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手市场的博弈论解释
二手市场的博弈论解释(精选5篇)
二手市场的博弈论解释 第1篇
一、柠檬货模型
二手市场中最大的问题在于信息不对称, 即消费者与商家对商品质量存在不同的私人信息。基本的柠檬货模型里的参与人包括数量对等的消费者和商家。基本的柠檬货模型有两条基本假设。
第一, 自然根据分布均匀分布F (θ) 选择商品质量类型θ。假定θ均匀分布在1~100, 1表示最差质量的二手商品, 100表示最优质量的二手商品。
第二, 对随机一件商品, 消费者缺乏信息无法做出准确的质量估计, 由于商品质量均匀分布, 所以商品的平均质量为50, 缺乏信息的消费者只愿意提供一个平均价格即50.
博弈双方为消费者和商家, 博弈开始时, 市场的均衡价是50, 但市场上质量高于50的优质商品, 不能接受如此低价, 渐渐的这些商品将选择退出市场, 而质量低于50的商品能够在此价格上成交, 它们留在市场, 这就是逆向选择劣胜优汰, 由于信息不对称, 优质商品被劣质商品淘汰出市场。当质量在50以上的商品退出市场后, 市场上的商品质量就均匀分布在1~50之间, 平均质量下降到25, 消费者将只提供25的平均价格, 同理, 质量高于25的商品被质量低于25的商品淘汰出市场, 如此循环, 劣胜优汰过程持续进行至平均价格低到最小 (模型中为1) , 商品数量也会低到最小 (几乎没有成交量) , 市场将不存在!
二、二手市场的假设调整
现实中的市场数据表明柠檬货模型和实际存在差距。而每个理论和现实的差距都在于理论的假设将现实简化了。二手市场的现实发展说明了柠檬货模型的假设有需要改进的地方。通过观察, 对二手市场模型设定以下假设。
第一, 商品质量并非均匀分布, 现实中商品的质量很难满足均匀分布条件, 最为现实的是商品质量满足正态分布, 这也是自然最易出现的状态。所以质量分布函数有
第二, 消费者并非完全无法获得二手车质量信息。当一个消费者想要去二手市场购物时, 他往往会请教对他要买的商品性能熟悉的人, 这样能比较准确得到商品的质量信息。从商品本身消费者也可以得到重要的质量信息, 比如, 对于二手车, 最令人关注的是行车里程和维修记录。通过这些途径, 消费者虽然跟商家的信息还是不完全对称, 但差距已经不大。所以对随机一件商品, 消费者不可能只给出平均价格, 他会根据自己的判断给出一个价格, 而这个价格通常离商品的真实价值不会很远, 所以, 具有优质商品的商家不会轻易退出市场, 劣胜优汰将不起作用。此外, 在信息不对称下, 商家也会主动通过信息传递表达自己商品的质量, 例如通过建立长久的声誉, 许诺三包等。
第三, 假设二手市场中, 供不应求。鉴于二手市场在发达地区的发展, 假设市场中的消费者数量多于商家, 那么市场达到出清。这种条件下, 劣胜优汰将更没有理由出现, 高质量的二手商品不会轻易出场直到价码合适为止。
第四, 市场参与者的风险偏好程度不同。不同商家之间, 不同消费者之间, 消费者和商家之间对风险的偏好不可能一致。风险偏好的程度对市场的均衡状态和市场稳定度有关键的影响。
最后, 引进一条先验信念:开高价的二手商品一般有高质量。这条在正常商品市场中通用的先验信念是触发二手市场博弈开始的第一块多米诺骨牌。
三、二手市场的支付矩阵分析
基于假设调整, 通过分析博弈双方的支付矩阵来探索二手市场的均衡状态。首先, 根据先验信念, 有相当一部分愿意买二手商品的消费者存在, 而且他们愿意对高质的二手商品出高价。其次, 商家可以选择出售高质或劣质商品。引进社会福利博弈模型对博弈双方进行支付矩阵分析。
矩阵数值的意义如下:消费者以高价买到高质的二手商品时, 他的效用为10, 如果不小心看走了眼, 买到了柠檬货, 他的效用只有4。对商家来说, 用高质商品卖出高价的效用6, 如果以次充好, 得效用为12。当消费者害怕上当, 不购买二手商品时, 如果此时证明该商品是高质量的, 消费者的保留效用3, 如果, 该商品被证明是劣质的, 他会很庆幸并为自己的准确判断而高兴, 所以得到效用5。之所以不买劣质品的效用高于不买高质品, 是因为考虑给消费者的准确判断附加了效用。对商家, 他留下高质商品有保留效用3, 留下劣质商品则的效用仅为1。支付矩阵的具体数值便于直观理解, 不同的参与人可以给上文的支付矩阵赋予不同的值, 但这并不会影响分析结果, 因为博弈论的均衡解是由博弈结构决定的, 并非由支付矩阵的数值决定的, 下面就给支付矩阵赋予变量, 分析一般二手市场均衡解。
