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尖瓣手术范文
二尖瓣手术范文(精选9篇)
二尖瓣手术 第1篇
关键词:电视胸腔镜,微创心脏手术,二尖瓣置换
20世纪90年代以来, 随着内镜外科的`发展, 电视胸腔镜 (vidso-assisted thoracoscopic surgery, VATS) 技术逐渐应用到心血管外科领域。2004年10月-2009年5月, 我科在电视胸腔镜下胸壁打三孔完成二尖瓣置换术13例, 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 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13例, 男4例, 女9例;年龄29~45岁, 中位年龄35岁。二尖瓣病变均为风湿性, 心功能Ⅱ~Ⅲ级, 心胸比例<0.7。其中单纯二尖瓣狭窄5例, 二尖瓣狭窄伴关闭不全8例, 合并三尖瓣轻度关闭不全3例。
2方法
2.1 麻醉方法
手术实施全麻:双腔气管插管, 建立体外循环, 间断左肺单肺通气, 术中监测血氧饱和度, <90%时暂停手术操作, 改用正常通气。
2.2 手术方法
2.2.1 建立周围体外循环:
右侧腹股沟纵切口, 长3.0cm, 分离股动脉、静脉, 分别套阻断带。股动脉插供血管, 16-19F (美敦利DLP) ;股静脉插一双极引血管 (24/29或30/33F美敦利DLP) , 一极至上腔静脉, 另一极于下腔静脉;开始体外循环后, 套带法阻断上、下腔静脉。胸腔镜下于升主动脉根部作荷包缝合, 插冷灌针入升主动脉, 特制的长阻闭钳经腋下小切口阻闭升主动脉, 心脏停跳液顺行灌注加冰盐水心脏表面降温保护心肌。
2.2.2 电视胸腔镜操作:
患者取仰卧位, 右侧垫高20°~30°, 于右腋中线第7肋间作第一切口, 入电视胸腔镜导鞘, 于右胸骨旁第4肋间作第二切口, 入下腔静脉阻断带及手术操作器械;于右腋中线第3肋间作第三切口, 入上腔静脉阻断带、冷灌针、升主动脉阻断钳、上腔静脉插管及手术操作器械。在右下肺静脉开口处缝荷包, 插入左心引流管。用肾蒂钳经第二切口套下腔静脉阻断带, 用小直角钳经第三切口套上腔静脉阻断带, 开始体外循环并降温, 于升主动脉根部缝一荷包, 经第三切口和此荷包插冷灌针入升主动脉, 阻闭上下腔静脉、升主动脉, 冷晶体心脏停跳液顺行灌注加冰盐水心脏表面降温保护心肌。心脏停跳满意后, 平行房室沟切开右心房、房间隔, 房间隔缝3针牵引线, 牵拉显露二尖瓣。
2.2.3 二尖瓣置换术:
在右肺静脉左房交界置左房引流管, 切开房间隔, 缝2针牵引线, 牵拉显露二尖瓣, 用拉钩显露二尖瓣, 用粗丝线缝合大瓣作为牵引线, 用直角钳夹牵引线, 将大瓣展开。在离瓣环3mm处将大瓣作一小切口, 然后用剪刀在离瓣环3mm处沿瓣环向前、后剪下大瓣, 同时在乳头肌尖端处剪断乳头肌, 但勿剪除过多, 以免损伤左室壁。到达前、后交界后, 继续用同样方式将小瓣切除, 尽量保存小瓣的第3排腱索, 也可以不切除小瓣。最后用测瓣器测量瓣环大小, 以决定所需人工心瓣号码, 用2-0带支持垫双头针尼龙线作间断褥式缝合, 自瓣环的房侧进针, 由室侧出针, 并立即自室侧向房侧缝入人工心瓣的缝合圈。先缝合6点位置, 逆时针顺序。缝线在瓣环上及在人工瓣的缝合圈上的分布要平均, 而且相互间的针距要适当, 缝线自缝合圈出来的位置应尽量靠近边缘。褥式缝合间的距离为1~2mm, 均行间断褥式缝合12~16针, 全为机械瓣置换, 均采用国产侧倾碟瓣, 其中25号瓣12枚, 27号瓣1枚。
2.2.4 排气、拔管:
在缝闭房间隔前, 膨肺使左心房充满血液, 拔出升主动脉之冷灌针, 摇动手术床使患者头低位, 压迫心脏及升主动脉根部排气, 压住右冠状动脉后开放升主动脉, 缝合右心房切口, 开放上下腔静脉, 复温后, 停体外循环, 拔出各插管, 打结升主动脉根部之荷包缝线, 如有出血, 再行缝合止血, 电凝心包切缘止血, 间断缝合心包切口。于第一切口置胸腔闭式引流管。
3结果
升主动脉阻闭时间45~125min, 平均65min;手术时间3.6~5.8h, 平均4.2h。全组无瓣周漏, 无死亡。
4讨论
电视胸腔镜能够为术者提供一个清晰的放大的二维手术野 (10mm) , 30°胸腔镜于腋中线第7肋间入胸, 能够使术者看清整个右胸腔、下腔静脉根部、右心房;在向下牵引右心耳后, 同样可以看清上腔静脉根部及升主动脉根部;心脏停跳, 切开右心房、房间隔, 缝3针牵引线, 分别自第一孔和小切口引出, 轻轻向上牵拉, 能够显露好左心房腔、二尖瓣。先缝合6点钟位置, 逆时针顺序, 缝线在瓣环上及在人工瓣的缝合圈上的分布要平均, 尤其注意缝线摆放, 否则易套线、打结。缝合时选用弯头持针器能较好进出针。电视胸腔镜心脏外科是一项全新的技术, 手术时间较常规手术时间较长。国内程云阁等[1]报道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86~156 (99±26) min, 升主动脉阻闭时间:45~73 (53±13) min。本组手术时间3.6~5.8h, 平均4.2h, 时间稍长, 较常规手术延长的时间主要是建立体外循环和缝右房切口。
周围体外循环的开展能够使得完全胸腔镜下的心脏手术成为现实。在各种各样的小切口心脏手术中, 多数学者采用中心体外循环技术, 小切口MVR手术[2], 胸骨旁小切口[3], 有部分胸骨劈开切口[4]等, 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其共同特点:体外循环采用中心体外循环技术, 即于升主动脉插供血管, 于上下腔静脉各插引血管;手术全是在直视下经一个切口完成的。手术中升主动脉位置较深, 显露欠佳, 操作困难。升主动脉插管技术要求高, 一旦出现意外, 处理困难, 手术风险高, 而股动脉插管则不存在这方面问题。但是周围体外循环有其本身问题, 如插管受患者股动、静脉直径限制, 有文献报道[5]较小体质量患者即便使用管壁较薄的DLP股动脉插管, 也会出现泵压高、灌注流量不足的情况。股动、静脉插管后会影响下肢血流, 缺血时间过久会出现如酸中毒、肌细胞和神经细胞坏死 (骨筋膜室综合征) [6], 此并发症较严重, 处理措施为:禁止在插管的患肢贴电刀电极板, 操作时间尽可能在3h完成, 若超过时间, 可在患肢局部降温;在股动脉插管时, 6-0滑线缝置荷包线, 插管后收紧荷包线, 不阻断股动脉, 尽可能保证股动脉有血流供应。
电视胸腔镜心脏外科的最大优点为在保证手术效果不开胸的前提下, 尽可能减少手术创伤, 创伤轻, 符合美容要求, 术后疼痛轻, 恢复时间短。周围体外循环技术不但适用于对实行中心体外循环有禁忌证的患者, 还可应用于微创心脏手术中, 这一技术能够解决心脏手术必须开胸等问题。电视胸腔镜心脏外科手术也有许多不足之处:胸腔镜较昂贵;技术设备还不很完善, 手术经验还不很丰富, 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还略长于传统开胸手术;操作难度亦较大, 需要学习内镜外科知识和大量的内镜下的操作训练。总之, 电视胸腔镜下行二尖瓣置换创伤小, 美容效果好, 是可行的、安全的。
参考文献
[1]程云阁, 王跃军, 顾剑民, 等.全胸腔镜下二尖瓣置换术的临床经验总结[J].岭南心血管病杂志, 2007, 12 (5) :321-323.
