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儿童寓言故事:树洞里的刺猬

来源:漫步者作者:开心麻花2025-11-191

儿童寓言故事:树洞里的刺猬(精选9篇)

儿童寓言故事:树洞里的刺猬 第1篇

“嚓,嚓,嚓......”树洞里传出的声音打破了夜的寂静,蛾子无法入眠,扑棱棱的飞走了,猫头鹰也无奈的堵上了耳朵。这是谁大半夜的还不睡觉?原来是一只小刺猬正拿着块石头磨自己身上的尖刺呢。刺猬一面努力磨刺儿,一面嘟囔:“扎死你,狡猾的狐狸,让你再骗人。扎死你,阴险的毒蛇,让你再伪装。扎死你,虚张声势的狗熊,让你再欺负人......”

“嚓,嚓,嚓......”

天亮了,森林又迎来了一个清新的早晨,小刺猬懒散的爬出洞外找吃的。它在河边看见了狐狸给青蛙们讲故事,逗得它们呱呱叫。它又在森林的入口处看见了毒蛇,毒蛇斯斯的吐信子把冒失闯进森林的人类吓得落荒而逃。后来,它又在树下被几个果子砸到了,这意外的美餐是上面掏蜂窝的狗熊无意间碰下来的。

“哼!怎么总会看见这些讨厌的家伙。”刺猬心想。于是它带上果子急匆匆的回到树洞里,因为它太想念那块用来磨刺儿的石头了。

不久,“嚓,嚓,嚓......”的声音便又响了起来。

作者:顾烜志

公众号:Jiao育微时空

儿童寓言故事:树洞里的刺猬 第2篇

帕(pà)瓦王国的城堡附近有一棵大树,树上生活着三只猴子,它们喜欢收集发光的东西。

一个炎热的夜晚,国王开着窗户睡觉。一只猴子发现国王卧室的窗户开着,就偷偷溜了进去。一进到卧室,猴子就发现了国王放在桌子上的皇冠。皇冠镶(xiāng)着珍珠和钻石,在黑暗中闪闪发光。猴子欣喜若狂,抱起皇冠就跳到了窗外。回到树上,猴子把皇冠藏进了一个树洞里。

第二天早上,国王发现皇冠不见了。他走到窗边,看到了那三只正在树上攀爬的猴子。国王心想:除了猴子,没有谁能悄无声息地盗走皇冠。国王把皇冠失窃的事情告诉了卫士艾雷和拉维,说:“如果你们能找回皇冠,我会重赏你们。”

艾雷和拉维来到大树下,两人傻眼了。艾雷叹气道:“树上的洞太多了,要找到藏在其中的皇冠,太难了!”

这时,一只猴子把一个坚果扔到了拉维的帽子上。拉维摸了摸帽子,“也许猴子会给我们提供线索。”

艾雷大笑,“猴子会帮助我们?你就别做梦了。我们还没吃早餐呢,先去吃早餐吧。”

拉维没有跟着艾雷去吃早餐。他坐下来观察猴子们。猴子们抓着树枝跳啊,做着各种有趣的把戏。拉维笑了,“我有办法了。”

拉维找来两顶旧帽子,挂在树枝上。很快,一只猴子把毡(zhān)帽戴在了头上,第二只猴子也试图拿走草帽。但第三只猴子瞧了两个伙伴一眼,就“嗖嗖嗖”地往上爬。不一会儿,它又爬了下来,头上戴着国王的皇冠。“瞧瞧我,”这只猴子对它的伙伴说,“我有一顶世界上最漂亮的帽子!”

看着猴子再次把皇冠藏进那个树洞,拉维笑了。他迅速爬上树,把皇冠拿了出来。“非常抱歉,你不能保留国王的皇冠。”拉维对猴子说道,“但是,我很高兴你喜欢炫耀。”

儿童寓言故事:树洞里的刺猬 第3篇

在贵州作家冉正万的笔下, 明秀奇丽的乡村一直是他创作的原乡。《纸房》、《洗骨记》等长篇与《飞鼠》、《树上的眼睛》等中短篇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吸引着评论家们的目光。他用空灵的想象为贵州那些奇特的山水插上飞翔的翅膀, 用灵性的姿态探寻人类精神的内涵。最近出版的第四本书即短篇小说集《树洞里的国王》便是对这样一个灵性乡村的典型展现。“这是一部充满想象力的作品, 来源于我对乡村的记忆与虚构。”[1]

然而透过他空灵的笔触, 我们从这个灵性乡村中还能看到更多。读完《树洞里的国王》, 这一瞬间我想到了卡尔维诺笔下那个“树上的男爵”, 现实的人物, 现实的生活场景, 采用现实主义的手法, 却以男爵一辈子不下树, 在树上五十多年完成了读书、恋爱, 甚至组织了革命, 改变了现实这种种真实的细节, 用这种与世界保持距离的做法, 懂得了真正的爱与恨, 保持住为人的尊严。这种不动声色的魔幻主义生活, 抵达了生命的某种真相。这种联想当然不仅仅因为两者都有“树”的身影。

本文认为, 小说集收录的是一个作家的若干代表作, 且涵盖了作家创作的主要年份, 相比单篇作品而言, 更能反映一个作家的创作全貌。本文希望从这本反映作家创作概貌的小说集中, 通过对若干篇小说的细读分析, 揭示作家创作的母题。从《树洞里的国王》来看, 在人物故事各异的情况下, 篇篇指向了同一个方向, 思考了同一个问题, 讲述了同一个故事, 作出了同一种反抗:人的“异化”。“这些小说不是为了还原生活的真实, 而是在出人意料的讲述中呈现人类心灵的黑暗与幽深, 捕捉生命一闪而过的真相”[2]。从中我们可以管窥冉正万写作的犹疑与困惑。可以说, 《树洞里的国王》不仅是作者向卡尔维诺致敬的一个文本, 更是作者自身反抗“异化”、探索生命真相的重要努力, 乃至最终获得一闪而过真相的过程。

1 痛苦的异化:人和蚂蚁不一样

关于什么是“异化”, 上世纪八十年代文艺界有过热烈的讨论, 我们不必一一重复。有评论者认为, “显而易见, 异化是社会进步对人纯真人性的吞噬, 反叛社会理性是批判异化的题中应有之义。但正如前文所叙, 在纸房这个封闭乡村, 社会理性从何谈起?支配纸房民众的原是一些朴素的生存法则和原始的道德规范。”[3]冉姓坝是类似纸房的一个乡村, 虽然没有纸房那样典型, 但在这里也展现了原始乡村社会在外界世俗社会虚假需要入侵之后的梦魇, 是一个被世俗社会虚假需要异化了的世界。

