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rp信息系统文献综述
erp信息系统文献综述(精选8篇)
erp信息系统文献综述 第1篇
学生信息管理系统
文献综述
选择课题的意义:
学生管理系统主要是提供学生,老师或者来访者方便的查询等相关操作,对学生的信息管理能统一规范化。功能块的相应操作分别由其对应的子模块实现。通过教育网络或互联网把整个学校的学生信息汇聚起来,为学校教育主管部门提供全面及时的学生信息,方便管理,同时亦可通过校园网扩展各类信息化应用,共享学生信息。学校可通过一个简化的学生信息管理系统,使学生信息管理工作系统化,规范化,自动化,从而达到提高学生信息管理效率的目的。国内外现状研究:
计算机在管理中的应用开始于1954年,当时美国首先用计算机处理工资单。40多年来,计算机在处理管理信息方面发展迅速。例如,60年代美国计算机在管理中应用项目不到300项,到了1975年达到2670项。而现在,美国在财务会计上90%的工作由计算机完成;物资管理中80—100%的信息处理由计算机完成;计划管理中是80—90%。据计算机应用方面发展较快的国家统计,计算机用于经济管理的约占80%;用于科技运算的占8%;用于生产过程控制的占12%。我国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计算机在管理中的应用,是在70年代末开始的,虽然起步较晚,近几年发展却较快,特别是微型计算机的出现和普及为信息处理提供了物美价廉的手段,对于推动我国管理信息处理的现代化起了重要的作用。目前存在的问题:
传统纸媒介管理的学生信息难于共享汇总,其统计数据正确性也难以考证。存在着较多的缺点,如:效率底,保密性差,时间一长将产生大量的文件和数据,更不便于查找,更新,维护等。计算机在全国普及后,管理媒介有了质的飞跃。
随着学校的规模不断扩大,学生数量急剧增加,有关学生的各种信息量也成倍增长。面对庞大的信息量,就需要有学生信息管理系统来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效率。通过这样的系统,可以做到信息的规范管理、科学统计和快速的查询,从而减少管理方面的工作量。由于计算机和网络的普及,若建立一个B/S结构的学生信息管理系统,学生便可以通过网络来选课并且查询自己的有关信息,使得学生信息管理工作系统化,规范化,自动化,大大提高了学校管理学生的效率。结论: 学生信息管理系统是学校信息管理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为其他系统(如学校图书管理系统、学校档案管理系统、教学管理系统、总务后勤管理系统等)提供学生的基本信息,同时它也需要如教学管理系统提供课程设置数据等。这些系统在具体应用中构成一个大系统,相互调用对方的数据。
由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充分认识到设计并开发一个学生信息管理系统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本次设计和开发的学生信息管理系统应符合学校学生信息管理的规定,满足对学校学生信息管理的需要,并达到操作过程中的直观,方便,实用,安全等要求。系统采用模块化程序设计的方法,既便于系统功能的组合和修改,又便于未参与系统开发的技术维护人员补充和维护。学生管理系统通过教育网络或互联网把整个学校的学生信息汇聚起来,为学校教育主管部门提供全面及时的学生信息,方便管理,同时亦可通过校园网扩展各类信息化应用,共享学生信息。参考文献: [1]吴晨,《ASP.NET+SQL Server-数据库开发与实例》,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2006年7月 [2]张学群、楼克明,库存管理,《运筹学基础》,经济出版社,1996.3 [3]黄梯云,《管理信息系统导论》,机械工业出版社
[4]段兴等,《visual basic数据库实用程序设计100例 》 人民邮电出版社
[5]甘仞初,《信息系统开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 [5]Blais Michel, MacGibbon Brenda, Roy Roch.Limit theorems for regression models of time series of counts, Statistics & Probability Letters, Vol.46, Iss.2, January 15, 2005, 161-168 [6]Bo Cheng,Xizhi Wu.Assessing local influence in PLS regression by the second order approach,Statistics & Probability Letters,2001,53,113-121 [7]Boente Graciela, Fraiman Ricardo, Meloche Jean.Robust plug-in bandwidth estimators in nonparametric regression, Journal of Statistical Planning and Inference, Vol.57, Iss.1, January 15, 2008, 109-142 [8]Bollerslev T..Generalized autoregressive conditional heteroskedasticity, Journal of Econometrics, Vol.31, 1986, 307-327 [9]李晨,《SQLServer掌握案例比较》,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04年7月 [10]郭陈尔,《ASP+SQL实际案例分析》,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2004年11月
erp信息系统文献综述 第2篇
学生信息管理系统(SIMS)是典型的信息管理系统(MIS), 是一个由管理人员和计算机组成的用以进行信息的收集、传输、加工、存储、维护和使用的系统。它代替传统的人工模式 提高学生信息管理的效率,也是学校的科学化、正规化管理,与世界接轨的重要条件。对于推动我国管理信息处理的现代化起了重要的作用。其开发主要包括后台数据库的建立和维护以及前端应用程序的开发两个方面。对于前者要求建立起数据一致性和完整性强、数据安全性好的库。而对于后者则要求应用程序功能完备,易使用等特点。
二、发展历程
管理信息系统通过对企业当前运行的数据进行处理来获得有关信息,以控制企业的行为;利用过去和现在的数据及相应的模型,对未来的发展进行预测;能从全局目标出发,对企业的管理决策活动予以辅助。从工业发达国家来看,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1953年至1965年)单项数据处理阶段,也称电子数据处理(EDP)阶段。这是电子计算机在管理领域应用的起步阶段。这一阶段,由于当时计算机硬、软件的限制,数据处理的性质只是使用计算机代替人的手工劳动,进行简单的单项数据处理工作,如计算工资、数据统计、报表登记、编制计划等。这个阶段的处理方式主要是集中式的批处理。
第二阶段:(1965年至1970年)综合数据处理阶段,也称事务处理系统(TPS)阶段。这个阶段计算机硬、软件有了很大的发展,出现了多用户的分时系统,计算机开始应用于对某一个管理子系统的控制,并具有一定的反馈功能。如库存管理系统、生产调度系统、物资管理系统等。这个阶段的处理方式已发展为面向终端的联机实时处理。
第三阶段:(1970年至今)管理信息系统(MIS)阶段。这个阶段是在企业中全面的使用计算机把各种管理子系统的功能集中起来,构成了计算机化的全方位的信息系统,即现代管理信息系统。这个阶段的处理方式是在数据库和网络基础上组成分布式处理系统。它的特点是使用数据库和分时处理的计算机网络,并充分利用运筹学等数学方法,实现了硬件、软件和数据资源的共享
现阶段学校学生信息管理是学校教务管理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它是整个学校管理的核心和基础。现在我国的大中小学校档案的管理水平还停留在纸介质的基础上,这样的机智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传统模式下利用人工进行学生信息管理,存在着较多的缺点,如:效率底,保密性差,时间一长将产生大量的文件和数据,更不便于查找,更新,维护等。诸如这些情况,令学校管理者对学生的信息管理带来了很大困难,严重影响了教育工作者的工作效率,也浪费了许多人力和物力。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计算机科学日渐成熟, 使用日趋成熟的计算机技术来代替传统的人工模式,来实现学生信息的现代化管理,其强大的功能已为人们深刻认识,它已进入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为计算机应用的一部分,使用计算机对学生信息进行管理,具有着手工管理所无法比拟的优点.例如:检索迅速、查找方便、易修改、可靠性高、存储量大、数据处理快捷、保密性好、寿命长、成本低、便于打印等。这些优点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信息管理的效率,也是学校的科学化、正规化管理,与世界接轨的重要条件。用计算机制作的学生信息管理系统还可以通过功能强大的Internet网及时的向学生的家长传递该生在校的最新成绩,有助于学校与家长的信息互动,为更好地把握学校的教育方针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因此,开发这样一套管理软件成为很有必要的事情。
三、学生信息管理系统
学生信息管理系统主要功能:学籍信息管理,班级信息管理,课程信息管理,成绩信息管理,系统管理,报表功能。具体系统功能需求描述如下:
1.学籍信息管理
通过这一模块,可以实现学生基本情况的添加、删除、更新。还能查询各个学生的情况,姓名、家庭电话、家庭住址、学号等各个消息。还能修改个人密码。2 班级信息管理
实现班级的添加、删除、更新。查询班级的所在系别,辅导员等。
3课程信息管理