[2]王东进, 吴清玉, 杨秀滨, 等.风湿性心脏病右腋下小切口二尖瓣置换术37例[J].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2000, 16 (5) :298-299.
[3]张石江, 李德闽, 罗春生, 等.胸骨旁小切口二尖瓣置换术[J].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2001, 17 (3) :175.
[4]陈中元, 邱维诚, 任健, 等.小切口心脏瓣膜置换术65例[J].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2001, 17 (5) :293.
[5]程云阁, 俞世强, 段大为, 等.微创心脏手术周围体外循环120例总结[J].中国循环杂志, 2003, 18 (1) :52-53.
二尖瓣手术 第2篇
浙江 王先生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外科教授王春生:你母亲心脏的主要问题是“二尖瓣中重度关闭不全”,需要接受二尖瓣修复。常规手术需要从前胸正中锯开胸骨,创伤大,恢复慢,而微创术式则在胸腔镜辅助下完成,从右侧胸壁切开一个5厘米左右的小口即可,效果与常规手术相同,但无需破坏胸骨,出血少、恢复快。你母亲的主动脉瓣只有轻度关闭不全,无需手术处理。当然,微创手术有一定的适应证和禁忌证,并非所有患者均可实施。你母亲可至我院就诊,经进一步检查和评估后,再确定最合适的治疗方案。
专家门诊:周四下午
孕吐有无缓解良方
我怀孕2个月,最近吐得厉害,吃什么吐什么,有没有什么食疗方可以缓解孕吐?
江苏 张女士
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副主任医师王凌:想缓解孕吐,可以试试以下小偏方。①柠檬:每天放一个新鲜的柠檬在床头,每日晨起时闻着柠檬的清香可缓解孕吐。②生姜:研究发现姜能刺激机体分泌胃液,含一小片生姜或饮一小杯生姜茶对缓解呕吐很有帮助。③苹果:每天早上起床后吃一个苹果,对抑制孕吐也有帮助。④蜂蜜:每日晨起口服一小勺蜂蜜,机体吸收糖分的同时可缓解孕吐。⑤柚子茶:把柚子皮晒干、切碎后泡茶喝,可缓解疲劳、清肠胃、缓解孕吐。⑥黄瓜:黄瓜清香,不易引起呕吐,闻闻黄瓜气味或吃一点都有助于缓解孕吐。⑦芒果:芒果富含糖、蛋白质、纤维素、矿物质、维生素,有肃清肠胃的功效,可缓解由于妊娠、晕车、晕船等造成的呕吐。⑧乌梅:乌梅味酸、微涩,具有抗氧化、增强新陈代谢、增进食欲等作用,有助于缓解孕吐。
专家门诊:周二全天(黄浦院区),周四全天(生殖免疫专科门诊,黄浦院区)
肝癌患者术后有哪些注意事项
我丈夫患有肝癌,准备做手术了,我想了解一下,术后的饮食和生活方面需要注意些什么问题?
上海 徐女士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肝脏外科主任医师夏强:肝脏手术后,首先要戒除烟酒,尤其是要戒酒,因为酒精及其代谢产物对于肝脏有直接损害作用,会使肝细胞发生变性和坏死。其次,与日常饮食类似,饮食上注意营养均衡即可。第三,需注意休息,每日作息时间相对固定,保证充足睡眠,不要熬夜;要进行运动量轻的锻炼,不可太累。因为劳累过度会使营养和氧气消耗过多,导致肝脏能量供应减少,削弱肝脏的抗病能力。部分肝脏手术病人因合并有胆囊结石或手术需要等原因需要同时切除胆囊,胆囊切除后对脂肪的消化能力减弱,因此在术后早期宜采用低脂肪、低胆固醇及含充足的优质蛋白质、维生素、微量元素的饮食。
此外,术后应密切随访,一般前6个月为每月一次。
专家门诊:周一上午(东院)
中医可治房室传导阻滞吗
我心跳慢有7年了,最慢时只有32次/分,以前没什么感觉,近一年来头晕、胸闷逐渐明显,浑身无力甚至无法工作。心电图检查提示II度II型房室传导阻滞,医生建议装起搏器。我想看看中医对此有无良方?
上海 贺先生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中西医结合科副教授傅晓东:治疗心跳慢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避免太慢的心跳导致晕厥或猝死;二是缓解心跳慢的不适症状,如头晕、乏力、活动耐量下降等。早在起搏器被发明之前,中医就治疗“迟脉症”,也就是心跳慢的病证,根据患者症状不同,采用黄芪、党参、甘草等补益心气,或采用桂枝、细辛温通心阳,或采用川芎、丹参、红花等活血化瘀。中医治疗的基本原则是温阳益气和活血通脉并用,促进心脏基本功能的恢复,解除临床症状。虽然一般认为房室传导阻滞会逐渐发展,呈不可逆的进行性加重,预后较差,应当安装永久性心脏起搏器,但也有些患者坚持服用中药治疗,临床症状基本得到控制,没有晕厥、猝死等情况发生,收到了满意疗效。你是否可不装起搏器而仅用中医治疗,建议请相关中医专家诊治后再定。
专家门诊:周五下午(本院),周四上午(北院)
二尖瓣手术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42例, 男28例, 女14例;年龄40~60岁, 平均 (47±17) 岁。临床症状均有心悸、气短、活动能力下降等, 经心脏彩超及标准12导心电图确诊为风湿性二尖瓣疾病合并AF, 其中二尖瓣狭窄20例、二尖瓣关闭不全7例、二尖瓣狭窄合并关闭不全15例。AF病史1-8年, 平均 (3±1.3) 年。永久性房颤20例, 持续性房颤5例, 阵发性房颤17例;心功能Ⅱ级27例, Ⅲ级15例。
1.2 手术方法
均采用静脉复合麻醉, 30例患者中26例采用胸正中切口, 4例因美容需要采用右腋下切口, 上腔静脉直角插管, 近膈肌置下腔静脉插管。体外循环前, 20J/s电击右房一次观察AF能否转复窦性以了解窦房结功能。并行循环下采用Atricure双极射频消融系统行射频消融, 消融径线为:右侧肺静脉根部、左侧肺静脉根部、左心耳与左上肺静脉间、左右侧肺静脉连线、右下肺静脉至二尖瓣环、三尖瓣环到冠状静脉窦口、冠状静脉窦口到下腔静脉, 切断Marshall韧带, 切除或结扎左心耳。完成AF消融后行二尖瓣置换, 合并三尖瓣关闭不全行三尖瓣成形术。复温复跳前静脉应用胺碘酮150mg, 然后持续泵入。术毕常规置心外膜临时起搏导线。
1.3 围术期管理
术毕行12导心电图描记, 术后3d每天行12导心电图记录, 以后2~3d1次, 出院后半年内1个月1次, 半年后3个月1次。术后3d内胺碘酮持续泵入600~1200mg/d, 术后1~3d开始鼻饲或口服胺碘酮维持量应用3~6个月。术后1d引流减少后开始华法林常规抗凝, INR (国际标准化比值) 2.0左右。术后监测ABP、CVP等心功能的情况, 根据循环情况应用多巴胺等血管活性药物持续泵入。
2 结果
42例手术均顺利完成, 全组无死亡, 主动脉阻断时间 (65±20) min, 体外循环时间 (90±30) min。无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冠脉损伤、出血, 2例出现低心排综合征, 经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后治愈, 术后立即恢复窦性心律32例 (76.19%) , 7例术后3~5d恢复窦性心律 (16.67%) , 3例 (7.14%) 术后仍为房颤心律。术后住院15~20d, 全组均顺利出院。随访3月到3年, 39例维持窦性心律, 治疗效果满意。
