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比重布比卡因
等比重布比卡因(精选8篇)
等比重布比卡因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行肛瘘、肛裂以及痔切除择期手术患者40例作为本研究对象, 其中男24例, 女16例;年龄20~50岁, 平均年龄 (35.4±5.2) 岁;体重50~80 kg, 平均体重 (62.7±6.8) kg。排除标准:术前合并有明显呼吸、循环、肝肾功能、神经系统异常者。随机分为0.5%布比卡因重比重组 (A组) 和0.25%布比卡因等比重组 (B组) , 各20例。A、B组手术时间分别为 (21.34±5.76) min与 (22.42±4.98) min。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以及手术时间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入室后均密切检测血压、心率以及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 开放静脉通道后采用钠钾镁钙葡萄糖注射液250 ml行快速静滴, 静滴完毕后即开始麻醉操作, 术中晶体液的输入速度均为8~10 ml/ (kg·h) 。A组麻醉方法:摆侧卧位, L3~4间隙刺入蛛网膜下间隙输注经葡萄糖稀释的0.5%布比卡因3 ml, 0.2 ml/s, 完成输注后改患者体位为仰卧位, 保持10 min左右观察到麻醉满意后实施手术。B组麻醉方法:布比卡因采用脑脊液稀释至0.25%, 0.2 ml/s匀速注入2 ml后患者体位为坐位其他操作均与A组一致。
1.3 观察项目
1.3.1 麻醉指标
(1) 阻滞完善时间:注射时开始计时至肛周痛觉消失及肛门括约肌完全松弛的时间; (2) 麻醉维持时间:完成注射即刻至肛周痛觉恢复的时间; (3) 最大运动阻滞程度:采用Bromage评分法进行评定, 具体参考文献[2]。
1.3.2 安全性指标
(1) 牵拉直肠反应:无反应为0级, 有轻微反应但未见肢体明显活动为1级, 伴明显下腹坠胀及非剧烈肢体活动为2级, 出现心率及血压降低, 同时伴剧烈肢体活动以致影响手术操作为3级; (2) 其他术中或术后不良反应及并发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包对结果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麻醉指标比较
A、B组的阻滞完善时间及麻醉维持时间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而B组Bromage评分结果以0级为主, A组以3级为主,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两组患者的安全性指标比较
两组患者恶心呕吐、直肠牵拉反应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A组有8例术后需要留置尿管, B组为0例,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注:与A组比较, aP<0.05
注:与A组比较, aP<0.05
3 讨论
从阻滞完善时间及麻醉维持时间来看, 本研究两组患者采用布比卡因的麻醉效果均比较满意。但A组采用的重比重布比卡因实则是存在一定弊端的, 其与神经结合的稳定性较高, 以至于不能在脑脊液中实现更均匀分布, 易在终池沉积, 继而产生相对更广泛的交感神经阻滞并影响循环[3]。同时与骶尾神经结合的时间也更长, 尿道括约肌不能发挥正常功能而导致尿潴留。另有研究证实[4], 葡萄糖还能产生一定的神经毒性, 可增加发生局部脊神经脱髓鞘的几率。而等比重药液注射后在注药点的附近, 采用坐位注药, 局麻药可集中于骶部, 适合于肛肠手术的麻醉。本实验中作者采用等比重0.25%布比卡因2 ml就可以实现患者肛门松弛, 而较低浓度的局麻药运动阻滞时间相对较短, 尿潴留发生率低, 实现了可行走的腰麻, 这与程芳等[5]的研究结果比较接近。
综上所述, 肛肠手术中采用小剂量等比重布比卡因腰麻优于重比重布比卡因腰麻, 是一种可靠的麻醉选择。
摘要:目的 探讨等比重腰麻在肛肠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40例肛肠手术患者, 随机分为A、B两组, 各20例, 分别采用0.5%布比卡因重比重和0.25%布比卡因等比重腰麻用于肛肠手术。比较两种麻醉的应用效果。结果 A、B组的阻滞完善时间及麻醉维持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而B组Bromage评分结果以0级为主, A组以3级为主,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患者恶心呕吐、直肠牵拉反应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A组有8例术后需要留置尿管, B组为0例,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等比重腰麻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适合于肛肠手术的麻醉方法。
关键词:布比卡因,等比重,重比重,蛛网膜下腔阻滞
参考文献
[1]庄心良, 曾因明, 陈薄銮.现代麻醉学.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615.
[2]李国艳, 周维品, 李佳.小剂量等比重布比卡因蛛网膜下腔麻醉在日间肛肠手术中的应用.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14, 11 (4) :118-120.
[3]刘瑶霞, 陈平.高血糖神经毒性研究进展.西部医学, 2009, 21 (10) :73.
[4]李胜锋, 王安奎, 周颖, 等.等比重布比卡因脊麻用于剖宫产手术的临床观察.临床麻醉学杂志, 2012, 28 (11) :97.
