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古城保护和修复研究会
大同古城保护和修复研究会(精选3篇)
大同古城保护和修复研究会 第1篇
大同古城保护和修复研究会
简介
大同古城保护和修复研究会成立于二〇〇八年七月十一日。本会的业务主管单位为大同市人民政府,登记机关是大同市民政局,本会的性质是一个联合性、专业性、全市性、非营利性的社会组织,地址在大同市人大常委会北楼(新建南路5号院)。
一、成立本会的目的为了更好地贯彻大同市委、市政府“转型发展,绿色崛起”的战略决策,为了全面落实市人大常委会《关于大同古城保护和修复的决定》,为了更加有力地推进大同古城保护和文化兴市工作的健康发展,经市委、市政府同意,成立了大同古城保护和修复研究会。
二、本会的宗旨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国务院《历史文化名城、名镇村保护条例》等法规条例,在大同市人民政府的领导下,以提高城市软实力为目的,服从服务于新时期大同市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功能转型的目标模式,积极开展对大同古城保护和修复的综合性研究,为保护和修复大同古城,传承和弘扬大同历史文化,发展旅游产业服务。
三、本会的任务
本会的主要任务概括起来就是搞好“五个服务”、搞好“九大工程”的调查研究。“五个服务”:一是为市委、市政府民主决策、科学决策、依法决策服务;二是为繁荣大同文化事业、发展大同文化产业、增强大同软实力服务;三是为开发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产业,实现大同转型发展、绿色崛起服务;四是为建设宜居、魅力、具有自身特色的区域性中心城市服务;五是为大同的科学发展,社会和谐、市强民富服务。“九大工程”是:古建筑修复整合工程,历史文化保护挖掘工程,文化人才培养工程,文化底蕴展示工程,文物考古发掘工程,文化产业促进工程,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旅游景区建设工程,旅游产品开发工程。
四、本会的组织机构
大同古城保护和修复研究会特聘:丰立祥、耿彦波、梁凤书、马福山四位为名誉会长。
会长由安大钧担任,副会长由王建国、王克勤、马维平、殷宪、古鸿飞、王中一担任,秘书长由马维平兼任,本会第一届理事会由43名理事组成。
研究会下设办公室和五个分会,五个分会分别是:文化研究分会,古建艺术研究分会,文化展示研究分会,文物考古研究分会,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分会。办公室为本会工作机构。具体负责本会的日常事务和与外界的沟通联系。
本会热情欢迎社会各界有识之士踊跃加入大同古城保护和修复研究会工作行列,为大同真正实现“转型发展、绿色崛起”做出积极贡献。
大同古城的民居保护与修缮 第2篇
根据历史记载和遗址考证,大同城址变迁大致分为:秦汉平城、北魏都城、辽金陪都、明清大同府城及建国后大同市5个阶段。
现遗留下的古城城墙是明清时的遗址。明代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大将军徐达在唐、辽、金、元旧城的基础上,从南裁去1.38 km,修建了明城池。城略呈长方形,东西边长1.8 km,南北长1.82 km,周边7.24 km,面积3.28 km2。城墙一律以规整有制的石条、石方为基础,墙体在墙基上用“三合土”夯成,外包青砖,是现代砖的7倍。城墙高14 m,上又砌长5 m,高0.8 m,厚0.5 m的垛墙,全城共有580对垛子,代表着当时大同所辖村庄数。城设四门:东为和阳、南为永泰、西为清远、北为武定,上各建城楼。共有角楼4座、望楼54座、窝铺96座。四门外是瓷城,城外壕深15 m,各门设吊桥。景泰年间筑北小城,周长3 km、高12.2 m,东南北各辟一门,东为长春,南为大厦,北称元冬。天顺年间筑东小城、南小城,各周长2.5 km,池深5 m。后多次增修加高并砌加女儿墙,关门上各建有阁。城内四大街、八小巷、七十二条绵绵巷、一百三十六条街规整通达。四大街宽12 m,两边人行道各6.65 m,城中心为四牌楼。四大街中段十字路口各建一楼,东有太平楼,南有鼓楼,西有钟楼,北有奎星楼。清顺治六年(1649年)因姜镶拒城判清大同遭“屠城”之灾。顺治九年(1652年)大同府县复还故治,重新修建复兴。