3 讨论
形成心房纤颤的机制很多, 最公认的是兴奋性局灶和折返通路, 另外二尖瓣疾病引起的左心房压升高易引起房颤的发生率[4]。治疗房颤的方法由1991年COX发明的迷宫手术, 到现在许多改良的治疗房颤的方法, 手术效果令人鼓舞[5]。本组患者在二尖瓣置换的同期行房颤射频消融手术, 不仅免去了单纯置换二尖瓣后再次需要内科射频消融的治疗, 而且避免术后因心脏异常搏动而影响到心功能, 手术效果好。
影响房颤复律的因素有左房内径和房颤的病史年限[6]。本组3例患者未复率, 其中1例左房径72mm, 另外2例患者房颤病史分别为7年及8年, 这是因为左房径大在围绕左右肺静脉的射频损伤环所占的面积比例相对较小, 使左房内的折返环不容易打断;房颤病史长发生的AF连缀现象影响到了复律。所以在射频消融过程中消融线的透壁性和连续性尤为关键, 本组病例均每个径线消融2次以上, 故术后复律率高。
二尖瓣置换同期行房颤射频消融术, 手术难度增加, 主动脉阻断时间及体外循环时间均增加, 而且由于射频消融术后心肌顿抑、心肌损伤在所难免, 故本组2例出现低心排综合征, 增加了呼吸机辅助时间、血管活性药物应用时间及住院天数, 故此类手术术后要注意监护循环等情况, 应用时间要相应延长。
总之, 通过本组病例分析, 二尖瓣置换同期行房颤射频消融术效果满意, 术后心功能恢复良好, 房颤复律率高,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在可控范围之内, 手术安全可靠, 值得在心血管诊疗中心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彭晓兰, 吴玉蕊, 谢慧能.近20年风湿热及风湿性心脏病发病的回顾性分析 (附470例报告) [J].海南医学, 2002, 13 (3) :1-2.
[2]Yuasa U, Kogure S, Yamamoto N, et al.Mitral valve replacement for heart failure due to hypertrophic obstructive cardiomyopathy;report of a case[J].Kyobu Geka, 2011, 64 (12) :1114-1117.
[3]Bogachev-Prokophiev A, Zheleznev S, Romanov A, et al.Ablation for atrial f ibrillation during mitral valve surger y:1-yearresults through continuous subcutaneous monitoring[J].Intract Cardiovasc Thorac Surg, 2012, 15 (1) :37-41.
[4]Deedwania P, Huang GW.An evidence-based review of apixaban and its potential in the prevention of stroke in patients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J].Core Evid, 2012, 7:49-59.
[5]Abba szadeh M, K ha n Z H, Meh r a n i F, et al.Per ioper at ive intravenous corticosteroids reduce incidence of atrial fibrillation following cardiac surgery:a randomized study[J].Rev Bras Cir Cardiovasc, 2012, 27 (1) :18-23.
心脏二尖瓣膜置换术 120例分析 第4篇
方法 回顾分析120例心脏二尖瓣置换的手术经验、围术期处理及死亡原因。结果本组二尖瓣置换术 81例, 双瓣置换术39例。死亡4例,病死率为3.33%。结论 术前改善心功能,术中加强心肌保护,提高手术技巧,加强围术期管理等是提高二尖瓣膜置换术疗效的重要措施。
【关键词】 心脏瓣膜疾病; 心脏二尖瓣置换术; 机械瓣
文章编号:1003-1383(2010)05-0564-03 中图分类号:R 542.506.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3-1383.2010.05.023
心瓣膜疾病多因风湿病等引起的病理性瓣膜改变,主要是二尖瓣叶和腱索变形、增厚、缩短所致,为临床常见的一种心内膜疾病。心瓣膜置换术是治疗的主要方法,选择匹配的瓣膜,术后注意抗凝治疗和抗排异反应,常收到满意的效果。我院自2003年7月至2009年12月行心脏二尖瓣膜置换术120 例, 总结其临床经验如下。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本组120例,其中男53例(44.17%),女67例(55.83%),年龄13~65岁,平均年龄43岁,病程8~50个月。术前诊断:风湿性心脏瓣膜病113例,瓣膜退行性病变和瓣膜脱垂4例,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 3例。心功能Ⅱ级 51例,Ⅲ级 65例,Ⅳ级 4例。伴有脑栓塞、偏瘫3例。
2.瓣膜类型 北京产GK双叶机械二尖瓣15个, 进口双叶机械瓣141个(其中包括Carbomedics53个,StJude瓣88个), 另外还使用牛心包生物瓣 3个 。
3.手术方法 本组手术均在气管插管、复合麻醉、体外循环下进行。均行胸骨正中切口,全身肝素化(3 mg/kg)后,采用中低温(28~30℃) 体外循环, 转流中维持平均动脉压在60 mmHg(1 mmHg=0.133kPa)左右。心肌保护方法为首量含血高钾冷停跳液(10~15℃)1 ml/kg,无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或轻度关闭不全者,自主动脉根部顺行灌注,如为中度及以上主动脉瓣关闭不全者切开主动脉行冠状动脉灌注,心肌表面适当放置冰屑以保护心肌。术中常规放置左心引流管,持续低流量吸引。本组单纯二尖瓣置换术81例,其中采用房间沟入路换瓣1例,经右房、房间隔入路换瓣80例;带垫片涤纶线间断缝合瓣膜57例,Prolene线连续缝合瓣膜24例。二尖瓣置换术保留后瓣及瓣下结构者63例,其中联合瓣膜置换39例,均先置换二尖瓣后换主动脉瓣。同期施行三尖瓣成形术102例,DeVega法96例,左房折叠6例,结扎左心耳21例,清除左房血栓18例。术中放置临时起搏导线116例。心脏自动复跳91例,除颤复跳29例。
结果
本组早期死亡4例 ,病死率为3.33%。死因1例为术后左心室破裂,3例为低心排量综合征。术后并发低心排量综合征11例;室性心律失常6例;1例合并糖尿病、高血压术中主动脉壁切口出血不止,反复应用明胶海绵、止血纱布,并再次肝素化阻断主动脉应用毛毡片重缝无效,后予干纱布填塞主动脉根部压迫止血关胸,术后第2天开胸取出纱布获救;5例术后再次开胸止血。术后发生瓣周漏1例,因症状轻,对症治疗后痊愈出院。术后随访105例,随访时间1~48个月,心功能Ⅰ级101例,Ⅱ级15例,晚期累计死亡4例。晚期死亡的主要原因为心力衰竭与血栓栓塞及抗凝过量出血。
