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俄罗斯民族音乐

来源:文库作者:开心麻花2025-11-191

俄罗斯民族音乐(精选12篇)

俄罗斯民族音乐 第1篇

1 俄罗斯民族关系的现状分析

俄罗斯人口众多、民族数量大、地域辽阔, 都给俄罗斯处理民族关系带来了一定难度, 同时对俄罗斯民族关系的研究形成了影响, 本文认为应该从不同区域和人群对俄罗斯民族关系分别进行描述, 这样才能得出俄罗斯民族关系的实际现状。

1.1 边疆地区民族关系的现状

边疆地区的民族关系极度敏感, 以车臣和滨海边疆区为例, 很多人认为当前民族关系表现紧张, 并且认为还有可能加剧民族关系的紧张, 这表现出各民族间存在极大的不信任。如果这一问题得不到解决, 那么俄罗斯整体的发展将会受到民族问题的影响, 形成内部的内耗现象, 当前俄罗斯已经看到边疆地区民族关系紧张问题的危害, 采用了一些措施, 但是其长期作用和效果还有待于时间的检验。

1.2 中心地区民族关系的现状

中心地区是俄罗斯族聚居的区域, 虽然在莫斯科、彼得堡存在大量的少数民族, 但是俄罗斯一直占据42%以上的比重, 中心地区的民众观点有一定的代表性, 是了解俄罗斯民族关系实际的一面镜子。当前中心地区的居民对高加索人和某些少数民族有成见, 不但在心理上防范, 而且在态度和做法上也出现厌恶和拒绝, 这使得俄罗斯民族关系的缓和和民族问题的解决更加困难。

2 俄罗斯民族关系紧张的原因分析

2.1 历史原因造成的俄罗斯民族关系紧张

俄罗斯的历史是一本扩展的历史, 从几百年前俄罗斯就开始了征战, 从小小的基辅罗斯公国开始, 一直建立起地跨欧亚、幅员1 000万平方公里的大帝国, 这期间就是通过对不同类型文化和宗教的野蛮征服来实现的。当前俄罗斯民族问题与国家的历史、民族的冲突与领土的纠纷以及宗教信仰有直接的关系。20世纪90年代发生在俄罗斯北高加索地区的民族冲突, 同样与领土、民族文化和宗教信仰有关。

2.2 民族歧视造成俄罗斯民族关系紧张

在俄罗斯的中心区域, 高加索人、车臣人是一种羞辱性的符号, 很多俄罗斯来自高加索区域的人都是恐怖分子。而高加索人和车臣人又是受到多年压迫的民族, 他们在苏联时期远迁西伯利亚, 在民族的心态上对俄罗斯民族和俄罗斯中央政府有一定的抵触, 这会加速民族关系的分离趋势, 造成民族关系的紧张, 进而会影响区域的稳定。车臣问题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由于车臣人想要争取自身的权利, 而社会对车臣人充满歧视, 在俄罗斯经济整体下滑, 国家行政能力和民族融合能力下降的基础上, 就会被杜达耶夫和马斯哈多夫等恐怖分子所利用, 进而出现区域的分离势力, 影响整个俄罗斯民族关系的稳定, 造成对俄罗斯发展的制约作用。

2.3 民族发展不平衡造成俄罗斯民族关系紧张

在实际生活中, 如果民族出现生活水平上的差异就会影响居民对生活的满意程度, 这也是引发俄罗斯民族关系紧张的主要原因, 也影响着民族关系和民族情绪。调查数据显示, 在俄罗斯传统的民族关系紧张区域, 由于经济发展受限, 生活水平长期维持在最低限, 这导致少数民族居民对生活状况的满意程度比较低, 并且由于存在文化和传统上的差异, 这部分少数民族对未来生活变好所抱的希望比例也不高。这样的实际生活差距会引起民族生活条件不好的民族和成员的不满情绪, 进而造成俄罗斯民族关系紧张。

3 俄罗斯民族关系的改进

经过俄罗斯多年的努力, 民族关系有了一定的改进, 虽然在车臣等地区还存在民族分裂势力, 但是通过俄罗斯政府的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 使整个国家的状态得到了提升, 俄罗斯民族问题有了一定的控制和解决, 相信通过一段时间的摸索与实践, 俄罗斯民族关系将会向良性方面继续发展。当前俄罗斯政府应该在如下方面予以加强, 以此来进一步优化国内的民族关系。

3.1 落实民族自治的政策

根据俄罗斯民族关系的研究和对俄罗斯民族问题的分析, 出现俄罗斯民族矛盾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各民族传统和文化上的差异, 必须对这种差异予以高度重视, 要以落实民族自治和尊重民族差异为要点, 在维护各民族自我意识的情况下, 充分关注各民族的基本利益, 并且形成整个社会的共识, 这样才能差异性地培养各民族对国家的认同感, 通过民族自治来加强各民族之间的交往, 化解历史上的戾气, 制止民族冲突的爆发。民族自治政策中应该以民族文化自治为主, 这样通过各民族文化的交往和沟通来建立起各民族文化的共同体, 将各民族的文化优势组合起来, 在确保俄罗斯国家统一的前提下, 实现对民族关系的有效改进和不断强化。

3.2 落实民族平等的政策

消除民族不平等、化解社会上民族歧视是俄罗斯处理民族关系的一个重要方式。要在社会上树立起民族平等的意识, 要从法律和行政上强化民族平等的原则, 这是消除民族歧视的基础, 也是构建更强大、更完整俄罗斯的保证。可以从教育、文化的角度入手, 建立起各民族平等的思想, 在尊重其他民族信仰、思想的基础上, 给予不同民族最大限度的宽容, 这样才能真正建立起民族平等的体系, 实现各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和相互接受, 从更为广阔的范围和更为深刻的层次上建立起俄罗斯新时期和谐而平等的民族关系。

3.3 落实民族自由迁徙的政策

根据世界民族历史的研究, 尊重民族自由迁徙权利是构建和谐民族关系的基础, 苏联民族问题突出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依靠强力机关对少数民族强制迁徙, 这样的民族政策不但不能够达到民族融合的目的, 而还会加剧被迁徙民族的离心化倾向, 条件允许时极易发生民族关系紧张和民族问题, 车臣问题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应该建立并落实民族自由迁徙的政治体系, 各民族有自由根据自己的需要来选择居住地和生活的意愿, 这样就可以通过各民族内部的整合来构建起新时期的俄罗斯各民族的新关系, 使矛盾和纠纷得到进一步弱化, 达到整个俄罗斯全境各民族和谐关系的构建。

4 结语

民族问题是多民族国家的基本问题, 忽视民族发展的规律, 片面推进民族的发展, 都会引发民族问题的加剧, 当前国家应该将处理好民族关系作为首要工作, 将民族问题控制在秩序和规范的范围之内。应该在保持民族独立性的基础上, 制止民族歧视, 在多样性和差异性的基础上实现民族的融合与共存, 这样才能处理好民族之间的关系。俄罗斯近些年的民族关系处理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窗口, 让我们看到民族关系和民族问题的重要性, 应该借鉴俄罗斯民族关系处理的经验, 吸取俄罗斯民族问题的教训, 在更为全面理解和研究民族问题的基础上, 实现洋为中用, 实现对我国民族关系的有效构建和不断强化。

摘要:俄罗斯是世界上民族数量最多的国家之一, 也是民族关系最为复杂的国家, 车臣问题的存在就是俄罗斯民族关系的实际表现, 不和谐的俄罗斯民族关系影响着经济、物质、文化等事业的发展。本文从俄罗斯民族关系的现状分析入手, 对导致俄罗斯民族关系紧张的各方面因素进行了研讨, 从民族自治、民族平等、自由迁徙等方面进行研讨, 希望能够对加深俄罗斯民族问题的研究有所借鉴。

关键词:俄罗斯,民族关系,民族自治,民族评定,自由迁徙

参考文献

[1]张振, 宋建章.当代俄罗斯国家民族主义浅析[J].社会科学论坛 (学术研究卷) , 2007, (12) :78-79.

[2]张建华.俄罗斯国家的形成与民族主义[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1, (02) :138-139.

[3]常.俄罗斯为何有很多民族[N].环球时报, 2005-02-18 (14) .

俄罗斯民族风情-高中音乐教学设计 第2篇

教学目标

1、欣赏两首俄罗斯民族乐派代表性音乐作品——《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和《荒山之夜》,学生感受、体验俄罗斯民族乐派的风格特征。

2、熟悉《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的主要音乐主题。

3、知道俄罗斯民族乐派的概况,了解格林卡和“五人强力集团”的代表人物穆索尔斯基等。

教学重点

视唱《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的两个主题,并能在聆听整部作品的时候正确辨别

教学难点

正确视唱《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的主题;依据《荒山之夜》的音乐内容,编写一个神话故事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间播放《图画展览会》的VD,初步感受俄罗斯民族音乐的风格)

二、导入

上堂通过学习捷克民族乐派,了解了“民族乐派”作曲家们善于将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融入音乐创作之中。

三、新

俄罗斯是一个土地辽阔、历史悠久的国家,有着丰富的民间音乐资源和深厚的宗教音乐传统。19世纪是俄罗斯民主主义呼声逐步高涨的年代。60年代农奴制的废除,更是激发起广大人民的觉醒意识。各个艺术领域的艺术家们呼吁艺术创造要面向生活,面向大众,要表现俄国人民的思想感情,反映俄罗斯风情。

俄罗斯民族乐派的奠基人是格林卡,被称作“俄罗斯民族乐派之父”。、格林卡的生平介绍(学生自己阅读)

2、《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管弦乐曲

俄罗斯交响乐的奠基之作,不但描绘了俄罗斯农村生活的鲜明画面,而且揭示了俄罗斯人民的无尽丰富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体现他们性格的一些典型特征——沉思同健康的乐趣、别开生面的幽默感的结合。

作品结构介绍

作曲家采用了两首俄罗斯民歌作主题,写成了一部民族风格浓郁的双主题变奏曲。

视唱引子和两个主题,初步熟悉两个主题在性格、体裁、结构、调式等各个方面的不同。

欣赏并思考两个主题音乐情绪的变化,分别描写的是怎样的画面?(“拓展与探究第1题”)

