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口腔的保健与预防
儿童口腔的保健与预防(精选9篇)
儿童口腔的保健与预防 第1篇
1 婴幼儿时期的口腔保健
婴幼儿时期是儿童乳牙和恒牙形成的关键时期, 在这个时期家长首先要保证儿童摄入有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及各种矿物质, 这样才有利于儿童牙齿的发育。婴儿时期母乳是最好的天然食品, 直接哺乳既方便又卫生, 因为母乳含有各种营养素和抗体, 既能抵抗婴儿疾病的发生, 还有预防儿童患龋病的功效。要特别提醒的是在母乳喂养时一定做到要有规律的喂奶和注意喂奶的姿势, 最好是左右交替喂奶。如果是人工喂养要尽量减少婴儿糖的摄入, 因为糖摄入过多会增加龋齿的发生率, 奶瓶喂养同时还要注意不要一个姿势长时间吸吮, 尽量做到减少压迫儿童上前牙, 这样才能有效避免引起婴儿颌面部的发育不良。因为婴幼儿的口腔黏膜是非常稚嫩的, 萌出的牙齿钙化程度又很低, 牙釉质牙本质都很薄弱, 加之儿童现在的食品又越来越精细, 儿童特别爰吃黏稠性很强、质软、含糖量高的甜食, 平时又不注重口腔的卫生, 所以儿童很容易就患上各种口腔疾病。
在婴幼儿时期为了防止儿童龋齿的发生, 定期带儿童到医院进行口腔检查, 做到每半年检查一次口腔情况, 因早发现、早治疗是保持口腔健康的关键, 也是防止龋齿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措施, 这对婴幼儿时期的口腔健康是至关重要的。
2 学龄前及学龄期的口腔保健
因为儿童时期是处在长身体和增长知识的重要阶段, 所以, 从小就要培养儿童自我口腔保健能力, 提高对口腔知识的认识是非常重要的。儿童口腔的卫生是口腔保健的关键, 如果儿童不注意口腔的卫生, 就会导致口腔多种疾病的发生。首先家长和儿童都要高度重视口腔卫生和口腔保健, 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学龄前及学龄期儿童在这时候要特别注重饮食的平衡, 尽量教育儿童做到不要挑食, 在保证好儿童蛋白质、钙、磷等矿物质的同时, 而且还要嘱儿童多吃些含纤维素高和粗糙的食品, 以增强儿童口腔的咀嚼功能, 纤维食物也有利于口腔黏膜及牙齿的洁净, 对儿童口腔的发育也是很有好处的。
口腔疾病的预防与保健 第2篇
【关键词】口腔疾病;预防;保健
【中图分类号】R 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5-0745-02
口腔疾病的预防与保健的具体实施及方法
1 加强口腔健康知识宣教
要把口腔工作搞好,知识普及方面应该加大力度,通过宣传以增加大众的口腔保护意识,大大减少许多口腔疾病,因为很多口腔疾病都是因为不注意口腔卫生造成的。要培养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早晚刷牙,饭后漱口。改变不良饮食习惯,如睡前吃甜食、经常吃一些刺激性的如酸,冰,辛辣食物,以免造成细菌滋生,破坏口腔的酸碱平衡。而导致一系列的口腔疾病。
2 发现了问题及时处理
口腔健康很重要,但是很容易被人们忽视口腔是慢性疾病,就像龋齿,刚开始人们并不会觉察,只是有一个小洞,人们也不会太在意,可如果不及时填补,这个洞就会越来越大,所以有很多口腔防护意识不强,没这方面知识,一拖再拖,等到受不了时,才到医院就诊,不过这是疾病都已经发展得比较严重了。
3 定期到医院做口腔检查
口腔疾病多为慢性疾病,早期症状不明显,容易被忽视,因此定期口腔健康检查,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在预防医学上有重要意义。一般成人一年查一次,儿童,孕妇每隔半年查一次,替牙期儿童磨牙可作预防性窝沟封闭,及根据需要添防龋药物。
4 正确的刷牙方法
刷牙的刷毛于牙面呈45度角。刷毛指向牙龈方向。使刷毛进入龈沟和邻面区,部分刷毛压于龈缘上做前后向短距离的水平颤动。
5 牙刷选择的讲究
刷头大小合适,以便在口腔内,特别是口腔后部,-转动自如,根据不同年龄选择牙刷柄的长度,刷毛硬软度适宜,太硬容易损伤牙及牙齦,太软又难以起到清洁作用,一般人采用中度硬的刷毛。儿童,老年人,牙周病患者,宜选用刷毛较软的牙刷,即用优质尼龙丝毛的牙刷,刷毛末端经磨毛处理成圆钝形。减少了对牙及牙龈的损伤
6 窝沟封闭及含氟牙膏的使用