等比重布比卡因 第2篇
[关键词] 不同比重;布比卡因;腰硬联合麻醉;剖宫产
[中图分类号] R61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2)29-0093-02
为了探讨不同比重的布比卡因腰硬联合麻醉在剖宫产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本组针对72例剖宫产术患者,随机分为小剂量(3 g/L)布比卡因组及大剂量(5 g/L)布比卡因组,实施布比卡因腰硬联合麻醉,比较分析两组麻醉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2010年5月~2011年5月我院收治的72例剖宫产术患者,随机分为小剂量(3 g/L)布比卡因组及大剂量(5 g/L)布比卡因组,每组36例。小剂量组:年龄22~37岁,平均(26.41±11.09)岁;平均动脉压(13.61±5.67)kPa。大剂量组:年龄21~36岁,平均(25.56±11.13)岁;平均动脉压(13.58±4.54)kPa。两组患者在年龄、平均动脉压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麻醉方法[1]
于L3-4穿刺成功后,小剂量布比卡因组实施3 g/L布比卡因(扬州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052376)1 mL+100 g/L葡萄糖溶液1 mL进行脊-硬联合麻醉,大剂量布比卡因组实施5 g/L布比卡因1 mL+100 g/L葡萄糖溶液1 mL进行脊-硬联合麻醉。
1.3 观察指标
比较分析两组麻醉效果(麻醉阻滞范围、镇痛持续时间、运动神经恢复时间)及注药后5 min、15 min、30 min的平均动脉压。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麻醉效果比较
两组麻醉阻滞范围及运动神经恢复时间有显著差异(P < 0.05);两组镇痛持续时间无显著差异(P > 0.05)。见表1。
表1 两组麻醉效果比较(x±s)
2.2 两组平均动脉压比较
两组平均动脉压比较见表2,两组麻醉前平均动脉压无显著差异(P > 0.05);麻醉后小剂量组无显著改变(P > 0.05),大剂量组平均动脉压较麻醉前显著下降(P < 0.05),且与小剂量组相比均有显著差异(P < 0.05)。
表2 两组平均动脉压比较(x±s,kPa)
3 讨论
剖宫产麻醉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全身麻醉,另一类是半麻。所谓的半麻也叫半身麻醉,这是相对于全身麻醉而言的。绝大多数剖宫产手术都采用半身麻醉的方法,只有极个别的患者采用全身麻醉的方法。全身麻醉很重要的内容之一就是使患者的意识丧失,当然还有无痛、肌肉松弛、有害神经反射受到抑制等。这些过程是可逆的,麻醉作用消失后,患者即可清醒,肌肉也可以恢复张力,患者就会恢复到跟未施行麻醉前一样的状态。而半麻目前采用最广泛的就是腰硬联合麻醉,结合了脊麻起效快、效果好、用药少的优点及硬膜外麻醉术后止痛、有利于控制平面、连续性等优点,已被广泛用于剖宫产术麻醉。
布比卡因属于新型长效酰胺类局麻药[2],麻醉效果好[3]、持续时间长,被临床脊-硬麻醉广泛应用[4],而决定布比卡因腰麻平面和作用时间的最主要因素是剂量,只有坚持在满足手术要求的麻醉平面基础上应用最小剂量的原则[5],才能既发挥布比卡因的最佳效果,又能阻断各种不良影响,给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法。
本研究结果发现,3 g/L布比卡因组麻醉阻滞范围显著少于5 g/L布比卡因组(P < 0.05),运动神经恢复时间显著早于5 g/L布比卡因组(P < 0.05)。麻醉前两组平均动脉压无显著差异(P > 0.05);麻醉后3 g/L布比卡因组平均动脉压无显著改变(P > 0.05),5 g/L布比卡因组平均动脉压均显著下降(P < 0.05),且显著低于3 g/L布比卡因组(P < 0.05)。
以上数据显示,3 g/L布比卡因脊-硬联合麻醉应用于剖宫产手术,镇痛持续时间虽与5 g/L布比卡因脊-硬联合麻醉无显著差异,但是其麻醉阻滞范围小、运动神经恢复早、对血压等血流动力学指标影响较小,可以在满足手术要求的麻醉平面基础上应用最小剂量,因此,可谓是此类患者理想的麻醉手段,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孙晓燕,王寿世,吴卫平,等. 小剂量布比卡因混合舒芬太尼腰椎麻醉在老年病人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中的应用[J]. 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2009,45(6):552-553.
[2] 孟凡珍,丁月东,汪允珍. 小剂量布比卡因腰硬联合麻醉在剖宫产手术中的应用[J]. 当代医学,2011,17(33):65-66.
[3] 刘冲. 小剂量布比卡因复合芬太尼腰-硬联合麻醉用于剖宫产的临床观察[J]. 中外妇儿健康(学术版),2011,19(7):251.
[4] 郑晓玲,刘淑贤,胡宏东,等. 不同剂量布比卡因腰硬联合麻醉在剖宫产中的应用对比[J]. 当代医学,2012,18(11):108-109.
[5] 吕良燕,庞家东,何世桂. 不同浓度、剂量的布比卡因在腰硬联合麻醉下行剖宫产术中的麻醉效果观察[J].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 13(30):40.
等比重布比卡因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1年2月-2012年1月我院拟行剖宫产术单胎足月产妇126例, ASAⅠ~Ⅱ级, 年龄24~35岁, 体质量55~76kg, 身高153~172cm, BMI 21~32kg/m2, 均符合剖宫产指征。排除糖尿病及妊娠期糖尿病史、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及其他心、肺、肝、肾严重疾病, 凝血功能异常, 贫血, 胎儿发育延迟、先天畸形、前置胎盘等。随机数字法分为A组、B组和C组各42例, 两组年龄、BMI、术式等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有可比性。
1.2 麻醉方法及药品
所有产妇术前禁食6~12h, 术前30min行肌肉注射硫酸阿托品注射液 (芜湖康奇制药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34021900) 0.5mg, 常规开放静脉通路。均行CSEA, 产妇取左侧卧位, 先行硬膜外T12~L1间隙穿刺, 向头端置入硬膜外导管3~4cm, 再用25G腰麻针于L2~L3间隙行穿刺, 见脑脊液溢出后向头端给药。A组给0.5%等比重盐酸布比卡因注射液 (上海禾丰制药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31022839) 1.8ml (0.75%布比卡因1.5ml+0.9%氯化钠注射液0.75ml, 用1.8ml, 9mg) , B组给0.375%等比重盐酸布比卡因注射液2ml (0.75%布比卡因1ml+0.9%氯化钠注射液1ml, 7.5mg) 。C组给0.25%等比重盐酸布比卡因注射液2ml (0.75%布比卡因1ml+0.9%氯化钠注射液3ml, 用2ml, 5mg) , 均以0.2ml/s注入。产妇转仰卧位, 右侧上抬约15°, 待麻醉平面达T6可开始手术。于CSEA注药前, 在20~25min内输入复方氯化钠注射液 (安徽双鹤药业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34020046) 10ml/kg扩容。于CSEA注药即刻, 在20~30min内输入羟乙基淀粉200/0.5氯化钠注射液 (杭州民生药业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20061302) 10ml/kg。
1.3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各组麻醉起效时间、最高感觉阻滞平面、麻醉效果、牵拉反应、不良反应、肢体恢复时间及新生儿1min Apgar评分。
1.4 评价标准