二手市场的一般支付矩阵如下。
对变量间相互关系做如下规定:a>d>b>c, x>w>y>z.这是为了该博弈模型能满足对二手市场的假设, 它的具体意义跟上文具体数值一致。容易验证该矩阵不存在纯策略纳什均衡, 当商家提供高质量二手货时, 对消费者最好的策略是购买, 商家提供劣质二手货时, 消费者最好不要购买。反之, 当消费者购买时, 商家提供劣质品以谋求暴利;无人问津时, 最好保留高质量商品吸引其他潜在顾客。这个市场对任何一方不存在优势策略 (否则, 拥有优势策略方不会同意混合均衡) 。
现在对上述博弈求解。用p表示消费者愿意进入二手市场的概率, 用q表示商家是诚实的并提供高质量二手货的概率。
对消费者来说, 当他进入二手市场, 他的期望效用为:
π (购买) =qa+ (1-q) b
他不进入二手市场, 期望效用为:
π (不买) =qc+ (1-q) d
将两个方程设为相等, 有
同理, 让商家在提供高质货和提供柠檬货之间效用相等时, 可以得到方程式:
π (高质) =pw+ (1-p) y=π (劣质) =px+ (1-p) z
p*和q*就是一般二手市场的混合策略解 (临界值) 。这个解的形式在博弈论中具有基础性。按照拉斯缪森的说法22博弈主要有三种类型, 他们是非协调博弈, 协调博弈和贡献博弈。三种博弈的不同之处在于22支付距阵的支付参数的相对大小关系不一样。股东与经理的委托代理模型, 审计博弈, 社会福利博弈的结构与本文的二手市场博弈是一样的, 他们的一般解具有通用性, 只是在于对不同现实的解释不同。
四、解的现实意义
在一定时间, 一定地区, 当消费者和商家群体的行为特征固定时, 即 (a、b、c、d、x、w、x、y、z) 有一个现实统计意义上的值, 这时均衡解 (p*, q*) 就是一个具体数值, 它就是该地区, 该消费群体在二手市场的均衡临界点。如果消费者进入市场的概率恰好等于p*, 那商家提供优质商品和提供柠檬货的效用是相等的。反之, 商家提供优质商品的概率正好是q*时, 消费者去不去购买二手货的效用相等的, 这样就形成了混合策略均衡, 即按照 (p*, q*) 的概率一部分消费者回去购买二手商品, 一部分商家会提供高质量二手商品。在发生重大事件改变消费者和商家的行为模式之前, 这个均衡将是稳定的。但如果有重大事件足以影响消费者或商家的行为模式, 例如媒体对某些不良商贩的大面积报道, 令消费者对商家的信心受挫, 风险规避情绪上升, 从而支付矩阵中a、b等值发生变化, 使得当前消费者进入市场的p值不等于临界值p*, 那均衡将被打破, 商家也会调整行为, 从而形成新的均衡。以上述为例, p值变小时, 商家必须提高自身q值以使它大于新的q*, 否则市场将崩溃, 形成一个很少人进入二手市场, 很少商家提供优质二手货的局面。也就是二手市场中只有最差的商品以最低的价格出售, 优质商品被淘汰。
进一步研究临界均衡的意义。求p*的倒数为:
根据矩阵赋值规定, 是一个正数, 这保证了 大于1, p*小于1 (概率P*大于1是不可理喻的) 。W-X意义是商家提供柠檬货比提供高质货多得的效用, 通常可以把它当成以次充好的暴利程度。Z-Y是说商家积压柠檬货比积压高质货的负效用, 即损失程度。根据p*的表达式, 的越大, P*越小。现在真相大白, 矩阵分析得出的结论是:当二手市场的暴利程度越高, 风险越小, 消费者进入二手市场的积极性越低, 因为理智的消费者会觉得, 二手市场的猫腻太多, 很难得到什么好处, 他选择进入二手市场的概率就很比较小。
同样对商家提供高质量二手货的概率q*进行分析, 可以得到 的值决定了q的取值。 (a-c) 是消费者购得高质量二手货的效用, (d-b) 是消费者规避了柠檬货的效用。风险与效用存在着正相关关系, 假设这个正相关系数为k, 风险设为ε。所以 是消费者对风险的偏好程度。如果 消费者是风险偏好者, 他更倾向于去攫取二手市场中的潜在效用, 如果 该消费者是风险厌恶者, 他倾向于规避二手市场中的潜在风险即效用损失即从二手市场中获得额外效用的期望不能补偿他所承担的风险。由q*的表达式可以得出, 消费者越是风险喜好者即 越大, q*的值就越小, 临界均衡中商家提供高质货的概率越小, 或者说在所有商家中提供高质量二手货的比例越小。这很好的解释了大城市尤其像上海、广州这样的都市, 二手市场的稳定性。原因就在于大城市的消费者的风险爱好程度相对较高, 所以即使只有小比例的商家提供高质二手货可以也能保持市场处在稳定的均衡上。当大部分消费者是风险规避型时, 商家必须有一个较高的概率提供高质量二手货, 才能维持市场的均衡, 而商家的本能利益驱动使这个条件比较难以实现, 尤其是商家之间的博弈很容易陷入囚徒困境使这个均衡更难以实现。一旦市场中的q值无法到达均衡值q*, 市场将被一步步瓦解。