龋病是人类最常见的疾病之一,窝沟龋是龋病发展的重要阶段。儿童第一恒磨牙萌生较早,牙面窝沟是牙齿表面易患龋的部位,由于解剖特点即殆面窝沟较深,龋病发病率较高。因此,有效地保存第一、二恒磨牙避免龋病的发生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尤其是第一恒磨牙龋的预防。窝沟封闭是预防窝沟龋最有效的方法。使用含氟牙膏,也能减少龋病的发生。
7 定期超声洁牙
洁牙是一种很好的牙齿保健手段,亦是治疗牙周病的首要措施,通过定期的洁牙,不但可以彻底清除牙齿上的菌斑和结石,令牙周组织保持健康,防治牙周病,而且,洁牙时容易发现细小的不易觉察的牙病,如比较隐蔽的龋齿,从而达到早发现早治疗的目的。无血液及全身其他疾病的成年人每半年到一年可做一次洁牙。
儿童口腔的保健与预防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在我院口腔儿科门诊的儿童160例, 按照儿童家长意愿, 将不愿意接受口腔综合保健的80例儿童作为对照组, 另外80例愿意接受口腔综合保健的儿童作为观察组。对照组中, 男48例, 女32例, 年龄3~6岁, 平均年龄 (4.6±1.5) 岁;观察组中, 男44例, 女36例, 年龄3~5岁, 平均年龄 (3.5±1.4) 岁;两组儿童在性别、年龄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均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观察组儿童保健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向儿童家长发放口腔保健的宣传材料, 让其了解口腔综合保健对儿童牙体发育的积极作用, 还需家长及其儿童共同参加有关口腔保健的健康讲座, 通过简单、详细的健康宣教, 使其都能了解口腔保健的重要性, 提高对口腔保健的认知水平, 让家长对儿童口腔保健引起重视, 从而在医生的指导下督促儿童养成良好的口腔保健习惯, 促进牙体健康发育和生长。第二, 为儿童制订科学、营养的膳食方案, 对儿童饮食进行综合干预, 根据儿童成长期各个阶段, 合理搭配各种食物, 保证儿童营养摄取量, 同时还需保证儿童各种微量元素的摄入量, 如钙、铁、维生素等, 以此增强儿童乳牙的钙化水平。第三, 定期进行一次牙齿窝沟封闭和氟离子透入, 预防儿童龋齿。对照组儿童不给于口腔综合保健方法。根据相关诊断标准和龋齿检查对两组儿童进行定期检查, 检查过程中, 儿童取直立坐位, 在自然光线下使用口腔镜或口腔牙周指数 (CPI) 探针进行检查。随访5~24个月后, 检查两组儿童龋齿发生情况。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9.0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儿童随访5~24个月后, 观察组患龋齿儿童仅3例, 龋齿发生率为3.8%, 正常77例, 占96.2%;对照组患龋齿儿童38例, 龋齿发生率为47.6%, 正常42例, 占52.5%;两组儿童龋齿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3 讨论
龋齿是一种因食物加上细菌过度生长而形成牙体损坏的一种口腔疾病, 该疾病在儿童群体中的发生率较高[1]。其原因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儿童与成人的身体素质有很大差别, 多数家长未督促儿童养成良好的早晚刷牙习惯, 加之儿童饮食不合理, 致使儿童口腔内细菌滋生;二是儿童成长阶段, 需要补充大量的营养元素, 如钙、铁、磷及维生素等, 由于这些微量元素无法满足儿童身体生长发育的需要, 致使儿童牙齿钙化程度较低, 导致细菌侵入牙体组织, 最终引发龋齿。因此, 加强儿童口腔综合保健至关重要[2]。
对于儿童而言, 发生龋齿会影响乳牙的生长, 还有可能导致乳牙缺失, 从而影响儿童颌骨的正常发育与咀嚼功能, 严重者还会影响儿童恒牙的发育, 导致恒牙发育异常。目前, 根据相关资料调查统计可知, 儿童龋齿的发生率相当高, 经相关统计结果显示, 龋齿发生率为43.2%, 危害范围广, 在4~6岁儿童群体中的发生率最高。我国学龄前儿童的龋齿发生率所占比例非常高, 据不完全统计, 100名4~6岁的儿童中, 有60%的儿童发生口腔龋齿, 对儿童身体健康和正常发育造成严重的影响, 世界卫生组织已将其与肿瘤和心血管疾病并列为人类三大重点防治疾病。
针对上述儿童龋齿发生率较高的情况, 对其进行口腔综合保健是一种经济、有效的预防方法。在本文研究中, 两组儿童分别接受口腔综合保健和未接受口腔综合保健, 结果显示, 观察组龋齿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总结得出, 口腔综合保健对预防儿童龋齿的方法确切, 对儿童颌面部的发育和牙体健康生长具有重要的意义。
