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动态专业设置范文

来源:文库作者:开心麻花2025-11-191

动态专业设置范文(精选12篇)

动态专业设置 第1篇

1 暖通系统的节能设计

在设计人员进行建筑工程内的暖通系统方案设计时, 应该充分了解项目所在位置的能源状况和建筑性质以及业主期望的能源要求, 并考虑业主对于暖通系统的个人要求, 对于余热, 废气能因地制宜的加以充分利用, 将各个环节的能源优势和弊端综合后, 设计出较为符合现状的能源方案。设计人员应该从节约耗能的角度入手, 在设计方面应该结合实际及最先进的设计理念, 如, 为了充分保证暖通系统的要求, 除楼体以外的各个房间也要进行分户分室的设计, 且每个房间的温度可独立控制, 设备所采用的材料要简单, 实用, 耐用, 既可以满足要求, 又可以减少资金的浪费, 另外, 对于屋内结构如墙体, 窗户, 屋面的结构设计时, 应予以重点的考虑, 可以通过技术的改进和建筑材料的更新来改善维护结构的保温性能, 这样通过维护结构的散热减少了, 能源无谓的损耗也就减少了, 从而提高的暖通供热的利用率, 并且间接节约的能源。

2 热能的回收利用是节能的重要途径

当前的建筑设计中普遍存在设计工期短, 专业设计人员设计不专业的情况, 暖通专业既然是建筑节能的支柱力量, 因此, 目光不仅要盯住如何优化暖通空调系统设计, 更应该有所转移, 设计人员在方案设计时, 应首先深入了解业主的能源状况及其对空调的使用情况以及是否有余热、废气等利用条件, 并综合对比各种能源方案。在热能的回收利用方面也要重点考虑节能的方案:首先是回收制冷机组的冷凝热, 此种换热设备已经为市场所关注, 与生活用热水结合起来, 制冷剂被压缩后温度很高, 完全可以把水加热到洗澡的标准, 同时又环保和节省锅炉附属设备的资金。其次回收空调的排风余热, 可以采用转轮全热交换器、板式显热交换器和板翘式全热交换器来回收显热和余热, 实现对新风的预热和预冷。

3 采暖的节能措施

在现在大多数需要供暖的地区的建筑设计内, 人们渐渐取消了电能取暖, 取而代之的则是以水作为热媒的供暖系统, 从多年的经验来看, 用水传导热量不仅能循环使用, 并且供热质量也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作为辅助措施, 很多地方都应用压力泵加速供热利用率和利用太阳能辅助供热。集中或区域供热系统是较普遍的取暖方式, 锅炉房的节能是取暖的重点。对采暖非常重要的一项节能措施就是锅炉的节能运行, 正确运行和调节锅炉使其在满足功率要求的一个最佳值下运行。供热单位室内的具体调节自动控制设备的安装也具有重要节能意义。供热管道的节能设计也是最近时期的节能方式, 现在多数应用于供暖设施的流通管都是多层组合式的, 中间是钢制的, 结实, 耐用, 抗腐蚀, 管外是塑料, 热保温层是由泡沫塑料直接浇注而成适宜按照南北走向分环供热原则进行布置并分别设置室温自控装置。

4 空调系统的节能

设计采用循环方式空调的冷热水系统, 这样可以节省克服静水压力所需的输送能耗, 延长管道的使用寿命, 防止腐蚀。经过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冷热水设备的配置, 对于中小型工程, 水温要求一致, 可以选择冷源侧定流量和负荷侧变流量的一次泵系统。各区域水温要求不一致或管路阻力悬殊, 应该分区设置二级泵。这样的设计可以有较大的节能空间, 还可以采用冷源侧和负荷侧均变流量的一次泵变频交流量水系统, 分别设置冷热水循环的分项控制。空调冷水一次泵系统的节能设计在冷热源侧负荷侧的集、分水器之间设旁通管及旁通调节。采用电动两用阀控制末端空气处理装置的回水支管上。多台冷水机组与泵间要分别对应设置接管的连接方式。

5 暖通设计施工中存在的浪费能源问题

第一, 由于形象工程的观念和投资者与使用者不统一的原因, 使得暖通工程设计不重视后期暖通系统的运行成本问题, 只关注一次性投资控制, 节能问题更是没在“计划之内”。

第二, 维护结构的保温性能没有得到重视, 设计过程中只考虑外观效果, 窗墙比偏大, 玻璃幕的大量采用使得维护结构的保温效果极差, 导致维护结构传热损失大, 设计中片面考虑建筑的立面效果, 节能的因素很少被纳入到设计过程中。

第三, 一套空调系统多家合用, 费用分摊不科学也不合理, 造成人为浪费。

第四, 管理因素导致的浪费, 即便设计合理, 但管理不科学也是造成浪费的原因, 缺乏必备的自控节能设施, 那些投入少, 系统又不复杂的节能装置应该广泛采用在节能设计和节能运行中。

6 节能技术展望

建筑节能以及建筑暖通节能问题应该得到政府和社会的重视, 在引进新技术、开发新能源方面, 加大投入。在高温地区的一些建筑设计中推广“水空调” (水源热泵) , 在多层住宅小区, 也广泛应用“水空调”, 以水源热泵技术取代70%以上建筑的冷却塔以及燃油、燃气锅炉, 达到节能减排目的。在采暖方面, 可以借鉴和购买欧洲新型尖端节能产品, 利用高效冷凝换热器和空气预热器来吸收锅炉尾部排烟中的显热和水蒸汽凝结所释放的潜热, 实现冷凝式锅炉的节能效果。

结束语

随着科技发展和祖国建设的日新月异, 能源的节约已经不是单一一个时期应该遵循的理念, 为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 我们在发展自身的同时, 也应该维护和环境之间的和谐共存, 利国利民, 造福子孙后人。在日常生活中, 我们应该提高自身的素养, 增强节能的观念和意识, 在专业技术领域内, 我们应该刻苦钻研, 努力革新技术, 研发新一代的节能物质, 开发新能源。未来节能的道路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黄鑫.暖通空调系统的节能问题[J].山西电力, 2010, 2.

[2]何志龙.暖通空调节能分析[J].能源与环境, 2010, 2.

[3]苏丽娟, 崔阳.浅谈暖通空调专业在低碳时代的应用[J].才智, 2010, 10.

[4]姜国斌.关于暖通空调系统节能问题的探讨[J].广东科技, 2007 (3) .

[5]郑忠明.谈谈暖通空调系统如何节能[J].科技信息 (科学教研) , 2007 (21) .

专业动态调整汇材料 第2篇

职业教育与就业密不可分,就业乃民生之本,它关系到中专学校学生的切身利益与学校的声益,从一定意义上说,中职教育就是就业教育培训;因此,以适应就业市场需要,以就业为导向,已成为当前中等专业技术教育的主要工作,畜牧兽医专业作为我校的主干专业,也应树立适应就业市场需要,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理念,培养一批既掌握理论知识,也具备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创业精神的社会应用型人才。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实现知识和能力,专业与就业的统一呢?专业调整势在必行,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要发展农业经济,养殖业又是农业经济的一个龙头产业。因此,培养畜牧兽医专业性的人才具有广阔的前景。

一、畜牧兽医专业的现状与市场需求

1、畜牧兽医的专业现状。中国中等专业学校的畜牧兽医专业、特别是在那些农业省市中为养殖业(或其他行业)培养出了不少人才,有力地促进了中国的养殖业的蓬勃发展,为培养适应农村的高素质劳动者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但近几年来,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进入中等专业学校的学生逐渐减少,而进入中等专业学校的学生多数是成绩不理想、不想念书、又不想做事的那一部分学生。与此同时学校在管理和教学方面也存在诸多问题。如:师资水平滞后、教学方式落后、经费投入少、教学设备不足、实习条件差等,这样就造成了恶性循环,使就读学生越来越少;但行业中在国家政策的鼓励下养殖业发展很快,培养大量的实用型畜牧兽医人才具有广阔的前景。

2、市场需求。据调查大多数本科院校毕业生与大专生理论知识可以,实际动手能力欠缺,同时不想下基层,中专生虽然要求条件相对较低,但动手能力差,理论知识也非常欠缺。大部分畜牧专业只重视理论教学,甚至就没有进行实践教学。这就是说无论是本科生、大专生、还是中专生的教育,目前都难以培养出满足农村地区实现需要的畜牧兽医人才。

现在基层的一些规模小的养殖场急需大批具有适用技能而又有理论水平的实用技术人才;在基层很多养殖场,其经营者不懂养殖技术,不按常规防疫,一旦出现流行病就束手无策,有的血本无归。另外,大部分饲料和兽药营销人员对疾病的诊疗技术都很欠缺,有的甚至连肌注、皮下注射都不会,更不用说静脉注射了;所以懂技术又能跑业务的人才很受兽药厂和饲料厂的欢迎;这些不要求有很高的学历,但要求有一手过硬的基本诊断技术和诊疗技术。这样一种形势要求为农村地区培养出大量实用型畜牧兽医人才。这也就要求中等专业学校的教育教学方式以及教学内容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改革。培养出具有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实用型人才。

二、当前中等专业学校畜牧兽医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1、当前中等专业学校畜牧兽医实践教学在教学内容上存在着知识老化的现象。中等专业学校畜牧兽医专业的教材虽然经过几次更新,但仍相对落后于行业现状,以教材为依据的实践教学在内容上也相应落后,因所学教材大都是2003年左右出版的,而当今社会是技术革新、创新的社会,科技发达,技术改进,学校的实验设备,实习基地、实践教学,难以满足行业的市场需求。

2、当前中等专业学校畜牧兽医实践教学在教学方法上存在着陈旧落后的现象。实践教学的显著特点是突出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很显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必须给学生实践的机会,然而,当前中等专业学校,畜牧兽医的实践教学基本上是一个模式,教师示范操作,学生很少有机会自己动手,这样简单的模式是难以培养出一流的实用型技术人才,也直接影响培养目标的实现。

3、当前中等专业学校畜牧兽医实践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着注重技能“专才化”的现象。当今社会及产业需要实践能力强且具有良好职业素质的复合型、实用型人才,而中等专业学校畜牧兽医实践教学往往只注重以行业技能等级证为标准的训练,这样有目的教学就导致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技能专才化,而忽视了职业素质的培养,学生毕业时,面向社会,虽有证但综合素质却适应性相对不合格,就很难适应于市场的需求。

