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儿童保健服务模式论文

来源:漫步者作者:开心麻花2025-11-191

儿童保健服务模式论文(精选12篇)

儿童保健服务模式论文 第1篇

1领导重视、明确责任, 是做好生殖健康服务的组织保障

生殖健康干预工程是计划生育“三大工程”之一, 为把这项民生工程落实到位, 我市各级领导高度重视, 采取行政手段积极干预, 出台政策, 提供组织保障, 并把生殖健康下乡服务纳入乡镇责任制考核中。实行主管领导干部包片联乡责任制, 形成“市局督促考核, 乡镇组织实施, 村级告之宣传, 市计生站技术服务指导, 乡镇咨询随访转诊服务”的三级联动机制。同时, 不断地加大对市服务站的人才引进、技术培训、资金保障、设备添置等工作力度, 确保生殖健康下乡服务诊治活动的顺利开展。

2慎密组织、精心准备, 是做好生殖健康下乡服务的基本保证

2.1 下乡人员准备

为确保下乡生殖健康技术服务质量, 安排下乡的人员必须是取得执业医师资格、主治及以上职称、经过省级培训、业务精湛且医德医风高尚的工作人员。携带免费药品、叶酸、B型超声、乳透仪、阴道镜、波姆光、宫颈癌筛查 (TCT) 器具及投影宣传等设备下乡入户。

2.2 服务开展

2.2.1 择点:

下乡前要对服务地点进行选择。择点要求交通便利、辐射半径广、人员集中密、村活动室布局合理, 便于下乡活动的开展和服务对象隐私保护。

2.2.2 宣传:

服务地点选择后, 对附近辐射村组的计生专干进行宣传培训, 告之检查注意事项, 如B型超声检查要憋尿;发放宣传卡册、生殖健康检查单、填写服务对象个人信息、随访要求、就转诊服务流程等。并由计生专干完成生殖健康检查单上的个人信息填写、下乡生殖健康检查前的入户宣传、卡册发放, 并告之检查时间、地点、注意事项等。

2.2.3 活动开展:

针对不同层次、不同育龄人群的生殖健康需求, 我站打造“四式服务”:一是全程式服务:对参加生殖健康服务的对象, 免费进行健康体检、咨询, 如B型超声、阴道镜、乳透、宫颈癌筛等检查, 并建立以育龄妇女为中心家庭健康档案。通过对自身保健扩大到家庭其他成员, 根据自身和家庭成员健康需求变化, 开展以定期生殖健康检查为主, 一对一实时动态的家庭健康随访和跟踪, 实施全程系列优质服务。二是预约式服务:对不能参加设点服务的群众, 将医师名片由计生专干发给服务群众, 实行预约医师或到乡镇计生站所参加生殖健康检查;当服务对象需要医师到家服务, 我站以服务车为纽带, 通过车载服务设施到家, 一对一的上门服务。三是个性化服务:针对不同育龄人群、不同的层次、不同的病情, 对生殖健康的不同需求, 我站采取医师或咨询师一对一帮助, 有针对性地治疗、咨询、心理疏导和解释。四是陪伴式服务:对需要陪伴的服务端对象, 由计生专干陪同, 直接预约医师进行诊治。如服务对象需要转诊, 由接诊医师直接陪同到上级医疗机构诊治。

3实时咨询随访、动态管理, 是做好生殖健康下乡服务的有效途径

3.1 对于建立了生殖健康档案服务人群实时随时随访

我站按排专人, 按照健康档案记载, 根据医疗和计生随访要求, 动态对育龄妇女本人及家庭其他人员进行电话、短信、明信片、电子邮件等方式跟踪随访, 如生日短信祝福、一对一服务、如期通知“两癌”筛查等。对他们健康行为、健康意识进行指导。通过长期动态跟踪随访及全方位细致服务, 拉拢了与育龄妇女及家庭成员之间的距离, 避免了过去门诊服务不够周到、全程服务不周全的缺陷。

3.2 对生殖健康下乡服务整个过程实施动态的全程管理

从人员组织、设备调试、地点选择、宣传服务、咨询随访、抽查考核建立了长期考核机制。通过不定期电话、短信、网络等方式对下乡人员服务水平、工作态度、随访咨询是否及时等进行监督, 作为工作业绩考核的重要指标。通过实时动态管理、全程优质服务, 使生殖健康下乡服务至始至终都处在监督管理之中, 避免了工作有始无终。

通过以上服务, 对近3年已建立了生殖健康档案的农村已婚育龄人群进行复查和随访, 生殖道感染率下降至20.24%, 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但农村女性对生殖健康治疗依从性不强、生殖健康保健意识淡薄及再感染率高等问题, 是广大医务工作者今后生殖健康下乡、宣传及健康指导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儿童保健服务模式论文 第2篇

一、判断题

1、新生儿出院后一周内,医务人员到新生儿家中进行访视,了解出生时情况、预防接种情况、新生儿疾病筛查情况等。(√)2、0-6岁儿童健康管理的服务对象为辖区内居住的0-6岁本地户籍儿童。(×)

3、儿童健康管理服务中,婴幼儿在 6-8月、12月、24月龄时应分别进行1次血常规检测。(×)

4、新生儿访视率的分母为年度辖区内活产数。(√)

5、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为学龄前儿童每年提供2次健康管理服务。(×)

6、新生儿满月访视应在家中进行,重点询问和观察喂养、睡眠、大小便情况。(×)

7、儿童健康管理服务在时间上应与预防接种时间相结合。(√)

8、儿童出生1个月,监护人应带儿童到居住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健康检查。(√)

9、学龄儿童每半年提供1次健康服务。(×)

10、新生儿出院后3天内,医务人员应到新生儿家中进行访视。(×)

11、健康管理中发现转送上级医疗机构作进一步诊断与治疗的儿童,应在2周内追踪诊治结果。(√)

12、新生儿访视率=年度辖区内接受2次及以上访视的新生儿人数/年度辖区内活产数×100%。(×)

13、正常新生儿访视重点询问和观察喂养、睡眠、大小便、黄疸、脐部情况、口腔发育等。(√)

二、单选题

1、儿童健康指导内容不包括:(D)A.母乳喂养 B.中医保健 C.口腔保健 D.体格检查

2、对于新生儿访视以下哪项不属于异常(C)。

A.脐部有肉芽 B.腋温35℃ C.溢奶 D.皮肤严重黄染

3、关于婴儿期的预防接种程序,不正确是:(D)

A.出生时接种卡介苗 B.2个月开始口服脊髓灰质炎疫苗 C.3个月接种百白破疫苗 D.6个月接种麻疹疫苗

4、学龄儿童健康管理中正确的是:(C)

A.每3个月提供1次健康服务 B.每半提供1次健康服务 C.每年提供1次健康服务 D.每2提供1次健康服务

5、关于母乳喂养,以下哪项是错误的?(C)A.产后1小时内开始吸吮

B.生后2周是建立母乳喂养的关键时期

C.6月内纯母乳喂养,但可添加果汁和水 D.在添加辅食基础上,继续母乳喂养至2岁

6、儿童健康管理服务规范的服务对象为(B)A.辖区内0-6岁户籍儿童 B.辖区内居住的0-6岁儿童

C.辖区内0-3岁户籍儿童 D.辖区内居住的0-3岁儿童

7、婴幼儿健康指导的内容不包括(C)。

A.喂养指导 B.中医保健 C.体格检查 D.意外伤害预防

8、纯母乳喂养应坚持至出生后(D)。

A.4个月 B.1周岁 C.2周岁 D.6个月

9、一般预防接种后观察多长时间,无异常可回家?(C)A.10分钟 B.15分钟 C.30 分钟 D.60 分钟

10、在6、12、24、36月龄时使用(C)分别进行1次听力筛查。

A.耳生发射 B.脑干诱发电位 C.听性行为观察法 D.音叉检查

11、体检时发现下列哪种情况应及时转诊?(C)A.血红蛋白100g/L B.轻度肥胖 C.听性行为筛查未通过 D.鹅口疮

12、婴幼儿健康管理过程中要求进行免费血常规检查的年龄为(C)。

A.3,6,12月龄 B.6-8,l2,24月龄 C.6-8,18,30月龄 D.12, 18,30月龄

13、儿童中医药健康管理中,在儿童(D)月龄时向家长传授按揉四神聪穴方法。

A.12月龄 B.18月龄 C.24月龄 D.30月龄

14、儿童应从(B)岁开始每年采用国际标准视力表或标准对数视

力表灯箱进行一次视力筛查。

A.3岁 B.4岁 C.5岁 D.6岁 15、0—6岁儿童健康管理档案核查表中,对于18个月的婴幼儿哪项可以不查:(C)

A.体重、身长 B.血红蛋白 C.听力筛查 D.发育评估

16、婴儿满月后的随访服务均应在(B)进行。A.产妇家中 B.乡镇卫生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C.村卫生室 D.辖区妇幼保健院 C.新生儿至5周岁 D.新生儿至6周岁

17、如果新生儿访视时发现新生儿未接受新生儿疾病筛查,告知家长到(D)补筛。

A.乡镇卫生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B.县市级以上医院 C.出生医院 D.具备筛查条件的医疗保健机构

18、在小儿6、12、24、36月龄时使用(C)分别进行1次听力筛查。

A.听力筛查法 B.耳声发射法 C.听性行为观察法 D.以上均可以

19、新生儿满(C)后,结合接种乙肝疫苗第二针,在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随访,建立儿童保健册。A.7天内 B.10天内 C.28天 D.30天

20、集体儿童可在(C)进行健康管理服务。A.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B.乡镇卫生院 C.托幼机构 D.市级医院

21、新生儿访视率为(B)。

A.年度辖区内接受2次及以上访视的新生儿人数/年度辖区内活产数×100%。

B.年度辖区内接受1次及以上访视的新生儿人数/年度辖区内活产数×100%。

C.年度辖区内新生儿人数/年度辖区内活产数×100%。D.辖区内接受1次及以上访视的新生儿人数/活产数×100%。

22、儿童健康管理服务对象:(B)

A.0-3岁 B.0-6岁 C.0-1岁 D.0-7岁

23、新生儿访视服务中,除外哪个项目为体格检查的必查项目(D)。

A.眼耳外观 B.肛门 C.口腔

D.髋关节

24、对于高危新生儿,应增加访视次数,进行专案管理。不包括:(C)

A.低出生体重、早产

B.出生窒息、颅内出血 C.过期产儿、巨大儿 D.严重感染、重度黄疸

25、婴儿喂养分类方法有(A)。A.母乳喂养、人工喂养、混合喂养 B.母乳喂养、牛乳喂养

C.母乳喂养、人工喂养、混合喂养和其他喂养 D.母乳喂养、其他代乳品喂养

26、关于新生儿访视叙述错误的是(C)。A.满月访视在出生后28-30天进行 B.首次访视在出院后7日内进行 C.正常足月新生儿,访视次数不少于1次 D.高危新生儿可根据具体情况增加访视次数

27、根据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要求,学龄前儿童健康管理服务内容不包括:(D)A.询问膳食、患病等情况

B.进行体格检查,生长发育和心理行为发育评估 C.进行口腔保健等健康指导。D.听力筛查

28、以下哪项不是听力筛查的月龄?(C)A.6月 B.12月 C.30月 D.36月

儿童保健服务模式论文 第3篇

【关键词】儿童保健服务项目;矫正;行为偏离;可行性研究

【中图分类号】R729【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5)08-0123-03

当前社区基本儿童保健服务项目内容仅限于身体生长发育方面的服务,没有心理行为方面的服务,但这对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是不够的。有调查发现:儿童行为偏离率大概在15%左右[1],更有部分儿童总行为偏离率达53.9%[2]。其它研究还显示,幼儿前期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具备相当强的可塑性,此期不但是促进幼儿体格的重要时期,而且是心理和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最佳时期。当前,矫正儿童行为偏离虽然已受到预防保健及心理学界的重视,但还未成为儿童保健服务工作。要確保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提高家长的矫正儿童行为偏离知识是关键[3]。笔者所在社区(基层)儿保医生通过学习和接受培训,在工作中开展矫正儿童行为偏离服务,建立以儿保医生为指导者的矫正儿童行为偏离的服务形式,具体报告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将广西容县罗江中心卫生院所辖的7个村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将其中4个村居住的1~3岁散居儿童作为研究对象,另3个村的儿童为对照组。

1.2研究方法

1.2.1学习与培训按照研究设想分工编写矫正儿童行为偏离方案,各人员熟练掌握儿童行为偏离的有关知识。对设想实施人员进行分批专项培训,对卫生院公共卫生服务部5名工作人员(参与组)进行调查问卷培训,一致性检验结果为97.87;对卫生院的4名儿保骨干医生(实验组)进行行为测查培训(感觉统合发展评定量表),一致性检验结果为96.48;两组均进行矫正儿童行为偏离知识理论与技术培训。

1.2.2背境资料调查设想实施前,采用自行设计的农村儿童家庭及行为偏离情况调查问卷,对辖区内儿童的家庭环境、发育情况、儿童的心理行为情况以及家长对行为偏离的认识水平进行调查。