引子——乐曲开始简短、饱满而有力。

第一主题又弦乐齐奏的方式奏出,像领唱一样“唱”出缓慢的、抒情的婚礼歌。接着是三个变奏。第一个变奏的木管、第二个加进了弦乐器,第三个又增加了铜管乐器。

第二个主题取材于欢乐、热闹的民间舞曲《卡玛林斯卡亚》,表现了俄罗斯人民乐观的民族性格和欢乐的生活情趣。

最后,像一般的民间舞蹈一样,速度开始加快,声部和乐器增多,好像是越来越多的人参加到这舞蹈中来。但是当情绪达到最热烈的一刻,整个乐队突然静息下来,只听到舞蹈歌曲主题的片段两次从远处传来,然后,全乐队用猛然的一击结束这首乐曲。3、19世纪中期俄罗斯还出现了一个作曲家小组,称为“强力集团”,又称“俄罗斯五人团”。成员包括巴拉基列夫、鲍罗丁、居伊、穆索尔斯基和里姆斯基——科萨科夫。除了巴拉基列夫是专业作曲家,是“强力集团”的发起人,其余四人都是业余作曲家。他们经常在一起分析、评论音乐名作,对作品和创作思想进行交流和探讨,主张用俄罗斯民间音乐中的旋律、音阶等各种因素,创作出具有鲜明的俄罗斯风格的音乐作品。

4、介绍巴拉基列夫、鲍罗丁、居伊、穆索尔斯基和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生平。

巴拉基列夫是专业作曲家,是第一位在作品中体现强力集团创作倾向与风格的作曲家。

鲍罗丁是化学教授,并抽出时间从事音乐创作。代表作《第二交响曲》以其丰富的想象力和鲜明的色彩跻身于19世纪最优秀的交响曲行列。

居伊是作曲家,音乐评论家,又是海军工程师,曾任陆军工程兵大将。

里姆斯基——科萨科夫是其中最年轻的成员,海军军官,后成为专业音乐家。其代表作有交响组曲《天方夜潭》和歌剧《撒坦王的故事》,聆听其中的片段《野蜂飞舞》,感受用单簧管吹奏的野蜂上下盘旋、时近时远的动态。

穆索尔斯基(阅读书本139页文字)并说明间的音乐便是经拉威尔改编成的管弦乐《图画展览会》,是为纪念好友、杰出的俄罗斯画家和建筑设计家哈尔特曼而举办的“哈尔特曼遗作展”上,穆索尔斯基从展览中受到启发,决定创作一部钢琴组曲,用音乐语言来再现哈尔特曼部分作品的内容,以表达对朋友的怀念之情。

、《荒山之夜》

学生阅读作曲家在原稿中的文字说明以利于理解这个作品:来自地下深处的非人声的轰鸣,黑暗幽灵的出现,以及随后黑暗之神的登场。对黑暗之神的颂赞和阴间的祭奠。狂欢作乐。在狂欢作乐最热闹时,远方穿来乡村教堂的钟声,这声音驱散了黑暗幽灵。清晨。

视唱主部和副部的第一、第三主题。

欣赏《荒山之夜》的VD,感受、体验其音乐风格,完成“拓展与探究第2题”,根据上面的文字说明编写一个神话故事,并互相交流。

四、总结

亚洲神话般的背景渗透进了俄罗斯音乐,使俄罗斯民族乐派有了东方魅力的国际影响,比如还有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管弦乐作品《舍赫拉查达》,鲍罗丁的《在中亚细亚草原上》等都是被誉为异国情调的民族主义音乐,当然还有威尔第的《阿依达》,普契尼的歌剧《图兰朵》等,都是这一风格范畴的经典之作。感兴趣的同学后可以搜集欣赏。

俄罗斯民族音乐 第3篇

俄罗斯尤其是在二十世纪,钢琴领域出现了大批的优秀人才。它的教育体系延续并且发展了俄罗斯的优秀传统,同时人才培养体系也逐步完善。这时候的俄罗斯钢琴学派极大地推动了钢琴演艺艺术的发展。

俄罗斯的教育系统是非常完善的,无论是在教学上还是对于教材的使用都是非常严格的,不仅如此,还注重音乐表现力。深层次的研究并学习俄罗斯的钢琴艺术和教学经验,必然会对我国的钢琴艺术有着很大的影响。俄罗斯在音乐方面是非常成功的,这种成功来源于他的教育体系是非常完善的。他的基础训练同样是一直被强调的部分,强调教材对于学生而言的重要性。但是现代的音乐文化不断进行融合,俄罗斯音乐越来越成熟、越来越优秀。它也不断影响世界音乐,俄罗斯音乐也在逐渐地影响着我国,最主要原因是俄罗斯的教学经验在我国也是非常适用的。

一俄罗斯钢琴演奏者们的艺术性

在俄罗斯,钢琴家选择在风格传统中比较特别地作为艺术风貌。首先钢琴家及教育工作者,会去聆听作者的声音,感受钢琴家的创作灵魂。发现作品的创作实质,严格按照作品的文本去演奏作品。有很多老师的优秀品质都渐渐地教授给了学生。比如:体会作者的思想、严格按照书本演奏等等。这呈现出一种非常好的传承性。俄罗斯钢琴演奏家的演奏风格可以分为以下两类。俄罗斯特有的表现传统在艺术风貌中是最多的,钢琴音乐教育工作者,一般会避免出现错误,玷污了音乐本身所赋有的精神实质,应该在作者的环境下去考虑,演奏歌曲时需要严肃。这些教育工作者崇尚一些高品位的修养,从而成立自己的品牌,树立严肃形象。之后,将这些优秀的品质一代代的传承下去,所以俄罗斯钢琴演奏家的演奏风格可以分为不断超越自我和超个性两类:一是不断超越自我的演奏家。有这样风格的音乐家遵循着先思想后作品的原则去把握音乐,在这样的环境条件下,大演奏家能够忘我的将自身融入到音乐演奏中,有一句流传度很广的一句话说到,他们演奏的是一种思想,却不是在演奏自己。二是超个性演奏家。作为一位超个性的演奏家,他们的主观意识和情感都包含在里面。听众听起来会感受到歌曲的灵魂。这不仅仅特指某一首歌,所有的歌曲都有这样的效果。作家涅高兹把第二类演奏家叫做“超个性风格”的演奏大师。

二民族性是俄罗斯钢琴音乐的重要特征

有着悠久历史的俄罗斯的音乐一直都是处于发展时期的,虽然发展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俄罗斯有的音乐财富在世界上占有非常宝贵的一部分。俄罗斯艺术家没有随着主流而走下去,而是坚持着自己国家的民族特色,在此基础上加入西方对俄罗斯有意义的音乐特色。

《图画展览会》的作者是著名的俄罗斯音乐家穆索尔斯基,这个作品的来源是由于在观看了著名画家Victor.A.哈特曼的遗作展览之后有感而发创作的。穆索尔斯基是在俄罗斯音乐初期时出现的五位优秀音乐家之一,虽然在当时李斯特强烈主义严重的影响下,但是这五位音乐家的创作天赋依旧是很高水平的。同时他们也为后人留下了很多优秀的作品。他们将自己最真挚的情感赋予音乐,让听众在音乐中展现视觉场景。不论是音乐手法还是在结构都是探索的目标。民族音乐一直是创作上的重点,音乐家能够将优美的旋律和动作技巧很好的结合起来。与音乐相关的人们:演奏家、演奏者、音乐老师,只要我们一提到钢琴音乐,都会觉得非常的自豪。有一种优秀的传统是,他们更加喜欢穆索尔斯基、柴可夫斯基、斯克里亚宾的成就,莫扎特、肖邦的就会相对差一些。这也同样是俄罗斯钢琴的优势所在。

有一段时间,俄罗斯的音乐作家有很多音乐作品被创作出来,这段时间从格林卡的创作开始一直持续到十九世纪末期。《图画展览会》和《伊斯拉美》都是当时的代表作品。有一些像柴可夫斯基作品,当中都充满着浓厚的浪漫主义和浓厚的俄罗斯色彩。这个钢琴作品是非常出色的,这象征着俄罗斯的钢琴艺术将会有一个很好的开始。在二十世纪初期,由拉赫曼尼诺夫创作的的第二和第三“钢琴协奏曲”、“前奏曲”、“练习曲”;“斯克里亚宾的带神秘色彩独创性的“奏鸣曲”、“前奏曲”、普罗柯菲耶夫的充满钢琴新风格的《第一钢琴协奏曲》和“奏鸣曲”这三个曲子所具有的意义是不一般的,它代表了革命创新、标志着在世界乐坛上有了俄罗斯钢琴艺术的身影。在十月革命之后世界财富又增添了新的一笔。肖斯塔科维奇、哈恰图良和卡巴列夫斯基等人逐渐地出现在世人的眼睛里,他们的钢琴作品逐渐成熟。俄罗斯的钢琴艺术在这种过程中被不断孕育着,这种成长成为俄罗斯钢琴学派的一面大旗。

俄罗斯的钢琴家们具有体验型的民族艺术天性,这也造成了他们有着更加强烈的民族意识。他们的演奏民族性格一直以来都是十分鲜明的,不论钢琴音乐怎么改变,他们一直都坚持着民族基础。这种传统的艺术天性是每个民族都具有的,它的存在成为了在历史中共通的审美趣味、审美感,除此之外,艺术爱好和习惯等也是他们的民族艺术性格。美学家们称俄罗斯的民族艺术性格是“莎士比亚式的”、“感性的”或“浪漫型的”。这种艺术性格相比于德国法国的“哲理性”等性格特征是不相同的。所以,在俄罗斯艺术家看来,钢琴演奏是一门艺术,用来追求自身的感受,追求歌曲丰富的语言内容,并不是搬弄技巧。俄罗斯钢琴学派的现实主义和演奏艺术观都是以民族艺术的天性为基础而组建的。