针刺法测定感觉阻滞平面, 每1min测试一次, 记录给药至阻滞达T8时间为麻醉起效时间。麻醉效果, 优:阻滞平面在T6以上, 全程无痛, 安静合作, 肌松满意;良阻滞平面在T8以上, 无痛或有轻痛不适感, 肌松尚可;差:阻滞平面未达T8, 麻醉失败改静脉给药全身麻醉。运动阻滞采用改良Bromage法评价[1], 记录麻醉给药结束至改良Bromage评分为0时间为肢体恢复时间。收缩压<90mmHg为低血压, 则以麻黄素5~10mg静注升压。心率<60次/min为心动过缓, 以0.3~0.5mg阿托品静注。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AS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采用方差分析,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麻醉情况比较
3组麻醉均获成功, 无一例转全身麻醉。B组和C组麻醉起效时间均较A组长, C组麻醉起效时间较B组长,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B组和C组最高感觉阻滞平面均较A组低, 但B组与A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C组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麻醉效果可见, 各组麻醉效果均较为满意, A组略优于B组, B组略优于C组,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A组比较, *P<0.05, 与B组比较, #P<0.05。
2.2 两组围手术期情况比较
术中各组产妇生命体征基本保持平稳, 均未出现呼吸抑制。B组和C组出现低血压、心动过缓均较A组少,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术中B组和A组牵拉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但C组牵拉反应发生率与A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B组和C组肢体恢复时间均较A组短, 恢复快,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各组新生儿1min Apgar评分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注:与A组比较, *P<0.05。
3 讨论
腰麻联合硬膜外麻醉 (CSEA) 起效时间短、麻醉效果显著、对新生儿影响小已被广泛应用于剖宫产手术。但由于药品剂量的差异, 可能导致阻滞平面的过高或过低、药品扩散速度过快出现呼吸抑制、低血压及心动过缓等并发症, 影响产妇血流动力学稳定及新生儿Apgar评分[2,3,4]。布比卡因是一种长效酰胺类局部麻醉药品, 通过结合神经膜上的受体阻滞钠离子通道, 从而阻滞神经冲动的传导达到麻醉的效果, 被广泛用于CSEA, 起效快, 作用时间长。胎儿血药浓度较低, 其对新生儿无明显的抑制, 用于产科手术对母婴的安全性较高[5]。
本次研究采用0.5%、0.375%及0.25% 3种浓度等比重布比卡因进行CSEA, 均获得麻醉成功, 且麻醉效果均较满意,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但麻醉起效时间及最高阻滞平面之间存在差异, 其中布比卡因浓度为0.25%的C组, 麻醉起效时间最长, 最高阻滞平面亦较低 (P<0.05) 。要取得满意的剖宫产手术麻醉效果, 阻滞平面应达到T6以上, 而达到T4则可能有发生呼吸抑制的风险[6,7], 本研究认为阻滞平面达到T8以上则可维持手术需要。笔者认为C组的结果均限于与0.5%及0.375%浓度组的比较, 其麻醉起效时间均不超过4min, 而最高阻滞平面均高于T8, 且大多数高于T6, 其独立的麻醉效果仍较为满意。而布比卡因浓度为0.375%的B组, 麻醉起效时间较C组短 (P<0.05) , 而长于采用0.5%浓度的等比重布比卡因的A组 (P<0.05) , 但最高阻滞平面略低于A组, 却无显著差异 (P>0.05) 。可见0.375%浓度的等比重布比卡因可以获得更快的麻醉起效时间, 阻滞平面较高, 但均基本维持于T5平面周围, 而A组麻醉起效时间更短, 且阻滞平面多数接近T4, 有增加呼吸抑制等并发症的风险。
本次研究观察各组产妇及新生儿围手术期的状态, 所有产妇均未发生呼吸抑制, 但均存在出现低血压和心动过缓的情况, 其中以A组低血压和心动过缓的的发生率最高 (P<0.05) , 术中及时予对症处理, 均获得缓解, 说明0.5%的浓度可能存在更高的不良反应风险。而B组和C组并发症的发生率均较低, 以C组最低 (P<0.05) , 但牵拉反应的表现来看, C组牵拉反应的发生率较高 (P<0.05) , 由于浓度较低, 肌松效果较差, 有增加产妇术中出现不同程度牵拉疼痛的可能, 影响到整体的麻醉效果。3组肢体恢复的时间差异也存在统计学意义 (P<0.05) , 浓度越低恢复所需时间越短, 其中A组用时最长。3种浓度的等比重布比卡因对新生儿的影响均较小, 新生儿的1minApgar评分均较好,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综上所述, 0.375%等比重布比卡因应用于剖宫产CSEA, 麻醉起效较快, 麻醉阻滞范围较适当, 肌松效果较好, 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 对产妇及新生儿的影响较小, 具有较好的麻醉效果和安全性。
摘要:目的:探讨0.5%、0.375%及0.25%等比重布比卡因在剖宫产腰麻联合硬膜外麻醉 (CSEA) 中的效用。方法:将拟行剖宫产的足月单胎产妇126例, 随机分为A、B、C组各42例, A组采用0.5%等比重布比卡因, B组采用0.375%等比重布比卡因, C组采用0.25%等比重布比卡因。观察3组麻醉情况及围手术期情况。结果:B组和C组麻醉起效时间均较A组长, C组麻醉起效时间较B组长 (P<0.05) 。C组最高感觉阻滞平面低于A组 (P<0.05) 。3组麻醉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B组和C组出现低血压、心动过缓均较A组少 (P<0.05) 。C组牵拉反应发生率较A组高 (P<0.05) 。B组和C组肢体恢复时间均较A组短 (P<0.05) , 各组新生儿1min Apgar评分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0.375%等比重布比卡因应用于剖宫产CSEA, 麻醉起效较快, 具有较好的麻醉效果和安全性。
关键词:布比卡因,麻醉:脊髓,手术:剖宫产
参考文献
[1]彰宁, 黄科.不同比重布比卡因腰麻用于产科麻醉的临床对比观察[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11, 08 (05) 87-88.
[2]刘艳萍.等效剂量布比卡因轻比重液和重比重液腰-硬联合麻醉用于剖宫产手术对比[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1, 11 (04) 804-805.
[3]彰宁, 周科耀.等浓度布比卡因与左旋布比卡因腰硬联合麻醉用于足月剖宫产的效果分析[J].中国药业, 2011, 20 (07) 58-59.
[4]谢如峰, 郁万友, 魏海燕, 等.小剂量布比卡因复合芬太尼与大剂量布比卡因在老年患者腰-硬联合麻醉中的对比观察[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 (电子版) , 2011, 05 (04) 1171-1172.
[5]Combettes E, Benhamou D.Comparison of a bupivacaine pe-ripheral nerve block and systemic ketoprofen on peripheralinflammation and hyperalgesia in rats[J].European journalof anaesthesiology, 2010, 27 (7) 642-647.
[6]Garg A, Ahmed F, Khandelwal M.The effect of transdermalnitroglycerine on intrathecal fentanyl with bupivacaine forpostoperative analgesia following gynaecological surgery[J].Anaesthesia and intensive care, 2010, 38 (2) 285-290.