三、就业导向呼吁中等专业学校畜牧兽医实践教学模式的转变

1、变注重“考证”为注重市场。中等专业学校教育培养目标是使教育者成为适应于生产、服务于农村工作第一线的复合型、实用型高素质人才。虽然中等专业学校按要求使学生通过实践教学取得相应的行业技能等级证书,但在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还不健全、不完善的当今社会,有些资格证书与实际能力的等值性值得怀疑(因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相对不适应需要),人才市场更注重学生实用的职业能力,以就业为导向的畜牧兽医的实践教学,必须针对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对行业就业市场需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从而正确地、动态地反映出行业就业形势,并通过分析研究,制定出适宜的实践教学方案,以满足社会(行业)就业市场对本专业人才的规格要求,从而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优化用人单位对本专业毕业生使用情况的评价。

2、变强调“形式”为加强实训环节。中等专业学校教育的显著特点是对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以就业为导向的畜牧兽医的实践教学必须强调,加强实训环节,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人人将掌握的理论知识向实践转化,使人人都具备动脑、动手能力,但遗憾的是,当今的中等专业学校的畜牧兽医教育中对实训问题解决得不理想,缺乏可适用的校内、外实训场所(主要是供实训的设备、动物),然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必须给学生有充足的实践机会,那么如何来解决这一矛盾呢。一是加强畜牧兽医专业与企业的联合。让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顶岗学习(而现在的顶岗实习是专业不对口),这样对学校来说,在不需要投入大量资金的情况下,学生的实训课有了保证,而学生通过在企业里的见习、实习,了解了社会、认识了社会,进而走向了社会。二是加强建设模拟职业岗位的实训基地。当前大多中等专业学校已具备简单的示范操作基地,但要使示范基地的设备仪器、实训动物更完全,以使实训基地的场景更接近实际,学生在这样的基地实际操作、工作才能真正达到教学效果。三是在保证学生正常的实训以外,学校和老师在日常生活中也要有意识地给学生提供实践机会。例如,可以让学生负责几天的动物饲养、接生、育仔等工作,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操作技能、才艺比赛等活动。四是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可以把实训的要点,部位讲解清楚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让学生有动手的机会。

3、变关注“专才”为关注职业技能的培养。当今的科技发展,需要具有较强职业技能的高素质人才,中等专业学校的畜牧兽医专业的学生的职业技能是指从事现代畜牧兽医行业的技能,是理论知识、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综合素质等在职业活动中的外在综合表现,它是由基本能力、专业技能和关键能力构成。基本能力是指从事社会职业活动所必须具备的通用能力,具有在社会不同职业和岗位之间普遍适用性,通用性和可迁移性等特点,是作为一个现代职业人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和从业能力,如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计算机的运用能力,最基本的判断和辨别能力、责任感、诚信度等等。专业技能是针对所从事行业中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专业岗位知识。工作中知识运用的熟练程度以及本行业技术、技巧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等。关键能力是指学生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技术创新的能力以及职业素质等,在经济时代,培养和发展能力比获得知识更重要。因此,要求在畜牧兽医实践教学中既要注重专业技能、岗位技能的培养,又注重知识

动态专业设置 第3篇

专业绩效动态监测机制是促进独立学院专业内涵建设的重要手段和有效途径。本文主要分析了独立学院专业绩效动态监测指标体系的作用及设计原则。课题组在调研的基础上,以天津某独立学院计算机专业为例,构建专业绩效动态监测指标体系,并运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各指标权重。

【关键词】独立学院;专业绩效;动态监测;指标体系

1 独立学院专业绩效动态监测指标体系的作用

建立专业绩效监测机制是促进独立学院专业内涵建设的有效途径,对独立学院的专业建设具有如下作用:(1)通过专业绩效监测,能够衡量各专业的建设水平;(2)通过专业绩效监测,能够梳理专业的建设思路,实现专业的差异化发展;(3)通过专业绩效监测,能够发觉专业在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有效整改;(4)通过专业绩效监测,能够为专业建设调整提供决策依据。

2 独立学院专业绩效动态监测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

建立独立学院专业绩效监测指标体系,必须遵循以下原则:(1)动态原则。立足当前,着眼未来,在专业不断向前发展的过程中,根据实际需要逐步调整专业绩效监测指标体系,做到与时俱进。(2)导向性原则。专业绩效监测指标体系的建立须充分体现专业的发展规划、办学指导思想、人才培养目标以及专业建设的发展趋势。(3)分类指导原则。要结合各专业的不同特点,在统一基本的专业绩效监测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明确专业差异和指标体系的侧重点,有针对性的构建专业绩效监测指标体系。(4)可行性原则。专业绩效监测指标体系的建立应符合高等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及专业自身建设和发展的客观要求,要在认真做好调研的基础上分析研究并制定。5、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原则。专业绩效监测指标体系应兼顾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两方面的内容,定量为主、定性为辅。

3 独立学院专业绩效动态监测指标体系的构建方法

课题组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结合独立学院专业建设的实际需求,以天津某独立学院计算机专业为例,确定监测周期,构建专业绩效动态监测指标体系的层次结构模型,对专业绩效开展动态监测,如表1所示。

在层次结构模型建立的基础上,运用美国运筹学家T.L.Scatty教授提出的层次分析法 对上述层次结构模型中的指标体系进行权重计算。

首先,依据同一层次的各元素关于上一层次中某一准则的重要性进行两两比较,根据评定尺度确定各元素间的相对重要程度,构造两两比较判断矩阵,如表2所示。按照T.L.Scatty建议的1-9比例标度对aij赋值,如表3所示。

其次,在构建判断矩阵的基础上,选用方根法求解特征向量,算法如下:

(1)计算判断矩阵每一行元素的乘积,

,并开n次方,

(2)归一化求权重

利用上述方法,得到专业绩效动态监测指标体系中各相关指标的权重值,见表1。

4 结语

专业绩效动态监测指标体系如同衡量专业建设的一把标尺,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独立学院专业建设的水平。在特定的发展阶段,通过制定切实可行的、符合专业建设和发展规律的专业绩效动态监测指标体系,有助于实现专业建设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文毅,肖万里,李汉邦.高校内部专业评估指标核心要素探析[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11(04).

[2]佘远富,王庆仁,周福才.高校内部专业建设水平评估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05).

[3]天津市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独立学院)征求意见稿.

作者单位

天津理工大学中环信息学院计算机工程系 天津市 300380

动态专业设置 第4篇

在文件属性面板中,取消“显示标题栏”、“显示菜单栏”复选框。大小设置为800600,创建如图1所示的系统主流程。

1.1 设置全屏显示计算图标

首先将外部函数Altools.u32拷贝到系统所在的同一目录中,然后载入AlChangeRes、AlHideTaskBsr、AlShowTaskBar 3个函数。其中AlChangeRes功能为改变屏幕分辨率,AlHideTaskBsr、AlShowTaskBar功能分别为隐藏或显示任务栏[1]。打开该计算图标编辑窗口,输入以下代码。

系统自动保存修改之前的屏幕的有关参数,然后,隐藏任务栏,最后设置文件设计时的屏幕分辨率800600。

1.2 初始化系统计算图标

(1)使用系统变量Hour、Minute和Sec[2],产生一个动态密码的方法一,计算图标的代码。

(2)使用系统变量FullTime和系统函数SubStr[2],产生另一个动态密码的方法二,计算图标的代码。

说明:方法一主要使用系统变量hour、Minute和Sec;方法二主要使用系统变量FullTime和系统函数SubStr,计算系统启动时间x8(时分秒)。然后,通过启动时间,产生两个与启动时间有关的动态密码ma1和ma2。

1.3 登录系统界面显示图标

在属性面板中,选定“擦除以前内容”复选框。其编辑窗口中,主要显示具体的系统名称、系统研制日期、“请输入密码”、显示两个变量邀password妖和邀pass妖的值、“考试时间”和变量邀X8妖的值等。这里两个变量邀password妖和邀pass妖的显示位置必须重叠,并邀pass妖在下层,邀password妖在上层,其它可以适当地调整位置,如图2所示。

1.4 登录系统密码交互图标

“登录系统密码”交互图标:右侧有3个计算图标。

(1)“Enter”计算图标:设置交互类型为“按键”,分支为“退出交互”,其它为默认。计算图标编辑窗口代码为[3]:

前面输入完密码后,按Enter键,就执行该计算图标的代码,即输入密码正确,转到“删除登录系统界面”擦除图标,否则显示“密码错误,还有2次输入机会”的警告对话框(如图3所示),单击“确定”,用户可以进行第二次输入密码;若密码输入正确,转到“删除初始化界面”擦除图标,否则,又显示“密码错误,还有1次输入机会”的警告对话框,单击“确定”,用户可以进行最后一次输入密码;若密码输入正确,转到“删除初始化界面”擦除图标,否则,显示windows系统任务栏、恢复启动之前的屏幕分辨率,然后,退出系统。

(2)Backspace计算图标:设置交互类型为“按键”,分支为“重试”,其它为默认。该计算图标编辑窗口代码为[4]:

这里,输入密码过程中,可以用Backspace键删除最后输入的字符,并转到“登录系统界面”显示图标重新显示新的邀password妖和邀pass妖的值。

(3)“芽”计算图标:设置交互类型为“按键”,分支为“重试”,其它为默认。该计算图标编辑窗口代码如下[4](若密码为20个字符):

当输入密码字符在二十个字符以内时,每输入一个字符,改变变量password和pass值,然后转到“登录系统界面”图标,显示邀password妖和邀pass妖变量的新值。

1.5 删除登录系统界面删除图标

主要删除“登录系统界面”图标内容。

1.6 系统说明交互图标

其属性控制面板中,选择“擦除以前内容”。右侧有两个群组图标,交互类型为“按钮”,名称为“开始考试”和“退出系统”,如图1所示。

(1)“开始考试”群组图标

包括自动随机出题、计考试时间、自动判分、自动显示成绩。然后,监考老师输入新的动态密码后,可以,让新的考生开始考试等功能[5]。

(2)“退出系统”群组图标

主要防止考生强制退出,重新启动机器,重新考试。

2 结束语

用本方法,很灵活地设置登录系统的动态密码,并变化无穷,不容易被他人盗用;相反,开发者掌握产生密码的规律和算法,就很容易记住等特点,长期使用很保险。

参考文献

[1]罗良进.Authorware课件演示的全屏实现[J].西安: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08,22(5):454-455.

[2]Authorware7多媒体制作案例教程[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9-04:21-235,216-217.

