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儿童牙科范文

来源:文库作者:开心麻花2025-11-191

儿童牙科范文(精选6篇)

儿童牙科 第1篇

第一章 全身系统性疾病患者的口腔表现和治疗

第二章 儿童口腔感染和发育异常性疾病

第三章 复杂牙髓治疗

第四章 儿童牙外伤

第五章 婴幼儿口腔保健

第六章 生长和发育

第七章 儿童口腔科行为管理与急救技术

第八章 特殊儿童的牙科治疗

第九章 儿童牙齿充填治疗

定价:198.0

需购者, 请直接汇款至:西安市长乐西路145号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院《实用口腔医学杂志》编辑部收

邮编:710032

儿童牙科 第2篇

关键词:儿童牙科;畏惧症;临床防治;进展研究

中图分类号:R78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5-157-01

儿童牙科畏惧症(Dental Fear,DF)是指在牙科诊治过程的某些环节所产生的忧虑、紧张以及害怕的心理状态,在行为上表现出对牙科治疗的敏感性增高、烦躁不安、挣扎、哭泣以及拒绝治疗的现象[1]。牙科畏惧症常常影响患儿与牙科医生的合作,对牙科疾病的防治以及口腔保健工作极为不利。因此,为了消除儿童牙科畏惧症,使其顺利完成治疗。

1.儿童牙科畏惧症的病因

积极有效的防治儿童牙科畏惧症,必须了解其病因。到目前为止,儿童畏惧症的产生与个人体验、既往医源性创伤以及个人神经有着重要关系[2],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

1.1诊治过程中的疼痛

在牙科的诊治过程中,很多儿童出现不同程度的疼痛,相应的引起畏惧,这是引起畏惧症的主要原因,这种剧痛感会使患儿终身铭记,从而产生不同的心理阴影。

1.2对治疗器械的畏惧

因为儿童在接受治疗的过程中,对医疗器械的反应不一样,例如:5岁以下的儿童对于涡轮机的反应是最强烈的;6-8岁儿童对注射反应最强烈;8岁以上的儿童对拔牙的器械反应最为强烈。

1.3对医院的心理恐惧

一些初诊的患儿,当走进医院时,就会产生心理畏惧。因为即将接触到陌生到环境、陌生的人以及陌生的医疗器械。加上医院会随时听到各种吵杂的声音,包括:诊治室内其他患儿的哭泣声、医疗器械的碰撞声以及闻到刺鼻的药味,这些因素都会引起儿童牙科的畏惧症。通过调查分析,3个月以下的儿童并没有畏惧症,4个月到3岁以下的儿童主要是听觉恐惧,4岁-6岁儿童主要是视觉恐惧,7岁以上儿童伴随有抽象型恐惧。

2.儿童牙科畏惧症的临床防治

2.1 心理诱导

心理诱导是通过环境暗示以及医生的言语、态度以及行为影响或者改变患儿的紧张情绪。首先,指导陪诊家长的行为,在诊治前与家长进行充分沟通,使其能够接受母子分离治疗,同时与患儿积极沟通,向患儿暗示家长对医生诊治的信任感。其次,进行心理护理。患儿进入诊室,就诊医生拉着患儿的手,用亲切的话语称之为宝贝,同时用温和的语言与患儿交谈转移分散患儿的注意力,用儿童易懂的语言来形容治疗器械以及讲解治疗事宜,采用告知以及示范取得患儿的信任,从而克服心理畏惧。取得了比较良好的防治效果。

2.2现实脱敏疗法

现实脱敏疗法是指使患儿逐步暴露于真实的恐惧事件面前。这种治疗特点并不是急于牙科治疗,而是对本身畏惧的患儿首先进行心理治疗,然后待畏惧消失过后,再进行牙科治疗。首先,与家长交流,建立正确的心态,与医生积极配合;其次,训练患儿在紧张的时候使用自我平静技术,与患儿一起画以治牙为主的画,让患儿装扮为医生,与布娃娃玩治牙游戏,熟悉治牙的器械。最后,鼓励患儿为其他儿童做榜样,对积极配合治疗的这种行为给予鼓励。通过这种防治方法,有效的降低了儿童牙科畏惧症的发生。