五、小结
对于经济发展, 一个稳定的二手市场可以更好的实现各种资源的有效分配, 减少资源浪费。而理想的二手市场, 应该是消费者群体乐意参与二手商品消费, 并且广大商家以较大概率提供高质量的二手商品, 市场处于 (购买, 高质量) 的均衡下实习公平交易。从上述分析可以得出, 市场管理者可以有两条途径去维护市场的稳定, 第一是努力提高消费者群体的风险偏好程度, 第二就是建立相应的规章去增加二手市场的透明度, 减低商家谋求暴利的程度, 具体的措施, 需要进一步研究。
摘要:美国经济学家Akerlof (1970) 关于二手汽车市场的模型研究引发了一个新领域, 即柠檬货市场, 这个市场有两个基本假设, 一是商品质量是从劣质车到好车之间均匀分布的, 二是买卖双方的信息不对称, 买方无法获得二手商品的确切信息。但在该假设下, 分析发现二手市场将会崩溃。而很多二手市场却特别发达且稳定, 这证明上述两条假设需要修正。本文通过对比现实, 重新设定假设, 引入混合策略, 分析得出与现实世界吻合的二手市场存在性解释。
关键词:柠檬市场,混合策略,矩阵分析
参考文献
[1]Martin J.Osborne《An Introduction to Game Theory》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5.03
[2]郑:盗版的经济学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 2007.07P34-35
[3]王丹妮王运陈:基于博弈理论浅析股东对管理层的监督商场现代化, 2007.08P69
[4]赵骅龙树发:社会福利博弈模型成立的条件分析重庆大学学报, 2006.10P139-142
二手市场的博弈论解释 第2篇
关键词:博弈论;苏果超市;战略;市场份额;进入壁垒
1.研究背景
苏果在2004年被中国华润集团收购,苏果的名称被保留了下来,所以苏果是中国本土超市。自从中国向世界打开了零售市场的大门,国际大型超市进入中国市场的最大障碍消失了,同时,苏果超市也开始与南京市场中的国内外超市竞争。截止到现在,已经有超过二十家的国际大型超市和国内超市退出南京市场,其中包括诺马特,百佳和华容,新一佳等。目前,苏果的各种超市业态在南京占有50%以上的市场份额,而这在中国超市业态中是非常罕见的。
很长一段时间,由于实力有限,苏果一直采取差异化竞争方式与对手竞争,华润苏果大型综合超市的建立是反攻阶段开始的一个标志。近年来,随着苏果迅速的发展,它已经有了自己的营销策略和市场拓展战略,并且成为一个经营加工、配送、物流、批发和零售的大型连锁企业。同时苏果也面临着许多竞争,包括其它超市临近苏果开店、大多数外国超市的低成本、低价格优势,这些都会影响苏果的扩张。并且,对于苏果的迅速成长,一直存在一种质疑:苏果是否在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上与其它超市进行竞争,作为国有超市,苏果很容易享受政府特权的保护。为此,本文将运用博弈论分析法研究苏果超市在南京市场保持较大市场份额的原因,同时也将讨论政府对苏果的保护以及本土市民对苏果的偏爱是否是苏果保持强劲竞争力的主要因素。
2.苏果超市的经营战略
2.1区域密集型扩张战略
苏果的区域扩张模式是为了实现其以南京为中心,然后扩展到周边地区的战略目标,这就意味着苏果必须在南京市场占有并保持大份额。苏果的区域密集型扩张战略是效仿沃尔玛的“市场饱和”战略,苏果要在南京市场达到饱和,就不可避免的会与对手竞争。
一般来说,在苏果扩张过程中有两类型竞争对手。一个是比苏果拥有更强实力的零售巨头,比如,沃尔玛、家乐福和卜蜂莲花,它们主要以超级市场的形式存在。与零售巨头的抗衡,“苏果主要采用‘蜂窝战略’,通过在零售巨头周边建立不同超市业态的苏果零售店与对手进行差异化竞争”(蒋2013:108)。另一种类型是实力不如苏果的超市业态,比如好又多超市。好又多主要通过在苏果社区店附近建立便利店的模式,以低价产品与苏果进行恶性竞争。苏果为了保持市场份额,不得不采取“以牙还牙”战略。由于区域密集型扩张战略,在苏果社区店附近必定会有其它苏果超市业态存在,因此区域内的所有苏果超市业态可以合作与好又多竞争,好又多却没有合作伙伴。