从上述结果讨论中可以进一步探讨预防儿童龋齿应注意的事项,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要提高家长对儿童龋齿预防的认知水平和健康意识, 家长口腔卫生知识水平高低是影响家长及儿童口腔卫生行为的重要因素。因此, 不仅要对儿童进行有效的口腔健康教育及指导, 还要对家长进行健康宣教, 从而促进家长及儿童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第二, 家长和幼儿园教师应共同指导监督儿童的口腔卫生行为, 单纯的刷牙行为无法完全预防龋齿, 必须指导儿童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 并做到每天的有效刷牙, 这样才能有效预防龋齿。第三, 要培养儿童养成良好的饮食与生活习惯, 如纠正儿童挑食、偏食、食糖过多等不良饮食习惯, 并制订科学合理的营养膳食方案, 增加儿童身体各种微量元素和营养成分的摄取量, 增强乳牙的钙化程度和抵抗力。
总之, 口腔综合保健对预防儿童龋齿具有良好的效果, 对保护儿童牙齿健康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能有效降低儿童龋齿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许炘.探讨保健护理在儿童早期发展中的作用[J].求医问药 (下半月刊) , 2012 (4) :364-365.
盲哑残疾儿童口腔保健措施初探 第4篇
盲哑残疾学生由于身体的残疾,在生活及学习中有很多的不便,口腔健康状况也比正常儿童差。我科从1988年起,对成都市盲哑学校全体学生开展口腔预防保健工作,使盲哑学生的口腔健康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善,对盲哑残疾学生的口腔保健措施进行初步探索。
一、盲哑残疾学生的口腔状况
1988年调查了四川省成都市、重庆市和乐山市的4所盲哑学校9~24岁学生的龋病、牙周疾病及口腔卫生状况。其结果为9~14学生患龋率为43.32%。龋均为1.38,15~24 岁学生的患龋率为33.33%,龋均为0.86。 龈炎发病率9~14学生为57.49% , 15~24 岁学生为74.40% 。每天早晚坚持刷牙的学生为
34.6%,不刷牙的学生有6.7%,每天只是早上刷牙的为51.8 %,晚上刷牙的只有6.9%。
调查中发现残疾学生的牙龈炎发病率较高,刷牙率低,而盲生尤为明显。其主要原因是:(1)由于残疾原因,处于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无法从各种途径获得正确的保健措施和方法;(2)多数是住校生,生活老师工作繁忙,在各个方面都有大量的工作,因此没有过多精力和时间对每个学生进行指导;(3)无口腔专业人员讲解并指导正确的刷牙方法及其他保健措施;(4)部分学生家境困难,家长没有经济能力带孩子到医院作检查和治疗;(5)卫生用具不合格,所用牙刷有分叉、倒毛现象。
在龋患牙中,仅有7.4%的牙做过治疗,92 .6%的牙未做过任何处理,充填率低。
二、口腔预防保健措施
我科根据盲哑残疾学生的特点采取一些的预防措施,取得较好的效果。具体方法如下:
1、每半年对盲哑学生进行一次口腔健康检查,将检查结果通知学校,便于学校及时掌握学生的口腔健康状况并通知家长,同时也便于我们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是否需调整保健措施。
由于盲哑残疾学生具有其一些特殊性,在开展保健工作时要采取适当的措施进行。(1)年龄跨度大,从7~24岁的学生均有,要针对不同的年龄、不同的情况进行处理。(2)由于一些学生听不到,一些学生看不见,因此在开展口腔卫生保健知识和措施宣讲时,要根据不同的残疾学生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3)由于部分学生是住校,因此要求生活老师掌握口腔保健的正确方法,监督学生的口腔保健工作,对于走读的学生,可以通过让学生带宣传资料回家,使家长了解口腔卫生保健知识。
2、在检查的同时,进行治疗。由于盲哑学生行动不便,对检查中发现的龋病采取两种方式进行治疗,一是派专人与学校老师一起将需治疗的学生,分批送到医院,治疗完后再送回学校;二是我科医生利用简易椅、涡轮机或口腔保健治疗车,在检查的同时,由一個或两个医生进行治疗,对需多次复诊的个别学生,做好记录,预约到医院治疗,医院提供一切方便。