等比重布比卡因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0月-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下肢骨折患者262例,男131例,女131例;年龄16~78岁;体质量40~82kg;ASA体格情况分级为Ⅰ~Ⅱ级。排除标准:并存严重心、肺、脑基础疾病者,合并严重肝、肾疾病患者,有出血倾向者,脊柱畸形者,穿刺部位感染及下肢神经病变者。手术患者术前常规进行心电图、心脏及双下肢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血常规、血凝全套检查。将所有患者均随机分为A、B、C组,A组86例,B组87例及C组89例。3组患者性别构成、年龄、体质量、ASA分级和手术时间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麻醉方法
入室后常规监测心电图(ECG)、无创血压(NIB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 O2),面罩吸氧。常规外周静脉穿刺建立输液通道。将麻醉机、吸引器、急救器械及药品处备用状态。患者取侧卧体位,患肢在上侧,下肢屈髋,所有患者均选择L3~4间隙进针,穿刺部位碘伏消毒后铺无菌洞巾,直入法穿刺成功后调整针口斜面向上,脑脊液流出针尾给予等比重布比卡因腰麻液,每5秒钟注入1ml混合液,等比重腰麻液由0.75%盐酸布比卡因注射液和0.9%氯化钠注射液混合而成。A、B、C组使用的等比重布比卡因液量分别为:0.375%布比卡因注射液2ml;0.375%布比卡因注射液2.5ml;0.375%布比卡因注射液3ml。
1.3 观察指标
记录注入等比重腰麻液时及注入等比重腰麻液后1min、3min、5min、10min、30min、60min、120min、240min患者平均动脉压(MAP)、HR及Sp O2。常规对术中麻醉效果和不良反应进行评价。
1.4 评价标准
术中麻醉效果:手术时患者无肢体活动和痛苦表情为优,手术时患者有轻微肢体活动或皱眉表情但不影响手术为良好,手术时患者有明显肢体活动或痛苦表情影响手术为差。不良反应包括吸抑制、恶心、呕吐、眩晕、寒颤、头痛。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多组间两两比较采用q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多组间两两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3 种不同剂量的布比卡因均可产生感觉、运动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最高阻滞平面均达T10。
3组患者不同时间点MAP、HR、Sp O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3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通常蛛网膜下腔阻滞平面超过T4时会引起心排血量下降而出现血压下降、心率减慢,甚至呼吸抑制[1]。麻醉后血压大幅度下降引起严重脑供血不足时会出现恶心、呕吐;因交感神经被阻滞后迷走神经兴奋性相对增强,导致胃肠蠕动增加亦可引起恶心、呕吐。交感神经节前纤维阻滞后外周血管扩张导致机体散热增加,手术室内温度偏低,以及患者消毒区域裸露,使患者体温明显下降可能出现寒颤。麻醉时血压、心率大幅度波动,可能诱发心律失常、急性心肌缺血、心肌梗死、脑梗死等并发症,显著增加围术期风险[2]。腰椎穿刺术后脑脊液漏出多常引起低颅内压性头痛,腰硬联合麻醉术向蛛网膜下腔注入等比重布比卡因腰麻液,其腰穿针针尖为笔尖式,其对硬脊膜为分离而非切割,穿刺后头痛率明显降低[3]。
通过该观察发现,给予患者不同剂量等比重布比卡因腰麻液均可满足下肢手术要求;上侧肢体麻醉起效时间比下侧肢体较短且麻醉维持时间较长,所有患者表现出轻比重液麻醉效果,测试麻醉平面均在脐水平(T10);手术中患者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基本稳定,但监测发现蛛网膜下腔阻滞30min后患者血压出现小幅度下降,其中A组下降幅度最小,B组下降次之,C组下降较明显,但下降幅度均小于基础血压的20%,经适量补液即可纠正,无需使用升压药物;术中镇痛、肌松良好,无需使用任何静脉麻醉辅助药物;所有患者麻醉效果满意;患者术中发生恶心呕吐、眩晕、寒颤率极低,无呼吸抑制发生,术后无头痛出现;所有结果无性别及年龄差异。
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时盐酸布比卡因常用剂量是8~15mg,最大剂量是20mg,该观察使用盐酸布比卡因剂量分别为7.50mg、9.38mg、11.25mg,均在安全用药范围内,因此无局麻药中毒病例发生。等比重布比卡因注射液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时麻醉平面局限在T10及其以下,交感神经阻滞范围较小,回心血量无明显减少,故对患者血压、心率无明显影响[4,5,6]。该观察发现盐酸布比卡因剂量越大时血压下降幅度越明显,可能与阻滞程度更深有关[7]。麻醉平面在T10不影响膈肌及肋间肌运动,不会产生呼吸抑制[8]。3例患者发生恶心、呕吐,可能与迷走神经兴奋性相对增高后胃肠蠕动增强有关[9]。3例患者出现寒颤,均发生在冬春季节,与外周环境温度低相关,必须加强患者保暖措施以减少机体散热[10,11]。我院采用腰硬联合麻醉术向蛛网膜下腔注入等比重布比卡因液,腰穿针细且针尖呈笔尖式,使脑脊液漏出明显减少,脑脊液压力无明显变化,出现低颅内压概率明显降低,术后头痛发生率显著减少。
等比重布比卡因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在我科行初产足月妊娠剖宫产手术孕妇100例, 年龄19~35岁, 体重60~90kg, ASAⅠ~Ⅱ级, 无椎管内麻醉禁忌证及心肺功能不全者。随机分为A、B2组。A组50例, 用轻比重腰麻液5mL (0.75%布比卡因1mL+注射用水4mL) , B组50例, 用等比重腰麻液2mL (0.75%布比卡因1mL+脑脊液1mL) 。
1.2 麻醉方法
患者入室后, 常规吸氧, 不用术前药品, 开放静脉通路, 输入乳酸林格氏液5mL/ (kgh) 。监测血压、心电图和脉搏氧饱和度。右侧卧位, 选L2、3椎间隙穿刺, 硬外穿刺成功后, 置入腰麻针, 侧孔朝向头侧, 有清亮脑脊液顺畅流出, 穿刺成功后。A组患者以10~15s速度注入0.15%布比卡因轻比重液5mL, B组患者以10~15s速度注入0.375%布比卡因等比重液2mL。注药后改平卧位, 观察2组麻醉起效时间、阻滞平面, 同时观察注药后BP、P、SPO2的变化, 术中肌松程度和腰麻术后并发症。血压下降时加快补液及静脉注入麻黄素10mg对症处理。
1.3 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组间比较用t检验, 计数资料用χ2检验。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P<0.05为检验水准。
2 结果
2.1 2组产妇的年龄、身高、体重、孕周及手术时间均无显著性差异, 见表1
2.2 2组起效时间无明显差别 (P>0.05)
麻醉5min后, 针刺测平面, 轻比重组与等比重组具有明显差异 (P<0.05) , 低血压发生率:轻比重组46.0%, 等比重组18.0%, 具有显著差异 (P<0.01) 。术者对肌松的满意率, 轻比重组高于等比重组, 轻比重组术中4例有牵拉反应, 等比重组有12例。恶心、呕吐发生率及术后腰痛发生率2组无显著差异 (P>0.05) , 见表2。
3 讨论
剖宫产多为急诊手术, 要求尽可能快的手术, 术中要求比较好的肌松, 术后多要求行术后镇痛, 并且尽可能不使用对胎儿有害的药物, 而CSEA完全可以满足以上条件[1]。有研究认为局麻药的容积是决定阻滞平面的主要因素[2]。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后, 因交感神经阻滞, 外周血管阻力的下降。交感神经阻滞的程度, 与麻醉阻滞范围相关[3], 而由于妊娠生理的影响, 产妇腰椎代偿性前凸, 使胸腰段的脊柱弯度增大, 脑脊液易向头部逆流, 仰卧位后蛛网膜下腔麻醉药物容易从腰椎向胸椎部位流动。因此, 蛛网膜下腔麻醉后, 产妇血压波动范围较大。本研究发现轻比重与等比重局麻药麻醉起效时间无明显差异, 轻比重组麻醉平面范围广, 肌松效果好, 可满足剖宫产需要。术毕轻比重组麻醉恢复时间明显短于等比重组, 说明比重越轻, 麻醉时间越短。术后恢复快, 有利于早期活动, 促进产妇生理和心理的恢复。总之, 小剂量轻比重布比卡因运用于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行剖宫产术值得临床推广。
注:轻组与等组比较, *P<0.05, △P<0.01
摘要:目的 探讨并比较轻、等比重液用于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下在剖宫产手术中的麻醉效果及并发症。方法 选择我科剖宫产手术100例, 随机分为A、B2组, 各组50例。A组用轻比重腰麻液, B组用等比重腰麻液, 观察比较2组麻醉起效时间, 麻醉平面及并发症。结果 2组麻醉起效时间无明显差别, A组较B组腰麻阻滞平面范围广, 血压变化大 (P<0.05) 肌松效果好, 术中、术后并发症无明显差别 (P>0.05) 。结论 布比卡因轻比重液腰麻阻滞平面广, 肌松效果好, 对血压影响大。
关键词:布比卡因,腰麻,轻比重,等比重,剖宫产
参考文献
[1]穆峰, 毛少磊.联合麻碎在剖宫产术中的应用[J].医学产业资讯, 2006, 3 (20) :43~44.
