战的对局。实际上,打算通过这次的十盘棋作为我的"九段升段试验赛"。交手棋份规定:四名六段棋手均为"定先",六名七段棋手采用"先相先",七段中"先相先"的执白棋由六名棋士抽签决定,结果高川和前田两位七段中签执白。从我这一方来看,除了对高川与前田二人执黑棋外,其余的八局均执白棋。当然,当时还没有贴目的规定。
当读卖新闻社将此次十盘棋的计划向我提出时,我曾回答他们说:"只听说上手对下手进行考核,从没听说过下手考核上手的事!"对此我毫无兴趣,根本不想参战。无奈读卖新闻的"责任已者"对我苦心相劝,说我若不能成为九段,就无法制定与藤泽九段争夺名人位十盘棋的计划。弄得我只得应诺下来。
这次十盘棋中,出场的棋十们高举"打倒吴清源"的大旗,咄咄逼人地向我走来,其实,对这些"后起之秀"我恨本就不放在眼里。结果我以八胜一败一平的成绩将这些小字辈都赶下了擂台。唯一的败局是在对洼内六段时失手;平局是对炭野六段,这二人都是关西棋院的棋士,事情虽属巧合,但结果却令人惊奇、,十局打完后,前田陈尔七段问我:"关西的洼内真那么厉害吗?"对此我真不知如何回答是好。
对六、七段选拔十盘棋成绩:
第一局长谷川章七段,(昭和二十四年七月,东京"红叶旅馆")执白,五目胜。
第二局 木(尾)原武雄六段,(同年八月,箱根"环翠楼")执白,中盘胜。
第三局 洼内秀知六段,(同年八月,箱根"石叶亭")执白,四目败。
第四局 高川秀格七段,(同年九月,群马"本家旅馆")执黑,中盘胜。
第五局 细川千仞七段,(同年十月,和歌山"万波楼")执白,二目胜。
第六局 宫下秀洋六段,(同年十一月,修善寺,"丸九旅馆")执白,中盘胜。
第七局 林有太郎七段,(同年十二门,干叶县茂木房五郎邸)执白,一目胜。
第八局 前田陈尔七段,(同年十二月,伊豆长罔"南山庄")执黑,中盘胜。
第九局 炭野武司六段,(昭和二十五年一月,伊东"蟹屋聚乐")执白,平局。
第十局 坂田荣男七段,(同年二月,东京"红叶旅馆")执白,中盘胜。
这次十盘结束后,以八胜一败一平的成绩获得好评。昭和二十五年(1950)二月十五日我被日本棋院赠授为九段,那时我三十六岁。
由于我与藤泽库之助两个九段同时诞生,读卖新闻社便迫不急待地着手制定"争夺名人位的世纪之决战",即我们二人的十盘棋计划。
在我获得九段位之前,即昭和二十四年十一月,我获得了日本棋院"名誉客员"的称号。只因我作梦都没想到我在日本棋院早已丧失了席位,也不管这称号到底有何含义,就胡里胡涂地谢恩领受了。 昭和二十五年,经多贺谷先生的多方奔走,文艺春秋社出版了《吴清源全集》共十卷,因原有资料几乎全被烧毁,书中采用的棋谱都是根据我的回忆而编写的。编辑工作异常艰巨,经许多人的热心帮忙才得完成。我个人所得的版税酬金还不到百分之五,但作为战后我家的第一笔大收入,仍给家里带来了欢乐,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箱根仙石原
如前所述,当藤泽库之助和我两个九段诞生之后,读卖新闻社以“争夺真正的名人位之决斗”为名,立刻着手筹划“吴对藤泽擂争十盘棋”计划。但大战临头,藤泽却迟迟不肯应战。其实,我也觉得擂争十盘棋不过是擂台战式的淘汰赛而已,只要我还没被赶下台去,也不管指名跟谁对局,都毫不在乎。战前各报社主办的“新闻棋赛”,几乎都是擂台战式的程序,所以对这次十盘棋,也觉得不过如此而已。
可惜读卖新闻社在与藤泽九段的交涉中搁浅,无法实现原来的目标了。所以,只得匆忙制定出我对桥本(宇)本因坊的第二次十盘棋计划。
当时的桥本宇太郎刚从岩本八段手中夺回本因坊位,正积极开展独立于日本棋院,创立关西棋院的活动之中。
对桥本的第二次十盘棋,因第一次是我多胜一筹,所以交手棋采用相差一段的“先相先“的形式开始。限用时间各为十小时,二日制对局。昭和二十五年七月二十五、二十六日,第一局于箱根拉开战幕。
我连胜第一、二局,第三局双方各有误算,刚刚逆转的形势又再次出现逆转,最后还是因我误算而败北。
第三局结束后,我们一家就告别了杉田的西幸太郎先生,迁到了位于箱根仙石原的“读卖庄”,一则因西幸氏家的那座配房过于狭窄,另外我也应该定下心来认真地钻研棋艺了。
提起仙石原,指的是仙石原高原前面一个叫“表石“的小村子。受芦荡的影响,那一带雾大潮湿,冬天特别寒冷。
刚搬进去的时候,好几次看到树上的冰凌。交通十分不便,每天只有一趟从小田原开来的汽车。汽车还是烧木炭的,一边喷着浓烟,喘着粗气,一边缓慢地爬行在山道上。
总之,仙石原位于山区,冬天比现在冷得多,梅雨季节整天笼罩着浓雾。周围的人都曾担心我的身体和当地的交通而反对搬迁。但我有一个怪僻,越是被人反对,越是一味地固执到底。“因我喜欢那里才去住的。”结果谁也没说服我。我离开玺宇后,玺光尊曾一度赖在仙石原的“读卖庄”不走。我家迁居前,在读卖新闻社的催促下,她才不得不从“读卖庄”搬出。
其实,一旦住下了,什么寒冷与不便等感觉并不像想象中的那样可怕。相反,仙石原那四季各异的美丽景物,足以补偿一叨不足,而且还令人深感受益不尽。
若登上一座稍高一点儿的草岗子,以明神岳及金时山为主体的箱根群山便尽收眼底。道志、丹泽山脉也近在咫尺。灵峰富士的雪顶背衬西天,孤独地屹立。大涌谷的一缕烟云袅袅飘渺,宛如画中。这样的景致真是百看不厌。尤其是秋大的芒草与红叶,春天的樱花与翠柳,都别具一格。经过漫长的严冬,积雪消融,草木苏醒,嫩芽破土而出,犹如点点繁星。我平时很少触景生情,一到风景迷人的季节,不知为何总是按捺不注激动的心情。
“读卖庄”本是用我与岩本本因坊对局费中的一部分由读卖新闻社买下的。按道理可随时过户给我。然而我们夫妇二人不谙世故,这种便宜事连想都没想过。几年前,藤泽秀行九段经营了一个不动产的公司,他曾劝我说:“我出高价买箱根仙石原的房子,卖给我吧!”了解当年事情原委的人在读卖社里只有山田虎吉先生。他生前曾忠告我们早点办理过户手续。当时妻子含含糊糊地说:“现在的住房没什么不方便,办理那么繁缛的手续也太麻烦了,所以……”。
藤泽秀行先生听后直发愣,半开玩笑地说:“你们夫妻可真是超凡脱俗了。真怀疑你们不是地球上的人,莫非是从别的星球上来的宇宙人吧!”