3、定期到学校开展各种口腔保健工作,对聋哑学生,在教师的配合下由专业人员讲解口腔保健的基本方法,包括正确的刷牙方法、牙线的使用,健康饮食等。对盲生的保健工作要更为细致,要手把手的教学生正确的刷牙方法。在对学生进行宣教的同时,要印制一些宣传资料,让学生带回家,提高家长的保健意识和保健方法,增强学生的口腔保健效果。
4、在一些节日期间,如儿童节、元旦节等,在学校开展各种活动时,增加一些与口腔保健有关的节目,如知识问答、有奖竟猜、保健方法实际操作和一些小游戏等,并准备小礼品发给学生,在提高学生趣的同时增强保健意识。
为了保证学生使用合格的卫生用品,我科与生产厂家联系以较低的价格为学生提供合格的牙刷和牙膏,并定期更换。
在预防和治疗中应注意:(1)卫生宣教要分多次进行,一次内容不宜过多。(2)在检查和治疗中要有足够的耐心,最好能学一些简单的手语,与学校老师一起完成治疗和检查。(3)对治疗中可能出现的疼痛,要事先告诉学生,让其有心理准备。(4)在检查和治疗中要有爱心,不能歧视残疾学生,在语言和行动中要谨慎、细致,与正常学生相同对待,切不可伤害残疾学生的自尊心。
儿童口腔的保健与预防 第5篇
1“导生制”的含义
“导生制”又叫贝尔-兰卡斯特制, 是由英国国教会的贝尔 (Andrew Bell, 1753—1832) 和公益会的教师兰卡斯特 (Joseph Lancaster, 1778—1838) 所开创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 它指的是在教师教学过程中首先选取部分素质较好且成绩优秀的学生进行教学, 然后由这些学生做导生, 协助教师参与剩余学生的教学并负责学生管理工作。由于导生的帮忙, 明显地减轻了教师的工作量, 所以导生既是普通学生的“小老师”, 又是教师教学的得力助手[1]。
2“导生制”的组织
“导生制”教学模式实施的关键在于导生的选拔, 我们普遍认为在导生的选拔上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 专业知识扎实, 实践操作规范。 (2) 语言表达能力较强, 待人热情。 (3) 责任心较强, 有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为了巩固本专业学生的理论知识和提高其操作能力, 且对学校其他专业的学生普及口腔卫生保健知识, 我校实施的是两级导生的选拔, 具体步骤如下。
2.1 一级导生的选拔
一级导生在本专业二年级学生中选拔, 主要通过专业教师考核来选拔。首先, 于学生入校第二学年一开学就告知全班学生结合第一学年的学习成绩等各方面的情况, 本学年我们将会开展“学习帮帮帮”活动, 主要是让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带领并帮助成绩稍差的学生学习, 共同进步;其次, 结合全班学生第一学年的专业理论成绩、实践操作规范及娴熟程度、责任心和上进心、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等, 初步选取一级导生, 导生人数占班级总人数的1/3;再次, 与初步选取的一级导生交流, 告知他们“学习帮帮帮”活动的目的, 了解他们的看法和作为一级导生的态度;最后, 在初步选取的一级导生中综合考虑, 最终确定一级导生的人数和名单, 并告知全班学生。
2.2 二级导生的选拔
二级导生是相对学校其他专业而言的, 经过一学年的专业理论学习和反复实践操作, 二年级口腔专业的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口腔常见疾病的诊断和口腔卫生宣教的方法, 所有二年级口腔专业的学生都是二级导生, 二年级口腔专业成绩稍差的学生在一级导生的带领和帮助下到学校其他专业的班级给学生做口腔检查和口腔卫生宣教, 从而达到在学校范围内普及口腔卫生保健知识的目的。
3 导生的学习和管理
导生也是学生, 我校实行的“导生制”对一、二级导生的学习和管理方面均有不同的要求。
一级导生的要求更为严格, 不仅要求他们专业理论知识扎实、实践操作规范, 而且组织纪律也不能松懈, 要求他们在管理好自己的同时帮助2~3名成绩稍差的学生学习并负责他们的纪律卫生等。为此, 学校也给一级导生提供了很多便利, 如一级导生可优先使用实验室的各种器械和材料进行学习;在学期末, 学校给予一级导生一定的精神和物质奖励;在期末学校进行评优评先时, 也会优先考虑一级导生。
除一级导生外的二级导生, 要求能掌握口腔常见疾病的临床表现及诊断的相应知识, 并能进行口腔卫生宣教。
4“导生制”的实施