环保专业承包三级动态考核准备资料 第5篇

(一)建筑业三级资质企业、劳务分包资质企业

1、企业动态考核申请表1份(附电子文档)

2、企业动态考核情况汇总表1份(附电子文档)

3、企业动态考核及诚信评价评分表1份(附电子文档)

4、附件材料1份:

(1)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

(2)资质证书副本、安全生产许可证副本;

(3)2011、2012年度统计报表及报送证明,2013年网络快报报表;

(4)企业法定代表人任职文件、身份证明;

(5)建筑业三级资质企业提供企业经理和技术、财务负责人的任职文件、身份证明、职称证书,劳务分包资质企业提供企业技术负责人的任职文件、身份证明、职称证书;

(6)建筑业三级资质企业提供中级以上职称人员的身份证、职称证、近一个月社会养老保险证明,劳务分包资质企业提供中、高级工的身份证、岗位证书、近一个月保险证明;

(7)建筑业三级资质企业提供注册人员证明(网上查询打印页)、继续教育证书;

(8)质量、安全、环境体系认证证书或相关管理制度;

(9)3项代表工程业绩证明材料(建筑业三级资质企业提供在建工程的中标通知书、合同,竣工工程还应提供竣工验收报告;劳务分包资质企业提供合同);

(10)参加省级重点工程项目建设情况;

动态专业设置 第6篇

关键词:绩效目标值;动态设置;前景理论

制定高绩效管理系统是无数学者和管理者长期探索和研究的领域,但是绩效管理仍然是学术界和管理实践中公认的难点。目标值的科学设置则是高绩效系统的重要控制节点,为了提升目标设置的科学性和降低主观性,本文以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丹尼尔·卡内曼(Daniel Kahneman)和阿摩斯·特沃斯基(Amos Tversky)提出的前景理论(Prospect Theory,PT)为指导,对目标值动态设置的理论基础和基本原理进行探索和分析。

一、 前景理论概述

1979年,卡内曼和特沃斯基发表了“Prospect Theo-ry:An Analysis of Decision under Risk”一文,对传统期望效用理论的不足进行了修正,并提出了前景理论。前景理论认为个人决策过程中存在确定性效应、孤立效应和反射效应三大效应,还认为决策者是非理性的,并且在风险决策中还存在着直觉偏差和框架依赖偏差。另外,前景理论将个人决策分为编辑和评价两个阶段。在编辑阶段,个体通常凭借“框架”、参照点等采集和处理信息,把决策问题编辑为一定的简化形式以使决策容易进行;在评价阶段,则通过价值函数(Value Function)和主观概率的权重函数(Weighting Function)对信息予以判断。

价值函数用来衡量被评价对象在心理上的价值大小,其特点如图1所示。首先,个人决策在编辑阶段就根据参考点确定了收益和损失两个区域。绩效结果高于参考点为获得收益,低于参考点为遭受损失;收益和损失不是绝对的概念,而是相对参考点而言的。其次,在收益区域的价值曲线呈下凹型,其斜率随收益增加而变小,决策者表现为风险规避;在损失区域,价值曲线呈上凸型,曲线斜率随损失增加而变大,决策者表现为风险偏好;收益曲线的斜率显著小于损失曲线的斜率,表明决策者存在明显的损失厌恶。另外,决策者对收益和损失的敏感性呈边际递减的趋势,表明离参考点越远决策者对损失或者收益的敏感性越低。

加权函数对决策者风险偏好作出了进一步的描述。卡内曼和特沃斯基1979年认为加权函数是概率的单调增函数,如图2(1979年版/实线)所示。虽然所有收益都会被赋予一个权重,但是在高不确定性和高确定性之间存在一个离散跳跃,即当概率非常低,该收益就可能被忽视或者赋予零权重,而当概率接近1时,决策者的判断往往又呈现可信状态。决策者在决策中通常对小概率收益比中高概率收益赋予更高的权重。但他们在1992年在累积前景理论中对决策加权函数进行了修正,使之更加符合经验数据。修正后的加权函数在接近0为凹型、接近1为凸型,总体上呈反S型,如图2(1992年版/虚线)所示,即是指在低概率时,决策者表现出对收益的风险追逐和对损失的风险厌恶;在高概率时,决策者则表现为对收益的风险厌恶和对损失的风险追逐。

二、 基于前景理论的目标值动态设置的理论分析

绩效指标目标值的科学设置对绩效管理效果有重要影响。决策者必须充分考察达成目标值的难度和组织战略目标的要求,同时还要考虑评价兑现的风险偏好和内在潜力的有效调动。前景理论的参考点、价值函数和权数函数就对目标值的设置有参考作用。

1. 目标值及其对员工行为的影响。目标值(Target)通常是一个具体数值,即判断绩效指标是否达成预期目标的绩效标准。绩效标准就是绩效指标需要完成到什么程度,反映组织对该绩效指标的绩效期望水平;绩效标准通常分为最低绩效标准和卓越绩效标准,不同组织常根据组织文化和风险偏好选择绩效标准类型。成功的管理实践要求充分考虑评价对象锚定特定的目标值之后,能达到激励相容的效果,即既能充分激励员工,又能帮助组织目标的达成。根据前景理论中参考点设置的内涵,可以将参考点看成组织为员工设置的目标值,达成目标值为获得收益,低于目标值为遭受损失。管理实践中,绩效目标值的科学设置要求平衡员工收益与损失,做出激励相容的决策。根据价值函数,通常不同目标值对于不同员工的效用是不同。在收益区域,员工绩效结果越接近目标值,绩效结果对员工产生的激励效用就越大;超过目标值越多,所产生激励效用增加值越趋于平稳。而在损失区域,绩效结果越接近目标值,损失厌恶就越敏感;与目标值差距越大,损失厌恶会而逐渐钝化,差距大到一定程度损失厌恶就消失了。

决策者通常应该权衡员工现状和战略需求,制定出一个恰当的目标值;一般情况下应当保证绝大多数员工的绩效结果高于目标值。在设置目标值时,通常假设所有员工的绩效结果会呈正态分布;通过设置科学的目标值也可以改变员工投入水平,进而改变绩效结果分别状态。结合价值函数,员工预期绩效结果与目标值靠近的员工通常会产生较大的激励效应或损失厌恶;另外,与激励效应相比,损失厌恶变化更快且对员工的刺激更加强烈,如图3所示。通常,决策者对不同风险目标值的态度不仅由价值函数决定,同时还受加权函数的影响。如果员工认为达成目标值可能性较大但存在困难,通常就会加大工作投入;如果认为完成目标很轻松,反而会降低投入程度。另外,如果认为达成目标存在困难但经过努力可以避免损失,通常会加倍投入;如果认为达成目标值非常困难,通常就会因损失厌恶消失而放弃努力。因此,结合价值函数和加权函数表现出来的人的行为规律,员工内心锚定的绩效结果表现与目标值越接近,越有利于员工内在潜力的调动。

2. 目标值动态调整。目标值在管理实践中通常是一个动态持续提升的过程。IBM的CEO罗睿兰所说“发展和舒适不能共存,无论对人、对公司、对国家均是如此”。但如何通过目标值的动态调整,使员工跳出舒适区并仍能处于更加积极工作的状态是所有组织追求的理想结果。在管理实践中,可以根据价值函数和加权函数的变化规律,通过动态设置目标值来调节员工投入程度,提升员工绩效水平。根据员工的绩效结果表现通常可以将员工分为绩效优秀者、绩效一般者和绩效较差者等类型。目标值科学设置的直接目的就是通过目标值(绩效标准)保障绩效评价实践能区分出员工的绩效表现,把组织需要的人留在车上并让不适合的人下车;根本目的则是要充分激发并挖掘这各类员工的内在潜力,达到员工个人成长和组织绩效的总福利最大化。

确定目标值合适的调整幅度是目标值动态调整的关键。目标值提升之后就会形成一个新目标值,这个新目标值与原目标值之间的差距就是目标的调整幅度。调整幅度不是越大越好,而是以最有利于达成组织绩效目标和员工潜力充分激发为佳。决策者需要根据战略需要控制好目标值调整幅度对各类员工的影响。通常绩效结果高于新目标值的员工将获得的激励,从而继续提升努力程度;绩效结果没有达成原目标值的员工将很难完成更具挑战性的新目标值,因此决策者需要控制好这部分员工的比例。科学分析绩效结果处于原目标值与新目标值之间的员工的行为变化是确定绩效目标值调整幅度的关键。这类员工在调整幅度合适的情况下,由于正激励变为强烈的损失厌恶常促使其付出更大的努力去实现新目标值;但是调整幅度过大也可能造成部分员工因损失厌恶快速消失而放弃努力。

目标值的动态调整还需要考虑一些其它因素。首先,员工能力是一种惰性因素,通常不能很快获得提升,因此员工能力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目标值的调整幅度和调整周期。其次,外部环境(如宏观经济环境、行业情况等)和内部环境(如组织战略与组织文化等)因素也是目标值调整幅度和调整周期的重要影响因素。另外,目标值是的动态调整不仅是指目标值会持续提升,在外部环境不好的情况下,维持现有目标值或适当降低目标值也可能对员工来说也是一件有挑战性的事情。

3. 多等级目标值设置分析。在管理实践中,员工的绩效结果远超预设目标值时,该员工受到的激励通常不足,甚至可能导致优秀员工的流失。很多组织因此在一个绩效周期之内设置了多个目标值,比如根据最低绩效标准和卓越绩效标准设置两个等级的目标值,以激励不同能力水平的员工。最低绩效标准是组织绩效的底线,其目的是确定员工是否达到组织规定的最低绩效水平,不达标的员工通常会受到相关处理;最低标准也不宜过低,通常最低标准应该有人不能达到,至少需要经过相当程度努力才能达到。卓越绩效标准是为有很大潜力的员工设置的具有较高挑战性的标准,其目的在于激励优秀员工。科学设置多目标值的难点和重点就在于确定不同绩效等级之间的差距,要求决策者精确分析所有员工的决策偏好、能力水平和基本态度,并结合组织战略目标的要求进行科学决策。多等级目标值的动态设置在原理上与单目标值的动态设置相同,只因同时需要考虑多个目标值动态调整对不同员工的复杂影响,决策者可以根据员工行为内在规律做更详细的分析。

三、 基于前景理论的目标值动态设置案例分析

1. 目标值动态设置的案例分析。在绩效管理实践中,几乎所有的组织都会对绩效目标值进行动态调整,只是很多时候决策者是根据管理经验而不是科学理论做出决策。为了提升管理决策的科学性,下面结合前景理论的基本原理,以A公司销售人员“销售量”这一目标值的动态设置为例,探寻目标值动态设置的基本规律。

