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控制器范文
动态控制器范文(精选12篇)
动态控制器 第1篇
1.1 同步调相机
同步调相机作为早期的无功补偿技术, 其结构与同步电动机基本相同, 其运行维护比较复杂, 技术上已经显得落后。所以, 同步调相机目前虽仍有使用, 但已不再发展。
1.2 固定补偿电容器
在供电电网系统中, 固定补偿电容器需要的无功功率, 与电机等感性负载需要的无功功率, 在时间上正好相反。但当电容器补偿系统无功时, 其供给的无功功率对电压的变化非常敏感, 其无功功率调节能力比较差。可因为其补偿容量装设比较灵活, 维修保养上也比较方便, 分散集中装设均可, 在我国电网系统中, 固定补偿电容器仍然在大量使用。
1.3 动态无功功率补偿装置
随着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 柔性交流输电系统 (FACTS) 在电力系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目前, 基于FACTS技术且应用于无功补偿最为广泛的是动态无功功率补偿装置 (SVC) 。与同步调相机相比, SVC是完全静止的设备, 但它的补偿过程却是动态的, 即可根据系统无功功率的需求或电压的变化自动跟踪补偿。
1.4 其它无功功率补偿装置
由于SVC的一些缺陷, 随后, 人们又研发出了静止无功发生器 (SVG) , SVG采用新型电力电子器件和检测技术, 其既可以提供滞后的无功功率, 又可提供超前的无功功率。不过由于投资巨大, 目前SVG距离大规模应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随着电力电子逆变技术的迅速发展, 电力无源滤波器、电力有源滤波器和单位功率因数变流器等新型补偿形式的研究应用已成为无功补偿控制领域的研究热点。
综上所述, 在现实供电电网系统中应用最为广泛的还是动态无功功率补偿装置 (SVC) 。SVC虽然有其自身控制上的一些缺陷, 但因其性价比适中且技术上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因此其发展潜力也是不容小视。动态无功补偿控制器是SVC的核心组成部分。本文主要研究低压动态无功补偿控制器的控制策略问题。
2 低压动态无功补偿控制器的控制策略
目前国内生产的低压无功补偿控制器一般采用8位、16位单片机或DSP为核心进行无功补偿控制。控制器可以用户设定的功率因数为投切参考限量, 计算出所需供给的无功功率, 之后智能选择合适的电容组进行投切。对于控制方式, 一般来说, 根据实际情况的不同, 控制策略也要有所调整。
2.1 单变量控制
2.1.1 按电压变量控制
在电网系统中, 无功功率一旦有大的波动, 就会严重降低电网电压的质量。按电压变量控制的控制器优点是:控制实现方式比较简单, 造价比较低, 且便于维护管理。但是当电网系统电压出现较快波动时, 容易出现投切振荡现象, 因此补偿效果并不理想。
2.1.2 按功率因数变量控制
采用此种控制方式, 需要提前设置一个合理的功率因数变量控制区间。其优点是:无功控制灵敏度较高, 但是当系统的负载较小且功率因数较低时电容器组可能频繁投切, 就容易产生投切振荡。
2.1.3 按无功功率变量控制
按无功功率变量控制即是以电网系统无功功率作为被控制的变量, 使其作为电容组投切的判据。采用此种控制方式, 需要不断的监测电网系统中的无功功率, 并且与所设置电容器组的补偿值进行比较, 此种控制方式的优点是:其可以实现补偿电容器组无功补偿投切一次到位, 基本上可以避免投切振荡。可是, 本控制方式在电网系统负载不足时比较容易造成补偿装置的投切振荡问题。
2.2 复合变量控制
2.2.1 按功率因数变量、电压变量复合控制
按供电电网系统功率因数变量、电压变量复合控制的控制方式主要有两种:其一是把电压变量和功率因数变量作为两个级别相同的并行判据, 此种控制方式下, 电网系统电压即使在合理的工作范围内, 而功率因数值一旦进入电容器组投切控制区间, 控制器则仍然发出投电容器指令。其二是以电网电压变量为主控判据, 以功率因数变量为辅助判据, 但经实践检验这种复合控制方式的无功补偿效益效果不是太理想。
2.2.2 按电压变量、无功量复合控制