导生的作用是指在实践教学过程中, 协助专业教师做好实践辅导、学生管理和口腔卫生宣教工作[2]。因此, 我校的做法是: (1) 一级导生每人先与2~3名成绩稍差的学生组成“学习帮”, 并自由制订“帮规”, 帮内成员的座位都安排在其一级导生附近, 以便一级导生对其进行管理和辅导。 (2) 一级导生对其帮内成员进行高密度培训以巩固第一学年学习的专业知识。培训内容包括: (1) 专业理论知识复习。新学期开学第二周开始利用晚自习时间由一级导生负责对帮内成员进行第一学年口腔专业理论知识复习, 专业教师每周到教室答疑3次, 连续2周。 (2) 实践操作训练。先是各帮成员间进行口腔检查、情况记录和卫生宣教, 然后各帮结合口腔检查的病史记录进行讨论和小结, 最后由专业教师对本次实践操作训练进行总结, 分析并解答学生在操作中遇到的问题。 (3) 经过理论复习和反复实践操作训练后的一、二级导生将利用晚自习时间, 到新生班级对新生进行口腔检查、情况记录及卫生宣教。专业教师随堂督导, 导生或被检查的学生有问题时可以随时提问。当导生检查并记录完一个班的口腔卫生情况后, 将记录汇总交给专业教师。最后专业教师在被检查班级进行口腔卫生情况总结, 针对学生口腔中存在的不同问题进行解析和口腔卫生宣教。
5 实施“导生制”的意义
(1) 借助一级导生的帮助, 全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可以得到个别化的指导, 使每位学生都能得到学习上的帮助。
(2) 导生由于划分了小组, 组成了“学习帮”, 各组成员进行组间协作学习、组间对话、组间竞争等, 形成了浓厚的学习氛围。
(3) 借助二级导生的帮助, 新生班级的学生对自身口腔中存在的问题也有所了解并能积极接受治疗, 达到了进行口腔卫生宣教的目的。
(4) 导生与其他学生是同龄人, 隔阂较小, 有利于交流学习。
(5) 导生本身在导学阶段获得了不少的锻炼机会, 不仅巩固了自己的专业知识, 也提高了组织协调、语言交际等各方面的能力, 对他们身心发展都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综上所述, “导生制”教学模式的实施能有效地提高实践教学的效果, 达到群体口腔卫生宣教的目的, 具有一定的可行性、操作性, 但在实际操作中仍有很多方面需要我们继续探究。
关键词:“导生制”,口腔预防保健,实践教学
参考文献
[1]崔红霞.发挥“小老师”在实训辅导中的作用[J].卫生职业教育, 2012, 30 (7) :110-111.
儿童口腔的保健与预防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笔者于2012年3~5月对门诊儿童家长350名进行口腔知识调查,男160名,女190名;年龄25~37岁;学历:本科以上93名,专科178名,高中以下79名。
1.2 调查方法
调查前对所有调查人员进行统一培训,经考试合格后再进行调查。数据录入采用双录入法,确保其一致性。调查内容按WHO(口腔健康调查基本方法》(第4版)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共发放调查问卷350份,收回有效问卷350份,有效率为100%。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5.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不同性别相关知识知晓情况
不同性别相关知识知晓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不同学历相关知识知晓情况
本科以上及专科人群相关知识知晓率高于高中以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 论
儿童由于年纪小,接受能力差,家长应耐心帮助儿童掌握
注:与高中以下比较,*P<0.05
正确的刷牙方法,并培养孩子刷牙的兴趣,使儿童从小就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以预防和减少恒牙龋病的发生[2]。家长的文化程度越低,其接受口腔卫生保健知识的能力越差,且将知识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也较差,这些都不利于儿童养成良好的饮食和口腔卫生习惯。受教育程度高的人群接受口腔知识信息的范围广,掌握营养知识也较多[3]。
3.1 补充口腔保健欠缺的相关知识
