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二刻拍案惊奇》

来源:火烈鸟作者:开心麻花2025-11-191

《二刻拍案惊奇》(精选3篇)

《二刻拍案惊奇》 第1篇

一、不带副词的是非问反问句

不带副词的是非问反问句在《二》中共有67句, 其中26例为表层肯定形式, 41例为表层否定形式。这一类句子不带反诘副词, 因而在形式上与陈述句类似, 往往要联系上下文才能判定其为反问句, 但其中也有一些可以帮助识别的形式标志存在。多数情况下不使用句末语气词, 但有时使用句末语气词“么”, 有17例。具体分析如下:

1. 表层结构为肯定形式, 句意为否定意义

句子的表层结构与陈述句的肯定形式相似, 为“SVP”或“VP”, 但语气为疑问语气, 实际上表示的意思是“S不VP”或“不VP”。例如:

(1) 这是作耍的事?如此不小心! (5.103) [1]

(2) 大夫大笑道:“我是个宦门, 把妻子来换钱么?” (14.293)

(3) 向都司道:“为一女子, 直得如此着急?且饮满三大卮, 教他说明白。” (27.536)

其中句尾有语气词“么”的11例, 此外尤为值得注意的是在“SVP”、“VP”结构后接助词“不成”的形式, 共有7例。“不成”位于句末, 表示反问语气[3]。例如:

(1) 五虎发狠道:“现有票在这里, 你赖了不成?” (10.217)

(2) 前番分文没有时, 你兀自肯白养我;今有东西与你了, 倒怠慢我不成? (26.527)

2. 表层结构为否定句式, 句意为肯定意义

共有41例, 其中6例有句尾语气词“么”。出现的形式有“S不VP”、“S不是VP”、“不VP”、“不是VP”、“S非VP”, 表达的都是肯定意义。例如:

(1) 目下拿些银子去用用, 以后直等你们弟兄已将见在田地四股分定了, 然后你自将原银, 在我出赎了去, 这田地不多是你自己的了? (16.326)

(2) 这不是云南人要老的样子? (4.82)

(3) 龙香道:“好自在性!大着嘴子:‘快说来, 快说来!’不值得陪个小心? (9.187)

(4) 方才我走出去, 那小猢狲急急赶来, 口口叫姐姐。不是认做了你这臭淫妇么? (35.651)

(5) 此非易郎么? (30.580)

在这类句子中, 出现了反问句的常见格式“怕不VP”和“敢不VP”两种, 分别有11例和8例, 其在句中的意思都为“一定 (会) VP”。“敢不”仍在现代汉语的反问句中有较多使用, 而“怕不”的使用相对已经很少, 在一些方言中保留得更多。例如:

(1) 官宦人家, 怕不会唤银匠倾销物件, 却自家动手! (20.409)

(2) 这家子是贫难之人, 我拼舍着一主财, 怕不上我的钓? (28.548)

(3) 张善也战抖抖的怒道:“你有刀的, 怕不会杀了人?” (21.427)

(4) 这谢廉使是极有才能的人, 况兼按台嘱咐, 敢不在心? (4.87)

(5) 仵作人晓得官府心里报重的, 敢不奉承? (31.597)

(6) 韩生道:“此皆老翁玉成美意, 敢不听命?” (30.590)

二、带副词的是非问反问句

《二刻拍案惊奇》中带语气副词的是非反诘问句共有313例, 其中出现的反诘副词有“岂”、“难道”、“可”“还”、“却”、“又”“终不成 (然) ”、等, 形式多种多样。下面从是非问反问句所带的副词入手, 具体分析如下:

1.“岂”

“岂”字从先秦以来就可作反问句的形式标志, 在《二刻拍案惊奇》中仍然是反诘问句中最常使用的副词, 出现带有“岂”字的是非反诘句共195例。“岂”在句中一般位于VP前, 作状语, 加强反问语气, 相当于“难道、怎么、哪里”。其中使用句末语气词的仅有31句, 其中“么”18句, “乎”5句, “哉”4句, “也”和“耶”各3句, 另外还有1句使用“邪”。

(1) 肯定式“岂”字是非反问句

“岂”用于表层结构为肯定式的反问句共139例, 表达的句意是否定的, “岂VP”意即“不VP”或“没VP”。这样的句式通常文言色彩较浓, 例如:

(1) 公子不学旧样, 尽改前非, 是公子超群出众、英雄不羁之处, 岂田舍翁所可晓哉? (22.449)

(2) 文元怒斥道:”我哀怜你家横祸, 故出刀相助。吾岂贪私邪?” (27.532)

(3) 今蒙宠召, 小子所望岂在酒食之类哉? (14.2)

在肯定式“岂”字反问句中, “岂可、岂有、岂知、岂肯、岂能”等多次出现, 可以看做“岂”字的复合结构。其中又以“岂可”最为常见, 表示“怎么/难道可以”, 共30例。例如:

(4) 今既为汝污, 岂可别嫁? (11.232)

(5) 终身之事, 岂可草草? (9.189)

值得注意的是, “岂可”修饰的谓语除了以 (4) 、 (5) 为例的简单形式, 更多的是意思较复杂的结构。例如:

(6) 此镜乃我寺发家之本, 岂可轻易露白, 放得在别人家去的? (36.670)

(7你一介小人, 岂可因你一言, 造次举动得? (32.618)

(8) 今限满当去, 岂可使崔郎自此孤单, 与我家遂同路人? (23.476)

另外, “岂有”出现的次数也达到22次, 而其中采用“岂有···之理”形式的有14句。例:

(9) 今家书见在, 岂有是鬼之理? (6.137)

(10) 岂有不带了去, 径自跑路的理? (4.84)

(11) 岂有没底的理? (3.50)

(2) 否定式“岂”字是非反问句

“岂”字用于表层结构为否定的是非反问句有56例, 表达的句意是肯定的。作品中“岂”主要和“不”、“不是”连用, 偶尔也与“非”、“无”连用。例如:

(1) 我与你那边去住了, 寻生意做。我两个一窝儿做伴, 岂不快活? (38.704)

(2) 孙小官自是小小年纪, 不曾经过什么事体, 见了这个光景, 岂不慌怕? (35.653)

(3) 遭着不幸, 流落到这个地位, 岂不可怜! (7.144)

(4) 张廪生自道算无遗策, 只费得五百金, 巨万家事一人独享, 岂不是九牛去得一毛, 老大的便宜了? (4.74)

(5) 遂问道:“假似缪千户欺心混赖, 负我多金, 反致得无聊如此, 他日岂无报应?” (24.494)

(6) 如此剧贼, 却被小孩子算破了, 岂非天理昭彰? (5.110)

现将含有“岂”的是非问反问句具体使用情况列表如下:

2.“难道”

“难道”是《二》中重要的反诘副词, 构成是非问反问句共53例, 以表层肯定形式居多, 共37例。在肯定形式的是非反问句中, “难道”可处于主语前或谓语前;有时还与句末语气助词“不成”呼应, 这样的例句有17句。而否定形式的是非反问句中, “难道”一般只出现在主语前, 并且没有与“不成”合用的情况。例:

(1) 你看, 难道有这样齐整的贼? (14.292)

(2) 知县冷笑道:“你难道肯自家说是怎么样死的不成?自然是赖的。” (18.377)

(3) 两个秀才到:“清平世界, 难道杀了人不要偿命的?” (4.85)

3.“可”

“可”构成是非问反问句共29例, 其中22句是“可不”或“可不是”构成的表层否定形式。“可”在句中位于谓语前作状语, 相当于“难道”, 反诘语气较强, 句末有时有语气词“么”。例:

(1) 为何把老鼠关在橱内, 可不要坏了衣服? (39.720)

(2) 贾闰娘没口得分剖, 大哭道:“可不是冤杀我!” (35.651)

(3) 其余言语, 多是增添的。可有一些的正事么? (12.253)

4.“还”

“还”字构成是非问反问句共18句, 多处于谓语前作状语, 加强反问语气。其中有11例是表层肯定形式, 表示对动作行为的否定;其余7例为“还不”构成的表层否定形式, 表示催促、命令、责骂之意。例:

(1) 应承过了说话, 还舍得放本事赢他? (2.36)

(2) 王妻骂道:“小业种, 还不走了出去?” (21.419)

5.“却”

“却”作为反问副词, 在句中相当于“岂”。共出现13次, 都与“不”或“不是”连用, 构成表层否定形式表示肯定意义。例:

(1) 枉为人师, 却不受人笑话? (2.27)

(2) 毛烈笑道:“而今这田, 却不是你独享的了?” (16.327)

6.“终不成 (然) ”

表示反问的“终不成”、“终不然”在《二》中仅出现4例, 相当于“难道”, 在一定程度上被频繁使用的“难道”取代了。例:

(1) 终不成为了大家门面的东西, 断送了我一个人性命罢? (1.22)

(2) 终不然独杀我一个不成? (14.276)

7.又

副词“又”用在反问句中加强语气在《二》中仅一例, 而这种用法在现代汉语中普遍存在[3]。例:

(1) 老嬷道:“有志不在年高。我们女棋师又是有年纪的么?” (2.29)

下面将《二》中带副词的是非问反问句情况列表如下:

结论

通过上述分析, 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首先, 在《二》的是非问反问句中, 带有反诘副词的占多数, 而不带反诘副词的句子中也出现了“敢不”、“怕不”、“不成”等形式上的标志。有时句末使用语气词“么、乎、哉、也、耶、邪”加强语气, 但大部分情况下不使用语气词。

其次, 是非问反问句所使用的反诘副词有“岂、难道、可、还、却、终不成、又”, 以“岂、难道、可”为主。其中古已有之的“岂”使用最多, 显示出极强的生命力, 并形成了“岂可、岂有、岂知”等多种复合形式。“难道”是出现频率仅次于“岂”的重要副词, 使用的普遍性已经明显增强[4], 这也使得与之意思相近的“终不成 (然) ”使用次数很少。另外, “不成”只出现于句末作助词使用, 没有出现作副词的情况[5]。与差不多同时期的《金瓶梅》相比较, 《二》中出现的反问副词数量上有所简化, 如《金》中大量使用的“莫不、莫非”等就没有出现在反问句中, 而只用于测度问句;但反问副词出现的总次数明显增长, 广泛地在反问句中使用。这种情况与现代汉语中反问句的使用已经十分相近。

第三, 《二》中的是非问反问句中, 表层结构为肯定形式的句子共有225句, 句意都为否定意义;表层结构为否定形式的有155句, 句意都为肯定意义。其中的“岂、难道”等主要出现在表层结构为肯定形式的是非反诘问句中, 而“可、却”等则只和否定形式连用。

参考文献

[1]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5。括号内数字前者为卷数, 后者为页数, 下同。

[2]吕叔湘, 中国文法要略[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3]吕叔湘, 现代汉语八百次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4]蒋冀骋, 吴福祥.近代汉语纲要[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5]钟兆华, “不成”词性的转移[J]。中国语文。1991

《二刻拍案惊奇》读后感 第2篇

这本书评书式的章回体小说,但都各自成篇,很适合分开来看。每篇诗词开篇之后,先要讲一个,有时是两个相关的故事,然后再切入正题,讲一个此篇所要表述的故事。把这书拿去作说书的本子,我看也是可以的。当然,这里面也有很多是讲因果报应,讲些神仙狐魅的,但其初衷,无外乎要人积德行善,并没多少不妥处。总之,此书作为成年人聊作消遣之书,可以一读。

其中贪赃枉法,颠倒黑白的官报私仇的官吏,“二拍”多有揭露。《硬勘案大儒争闲气甘受刑侠女著芳名》一篇,则是这类小说中的佼佼者。小说叙写南宋台州太守唐仲友同陈亮一起蔑视他的上司、身居监职的朱熹,朱熹衔恨寻衅,竟题参唐仲友,污蔑歌妓严蕊与唐有奸情,将严蕊下狱,严刑拷问。严蕊不肯无中生有,誓不招供,朱熹的阴谋终未得逞。通过这个故事,凌潆初暴露了这个“大贤”表面上道貌岸然,内里却是卑劣的阴恨之徒。小说虽多有虚构成分,但作者借书中人物之口直接批判了假道学,把朱熹所代表之“道学”斥之为“害了风痹病,不知疼痒的人”。小说作者写严蕊身为艺妓,但“立心正直”,光明磊落。尽管被朱熹一伙严刑拷打,但始终不为淫刑所屈,一个字也不肯诬陷他人。有人对她说,你即使按照朱熹的要求招供,你的罪名也大不了,何苦不招,让自己受罪呢?严蕊回答是:“......但天下事,真则是真,假则是假,岂可自惜微躯,信口妄言,以污士大夫!今日宁可置我死地,要我诬人,断然不成的!”这句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的言语,充分显示了她的刚正、高洁,和道学大师的凶残面目,恰成对比。