离“读卖庄”不远有一个战前就有的旅馆,名叫“表石阁”。那时,我每天都去那里洗温泉。
在仙石原居住的五年,除了对局外,的确使人远离尘世,每日在寂静与安宁中度过。
对桥本本因坊的十盘棋第四局弈完后,我开始往返于箱根仙石原和对局场之间了。
第四局为平局。第五局我胜。到此我三胜一败一平。然后又迎来了十一月下旬的第六局。
当时我正感冒发烧,急忙提前奔赴对局场——伊东温泉旅馆,打算请求延期对局。谁知到了旅馆,和桥本同去洗温泉时,听说他也患了感冒。原定对局的前两天,他还发着高烧,卧床不起。当时他笑着说:“没什么,现在一泡进温泉,就觉得好多了,快治好了。”
那年秋天,桥本宇太郎高举叛旗,摆脱了日本棋院的统治,宣布关西棋院独立。我想他每天百事缠身,操劳过度,才弄得疲备不堪。虽然他口说治好了,其实感冒并未痊愈。不过,桥本宇太郎可不是善说漂亮话的人,他说到做到。一猜透他的心情,因感冒而希望他延期对局的话,就怎么也说不出口了。
就这样,我俩一边与感冒发烧作战,一边对局。双方都将限用时间用了个精光,第二天都筋疲力竭地弈至终局。结果以平局握手言和。
对局结束后,回到箱根,我立刻发烧到三十九度,而且一周过后,体温仍降不下来。请了几位大夫都摇头不知何病。有的说可能是猩红热,有的说可能是伤寒,甚至还有人担心是传染病,一度紧张得差点儿去请防疫所保健的医生。
被诊断为肾炎时,只允许我吃西瓜,被诊为伤寒时又被宣布禁食。高烧不退,也不许进食,身体衰弱到极点。看上去我像是垂死的病人。记得安永先生也到病榻前探视,他步出房间后,隔着拉门说:“难道是吴君没救了吗?”此话我听得清清楚楚。
卧床半月之后,热度仍不减退。读卖新闻社的山田先生很是担心,便将庆应医院的西野大夫请到家里来。诊断结果是来自朝鲜的流行性重感冒,因而必须多吃东西,恢复体力才行。
金泽的前田先生听说我患病后,也特意远道来探视,并且还带来了我最爱吃的“小枝螃蟹”,劝我多吃一些。我饱餐了一顿美味的螃蟹之后,一下子就感到身上好像有了力气,第二天就觉得好多了。
发烧后两个月左右,我终于离开病榻,翌年二月便完全复原到可以畅快对局了。
书道二十讲(十八)回归与多元之道 第5篇
中国的先哲很会学习, 早就悟到了学习与研究的规律, 这便是要在初学时回归根本, 把握学书最基本的要素与规律。相比今日浮躁纷繁的世俗社会、多如星汉的书家和作品, 书道初创时的状况相对简约, 先哲们的思考与实践也像大河上游的源头活水, 单纯、清晰而专精, 能够提炼和把握书道最核心的内涵, 是后人学书首先要清楚的。
现存最早的书论汉末赵壹的《非草书》就曾批评当时的成人“龀 (c h e n, 乳牙换恒牙之时, 意儿童初蒙、不谙世事) 齿以上, 苟任涉学, 皆废仓颉、史籀, 竟以杜、崔 (即汉末著名书家杜度、崔瑗, 二人皆以草书见长) 为楷, 私书相与, 庶独就书, 云适迫遽 (ju, 匆忙、慌乱之意) , 故不及草”。草率地指导儿童学写时人草字, 而不知应从源头经典学起的重要, 从书体初创的质朴中体悟后来无穷演变的基本规律。
至魏晋, 书坛繁荣、书学大兴。成公绥论隶则主张先上溯造字源头。他指出:“皇颉作文, 因物构思, 观彼鸟迹, 遂成文字。”欲使隶书有所成就, 必有“章周道之郁郁, 表唐、虞之耀焕”的意识。若学者只仿字形, 不知造字塑形之原理, 则终身书写亦不得书道之奥。
卫恒著《四体书势》, 先从结绳、造字说起, 认为从“古人之象”中, 可知先贤“垂法立制”“弘道敷训”的用心与卓见。参考历史上的书道经典, 要“观其措笔缀墨, 用心专精, 势和体均, 发止无间。或守正循检, 矩折规旋;或方圆靡则, 因事制权。其曲如弓, 其直如弦。矫然突出, 若龙腾于川;渺尔下颓, 若雨坠于天。或引笔奋力, 若鸿鹄高飞, 邈邈翩翩;或纵肆婀娜, 若流苏悬羽, 靡靡绵绵。是故远而望之, 若翔风厉水, 清波漪涟, 就而察之, 有若自然。信黄 (帝) 、唐 (尧) 之遗迹, 为六艺’之范先, 篆、籀盖其子孙, 隶、草乃其曾玄。睹物象以致思, 非言辞之所宣。”强调了在书学中追根溯源的重要作用, 并告诫后学洞悉源流、睹物致思, 方能本正学精。
卫夫人作《笔阵图》, 慨叹:“昔秦丞相斯见周穆王书, 七日兴叹, 患其无骨;蔡尚书邕入鸿都观碣, 十旬不返, 嗟其出群。故知达其源者少, 闇其理者多。近代以来, 殊不师古, 而缘情弃道, 才记姓名, 或学不该贍, 闻见又寡, 致使成功不就, 虚费精神。”并明确以“道”的境界来审视书学的问题 (“非通灵感悟, 不可与论斯道”) , 在书道史上卓有建树。王羲之幼从其学, 至晚年才深有所悟, 转而回归先秦, 从书学之原本寻求动力和源泉。
在书道史上, 哪怕是最具革命性气质的康有为, 也十分注重对传统本源的回归与关注。他认为, 历代书体虽有变化, 但其与时代相契的特点仍可为后人提供多方面的借鉴。虽然他极度抨击晋唐以来囿于“帖学”, 不敢跨越藩篱的陈腐学风, 但更向前推进, 倡导“尊碑”“本汉”, 潜心于上溯源流的回归。为此, 他在《广艺舟双楫》的自序中就开宗明义地提到:“可著圣道, 可发王制, 可洞人理, 可穷物变, 则刻镂其精, 冥縩其形为之也。不劬 (qu, 劳累、费心之意) 于圣道、王制、人理、物变, 魁儒勿道也。”在他看来, 书学之追求与其他世事只追求相同, 不着眼于圣道、王制、人理、物变, 虽“大家”也难与深论。
纵观历代引领书风的标志性人物, 如李斯、王羲之、张旭、怀素、颜真卿、黄山谷、米芾、邓石如等, 无不在书学修养方面有汲古创新的独到心得, 有特色鲜明的超群创作。几乎每个人的书学经历都是从回归走向多元与创新的。如颜真卿在《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中所言:“真卿前请曰:幸蒙长史九丈传授用笔之法, 敢问攻书之妙, 何如得齐于古人?’张公曰:妙在执笔, 令其圆畅, 勿使拘挛。其次识法, 谓口传手授之诀, 勿使无度, 所谓笔法也。其次在于布置, 不慢不越, 巧使合宜。其次笔纸精佳。其次变化适怀, 纵舍掣夺, 咸有规矩。五者备矣, 然后能齐于古人’。曰:敢问长史神用执笔之理, 可得闻乎?’长史曰:予传授笔法, 得之于老舅 (张) 。’”彦远曰:“吾昔日学书, 虽功深, 奈何迹不至殊妙。后问于褚河南 (即褚遂良) , 曰:用笔当须如印印泥。’思而不悟, 后于江岛, 遇见沙平地静, 令人意悦欲书。乃偶以利锋画而书之, 其劲险之状, 明利媚好。自兹乃悟用笔如锥画沙, 使其藏锋, 画乃沉着。当其用笔, 常欲使其透过纸背, 此功成之极矣。真草用笔, 悉如画沙, 点画净媚, 则其道至矣。如此则其迹可久, 自然齐于古人。但思此理, 以专想功用, 故其点画不得妄动。子其书绅。予遂铭谢, 巡再拜而退。自此得攻书之妙, 于兹五年, 真草自知可成矣。”