每个学期都会增加一些新的科目,通过本模块可以轻松的添加以及更新课程。可以根据学期条件或者班级条件的选择,也可根据课程名、课程号或者班级的选择,并对值的输入,可以看到数据集中显示符合条件的课程数据信息,而且可以根据教工的修改要求进行数据的添加、删除、修改的操作。
该项管理对课程的属性进行了具体化的分类,比如可以分辨是考试科还是考察课,而且根据条件的选择大大得提高了对各学期课程数据的记录操作,很大得帮助了教工们工作效率的提高。
4成绩信息管理
本模块实现了成绩的输入、删除、更新。还能查询到平均成绩以及单科最高最低成绩以及个人成绩。把成绩统计这个繁琐的工作简单化,为学生成绩的管理方面提高工作效率。
5系统管理
因为本系统是供多人一起使用的,必须对某一些人进行限制。于是设置了管理员,非管理员只能进行查询操作,不能进行更改。
6报表功能:根据学生成绩自动生成成绩报表打印
四、选题的意义
21世纪全球信息电子化的潮流势不可挡,计算机渗入了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它的广泛应用给经济和社会生活带来深刻的变革.信息技术不仅改变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也在改变教育和学习的方式.我国的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升学率普遍提高,各类大专院校规模不断扩大,对于学生管理工作的高效性和规范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学校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生信息管理,所涉及到的信息量之大,数据之繁琐,可以想像用手工对这些数据进行操作有多么的复杂与繁琐,因此自动化的学生信息管理系统应运而生.五、开发工具
1、C#拥有C/C++的强大功能以及Visual Basic简易使用的特性,是第一个组件导向的程序语言,和C++与Java一样亦为对象导向(object-oriented)程序语言。C#拥有简洁的语法、精心地面向对象设计、与Web的紧密结合、完整的安全性与错误处理、版本处理技术、灵活性与兼容性。
2.数据库:Access
Access 是关系数据库开发工具,数据库能汇集各种信息以供查询、存储和检索。Access 的优点在于它能使用数据表示图或自定义窗体收集信息。数据表示图提供了一种类似于 Excel 的电子表格,可以使数据库一目了然。另外,Access 允许创建自定义报表用于打印或输出数据库中的信息。Access也提供了数据存储库,可以使用桌面数据库文件把数据库文件置于网络文件服务器,与其他网络用户共享数据库。Access 是一种关系数据库工具,关系数据库是已开发的最通用的数据库之一。Access 多用于中小型企业来设计中小型数据库,一般的学校教务系统的数据库用Access 来设计完全能达到要求。由于考虑到本系统是应用在单机系统上,只建立起一个数据库。
六、结论
学生信息管理系统是学校信息管理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为其他系统提供学生的基本信息,同时它也需要如教学管理系统提供课程设置数据等。这些系统在具体应用中构成一个大系统,相互调用对方的数据。
而学生信息管理的工作量非常大,为了能够为高校学生信息管理提供一种更加高效,实用的管理手段,为学生信息的存储,统计,分析,交流提供一种更加快捷,安全的信息平台.并且能够减少大量的人工操作,以及在人工操作中由于人为因素而引起的数据错误,保证学生信息数据的安全性和完整性,使学生管理人员能够轻松,正确无误地完成各项工作,学生信息管理系统是必不可少的。
七、参考文献
1.c#数据库系统开发案例精选,明日科技,张跃廷,韩阳、张宏宇编著,人民邮电出版社
2.c#2.0实用开发详解,丁士峰等编著,电子工业出版社。
3、丁宝康:《数据库实用教程》,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
4、c#程序设计,杜四春,银红霞,蔡立军等编著,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5、c#程序设计实用教材,唐耀主编,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6、《.NET框架精髓》,王敏之编著,中国电力出版社。
电力行业ERP系统综述 第3篇
企业资源计划 (ERP) 系统是一套统筹管理企业内部所有部门的集成式信息系统, 它的优点是打破了旧有的只为个别客户或应用需要而编写的专用软件的限制, 提供一套可以自由选配的组合式软件。将企业所有资源进行整合集成管理, 简单的说是将企业的三大流:物流, 资金流, 信息流进行全面一体化管理的管理信息系统。
2 ERP的主要功能模块
ERP功能模块不仅可用于生产企业的管理, 而且在许多其它类型的企业如一些非生产, 公益事业的企业也可导入ERP系统进行资源计划和管理。企业中一般的管理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生产控制、物流管理和财务管理。这三大系统本身就是集成体, 它们互相之间有相应的接口, 能够很好的整合在一起来对企业进行管理。
2.1 财务管理模块
ERP中的财务模块与一般的财务软件不同, 它和系统的其它模块有相应的接口, 能够相互集成, 比如:它可将由生产活动、采购活动输入的信息自动计入财务模块生成总账、会计报表, 几乎完全替代以往传统的手工操作。ERP软件的财务部分分为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两大块。
1) 会计核算:
会计核算主要是记录、核算、反映和分析资金在企业经济活动中的变动过程及其结果。
2) 财务管理:
主要是基于会计核算的数据, 再加以分析, 从而进行相应的预测, 管理和控制。
2.2 生产控制管理模块
这是ERP系统的核心所在, 它将企业的整个生产过程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使得企业能够有效的降低库存, 提高效率。生产控制管理是一个以计划为导向的先进的生产、管理方法。企业确定一个总生产计划, 再经过系统层层细分后, 下达到各部门去执行, 包括主生产计划、物料需求计划、能力需求计划、车间控制、制造标准等模块。
2.3 物流管理模块
1) 分销管理:
分销管理模块中大致有对于客户信息的管理和服务、对于销售订单的管理、对于销售的统计与分析三方面的功能。
2) 库存控制:
它是一种相关的、动态的、及真实的库存控制系统。它能够结合、满足相关部门的需求, 随时间变化动态地调整库存, 精确的反映库存现状。
3) 采购管理:
确定合理的定货量、优秀的供应商和保持最佳的安全储备。
4) 人力资源管理模块:
包括人力资源规划的辅助决策、招聘管理、工资核算、工时管理、差旅核算等模块。
3 电力行业的ERP系统综述
1) 电力行业ERP概念
电力行业供应链很难描述, 而且供应链也是独特的, 不支持与库存、物流相关一系列问题, 故电力行业ERP软件将以一个独特形式存在。
电力系统实施信息化系统时常为生产型系统, 比如, 调度自动化系统 (SCADA) 、配网自动化系统 (DMS) 或能量管理系统 (EMS) 。
目前, 电力系统的各企业的信息化发展程度, 从最基本的网络整合, 到网络性能的提高, 从最基本的应用到系统应用, 正处于管理信息化向企业信息化过渡的阶段。重点是以公共应用作为突破口, 以专项应用作为重点。以财务为专项应用作为电力行业实施ERP系统的一个突破口。
电力行业企业一定是个网络化的企业, 要真正建立信息网络应用, 就必须搭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网络平台, 从变电站着手、以乡镇或区为单位建立企业应用网络, 将财务权利集中管理, 实现调度、物资、人事等为一个整体应用, 见图2。
4 电力行业企业的系统集成
1) 电力系统具有特有的行业特性的供应链。 电力没有库存的概念, 即使描述库存也是针对电力行业设备。
2) 电力企业首要考虑的是电力系统运行的可靠性, 而不是电力企业的效益。
3) 必须需要政府参与, 而不能完全市场化。
4) 电力行业的资产有绝大部分是固定专用设备, 只有更新, 几乎不能变迁或使用他处。
所以, 电力行业企业必须首先考虑电力生产型系统, 比如调度自动化系统、配电自动化系统, 或从生产上着手考虑对电力质量进行优化, 比如, 降低线损、提高供电可靠率, 提高电能质量等, 真正的如其他行业的ERP系统。
从已经实施的电力ERP系统来看, 主要是以财务为主, 对电力企业的资产进行有效的管理, 但是, 作为电力行业, 在运输、配送的仅仅是一个无形的东西, 这个无形的东西是承载在电力设备上运作的, 这些电力设备是企业资产, 实施有效对电力企业资产管理是电力行业实施ERP的第一步。ERP实施是实现有效地管理企业供应链中最有效的各个环节, 对于电力行业, 最有效的环节就如调度、配送、维护等, 这个环节实施完成后, 才是销售或分销、采购、电力市场调节的发/输/配计划;最后的环节才是金融/财务一体化。因为电力行业最为重要的不是企业的效益, 而是电力系统运行的可靠性。由于电力系统的调度、配送和维护的电力生产型系统在各个供电发电企业运行很多年, 这些系统基本符合目前电力系统的需要。真正的ERP系统是面向企业管理的, 而且, 实施存在很大的风险, 不能把电力生产型系统纳入其中, 必须在绝对可控的条件下整合这些系统。为此, 描述电力行业实施电力行业ERP系统的实施过程:
这个系统实施过程看起来刚好和电力行业的切身利益环节相反, 其实不然, 对于国内的电力企业财务软件已经实施完毕了, 生产型系统也基本完成, 可以说电力行业的ERP系统的两边都已经完成了, 只剩下中间了, 那么无论采用什么实施路径, 中间环节是现在需要完成的, 所以描述成如图3的实施过程。可分成三步, 第一步实施电力财务系统, 第二步实施初级实现部分, 第三步实施二级实现部分。
5 结束语
关于会计信息的作用文献综述 第4篇
关键词:会计信息 作用 投资者保护
会计信息是公司信息的主要来源之一,会计信息的主要作用包括定价和治理。定价功能是指会计信息能够为投资者提供关于公司价值的信息,帮助投资者进行资产定价,减少由于错误决策带来的损失;治理功能是指会计信息能够减少信息不对称造成的损失,制约企业内部经理人和控股股东的机会主义行为,保护投资者的利益。