著名美学家高尔泰先生对“异化”有详细的论述。“我先界定概念, 我说异化问题, 是一个人’的问题。要知道什么是异化, 先要知道什么是人。人是目的, 人是主体, 变成工具和手段, 就是非人了。如果说这种非人化, 或者说物化, 是经由人自己的主观努力实现的, 那就是异化。由于努力的途径不同, 异化又可以分类为, 例如技术异化, 语言异化, 社会异化等等。工农业污染, 核扩散等等是技术异化。明代的李贽所说的言假言文假文满座皆假’, 是语言异化。他后来死在监狱里, 假人把真人当疯子关进监狱到死, 就是社会异化。”[4]可见, 异化早已不单指劳动领域, 也不单指社会理性的异化, 早已深入到人的整个社会生活和心理结构中, 夺取了人的否定性, 使人失去了想象另一些可能性的能力, 承认既定社会秩序, 不再有乌托邦的冲动。

《树洞里的国王》收录了冉正万创作十几年以来的十七篇短篇小说, 从各种人物身上不同程度地讲述了异化的故事以及反抗异化的努力。其中有创作于上世纪90年代的《飞机飞机飞上天》, 也有发表于本世纪初的《我是我你是你》、《树洞里的国王》、《临场表演》等, 还有近年创作的《人和蚂蚁不一样》等。冉姓坝这个乡村在这些篇目里一再出现。在冉姓坝中, 乡亲们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一再上演。除了冉姓坝的农民, 《树洞里的国王》里其他小说的主人公还包括离乡外出打工的农民工、城市里挣扎生存的小人物、年轻的支教志愿者等。这些人物无一不是卑微渺小, 但他们的存在又是那么真切实在。

《飞机飞机飞上天》、《那么伤心》、《鼠灾》、《前生后世》等篇目把世俗社会那种权力与金钱至上、相比之下生命卑贱可怜表现得十分彻底, 把人物的心灵更加单向度化。人们为了一点点的物质斗气或反目, 是狭隘的物质利益对人的异化。在《飞机飞机飞上天》里, 石老丙一辈子与文正达斗气, 弥留之际不肯闭目, 仅仅只是为了异想天开地坐一回飞机, 赢一回文正达。为了达成父亲的遗愿, 子孙们忙前忙后自制“飞机”让石老丙瞑目的场景, 让人可气可笑。《那么伤心》中偶然捡到玉米地里一件“像老咸菜”的西装的冉姓坝的青年梁小格, 为了西装里二十一块零三角钱, 忍不住“把钱揣进了自己的钱包”, 没想到一件捡来的衣服引起了父子反目, 一念之差为之付出“那么伤心”的代价。《鼠灾》里男女主人公的爱情面临着一场鼠灾生死的考验, 有的人通过了考验, 成功获得了属于人类的爱情, 有的人则无异于动物。《前生后世》更是一则寓言故事, 几只老鼠的前生后世, 为鼠时还平等相待, 做人时则因为钱权等级分明, 女人也对钱权趋之若鹜。在这后两篇小说中, 动物的趋利性在人身上毫发毕现, 人已被钱权、生死异化成了动物。“狭隘的物质利益对人的支配, 也就是自然必然性对人的支配, 这是一种古老的支配力量。在自然必然性的支配下, 一切生物都弱肉强食与之相反, 主体的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 往往是通过帮助弱者才体现出人的本质的。他的同情与友爱恰恰是对于大自然的一个背叛。大自然根据同一法则创造了万物, 包括人、鹰和狼, 它既然给了鹰以利爪, 狼以尖牙, 他又怎么能不把人的这种行为看作一种背叛呢?然而个人作为单独的存在物正是通过这样的背叛把自己和野兽区别开来的。”[5]正因为钱权让人自身分裂, 无法保有作为人的友爱、同情等, 被异化了的人们分明又感受到了异化的痛苦。

到了《人和蚂蚁不一样》, 这种异化的痛苦更加剧烈。何昌平到城里打工, 每天吊在几十层楼高的地方刷油漆, “有时候风太大了, 吹得我屁眼沟子都发凉, 我怕它把我们吹下去”, “他想如果自己掉下去死了, 那就和死了一只蚂蚁差不多, 谁也不会为他伤心的”, 然而就连卑微的蚂蚁也比自己强, “蚂蚁比人好多了, 只要是生在这个地球上, 生在哪个地方都是一个活法人就不同了, 生错了命活起来可就艰难多了”。冉正万最后让何昌平“先是站在那里一动不动, 然后突然没有来由地大哭起来”, 大声地哭出遭受的痛苦。何昌平为了微薄的薪水每天吊到高空中干活, 没有人在意脚架安不安全, 在意他是否会掉下去死掉, 如果真的掉下去了, 也只会像那只掉下去的油漆桶一样摔个稀烂。没有人会有动于衷。何昌平这里感受到的痛苦, 正是把人工具化、动物化了的异化, 为人的尊严被强大的社会夺去, 人感受到了分裂的痛苦、感受到人不再是人的痛苦。然而冉正万没有让何昌平麻木, 而给了他一颗鲜活的心, 品尝这些痛苦。“人和蚂蚁不一样”这个标题也看到了冉正万对于何昌平的期望。人之不可被剥夺的尊严, 就是要通过勇敢反抗异化, 承担为此带来的撕裂的痛苦, 进而回归作为人的族类的本质。

2 似是而非的答案:树洞

“树洞”是短篇小说《树洞里的国王》里一个主要意象。“我”是冉姓坝里一个拥有这个树洞的少年。“是它培育了我与众不同的想象力”, “树洞给我们带来了难以忘怀的快乐”, 我与小朋友们在树洞里煮东西, 玩游戏, 乐此不疲, “我们从不在乎煮出来的东西是什么, 我们喜欢的是煮这些东西的过程。”甚至“我”还做起了树洞里与女孩常娥青春暧昧的幻梦。树洞里的快乐很纯粹, 鲜活饱满, 充满毛茸茸的细节, 充满神奇与瑰丽的原始想象力, 几乎获得了灵动的生命。“我”甚至为树洞做了一扇门, 仿佛能够把俗世的一切阻挡在外。

这个意象似乎也是作者一直在寻找的纯净世界的象征, 或者说是作者在努力捕捉的生命真相, 与尘世拉开了一定的距离。卡尔维诺《树上的男爵》曾经说到“谁想看清尘世就应同它保持必要的距离”, 这个树洞与卡尔维诺笔下的树有异曲同工之处。