销售人员目标值的科学设置是很多企业共同面临的难题。A公司销售员设置“销售量”时采用的是多等级目标值模式,即同时设置了合格和优秀两个绩效等级。A公司在制定绩效计划时率先在充分沟通的基础上确定绩效定额,并规定完成销售定额的50%~75%(含75%)为合格,完成销售定额的75%~100%(含100%)为优秀;然后每个绩效周期根据公司战略目标和宏观环境变化再动态调整年度定额。A公司销售人员的薪酬采取底薪加提成模式,普通销售员底薪2 500元/月,考核合格者按销售量5‰提升,考核优秀者按销售量7%提成;季度设置监控目标值,可以按照监控值完成情况预发提成奖金。超过定额的员工按优秀等级计算,但优先获得晋升机会。公司销售人员的职业通道设计了业务员、销售主管、区域经理、大区经理或大客户经理、销售总监五个等级,每个等级在销售业绩上都做了相应的规定。该公司的提成方案的优点在于鼓励销售人员提高销售额,同时通过在销售定额之内提成控制奖金总额和财务风险。这种方案的难点在于销售定额如何确定,以及每年对定额调整幅度的科学控制。

从该公司2013年度考核结果来看,51名普通销售员中,5人(10%)考核不合格,公司不予续聘;28人(55%)考核合格,17人(33%)考核优秀,1人(2%)超过定额;所有销售员绩效结果分布总体符合预期。2014年,因为公司定额提升幅度过大,造成有7名合格和2名优秀员工离职。公司人力资源部调查发现,离职员工普遍认为定额过高,考核合格提成过低,但是达到优秀挑战性过大。从价值函数和加权函数反映的员工行为规律来看,A公司2013年绩效定额相对较高,造成很大比例的员工受损失厌恶驱使达成合格的标准基准额度,而考核“优秀”的员工也更多是为了追求更高提出比例而努力达成优秀标准的标准基准额度。但是公司在2014年提升定额后,就有9名员工因为达成锚定绩效结果无望(损失厌恶的消失或激励不足)而离职。另外,由于仅有1人因销售业绩超过定额获得晋升,也对员工工作积极性产生消极影响。

2. 强制分布法的目标值动态设置。强制分布法属于一种目标值动态设置的特殊情形,其基本原理与多等级目标值设置相似。只是多等级目标值的等级之间是固定差距;而强制分布法则设置固定比例,绩效差距则呈现动态状态,表现为一个动态博弈过程。这要求所有参与者在动态博弈中动态调整其投入水平,只有绩效周期结束才能最后确定其绩效等级结果,这种动态过程增加了员工做出合理决策的难度。员工在强制分布法中对绩效结果的把握更难完全把握,这种不确定性对员工产生更大的压力。采用强制分布法的组织通过让所有的参与者进行连续动态竞争,从而充分挖掘员工内在潜力和调动其积极态度,在充分竞争中达成组织绩效目标。在信息不确定的条件下,员工通常不能充分顾及事件的情境,大多数人既不具有精确的计算能力,也没有时间去充分考虑各种选择结果的概率问题,并且常常存在锚定效应和过度自信等现象,从而导致整个决策过程中存在大量非理性的博弈行为。价值函数和加权函数对员工做出合理决策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强制分布法在企业和公共组织中都有应用,比如GE将员工绩效总体结果从“超出预期”、“始终达到预期”和“有待提高”以20∶70∶10的比重强制分布,英国政府将公务员绩效等级按照“高绩效”、“达标”和“低绩效”以25∶65∶10的比例强制分布。下面以GE的强制分布为例,对强制分布的动态决策规律做简要分析。员工在决策中必须面对同事投入水平的不确定性,因此通常根据其掌握所有参与者的相关信息,锚定一个目标等级(始终达到预期或超出预期)。由于无法准确预测他人付出劳动的程度,也就无法准确预测出竞争对手的最后绩效表现,因此在员工需要在整个绩效周期之内紧盯参与者的动态表现以便不断调整自我投入水平。由于员工通常没有能力对外部环境进行准确预判,为了达成锚定目标等级一般都需要付出最大的努力。在这个动态博弈中,员工可能因为避免损失,也可能是为了获得更多的激励,总之需要付出最大的努力工作;而风险厌恶型的员工,则很可能会主动选择其它绩效文化类型的组织。

四、 结束语

由于绩效管理精细化程度的限制,绩效目标值的科学设置在绩效管理实践中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本文借助前景理论的价值函数和加权函数等理论,对目标值动态设置的基本原理进行理论分析,并通过具体管理案例验证了应用参考点、价值函数和加权函数等理论在目标值设置中的应用价值,初步研究显示了前景理论在目标值动态设置中的指导作用。但是该研究结论还缺乏大量的实证数据的支持,笔者认为该研究要得出更加稳健的结论,还需要进行更多案例研究,或者通过科学的实验设计而获取实验数据的有效支持。

参考文献:

[1] 何大安.理性选择向非理性选择转化的行为分析[J].经济研究,2005,(8):73-83.

[2] 李睿.前景理论研究综述[J].社会科学论坛,2014,(2):214-222.

[3] 边慎,蔡志杰.期望效用理论与前景理论的一致性[J].经济学(季刊),2005,(4):255-275.

[4] 尼克·威尔金森.行为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89),94-96.

[5] 方振邦.战略性绩效管理(第四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136.

[6] 丁际刚,兰肇华.前景理论述评[J].经济学动态,2002,(9):64-66.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项目号:09BZZ044)。

作者简介:冉景亮(1976-),男,土家族,重庆市酉阳县人,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生,四川理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组织战略与战略性绩效管理。

独立学院学科专业建设研究动态探析 第7篇

关键词:学科专业建设,独立学院,研究动态,探析

相对于其他高等教育组织和机构而言, 独立学院是新生事物, 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末。在2008年由教育部颁布的《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中明确指出:“独立学院是实施本科以上学历教育的普通高等学校与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合作, 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举办的实施本科学历教育的高等学校。”高等学校承担着教学 (人才培养) 、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职能, 开展教学培养人才是高等学校的最基本职能, 是实现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职能的前提和基础。教学工作是高等学校的中心工作, 也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独立学院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国家对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稳步推进以及对独立学院发展的政策支持, 独立学院近年来发展势头良好, 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做出了积极贡献。《2014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的数据显示, 截至2015年, 我国共有独立学院283所。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学科专业建设是支撑独立学院开展教学工作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石, 笔者就独立学院学科专业建设的文献资料进行了分析探究。

一、当前独立学院学科专业建设研究动态

独立学院学科专业建设研究文献于2005年后逐年呈现上升趋势, 笔者以“独立学院学科专业建设”为主题词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进行检索, 截至2015年12月, 共检索到相关研究文献资料30余篇, 这些文献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方面。

1. 独立学院的学科专业建设现状及对策的宏观研究。

刘献君在《论独立学院的学科专业建设》一文中肯定了独立学院学科专业建设的意义, 并且解读了独立学院学科专业建设的内涵, 指出独立学院学科专业建设规划要着重探讨以下问题: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完善专业结构、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实训基地建设。郑璐在《独立学院的专业建设》一文中论述了独立学院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出现的专业设置和定位问题、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问题、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以及构建产学研结合的实践教学基地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独立学院和董事会要大力支持专业建设工作, 努力提供人、财、物等保障,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专业建设。张硕在《独立学院学科专业建设的若干思考》一文中指出独立学院本科专业设置存在专业分布区域发展不平衡、专业设置趋同和专业师资队伍匮乏等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 提出关于独立学院学科专业设置的对策, 包括鼓励支持国内名校到西部地区举办独立学院, 依托母体优势设置特色学科专业, 加强专业化师资队伍建设。北京邮电大学世纪学院副院长宁连举在《加强学科专业建设》一文中认为, 政府应该将独立学院纳入到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之中, 对其进行清晰定位, 进一步规范三方利益主体 (投资方、举办方和独立学院的运营层) 的利益问题, 规范和平衡三方利益所得。

2. 独立学院学科专业建设特色研究。

独立学院由于起步较晚, 在早期的创建阶段普遍存在复制母体学校专业, 依托母体学校师资开展教学活动培养人才的现象。但近年来, 部分独立学院开始探索自身发展定位及其人才培养目标, 以寻求获得健康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满足外在人才市场需求。国内一些学者也开始关注到独立学院学科专业建设特色的相关研究。肖基毅、凌均卫、何啸峰在《独立学院办学特色几个基本问题的研究》一文中提出, 独立学院办学中的专业建设特色应当从两个方面着手:一要在发挥原有特色和优势的基础上, 进行调整和改造, 巩固和强化特色;二要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建设新的特色专业;三是根据高校自身的条件, 注重在培养方式上形成特色。姚军在《独立学院学科建设的特色研究》一文中提出独立学院要有市场观念、足够的经费投入、高素质教师队伍、产学研相结合、遵循教育规律、注意学科与专业发展的有机结合, 从而建设学科特色。李雪晶在其硕士学位论文《以就业为导向的中医院校专业设置研究》中, 以湖南中医药大学湘杏学院的毕业生为研究对象, 通过问卷调查, 分析了学生所学专业与从事工作的相关性和适应程度, 提出了当前中医学院独立学院专业设置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独立学院依托母体高校的优势学科重复设置专业, 各院校独立学院之间专业雷同性强, 母体高校与独立学院之间课程设置雷同, 并提出要以就业为导向来进行学科专业建设。

3. 对区域内的独立学院或者以独立学院个案的学科专业建设情况进行分析和研究。

王淑华在《独立学院本科专业建设的实践与思考》一文中阐述了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的本科专业建设现状, 提出加强专业建设的组织领导、制订专业建设总体规划等主要措施。陈文艺在《独立学院专业结构整体优化研究》一文中基于广东结构评价的实证依据, 对独立学院专业结构整体优化理论原则和模式的方向选择作初步研究。作者分析了广东省17所独立学院本科专业的历年专业布点情况、学科门类和专业布点情况、专业布点重复情况、各独立学院专业设置情况、控制设置和布点专业以及其他情况。通过分析指出存在主要问题是:学科门类集中;专业布点分散;专业设置趋同;一般控制设置专业、国家控制布点专业的种数和布点数均偏多。针对存在的主要问题, 作者初步构建了独立学院专业结构整体优化的理论原则。指出独立学院专业结构整体优化模式的方向选择是科学设置专业方向、强化专业内涵建设和规范宏观调控管理。沈国彬在其硕士学位论文《我国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探究———以江苏省为例》中对江苏省26个独立学院的专业设置进行分析后, 指出, 目前我国独立学院专业设置“扎堆”现象严重, 布点不平衡。对于专业布点“扎堆”的现象, 作者认为应该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求来开设和加强专业建设, 另一方面从长远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进行学科专业规划。倪莉在《广东省独立学院学科专业结构与人才培养方案调整优化的探讨———以广州大学松田学院为例》一文中以广州大学松田学院为例, 分析了该独立学院的学科专业布局情况。提出了独立学院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的主要措施: (1) 要重视学科专业建设工作; (2) 适时调整, 优化专业布局, 构筑学科平台; (3) 采取措施,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云南艺术学院的段继敏、董雪莲在《论艺术类独立学院的学科建设》一文中以云南艺术学院文华学院为例, 对艺术类独立学院的学科建设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阐述。在分析现状的基础上, 作者提出以下观点: (1) 学科建设首先要与学校的发展规模相适应。 (2) 专业设置要根据人才需求分析、预测, 确立办学层次、学科、专业结构比例, 进行适当的、及时的调整, 增强专业的适应能力。同时通过学科间的交叉、延伸, 促进或带动其他学科的发展。 (3) 加强重点学科建设, 形成明显优势, 突出特色。 (4) 加强学科梯队建设。 (5) 重视学科文化建设的工作。综上, 目前对于独立学院学科专业建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1) 对独立学院学科专业建设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和对策的研究。 (2) 对独立学院学科专业建设特色的研究。 (3) 对区域内的独立学院或者以独立学院个案的学科专业建设情况进行分析和研究。研究趋势从对国内独立学院的共性问题研究逐渐趋于对独立学院学科专业建设特色的研究和区域内的独立学院或者以独立学院个案的学科专业建设研究。