根据电网系统的实际需要, 可提前设置好电网系统控制电压和控制无功的上限和下限, 之后依据相应的控制需要, 可再将无功补偿控制装置的运行区域再划分为九个不同的控制区, 每一个区域都对应着相应不同的控制方式, 这也即是目前较为流行的“九区图”控制方式。这种控制方式的最大缺点是:控制装置一旦进入第9区立即会停滞下来, 从而不会再监测调节电网系统参数, 因此可能造成电网系统长时间运行在低质量甚至不合格的电压环境之中。
除上述控制方式外, 基于人工智能的控制策略也在不断研究和进步之中。比如采用相关模糊控制理论的无功补偿控制方式、基于专家系统的无功控制和基于遗传算法的电压无功控制等。但这类基于人工智能的控制策略异常复杂, 成本非常高, 而且功能上也不是太完善, 目前正处于实验研究阶段, 并没有规模化应用, 本文不再叙述。
综合以上无功补偿控制方式, 本文对控制器控制策略进行了改进, 即根据无功功率大小, 功率因数和电压范围, 控制器进行综合分析判断, 自动控制电容器投切, 从而补偿系统所需要的无功。根据现场实际的需要, 还可以设置为电压优先或无功优先。对电压要求比较稳定的地区, 可在电压优先控制投切的情况下, 兼顾无功对系统的影响。
3 结束语
经过实践开发, 采用无功功率大小, 功率因数和电压范围三控制量进行无功补偿控制的控制器运用于三相四线制的低压配电网后, 能随时监测配电变压器、配电线路运行状态及补偿电网无功, 从而有效的提高了电网供电电压质量、提高配电网络的安全稳定及经济运行水平。
参考文献
[1]赵新卫.中低压电网无功补偿实用技术[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1.
企业多维动态成本控制探讨论文 第2篇
一、多维动态成本的概述
所谓“动态”是指依据实际情况对企业项目预算进行灵活调整,依据市场环境实时调整企业项目计划以及财务收支重心。实现对企业进行多维动态的成本控制,即在生产的每个环节都进行科学合理的预核算管理,然后进行成本检测,最终实现成本控制,以保证企业的每项经济活动都在可控范围之内。因此可以说,多维动态成本控制也是企业管控资本的有效手段,是降低企业投资成本的科学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减少企业不必要的资产损失,也能降低企业的财务投资风险。
二、企业成本控制中现存的问题
现阶段多维动态的成本控制体系并没有成熟的模式,大多数企业均属于探索阶段,因此还存在许多问题,下面列举几条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成本控制的基础信息欠缺,难以制定科学合理的成本预算
目前大多数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对于企业资本原始数据的会计记录不明确和具体,其中包括有些数据统计难度大而无法提供准确数据,有些数据存在部门交叉因而数据口径不一。以笔者所在的自来水企业来说,这是一间有百年历史的老厂,厂内各净水构筑物、管道、设备很多都因历史原因造成资料不全;又因这些资产多在地下,重新评估难度大,成本高,这就易造成在成本预算或者资产分配过程中,出现重复预算或者预算缺失,因而会导致成本预算的不合理,无法对企业成本进行有效控制。
(二)企业成本控制的基础多以主观经验为主,缺乏数据支持
基于目前成本控制没有科学的模式可以效仿,大多数的企业都是凭借主观经验制定成本预算,没有准确的数据支持,就难以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成本支出计划,同时也难以衡量各个项目、各个部门的实际资金及资源需求量,因而容易出现“会哭的孩子有奶吃”的.现象,造成资源分配不均,甚至会导致企业资源的浪费,使企业资金蒙受不必要的损失。总之企业预算的数据依靠不足,就会大大降低企业成本预算的权威性与执行性,容易造成随意更改与任意执行,不利于企业预算工作的实施,也不利于企业成本控制的实现。
(三)成本控制中各个环节衔接信息利用不当,缺乏部门间信息交流
目前企业职能规划已相当完善,这对于企业发展是有利的,但是各部门间分工明确、职能明确,在一定程度上使企业内部原本统一的数据信息分割开来,造成横向数据信息分散,再加上各部门间相互联系较少,不能实现有效信息的共享与统一,存在“信息孤岛”现象,使得企业信息与业务流程出现脱轨现象。
(四)成本控制中没有设定明确的责任划分