▲▲一、会计信息的定价功能
会计信息与股票价格的研究,有信息观和计价观。信息观是建立在市场是有效的假设前提下,此时,会计信息能真实反映公司价值,对股价不重视。实际中,这种观点的解释有限。而计价观是将公司价值、会计信息与股价联系起来,注重股价对公司价值和会计信息的影响。
在信息观下,由于会计信息能真是反应公司价值,会计信息可以帮助投资者作出正确股价变化。陈晓等(1999)直接考察年度意外盈余在公告日附近对股票超额回报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股市对盈余公告有显著的反应。孟卫东和陆静(2000)研究发现:有关上市公司盈余状况的信息在年度报告中能有效地传递。林玲、曾勇和唐小我(2001)研究发现我国股市对消息的反应是灵敏的。孙爱军和陈小悦(2002)研究发现:我国股票市场的会计盈余对股票收益的影响十分显著,而且显著水平不断增强。中小投资者根据披露的会计信息对不同企业的价值与风险进行评价,这样会计信息通过价格机制,不仅帮助中小投资者理性决策,而且促进了整个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利益分配(李玉霜、尚庆英,2013)。会计信息对投资者的保护体现在会计信息披露与股价的相关性上(孙燕东,2008)。会计信息披露是对股票内在价值信息的传递(蓝文永,2009)。
计价观的典型代表是股价模型。由Ohlson(1995)等一系列分析性研究文献逐步发展起来的O-F剩余收益估价模型是股票计价模型的典型代表。实际上,市场并非有效,是存在噪音的市场。在计价观下,利用O-F模型,将股票内在价值与实际的股价相比价,以判断市场是否有效。对于我国股票市场是否有效,仍存在争议。俞乔(1994)、吴世农(1996)认为我国股票市场还没有达到弱式有效市场;宋颂兴、金伟根(1995)、陈小悦(1997)、张思奇(2000)认为达到弱式有效市场。此外,赵宇龙(1999)认为我国股票市场存在“功能锁定”现象。赵宇龙(1998)分别采用幼稚模型和市场模型来衡量股票市场的预期会计盈余和股票正常报酬率。经验研究表明,在上海证券市场未预期会计盈余的符号与股票非正常报酬率的符号之间存在统计意义的显著相关,这一发现支持会计盈余数据的披露具有信息含量的假设,验证了我国会计准则下的盈余具有价值相关性。陈信元、陈冬华、朱红军(2002)运用O-F模型得出,中国证券市场的种种特殊因素并没有影响会计信息对股票价格具有显著的解释能力,收益、净资产、剩余收益、流通股比例和规模都有价值相关性,并且,它们之间还互相具有增量价值相关性。
▲▲二、会计信息的治理功能
会计信息的治理功能是基于委托-代理理论产生。张踩峰(2009)指出一方面利用了上市公司本身存在的会计信息自愿披露的动力,通过市场价格机制,可以对公司管理层的逆向选择问题进行治理。同时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放大了企业组织的声誉机制,使上市公司在多种信息披露媒体所带来的社会压力下,能够对信息披露媒体所带来的社会压力下,能够对信息披露所带来的社会效应和经济后果及时作出反映,部分地起到了类似于西方外部公司治理中控制权接管、经理人市场竞争的作用;另一方面利用会计信息披露管制中政府的权威调节机制,形成对公司管理层道德风险问题的威慑,从而有助于解决因为一股独大、内部人控制而形成的公司内部治理软约束问题。
对会计信息治理功能主要出现的问题有两个层次,第一层是经理人与股东之间的代理问题,股东任用经理人对公司进行治理的过程中,由于经理人“理性人”的利己动机,必然导致经理人使用一切合法或不合法的方法最大化个人利益而忽略作为所有者的股东利益。第二层是大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的代理问题。在股权相对集中的企业里,大股东不仅拥有集中的股权还积极参与公司治理,相对集中的股权及积极参与公司治理并未使得大股东的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一旦大股东取代了经理人之位,开始行使经理人的职责,也可能如同经理人一般作出利己主义的选择。
就第一层问题,即经理人—股东之间,经理人可能选择净现值小于零的投资项目,引起过度投资行为,损害股东权益。高晨、王斌(1998)认为管理者与股东之间存在四种冲突:努力程度、风险偏好、时间、资产滥用等问题。刘怀珍、欧阳令南(2004)将经理人的私人利益内生化于模型之中,发现投资选择与经理的显性报酬参数无关;经理人私人利益动机对企业过度投资行为起着决定性作用。张海龙(2010)研究发现,过度投资行为与经理管理防御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具有防御动机的经理人的过度投资行为对融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更为敏感。刘凤委、李琦(2013)研究发现,过度投资行为与经理管理防御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具有防御动机的经理人的过度投资行为对融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更为敏感。
就第二层问题,即大股东—中小股东之间,大股东掌握控制权后利己主义选择的后果就是侵占其他股东的利益,特别是中小股东的利益。宋小保、刘星(2007)通过建立模型分析了控股股东的机会主义行为对中小股东与债权人的影响,研究发现:在无负债情況下,控股股东与小股东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找出了企业过早及高风险的投资;在负债融资情况下,因收益函数的差别,股东与债权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导致过度投资的发生;为了获得控制权私利,控股股东自利行为使得企业投资更早、风险更大,损害了中小股东与债权人的利益。袁建国、蒋瑜峰、蔡艳芳(2009)为了获得控制权私利,控股股东自利行为使得企业投资更早、风险更大,损害了中小股东与债权人的利益。张鸣、郭思永(2009)研究发现大股东利用其控制权借助于融资手段—定向增发而直接转移上市公司财富,侵占中小股东利益。罗琦、王寅(2010)指出控股股东通过侵占、转移公司现金资产获得控制权私利,而且,控股股东通过实施项目投资也往往能够获得控制权私利,侵害中小投资者权益。
参考文献:
[1]赵宇龙,王志台.我国证券市场“功能锁定”现象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1999,09
[2]张鸣,郭思永.大股东控制下的定向增发和财富转移[J].会计研究.2009,05
[3]刘凤委,李琦.市场竞争、EVA评价与企业过度投资[J].会计研究.2013,02
[4]罗琦,王寅.投资者保护与控股股东资产偏好[J].会计研究.2010,02
[5]孙爱军,陈晓悦.关于会计盈余的信息含量的研究[J].北京大学报,2002,01
[6]陈小悦,陈晓,顾斌.中国股市弱型效率的实证研究[J].会计研究,1997(9)
[7]李玉霜,尚庆英.中小投资者保护探讨—基于会计信息披露的视角[J].财会通讯,2013(4)
[8]蓝文永,韦明升.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机制实证研究—基于投资者保护的视角[J].广西社会科学,2009,08
[9]孙燕东,苗用菁,证券市场投资者保护欲会计信息披露问题探讨[J].经济问题,2007(5)
仓储管理信息系统技术的文献综述 第5篇
作者单位:XXXXXXXXXXX
摘要:可以知道,传统的仓储管理仅凭仓储管理员人脑记忆和手工录入,这种做法不但费时费力,而且容易出错;但随着仓储管理信息系统的引入,其检索迅速、查找方便、可靠性高、存储量大、保密性好、成本低等优点极大地提高人事劳资管理的效率;其能够有效地安排人员、空间和设备进行收货、存储、拣货和运输,组织运送原材料和部件到生产企业,运送成品到批发商、分销商和最终客户手中等强大的功能已为人们所熟知,提高人们对其的服务的满意度。加上条码技术、无线射频RFID等自动识别技术的应用,大大的提高了仓储运作的效率、出入货物的及时性。近年来,因物流市场供需变化,我国的仓储业正在向社化、产业化、标准化、现代化、信息化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仓储管理信息技术仓库管理系统自动识别技术
引言:从现在某种意义上讲,仓储管理能在物流管理中占据着核心的地位,是离不开仓储管理信息与技术的运用,它的运用在整个公司物资供销管理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借用仓储信息管理及其技术与供应商和客户保持信息共享,实现供应链的透明化;运用JIT、RFID、MRP等供应链管理技术,实现供应链伙伴之间的协作以达到双赢,以便“用信息替代库存”,降低供应链的物流总成本,提高供应链的竞争力;通过网上采购辅助材料、网上销售多余库存以及通过电子物流服务商进行仓储与运输交易等手段,借助电子商务来降低物流成本,实现“零库存”;仓储是反映物资整个状况的场所,对于企业来说是链接生产、供应、销售的重要环节,在进行仓储管理整个的操作过程中,仓储管理的信息反馈也将直接会影响着企业的经济运行。因此,一个企业能否做好仓储信息管理及其技术工作可以说间接的关系着企业的经济命脉与发展前景。
一、对仓储信息管理的有关研究
什么是仓储信息管理?仓储信息管理就是对仓储信息的收集、整理、存储和利用的过程。也就是将仓储信息从分散到集中、从无序到有序的过程。同时对涉及仓储信息活动的各种要素,包括:人员、物品、搬运工具等进行管理,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信息的有效管理就是强调信息的准确性、有效性、及时性、集成性、共享性[1]。
在现代物流管理科学蓬勃发展的情况下,仓储管理的角色也已起了质与量的变化,虽然其调节生产量与需求量的原始功能一直没有改变,但由于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和计算机知识在商业上的广泛应用,仓储业已越来越信息化、自动化、机械化[2]。对此,有大多学者进行了对其各作业系统管理的重要性与所解决仓储问题的研究。