然而, 秦医生那个“耀武扬威”的儿子秦东东的到来打破了树洞里的快乐时光。这个象征外界力量的进入, 使树洞失去了魅力。“秦东东能够耀武扬威的原因, 是他在物质上的丰富。”他用很多新奇玩意吸引走了我的玩伴们, 他们不再与我一同在树洞里玩耍, 我不再是树洞里的国王, 失去了被簇拥的感觉。这种平衡被打破, 我只能通过加倍的权力幻想, 借以抵抗这种失落。“在想象中我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我是一个无所不能的英雄”。用权力对抗物质, 这只能是可怜人们的另一种异化。“让我结束这一切的是秦医生。他说出了这样的话:那么大一挺了, 还钻进树洞里玩, 长大了也不会有什么出息的。”我不能再在往日神奇的树洞里自娱自乐, 树洞的色彩也回归了灰头土脸的现实。我感到了强烈的羞辱感, 此后不再进入树洞。这个世界在外界力量面前迅速崩溃瓦解, 无法自足。冉正万捕捉的真相是树洞吗?是一个把外界拒绝在外的纯净世界吗?答案在这里面目模糊, 似是而非。

3 反抗异化:一闪而过的真相

金幺羔是一个感人至深的女子形象。善良、淳朴、美丽得让人想起沈从文笔下那个秀秀。寡居的生活虽然艰苦, 可与婆婆相依为命、互相体贴, 也获得了人世中的许多温暖。如果不是那个外来的麻客哄骗了她, 她的生活至老都简单纯净的吧。几年后, 因为不愿为麻客做“小”, 她又带着奶娃回到冉姓坝。她跟麻客走是因为他对她的好, 相信人类原始的爱情, 她回来却是因为她不要他的钱, 不想做“小”。“可她说着, 笑着, 又分明没有了从前的率真” (《金幺羔》) 。冉正万行文中那种淡淡的哀伤, 正是源于把这种生命的美好撕破给人看吧。然而此处, 冉正万的笔触不带一丝评论, 只是塑造了一个纯净的冉姓坝, 还原了金幺羔柔弱却勇于抗争的身影, 留下无声的叹息。

如果说金幺羔的反抗只是自发而微弱的, 那么《什么是你的》里主人公的心灵挣扎则深入彻底, 为读者展现了一个反抗异化的典型身影。《什么是你的》在这本小说集里可以算是异类, 在主人公夏松江身上, 世俗的名利与个人的心灵生活之间构成的张力特别大。也可以从他身上充分看到人反抗虚假需要的异化, 反抗单向度, 回归丰富人性本质的过程。

夏松江是一个支教志愿者。他最初为何去支教?真实的原因并不像他接受记者采访时所说的那么宏大那么有意义。只因在厂里与师傅吵了架, 赌气报名参加志愿者。为什么第二年继续支教?只因受到有了婚外情想离婚的老婆的刺激, “仿佛是在赌气”, 在演讲时信口许诺继续支教。他最初爱的是名。“刚走到厂门口, 厂长和书记就到门口迎接来了。厂区的宣传栏里还贴着大红的喜报。他心头一热, 泪水差点滚了出来。事后有朋友点他, 说那都是形式, 都是假的。可他就爱为这些形式上的东西感动。”经常在镜头或听众面前说着许多假大空的话, 获得阵阵掌声。世人也曾猜测他为何连续几年支教, 而且把所有工资捐献, 不留给家人一分一毫, 是在觊觎那些年轻靓丽的女学生。这些可谓利。

然而在获得盛名与虚利的同时, 他个人的感情生活却到了绝境。妻子有了婚外情, 多次想离婚。他沉浸在盛名里, 不敢也不愿面对自己与妻子的心灵, 甚至连续几年不打开妻子寄给他的离婚信, 企图用自己在支教地区所获声名来抵抗这种失落。但“心无处着落, 它被侮辱了, 被划伤了”。

文章前部分, 夏松江是个单向度的人。“单向度”是在1964年由德国法兰克福学派马尔库塞在其书《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里提出的一个概念。简单地说, “单向度”的特征大致有:依顺于社会控制, 无独立思考和批判能力的盲从性, 虚假的需要和意识, 模仿型行为的机械性操作和复制等等。这个世俗社会里几乎所有人都在追名逐利, 名利是世俗社会对夏松江激发的虚假需要。他爱这个世俗社会里的别人所爱:名利;恨别人所恨:宁愿要名存实亡的婚姻, 也要维护自己名人的形象, 因为名人是不能离婚的;说着别人愿意听或者媒体愿意炒的话, 完全活在公共生活里。尽管归根到底对真实需要和虚假需要的判别是出自个人的, 但关键是在单向度的个人已经无法自主地判断, 他们的判断和他们的需要一样不属于真正个人的了。就像那个疑问“什么是你的”自始至终萦绕在夏松江心头。这个标题, 也许需要看完整个故事才能懂得它的意思。夏松江很迷糊, 拼命想抓住名, 抓住利, 也想抓住名存实亡的婚姻, 但什么才是你的, 活了这么一辈子, 究竟最需要什么?生命最本质的东西是什么?人之为人的意义是什么?反抗异化, 回归为人, 这个人又是什么?

冉正万也很困惑, 究竟什么才是生命的真相?他通过呈现这些心灵的挣扎, 努力捕捉一闪而过的真相。“我觉得, 真相无处不在的, 但要抓住真相, 却无比困难。我在《什么是我的》、《到花地去》、《飞鼠》、《正在到来》、《有人醒在我梦中》、《露草珠花》、《细雨下穿了白天》等小说中都有所尝试。”[6]

文末夏松江拒绝了自己支教的学生想嫁给他的想法, 拒绝了世人猜测的推动他支教的实利, 也把象征着名的“杰出青年志愿者”奖牌一锤砸碎, 世俗的名利通通退去, 他回归到了做志愿者支教这件事情本身。支教就是为了支教, 非常简单地帮助那些穷苦学生, 不为了别的什么。冉正万终于到达了一个地方, 让夏松江找到了为人的尊严。夏松江终于回归作为族类的人的特质, 可以正确地认识自己, 单纯地判断事物的价值, 深刻地了解生命所爱, 勇敢地面对生命所恨, 拆开了妻子几年来写给他的离婚信, “过了这个坎, 我依然是夏松江, 才是真正的夏松江。其他的, 去他妈的。”文末, 夏松江作为人的面目分明, 双肩挺立。

异化是人类的自我分裂。冉正万笔下的人物被束缚在一定的生活方式中, 又各自丧失了自己的丰富性, 成为一个与世隔绝的孤独者, 过着一种单一的生活, 做着一种单一的事情, 体验着一种单一的情绪。无论在政治、经济还是在日常生活中, 他都只有单一的向度。无数的人都仿佛同一个人, 爱或恨着同一种东西, 所有人都面目模糊。