有些企业员工只注重任务量的完成,并不注重完成的效果如何,再加上部分企业尚未建立绩效评价机制,没有一定的奖惩制度,长此以往,造成企业为员工的任务效果买单,容易造成员工的懒散,也不能激发其工作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因而对于企业成本来说,增加了企业成本中薪金成本,也造成了一定的人力浪费。有的企业即使注意到这一点,但由于没有明确的责任划分,责任追查也就不能具体到个人,缺乏对资本投入的回报成果承担责任。
三、企业多维动态成本控制战略体系的构建
构建多维动态的成本控制战略体系,需要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对企业生产流程进行全方位的考察与评估,从而制定出科学可行的成本预算与执行性较强的成本控制方式。下面从几个维度对企业成本控制的实现提出一些建议。维度1:依据企业管理阶层对企业成本进行全方位把控企业的管理层主要由成本战略层、成本精益层和成本控制层构成。
(一)成本战略层:该层主要侧重于企业资本的集中管理,加强企业的成本战略层管理,有利于企业合理分析企业成本构成与支出动因,从而制定科学的预算框架,同时还有助于对成本预算的科学预测、智能分析以及实时监测。
(二)成本控制层:该层主要侧重于管理企业运营周期的项目部署,贯穿企业成本计划的制定、控制、管理以及考核分析的整个过程。加强成本控制层有利于实现对企业的整体化把控,也能有效促进各个部门、环节的工作业务衔接,从而有利于减少企业的信息缺失现象,充分实现信息共享,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
(三)成本精益层:该层侧重于监督成本的使用情况,并完成对企业的不合理预算的调控。加强成本精益层主要目的是减少预算编制人员的主观经验做法,利用准确的会计数据制定科学的成本预算,从而增强成本控制的可操作性。维度2:依据产品属性的不同构建恰当的成本控制体系产品的属性不同,其成本控制体系也应有所差异。以自来水企业为例,其提供的水产品主要有城市用水、直饮水、瓶装水等。不同的品种,对水的质量要求就不同,质量检测的指标不同,因而资源及成本预算比重也应有所差异。对其实行动态成本控制体系,要求具体细化评估每个产品的生命周期,并加强企业的决策支持和成本控制。维度3:依据控制模式制定控制计划目前自来水企业有总公司、分公司,水厂及附属公司,多维动态成本控制体系要求企业合理评估并分析每个渠道的产品收支状况,依据产品的类型制定适合的成本控制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合理的成本支出与控制计划,有目的有计划地实行成本控制对于减少企业不必要的损耗与浪费具有重要作用。维度4:分季节调整经营计划有的企业产品具有很强的季节性,例如自来水企业,雨季原水水质差,净水原材料投加量大增;夏季供水量大,加大压力供水电力支出多。多维动态的成本控制应详细记录并评估每个季节的产品成本与效益状况,并结合一定的经验数据,制定出较为合理的预算及业务计划,从而减少产品的不必要库存,降低资源损耗。维度5:依据客户类型制定服务计划不同企业产品针对的目标客户群体不同,对于高端客户群体,其不仅要求产品的质量过硬,售后服务也是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对于这部分产品要加强售后人员的培训及管理成本;对于自来水企业中直饮水环节,其成本划分则主要在加工处理与质量检测上,直饮水的成分与质量是其市场依赖性的主要决定因素。
四、结束语
在企业实现有效的成本控制并非遥遥无期,一切成本皆可控也并不是无稽之谈,只要合理分析企业的成本构成以及资本动因,对企业预算进行全方位把控,及时发现以及调整项目及部门预算,就有可能实现对企业的成本控制,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就目前现状来说,企业要想全方位把控投资成本,不但要加强纵向成本评价机制,还要开展横向业务目标及资源配置的评价机制,这样有利于企业及时发现预算制定的不合理之处,宏观调控生产线的各个环节,并有利于企业联系为统一有机整体。
参考文献:
[1]吴雯洁.制造企业双层动态成本控制激励博弈模型及策略研究.商业经济研究[J],,(31):116-117.
[2]李森.制造企业双层动态成本控制研究.经营管理者[J],,(15).