1.2.3组织实施本次采取纵向监测与横向对照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实验对象从1岁组开始,由实验组的儿保医生采用矫正儿童行为偏离方案按年龄段进行项目测查和定期严格指导;通过对家长进行培训、安排交流经验、现场咨询等措施提高家长的儿童行为偏离知识水平;定期组织幼儿集体活动,有助于良好行为习惯的互相促进;采取各种健康教育手段向家长传授矫正儿童行为偏离知识;定期行为测查,及时发现问题并矫正。对照组采取常规服务方法。

2结 果

2.1研究实施前基本情况2012年7月调查1~3岁儿童334人,其中实验组191人,对照组143人,实验组和对照组在性别、父母职业、母亲文化程度、居住条件、儿童的生长发育、行为形成以及家长对儿童行为偏离的认识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数量及性别分布情况2014年8月调查1~3岁儿童263人,其中实验组133人,男68人(51.1%)、女65人(48.9%);对照组130人,男66人(50.8%)、女64人(49.2%),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性别无统计学差异(P>0.05)。

2.3幼儿生长发育情况两组儿童的生长发育比较,实验组与对照中所占下等的儿童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4家长矫正儿童行为偏离的方式有目的地对实验组中儿童进行运动、情绪及行为控制能力训练的105名(78.9%),无目的训练的28名(21.1%);对照组分别为80名(61.5%)和50名(38.5%)。两组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他矫正方法两组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5家长获得矫正儿童行为偏离知识的主要途径书刊均为两组首位,医生服务指导占第二位,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服务指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身长、体重采用WHO标准评价,界值数为M2S,下等为—2S以下;中等为—2S~+2s之间,上等为+2S以上。

2.6家长对开始矫正儿童行为偏离年龄的认识实验组中认为1~3岁开始矫正儿童行为偏离的家长有125名(94.0%),不认识的有8名(6.0%);对照组分别为110名(84.6%)和20名(15.4%)。实验组的认识水平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7儿童行为偏离发生率 注意力缺陷试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注意力缺陷实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后,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其它不良行为习惯两组实验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8矫正儿童行为偏离的服务框架

2.8.1组织管理①卫生院(社区服务中心)要把矫正儿童行为偏离的业务培训和指导作为重要工作,专人负责规划管理。②公共卫生服务部儿保医生在矫正儿童行为偏离服务中发挥重要作用,其在贯彻儿童保健工作常规(即完成儿童体格检查、发育监测、喂养指导、免疫规划、疾病防治)的同时实施矫正儿童行为偏离服务工作。③经长期经验实践,公共卫生服务部应设专业人员负责矫正儿童行为偏离服务工作,有程序地抓好矫正质量和指标完成情况。儿保医生要全面地为儿童服务,不但要掌握儿童的体格、智力的情况,还要掌握心理、行为发展的情况。

2.8.2内容与方式

2.8.2.11~3岁儿童开展矫正行为偏离的内容社区(基层)儿保医生对家长进行矫正儿童行为偏离指导,于小儿满1周岁后,由儿保医生根据不同年龄段的特点,对家长采取一对一、面对面的指导。对需要矫正儿童每次指导不少于25min,1岁组每3个月检查指导矫正1次,2岁组每4个月检查指导矫正1次,3岁组每半年检查指导矫正1次。为了保证矫正儿童行为偏离效果,要求先进行矫正儿童行为偏离后再作常规检查。为让家庭统一技术标准,每次应同时指导两位监护人(父或母及看护者)。医生先了解前一次的训练情况,根据问题给予及时纠正,然后进行本次具体指导,提出要求和目标,发放下一年龄段的资料。

2.8.2.2定期培训家长培训内容:①培训不同年龄段儿童的心理行为发展特点、训练方法;②播放不同年龄段矫正儿童行为偏离音像;③矫正儿童行为偏离的原则;④家长互相交流经验和体会;⑤咨询服务的渠道和方法。家长培训班分4个年龄段(1~1.5岁、1.5~2岁、2~3岁、3岁~以上),每次培训1个年龄段,每次家长培训指导后安排专家咨询。

2.8.2.3鼓励儿童集体玩耍游戏①卫生院开设儿童活动中心;②在集体活动中发现行为偏离;③利用书刊、宣传专栏、玩具、橱窗普及矫正儿童行为偏离知识。

2.8.2.4严格行为偏离测查儿童在满1岁、1岁3个月、1岁6个月、1岁9个月、2岁、2岁6个月、3岁、3岁6个月时,用《感觉统合发展评定量表》进行偏离筛查,以了解儿童的行为有否偏离及偏离程度,根据测查结果进行针对性的服务指导。

3讨论

3.1矫正儿童行为偏离的组织形式早期发现和矫正儿童行为偏离的社区(基层)服务是促进儿童健康全面发展的有效措施。模式就是建立以儿童保健医生提供服务的多元社区(基层)服务形式,或者聘请专家指导,从而将矫正儿童行为偏离知识向家庭普及,由家长对儿童的行为作出正确引导和产生最佳的影响[4]。本次研究借助卫生院现有的人力资源,对已具备保健专业知识和经验的儿保医生,进行矫正儿童行为偏离的培训和指导,即可提供矫正儿童行為偏离服务,而且推广不难。

3.2矫正儿童行为偏离效果研究表明儿童行为偏离可增加成人期患精神疾病的危险性[2]。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经过行为偏离的矫正后,实验组儿童在体格发育、心理行为方面有明显改善。发育迟缓儿童经过矫正后,发育水平逐渐灰复正常。本次研究可以证实,通过对熟练掌握儿保常规工作并具有与家长较好沟通技巧的儿保医生进行行为偏离矫正专业培训和指导,是可以提供矫正儿童行为偏离服务工作的。从而可达到儿童在体格发育、疾病防治、智力、心理、行为发展等更全面健康发展的目的。

3.3行为教育在矫正儿童行为偏离中的作用一直以来,大多数家长重视小孩的体格和智力发育,忽视德育、心理因素及行为习惯的培养,对子女今后适应社会的能力认识不足。因此,要有良好社会适应能力首先要良好的家庭环境,要家庭实施行为教育。保健医生利用书刊、健康教育处方、音像、专栏、讲座及口头向家长宣传行为教知识,达到影响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本次研究注意到将儿童营养保健、心理行为教育等知识通过多种方式宣传指导,更能促进良好社会适应能力的养成。

3.4家长培训在矫正儿童行为偏离过程中至关重要家长行为和家庭对子女造成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最为重要[5]。通过培训家长,可使父母系统掌握矫正儿童行为偏离知识,教导和影响子女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家长之间的体会和经验交流,对养成良好行为习惯起到互相促进作用。

3.5定期组织婴幼儿集体活动通过幼儿集体活动对儿童行为的观察对比,有利于早期发现儿童行为的异常。国内研究显示,幼儿期间活动空间宽阔,活动方式多样,温馨环境等感觉学习的满足可预防感觉统合失调。对于那些住房紧张,爬行、跑跳、玩耍等活动场地有限的儿童区域,要开设并完善儿童活动中心,增加体育器材设施和增加儿童游戏玩耍活动区, 定期组织婴幼儿集体活动。培养身体健康、活泼聪明、行为适应的新一代,是我们共同的愿望,是高质量人才获得的有效途径。

所以,政府有关部门应该在儿童保健服务项目中增加矫正儿童行为偏离内容,并投入足够的资金。

参考文献

[1] 王雁,莫晓青.桂林市2~3岁儿童行为问题及干预对策[J].华夏医学,2007,20(4):770-771.

[2]郝波,王临虹,张文坤.中国部分城市2岁儿童行为偏离的多因素多水平分析[J].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3,11(2):73-75.

[3]郝波,赵更力,张文坤,等.父母接受健康教育对儿童行为问题的影响[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6,05:284-287.

[4]蔡鼎男,柯雪梅,许开祖,等.莆田市2岁儿童行为偏离危险因素的岭回归分析[J].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08,10:906-908,961.

[5]黄东明,陈海燕,杨孜,等.以母亲为中心促进儿童早期发展对2~3岁儿童行为的影响[J].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5,06:484-486.

儿童保健服务模式论文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笔者所在社区居民500例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含有常住人口420例、流动人口80例。500例研究对象中, 男性261例、女性239例;年龄15~85岁, 均值 (52.46±10.61) 岁;文化程度以中学与中专为主, 其次为大专或本科与小学, 文盲也占了5%左右;此外, 本次研究入选对象皆能独立完成相关的问卷调查。

1.2 方法:

在社区相关领导人员的带领下, 统一召集并指导被调查人员认真完成问卷调查, 调查内容包括居民一般健康状况、对健康的关注度、定期体检情况、就诊情况、健康教育知识知晓率、社区居民对预防保健服务需求 (必须项目与特需项目) 及有效保健护理模式需求等。

1.3 研究指标:

收集有效问卷, 并对内容结果进行总结分析, 主要就社区居民对预防保健服务需求 (慢性病管理 (个体化) 、体检、妇女更年期保健、老年精神卫生、康复治疗与计划外免疫) 及有效保健护理模式需求 (定期接受预防保健健康教育与服务、热线服务、上门护理服务或者康复服务) 进行分析。

1.4 数据处理:

本次研究所得数据全部录入EXCEL表格中, 便于回顾性分析, 同时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 (n, %) 表示, 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平均数 (±s) 表示, 采用t检验, 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问卷有效率:

本次研究500例对象, 总计发放问卷500份, 全部回收, 回收率100.00%, 经筛选后得知全部为有效问卷, 问卷有效率100.00%。

2.2 社区居民对预防保健服务需求情况:

通过对问卷回收统计后分析可知, 社区居民对预防保健服务需求项目主要包括慢性病管理 (个体化) 、体检、妇女更年期保健、老年精神卫生、康复治疗与计划外免疫, 具体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2.2.1 对预防保健必须项目需求情况:

通过对预防保健必须项目需求调查分析可知, 500例研究对象认为有必要在社区中开展的总人数在70%~90%, 见表1。

2.2.2 对预防保健特需项目的需求情况:

通过对预防保健特需项目需求调查分析可知, 500例研究对象认为有必要在社区中开展的总人数在50%~80%, 见表2。

2.3 社区居民对有效保健护理模式需求情况:

通过对问卷统计分析可知, 社区居民对有效保健护理模式需求大部分为定期接受预防保健健康教育与服务, 其次为热线服务与上门护理服务或者康复服务。其中, 需要定期接受预防保健健康教育与服务的例数为301例, 百分比60.20%, 需要热线服务的例数为122例, 百分比24.40%, 需要上门护理服务或者康复服务的例数为77例, 百分比15.40%。

3 讨论

笔者就相关研究进行参阅, 得知目前社区居民对预防保健及健康状况的关注度不断提高, 大部分居民都希望获得良好的预防保健服务与及时的治疗, 这些人群中不乏学历较低的人群。然后, 依然存在一些居民受到传统观念与家庭状况的影响, 故而存有“有病才就医”的观念, 认为社区提供的预防保健服务取得的效果不大, 故而不积极参与其中。

本次研究500例对象, 总计发放问卷500份, 全部回收, 回收率100.00%, 经筛选后得知全部为有效问卷, 问卷有效率100.00%。通过对问卷回收统计后分析可知, 社区居民对预防保健服务需求项目主要包括慢性病管理 (个体化) 、体检、妇女更年期保健、老年精神卫生、康复治疗与计划外免疫, 具体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 对预防保健必须项目需求情况:通过对预防保健必须项目需求调查分析可知, 500例研究对象认为有必要在社区中开展的总人数在70%~90%; (2) 对预防保健特需项目的需求情况:通过对预防保健特需项目需求调查分析可知, 500例研究对象认为有必要在社区中开展的总人数在50%~80%。此外, 通过对问卷统计分析可知, 社区居民对有效保健护理模式需求大部分为定期接受预防保健健康教育与服务, 其次为热线服务与上门护理服务或者康复服务。其中, 需要定期接受预防保健健康教育与服务的例数为301例, 百分比60.20%, 需要热线服务的例数为122例, 百分比24.40%, 需要上门护理服务或者康复服务的例数为77例, 百分比15.40%。

综上所述, 通过调查研究社区居民对预防保健服务及有效保健护理模式需求情况后, 笔者认为应加强社区慢性病管理 (个体化) , 积极加强健康宣教, 再逐步进行体检、妇女更年期保健、老年精神卫生、康复治疗与计划外免疫等;同时, 积极开展定期预防保健知识宣教与服务, 切实做好热线服务, 并且定期做好上门服务等。

摘要:目的 调查分析社区居民对预防保健服务及有效保健护理模式需求情况, 以便为社区居民保健护理与服务提供依据。方法 随机抽取笔者所在社区居民500例作为研究对象, 采取问卷调查方式进行研究, 回收问卷统计有效率后, 将有效问卷进行统计分析, 总结分析社区居民对预防保健服务及有效保健护理模式需求情况。结果 1社区居民对预防保健服务需求情况:通过对问卷回收统计后分析可知, 社区居民对预防保健服务需求项目主要包括慢性病管理 (个体化) 、体检、妇女更年期保健、老年精神卫生、康复治疗与计划外免疫。2社区居民对有效保健护理模式需求情况:通过对问卷统计分析可知, 社区居民对有效保健护理模式需求大部分为定期接受预防保健健康教育与服务, 其次为热线服务与上门护理服务或者康复服务。结论 通过调查研究社区居民对预防保健服务及有效保健护理模式需求情况后, 笔者认为应加强社区慢性病管理 (个体化) , 积极加强健康宣教, 再逐步进行体检、妇女更年期保健、老年精神卫生、康复治疗与计划外免疫等;同时, 积极开展定期预防保健知识宣教与服务, 切实做好热线服务, 并且定期做好上门服务等。

关键词:社区居民,预防保健服务,护理模式,需求情况,调查,慢性病管理

参考文献

[1]杜玉姣.社区居民对预防保健服务及有效保健护理模式需求情况的调查[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2, 28 (18) :76-77.