冉正万这本小说集的可贵之处在于, 出现了《什么是你的》这篇对生命充满困惑又隐约闪耀着人的族类之光的小说。虽然也遭遇异化, 但仍充满着一个“双向度”的社会回归的希望。在这种社会里, 人类的私人生活与公共生活是有差别的, 个人可以利用“第二向度”, 即否定性和批判性原则, 即把现存的世界同哲学的准则所揭示的真实世界对照的习惯, 合理地批判地考虑自己的需求, 能够理解哲学的准则所揭示的真实世界里那些自由、美、理性、生活等的真正性质。夏松江有自己为人的准则, 有砸碎名利的行为, 有拒绝世俗价值的勇气。冉正万让人重新成为了人, 拥有人类的自由与美丽, 保持为人的高贵与尊严。

然而这种力度远远不够, 就像冉正万自己所说, 真相只是“一闪而过”。捕捉生命的真相太难。放眼当今文坛, 柴米油盐, 琐碎庸常, 人的面目越来越可疑, 人的灵魂越来越委顿。在人类历史灿灿星河中, 曾经出现那么多真正的人。即使在极为严酷的生存条件下, 也依然有大写的灵魂支撑着人的膝盖与脊梁。“集中营中的生活经验, 显示出人的确有选择的余地。有太多的实例足以证明:冷漠的态度是可以克服的, 暴躁的情绪也可以控制。人有能力’保留他的精神自由及心智的独立, 即便是身心皆处于恐怖如斯的压力下, 亦无不同。在集中营呆过的我们, 都还记得那些在各房舍之间安慰别人, 并把自己仅余的一片面包让给别人的人。这种人即使寥若晨星, 却足以证明:人所拥有的任何东西, 都可以被剥夺, 惟独人性最后的自由也就是在任何境遇中选择一己态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被剥夺。正是这种不可剥夺的精神自由, 使得生命充满意义且有其目的。”[5]今天, 并没有什么力量剥夺我们的自由, 然而大多数的我们是否在社会洪流中自发地把自己投入思想与异化的集中营中呢?为了丰盛的物质, 为了体面的生活, 为了房子、车子、票子, 痛恨着别人的痛恨, 追求着别人的追求, 自动放弃了自己人性最后的自由, 自动剥夺了任何情况都无法剥夺的精神自由, 自动剥夺了自己作为人的丰富性, 把自己套入单一的牢笼中, 自己亲手完成了自己的异化。

人的“异化”问题之所以进入冉正万的笔下, 成为其反复思考的焦点, 是因为他已站在克服异化的起点上。这本小说集的意义正在于此, 它超出了冉姓坝乡亲父老的阶层, 给我们以珍贵的启示, 抓住了生命“一闪而过的真相”。这种一闪而过的真相也呼唤了冉正万后来“直面意义’的空场”[6], 全面迎接生命真相的《洗骨记》的到来。站在克服异化的起点上, 我们期望与作家一起看到更多。

摘要:《树洞里的国王》以充满想象力的叙述, 展现了作者对乡村的记忆与虚构。乡村的记忆来源于曾经的生活, 对乡村的虚构则来源于对生活的理解。浓郁的地方特色加上空灵的文学想象力, 使作品流溢着贵州山水特有的明秀和绮丽色彩。这些小说不是为了还原生活的真实, 而是在出人意料的讲述中呈现人类心灵的黑暗和幽深, 捕捉生命一闪而过的真相。

关键词:异化,读法,写法

参考文献

[1]孟晓, 朱伟华.贵州新一代乡土文学的叙事艺术——冉正万中短篇小说创作浅论[J].贵州文史丛刊, 2013 (1) :117-121.

[2]冉正万.树洞里的国王 (第1版) [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2010:11-12.

[3]管新福.作家的责任与文学的理由——论贵州新生代作家冉正万[J].文艺争鸣, 2012 (3) :21-25.

[4]高尔泰.寻找家园[M].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11:364.

[5]高尔泰.关于人的本质[J].甘肃师范大学学报.1981 (3) :15-17.

树洞里的蟋蟀 第4篇

关于刺猬的儿童故事 第5篇

比什么呢?长颈鹿看见前面有一棵树,就对小刺猬说:“咱们比吃东西,看谁能吃到那棵树上的东西。”

它们来到那棵大树跟前。长颈鹿稍稍一抬头,树叶儿就在嘴边了。它咬着树枝儿,吃着树叶儿,一摇一晃的,树上的果子乒乒乓乓直往下掉。

长颈鹿想:小刺猬是个小矮子,怎么能吃到树上的东西呢?它低头一看,哎,小刺猬正蹲在树下吃果子呢!它个子小,肚子也小,吃了一个果子就饱了。接着在地上打个滚,它背上的刺可长了,一戳就是好几个果子,多像一串串糖葫芦。

小刺猬抬起头,对长颈鹿说:“你吃树叶,我吃果子。哈哈!”

长颈鹿说:“嘿,你捡得这些果子,全是我从树上摇下来的。没有我,你哪能吃到果子呀?”

小刺猬想了想说:“哼,你呀,只顾自己吃得饱!瞧我,背上有这么多果子,带回家去,够我爸爸、妈妈、哥哥、姐姐吃一顿饱呢!我说呀,还是我的本领大。”

长颈鹿不认输,小刺猬只得再和它来一次比赛了。

比什么呢?长颈鹿又出了个主意:比谁最先发现敌人。

长颈鹿仰起长脖子,好像一个瞭望台;睁着大眼睛,好像一架望远镜,能看到老远老远的地方。它晃着脑袋,东看看,西瞧瞧,突然大喊一声:“老虎来了!”

就在这同时,小刺猬喊了起来:“老虎来了!”

长颈鹿可生气了:“小刺猬,我说老虎来了,你也跟着说老虎来了。真不害臊!我凭自己个儿高,眼睛大,看见了老虎,你呢!你怎么知道老虎来了?”

小刺猬一听,也生气了:“长颈鹿,是我先说老虎来了,你才说老虎来了。你才不害臊呢!你不知道我们刺猬的鼻子很灵吗?刚才一阵风吹来,我一闻就闻到有一丁点儿老虎的气味,就知道老虎要来啦。”

长颈鹿不信小刺猬的话,说:“你吹牛!”

小刺猬说:“你胡说!”

它们争吵起来了。这时候,老虎越来越近了。

长颈鹿吓了一跳,撒腿就跑。它那四条腿很长,跑得比飞还快,老虎哪里追得上呀?心想:小刺猬的脚那么短,走起路来慢吞吞的,一定被老虎当点心吃了。哼,它在老虎肚子里,还跟我比什么本领呀?

第二天长颈鹿在森林里散步,又走过那棵大树前,一脚踩下去,给什么东西刺了一下,痛得大叫起来:“是哪个坏蛋把刺儿搁在路当中?”

奇怪,长颈鹿刚说完话,听见脚底下谁在说话:“是哪个不长眼睛的家伙,走路不看路,踩了我一脚?”