李江(2009)仓库管理系统是随着现代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它充分利用计算机程序制定生产系统优化运行方案,可及时调整企业生产过程内外的各种关系。仓库管理系统是为企业的采购、制造计划、制造执行、客户服务系统与仓库或配送中心提供的管理手段,满足企业对低成本和快速处理的要求,帮助不同行业的企业解决复杂的配送问题并且降低订单履行成本,它已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到各大仓库,并随着不断的完善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3]。任云晖(2008)
《企业仓库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写到人员管理已不能及时准确反映各类物资库存状况,易造成物资的积压和断货,也不能及时将物资消耗数据共享各部门,为降本增效工作提供有效支撑。仓库管理系统解决这些问题,初步实现了仓库管理的信息化,达到了仓储统计数据的实时、准确,提高了物资管理工作的效率[4]。王慧荣、史海生(2009)《仓库管理信息系统》文章简述了运用Visual Basic、Access实现仓库信息化管理。基于MSP430单片机无线温度控制系统的软、硬件设计,采用分布式控制方式,提高了控制精度,降低了控制成本,并且可以实时地远程操作。使用本软件还可以查询任意日期范围内的出人库等历史记录,快速高效地进行仓库清查盘点。这样一方面有效地降低了库存不足对生产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又提高了资金的利用率,盘活了企业的闲置资金,为企业带来间接经济效益。同时将仓库管理员从繁琐的数据计算和信息检索中解脱出来[5]。文光林(2008)《仓库管理小条码解决大问题》引入条码系统,对原材料、半成品、成品等全面实行条码自动化管理,管理入库、出库、调拨、移库、盘点等业务,提高管理水平;采购条码扫描枪以及条码打印设备,打印箱标以及各种业务单据,提高出入库等作业效率和作精度;改造现有局域网,搭建WLAN,通过LAN、WLAN将条形码管理系统的服务器以及电脑、条码扫描枪、打印终端等连接起来,再通过接口程序导入到ERP系统中,使其可以实时处理各种任务。简单地说,条码系统的优点体现在“快”、“准”和“省”三个字。条码管理实质是过程管理,过程精细可控,结果自然正确有效[6]。高慧娟、肖大为(2009)《实现“零库存 ”的仓库管理系统》文章对研究仓库管理怎样实现“零库存”的方法,并得出一个可行的方案,即从仓储环节的信息化着手找出一种能实现“零库存”的方法。虽然从目前企业物流现状来看,在整个社会再生产的全过程中,“零库存”还是一种理想模式,不可能成为现实,但是通过不断降低库存,企业可以节省更多成本。而在这个过程中,仓储环节的信息化至关重要[7]。
同时,对于上述综述,不难给我们一些启示:
(1)仓储信息管理是为了更好做到提高企业的服务水平与客户满意度,同时最大限度地降低企业的成本,完善企业的经济效益。
(2)现在市场的竞争是信息的竞争,而仓储的信息管理将在未来信息中凸显着更明显,掌握信息的全面,实现“零库存”将是领先于其他企业的最大优势,将决定着企业发展的未来。
二、对仓储信息技术的有关研究
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和电子商务的发展,连锁经营模式的出现,这日益成为仓储配送走向现代化强有力支撑。在仓储中采用条形码技术(Bar-Coding)和射频识别技术(RFID)提高信息采集效率和准确性,利用互联网的电子数据交换技术(Web EDI)进行企业内外的信息传输,实现订单录入、处理、跟踪、结算等作业的无纸化,广泛应用仓库管理系统(WMS)和运输管理系统(TMS)提高运输与仓储效率,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运用它们,被看成是企业的无形与有形的巨大财富。从而,企业的重视,管理人员对自动识别技术的设计、应用等有了很大进步与改善,大大的提高了作业效率,提高了作业的准确性和降低了成本,以及得到很好的库存控制。许多的学者进行了对其各技术的作用及重要性研究探索。
魏佳、高虎、文光林(2007)《条码技术在仓库管理中的应用》在仓库管理中引入条码技术对仓库的到货检验、入库、出库、调拨、移库移位、库存盘点等各个环节的数据进行自动化的数据采集、保证仓库管理各个环节数据输入的效率
和准确性,确保企业及时的掌握库存的真实数据,合理保持和控制企业库存。条码技术引入后,大大的提高了工作效率,实现实时信息更新,减少出错概率和方便查询统计等优点[8]。陈瑞斌、南理勇(2008)《基于Web的企业仓库管理系统的设计》仓储管理信息化通过对库存物品的入库、出库、储存条件、盘点等操作进行全面的控制和管理,帮助企业有效地降低库存、减少资金占用,避免出现物料积压或短缺现象,保证生产经营活动的顺利进行。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一个企业仓储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将直接影响该企业未来的发展前景。仓库管理的信息化是现代化企业仓库管理的必要手段。基于Web服务的仓库管理系统,使得围绕仓库管理的企业内部各部门以及企业与其合作伙伴之间的信息交流更加实时、透明,极大提高了各部门之间的协调运作效率,提升了企业的竞争力[9]。季全忠、冯彦辉(2008)《射频识别技术在仓库管理中的应用》RFID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它通过射频信号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相关数据信息。RFID系统一般由标签、读写器、应用接口或中间件软件、传输网络、业务应用与管理系统等构成。RFID标签类似货物包装上的条形码功能,记载货物的信息。读写器类似识别标签的光电阅读器,但部分读写器还具有向RFID标签写入信息的能力。应用接口或中间件软件完成RFID标签数据信息的收集。传输网络实现数据的传送,根据读写器终端的功能可以采用多种传输方式,如以太网、WLAN、GSM、CDMA等。业务应用与管理系统实现RFID标识物的有序管理。该技术的运用可以使仓库的货物管理更加智能化,能有效地提高工作精确性,增加信息交换的信息量,加快信息的流动速度,从而提高效率、节约人工成本,更好的促进军用仓库的信息化建设[10]。凌云、林华治(2009)《RFID在仓库管理系统中的应用》对于RFID来说,没有受到条码收集信息量偏少、易受干扰、不可重写、读取距离短、读取烦琐等限制。因为电子标签具有读写与方向无关、不易损坏、远距离读取、多物品同时一起读取等特点,所以可以大大提高对出入库产品信息的记录采集速度和准确性;减少库存盘点时的人为失误库,提高存盘点的速度和准确性[11]。黎颖瑜、朱伟雄(2009)《商品条码在仓库管理中的应用》商品条码作为自动识别技术的核心技术之一,在零售、物流、仓储等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零售环节,基本得到普及。现今的仓库作业和库存控制作业已多样化、复杂化,靠人工处理十分困难,如果没有正确的进货、验收、发货及质量保证,就会影响经营效率、增加生产成本。近年来,因物流市场供需变化,我国的仓储业正在向社化、产业化、标准化、现代化的方向发展。数据的自动识别可采用磁卡、芯片、条码等方式来实现,而条码技术则是自动识别与数据采集最便宜、最方便的技术。采用条码是实现快速、准确、可靠采集数据的有效手段。商品条码用于仓储管理可以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管理成本;减少出错率,提高工作质量;准确地掌握库存,[12]控制库存。近年来,仓库管理出现了许多新思维和新的方向。李峰泉、张亚
利(2008)《自动化立体仓库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立体仓库具有最小的占地面积和最佳的空间利用率,不仅能够快速、高效、合理地存储各种产成品,而且在沟通物流信息、衔接产需、进行科学储备与生产经营决策的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文章对某立体仓库监控调度系统的硬件配置与软件设计进行分析研究,并给出了一种利用OPC技术将控制系统与企业信息系统进行融合的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和控制技术,以及先进的管理思想来实现仓库管理自动化和入出库作业的自动化[13]。
从上述众多研究观点,可以看出自动识别技术对企业仓储的重要性,还有对改变企业仓储作业现状而利用是刻不容缓的,即方便了人员日常工作作业,又提
高了服务质量,还降低企业的成本等等,带来了巨大企业经济效益,对其应用的研究也将不会停止的,这足以突显它的魅力与在企业家心目中的地位。
三、总结
通过对仓储管理论文的研读,不难发现近年来我国学者对仓库管理研究的着手点越来越多,他们对仓库管理信息系统及其技术做了大量的应用研究,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建议。他们很多也从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做了一些探讨,提出了一些新奇的思想和研究方式,如:移动终端在自动化立体仓库中的应用,越库(一种加速赏物从接收到发运并且最大化减少搬运和人工处理的方法。)未来物流的主流等等,信息化技术的应用能给企业仓储带来效率的提高、成本的降低和作业的准确性,然而这方面的研究也已经相对成熟,随着物流产业的发展,我们可以试着从行业仓储管理信息技术的标准化和整体产业化信息方向研究,在提高仓储行业效率的同时,通过管理信息与技术促进行业规模的形成与发展,是仓储管理朝着现代化前进方向。
参考文献:
[1]Edward Frazelle.Woeld-Class Warehouse and Material Handling.McDraw-Hill,2005 , 25-26.[2]盛 华.仓库管理器:一个库存的分析模式, 浙江物流, 2005, 1(5): 9-11.[3]李江(西南电力设计院综合管理处四川省成都市610021)仓库管理系统的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