[2]熊年秀, 胡美英, 陈淑玲, 等.专业志愿者开展社区居家老年护理服务的模式与成效[J].护理学报, 2008, 15 (10) :78-79.

关于儿童保健社区管理模式的思考 第5篇

摘要:建国以来,我国便系统地开展了预防儿童传染病的社区预防接种工作,在控制和消灭传染病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重点分析儿童保健社区管理模式。

关键词:社区计划免疫;儿童保健;作用

计划免疫是为预防传染病发生有计划进行的预防接种措施。根据“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全球战略目标的要求,所有儿童都须接受预防主要传染病的免疫接种。并且在评价各国实现全球战略目标的最低限要求中规定“对白喉、破伤风、百日咳、麻疹、脊髓灰质炎和结核进行免疫接种”。

1社区管理模式概述

计划免疫是社区卫生服务预防功能的首要内容。人类的传染病可以分为用疫苗可以预防的传染病(vaccine preventable disease)和目前暂时不能用疫苗来预防的传染病两大类。人类在传染病控制的工作中,应用有效的疫苗和免疫计划,成功地消灭了曾经是人类传染病头号杀手的天花,麻疹也是全球希望通过免疫手段消除的传染病。计划免疫工作是一项科学性强、管理要求高的技术性工作,包括实施管理、监测和评价等内容。因此要求医疗卫生人员,尤其是直接接触、具体实施的社区医疗卫生人员必须清楚在实施管理中的任务、职责、接种的技术规范等。多年的实践证明,社区计划免疫是一项简便易行、经济有效的预防传染病的手段。

家庭挫折教育的断层导致了学校教育困难重重;同时,孩子来到社区后,有的家长就认为,孩子大了又寄宿在学校,教育是学校的事情,学校应该对孩子全权管理与负责,自己可以放手了。因此,对孩子疏于关心,缺乏沟通,他们不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不注意他们的心理状况,不及时向学校反映孩子的情况,更无意识去配合学校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与引导,使这些孩子在人生重要的成长期再一次失去了家庭挫折教育的机会。另外,就社会而言,公共媒体的作用不容忽视,它对社会思想舆论的引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公共媒体的职责是用主流价值观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去引导社会思潮和舆论走向,传递社会正能量,推进社会文明,促成社会的和谐发展。然而,有些媒体却背离了自己的职业道德,一味追求经济效益,传递的是与学校正面的挫折教育正好相反的思想与观念,加之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无疑动摇了学生的信念,使挫折教育的实施更加艰难。最后,在社区挫折教育中起主导作用的学校,在挫折教育实施中也有不小的失误。

2社区管理模式在儿童保健中的作用

近年来,人类与传染病斗争的方针、策略和手段更加明确,效果更明显。与20世纪50年代初期相比,无论是传染病的发病率、还是疫苗可预防疾病的发病率均大幅度下降,传染病在死因顺位中也由第1位降至第6位以下,人均寿命大幅提高,这得益于社区计划免疫对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其重要性体现在:控制和消灭疫苗可预防的疾病;建立人群免疫屏障;促进预防保健网络建设工作的发展;使社区卫生资源得到合理有效的利用等。如何区别社区的儿童保健工作和一般医疗卫生机构内提供的儿童保健服务,这是目前儿童保健工作者非常关心的一个问题。在医疗卫生机构内提供保健服务是针对每个寻求服务的个体提供服务,而社区的儿童保健工作是在解决个体问题的同时,考虑整个社区的公共卫生问题。如计划免疫,同样是给儿童进行预防接种,门诊儿童保健医师关心的是前来就诊儿童本身是否已完成百白破三联疫苗的全程免疫,而社区儿童保健工作者除考虑每个个体是否完成计划免疫外,更重要的是如何提高整个社区计划免疫的覆盖率,从而降低整个人群传染病的发病率。因此,社区的常见病的防治更侧重于群体的干预。

国家政府有必要制定强有力的政策,敦促公共媒体恪守职业道德,遏制不良思想的传播。不过迄今为止,政府还没有这样的有力度的政策出台,学校挫折教育依然在孤军混战,与家庭、社会教育各自为阵,缺乏有效整合,无法形成合力,无法构建一个系统完整的挫折教育网络。和其它社区专业相比,儿童保健专业有其特殊性,表现在以下方面。

2.1由于儿童保健工作充满了挑战性、风险性和不稳定性,营销从业人员往往比其它行业人员承受更大的压力,遭遇更多的挫折,这就要求营销人员必须具有比常人更强的抗挫折能力,而这种能力要求也同样适合将要走向营销岗位的社区儿童保健专业学生。

2.2儿童保健专业的课程大多操作性较强,学生的参与度较高。以《现代推销学》为例,传统的灌输式的教育方法已经不能满足课程教学的需求,课堂教学中往往采用情景教学,角色扮演法来模拟现实推销场景。有句话说:“推销是从被拒绝开始的”,推销员遭遇的最多的就是拒绝。课堂演练的推销过程无形中为挫折教育创设了绝佳的挫折情境,提供了大好的机会。遗憾的是,大多数师生意识不到这点,他们只关注推销技巧,不关心抗挫折能力的培养。而课堂上的“拒绝”,往往只是被看成一场“秀”,无法让学生真正产生挫折体验,任课教师亦无意进行深层次的引导,借此锻炼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因为他们认为这是心理健康老师的事。事实上,儿童保健专业的多门课程的教学都存在这种情况,专业课程的特点为挫折教育带来了良机,可惜教育者没能抓住这些机会健康成长。

3儿童保健社区管理模式的措施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置专职或兼职人员,承担较为专业的妇幼保健服务,如儿童保健门诊,智力、听力测查,新生儿疾病筛查等,并负责管理和指导社区卫生服务站或卫生点的全科医生(或团队)开展初级儿童保健工作,收集和管理妇幼卫生服务信息,协调相关的公共卫生和妇幼卫生服务,如计划免疫、健康教育,计划生育等。全科医生或全科医学服务团队承担辖区内的初级医疗卫生工作,包括建立辖区内儿童档案,掌握妇女、儿童的基本情况开展各类家庭访视,居民健康档案建立和维护、保健咨询和健康教育、督促服务儿童接受正规的儿童保健服务(新生儿访视和筛查、儿童生长监测和计划免疫等),协调居委会干部、企事业单位保健人员、学校和托幼机构等开展健康促进工作,定期汇报工作情况。儿童社区保健措施的社区落实,需要社区内各组织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内部各职能科室、各岗位人员明确的职责和分工,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及时有效的培训,得力的监督指导和考核,公平合理的奖惩等管理措施。为了计划免疫顺利有序地进行,应注意2个主要环节。

3.1计划免疫的主要保证措施①加强领导,建立健全社区计划免疫领导机构,负责监督检查,有效地组织免疫实施工作,负责处理意外事故,安排有关计划免疫效果的考核工作;②充分运用冷链设备,维护正常运行,保证生物制剂的效能,严格遵守保存和运输过程的要求③备齐接种器材,严格消毒,做到一人、一针、一管、一用、一消毒。有条件的地方应积极推行一次性注射器。接种卡介苗的注射器要专用;④加强免疫工作科学管理。认真调查免疫对象,严密制定免疫工作计划,建立常规操作制度,详细记录和认真填写接种证、卡、加强资料保管,对计划免疫人员做好技术培训工作;⑤扩大宣传。配合学校和家长以及社区组织机构,共同搞好计划免疫的宣传工作,并对儿童进行教育,提高对计划免疫重要性的认识,使儿童主动积极接受预防接种,及时反馈有关接种的反应。全区建立儿童数据库;向区妇儿工委提交儿童状况统计监测报告。同时负责指导各地儿童规划的统计监测工作。根据监测评估结果,提出相应对策。

3.2计划免疫的考核计划免疫工作质量对免疫效果有重要影响。因此,对计划免疫考核是必要的,考核主要内容有:①基础资料:社区人口资料,计划免疫对象的年龄资料,现场接种记录,儿童迁移变动登记资料等;②生物免疫制品管理:生物免疫制品的领取、运输和保存登记制度,冷链运行情况、制品消耗和过期失效报废处理等;③接种情况:对建卡率、接种率、覆盖率、免疫成功率和有关传染病发病率等;④检查核对制度:开展自检,对口检查和社区间联合检查等;⑤专业人员的培训:系统学习有关计划免疫理论知识,各种计划免疫制品的使用注意事项,接种技术严格训练等。尽管重庆市涪陵区在贯彻实施妇女儿童发展纲要(规划)过程中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但是仍然有部分指标没有达到或刚好达到妇女儿童发展纲要(规划)规定的目标,有待于在今后的工作中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重点解决。挫折教育要顺利进行,并能最大限度发挥其效用,就必须要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首先,政府要出台强有力的方针政策,督促社会各界重视挫折教育,保障挫折教育的顺利进行;同时,政府还应加大对大众传媒的监管力度,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努力通过大众传媒加强对挫折教育的引导和宣传工作,使社会各界从根本上了解、理解和重视挫折教育。其次,学术界要不断吸取西方挫折教育的先进经验,结合中国现实,努力探索挫折教育的新思路,新方法优秀的单位予以一定的奖励措施。

4结论

一直以来,挫折教育有其丰富的内容和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而这些内容的表现,需要有足够的时间和专门的课堂,这些方式的使用也往往需要专业的教育者和规范的操作。换句话来说,挫折教育亟需真正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让学生系统全面地掌握挫折教育的知识。同时,由于专业的特殊性,挫折教育对社区儿童保健专业的同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客观上需要有专门的课程和有针对性的训练强化他们的抗挫折能力,提高挫折教育的实效性。因此,社区院校尤其是儿童保健专业有必要开设独立的“挫折教育”课程,并使之成为挫折教育体系的核心,成为挫折教育的主战场。

参考文献:

儿童保健服务模式论文 第6篇

【摘要】目的:探讨广州市萝岗区儿童家长健康教育需求。方法:设计自拟问卷,对广州市萝岗区260例儿童家长进行健康教育需求调查。结果:该地区基本的儿童保健已得到满足。但社区儿童保健面临诸如:儿童心理行为、肥胖、影响母乳喂养的社会因素等新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和解决。适宜的健康教育方式在儿童保健的实施上起着重要作用。结论:应进一步拓展社区儿童保健工作的服务内容,满足新时期儿童家长对儿童保健的需求,做好儿童保健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使儿童得到良好的保护和健康的全面发展,是今后儿童保健研究和工作的重点。

【关键词】儿童保健;服务需求;健康教育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health information needs of 260 parents in Lokong District of Guangzhou city

DongHai-peng Ma Xin-liSu Hong-mei Yuan Hui-rong Zou qing

【Abstract】Objective:To explore the health education needs of parentsin Lokong District of Guangzhou city.Methods:Design the questionnaire to investigate the health education needs of parents. 260 parentswere enrolled in Lokong District of Guangzhou city.Results: The region basic children's health care been met. But the community of children's health care many problems such as: children's psychological behavior, obesity, the social factors of influencing breastfeeding , these to further study and to solve. Appropriate health education mode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children's health car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Conclusions: We should further expand community children's health care service contents, meet the children's health needs of parents in new period,completes the health education and health promotion of the child health .To make children get good protection and health all-round development, is the future of children's health research and focus of the work.