2.3笑气吸入法

笑气的学名为氧化亚氮,室温下为气态,无色并且带甜,通过抑制中枢神经系统从而达到镇静的目的,能够刺激β-内啡肽系统从而产生欣快感,降低患儿的焦虑,消除畏惧。应该做好患儿的心理准备,询问是否有笑气吸入禁忌症,为患儿测量脉搏以及心率,做好记录,消除家长心理的顾虑。其次,做好笑气的准备,为患儿选择合适的鼻罩,将鼻罩与管道衔接,打开废气排除管道,等到气囊鼓起来之后,让患儿试着带着鼻罩进行呼吸。最后,笑气吸入,采取平躺仰卧位,再次戴上鼻罩,不留缝隙,防治笑气外漏。按照相关要求,吸入笑气,等到患儿全身放松以及神情柔和。然后常规口腔治疗护理,就视为结束。所有患儿都能够配合医护人员的口腔治疗,没有出现呼吸意外以及过度镇静现象,治疗完后,神志清醒,都能够平安离院。

2.4视听教材

结合临床经验,制作患儿牙科就诊的全过程光盘,主要包括:患儿到医院口腔科前台接待、护士引导以及牙科治疗台、医生检查以及治疗,治疗后医生嘱咐等。录取一位资深医生进行演示,包括配套动作、分解动作还有影像的配音以及配乐、辅助图片、文字解说等,在进行播放的同时,护士在旁做讲解指导。应用试听教材进行指导,能够降低儿童牙科的畏惧症。有利于治疗顺利进行。

2.5间接失活术

间接失活术主要是针对医源性因素所引起的儿童牙科畏惧症的治疗方法。采用间接失活术能够避免疼痛,减少儿童畏惧症的发生。

2.6 Carisolv去腐

Carisolv去腐做为一种化学机械去腐技术,具有微创、无痛以及无噪音的特点,正在逐渐的成为治疗儿童龋齿新方向。在文献中详细讲述了Carisolv去腐的方法,能够彻底的去处腐质以及软化牙本质,有效的减轻去腐带来的疼痛感,防治了交叉感染,从而减少牙髓暴漏的危险。患儿容易接受,并且愿意与医生合作,提高了医生的临床诊疗效率及质量。

综上所述,首先要认清儿童牙科畏惧症的病因,根据儿童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临床防治措施,适当的防治措施能够有效的消除患儿的畏惧症,与医生积极配合,提高治疗质量。

参考文献:

[1]杨是,石四箴.口腔预防医学及儿童口腔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24-25.

[2]陈楠,周丽娜,刘湘玲.儿童牙科畏惧症病因调查[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2,12(18):5045-5046.

[3]张凤琴,郑艳秋,张丽芳.心理诱导在儿童牙科畏惧症防治中作用的研究[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23):16-17.

[4]孙立洲,许玉玲.现实脱敏疗法对儿童牙科畏惧症治疗的临床观察[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09

[5]曾素琴,蔡明雪.笑气吸入法在儿童牙科畏惧症中的应用[J].现代医院.2009,9(9):50-51.

[6]单华桂,金艾黎,罗军等.应用视听教材改善学龄期儿童牙科畏惧症的效果观察[J].护理学报.2010,17(10):69-70.

[7]孙立洲,李培光,许楠.间接失活术对儿童牙科畏惧症的预防作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8,2(21):26-27.

儿童牙科恐惧症的临床调查分析 第3篇

1 材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来我院口腔门诊就诊的360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年龄为3~12岁,平均(7.25±1.35)岁,其中男212例,女148例。研究对象纳入标准:患儿除牙齿外无其他全身疾病或行为问题,智力正常。

1.2 评判标准

采用适宜于儿童的《Venham's Clinical Ratings of Anxiety and Cooperative Behavior》评判标准,把DF分为6级:0级(自如):表情自然,能准确地回答医生的提问,与医生配合良好;1级(不自在):面部表情不自然,手不自然放置,愿意并能准确回答医生的提问,诊治过程中紧张,但能配合治疗;2级(紧张):回答问题尚准确,但声音有改变,手常悬空,但不影响医生的操作;3级(勉强):想拒绝治疗,哭叫,手常抬起,阻止操作,需要命令式语言方能操作,诊治过程困难;4级(恐惧):语言交流尚可,持续哭闹,身体不断扭动,操作困难,偶需按压;5级(失控):高声哭叫,完全不听话,需要采取强制性手段方能操作。≥1级者定为“恐惧”,<1级者定为“无恐惧”。