在这一段有趣、深奥的请教对话中, 张旭、颜真卿都提到了“齐于古人” (注意, 不是“模仿古人”或“照抄古人”) , 即在状态和探索的目的上应回归书学肇始的状态, 与书学的初创大家神交对话。在论及笔法、布置、规矩、功用之时, 不仅提到了妙、悟、圆畅、不慢不越、巧使合宜、变化适怀等要求和标准, 而且最终归结于“其道至矣”。可见, 学书到艰难探索时, 先要懂得“齐于古人”, 回归。因为回归不是消极的复古, 而是积极的梳理和思考, 在时代精神和个人作为之间寻求适合自己的最大发展空间, 为厚积薄发、独立标新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 要懂得规范, 能在同行认同的专业领域中探索感悟, 摸索规律, 分享他人的创新经验和卓识真见。再次, 要在自己的实践探索中锐意创造, 方可有“得攻书之妙”的快慰, 并自立于书坛。
众所周知, 书道的发展并非特立独行, 而是在诸多相关文化形态和姊妹艺术的并行互促中发展、丰富的。《中庸》有言:“万物并育而不相害, 道并行而不相悖, 小德川流, 大德敦化, 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而这些所谓的“并行”之道, 可川流以润万物, 可敦化以移民俗, 德虽有大小之分, 然效果和影响却可能大者见小、小者见大, 在历史上发挥着形形色色的作用, 对书道的发展有着多方面、多元化的影响。
在吸收了书学自身的积淀成果和其他文化形态的创造之后, 书学领域也出现了蓬勃繁荣的气象。这其中, 最突出的首先是“书画同源”的并辔而行。因为二者都是典型地在“点、线、面”“黑、白、灰”中任意驰骋的艺术, 所以在学习上、表现上、感受上多有相通的地方, 能够相互促进和启发。从古至今, 由画入书、由书入画的不少大家都是受益于“书画同源”的道理而标新立异的, 可见, 从绘画方面 (尤其是国画中的山水、花鸟画和写意人物等) 汲取营养是书道发展的重要源泉。宋代的徽宗所创的瘦金书显然是其绘画创作的副产品, 而不少文人在书道方面的名望要远远大于绘画, 便说明其绘画得益于其书道方面的修炼与品格, 明清时的董其昌、徐渭、八大山人, 以及现代的启功等即属于后者。
其次, 诗歌、音乐、戏曲、舞蹈、武术、表现和装饰艺术 (如铜镜铭文、瓦当、封泥等) , 乃至自然界的万千变化, 及其节奏、旋律等表现形式, 也是启发书家求索创新的重要源泉。最为典型的就是唐代李白、张旭、公孙大娘因诗歌、草书、剑舞被时人称为当世三绝, 三人也各从他人的精湛创举中得到了可贵的启发, 各自都有了精益求精的发展。魏晋以来, 文学、绘画等强调“外师造化, 中得心源”, 其所说的“造化”不仅指自然, 也包括人类自己的造物、造形、造法等, 关键在于书道探索者能否正确选择和领悟, 汲取其营养以滋润书道的创新与发展。
当然, 书道发展至今, 形成的众多流派都各有自己的师承和家法, 讲求宗法是其重要的特点之一。而其形成的门户之见既有利于专心钻研、广大门派, 也不可避免地形成一定的壁垒, 限制了兼收并蓄的宽容。进入现代社会, 在世界一体化和文化多元化的大环境中, 任何文化艺术形态都不可能在真空中存活, 必然要受到各方面的冲击与影响, 书道的发展也不可能例外。可见, 今天对于书道以及各类文化事业的发展而言, 吸纳、借鉴、兼容、创新、发展, 已经成为一种时代的共识, 而在每一种创新发展而言, 其本土的、经验的、开放的、多元的、独立发展的基础都是最根本的, 内中蕴含了永恒的原创精神和发展空间。
老子说:“道可道, 非常道。”说的是, 反映基本规律的道理是可以说明白的, 但在现实中, 与这些基本规律相关的具体表现却不是僵化和一成不变的。所以, 基于同一原理的书道创作可能是千差万别的, 其中的原因大到包括时代潮流的变化与裹挟、书者的修养和教育背景;小到涉及纸墨笔研的不同、一时一地的情趣、一念之间的感悟等。以至同出一源的发展, 也会有多元化的表现。若要强求与前贤的作品形似, 只能走入死胡同, 难在书道史上留下独步古今的痕迹。齐白石先生曾谆谆告诫后学的名言“学我者死”, 讲的就是这一道理。
回归是重要的, 但回归并不是目的, 目的是找到最重要的基点和需要把握的最基本的元素。若在回归后不能跳出来, 站在时代的高峰审视未来的发展, 则很容易坠入“烂熟”入俗的陷阱不能自拔;创新是重要的, 但缺少根基的所谓“创新”是难有真正的价值的, 常会昙花一现, 不能在新异中包含文化和历史的沉积, 缺失拙朴和典雅的力度。
任何事物的发展历史都是螺旋式上升的, 提倡书宗古法、远及先秦汉晋, 在于溯源, 在于将自身融入历史;而在多方面修行的基础上突出自己的唯一性和个性化, 才能真正为历史增添光彩。中国的历史本身就是不断融合、不断再造的历史。在过去, 不仅有以儒佛道三教为主要代表的文化思想做支撑, 给予了书道发展极为丰富、源流极长和极其多元的滋养。而在中国历史上出现的各民族的书写经历也都有重要的相互借鉴作用, 使其书道承载的文化丰富深厚。如阿文书写、大小契丹文书写、大小女真文书写、藏文书写、蒙古文书写、满文书写、壮文书写、彝文书写、朝鲜文书写等, 都有相互学习和借鉴的积极影响。
曾受中国影响的日本, 近代以来也对中国的书道产生过积极的影响。“文化大革命”期间, 中国的书道几乎体无完肤, 除了几本毛主席诗词的字帖外, 几乎没有任何古今字帖可以买到。而在这时, 日本的《书道全集》或整部、或零散地却在中国流传。“文化大革命”结束后, 日本的书道作品较早地在中国展出, 使中国人看到了在书道, 尤其是草书创作方面中国与日本产生的差距, 激励了改革开放之后的中国书界奋起直追。
从清代一直到进入21世纪, 中国的书坛幸逢得天独厚的学习机遇。帖、碑、抄经、简牍、甲骨、铭文等, 都对现代书道的发展形成了源远流长、多元异彩的积极影响;西方艺术和文化的渗透也为书道的美学、表现、技法、装饰、感受、评价等提供了另类的思维与借鉴, 使今日之中国书道的发展有了前所未有的开阔视野和良好条件。值得注意的是, 中国的书道发展至今, 没有僵化和明确的标准, 就如同中国的传统文化一样, 在不断的改进与包容中持续发展, 而不自立藩篱。就像中国的绘画, 以往虽缺少西画的焦点透视及光与色的表现力, 但中国画的散点透视有更大的广角, 能够跳出三维的局限, 用水墨表现立体感和层次感;若积极学习与借鉴, 则中国画在吸收其他绘画优点的基础上便会有自身的发展, 而中国画的风格、语言、表现力等也会更加出色。至于书道, 理亦相通。
二十八宿 第6篇
从春秋战国到清末的2 000至3 000年间, 在任何史料中, 虽未见殷周贞人 (占卜者) 的甲骨刻画有书道方面的意义, 而在汉、晋以后, 书道资源却日益丰富, 尤其是楷体、行草的出现推进了世人书写的活动, 对书写规律的探索与研究日益丰富并深入开展起来。在诸多书论者中, 不乏学者、文学家、诗人、政治家、军事家等具有自身学养的有识、有胆、有心之士。他们均有专论或相关看法, 内容非常丰富, 涉及美学、哲学、技法、感悟等多个层面, 且多有超群不凡的见解, 使探寻“书道”成为历久弥坚的主题。
