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海事大学校徽
大连海事大学校徽(精选12篇)
大连海事大学校徽 第1篇
大连大学校徽
大连大学(Dalian University)简称连大(DLU),坐落于国际花园城市大连市金州区、中国15个副省级城市之一的大连市,是大连市属重点建设大学。学校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49年4月成立的大连大学(1950年7月大连大学建制撤销)、1948年3月成立的关东文法专门学校(后为大连师范专科学校)、1950年10月成立的旅大市卫生学校(后为大连市卫生学校)。1987年10月,大连大学、大连师范专科学校、大连市卫生学校三校合一,组建新的大连大学。
2014年,入选卓越教师培养计划。
大连大学是一所拥有哲、法、经济、教育、文、史、理、工、医、管理10大学科门类的综合性普通高等学校。
截止4月,学校有25个学院,61个本科专业,20个一级硕士学位授予点,120多个二级硕士学位授予点,全日制在校学生15000余人,外国留学生、继续教育学院学生5000余人,设有附属中山医院、附属新华医院2所三甲医院。
历史沿革
大连大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始建于1949年4月成立的大连大学。
1950年7月大连大学建制撤销,1978年10月成立大连工学院旅大分校,后为大连工学院分院;1983年11月大连工学院大连分院独立办学更名为大连大学;
1948年3月成立的关东文法专门学校(后为大连师范专科学校)
1950年10月成立的旅大市卫生学校(后为大连市卫生学校);
1987年10月,大连大学、大连师范专科学校、大连市卫生学校三校合一,组建新的大连大学,大连大学设工学院、师范学院、医学专科学校。时任大连市副市长赵亚平出任新的大连大学校长、党组书记。
文化传统
校训
文明 自强 求是 创新
文明 是时代对人才的呼唤,也是我们学校应该追求的特色。未来的世界充满激烈的竞争。什么是最强的竞争力?文明是最强的竞争力。靠文明铸成的综合素质,把高度科学文明精神融入每个人的血液,中华民族才能像奔流不息的黄河永远向前!大连大学才能实现跨越式发展!
自强 是中华民族从屈辱到自强的灵魂,也是大连大学取得重大进步的精神支柱。消极等待,怨天尤人,永远不能成为强者。越是困难,就越要自己努力,越是后来者就越要自强不息,这才是大连大学当前和永远倡导的精神状态。
求是 是历代伟大革命导师提倡的思想方法。我们前面的路很长,建设一所优秀大学的任务还很艰巨。只有不倦地学习,崇尚科学,追求真理,把解放思想、坚持改革的气魄和严谨治学、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我们才能进步,事业才能发展。
创新 是历史前进的钥匙。时代在飞速前进,事物在不断变化,只凭前人的经验,照搬别人的成果而缺乏研究问题的能力,缺乏超越意识和主体意识,就只能永远跟在别人的后面爬行,我们大连大学就是要有自己的个性,自己的特色,自己的语言,自己的行动。
校徽
一、释义
校标共由三部分组成:
中心主体部分由三个汉语拼音字母G、S、Y变化组合而成,纪念大连大学由工学院(G)、师范学院(S)和医学院(Y)三校合并的办学历史。构图型似一本展开的书托起三个相连的圆环,展开的图书意味着大学是知识的殿堂,其位于三环之下,标志着大学的以人为本,以科学为本的办学思想,同时,Y的变体像一双手和展翅高飞的雄鹰,寓意大学以三校合一为崭新的起点,三校紧密连接在一起,通过全体师生的努力,奔向更加灿烂的明天。
第二部分由“大连大学”的中文和英文Dalian University共同组成一个圆环。
校标整体呈圆形,除具有美好和谐之意外,另标志着大连大学三所学院完成了由松散性联合过渡至实质性联合的过程,真正实现了学校严格办学意义上的.完整。
校标整体色调采用蓝色,取材于大海的颜色,象征大连大学立足于大连。
第三部分由中间字母下方的波浪型图案和日期组成。波浪代表海滨城市大连,体现了我校立足于大连,扎根于大连,服务于大连,为大连市培养“会做人、会学习、能做事”的应用型人才的办学特色;波浪上的阿拉伯数字“1987.10.6”为三校合一的时间,即大连大学建校时间。
校歌
作词:赵亚平作曲:杜明
走近广阔的大海,奔向高耸的山脉,
扎根原生的土地,告别过去,走向未来;
体会大海的胸怀,学习高山的气概,
感受大地的厚重,新绿勃发,满园豪迈。
啊,大连大学,我的生命已和你融在一起,
啊,大连大学,你是我心中的挚爱。
今天,你使我英姿焕发,
明天,我为你增光添彩。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校徽-四川大学
2.校徽:中国农业大学
3.中国海洋大学校徽图片
4.四川大学校徽
5.首都经贸大学校徽
6.军医大学校徽
7.山西大同大学校徽
8.南京师范大学校徽
9.烟台大学校徽
10.东北林业大学校徽
大连海事大学校徽 第2篇
截至3月,济南大学共占地243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102万余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21.4亿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3.7亿元。图书馆建筑面积6.3万平方米,藏书及电子文献460万册,中、外文现刊4200余种,电子期刊23000余种。全日制在校本科生、研究生、留学生共35916人。
历史沿革
山东建筑材料工业学院时期
1942年建校,山东省战工会决定成立山东省建国学校,黎玉兼校长(1942年7月)。
1949年10月9日,“南京国立高级窑业学校”迁至博山(今淄博市博山区),建立华东财办工矿部博山窑业学校,山东窑厂总工程师卢开津博士兼任校长。