1.3 引起DF的因素

(1)年龄:学龄前期(3~7岁)158例,学龄期(7~12岁)202例。(2)是否为独生子女:独生子女250例,非独生子女110例。(3)气质类型:麻烦型气质儿童134例,平易型气质儿童226例。(4)与DF发生相关的其他因素:陌生的诊疗环境、以往的牙科治疗经历及父母的文化程度等。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0.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由表1可见,1级以上恐惧学龄前期儿童占93.04%,学龄期占74.26%,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年龄越低,DF发生率越高。1级以上恐惧独生子女占87.83%,非独生子女占73.08%,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独生子女比非独生子女DF发生率高。1级以上恐惧麻烦型气质儿童占88.50%,平易型气质儿童占80.00%,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证明麻烦型气质儿童比平易型气质儿童DF发生率高。

*不同年龄组、不同气质类型、是否独生子女两两比较,P<0.01。

3 讨论

DF是儿童牙病治疗中较常见的现象,年龄越小发生率越高。这是由于学龄前期儿童语言表达及理解能力差,对自己的行为控制力差,随着年龄的增长,活动范围扩大,语言表达能力及理解能力增强,有一定的自我约束力和耐受力,沟通能力增强,大部分能配合治疗。

目前,我国独生子女较多,由于父母、祖父母的过分溺爱,使这些儿童从小养成娇气、任性及胆小怕事的性格,依赖性强,自我控制能力差,不愿与医生配合治疗;而非独生子女儿童,多半好胜心强,喜欢表现自己,喜欢得到别人的夸奖,我们充分利用这些儿童好胜心、自尊心、虚荣心及好奇心强的特点,多给予鼓励、表扬,夸奖其坚强,勇敢,受到表扬后他们大都能很好地配合完成治疗。

本研究结果显示,儿童DF的发生与儿童本身的气质类型有一定的关系。气质是儿童正常行为的不同表达方式,对儿童的心理行为发展具有重要意义[3]。麻烦型气质儿童对刺激的反应是消极、退缩回避的,环境改变后不能适应或适应较慢,情绪反应强烈且常为消极反应,遇到困难后大声哭叫,心情消极[4]。平易型气质儿童的表现则刚刚相反,情绪反应温和,心境积极,容易接受牙科治疗。

除上述因素外,还有一些因素可导致儿童牙科恐惧症的发生:(1)诊疗环境:主要是探针、注射器等牙科治疗器械及各种刺耳的声音,如高速手机的声音,其他患儿的哭闹声等。(2)既往的牙科治疗经历:复诊患儿对于以往治疗时产生的痛苦经历和感受。(3)父母的文化程度,在良好的文化氛围家庭中,儿童往往比较容易懂道理,具有较强的自制力,此类患儿DF发生率也相对较低。

牙科恐惧症的病因比较明确,它是一种条件性、特定的畏惧[5]。临床医师应在熟练掌握技能的同时,掌握一定的儿童心理知识,针对病因全面做好牙病防治工作,从而有效地减少儿童牙科恐惧症的发生,保障患儿身心健康。

摘要:目的 对360例口腔疾病患儿就诊时的行为表现及引起恐惧症的相关因素进行调查和分析,为临床治疗儿童恐惧症提供依据。方法 依据牙科恐惧症评判标准,对360例口腔疾病患儿进行系统评估,对牙科恐惧症患儿的发病因素及防治措施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不同年龄患儿牙科恐惧症发生率不同,年龄越小发生率越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牙科恐惧症发生率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气质类型不同,牙科恐惧症发生率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陌生治疗环境、以往的牙科治疗经历及父母的文化程度等,都可引起牙科恐惧症的发生。结论 儿童牙科恐惧症的发生由多方面因素造成,临床上需要针对不同因素,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

关键词:牙科恐惧症,儿童,发生率

参考文献

[1]钱虹,黄群,骆明荷.240例牙病患儿牙科恐惧症的图片测试[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0,9(4):284-528.