龋病是由于细菌与口腔内碳水化合物及糖起作用,发酵产生酸,使牙齿表面脱钙、溶解、破坏而形成龋洞。食物种类对龋齿的发生有重要影响。软而粘、在口腔中滞留时间长的甜食易引发龋病。食用含纤维多的食物,如蔬菜、瘦肉等对牙面有机械性摩擦和清洗作用[4],可减少牙面菌斑的粘附,在某种程度上有抑制龋齿发生的作用。牙齿咬合面的点隙窝沟,两牙相接的邻接面,牙齿排列拥挤、错位、重叠,义齿卡环接触处,接触不良的套冠边缘处,最容易集聚菌斑,不易清洁,也是龋齿好发部位。因此,家长在给孩子补充营养的同时要注意哪些食物对牙齿有保护作用。
3.2 注意儿童口腔卫生
(1)要养成细嚼慢咽的习惯:细嚼慢咽不但有利于食物营养的吸收,而且有利于口腔颌面部的正常发育,同时对牙龈也起到按摩作用,这样可以减少牙菌斑的形成,减少龋齿和齿龈炎的发生[5]。还要教育儿童不要养成单侧咀嚼的不良习惯,因为长期用一侧牙齿咀嚼,会使对侧因缺乏生理性刺激而造成颌骨发育不全和肌肉萎缩,导致面部不对称。(2)培养儿童经常漱口的习惯:小儿从长牙开始,就应注意口腔卫生,在喂完奶、糖、水果汁后,应给孩子喂温开水,以清洁口腔。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养成饭后、起床、睡前漱口的卫生习惯。(3)指导儿童正确刷牙:刷牙是清洁口腔、保持口腔卫生最有效的办法。教会儿童刷牙,采用垂直颤动法。即竖刷法,上边从齿龈往下刷,下边从齿龈往上刷,这样刷牙可除去污染物,对牙龈组织起到按摩作用,还可避免对牙龈及牙体组织的机械损伤。
3.3 定期进行口腔健康检查
无论家长或孩子,定期的口腔检查是十分重要的。家长应在幼儿长出第1颗牙齿后的6个月内带其去作口腔检查,以后每隔半年或者1年定期检查1次。通过检查,使家长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有助于检测孩子牙齿发育情况。家长从中获取儿童口腔保健知识,使孩子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以预防口腔疾病的发生。
口腔宣教的主要对象是儿童家长,动员其关心儿童的口腔健康,用儿歌、游戏等方式对儿童进行口腔知识的教育。口腔宣教的内容重点是向家长讲述尽早刷牙和使用含氟牙膏对预防龋齿的有效性,取得家长配合,督促儿童刷牙;尽量使儿童减少含糖饮料的饮用,克服儿童睡觉时含奶瓶的不良习惯,多食五谷杂粮、牛奶、蛋、新鲜蔬菜和水果等健康食品。推广普及窝沟封闭和局部用氟等口腔保健措施。
摘要:目的 调查儿童家长对儿童口腔保健知识的了解情况。方法 对2012年3~5月门诊儿童家长350名进行口腔知识调查。结果 不同性别相关知识知晓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科以上及专科人群相关知识知晓率高于高中以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加强对家长的口腔宣教,以减少儿童口腔疾病的发生。
关键词:儿童,口腔,保健知识,调查
参考文献
[1]童慧玲.幼儿口腔卫生行为形成中的家庭因素[J].中国健康教育,2000,16(6):357-358.
[2]陈红.儿童口腔门诊健康教育需求调查[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5,18(5):604-605.
[3]董颖.住院病案首页填写缺陷及其解决办法[J].中国医院统计,2003,10(4):247-248.
[4]黄薇,台保军,杜民权,等.湖北省宜昌市6~7岁儿童口腔健康行为及其影响因素[J].口腔医学研究,2003,19(3):226-227.
儿童口腔的保健与预防 第7篇
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儿童患龋齿率也随之增长, 给儿童的健康带来严重危害。儿童口腔卫生保健势在必行, 本文从健康教育在儿童口腔卫生保健工作中的必要性及督促家长全面开展儿童口腔保健两方面阐述健康教育在儿童口腔保健中的应用, 为改善儿童牙齿提供方法。
关键词:儿童,口腔保健,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1]刘红心, 王文辉, 沈恩龙等.家长在学龄前儿童口腔保健中的作用[J].现代口腔医学杂志, 2008, 22 (2) :202.
[2]陈新, 龙兴华.安阳市3-6岁儿童口腔保健效果[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07, 22 (10) :781-782.
[3]车莉, 李关静, 崔红珍.健康教育在儿童口腔保健中应用的初步探讨[J].基层医学论坛, 2006, 10 (3) :248-249.