明清大同城壮丽雄观、乳固城坚,各种防御设施配套,自成体系,为我国古代军事建设中颇具特色的重镇名城。
2 大同古城民居的风格与特征
大同地区鲜明的地域和民族风格,造就了大同民居浓厚的地方特色。大同民居的布局形式以四合院为主,但又灵活多样,富于变化。大门(俗称街门)的位置并不在东南隅,而是根据院落临街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体现出灵活的设计意匠。
大同四合院规模不一,类型多样,但总的说来,其基本构成元素主要有:大门、影壁、二门、倒座、院落、厢房、正房、耳房等几个部分。在规模较大的多进四合院中,各院落由垂花门或者过厅串联。通过这几个基本元素的多重组合,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式样灵活的四合院类型。
大同民居的外部造型以封闭和防御性为最大特色。
大同民居对外的山墙一般不开窗,高大壁立,连续的灰色墙面塑造了古朴典雅的街景。为了削弱单调感,院落建筑高低错落,各建筑的高度、形制、细部各不相同,变化有致。外观上着力刻画的部位是影壁、山花、烟囱帽、脊兽、门口、邱门等。这些细部以灰色均匀的墙面为背景和衬托,显示出朴实立面中的精巧之处。二门和二门的影壁则增加了视觉层次和纵深感。
在建筑体形与建筑细部的作用下,大同民居的轮廓线活跃生动。点、线、面相结合形成了丰富的视觉层次,使得建筑外观在统一中有变化,古朴而韵味深远。
3 古城布局及道路格局
大同市古城内街道格局保留了“里坊制”特色。四条大街十字中分,划分东北、东南、西南、西北四隅;四隅中有小街又十字分划,分成四片,共计四四一十六片大街坊。这样城市内主次干道骨架构成三经三纬的棋盘状。街坊中又有若干小巷再纵横分割,形成主次分明,街巷连通的道路网络。此即老大同人所谓的“四大街,八小巷,七十二条绵绵巷”。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绵绵小巷又都不是十字相交,而是多丁字相接。从规划角度看,丁字路不直通,有利于民居的布局和安宁,也可以使得街道有不同的对景,易于识别辨位成为不同于其他城市格局的特色之一。
四大街直通四座城门,门街同名,东和阳、南永泰、西清远、北武定。四大街中段各建一楼,东为太平楼,南为鼓楼,西为钟楼,北为奎星楼。鼓楼今存,其余均已毁坏。四街交汇之处立斗拱木结构建筑“四牌楼”,今已毁坏,地名尚存。各街街面宽度目测在4 m~6 m之间,尺度适中而有变化。
这些大小街巷把古城大致分为六大功能区:四条大街、西南部的马市角、东北部的柴市角构成的城市商业服务区;雁塔、文庙等形成的东南文化区;上下华严寺、善化寺、清真大寺、圆通寺等形成的西南宗教活动区;总镇署、府衙门等形成的西北军政官署区;钱局巷、草帽巷、大有仓巷等构成的东北部仓储生产区;还有遍布全城的四合院居民区以及城市居民生活用地。这些功能分区部分保存至今,成为古城居民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4 古城民居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大部分的民居四合院正在被破坏。很多四合院年久失修,状况不佳,基本上属于危房,而住家一般也没有意愿和经济能力对其进行质量较高的修缮,一些有美学价值的建筑构件和建筑局部如抱鼓石、影壁等也在散落、遗失中。