讨论
1.保留瓣下结构及置换瓣膜的选择 风湿性心脏病是我国心脏瓣膜病中最常见的病因,多侵犯二尖瓣和主动脉瓣,引起结构破坏,最终将引起瓣膜功能失效。无论是儿童或老年病人,瓣膜损害已导致严重血流动力学障碍,无法用药物控制或其他手术方法修复,瓣膜置换手术是唯一有效的方法[1]。术前处理的重点为改善心功能。常规予强心利尿、吸氧与扩血管药物、极化液治疗。对50岁以上合并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同时心电图出现缺血性改变者,以及出现心绞痛症状者则应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如有冠状动脉狭窄术中一并行旁路移植术。
有报道认为,左心室正常舒缩功能的维持有赖于二尖瓣环乳头肌结构的连续性,保留二尖瓣后叶及瓣下结构,可保留左心室收缩结构的完整[2]。二尖瓣置换时保留二尖瓣腱索和乳头肌,对减少术后低心排量综合征的发生和改善远期心功能有重要意义[3]。二尖瓣置换术中争取保留二尖瓣后叶及瓣下结构,已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心脏外科医生所认同。我院同期保留后瓣及瓣下结构者63例,体外循环时间及手术时间无明显增加,未出现卡瓣或左室破裂。二尖瓣置换时可采用带垫片涤纶线间断或Prolene线连续缝合方式,但对瓣环组织严重钙化或脆弱、术野显露困难者,采用间断褥式缝合更为稳妥。选用单叶瓣置换时,应大孔朝前,避免影响左心室流出道血流通畅。
瓣膜的选择应根据瓣环大小及患者体重选择相应匹配型号的瓣膜。体重较轻者,不宜选用过大型号瓣膜。体重在 65 kg左右者,择25~27号二尖瓣即可,以关闭不全为主、左室明显扩大者选用27号。主动脉瓣与二尖瓣应相差1~2个型号,一般选择21~23号。过大型号的主动脉瓣膜易压迫冠状动脉开口,导致血流障碍,心肌缺血、心力衰竭,甚至出现心搏骤停等严重并发症[4]。
2.瓣膜关闭不全的处理和置换时机 巨大左房对左室及左右支气管的压迫不利于术后心肺功能的恢复,有作者提出左房容积大于60 mm3即需行左房减容术[5]。巨大左房患者术后极易出现低心排综合征、 恶性心律失常。完善的围术期心肌保护措施显得尤为重要,对有左心功能不全者,术前即可加用多巴胺和/或多巴酚丁胺等强心药物。本组6例行左房减容术,术后心功能显著改善。 缝合右心房切口前,常规探查三尖瓣,功能性三尖瓣关闭不全患者可行DeVega成形术,三尖瓣重度关闭不全则可应用人工瓣环作环缩手术,极少作瓣膜置换。
对伴有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患者,瓣膜置换手术时机最好是在术前应用抗生素2~3周,以体温基本正常2周后为佳;但若有严重的二尖瓣反流引起心脏功能受损较明显时,应尽早手术,以防病情急剧恶化,丧失手术时机[6]。如果感染无法有效控制,患者出现进行性或顽固性心力衰竭,也应尽早手术挽救患者生命。本组3例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患者围手术期予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抗感染,效果理想。
3.心率失常的防治及抗凝药的应用 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患者房颤的发生率较高,本组120例患者术前117例伴有房颤,术后72例恢复窦性心律,但维持2~4天后均转为房颤。左心室较大或特别小的患者,术后出现室性心律失常几率明显增高,围手术期应加强心电监护,还可事先在心外膜放置临时起搏导线以备用。瓣膜置换术后出现的低钾血症、低氧血症、低血容量也是并发心率失常的常见诱因。术后维持较高的血钾水平以预防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是安全而且有效的。我院换瓣病人术后血钾浓度通常维持在4.0~5.0 mmol/L。同时术后连续三天常规静脉补钾、补镁。在处理了原发病因后,如心律失常仍得不到有效控制,应及时使用相应的抗心律失常药。提高心率可选用阿托品、6542或异丙肾上腺素。室上性心动过速如超过120次/min,可选用西地兰静脉注射;无效时,慎重、缓慢地静脉注射稀释的维拉帕米,心率略变慢时立即停止注入[7]。
加强术后复查及随访,注意抗凝药的使用,抗凝药使用过量导致的体内脏器出血,或抗凝不足导致的瓣膜血栓形成,这都是导致换瓣患者远期死亡的主要原因,术后定期、及时复查血凝功能,维持PT在1.5倍,活动度在20%~40%之间为宜。一般生物瓣膜抗凝6个月,机械瓣膜终生抗凝[8],根据血凝结果及时调整抗凝药用量。
参考文献
[1]张宝仁,朱家麟.人造心脏瓣膜与瓣膜置换[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269-270.
[2]焦国庆,肖明第,林 雷,等.保留二尖瓣后瓣叶及瓣下结构的二尖瓣置换术的临床经验[J].上海医学,2008,31(6):391-393.
[3]安 君,郭可泉,谷春久,等.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776例[J].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2003,10(2):139-140.
[4]周新明,黄 杰,李伦明,等.重症心脏瓣膜病的外科治疗[J].临床外科杂志,2007,15(3):188-189.
[5]Is omura T,Hisatomi K,Hirano A,et al.Left atrial plication and mitralvalve replace mentfor giant left atrium acco mp anying mitral lesion[J].J Card Surg,1993,8:365-368.
[6]杨新伟,王志农,徐志云,等.二尖瓣脱垂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手术治疗[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9,30(2):133-136.
[7]朱幸沨,沈振亚,余云生.二尖瓣置换术后并发心率失常的防治(附42例报告)[J].苏州大学学报,2007,27(2):308-309.
[8]蒋 琛,陶翠菊,樊桂芬.心脏瓣膜置换术后50例护理体会[J].右江医学,2006,34(4):450-451.
(收稿日期:2010-06-12 修回日期:2010-09-14)
二尖瓣手术 第5篇
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人7例, 其中男性病人4例, 女性病人3例, 年龄17~69岁 (33.1±18.2) 岁, 体重44~79kg (61.7±12.8) kg。其中二尖瓣瓣叶脱垂伴关闭不全4例, 感染性心内膜炎、二尖瓣赘生物伴关闭不全2例, 先天性心脏病, 房间隔缺损伴二尖瓣关闭不全1例。术前心功能均NYHAⅡ-Ⅲ级。
2 术前准备
2.1 心理护理