1950年8月,开始招收初中毕业生,培养中等技术人才,学制三年。同年,学校改名“华东工业部山东窑业学校”。
1952年9月6日,工业干部学校、窑业技术学校正式合并,改建“山东省博山工业技术学校”
1978年12月28日,经国务院批准,学校改建为山东建筑材料工业学院,开始招收本科生,并保留部分中专专业,受国家建材总局和山东省双重领导,以国家建材总局为主。
1980年11月,经建筑材料工业部与山东省政府协商,同意该院在济南建设新校址,学校本科部开始陆续由博山迁至济南,部分中专专业仍在博山,淄博校区改为山东建材工业学院分院(后来合并到山东理工大学)。
济南联合大学时期
1978年济南师范专科学校建校。
从大学校徽的更新看校徽设计 第3篇
关键词:校徽,象征,传统文化
0 引言
大学校徽是大学形象识别系统的核心, 是大学文化的代表, 是大学精神的浓缩和精华。近些年来, 随着国家对教育的重视, 我国高校数量增加迅猛, 从1936的108所, 增加至2010年的2305所, 每所学校都要建立自己的大学形象识别系统, 在这个系统中, 校徽是核心。
1 校徽的起源与发展
最早的校徽起源于欧洲中世纪。当时, 只有一些自由团体和学术团体, 类似于“商业行会组织”, “享受广泛的自由权”, 校徽就是这些团体具有特殊意义的徽章。
据考证, 徽章源于一种标识, 最初是氏族的族徽, 为国王所独有。随着历史的发展, 国王开始把自己独有的这种象征王权的徽章奖励给臣下, 从而使徽章具有了奖赏的作用。大臣、贵族纷纷效仿国王开始制作象征一定等级权力的族徽, 并在图案设计上形成一定的风格, 如以盾牌为核心, 盾牌左右两侧为对称的凶猛野兽或手持武器的勇士, 顶端是象征权力的徽冠或其他圣物。这就是欧洲盾形徽章的起源。
2 大学校徽分析
高校校徽的设计体现东西方文化的差异。现代意义上的大学源自欧洲, 我国院校设置借鉴欧洲的办学理念, 校徽设计自然少不了对西方校徽设计的模仿。西方人思考问题比较具体实在, 因此会用实际的物品代表实际的意义。如盾牌、十字架、教堂、人、绶带、书等。
校徽设计是言意象三者的统一, 使得校徽有明显的象征意义, 更多地体现了图形的内在精神。如人民大学校徽设计, 龙舟上三个人正在划船, 体现同舟共济;北京大学校徽设计, 采用传统书法字体, 两个背对背的人和一个站立的人, 构成“三人成众”, 体现“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山东大学校徽设计, 图案上部“山”字是中国象形文字“山”的变形。底部是“大”字变形, 像浩瀚大海, 寓意学海无涯。“山”、“海”一体, 极易使人联想到“书山有路勤为径, 学海无涯苦作舟”, 表现山东大学师生勤奋求知, 勇攀科学高峰的精神。
以下分几种典型类型, 分别分析校徽的设计。
2.1 复兴传统型校徽设计
湖南师范大学的老校徽 (如图1) , 以SF组成燃烧的蜡烛, 其下方是打开的书本, 用蜡烛隐喻光明和真理, 以书本象征知识和智慧。
学校旧校徽颜色昏暗, 主体图形模糊, 与学校蒸蒸日上的发展和仁爱精勤的校徽不够吻合, 显得陈旧落伍。2000年, 随着高校形象识别系统的发展, 为使得学校的校徽与时俱进, 体现时代精神, 湖南师范大学开始启用新校徽。图2为新校徽的设计。这次校徽设计以湖南师范大学的首字母H和N进行创意、简化和组合, 形成图形, 像一个“人”字, 体现学校百年树人的办学理念, 同时, 这个图形又是一本翻开的书, 体现教书育人, 开卷有益的思想。
新校徽的设计更加简洁, 色彩更加明亮, 主体图形有重要的象征意义, 将湖南师范大学学生的朝气和向上的精神表达了出来。无论是视觉效果还是文化理念, 均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
2.2 发展演绎型校徽设计
如图3所示, 徐州师范大学的校徽主体设计源于校内的标志性建筑——钟楼, 这是江苏师范大学迁至徐州市铜山新区以后的新建筑, 正对学校的东门, 建筑风格简洁大方, 对称而稳重。这种设计是比较有代表性的以校园的典型建筑的抽象作为校徽设计的核心, 这是很多国内高校校徽设计经常采用的方法。如东南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
随着人们视觉文化的提升, 我们希望看到校徽中蕴含更多的文化意蕴。2011年11月, 教育部通过了学校的更名, 由“徐州师范大学”, 正式更名为“江苏师范大学”, 这促进了学校校徽的更新。
2012年3月18日正式更名为江苏师范大学, 简称江苏师大, 随着学校的更名, 以校徽为核心的整个高校形象识别系统也进行了更新, 校徽设计见图4。新校徽的设计从学校的地理历史背景入手, 融入了更多的传统文化。江苏师范大学校徽由建校时间、校名中英文、盾牌、“龙载日”图案及玉兰花等元素组合而成。校标整体构图为圆形, 代表圆满恒久、团结和谐、博大精深之意。盾牌代表庄重典雅、高贵与荣耀。核心图案“龙载日”来源于汉代瓦当, 意指学校地处汉文化发源地。徐州的前身是东夷之首的徐氏部族, 虎图腾是该氏族的族徽, 新校徽设计以汉画像石中的虎图腾为中心元素, 喻示学校事业发展龙腾虎跃、蒸蒸日上, 也象征学校对国家教育事业的抱负和担当。盾牌的下半部分是水的象征, 寓意该校建于江南水乡, 发展于苏北, 龙行水上。校徽中的玉兰花象征纯洁与奉献, 盾牌刚强, 玉兰柔美, 刚柔并济, 符合中华民族传统的审美。
新校徽的色彩设计也更加丰富, 校徽标准色定义为黑色和红色, 红色是中国传统的民族色彩, 象征热情奔放, 喜庆热闹, 黑色是最有包容量的色彩, 稳重大方。另外配有金色、蓝色、绿色作为辅助色彩, 起到衬托的作用, 增加了学校的表现力, 避免了颜色误用引起的混乱。
2.3 改良扩展型校徽设计
西安交通大学是国家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 为我国最早兴办的高等学府之一。其前身是1896年创建于上海的南洋公学, 1921年改成交通大学, 1956年交通大学响应国家建设西北的号召内迁西安, 1959年定名为西安交通大学。