儿童口腔的保健与预防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临夏州永靖县盐锅峡镇中心小学2012年9月秋季入学的新生100人, 其中一年级新生50名, 男孩26人, 女孩24人, 年龄6-7岁;同期秋季入学的六年级学生50名, 男孩27人, 女孩23人, 年龄11-12岁。
1.2 教育方法
1.2.1 教育方法与内容
采用课堂集中授课, 由口腔专科医生对学生做口腔卫生知识专题授课, 每个年级2个课时, 每次1小时。内容有: (1) 用牙齿模型及多媒体讲解牙齿的结构, 有哪些类型的牙齿, 牙菌斑及龋齿的概念、形成原因及对牙齿的危害, 什么是六龄齿; (2) 指导儿童树立正确的饮食卫生习惯:少吃糖类食品, 因为糖和淀粉会和牙菌斑结合形成酸性物质, 损坏牙釉质导致龋齿, 晚上睡觉前避免吃含糖高的食物, 进食后要养成漱口的习惯, 漱口液用温开水或淡盐水。 (3) 播放标准刷牙录像, 有效清除牙菌斑的刷牙方法、时间和次数;选择合适的牙刷, 建议每1~3个月更换1次牙刷, 提倡使用含氟牙膏。介绍牙线的作用。 (4) 鼓励儿童定期做口腔检查, 提倡至少每6个月接受1次口腔健康检查, 患龋多的易感儿童3~4个月检查1次, 以便及时发现口腔疾病, 及时治疗。
1.2.2 问卷调查及内容
在授课前后对口腔保健的知识与行为进行问卷调查, 当场由学生填写, 一年级的学生不认识的字由授课的医生给讲解指导答卷, 问卷当场收回, 回收率100%。保健知识的问卷内容有:牙菌斑就是牙垢、牙菌斑对牙齿有损害、龋齿就是蛀牙、龋齿对牙齿有损害、细菌和糖是引起龋齿的主要原因、刷牙可以清除牙菌斑、窝沟封闭可以预防龋齿、经常吃甜食喝甜饮料会损伤牙齿、保护六龄齿、含氟牙膏对预防龋齿有作用。
行为知识的问卷内容有:进食后要及时漱口、用温开水或淡盐水漱口、刷牙要竖刷、每天刷牙2~3次、每次刷牙要2-3min、每1-3个月更换一次牙刷、晚上刷牙后不再进食、经常更换牙膏品牌、使用软毛牙刷、牙线可以清洁牙缝。
1.2.3 问卷评价标准
口腔保健知识、行为问卷各10道题, 每题答对为1分。≥6分为及格, 统计及格率。
1.2.4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 以P<0.05为有差异, 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授课前后儿童口腔保健知识与行为的知晓情况:教育前保健知识与正确行为的掌握知晓率低, 教育后明显提高 (P<0.001) , 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1。
3 结束语
牙齿分为牙冠和牙根两部分, 牙釉是位于牙冠表层的乳白色半透明硬组织, 主要由无机物构成, 含量约96%, 而剩余的有机物和水是最为坚硬的高度钙化组织[3]。牙本质是牙的主体构成部分, 主要构成为矿物质坚硬程度低于牙釉质。牙齿磨损是在热能反应、化学反应或物理碰撞下造成的硬组织损耗, 导致牙釉质变薄, 牙本质磨损, 长期磨损暴露牙本质, 加重牙齿磨损度。第三次全国口腔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5岁儿童乳牙的患龋率为66%, 有97%都未经治疗, 12岁儿童恒牙的患龋率为29%, 有89%未经治疗[4]。儿童乳牙蛀牙治疗率如此之低, 与许多家长认为乳牙会换掉、无须理会有关[5]。儿童六七岁时最早长出的恒牙“六龄牙”窝沟细而深易蛀牙, 家长却往往把其误认作乳牙而不多加保护, 这批长出的几颗牙其实就是我们的第一恒磨牙, 我们吃东西, 它们就是第一顶梁柱[6,7,8,9]。“六龄牙”坏了是没有“后备”换的, 如果在刚长出来的时候就因为保护不好而坏牙, 就是一辈子的事。小学刚入学的新生都在6岁左右, 正是六龄牙的萌发阶段, 是口腔保健的关键时期[10]。刚入学就在学校内上口腔卫生课, 借助医务人员形象的指导, 能给她们加深印象, 对所学的口腔保健知识的依从性比较好。11-12岁六年级的儿童他们的接受能力达到一定程度, 一旦他们掌握相关的保健知识, 就会终生受益[11], 因而, 在他们中间开展健康教育具有明显的优势。本次调查也显示这两个年龄段经健康教育后保健知识的知晓率明显提高, 与调查前相比P<0.001, 有显著性差异。
调查报道[12]:6-12岁儿童龋齿检出率为53.67%, 软垢检出率为98.02%。说明该人群龋齿患病率较高, 口腔卫生状况不好。刷牙是最简单, 最基本的口腔保健行为, 正确的刷牙可以清除牙表面的牙菌斑, 达到预防龋齿的发生[13]。因此对该人群进行有效刷牙指导十分必要。