进入到21世纪, 全世界的各个国家和民族都在重新认识和挖掘自己的文化, 推进相关的研究、活动和产业发展, 已成为重要的趋势。而在中国, 由于文化遗产极为丰富, 所以, 在方兴未艾的事业发展中, 需要找到能够承载千钧之力的最佳着力点。笔者认为, 作为最重要、最丰富多彩的文化载体, 中国的书道堪当此任, 书道的复兴就应该是这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机杼。
2009年中国的书道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明遗产名录, 使世界上更多的人在印象中用书道替代了京剧脸谱, 将其作为认识和感受中国文化最典型的表征;使全世界的人都能逐渐认识到, 在中国有一种古老的文字及其附带的文化、技法、艺术等, 依然可以有旺盛的生命力和继续发展、创新的空间。而对中国人自己而言, 是局限在“书法”的层面, 追求对古人效法的“似与不似”, 还是深入探索中国“书道”的全貌, 在美学、文化、技法、感受等方面继往开来, 选择其发展思路也可谓重要的挑战。
由此可见, 中国书道的复兴不只是形式上的, 更重要的是挖掘其内在的规律与文化。书道的“复兴”不是简单地恢复模仿, 而是经过提炼、总结、反思、感受和调整之后的探索与创新。对比日本、韩国在向中国书道方面学习的经验, 他们都非常注重有自己的本土化感悟, 经过学习、实践、研究和争论, 日本、韩国不仅在其文字中依然保留了汉字, 其书道 (或书法、书艺) 的现代价值依然受到重视。他们认为汉字与书道不仅是信息的载体, 也是提升生活品质、陶冶情操、修身养性的渠道和方法, 有着教育学、心理学、人类学、文化学等方面的实践意义和价值。早在六朝及隋唐时期, 日韩等国的学者、僧人等就很重视中国书道的价值, 并将书道引归本国, 结合本国文字和其所用汉字进行了本土化的改造。如日本的代表人物空海和尚即为当时第一, “有晋人风”, 同时名人还有小野道风、行成卿、鱼养等。及至明清, 不仅日韩商人争购当时书家董其昌等人的作品, 杨守敬等人还亲自指导过日本学者研习中国书道。而在“兰亭”诸传本中, “高丽本”亦有其重要价值, 赵孟頫的字帖印本在日本也存量较多。日本人改过的蔡襄字, 中国书家都难辨真伪, 难怪清初学者杨宾叹道:“外国人亦可畏哉。”
纵观古今中外的历史, 文化的存续都需要通过不断地“复兴”加以激活与弘扬, 而一旦这种“复兴”不能兼顾形而上和形而下的各自价值, 其整体的优势就会丧失。中国的文化自古以来就以追求和谐、自然、蕴含文化和人类精神为最高境界, 其在书道的探索中也最为典型。可见, 挖掘和倡导复兴中国的书道, 并非是出于狭隘的民族观点, 而是要为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提供一个鲜活的、延续不断的活体样本。可以说, 这是中国人自己首先要了解和学习的主要内容, 也是中国人的责任与使命所在。在西方近代, 追寻古希腊、古罗马精神的文艺复兴, 受惠者不仅仅是希腊和意大利, 整个欧洲和全世界都从中获得了与时俱进、继往开来的重要思想资源。
近代以来, 西方艺术、西方美学、西方文化, 以及与之相关的材料学、表现技法和装饰方法等外来因素, 都对中国书道的探索与实践有着多方面的影响, 促进了现当代书道的发展, 给予书界以往时代不能给予的重要影响与支持。但在“道”与“法”、与“艺”的融汇、创作与感受方面, 西方的探索是难以直接借鉴的, 必须要有中国人自己的觉悟与实践。众所周知, 日本是善于学习的民族, 从古代学习中国, 到近代“和魂洋才”, 尤其在“书道”方面, 有自己本土化的探索和改造。但在2004年我访问日本, 以及在此前后的相关考察中, 我发现在现代快节奏生活的影响下, 日本的书道也在衰落, 也遇到了振兴和发展书道的种种困惑。可见, 对于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而言, 曾经的辉煌都会不断遇到新的挑战, 都必须在尊重传统、发现问题、认清挑战的基础上不断地寻求创新与发展, 否则, 优势便会变成劣势, 曾经的辉煌可能沦为悲哀。
显而易见, 中国书道的复兴关键在于国民对书道的认识, 在于对书道人才的培养。而在这些方面, 中国的传统是极为丰富和源远流长的。在历史上, 各类人才的培养, 首先要通过学习“礼 (礼仪、法规、祭祀等规矩) 、乐 (具有陶冶作用的宫廷乐舞和淳朴真挚的民间音乐歌曲) 、射 (射箭等强身卫国的武艺) 、御 (骑马驾车等本领) 、书 (书写及文字表现能力) 、数 (计算规划能力) ”等“六艺”的学习, 为日后成才成圣奠定基础。继之, 还须懂得“天人合一”、系统思考、探索方法、相反相成、因势利导、躬行实践、优势迁移、学思结合、问难质疑、标新立异、讲求意韵、和谐适度、终身学习等重要的人生哲理和思想方法。而学书如同做人、品书如同品人的传统也使书道的发展和人的发展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可见, 中国的人才培养是以书道的培养为基础并贯穿人生的。尽管专业化的书道人才培养是晋唐以后的事, 但其作用和价值始终受到极大的关注, 人们对“道”和“书道”的认识和感受均有深厚的文化历史基础。
在计算机网络时代, 不少人担心在“无纸化”的现实和未来社会, 书道将会逐渐消失, 但近年来的事实证明, 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因为现代信息技术带给今天人们的, 不仅是快节奏的生活和信息爆炸, 更是学习、检索的极大便利, 使以往只有帝王将相可以临摹、欣赏的书道遗产也能使寻常百姓随意欣赏和学习。而因生活、工作效率的提高增加的休闲时间, 也为越来越多的人投身书道、修身养性、研习文化、提高素养、完善人格提供了多方面的条件和机会。
在此基础上, 在全球信息一体化和多元文化共容、共赢的和谐发展环境与开放趋势中, 中国的书道将更有条件发扬光大、汲古创新, 并将用自己的历史为世界文明作出突出的和个性化的贡献。近年来, 在继续挖掘传统资源、倡导宗法汉晋、追求意韵风骨、探索技法表现的同时, 中国的书界也开始研究传统的遗产和借鉴国外的思想来加强书道探索, 涌现出众多的研究成果, 为中国书道的复兴提供了多方面的支撑和思想资源。
在具体的表现方面, 自改革开放以来亦呈百花齐放的和谐势态:涉及甲古书法、钟鼎文书法、简牍书法、敦煌写经书法、少数字书法、现代书法、文人书法、硬笔书法、简化字书法、混体书法、叠加书法、实用书法、装饰性书法等作品, 以及书画融合作品、现代刻字作品等, 也层出不穷。在作品章法和装饰方面的探索异彩纷呈, 运用了现代审美和先进技术作支撑, 人们都试图通过探索新的书道表现形式来跳出传统窠臼的束缚。有书家编写各种形式的教材、文献, 甚至在书写工具方面也进行了尝试性的改造;有的学者试图在晋韵、唐法、宋意之后, 为当代书道寻求一个“与时俱进”的新概念;也有专家在汲取西方文论和美学概念的基础上, 以论代史, 几乎将书学变成“玄学”;以首都师范大学为代表的书法研究则将研究生的系统训练与理论研究较好地结合起来。尽管书界对各方面的探索议论不一, 但都不能否认这些研究与尝试的积极作用与借鉴价值。在中国书道发展的未来, 虽不可避免地依然存在“道不同”的差异, 但多元兼容的襟怀和殊途同归的法则, 确应是中国书界不容忽视的铁律。应允许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探索中国书道的标准和规律, 要为中国书道的复兴和多元发展提供更加开阔、和谐与充满活力的平台。