【Keywords】 child health;health service demand;Health education我国人口众多,中国儿童人群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3(约3.42亿),以农村地区为主[1]。2010年我国儿童保健事业持续发展,约2/3 婴幼儿和学龄前儿童(<3岁和<7岁)已进入儿童系统管理[2],儿童健康状况显著改善。

随着人们经济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目前城市家长对儿童保健的需求越来越高,儿童的健康及婴幼儿早期教育越来越受到全世界的重视,“每个儿童有权拥有最佳人生开端”[3],如何才能做好儿童保健? 今后儿童保健的发展方向如何? 为此,我们做了以下调查,以了解社区内儿童保健服务现状;母亲育儿知识、态度、行为;母亲对儿童保健的需求,提高今后儿童保健的工作质量。

1对象和方法

1. 1对象:在广州市萝岗区夏港街道社区,对在辖区内本市户籍509名儿童进行随机抽样,抽取6 个月~3 岁儿童260例。对这260名儿童的家长进行问卷调查。

1. 2 方法:采用面对面调查的方法,于2009年12月进行调查。为了保证调查质量,调查员经统一培训,严格操作规程,问卷填完后当场校对。资料采用SPSS 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1.3 问卷内容:调查内容包括四个方面:①被调查者的年龄、职业、孕产次和家庭情况;②家长对儿童保健健康教育及其方式的需求,对健康教育方式设12项内容;③ 家长对儿童保健健康教育内容的需求,共设28项内容;④婴幼儿期保健知识的需求,设16项内容。

2结果

2. 1 儿童基本情况:260 例婴幼儿有230例为足月产,占88.46%; 其中自然分娩为118例,占51.13%;平均出生体重(3 165.87 ±437.95)g。对被调查儿童进行体格测量,用2005年九市儿童体格发育调查结果评价结果:发育正常儿童231例,占88.85 %;肥胖儿童23例,占8.85%;营养不良儿童6例,占2.31%。被调查儿童母亲、父亲的文化程度以大学及大专以上为主,占64.5%和74.6%。

2. 2 儿童期保健服务提供及利用情况:被调查儿童新生儿期访视次数为0~3次,平均为(1.87 ±1.08) 次;其中接受过1次以上的占86%。被调查儿童中257例(占98.85%)参加定期体格检查,其中207例(占80.54%)儿童在体检中未发现过问题。94.6%的母亲自认为了解有关母乳喂养、辅食添加、常见病预防等育儿知识。了解这些知识的渠道依次是:书籍或宣传册90.5%、家属朋友介绍44.5%、孕妇学校或家长学校等讲座42.5%、广播、电视、VCD 34.5%、医生个别讲解或咨询31 %、医生入户访视时宣传15.5 %、热线电话14.5 %、宣传栏板报8.5 %、上网及其他3.0%。

2.3 母亲育儿的知识、态度、行为:调查问卷中母亲对育儿知识回答的正确率分别为:保健常识88.5 %; 心理行为发育82. 34%;喂养(母乳喂养及辅食添加) 方面75%;疾病预防57.88%; 其中母亲的文化程度对一些问题的正确率差异有显著性( P< 0.05) 。在处理儿童自立能力和外界交往的态度上,母亲的文化程度对其正确率差异无显著性( P>0.05) ;在处理儿童不合理要求哭闹态度上,母亲的文化程度对其正确率差异有显著性( P< 0.05) 。被调查儿童中81.5%喂过母乳,3 个月的纯母乳喂养率为50% ,4 个月的纯母乳喂养率仅为19 %。第4个月内纯母乳喂养率急剧下降的原因是有职业的母亲产假大多为3个月甚至更短,城市中职业母亲工作中的紧张因素和事业压力等种种社会因素是造成各种“奶不足”的主要原因,也是城市中母乳喂养率难于提高的重要原因,母乳喂养率的提高有赖于一些社会因素。调查儿童开始常规添加半固体食品的平均时间(4.39 ±0.88) 个月。断奶的平均月龄为(6.07 ±5.42)个月。

2. 4 母亲对儿童保健的需求:98.0%母亲想了解有关养育儿童方面的知识,需要得到的育儿知识依次是:儿童智力发育90. 5%、儿童心理保健81.0 %、常见病的预防73.5%、儿童营养66.0%、辅食添加23%、母乳喂养5.5%。母亲自认为适合的健康教育方式主要顺位是:书籍或宣传册74.0 % ,医生个别讲解或咨询51.5 % ,广播、电视或VCD 46 .5 % ,孕妇学校、家长学校等讲座37.5 % ,热线电话18.0%等。被调查的母亲希望儿童保健门诊开设的项目依次是:常见病的预防84.0% ,营养咨询80.5 % ,心理咨询75.5 % ,智力筛查74.0% , 眼、耳、口腔保健70.5%。母亲在育儿过程中常遇到哪些问题? 有73 %的应答率,主要问题依次是:42. 46 %属于儿童智力、心理行为方面的问题;29.45 %属于常见病的预防和处理; 28.08 %属于喂养、营养与保健方面的问题。母亲希望解决的途径最主要还是咨询医生或寻求权威医疗机构的帮助等。

3讨论

该文调查的社区地处广州市萝岗区,经济文化水平较高,因此,社区儿童保健工作,以及家长的儿童保健意识正在逐步提高。调查结果显示: 64.5 %的母亲和74.0 %的父亲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被调查的儿童新生儿期访视率为84 % ,参加儿童保健系统管理率达到99 % , 其中,81 %的儿童在体格检查中未发现问题,可见该地区基本的儿童保健已得到满足。然而,随着居民经济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儿童保健服务的需求已超出了其基本的保健工作范围,拓展儿童保健工作的服务范围,满足人们对儿童保健知识日益增长的需求,使儿童得到良好的保护和健康的全面发展变得越来越重要。

3. 1 探讨社区内儿童保健有效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的方式,满足家长对儿童保健知识和科学的育儿方法的需求:调查结果显示:高达95.5%的母亲自认为了解常见的育儿知识,但调查中育儿知识正确率均低于这一比例( 57.9%~ 88.5%) 。这一结果与家长获得育儿知识的渠道有一定关系。调查显示获得这些知识的主要渠道首先是“书籍和宣传册”(占90.5%) ,其次是“家属朋友介绍”( 占44.5 ) ,而与社区儿童保健工作相关的渠道占的比例均不足50 %。单纯通过市售的“育儿书籍”让非专业的家长得到育儿知识有时难免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容易断章取意;而通过“亲属朋友介绍”,尤其是长辈朋友的介绍,获得的育儿知识往往缺乏科学性,有时还会造成误导。这可能就是大多数家长自以为很了解儿童保健知识,实际上很多方法都不科学的原因。由此可见,健康教育应是儿童保健的重要内容;健康教育的方式在儿童保健的实施上起着重要作用。“只有当传播内容和情感冲击之间架起桥梁,联系这两个同等重要的因素, 有效的传播才可能发生[4]。”诸如:经常在社区举办育儿知识讲座(调查显示91 %的母亲愿意参加此类知识讲座) ;给予家长更多机会、多种形式的咨询和讲解。总之,如何更好地做好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是今后儿童保健研究和工作的重点。

3. 2 重视儿童的心理、发育保健工作,促进儿童健康的全面发展:据文献报道,全国22个城市儿童少年行为问题的检出率达12.97 %[5] 。儿童心理行为健康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5 ,6 ] 。相关研究表明:早期教育能促进婴幼儿心理及智能发育, 提高其运动、认知、语言和社会交往能力, 并有利于儿童良好气质的培养和适应行为的形成[7]。专业指导人员更应以传播学的理念和方法对儿童健康知识普及进行指导, 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使儿童获得必要的卫生知识,树立健康的价值观,培养和巩固健康行为[8]。本调查中“儿童心理发育行为方面的问题”排在育儿过程中常遇到的问题中的首位:“儿童早期智力开发和儿童心理保健”是问卷中母亲最希望得到的育儿知识;母亲的一些育儿态度正确率只有63. 5 %~78.0 %;而且该地区儿童保健在儿童心理行为方面的服务很少。

因此,社区儿童保健的服务内容应拓宽、加深,应由原来只对儿童躯体健康保健,发展到不仅关注儿童躯体健康和营养状况,而且加强对儿童心理发育行为保健的服务,满足新时期儿童家长的需求。这也正是今后儿童保健的发展方向。

3. 3 应该重视儿童肥胖问题:目前肥胖已成为城市儿童常见的健康问题,有资料表明,儿童期肥胖的发生率从10 %~20 %不等,而且近期有逐年上升的趋势[9] 。本调查结果显示, 儿童肥胖的发生率达11 % ,更重要的是,从问卷中发现相当一部分家长对肥胖的认识不够,其中有54.5 %的家长不认为“过胖”应该去看医生。因此,儿童保健工作应重视儿童肥胖发生率逐年升高的现象,在社区内加强儿童肥胖的防治、探讨儿童肥胖的管理方法。

我国目前保健知识普及率不高,医院只能针对就诊者进行疾病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及出院后保健指导, 而儿童保健工作的服务对象是辖区所有散居儿童, 由其所开展的散居儿童健康教育具有覆盖面广的显著优势, 对促进儿童健康成长至关重要。有研究表明, 通过加强基层散居儿童健康教育工作, 使家长接受新的保健理念,增强了家长的保健意识, 使其建立了正确的育儿态度, 改变旧的、不良的养育习惯和方法, 促使婴幼儿身心两方面都得以健康成长。因此, 在基层散居儿童保健工作中开展健康教育干预可以提高婴幼儿的行为发育水平, 适应社会的发展,是十分必要的[10]。早日构建完成健康知识普宣教的大环境, 就能让儿童健康这一社会工程得以实施,为创建更加和谐的社会、为公众及下一代的健康幸福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United Nations Children's Fund. The State of the World's Children[R/OL]. Special Edition. New York: UNICEF.(2009-11-20)[2010-02-22]. http://www. unicef. org/publications

[2]2009 年中国卫生统计提要[EB/OL]. (2009-10-01)[2010-02-22]http://www. moh. gov. cn /publicfiles/ business/htmlfiles/mohbgt/ s8274/200905 /40765. htm

[3]鲍秀兰.塑造最佳的人生开端: 新生儿行为与0~3岁潜能开发指南[M].北京: 中国商业出版社, 2001. 2

[4]Harry E. Chambers. Effective Communication skills: for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Professionals[M] . Perseus Publishing ,2000.26

[5]姚凯南. 大家都来关注儿童心理行为保健工作[J] .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1998 ,6(3) :141-143

[6]潘黎明, 唐剑波, 叶掌梅. 湖州市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效果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04, 12 (3) : 229

[7]季成叶,刘宝林. 儿童少年卫生学[M] .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171 - 173

[8]许积德. 在社区卫生工作中开展儿童保健[J] .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1998 ,6 (1) :123

[9 ]丁宗一,蒋竞雄. 儿童期肥胖的危险因素及对健康的损害[J] .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1997 ,5 (2) :112-113

儿童保健服务模式论文 第7篇

智力障碍儿童指智力明显低于一般人的水平, 并显示出适应性行为障碍的儿童。[1]据相关部门统计, 截止2006年底, 我国有智障人士约1182万人, 其中18岁以上成年人532万人, 占45%;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650万人, 占55%。全国0~6岁儿童中有139.5万残疾儿童, 其中智障儿童95.4万, 占同龄人口的0.931%, 而且每年新增智障儿童13.9万。调查表明, 0~6岁的智障儿童在特殊机构康复的儿童只占所有智障儿童的4.47%。[2]我国为智障儿童设立的特殊教育机构严重匮乏, 特殊教育的水平偏低, 使相当多的孩子无法接受正规的康复训练和教育。

智障儿童群体作为社会的弱势群体, 近几年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 有关智障的研究也较多。但与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目前对智障的认识相对滞后, 相关临床诊断和治疗资源也表现出不足。而智障儿童的背后折射的则是因智障儿童的存在导致的一系列的家庭问题。由于智障儿童病症的特殊性和治疗的长期性, 一些家庭因此而不堪重负, 家庭经济、结构、社会等层面的压力急需得到社会的支持与援助。同时与智障儿童密切相关, 在智障儿童康复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的照顾者及其所在的家庭, 也遭受着来自生活、社会各层面的压力。这些都会对智障儿童的康复造成极大负面影响。

在这种现实背景下, 本文试图发挥社会工作的专业优势, 通过对南昌S育智学校孩子家长的问卷访谈以及小组活动所得成果资料进行分析, 分析智障儿童及其家庭所面临的问题, 借助社会工作专业视角建构出一套系统的“三位一体”综合服务模式, 希望借此能够对智障儿童及其家庭的研究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二、智障儿童及其家庭的现状和需求分析——以南昌S育智学校为案例

南昌S育智学校位于南昌市青云谱区, 是一所以招收智力障碍学生为主, 兼收脑瘫等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 实施9年义务教育的全日制特殊教育学校。现有五个年级 (一、二、四、六、八年级) , 学生近百人。本研究选取了学校的65位有家庭的智障儿童, 通过采用问卷访谈及小组工作的研究方法, 对其及家庭情况进行了调查。其中52位为男孩, 13位为女孩, 年龄主要集中在6至15岁之间。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一) 个体情况分析

被调查的智障儿童有八成是男性, 女性只占二成。在个人能力方面, 孩子的语言沟通能力以及学习能力表现的问题最为突出, 为影响康复成长的因素。不过, 智障儿童在经长期训练之后, 能基本具备自理能力。其在人际交往方面表现出随亲密关系度的减弱, 友好程度随之减弱的特性, 由此可以确认家长在孩子康复上的重要性。多数孩子的确诊时间在1至3岁之间, 部分比较晚, 仅有少数在一岁前得到确诊。随着确诊年龄的增大, 康复治疗的难度便会增加, 治疗的效果及治愈的可能性便会下降。许多家长在此方面缺乏一定的意识与相关层面的知识, 这则需要加大相关知识的普及度。

(二) 家庭情况分析

调查显示, 大多数智障儿童的主要照顾者为孩子母亲。智障儿童主要照顾者在孩子康复过程中起着持续、重要的影响。当然, 其本身也受着孩子影响而表现出一定的负面状况。在对孩子的态度上, 超过一半的被访者表现为失落, 总体比较消极。被调查家庭的月收入集中在1000元至3000元之间, 家庭收入普遍偏低, 父亲依旧作为家庭经济的主要来源。从家庭经济的支出上看, 多数家庭在孩子康复上的支出占家庭收入两成以上, 部分高达六成, 对家庭经济造成较大的压力。经济压力的背后, 便延伸出了一系列的家庭问题。由于照顾关系, 母亲与孩子的关系会更加亲密, 而父亲则可能由原先正常的家庭三角关系中被疏远开。除此之外, 承受家庭巨大经济压力的父亲难免会对其身心造成负面影响甚至情绪失控, 而其情绪的直接疏导对象便是家庭。