摘要:目的:调查口腔专业医师进课堂活动对儿童口腔保健行为及知识的影响。方法:选取临夏州永靖县盐锅峡镇中心小学2012年9月秋季入学的新生100人, 其中一年级新生50名, 六年级学生50名, 由口腔专科医生对两个年级的学生分别课堂授课, 均2个课时, 每次1h。在健康教育前后对授课100名学生做口腔保健知识及行为的问卷调查。结果 :授课前儿童口腔保健知识与行为的知晓率低, 教育后明显提高 (P<0.001) , 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健康教育进课堂活动对儿童掌握正确的口腔保健知识与行为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儿童口腔的保健与预防 第9篇
一、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取某中心小学2014年9月秋季入学的学生120人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其中二年级学生60人,男生30人,女生30人,年龄7~8岁;五年级学生60人,男生35人,女生25人,年龄10~11岁。
(二)教育方法
采用课堂集中授课的方式,由口腔专业医生对两个年级的学生分别进行课堂健康教育,时间为2小时;其次在课堂健康教育前后要对被教育的120名学生做一份口腔保健知识及行为的问卷调查。
1. 教育内容
(1)口腔专业医生可充分利用牙齿模型及多媒体技术为学生讲解牙齿的具体结构、牙齿的类型、牙菌斑及龋齿的含义、坏牙形成原因及口腔细菌对人体造成的危害等内容。(2)口腔专业医生要指导学生形成正确的饮食卫生习惯,减少糖的摄取量。指导儿童在晚上睡觉时要养成漱口的良好习惯,避免吃糖分高的食物,如棒棒糖等。(3)可结合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播放标准、科学的刷牙教学视频,有效消除牙菌斑的刷牙方式、刷牙时间及刷牙次数。让学生在家选择合适的牙刷,根据牙齿的实际情况对软硬度进行挑选,并建议学生1~3个月更换一次牙刷,建议使用含氟量高的牙膏。(4)推荐学生定期开展口腔卫生的检查工作,提议至少6个月为1次周期去接受正规口腔医院的健康检查。患龋齿较多的学生建议3~4个月进行1次检查,以便于及时发现口腔内存在的疾病,从而进行针对性治疗。
2. 问卷调查及内容
主要方式:口腔专业教师在授课前与授课后分别为学生对于口腔保健的知识及行为开展问卷调查,并在课堂当场由学生进行填写,且问卷要当场收回,回收率达100%。问卷调查的主要内容有:牙菌斑就是牙垢、龋齿就是蛀牙、龋齿对于口腔有害、引发龋齿的主要原因是细菌和糖分、正确的刷牙方法能够清楚牙菌斑、经常摄取食用甜食和饮料会损害牙齿、含氟量高的牙膏能够有效防止龋齿的出现等。
行为知识调查问卷的主要内容有:进食后要及时漱口、用温开水或者漱口水进行漱口、每天至少刷牙2~3次、每1~3个月更换牙刷、使用软硬适中的牙刷、牙线能起到清洁牙齿细缝的作用。
3. 问卷的评价指标
口腔保健知识、行为问卷各20道题,每答对1题为2分,满分为40分,20分以上(包括20分)为及格,对及格率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
二、结果
教育前60人的保健知识及格率为60%,保健行为的及格率为50%;教育后60人的保健知识及格率为95%,保健行为的及格率为97%,可见,在实施课堂健康教育后儿童口腔保健知识及行为的知晓情况明显高于实施课堂健康教育前。通过对比可知,两组之间的数据对比差异较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三、讨论
以我国现阶段儿童口腔疾病的现状来看,儿童患龋齿率高达65%~85%,对儿童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的影响。造成我国儿童龋齿高患病率的主要原因是儿童缺乏相应的口腔健康知识和行为意识;儿童及家长缺乏口腔卫生和疾病防控知识的基本认知与了解,且没有掌握正确、科学的刷牙方法。故对儿童实施课堂健康教育活动,加强口腔保健知识及行为的教育,能提高儿童对于口腔卫生知识的了解。
通过对某中心小学2014年9月秋季入学的学生120人进行课堂健康教育的研究,发现实施课堂健康教育后儿童口腔保健知识及行为的知晓情况明显高于实施课堂健康教育前,数据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对儿童实施课堂健康教育活动,加强口腔保健知识及行为的认知,能够提高儿童对于口腔卫生知识的了解,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陈陵,郑小兰,陈海婴,等.母亲对儿童口腔健康的影响[J].中国妇幼保健,2014(4):558-560.
儿童口腔的保健与预防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