从目前学校保留的文字资料来看, 该校最早启用的校徽是1926年确定的, 校徽为圆形, 中间有一铁砧, 向左斜靠着一把铁锤, 右边有五节链条相垂, 上面摆放着中西书籍数本, 铁砧底座上刻有创校年代, 后面的背景为一盾形, 有勉励交大人当忠于一己, 勇于前进之意。环绕盾牌是一圈齿轮形, 似电机中转核的横截面, 表示工程与交通之意, 也可喻其为交通事业, 外圈刻有学校的中英文校名, 见图5。
该校徽设计含义:铁砧、书籍、一圈齿轮形, 略似电机中转核的横截面, 表示工程与交通之意。这款校徽的设计代表了西安交通大学鲜明的办学特色和严谨的治学精神, 同时, 将交通之意隐喻其中。
新校徽的设计, 将其外轮廓改为圆形, 校徽的主体图像更加清晰, 外面一圈齿轮齿数减少, 相对规整。新校徽更加简洁明了, 铁砧和书籍有很好的象征意义。
3 总结
以上几所学校校徽的外形不再沿用西方校徽的盾形外形, 而是采用圆形, 这体现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古代中国人在对宇宙的认知中, 认为天圆地方, 春秋四季的轮回, 形成了中国人特有的循环论的时间观与历史观, 这种特有的时空观使中国人对圆形充满了偏好, 圆成为运转无穷、生生不息的表现。所以, 在校徽设计中, 以圆形替代西方常用的盾形, 这体现出了对传统文化的领会和对中西文化差异的认知, 国内校徽的设计已经逐渐走出对西方校徽的模仿, 有了自己独特的设计内涵和设计理念。
这些设计虽然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 但是整体上形式单一, 造型雷同, 创新不够彻底;表现方式粗略, 抽象不够深刻, 没有更高的格调。在今后的校徽设计中, 我们要从传统出发, 挖掘深层次的文化特征, 使得校徽融信息化、视觉化、现代化于一体, 与时俱进, 推陈出新。
参考文献
[1]张庆林, 韩超.高校要有名牌意识, 名牌是高校的生命——高校校徽管理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2.19:88-90.
[2]向黎, 李卯.论民国时期大学校徽的文化诉求[J].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0.8:106-108.
[3]洪缨.纹章学影响下的欧美大学校徽[J].艺术评论, 2011.9:123-125.
[4]李金桥.大学校徽设计的形体分析[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 2011.10:100-103.
[5]于娜.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大学校徽设计中的应用[J].大众文艺:89-90.
[6]高金锁.大学校徽设计中的汉字引用分析[J].包装工程, 2007.4:128-130.
从北京大学的校徽说起 第4篇
本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是人教版必修三第五章“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的一部分内容,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是对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原因的深刻反思,带来了对旧文化的彻底批判,并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做好了思想准备。
二、课堂教学实例
1.导入幻灯片:北京大学校门、校徽、校训的一组图片
师:同学们好!请看这组图片,应该是比较熟悉的吧?北京大学的校门、校徽和校训。北大校徽最初是在1917年由鲁迅先生设计,后几经演变,成为今天的样式。北大人称之为“北大红”,这是因为红色是校徽特别选定的颜色。同学们对于这个校徽有什么样的认识呢?
生:(自由发言)校徽上有英文PEKING UNIVERSITY,表示中西结合;1898说明北大1898年成立;它的前身是京师大学堂;北大两个字是篆体字;两个篆体字像是人形……
师:同学们观察到了很多。校徽中,“北大”两个篆体字上下排列,构成了三个人形,这样就突出了一个办学理念,即“以人为本”。正所谓“大学,因大师而大,更因大学生而大”。
2.教学主环节
(展示幻灯片“自主学习填空”)
师:给同学们10分钟的时间,结合我们刚才提到的学习目标,自行阅读课本内容。在阅读过程中,把学案“自主学习填空”部分完成。
等待时,教师查看学生的填写情况,并请两个学生把自己的答案写在黑板上。
师:时间到,來看看大家做的情况。前面都没有问题,就是新文化运动的意义这里能否再精炼一些?
生:猛烈冲击了传统封建思想。
生:宣传了民主与科学的新思想,还有马克思主义。
师:总结一句话:冲击了旧思想,传播了新思想。
(幻灯片展示填空答案)
师:好了,基础知识我们就学习到此。下面我们将要以问题和材料的形式来解决本课中的重难点知识。
师:(幻灯片)第一个问题:当时的中国为什么会发生新文化运动,如何理解“新”的含义?
生:以前的探索都失败了。如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还有辛亥革命。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的先进科技,戊戌变法主张君主立宪制,辛亥革命建立了民主共和制。
师: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都是政治制度。还有呢?
生:西方先进科技、政治制度……思想!
师:好。那“新”在哪里?