三俄罗斯钢琴学派的教育体系

在俄罗斯孩子三四岁的时候就已经开始钢琴的启蒙教育了。开始的时候只能培养孩子对音乐的感觉,直到孩子五岁的时候才能够去接触钢琴,正式开始钢琴的学习。但是这个时候如果教师发现孩子不适合学习钢琴,孩子就面临着被放弃。所以随着时间的推移剩下的学生越来越少。在六岁以后回到音乐学院的附小继续学习钢琴。除此之外,学生升入初中也需要经过很严格的考试,由于考试的难易度,会有很大一批学生在这次考试中被淘汰。这些被淘汰的学生就会学习其他的音乐科目像作曲、声乐等。对于那些通过这次考试的学生,就会经常参加一写比赛,这些比赛会考一些基础的知识,在比赛后期,老师会为学生分析出现的问题并进行指导。在这样的不断练习下,就会有把比赛作为一种练习的效果。在这种不断淘汰的方式中,到了高中时,剩下的学生都是优中选优的学生,他们的基础非常好。所以在技术上是基本上不会出现大的问题的。这个时候就会注重学生对于作品的理解和感悟。当然,参加比赛能够让学生的经验丰富起来,很多学生的水准也在不断提升,进而达到演奏家的水平。

从教育的开始到结束是学生基础知识能够逐渐牢固的根本保证,在这个过程中有了具有实际效果性的方式方法。同时,也是在逐渐完善教师队伍。在学生的初等教学中,丰富学生的基础知识是极其重要的,除此之外想提高学生的素养、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并增强学生独立的思考能力还需要让学生进一步去深造,这也需要教师去提供一定的机会。特别是在莫斯科音乐学院更为特别。这个地方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钢琴家。通过一些锻炼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扎实的艺术功底和表达能力,学术活动频繁、训练机制扎实,这样对于作品的理解会更加深刻,音乐构思更加完整,演奏布局更加严谨,音乐表现力更加丰富。

四对中国钢琴音乐教育的启示

对于中国音乐来说,俄罗斯音乐发展是比较早的,但是我们没有落后于俄罗斯音乐,也同样出现了大量的优秀的音乐家和教育家。中国在钢琴教学上的教育能够挑选出一批精英人才,这很大的原因是因为我国的教育模式将基础教育与精英教育结合到了一起。精英教育使我国在钢琴艺术领域的地位大大提高,同时也将扩大其在世界音乐领域的影响。

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去不断的提高我国钢琴教育在世界上的知名度,所以我们需要借鉴其他国家的钢琴教育的优点将他们融入我国的教育上。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彻底改变了我国的钢琴教育,自己的特色还是要一直保持下去的。这种方式和俄罗斯的方式就比较像了。在中国钢琴教育应该在孩子小的时候就开始,去依照学生自己的兴趣和能力,而不是强加在他们身上。一个好的演奏家是需要他本身喜欢钢琴音乐,这样才能更好的体会。

参考文献

[1]任光宣.俄罗斯艺术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1-6.

[2]海因里希涅高兹.论钢琴表演艺术[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1-273.

[3]卞萌.俄罗斯钢琴艺术的精髓———写在穆里娜教授的首次访华之后[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2,32(1):70-74.

[4]王芳.论俄罗斯“文化高原”时期的钢琴艺术[D].保定:

[5]根·莫·齐平.音乐演奏艺术[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5:209-270.

[6]约瑟夫班诺维茨.钢琴踏板法指导[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43-60.

[7]李嘉禄.钢琴表演艺术[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3:1-3.

俄罗斯民间音乐探析 第4篇

一、俄罗斯民间音乐概况

俄罗斯民间音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10世纪的基辅罗斯时期。当时流行于斯拉夫部落的一些口头民间音乐创作被认为是俄罗斯民间音乐的雏形。由于基辅罗斯是一个由多部落组成的国家, 所以俄罗斯民间音乐并不是某单一民族的音乐, 除了斯拉夫, 还包括芬兰乌戈尔、土耳其等其它民族的音乐典范。直到今天在俄罗斯民间音乐创作中依然能够感受到鲜明的区域特征和民族传统如北部、西部、南部和中央各州, 以及大河流域奥卡河、伏尔加河、顿河居民区。许多歌曲具有多神教的色彩, 有些歌曲则是受到基督教仪式影响的创作。

俄罗斯民间音乐创作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节日仪式歌曲、婚礼歌曲系列、叙事诗、舞蹈歌曲、抒情歌曲、民谣。在这其中器乐扮演的作用要比声乐小得多, 因为教会禁止在教堂中使用乐器, 这无疑也影响到了民间音乐的创作。在民间歌曲中, 节日歌曲系列占据着重要的作用。它由一些小的歌曲组组成, 这些歌

立体天桥舞台结构是由30根方钢管及12根拉杆组成前后两道横向架空天桥, 在两桥出入口各设一块活动板, 使两桥既分隔又连接, 演员可在桥上转圈走动。桥下设木偶主表演区, 高1.05米, 宽5米, 深0.8米, 底下可作杖头、掌中木偶以及地台配合操弄空间。在铁架与天幕之间增设网景装置。它与“八卦棚”或“平面阶式舞台”相比, 高大、纵深两大结构特点, 达到取消画屏、构建舞台纵深表演空间的目的。在这特殊的舞台结构, 宽度增至7米, 纵深8米以上, 高度3.8米, 舞台画面实际可见空间为宽5米, 高1.8米, 把原来一道表演区增至三、四道。再一次把提线长度增至3.6米以上, 比传统的木偶线长增到2米以上。把表演幅度增加难度、构建了大型舞台结构的综合性、立体化的表演空间, 达到一定的舞台演出艺术效果。在本世纪初又创新演出两部大型木偶剧《钦差大臣》与《赵氏孤儿》。

四、开放型演出形式

上世纪80年代末, 泉州木偶为拓展国际演出市场及艺术交流, 直接展示木偶生动逼真的艺术特点和演师的操作技艺, 采用一种崭新的全开放型的表演形式。这种表演形式, 灵活轻便, 完全摆脱舞台制约, 不受场地限制, 不必强调任何舞台装置。无论在剧场舞台、学校教室、宾馆展厅、家庭厅堂、露天草台等无所不宜。与其他表演形式对比, 有其轻装简载的独特优势。在表演中观众可同时欣赏木偶表演及演员的操作技艺, 可谓人偶同台, 曲组与一年四季和多神教节日相吻合。可见, 俄罗斯民间音乐的形成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宗教的影响。俄罗斯民间歌曲中还有一种更为复杂的形式抒情歌曲及其高级形式曼声歌曲, 大概形成于1617世纪的莫斯科罗斯时期。随之出现了民间多声部音乐和复调音乐。

俄罗斯民间音乐中有众多的民间乐器。制作乐器的工艺由民间乐师和能工巧匠代代相传, 从而不断改进、完善。乐器的结构多种多样, 从简单的声音模仿到复杂、准确的发音体系结构。令人叹为观止的是制造乐器的材料:木料、骨头、兽角、泥土、皮革、金属、普通的芦苇、木片、草叶、豆荚、羽管2这些看似普通的东西在工匠手中变幻为各种美妙的声音。目前俄罗斯比较知名的民间乐器有三角琴 (балалайка) 、巴扬手风琴 (баян) 、多木拉琴 (домра) 、扎列卡管 (жалейка) 、勺形响板 (ложки) 、牛角管 (рож'ок) 等。

二、俄罗斯民间音乐的文化意义

俄罗斯民间音乐具有浓郁的民族色彩。民族音乐的发展与一个国家的历史是紧密相连的:10世纪末的罗斯受洗、13世纪蒙古鞑靼人的入侵、农奴制的建立以及自18世纪起严格的社会文化分层这一系列历史事件使俄罗斯古老的社会阶层分化得以保存和延续。而在这种历史背景下, 由农民和社会底层人民组成的民间音乐的主要创作者与西方的文化可以说是完全绝缘的。这是俄罗斯民间音乐本土色彩浓厚的原因之一。

民间歌曲可以直抒胸臆, 没有丝毫矫揉造作之感, 民族性格与民族精神在其中得到畅快淋漓的表达。民间音乐还具有普遍性。民间音乐给了创作者很大的自由空间, 创作者可以随场景不同对歌曲进行自由改动。乐曲和歌词具有美学研究价值。

俄罗斯音乐家以其鲜明的民族风格在世界音乐史上独树一帜。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得益于民间音乐。可以说正是从民间音乐中孕育出了独特的真正的俄罗斯民族音乐。杰出的俄罗斯音乐家经常从民间音乐中汲取创作灵感。

提到俄罗斯民族音乐, 不得不提到一个伟大的名字俄罗斯民族音乐之父、民族乐派的奠基人格林卡 (18041857) 。他创作的《卡玛林斯卡雅幻想曲》 (《Камаринская》) 被誉为俄罗斯交响音乐基石。正如柴科夫斯基所说:“所有的俄罗斯交响音乐, 都是从《卡玛林斯卡雅幻想曲》中孕育出来的。”3 («Русскаясимфоническаяшколавсяв«Камаринскою», подобнотому, каквесьдубвжёлуде».) 值得一提的是这部交响乐作品正是从民间音乐中汲取的创作源泉。格林卡采用了两支俄罗斯民间广为流传的歌曲和舞曲婚礼歌《从山后, 从高高的山后》 (《Из-загор, из-завысоких》) 、舞曲《卡玛林斯卡雅》 («Камаринскоя») 作为主题, 鲜明地刻画了俄罗斯农村生活风俗图景和俄罗斯民族性格。格林卡经常从俄罗斯民间音乐中汲取精华。正如他的座右铭所示:“创作音乐的是人民, 而我们艺术家只不过把它编成曲子而已。”古老的农民歌曲、俄罗斯教会音调、城市生活歌曲和舞曲等, 都是他创作的不竭源泉。他扎根于民间音乐的创作实践为俄罗斯民族音乐进入世界音乐先进之林奠定了坚实基础, 俄罗斯民族乐派从此崛起。