二、当前独立学院学科专业建设研究现状评述

1. 缺乏省域范围的独立学院学科专业建设研究。

在教育部2003年印发的《关于规范并加强普通高校以新的机制和模式试办独立学院管理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独立学院的专业设置, 应主要面向地方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特别是要努力创造条件加快发展社会和人力资源市场急需的短线专业。当地经济发展主要受到当地政府政策导向作用较大。独立学院在发展过程中, 学科专业建设必然受到当地政府和主管教育行政部门政策导向和工作要求的影响。因此, 对省域范围内独立学院学科专业建设情况进行研究非常有必要, 这样可以看到在特定区域内独立学院学科专业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和主要趋势。从目前的研究文献来看, 主要有广东省和江苏省区域内的独立学院的相关研究, 其他省份尚未涉及。

2. 研究方法以文献法为主, 注重定性分析, 缺乏实证研究和量化分析。

在当前收集到的独立学院学科专业建设研究文献资料中, 多数是进行定性分析, 仅有少数文献资料是以某个独立学院为例进行的实证和量化分析, 但主要集中经济学、管理学、教育学等12个一级学科门类及其专业布点结构进行分析, 缺乏对二级学科门类 (学科群) 及其专业结构的分析。使用文献法对当前独立学院学科专业建设进行质性分析可以发现其中存在的普遍问题, 但是由于各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程度不同, 当地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对高等学校发展的政策导向也不相同, 独立学院与之相应的发展定位及其学科专业建设也不相同, 因此共性问题分析往往缺乏针对性。

3. 缺乏对独立学院学科专业的发展动向研究。

高等教育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高等教育的发展必须与社会发展相适应, 促进社会的发展。高等教育必须遵循教育的外部关系规律, 处理好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科学的作用, 适应社会需要, 促进社会需要。社会经济、政治、科技、文化一直处于发展变化的状态, 这些因素也必将影响独立学院学科专业建设的进程。但当前研究仅局限于某一时间段内的学科专业结构研究, 缺乏对近年来各独立学院专业申报及其获批 (教育部审批) 专业动态信息的研究。

动态专业设置 第8篇

关键词:实验课程,动态课程体系,护理专业

随着人们对健康服务要求的日益提高, 我国卫生保健服务体系对护理人才的需求质量不断提高, 数量也不断增加, 护理专业本科教育标准随之重新修订, 护理教育教学的模式也随之改变。而护理学实验教学是护理专业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培养护生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如果护理学实验课程内容不及时更新或整合, 就会滞后于医疗技术的发展, 无法满足当今社会对护理人才的需求。因此, 迫切需要整合优化护理学实验课程内容和创新护理专业实验课程体系。

近几年, 护理同仁对护理本科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研究较多[1,2,3,4,5], 但对护理专业实验课程体系的研究较少[6,7]。本研究旨在构建护理专业动态实验课程体系, 为社会和护理学科发展培养高素质护理人才创造条件。

1 构建护理专业动态实验课程体系的原则

动态课程体系是适应学科发展而不断变化和完善的课程体系[8]。护理学实验课程之间联系密切, 基础护理和专科护理课程之间是承上启下的关系。护理专业实验课程体系不是所有护理学实验课程的简单组合, 它融护理教育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于一体, 适应护理学科领域发展的需要, 并遵循教育规律和原则。

因此, 我们依据《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 (2011—2015年) 》和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以及护理专业本科教学目标, 确定构建护理专业动态实验课程体系应遵循“将以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理念融入实验教学的各个环节中, 强调基础护理, 增强综合能力, 强化人文关怀, 全面协调发展”的原则。

2 构建护理专业动态实验课程体系的方法

2.1 调研论证

通过对我国护理事业发展的形势与政策研究和文献研究, 以问卷形式对毕业生和用人单位进行调研以及进行面对面的专家访谈等形式, 了解我国对护理人才的需求情况和护理专业本科毕业生的能力状况。召开护理专业相关教师和在校学生座谈会, 征求他们对目前护理学实验教学的建议, 为护理专业动态实验课程体系构建提供依据。

2.2 转变护理学实验教学理念

随着护理学科和社会的发展, 护理理念也随之发生着变化, 并促使护理教学从注重知识传授和单一技能训练转变为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因此, 我们确定在实验教学的各个环节始终坚持“以人为中心, 强化人文关怀, 强调基础护理, 增强综合能力, 全面协调发展”的护理学实验教学理念。

2.3 制订护理学实验教学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的制订要适应学科发展和社会需求。基于护理学科的发展以及《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 (2011—2015 年) 》和“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 结合护理专业本科培养目标和我院护理学实验教学的具体情况, 我们在护理学实验教学目标中增加了“护理综合能力培养”, 确定了护理学实验教学3 个层面的能力培养目标:基本护理技能→专科护理技能→护理综合能力。

2.4 整合优化实验内容, 创新实验项目

构建护理专业动态实验课程体系首先是整合优化实验内容和创新实验项目。近年来, 我们对护理学基础实验的无菌技术和外科护理学实验的戴无菌手套、穿脱手术衣、无菌持物钳的应用等实验内容以及妇产科和儿科护理学中的新生儿沐浴、更换尿布等实验内容进行了优化整合;将实验教学与新技术融合, 与护理学科发展和社会需求相适应, 不断创新开展了既贴近临床实际又能培养护生综合能力的实验项目, 我们增开的专科护理和综合实训项目有PICC置管及护理、婴儿抚触、重症哮喘病人的护理、胸部外伤病人的护理、青霉素过敏性休克病人的抢救护理、心搏骤停的抢救护理、正常分娩的护理、肺炎合并心力衰竭患儿的护理等。实验教学内容和实验项目与护理学实验教学理念相契合。

2.5 更新护理学实验课程, 定位其功能

笔者认为, 实验课程及功能与护理学实验教学培养目标应协调一致。结合整合优化后的实验内容以及增开的实验项目, 我们从过去的护理实验课程体系中删减了中医护理学实验课程, 并针对强调基础护理的实验教学理念增加了开放实训课程, 针对护理综合能力培养的实验教学目标增加了护理综合技能实训课程。

3 构建护理专业动态实验课程体系

构建了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三层面、多模块护理专业动态实验课程体系, 见图1。

4 护理专业动态实验课程体系的实施

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三层面、多模块护理专业动态实验课程体系的3 个层面的实验教学之间有着密不可分、承上启下的关系。各层面一般按顺序进行实施, 即完成前一层面的教学目标后, 再进入下一个层面的教学, 但允许3 个层面的教学实施在时间上有重叠。在实验课程体系实施的各个环节, 始终坚持贯彻“以人为中心, 强化人文关怀, 强调基础护理, 增强综合能力, 全面协调发展”的护理学实验教学理念。

4.1 第一层面的实施

第一层面的教学实施以完成基本技能培养为目标, 强调基础护理。该层面要求完成4 门课程的实验教学任务, 分别是:第三、第四学期完成护理学基础实验教学, 第四学期完成健康评估实验教学, 第五学期完成急危重症护理学实验教学, 开放实训课程在护理本科教学的第三、第四、第五、第六学期贯穿开展。开放实训课程的主要功能是强化护生的基础护理实训, 协助该模块的其他课程共同完成基本技能培养的目标。该层面的实施为终极目标———综合能力培养的实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2 第二层面的实施

第二层面的教学实施以完成专科技能培养为目标。该层面要求完成5 门课程的实验教学任务, 分别是:第五学期完成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和临床营养学实验教学, 第六学期完成妇产科护理学、儿科护理学实验教学。该层面的实施同样为终极目标———综合能力培养的实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3 第三层面的实施

第三层面的教学实施以完成综合能力培养为目标, 增强综合能力, 强化人文关怀, 全面协调发展。该层面仅要求完成护理综合技能实训课程的实验教学任务, 在第五、第六学期进行。该层面的教学实施从表面上看, 虽然仅完成了一门课程的实验教学任务, 但是每一个实验项目的教学实施其实验内容都涵盖了基本护理技能、专科护理技能, 并将以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和人文关怀融入其中;还需要每一位护生有大局意识, 积极主动、团结协作, 细心观察病情, 及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认真做好每一项技术操作, 实施抢救时争分夺秒, 从而提高护生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

5 结语

构建与实践护理专业动态实验课程体系要结合本校实验教学的具体情况, 理论联系实际。首先确定实验教学理念, 明确实验教学培养目标;然后优化实验教学内容、创新实验项目, 实验课程的功能与护理专业本科教学目标一致, 实验课程的结构符合护理专业知识结构和能力培养结构的要求, 遵循教育教学发展的规律和原则。实践过程中, 要体现课程体系的动态变化。通过3 年的教学实践, 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三层面、多模块护理专业动态实验课程体系切实可行, 既为护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创造了良好条件, 又收到了良好的实验教学效果, 受到了师生的一致好评。但是, 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三层面、多模块护理专业动态实验课程体系还需要不断完善, 以适应护理学科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张彩虹, 郭洪花, 蔡小霞, 等.“探究型”护理本科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中华护理教育, 2013, 10 (2) :54-57.

[2]史平, 张红, 潘雅明.基于护理本科生核心能力培养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临床护理杂志, 2011, 10 (6) :66-69.

[3]康晓凤, 陈京立, 绳宇, 等.以临床能力为基础构建护理专业本科实践教学体系[J].中华护理教育, 2015, 12 (1) :63-65.

[4]张筱岚, 汤珺, 郭爱梅, 等.四年制护理本科实践教学体系中“四平台”的构建[J].现代医药卫生, 2015, 31 (11) :1730-1732.