生:新文化运动主张民主与科学,“新”在学习西方思想。
师:以前学习西方思想吗?和这次有区别吗?(学生思考)
师:以前也学习思想,不同的是以前不以思想为主,也没有批判中国的封建思想。所以“新”是指宣传民主与科学,猛烈抨击中国的传统封建思想。
三、教学总结与反思
这节调研课,引入了学案教学和多媒体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这个班的学生表现得不错,课堂气氛活跃,勇于回答问题,使我的教学设想基本实现。
课堂教学中,问题的设计、材料的选取,要体现出一定的层次性。课堂教学就如一个分层递进的登山过程,教材的文字、图片以及教师补充的各种材料,从属于不同的知识类型和学习方式,成为登山路上的景观。在教学设计中,我充分注意到了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材料选取和问题设置时,体现了较强的层次性。课堂导入中对北大校徽校训的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原因,新文化运动的评价及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和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复述,都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锻炼了学生思考和合作探究的能力。对于第二个问题如何具体理解新文化运动内容的“三个提倡三个反对”,理论性较强,学生表达清楚比较难。我一方面提示些结论性的语言,如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指导思想,也就是它的核心内容;另一方面重视引导学生的思维,如“宣传新文学有什么意义呢”这样的问题,逐步解开了这个难题。这里我并没有采用合作探究的形式来完成,因为对于高一学生而言,理论性较强的思考引导着来理解更为有效。
课堂教学结束了,编写教学案例是对课堂教学行为进行文本化的处理。在这个教学案例的撰写中,我还参考了木垒一中历史教师的听课笔记,力求维持课堂活动的原貌,以使读者尽可能对此课堂教学展开批评,给出建议,从而推进历史课堂教学的进步。
山西大同大学校徽 第5篇
山西大同大学(Shanxidatong University),是一所山西省属应用型多科性大学,是“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2006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由原雁北师范学院、大同医学专科学校、大同职业技术学院、山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合并组建而成。办学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
学校坐落于历史文化名城大同,实行两校区办学,御东校区位于大同市御东新区风景秀丽的文瀛湖畔,新平旺校区位于大同市矿区平泉路。据2014年6月学校网站显示,该校占地面积2121亩,建筑面积90.7万平方米。教学科研设备总值2.8亿元,图书馆藏书215万册。
截至2015年底,山西大同大学下设16个学院,1所附属医院。有58个本科专业(含三个方向)。共有全日制在校生3万多人,继续教育学生1.5万多人。
校史发展
学校前身
雁北师范学院
1958年,晋北师范专科学校创建。
1962年,晋北师范专科学校撤销。
1976年,晋北师范专科学校复校并更名为雁北师范专科学校。
1993年,雁北师范专科学校升格为雁北师范学院。
大同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1965年大同卫生学校升格为大同医学专科学校。
山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1950年,大同煤炭工业学校创建。
1958年,大同煤炭工业学校升格为大同矿业学院 。
1959年,大同矿业学院改建大同煤矿专科学校。
1961年,大同煤矿专科学校改建大同煤矿学校
1975年,大同矿务局职工大学创建(合署)。
1984年,大同煤矿学校更名为大同煤炭工业学校。
1999年,大同矿务局职工大学、大同煤炭工业学校合并升格为山西矿业职业技术学院 。
2004年,山西矿业职业技术学院更名为山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大同职业技术学院
1999年,大同高等专科学校、大同教育学院合并升格为大同职业技术学院。
大同高等专科学校
1978年,大同师范专科学校创建 。
1984年,云中大学(专科)创建。
1990年,大同师范专科学校并入云中大学(专科)。
1993年,云中大学(专科)更名为大同高等专科学校。
大同教育学院
1984年,大同教育学院创建。
合并建校
2002年7月22日,教育部发文批准筹建山西大同大学。
2006年雁北师范学院、大同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山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大同职业技术学院合并组建山西大同大学。
7月1日,山西大同大学隆重举行揭牌庆典大会。
山西省委、省人大、省级政府、省教育厅及大同市委的有关领导莅临大会祝贺 。
陕西科技大学校徽 第6篇
陕西科技大学(Shaanxi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位于西安市未央大学园区,是“十二五”期间陕西省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也是中国西部地区唯一一所以轻工为特色的多科性大学,入选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和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陕西省人民政府与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轻工集团公司共同建设的重点高校。
学校创建于1958年,时名北京轻工业学院,是新中国第一所轻工高等学校;1970年迁至陕西咸阳,改名为西北轻工业学院;1978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88所重点院校之一;学校划转到陕西省,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的体制;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陕西科技大学;学校主体东迁西安。