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围手术期的健康宣教。由于患者对心脏手术持有恐惧和焦虑, 护士术前应向病人和家属介绍与手术麻醉有关的注意事项, 充分理解患者的恐惧心理并给予适当的安慰。尽量避免患者出现交感神经系统功能亢进症状, 如心悸、出汗、烦躁不安及呼吸困难等, 这些都可以增加心肌耗氧量, 有效的心理疏通, 能缓解心理压力[2]。
2.2 手术器械的准备
常规容器敷料, 心脏手术器械, 体外循环管路, 医生专用放大镜及头灯、小切口专用阻断钳, 推结器, 胸撑、剪刀、持针器, 起搏导线, 胸管, 6×14的涤纶编织, 4-0prolene, 5-0prolene, GORE-TEX?CV4。
2.3 室温
术晨提前1h打开层流装置并调节室温至25?C, 湿度50%~60%, 使患者的体温维持在36~37℃左右。
2.4 麻醉的准备
准备好手术中的各种药物;检查机器处于正常工作状态;开放2~3路静脉通路, 保证术中的液体补给量;穿刺桡动脉监测有创血压;术前常规放置食道超声探头备用, 术中为股静脉引流管定位, 观察左房左室排气情况及心脏复跳后瓣膜功能评估及心肌收缩力射血分数实时监测。
3 手术步骤及手术配合
3.1 体位安置
患者右侧背部垫三角海绵枕, 抬高45?。患者两手常规放置在手术床两边。术前在胸部体表常规放置体外除颤电极板 (左侧黏贴在左肋缘与腋中线交汇处, 右侧黏贴在右锁骨下) 备术中除颤用。右大腿贴负极板, 留置尿管。
3.2 皮肤消毒范围
取5%聚维酮碘消毒皮肤3遍。范围上至颈部下颌线, 下至大腿膝盖上缘, 躯干左侧至左腋前线, 右侧至右腋后线以及会阴部。
3.3 手术配合
全麻达成后, 经右侧颈内静脉置入体外循环上腔静脉引流管。右侧垫高45°, 常规消毒铺巾。经右侧腹股沟区置入股动静脉插管, 连接体外循环机。右前胸骨旁第4肋间小切口进胸, 单肺通气, 在心包对应房间沟处做一切口并延长至5-6cm, 丝线悬吊。经小切口在主动脉根部上方缝一荷包, 插入根部穿刺灌注引流管。并行循环, 阻断钳穿入胸壁, 阻断升主动脉, 心脏停跳。经房间沟切口进入左房, 暴露探查二尖瓣。根据病情的不同二尖瓣成形可采取两种方式, 一种是取用自体心包相应大小用5-0prolene缝合于缺损的二尖瓣前叶瓣进行修补;另一种方式是在后叶P2区用GORE-TEX?CV4人工腱索缝合后叶瓣缘于乳头肌上, 并用5-0prolene缝合反复缝合冗余的后叶瓣缘部分及前叶瓣缘部分。测瓣器测量成形环大小, 选择合适的成形环, 缝合于二尖瓣瓣环上。注水试验提示无明显反流。排气, 4-0prolene缝合房间沟切口。开放主动脉, 心脏复跳, 术中行经食管超声心动图 (TEE) 证实成形效果满意, 循环平稳后停机。固定心包, 留置胸腔引流管一根。鱼精蛋白中和肝素后拔除股动静脉插管及右侧颈内静脉插管。确切止血。清点纱布器械无误后, 逐层关胸。
4 结果
7例患者手术均成功。术后l周复查心脏彩超无病理性反流。体外循环时间130~258 min (170.4±47.7 min) , 升主动脉阻断83~166min (115.7±27.4 min) , 术中出血300~400ml, 手术日至出院日的天数为4~32天 (10.6±9.9天) 。出院时心功能情况较术前改善, 达到NYHAⅠ-Ⅱ级。
5 讨论
采用右胸前外侧小切口行微创二尖瓣手术是安全、可靠的, 其创伤小, 恢复快, 美容效果明显[1]。相关手术护士在参与此类手术前必须参加病例讨论, 了解病情, 熟悉手术方案、要点、体外循环管道及估计可能出现的问题, 物品准备齐全。主刀医生和助手做此类小切口微创手术时需要佩戴专用放大镜, 因此无法关注手里的器械, 所以要求洗手护士在手术配合时注意力要与手术医生同步, 传递手术器械时一定要准确、到位, 思路敏捷, 做到"精、准、快"。其次连接体外循环管路时管道固定在病人的右侧, 上腔静脉的连接管直接由麻醉医生带无菌手套与右侧颈内静脉的穿刺管道相连接。行右胸前外侧小切口微创二尖瓣成形术时所用的器械有些为内镜器械, 与以往开胸手术时用的器械要更为精细, 所以洗手护士要做好手术时和术后器械的保养和维护。洗手护士要保证手术台上缝合针用完及时收回, 保持台面的整洁, 物品固定位置放置, 手术前后应和巡回护士反复多次清点所有器械、纱布及缝针, 以保证手术的安全性。巡回护士特别要注意术前协助医生摆放手术体位, 体外心脏除颤电极片粘贴的部位应避开手术消毒范围, 并做好相应的连接;备好手术相关的物品, 如头灯, 除颤仪, 吸引器等等。手术时根据台上医生需要调节手术床, 及时调整室温, 维护手术间的工作环境。手术结束后将患者安全、平稳地送入重症监护室。
摘要:目的 总结右胸前外侧小切口微创二尖瓣成形术的手术护理配合经验。方法 采用右胸前外侧切口 (4cm) , 股动、静脉、右侧颈内静脉插管建立体外循环, 经胸阻断主动脉, 冷血停跳液顺行灌注保护心肌, 直视下经左房切口行二尖瓣成形手术。结果 手术护理配合顺利, 患者安全返回ICU。结论 熟悉患者的生理、心理特点, 准备充分, 考虑全面, 做好手术全过程的护理配合, 是手术成功的重要保证。
关键词:右胸前外侧小切口,二尖瓣成形手术,手术配合,微创
参考文献
[1]陈和明, 刘立明, 胡建国.右胸前外侧小切口微创二尖瓣置换术.中南大学学报 (医学版) .2010, 35 (9) :1005-1008[1]陈和明, 刘立明, 胡建国.右胸前外侧小切口微创二尖瓣置换术.中南大学学报 (医学版) .2010, 35 (9) :1005-1008
[2]关永红, 掌孝荣, 王丽.右进胸小切口二尖瓣置换的手术配合.吉林医学.2010, 31 (34) :6382-6383[2]关永红, 掌孝荣, 王丽.右进胸小切口二尖瓣置换的手术配合.吉林医学.2010, 31 (34) :6382-6383
二尖瓣手术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男15例, 女21例;年龄42~62岁;病程8~25a。心功能Ⅱ级5例, Ⅲ级20例, Ⅳ级11例。心胸比例0.48~0.60。心电图示窦性心律6例, 心房颤动心率30例, 合并电轴右偏、右心室大24例。心脏超声示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32.0~40.0mm, 平均 (34.83±3.24) mm, 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为30.60~60.00 ml/m2, 平均 (48.90±5.76) ml/m2, 射血分数 (EF) 43.6%~67.6%, 平均 (52.60±11.72) %, 二尖瓣瓣口面积0.6~1.0 cm2, 平均 (0.72±0.14) 。
1.2 方法
1.2.1 麻醉方法
术前30min肌注哌替啶1mg/kg, 东莨菪碱0.3mg。入室后局麻下行动脉穿刺置管。麻醉诱导:在有创动脉血压监测下开始麻醉诱导, 其中咪唑安定0.1mg/kg, 芬太尼15-20ug/kg, 维库溴铵0.2mg/kg。插管后, 接呼吸机后七氟烷吸入维持, 间断芬太尼, 咪唑安定, 维库溴铵静注。必要时异丙酚静脉泵入。
1.2.2 心肌保护
在主动脉阻断后, 主动脉根部氧合血与心肌停跳液4:1诱导, 待心肌电机械活动停止后, 改用冷血含钾停跳液灌注至诱导量 (30ml/kg) , 每隔30分钟以此液间断灌注维持 (10ml/kg) 。心内操作结束时, 氧合温血持续灌注至心脏出现心电活动或复跳。术中常规以冰屑盐水维持心肌表面低温状态。