[4]任云晖(2008)任云晖企业仓库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5]王慧荣 史海生 仓库管理信息系统
[6]文光林 仓库管理小条码解决大问题
[7]高慧娟 肖大为(北京101149)实现“零库存 ”的仓库管理系统
[8]魏佳高虎条码技术在仓库管理中的应用
[9]陈瑞斌南理勇基于Web的企业仓库管理系统的设计
[10]季全忠 冯彦辉射频识别技术在仓库管理中的应用
[11]凌云、林华治(2009)凌云.林华治RFID在仓库管理系统中的应用.浙
江工商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
[12]黎颖瑜 朱伟雄 商品条码在仓库管理中的应用
[13]李峰泉 张亚利(西安外事学院 陕西西安 710077)自动化立体仓库管理
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14]凤伟越库:未来仓库管理的主流
[15]李立春 刘 卓浅谈仓库管理信息系统及其在企业中的实现
erp信息系统文献综述 第6篇
(或毕业设计)
文 献 综 述
工资管理信息
系统设计和实现的文献综述
学生姓名
613工作室 指导教师 徐老师
二级学院
信息学院
专业名称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班
级 04信息2班 学 号 0404
2008年1月5日
工资管理信息系统设计和实现 文献综述
摘 要:在当今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社会,工资管理信息系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一些大型企业的工资管理信息系统的运用已经达到了普及的程度,而一些中小型企业特别是小型企业正在寻找适合自己的工资管理信息系统。本文在 阅读一些小型企业的工资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文献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理解所写的一篇综述。
关键词:管理信息系统;企业信息化;工资管理;设计
1.引言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适应信息技术发展要求的工资管理信息系统必将成为企业提高工资管理效率和水平的有力手段,也是未来企业工资管理适应环境变化的主要发展趋势。工资管理信息系统将是一个企业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对于企业的决策者和管理者都至关重要。一直以来人们使用传统的人工的方式管理文件信息,这种管理方式存在着许多缺点,如效率低,保密性差。另外,时间一长将产生大量的文件和数据,对于查找、更新和维护都带来不少的困难。随着科技的不断提高,计算机科学日渐成熟,其强大的功能已为人们深刻认识并已在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为计算机应用的一部分,使用计算机对企业的工资信息进行管理,具有手工管理所无法比拟的优点。例如:检索迅速、查找方便、可靠性高、存储量大、保密性好、寿命长和成本低等。这些优点能够极大地提高企业信息管理的效率,也是企业的科学化、正规化管理,与世界接轨的重要条件。
2.国内外研究现状
管理信息系统是70年代初“后工业经济时代”的产物,在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在其发展的初期,是单一的人-机系统,系统功能简单,效率低,对管理的作用有限。进入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计算机网络和通信技术的大力发展,企业管理信息系统进入网络化的发展时期。世界发达国家已建立起了完善的先进的管理信息系统体系。他们在数十年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经验,在企业管理方面也已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理论和规范。由于管理信息系统本身及与其相应的计算机信息应用技术均非常成熟。几乎所有发达国家均建立了自己的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这个系统是全国性的,覆盖了全国的人力资源管理领域。国外公司的人事部或劳工部一般均建立了计算机信息系统,负责公司内部的人力资源或劳工管理。所以,国外的工资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应用己非常普及。同时,由于发达国家的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已实现全国联网,因此,在社会经济发展领域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我国的管理信息系统大发展是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家相继建立起了“金卡”、“金关”、“金桥”工程,多数企事业单位建立了局域网和广域网管理信息系统。随着世界经济和我国经济逐步向知识经济迈进,无论是基于工业经济的管理信息系统,还是面向少数专家和管理人员的专家系统(ES)或决策支持系统(SS),其处理对象和服务对象,自身的系统结构,处理能力,都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进入21世纪,伴随着信息化的普及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IT技术更广泛的应用于企业工资管理,如何提高工资部门的效率,降低人工成本,成为企业管理者重点关心的问题。目前,国内工资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技术基本成熟,主要原因在于人事工资管理系统本身具有业务清晰、数据处理规范等许多优点,为其实现计算机信息化提供了必要的优越条件。加上近十年来计算机技术的飞跃发展,以及国内各企业的高度重视,工资管理信息系统在国内基本上已进入了普及应用的阶段。国内近90%以上的应用计算机及开发管理信息系统的公司和单位均开发并运行了工资管理信息系统,其他没有和正准备开发计算机应用或开发管理信息系统的公司和单位,也把工资管理信息系统作为其应用与开发的首要目标。加上国家劳动主管部门及国内计算机应用开发商的共同努力,国内目前己有多种通用的工资管理信息系统软件供企业单位选择使用,而且还有多种工资管理信息系统开发通用工具供企业开发自己的工资管理信息系统择用。应该说,工资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应用在国内已经进入了相对成熟期。
3.信息系统的发展历程
黎红曾在《信息系统的发展历程》中将信息系统的发展里程分为三个阶段:
3.1 面向事务处理阶段
面向事务处理阶段也就是部门内的信息集成的阶段。在开始阶段, 信息系统的目标是提高业务处理的工作效率, 使员工从机械重复的工作中解脱出来。典型例子是独立的会计核算系统。接下来, 信息系统的目标是在业务处理自动化的基础上, 对业务数据进行事后分析, 向个别的部门提供一些管理和决策的信息。1996 年, 我国所提出的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的财务软件就属于此思想的信息系统产品。
3.2 面向系统阶段
面向系统阶段也是企业内过程集成的阶段, 此时信息系统的目标是提高信息处理的实时程度, 为企业提供战术决策的相关信息。MRPⅡ、ERP 等管理软件属于面向系统阶段的信息系统产品。
3.3 面向决策阶段
面向决策阶段也是企业间的过程集成阶段, 这个阶段的信息系统的目标是为企业提供战略决策的相关信息。各种各样的电子商务解决方案、CRM系统和电子政务系统等都是企业内部信息系统与外部实体实现集成的途径。
这种划分把信息系统的发展历程全部都表现出来了,也把各个阶段信息系统的特征表现的淋漓尽致。
4.企业信息化
卫少军和徐钊在《企业信息化建设及其信息系统开发模式》一文中提到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主要特点和企业信息化的三个阶段:
4.1 现阶段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主要特点
(1)重视程度差别较大。
(2)行业、区域信息化建设发展水平不一致。(3)信息化建设模式各异,效果不一。(4)信息化建设中重复建设严重。
4.2 企业信息化的三个阶段
(1)信息化的认知阶段
从认知阶段来讲,许多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还不能从企业发展的战略高度认识信息化的重要性,不能系统地了解信息化建设的知识;有些企业虽然认识到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但他们面对各种各样的设备和软件时却却所适从.这就造成他们很难选择所需要的技术和设备,进而提出一整套对应其业务特点的信息化解决方案。
(2)信息化实施阶段
企业信息化经常存在的情况是,企业从硬件设备的采购、应用软件的开发直到系统的集成建设都要面对不同的厂商;这就不可避免地带来系统的兼容性、稳定性不够;一旦出现问题,供应商之间经常互相推委。这导致很多企业希望利用信息技术来增加他们的竞争力,但面对信息化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却无所适从。(3)后期运营维护阶段
从信息化系统的维护、运营阶段看,由于企业的业务运营分秒不停,这也就要求企业的信息系统必须得到长期可靠的运营保证。因此不同的企业根据其自身能力和业务特点,也许需要随时能够接通电话支持,也许需要维修工程师随时到达现场解决问题;但目前国内IT产业的状况还远未达到这样的水平,多数厂商还只能提供如一年上门、三年保修这样的服务。除了对少数大客户外,用户的个性化维修服务要求尚不能满足。