大同旧城以平房为主,这些平房除少数仍保持四合院样式外,大都已成为“大杂院”,建筑材料和结构与国外很多城市建筑不同,以砖木结构为主,一些房屋经历了上百年的洗礼,已经十分破旧危险。居民对民居的使用方式也不利于民居的保护,大部分的四合院都已经沦为大杂院性质的多住户院落,院内建房、堆杂物等现象比较严重。一部分院落(如马王庙街18号等)保存相对较好,但离较好的保护和利用尚有一定的距离,急需修缮和整治。虽然近几年,市政府做了很大努力,但资金缺乏,杯水车薪,目标一下子难以实现,作为有着悠久历史、优秀特色的大同古城民居,面临极大的危机,古城保护特别是民居保护迫在眉睫。
随着近年来经济的提高,居住在古城中的居民已经基本搬到了新城区中的居住条件更好的小区中,而将原先的住房出租。这就使得古城中居住的人群性质相当复杂,加上大部分属于租住房屋,对民居的保护也是非常不利的。这是造成现在古城脏、乱的最根本的原因。
5 古城民居保护措施的探讨
为实现大同市的古城民居保护规划要求,拆除违法、违章建筑,完善市政基础设施,改善居民住房条件,对符合历史风貌的房屋进行保护和修缮,对不符合历史风貌的房屋按照与古城区历史风貌相协调的原则逐步进行改建。从政策层面上鼓励个人整体购买四合院,逐步达到一院一主的目标。
地方政府的决策对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无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保护历史文化名城,首先应该成为地方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责,名城的政府对此必须有明确而一贯的指导思想。
此外,制定严格而可操作性强的法规是名城保护的切实保障。
保持与古城区的空间格局、建筑体量、尺度、形式、色彩等传统特征相协调;保存胡同肌理、传统四合院的原有格局。原则上不得对胡同进行拓宽;保存不可移动文物和其他有价值的历史建筑及建筑构件等历史遗存。对古城内的6类建筑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保护和整治:
1)文物类建筑:应依照有关文物保护的法律和法规进行,不适用房屋修缮标准。文物与非文物的管理与修缮工作是完全不同的,有些人拿出文物保护的条文来衡量非文物修缮是不合适的,所以区别文物与非文物的界限非常重要。
2)保护类建筑(挂牌四合院等):只可按照原有建筑格局和建筑形式进行修缮,不得拆除、改建和扩建。如确需对其内部进行现代化改造的,应保留原有的格局和外貌。
3)改善类建筑:这类建筑应以修缮为主。对危房可按历史格局和外貌进行翻建。
4)保留类建筑:原则上应该保留,需要改建时应恢复传统建筑形式,并保持与保护建筑相协调。
5)更新类建筑:应严格按照重点古城区的空间格局、建筑体量、尺度、形式、色彩等传统特征拆除改建。
6)整饰类建筑:应按照古城区传统特征进行整饰和改建。
6 古城民居的修缮原则和要求
房屋修缮后应达到外观整齐、色彩协调;应更加突出地方民俗的风貌特色。屋顶应采用传统形式;外露墙面应采用传统砌筑形式修缮;临街门、窗应按原形恢复修缮;院落内房屋门、窗宜采用中式门、窗的传统形式,与房屋的整体风格相协调;油漆彩画的颜色应以传统色调为主,垂花门等重要部位应做彩画;砖雕、木雕、石雕等装饰性构件应保留,并按原形进行恢复、修补;院落宜恢复为原有格局,修缮后应达到层次清楚,适当绿化,展示大同居住文化的风格特点;四合院的宅门应恢复原有形制。
对有特定历史文化价值的院落或房屋,应当按照其历史事件发生时的风貌进行恢复性修缮,保留其历史元素。尽管利用传统房屋上拆下的雕饰、隔扇、砖瓦等材料用于保护区内房屋的修缮。
空调室外机、太阳能热水器、电视天线等设施、设备应放在隐蔽部位,避免安装在坡屋面及临街外立面上,破坏古城区风貌。对影响古城区风貌的标牌、广告、灯箱等附属设施、设备应全部拆除。
四合院的构造应发展和适应现代人的生活需要。
7 古城居民的保护意识应进一步加强和提高