1.2.3 复跳后处理
复跳后适当延长体外循环 (CPB) 辅助时间, 避免充盈过度。复跳给予血管活性药物, 硝普钠0.5~2.0ug/ (kg.min) , 肾上腺素0.05~0.15 ug/ (kg.min) , 去甲肾上腺素0.05~0.2 ug/ (kg.min) 。有心动过缓时, 加用异丙肾上腺素0.05~0.2 ug/ (kg.min) 或安装心外临时起搏器。
1.2.4 术中监测
持续监测动脉血压, ECG, SPO2, 体温, 血气, 电解质, 尿量, 血糖, 激活全血凝血时间 (ACT) 。监测不同心率时的平均动脉压 (MAP) , 中心静脉压 (CVP) 。
1.3 统计分析
所得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对不同心率时的血压, CVP进行对照t检验, P<0.05为有显著差异性。
2 结果
体外循环时间60~100min。心脏阻断时间40~65min。自动复跳16例。除颤20例。无法脱机行体外膜肺氧合支持5例。本组患者在不同心率时的血压, CVP结果, 见表1。心率在95~105时的血压, CVP与心率在70~85时的血压, CVP有显著差异性 (P<0.05) 。
3 讨论
小左室行二尖瓣置换的患者, 大多数是由于二尖瓣的狭窄。二尖瓣狭窄导致血液在舒张期从左心房注入左心室受限, 左心室舒张期充盈量下降, 前负荷减少, 导致机体供血不足。二尖瓣慢性狭窄引起的小左心室是左心室对容量负荷减少所产生的一种适应性改变, 长期慢性的左心室充盈不足, 左心室作功相应减少, 部分心肌细胞不作功, 而处于类似"冬眠"状态, 心排血量降低, 患者体力活动受限, 从而使部分患者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 (LVEDD) 及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 (LDEDV I) 明显变小, 甚至可能使小左心室发展成左心室萎缩, 部分心肌纤维化, 病程愈长, 小左心室发生率愈高。长期瓣膜病理性改变使心脏负荷增高, 导致心肌肥厚心脏增大、及严重心功能损害和血流动力学的功能障碍, 患者的心肺功能代偿能力差、尤其是心肌收缩力和能量储备功能下降, 给手术和麻醉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这类患者的手术死亡率相对较高, 因此此类患者的麻醉有一定的特殊性。
3.1 麻醉诱导和维持
应合理选择对循环影响轻的麻醉药物, 控制好药量和给药速度。目前以选择芬太尼, 咪唑安定等麻醉药诱导为主。芬太尼是现今心脏手术麻醉的首选药物[2]。咪唑安定对循环系统干扰轻, 比较适合于心功能差患者或心脏手术的麻醉[3]。麻醉维持选用七氟烷, 多个医学中心证明七氟烷其对心肌以及其他器官有保护作用。
3.2 心肌保护
对小左室合并心脏瓣膜手术患者术中应积极做好心肌保护, 良好的心肌保护不但是手术成功的基础, 也是直接影响早期和远期手术效果的重要问题。主要措施有心表面冰屑外敷;全部采用高钾含血冷停跳液的灌注方法 (晶体液与血液比例为1:4) , 使心脏停搏于有氧环境, 心肌细胞无氧酵解降低, 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4]。终末温血在灌注可为停搏心肌提供最佳代谢环境, 心肌细胞可在最小氧需下得到最大的氧供, 而且温血携带和运输氧, 缓冲p H值, 提供适当的渗透压, 代谢底物的功能也处于最佳状态, 大大缩短了心肌的缺血期, 限制了再灌注期, 消除了低温的有害反应, 有利于心肌电生理活动、酶学及形态学的改变, 尤其对不成熟心肌及病变较重的心脏有利。另外, 一些研究还发现与冷血灌注相比, 温血灌注可避免心肌冷挛缩。在开放前再次使用富含代谢底物的温血停搏液灌注, 可促进心肌代谢的恢复, 更好地保存ATP, 使应激反应恢复正常。心脏复苏后辅助循环时间要足够, 一般认为要达到主动脉阻断时间的1/3~1/2[5]。
3.3 复跳后处理
小左室行二尖瓣置换后患者, 由于二尖瓣置换术解除了小左心室患者二尖瓣梗阻, 术后早期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有显著增加, 但术后早期射血分数无明显改变, 有时甚至降低, 随着术后左心室作功增加, 处于"冬眠"状态心肌逐渐恢复功能。因此在心脏复跳后, 应该维持稍快的心率, 这样既可以保证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不显著增加同时又可以保证足够的心输出量。本组结果得出维持100左
4 结论
小左心室行二尖瓣置换的患者的麻醉应选择对循环影响轻或对心肌及其他器官有保护作用得麻醉药, 术中心肌保护采用温晶血诱导, 冷晶血维持, 终末温血灌注。心脏复跳后维持稍快的心率, 100次左右/min。
摘要:目的 回顾性分析总结36例成人小左心室患者行二尖瓣置换术的麻醉管理, 从而探讨成人小左心室患者行二尖瓣置换术的麻醉管理方法。方法 36例小左心室行二尖瓣置换术患者, 心功能Ⅲ~Ⅳ级, 术前均经过严格改善心功能治疗, 选择有利的手术时机, 采用芬太尼, 咪唑安定、七氟烷等药进行全身麻醉。中度低温体外循环, 以高钾含血冷停跳液灌注心脏。心脏复苏后静脉输注血管活性药物等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监测患者复跳后不同心率时的血压 (平均动脉压) 和中心静脉压。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所得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对不同心率时的血压, CVP进行对照t检验, P<0.05为有显著差异性。结果 体外循环时间60100min。心脏阻断时间4065min。自动复跳16例。除颤20例。无法脱机行体外膜肺氧合支持5例。患者心率在95105时的血压 (MAP) 、CVP与心率在7085时的血压 (MAP) 、CVP有显著差异性 (P<0.05) 。结论 小左心室行二尖瓣置换的患者的麻醉应选择对循环影响轻或对心肌及其他器官有保护作用得麻醉药, 术中心肌保护采用温血诱导, 冷晶维持, 终末温血灌注。心脏复跳后维持稍快的心率, 每分钟100次左右。
关键词:小左心室,二尖瓣置换,麻醉管理
参考文献
[1]Kennedy JW.The use of quantitative angiocardiography in mitral valvedisease.In:Duran C, ed.Recent p rogress in mitral valve disease[M].London:Butterworth and Co ltd, 1987:149.
[2]许建, 高天华.严重心功能减退者心脏瓣膜置换术麻醉处理[J].临床麻醉学杂志, 1997, 13 (2) :113.
[3]胡小琴, 主编.心血管麻醉及体外循环[M].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7:139~14.
[4]龙村, 主编.体外循环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7.219.