从上述的分析不难看出,正是由于缺乏针对客户需求的IT方案和服务,才造成了企业信息化步履维艰。
5.工资管理系统需要具有的特点
对于小型企业,功能上的实用、够用,是企业选择软件产品的重要条件,这里的实用性主要表现为软件的管理方式要符合企业原用的管理习惯。
在我国,大量小型企业管理不够规范,尤其是各个行业间,更是有其鲜明的行业特性,即使是同行业间,其管理方式亦存在一定的差异。所以,对于一个可普遍使用的工资管理系统,一方面应即有通用性,更需要有效高的灵活性。如,允许企业根据实际需求取舍多种计工薪方式;或根据实际制订薪资条目及条目间的逻辑关系等。
小型企业信息化人才比较缺乏,对于这些企业,CIO是一个比较遥远的概念。同时,为节省运营成本,小型企业在用人上往往会采取从紧方式。对于进入小型企业的信息化产品,容易使用、高效实用是一个基本的要求。
薪资数据是一个企业的重要的基础数据。同时,计件工资数据自然关联到企业的产量、成本以及质量等商业机密。所以,对于实行计件(计时)工资混合制的小型企业,其对工资数据的安全性要求,会较一般的企业为高。
小型企业是我国最活跃的经济体,属于成长性群体。其群体中的大量的优秀企业,会迅速成长为中型,甚至大型企业。提供一个高可扩展性的工资管理系统,将有利于保障小型企业的信息化的投入,以及应用上的延续性。
当前不乏优秀的企业信息化产品,但其高昂的应用代价,使大量的小型企业望而却步。对于这些企业所需的工资管理系统,一方面要求软件系统本身价廉物美,另一方面也要求其相应的硬件投入要相对较低。同时,在应用过程性,尽量降低维护成本,包括人力成本、技术成本以及资金成本等。通过工资数据的有机管理,可以从中挖掘出产品、产量、产品质量以及员工技能水平等信息。为小型企业建立一套基于Delphi的工资管理系统,符合广大小型企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企业)的现实需求。
6.相关技术
系统设计中用到的控件比较多,也比较复杂,但有些模块如输入模块、报表模块,虽然设计的窗体比较多,但设计思路基本相同,在设计时,将最复杂的窗体设计出来,其它窗体按着此思路进行设计,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Delphi应用平台虽然也有自己的数据管理系统,但它的数据管理能力远远落后于其数据应用能力,往往容易出现数据滞后于应用程序的现象,而SQL SERVER具有很强的数据管理能力,而且跟现有的WINDOW系列操作系统完兼容,所以在数据库管理系统选型上选用了SQL SERVER数据库管理系统。如何使Delphi开发的应用软件能够访问SQL SERVER,如何将从SQL SERVER中读取或写入、更新数据,是系统设计的一个难点,可以使用开放式数据库连接(ODBC),通过Delphi自带的BDE功能访问ODBC数据源,但ODBC连接一般是在操作系统的控制面版中进行手动连接的,而且一般用户也不懂如何建立ODBC连接,所以在系统中必须设计出一个独立的模块供用户进行ODBC连接,此中涉及到注册表的修改和如何将ODBC连接信息保存到系统配置文件中的技术,设计时用到了写注册表的OLE命令如: WriteString(′Database′, ls_database);/ /数据库 WriteString(′Descrip tion′, ls_desc);/ /数据源描述
WriteString(′Driver′, ′E: WindowsSYSTEM sqlsrv32.dll′);/ /驱动程序DLL文件
Writestring(′LastUser′, ls_login_id);WriteString(′Server′, ls_server_ip);/ /用户名称
IniFile.WriteString(′Form′, ′Username′, edit4.Text);IniFile.WriteString(′Form′, ′Password′, edit6.Text);IniFile.WriteString(′Form′, ′Server′, edit5.Text);IniFile.WriteString(′Form′, ′Logmode′, s);IniFile.WriteString(′Form′, ′ODBCmode′, sl);上述是有关设计系统时所需要的一些技术方面的知识。
7.总结
通过以上综述,可以看出设计和实现一个基于Delphi平台工资管理信息系统可行的。在实用性方面,通过这个系统公司在计算员工工资方面减少了人力的支出,提高了效率和可靠性,同时还为企业的日后查询提供了方便。在技术方面,该系统准备采用Delphi作为数据库前台开发工具,后台数据库采用的是SQL Server 2000。
参考文献
[1] 胡曼、刘广宇:“基于MIS原理的工资管理系统构建研究”,《科技创业月刊》,2007年第08期。
[2] 甘容、李明东:“人事工资管理信息系统——员工工资信息查询模块的实现”,《甘肃科技》,2007年第03期。
[3] 徐绪松:《信息系统原理》,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1版,第200-272页。[4] 朱志强:《管理信息系统——原理、开发及应用》,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版,第109-194页。
[5] 张剑平:“信息系统:历史沿革与发展趋势”,《浙江师范大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年第04期。
[6] 屈成鹰:“谈谈信息系统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厦门科技》,2001年第81期。[7] 刘宾:“小型企业工资系统数据库的应用”,《天津市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第02期。
[8] 程燕:“工资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上海电机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第04期。
[9] 黎红:“信息系统的发展历程”,《电脑知识与技术(学术交流)》,2007年第03期。
[10] 卫少军、徐钊:“企业信息化建设及其信息系统开发模式”,《能源技术与管理》,2004年第01期。
[11] 刘仕莲:“工资管理系统”,《广州造船》,2005年第01期。
[12] 祁昌平:“用Delphi设计人事工资管理系统”,《河西学院学报》,2004年第05期。
[13] Kenneth C.Laudon, Jane Price Laudon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56-82页。
[14] 何勇、郑文钟:《管理信息系统的原理方法及应用》,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版,第21-79页。
erp信息系统文献综述 第7篇
课 题 名 称 :运动品牌店铺销售管理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
二零一零 年 十二 月 二十一 日
运动品牌店铺销售管理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面临着愈加激烈的竞争,销售管理信息系统已经成为现代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手段。本文描述了销售管理的基本功能,针对销售业务和销售管理系统的基本情况和研究现状进行介绍。关键词:销售,管理,信息系统
随着中国电子商、互联网业务的普及,许多大中小型企业都采用计算机信息化管理的方式去经营和管理,并因此提高了管理效率和市场竞争力。目前仍有企业使用传统人工的方式管理文件模式,这种管理方式存在着效率低等许多缺点。所以利用计算机实现销售管理的自动化将势在必行。在如此激变的社会形势和激烈的市场竞争下,越来越多的企业管理者意识到效率管理和科学管理的重要性,以及增强市场竞争力的迫切性,因此建立科学、规范、高效的管理制度和秉承富有竞争力的经营理念是每个企业管理者的渴望。
在进货、库存、销售环节中,由于商品种类繁多、业务量大、销售数据和销售管理的复杂,使用手工操作的工作量很大,在操作过程中错误率高。而采用计算机管理可以大大提高日常工作的效率,不仅将原来由手工操作的进货、出货及销售等一整套流程用计算机进行
运动品牌店铺销售管理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
全程管理,而且消除了手工操作中可能存在的不确定因素,达到进销存管理流程清晰,从而能够比较彻底地贯彻经营者的管理模式。
1、销售管理概述
1.1 销售管理的概念
对于销售管理,美国印第安纳大学的达林普教授定义如下:
销售管理是从市场营销计划的制定开始,销售管理工作是市场营销战略计划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其目的是执行企业的市场营销战略计划,其工作的重点是制定和执行企业的销售策略,对销售活动进行管理。
[1] 或者我们可以理解为:销售管理就是计划、执行及控制企业的销售活动,以达到企业的销售目标。销售管理从市场营销计划的制定时就开始,是市场营销战略计划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其目的是执行企业的市场营销战略计划,其工作的重点是制定和执行企业的销售策略,对销售活动进行控制[2]。
1.2 销售管理的作用和重要性
它的作用和重要性表现为:
1)销售管理工作是促进企业进步的重要因素。在生产流通中,销售观念是否超前、销售工作是否到位、销售管理是否完善、销售预测是否准确,直接关系着企业的发展与进步。2)销售管理工作也是决定企业存在和发展的重要条件。销售和管理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只懂销售而忽视管理,或者只重视管理而轻视销售,都会阻碍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销售管理工作是决定企业存在和发展的重要条件。销售和管理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只懂销售而忽视管理,或者只重视管理而轻视销售,都会阻碍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有效的销售管理能成为商业市场成功的首要条件。[3] 但是作为市场领域的一部分,现在的销售管理研究还相对于不成熟[4]。