“俄罗斯音圣”柴科夫斯基 (18401893) 的创作深受格林卡音乐思想的影响。他毕生都致力于俄罗斯民族气质与西方民族气质的有机糅合。4在他的作品中, 既有欧洲式华丽优雅的风格, 也有俄国式朴素的乡土色彩。柴可夫斯基的音乐基调建立在民歌和民间舞蹈音乐的基础上, 以深刻的民主精神和鲜明的民族特点见长。他的某些作品直接采用和发展了俄罗斯民间歌曲和舞曲。如《如歌的行板》取材于乌克兰民歌《万尼亚坐在沙发上》;《第四交响曲》终曲乐章是以俄罗斯民歌《田野上一棵白桦树》的旋律为基础创作的;《[b]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第三乐章主题来自另一首乌克兰民歌《来吧, 伊凡卡》。俄罗斯的民族题材、民族性格始终贯彻在他的音乐创作之中, 他把俄罗斯的音乐之声传遍了世界。

三、俄罗斯民族性格在民间音乐中的体现

俄罗斯音乐大师格林卡曾长期旅居国外, 在与祖国分离的日子里他深深地体会到俄罗斯文化和俄罗斯性格的独特性, 他曾这样写道:“我们是北方的居民, 我们的感觉有别于其他民族。我们对一件事或者无动于衷, 或者透彻心扉。我们既有狂欢式的快乐, 又有苦涩的泪水。毫无疑问, 俄罗斯忧郁的曲子是只属于北方的孩子。”

的确如此, 从俄罗斯民间音乐中我们可以触摸到俄罗斯民族性格中的某些方面。

俄罗斯的民间歌舞自然洒脱, 直抒胸臆, 奔放豪迈, 这表达了俄罗斯民族天性中无拘无束的酒神的狂热力量。

根据俄罗斯白银时代的著名诗人和思想家维亚切斯拉夫伊凡诺夫对“酒神崇拜”的研究观点:“酒神精神表达的是人们在精神上共同参与、彼此交流, 超越个人经验的狭隘, 生成一种普遍的经验、精神, 达成一种共识, 即同时感到了上帝的存在”。在研究狄俄尼索斯的过程中, 他提出了“共同性”理论, 认为:“共同性是这样一种结合, 即结合于其中的所有个性均达到完全的敞开, 获得对于自己唯一的、不可重复的、独具一格的本质的定位, 获得对于自己的完整俱在的创作自由的定位, 这种自由使每一个性都成为一种说出来的、崭新的、对于所有人都是需要的话语。”5

酒神精神强调人与人之间摆脱束缚, 打破隔阂, 地位平等, 在一种完全放松、绝对自由的状态中认识最高真理。俄罗斯人喜欢传统的民间歌唱形式хор, 大家聚在一起, 共同唱出心中的理想与美好的生活, 同时俄罗斯人还喜欢传统的民间舞蹈形式хоровод (圆圈舞) 。在节日友好热烈的氛围里, 人们围着篝火挽起彼此的手载歌载舞。这些都表现出人们渴望打破人与人之间的隔阂, 追求平等, 渴望自由, 趋于大同。他们彼此放松地融为一体, 共同感受那种回归自然的平等、自由、亲密和愉悦。

本文第一部分提到, 俄罗斯民间音乐发展之初融合了多个民族的音乐特点, 俄罗斯民间音乐并不是某单一民族的音乐, 除了斯拉夫, 还融入了芬兰乌戈尔、土耳其等其它民族的音乐。此外, 俄罗斯广受欢迎的民间乐器巴扬手风琴 (баян) 是由西欧传入, 19世纪末开始俄罗斯流行。6它由纽扣式小手风琴改进而成, 融入了俄罗斯能工巧匠们自己的想法和创作的结晶, 其名称借用古罗斯传奇弹唱歌手波扬 (Боян) 的名字, 是极具民族风格的一种乐器, 以至于人们甚至忘了, 巴扬琴出身于西欧的事实。

由此我们可以感受到俄罗斯民族性格的另一个典型特点:包容性。它善于接受任何民族的特点, 并融合本民族的特点, 经过不断改造, 使之成为适应本民族的事物。正如俄国诗人和作家莱蒙托夫在《当代英雄》之《贝拉》一章中所言:“俄罗斯人善于适应他们所在地那个民族的风俗习惯, 这种能力不由得使我惊奇。我不知道这种能力应受到谴责还是值得赞美, 但这足以证明他们具有不可思议的灵活性和通情达理的想法, 即一看到罪恶无法避免或无法消失时就加以宽恕。”7

综上所述, 俄罗斯民间音乐具有浓郁的民族色彩, 在俄罗斯民族音乐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俄罗斯民族乐派正是脱胎于民间音乐, 汲取民间音乐的精华, 在世界音乐史上独树一帜。俄罗斯民间音乐的形成、发展和特点深受俄罗斯历史、俄罗斯民族性格的影响。俄罗斯民族性格中的酒神精神和包容性在俄罗斯民间音乐中得以深刻的体现。

参考文献

[1]Н.М.Карамзин.Историягосударства Российского.http://lib.ru/LITRA/KARAMZIN/karamz01.txt

[2]俄罗斯文化国情词典[M].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第117-119页

[3]http://slovari.yandex.ru/

[4]王仰正, 赵爱国, 周民权.俄罗斯概况[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年10月第1版, 第326-327页

[5]张冬梅.俄罗斯文化中酒神精神的体现[J].俄罗斯研究2005年第1期, 第91-92页

《俄罗斯民族风情》教学教案 第5篇

有缘才相聚,相聚是首歌。我来自美丽富饶的齐国古都临淄,我和大家在这阳光明媚的春天,在这美丽的校园相聚,我给大家带来了几幅美丽的图片,请欣赏。课件出示有关俄罗斯的照片,看了图片,你知道这是哪一个国家吗?对,是俄罗斯。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俄罗斯》。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过《日本》和《印度》,请同学们想一想,学习这两个国家时,我们是从哪些方面学习的?

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学习国家的一般方法,从自然地理,例如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等方面,从人文地理,例如工农业、交通运输、民族文化等方面学习。我们这节课主要学习俄罗斯的地理位置、地形和河流、气候。请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预习与自主学习

学生分组,根据导学练案自主学习,不会的问题由小组讨论解决。

四、展示交流:分小组展开对抗赛。能够提出问题和答对问题的给予加分。

(一)地理位置

1.出示《俄罗斯在世界的位置图》,你能根据此图描述俄罗斯的地理位置和范围吗?

2.出示《俄罗斯的海陆图》,你能运用此图提出什么问题?

探究:为什么俄罗斯历来被公认为欧洲国家?

(二)地形

出示《俄罗斯地形图》,你能根据俄罗斯的地形图指出俄罗斯主要的地形区和河流吗?说说你的记忆方法。

探究:俄罗斯的地势分布有什么特点?你是怎样分析出来的?

展示俄罗斯地形分布简图。

(三)气候

出示《俄罗斯气候图》

1.在课本图7.45中描出俄罗斯主要的纬线,说明其纬度位置。描画出北极圈,说出俄罗斯大部分地区位于五带中的哪一带?以哪种气候类型为主?

2. 阅读图7.46,描画出主要的等温线和年降水量线,分析俄罗斯气温和降水从南到北、从西到东的变化趋势。

3.描述雅库茨克的气候特征。

探究:从气候方面分析俄罗斯的铁路应分布在哪里?为什么?

五、课堂小结:利用简表形式总结本节课主要内容。

俄罗斯音乐 风吹中国90年 第6篇

此类俄罗斯音乐研究专题研讨会在我国还是首次举办。在会议召开前夕,笔者走访了对中俄音乐交流问题深有研究的哈尔滨师范大学院长陶亚兵教授。

王岩(以下简称“王”):上个世纪俄罗斯音乐文化对我国音乐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陶亚兵(以下简称“陶”):20世纪与中国相关联的“俄罗斯音乐文化”,可分为前苏联以及现在的俄罗斯两个时期。其影响一直伴随着中国近现代音乐的发展过程。我国20、30年代左翼无产阶级音乐的发展,30、40年代俄罗斯来华音乐家在中国演出和教学,50年代新中国聘请的前苏联音乐专家和一批留学苏联的音乐学生、大量苏联音乐特别是歌曲在中国的流传、中国音乐家参加世界音乐比赛展示新中国音乐发展成就等等,都包含了苏俄音乐给予中国音乐的巨大支持帮助。俄罗斯民族乐派的音乐风格和苏联革命现实主义的美学观点成为中国音乐发展的榜样,并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新音乐的发展方向。

王:您提到我国左翼音乐文化发展受到了苏俄音乐文化的影响,能具体谈谈吗?

陶: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列主义。苏联的革命音乐也成为中国革命事业的精神武器。游学苏联的瞿秋白翻译的苏联版《国际歌》成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音乐的先声,从瑞金中央苏区到上海左翼音乐家小组,传播苏联革命歌曲成为最初的革命文化现象。苏联音乐给刚刚起步的中国新音乐指引了新的方向,聂耳从中受到鼓舞和引导,并成为了无产阶级音乐的旗手,冼星海十分敬仰苏联音乐,并与普罗科菲耶夫、哈恰图良、格里埃尔等苏联作曲家交往学习。冼星海在苏联的5年中修改完成了他的重要作品《黄河大合唱》,还创作了《第二交响曲神圣之战》等一批国际主义题材的音乐作品。可以说,苏联革命音乐的传入对中国革命和民族解放事业具有历史性贡献。

王:您不仅对中俄音乐交往的历史进行研究,而且还注重分析俄罗斯(苏联)音乐体系和审美形态对我国现当代音乐创作、表演和社会音乐生活所产生的深刻影响。请您具体分析一下这个问题。