二尖瓣手术 第7篇
关键词:保留瓣下结构,二尖瓣置换术,围术期病死率,并发症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999年12月至2009年12月在新乡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行二尖瓣单瓣置换术的所有患者病例资料,所有病例在新乡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病案室均有完整的病案记录。包括个人资料、病史、辅助检查、术前心功能分级、术前治疗情况、手术情况、体外循环情况、重症监护室(ICU)记录、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最后结局。
1.2 入选及剔除标准
入选标准:(1)二尖瓣单瓣置换患者。(2)既往无二尖瓣手术史。剔除标准:(1)合并主动脉瓣、三尖瓣置换患者。(2)合并先天性心脏疾病而行同期手术者。(3)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而行同期手术者。(4)单纯后瓣腱索保留者。按标准共544名患者病例资料入选,按术式不同分为MVRC与MVRP两组病例,其中MVRC 428例,MVRP116例。MVRC组按本院常规行瓣膜置换,术中切除瓣膜及瓣下结构,MVRP组于术中保留大部分前、后瓣叶及全部瓣下结构。其后对比分析两组病例术前基本情况、术中具体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早期病死率。
1.3 统计学处理
据分析均应用SPSS11.0统计学软件计算,计数资料均用率表示,分析方法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t检验或t'检验,α=0.05为显著性水准。
2 结果
2.1 术前基本资料
见表1。
术前MVRP组心功能NYHAⅣ、心肌劳损者比例较大,左房、左室内径也较大,EF、FS值较小,病情偏重。
2.2 术中各情况对比分析
MVRC组和MVRP组转机时间分别为(67.7±38.2)、(72.2±12.1)分;阻断时间分别为(39.9±22.4)、(42.1±4.1)分;MVRP组与MVRC组对比,术中观察指标基本一致(P>0.05)。
2.3 术后MVRP组与MVRC组术后情况对比
见表2。
MVRP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少于MVR组(P<0.05)。术后血流动力学MVRP组更稳定(P<0.05)。MVRC术后死亡19例,其中低心排8例,左室破裂6例,心律失常4例,多器官功能衰竭1例。
3 讨论
MVRP保留了瓣下结构,维持了瓣环-乳头肌连续性,限制了左室的过度舒张,维持心室收缩的理想形态,使心肌纤维保持一致的收缩幅度,有助于收缩期左室纵轴缩短,增加其整体收缩效率。故术后心功能恢复较快,血流动力学较稳定,多巴胺、肾上腺素血管活性药物使用较少,低心排血量发生率明显减低。同时由于左心功能维护较好,既能改善患者的肺淤血症状,又可以减少术后气管插管呼吸机支持时间,从两个方面减少肺部感染的发生[1]。
左室破裂是二尖瓣置换术后所特有的并发症,虽然发生率不高,但危害巨大,病死率较高,多数患者因为不能及时建立体外循环,无法修补破裂而死亡[2]。MVRP能减少左室破裂发生。MVRP能更好的维持瓣膜置换患者术后的左心收缩功能,稳定循环,增加冠状动脉灌注,从而减少心律失常发生。同时MVRP保留了包括乳头肌在内的瓣下结构,使乳头肌附着区域的左室壁反常活动减少,并且由于腱索乳头肌的牵拉保护作用,复跳后左室不会过度扩张,心室中部横向纤维功能稳定,是MVRP减少术后心律失常发生的另一重要原因。
当然MVRP的广泛临床应用也面临几大因素的制约。首先左室流出道梗阻及瓣下结构干扰人工瓣功能问题一直困扰着MVRP[3]。多发生于前后瓣下结构同时保留的MVRP。我们追踪研究显示,MVRP组术后半年内复查UCG,曾有2例出现瓣膜功能障碍发生,其主要原因为:早期手术技巧及使用单叶国产瓣膜之故,但随着MVRP技巧的不断改良及人工双叶瓣膜的普及,此类问题已大为减少。其次二尖瓣瓣环大小也对MVRP的应用有一定影响。在MVRP中所用人工瓣膜直径均为27mm或以上,术中探查如瓣环过小,多考虑切除瓣下结构,以免保留之瓣下结构引起人工瓣膜置入困难、影响瓣膜开启功能。最后保留瓣下结构时,如何保持具有完整张力的瓣下装置应引以注意。术中腱索乳头肌张力松弛,瓣下结构可能影响人工瓣活动。张力过高,可影响左心室舒张功能,并且日后还可因张力过高导致腱索断裂。张力大小如何保持至目前为止还没有具体指标来决定。本研究虽然未发现此类乳头肌断裂并发症,但我们在选择保留全瓣时,对于腱索乳头肌严重挛缩、融合的一般不作保留。另外对二尖瓣黏液样变较严重的,一般也不保留瓣下结构,以防腱索断裂导致严重并发症,并且远期效果有待考察。
参考文献
[1]孙小康,刁明强,郭向东等.保留后瓣及瓣下结构的二尖瓣置换术[J].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2005,6(2)62-65.
[2]Zhang HJ,Ma WG,Xu JP,et al.Left ventricular rupture after mitral valve replacement:a report of13cases[J].Asian Cardiovasc Thorac Ann,2006,14(1):26-29.
二尖瓣手术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抽选我院2010 年1 月~2011 年2 月收治的二尖瓣狭窄患者117 例, 结合患者入院时间先后将其分为观察组 (58 例) 和对照组 (59 例) 。 观察组患者中男45 例, 女13例, 年龄45~80 (62.1±3.7) 岁;对照组患者中男45 例, 女14例, 年龄45~81 (62.5±3.6) 岁。对比两组患者临床资料, 其在性别、年龄上差异无显著性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对照组患者均实施传统正中开胸手术。 患者给予常规气管插管麻醉, 于患者心脏正中上方劈开胸骨后于主动脉插上动脉引流管, 在患者上、下腔静脉插上腔静脉引流管以建立体外循环, 阻断患者主动脉后完成二尖瓣置换手术。观察组患者则实施微创直视二尖瓣置换术。 患者持仰卧位并将右侧胸垫高约30°、右上肢向外扩展并固定, 给予患者双腔气管插管以及中心静脉插管, 置入食管超声心动探头并行全身麻醉。 手术过程中给予患者肝素1mg/kg, 由食管超声引导并经右侧颈内静脉置入15Fr或者17Fr静脉插管以为上腔静脉引流管, 同时于患者右侧耻股直至髂前上脊连线中点下方约2cm处、股动脉搏动点内侧2~3cm作纵形切口, 游离患者股动脉以及静脉。 医生应该在超声引导下降股静脉穿刺导丝置入患者右心房, 将静脉插管置于近腔静脉开口处, 将股动脉纵切口置于患者股动脉以建立体外循环。 而后医生应该在患者右侧锁骨中线第4 肋间作4~6cm横切口, 于患者腋中线第5 肋间作1cm切口经右上肺静脉置入左心引流管以及心包牵引线, 于患者腋前线第3 肋间作1cm切口并置入Chitwood, 此时医生应该阻断患者上下腔静脉、 主动脉并将患者心脏停搏灌注, 操作直视微创手术器械经由患者房间沟完成二尖瓣置换术。 本次研究中对照组患者置换生物瓣膜18 例、机械瓣膜41 例, 观察组患者置换生物瓣膜18 例、机械瓣膜40 例。
1.3 观察指标[1,2] (1) 测定两组患者气管插管时间、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持续时间、ICU入住时间、手术切口长度、住院时间等诸多手术指标; (2) 统计两组患者围手术期输血率以及整体输血量、术后引流量。
1.4 统计学分析使用SPSS 16.0 统计数据, 数据检验方式分别为t检验和 χ2检验, P<0.05 则二者间差异显著, 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指标对比观察组患者者气管插管时间、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持续时间、ICU入住时间、手术切口长度、住院时间等诸多手术指标相较于对照组, 差异显著性 (P<0.05) 。见表1。
2.2 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指标对比观察组患者围手术期输血率以及整体输血量、术后引流量相较于对照组, 差异显著性 (P<0.05) 。 见表2。
3 讨论
二尖瓣狭窄是一种由于急性风湿热而引发患者心脏炎症并遗留的以瓣膜病为主的心脏疾病类型, 其可以分为轻度狭窄、中度狭窄、重度狭窄三种类型, 同时二尖瓣狭窄还是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最常见的类型之一, 患者由于反复、持续的风湿热疾病而造成二尖瓣以及瓣膜交界处、基底处水肿, 相关炎性渗出物以及增生物不断形成, 最终在纤维蛋白的粘合、沉积、纤维性病变的作用下形成二尖瓣前后瓣叶交界处粘连、融合, 瓣膜不断增厚、粗糙、硬化以及钙化, 瓣膜活动能力、开放能力均受到严重限制, 形成瓣膜狭窄疾病, 对患者正常生活以及生命安全均造成严重威胁[3,4]。
临床针对二尖瓣狭窄患者的治疗方法包括保守药物治疗以及手术治疗两种, 其中手术治疗又包括经皮房间隔穿刺、闭式交界分离术、直视二尖瓣成形术、瓣膜置换术成形术等多种方法。 本次研究中使用的微创直视二尖瓣置换术能够通过患者股动脉、股静脉、颈静脉建立体外循环, 外科医师可以分为两组同时完成胸腔操作、股动脉以及股静脉操作, 有效缩短患者手术时间, 且微创直视二尖瓣置换术能够通过胸腔小切口入路, 患者手术过程中不用担心空气进入体外循环系统, 有效避免患者心律失常、脑部并发症的发生。 此外, 微创直视二尖瓣置换术不会对患者胸骨结构造成不必要的破坏, 患者术后正常生活并不会受到太多影响,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 微创直视二尖瓣置换术手术过程中医生必须从右侧胸骨小切口观察患者心脏情况, 因此医生术前必须全面、详细了解患者心脏病变情况, 确保患者符合微创直视二尖瓣置换术标准, 若患者存在胸膜粘连、大动脉炎或者动静脉迂曲狭窄症状, 此时患者必须实施正中开胸手术[5]。
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诸多手术指标均优于对照组 (P<0.05) , 证明微创直视二尖瓣置换术相较于传统正中开胸手术具有更加优秀的手术指标, 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抽选我院2010年1月2011年2月收治的二尖瓣狭窄患者117例, 结合患者入院时间先后将其分为观察组 (58例) 和对照组 (59例) 。对照组患者均实施传统正中开胸手术, 观察组患者则实施微创直视二尖瓣置换术, 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效果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者气管插管时间、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持续时间、ICU入住时间、手术切口长度、住院时间等诸多手术指标相较于对照组, 差异显著性 (P<0.05) 。观察组患者围手术期输血率以及整体输血量、术后引流量相较于对照组, 差异显著性 (P<0.05) 。微创直视二尖瓣置换术相较于传统正中开胸手术具有更加优秀的手术指标, 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微创直视二尖瓣置换术,传统正中开胸手术
参考文献
[1]邱志兵, 陈鑫, 杨婷, 等.闭式体外循环下直视微创手术与常规二尖瓣手术疗效的随机对照试验[J].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2015, 22 (1) :4-8.