截至3月,学校有西安和咸阳两个校区,总面积亩,建筑面积118.4万平米,其中西安校区占地面积1590亩;学校有专任教师1200多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近600人;有全日制各类在校学生22600多人,其中博士、硕士研究生近2400人;图书馆藏书210万册。
办学历史
学校创办于1958年,时名北京轻工业学院。
1970年,迁至陕西咸阳,定名为西北轻工业学院;。
1977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88所重点院校之一。
学校原隶属于轻工业部,19划转到陕西省,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的体制。
20,经教育部批准,西北轻工业学院更名为陕西科技大学。
20,学校主体东迁西安。
文化传统
校训
至诚至博
“诚”和“博”是从中国古代前贤名句选取而来,体现了陕西科技大学的传统精神。“诚”是维系人类社会的最高道德规范,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诚”的含义包括诚朴、诚信、诚实,蕴涵朴实无华,以诚相待,取信于人。“博”是指学问渊博,是人生追求学问和事业的境界,含义是博大精深、经天纬地,又指胸怀宽阔,海纳百川。“至”是达到。“至诚至博”是人生的`追求目标,做人达到诚实守信,朴实无华;达到博学、知识丰富精深。诚实而博学,博学而求诚,诚实有德,博学有才。诚和博是师生共同遵守的道德和学问准则。[42]
校歌
《远航》
迎着祖国初升的太阳
我们从首都北京起航
渭水之滨,搏击风浪
三实作风放飞理想
回首往昔书写国计民生的篇章
面向未来锻铸中国轻工的辉煌
让我们扬起风帆满载人类幸福的梦想
远航远航远航
肩负民族振兴的希望
我们在科学海洋荡漾
至诚至博,发奋图强
传承文明桃李芬芳
回首往昔书写国计民生的篇章
面向未来锻铸中国轻工的辉煌
让我们扬起风帆满载人类幸福的梦想
远航远航远航远航
校徽
陕西科技大学校徽由图形和文字两部分构成,以蓝色为基调。蓝色给人以理性、宁静、深邃、无限之感,是科技的象征;图形以五条青色向上的波浪条形和蓝色的半圆相互交叉组合,象征“运动”和“发展”;文字采用郭沫若的手写体和英文的大写印刷黑体。
陕西科技大学校徽寓意深远,五条波浪代表数字“5”,蓝色半圆和白色半圆的组合代表数字“8”,暗含陕西科技大学创建于1958年;左、右两侧半圆分别代表东西文化,寓意陕西科技大学是融东西文化于一体的高等学府;五条向上的波浪代表陕西科技大学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将遵循至诚至博的校训,开拓进取,实现跨越式发展。五条青色的波浪和蓝色半圆交叉隐喻“青出于蓝胜于蓝”之义,代表陕西科技大学培养的高级技术人才将遍及五大洲。
校旗
陕西科技大学校旗由学校标准色、校徽和学校字体组成,设计简洁、大方。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电子科技大学求职简历封面
2.科技大学毕业生个人简历模板
3.中国科技大学校徽
4.华中科技大学校徽图
5.内蒙古科技大学校徽
6.青岛科技大学校徽
7.鞍山科技大学校徽
8.华中科技大学校徽
9.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校徽
黄河科技大学校徽 第7篇
黄河科技大学一般指黄河科技学院
黄河科技学院位于河南郑州。学校创立于1984年10月;1994年2月,经国家教育委员会批准建立民办黄河科技学院,实施高等专科学历教育;3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在民办专科层次的基础上建立新的本科层次的黄河科技学院;20取得学士授予权;20通过国家教育部普通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年被教育部批准为“应用科技大学改革试点战略研究单位”。并成为中国应用技术大学联盟的首批成员和河南省首批转型发展试点高校;学校获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学校“黄河众创空间”被科技部认定为全国首批众创空间,学校获批“河南省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河南省首批示范性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院校”。,学校荣登首批“全国高校创新创业工作50强“榜单,学校大学科技园被认定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学校获批“河南省创业孵化示范基地”“河南省省普通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先进单位”。,学校创业园获批“全国大学生创业示范园”,学校获批“河南省首批高校双创基地”。学校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敢为天下先的创新创业史,曾两次被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商学院写进教学案例,并被《人民日报》《华盛顿邮报》等中外著名媒体多次报道。
截至204月,学校在郑州市有两个校区,在济源市建有一个校区,总占地2800多亩,校舍建筑面积100多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价值2.4亿元,馆藏图书300万册;有全日制在校生30000余人。
历史沿革
黄河科技学院创立于1984年。
1994年,经国家教委批准实施专科学历教育。
2000年,经教育部批准实施本科学历教育。
年,取得学士授予权。
年,通过国家教育部普通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
2013年,被教育部批准为“应用科技大学战略研究试点单位”。
20,学校“黄河众创空间”被科技部认定为全国首批众创空间,学校获批“河南省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河南省首批示范性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院校”。
年,学校荣登首批“全国高校创新创业工作50强”榜单,学校大学科技园被认定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学校获批“河南省创业孵化示范基地”“河南省省普通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先进单位”。
年,学校创业园获批“全国大学生创业示范园”,学校获批“河南省首批高校双创基地”。
文化传统
校徽
校徽释义:黄河科技学院,一轮喷薄欲出的太阳
一轮充满生机活力的朝阳
从一片美丽富饶的土地上喷薄欲出
以其敢向历史挑战、敢向未来宣战、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和胆略