哎,这声音好熟悉!长颈鹿退后几步,把两只前脚使劲地叉开,低下脑袋一看,呀,原来就是昨天和它比本领的小刺猬!

长颈鹿对小刺猬说:“怎么,你还活着?我还当你给老虎当点心了。”

小刺猬瞪着小眼睛,朝长颈鹿看了一眼,说:“怎么,你也还活着?没有给老虎吃掉吗?”

长颈鹿说:“我有长长的腿,老虎怎能追得上我呢?”

小刺猬说:“我满身都是刺,老虎怎敢碰我一碰?”

关于刺猬的儿童故事精选 第6篇

今日,《马路日报》有一则体育消息[本报讯]:野兔的弟弟向刺猬下了战书,再试高低。比赛时间定在明晚七时,请大家观赛。野兔的弟弟专程去找了刺猬说:“比赛时间、地点,你都知道了吧?这次我会让你输惨的!”刺猬傲慢地说:“我们来赌点什么呢?四亩田地和两瓶白兰地。”“好,一言为定!”野兔的弟弟说。

到了比赛的大日子,刺猬悄悄地对他的女人说:“招术不怕旧,只怕你不受,我们还按上次的点子来赛。”

野兔的弟弟对刺猬说:“比赛结束后,你可别后悔哟!”比赛正式开始,“砰”裁判开了发令号,野兔的弟弟正在一场激烈的竞赛中角逐,在观众面前一闪而过,快得就像夜空中坠落的流星,快得就像离弦的利箭,快得让人难以置信。望着他那风驰电摯般的身影,观众们发出了一阵阵欢呼。

转眼之间,野兔的弟弟已跑上了一个小山坡,这时,他突然发现了旁边菜畦地里躲着一只刺猬,心想这里肯定有诡计,于是他悄悄地绕到这刺猬的背后给他做上了记号。然后顺着起伏曲折的道路向山下冲去,当野兔的弟弟快到终点时,看到刺猬已在终点向他招手了,于是野兔的弟弟大声向观众们喊道:“他是假冒的,真正参赛的刺猬现在就躲在前面山坡旁的菜畦地里呢,因为我在那刺猬身上做了一个记号。而他的身上没有。”经观众和裁判的认证,事实果真如此。刺猬和他的女人都因此遭人唾弃,而野兔的弟弟也理所应当的赢得了那四亩田地和两瓶白兰地。

树洞里的眼睛 第7篇

正月十五一过,我和伙伴们就去村小校上学。

村小校临河傍桥,环境清静,可惜很小。一间由破庙改成的教室,二十来个学生,一二年级单班,一位女老师,姓陈,四十来岁,镇上派来的。

那天,陈老师给我们二年级学生布置完作业后,往北边两排课桌挪几步,开始为一年级学生讲课。

趁机,我将目光移向门外,给眼睛放一会儿风。这叫“近水楼台先得月”——我坐的是教室南后门处最后一张课桌。

门外是一片半亩大小的泥地。泥地东南两边是陈老师开垦的蔬菜园,筑着低矮的竹篱笆,青菜、韭菜和芹菜等,哪样都长得郁郁葱葱,有时陈老师吃不完,就一个个分派,让我们把蔬菜带回家;泥地西边是一条砖屑铺成的公共道,连着一座藤蔓缠绕的古石桥,过了桥就是我们的自然村;泥地中央站着一棵老槐树,平时我们就在老槐树底下跳绳、踢毽子、追逐、嬉闹……

老槐树高耸入云,树干四五个伙伴方可合搂。只是,老槐树太老了,老得谁也说不准它的年龄。而且,不知是被虫蛀的,还是被雷劈的,半死不活的树干南侧敞开一个可供我们躲迷藏的大树洞,北侧闪出一个与大树洞连着的眼镜状小树洞,也可算作大树洞上的小窗户。

此刻,我的目光正被那个“眼镜洞”所吸引。因为“眼镜洞”不但一如既往地透着两圈神秘兮兮的光亮,而且,好像还有什么异样的东西在一闪一眨、一转一溜的。

我恍惚着,看了好一会后觉得,那东西准是一双眼睛。乌黑的眼珠,纯净的眼白,柔软的眼皮,戴一副由老槐树馈赠的“眼镜”,幽默、机灵、清秀。

但转念一想,不会吧,莫非是光影作祟下的一种幻觉?

下课后,我迫不及待地跑到“眼镜洞”边,贴近一看,什么也没有。

顿时,一种莫名的恐惧感犹如早春里的丝丝阴风,悄悄地袭上我的脊背。继而,让我不由得联想起一则关于老槐树的传说——很早时候,大树洞里平平安安地住着一对狐狸母女。可是不知哪一天,一位打鸟人的火铳误伤了狐狸妈妈。于是,大树洞里只剩下一只嗷嗷待哺的小狐狸。所幸,一位渔夫路过这里时听到了小狐狸悲戚戚的哀嚎。出于怜悯之心,渔夫把小狐狸抱上渔舟,用色如母乳的鲜鱼汤精心喂养。后来,渐渐长大的小狐狸日夜想念妈妈,并经常偷偷地来到大树洞,闪着乌溜溜的眼睛,苦苦地寻找……

“螳螂(本人绰号),你在找什么?”

我猛地一个激灵,回头一看,班里的皮大王张大勇吹着阴阳怪气的口哨,一摇一晃地趋近老槐树。

我灵机一动说:看到了一只鸟,刚飞走。

2

第二天,当陈老师又挪步至一年级学生那里讲课时,我的目光照例移向“眼镜洞”。一看,禁不住凉气倒吸——那双眼睛又出现了!与昨天不同的是,从小河边飘来的一团乳白色的雾气让那双眼睛变得模糊不清,亦真亦幻。

趁陈老师不注意的当口,我离开座位,一个箭步跑向“眼镜洞”。可是,还来不及贴近“眼镜洞”细看,那双眼睛倏地一下消失了。我立即绕向南侧的大树洞,想去看个究竟。结果呢,越发浓重的雾气只为我依稀留得一个飘逝而去的影子。

晚上,我把“眼镜洞”奇遇说给奶奶听了。

奶奶愣了好一会后,才诚惶诚恐地说:“孙子,你是遇到那只可怜的小狐狸了。”

我当即反驳:“迷信,我可不信。”

奶奶急忙捂住我的嘴,说:“孙子,奶奶不骗你,你知道不?当年,端着火铳去老槐树上打鸟的人正是你爷爷的爷爷,所以……”

这下,轮到我吃惊了,并忧心忡忡地问奶奶:“那可怎么办?”