[2]许李力, 尤斌.体外循环下直视微创与传统正中开胸的房间隔缺损手术治疗的对比:倾向性评分匹配研究[J].心肺血管病杂志, 2015, 34 (4) :274-277.
[3]许李力, 尤斌, 高峰, 等.微创直视二尖瓣置换术与传统正中开胸手术的比较[J].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2014, 30 (1) :21-23.
[4]孔敏坚, 董爱强, 程海峰, 等.右胸小切口二尖瓣置换术与传统手术比较[J].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2013, 29 (4) :204-206.
二尖瓣手术 第9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取2007年至2011年4年中行瓣膜成形术患有二尖瓣关闭不全症的患者9例, 其中男6例, 女3例, 年龄为42~65岁, 平均年龄为 (56.7±1.2) 岁。风湿性瓣膜病变患者4例, 退行性及其他病变患者5例。
1.2 方法
9例患者均给予静脉复合麻醉, 胸骨正中切口, 在中度血液稀释, 中度低温及常规体外循环下进行手术治疗, 患者经升主动脉根部给予4∶1含血冷心脏停搏液灌注, 并于心包腔冰盐水及心脏局部区域敷冰泥, 以保护心肌。9例患者均于心脏停搏状态下重点术中探查评估, 确定并在术中作注水试验了解二尖瓣功能状态, 确定成形术的关键部位, 成形方法, 即对二尖瓣交界粘连狭窄行分离切开, 瓣环扩大, 瓣叶柔软者, 无瓣膜钙化者予扩大的瓣环交界处用Devega法缝缩, 成形后用导管通过左室注水, 观瓣叶成形情况, 并行心脏复跳后食管超声检查, 确定成形术效果满意。术后给予患者监护治疗, 多巴胺、多巴酚丁胺、米力农等应用维持患者的血压, 心输出量, 呼吸机辅助支持保证机体氧供, 控制患者的液体出入量, 术前房颤的患者往往在刚脱离体外循环后偶尔会短时间地回复到窦性心律, 对此可使用胺碘酮药物治疗, 以尽量维持患者的窦性心律, 服用阿司匹林及华法令防止血栓形成[3]。出院之前对患者进行心脏超声复查, 观察患者二尖瓣成形的效果, 以及患者心脏功能的恢复情况。
1.3 统计学意义
研究中所得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包SPSS13.0进行统计学方面的分析, 行t检验。P<0.05代表差异在统计学上具有显著性。
2 结果
9例手术患者中无1例患者死亡, 病例中出现二尖瓣狭窄患者1例, 残留轻度反流症状的患者1例, 其余患者恢复良好, 康复率可达78%。此次手术之后9例患者均未需二次手术, 及并发症出现。于患者出院前对其进行左心房直径以及左心室舒张末直径的测量, 测量结果为左心房直径为28~64 (45.7±17.8) mm, 左心室舒张末直径为41~60 (50.6±9.4) mm, 与手术治疗前相比有明显缩小。详情见下表1。
3 讨论
临床研究实验可知, 二尖瓣关闭不全症的产生原因有很多种, 其主要原因为缺血性、感染性、退行性以及先天性二尖瓣关闭不全[4]。由于二尖瓣成形术保留了患者的二尖瓣瓣叶与瓣下结构正常的解剖, 使患者的心脏几何形态得以维持, 故而保证了患者的左心室收缩功能, 且患者于手术后无需长时间的抗凝治疗, 手术后形成血栓、感染、出血以及并发症的出现率低等优良特点, 故而越来越多的二尖瓣关闭不全患者主张选用二尖瓣成形术进行治疗。但由于二尖瓣关闭不全症的产生原因较为复杂, 故而于治疗时也需根据患者病因、瓣膜以及解剖结构的不同而进行不同状况的区别治疗。故需掌握二尖瓣成形术的适应症, 这就要求病变以瓣环扩大为主要病理改变, 瓣叶及瓣下结构无明显改变着, 瓣膜无钙化改变, 而仅仅瓣缘对合不严者, 或腱索延长, 并有一定韧性或局限腱索断裂伴瓣环扩大者。
二尖瓣成形术, 除了无需长时间的抗凝治疗以及避免换瓣所带来的多种并发症之外, 还能减少患者发生细菌性心脏内膜炎的病发风险, 更重要的是保留患者的瓣膜装置可以保护患者的左心功能, 与此同时还能避免患者生物瓣的衰败、机械瓣的抗凝问题, 无需二次手术。
通过上述实验结果可知, 患者于手术治疗后左心房直径与左心室舒张期直径有明显缩小, 通过二尖瓣成形术的治疗, 患者二尖瓣的附属结构得到修复, 单向阀作用得以恢复。二尖瓣成形是一种较精准的外科手术, 同时要求术者有一定的经验, 本组病例中术者在成形过程中则以瓣环成形为基础重点, 它可弥补其他成形技术不理想之处, 可借此瓣环环缩来补充。故由二尖瓣成形的血流动力可知, 二尖瓣成形术可以明显减少患者的反流, 降低左心室收缩末期的容积, 患者的血液可良好流动[5]。故而二尖瓣成形术可谓是二尖瓣关闭不全患者的良好的治疗方式, 如若病例选择适宜, 医者成形技术良好, 便可有绝佳的治疗效果。在治愈患者疾病的同时也能减轻患者痛苦, 节省患者手术的医疗费用, 减少瓣膜置换术后的管理。
参考文献
[1]Qin.JX, Shiota T, McCarthy PM, et a1.Imlportance of mitra valverepajrassoceiated with left ventrieular reconstruction for patientswith is-chemic eardiomyopathy:a read-time three-dimensionaleehoeardiographiestudy[J].Cireulation, 2010, 23 (11) :241-246.
[2]Maisano F, De Bonis M.The double.orificetechnique in mitralvaive repair:a simple solution for complexproblems[J].J ThoracCardiovasc Surg, 2009, 33 (5) :674-681.
[3]刘道明, 陈龙, 陈炜生, 等.二尖瓣成形术治疗二尖瓣关闭不全35例临床分析[J].实用医学杂志, 2008, 24 (12) :2135-2136
[4]Mantovani V, Marisealeo G, Lev A, et a1.long-term results ot"thesurgical trealmerlt of chronic isehemie mitral regurgitation comp-arison of repair and prosthetic replacement[J].J Heart Valve Dis, 2004, 13 (3) :421-429.
二尖瓣手术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