好又多以低价进入南京市场,如果苏果不降价,将会失去一部分市场份额,但短期内,苏果社区店的报酬为10 单位高于好又多的8单位;如果苏果社区店附近所有的苏果超市相互合作以大幅度降价与好又多进行恶性竞争,好又多超市将会得到-1单位的报酬,而苏果低价策略带来的损失小于维持原价丧失市场份额的损失,所以其收益为12单位。如果好又多超市选择不进入南京市场,则苏果不需要降价,也不会减少市场占有额,将会得到15单位报酬。根据树枝图,(不进入,不降价)构成一个纳什均衡。因此,区域密集型战略有可能构成一个可信的威胁,新进入者因害怕遭受损失而选择不进入市场。
2.2 多种超市业态组合策略
苏果的超市业态包括大卖场、超市、便利店、社区店、平价商店,每种超市业态都有其自身的特性。例如,华润苏果超市直接与市场上其它大卖场竞争;便利店因24小时营业而广受欢迎;社区店旨在弥补便利店和超市业态之间的市场空白,满足社会居民的需要;平价商店为消费者提供低价商品,并承诺如果平价店产品价格高于其它任何商店,将会退回价差;苏果好的便利店服务于高端消费群体,因此大部分产品价格偏高。苏果多业态组合策略可以满足市场上各种需求,如果市场根据消费者需求划分,这种策略有助于苏果进入并占有每一个细分市场,只留很小的市场份额给竞争者。更重要的是,多业态组合策略可以使苏果分散经营风险。总之,多种超市业态组合策略可以提高苏果竞争力,维持市场份额。
3.政府和本土居民对苏果的支持
3.1 政府对苏果的影响
目前,南京政府处于两难境地。南京政府一方面考虑到苏果是一家国有企业,积极推进苏果的发展可以与中国政府保持良好的关系;另一方面,南京政府不会过度保护苏果,因为担心苏果会垄断南京市场,而这就破坏了市场的稳定性。同时,南京政府有责任吸引更多的外国企业进入南京市场,所以给予外企的优惠政策又是必要的。以沃尔玛为例。假设苏果和沃尔玛都在为新店选址,有两个位置可供选择,他们都偏爱于人口较密集的一个,而政府有权利决定土地的使用权。如果苏果和沃尔玛都不贿赂政府,他们都可以得到土地使用权,报酬都为4单位。如果只有沃尔玛贿赂相关官员,它将得到5单位报酬。相反,苏果的收益是6单位,因为苏果与南京政府更容易搞好关系,寻租的成本较低。如果苏果和沃尔玛都选择贿赂政府,苏果和沃尔玛报酬分别为4单位和3单位。
这是一个囚徒困境,纳什均衡是(行贿,行贿),苏果比沃尔玛可以得到更高的报酬,但苏果和沃尔玛进入市场后的竞争取决于他们自身的实力和战略。因此,苏果同竞争对手几乎在同一平台进行公平竞争。
3.2南京本土居民对苏果的影响
苏果的发展离不开本土居民的支持,南京市民同样也不能缺少苏果带来的便利。苏果也正在为南京市民带来更多的便利,比如,人们可以使用公民卡在苏果购物;苏果已开通网上购物平台,提供送货上门服务,这些举措进一步增加了市民对苏果的忠诚度。此外,大多数苏果顾客都拥有苏果超市会员卡,他们不愿意承担重新选择超市所带来的转换成本。苏果作为本土超市解决了许多本土居民的就业问题,不仅帮助人们提高收入水平,也使更多的人享受了国家的福利政策。总之,正是苏果多种超市业态提供的完善服务和“无处不苏果”提供的便利成功获取了本土居民的支持。
4.结论
苏果的竞争力来自于其经营战略、政府和本土居民的支持,其中苏果市场拓展策略在其发展壮大过程中起着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区域密集型扩张战略、多业态组合战略和纵向一体化战略。正是苏果的经营战略,苏果才可以主导南京市场。竞争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南京市场上不可能只有苏果的超市业态。近年来,很少有大型超市进入南京市场,但“各种便利店陆续在苏果店附近开张,如华联、百联、双源等”(操2004:163)。此外,随着城市建设和商业中心崛起的步伐加快,南京的市场容量将进一步扩大,苏果将会与对手继续竞争空缺的市场。正如苏果董事长所说,苏果时刻積极准备着与国际和国内零售巨头竞争。(作者单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参考文献:
[1] 操阳.解读苏果超市的经营模式[J].华东经济管理,2004(2):163.
[2] 惠苏渊.解读苏果超市[J].流通,2003(2):16.
[3] 蒋瑞,林新奇.苏果超市是如何成长起来的.企业管理,2013(1):108.