[2]何宏,韩俊力,徐群.儿童牙科恐惧症的调查分析[J].上海口腔医学,2004,13(3):176-178.

[3]苏吉梅,叶笑味.儿童牙科畏惧症的临床分析[J].华西口腔医学杂志,2007,25(4):362-364.

[4]刘小红,李心民.儿童行为医学嗍.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3:32-39.

走进美国牙科诊所 第4篇

那天我也跟孙女去凑热闹,只想了解一下情况。

孙女复诊挂号简单,电脑里很容易查到旧病历:我初诊要填一份病历封面表格,挂号人员立即输入电脑,病人的一般情况、居住地址、电话、电传、各种联系方式以及既往病史全部登记在册。病历由内部传递,不经病人手。但挂号人员除了给你挂号卡外,还会给你一本诊所介绍和几位医生的名片,让你对他们也有所了解。

挂完号即到候诊室候诊。候诊室真不小,倒像个会议厅,又像个展览厅。四周是沙发,墙上是有关人体和口腔的系列挂图,厅中间台子上陈列着口腔的各种模型和标本,以及许多人体保健的科普读物,靠里面的角落,有一台大屏幕彩电和录像机,排列着许多影带。孙女随便抽出一个放进录像机内,荧屏上显示的是口腔系列保健知识。我真怕有人出来干预孙女的不轨行为,忙去制止,孙女反倒对我很不理解。她说:“这就是给大家随便用的嘛!”确实没有人来干涉。

叫到我的名字时,先请我到更衣室,换上他们备好的一次性消毒隔离衣,然后进入检查室,由护士测体温、脉搏、血压,还听了心肺,做了个心电图;之后才把我连同病历和查体材料一起带到医生诊疗室。

接待我的是一位老医生。他自我介绍叫麦西亚,并从名片盒里抽出一张名片递给我。他给我一杯含漱水让我含漱,边像唠家常一样,问了一些我的病史。其中除口腔病情外,特别注重心脏方面的情况。牙科诊疗台与国内的样子差不多,躺上去很舒服,台子周围的诊疗仪器配备很全,护士给我连接上心电监护仪,麦西亚才开始检查。他边查边说,你的牙周炎很重,可能与牙垢、牙石多有关,并说有一颗磨牙已经缺损一半了,他说:“你自己看看。”我这时才发现我对面的显示屏上,正是他检查镜片扫描出的我牙齿的影像。太妙了,病人也能像医生一样,看到自己从来看不到的牙齿后面。可不是吗?我的那颗牙眼看就要从腰折断了,难怪我咀嚼一直不敢用这面。

我想,这颗牙是保不住了,因为在国内医生就建议我拔掉,就因为它不是最后一颗,是咀嚼研磨食物的主力,我一直舍不得拔,没想到跑到美国来拔牙

老医生检查后,让他的助手给我洗牙。在国内听孩子说,洗牙的滋味很不好受,我顾虑自己的牙石那么多,肯定比年轻人更遭罪,所以一直不敢去洗。这次洗牙器开始一喷水,我就紧张起来,可能监护仪上有些反映,麦西亚坐到我身边握着我的手反复说:“Don't worry!Don't worry!”就是让我别害怕。我仔细体会了一下,并没什么难受的感觉,也就逐渐放下心来。虽然洗出的牙石很多,有的块还不小,我可没一点痛感,只是洗那颗缺损牙的残腔时,有一点触电的感觉,很快就过去了。

洗完牙后,老大夫检查了一遍,就在我的残牙周围打了麻药,很快这一侧就没有感觉了。我想这就该拔牙了,可他为什么不征求我的意见,这一点可不如国内,可能这是美国的规矩,我想就认了吧!