奶奶想了想,说:“这就去老槐树边烧香求佛。”

老槐树下漆黑一团,唯有闪烁在古石桥边一盏昏黄的渔灯。周遭寂静无声,远处偶尔传来“汪、汪、汪”的狗吠。

一阵寒风吹来,陈老师住处的小木窗吱嘎作响。

我一怔!鸡皮疙瘩遍布全身,镇静一想,幸亏是周末,经常给我们讲反对迷信故事的陈老师回镇上了。否则,非让她笑话不可。

奶奶将香烛放在大树洞跟前,划着火柴,点上。烛光里飘开轻轻袅袅的香烟。

奶奶神神叨叨地嘀咕:“看这香烟,果真是……”

我又是一怔!因为,烛光里那一缕香烟让奶奶说成了小狐狸的种种形态:轻灵、妩媚、诡谲……

奶奶俯首、弯腰、拱手、作揖,然后,一声声地祈求:“佛爷保佑,别让狐狸妹妹吓着我孙子!”末了,把我扯到她身边,叫我恭恭敬敬地鞠上三个躬。

我正鞠躬时,身后忽然响起一个尖嫩嫩的嗓音:“阿婆,你们在干什么呢?”

我回头,透过烛光依稀看到一个女孩,跟我年龄相仿,穿布丁衣,光着脚,黑黝黝的瓜子脸,蓬乱的一扎辫,乌溜溜的大眼睛……

奶奶扭过头,看了看女孩,神情有些异样,但没回话,只顾默默地蹲下,捡一根筷子样的树枝,一下一下地拨弄尚存的香烛。

3

此后,老槐树上的那个“眼镜洞”在我心中变得越发神秘而可慑。于是,几乎每一节课,我都会魂不守舍,朝着“眼镜洞”张望。

或许,因为奶奶烧了香,求了佛,所以那双眼睛再也没有出现过。没过几天,陈老师让我们交换座位后,我的座位离教室南后门远了、偏了,甚至连那个“眼镜洞”都偷看不到了。

但不知怎的,一连几天,我的心头还是免不了暗生怅惘!

期中考试那天,当我从椅子上站起来,一步步走向讲台准备交试卷时,冷不丁瞥见前门底下的缝隙里伸进一张白纸。起初,我以为自己看花了,瞪大眼睛俯身细看后终于确认,那白纸竟是一张一年级的考试卷,试题下面用铅笔歪歪扭扭地写着“a、o、e、y、u、i……”“日、月、水、火、山、石、田、土……”。只是,考试卷上端的空白虚线里没写姓名和年级,而且考卷皱巴巴的,沾着脏乎乎的油墨。

几乎是同时,门板缝里掠过诡秘的碎影,带着几声慌乱的脚步声。

我匆忙交上试卷,迅速开门,拔腿往外追赶。

那影子一点点地变近变大了,直至让我真真切切地看清,我所要追赶的目标是一个似曾相识的女孩。

我使出短跑冲刺的劲头往前追。只是,女孩不断地加快脚步,绕着教室外墙迂回躲闪,而从泥地上发出的噼噼啪啪的脚步声判断,那孩子是光着脚的。

惭愧,连个丫头都追赶不上。但我不傻,拼不上速度,就拼智慧——猫在外墙转角处,来个“守株待兔”。果然,不一会儿,女孩惊乍乍撞到了我跟前,而且是在阳光下,让我看得清清楚楚——跟我年龄相仿,穿布丁衣,光着脚,黑黝黝的瓜子脸,蓬乱的一扎辫,乌溜溜的大眼睛……

“原来是你!”

“别误会,我是……”

“刚才塞进门缝里的考试卷是你的?”

她愣了愣,轻轻地摇头。然后,一个急转身,小兔一般跑了。

4

奶奶喂养的猫咪已经好几天没吃到鱼腥了,馋得“喵、喵、喵”地乱叫。

星期天,村南湖塘里有渔夫牵塘网(湖塘里撒一张名叫塘网的大渔网,十来个渔夫一起牵扯)。我闻讯后,提着小竹篮,兴冲冲跑过去拾“塘网渣”(塘网被牵扯上岸后,孩子们趋上前去,抠取从网眼里漏出来的小鱼。当然,这行为有点像小偷,常常会遭到渔夫驱赶,甚至被没收小鱼或踩扁篮子)。

我赶到湖塘滩时,塘网已经被牵扯上岸。我迅速潜近塘网。不料,隔着蜂窝状的网眼,看到了那女孩。她也在拾“塘网渣”:一手提着半满的网兜,一手继续往网眼里抠小鱼,熟练的动作如同采摘豌豆一般轻巧。

她也见到我了,但没说话,只是俏皮而狡黠地笑了笑。

此刻,我正躲开渔夫的视线,慌里慌张地从网眼里抠一条稍大一点的串条鱼。只是我手笨,解死绳结似的繁难,而且串条鱼跟着倒霉,被我抠得皮开肉绽、头破尾残的,末了发现,还被我扣破几个塘网眼呢。

“小死鬼,看我怎么收拾你!”耳边突然传来一个仿佛由雄狮猛兽发出的吼声。

我一怔,拎起小竹篮,拔腿而逃,长长的湖滩岸上泥浆飞溅,栖鸟惊起。只是,我的脚步比不上大人的脚步。何况,因为害怕,我的双腿还颤抖着。

就在大人的脚步离我不过三四米时,身后突然传来银铃般清脆的呼唤:“老爸,别追他,他是我的好伙伴!”

大人的脚步声戛然而止。

我边跑,边扭头,一看,那女孩摆开阻拦姿势,扑动着蓬乱的一扎辫,飞快地跑向她老爸。

网收人散后,我提着近乎空着的竹篮,带着手上的一片片银光闪亮、腥气扑鼻的小鱼鳞,扫兴而归。只是,那女孩的话让我觉得挺温暖:“他是我的好伙伴!”

走在半路时,身后又传来那个银铃般清脆的喊声:“喂——等等——”

我止步。

“你还有一年级的旧课本吗?”她问。

“有呀,干什么?”我说。

“我用这大半网兜小鱼跟你换一年级旧课本,好吗?”她闪着热切的眼光,一字一字地问。

“这……”我犹豫不决。

这,并不是我吝啬,旧课本反正用过了,再也没什么用场,而是担心,旧课本被我折纸飞机时撕掉了好几页,拿不出手。

“我求你了,今后我还可以给你小鱼。”她进一步恳求。

“你又不上学,要旧课本干什么?”我故意这样问。

她沉默了,热切的眼睛一点点地湿润。

“你不说,我就不跟你换。”我使着激将法说。

她这才由阴转晴,并和盘托出——她家的渔船每每停泊在村小校边的古石桥下时,她总是被琅琅书声所深深地吸引。一次,她禁不住跳上岸,一步步靠近教室门窗,但内心的害怕终于让她退到老槐树南侧。这时,那个奇特的大树洞用无声的话语召唤她:“快躲进来。”她答应了,躲进大树洞,一边耸起耳朵静静聆听,一边将眼睛贴在“眼镜洞”上偷偷地往教室里看,往黑板上看。如此听着、看着时,心头突然萌生一个美妙无比的念头:这样挺好,不只有趣,还能认字呢。从此,只要渔船一泊在古石桥下,她就会美美地躲在大树洞……

“这么说,大树洞里的眼睛是你的?”