[2]徐桂茹, 贾方, 桂晓臣, 等.0.15%罗比卡因轻比重腰硬联合麻醉用于侧卧位下肢骨科手术的可行性[J].临床麻醉学杂志, 2006, 22 (7) :518~519.
等比重布比卡因 第6篇
目前关于左旋布比卡因CSEA在剖宫产术中的应用多有报道, 但对胶体预扩容等比重左旋布比卡因CSEA的报道较少见。本研究探讨不同剂量的0.5%等比重左旋布比卡因胶体预扩容CSEA对产妇血流动力学及新生儿Apgar评分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患者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选择120例孕足月单胎行择期横切口剖宫产产妇, ASA I或II级, 年龄20~38岁, 身高156~172 cm, 体重61~89 kg。排除标准: (1) 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先兆子痫等; (2) 胎儿宫内窘迫; (3) 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及频发室性早搏等心律失常; (4) 凝血功能障碍; (5) 二次剖宫产。按注入椎管内不同剂量0.5%等比重左旋布比卡因随机分为:15.0 mg组 (F组) 、12.5 mg组 (P组) 、10.0mg组 (C组) 、7.5 mg组 (E组) 。
1.2 麻醉方法
术前30 min肌注阿托品0.5 mg, 进入手术室后Philips-MP50多功能监护仪连续监测血压 (BP) 、呼吸 (HR) 、心电图 (ECG) 和动脉血氧分压 (SPO2) , 左侧桡动脉穿刺置管监测有创动脉压 (MAP) 。建立静脉通道, 于麻醉前30 min输入6%羟乙基淀粉130/0.4 15 ml/kg·h预扩容, 术中补液均输入复方氯化钠注射液1.5 ml/kg·h。患者取左侧卧位, 常规消毒铺巾, 选择L2~3椎间隙为穿刺点, 采用25 U/16 U腰硬联合麻醉穿刺针行硬膜外穿刺成功后, 置入腰穿针, 针孔朝向头侧, 见脑脊液回流通畅后, 于蛛网膜下隙在15~20 s内缓慢匀速注入0.5%等比重左旋布比卡因:F组注药15.0 mg, P组12.5 mg, C组10.0 mg, E组7.5mg。4组注药后均向头侧置入硬膜外导管3.5 cm, 取仰卧位左倾150°, 若麻醉平面未达到手术要求, 通过硬膜外导管以2%利多卡因补充;若血压下降超过基础值的20%, 立即加麻黄碱10 mg。整个手术过程均给予半开放式面罩吸氧 (3 L/min) 。
1.3 观察指标
监测麻醉前 (T0) , 麻醉后1、3、5、10 min (T1~T4) , 胎儿取出后1、3、5、10 min (T5~T8) 及手术结束 (T9) 时的MAP、HR、SPO2等, 记录产妇麻醉阻滞平面、胎儿娩出时间、出血量、尿量、输液量、麻黄碱追加次数、利多卡因追加量与低血压、恶心呕吐、呼吸困难、寒战、牵拉反应、神经精神症状发生率。同时记录新生儿1、5、10 min的Apgar评分。
1.4 统计分析
所有数据采用SPSS 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组内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数据方差分析, 组间比较采用成组方差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
2 结果
(1) 4组产妇年龄、身高、体重、孕龄及手术时间差异均无显著性。
(2) 4组产妇麻醉阻滞平面、胎儿娩出时间、出血量、尿量、输液量差异均无显著性, 见表1。
F组术中恶心呕吐3例, 寒战2例, 呼吸困难3例, 麻黄碱追加3例;P组术中恶心呕吐1例, 麻黄碱追加1例;C组术中无低血压、恶心呕吐、呼吸困难等;E组术中无低血压、恶心呕吐等, 牵拉反应1例, 利多卡因追加2例。
(3) 4组产妇血流动力学变化见表2。F、P组低血压发生率明显高于C、E组 (P<0.05) 。与T0时比较, T1~T4时F组HR明显减慢 (P<0.05) ;T1~T3、T5~T8时F组MAP明显降低 (P<0.05) ;T1、T5时P组MAP明显降低 (P<0.05) ;T1~T9时4组SPO2无显著性差异 (P>0.05) 。与C组比较, T1、T2、T5、T6时F组MAP明显降低 (P<0.05) ;T1~T4时F组HR明显减慢 (P<0.05) 。与E组比较, T1、T2、T5、T6时F组MAP明显降低 (P<0.05) , T1、T5时P组MAP明显降低 (P<0.05) ;T1~T4时F组HR明显减慢 (P<0.05) , T2、T3时P组HR明显减慢 (P<0.05) 。T0~T9时C、E组MAP和HR无显著性差异 (P>0.05) 。4组新生儿出生后1 min和5 min的Apgar评分均为8~10分, 差异无显著性 (P>0.05) 。
注:与T0时比较, *P<0.05;与C组比较, #P<0.05;与E组比较, $P<0.05
3 讨论
3.1 左旋布比卡因椎管内麻醉的药理特性
临床资料显示, 用于脊髓麻醉时左旋布比卡因与布比卡因效果相同, 用药剂量为4~12 mg, 左旋布比卡因与消旋布比卡因的临床差别很小。有研究者将左旋布比卡因用于腰麻, 结果发现3组 (4 mg、8 mg、12 mg) 的左旋布比卡因剂量与布比卡因相比, 其麻醉效能比为1∶1;将左旋布比卡因腰硬联合麻醉用于剖宫产术的腰麻剂量调整为9.0~10.5 mg, 能达到令人满意的临床效果。为此本文的药物剂量确定为15.0 mg、12.5 mg、10.0 mg和7.5 mg。
3.2 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对产妇及胎儿的影响
椎管内麻醉最常见的并发症是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足月孕妇仰卧位时下腔静脉几乎完全阻塞, 但并不发生低血压[3]。预防产妇麻醉后出现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的方法有产妇左侧卧位、预防托架[2]等, 但麻醉前预扩容或麻醉开始时同步扩容预防腰麻引起的低血压, 近年来受到更多关注[4]。持续低血压可引起产妇脑组织供血减少, 易致产妇术中恶心呕吐, 同时引起胎盘组织供血供氧减少, 直接导致胎儿或新生儿酸血症和Apgar评分降低, 增加了新生儿窒息复苏的几率, 对母儿带来诸多不利影响。晶体液预扩容防止低血压的临床效果已受到质疑, 第三代羟乙基淀粉130/0.4与晶体液相比, 能够显著改善围术期组织的氧合情况, 且对婴儿是安全的。腰硬联合麻醉前30 min预先输入羟乙基淀粉130/0.4比预先输入复方氯化钠注射液, 对稳定和维持产妇术中循环更有临床意义。