老牙医在我那麻木的残牙里鼓捣了一阵子,却没用钳子拔,后来又向里面塞了些什么东西,让我休息一会儿,才说:“刚才是破坏里面的神经,不打麻药不行,现在填塞完了,让材料硬化一下,再给你磨光。”又说:“趁等待时间,我给你介绍几个关于牙周炎的病例吧,这都是我亲自治疗过的病人。”

他打开幻灯,放上一套幻灯片。第一个病例叫凯罗,后来得了艾滋病去世。老医生伤心地说“他得了艾滋病,可他否认同性恋和一切性接触的历史,也没输过血,不知道艾滋病是怎么感染来的。直到后来曾和他同窗两年的一名学友也因艾滋病垂危了,他才想起当年他们共用一个卫生间,常混用牙具,他牙龈出血,不正是对艾滋病病毒大开门户吗!”老医生郑重地说:“好莱坞的明星有一条规定,在排‘吻戏’之前,双方都要验血有否艾滋病,并看口腔医生,他们这样做绝不是多余的。”

接下来的病例叫布鲁克,是一位50多岁的中年人,由于多年的牙周病,而过早地发生了动脉硬化,多次发生血栓病,最后丢掉了这条腿。

还有的幻灯片上显示的是牙周病与“习惯性流产”的关系,一位连续4次流产的女性,久治无效。“我觉得可能与她的慢性牙周病有关。于是我让她坚持来治疗。3个月治疗,牙病好了,半年后怀孕,未再流产,直到足月生下了一个健康的孩子。”

老牙医指着他那一盒盒的幻灯片说“这都是我行医一生的心得。”接着,他耐,“地把填补的牙磨光,再让我看时,竟成了一颗完整的好牙。我把儿子给我准备的支票交给他时心想,肯定少不了,因为前些天老伴只做个心电图,就要60美元,老牙医划的价是150美元,如果折合成人民币确实不算便宜,但在美国治牙,这算是便宜到家了。不管怎样,我现在可以用两侧的牙齿咀嚼吃东西了。牙周炎也彻底治好了。

儿童牙科 第5篇

1 临床资料

2012年至2013年, 儿童口腔科门诊接待所有DGA治疗后复诊患儿, 根据复诊原因大致可分为三类:家长按照医师要求的复查时间定期进行复诊;家长发现充填体脱落, 带患儿进行复诊;患儿告知家长牙齿出现各类不适后进行复诊。后两类情况是DGA治疗后患儿复诊的主要原因。研究表明, 全麻下牙齿治疗新发龋齿和继发龋齿的比例较高[1]。由此可见, 充填体脱落和继发龋形成是全麻下牙齿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2]。

2 原因分析

门诊接诊DGA治疗后复诊患儿, 治疗后向家长收集患儿资料, 发现以下问题: (1) 绝大部分家长对DGA治疗抱有不正确的期望, 认为治疗过的牙齿不会再出现龋齿, DGA是一劳永逸的方法。 (2) 很多家长喂养方法存在问题:饮食因患儿喜爱导致营养不均衡;食物过于精细;以零食糖果类为奖品;对患儿食用时间及量不控制;为方便简单使用奶瓶等。 (3) 家长本身不具有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 对患儿不良习惯不予重视。 (4) 大部分家长认为只要有刷牙的行为, 患儿龋齿就不应发生, 但家长实际不知道刷牙正确的方式方法, 使患儿口腔清洁的维护效率低下。 (5) 大多数家长认为出现问题才应该就诊, 患儿不出现疼痛等不适家长通常不予理会, 缺少定期检查的预防保健意识。

3 护理体会

患儿进行DGA治疗后, 为达到良好的远期效果, 有效的口腔卫生维护是非常重要的。家长直接与儿童接触, 在儿童卫生习惯形成和保持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3]。因此, 要取得长远效果, 必须取得患儿家长的配合。通过多方面对患儿及家长进行评估, 针对出现的问题, 制定出相应的护理措施, 与患儿家长沟通后, 对其进行有效的口腔健康指导。

3.1改变家长对DGA治疗的不全面的理解认知, 树立正确的观念。研究表明, 龋是一种多因素导致的疾病。其发生发展与变形链球菌的感染、不恰当的喂养方式、含糖食物的过量摄入、牙釉质发育缺陷、家庭环境因素、以及儿童个人气质等多方面均有相关性[4]。DGA进行牙齿治疗后, 能够降低口腔内致龋菌的水平, 改善口腔内的微生态环境, 仅仅是降低婴幼儿龋发生的一个因素[2]。因此, 在告知家长DGA治疗必要性的同时, 明确说明治疗不是一劳永逸。想要维持良好的治疗效果, 具有良好的口腔健康必须从多方面加强, 杜绝家长产生依赖心理。