所谓的中国书道的复兴并非狭隘地从中国人的角度论述“书道”的原创权, 而应在充分认识和挖掘中国书道传统的同时, 将中国的书道体系梳理和建构起来, 同时注意吸纳相关国家、相关文化的有益经验, 营造更为适宜、宽容和具有博弈情趣的发展氛围和环境。
社会进步与文化发展也还需要普及与提高并举、理论和实践结合, 既要注重雅俗共赏, 明确大俗可能蕴涵大雅, 大雅必定涵容大俗;也要意识到高雅毕竟有自己的内涵, 能够发挥引领的重要作用。一方面可以做“阳春巴人”“下里白雪”的探索和努力, 另一方面也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提升和创新的努力, 推出具有时代特色的高雅作品, 彰显中国传统书道的魅力与潜能。
当然, 作为一个命题、想法提出来, 仅是抛砖引玉, 希望有同样想法和担当的书界朋友也一起来探索中国书道的问题与中国文化如何更好传承的问题。由此开始, 通过对中国书道的研究与实践, 很可能为中国本土文化的发展、创新提供有益的经验与典型的案例。相信这些探索不仅对中国有着文化和教育方面的重要意义, 对于世界各国如何存续和弘扬自己的文化传统、保持文化的特色优势, 也会有积极的推进作用。
后记
早在我18岁准备当教师的时候, 就有了关于“书法”和“书道”差异的强烈感受。记得那是在我的启蒙老师叶希豪的住所, 我看到了多卷本的日本出版的《书道全集》几乎囊括了古今书道的绝大部分精品和相关内容, 而在当时 (1974年) , 在中国的书店里, 除了《毛主席诗词》和鲁迅作品的书法作品外, 根本买不到任何古代书家的字帖。
真正让我郁闷的还不是因为当时买不到字帖, 因为字帖可以借来拓写复制, 而是在于我初步感受到了在日本提倡“书道”和中国现实讲求“书法”之间的重要差距。尽管当时我对这种差距还说不清, 还没有最基本的能力来作出判断, 但这种感受积压在心中始终是挥之不去的心病。在此后的30年中, 我一直关注这些差异, 并在出访日本、研读书道经典的基础上逐渐意识到, 在中国历史上对“书道”的探索是一以贯之、川流不息的长河。可见, 对“书道”的实践和研究并非日本的专利, 只是日本善于向别人学习和精于选择而已。
反思近代以来中国对自己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 有不少是舍本求末、未能提纲挈领的草率实践, 所缺的主要是疏于对历史的深入考察与起码尊重、疏于用科学的方法审视历史和本土文化的深层价值、疏于在人类文明的历史平台上挖掘中国原创的思想和改革实践、疏于在文化的多元表现中提取规律性、引领性的内涵。在世界进入21世纪的今天, 中国的发展已从重点关注经济和科技拓展到全方位的发展, 尤其是文化教育的发展, 而在其中对传统文化的挖掘、继承、弘扬与教育已经成为越来越受关注的问题。
二十八宿 第7篇
1.1 方程的导出
Appell(1855—1930)在他的《理性力学》第Ⅱ卷第465节“既适合完整系统又适合非完整系统的运动方程的普遍形式”[1]中,由动力学普遍方程
导出方程
其中δq1,δq2,···,δqk是任意的,而
相应的约束为
1.2 方程的另一种表述
Appell在其著作的第468节“用二阶函数取极值求得运动方程”中组建函数
则方程(2)写成形式
这样,Appell方程就用Appell函数取极值来得到了.
1.3 方程的应用
Appell举例说明方程的应用:(1)单个质点在极坐标中的平面运动;(2)绕定点运动的刚体.其后给出对包含伺服约束系统的应用.
上述为Appell《理性力学》中的结果,即著名的Appell方程(2)或方程(6).Appell还得到了其他形式的方程,见后面的式(30).
2 诸多名家对Appell方程的表述
本节介绍诸多名家对Appell方程的理解和表述.
2.1 Whittaker的表述
Whittaker在其名著《分析动力学》(1904年)[2]第107节“Appell方程”中写道:
“考虑任何动力学系统.令
是联系广义坐标q1,q2,···,qn的不可积方程,在完整系统中认为这些方程不存在.
“令S表记函数
其中mk为质点的质量.
“利用约束方程,将m个速度用另一些方程表示,相应坐标记作(p1,p2,···,pn-m).
“xk的改变用p1,p2,···,pn-m的改变表示为
其中πr(r=1,2,···,n-m)是坐标的已知函数:这类方程是不可积的.
“由此,∂xk/∂pr=πr有形式
其中α表记坐标的函数.求导数,有
因此
......因此,无论完整与否的动力学系统的方程表示为形式
这里S表记函数,而(p1,p2,···,pn-m)是数目等于系统自由度的坐标.
“显然,即使是p1,p2,···,pn-m不是真坐标而是伪坐标,结果都是对的.”
Whittaker的公式(8)∼公式(11)应写成如下形式
Whittaker将Appell方程写成式(12)的形式,可以是真坐标的,也可以是伪坐标的统一形式.
2.2 Marcolongo的表述
Marcolongo在他的《理论力学》(1912年)第2卷第105页给出方程[3]
称其为Gibbs和Appell形式.
Marcolongo给出的形式与Appell的相同,但称其为Gibbs和Appell形式.
2.3 Mac Millan的表述
Mac Millan在他的《刚体动力学》(1936年)[4]第156节“完整和非完整系统的Appell方程”中,由动力学普遍方程导出方程
Mac Millan给出的形式与Appell的相同.
2.4 范会国的表述
范会国在他的《理论力学》(1951年)[5]第262节“完整组及不完整组之运动方程式之普遍形式”中给出方程
范会国给出的形式与Appell的相同.
2.5 周培源的表述
周培源在其《理论力学》(1952年)[6]“Appell的方程”一节中给出
与Appell的一致.
2.6 蒲赫哥尔茨的表述
蒲赫哥尔茨在其《理论力学基本教程》下册(1957年)[7]第2章第14节“Appell方程式”中写道:
“Appell在1900年获得了一些方程式,这些方程式就其形式来说很接近第二类拉格伦日方程式,它们适用于非完整力学组(因而也适用于完整力学组,因为完整力学组是非完整力学组的特殊情形).”书中利用d’Alembert--Lagrange原理导出方程
导出的结果与Appell的相同.
蒲赫哥尔茨所指Appell方程式就其形式来说很接近第二类Lagrange方程,似不妥,或许是说后面的方程(30).