她点头。

“那天,是你从门缝里把考试卷塞进来的?”

“是的。”

“考试卷上的字也是你写的?”

“是的。”

“考试卷哪来的?”

“从教室那边的垃圾堆里捡的。”

……

我恍然大悟,并且,对女孩油然而生怜悯之心、敬佩之情!

沉默了好一阵后,我说道:“干脆,你来我们村小校念书。”

她摇了摇头,伤感地说:“不可能,家里兄弟姐妹多,连生活都不容易,哪有钱念书?即使父母允许念,也是轮不到我这个阿五头的;再说,我家渔船四处漂流,我想念书也不行。”

我一听,找不到半句可以用来安慰她的话。

最后,她再三关照我,不要把她的事说给别人听。

5

我当然守口如瓶。我常常不由自主地看向那树洞,不时会瞥见那双眼睛在大树洞里闪闪眨眨的。有几次,我上学走过古石桥时,会望见她正坐在晃悠悠的船板上,手里捧着一本缺页少角的旧课本,专心的神态赛过匆忙理网的她老爸。

……

她也没有食言,隔三差五替我送来小鱼。这可美死了奶奶的那只馋嘴猫咪。

奶奶多次问我,哪来的小鱼?我都说,去学校河边抓的。

一天放学后,我正在教室里弯腰使劲打扫。静悄悄照进教室的斜阳里翻飞着轻轻曼曼的尘埃。突然,视线里出现一个丝瓜般偏长的影子。我起身回首一看,是她来了。我问,有什么事?她说,我来帮你扫地。我不好意思,一边说不,一边继续扫地。没想到,她趁我不备时,一步上前,伸手抢走扫帚。我还是不让她替我扫,因为,如果被正在河岸边种菜的陈老师看见了,有多不好意思,甚至,万一被张大勇之流的调皮鬼看到了,那不知会编出什么样的笑话,至少是男同学和一位小女孩的那种关系。

无奈之下,我背起书包回家了。

出乎我意料的是,第二天早晨,陈老师按老规矩检查昨天值日情况时,非常高兴。从来没有哪天的值日比昨天的值日做得好——一向泥尘糊糊的地面干净得如同清水洗过了一般;向来有点参差不齐的课桌椅好似经了哪位木匠手里的墨线似的,前后左右,一统整整齐齐……

晨会课上,我第一次受到了陈老师的表扬,只是,我早已羞得满脸通红!

6

不知怎的,有关那女孩的种种诡异的传闻已不胫而走——有人说,那分明是小狐狸的鬼魂,一看她的眼神就知道;有人说,在某个阴雨绵绵的午后,亲眼目睹小狐狸的鬼魂从大树洞里飘出来;有人说,某日放学后路过大槐树时,竟然隐约听到小狐狸的读书声……

皮大王张大勇胆子大,干脆走进大树洞,寻找小狐狸的蛛丝马迹,结果发现,几处相对平滑的内壁上密密麻麻地留着用铅笔写下的拼音字母和文字。

随后,张大勇问遍所有学生,结果谁都没去大树洞里写过什么。

一时间,村小校里人心惶惑。尤其是,当某日午后一个响雷将老槐树上的某根枝丫轰然劈下时,当一连数天阴雨过后班里许多同学犯上伤风感冒时,更是把小狐狸闹鬼魂这一玄乎之说传得沸沸扬扬,且有鼻子有眼的。

尽管陈老师苦口婆心地解释,但依然有些胆小的学生再也不敢走进村小校,挨近大槐树。

我想站出来解释一番,但始终没有勇气,何况,她让我保守这个秘密的。

又一个星期天,老槐树下来了一位捏泥人的。我们一个个上前围观。捏泥人的手艺了得,伸出灵巧的手指,从调着红白青黄等几种颜色的泥面上取一小团,得溜溜一捏、一揉、一挤、一搓,再使上小竹片,轻轻一压、一剐、一刨、一抹,几乎是转眼间,小作担上的麦秸楞子上插上了引吭高歌的大雄鸡、手持金箍棒的孙悟空、大刀挥舞的螳螂……

我眼热死了,最后,忍不住掏出从平时买铅笔橡皮时省下的零钱,挑了一尊让我深深着迷、百看不厌的孙悟空。

谁料,当我举起孙悟空走出人圈时,一只呼啦啦横袭而来的手一下把孙悟空撂在了地上。等我反应过来时,孙悟空已经变作一个喝得酩酊大醉的醉汉,一屁股瘫坐在晃晃悠悠的树阴里。

换在平时,我根本不是张大勇的对手,可此时此刻,我一下变成了狂怒的小狮子,一头冲向张大勇。

张大勇没防备,被我撞了个元宝大翻身。但毕竟是张大勇,他一个鱼跃站起身来,然后,把小铁锤一般的拳头一下一下地抡在我胸口。

我拼命还手却力所不及,最后,我硬是被张大勇牢牢地摁在地上。可想而知,张大勇一定如武松打虎似的,要高高地挥起拳头。

几乎是同时,一个熟悉的身影从河边的渔船上腾空而起,迅速向我飞来,最后,“啪”一声,不偏不倚落在我身边。

“啪——”又是响亮的一声,是肉与肉的碰撞。

张大勇如雨中泥人,应声跌下。

“嘿,死丫头,小狐狸,关你什么事?”张大勇狼狈地爬起来,一边冲着女孩骂,一边重新挥起右拳。

“谁叫你欺负人!”“嚓——”说时迟,那时快。女孩一边回话,一边使劲用有尖利手指甲的手,往张大勇的右拳上狠狠一抓。张大勇哇哇惨叫,他的手背上留下几道白萝卜丝般的伤痕,继而,渗出一滴滴鲜红的血。

……

事后,陈老师找我谈话,要我说说事情经过。

我不敢撒谎,一五一十地说了。

结果,陈老师明察秋毫,断事公道,一点也没有批评我的意思,倒是对那女孩来了兴趣。问我,她是谁?为什么躲在大树洞里?那张印坏了的考试卷真是她……

我想了想,终于无奈地丢下替她保守秘密这一承诺。

陈老师动情了,闪着炯炯有神的眼睛,喃喃自语:“那女孩真是聪明又勤奋,寻个机会,把她叫进村小校,让她好好读书。”