3.2指导家长了解并掌握正确的喂养方法, 培养患儿良好的饮食习惯。告知家长膳食合理, 定时定量, 营养均衡可增加咀嚼和唾液分泌, 产生牙齿自洁作用。适量进食粗粮或粗纤维食物。对易致龋类食物进行合理控制, 避免摄入过多, 可采用定时定量的方法, 如糖果、巧克力、饼干等。限制碳酸类饮料的摄入, 幼儿在饮用糖类饮品时避免使用奶瓶, 可采用杯类, 饮后及时漱口等。通过多方面培养患儿正确的饮食习惯等等。

3.3 培养患儿拥有良好的口腔卫生行为习惯, 明确家长的榜样作用。想要患儿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需要家长以自身为榜样。母亲的口腔保健知识、行为与坚持是婴幼儿口腔健康的保证。家长 (特别是母亲) 本身的口腔卫生知识和行为习惯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5]。建议家长早、晚和患儿一起刷牙, 睡前刷牙后不吃零食。告知家长, 对患儿积极表现及时给予鼓励和肯定。培养患儿产生兴趣不排斥, 才能逐步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

3.4 指导家长学习正确的为患儿进行口腔健康维护的方法。口腔健康维护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方法就是刷牙。婴幼儿时期, 指导家长每次喂食后少量白开水漱口, 用湿纱布或棉棒擦拭牙齿各个面。学龄前患儿可指导家长带领一起刷牙, 用游戏或比赛的方式进行, 培养患儿刷牙的兴趣。为家长讲解乳牙的构造, 使家长了解牙齿日常清洁维护的重点位置。指导家长和患儿学习儿童常用的刷牙方法:竖刷法、BASS法、生理刷牙法。主张每天2次刷牙, 强调诱导患儿刷牙时尽量维持时间2~4 min。每次患儿刷牙结束后家长必须认真检查, 强调家长每周至少帮助刷牙3~5次, 以保证口腔卫生。牙膏可选患儿喜欢的味道, 牙刷可以选择适合其年龄段的、造型可爱的, 以增加刷牙的兴趣。建议家长配合牙线清洁患儿牙齿。牙线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种类, 建议家长每周可使用牙线彻底为患儿清洁牙缝3~5次。

3.5 让家长明白定期复查的必要性。向家长讲解龋齿发生发展的过程, 告知家长3~6个月带患儿进行专业的儿童口腔检查的重要性。具有问题早发现早解决的优点, 可以减少患儿痛苦, 减轻家长负担。专业的口腔检查还可以帮助家长发现日常维护的薄弱环节, 使家长更加细致的了解患儿口腔卫生状况和日常维护的改进方向, 及时调整不足。

3.6 建立完善的复诊记录登记。有条件可以进行电话回访, 加强与家长沟通, 发现患儿口腔问题及时解决。

儿童口腔科的护士不仅仅担任治疗配合的工作, 更担负着指导患儿及家长进行口腔预防保健的任务。正确评估患儿及家长, 了解其心理, 有针对性地采用合适的方式方法进行口腔卫生宣教并取得家长的配合, 以保证和促进患儿口腔卫生, 是儿童口腔科护士工作的重要部分。

摘要:儿童牙科全麻技术 (dental general anesthesia, DGA) 为患儿进行龋病治疗疗程短, 疗效佳。为保证治疗后具有良好远期效果, 根据临床资料, 分析总结出:取得患儿家长的配合, 并对家长进行全面的、正确有效的口腔健康维护指导十分重要。护士采用具有针对性、适当的方式方法:对患儿家长进行口腔健康维护指导, 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口腔健康维护观念;指导患儿家长了解并掌握正确的喂养方法;培养患儿良好口腔卫生习惯的方式;教会家长掌握正确的口腔健康维护方法, 并能够为患儿进行有效的口腔健康维护;为家长建立定期复查的观念等。结合临床建立完善的复诊记录登记和及时沟通, 是保证和促进患儿口腔卫生的维护有效方法, 是治疗长远效果的保证。

关键词:儿童牙科,全身麻醉,口腔卫生宣教

参考文献

[1]Jamieson W J, Vargas K.Recall rates and caries experience of patients undergoing general anesthesia for dental treatment[J].Pediatr Dent, 2007, 29 (3) :253-257.