4组低血压发生率比较, F、P组明显高于C、E组 (P<0.05) ;而恶心呕吐可能与F、P组产妇T1~T3、T5~T7时MAP明显低于T0时水平, 持续低血压引起大脑供血供氧减少、刺激呕吐中枢有关。
4组新生儿Apgar评分差异无显著性, 可能是因为胎儿娩出前产妇MAP维持较好, 更好地保证了血液在胎盘组织中的有效灌注, 使新生儿各重要脏器有更好的血液灌注, 从而降低了出生即刻新生儿窒息复苏几率。
3.3 胶体预扩容的优势以及对机体及胎儿内环境的影响
腰硬联合麻醉预扩容时, 胶体液较晶体液更具优势, 羟乙基淀粉130/0.4利用胶体渗透压的作用, 维持血管中水分含量, 增强扩容效果, 同时能明显增加心泵功能, 增加心输出量 (CO) , 降低血管阻力, 增加内脏血流, 增加尿量, 提高存活率[5], 在有效预防产妇腰硬联合麻醉引起的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的同时, 减轻了因低血压引起的恶心呕吐等不适, 同时减少了因低血压引起的胎盘组织灌注不足而导致的胎儿宫内窘迫、酸血症、神经发育受损等, 降低了新生儿窒息复苏几率和潜在的新生儿出生后缺陷发病率[1]。
腰硬联合麻醉 (CSEA) 下行剖宫产术可能导致母体严重的低血压、心输出量下降以及胎盘血流减少[6,7]。临床治疗低血压的常用方法为改变体位、静脉扩容和血管活性药 (去甲肾上腺素与麻黄碱) 的使用等。有研究显示, 产妇低血压时应用血管活性药会导致新生儿酸中毒, 晶体液的预扩容作用由于快速再分布而效果欠佳。为了降低胎儿娩出后产妇低血压发生率, 许多学者在麻醉前为产妇预先输注适量胶体液, 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因此, 我们选择了循环稳定性较好的左旋布比卡因, 同时结合术前胶体预扩容技术来探讨不同剂量的0.5%等比重左旋布比卡因腰硬联合麻醉 (CSEA) 对产妇血流动力学及新生儿Apgar评分的影响, 以期找到胶体预扩容0.5%等比重左旋布比卡因CSEA的最佳剂量。
本研究采用中分子羟乙基淀粉130/0.4氯化钠注射液扩容, 可保持血管内液与组织间液的平衡, 不引起组织脱水及肺水肿, 具有维持血容量和提升血压的作用。研究中, 新生儿1min和5 min Apgar评分均为8~10分, 差异无显著性, 提示胶体预扩容不影响胎儿氧供。麻醉前30 min胶体预扩容提高了产妇CO, 具有稳定血流动力学的作用, 很好地抵抗了麻醉后外周血管扩张导致的CO不足, 且恶心呕吐发生率也较低。
3.4 产妇低血压及不良反应的预防和处理
低血压是腰硬联合麻醉下剖宫产术中最常见的严重并发症, 不仅危及产妇安全, 而且可导致胎盘低灌注危及胎儿安全。本研究结果显示, 输入胶体液进行预扩容, 可有效预防麻醉后CO下降, 虽不能防止血压下降, 但可以减轻血压下降的幅度, 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麻醉带来的负面影响。另外, 剖宫产产妇妊娠期间往往已经存在不同程度的组织水肿, 快速大量输入晶体液易出现肺水肿。胶体液能明显改善组织氧供和微循环, 并可增强心肌收缩力。羟乙基淀粉130/0.4的胶体渗透压和血清相似, 血液扩容及血管内半衰期长, 为3~6 h, 可抑制毛细血管渗漏, 降低肺水含量, 有助于预防肺水肿, 较适用于剖宫产产妇术前预扩容[8]。
为了预防低血压发生, 我们推荐在麻醉给药前30 min快速输入羟乙基淀粉130/0.4 (15 ml/kg·h) 预扩容, 从而降低低血压发生率。但F组低血压发生率为30%, 表明交感神经被广泛阻滞 (包括心脏交感神经) 不能用扩容解决, 同时仰卧位子宫压迫下腔静脉对回心血量的影响, 麻醉后可能更为明显。故产妇出现低血压时应积极改善子宫对下腔静脉的压迫, 同时应用麻黄碱进行处理。恶心呕吐是较常见的不良反应, 低血压、迷走神经反应增加以及手术操作、产妇精神因素等均可引起。E组出现的手术牵拉反应可能是麻醉不完全所致。本实验中F组有3例产妇出现胸闷、呼吸困难, 并伴有不同程度低血压、恶心, 测得神经阻滞平面高于T2。说明麻醉平面过高导致呼吸肌麻痹、心脏交感神经被抑制对循环和呼吸的干扰相当大。为防止麻醉平面再次升高, 抬高手术床使产妇处于头高脚低位, 用麻醉机给予人工间断辅助呼吸后好转。E组血流动力学无明显波动, 但肌松不完全。所有产妇SPO2均维持在95%以上, 由于面罩吸氧及辅助呼吸措施, 胎儿娩出后Apgar评分均为8~10分, 表明对胎儿无明显影响。左旋布比卡因对运动神经的阻滞作用相对较弱, 术后下肢运动功能恢复时间短, 对产妇术后功能恢复有益, 且对肝肾功能无明显影响。
综上所述, 预扩容0.5%等比重左旋布比卡因腰硬联合麻醉用于剖宫产术, 可降低低血压和恶心呕吐发生率, 并且不会引起新生儿Apgar评分下降, 其中10.0 mg左旋布比卡因椎管内麻醉后产妇血流动力学更稳定。
摘要:目的 研究胶体0.5%等比重左旋布比卡因预扩容腰硬联合麻醉 (CSEA) 对剖宫产产妇血流动力学及新生儿Apgar评分的影响。方法 选择择期行剖宫产术的产妇120例, 按注入椎管内不同剂量的0.5%等比重左旋布比卡因随机均分为:15.0 mg组 (F组) 、12.5 mg组 (P组) 、10.0 mg组 (C组) 、7.5 mg组 (E组) 。于麻醉前30 min输入羟乙基淀粉130/0.4 15 ml/kg·h, 扩容后行CSEA穿刺。监测麻醉前 (基础值, T0) , 麻醉后1、3、5、10 min (T1T4) , 胎儿娩出后1、3、5、10 min (T5T8) 及手术结束 (T9) 时的有创动脉压 (MAP) 、呼吸 (HR) 、动脉血氧分压 (SPO2) 等, 记录产妇麻醉阻滞平面、胎儿娩出时间、出血量、尿量、输液量、麻黄碱追加次数、利多卡因追加量、低血压和恶心呕吐发生率。同时, 记录新生儿1、5、10 min的Apgar评分。结果 F、P组低血压发生率明显高于C、E组 (P<0.05) 。与T0时比较, T1T4时F组HR明显减慢 (P<0.05) ;T1T3、T5T8时F组MAP明显降低 (P<0.05) ;T1、T5时P组MAP明显降低 (P<0.05) ;T1T9时4组SPO2无显著性差异 (P>0.05) 。与C组比较, T1、T2、T5、T6时F组MAP明显降低 (P<0.05) ;T1T4时F组HR明显减慢 (P<0.05) 。与E组比较, T1、T2、T5、T6时F组MAP明显降低 (P<0.05) , T1、T5时P组MAP明显降低 (P<0.05) ;T1T4时F组HR明显减慢 (P<0.05) , T2、T3时P组HR明显减慢 (P<0.05) 。T0T9时C、E组MAP和HR无显著性差异 (P>0.05) 。4组新生儿Apgar评分差异无显著性 (P>0.05) 。结论0.5%等比重左旋布比卡因预扩容腰硬联合麻醉可安全用于剖宫产术, 能够降低低血压和恶心呕吐的发生率, 并且不会引起新生儿Apgar评分下降, 其中10.0 mg左旋布比卡因椎管内麻醉后产妇血流动力学更稳定。