(三) 康复资源分析

普遍被访者认为目前孩子的教育机构不怎么样, 有五成多的被访者都希望教学内容得以改善, 对于教学设施、态度, 以及教师资源都有部分被访者认为需要改进。目前相关教育机构偏少, 使家长难以有选择的让孩子进行康复与学习。当然, 智障儿童家庭本身经济能力的受限也是一大因素。就家庭训练来看, 不到三成的家长会在节假日为孩子做基本康复训练, 许多孩子在家并没有受到照顾者相关的训练, 家庭训练的缺失使得孩子的训练得以间断, 所学内容得不到巩固, 导致孩子在能力提升上大受限制。家庭训练问题的存在, 除了受照顾者本身精力的限制, 照顾者缺失照顾训练孩子的技能是关键因素。从调查数据看, 近七成的被访者认为主要照顾者没有相关方面的培训, 不知道如何帮助孩子, 致使孩子家庭训练的缺乏。智障儿童的家庭训练、教育需引起重视。

(四) 社会环境分析

有一半被访者对孩子未来的期待只停留在能自理或更低程度, 被访者的期待普遍较低, 八成多的被访者都担心孩子未来在社会上的发展, 从中便折射出智障儿童所处社会环境对其发展的限制。就目前来看, 智障人士所处的社会环境十分不理想, 不仅仅是康复资源的缺乏。智障儿童学龄期结束之后, 如何在社会上生存发展便是一个很大的社会问题, 没有相应的福利体制来支持其生存发展。由于受本身的能力限制, 大部分智障儿童虽然接受了长时间的康复训练与教育, 但也不能像常人一样在社会上从事各种工作, 即使是部分能力不错的, 由于社会标签的影响, 智障人士在从事工作时也会受到一定的限制, 许多人对其都是有一定的抵触, 可以说是被社会部分人所排挤的。

三、智障儿童家庭的“三位一体”综合服务模式

(一) 智障儿童家庭的“三位一体”综合服务模式的内涵

智障儿童家庭的“三位一体”综合服务模式, 即政府 (government) , 非政府组织 (NGO) 以及社会工作者 (social workers) 在智障儿童服务领域进行角色分工, 通过构建有效的协同合作关系, 三者之间相互促进, 良性发展, 为智障儿童家庭提供系统、专业且有效的综合服务模式。

智障儿童家庭的“三位一体”综合服务模式如图1所示:

(二) 智障儿童家庭的“三位一体”综合服务模式的开展与应用

智障儿童家庭的“三位一体”综合服务模式是在对智障儿童家庭的现状了解与问题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建构, 结合了政府、非政府组织以及社会工作者的特性与专长。本部分将就三者在智障儿童家庭服务上的具体介入手段进行说明。

1. 社会工作者的角色介入

智障儿童家庭的问题涉及个人、家庭、社会各个层面, 社会工作者的介入将以智障儿童本身、智障儿童照顾者、智障儿童家庭系统以及智障儿童所在社区四个层面进行论述。社工在智障儿童家庭介入时始终秉承助人自助的原则, 在问题解决的同时达成智障儿童家庭增能的效益。

第一, 智障儿童的介入。智障儿童的主要服务需求体现在其自身的康复上, 社工并非专业的康复治疗师, 在此层面的介入比较有限。社工将借助其本身的优势, 主要从以下三方面进行介入。一是为智障儿童所需的康复资源提供资讯、转介服务, 同时设法向社会各界争取更多资源支持;其次针对其家庭训练缺失导致康复效果减弱的问题, 为智障儿童提供到户式的训练服务;最后为由评估表明具备一定能力的智障儿童提供情景模拟训练服务, 提升其社会生活的基本技能。

第二, 智障儿童照顾者的介入。智障儿童照顾者在孩子的康复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社工在对其介入上所要达成的主要目标是帮助其增能, 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 能进行自助。具体服务表现为:个案服务——针对照顾者因长期照顾导致的身心上的问题, 为他们提供相应的个案服务, 共同面对所遇到的问题并提供心理支持;课程培训——聘请专业的康复治疗师为智障儿童照顾者开展相关课程培训, 增强他们对智障儿童的认识, 获取家庭照顾训练技巧, 更好发挥照顾者在智障儿童康复训练中的重要作用;支持小组——社会工作者邀请照顾者参加开放型的支持小组, 通过互动交流与问题的解决, 促进他们的成长。

第三, 智障儿童家庭系统的介入。智障儿童家庭的问题主要来自于家庭的外部与内部系统, 外部系统主要表现为由于经济、社会的压力使家庭的稳定性受到影响;内部系统主要表现为由于外部问题所造成的家庭成员巨大的身心压力。由于智障儿童的存在, 使家庭的结构与成员角色发生了改变, 导致家庭关系疏离等问题。针对存在以上问题的家庭, 社工需进行危机介入, 借助结构家庭治疗模式, 进行家庭问题的具体分析, 帮助家庭成员恢复关系, 共同面对家庭所遇到的问题。

第四, 智障儿童家庭所在社区的介入。智障儿童家庭所在的社区, 是智障儿童及其家人赖以生活的基本场所, 与智障儿童家庭息息相关, 社区环境的好坏关系着对智障儿童家庭产生正向积极还是负面消极的影响。社工对智障儿童家庭所在社区的介入有利于改善其生活环境, 同时利用社区资源对其进行帮扶, 具体表现为:社区宣导——社会工作者在智障儿童家庭所在社区进行相关知识的宣导, 促进社区居民对智障的认识, 获取认同与支持, 削弱智障儿童家庭所在社区的负面因子;社区托管——社会工作者需在智障儿童家庭所在社区寻找相应的托管服务中心与志愿者资源, 保障双亲工作时智障儿童的照顾, 也为照顾者提供一定时间的喘息, 满足其身心调适的需求。

2. 政府的角色介入

政府对智障儿童家庭的介入主要体现在政策制度的健全、社会福利的完善以及公共建设的投入三个层面。

第一, 政策制度的健全。目前, 国内关于残疾人的主要法律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 但只进行了大致的叙述, 并没有进行详细的规范, 也不够全面。就就业来看, 内地关于残疾人的就业保障主要为《残疾人就业条例》。此外, 《宪法》对残疾人的就业保障作了说明, 《个人所得税法》中免除了残疾人的个人所得税。相较于内地政府, 香港为促进残疾人就业做了许多相关政策推动, 在说明上更为具体详细, 对残疾人的就业制度更为健全。香港地区残障人士就业服务相关的立法与政策散见于与残障人士有关的法规政策中, 这些法规和政策主要包括《香港康复计划方案》 (1976.10) 、康复服务白皮书《群策群力——协助弱能人士自力更生》 (1977.10) 、《残疾歧视条例》 (1995) 、康复政策及服务白皮书《平等齐参与, 展能创新天》 (1995.5) 、2005年的《香港康复计划方案》 (2005) 。[3]此外, 还包括自2008年8月31日起适用于香港的《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公约》。[4]通过对比发现, 内地政府需要促进在智障及其他残疾人士上的相关政策制度的健全, 加强各级政府对政策执行的力度, 同时推动残疾人相关法律的完善, 使残疾人享受法律以及政策制度所带来的权益。

第二, 社会福利的完善。国内目前在智障方面的康复资源十分缺乏, 尤其在中低城市。调研发现, 智障儿童的康复训练水平较低且缺乏专业性, 专业的康复训练师以及相应的康复设施不足。政府在残疾人的社会福利领域有较大的职责, 需更好地履行其在残疾人社会服务上的义务。当然, 近几年政府尝试以服务购买的形式由非政府机构来共同输送社会服务, 其中涉及了残疾人的社会福利领域, 体现出政府对残疾人领域关注的加强。

第三, 公共建设的投入。就智障儿童家庭而言, 智障儿童的康复以及未来的生活是作为智障儿童家属最为担心与倍受关注的, 也是一直困扰智障儿童家庭的问题。目前, 内地为智障人士提供就业或培训的相关机构有所增加, 情况在逐渐好转, 但主要集中在沿海大城市。就对残障人士就业支持来看, 香港地区的残障人士就业服务机构既包括公营部门, 也包括非政府机构。公营部门主要包括展能中心、庇护工场、辅助就业、综合职业康复服务中心、综合职业训练中心、残障人士在职培训计划下属培训机构、“阳光路上”培训计划下属培训机构和“创业展才能”计划下属培训机构等。[5]为更好地回应智障人士在此方面的需求, 内地政府需借鉴香港地区在相关领域的经验, 增加在残疾领域公共建设的投入, 如兴建庇护工厂、综合康复中心、综合职业训练中心, 通过政府资金直接投入, 满足智障人士在康复、技能训练上的需求, 让更多智障人士受惠于政府的公共建设。

3. 非政府组织的角色介入

非政府组织为智障康复服务输送的主要平台, 同时也发挥着其在社会宣导与资源管理上的效益。

第一, 服务输送。智障儿童的康复治疗需要依赖康复场所以及相关康复资源的支持, 非政府组织则扮演了一个服务输送平台的角色。但由于资金的有限性, 使得许多非政府组织对智障儿童的康复服务并不能满足其全面的康复需求。这则要求政府在智障领域公共建设的投入, 以完善对智障儿童及其家庭的服务。另外, 近几年兴起的社会企业在残疾人士的康复训练以及就业提供上发挥了很大的效益, 如香港东华三院的烘焙工坊其职员皆为智障人士。

第二, 社会宣导。非政府组织在社会服务输送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但同时也面临着问题。一方面, 社会大众对其所进行的社会服务认知不足, 尤其是对一些特殊领域。另一方面, 由于非政府组织的特殊性, 其所具备的资金是十分受限的, 大多数依赖于政府的支持, 而政府每年对社会服务项目的支持十分有限, 这便要求非政府组织对其所提供的服务进行社会行销, 以此获得更多的来自社会大众、赞助型基金会等的资金支持。借助行销手段进行社会宣导越来越受到非政府组织的重视, 有效的宣导能为非政府组织的服务带来许多有益的回馈: (1) 增加社会对智障的认识, 弱化社会标签; (2) 普及医学知识, 防范于未然; (3) 为智障服务争取更多社会资源。

第三, 资源管理。非政府组织以其组织的特性能很好地对智障康复资源、志愿服务等资源进行管理, 以此来为智障儿童家庭提供以高品质的服务, 更好地解决其所面临的问题与困境。

五、反思与讨论

“三位一体”综合服务模式虽然在智障儿童家庭的服务上对政府, 非政府组织以及社会工作者的角色做了系统的阐释, 以及三者间关系的简要叙述, 但要通过何种机制使各个角色在服务提供上发挥其被期待的效益还有待讨论。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 加大公共事业服务单位转由非政府组织承接的力度; (2) 加强咨询管理系统建设, 包括非政府组织自身的服务管理以及政府、非政府组织的资源信息网络平台; (3) 建立有效的监督与评鉴机制。

参考文献

[1]唐麟杰.智障人士社会融合指标体系研究——以上海市阳光之家为例[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0.

[2]http://baby.sina.com.cn/news/2005-08-11/114117789.sht ml.

[3]残障人权利公约[EB/OL].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劳工及福利局网残障人士展能就业之新闻公报及刊物, 2009.

[4]服务市民五十载:是重任, 也是荣幸[M].香港社会福利署, 2009.