需要加强公众参与方式和途径的研究,诸如通过多种宣传媒介,广泛向古城居民宣传古城的重要价值和丰富资源,帮助居民增加对居住环境和古城珍贵价值的了解,提高作为一个古城居民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增强居民热爱古城,保护古城的自觉性。与此同时,应对孩子们进行遗产意识教育,应特别注意教育孩子们去发现古城风景的特殊性,对文化遗产将来种种可能的发展选择加以思考,使古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真正成为深入人心的事业。
摘要:在全面认识了历史文化名城——大同古城的基础上,通过对大同民居、街巷的特点和现状的介绍,概述了其中存在的问题,重点对古城内的街巷、民居等一些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中的具体内容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四合院,特色,传统风貌,改造,修缮
参考文献
大同古城修复:谁做“接盘侠” 第3篇
陷入停滞的大同造城项目又见曙光。
2008年,大同因百亿造城计划而闻名全国。彼时,大同再造古城的宏伟计划是:投资500亿元,“修一个古城,造一个新区”,拆迁8万~10万户,到2013年,大同古城完整恢复。
2013年2月,主推这项计划的相关领导调离大同。在随后几年中,这项惹人关注的大工程历经诸多变数:外债缠身、工地降温、工程停工、拆迁搁浅。
2015年8月5日,北京平谷区委书记张吉福跨省调任大同市委书记。8月21日,张吉福在大同古城调研时说:“古城修复绝不能形成烂尾工程。”
两个月后,大同古城内多个修复项目陆续重启。“古城的未来有了新希望。”大同市委一位官员说。
古城修复绝不能“烂尾”
75岁的范培德是大同市农业局退休职工,喜欢研究大同历史,本地人称其“古城通”。范培德告诉《瞭望东方周刊》,为了成就大同古城,10万户市民已经或即将搬迁,“古城兴衰牵动着每一位大同人的心。”
然而,这项牵动人心的工程却屡遇波折——在经历了城市主要领导的更迭之后,曾经被力推的125项工程被叫停。
2015年8月,张吉福调任大同市委书记。在外界看来,扭转古城“烂尾”局面,是张吉福在任期内必须面对的一道难题。
履新16天后,张吉福前往大同古城西城墙工地调研时表示:作为大同发展的“接棒人”,将继续推动大同古城保护和建设,“要坚定不移地搞下去,态度决不含糊,古城修复决不能形成烂尾工程。”
当天,新书记的上述表态被大同市民发到网上。对于张吉福的承诺,大同网民既有支持,也有疑虑——“能说到做到?”
2015年9月24日,大同多位专家学者、企业家代表、市民代表受邀来到大同市委与张吉福面对面进行座谈,这次谈话的核心是“如何让古城活起来,火起来”。
有参会者告诉本刊记者:当时,大家结合古城保护现状、功能定位、产业发展优势等,谈想法,提建议。张吉福不时与大家沟通交流,他说:“这么多人关心热爱大同,这是大同之福,大家的发言为我们解决好‘干不干’‘干什么’‘怎么干’的问题提供了决策依据和帮助。”
一个多月后,2015年11月4日凌晨12点,大同古城内首个修复项目钟楼奠基。次日,第二个修复项目太平楼也在淅沥小雨中开工。接下来,其他修复项目也相继重启。
爱好摄影的65岁的大同市民王立中告诉《瞭望东方周刊》:在古城工地上,他多次拍到现场办公的张吉福,“有时在节假日,有时在子夜。”
古城棚户区拆迁之难
大同古城北城墙下有一条街叫“炸弹营街”,这里摊着一大片破旧瓦房,400~500户居民生活于此。
巷子最深处是56岁的常燕忠居住了几十年的老宅,“一家三口蜗居在27平方米的瓦房里,墙上爬满裂缝,偶尔屋外呼呼的冷风会从缝隙间钻进来。”这里的老旧平房至少有数十年历史,多为土木结构,因年久失修它们已变得异常脆弱,“都是危房。”
2007~2013年,危机四伏的炸弹营街先后2次被列入“棚户区拆迁改造名单”,但始终没有下文,常燕忠一家人也只能挤在危房里与风雨搏命。