[5]金永哲.护理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与实践[J].延边大学医学学报, 2012, 35 (1) :64-65.

[6]沈翠珍, 谷娟娟, 沈梨芳, 等.“中西融通”护理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J].中华护理教育, 2013, 10 (9) :393-394.

[7]朱朝英, 周建荣.构建以核心能力培养为本位的护理本科实验课程体系[J].护理研究, 2012, 26 (6) :1517-1518.

动态专业设置 第9篇

关键词:GNSS接收机,捕获门限,动态设置

GNSS广泛地应用在航空、航海、航天、通信、测绘、授时、定位等领域。随着移动通信的迅猛发展以及GNSS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卫星导航与移动通信相融合已成为现代信息产业发展的主流技术之一。卫星通信本质上是宽带通信和高速无线电通信,时间基准是非常重要的参量。在码分多址通信中,传输系统的时间参照和统一解决不好,会造成误码率的增加,GNSS提供了最好的统一时间参考基准。在电视交通导航系统中[1],GNSS提供授时与定位服务,以方便通过车载电视观看实时路况信息。世界上主要的全球导航卫星系统(除了GLONASS),基本上都是基于码分多址(CDMA)的扩频系统(SS)。导航接收机对这类系统信号的基带处理过程一般要经历捕获、跟踪和定位计算3个阶段[2]。其中捕获过程要完成对所有可见卫星信号的载波多普勒频移和码相位这两个参数的确定,并把这些参数的估值送到后续的跟踪环路,并被后者用来初始化进入牵入范围。因此接收机能否快速准确地捕获到卫星信号是决定跟踪环路能否正常工作、定位解算是否可靠的前提。

在实际应用中,由于噪声干扰和路径衰减等原因,使得接收机中待捕获卫星信号的信噪比较小,这容易造成捕获不到卫星信号(漏警)和捕获到错误卫星信号(虚警)的现象。为了减少这类情况的出现,接收机的捕获电路应根据信号的强弱合理地动态设置捕获门限的大小。本文以GPS信号为例,通过分析待检测值的概率分布,结合信号的信噪比研究动态设置捕获门限的方法。

1 信号捕获原理

图1是一个典型的GPS接收机信号捕获电路[3]。数字中频信号S首先分别与同相支路上的正弦载波和正交支路上的余弦载波混频,然后再分别与C/A码进行相关,相关的结果i,q经相干积分后再进行非相干积分以消除估计剩余频率的影响。最后通过判断非相干积分幅值V的大小是否超过捕获门限值Vt来决定信号是否被搜索到。

经过相干积分后的值I,Q分别为

Ι(n)=aD(n)R(τ)sinc(feΤcoh)cosφe+nΙ(1)

Q(n)=aD(n)R(τ)sinc(feΤcoh)sinφe+nQ(2)

式中:a为信号幅值;D(n)为导航数据;R(τ)为接收码与本地搜索码的相关函数;fe为接收载波频率与本地搜索频率之差;Tcoh为相关积分时间;φe两载波之间的相位差;nI,nQ为同相支路和正交支路均值为0的高斯噪声。由于式中包含有难以估算的剩余频差fe和相差φe,所以还需要对它们进行非相干积分。积分的结果为

V=1Νn=1ΝΙ2(n)+Q2(n)(3)

式中:N为非相干积分的数目,根据相关函数和sinc函数的特点可知,积分结果V的大小反映了本地的搜索载波频率、码相位与接收到信号的载波频率、码相位的接近程度。现在需要设置一个合理的门限值Vt作为参考,用来判断此时信号是否被成功捕获。

2 一次非相干积分值V的概率分布

选择合理的门限值Vt可以保证捕获电路有较低的虚警率和漏警率,同时它的选择又与随机检测量V的分布息息相关。为了分析方便,这里先假设N=1,即讨论只进行一次非相干积分的检测量V的分布。

基于前面对噪声为零均值高斯分布的假设,可以分两种情况来研究一次非相干积分值V的概率分布。

2.1 当前搜索中不含卫星信号

在这种情况下,R(τ)和sinc(feTcoh)都非常小,接近于0,那么IQ均可认为是服从N(0,σn2)分布的噪声。根据概率论知识可知,此时的非相干积分检测量V呈瑞利(Rayleigh)分布

fn(v)=vσn2exp(-v22σn2)(4)

这种情况下门限值越高,误检率(虚警)就越低。

2.2 当前搜索中包含卫星信号

在这种情况下,R(τ)和sinc(feTcoh)都接近最大值。为分析方便,假定R()和sinc()的最大值以及数据D()均为1。那么IQ可认为是服从N(acosΦe,σn2)和N(asinΦe,σn2)分布的随机噪声。则相应的非相干积分检测量V服从莱斯(Ricean)分布

fs(v)=vσn2exp(-v2+a22σn2)Ι0(vaσn2)(5)

式中:I0为第一类零阶修贝塞尔函数。

这两个概率分布函数曲线的示意图如图2所示。其中莱斯分布是按卫星信号的强、弱情况画出了两条曲线。

由图2可知,当可接收的卫星信号强度足够大时,捕获门限值的选择余地是比较宽的,而且都能够保证有较小的虚警率和漏警率;但是当可接收的卫星信号强度较弱时,无信号的Rayleigh分布曲线会和弱信号的Ricean分布曲线部分重合,这时的捕获门限选择是需要综合权衡的:若要保持一个较低的虚警率Pfa,则漏警率Pmd就会偏高,可由图2中的阴影部分看出。其中虚警率Pfa、漏警率Pmd可由下式计算得到

Ρfa=Vtfn(v)dv(6)

Ρmd=-Vtfs(v)dv(7)

在莱斯的分布表达式(5)中,除了自变量v之外,还有a,σn两个参数,而正是它们确定了信号的信噪比,即

SΝR=a22σn2(8)

所以说式(7)的漏警率Pmd实际上是一个关于信噪比(或载噪比)的函数:信噪比越高,其概率密度函数的分布曲线离无信号的瑞利分布越远,二者重合越小,即在相同的虚警率条件下,漏警率越低。

将式(4)代入式(6),可计算得到

Vt=σn-2lnΡfa(9)

通常情况是先预定一个虚警率Pfa,由式(9)计算得到捕获门限Vt;再据此按照式(7)计算在一定积分时间和信噪比条件下的漏警率,看是否满足设计要求。

3 N次非相干积分值V的概率分布

前面的分析是基于非相干次数N=1的假设进行的。当N≠1时,根据概率论知识,随机检测量幅度V的分布就不服从瑞利分布或莱斯分布了,而是一种没有确定解析表达式、很复杂的概率分布。但如果选择V2作为检测量,即

V2=1Νn=1Ν[Ι2(n)+Q2(n)](10)

非相干积分按功率进行积累,而不是按幅度,那么所得的积分结果服从自由度为2N的卡方(χ2)分布。这虽然是一种较复杂的概率分布,但它有确定的解析表达式。

不管采用幅度非相干积分还是功率非相干积分,根据中心极限定理,当积分次数N很大时,两者积分结果的分布都接近于正态分布。这时就可以用明确的表达式来确定Pfa,Pmd和信噪比的关系,从而确定Vt的值。

4 信噪比估算及捕获门限动态设置

根据前面分析,捕获门限Vt的值需要根据卫星信号的信噪比合理地进行选择。根据信噪比的定义,接收机需要实时获得接收信号中的卫星信号功率和噪声功率。但实际上,很难将信号和噪声完全分离开,这给信噪比的估算带来困难。由于信号经非相干积分后,噪声的均值不再为0,即增加所谓的信噪比平方损耗。同时,卫星信号与噪声是互不相关的,那么此时非相干积分输出的信号功率P可以认为是卫星信号功率Ps与噪声功率Pn之和。这样只要测得噪声的功率,就可以估算得到信噪比。

SΝR=ΡsΡn=Ρ-ΡnΡn(11)

式中:噪声基底的功率Pn比较容易求得。

根据文献[4],让接收机额外配置一个只含噪声的接收通道,专门用来估算噪声基底。这需要产生一个和所有卫星C/A码都正交的GOLD码来与接收信号进行相关运算,如此,一条通道上的功率可被认为是仅由噪声引起的。例如C/A码产生器中的G1序列(其特征多项式G1(x)=1+x2+x10)就是其中一种选择。

当接收机跟踪到某个信号时,式(1)、式(2)可简化并单位化成关于信噪比的函数[5,6]

Ι(n)=2(SΝRBn)Τcohcosφe+nΙ(12)

Q(n)=2(SΝRBn)Τcohcosφe+nQ(13)

式中:nI和nQ为随机标准正态噪声;Bn为噪声带宽。可以通过对相干积分值Ι(n)Q(n)的统计分析而估算出信噪比。采用平均法[7]估算噪声功率为

SΝR=1BnΤcoh(ΜΜ+2n=1Μ(Ι2(n)+Q2(n))2n=1ΜΙΝ2(n)-1)(14)

式中:IΝ(n)为额外配置的噪声通道上的相干积分结果。

经上述分析,捕获门限动态设置方法总结如下:先估计噪声基底,当非相干积分次数足够大时(V服从正态分布),采样获得足够的(>1 000)样本,评估出它的正态分布参数,分为无信号和有信号两种。作出相应曲线,根据虚警率和漏警率的大小来确定捕获门限,如果不满足要求,则增加非相干次数N,直到门限的设定满足虚警率和漏警率的要求。

5 结语

GNSS接收机捕获门限的动态设置,可以有效地提升接收机的捕获性能,对弱信号的捕获可以避免漏警。捕获门限可随着输入卫星信号功率的不同,系统设定虚警概率和漏警概率的不同,以及不同的非相干累加次数而动态调整。

参考文献

[1]冯国军,熊冬青.电视交通导航系统设计[J].中国科技信息,2011(3):226-228.

[2]GLEASON S,GEBRE-EGZIABHER D.GNSS应用与方法[M].杨东凯,樊江滨,张波,等,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

[3]谢钢.GPS原理与接收机设计[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

[4]KAPLAN E.Understanding GPS: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s[M].2nded.[S.l.]:Artech House,Inc.,2006.

[5]BALAEI A T,DEMPSTER A G.BARNES J.A novel approach in thedetec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CW interference on the GPS signal usingreceiver estimation of C/N0[C]//Proc.IEEE/ION Position Locationand Navigation Symposium.San Diego,CS:IEEE Press,2006:1120-1126.

[6]PARKINSON B,SPILKER J,AXELRAD P,et al.The global positionsystem:theory and applications[M].[S.l.]:American Institute of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1996.