二手市场的博弈论解释 第3篇
蜈蚣博弈最早是由Rosenthal于1981年提出的一个动态博弈, 接下来被Binmore (1987) 和Kreps (1990) 等继续研究McKelvey和Palfrey (1992, 以下简称MP) 所做的收益水平和博弈阶段不同的三种形式的蜈蚣博弈实验, 如图1、图2、图3所示。
MP (1992) 的实验结果表明:三种形式的博弈实验下, 实验参与者在第一阶段选择“结束”的条件概率分别为0.07、 0.15和0.01, 绝大部分在中间阶段结束, 少数博弈者坚持选择“继续” (G) 直到博弈结束。可见, 实验结果与传统博弈论逆推归纳法所预测的均衡产生了系统性的偏离。实验结果与相应的条件概率分布分别列于表1和表2。
注: nt表示在节点t选择“结束” (E) 的实验次数 (t=1, 2, , z, z+1, z=4, 6) 。资料来源: McKelvey和Palfrey (1992) 。
注: pi表示在第i个阶段 (i=1, 2, , z) 选择策略“结束” (E) 的条件概率。资料来源: 同表1。
McKelvey和Palfrey (1992) , Levine (1998) 都从利他角度来解释实验结果。MP (1992) 的模型只是简单地将博弈者分成自利和利他两种。Levine (1998) 基于同样的思想, 设定利他系数为-1至1, 利他系数大于0的为利他, 等于0的为自利, 小于0的则为恶意的参与者。MP (1995, 1998) 借用一种统计学模型建立随机最优反应模型QRM (quantal response model) 来解释其实验结果; Zauner (1999) 则利用Harsanyi转换建立蜈蚣博弈的收益不确定性模型, 通过考察五种收益不确定形式Erlei (2008) 认为在博弈中, 不同的人会表现出不同的社会偏好, 所以其模型包含了“严格自利” (strictly egoistic) 、“不公平厌恶偏好” (inequity averse) 和“福利偏好” (welfare preferences) 三类型参与者。
本文把对手的收益纳入博弈者的效用函数, 将一个宽泛的利他概念界定为可模型化的不公平厌恶偏好, 并建立公平模型来模拟蜈蚣博弈的实验均衡。
2 不公平厌恶模型
本文将运用不公平厌恶模型来刻画蜈蚣博弈参与者的公平偏好。根据Fehr和Schmidt (1999) , 人们会把自己的收益与群体内的每一个人的收益进行比较, 用其差异来表示收益分配的不公平程度, 总效用包括直接收益效用与公平负效用两部分。简化的不公平厌恶模型如式 (1) 。
Ui (x) =xi-αimax (xj-xi, 0)
式中, xi, xj分别表示i和j得到的收益; 右式第二项表示i在其收益低于他人时所感受的嫉妒负效用, 第三项表示i在其收益高于他人时所遭受的愧疚负效用;αi和βi为不公平厌恶系数, 分别表示i的嫉妒心理和愧疚心理的强度。Fehr和Schmid假定αi和βi满足:αi≥βi且0βi<1。 αi≥βi表示自己的收益低于他人时的嫉妒程度大于自己的收益同等幅度高于他人时的愧疚程度; βi<1表示人们虽然追求收益公平分配, 但是仍然偏好于自己得到相对较多的收益。βi>0排除了人们喜欢比别人收益高的情况。αi=βi=0时, 式 (1) 就是纯粹自私自利偏好下的效用函数。
我们认为, 受一些因素 (如种族、年龄、职业、经历、经济水平、宗教信仰和社会文化等) 的影响, 不同人的不公平厌恶系数αi和βi的取值是不一样的, 即体现出人们对公平偏好程度的异质性, 例如Eckel和Grossmanb (1996) 基于独裁者博弈的惩罚博弈实验结果表明, 女性比男性表现出更强的公平偏好。Cadsby, Morris和Song (2004) 也通过实验得出了相同的结论。因此本文假设不公平厌恶系数αi和βi的取值相互独立并服从一定的分布, 设αi服从均值为a、方差为σ2i的正态分布N (a, σ2i) , βi服从均值为b、方差为σ2j的正态分布N (b, σ2j) , 为了下文计算方便, 设σ2i=σ2j=σ2. αi和βi的均值a和b满足a≥b、0b<1。这样虽然不同的人有不同的αi和βi, 但从平均来看仍然有αi≥βi且0βi<1成立, 这与Fehr和Schmidt的假定一致。βi服从正态分布N (b, σ2) 使得βi的取值可以小于0, 而正如Fehr和Schmid所强调的βi<0在现实中经常发生。
3 基于公平偏好的行为博弈模型
一般的蜈蚣博弈扩展形式如图4所示。其中, ak (t) 表示博弈参与者k (k=i, j) 在第t个节点 (t=1, 2, , z, z+1, z为博弈的阶段, 是偶数) 的实际收益。
在任意阶段s (s=1, 2, , z, 不妨设s为奇数) , 做决策的博弈参与者i面临“E”和“G”两种策略的选择, 选择“E”的效用为Us, i, 选择“G”的收益是不确定的, 其期望效用以EUs, i表示。传统博弈论认为自利的参与者的效用只与直接的物质收益有关, 即Us, i等于收益ai (s) 、期望效用EUs, i等于选择策略“G”所能得到的期望收益, 用xs, i表示。博弈参与者i选择策略“E”的概率ps是:
从而有
即只要选择策略“E”的收益ai (s) 大于选择策略“G”的期望收益xs, i, 博弈参与者i就以1的概率选择策略“E”, 否则选择策略“G”.