2014年,因屋顶大面积漏水,无法居住,常燕忠一家三口才被迫搬离。在老宅以南5公里的地方,他找到了暂居处,“100平方米的房子,每月租金700元,没有暖气和煤气,一天供水半小时,居住条件差,一栋6层楼只有两家住户。”常燕忠牢骚满腹。
重建和开发大同古城,涉及10万户居民的拆迁。2008年,这场规模浩大的拆迁工程即已开始,然而,时隔8年,它仍未“善终”。
今天,站在古城城墙上向里眺望,能够感觉到“新”与“旧”的强烈反差:2008年之后重修的仿古建筑——华严寺、文庙、善化寺、关帝庙、重阳宫、清真寺、帝君庙等,几乎占了古城一半;宏伟的古建筑四周,则是大片低矮破旧的平房,其间虽夹杂着几栋高楼,但也显得破败。
近十余年间,大同曾先后对棚户区进行过多次改造,仅2008~2013年,大同就已先后动迁了4万余户居民。
即使这样,现在的大同古城还属棚户区。“以危旧平房、土楼为主,涉及居民10461 户,总面积约为31万平方米。”大同市委一位官员说,“早该进行拆除改造,但因缺乏拆迁安置房,这项工作进展缓慢。”
持续数年的搬迁工作或将结束
2015年9月,漂泊了一年多的常燕忠终于等来了大同市城区征收与补偿办公室(下简称大同城区拆迁办)的通知——“拆迁安置,去选房”。在城区拆迁办,夫妻俩得知,“大同政府收购房地产开发商的商品房,然后将它分给拆迁户。”
nlc202309091332
据大同媒体报道,2015年6月25日,大同成立购买存量商品住房领导小组,采取团购方式,以低于市场价回购房地产开发商的商品房用于棚改安置。
2015年9月中旬,常燕忠在大同城南的“文博苑”小区选了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在20楼,两室一厅,建筑面积73平方米,正在办理入住手续。”买房装修至少需要15万元,这笔钱对于月收入不到2600元的常燕忠一家人来说,“是全部积蓄”。但常燕忠还是很高兴,他说:“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房子,真好。”
大同市委一位官员告诉本刊记者:截至2015年12月30日,大同市政府共购买存量商品住房1.1万套,住房建筑面积达107.53万平方米,“安置项目耗资32亿元,资金由国家开发银行贷款。”
大同城区拆迁办主任孔庆军认为,“政府回购商品房用于棚户区安置”使古城拆迁大提速,“2016年底,持续数年的搬迁工作或将结束。”
“原债主”为何继续垫资
据《大同日报》报道,截至2016年6月中旬,大同古城先后有十余个修复项目正在进行中,其中较为重要的是:古城城墙、护城河及带状公园;代王府;钟楼;太平楼。
谁是这些一度陷入停顿项目的“接盘侠”?
“古城城墙、护城河及带状公园”由太原市康培园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下简称太原康培)、大同市兰园绿色园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下简称大同兰园)承揽。大同市园林局智家堡公园管理处处长李洪说,大同半数以上的绿化工程由上述两家公司承建。
“代王府”由晋商联盟股份有限公司(下简称晋商联盟)投资12亿元建设;“钟楼”共耗资1000万元,由大同国信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捐建;“太平楼”由大同市民昝宝石个人捐资1000万元建设。
大同市委一位官员告诉本刊记者,目前,古城修复项目资金由三块组成:政府出一部分引导资金;投资商和开发商垫资;企业捐赠。“引导资金和企业捐赠占比小,主要依赖投资商和开发商垫资。”
接盘者中,多数是大同政府的“原债主”。太原康培项目负责人陈保金说,2008年至今,大同欠该公司工程款2亿元;北京擎屹古建筑有限公司代王府长春宫项目部王姓负责人亦称,多数工程款由该公司垫付……
既然如此,为何这些“原债主”还要继续垫资承建古城修复项目?