1.3 企业提高销售管理能力的方法
1.制定系统的销售管理制度
企业需要制定系统的销售管理制度及与各项销售管理制度相匹配的销售政策。一个企业的销售工作要想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前提是管理制度没有明显的缺陷和遗漏,销售管理制度系统配套、互相制衡,并有相应的销售管理政策与之相匹配。销售管理制度要量身制定,不能照搬行业内成功企业的原版,但可以参考。
2.制定销售计划和相应的销售策略
销售计划大致包括:每个区域、每个客户、每个区域销售人员的、季度、月度、单品销售目标;市场开发计划、渠道拓展指标,费用指标、利润指标等。并根据产品的特性确
运动品牌店铺销售管理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
1. 坚持管理与系统相融合
销售管理信息化管理的原则之一就是将管理与系统相结合。信息化的工作应该在企业整体发展战略的指导框架下进行,应强调管理制度和先进管理模式、业务流程在销售业务中的主导地位,只要建立在现代IT系统之上并与之融合的结算模式才可能是先进的。2. 坚持信息化与业务相融合
销售全过程实行模块化管理,与现有的运作模式接轨。对信息实现加工和分析,随时可以调看重要信息流向及分布的图表数据。便捷灵活的查询信息,对复杂的报表系统在格式和内容等方面要实现灵活修改的功能。要以业务部门为主导,以业务为本,以管理为纲,信息技术只是实现业务运作与经营管理信息化、集成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实现手段。从本质上讲,信息化应该是业务部门的事。业务部门必须考虑清楚怎么做业务,业务流程什么样,怎么进行管理和监控,然后再用信息技术的手段实现。
3、经销商的销售管理
3.1 经销商销售经营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当今世界,经济的迅猛发展、科技的日新月异、新形势下的新经济模式的不断涌现,给每一个厂商带来更多的机遇,同时带来跟多残酷的挑战;而面对急剧变革的环境,经销商跟多时候犹如一条身处漩涡激流中逆流而上的小舟,不能冲破阻力就会被击沉于水底。如何摆脱种种困境,使自己的经营紧跟着时代的脉搏,是要研究的问题。
总所周知,由于整个调味品行业门槛低,日趋饱和的市场,竞争加剧的恶化,厂商间忠诚度的相对降低,都使得厂商在操作产品时谨小慎微,特别是经销商,虽然市场上产品很多,单为了完善自己合理的产品结构[5],想抓住一些有品牌、有操作市场队伍的产品也决非易事。而同时,由于受资金链、仓储、物流方面的影响,虽然经营了不少产品,却鱼和熊掌并未兼得,而是丢了西瓜未也留下芝麻。
因此,经销商要合理的定位自己的产品结构,代理一些专业化运动、互补性较强、差异化明显、少而精的产品;在产品经营的资源配置上,要做到主次分明,要对产品线进行合理的分类,把产品分为战略型产品、利润型产品、潜力型产品、边缘型产品、品牌型产品等,学会季节性的调整产品结构,这样,产品的主次就泾渭分明了、操作的思路清晰了、投入比例也就有的放矢了,目标利润核算也算明确了,也就是“20、80定律”。同时,代理商要积极配合厂家做好仓库管理,做好各种销售报表进行分析,向厂家提供销售数据,以寻求厂家支持。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意义上的实现对产品结构的定位和管理。
3.2 分销业务流程
分销过程一般有三种销售模式: 零售、经销、代销。经销是把商品销售给某一级别的
运动品牌店铺销售管理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
图3 分销基本模块及模块间调用模型
顾客可以向制造商、分销商或零售商订货;而接到订货申请的商务个体又可以综合各种情况制订自身的需求计划, 并通过上级渠道逐步返回到制造商的生产系统中;生产系统可将其并入总需求进入系统中的MRPII计划进行处理。成品根据实际需要通过物流公司按照一定的配送计划发送到分销商、分销中心或代销商(零售商)的库存处。接受了订货申请的各商务个体根据库存情况配货, 并向顾客发货, 完成订单履行的过程。退货的情况, 根据实际情况退到可以处理退货的商务个体处, 商务个体按照一定的处理规则将其退回库存, 或丢弃处理。
4、服饰行业销售状况分析
我国服装连锁零售行业竞争日益加剧,各连锁店零售企业的规模一天比一天大,门店一天比一天多,每天的销售额也一天比一天增加,但是门店销售、库存管理混乱,物流配送跟不上销售额度的事情时常发生,总公司不得不增加大量的后勤和管理人员,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对这些门店进行管理。大量人员和管理费用的增加对企业提高效益不但没有帮助,反而将原来规模所得到的销售利润大部分抵消了,同时导致库存量的增加、流动资金的增大,企业管理随着规模的扩大更加无序和混乱。
近几年来,全国服装销售企业还在迅速增加,服装销售的规模仍然在不断的扩大,总类在不断增加,全国各地的服装销售行业与日俱增,其连锁店更是数不胜数。因此,与其他行业的销售比起来更加复杂和多元化。
运动品牌店铺销售管理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
6.2 我国销售管理系统的研究
销售是企业活动的出发点,它为经营决策者提供市场信息和销售数据,为生产预测和生产计划系统提供需求信息,为质量管理系统提供客户反馈信息。为了适应迅速变化的市场需求、提高竞争力,对传统的制造企业销售管理进行信息化改造,建立网络化销售管理系统已经成为现代企业信息化发展的必由之路。以下将介绍国内已研究出的两个销售管理信息系统:基于ERP的销售管理系统
[11]
和分布式连锁销售管理系统
[12]。
6.2.1 基于ERP的销售管理系统
ERP是将企业所有资源进行整合集成管理, 即将企业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进行全面一体化管理的信息系统。其功能模块不同于以往的MRP或MRPII的模块, 不仅可用于生产企业的管理, 而且在许多其他类型企业, 如一些非生产、公益事业的企业也可导人ERP系统进行资源计划和管理。在企业中, 一般的管理主要包括3方面的内容:生产控制(计划、制造)、物流管理(销售、采购、库存管理)和财务管理(会计核算、财务管理)。这三大系统本身就是集成体, 它们互相之间有相对应的接口, 能够很好地整合在一起来实现对企业的管理。
基于ERP的销售管理系统是一套完全基于Web方案的企业级销售管理应用系统。以企业级的整体销售管理解决方案,协助企业建立统一的客户资源, 拓展企业销售渠道,帮助企业寻求最佳市场方式, 规范企业销售流程, 以科学的方法建立企业持久的客户体系。其大容量、高效率的销售数据和客户数据处理能力, 以及全部基于Web平台的市场和服务等功能, 不仅能使企业从多渠道收集与销售相关的信息, 更能快速发现客户和潜在伙伴, 进而提升企业的赢利能力。
1)系统框架
在销售管理系统中, 结合在系统分析基础上得到的业务流程以及原先, 原始的表格、报表, 采用数据平台的方法, 给出数据流图, 在数据库中列表并示意出各字段约关联性;最后, 在流程、决策、初始化等模块分离的基础上, 将销售管理系统的功能分为3个模块:销售管理, 统计报表, 客户管理, 如下图所示:
运动品牌店铺销售管理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
业所需要的销售分析报表, 对企业现有业务进行全面、准确、详尽地分析, 为企业管理者提供系统、直观的销售分析结果, 评价企业实际销售效果;商品销售排行子模块能够帮助企业掌握各种商品的排行信息, 及时抓住市场机遇, 大大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3)客户管理
客户管理模块用来实现对客户基本信息的管理,帮助销售人员掌握各种客户信息, 并能够实现客户服务管理。该模块从功能上可进一步划分为客户资料管理、客户资金往来、催款计划、信用管理4个子模块。
客户资料管理子模块用来管理客户信息, 记录客户的基本信息和购买活动。客户资金往来子模块记录客户资金的往来信息, 包括对已经实现销售的客户和潜在客户信息的记录。潜在客户是指已经有接触但是还没有实现销售的客户。潜在客户信息的记录可以帮助销售人员关注潜在客户的动向并保持接触,从而有可能最终实现销售, 将其转变为实现销售的客户。催款计划子模块根据不同客户的信用等级来确定催款的时间和方式, 帮助企业尽快进行资金回笼。信用管理子模块能够制定客户信用额度、客户信用等级, 方便企业对不同信用额度、信用等级的客户进行管理。
6.2.2 销售管理系统
有效的连锁业务销售管理系统,有利于公司管理层及时地了解各连锁店的经营销售情况,并以此做出科学的分析和决策。根据连锁销售系统的业务需求,架构了一个三层结构的分布式连锁销售管理系统,系统由销售管理后台、销售终端和数据通信模块三部分组成。系统基于.net 技术构建,使用Socket 进行网络通信,应用断点续传、身份认证和加密技术,以及多线程技术,经济、可靠、安全地实现企业总部和各门店之间远程销售数据的统一管理,目前该系统已投入使用,运行情况良好。
1)系统架构
运动品牌店铺销售管理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
7、小结:
对于服装经销商来说,不仅有很多的销售数据要管理,就服装的属性而言,有颜色、尺码、款式等,不一样的属性对应的价格也不同,所以开发服装销售管理系统是非常必要的,它能实现各服装销售单位高效的管理,大大提高日常销售管理工作的效率。而现在大多数的服装企业总部只是使用了一些服装软件的记账功能,而对于难度比较大的分析功能却很少涉及。现在服装软件中的业务数据,一般企业准确度很难达到100%,而且数据的及时性也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开发出一个能清楚反映实际销售情况的软件显得尤为的重要。
参考文献
关于碳会计信息披露的文献综述 第8篇
1. 关于碳会计确认与计量的研究