昭示着黄河科技大学辉煌事业的`崛起以及无限壮丽的广阔前景
图中倾斜并列的三道线,所显示的光芒感、速度感
表现了黄科大人以数量求发展、以金钱为生命、奋力拼搏、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7]
校训
厚德博学,砺志图强
厚德,道德情操和理想追求, 学校教育为本;德智体美为先。出自于《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博学,学识广博,即宽厚的基础理论、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娴熟的基本技能;文理兼黄,百科兼收,专业领域游刃有余,高质量、复合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砺志,磨砺坚强意志,志向专一,坚忍不拔、知难而进,迎难而上, 注重陶冶学生的人文精神。
图强,发奋图强是人的信念及精神。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建筑科技大学毕业求职简历模板
2.电子科技大学求职简历封面
3.科技大学毕业生个人简历模板
4.校徽-北京科技大学
5.华中科技大学校徽图
6.内蒙古科技大学校徽
7.青岛科技大学校徽
8.鞍山科技大学校徽
9.华中科技大学校徽
大连海事大学校徽 第8篇
关键词:河北大学校徽,视觉语法,多模态话语分析
20世纪90年代兴起了多模态话语分析的浪潮。国外的O’Toole, M和Kress, G & van Leeuwen, T为多模态话语分析建立了早期的理论模型。随后,Royce, T. 和O’Halloran K. L. 等人也不断丰富其理论基础。国内的语言学家,如李战子、胡壮麟、张德路、朱永生也纷纷对多模态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有些学者还对漫画、广告、PPT、网页和教科书等的多模态语篇进行了实证研究。然而,对与高校文化相关的校徽的多模态分析寥寥无几。本文主要对展现河北大学文化的校徽进行多模态话语分析,旨在解读其再现、互动和构成意义。
一、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
多模态话语分析是指运用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感觉模式,通过语言、图像、声音、动作等多种手段和符号资源进行交际的现象。
韩礼德 (Halliday M. A. K.) 的系统功能语言学是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他认为语言系统有三个元功能 :概念、人际和语篇功能。随着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的不断丰富和发展,它不仅能被用于分析各种语言语篇,还能被运用于对视觉图像、声音、媒体和电影等多模态交际手段之中。其中,以Kress, G & van Leeuwen为代表的分析框架开始被广泛运用。
Kress, G & van Leeuwen在其Reading Images:TheGrammar of Visual Design中以韩礼德的语言系统三大元功能为基础,对视觉语言进行了系统性分析,提出了视觉语法的基本分析框架。依照韩礼德的理论,他们提出了视觉语法的三个意义层面 :再现意义、互动意义和构图意义。
二、河北大学校徽的多模态话语分析
河北大学是河北省综合性公立高校之一,坐落于历史文化名城保定市。建校90多年以来,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知识分子。其校徽更是学校魅力和文化的彰显。
(一)再现意义分析
在视觉语法中,与系统功能语法中的概念功能相对应的是再现意义。它在视觉上再现了图像中的人、事、地点三者之间的关系。再现意义分为叙事再现和概念再现。叙事再现体现的是变化过程、动作和事件、转换性的空间安排 ;概念再现体现的是图像的类别、结构和意义,参与者通过各自的属性、类别及特征来体现相互间关系。
河北大学校徽是一种概念再现图像。在河北大学校徽图像的意向中,中心部分为中国长城背景,配有篆字“河北大学”,周围是河北大学英文“HEBEI UNIVERSITY”以及建校年份等参与者联系起来构建了河北大学校徽的整体面貌,展现了其悠久的历史。万里长城起源于河北山海关,象征着河北和燕赵大地 ;下边的“河”意味着黄河,水象征着人才培养,说明河北大学依托黄河的智慧,是智慧的聚集地 ;长城的图案为“U”型,是“University”的简写,这象征着河北大学是一所综合性高等学府。
(二)互动意义分析
在视觉语法中,与系统功能语法中的人际功能相对应的是互动意义。它是指图像的制作者、图像所表征的事物与图像观看者之间的关系,同时提示观看者对表征事物应持有的态度。接触、社会距离、权势关系和情态是构成互动意义的四个要素。情态是互动意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指人们对客观世界所做的陈述的真实性和可信度。河北大学校徽为蓝色,高饱和的蓝色代表着成熟、永恒和包容,象征着河北大学办学理念。
(三)构图意义分析
在视觉语法中,与系统功能语法中的语篇功能相对应的是构图意义。它指的是图像的整体构成,即各个构图元素组成一个有意义整体的方式。它主要通过信息值、显著性、取景来实现的。本文主要分析其信息值。
信息值是通过各元素在图像中放置的位置来体现的。左边已知信息,右边新信息 ; 中间核心信息,边缘信息起到辅助核心信息的作用 ; 上方代表理想信息,下方代表真实信息。在河北大学校徽中,中间的核心部分是万里长城和篆字“河北大学”。边缘信息,如建校年份和学校英文名称,都对中间的核心信息进行了辅助。上方的长城代表理想信息,下方的黄河代表真实信息。
三、结束语
北京大学校徽的诞生 第9篇
鲁迅设计的北京大学校徽虽被刘半农戏称作“哭脸校徽”,但校徽图样交蔡元培后即得到了充分肯定,并未加任何修改就被决定采用了。
其时还处于蛰伏期的鲁迅是抱着对北京大学的热切期望为北大设计校徽的。该校徽用的是中国传统的瓦当造型。“北大”两个篆字上下排列,上部的“北”字像背对背侧立的两个人,下部的“大”字是一个正面站立的人,纯由3个“人”字组成的图案,给人以北京大学“以人为本、肩负着开启民智重任”的整体印象。再看“北大”两个字又形似一副脊梁骨,象征北大人应成为中华民族民主与进步的脊梁。从3个人的上下叠加,我们还可以联想到大科学家牛顿的话:“如果说我看得比别人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们的肩膀上。”整个徽章用中国传统印章的格式构图,笔锋圆润,笔画均匀合理,排列整齐划一,线条流畅,结构紧凑,简洁明快,蕴涵丰富,透出一种浓厚的书卷气和文人风格。这样一枚北大校徽,我们还可视作“五四”前夜先他人而觉醒的知识分子高举“民主与科学”大旗、张扬人的个性与尊严、肯定人的价值与创造精神的充分体现。它以简洁有力、大气磅礴的形式诠释了北京大学的过去、现在与将来,堪称现代标识史的一枚经典作品。
