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胡独奏曲《良宵》创作背景
二胡独奏曲《良宵》创作背景(精选3篇)
二胡独奏曲《良宵》创作背景 第1篇
二胡独奏曲《良宵》
刘天华是我国著名的民族器乐作曲家、二胡琵琶演奏家、音乐教育家。在他短暂的一生中,作有十首二胡曲、三首琵琶曲、一首丝竹合奏曲、47首二胡练习曲、15首琵琶练习曲。他吸收小提琴演奏技巧的某些长处,把二胡从伴奏乐器上升为独奏乐器,纳入高等院校的专业教学,为我国近现代二胡演奏学派奠定了基础。
这首二胡独奏曲《良宵》原名《除夜小唱》。
1932年旧历除夕,刘天华的几个学生到他家过年。室内温暖如春,灯光明亮,几盆挺拔有姿的梅花、香椽之类的盆景散发出暗音;墙外,送旧迎新的炮声和孩子们的嬉笑声异常热烈地交织在一起,不时传来。这一切都为传统佳节增添了诗情画意和生机。晚上,刘天华的心情特别好。过去一年间,国乐改进社的成立和《音乐杂志》的创刊,标志着他在事业上取得的重大进展;宿愿变成现实,使他对新的一年更加充满信心。在除夕之夜的欢乐气氛感染下,他兴致勃勃地对几个学生说:“我好久没有做谱了,想在今天做一个小小的二胡曲,作今天快乐的纪念。”说罢,边拉边记谱,顷刻而成。
这首一气呵成的即兴之作,是他的作品中写作时间最短、也最易学会的一首。音乐形象单一,抒情、清新、明快,给人以怡然自得之感。情绪上开始较平稳,在展开的过程中逐渐紧凑,变得昂扬起来。在结构上,乐曲分为前后对称的两个部分,前半部分的某些音调在后半部分又出现了。作者把我国民间传统的核心音调贯穿的旋法和西洋的再现的单二部曲式的原则巧妙地结合在一起。通过轻盈柔和、洒脱自如的的旋律,均匀从容,以八分音符为主的节奏和情绪的发展,生动地描绘了他与友人欢叙守岁、共度良宵的愉悦心情。
二胡独奏曲《良宵》创作背景 第2篇
一、创作背景
建国后, 民族音乐事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二胡等民族乐创作迎来了发展的春天。尤其是二胡独奏曲的创作在五、六十年代甚至“文革”期间都得到了发展。涌现了《拉骆驼》、《山村变了样》等许多经久难忘的名作。二胡创作形成繁荣、兴旺的局面。但通过分析《二胡曲集 (1949-1979) 》中数十首作品来看, 这一时期的创作普遍存在一些不足, 如大部分作品调性上“一宫到底”, 曲式结构上多采用“快慢快 (ABA) ”的三段式, 而且在将民间曲调、曲牌移植到二胡上时有些生硬、简单化。这反映了当时民族器乐独奏曲创作主要处于“专业演奏家的业余创作”的状况。然而当时作为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学生的刘文金, 自觉地以极大的热情参与了二胡的创作。成功的写出了《豫北叙事曲》、《三门峡畅想曲》这两首二胡艺术中的经典之作。
二、题材选择
50、60年代, 民族乐器的创作、表演、理论研究、人才培养和乐器改革方面都取得可喜成绩。此间, 民族乐器的表演已进入专业音乐教育, 建立了可观的从事民族器乐演奏队伍, 挖掘并演出许多优秀传统曲目;改编并创作许多民族器乐新作品;涌现出一批演奏家。同时又对部分乐器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自此传统的民族器乐在新的历史时期呈现出新的面貌。
刘文金的《三门峡畅想曲》则是选择的新社会建设为题材的作品, 题材标新立异。他的创作继承并发扬了刘天华的创作思想, 在创作上摆脱了过去二胡曲沉于抒情的特点, 提倡以反映社会现实为题材创作。这部作品反映了20世纪60年代初中国人民面临帝国主义经济封锁、苏联的经济毁约以及我国连续三年自然灾害经济困难的非常时期所焕发出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和高涨的爱国主义热情这个重大题材, 热情地歌颂和塑造了三门峡建设者这些新中国的人民群体形象。
三、作品形态分析
《三门峡畅想曲》由引子、六个自然段落和尾声组成, 以倒叙的手法开始。
引子为1-9小节, 其旋律舒展壮阔并充满了自豪感, 仿佛大坝的建设者们在水库竣工后登高远望, 鸟瞰着壮丽河山和眼前水波荡漾的壮观景色, 回想当年火热的劳动场面时有无限感慨。演奏时运弓要舒展流杨, 第一小节的经过音要奏得自然而有韵律感。第二小节的长音最好用“迟到揉弦”的方式奏出, 这样旋律音会显得更加悠扬。第三和第五小节的旋律音宜用慢起渐快的速度安排, 这样旋律的连接会显得更加自然, 音乐的情绪也更富有流动的感觉。