2.7 汪家訸的表述
汪家訸在其《分析动力学》(1958年)[8]第104节“Appell方程式及加速度能量式”中给出方程
这与Appell的一致.
2.8 Gantmacher的表述
Gantmacher在其《分析力学讲义》(1960年)[9]“非完整系统的Appell方程·准坐标”一节中给出Appell方程的两种形式.
令约束方程为
选广义速度的n个独立线性组合
设由式(19)和式(20)可解出所有广义速度,记作
其中his和hi是t和q1,···,qm的函数.量是广义速度的线性式,称为准速度,而符号πs为准坐标.其后,利用动力学普遍方程导出方程
指出,这个方程首先由Appell得到,并称为Appell方程,其中称为准加速度,而
称为加速度能.最后,给出两个注解:
(1)如果准速度取广义速度,得到方程
(2)Appell方程可应用于完整系统,此时所有速度是独立的.
Gantmacher给出准速度下的Appell方程(22).当准速度取为广义速度时得到广义坐标下的Appell方程(24).如果所有速度是独立的,就得到完整系统的Appell方程.这样从一般到特殊的表述是非常好的表述.
2.9 Lurie的表述
Lurie在其《分析力学》(1961年)[10]“Appell微分方程”一节中给出
这里约束方程为
由此解出l个速度
在“准速度下的Appell方程”一节中给出
Lurie先给出广义坐标下的Appell方程(25),其后给出准速度下的Appell方程.这样的表述是全面的.
2.1 0 Savin等的表述
Savin等在他们的《某些基本力学问题的发展史》(1964年)第1部分“非完整力学的发展史”中写到[11]:
“1899年Appell得到本质上不同于前人的力学系统的运动方程.这些方程无论对完整约束还是非完整约束,无论对真坐标还是伪坐标都是对的.不同于Chaplygin方程,Volterra方程,Voronets方程,只需事先组成不是广义速度而是广义加速度的二次函数,即不是一阶微分表示而是二阶微分表示.Appell方程有特别简单的形式
这些方程使作者有可能研究非完整力学一系列新的重要问题,也可以新观点审视早已解决的问题.
“1903年Appell得到非完整系统完整坐标下的新型运动方程
其中
而
这里ψi是广义速度的二次函数,其系数依赖于广义坐标,由下式确定
其中S为加速度能,而ϕ为广义加速度的齐二项式.Appell证明,修正项∆α有陀螺力性质.”[12]
Savin等介绍了众所周知的Appell方程(29),还介绍了为人少知的方程(30).式(30)中的T,Qi和式(33)中的S应理解为嵌入约束后的动能,广义力和加速度能.由Appell的证明知.如果这个式子不满足,则方程(30)不能用.这表明方程(30)对非完整约束是有限定的.
例1系统动能和约束分别为
嵌入约束后,则有
由式(33)知
由式(32)知
由式(31)知
因此
问题不能用方程(30).
例2Appell--Hamel例
问题的动能、势能和非完整约束分别为
嵌入约束后,有
于是有
问题可用方程(30).
例3二自由度系统为
可计算得
于是
当
时,有,方程(30)可用.这时,系统是Chaplygin系统.
例4单自由度系统为
按方程(30)列写运动方程,有
方程(30)给出
用带乘子方程验证这个方程是否正确,带乘子方程给出
消去乘子λ,得到
对比式(35)和(34),仅当
时才一致.因此,当g=0时,即约束为
时,方程(30)可用.再看Novoselov例,有
则
它满足式(36),因此,方程(30)可用.
尽管Appell的方程(30)不如方程(29)那样普遍,仍有其意义.首先,可证明Lindelöf方程是错误的,因为它比Lindelöf方程多出一些修正项;其次,方程(30)中不仅包含动能,还有加速度能,这表明仅用动能在广义坐标下不能表示非完整系统的运动方程.
2.1 1 Pars的表述
Pars在其《分析动力学》(1965年)[13]第12章“Gibbs--Appell方程”中给出
他是由函数对真实运动取极小值来导出的.指出,1879年由Gibbs得到,20年后由Appell详细研究.
Pars给出的Appell方程(37)是用广义坐标表达的,并称为Gibbs--Appell方程.
2.1 2 Neimark和Fufaev的表述
Neimark和Fufaev在他们的《非完整系统动力学》(1967年)[14]第3章第8节Appell方程中给出
其中点的速度写成形式
Neimark和Fufaev的书是世上第一部系统论述非完整力学的专著,他们给出的方程(38)是准速度下的Appell方程.
2.1 3 Dobronravov的表述
Dobronravov在其《非完整系统力学基础》(1970年)[15]第2章Appell方程中给出
并指出,如果约束不是理想的,会出现广义约束力Dµ*,有
Dobronravov是苏联著名非完整力学专家.他不仅给出理想约束下的Appell方程(40),还给出非理想约束下的Appell方程(41).
3 方程的称谓
Appell给出的方程被大多数学者称为Appell方程,仅Marcolongo和Pars称其为Gibbs--Appell方程.关于方程称为Appell还是Gibbs--Appell,Papastavridis的《分析力学》第706页有如下论述[16]:
“Gibbs versus Appell
“Appell在Pfaff约束下的S方程有时称为Gibbs--Appell方程,如参考文献[13].然而,细心研究两位名人的原始论文显示,Appell的贡献(众多有份量的论文,独一无二专注这些方程的论著,再加上他著名Traité的扩充部分)完全高过了Gibbs的工作(他关于理论动力学简单论文的后两页).两者的主要差别是:Appell涉及非完整坐标和约束,而Gibbs仅涉及非完整系统坐标.他们的方法也是不同的:Gibbs由(少知的)Gauss原理微分形式导出他的方程,而Appell是由(最简单的)Lagrange原理得到的.
“因此,我们决定称它们为Appell方程.实际上,这与20世纪大多数最好力学家是一致的,如Voss,Heun,Routh,Whittaker,Gray,Hamel,Nordheim,Johnsen,Prange,Ames and Murnaghan,Levi-Civita and Amaldi,Mac Millan,Rose,Lanzos,Beghin,P´er`es,Synge,Lurle,Gantmacher,Novoselov,Dobronravov,Neimark and Fufaev,Mei et al.”
Papastavridis的上述论述从Gibbs和Appell的贡献对比,以及大多数学者的看法,说明称为Appell方程是合适的.
4 Appell方程的发展
4.1 Appell方程对非线性非完整约束系统的应用
设有非完整约束
取ε=n-g个准速度
设由式(42)和式(43)可解出所有广义坐标
于是
其中
取ε个彼此函数独立的准加速度
设由此可解出
令S*为用ωσ,表示的S,有
令S**为用ωσ,εσ表示的S*,有
于是有
而Appell方程在准速度和准加速度下表示为
方程(50)是一阶非完整系统最普遍形式的Appell方程[17,18].当取准加速度εσ为准速度对时间的导数时,Appell方程有形式
进而,取时,Appell方程有形式
Appell方程可推广到高阶完整系统和非完整系统.
4.2 Tzénoff方程
1953年保加利亚科学院院士Tzénoff在苏联科学院通报上发表论文“分析力学方程的新形式”[19],文中构造一个函数
其中为动能T对时间t的二次导数,为把T中广义速度当作常量时动能对t的二次导数,Qs为广义力.对完整系统,Tzénoff方程为
对一阶非完整系统,Tzénoff方程为
其中,为K中消去不独立广义速度所得表达式.
Tzénoff函数K与Appell函数R仅相差一些不含的项.Tzénoff方程可在准速度下表达,也可在准速度和准加速度下联合表达.Tzénoff方程可推广到高阶完整系统和非完整系统.