儿童保健服务模式论文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组参加计划免疫的儿童共182例, 其中男94例, 女88例, 按照平均原则将儿童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 人数与性别均相同。

1.2 方式方法

对照组在正常预防接种服务的基础上, 增加人性化模式服务, 对接种儿童进行呵护关心、强化情感交流、布置好环境、举办讲座、制作联系卡、并做好与家中的沟通反馈;观察组采取正常计划免疫接种服务, 对两组的家长满意度进行对比。人性化服务模式具体如下。

1.2.1 关心呵护接种儿童

在计划免疫过程中, 许多儿童因为环境的陌生, 会产生情绪上的强烈反应, 如焦躁不安和大声哭闹等, 加上对接种的害怕, 许多孩子在进入医院之后就大声哭闹, 无法静下心来。对照组护士在面对这样的儿童时, 将儿童当做自己的孩子, 首先面带笑容地注视儿童, 让他感受到亲切, 在心理上缓解对护理人员的对立情绪。此时, 护理人员还要和儿童进行亲切的交流沟通, 问一问孩子的姓名、年龄、就读学校等, 寻找一些孩子关心、感兴趣的话题谈一谈, 还可以轻轻抚摸儿童, 让他们感受到母爱一般的温暖, 帮助儿童稳定情绪。

1.2.2 灵活掌握接种方式

预防接种的方式选择具有一定的影响, 普通接种服务方式顺序是按照先来后到的时间顺序, 对照组护理服务时将儿童依据性格等方面因素, 进行顺序的调整, 如一些儿童对接种较为害怕, 尤其是在面对白晃晃的针尖时, 恐惧感强烈, 此时, 对照组将存在害怕情绪的儿童安排在勇敢的儿童后面, 以其勇敢的行为影响后面的胆怯儿童。对于勇敢接受预防接种的儿童, 要在进行夸张性的表扬, 在孩子中间创造氛围, 鼓励儿童勇敢接种[1]。对于不足3岁的儿童, 在预防接种活动中尽量不采取强制接种的方式, 应采取循循善诱的教育引导方式, 防止出现接种恐惧。

1.2.3 布置候诊温馨环境

在儿童预防接种活动中, 较为集中的时间为9∶3013∶00, 这一段时间前来接种的儿童与家长较多, 接种儿童在这样的嘈杂环境中, 容易出现情绪失控。对此, 对照组护士首先增加服务人员, 及时提供咨询与服务, 在候诊室内安排茶水方便儿童及其家长, 并在电视中播放动画片, 以孩子感兴趣的内容吸引他们, 让他们情绪稳定下来, 注意力集中到动画片之中, 缓解对将要开展的预防接种的恐惧感。

1.2.4 开办专门知识讲座

对照组每周安排专人举办健康教育知识讲座, 将计划免疫相关内容作为重要的方面, 从医学的角度向家长讲述婴幼儿生长发育的阶段性特点, 让家长了解什么类型的情况不适宜接种, 接种后哪些反应属于正常的反应, 计划免疫对于儿童的健康成长具有什么样的意义等, 让家长对预防接种工作提高认识, 更加配合儿童计划免疫工作。

1.2.5 发放医护联系卡片

对照组护士在儿童计划免疫服务中, 向家长发放医护联系卡, 上面正面印着医护人员的电话号码, 家长在遇到儿童因为接种后出现的问题时, 可以直接进行联系, 反面印制的都是有关预防接种的意义、注意点等方面内容, 提高家长对计划免疫的了解度。

1.2.6 详细告知家长疫苗相关信息

在儿童预防接种工作中, 涉及到一类疫苗与二类疫苗的不同之处, 具体涉及到费用、作用以及不良反应等方面, 对照组护士在预约二类疫苗的时候, 向家长详细告知相关信息, 讲清楚两种疫苗之间的不同之处, 尤其是要讲清楚费用、不良反应等方面, 让家长具有知情权, 让家长自主作出决定[2]。在开始接种之前, 与家长一起核对疫苗的名称与批次以及有效期等方面情况。

1.2.7 开展家长电话回访

在儿童完成预防接种之后, 及时开展电话回访, 对照组对全部接种儿童进行电话回访, 了解儿童在接种之后是否出现其他反应, 详细记载反应人数以及状况, 及时向上级疾控部门进行报告, 同时对家长实施技术性指导, 并询问家长的意见和建议, 体现服务人性化理念。

2 结果

在人性化模式服务中, 护理人员对于儿童给予了更多的关心与爱护, 提高了服务技能, 与家长的交流更为密切, 较好地提升了家长满意度, 在接种结束后填写的满意度反馈表情况来看, 对照组与观察组满意度如下。人性化模式服务满意度明显高于普通模式服务护理。见表1。

从表1可见, 两组在满意度方面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3 讨论

在儿童计划免疫中, 儿童由于其年龄因素, 难以有效配合护士开展预防接种, 普通的护理服务模式难以奏效, 运用人性化模式护理服务, 能够发挥与儿童情感交流、环境熏陶、家长沟通、知识普及方面的功能, 提高儿童预防接种的配合程度, 顺利了实施计划免疫。在人性化模式护理服务中, 护理人员要具备丰富的心理学知识, 针对儿童的表现, 对其性格与心理特点进行分析研判, 采取针对性的交流沟通措施, 寻找其关心的话题缓解紧张情绪。在接种顺序上要科学安排, 注重发挥勇敢的儿童示范榜样作用, 要多加表扬, 并鼓励胆怯的儿童增强勇气, 配合预防接种工作。温馨的候诊环境也有利于缓解儿童紧张与对立情绪, 给予儿童和家长必要的方便措施, 也是提高家长满意度的重要因素[3]。向家长宣传预防接种的重要性, 以及相关注意事项, 能够增加家长对计划免疫工作的了解, 提高配合效果。强化医护人员与接种儿童家长之间的联系, 能够及时解答家长提出的各种问题。让家长具有各种疫苗接种的知情权, 可以有效预防矛盾纠纷。通过人性化模式护理服务, 家长对于预防接种工作的服务满意度明显提升, 采取人性化模式开展服务的对照组, 家长满意度为100%, 采取普通服务模式的观察组, 家长满意度为83.5%, 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由此可见, 在儿童计划免疫预防接种服务中, 实行人性化服务模式, 能够拉近家长、儿童与医生、护士之间的心理距离, 建立起信任关系, 儿童得到放松, 缓解紧张情绪, 顺利开展预防接种, 家长满意度较高, 具有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王锦.人性化护理模式运用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 2010, 11 (4) :102.

[2]张文提.计划免疫矛盾隐患预防分析[J].齐鲁护理杂志, 2011, 4 (2) :55.

儿童保健服务模式论文 第9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2月~2015年11月期间我院自愿参加的孕产妇560例,产妇年龄21~40(25.8±7.5)岁;孕周36~42(4O.5±3.4)w;初产妇382例,经产妇178例;孕妇的各项生理指标都正常,且所有孕产妇均排除严重免疫系统疾病、精神障碍者、血液疾病患者、严重心功能不全、严重肝功能不全、严重肾脏功能不全及不能配合者,本次实验研究已经过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80例。两组患者年龄、妊娠程度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传统妇幼保健服务模式,包括:在孕12周前为孕妇建立《孕产妇保健手册》[3],并对产妇进行妇科检查、一般体检和常规优生优育检查,定期组织专业人员开办孕妇学校,对孕产妇进行指导[4],在产妇出院之后的3日内、产妇出院之后14日和产妇出院之后28日分别做三次产后访视,并做母乳喂养情况记录。试验组在给予传统妇幼保健服务模式的基础上再给予微信平台妇幼保健服务模式,包括:通过微信的API接口对微信平台进行二次开发,使微信公众平台服务号可与我院的妇幼保健服务信息系统互相对接,可以实现获取患者个人资料,组建微信“妇幼保健群”,根据患者临床状况,向特定的患者上传妇幼保健图片、妇幼保健视音频文件,向特定的患者主动推送妇幼保健消息等功能,在我院微官网界面有“在线妇幼保健预约挂号”、“微信支付”、“在线妇幼保健视频与语言互动”、“《母婴同乐园》视频内容”、“满意度反馈”和“在线妇幼保健咨询”功能,创建“微信妇幼保健群”,定时更新微信朋友圈妇幼保健资料,形成相对完整的微信平台妇幼保健服务模式。

1.3 临床观察指标

观察分析两组患者的满意度、焦虑情况测评值、新生儿疾病筛查率、妇幼保健知识掌握率、自然分娩率、母乳喂养率和新生儿护理技能掌握率。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例(百分率)表示,行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试验组患者的满意度、焦虑情况测评值、新生儿疾病筛查率、妇幼保健知识掌握率、自然分娩率、母乳喂养率和新生儿护理技能掌握率分别为:96.4%(270/280)、22.4±2.3、98.2%(275/280)、94.3%(264/280)、73.6%(206/280)、94.3%(264/280)和98.2%(275/280);对照组患者分别为:66.4%(186/280)、42.4±2.3、77.9%(218/280)、53.9%(151/280)、40.0%(112/280)、74.3%(208/280)和68.2%(191/280);两组的研究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附表。

3 讨论

微信是腾讯公司于2011年1月21日推出的一个为智能终端如手机或者移动通讯器材所提供的即时互动免费的通讯服务应用程序,微信真正跨通信运营商(如:电信、移动和联通)、跨操作系统平台(如:Google公司的安卓系统、微软公司的Windows Phone和苹果公司的IOS系统),通过网络通讯快速发送免费(需消耗少量网络流量)文字、图片(包括表情)、视频和语音短信,进行实时聊天,支持多人群聊机功能;实时对讲和实时网络视频电话,并且不会留下任何记录[5];截止到2015年第一季度,微信现已经覆盖中国90%以上的智能手机,月活跃用户超过5亿,在线用户已覆盖超过200个国家、开发出超过20种语言版本。2013年10月29日腾讯公司发布了微信新版公众平台,现在微信公众账号总数已经超过800万个[6]。

从附表结果分析发现,基于微信平台的妇幼保健服务模式的满意度、焦虑情况测评值、新生儿疾病筛查率、妇幼保健知识掌握率、自然分娩率、母乳喂养率和新生儿护理技能掌握率均显著性优于传统妇幼保健服务模式,这是因为:(1)实现资源快速共享,微信平台的信息传播速度非常快,有利于实现妇幼保健信息资源的共享,特别是通过微信的朋友圈,可以快速将妇幼保健相关的视频、图片及文字信息在短时间内传达至微信通讯录各位患者,确保医疗妇幼保健机构、各妇幼保健医生和患者资源共享和互通[7]。(2)促进了医患有效沟通,开设了妇幼保健微信医患互动栏目,形成了“线上线下相结合,多妇幼保健医生共同参与”的新型医患互动格局,有效促进了医患快速沟通,改善医疗服务,提高了满意度[8]。(3)开拓医疗服务空间,使用微信实行专家预约与挂号,利用微信图片和视频功能强大的功能,可以实时的开展妇幼远程医疗,可以把患者的病变部位或者幼儿拍成照片或者视频,把相关的信息传送给远端的妇幼保健医生;远程妇幼保健医生在医院里及时进行诊断和指导工作,得用移动互联网技术提高了妇幼保健知识掌握率和新生儿护理技能掌握率[9]。(4)增设虚拟网络讲座,实行妇幼保健教育,在微信群内,我们可以保证每天都会有好的妇幼保健文章推荐,也会针对妇幼保健文章的内容进行深刻的探讨,如探讨自然分娩与剖宫产术对母乳喂养的影响,寻求改善及促进母乳喂养的有效措施,主动了解患者妇幼保健情况,促进了新生儿疾病筛查率,实现更加个性化的全程妇幼保健服务链,能够缓解患者的紧张焦虑情绪,降低了患者焦虑值[10]。

综上所述,开展基于微信平台妇幼保健服务模式能够大大提高孕产妇自我保健意识;能有效提高自然分娩率、母乳喂养率和新生儿护理技能掌握率,能够提高孕产妇满意度,显著缓解孕产妇情绪,值得临床上继续研究和推广。

摘要:目的 探索基于微信平台妇幼保健服务模式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4年12月2015年11月期间我院自愿参加的孕产妇56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280,对照组患者给予传统妇幼保健服务模式,试验组在给予传统妇幼保健服务模式的基础上再给予微信平台妇幼保健服务模式。对比分析两组患者之间的满意度、焦虑情况测评值、新生儿疾病筛查率、妇幼保健知识掌握率、自然分娩率、母乳喂养率和新生儿护理技能掌握率。结果 试验组患者在满意度、焦虑情况测评值、新生儿疾病筛查率、妇幼保健知识掌握率、自然分娩率、母乳喂养率和新生儿护理技能掌握率上均高于对照组,两组的研究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开展基于微信平台妇幼保健模式能够大大提高孕产妇自我保健意识;能有效提高自然分娩率、母乳喂养率和新生儿护理技能掌握率,能够提高孕产妇满意度,显著缓解孕产妇情绪,值得临床上继续研究和推广。

关键词:微信平台,妇幼保健,服务模式

参考文献

[1]郑莉.常州市武进区妇幼保健信息化实践[J].妇幼保健,2011,13(3):42.

[2]汤学军,张彤,金曦,等.建立妇幼卫生信息标准研究与评估机制的价值与意义[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8,22(3):3-5.

[3]张疑生.孕产妇健康管理在农村孕产妇保健中的重要性[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3,15(6):359-359.

[4]王新芳,许丽.健康教育对孕产妇产前保健状况的影响研究[J].中外健康文摘,2014,11(7):93-94.

[5]王瑶.微信与微传播[J].传媒观察,2013,30(2):39-41.

[6]刘路遥,杨祚,曹战强,等.医院微信公众号的技术与应用现状研究[J].中国数字医学,2014,9(8):35-37.

[7]陆卫忠,赵玉雪,朱云祥,等.基于微信公众平台架构的应用系统开发[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2(3):49-51.

[8]于广军,钮俊,王淑,等.基于微信平台优化医疗服务流程的探索[J].中国卫生资源,2015,18(5):315-317.

[9]马秋玲,程志,韦润红,等.微信平台在血液内科实习教学中的应用探索[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16(17):55-56.