还有有一篇公案小说《进香客莽看金刚经》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社会的黑暗面和人心的残忍,里面写了贪婪卑劣的柳太守,为胁取寺中收藏价值千金的白香山手书金刚经,竟嘱盗诬攀某寺为窝藏盗犯之所,对住持多方迫害。但最终阴差阳错之下经书得以保还,主持也脱离牢狱之灾,柳太守一无所获。

这告诉我们,做官的切不可率意断狱,任情用刑,也要求个公平明允,读后感《《二刻拍案惊奇》读后感》。它形象地指出了人民之所以惨遭杀害,是由于官吏昏庸,滥用刑罚,草菅人命。故事是用一连串巧合构成的,而巧合只能是造成事件的假象;而任何假象又是可以通过周密的调查研究去识破的。

但官府却全凭主观臆断,便把复杂问题简单地处理了。这说明,被剥夺了生活权利的市井细民,完全可以不明不白地被处死。小说发出了重视人命的呼声,尽管还十分软弱,但这毕竟是和视人命如草芥的封建专制思想根本对立的。

部分描写爱情和婚姻的作品,具有一定的社会内容。《李将军错认舅》,着力描写了刘翠翠和金定之间忠贞不渝的爱情。先是翠翠迫使父母放弃“门当户对”的习俗陈规而和金定结合,后翠翠被李将军虏去作妾,金定又历尽艰辛,终于找到了翠翠。但迫于将军权势,不得以夫妻相认,最后以双双殉情来表示他们之间至死不渝的感情。《宣徽院仕女秋千会》里的少女速歌失里,对父 母从势利观点出发的悔盟迫嫁行为坚决抗争,终于实现了和心爱的未婚夫相结合的美好愿望。《错调情贾母詈女》中贾闺娘与孙小官相爱,遭母横加干涉,后经种种曲折,这对有情人终成了眷属。在《满少卿饥附饱□》里批判了满少卿的忘恩负义、富贵易妻的丑恶行为;并对现实生活中只准男人丧妻后续弦再娶,置妾买婢,而不许寡妇再嫁的现象,表示了不平,实际上提出了在爱情婚姻生活中要求男女平等的观点。

有些作品反映了明代市民生活和他们的思想意识。《转运汉遇巧洞庭红》写商人泛海经商事。主人翁文若虚,在国内经商破产,一次偶然和一些商人出海经商,他因没有本钱,只好带了只值一两多银子的洞庭红,不料到了海外,竟卖了八百多两银子。回来的路上,在过一荒岛时又拣到了个珍宝,因此大发横财,成了一大富商。联系明中叶后商人要求开放“海禁”的历史背景,就能看出,小说反映了当时商人们追求钱财的强烈欲望。《叠居奇程客得助》写徽州商人程宰因经商失败,“怕归来受人笑话”而流落关外,后来为海神所垂爱,得其指点,先后通过囤积药材、丝绸和粗布发了横财。海神的“人弃我堪取,奇赢自可居”的指点,表现了商人的精神世界和经营准则。在《乌将军一饭必酬》中,王生两次贩物被劫,使他对出外经商,失去信心,他的婶母一再鼓励他:“不可因此两番,坠了家传行业。”这些十分重视商业的描写,在以往作品中实属少见,这是明中叶后商品经济活跃,市民意识进一步发展的反映。

《二刻拍案惊奇》读后感100字 第3篇

每一章都是一个独立的故事,有的章节中还会穿插一个和主题相似的小故事。所叙述的故事,大多是因果循环,报应不爽,奇闻异事,神仙鬼怪。其实也就是一本故事会吧,表现了古代的社会生活,风土人情。不像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整本书都是讲些鬼怪狐仙,《拍案惊奇》更多的以社会和人的描述为主,劝人以善。

编辑推荐:

《二刻拍案惊奇》

《二刻拍案惊奇》(精选3篇)《二刻拍案惊奇》 第1篇一、不带副词的是非问反问句不带副词的是非问反问句在《二》中共有67句, 其中26例为...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