考虑到博弈参与者的公平偏好, 在博弈中, 当选择策略“E”而结束博弈时, 博弈参与者面对自己收益比对手高, 此时会表现出一种愧疚心理, 认为这种收益分配对对手是不公平的。如果这种心理足够强, 就会使得博弈参与者放弃选择策略“E”而选择策略“G”继续博弈。此时其效用函数不再是传统博弈论下的效用函数, 而是用不公平厌恶模型来描述。因此, 博弈参与者i选择策略“E”的效用Us, i为:
其中, αi和βi是博弈参与者i的不公平厌恶系数, 分别服从正态分布N (a, σ2) 和N (b, σ2) 。
选择策略“G”, 则博弈参与者i的期望收益为xs, i, j的期望收益为xs, j, 则i的效用EUs, i为
那么, 博弈参与者i选择策略“E”的概率为:
由于McKelvey和Palfrey的蜈蚣博弈实验支付的特殊性, 在第s阶段, 博弈参与者i做决策时都有ai (s) >aj (s) , 所以式 (6) 可以化简为:
可以看到, 式 (7) 中不等式右边的式子, 表示选择策略“G”所减少的公平负效用, 服从正态分布, 不等式左边表示选择策略“G”所减少的收益效用, 是正态分布的临界值。当选择策略“G”所减少的公平负效用小于同时减少的收益效用时, 公平负效用不能弥补减少的收益效用, 博弈参与者i会选择策略“E”, 也就是说博弈参与者i对不公平的厌恶程度不足以阻止其放弃高收益, 选择策略“G”意味着博弈参与者为了追求公平而放弃了部分收益。对于确定的临界值, 由于博弈参与者的公平偏好的异质性, 其减少的公平负效用小于临界值的参与者会选择结束博弈, 而大于临界值的参与者则选择继续博弈。因此蜈蚣博弈实验的均衡结果在各个阶段会以一定的概率偏离传统博弈论所预测的纳什均衡, 这是从理论模型上分析公平偏好导致系统性偏离的原因。
采用上述模型就可以计算蜈蚣博弈中在各个阶段选择策略“E”的参与者占该阶段总人数的条件概率p.对低收益四阶段蜈蚣博弈, 设在四个阶段选择策略“E”的条件概率分别为p1, p2, p3和p4.由于条件概率p (包括p1, p2, p3和p4) 都是a, b, σ2的函数, 故下文条件概率p都用p (a, b, σ2) 表示。至此, 本文就建立了基于公平偏好的行为博弈模型。
4 模型的估计及解释
4.1 模型的极大似然估计
从上一节的模型可知, 当收益ak (t) 和博弈长度z确定时, 可以计算出各个博弈阶段参与者选择策略“E”的条件概率, 使用这些条件概率p (a, b, σ2) , 可以计算出博弈在各个节点结束的无条件概率:
这对应着博弈的各个可能结果:E, GE, GGE, GGGE, 等。其中, s1 (a, b, σ2) =p1 (a, b, σ2) , s2 (a, b, σ2) = (1-p1 (a, b, σ2) ) p2 (a, b, σ2) 等, 是在给定a, b和σ2的条件下, 关于实验结果的特殊向量n= (n1, , nz+1) 的可能性。最后, 使用式 (9) 和式 (10) 的似然函数估计a, b和σ2, 从而得到条件概率p (a, b, σ2) 和无条件概率s (a, b, σ2) 。
上述分析针对的是如图4所示的蜈蚣博弈扩展形式而言的, 因而基于公平偏好的行为博弈模型对三种不同邢式的蜈蚣博弈都适用, 只是涉及到的ua (t) 和博弈长度z不同而已 (a=i, j, z=4, 6, t=1, 2, , z, z+1) 。
4.2 估计结果
先对低收益四阶段蜈蚣博弈的行为博弈模型进行极大似然估计, 估计出
注: 括号中数字为McKelvey和Palfrey (1992) 实验结果各节点的条件概率。
根据表3可以知, 本文模型估计的结果与MP (1992) 的实验结果存在一致的定性特征, 具体结果如下:
(1) 随着博弈阶段的推进, 条件概率
(2) 低收益四阶段博弈前两个节点选择“结束”的条件概率比高收益四阶段对应各节点的低 (0.086<0.164, 0.341<0.371) , 第三个节点则基本持平 (0.710vs0.699) , 而到了第四个节点, 低收益四阶段博弈则比高收益的高 (0.867>0.857) , 与实验结果一致;
(3) 低收益四阶段博弈每个阶段的条件概率
(4) 三种情况下, 在最后一个节点选择“结束”的条件概率分别为0.867、0.857和0.897, 即有13.3%、14.3%和10.3%的人在最后一个节点仍选择“继续”, 也就是少部分人在每个节点都选择“继续”, 与实验结果一致;
(5) 在三种形式的博弈中, 都有
(6) 无论是嫉妒心理参数
(7) 收益的高低影响
5 结论及展望
本文在前人对公平偏好的结论的基础上, 运用不公平厌恶模型来刻画博弈参与者的公平偏好, 将异质性公平偏好引入到博弈者的效用函数中去, 构建了基于公平偏好的行为博弈模型来拟合MP (1992) 的蜈蚣博弈实验数据, 从公平偏好的角度解释蜈蚣博弈的实验结果与传统博弈论预测的纳什均衡存在系统性偏离的原因。根据模型拟合结果得出以下一些结论:
(1) 在模型设定的基础上, 本文利用极大似然法估计出来的条件概率满足MP (1992) 蜈蚣博弈实验结果的所有定性特征;
(2) 估计出的不公平厌恶系数在不同长度和收益水平的博弈中取值不同, 表明了公平的异质性的存在。并且无论哪种形式, 嫉妒心理强度都要高于内疚心理强度, 与Fehr和Schmidt (1999) 的推断相一致;
(3) 对本文基于公平偏好的行为博弈模型和已有模型的比较, 从极大似然准则看, 本文的模型比已有模型在数据拟合方面具有更好的效果。
本文只考虑了公平偏好这一个影响因素, 虽然取得的结果具有很好的解释力, 但对于其他影响因素如信任、学习、福利偏好等, 如何将这些因素结合起来, 纳入到一般的模型化框架之内, 并且在一系列假设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的联合检验, 值得我们今后继续研究。
摘要:针对蜈蚣博弈实验结果与传统博弈论预测的纳什均衡结果存在系统性偏离的现象, 本文从行为博弈的角度, 假设人是有限理性的, 用人的公平偏好特征来解释这种系统性的偏离。通过运用Fehr和Schmidt (1999) 模型来刻画博弈参与者的公平偏好, 考虑不公平厌恶系数的异质性, 构建行为博弈模型来模拟蜈蚣博弈的实验过程。模拟结果显示, 本文建立的模型不仅能够解释蜈蚣博弈实验结果的所有定性特征, 而且估计出了不公平厌恶系数的均值范围。根据极大似然准则, 本文的模型有很好的拟合效果。
大数据时代的市场博弈 第4篇
读者观点:在这个信息庞杂、数据处理技术十分先进的时代,只要你有全新的理念,就能从一大堆数据中得出各种各样的商业推理,挖掘到丰沛的商机。
工业4.0扑面而来。这是继以蒸汽机、大规模流水线生产和电气自动化为标志的前三次工业革命之后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其特点是通过充分利用嵌入式控制系统,即物理信息融合系统(其中“大数据”扮演主角),实现制造业向智能化转型。
大数据(Big Data)或称海量信息,指的是规模巨大的信息量通过主流软件工具,在合理时间内可撷取、管理、处理,并整合成帮助企业经营决策、提高核心竞争力的资讯。
移动互联网风生水起,让数据变得丰富多样,质感鲜明,显示出它的移动性、碎片化和私密性。数据能够转化为市场价值,这是大数据服务的核心魅力,大数据里面有商机。在这个信息庞杂、数据处理技术十分先进的时代,只要你有全新的理念,就能从一大堆数据中得出各种各样的商业推理,挖掘到丰沛的商机。时至今日,大数据已成商业竞争的“定海神针”。
制造业同样处于一个数据爆炸的时代,制造业企业需要管理的数据种类浩繁,涉及到大量结构化数据,比如产品数据、运营数据、价值链数据、市场数据、竞争对手数据等。
随着大规模定制和网络协同的发展,制造业企业还需要实时从网上接受众多消费者的“私人定制”,并通过网络协同配置各方数据资源,组织生产。
而大数据又是工业互联网的命脉,大数据可能带来的巨大价值正在被传统产业尤其是制造业认可,通过技术创新与发展,以及数据的全面感知、收集、分析、共享,呈现出正确认知制造业价值链的全新视角,并催生出新一代智能工厂。
——蔡恩泽 (南京)
晶苏传媒首席分析师
博弈市场上的侃价策略 第5篇
又是调控,又是交易冷清,但这一次购房者发现,买房时议价难度并不小。
虽然调控已四月有余,而且市场依然低迷未见起色,但购房者发现,即使如此,与卖家在讨价还价的时候,很难得到对方的同意。这是为什么呢?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目前侃价幅度过大是卖家反对的主要原因。虽然现阶段房地产买卖中的确存在议价空间,只是买家在侃价时须讲究策略。
狠侃价格难成功
上海的周先生是真心买房,但十余套房子看下来,至今仍未能成功。
初步定在年底结婚的小周属于刚性需求中的中坚力量,买房已迫在眉睫。近一个月以来频繁跟中介打交道,而且也看了十余套房,其中不乏自己满意的,但就是没法与对方达成买卖意向。
原来小周每次看房之后,跟对方还价时往往喜欢“下狠手”,如在莘庄看重一套两房,对方要价180万元,但小周直接还到150万元;在七宝,一套总价185万元的两房,他也直接还到152万元。
对方都认为小周还价过多,就连中介也认为他缺乏诚意,但他对此并不以为然。在小周看来,宏观调控就是要让房价合理回调,幅度将不少于20%,因此以这个标准来侃价,并无不妥。
小周的做法颇有代表性。记者在采访中得知,目前买家大幅侃价的情形仍然非常普通。包括来自静安区、徐汇区、闵行等各地中介门店的负责人均表示,几乎所有意向买家都会提出侃价要求,而其中幅度超过10%的大幅侃价情形在目前也很常见。在这之前,上海汉宇地产曾在徐汇、静安、黄浦和长宁等中心区域做过一次市场调查,发现买家侃价幅度动辄在10%-15%。
但汉字地产有关人士表示,由于买卖双方价格分歧过大,所以难以达成一致意见。“虽然部分买家购买欲望非常强烈,但由于价格分歧太大,不少交易无法撮合。”上海“我爱我家”宝山区域经理李洋说。