[2]楚小玉, 王欢, 姜霞, 等.静吸复合全麻下婴幼儿龋治疗的效果评估[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2011, 27 (3) :398-400.

[3]何艳, 冯希平.家长态度与儿童口腔卫生习惯形成的关系[J].上海口腔医学, 2005, 14 (5) :473-475.

[4]葛立宏, 赵彦.婴幼儿龋与儿童气质的相关性[J].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 2008, 11 (5) :259-262.

儿童牙科 第6篇

关键词:间接失活术,儿童牙科畏惧症,常规的无痛法

儿童口腔诊疗过程中困扰临床医生的一般不是技术问题而是患儿的配合问题。临床常见的并且广受国内外学者关注的是儿童牙科畏惧症。儿童牙科畏惧症是特指牙病患儿在牙科治疗中所具有的紧张、害怕、忧郁的心理状态,以及在行为上表现出来的敏感性增高,耐受性降低,甚至抗拒治疗的现象 [1]。而且这种恐惧还会持续到成人期,进一步影响下一代 [2]。作者利用乳牙牙本质小管粗大的特点采用间接失活术,有效地减少了牙科治疗给患儿带来的身心伤害。

1资料和方法

1.1 失活剂

口腔医院自制慢性失活剂

1.2 病例选择

自2003-2005年,选择门诊6~12岁慢性牙髓炎病例558例,其中男性 203例,女性355例。按随机原则分为一个试验组和两个对照组。试验组采用间接失活术,对照组采用常规无痛法。其中一组采用开髓法,另一组采用局麻法。

1.3 疗效评价

成功:患儿能消除紧张情绪,积极配合治疗或稍有紧张情绪,但能配合治疗,待复诊时逐渐缓解;失败:患儿在极度恐惧中完成治疗,复诊时仍存在恐惧或完全抗拒治疗。

2结果

疗效结果见表1。

附表中可见实验组成功率为96.78%,两对照组成功率分别为48.39%和 41.94%。间接失活术结果明显高于常规无痛法结果。卡方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3讨论

目前认为儿童牙科畏惧症是一种条件性的、特定的畏惧,由以下因素引起[3,4,5,6]:①直接的不良就诊体验:如陌生的就疹环境,具有侵袭性、疼痛性的技术操作,医护人员的不友好态度等;②间接的不良就诊体验:即由家人、朋友的不良就诊体验而产生的替代感受,及由看书、看电视等而得到的关于牙科治疗的威胁性信息。其根源性问题是疼痛引起的不良感受。

目前儿童数量占中国人口的1/3-1/4,针对这一特殊群体,在临床上采用的操作手段尤为重要。对慢性牙髓炎的患儿,常规采用开髓或局麻等治疗,这样的治疗给儿童留下的第一印象就是疼痛和恐惧,下一步治疗很难进行,即使勉强操作,患儿也会处于一种激惹状态,难以达到疗效。患儿对注射器的恐惧甚至大于疼痛本身。作者第一步的治疗采用间接失活术避免疼痛,有效地减少儿童牙科畏惧症的发生,值得在临床上加以推广。

参考文献

[1]钱虹,黄群,骆明荷.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0,9(4):284-528.

[2]Berggren U,Meynert G,Dental fear and avoidance:cause,symp-toms,and consequences,J Am Dent Assoc,1984,109(2):247-251.

[3]Rantavuon K,Zerman N,Ferro R,et al.Acta Odontol Scand,2002,60(5):297-300.

[4]ten Berge M,Veerkamp JS,Hoogstraten J.J AnxidetyDisord.2002,16(3):321-329.

[5]Locker D,Liddell A,Dempster L,et al.J Dent Res,1999,78(3):790-796.

儿童牙科范文

儿童牙科范文(精选6篇)儿童牙科 第1篇第一章 全身系统性疾病患者的口腔表现和治疗第二章 儿童口腔感染和发育异常性疾病第三章 ...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