7

暑期过后,陈老师向我们透露一个消息:经她多次上船动员,那位渔家女孩将成为我们村小校的一名插班生。至于偶有渔船不回到古石桥边的日子,女孩就跟陈老师一起睡。

我一听,高兴得差一点跳起来。

开学第一天,秋天的晨光把村小校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照得金光灿灿,楚楚动人。

不一会儿,那女孩在我的热切企盼中,踩着一颠一簸的跳板,慢慢地走上岸来。

那一刻,我惊讶了、目眩了——女孩竟如出嫁的新娘,花裙子,绣花鞋,梳得光溜溜的一扎辫梢上系着漂漂亮亮的蝴蝶结,依然是瓜子形的脸蛋上露出几分矜持、几分依恋……

“你们好,我不是来上学念书的,而是与你们道别。”女孩在老槐树下止步,握着我的手,面对同学们说。

我们一片茫然。张大勇也不例外。

上课铃敲响后,才听陈老师说,那女孩被寄养在镇上一户没有子女但家境殷实的人家,并马上要进镇中心小学念书。

树洞里的皇冠 第8篇

一个炎热的夜晚,国王开着窗户睡觉。一只猴子发现国王卧室的窗户开着,就偷偷溜了进去。一进到卧室,猴子就发现了国王放在桌子上的皇冠。皇冠镶(xiāng)着珍珠和钻石,在黑暗中闪闪发光。猴子欣喜若狂,抱起皇冠就跳到了窗外。回到树上,猴子把皇冠藏进了一个树洞里。

第二天早上,国王发现皇冠不见了。他走到窗边,看到了那三只正在树上攀爬的猴子。国王心想:除了猴子,没有谁能悄无声息地盗走皇冠。国王把皇冠失窃的事情告诉了卫士艾雷和拉维,说:“如果你们能找回皇冠,我会重赏你们。”

艾雷和拉维来到大树下,两人傻眼了。艾雷叹气道:“树上的洞太多了,要找到藏在其中的皇冠,太难了!”

这时,一只猴子把一个坚果扔到了拉维的帽子上。拉维摸了摸帽子,“也许猴子会给我们提供线索。”

艾雷大笑,“猴子会帮助我们?你就别做梦了。我们还没吃早餐呢,先去吃早餐吧。”

拉维没有跟着艾雷去吃早餐。他坐下来观察猴子们。猴子们抓着树枝跳啊,做着各种有趣的把戏。拉维笑了,“我有办法了。”

拉维找来两顶旧帽子,挂在树枝上。很快,一只猴子把毡(zhān)帽戴在了头上,第二只猴子也试图拿走草帽。但第三只猴子瞧了两个伙伴一眼,就“嗖嗖嗖”地往上爬。不一会儿,它又爬了下来,头上戴着国王的皇冠。“瞧瞧我,”这只猴子对它的伙伴说,“我有一顶世界上最漂亮的帽子!”

看着猴子再次把皇冠藏进那个树洞,拉维笑了。他迅速爬上树,把皇冠拿了出来。“非常抱歉,你不能保留国王的皇冠。”拉维对猴子说道,“但是,我很高兴你喜欢炫耀。”

国王遵守承诺,奖赏了拉维一袋金币。

树洞里的宝藏 第9篇

采cǎi着zhe、采cǎi着zhe,皮pí皮pi突tū然rán发fā现xiàn树shù干ɡàn上shɑnɡ有yǒu个ɡe小xiǎo洞dònɡ,洞dònɡ口kǒu还hái塞sāi着zhe一yì些xiē枝zhī叶yè。

树shù洞dònɡ里li有yǒu什shén么me呢ne?皮pí皮pi很hěn好hào奇qí,就jiù把bǎ枝zhī叶yè(拿ná 掏tāo)出chū来lái查chá看kàn。

“哦o!”皮pí皮pi惊jīnɡ喜xǐ地de叫jiào起qǐ来lái,“爸bà爸bɑ妈mā妈mɑ,这zhè树shù洞dònɡ里li有yǒu好hǎo多duō松sōnɡ果ɡuǒ啊ɑ!”爸bà爸bɑ妈mā妈mɑ爬pá过ɡuò来lái一yí看kàn,树shù洞dònɡ里li果ɡuǒ然rán挨āi挨āi挤jǐ挤jǐ地de堆duī着zhe许xǔ多duō松sōnɡ果ɡuǒ。皮pí皮pi高ɡāo兴xìnɡ地de说shuō:“我wǒ真zhēn是shì太tài幸xìnɡ运yùn了le,竟jìnɡ然rán发fā现xiàn了le一yí个ɡè‘宝bǎo藏zànɡ’!”爸bà爸bɑ摇yáo摇yɑo头tóu说shuō:“这zhè应yīnɡ该ɡāi是shì小xiǎo松sōnɡ鼠shǔ储chǔ藏cánɡ的de冬dōnɡ粮liánɡ,我wǒ们men不bù能nénɡ拿ná。”皮pí皮pi(不bù服fú气qì 不bù高ɡāo兴xìnɡ)地de说shuō:“要yào是shì小xiǎo松sōnɡ鼠shǔ的de,它tā早zǎo就jiù运yùn回huí家jiā了le。”

“小xiǎo松sōnɡ鼠shǔ个ɡè子zi小xiǎo,力lì量liànɡ弱ruò,于yú是shì就jiù养yǎnɡ成chénɡ了le把bǎ收shōu集jí好hǎo的de冬dōnɡ糧liánɡ就jiù近jìn找zhǎo个ɡe地dì方fɑnɡ藏cánɡ起qǐ来lái,等děnɡ需xū要yào的de时shí候hou再zài取qǔ出chū来lái吃chī的de习xí惯ɡuàn。”妈mā妈mɑ摸mō着zhe皮pí皮pi的de头tóu说shuō,“皮pí皮pi,要yào是shì别bié人ren把bǎ你nǐ的de东dōnɡ西xi拿ná走zǒu,你nǐ会huì怎zěn么me样yànɡ?”

皮pí皮pi想xiǎnɡ了le想xiǎnɡ,说shuō:“那nà样yànɡ的de话huà,我wǒ会huì难nán过ɡuò的de。我wǒ不bù想xiǎnɡ小xiǎo松sōnɡ鼠shǔ难nán过ɡuò,所suǒ以yǐ我wǒ决jué定dìnɡ不bú动dònɡ这zhè个ɡe‘宝bǎo藏zànɡ’了le!”

儿童寓言故事:树洞里的刺猬

儿童寓言故事:树洞里的刺猬(精选9篇)儿童寓言故事:树洞里的刺猬 第1篇“嚓,嚓,嚓......”树洞里传出的声音打破了夜的寂静,蛾子无法入...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