陈保金告诉《瞭望东方周刊》,古城修复工程急冻、巨额工程款拖欠等问题曾令太原康培萌生退意,但2015年发生的两件事又让其打消了退出念头。
一件事是,2015年底,大同政府拿出2亿元偿还工程欠款。“70多家欠款单位分这笔钱,太原康培分到500万元,”陈保金说,“钱不多,但能看出大同官方继续建古城的诚意与决心。”
另一件事是,2015年12月~2016年3月,大同启动了“冬季行动”。按照有关计划,“冬季行动”要做到“四个加快”——加快征收安置;加快项目准备、手续办理和后期收尾工作;加快招商引资;加快金融创新。
其中,“加快项目准备、手续办理和后期收尾工作”是指,通过限时办理、绿色通道等制度,抓好一批重大项目谋划,推进建设项目手续办理,积极完善竣工验收手续,支持重大项目建设和企业发展。
这场持续近4个月的“冬季行动”让陈保金感触颇深,“现在,项目推进每遇困难,有关部门都会在第一时间给予帮助,正因如此,我们才有信心继续做下去。”
“冬季行动”推进期间,大同古城开发终于有了实质性进展。
2015年12月19日,大同与晋商联盟签订《大同市古城投资与开发框架协议》。大同市城区区委宣传部副部长齐祥宇说:“晋商联盟准备投资200多亿元盘活古城。”
“目前,晋商联盟请清华建筑设计研究院对大同古城进行调研和先期开发设计。”大同市委一位官员说,“张吉福对这个设计方案先后提出很多意见,由此可见,他对古城开发是非常慎重的。”
转型重头戏:激活古城
在大同人眼里,古城墙是大同造城最为重要的标志,“它合龙了,古城才算建起来了。”
然而,古城墙命运多舛——2008~2012年,古城4面城墙中,东、南、北城墙先后完工,仅剩西城墙还在建设。2013年之后,由于种种原因,西城墙长时间停工,成了大同市中心醒目的“烂尾工程”。
2016年3月,沉寂多时的西城墙工地上终于有了动静——施工队入场,加紧对西城墙进行保护修复。
大同市园林局一位官员说,“目前,1.8公里长的西城墙只剩90米就建成了,2016年底,四面城墙将合龙。”
接下来的新问题是,该如何利用这座耗资巨大的古城。
大同是山西第二大城市,位于该省东北角,城市总人口318万。大同因煤而兴,煤炭储量718亿吨,“煤”曾是这座城市的经济支柱。但近几年,煤市持续低迷,大同“煤”经济遭到重创。
在大同GDP构成中,同煤集团的贡献率超过50%,被视为大同经济发展的晴雨表。据同煤集团公布的财务信息,2016年一季度,同煤集团总资产为2678.25亿元,总负债为2274.76亿元,资产负债率达84.94%;而在此前一个季度,同煤集团的负债为2192.09亿元。仅一个季度,同煤集团负债总额就增加了82亿元。
“2016年是最困难的一年,煤炭行业要走出低谷,至少还需3年时间。”同煤集团一位中层干部说。
由于“倒了煤的霉”,大同不得不转型。
作为北魏首都,辽、金陪都,大同不仅是首批24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而且境内古迹众多,云冈石窟、华严寺、善化寺、恒山悬空寺、九龙壁等一大批文物古迹蜚声海内外。
另外,大同旅游正在慢慢升温:2015年,大同市旅游业总收入达到了281.2亿元,同比增长17.8%。
张吉福的结论是,“把旅游产业作为大同转型发展的重要产业,甚至是龙头产业。”
大同转型旅游,激活古城必然是重头戏。
2016年2月9日,大年初二晚上,“2016古都灯会”在大同古城墙上开幕。有市民发现张吉福挤在人群中排队购票。“好多人拉着张书记合影,他笑着,欣然接受。”市民张建刚回忆。
这次活动,被大同官员称为激活、带火古城的“首次尝试”。
“灯会为期20天,在南、北城墙展开,设置百余组大型传统花灯,”大同市委一位官员回忆,“大同想通过举办灯会打造古城经典文化品牌,展示古都文化魅力。”
“这次灯会把象征大同厚重历史底蕴的古城墙与传统的赏花灯民俗文化巧妙融合,创造了‘大同灯会’的独特魅力。”大同市招商局局长王成舜说。
“把现代声光电科学技术运用到古城旅游开发中,用科技再现昔日古都实景风貌,”大同市城区区委宣传部副部长齐祥宇说,“以城墙为幕,上演大型3D户外投影灯光秀,营造出了让人心潮澎湃、叹为观止的璀璨灯河。”
事实上,这届灯会给大同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收获。据大同媒体报道,灯会期间,先后有40余万参观者,其中,外地游客占了三分之一。云冈景区也一反往年的冷清,游客同比增长65%,大同酒店、餐饮爆满,一床难求。
大同古都灯会的成功,令当地官员的思路豁然开朗。
“以‘灯会+’模式延伸旅游产业链,促进灯会与相关产业相融合。加速构建‘大同创造’的文化旅游产业集群。”大同市政协一位官员说,“将民俗、宗教、人文、地域等多元文化与古城相融合,让文化旅游资源转化为品牌优势。唯有此,古城才能活起来,火起来。”
大同古城保护和修复研究会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