关键词:胶体预扩容,左旋布比卡因,腰硬联合麻醉,剖宫产术
参考文献
[1]刘绍彬, 汪孟, 刘丽.羟乙基淀粉预扩容在腰—硬联合麻醉产科手术中的应用[J].临床麻醉学杂志, 2013, 29 (1) :82-83.
[2]姚翔燕, 孟凡民, 张加强, 等.剖宫产术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预防托架对产妇血流动力学的影响[J].临床麻醉学杂志, 2010, 26 (5) :447-448.
[3]曲元, 黄宇光.妇产科麻醉分册[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11.
[4]谭冠先, 郭曲练, 黄文起.椎管内麻醉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1.
[5]金善良, 彭章龙, 于布为.不同血浆代用品行诱导期急性超溶液填充产生输液效应的比较[J].临床麻醉学杂志, 2008, 24 (2) :174.
[6]黄绍强.预防剖宫产脊麻后低血压的研究进展[J].临床麻醉学杂志, 2009, 25 (1) :88-90.
[7]蒋卫清, 鲍红光, 高玉洁, 等.胶体液预扩容联合预注血管活性药对产妇腰—硬联合麻醉后血流动力学的影响[J].临床麻醉学杂志, 2012, 28 (10) :964-967.
等比重布比卡因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择期行单侧下肢手术患者60例,男37例,女23例;年龄23~65岁;平均体质量(65.0±12.5)kg;平均身高(162±20)cm。美国麻醉师协会(ASA):Ⅰ~Ⅱ级。术前合并心、肺、肝、肾及脊柱等严重疾患者除外。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2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身高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麻醉方法
术前30min肌内注射苯巴比妥钠0.1g,阿托品0.5mg。患者进入手术室后接多参数监护仪,监测血压(BP)、心率(HR)、呼吸(R)、血氧饱和度(SpO2)和心电图(ECG)。开放上肢静脉通道,输入复方乳酸钠6~7ml/kg,以补充术前禁食缺失量,术中以6~8mg·kg-1·h-1速度输注。穿刺使用B-D公司DurasafeTM腰-硬联合阻滞套件。局麻药配制方法是:0.75%布比卡因2ml+10%葡萄糖注射液1ml。患者取患肢在下侧卧位,头高脚低倾斜5°。于L3~4间隙进行穿刺,进入硬膜外腔后,用腰穿针刺入蛛网膜下腔,见脑脊液流出后,以0.1ml/s的速度注入配制好的局麻药2.5ml。退出腰穿针后,向头端置入硬膜外导管,在硬膜外腔内保留3cm。退出硬膜外穿刺针,妥善固定硬膜外导管。对照组患者保持麻醉体位10min,直到麻醉平面固定后,改手术体位。观察组患者固定好硬膜外导管后(置管必须在1min内完成),立即改平卧位,保持10min后改手术体位。所有时间以蛛网膜下腔开始注药计算。手术时间较长的,当蛛网膜下腔阻滞作用减弱,硬膜外腔注入利-布合剂(2%利多卡因和0.75%布比卡因等容混合液)维持麻醉。麻醉中若收缩压低于基础血压30%或90mm Hg(1mm Hg=0.133kPa),静脉注射麻黄碱5~10mg,若心率<55次/min,静脉注射阿托品0.25~0.5mg。术中输液以2:1的复方乳酸钠和6%羟乙基淀粉进行。视术中出血情况,适量输血。手术结束后,行硬膜外术后镇痛。
1.3 观察指标
(1)感觉阻滞评定:以9号针尖测定皮肤感觉消失节段为阻滞平面。感觉阻滞起效时间(给药后至患者出现发热、麻木等感觉的时间)、最大感觉阻滞平面(给药后完全无痛的平面上界)、感觉平面固定时间(达到最大阻滞平面的时间)、感觉平面消退至S1~2时间。(2)运动阻滞评定:采用改良Bromage评分法分别评定下肢运动阻滞程度。评分标准:0级为无运动阻滞;1级为不能抬腿;2级为不能屈膝;3级为不能屈踝。观察项目:运动阻滞起效时间(给药后患者运动感觉无力的时间)、最大运动阻滞时间(达到Bromage评分3级的时间)及运动恢复时间。(3)血流动力学监测:以患者进入手术室开始测量的血压和心率为基础值,连续监测给药后每隔3分钟的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注药30min以后改为每5分钟监测1次。观察2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1.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
2 结 果
2.1 感觉阻滞时间
观察组感觉阻滞恢复至S1~2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和感觉平面固定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1
2.2 运动阻滞时间
观察组最大运动阻滞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运动恢复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运动阻滞起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1,#P<0.05
2.3 不良反应
2组患者均无明显不良反应。
3 讨 论
椎管内麻醉和全身麻醉均可用于下肢手术。但与全麻相比,椎管内麻醉具有失血量少、降低下肢深静脉栓塞和肺栓塞发生率的优点[1]。腰—硬联合麻醉现已广泛应用于临床。腰—硬联合麻醉既保留了脊麻起效快、镇痛与肌松完善的优点,也便于调节麻醉平面。经硬膜外置管按需追加局麻药可弥补脊麻阻滞时间不够的情况,能满足长时间手术,并可以进行硬膜外术后镇痛。蛛网膜下腔阻滞是将局麻药注入到脑脊液中,局麻药可随脑脊液流动扩散。脑脊液的比重为1.003~1.009。按照局麻药液与脑脊液比重的差别,可将局麻药配制成轻比重、等比重和重比重药液。等比重药液因配置麻烦及麻醉平面的不确定性,较少采用。重比重药液一般是在局麻药中添加适量葡萄糖(5%~10%葡萄糖液)加以配制。重比重液的麻醉效果确切,麻醉范围易于调整,是目前临床中最为常用的蛛网膜下腔阻滞药液[1]。局麻药在蛛网膜下腔直接作用于脊神经前根、后根及脊髓,产生阻滞作用,是脊麻的直接作用;此外,由于自主神经麻痹所产生的生理影响则为脊麻的间接影响。布比卡因为目前蛛网膜下腔阻滞最常用的药物,而且重比重布比卡因用于下肢或髋部手术时,起效快、镇痛效果确切、肌松满意、用药量小及血流动力学平稳[2]。新型的长效局麻药左旋布比卡因和罗哌卡因也已广泛的应用于临床。但有研究认为其阻滞效果不及布比卡因[3,4,5],且价格昂贵。