4.3 Appell方程的积分
Appell方程形式优美、简洁,但是还没有有效的积分方法.文献[20]研究了Appell方程的形式不变性,并借助Lagrange系统给出了Noether型守恒量.这篇论文被评为中国物理学会2012年度“最有影响论文奖”一等奖.寻求Appell方程有效的积分方法以及研究其动力学行为,仍是一个开放问题.
5 结语
苹乐集团执着二十年收获二十年 第8篇
石家庄副市长张殿奎在庆典仪式上发表致辞。他充分肯定了苹乐集团在二十年发展历程中所取得的辉煌成就, 同时对苹乐提出殷切希望。他说, 苹乐集团要以建厂20周年为契机, 继续瞄准国际先进目标, 稳健发展, 跨越赶超, 争做转变发展方式的“先行者”、构建和谐社会的“排头兵”、经济跨越发展的“领头羊”, 为打造繁华舒适、现代一流的省会城市, 为建设幸福石家庄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中国粮食行业协会常务副会长王瑞元发表致辞, 河北苹乐集团依靠自主创新、不断进取取得了辉煌成就, 成为以面粉机为主业, 多元化经营的集团型企业, 衷心希望河北苹乐集团努力加快产业规模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 把苹乐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名牌企业, 进一步发挥粮机行业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 为中国粮机事业再创辉煌!
同时, 埃塞俄比亚驻华大使塞尤姆梅斯芬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辞, 祝愿苹乐集团越做越大, 再创新的辉煌。
专练二十八 短文写作(2) 第9篇
请结合所给图片呈现的现象进行分析并提出合理建议,以“Clean the river and the air”为题,写一篇120词左右的英语作文。
It is well known that the world we live in is getting worse because of the increasing environmental destruction.
【参考范文】
It is well known that the world we live in is getting worse because of the increasing environmental destruction.
As we can see, rivers are polluted by waste dumpted in them from factories and cities. It’s wrong to develop economy at the price of environmental damage. Instead, people should first realize the importance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Besides, factories should be banned from discharging enormous harmful chemicals into rivers without doing anything.
As with water pollution, air pollution is also a problem threatening the existence of mankind with more carbon dioxide added into the atmosphere. It would be better if people drive less and encourage others to do so.
With the environmental awareness strengthened and effective measures taken, we will surely achiev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点评】
这是一篇半开放式的习作。从审题的角度看,要结合图片呈现的现象进行分析并提出合理建议。因此,图片的信息呈现非常重要,这是审题的关键。这篇习作很好地把握了这一点,开篇就点出了第一幅图片所呈现的“water pollution”这一问题,就此问题做了合理分析,并提出了合理建议。接下来,习作第三段呈现了第二幅图片所呈现的“air pollution”这一问题,就此问题做了合理分析,并提出了合理建议。最后,习作做了总结,提出了“achiev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的想法,起到了深化主题的作用。在语言上,这篇习作亦可圈可点。过度用语的使用,如“As we can see”“As with ...”“first”“Besides”,让文章整体连贯,通顺流畅。高级句型和结构的使用,如“It would be better if people ...”“With the environmental awareness strengthened”,让文章增色不少。因此,这是一篇优秀的习作。
【训练题二】
请你根据以下提示,结合生活中的一个事例,用英语写一篇短文,谈谈读书学习的作用。
Reading can help us get a lot of knowledge to make us smarter and more intelligent. Reading can not only increase our knowledge but also open our minds. Reading can teach us the truth in life. Knowledge is the power for us to meet the challenge in our life.
注意:1. 无须写标题;
2. 内容只需涉及一个方面;
3. 词数为100左右。
【参考范文】
I still remember how depressed I was during the first days in the new school two years ago, when I found it difficult to follow my teacher in the first Physics classes. What he taught was too much for me, which discouraged me a lot.
One afternoon, the Physics teacher came to me while I was trying to work out the exercises. After talking with me for a while, he gave a book. Under the teacher’s instructions, I read “Madame Curie’s Autobiography”, whose stories and perseverance inspired me very much. I felt confident and caught up with other classmates. A. week later, I volunteered to take charge of Physics study in my class.
Thanks to the inspiring book, I gained the power to face the challenges in my study and life. As young people, we should try our best to read as more as possible.
【点评】
这是一篇半开放式的习作。从审题的角度来说,这篇习作充分考虑了题目的要求。题目要求是结合生活中的一个事例谈谈读书学习的作用。因此,“结合”“事例”就非常重要。也就是说,题目要求叙述与议论相结合。倘若泛泛议论读书的作用,则只是重复题目中的相关提示,偏离了题目的要求。结构上,这篇习作采用先叙述,后议论的方法,思路清楚,结构紧凑。内容上,文章一开始概述了“我”在学习上的困难,然后展开叙述“我”的老师如何指导“我”阅读相关励志书籍,帮“我”走出困境。最后,通过这件事情总结出读书的作用,并且要多多读书。做到了首尾呼应,流畅完整。文字上,这篇习作时态把握准确,过渡简洁自然,如“One afternoon”“After talking with ...”“Under the teacher’s instructions”“A week later”等等。是一篇优秀的习作。
二十八宿 第10篇
自问世以来, 红楼梦一直广受欢迎。专家学者们对它的批注、考评和研究经久不息, 并逐渐汇集成一门新的学问---红学。同时它还吸引了数不胜数的读者, 其中既包括国内的读者, 也包括国外的读者。它被人们翻译成英文, 德文, 法文等不同语言并出版。至今为止, 现行的红楼梦全译英文版主要有两部, 一为北京外文出版社出版的杨宪益、戴乃迭的英译本 (以下简称杨译) , 一为由伦敦企鹅出版社出版的霍克斯的英译本 (以下简称霍译) 。
这两部英译本奉行了不同的翻译策略。杨氏夫妇的翻译思想视忠实为第一要义, 认为“翻译作品可以多一点异国情调, 因为翻译毕竟是翻译”, 杨氏夫妇旨在把中国文化介绍给西方世界的读者, 在翻译中努力在各个层次上保留原作特色, 其“忠实、清晰”的翻译风格给读者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而英国汉学家霍克斯则坚持“一切皆译, 哪怕是双关语”的原则, 更倾向于一种“交际翻译”, 更多的考虑到西方读者的接受能力, 其译作成功地传达了原作的主题信息和艺术信息, 在译文中加入了一些自己的理解, 想象和解释, 以便有助于西方读者的接受和理解, 其可读性和在读者的召唤能力上更强。此外, 由于这两个译作作者背景的不同, 他们各自的译文均具有不同的风格特征。