兰州大学校徽 第10篇
兰州大学(Lanzhou University),简称兰大,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中央直管副部级建制,位列“211工程”、“985工程”大学行列,入选国家“珠峰计划”、“计划”、“111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上海合作组织大学成员,设有研究生院,是一所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
兰州大学创建于19,其前身是清末新政期间设立的甘肃法政学堂,是甘肃近代高等教育开端之标志,开启了西北高等教育的先河。1928年,扩建为兰州中山大学;1945年,定名为国立兰州大学。1952年,被确定为国家十四所综合性大学之一。,教育部与甘肃省级政府签订省部重点共建协议。和,原甘肃省草原生态研究所、兰州医学院先后并入兰州大学。
截至5月,学校校园面积3807亩,建有6个校区,有2所附属医院、1所口腔医院;下设32个教学系部,开办91个本科专业;有本科生20486人,研究生10762人;有在职教职工4123人,专任教师2025人,其中教授等正高职468人、副教授等副高职986人。
历史沿革
清末时期
1911月8日(清朝光绪三十四年十月十五日),甘肃法政馆呈清甘肃省当局将法政馆改为甘肃法政学堂,奏咨立案,呈请颁发关防,制定学堂章程,呈报清政府学部(相当于现教育部)备案。署臬司使彭英甲、提学司使陈曾佑办理移交手续,移交物品主要有法政馆关防,执役名册、图书、器具等。
1909年(宣统元年),奉部令改法政馆为法政学堂,划归甘肃提学使司主管。法政学堂由提学使王新桢迁设于兰州城内西大街(即前佛照楼旅馆,今兰州市工商联合会后面),委派堂长,添派职教员,招集讲习科一班,学员额定为一百名。
1909年2月5日,清政府学部同意将甘肃法政馆改为“甘肃官立法政学堂”,由提学使司主管,颁发“甘肃法政学堂关防”,性质为高等学堂。学堂地址移至城内西大街,编制定为监督、正副提调、庶务长、文书案卷兼关防管理各1人,学监4人,会计1人。
1909年7月,法政学堂完成再次迁址,迁于城内西大街,为兰州大学历史上的第四个校址。
1909年9月17日,1909年8月出版的《甘肃教育官报》载道“甘肃官立法政学堂成立”,并公布升允扎《准学部咨凡法政实业学堂皆归提学使司管理文》。
1909年10月,原法政馆的官班学员14人毕业。
198月,招收法政别科一班。
民国时期
192月24日(民国元年二月二十四日),陕西革命军发动起义,甘肃保皇势力出兵围剿,消耗了甘肃库存,提学使司王新桢札至法政等学堂,通报甘肃提学使司教育总会及议长议绅商议,决定本年度甘肃省只办存古学堂一所学堂,暂时停办优级师范学堂、文高等学堂、法政等学堂与农矿学堂四所学堂。
1912年2月26日,邓宗、王之佐、幕寿祺、水梓等28人集会于甘肃法政学堂,提出三条决议:一、选代表4人会见长庚,要求宣布共和;二、停止攻陕;三、采用民国年号,西历纪年;长庚见大势已去,甘肃终于3月19日宣布共和。
193月,蔡大愚任法政学堂校长兼教务主任。
1913年4月,甘肃省选出第一届国会议员,参议员11人。众议员14人,法专教师王鑫润为参议员。
1913年6月,法政学堂结束后,蔡大愚筹划改组法政学堂为“甘肃公立法政专门学校”,校舍定于兰州西关萃英门旧举院内,利用科举时代之至公堂、观戏堂为教室。
1913年7月,讲习科与法政别科同时毕业,至此法政学堂结束,法政专门学校启用“甘肃公立法政专门学校关防”。
1913年10月17日,经教育司批准,法政专门学校将校址迁入省城西关原清朝贡院内原农业,矿物学堂的校舍,并接收了全部校产。后来又批准巡警学堂校舍归属法专,为兰州大学校址的第五次变迁。
1913年12月,教育部任蔡大愚为甘肃公立法政专门学校校长。
199月,经教育科调查,甘肃法政专门学校办理情形与部令符合,准于正式承认甘肃法专办学合格。
1917的1月13日,司法部司法总长张耀曾发布司法部第一号布告,认可甘肃公立法政专门学校等全国七所法政学校。
19,全国专门以上学校成就展览会评定,甘肃法政专门学校名列乙等。
195月7日,为反对卖国的二十一条,法政专门学校等学校学生在曹家巷左公祠集会,会后游行,沿街宣传,呼吁团结起来,取消二十一条,主要口号有“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取消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等。
197月,法政专门学校成立校友会,制定校友会会章。
1923年5月9日,法政专门学校与兰州华英中学、省立一中、法专、农校、工校、女师七校、各小学学生四千余人召开大会,二万余市民参加的声势浩大的大会,要求北洋政府废除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收回旅顺、大连、青岛,维护祖国领土主权独立与完整。之后连日举行游行,进行爱国主义宣传、致电各方、强烈要求废除卖国条约,并推选代表见督军、省长,传达群众爱国要求。各校学生发动全省抵制日货,警告商界不得再运销日货,发起成立“甘肃全省学生联合会”组织。
1925年7月15日,奉冯玉祥令,甘肃省级政府主席刘郁芬批准将甘肃省立五族学校,更名为甘肃省立中山学院,是1928年成立的兰州中山大学的`一个来源。
1928年,甘肃省立中山学院扩建为兰州中山大学。
1931年2月,教育部下令,全国各地除广东中山大学外,一律取消“中山”二字。兰州中山大学遂更名甘肃大学。
1931年5月,甘肃大学更名为“省立甘肃学院”。
1944年3月,改为国立甘肃学院。
1946年,在原基础上成立“国立兰州大学”,由教育部委任辛树帜筹办,并为校长。上任之前,辛校长先赴全国四处网罗人才、图书、设备,奠定了今日兰州大学系科基础。其所募图书,数量超过当时甘肃图书馆,历史学家顾颉刚赞誉:“卓然西北巨藏矣”。[2]
建国初期
1949年,兰州解放。辛树帜校长率兰州大学迎接解放,兰州大学完整地回到了新中国人民手中。其后,奉政府教育部令,全国各地学校一律丢掉居首的“国立”、“省立”等字样,国立兰州大学更为兰州大学,沿用至今。
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中,兰州大学俄文、英文、少数民族语言系分出。
1953年,西北艺术学院文学系并入。被确立为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综合性大学。
1954年,医学系分出,成立兰州医学院。
1959年,原北京大学副校长、党委书记江隆基奉调入主兰州大学,成为校长。
1965年,南开大学核物理系、放化专业并入兰州大学现代物理系。
改革开放
,首批通过“211工程”部门预审,成为国家在“九五”期间重点建设的高校。
20,进入“985工程”建设行列,教育部与甘肃省级政府签订省部重点共建协议,成为国家“985工程”重点支持建设高水平大学的高校之一。
20,甘肃省草原生态研究所并入兰州大学。
2011月18日,兰州医学院重新并入兰州大学,学校的办学规模进一步扩大。