第五段是“热情、乐观、灵巧的小快板”, 共分为三个段落。旋律的音调热情而乐观, 描绘了愉快的劳动场面。后半部分的情绪更加热烈紧张, 生动地表现了在建设大坝的劳动工地上炽热的劳动场面。第一和第二小段的旋律进行紧密衔接, 以浓郁的河南地方音乐的风格、以热烈和跳荡的旋律生动地表现了紧张的劳动场面。在紧接着的四个拨弦动作的旋律中, 要以按音的手指顺势地轻拨弦, 起到突出和强调旋律音的作用。那宽广激烈而大气磅礴的旋律, 表现了更加宏伟壮观的火热的劳动场景。
第六段是热情的快板, 也是全曲的再现部分, 其文字提示是“快速非常热情地”。这一段是乐曲开头第一段和第二段旋律的再现, 但音乐的情绪更加热烈奔放。演奏时速度的安排要比乐曲开头时略快, 要表现出更加昂扬的劳动热情。同时, 音乐的气氛表现也要明显地带有推进性的动力感, 要激情彭湃地转人乐曲的尾声。
尾声部分的情绪更加热烈, 旋律的进行也一气呵成, 表现了建设者们如火如荼的劳动热情。演奏时前两句要用浑厚有力的大幅度运弓, 结合后面铿锵有力的快弓以的气氛中结束全曲。
二胡独奏曲《良宵》创作背景 第3篇
关键词:乐段结构,作曲手法,情感表现
引言
长城, 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伟大奇迹, 是中华民族智慧和力量的结晶, 它象征着我们国家和民族旺盛不衰的生命力。当人们登临长城时, 放眼大好河山, 心潮激荡, 回顾光辉的历史, 浮想联翩。它那雄伟壮丽的姿态, 在今天尤为世界亿万人民所瞩目。二胡协奏曲《长城随想》是著名作曲家刘文金根据气魄宏伟的长城为题材谱写而成的音乐作品, 是他继《豫北叙事曲》、《三门峡畅想曲》等优秀民族器乐作品之后的又一部成功之作。
《长城随想》在独奏乐器与协奏乐队这两方面都发挥得比较充分, 所体现的“史诗性”和“交响性”都显得比较成熟。它成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民族管弦乐创作的重要作品, 也是我国民族管弦乐创作走向成熟的一座里程碑。
《长城随想》共分四个乐章, 《关山行》、《烽火操》、《忠魂祭》、《遥望篇》。
《关山行》主要表现的是曲作者登临长城所激发出来的爱国主义情感, 这里面既有对长城雄伟气度的自豪, 对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回顾和厚重文化的畅怀, 又有对长城内外气象万千的赞美与感叹。其创作手法受到典型的民族民间音乐影响。该乐章可分为四个乐段。
一、第一乐段是由引子和乐队奏出的主题乐句, 以及根据主题乐句发展而来的主题乐段
以上谱例, 可以看到引子的节奏型重复了的节奏, 乐器采用了编钟, 旋律为:
连续八度重复, 速度为徐缓的广板, 加之由弱渐强的处理方法, 我们仿佛看到一位历史的巨人, 迈着稳健的步伐, 在崎岖不平的山路上向我们走来。接下来由过渡引出了乐曲的主题乐句, 分三个分句构成。为第一分句, 为第二分句, 为第三分句, 第二、三分句与第一分句之间, 既是下行和连续下行的模进关系, 又各自相对保持独立的音调, 自成一体, 这种既有联系又有对比的特征, 是我们民族音乐的鲜明特点之一。
主题乐句中运用了极其富有动力的节奏型, 通过连接句继续做上行三度的模进进一步强化了主题乐句的音乐形象, 之后发展变化为在模进关系上, 衍用了主题乐句连续下行的方法, 在旋律方面演变为第二分句演变为第三分句演变为接其发展为其旋律传承发展脉络清晰可见。继而经过连接句, 同时又是连续下行模进句, 转到属调重复主题乐句 (实际音高为上行三度) , 由过渡, 在更高音位 (再次上行三度) 上模进 (同时又是回到主调的过渡句) , 推进到主题乐句尾, 结束了引子。
引子部分主题乐句的旋律庄严而厚重, 节奏型极其富有动力, 主题乐句和发展部分在连续下行的模进中, 给人以庄重深沉之感, 作曲家运用该乐句来表现重大的历史题材是十分妥帖的。主题乐段的结构, 从主题乐句出现开始到变化重复句再到转调重复段又到主题乐段的高潮句实际音高一浪高过一浪, 对强化主题音乐形象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另外, 运用调性转换的方法来强调主题乐句的形象, 也是引子的特点之一。, 引子末端中的出现, 已经离调到下属调的去了。