如下笔者将以《红楼梦》第二十八回“蒋玉菡情赠茜香罗, 薛宝钗羞笼红麝串”为例, 对两家译本略做评析。
首先, 我们先来看看其回目的翻译:
杨译:Jiang Yuhan Gives a New Friend a Scarlet Perfumed Sash
Baochai Bashfully Shows Her Red Bracelet Scented with Musk
霍译:A Crimson Cummerbund Becomes a Pledge of Friendship
And a Chaplet of Medicine-beads Becomes a Source of Embarrassment
“蒋玉菡情赠茜香罗, 薛宝钗羞笼红麝串”八字回目是《红楼梦》中最常见的三、二、三的节奏, 给予读者节奏感和音乐美。从语意上看, 这两句完整的句子简单明了的概括了本回的主要内容。两个译本在对其翻译时, 采用了不同的翻译手段。杨氏夫妇采取直译的方法准确的传达了原语的意义, 而霍克思在准确把握原文的基础上, 更加注重语言的言外之意和回目的语用功能, 采用了意译的方法, 使得译文更易于英语读者充分地把握故事的情节。从功能对等角度来看, 霍克思的译文则更胜一筹。此外, 回目中“情赠”一词杨氏夫妇将其译为“give”似乎有欠额翻译之嫌, 而霍克思将其译为“a pledge of friendship”则更加准确的再现了原文。
文学作品中的人名是充满社会文化信息的专有名词。《红楼梦》中人物数百, 人名涵义各有不同, 表现了严格的封建等级制度和代际关系。曹雪芹为人物命名时费尽了心思, 他不仅考虑到人物的性格、身份, 同时还考虑到了人物的命运。杨氏夫妇在人名的翻译上, 多采用了音译的方法, 这虽然符合常规的做法, 但未能使得英语读者获得汉语读者所获得的语义信息和文化联想。而霍克思就顾全了这一点。他在这个问题的处理上十分灵活得当, 他采用一个形容词或名词来概括人物的特征, 例如, 本回中霍克思将“晴雯”“香菱”“袭人”“锄药”“双寿”“双瑞”“焙茗”“红玉”“云儿”分别译为“Skybright”“Caltrop”“Aroma”“Ploughboy”“Oldie”“Two-times”“Tealeaf”“Crimson”“Nuageuse”, 这不仅能够激起英语读者的联想, 而且也能使英语读者更好的领会人名的内涵, 不仅可以帮助英语读者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 而且也能帮助英语读者更加深刻的体味作家的创作意图。相比之下, 杨氏夫妇采取的音译法就逊色许多。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一下这一回中汉语称谓的翻译。封建社会中的称谓能表明人与人之间的长幼、尊卑、亲疏与嫡庶关系, 主要反映被称呼对象的地位, 血缘关系则处于从属地位。该小说充分反映了我国封建社会的传统称谓, 尤其是亲属称谓的使用状况, 反映了封建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尊卑贵贱的等级关系。无疑, 在翻译具有丰富民族文化特征的称谓时, 译者要充分考虑到其深厚的内涵意义。试以原文中“老太太”和“太太”的翻译为例, 评析这两个译本。本回中杨氏夫妇将“老太太”译为“the old lady”“太太”译为“madam”而霍克思则分别译为“Grandmother”和“Mother”两种译文都较准确恰当地表达了原文的涵义。杨译既符合原语习惯, 又考虑到了称谓翻译的特点, 还合乎译入语用法, 堪称佳译。而霍译的英语味更浓, 但只考虑了贾母和宝玉、太太和宝玉的血缘关系, 而未能够注到“老太太”和“太太”在此语境中所蕴涵的尊重之意, 未能保存原文的文化意义。
下面笔者将从文化信息传递的其它方面对两家译本进行评析。
如在“口里说着, 忽一回身, 只见林黛玉坐在宝钗身后抿着嘴笑, 用手指在脸上画着羞他”
杨译:Whirling back he caught sight of Daiyu, who was seated behind Baochai, laughingly drawing one finger across her check to shame him.
霍译:As he turned, he happened to catch sight of Dai-yu, who was sitting behind Bao-chai, smiling mockingly and stroking her cheek with one fingerwhich in sign-language means, you are a great big liar and you ought to be ashamed of yourself’
两种译文都准确地传达了原文的信息, 但考虑到文化因素, 霍的译文则略胜一筹。因为用手指在脸上画是中国人态势语中所特有的, 西方读者对这种态势语都很陌生。而霍克思在其译文中采用了加注法的翻译方法, 使这种态势语非常形象的呈现在西方读者面前, 而被他们所理解接受。此外, 在其语言的选择上, 笔者认为杨氏夫妇在“忽”字的把握上要比霍克思更加准确, “whirl”的选词比“turn”更加准确形象。同时霍克思在对“抿着嘴笑”一词的理解上又比杨氏夫妇更加深刻, 这里的“笑”除了笑本身的动作行为之外, 还有更深一层的涵义取笑之意, 故霍克思在其译文中填加了“mockingly”一词, 准确地再现了原文的蕴涵意义。
又如在“王夫人道罢, 罢, 我今儿吃斋, 你正经吃你的去吧。’”
杨译:No, no, ’objected Lady Wang.This is one of my meatless days, so run along and have a proper meal.’
霍译:No, no, you can’t, ’said Lady Wang.Today is one of my fast-days:I shall only eat vegetables.You can go and have a proper meal with your Grandma’
在东方的文化中, 人们出于宗教信仰的缘故, 在每月阴历的初一、八、十四、十五、十八、二十三、二十四、二十九、三十等十日持斋戒---即吃素忌酒, 以示虔诚。笔者认为杨氏夫妇和霍克思把“吃斋”分别译为“meatless days”和“fast-days”两个译本都成功地再现了原文的意义, 传达了原文的信息, 但在民族文化传递方面都有所亏损, 都没能准确地再现原文的文化内涵。西方读者读到此时能理解文章所要传达的语意, 但可能会问为什么他们要吃素呢?是在减肥吗?而在“正经吃”的翻译上, 两个译本都译为have a proper meal’, 准确地把握了原文的意义, 真可谓是英雄所见略同啊!
再如在“说完了, 饮门杯。酒面要唱一个新鲜时样曲子, 酒底要席上生风一样的东西, 或古诗、旧对、《四书》《五经》成语。”
杨译:Then you must drink a cup of wine, sing a new popular song, and recite either a pine from an old poem or couplet, or a saying from the Four Books or the Five Classics connected with some objects on the table.
霍译:Only, before drinking it, you’ve first got to sing some new popular song;and after you’ve drunk it, you’ve got to choose some animal or vegetable objects from the things in front of us and recite a line from a well-known poem, or an old couplet, or a quotation from the classics---
《四书》《五经》是中国儒家的经典书籍。四书是指《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而五经是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简称为“诗、书、礼、易、春。杨在本句中将其译为:the Four Books or the Five Classics’, 采取了异化的翻译策略, 旨在将中国的传统文化介绍给西方读者。而霍将其译为:the classics’, 只是将《四书》《五经》泛化地译为经典著作, 采用了归化的翻译策略, 使原文的文化色彩在译文中显得浅淡, 这样的译文更易于西方读者的理解和接受。
综上所述, 在对文化的翻译上, 两家遵循了不同的处理原则, 采取了不同的翻译策略。二者都忠实地再现了原文, 但在文化信息的传达上却十分有别:杨的译文保留了中国的文化信息, 但读起来有些异国情调;霍的译文在文化信息的传达上有所亏损, 但在英语语言的表达上更加地道。可谓是各有千秋, 难分伯仲。
通过对《红楼梦》第二十八回的评析, 可以看出“杨译本”和“霍译本”都传达了原作的内容, 再现了原作的艺术特征, 但采取了不同的翻译策略, 遵循了不同的翻译原则。其主要原因是由两个译者背景的不同, 其翻译目的和译文针对的读者群体的不同而造成的。因此, 两个译文各有所长, 难分上下, 都称得上是上乘佳作。
摘要:该文通过对《红楼梦》第二十八回两个英文版译文的比较分析, 探讨了这两个译本在翻译策略和翻译原则上的差异, 究其原因, 主要是受到译者文化背景和译语读者不同的影响。
关键词:《红楼梦》,杨译本,霍译本
参考文献
[1]Hawks D.The Story of the Stone[M].New York:Penguin Books, 1982.
[2]Yang Hsien-yi, Gladys Yang.A Dream of Red Mansions[M].Bei jing:Foreign Language Press, 1978.
二十八宿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