儿童保健服务模式论文 第10篇

1 国内外现状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伴随人口老化而来的慢性疾病和残疾的迅猛增加, 将给中国的卫生系统带来巨大压力。人们的健康状况会越来越复杂化, 所带来的卫生费用也会越来越高”[2]。与人口老龄化同时存在的是人们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 导致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也迅速增加。据世界糖尿病联盟2010年报告[3], 中国是世界上糖尿病患者最多的国家 (924万) 。由于慢性病的病程长、治愈率低、复发率高、预后差、致残率高, 慢性病的卫生服务要求和昂贵的医疗费用已成为社区居民沉重的家庭负担, 亦成为沉重的社会负担。

目前, 社区慢性病管理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 慢性病管理与基本医疗脱节, 重治疗轻预防; (2) 疾病筛查制度未得到落实, 慢性病的体检率低, 现症患者未即时登记; (3) 慢性病管理率低和未达标, 随访质量不高, 重数量轻质量, 慢性病转诊制度未落实, 慢性病患者未能定期进行体检; (4) 慢性病管理医师的相关知识水平参差不齐, 医师流动性较大, 慢性病患者缺少良好的遵医行为; (5) 缺少合理慢性病管理的激励机制和监督机制; (6) 缺乏科学的、适应性广泛的慢性病管理模式和流程。

针对社区慢性病防治中的问题, 本研究以深圳市西乡街道的3个社区作为研究现场, 在在家庭医师责任制的基础上建立居家保健服务团队, 对社区慢性病患者实行无缝式管理, 通过现场试点, 探讨本管理模式在防治社区慢性病中应用效果, 以期望为社康中心全科医护人员有效管理社区慢性病患者提供科学依据和便于操作的管理模式, 优化社区慢性病管理的流程, 增强全科医护人员对社区慢性病患者的管理效率和服务效率, 提高社区慢性病患者的遵医行为, 改变社区慢性病患者的生活方式, 降低社区慢性病患者的并发症和致残率, 真正体现“以患者为中心”的人性化服务, 大大提高患者对社康中心满意度, 进一步提升社区健康服务的内在质量和社区健康服务内涵, 从而更好的体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

2 研究方法

2.1 现况调查

以随机抽样方式, 分别在试点前后对3家试点社康中心辖区居民和辖区慢性病患者自我健康行为情况进行调查, 以便掌握社区医护人员对辖区慢性病患者的管理现状及辖区居民对家庭医师责任制和居家保健服务团队的了解和接受程度。质量控制:调查开始前, 组织调查员进行培训 (培训内容包括:调查目的、内容、问卷填写、调查技巧等) ;入户调查同时, 督导员要及时检查调查员问卷是否填写正确, 减少或避免问项错漏;对家庭健康调查问卷进行5%~10%抽样, 督导员通过电话或实地进行复核;回收数据采用双人双录入的方式录入Epidata数据库。

2.2 比较研究

通过试点, 对3家试点社康中心进行试点前后的以下几方面内容的统计比较, 评价“在家庭医师责任制的基础上建立居家保健服务团队, 对社区慢性病患者实行无缝式管理”的社区慢性病管理模式推广方案的效果。 (1) 比较社区居民和社区慢性病患者对家庭医师责任制中居家保健服务团队的管理模式了解程度的变化; (2) 比较社区居民和社区慢性病患者对家庭医师责任制中居家保健服务团队的管理的接受程度的变化; (3) 分析试点前后社区慢性病的防治/保健成本变化; (4) 社康中心的全科医护人员对社区慢性病的防治/保健水平变化程度; (5) 比较社区居民和社区慢性病患者对社康中心满意度变化。

2.3 研究内容

2.3.1 了解试点社康中心辖区慢性病患者的自我健康行为和社区全科医护人员对其的管理现状:在西乡街道中选取3家社康中心作为“在家庭医师责任制的基础上建立居家保健服务团队, 对社区慢性病患者实行无缝式管理”的社区慢性病管理模式推广方案试点单位。通过对社区居民和慢性病患者的摸底调查, 分析近年来这3家社康中心辖区慢性病患者的自我健康行为和社区全科医护人员对其的管理状况。

2.3.2 按“在家庭医师责任制的基础上建立居家保健服务团队, 对社区慢性病患者实行无缝式管理”原则制定社区慢性病患者管理或保健方案, 以家庭医师责任制为基础, 建立居家保健服务团队, 为管理社区慢性病患者制定特定的防治/保健方案及操作流程, 制作社区慢性病防治/保健手册。

2.3.3“在家庭医师责任制的基础上建立居家保健服务团队, 对社区慢性病患者实行无缝式管理”的社区慢性病管理模式推广方案的试点运行。在试点社康中心实施“在家庭医师责任制的基础上建立居家保健服务团队, 对社区慢性病患者实行无缝式管理”管理模式的推广方案, 对这3家社康中心的全科医护人员进行内容中的防治/保健方案及操作流程培训, 然后针社区慢性病患者开展社区慢病防治/保健服务。

2.3.4“在家庭医师责任制的基础上建立居家保健服务团队, 对社区慢性病患者实行无缝式管理”的社区慢性病管理模式推广方案的评价。 (1) 比较试点前后试点社康对社区慢性病的防治/保健效果; (2) 分析试点前后社区慢性病的防治/保健成本变化; (3) 通过问卷调查比较试点前后社区居民和社区慢性病患者对家庭医师责任制和居家保健服务团队的了解及接受程度变化; (4) 通过问卷调查比较试点前后社区居民和社区慢性病患者对社康中心满意度的变化。

3 研究目的

本次研究希望通过在3家试点社康的运营达到以下目的: (1) 为社康中心全科医护人员制定方便、可行、适用、科学的家庭医师责任制中居家保健服务团队在社区慢性病 (主要是高血压和糖尿病) 防治中的防治方法、模式和流程; (2) 探讨“在家庭医师责任制的基础上建立居家保健服务团队, 对社区慢性病患者实行无缝式管理”的管理模式在社区慢性病防治中的作用; (3) 评价“在家庭医师责任制的基础上建立居家保健服务团队, 对社区慢性病患者实行无缝式管理”的管理模式在社区慢性病防治中的推广应用效果和社会效益。

4 讨论

通过对“在家庭医师责任制的基础上建立居家保健服务团队, 对社区慢性病患者实行无缝式管理”的应用模式探讨, 本研究能使社区居民和社区慢性病患者对家庭医师责任制中居家保健服务团队的管理模式了解程度明显提高;能明显提高社区居民和社区慢性病患者对家庭医师责任制中居家保健服务团队的管理的接受程度;同时可以提高社康中心的全科医护人员对社区慢性病的防治/保健水平;更明显提高社区居民和社区慢性病患者对社康中心满意度。

本研究是在家庭医师责任制的基础上建立居家保健服务团队, 对社区慢性病患者实行无缝式管理, 通过试点运营, 探讨本管理模式在防治社区慢性病中应用效果, 并通过优化社区慢性病管理的流程, 以期能为社康中心全科医护人员有效管理社区慢性病患者提供科学依据和便于操作的管理模式, 增强全科医护人员对社区慢性病患者的管理效率和服务效率, 提高社区慢性病患者的遵医行为, 改变社区慢性病患者生活方式, 降低社区慢性病患者的并发症和致残率, 真正体现“以患者为中心”的人性化服务, 大大提高患者对社康中心满意度, 进一步提升社区健康服务的内在质量和社区健康服务的内涵, 从而更好地体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4,5,6]。

参考文献

[1]National Health and Hospitals Reform Commission.National Health and Hospital Reform Commission Report[EB/OL].2009.

[2]WHO representative office in China1Global report on chronic noncommu unicable diseases and WHO collaborating centre for community-based interventions launch in China[EB/OL].2006.

[3]International Diabetes Federation.New diabetes figures in China:DF press statement[EB/OL].2010.

[4]蔡广玲.社区慢性病管理的意义与服务模式研究[J].医学信息, 2011, 5 (24) :2680-2681.

[5]Colette Browning, Shane Thomas, 杨辉, 等.社区慢性病管理新模式的基本原理和设计[J].中国全科医学, 2011, 14 (1A) :1-4.

3D打印儿童矫形鞋垫服务设计研究 第11篇

[关键词]儿童矫形鞋垫;服务设计;3D打印;SOLS;逆向建模

[Abstract]Children foot orthotics was a brand new rehabilitation device, which had both great economic and practical value. And the business system, which built by 3D printing technology and service design theory, was especially promising. The 3D printing service system of foot orthotics would be deeply explored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its typical representative SOLS. Hypotheses about how to built 3D printing service system of foot orthotics in China independently were given out as well.

[Key words] Children foot orthotics; Service design; 3D printing; SOLS; Reverse modeling

一、迈入工业4.0的儿童矫形鞋垫产业

儿童群体因遗传、书包过重、坐姿不佳等外部环境易产生如X型腿、O型腿等多种足部治疗需求。其最佳治疗时期为儿童阶段,而矫形鞋垫是能兼顾儿童生理与心理特点的有效治疗方案。[1]因而,儿童矫形鞋垫是与光学矫正器材眼镜相近,兼具实用价值与经济价值的新型康复器材。在多种矫形鞋垫的制作方式当中,尤以能按需定制、构建柔化供应链、价值链反应迅速的3D打印最为引人注目。[2]2015年5月8日国务院颁布了《中国制造2025》强化高端制造业的国家战略规划,推进中国制造业升级、转型,促使更多的制造企业关注“3D打印”新兴领域。[3] 3D打印这一增材制造技术与定制化的儿童矫形鞋垫生产需求相适合,符合国家产业升级的宏观趋势,有作为我国3D产业发展的突破点的潜力。

从消费者角度,中国大陆市场尚处于萌芽阶段。以欧特克旗下达尔康为代表的矫形鞋垫制作公司,在香港的客戶群体主要是儿童,且需求较大,在大陆区域市场尚未培育起来。消费者担忧治疗作用难以量化,仅应用在相对较窄的足部治疗领域。[4]综上,我国的儿童矫形鞋垫产业落后于欧美成熟市场,但有机会直接跳过手工定制、批量半预制阶段,直接进入无缝整合3D打印技术、云科技、大数据、物联网等科技的工业4.0阶段。现代服务设计理论能有效协调诸多利益相关者、有形的设备、无形的技术与资本,并提供优良的用户体验,建立完善的商业模式。

二、基于3D打印的矫形鞋垫服务设计案例分析

英国设计协会于2010年对服务设计做出定义:服务设计是让服务变得更加有用,可用,高效,有效和被需要。[5]服务设计着眼于建立系统,包括人、物以及用户与服务提供者互动的交互界面。服务设计概念能有效地整合矫形鞋垫产业需解决的症状诊断、数据测量、鞋垫定制、产品提交等问题。2015年,在美国获得1110万美元风投的SOLS公司对于如何对3D打印矫形鞋垫产业进行服务设计提供了良好的范例。

位于纽约的SOLS公司创意是由创始人科甘·施奥文伯格提出的,这源于其多学科背景以及对生活的深刻体会。由于患有扁平足,科甘在8、9岁时就开始使用通过传统的制模、浇筑方式手工定制的矫形鞋垫。但由于其丑陋的外形,价值500美元的矫形鞋垫就被她带着愧疚的心理弃置在储物柜中。然而,后期足部的疼痛与不适感促使科甘开始尝试寻求更佳的矫形鞋垫定制方式。[6]科甘后续的学习与工作启发她考虑结合服务设计思维与3D打印的可能性。她就读于美国著名的普瑞特设计学院工业设计系,并在毕业后开办了自己的设计公司,为塔吉特超市等厂商提供产品设计与制造,获得了对服务设计思维的了解。她还曾作为工程与操作主管任职于著名的在线3D打印平台塑形方式(Shapeways),负责管理其在纽约皇后区的大型工厂。塑形方式是一个类似淘宝的3D打印加工制造平台,为设计师和3D打印玩家加工并销售作品。每个人都可以在该平台上开店,平台会根据材料、大小及对象的复杂程度抽取一定比例的佣金。它凭借月均18.1万件订单,已成为全球第一的3D打印社区。[7]科甘在塑性方式的工作经历使她掌握了丰富的3D打印技术。科甘将传统的矫形鞋制作同3D打印、服务设计思维相结合并最终创办了SOLS。不同于一般的3D打印企业,SOLS公司的重点并不在于研发3D打印机,而是依托于与德国3D打印巨头EOS公司合作。SOLS业务的核心在于构建优秀的矫形鞋垫服务系统,难点在于通过APP应用完成对用户足部数据的全数字化采集,逆向建模鞋垫的订购服务系统。

具体来说,通过下载SOLS的APP应用,即可进入定制系统。在此系统中,首先需要创建新用户文档,输入基本统计数据如性别、年龄、体重等。接下来,APP将对用户脚长测量进行指导,进而获得用户双脚的长宽、生活样式和需要的鞋垫的软硬程度。第三步,APP应用将进入到对用户进行双脚图像数据采集的阶段,为后续逆向数字建模的过程提供数据(图2)。

完成前三步的基础数据采集后,系统将实时完成鞋垫建模并允许操作者对关键数据如足弓的弯曲度、鞋垫的长度与材质等进行调整,开出矫形鞋垫的处方。该应用对用户生活样式的软性需求给予了一定的人文关怀。例如,根据用户鞋垫具体使用的环境(运动鞋或平底鞋等),对模型进行微调。对用户美学方面的需求如颜色的喜好给予了充分的考虑。至此,矫形鞋垫全数字化处方开据过程完成,但SOLS的服务并不止于此。接下来,用户可根据需要填写送货地址,完成鞋垫订单的提交(图3)。