陶:苏俄音乐家堪称我国新音乐文化的导师。十月革命以后和50年代分别有一大批音乐家来华从事音乐演出和教学。先是有如钢琴家查哈罗夫、小提琴家托诺夫、歌唱家苏石林等被称为“白俄”(苏石林例外)的音乐家背井离乡来中国避难,以演奏和教授音乐为业,培养了李翠贞、吴乐懿、冼星海、聂耳、刘天华等一代音乐家。在哈尔滨组成了以俄罗斯乐手为主的“哈尔滨交响乐团”、歌剧团、芭蕾舞团。在被誉为“亚洲第一”的上海工部局交响乐队中,俄罗斯音乐家也占大多数。俄罗斯作曲家阿隆·阿甫夏洛穆夫长期在中国生活,创作了一批富有中国特色的音乐作品。俄裔音乐家齐尔品也对扶持中国青年音乐家发展中国音乐作出了自己的贡献。50年代,新中国的音乐事业开始发展,专业音乐院校和音乐团体中,先后有30多位苏联专家在作曲、指挥、音乐学、演奏、演唱等许多专业任教,如阿拉波夫、阿尔扎马诺夫、杜马索夫、巴拉肖夫、康津斯基、塔图良、克拉芙琴柯、米强斯基、梅特维捷夫等。同时,钢琴家李赫特、小提琴家大卫奥伊斯特拉赫等音乐大师来华举办音乐会,苏联国家交响乐团等音乐团体来华演出,大量俄罗斯音乐论著译来,新中国的音乐全面学习苏联老大哥。

王:那时我国也往苏联派出了一批音乐留学生,现在他们都是大师级音乐家。

陶:那是新中国音乐学校和演出团体中选拔出来的一批精英,如作曲家吴祖强、杜鸣心、朱践耳,指挥家李德伦、严良堃、郑小瑛,歌唱家郭淑珍、郑兴丽等,小提琴家盛中国、林耀基,钢琴家刘诗昆、殷承宗,音乐学家黄晓和等前后有50多位留苏音乐学生。后来他们学成回国,成为了中国音乐事业的栋梁。

80年代开始中俄音乐交往又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新一代的中国音乐家继续赴俄求学深造。如指挥家张国勇、钢琴家卞萌、潘淳,小提琴家刘玉霞,作曲家刘康华、张旭冬等。去俄罗斯留学仍是音乐学子的一个向往。我们音乐学院就有6名青年教师是俄罗斯留学的硕士和2名在读博士。

回首上个世纪初,中国近代新音乐从学堂乐歌启蒙,俄罗斯富有民族个性的音乐风格给中国新音乐的发展树立了榜样,黄自先生十分推崇俄罗斯乐派的民族性,提出了建立中国的民族乐派的主张。新中国成立后,开始全面借鉴学习苏联音乐体系,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音乐风格并快速发展起来。尽管我们也受到了苏联极左音乐思想的束缚,影响了中国音乐的健康发展。

由于政治原因,上世纪60至80年代中苏关系失和,中俄音乐有长达30多年的隔膜,我们对苏联音乐的新发展了解不多,这是个缺憾。改革开放后,中国音乐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放眼全世界,以多元音乐文化的视角考察世界各个音乐体系,俄罗斯音乐文化仍然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曾被曲解的苏联个性化现代风格作曲家如肖斯塔科维奇、普罗科菲耶夫和当代作曲家斯洛尼姆斯基成为学习和研究的目标,对俄罗斯音乐表演学派的分析也有待深入。黄晓和教授的《苏联音乐史》上册出版了,下册还在期待中。俄罗斯音乐本身就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王:由于地理位置、历史渊源等原因,哈尔滨曾是中俄音乐交流的门户。哈师大音乐学院在这方面的研究和积累怎样?

陶:是的,俄罗斯音乐在哈尔滨的影响是深远的。俄罗斯音乐家在哈尔滨创办的交响乐团和音乐学校都是我国最早的。到了80年代我上大学时学院还有专弹钢琴伴奏的俄侨教师。几年来,我们把中俄音乐交流研究作为学术特色之一重点发展,在中俄音乐交流史和中俄音乐教育比较研究方面已经有一批学术论著出版和12篇硕士论文发表,还有4篇博士论文也以此为题。郁正民教授的“中俄音乐教师培养比较研究”获得国家十五规划项目子课题立项,我申报的“20世纪俄罗斯音乐文化对我国近现代音乐发展的影响研究”也获为2007年国家社科基金艺术类重点项目。

俄罗斯民族饮茶习俗简介 第7篇

一、俄罗斯茶文化来源与发展

1567年, 哥萨克首领彼得罗夫 (Петров) 和亚雷舍夫 (Ялышев) 访问了中国, 品尝了当地的茶。1638年, 驻华大使瓦西里·斯塔尔克夫 (ВасилийСтарков) 给俄国沙皇带来蒙古可汗赠送的茶叶。在1763年恰克图展览会上, 俄罗斯和中国商人开展了自由贸易, 通过此展览会大部分来自中国的茶叶进入了俄罗斯, 俄罗斯人用雪橇把大批茶叶从恰克图村运到了俄罗斯其它地区。当时, 俄罗斯茶主要来自中国北部, 被称为“ча-и” (茶艺) 或“ча-э” (茶俄) , 但是在俄罗斯历史文献里茶最初被称为“中国草”或“中国的干草”。

到了十九世纪初, 茶已成为宫廷生活的一部分, 俄罗斯贵族热衷于饮茶, 并在欧洲传统饮茶习惯基础上增加了俄罗斯风味。到了1820年, 俄罗斯已经基本上形成了被称为俄罗斯茶文化的一套规则和习俗。

二、俄罗斯民族的饮茶习俗

从过去的三百年到如今, 俄罗斯人不管是家庭聚会, 还是友好会谈都离不开茶。亲密的聚会、重要新闻的讨论、辩论, 甚至在进行商业交易时人们都会喝茶。茶不仅是俄罗斯人生活的一部分, 更是社交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俄罗斯人平均一天喝六、七次茶, 每天除了一日三餐喝茶外, 下午休息时吃甜食也喝茶, 晚上也会在家里跟家人一起喝喝茶。

俄罗斯人喝茶讲究气氛, 要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一边喝一边聊天。茶不仅能给身体带来温暖, 也能使人们体会到心灵上的温暖。茶使不同时代和不同兴趣的人们聚在一起, 在俄罗斯喝茶是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虽然历史上茶是贵族喜爱的饮料, 但是在俄罗斯也有所谓的“茶话会”, 这时人们一边喝茶, 一边吃各种各样的果酱、糕点和其他糖果。在俄罗斯传统里, 人们应该享受饮茶的乐趣, 更要享受和朋友交流的乐趣。丰富的茶桌是俄罗斯人好客的象征, 因此, 饮茶时茶桌上的食品丰富多样, 有蘑菇馅饼和煎饼, 以及乳酪蛋糕、面包圈、蛋糕、果酱、蜂蜜和甜食等糕点。在过去的150年中, 俄罗斯人的生活变化极大。然而, 茶传统仍然保留了下来。此外, 最近几年, 越来越多的人对自己的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很多咖啡馆和餐馆都沿用传统的俄罗斯风格, 传统的绣花桌布, 茶炊, 传统的食品。

三、俄罗斯民族的茶炊

在俄罗斯, 茶炊不仅仅是厨房用具的象征, 更是家庭温暖和舒适的象征。没有茶炊不能算是传统的俄罗斯家庭。茶炊是俄罗斯人生活的一部分, 甚至是家里最宝贵的财产。

茶炊是俄罗斯的发明。关于茶炊的首次记载是在1778年, 居住在扎列奇耶村什蒂科瓦街道上的伊万和纳扎尔·利西齐恩兄弟 (БратьяИваниНазар Лисицыны) 在一个当时很小的茶炊厂制造了茶炊。1823年, 纳扎尔的儿子尼基塔 . 利西齐恩当了工厂主管。利西齐恩制造的茶炊以形状和外观各不相同而出名, 例如有桶形的、花瓶形的、鸡蛋形的、海豚形的等等, 此外还有嵌饰和镂刻的, 容量从一到十升不等。另外, 比较老的茶炊上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谚语, 如:“Чайпьешь, досталетдоживешь”。 (“饮茶, 就能活到一百岁”) 。

使用茶炊烧水, 水很容易沸腾并会很长时间保持温度, 当时面包圈是人们最喜欢的早餐, 而利用茶炊的温度也可以加热面包圈。茶炊始终是摆在茶桌正中间, 显示出其特殊的重要性。有趣的是, 人们总是赞赏它的“音乐性”, 因为水在沸腾的时候茶炊就开始发出很特殊的声音, 就像它在“唱歌”, 这给茶桌带来了舒适和温暖的感觉。因此, 茶炊既是很方便实用的工具, 也是艺术品。

四、俄语里跟茶有关系的俗语和谚语

俄罗斯茶文化历史虽然没有中国的那么长, 但是五个世纪的时间里也产生了不少跟茶有关的俗语和谚语。

在俄罗斯人的观念里, 茶和身体健康有密切的关系, 例如: Чайпьешь, досталетдоживешь. (饮茶就能活到一百岁)

Чайнепьешь - откудасилувозьмешь ? (不喝茶, 能有力量吗?)

此外, 俄罗斯人认为饮茶不仅可以身体健康, 也可以增进交流。例如:

Самоваркипит–уходить невелит. (茶炊沸腾, 不许离开)

Ссамоваром-буяномчайважнееи беседавеселее. (有了茶炊, 茶变得更重要, 谈话更有乐趣)

也有不少谚语表明了茶和心情的关系或者茶和感情交流的关系:

Выпейчайку–забудешь тоску. (喝点茶就可以忘记悲伤)

Чайкрепче, еслионсдобрым другомразделен. (和朋友喝的茶更香)

Кольчаемугощают, значитуважают. (有人跟你分享茶, 意味着你得到尊重)

茶来到俄罗斯时间不长, 但是已经深入了俄罗斯人的生活里, 俄罗斯人也离不开茶。喝茶时俄罗斯人讲究气氛, 人际关系。俄罗斯关于茶的俗语和谚语充分的表明了这点。现在茶已经成为了俄罗斯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物品, 在俄罗斯民族文化中占据了较高的地位, 现在茶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工作中依然是最受欢迎的。

参考文献

[1]Ван Лин.Китайское искусство чаепития[M].Москва:ЗАОЦентрполиграф, 2003.

[2]Н.П.Ивашкевич, Л.Н.Засурина[M].Искусствочайногостола.Лениздат, 1990.

[3]陈香白.中国茶文化[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2002.

[4]胡子祥、李爱国等.茶叶甄选与鉴别[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

[5]Словарь русских пословиципоговорок[M].В.П.Жуков.-4-еизд., 1991.