麻醉药注入蛛网膜下腔后,要在短时间内主动调节控制麻醉平面达到手术需要的范围,必须避免麻醉平面过高,这不仅关系到麻醉的成败,且与患者的安危密切相关。影响蛛网膜下腔阻滞平面的调节因素很多,如:穿刺间隙的高低、患者体位、身高、麻药的性能、剂量、浓度、溶量和比重以及注药速度、针尖斜口方向等。体位的影响主要在注药后5~10min起作用,超过此时限,药物与脊神经充分结合后,体位调节的作用就会无效[6]。下肢手术行蛛网膜下腔阻滞时,应选用L3~4。如果使用重比重局麻药液,保持头高脚低位是很有必要的,使麻醉平面控制在T10水平。应用重比重药液行蛛网膜下腔阻滞时,药液在脑脊液中是下沉的,可以聚积在蛛网膜下腔的一侧,阻滞一侧的脊神经根,从而实现单侧蛛网膜下腔阻滞的目的。重比重局麻药的剂量对阻滞平面影响不大。有报道,仰卧位时应用不同剂量的局麻药,由于重比重的下沉作用,均能达到相同的阻滞平面,但低剂量的阻滞强度和作用时间都小于高剂量组[6]。
单侧蛛网膜下腔阻滞的使用,以骨科或其他单侧下肢的手术最为适宜。这种方法不论对于患者的生理影响方面,或是在麻醉效果方面来说,都远较双侧的蛛网膜下腔阻滞优越[7]。
参考文献
[1]徐启明.临床麻醉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86,126.
[2]赵永军,钟伟娟,杜长黄,等.重比重盐酸罗哌卡因腰-硬联合阻滞用于高龄患者髋部及下肢手术[J].临床麻醉学杂志,2010,26(2):718-719.
[3]Whiteside JB,Burk D,Wildsmith JA.Comparison of ropivacaine0.5%(in glucose5%)with bupivacaine0.5%(in glucose8%)for spinal anesthesia for elective surgery[J].Br J Anaesth,2003,90:304-308.
[4]金沭,陈秉学,谭洁芳,等.0.75%罗哌卡因与0.75%布比卡因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应用于剖宫产手术的评价[J].中华麻醉学杂志,2001,21(6):337-339.
[5]黄绍强,王婷婷,李宁,等.三种不同局麻药腰麻最大运动阻滞效应的比较[J].临床麻醉学杂志,2010,26(5):670-673.
[6]庄心良,曾因明,陈伯銮.现代麻醉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086-1087.
等比重布比卡因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我院2012年1~12月收治的100例下肢手术患者为观察对象, 男58例, 女42例, 年龄18~67 (41.2±13.3) 岁, 患者手术时间均在3h以上。随机分组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50例, 两组临床资料对比无明显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患者送入手术室后及时建立静脉通道, 并对患者的BP、Sp O2和ECG等生命体征指标进行连续监测, 两组患者均接受腰-硬联合麻醉, 即腰麻作用完全消失后, 实施术后镇痛或是硬膜外麻醉。观察组患者接受患侧在上体位进行麻醉穿刺, 硬膜外穿刺成功置管后, 实施腰麻穿刺, 流出脑脊液后, 行3ml的0.5%轻比重布比卡因麻醉, 即1ml注射用水与2ml的0.75%盐酸布比卡因制成的混合溶液, 麻醉起效后, 固定麻醉平面并变为手术体位[2]。对照组患者接受患侧在下体位进行麻醉穿刺, 硬膜外穿刺成功置管后, 实施腰麻穿刺, 流出脑脊液后, 行3ml的0.5%重比重布比卡因麻醉, 即1ml的10%GS与2ml的0.75%盐酸布比卡因制成的混合溶液, 麻醉起效后, 固定麻醉平面并变为手术体位[3]。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行统计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数据采用t检验,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观察对象手术麻醉效果对比无明显的统计学差异 (P>0.05) 。见附表。
3 讨论
本次研究使用相同剂量的0.75%布比卡因假如1ml的10%葡萄糖液或1.8ml注射用水制成重、轻比重的腰麻液下肢手术麻醉过程中, 结果表明, 两组患者均未出现运动和感觉阻滞症状, 且对健侧肢体影响较小, 患侧肢体麻醉效果更加理想。使用轻比重布比卡因进行麻醉的下肢手术患者, 术后麻醉作用消失较快, 下肢运动神经阻滞和低血压症状发生率较低, 对患者循环功能影响较小, 且阻滞平面更加易于控制, 因而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摘要:选择我院2012年112月收治的100例下肢手术患者为观察对象, 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观察组行0.5%轻比重布比卡因麻醉, 对照组患者行0.5%重比重布比卡因麻醉, 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麻醉效果。两组患者最高阻滞平面、维持时间、达峰时间和起效时间等临床指标对比无明显的统计学差异 (P>0.05) 。由本次临床研究结果可知, 下肢手术患者接受0.5%轻比重布比卡因麻醉, 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下肢手术,不同比重,布比卡因,麻醉
参考文献
[1]李丽华.不同比重布比卡因在老年患者腰硬联合麻醉中的临床观察[J].医学理论与实践, 2009, 22 (7) :764-765.
[2]何相好, 郭霞.不同比重布比卡因行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在老年患者下肢手术的作用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 2011, 6 (11) :151-153.
等比重布比卡因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