动态专业设置 第10篇

1.“三段式”课程模式严重影响理论教学与实际应用的结合

我国中职教育现行的课程模式基本上是沿用了“三段式”结构, 即按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模式构成课程体系。没有把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目标, 实训课不能形成完整体系, 对中职技术人才培养十分不利。

2. 课程内容理论化, 学习方式课堂化, 学习结果文凭化, 学校组织制度化

传统课程模式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重结果、轻过程, 导致中职教育出现“学生难学, 学得低效;教师难教, 教得低效”的局面;同时也导致职业教育所培养出来的人才“技工缺技能、技术员缺技术”而不受企业欢迎的结果。

3. 教学方法与方式上注重教学过程模式的规范

很多职业学校实行的是承传型的教学方式, 即教师讲、学生听, 教师问、学生答;采取复习引入、新课启发、内容小结、布置作业的单一教学程式, 如此往复。而现代经济业务却是错综复杂, 千变万化的, 用这种同一思维方法教育的学生, 无法适应现代经济社会的需求。

4. 考试评价的标准、方式和内容与行业的实际需求脱节

传统的中职财会专业考试在内容上依附教材, 考试形式以笔试为主。有时一个会计分录做得很好的学生, 却不敢应聘企业的出纳岗位, 因为不知道怎样跑税务, 跑银行, 甚至不知“建账”为何物;点钞速度很快的学生, 却被用人单位从收银岗位淘汰, 因为识别假币的能力不足。这些问题说明中职财会专业的考试评价制度存在明显不足, 不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 不能充分体现中职财会专业的特色。

5. 缺乏必要的职业指导与生涯规划指导

受传统课程体系的限制, 很多财经专业的学生对本专业将来要从事的工作、岗位“一片茫然”, 不知道目前所学对以后工作有什么用处, 不清楚实际工作岗位对从业人员的综合职业素质要求, 导致学校教育与用人单位需求难以“零距离”对接。

授人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课程是为其学习者构建通向就业的桥梁。无论专业教学计划的开发、教材的编写, 还是一堂课教案的编制, 都是对育人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方式的规划和设计, 是把就业所必需的职业能力的形成, 从宏观到微观逐级强化。

二、中职财会专业对应的就业领域及岗位群

财会行业属第三产业, 在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中, 这一行业正创造出越来越多的岗位, 推动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财会工作作为一项管理活动, 在企事业单位, 与人才资源管理、生产管理、技术管理等管理活动比较, 既有相同之处, 又有显著的区别。相同之处在于财会与其他管理活动都需有专设的职能部门和人员执行;不同之处在于除了直接从事财会岗位的人员需要具备财会知识和能力外, 其他各管理岗位, 尤其是综合管理岗位的管理人员 (如总经理, 分厂、分公司经理, 计划、审计、证券、投资等各职能部门的管理者) 也同样需要具备一定的财会知识和能力。因此, 财会知识和能力, 既是专业技术, 又是综合管理能力的组成部分。

按照企事业单位的类型, 中职财会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领域如下:工商企业、服务业等企业, 财务公司、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 事业单位、社会团体, 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

三、模块化动态课程体系的构建

我校在中职会计专业的课程改革中, 积极构建模块化的动态课程体系, 注重将课程设置直接与就业目标挂钩, 使就业方向在课程体系中清晰体现, 课程目标指向工作需要, 课程内容注重知识技能的综合与整合, 课程实施从传统的“教程”向“学程”转变, 从而大大缩短学校教育与用人单位实际需要的距离。

1. 模块化动态课程体系的内涵

模块化动态课程体系是一种扩展的集群式课程体系结构。

(1) 模块化确定课程的基本结构, 即按大类专业设置专业通用模块和多个职业方向模块, 组合成一个专业的课程体系。

(2) 动态阐明课程体系适应变化的显著特征, 即课程设置的动态性 (职业方向模块与市场需求变化一致) 、课程选择的动态性 (选修某职业方向的学生数会根据人才需求和就业情况变化) 。

2. 课程体系构建的指导思想及原则

(1) 指导思想。学校职业教育要实现“两个零距离”, 即职业教育教学和社会需求零距离, 学生职业素养、职业能力和岗位需要零距离。所以, 构建就业导向的课程模型的指导思想是:以“个性发展、共性生长”的理念为主旨, 强调为今天的学生提供各种发展机会, 构建“五业贯通” (专业、学业、职业、就业和创业) 的新型课程体系。

(2) 构建原则。以就业为导向, 将课程与职业标准联系起来;以能力为本位, 将职业能力与通用能力衔接起来;以工作过程为顺序, 将学习环境与工作情境统一起来。

3. 模块化动态课程体系的基本框架

结合南京地区经济结构, 根据我校历年来财会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 在不断实践的基础上, 我们对财会专业课程体系的框架搭建如下:职业能力包括职业知识、素质拓展两部分, 而职业知识包括公共课模块、专业课模块 (专业基础课模块、专门化模块) 、实训课模块 (校内技术技能训练、生产一线顶岗实践) , 素质拓展包括人文知识模块、个人素质模块、专业拓展模块、兴趣特长模块。

四、模块化动态课程体系的实施

1. 公共课模块的实施

该模块主要开设体育、计算机基础、德育、语文、数学、外语等课程。这些课程要充分考虑到培养学生的发展能力, 又要摆正其为专业服务的位置, 把握好理论教学“必须、够用”的尺度。

中职的学生对数学、英语的学习尤感头疼, 如何做到既能在学生的能力范围内培养人文素质, 又体现专业实用性?我们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学生现有水平, 对中职数学和英语课程进行了改革探索, 例如将财会专业的数学教材进行调整, 突出文化基础课为专业教学服务的宗旨, 除考虑学生终身必备的基础知识外, 主要满足专业课的需求, 为专业课做必要的铺垫。在遵循知识内在衔接规律的前提下, 大胆取舍, 重新组合, 形成有专业特色的数学教学模块化课程。

2. 专业课模块的实施

(1) 专业基础课模块。专业基础课模块主要培养学生具有财会大类专业中的通用能力, 使学生在胜任主要岗位工作外, 还可以把重点放在岗位能力课程的整合上。也就是以岗位能力培养为核心, 打破传统的财务会计、会计法规等课程体系, 对它们加以整合。以企业一个月的经济业务为主线, 在仿真的情境下按照不同岗位要求学习相关知识, 进行业务处理, 考核时学生按照小组分角色模拟上岗。这种课程弱化了理论阐述, 突出了动手能力, 不再粗糙抽象, 学习过程中既有分工又有合作, 在一个个明确任务的引领下, 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大大提高。目前这种理实一体的课程模式已形成校本课程, 并于2006年9月起在南京市7所学校的财会专业的658名学生中进行推广试验。

(2) 专门化模块。专门化模块是按照不同岗位的主要能力设置的, 依据相对社会需求与学生的毕业择岗定位, 学生需要掌握某个岗位的专项知识与能力, 进行专门化模块的学习, 接受有所侧重的岗位单项技能训练。如商业企业会计、金融会计、成本会计、基建会计、交通运输物流会计等。每一专门化模块能力目标是培养学生某个岗位的主要职业能力。我校的财会专业主要分为三个专门化模块, 即:金融方向模块、企业会计模块、流通企业会计模块。

(3) 实训课模块的实施

实训课模块包括校内技术技能基础素质训练和生产一线顶岗实训。我们将原来平行设置的多门技能学科, 围绕职业技能和职业能力需要, 有机地综合成为一门课程。例如, 在第五学期, 将财会专业的书写、珠算、点钞、传票、计算机小键盘等多项技能有机组合在一起, 形成财会专业的综合技能。将计算机录入技术、文字排版、网页制作等项目综合成计算机运用技术。这些做法, 提高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对知识的运用能力。

生产一线顶岗实训一般安排在第五学期的下半学期和第六学期。在学生顶岗实习前, 进行毕业作业 (或实习报告) 的辅导, 帮助确定选题。在实习过程中, 学生可结合实际实习内容调整选题和内容, 并由实习带队教师每周实地了解情况, 及时解决实习中的问题。在实习结束时完成毕业作业 (或实习报告) , 并取得实习单位的实习鉴定。

4. 素质拓展模块

素质拓展模块即任选课模块, 包括人文知识、个人素养、专业拓展、兴趣特长四个子模块, 根据专业共性与个性相统一的原则设置安排教学内容。一方面依据专门化人才对专业知识的共性需求, 即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而设置的;另一方面是由于学生个性需要或兴趣以及用人单位需要、学生在千变万化的社会经济活动中, 面临转岗需要而决定的。如:美学礼仪、口语与沟通、税务筹划、新专业知识介绍、教你理财等。

总之, 课程是职业动态的反映, 是技能与知识的获取及变化的过程, 即职业能力获取的过程, 由此建立的职业课程体系应该具有实用性、可塑性 (可变性) 和综合性的特点。模块化的动态课程体系, 可以较好地解决动态与静态的要求:文化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可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保持相对稳定, 它是用来保证财会类专业的基本教学要求和职业的基本人才规格;而随着经济的发展要求, 又可对一些专业技术技能课及时进行调整, 部分过时的课程可以随时删减, 一些最新的要求和学科前沿也可以尽早反映在课程中, 从而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摘要: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的课程改革应当根据地区经济结构特点, 以职业岗位群所需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为中心, 构建基本课程结构, 形成模块化的动态课程体系, 并在课程实施中重视课程内容的整合创新, 实现学校教育与就业需要的“零距离”对接。

关键词:模块化,动态,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马庆发, 唐林伟.中国职业教育研究新进展[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2]丁佟倩.基于关键能力培养的会计专业课程改革[J].职业技术教育, 2008 (20) .