二、第二乐段为二胡的主旋律
该乐段是一个复合乐段, 前后各四个乐句, 后四句是在前四句的基础上变化发展而成。旋律缓慢上行落徵音, 模进上行落宫音, 模进下行落角音, 依然模进下行落宫音, 旋律来源于引子中的之后乐句发展为落羽音, 运用了民间鱼咬尾的作曲手法分别咬住尾音向下发展, 又采用环绕法环绕羽音发展。
落徵音, 用了和第一句完全相同的手法发展而成。
落徵音, 由上四句的句尾重复变化而成。接下来合尾结束。第四句是由引子中的
变化发展, 再加合尾句而来。
纵观以上二胡旋律, 我们可以看出曲作者仍然衍用了主题乐段富有动力的节奏, 旋律发展运用了模进法, 主要部位的旋律均来自引子, 音乐风格及形象得到了高度统一。该部以缓慢的速度, 庄重深沉的旋律, 呈现出凝重的音乐风格, 表现出回顾与沉思的情愫。
三、第三乐段分为三个部分
(一) 第一部分为中速流畅的旋律, 共四句。通过连接句引出第一句, 第二句第三句第四句。分析以上谱例, 我们不难发现, 每一句的旋律, 均取材于之前的两个乐段, 进而加以变化发展。第一句直接取材于第二乐段中, 第二句直接取材于主题乐句第三句, 取材于主 题乐段, 第四句则基本上 是第二句的 变化重复。 接下来出 现了变化 音变徵, 为转到属调做好了准备, 成为属调上的
以上旋律和之前相比, 最大的变化是节奏型, 由庄重徐缓型变为轻松流畅型, 表现了曲作者登临长城思绪万千的变化, 由凝重的回顾转到对长城内外壮美气象的赞叹。
(二) 第二部分的旋律在属调运行中开始, 二胡和竹笛好像在一问一答由于采用了重复充实的旋律发展手法, 故情绪表现轻松愉快。接下来旋律的发展采用了高低对比的方法, 富有律动 感在之前的基础上, 变换了节奏型, 且在属调的基础上再次离调到下属调, 给人以浮想联翩的感受。通过过渡句结束了离调 , 回到属调又回到主调。
上面这部分旋律, 可以看到四个变化, 即调式、调性、节奏型、旋律变化。
1、调式变化。这一段旋律为羽调式
2、调性变化。由上一部分句尾的过渡句转到了属调, 在旋律发展中又离调到属调的下属调, 然后依次回到属调和主调, 频繁的调性转换, 带来了优美和富有幻想的感受。
3、节奏型的变化。由
4、旋律变化。发展了新的旋律, 没有发生变化的是, 旋律模进发展法、环绕模进发展法, , 下行模进
( 三) 第三乐段 的第三部 分, 取材于之 前两部分 的旋律素 材, 并加以变 化融合而 成是根据第一部分中 乐句的节 奏展开而 来, 之后发展 过渡句进而转到属调, 继续重复转属调后, 二胡与乐队的问答句。接下来是主题句在属调上的进行, 再通过回到主调。接下来向下发展到主题句, 再通过大跳模进 , 导出了乐队奏出的第四乐段——主题乐段, 结束了第一乐章。
上述旋律有以下特征:
1、句首的节奏拉伸展开。
2、转调手法的继续运用。
这些手法均起到了加强音乐形象的作用, 用于表现作者赞美长城的愉悦心情, 不变的仍是旋律的模进和环绕发展, 旋律发展到乐段尾处, 用大跳模进的方法, 将音乐的表现由轻松愉悦转为铿锵有力、挥度豪放, 为导出下面的主题乐段做了很好的铺垫。
四、第四乐段是乐队与二胡乐队共同奏出的主题乐段, 这里有再现引子的性质, 音乐表现回归为庄严凝重。结束句衍用上面乐段两个大跳小节, 使得壮放豪迈的气度得到进一步巩固与提升, 并增添了一份无与伦比的民族自豪感, 结束了第一乐章。
纵观第一乐章, 引子确立了音乐主题句、主题段、音乐风格、旋律发展手法, 以及富有动力的音乐节奏型。其节奏型旋律素材被多次应用并加以变化发展, 使整个乐章的音乐形象达到了高度统一。
第二乐段, 呈现并确立了二胡主旋律, 此乐段极具凝重的音乐美感, 采用变化重复的方法组成复合段, 对这一主旋律进行了强化, 表现了作者对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回顾与沉思。
第三乐段, 表现的是轻松愉悦的情绪。旋律和节奏由之前的庄重徐缓, 转变为轻松流畅, 并运用了两次转调和一次离调, 给人以优美、幻想和浮想联翩的感受, 表现了作者对长城及长城内外气象万千的赞美之情。在结束之前, 采用了连续的大跳旋律, 完成了情绪的转换, 为主题乐段的再现做了充分的铺垫。
二胡独奏曲《良宵》创作背景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