,兰大迎来百年校庆。国家主席发来贺信,祝贺兰州大学建校100周年,并寄予厚望;国务委员刘延东同志莅临百年校庆庆典,并发表讲话。
江苏大学校徽 第11篇
学校与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校同宗同源,办学历史可追溯到19刘坤一、张之洞、魏光焘等在南京创办的三江师范学堂。1978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88所重点大学之一,1981年成为全国首批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设有研究生院,是全国74所“特色重点项目”高校和全国首批61所“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之一。
截至4月,江苏大学共有在校生33000余人,教职工5763人,其中专任教师2475人;校园占地面积2822亩,各类建筑面积128余万平方米,图书馆建筑面积5.1万平方米,藏书305余万册,电子图书173余万册,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7.6亿元;有2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6个江苏高校优势学科;拥有一所集医疗、教育、科研、预防为一体的三级甲等附属医院江苏大学附属医院。
历史沿革
校徽-河北大学 第12篇
河北大学始建于19,初名天津工商大学;1933年,改名天津工商学院;1948年,更名为津沽大学;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接收津沽大学并改之为国立;1952年,津沽大学的工学院、财经学院分别并入天津大学、南开大学,另以师范学院为基础,在原址建成天津师范学院,续成河北大学之史脉;1958年,扩建为天津师范大学,其后被确定为全省5所重点大学之一;1960年,改建为综合性大学并定名河北大学;1970年,河北大学由天津迁至河北省保定市。
截至205月,学校占地2500亩,有本部、新校区和医学部等校区,建筑面积112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19亿元;共设有二级学院30所,94个本科专业;有教职员工3300多人,全日制博士、硕士研究生5500余人,全日制本专科生约2人。
历史沿革
河北大学是一所综合性大学。原建于天津,1970年迁至河北省保定市。校名先后为工商大学、工商学院、津沽大学、天津师范学院、天津师范大学,1960年定名为河北大学。
1921年,法国政府商请罗马教廷批准,由天主教直隶东南教区的法国耶稣会士在天津马场道清鸣台,创办了一所教会学校,设北疆博物院一座,初名“天津农工商大学”,复定名为“天津工商大学”,在教会内部称为“天津圣心学院”。这是天主教在华办学的一项重要举措,填补了中国北方尚无天主教建立大学的空白,与南方的上海震旦学院遥相呼应。
1923年秋,招收第一届新生,分工商两科。学制本科四年,预科二年, 共录取本科学生四十八名, 预科学生五十一名。除部分课程由天主教神甫担任外, 并在津聘请兼课教师任教。
1933年8月,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第7923号训令,正式批准立案,因所设系科未达“大学”三院九系之标准,故将学校更名为河北省私立“天津工商学院”;原预科改为附属高中。
1943年, 天津工商学院增设女院, 即文学院, 设文学系( 包括国语、外语两专业)、史地系、家政系, 全校共扩大为三院七系, 招生259人。
1944年,学校通过改建大学的计划。
1945年,成立三院七系,初具大学规模。抗日战争胜利后学校向国民政府教育部正式申报改建大学。
1948年10月4日,国民政府教育部正式批准立案,将工商学院改名为“私立津沽大学”。
1951年9月19日,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发布(51)高一字1170号令批准,津沽大学改为公立,将私立达仁商学院、天津土木工程学校分别合并入津沽大学商学院、工学院,并以津沽大学原有之文学院为基础,筹建师范学院。
1952年8月,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时,将津沽大学工学院3系与前北洋大学合并,定名为天津大学;将津沽大学财经学院3系并入南开大学;以津沽大学师范学院为基础,又将天津市教师学院并入,在原校址改建为天津师范学院。
1958年,天津改为河北省省辖市,省会由保定迁往天津,同年6月,河北省教育厅决定将天津师范学院扩建为天津师范大学。
1959年,天津师范大学改由天津市领导,同年7月,中共河北省委确定天津师范大学为全省5所重点大学之一。
1960年夏,河北省人民政府委员会教五字第258号通知决定,将天津师范大学改为综合性的河北大学,郭沫若先生亲自为学校题写了校名。当时隶属河北省教育厅领导。
1966年至1976年, 由于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干扰破坏, 河北大学遭到严重摧残、广大师生遭到残酷迫害, 四年停止招生。学校几经搬迁, 图书、仪器、设备损失达数百万元。
1969年10月,根据冀革(69)130号及津革(69)163号文件精神,河北大学隶属河北省管理。
1969年12月,河北大学陆续迁出天津。
1970年,河北大学迁址保定,仅在天津马场道74号设河北大学留守处。开始招生, 至1976年招生3574人。
1977年,恢复了统一招生。
1978年,周学鳌接任校长。全国科学大会上,聚氯乙烯轧延硬化密闭自动连续生产线和电致发光照明具两项获得全国科研项日奖.
5月,国家教育部、财政部决定同河北省人民政府一起,在“十五”期间重点支持河北大学的建设,河北大学成为省内唯一实施省部共建的高等院校。
5月,根据《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河北省职工医学院并入河北大学的批复》(冀政函[]153)河北省职工医学院并入河北大学,成立河北大学医学部。
月,国家教育部与河北省人民政府共同签署省部共建河北大学协议,河北大学正式跨入国家“省部共建”大学行列。
11月,正式入选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工程,这是河北大学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河北工业大学校徽
2.河北工业大学简历封面
3.河北体育学院校徽
4.
5.河北大学校徽
6.河北大学工商学院校徽
7.河北医科大学校徽
8.河北建筑科技学院校徽
9.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校徽
大连海事大学校徽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