在1992年通过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1997年签订了《京都议定书》之后, 保护环境就引起了全球的共同讨论, 环境的保护已经不再是发达国家的社会责任而是全球共同的责任。在学术界里, 学者们对于碳会计的研究充满了兴趣并进行了热烈的探讨, 这些探讨主要是围绕着企业二氧化碳的排放确认、计量、交易及碳信息披露等方面。
Alfsen K. H. 等 ( 1987) 提出了碳会计最早的雏形是出现于1978年的挪威。2008年, 碳会计的概念首次被正式提出。Jan Bebbington et al ( 2008) 开始指出, 对于碳排放的会计确认应该设置一个类似于社会会计的碳账户, 并且对碳排放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进行计量, 而不是用传统的排污权的框架运用到碳排放权的处理中去。
2. 关于碳会计信息披露的研究
在对于碳会计与碳会计信息披露二者的区分方面, AnsKolk et al ( 2008) 研究指出, 碳会计与碳会计信息披露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碳会计信息披露不仅仅是包括二氧化碳排放的信息, 还应该包括跟气候活动相关的更大范围的信息, 比如碳排放的计量、较少碳排放的组织准备及技术投资和碳排放权的交易等。同时还指出, 学者们可以从预期的碳排放权交易制度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因为规范的碳排放权交易制度可以刺激企业进一步地披露更多与碳信息相关的信息, 比如与气候变化相关的一些管理行为和会计报告。
对于碳会计信息披露的动机和作用的研究方面, Erion . Graham ( 2009) 认为证劵诉讼的方式能提供企业进行更好管理二氧化碳的排放及相关的气候影响的信息披露的一种强有力的动机。Johnston et al ( 2008) 的研究指出, 在美国SO2排放交易机制下, 二氧化碳排放配额作为一项资产存在于企业的资产中。
在目前国际上碳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研究中, 碳会计信息披露缺乏统一的标准和动因方面的研究相对比较集中。Lovell. H. et al ( 2010) 指出在现在的碳会计信息披露方面存在的问题中, 碳信息披露缺乏一个统一的标准是主要存在的问题。由于缺乏统一的标准, 使得企业在披露碳会计信息方面没有得到良好的指引, 给企业造成了很大的困难, 同时也使得企业披露的碳会计信息没有太大的可比性。Hannam ( 2007) 通过对具有一定规模和社会影响力的企业进行调查, 对于碳会计信息披露等相关问题进行回答的企业仅占9% 的比例, 说明企业缺乏披露碳会计信息的动因。
二、国内碳会计及碳会计信息披露研究现状
1. 关于碳会计确认与计量的研究
较西方发达国家而言, 我国碳会计的发展相对滞后, 在理论研究和实践运用上还处于起步阶段, 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和规模。
在关于碳会计的确认与计量方面, 周志方、肖序 ( 2009) 对于我国低碳经济下的企业碳会计的确认与计量、信息披露等若干问题进行了探讨, 认为碳排放配额的财务会计处理是碳会计体系构建的主要核心。在关于碳会计理论体系研究方面, 陈来宾 ( 2010) 指出我国关于碳会计的理论研究相对不足, 有关碳会计的研究只是近两年在有关刊物才出现, 并且这些文章主要是以介绍国外碳会计研究现状和成果为主, 属于原创性论文的相对较少, 对碳会汁信息系统的研究更是甚少。
对于碳会计研究重点问题方面, 王萌、陈少敏 ( 2012) 在研究中认为碳排放会计的研究重点问题之一就是不确定性研究, 主要体现在标准制度、技术测量、购买意愿以及后续计量等方面。文章对相关研究和成果进行了系统的梳理, 提出要从货币属性的角度对碳排放权进行全新的认识, 并推进相关技术手段的发展。通过多方共同努力, 达到减少碳会计不确定性的目的, 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信息披露制度。
2. 关于碳会计信息披露的研究
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关于碳会计信息披露的研究而言, 我国学术界目前的研究很少。我国学术界的学者只是在碳会计和碳排放权的研究中稍微涉及一些碳会计信息披露问题。
在碳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方面, 桑军朝 ( 2010) 认为, 企业应该按照低碳资产、低碳负债、低碳权益、低碳收入、低碳成本和低碳利润这六个会计要素进行分类并进行会计处理, 在披露的过程中对低碳财务单独设立项目进行披露, 对于无法以货币计量并在报表中进行披露的信息, 应该在报表附注中进行说明和报告。
在碳会计信息披露的形式方面, 杨艾 ( 2011) 指出, 我国企业顺应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下, 企业可以采用报表内的信息披露方式和报表外的信息披露方式两种模式来对碳会计信息进行详细的披露, 同时还提出了编制单独的“低碳情况说明书”以便使得企业对外披露的碳信息被更多人知晓。强殷英、文桂江 ( 2011) 认为, 低碳会计报告又可以分为两种形式: 一种是在传统的会计报表中增加碳会计项目, 另一种是单独的报告, 这样才能更加明确清晰地披露碳会计信息, 更利于碳信息获得者更加便捷地取得碳信息。
在对于碳会计信息披露研究方法方面, 作者通过对我国上市公司对CDP调查回应统计表进行分析, 得出企业对定性信息的回答率高于定量信息。在这个研究中, 调查的是我国上市公司对于碳会计的信息披露程度。随着低碳经济的发展和环保意识的增强, 越来越多的企业参与到低碳减排中。作者通过调查问卷的分析得知, 我国上市公司参与度不断提高, 并且问卷回答的质量也得到了提升, 但是不同行业上市公司对CDP调查参与度差别较大。
对于碳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的研究, 张彩平、肖序 ( 2010) 认为主要的问题就是碳信息披露的内容在要求上相对的简略, 我国的碳会计信息披露框架里更加偏向于企业在碳减排的行为方面的披露。同时我国在对碳信息披露的审计标准的设置也相对简单。敬采云 ( 2011) 指出, 在我国低碳经济的倡导下, 我国促进碳会计信息披露的重要性也越来越高。碳会计信息披露是碳会计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 不仅仅是企业简单地披露即可。我国更加应该引起重视, 制定一个统一的标准来促进企业积极并更好地披露碳会计信息。
三、总结
随着低碳经济在我国的提出和不断发展, 碳会计已经是现在学术界研究的一个新兴领域。国内外的专家学者们在对于碳会计及碳会计信息披露方面都做了较为深入的探究。与北美、西欧等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对于碳会计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 发展较为滞后, 对碳会计及相关问题的研究还不够成熟, 并且大多局限于理论探讨, 总体处于零散状态, 缺乏统一的准则和规范。综合分析我国的研究现状, 多数以梳理和介绍国外研究成果为主, 大多集中在碳排放权交易的核算、碳会计体系的构建等方面, 而对于碳会计信息披露的研究则相对较少。而且已有的成果主要对披露模式进行了规范性探讨, 对于信息披露的实证分析研究还比较少。通过以上的关于碳会计信息披露的文献综述, 可以为我国在碳会计信息披露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提供补充。
参考文献
[1] .Alfsen K H., Bye T.and Lorentsen L.Natural resource accounting and analysis:The Norwegian experiencel978-1986[M].Statistic Sentralbyra (Oslo) , 1987.
[2] .Jan Bebbington et al.Carbon Trading:Accounting and Reporting Issues[J].European Accounting Review, 2008 (04) .
[3] .Ans Kolkavid Levy, Jonatan Pinkse.Corporate Responses in an Emerging Climate Regime:The Institutionalization and Commensuration of Carbon Disclosure[J].European Accounting Review, 2008, 17 (4) :719-745.
[4] .Johnston D., Sefcik S., Soderstrom N..The value relevance of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allowances:An exploratory study in the related United States SO2market[J].European Accounting Review, 2008, 17 (4) :747-764..
[5] .周志方, 肖序.国际碳会计的最新发展及启示[J].经济与管理, 2009, 23 (11) :91-96.
[6] .陈来宾.西方碳会计的发展现状与我国碳会计发展滞后原因探析[J].时代经贸, 2010 (9) :231-232.
[7] .王萌, 陈少敏.我国碳排放会计研究述评[J].中国证券期货, 2012 (06) .
[8] .桑军朝.低碳会计理论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 2010 (7) :208.
[9] .敬采云.碳会计理论发展创新研究[J].财会月刊, 2011 (11) .
erp信息系统文献综述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