[6]Дойтидо Поднебесной[J].Журнал《Родина》, №10, 2004г.

俄罗斯音乐教育研究 第8篇

一、学前音乐教育

音乐作品的艺术形象, 以及表现在这些作品中的情感和思想, 可以帮助儿童发展想象力, 加深儿童对现实的观念, 尤其有助于儿童的情感教育。俄罗斯学前音乐教育通过音乐培养孩子对祖国、人民和大自然的热爱, 培养集体主义感情和对现实环境的正确态度。

学前音乐教育的特点是注重对作品的正确选择, 对儿童进行审美教育;注重儿童身心发展特点, 提高儿童对音乐的兴趣、自觉性、积极性和参与性;注重音乐教育与德育教育、智力教育、体育教育和审美教育之间的密切关系, 促进儿童全面发展。

学前音乐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音乐欣赏、唱歌、音乐才能培养和音乐活动。音乐是听的艺术, 音乐欣赏对于发展儿童的音乐感受力、开阔其音乐视野和陶冶情操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唱歌是儿童音乐教育的最基础的一部分。根据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特点, 调动儿童音乐学习积极性, 通过示范和游戏的音乐教育形式, 培养学生音乐才能。通过教授学前儿童演奏各种乐器, 编排舞蹈, 组织唱歌, 让学生在各种音乐活动中提高音乐素质。

二、学校音乐教育

俄罗斯普通学校各年级都设有音乐课, 并且有系统的音乐教育大纲和音乐教材。对学校音乐教育投入很大, 几乎所有的学校都有设备完善的音乐教室, 音乐教室中的各种乐器和各种电教设备和乐谱都很齐全。

俄罗斯著名音乐教育家、作曲家、钢琴家卡巴列夫斯基提出其音乐教育思想“音乐教育—不是培养音乐家, 首先是培养人”。这一音乐教育思想得到俄罗斯音乐教育界的广泛认可和高度评价, 20世纪80年代, 根据这一音乐教育思想, 苏联全面实行新音乐教学大纲《苏联普通学校音乐教学大纲》。新大纲的编写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则:第一, 注重美育和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 培养完善的人格。学校音乐教育的意义远远超出了艺术教育的范围, 是培养学生思想品德和完善人格的重要手段。新大纲内容涉及到世界各国的优秀作品, 但俄罗斯民歌和俄罗斯音乐家作品占比重大, 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和对本民族音乐文化的热爱。第二, 用唱歌、舞蹈和进行曲三种形式作为音乐教育课程的基本因素, 称为音乐教育的“三个支柱”。第三, 用音乐吸引孩子, 创造愉快的教学氛围。使孩子热爱音乐, 达到音乐教育的目的。第四, 注重利用音乐本身的规律和特点教育孩子。体现音乐课的特殊性和内在规律性, 感受音乐和生活的联系。第五, 按照专题编排大纲, 注重教学内容的相对独立和内在的连续性。第五, 坚持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注重教师的键盘演奏能力。苏联的学校音乐教学大纲体现了音乐教育的普遍规律, 反映出苏联学校音乐教育的特点。这也奠定了如今俄罗斯音乐教育的基础。

三、校外音乐教育

校外音乐教育是俄罗斯音乐教育体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和形式, 是学校音乐教育的继续和补充。其最普遍的形式是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业余音乐活动。主要包括各种业余音乐团体、各种形式的音乐节、少年宫、国家文化机关和群众团体等组织的活动。通过参加这些活动, 学生的音乐能力能够得到实践和锻炼, 对学生的音乐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四、专业音乐教育

1.初级音乐教育体系。儿童音乐学校是俄罗斯校外美育教育的重要形式, 是俄罗斯音乐教育的基本组织, 俄罗斯学生的初级音乐教育就是通过儿童音乐学校来实现的, 学生通过专门的音乐训练发展乐感, 了解音乐史和音乐理论和音乐艺术知识等方面的内容, 并积极参与音乐活动和实践。儿童音乐学校通过考试, 录取具有音乐天赋的学生, 这些学生日常在普通学校学校文化课, 每周按规定到儿童音乐学校学习2次, 学习内容包括合唱、基本乐理、视唱练耳和音乐欣赏, 儿童音乐学校的培养目标, 是培养具有音乐文化修养的全面发展的人, 而不只是专业的音乐人才。儿童音乐学校现在已经成为青少年开展音乐文化的重要基地, 良好的音乐教育使这些学生从小就受到熏陶, 使他们成为音乐素质较高的人, 对其一生的发展都具有重要影响。

2.中级音乐教育体系。中级音乐教育体系主要包括中等音乐学校、四年制音乐艺术学校、合唱学校、中等音乐专科学校和音乐学院附设的11年制的音乐学校几种类型。其中中等音乐学校是中级音乐教育体系的主要形式, 是介于儿童音乐学校和音乐学院之间的音乐教育学校, 主要任务是为儿童音乐学校培养教师, 学制四年, 学习声乐、弦乐器、钢琴、俄罗斯民族乐器、指挥、作曲、音乐理论、音乐史和声学等课程。俄罗斯中等音乐学校非常重视音乐实践活动, 并且设立各类音乐团体, 经常举行大规模音乐会, 评定和选拔优秀音乐人才。

3.高级音乐教育体系。俄罗斯高级音乐教育体系包括音乐学院、音乐师范学院和带有音乐系的艺术学院。这些院校负责培养专门的音乐家和音乐教育家, 学制为五年, 俄罗斯的音乐学院通常包括声乐系、弦乐器系、键盘乐器系、木管乐器和铜管乐器系、作曲系、乐队和合唱指挥系、音乐史和音乐理论系。音乐学院通常都附设函授部和研究生院, 还招收一定数额的进修生。音乐学院还都设有音乐研究机构, 在这些研究机构中, 经常召开各种音乐学术研讨会, 举办学术报告会, 并承担各种音乐科研课题, 音乐科研在俄罗斯音乐学院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音乐研究机构还致力于研究音乐教学法并且编著音乐教材和音乐著作。世界著名的莫斯科音乐学院, 教学水平一流, 音乐科研走在世界前列, 还拥有中央音乐文化博物馆和音乐图书馆, 是收藏和展示俄罗斯音乐文化艺术的宝库, 在俄罗斯人民的文化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俄罗斯是世界音乐强国, 有着世界一流的音乐人才, 全民音乐素质也非常高, 这与俄罗斯的音乐教育政策和合理音乐教育体系是密不可分的。俄罗斯的音乐教育理念先进, 音乐教育体系计划性和连续性强, 音乐教育多元化, 学前音乐教育、学校音乐教育、校外音乐教育和专业音乐教育相互结合, 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俄罗斯先进的音乐教育也必将推动世界音乐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摘要:俄罗斯是世界音乐强国, 有着世界一流的音乐人才, 全民音乐素质也非常高, 这与俄罗斯的音乐教育政策和合理音乐教育体系是密不可分的。俄罗斯现代音乐教育体系中, 学前音乐教育、学校音乐教育、校外音乐教育和专业音乐教育各有特点, 并且不可替代, 它们相互结合, 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使俄罗斯音乐教育走在世界最前沿, 这一完整的音乐教育体系对我国以及世界音乐教育的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俄罗斯,音乐,教育,研究

参考文献

[1]王英佳.俄罗斯社会与文化[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6:39-45.

[2]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0:52-60.

[3]俞人豪.音乐学概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4:76-79.

[4]唐纳德.杰.格劳德.西方音乐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2010:101-120.

[5]汪裗和.音乐史学研究与音乐史学批评[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2012:110-123.

试析俄罗斯音乐教育结构 第9篇

苏联解体后, 俄联邦政府为教育实行多元化改革, 《俄罗斯联邦教育法》的颁布为学校及教师提供了充分自主权和发展空间。教学内容把意识形态充分淡化, 使音乐教育发展更客观、更全面。经过80多年的发展建立, 俄罗斯音乐教育形成从学前教育到普通教育, 中等专业学校到高等专业院校教育, 家庭教育、成人教育、社会教育多种结构组合的相对完善的特色音乐教育体系。

下面我们相对重点分析其主要三部分, 即:专业音乐教育、普通教育及大众音乐教育。

一、俄罗斯专业音乐教育特点

俄罗斯专业音乐教育结构合理、教学严谨, 具有连续性、精英性、统一性和计划性。

(1) 初级的6至8岁儿童音乐教育主要由音乐学校完成。俄罗斯音乐学校为7年制, 是一种素质教育及专业教育双重职能的学校, 它也是在世界上独具特色的教育类型。俄罗斯儿童学校是当代音乐教育体系中最基本和最主要的学习形成。儿童音乐学校教学目的和任务是培养具有音乐天赋的人材, 并为上一级音乐学校输送生源。儿童平时在普通学校正常学习, 用业余时间到儿童音乐学校学习音乐知识及专业技能。

(2) 中级专业音乐教育由各种中专性质的专业音乐学校完成。它的学制分为两类。其一, 4年制中等专业音乐学校和音乐师范专业学校。其二, 初、中等一贯制音乐学校, 如音乐学院附属音乐学校 (11学制) 、音乐中专 (CCMⅢ, 11年制) 、特别学校 (所谓“天才儿童音乐学院, 学制为7年或11年) 。

(3) 高级阶段专业音乐教育是由音乐学院、音乐师范学院完成。音乐学院及各类师范学院主要培养专门音乐家及音乐教育家, 而各类艺术学校及师范学校音乐系主要培养中学音乐教师和“专业化”文化管理者。专业音乐教育主要培养音乐“专才”。由于初级音乐教育打下良好音乐基础, 并严格选材, 考入中级音乐学校都并不多。经过更专业、更系统学习, 最终考入高级音乐学院的学生音乐素质都非常好, 都属于“尖子”生。所以俄罗斯音乐艺术在世界上“独树一帜”也就不奇怪了。

二、俄罗斯普通学校音乐教育特点

俄罗斯普通音乐教育是其音乐教育体系的基础力量。在其音乐教育家卡巴列夫斯基音乐教育思想指导下推行音乐基本素质培养, 音乐课得到重视, 音乐课从幼儿园到中学都得到普及。俄联邦制定的教育标准使音乐教育更加得到重视。新标准削减了20.1%的小学课程, 18.2%的中学课程, 但音乐课及其它艺术类课程反而增加了。这是使俄罗斯音乐教育得以长期稳定发展, 人材倍出, 国民文化素养普通偏高的很好依据。