上述SOLS系统的核心科技通过用户的足部三视图照片逆向构建鞋垫的数字模型。将用户足部照片与内置的足部模型匹配,进行网格分割(图4)。根据划分后的三视图,确定约1000个建模关键点(图5),连线,成面,完成鞋垫的逆向数模构建(图6)。[8]随着用户数据增加,SOLS的云端数据库实时完善,修正逆向建模的算法,从而使生成的矫形鞋垫模型愈加精准。但该技术目前存在争议点,即其是处于非承重状态下取样,构建的矫形鞋垫是否能完成用户在承重状态下康复需求还存在疑问。个别文献上提到SOLS公司通过“适应套件(Fitting Kit)”采集承重状态下的数据作为补充。这是一个软垫,用户把自己的脚踩在上面采集印记,发回公司。[9]这一措施并未在其官方文件上获得更多证实。综上,SOLS服务体系的核心,数字化逆向建模技术的有效性还需更深入的论证与完善。

SOLS公司的另一个重要创新就在于其独特的服务系统。相较传统取模或半定制方式,利用SOLS系统,鞋垫定制时间从原来的若干小时缩短至数十分钟,全过程简洁便利。通过3D打印制作的鞋垫成品自重大幅下降,美观轻薄,可以被用于多种鞋型,大大提升了用户满意度。不仅如此,价钱可从传统的500美金降至199美金。

这套数字化在线定制矫形鞋垫服务系统最早仅面向专业的物理治疗师,SOLS公司称之为网络物理治疗师WebPT服务系统。SOLS公司为他们提供专业培训、签约与定制服务(图7、8)。WebPT系统工作流程高效顺畅,为治疗师节约大量的时间。同时治疗师也无需增加投资或学习3D打印建模技术,即可使用3D打印技术。WebPT系统的这些特点使它深受物理治疗师的欢迎。在专业的WebPT系统外,SOLS公司还积极开发面向大众用户的系统Exo SOLS(图9), 预计于2016年初发布。[10]民用与专业系统共同构成了SOLS完整数字服务系统(图10)。 基于这一平台,SOLS公司可根据战略需要,不断拓展自己的产品线。三、中国3D打印儿童矫形鞋垫服务设计方向

SOLS对中国3D打印儿童矫形鞋垫系统服务设计的启发意义主要有两方面:第一,通过服务设计,建立云加工平台,集中加工。将销售3D打印设备模式向提供加工平台转变。目前国内已经出现以魔猴网、意造网等与美国塑性方式类似的C2C平台。[11]也有像光韵达医学3D打印云平台这样医疗专项B2B系统。

但能够有效简化建模流程,提供优质用户体验的B2C定制系统尚处于空白,具有发展的潜力。第二,自主研发逆向建模技术,实现通过照片构建鞋垫数模, 将用户从高门槛的3D打印技术中解放出来,享受其带来的便利。

此外,还需考虑中国市场的具体情况:第一,中国物理治疗师的从业模式不同于美国。与美国物理治疗师通常拥有独立诊所不同,中国物理治疗师主要在住院康复机构、门诊康复机构和社区康复机构受聘。[12]因而在设计中国医用矫形鞋垫服务系统时,应考虑面向整体康复科这样的企业用户而非个人用户。第二,相对于美国大众对矫形鞋垫有较为普遍的认识,中国市场仍处于蓝海阶段。经调查,中国尚未出现服务大众的矫形鞋垫定制业务。因而中国服务系统应从推广入手,与市场营销相关点是首先需要考虑的重点。

综上,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升,健康产业的商业模式将逐步缩减中间流通环节向B2C模式转变。因而,顺应这一变化,中国开展基于3D打印技术的儿童矫形鞋垫设计主要有两个重要突破点:第一,深入调研利益相关者,如治疗师、病人、顾客等的生活样式,了解整个用户体验流程中的需求点与痛点。第二,依据利益相关者的生活样式,设定符合其能力、习惯的快捷逆向建模方式,降低相关技术与服务的使用门槛。顺利攻克这两点离不开工程师、工业设计师、用户体验设计师、服务设计师等多学科创新人才的协同合作。

参考文献:

[1]赵莹雪,刘世忠.儿童矫形鞋垫设计的应用与发展[J].创意设计源.2015(02).

[2]牛禄青. 3D打印 开启制造新空间[J].新经济导刊.2015(10).

[3]吴勇毅, 陈渊源.《中国制造2025》上的3D打印“国家战略”[J].上海信息化.2015(10).

[4] 杨君華,段兆勋.达尔康:引领健康消费 占领时尚市场[EB/OL].(2015-12-23)[2016-1-18].http://www.chinaleather.org/News/20151223/286039.shtml.

[5] Lucy.浅谈服务设计[EB/OL]. (2014-09-01)[2016-1-18].http://uedc.163.com/12158.html.

[6]SOLS. Inc 30 Under 30 - Kegan Schouwenburg[EB/OL]. (2014-07)[2016-1-10].https://vimeo.com/132839984.

[7]卡夫卡.月均18.1万 Shapeways如何做到全球头牌? [EB/OL].(2015-02-19)[2016-1-18].http://office.pconline.com.cn/612/6127917.html.

[8] Sarah Perez. SOLS Flex:3D 打印的定制医疗鞋垫[EB/OL]. (2015-10-08)[2016-1-14].http://techcrunch.cn/2015/10/08/sols-lets-you-buy-3d-printed-insoles-customized-to-your-feet-right-from-an-iphone-app.

[9] 天宫社.3D打印定制鞋垫获著名风投175万美元种子资金[EB/OL]. (2014-01-28)[2016-1-18].http://www.3ddayin.net/zx/5466.html.

[10] PRNewswire.SOLS introduces "The Evolution of Movement" as a precursor to its newest consumer product launch: ExoSOLS, engineered to provide relief for foot, back and ankle pain. [EB/OL].(2016-1-21)[2016-1-22].

[11]周文静. 光韵达医学3D打印云平台上线[EB/OL].(2015-09-21)[2016-04-08].

http://finance.china.com.cn/stock/ssgs/20150921/3351117.shtml.

儿童保健服务模式论文 第12篇

武平县地处闽、粤、赣三省结合部, 是革命老区县、中央苏区县, 辖17个乡 (镇) 、217个村 (居) 委会, 总人口数38万人, 其中7岁以下儿童数2.62万人, 占总人口数的6.89%。“提高儿童保健服务能力”项目是20072008年福建省妇儿工委和省卫生厅联合开展的“两纲”重点项目工作, 我县是该项目的惟一实施示范县, 通过精心组织, 认真实施, 扎实抓好儿童保健管理工作, 项目工作取得了较好成效。

1 具体做法

1.1 健全组织机构

为切实加强儿童保健管理工作, 县政府专门成立了由分管领导任组长, 财政、民政、妇联、计生、卫生和广电等部门领导组成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工作组, 由县卫生局分管领导具体负责实施, 教育局及全县各医疗卫生单位负责人共同组成, 各乡镇均按照要求, 成立专门的工作机构, 落实人员、落实经费、落实责任, 认真组织实施儿童保健管理工作。根据福建省、武平市关于儿童保健管理工作的要求和各部门职能, 分解任务, 明确职责, 加强配合, 为项目工作提供组织保证。

1.2 开展摸底调查

项目实施前我县对全县各医疗保健单位儿童保健情况进行了全面调查摸底。重点调查了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主要死亡原因及其动态变化;妇幼人员配备及设备配置、房屋情况;儿童规范化管理及体弱儿分级分类管理情况;社区5岁以下儿童保健管理相关台账完善情况;托幼园 (所) 管理和指导情况等, 建立台帐和资料库。结合实际, 科学制订实施方案, 提出了项目实施战略目标、措施、办法和实施步骤, 做到目标明确, 措施有力, 责任落实到位。

1.3 加大宣传力度

通过广播、电视、墙报和座谈会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通俗易懂的传播方式开展优生优育、儿童营养与安全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等相关知识的宣传活动, 提高群众对加强儿童保健重要性的认识, 营造了社会重视、关心和支持儿童保健工作的浓厚氛围。项目实施期间, 我们先后深入社区、幼儿园开展宣传、咨询和义诊活动12场次, 发放儿童保健宣传小折子、儿童健康处方、《致新婚夫妇的一封信》等宣传单、宣传画16 000余份, 制作卫生宣传墙报12期。

1.4 加大投入力度

把加大投入、改善医疗卫生硬件条件作为提高儿童保健管理的基础。一是加强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我县实施“五院百所建设、双百人员培训”工程, 对全县16所卫生院的业务用房进行了新建或改建, 同时, 加强各卫生院的产儿科建设, 合理规划布置产儿科业务用房, 有效提升产儿科服务功能。二是加大儿保投入。县妇幼保健院添置了新生儿听力筛查仪、微量元素测定仪及新生儿抚触设备, 开展了新生儿听力筛查、微量元素测定及新生儿抚触等新业务;为乡镇卫生院配置儿童体检量床、电子儿童体重计、儿童身高坐高计等儿保设备, 确保儿保工作的深入开展。

1.5 加强队伍建设

配齐配强儿保人员。县妇幼保健院增加2名专职儿保医生, 各乡镇卫生院配备1名以上儿保人员。项目实施期间县妇幼保健院选派儿保骨干医生到省市级医疗保健单位进修、培训12人次;举办了以新生儿窒息复苏技术、产科适宜技术、儿童规范化管理及体弱儿分级分类管理、《福建省儿童系统管理指导手册》等为主要内容的基层儿保人员培训班9期, 培训人员244人次, 合格率达100%。乡镇卫生院妇幼保健人员轮流到县直医疗保健单位培训3个月。

1.6 突出工作重点

从抓出生人口素质、拓展儿童服务项目、实施母婴保健、加强队伍建设等重点环节入手, 扎实抓好儿童保健管理工作。一是狠抓出生人口素质。重点加强一级预防措施, 加大婚前医学检查的宣传教育力度, 县政府从2007年8月开始每年拨出婚检经费, 在全县实施免费婚检, 婚前医学检查率由实施前的0.67%提高到目前的99.00%;积极推动二、三级预防措施, 认真做好新生儿疾病筛查及听力筛查的有关工作, 提高了新生儿疾病筛查质量, 县级住院分娩新生儿疾病筛查率达97%。县妇幼保健院加强阳性病例的追踪、随访和治疗, 阳性病例的追踪随访率达100%。二是拓展儿童保健服务项目。我县不断扩大儿童保健服务项目, 开展了儿童微量元素检测、儿童心理保健咨询、新生儿抚触、儿童斜弱视、口腔防龋保健等服务。三是实施“母婴平安”项目。每年由市老区与扶贫办、市扶贫开发协会和县人民政府共同筹资在全县开展保障农村贫困人口“母婴平安”项目工作, 建立贫困孕产妇救助机制, 对全县贫困孕产妇住院分娩实行补助, 确保母婴生命安全。四是发挥围产协作组作用。通过调整充实我县围产协作组成员, 召开围产协作组扩大会议, 讨论孕产妇死亡和围产儿死亡典型病例, 组织产儿科适宜技术培训, 畅通孕产妇、新生儿抢救绿色通道, 开展全县新生儿窒息新法复苏术操作竞赛活动, 进一步提高了全县各级妇幼保健人员新生儿窒息复苏抢救水平。五是强化责任, 定期督查。县妇幼保健院实行妇幼保健人员挂钩乡镇卫生院责任制, 挂钩人员每季度深入卫生院检查、指导和督促妇幼卫生工作, 对每次督查中发现的问题及下一季度主要督查整改内容形成书面材料, 由妇幼人员签字后反馈给乡镇卫生院, 确保了项目工作的顺利实施。

2 成效

我县把儿童保健管理工作纳入可持续发展战略中, 建立儿童保健长效机制, 完善儿童保健系统管理体系, 进一步推动我县妇女儿童发展纲要的全面实施, 项目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与项目实施前相比, 全县5岁以下儿童保健管理率由86.15%提高到90.86%;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由83.89%提高到89.93%;婚前医学检查率由0.67%上升到99.00%;围产儿死亡率、新生儿死亡率、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和出生缺陷发生率均有所下降, 围产儿死亡率为7.95‰, 新生儿死亡率为6.2‰, 婴儿死亡率为8.86‰, 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为10.63‰, 出生缺陷发生率为5.74‰, 上述指标均达到了“两纲”及项目规定的指标要求, 顺利通过省级验收。

3 体会

3.1 领导重视, 部门配合是前提

我县提高儿童保健服务能力项目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和业务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强有力的支持, 县委、县政府加大儿童保健经费投入, 并将母婴死亡率列入政府目标管理考核内容;县财政局为提高儿童保健管理工作提供资金保障;县妇儿工委把保护和促进母婴身心健康作为妇女、儿童发展规划的主要攻坚内容, 大力宣传妇幼保健知识, 营造关心儿童、爱护儿童的良好氛围;县卫生主管部门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完善儿童保健实施设备, 强化监督管理。其他各成员单位协调配合, 使项目得以顺利实施。

3.2 健全网络, 提高素质是关键

健全县、乡、村三级保健网络, 建立三级网络互相促进、互相制约机制, 强化人员培训, 提高全员业务素质, 才能及时全面掌握全县妇幼保健信息, 普及保健知识, 才能有效开展儿童保健管理。

3.3 规范制度, 狠抓落实是保证

儿童保健服务模式论文

儿童保健服务模式论文(精选12篇)儿童保健服务模式论文 第1篇1领导重视、明确责任, 是做好生殖健康服务的组织保障生殖健康干预工程是计...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