卖家心态平稳是主因
卖方为什么不愿意降价?心态平稳,加之新房市场并未出现大幅促销现象,因此二手房市场价格仍然如硬骨头般难啃。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其主要原因在于卖家的心态更为平稳。上海德祐地产市场部经理蒋旭分析认为,经过前两次宏观调控的“洗礼”,现阶段卖家的心态已经平稳了很多。虽然政策对房价的调控作用持续存在,但大多数卖家认为不会导致房价跳水,因此并不急于出售手中物业以求落袋为安。
另外,新房市场价格调整幅度不大,也在一定程度上对二手房价“维稳”起到了示范作用。根据中国房地产指数系统公布的“百城住宅价格指数”数据显示,国内包括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在内的十大城市7月份均价,环比虽有一定幅度的回调,但降幅最大也就是天津,其余城市都很小,如北京只有0.2%,上海也不过1.25%。
侃价成功有策略
现阶段买房是不是就不能侃价了呢?答案是否定的,业内表示要讲究侃价策略。
首先要注意侃价幅度。上海汉宇地产有关人士表示,目前多数卖家接受的侃价幅度在2%~5%之间,可见,如果将侃价幅度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其实还是能够成功的。卖家接受的范围在2%~5%,这并非意味着买家的侃价幅度只有这么大,因为目前并非单纯的卖方市场,买家占有更多的主动权,所以侃价幅度可以稍加提高,如达到4%~7%,只要合情合理,成功的可能性很大。
摸准卖家心态是关键
[案例1]刘先生想要买套70平方米的小两房作为过渡。中介公司给他推荐了一套挂牌价为122万元的物业。当他了解到对方准备卖房之后再换房的动机之后,主动放弃了议价的打算,他知道成功的可能性极小。
[解析]卖家为什么要卖房?处于何种目的?对资金的渴求程度如何?……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在侃价时会占据主动。
业主的心态,对议价的结果影响极大。如果卖家急需周转资金,或者希望在短期内抛售房产,往往比较容易接受买家的要求。但如果卖家的心态很平和,则不大可能会愿意接受议价要求。
此外,还需要注意的是,有些物业挂牌价已低于市场平均水平,这表明业主也是急于找到买家。针对这种情形,卖家已经事先做出了让步,在议价过程中,则不能再提出过高的要求,否则会遭到拒绝。
时间节点要把握
[案例2]住于浦东三林的一套:手房,挂牌价为215万元,属于市场价,但买家周女士了解到对方为5年前购入,于是要求对方让价12万元。
[解析]物业挂牌时间有多长了?购入时间有多长?这些关键的时间节点一定要事先了解清楚,以便在侃价时掌握主动权。
税费等与时间密切相关,根据现行政策规定,超过5年者,卖家营业税、个税等税费支出会大幅减少,故存在议价空间。当然,在侃价时要根据对方的实际挂牌价来确定侃价幅度,如对方参照含税的同类房产来定价,说明定价偏高,可利用这一点来要求对方让步。另外,挂牌时间长短也能影响到卖家的判断,当然,这需要跟卖家的售房目的结合起来,如果售房是为了筹集资金,挂牌时间不短且未成交,不妨放心侃价。
投其所好作用大
[案例3]一套出自卢湾体育馆附近知名楼盘衡固的二手房,6月份初始挂牌价为390万,已经处于市场行情价的中低水平,一直坚持此价不肯让步。余先生愿意一次性付款,最终打动房东,以370万元成交。
[解析]讨价还价其实是个相互妥协的过程,因此如果要对方接受自己的条件,必须也让对方感到有利可图。侃价的是要让对方让利,那么如何也让对方感觉良好,则十分重要了。比如有些人愿意支付更多的首付款,这样让一些急需资金的人能够尽快解决资金问题,还有些人可以一次性付款,可缩短交易时间。因此买家不妨了解对方需求,做出有针对性的调整,以此打动对方。
物业类型要区分
[案例4]王女士准备在上海市中心某名校附近买套学区房,为儿子将来就读做准备。一套面积40余平方米的小户型,卖家要价120万元,分文不让。
[解析]学区房、地铁小户型等市场中的“硬通货”,目前表现得很顽强,对于这类型的物业,在议价时更加需要注意策略。
目前二手房市场中,容易成交属学区房和小户型,这两种物业的优势非常明显,尤其是学区房,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状态,因此卖家往往抱着奇货可居的心理。记者了解到,静安、徐汇等名校周边的学区房,或者闵行、宝山等地的地铁小户型,即使在目前这种市场行情中,也时常出现“跳价”现象。
对此业内人士建议,对于此类物业,在议价之前一定要了解清楚其出售房产的目的,然后有针对性的制订侃价策略,如对于缺钱的人来说,首付比例可适当提高。
二手市场的博弈论解释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