三、俄罗斯业余音乐教育特点

俄罗斯业余音乐教育明显特征是形式多样的群众音乐活动。全国有4000多所少年宫, 13万多各级俱乐部, 2万多个业余音乐团体组织, 它们积极参与各种文化艺术培训及演出, 所有这些活动对普及其全民音乐教育的发展打下坚实社会基础。俄罗斯完备的音乐教育体系, 为其音乐事业发展打开广阔空间。

俄罗斯文化部、教育部颁布《艺术教育方案》中把艺术教育定义为:“人们掌握本民族和人类艺术文化的过程、发展和形成个性价值、精神世界、创造个性、情感和智力财富的一个最重要方式”。宪法、教育法、教育方案及一系列方针政策法规文件, 都对音乐教育在国民教育总体布局中的重要地位予以确认, 并侧重规定或阐明了以“完善国民教育”为宗旨的音乐教育内涵。

俄罗斯音乐教育发展是有其历史必然性的。完善系统的《教学大纲制定》, 从儿童到成人的连续性、系统性、统一性和计划性音乐教育, 为其培养优秀音乐人材打下坚实基础, 每年数万场各种形式音乐会在全国上演, 仅首都莫斯科就有国家大剧院、柴科夫斯基音乐学院音乐厅、格林卡音乐博物馆演奏厅、格涅辛音乐学院音乐厅、工会大厦音乐厅等众多各地区及加盟共和国演出活动不仅有效提高全民音乐素养, 还对音乐教育的更全面普及和提高起到推波助澜的良好作用。

如今, 音乐艺术活动是俄罗斯的一种普遍生活方式, 深入到俄罗斯各个阶层, 开放于广阔的俄罗斯大地上。

摘要:近年来, 中俄音乐教育交流日益广泛, 俄罗斯音乐教育为世界培养了众多艺术家、教育家。客观分析俄罗斯音乐教育结构特点, 取长补短, 以更好促进我国音乐教育发展。

关键词:俄罗斯,音乐教育,教育结构,教育思想

参考文献

[1]管谨义 西方艺术教育丛书 西方声乐艺术史 人民音乐出版社2005[1]管谨义 西方艺术教育丛书 西方声乐艺术史 人民音乐出版社2005

[2]任光宣 俄罗斯艺术史[M]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2]任光宣 俄罗斯艺术史[M]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3]魏煌 侯锦红 苏联音乐教育[M] 上海教育出版社[3]魏煌 侯锦红 苏联音乐教育[M] 上海教育出版社

[4]卡巴列夫斯基 苏联普通学校音乐教学大纲[4]卡巴列夫斯基 苏联普通学校音乐教学大纲

[5]黄作林 俄罗斯当代艺术教育探微[J]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2004 (5) [5]黄作林 俄罗斯当代艺术教育探微[J]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2004 (5)

从普京看俄罗斯民族性格 第10篇

一、从普京履历看俄罗斯民族性格—接班人传统

弗拉基米尔·普京生于1952年, 从1975年起在苏联对外情报机构国家安全委员会 (简称克格勃) 工作, 80年代被派到东德工作, 1989年回国任列宁格勒大学副校长的国际问题助理。普京可谓官运亨通, 先后担任圣彼得堡市对外联络委员会主席, 圣彼得堡市第一副市长等要职。而普京政治生涯的一个转折点是叶利钦在视察地方时发现了这位特别的年轻人, 由此他被任命为俄罗斯总统事务管理局副局长, 之后任俄罗斯第一副总理兼代总理, 到正式任总统。通过普京的履历看出, 严格意义上讲, 普京并没有强大的后台, 之所以一步一步从一个无名小卒接手整个俄罗斯, 也是前总统叶利钦的功劳, 他通过考察为自己挑选了这个沉默寡言、冷静果断的接班人, 把他顺利从幕后推到了前台。

1999年12月31日叶利钦宣布辞去总统职务, 并宣布由普京代行总统职务。2000年3月27日普京当选为俄罗斯总统。叶利钦为什么会选择普京作为自己的接班人, 因为当时复杂的国内外局势, 已经无人能够接过这个重任, 也很难找到一位像普京这样人来接班。俄罗斯民众历来就有接班人的思想, 往往新的领袖刚刚上任, 已经津津乐道于评论猜测下一任领导人选了。

二、民众对普京的拥护—爱国主义情结

俄罗斯由于冬长夏短, 受漫长的冬季的影响早就养成了懒散的性格, 日常生活为了工作不会加班加点, 可以晚来, 但是绝对准时下班。但是在特殊时期, 面对共同的敌人时爱国主义却表现得淋漓尽致, 团结一致, 不畏困难。两次卫国战争, 从拿破仑到希特勒, 无不在这块土地上以惨败告终。面对强大的外来侵略者, 俄罗斯人民以无惧的精神, 奋勇杀敌, 不怕牺牲, 把侵略者赶出了自己的家园。特别是在二战中诸如列宁格勒保卫战、莫斯科保卫战和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这样的诸多战役为全世界所熟知、赞叹。回看这些战役, 在面对外来侵略、捍卫家园时俄罗斯民族所体现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超强的凝聚力不能不让人折服。

尽管现在处于和平时期, 乌克兰危机引起的制裁并不能和家园遭袭相比, 但当前的局势也可以说是没有硝烟的战争, 面对西方的制裁, 俄罗斯民众的爱国之心被空前激发, 血液中特有的“英雄情结”不断高涨, 特别是普京表明“制裁不会阻止俄罗斯成为经济强国”的强势态度之后, 总统的拥戴超过从前, 这也大大增强了普京政府战胜困难的底气与信心。根据新华社2015年2月7日报道, 全俄罗斯民意调查显示2015年1月普京支持率已经达到72%, 民众支持他的逻辑就是普京是他们的保护者。制裁不仅没有让普京的支持率下降, 反而让俄罗斯民众的心拉得更近, 许多行业都加入了反制裁的大军, 把海外的资产转回俄罗斯, 例如俄罗斯首富阿利舍尔·乌斯马诺夫在年初也将所持电信和铁矿石股份从境外转回了俄罗斯。由此可见, 爱国主义热情在国家危难之时会自动迸发, 这也是俄罗斯民族性格的典型显现。

三、民众对普京的高支持率来自领袖崇拜情结

俄罗斯民族对权力崇拜的意识由来已久, 从彼得一世到叶卡捷琳娜二世, 可以说皇权崇拜贯穿整个俄国的历史, 直到苏联斯大林时期的典型极权主义。沙皇统治下的俄国造就了臣民服从沙皇意愿的传统, 权力崇拜的意识根植与头脑之中。斯大林执政后期, 对领袖个人崇拜达到极端, 他的画像犹如圣像般受到百姓的崇敬。普京也积极评定斯大林卓著的历史功绩, 从普京的评价中可以看出对斯大林的领袖崇拜情结。

目前, 在俄罗斯印有普京头像的纪念品很是畅销, 在莫斯科的古姆商业街中心的一家店铺就出售各种普京头像的文化衫, 并且印有诸如克里米亚口号的文字, 此外印有普京画像的套娃等纪念品也是很受欢迎。尽管普京本人并不提倡这种做法, 但这也反映出俄罗斯民众的领袖崇拜情结, 而普京则符合他们心目中强权治国的领导人形象。民众的这种领袖崇拜情结能够找到历史根源, 也能很好地解释为什么在国家困难的时候普京还能获得极高的支持率。

四、接收克里米亚入俄凸显帝国情结

2014年3月16日, 克里米亚居民通过全民公投决定脱离乌克兰, 正式申请加入俄罗斯。而在之后的18日在克里姆林宫举行了签署入俄的签约仪式。俄罗斯承认了公投结果, 同意让克里米亚加入俄罗斯, 普京发表讲话强调克里米亚在民众心里是俄罗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克里米亚的离去, 导致了乌克兰发生了深刻的政治危机和骚乱。尽管遭到乌克兰的抗议和西方的制裁, 普京的态度依然强硬。俄罗斯接收克里米亚引发了乌克兰危机以及西方的制裁一直延续至今, 也许是普京政府所始料未及的, 但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明了俄罗斯民族的帝国情结。乌克兰危机所引起的经济危机也可以看出俄罗斯民族的随性, 或者说任性, 其中还掺杂着鲁莽的成分。

俄罗斯民族的自豪感很大一部分与频繁的战争密不可分, 民族意识在战争中得到培养。包括总统普京在内的大部分俄罗斯人接受的都是这种“爱国主义”的教育。就普京个人而言, 他的决定其实也是俄罗斯帝国情结的表现。普京本人钟情于柔道及各种体育项目, 除了强健体魄之外, 也是尚武的体现, 对他的治理理念和对外政策也影响颇深。他最喜欢的书籍是彼得大帝和叶卡捷琳娜的历史书籍, 以及恐怖的伊凡, 沙俄时期的治国之术对他的影响颇深。在传统的俄罗斯思想中, 大国沙文主义、侵略扩张常和“爱国主义”混淆在一起, 普京在谈及这一点时认为很合理。这种思想早已渗透进俄罗斯民族的血液之中, 俄罗斯的历代领导人都有这种思想, 而大多数普通百姓也是引以为傲。当克里米亚被正式并入俄罗斯, 俄罗斯民族自豪感被空前激发, 这种胜利似乎让他们有一种回到帝国时代的错觉, 因此也成为普京获得俄罗斯广大民众支持的主要因素之一。但随后而来的制裁恐怕是普京或者俄罗斯民众所史料未及的, 这种鲁莽的行为所付出的代价只能自己慢慢品尝了。

由于俄罗斯地理与历史的特殊性, 俄罗斯人总是期待有一个伟人给他们带路, 特别是国家危难之时。时事造就英雄, 普京临危受命接手陷入困境的俄罗斯, 救世主的形象深入民心。任期三届, 唤起了俄罗斯人的信心和曾经的民族自豪感。通过普京对内施政政策及他的对外方针, 甚至普京本人的成长经历及个人性格, 可以看出俄罗斯民族所特有的性格。俄罗斯民族性格复杂多样, 又相互矛盾。分析俄罗斯民族特有的民族性格, 剖析复杂民族性格形成的历史与现实原因, 对于国家之间在各层面的交往和人民之间的交往都有着重大的意义, 能够促进两个大国近邻友好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尼·别尔加耶夫.俄罗斯思想[M].北京:三联出版社, 1995.