动态专业设置 第11篇

【关键词】中职教育 财会专业教学 动态教学模式 应用

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与教育结构体系的深化改革,中职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中职教育的教学目标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主,已经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各企事业单位的发展培养了大批实用人才,中职财会专业的教学工作尤其如此。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财会教学模式已不能有效满足时代发展对财会专业人才的需求,这就要求中职教育对财会专业教学进行改革,对新兴的动态教学模式加以有效运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践创新能力、团结合作精神等综合素质得到普遍提高,为社会发展与经济建设提供合格的财会专业技术人才。

一、中职财会专业教学的特点

中职教育的教学目标就是培养理论知识扎实、操作技能过硬的应用型人才,毕业生多要在管理、基层、服务和生产等一线岗位工作,本身就需要很强的实践能力。同时,中职财务会计本身就是一门应用型学科,这一专业的教学工作对于实现专业教学目标及学生日后在实际工作中运用所学技能获取更长远的发展有直接影响。在中职财务会计教学中,要保持教育内容与国家经济体制变革相适应,在培养学生对基础会计理论知识准确掌握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二、动态教学法的概念与作用

动态教学法是指在教师和学生中通过活动、项目、问题与任务的形式开展互动的教学过程,它可以促进“教”与“学”之间展开讨论、交流与沟通,对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学习兴趣加以有效激发,从而实现教学目的。

动态教学法是对传统教学方法的一种革新,打破了人们在财会教学中的固有思维模式,对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加以充分调动,加强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对教和学的关系加以协调,最大限度地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为教学质量提供保证。在中职财会专业教学中运用动态教学模式,可以为财会专业教学的实施提供保障,能够促进中职教育特色的体现与可持续发展。

三、动态教学模式在财会专业教学中的应用

1.改革专业课程设置。为了满足应用型学科建设需求,为动态教学模式的应用打下坚实基础,应在中职财会专业教学中构建一个严谨而有特色的专业课程体系,充分实现中职财会专业教学目标。在财会实际工作中,往往不需要财会人员有过多创造性思维,而应根据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对经济业务的各种事务进行处理。这就需要中职院校在进行财会专业课程改革时,对各种技能教学进行改革,在专业课程设置中,根据不同工作职责与要求,将财会实际工作中需掌握的专业知识转变为不同技能,根据岗位技能展开教学工作,与技能相配合对学生展开考核。例如某中职财会专业在教学过程中对于不同岗位技能展开针对性教学的方法主要有:在出纳岗位注重于计算器与珠算的使用、验钞点钞、填制原始凭证并识别等;在会计岗位教学中注重于资金管理与成本核算等;在仓管岗位注重于对各种类型产品收发货的计量与统计整理等。通过这样的课程改革方式,大大提高了财会专业教学效果,使教学质量得到了大幅度提升。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利用专题讨论方式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动态教学模式应该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与学生共同组成研究小组开展教学的过程。中职财会专业教学主要包括理论知识讲解与实践操作能力训练两部分。因此,要对学生的主体作用进行充分发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理论知识教学过程中,在应用性不强的章节中应采用开展专题讲解与讨论的形式,对学生的思维表达能力进行充分锻炼,加强学生对财务会计理论的全面掌握。如在基础会计教学中编制、分析会计报表这一章节的教学工作,不仅需要学生具备对会计信息资料的分析应用技巧,还需学生能够综合运用会计技能与理论知识。在这一章节教学工作中,教师可以采用展开专题讨论的教学方式,组织学生对会计工作最终目的与具体要求进行讨论,在讨论中对报表的编制与分析加以熟练掌握。

3.在教学中加强个案设置疑问,促使学生主动探索研究。在组织教学时,教师应根据知识内容设置各种疑问,吸引学生对这些问题展开探究。通过这样的设疑创境教学方式,可加强学生与教师在课堂上的交流,促使学生对课堂学习重点加强重视。如会计基础中的会计原始凭证审核这一教学过程中,知识点相对来说较为简单,教师在这一章节教学中,可适当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会计原始凭证内容,采用实例列举方式供学生了解,之后再鼓励学生对原始凭证的真伪、完整、准确等进行评判,提供相应解决方法,最终实现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周艳艳.中职财务会计课程改革初探[J].神州.2012(11).

[2]廖晓培.优化中职财会专业教学的策略研究[J].考试周刊.2012(13).

动态专业设置 第12篇

一、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结合高职省级示范特色专业动态调整机制的特点, 其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必须从适应区域产业优化升级和特色专业建设两个方面出发, 评价指标的选取应遵循科学性、系统性、通用性和可操作性等原则, 才能实现对动态调整机制运行效果的有效评价, 从而指导和促进省级示范性特色专业建设项目的发展。

1. 科学性原则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能够对动态调整机制有一个客观的反映和评价。因此, 评价指标的选取必须能够科学合理地反映高职省级示范特色专业建设的建设要求以及动态调整机制构建的目的和任务。

2. 系统性原则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必须根据评价的目标和要求、评价对象的内涵和特征, 全面系统地选取评价指标。每个指标都能从一个侧面反映动态调整机制运行的效果, 各个指标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制约, 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从而能够进行系统的分析和评价。

3. 通用性原则

评价指标体系能够适用于各个高职院校以及各自不同的特色专业建设的动态调整机制的效果评价。这就要求在对高职省级示范特色专业建设的主要特征和基本要求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 选取能够反映动态调整机制运行内在规律的评价指标。

4. 可操作性原则

评价指标体系所选定的指标应该易于理解、方便实施; 指标取值应该易于测量和计算统计; 指标体系应该能使不同的评价对象以及评价对象的不同时期相互比较, 各个不同评价指标之间也应能区分主次轻重。

二、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

本文遵循动态调整机制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综合考虑动态调整机制运行的全过程及其对高职省级示范特色专业建设产生各种影响因素, 构建了一套高职省级示范特色专业动态调整机制运行效果的评价指标体系, 其中包含内部指标 ( 特色专业建设) 和外部指标 ( 适应区域产业优化升级) 2个一级指标、8个二级指标以及23个三级指标。

( 一) 内部指标 ( 特色专业建设)

构建动态调整机制最直接的任务是为高职省级示范特色专业建设工作服务, 因此对动态调整机制运行效果进行评价需要从能够反映高职省级示范特色专业建设中动态调整机制发挥自身作用的指标着手。动态调整机制在对校企合作的促进、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课程体系的开发、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实践教学条件的提高等方面对高职省级示范特色专业建设起着重要的指导和规范的作用。本文设立了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教师队伍和实践教学5个二级指标来反映高职省级示范特色专业建设过程中取得的成果, 这些成果也是动态调整机制运行效果的体现。

1. 校企合作指标

动态调整机制在校企合作方面的作用是引导校企双方紧跟产业优化升级的需要不断完善企业实习实训基地, 为学生提供最新的企业现场生产环境和工作岗位, 保证特色专业所有学生在企业实习实训基地的顶岗实习以及实习时间和实习效果; 促使高职院校专家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发挥所长共同开发满足产业优化升级的新工艺、新技术。因此, 校企合作指标包括企业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对口顶岗实习覆盖率、实习时间、实习效果和校企合作应用技术研究成果5个三级指标。

2. 人才培养指标

动态调整机制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是引进行业企业岗位工作的新技术、新技能、新要求, 开发建设学生职业技能新标准; 保证学生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得数量和质量。因此, 人才培养指标包括职业技能标准建设、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的数量和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的质量3个三级指标。

3. 课程体系指标

动态调整机制在课程体系方面的作用是促进培养学生专业岗位新技能、新技术的专业课程的开发; 促进课堂教学的内容紧跟产业优化、技术升级进行动态调整与更新, 做到基础知识与应用型新技术的合理比例。因此, 课程体系指标包括专业课程开发和专业教学内容更新比例2个三级指标。

4. 教师队伍指标

动态调整机制在教师队伍方面的作用是完善专业教师队伍的成员结构、知识结构以适应产业优化升级的需要; 指导专业教师进行行业最前沿、最关键技术的学习培训; 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生产第一线进行实践锻炼; 聘请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和社会上的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因此, 教师队伍指标包括专业教师队伍构成、专职教师的理论培训、专职教师的企业实践和企业兼职教师上课课时比例4个三级指标。

5. 实践教学指标

动态调整机制在实践教学方面的作用是保持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在专业技术不断提高、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的环境下设备技术、工作条件和管理制度等方面的先进性和持续的发展建设; 保证学生接受生产性实习实训课程的课时比例和培训效果。因此, 实践教学指标包括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生产性实训课时比例和生产性实训课培训效果3个三级指标。

( 二) 外部指标 ( 适应区域产业优化升级)

保证高职省级示范特色专业建设能够紧跟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人才需求的变化以适应区域产业优化升级的需要, 是构建动态调整机制的意义所在, 因此反映动态调整机制指导专业建设以适应区域产业优化升级的指标, 是对动态调整机制运行效果进行评价的重要内容。区域产业优化升级对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要求在于其能满足产业优化升级过程中产生的专业人才需求; 能提供适应产业优化升级所产生的新岗位和老岗位新要求的对口专业人才; 培养出的人才的专业素质能得到社会的认可。其中包括人才需求的满足、就业岗位的专业对口和社会对专业培养的毕业生的认可度。本文设立了人才需求、就业岗位和社会认可3个二级指标来反映适应区域产业优化升级的要求。

1. 人才需求指标

特色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高反映了社会对该专业培养的毕业生需求量大甚至供不应求, 反之则表明该专业毕业生不能适应社会的人才需求。而毕业生就业率按统计的时间不同分为初次就业率和年终就业率。作为动态调整机制的一部分, 对毕业生就业去向的追踪时间应该是保持至少3年。因此, 人才需求指标包括初次就业率和年终就业率2个三级指标。

2. 就业岗位指标

特色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方向是否满足用人单位在产业优化升级过程中产生的新岗位和老岗位的新技能要求, 可以通过对口就业率和就业稳定率的高低来反映。如果毕业生所学的专业和接受技能培训能够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 并且能够在岗位上很好地发挥自己的专业技能, 那么专业对口就业率和就业稳定率就高。因此, 就业岗位指标包括对口就业和就业稳定率2个三级指标。

3. 社会认可指标

特色专业培养的毕业生的职业适应能力强、专业技能过硬、综合素质高, 社会就会对该院校该专业产生好的评价, 用人单位对聘用的毕业生满意, 毕业生对母校三年的专业素质培养感到满意。因此, 社会认可指标包括用人单位满意度和毕业生满意度2个三级指标。

三、动态调整机制效果评价的讨论

本文构建的高职省级示范特色专业动态调整机制运行效果的评价指标体系比较全面、客观、准确地反映动态调整机制在指导和促进专业建设根据产业的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进行适时调整, 以适应人才需求的动态变化、适应区域产业的优化升级方面的实际效用。指标体系中既包含有定量的指标也有定性的指标, 所以需要将定量和定性的观点相结合, 全方位地评价动态调整机制的运行效果。特色专业建设是一个持续的工作, 动态调整机制也需要长期地发挥作用, 因此评价测量所获得的指标值可以用作纵向时间上的对比, 找出特色专业建设过程中不同时期所取得的建设成果和经验教训。而动态调整机制运行效果的评价工作也是动态调整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保证了动态调整机制持续有效地发挥其对特色专业建设的重要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湖南省教育厅.湖南高等职业院校示范性特色专业建设基本要求[Z].湘教发[2011]13号.

[2]吴敏良.高职省级示范特色专业动态调整机制研究[J].中国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4, 6 (07) .

动态专业设置范文

动态专业设置范文(精选12篇)动态专业设置 第1篇1 暖通系统的节能设计在设计人员进行建筑工程内的暖通系统方案设计时, 应该充分了解项...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