[2]陈黎阳.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民族主义[M].重庆:重庆出版社版, 2006.

[3]秦秋.俄罗斯民族性格成因浅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 2011 (20) .

叶赛宁:俄罗斯“伟大的民族诗人” 第11篇

叶赛宁于1895年10月3日出生在梁赞省柯兹敏乡康斯坦丁诺沃村的一个农民家庭,不满3周岁的时候就因为父母不和而被寄养到外祖母家,并在那里度过了童年。其间。外祖母对他讲述的许多民间故事,无不深深印在幼小叶赛宁的脑海里。他天真活泼,善于思考。对什么事情都喜欢刨根问底,甚至问外公“是谁把月亮挂在天上”。俄罗斯的民间故事、民歌民谣,曾使多少伟大诗人、作家的童年生活得到无比的充实和丰富!叶赛宁的外祖母可以说是诗人“最早的老师”,对诗人创作才能的发挥有着深刻的影响。

叶赛宁15岁便开始写诗,早期的诗歌在莫斯科的《处女地》报和《帆》《曙光》等杂志上相继发表。他的第一本诗集《扫墓节》于1916年出版。叶赛宁的诗富有浓郁的大自然气息,把读者带到了俄罗斯乡村大自然的自由广阔天地,那里有“眼睛会说话”的白桦树,有绿茵茵的草原和白色的羊群,有闪着银光的河流……在俄罗斯诗坛上,叶赛宁一开始就被公认为“大自然的歌手”,绚丽多彩的大自然景色,是他诗歌形象、声音、色彩的摇篮,也是他传达细腻情感得心应手的艺术手段。例如,诗人把小白桦比做美丽的少女,把少女的手臂比喻为“白天鹅”,,这样的诗,会使读者与诗人的感受产生共鸣,进入诗的境界。又如,在《我辞别了我出生的小屋》一诗中,读者可以通过“趴在平静水面”上的“金色的蛙”以及“单脚独立的老枫树”正“守护着天蓝色的俄罗斯”一类的比喻。感受到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眷恋。

叶赛宁善于运用以动表静、以声响显示幽寂的艺术手法,让视觉、听觉、触觉融合,沟通人与自然的联系。在叶赛宁笔下,夜是宁静的、温柔的,但却静中有动,仿佛“夜”本身就富有生命的气息:

夜深沉,四周一片寂静,

只听得溪水轻声歌唱。

这就更突出了“夜”的寂静!诗人继而写到夜色的明朗、柔幽,不仅突出溪水的声音所带来的美感,而且还衬托出夜的光色之美:

明月洒下光辉,

给周围的一切披上银装。

《夜》这首诗作为描写农村夜色的现实主义作品是相当传神的。它描绘了富有魅力的宁静的境界:万籁俱寂中溪水潺潺流动,并“悄然流入”梦乡,夜莺的歌声“消逝”,明月“倾泻”自己的光华,给大地上的一切“披上银装”……这一系列景象,巧妙地展示出诗人宁静恬适的心境,受其感染,读者仿佛随之进入梦幻般的世界。

诗人就是这样以现实为素材,经过丰富的想象和艺术加工,创作出抒写大自然的一首首美不胜收的杰出诗篇的。叶赛宁爱花草树木,视动物为朋友:他爱自然界的一切。如今,全人类都应该感谢叶赛宁,哪怕仅仅因为他以自己的诗让全世界都深刻体会到热爱和保护大自然的重要性,因为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唯一,大自然才是美的化身和美的源泉。

叶赛宁一生中最富有浪漫色彩的经历是他与美国舞蹈家邓肯的一段恋情,邓肯是20世纪初风靡欧洲的著名舞蹈家。是世界公认的现代舞创始人。1921年秋天,她辗转来到莫斯科,开办舞蹈学校,传授技艺。想使刚刚从战争中恢复而依然贫穷落后的“苏维埃俄罗斯”的儿童“具有与高尚心灵和谐一致的优美体魄”,叶赛宁与她由于艺术相通而一见钟情。他们有着共同的艺术语言,相近的艺术见解:邓肯视舞蹈为“心灵的背影”,叶赛宁视诗为“心灵的钥匙”。通过艺术媒介他们心心栩印了。1922年5月,叶赛宁随邓肯前往欧美旅游,目的是“亲眼目睹一下西方世界,获得感性认识”。在周外期间,无论是在柏林还是在罗马,无论是在纽约还是在芝加哥。叶赛宁都一无比怀念祖国,似乎哪儿也比不上“故乡月儿明”。他在诗中写道:

唉,这些国家我也知道,

那里的道路我走过不少,

现在我真想归来,

靠故土越近越好。

叶赛宁是个具有“忧郁气质”的诗人,邓肯是个“快活乐观”的舞蹈家,他们虽然有着共同的艺术语言,但终因性格不合。最后不得不劳燕分飞,天各一方了。

叶赛宁的代表作有抒情诗《母牛》《狗之歌》《乞讨的小姑娘》,组诗《无赖汉之恋》《波斯抒情》和长诗《安娜-斯涅金娜》等。他的诗极富感染力和艺术魅力,而这正是因为诗人内心充满真挚的情感。诗人曾坦诚地写道:

剖开自己柔嫩的皮肉,

用感情的热血去抚慰人心。

作为天才诗人,叶赛宁成熟得早,发出了耀眼的光芒,又像一颗“人间的流星”——他只活了30岁,最终因精神抑郁症在圣彼得堡(前列宁格勒)的一家旅馆里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叶赛宁走了,他的诗却成为世界诗库里的瑰宝。

俄语成语与俄罗斯民族文化 第12篇

Адмиральский час( 海军部午饭时间;到了吃饭时间)( 玩笑) 成语出自18世纪被得大帝时期,那时海军部都是11点开完会后吃午饭。

Во всю ивановскую( 喊声传遍伊万广场;拼命地喊) 一说源自伊凡大帝的钟,又称钟王,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官内。 另一种解释为:旧时莫斯科的伊万广场,沙皇时代在伊万广场上宣布圣旨。

Юрьев дено——圣尤里节( 旧俄历11月26日)。俄国在15—16世纪时,每逢尤里节农奴可以从一个农奴主转到另一个农奴主。1497年法典规定,此节前后各一周是农奴转移期间。1580-1590年问的“禁年”令废除上述规定,沙皇把农奴的这一点自由的权利也给剥夺了。

Делу время,потехе час( 工作和娱乐各有其时,但以工作为重),该成语是沙皇阿列克谢.米哈依诺维奇亲笔书写在猪鹰法规里的,意为娱乐不要耽误国事。

Мамаево нашествие( 马迈入侵;一群不速之客、不受欢迎的人突然来到)(不满,讥讽)。马迈(?-1380),金帐汗国的军事首领,13世纪中叶率军大举进攻罗斯。1378年在沃扎河畔、1380年在顿河畔与罗斯军队会战,被莫斯科大公德米特里·顿斯科伊击败。后在卡法被杀。

一、成语与文学艺术

俄语成语部分来自俄罗斯和外国的文学艺术作品,特别是人人皆知的文学名著。此类成语可分为以下几种:

( 一) 源自俄罗斯文学艺术作品名称。Ананасы вшанмпанском( 美好的生活) 诗人谢韦里亚宁写的诗歌,名为《香摈酒中的菠萝》(1915)

Витязь на распутье( 不知选择哪条路)( 口语)出自19世纪俄国画家瓦斯涅佐大画作——《叉路口骑在马上的勇士》。

Горе от ума(聪明反被聪明误)俄国诗人格里鲍耶陀夫写的诗歌喜剧名《聪明误》。

(二)引自作品内容。А был ли мальчик ?(真有此事吗?)源自高尔基的长篇小说《克里旭·萨姆金的一生》。

А Васька слушает да ест( 不理睬别人的责备,依然做自己的事)(书面语)源自克雷诺的寓言故事《猫和厨师》。

Административный восторг( 好发号施令) 源自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菇的小说《魔鬼》。

(三)成语与民歌、民间故事及传说。Аника-воин( 阿尼卡战士;自吹自擂的人,冒充的英雄好汉)( 俗语,讥讽), 俄罗斯民间故事:故事中的 Аника 是个自吹不怕死和战无不胜的人,但最终死在强敌的手里。

例如:Эх!Вы,Аника-воины !Со стариками,с бабамиВам толтко воевать . Верёвочкой горезавивать( 把痛苦丢开) ( 俗语),源于民间故事:一个农夫和痛苦在一起,痛苦折磨着农夫。一次,农夫把痛苦骗到口袋里,用绳子扎紧,丢到海里。

За семью замками( 严密地保藏起来)( 口语),源于民间故事,其中的人物把东西藏在七道门后,七道门上了七把锁, 以防别人进到藏宝的地方。

(四)语与生活习俗。Бить баклуши( 不干正经事,游手好闲)( 不满);Баклуша 原意是“制作木勺、木碗的原木粗坯。”

(五)与生、轻、病、死有关的成语。Отдать концы(死了; 跑掉)( 俗语,讥讽),该成语源自船员用语:当船要离岸时, 要把拴在岸上的缆绳解下来,抛到船的甲板上去。

参考文献

[1]申伟,林春泽.俄语先例现象研究的反思与展望[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2).

[2]曾婷,姜宏.俄汉时间成语研究[J].中国俄语教学,2014(02).

[3]曲雅静,张雅楠.语言文化学中的民族文化先例现象[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4).

俄罗斯民族音乐

俄罗斯民族音乐(精选12篇)俄罗斯民族音乐 第1篇1 俄罗斯民族关系的现状分析俄罗斯人口众多、民族数量大、地域辽阔, 都给俄罗斯处理民...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