保育猪疾病流行动态及控制策略 第3篇
关键词 保育猪;疾病;控制策略
中图分类号:S858.28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4)27--02
保育阶段是仔猪即将独立生活的一个关键环节,也是集发育、转换、适应为一体的重要时期。仔猪能否在保育阶段健康快速成长,对猪场经济效益将产生直接影响。由于保育猪自身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善,故具有对疾病易感性高、病情进展快快、治疗难度大等特点,因此,猪场在精心喂养的基础上还要加强常见疾病的预防和控制,以保障保育猪健康生长[1]。
1 保育猪常见流行疾病及其临床症状
1.1 多系统衰竭综合症
多系统衰竭综合症是近几年新出现的一种仔猪疾病,病原体可能为多杀性巴氏杆菌、猪链球菌、蓝耳病病毒、猪圆环病毒等,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清楚,可能为多种细菌感或病毒染后共同作用所引起[2]。同时,各种应激刺激因素、饲养环境欠佳、饲养管理方式不合理也与该病有密切关系。病猪临床表现为被毛粗乱,体重呈进行性减轻,常伴有呼吸困难等呼吸道症状,腹股沟淋巴结肿大明显,伴贫血症状和黄疸,皮肤颜色苍白。此外,保育猪还出现头颈部水肿、眼睑水肿等水肿症状。
1.2 仔猪副伤寒
仔猪副伤寒也是保育猪阶段常见疾病,其主要致病菌为猪感染沙门氏菌,因为该病又被称为猪沙门氏菌病。仔猪副伤寒在保育猪2~4月龄为发病高峰期,而如果饲养条件不好或者猪场环境不洁较易引发该病。该病的典型临床症状为持续下痢;同时,部分病猪还合并肺炎症状。该病又分为急性发病和慢性发病,慢性病猪体温逐渐升高,眼部有脓性、黏性分泌物,还会出现角膜溃疡、结膜炎等,畏寒怕光,以顽固性下痢为主,伴恶臭味,粪便带有暗棕色或者绿色水样,且混有纤维碎片、坏死组织等;慢性疾病病猪常反复发作,直至脱水而死,少数病猪鼻端、耳尖等处发绀;急性病猪的体温会迅速升高,可高达42℃,患病后的猪食量严重下降,部分拒食,从发病到死亡的时间较短,耳尖有干性坏疸,胸前、耳根处皮肤有淤血紫斑。由于急性仔猪副伤寒病猪发病早期的临床症状与猪瘟比较相似,要注意鉴别。
1.3 猪水肿病
猪水肿病又称为胃水肿、大肠杆菌毒血症,是保育猪阶段常见的一种致死性的急性疾病。猪场环境污染、饮用水污染、气候变化、饲料突然改变、饲养条件变化等是该病发生的主要因素。猪水肿病发病较突然,往往在无征兆的情况下发病。病猪的临床表现主要为口有白沫、食欲下降、精神沉郁、不喜活动,部分病猪伴有四肢游泳状、肌肉抽搐、肌肉震颤等神经症状,发病早期体温变化不明显,先出现腹泻后转为便秘,病猪以突然死亡为主。本病典型症状为水肿,初期多为眼睑水肿,逐渐出现面部水肿和头颈部水肿,尸检显示颌下淋巴结、结肠肠系膜和胃壁水肿。
1.4 猪气喘病
猪气喘病属慢性呼吸道传染病,又被称为猪支原体性肺炎,致病菌为猪肺炎支原体。该病主要是由感染猪肺炎支原体所引起,其病原体随病猪分泌物排泄到体外形成飞沫,经呼吸道在猪群之间传播。猪舍卫生状况欠佳、气候突变、猪群密度过高、猪舍阴湿寒冷及通风不良等可促进该病发生。发病后根据病程可分为急性型和慢性型,慢性型氣喘病病程持续时间长,临床表现以咳嗽为主,被毛粗乱,食量逐渐减少,但是慢性型气喘病在保育猪中比较少见;急性型气喘病临床症状以呼吸困难、痉挛性阵咳为主,食量严重降低,常见犬坐姿势,死因以窒息为主,病死率较高。
1.5 流行性腹泻
保育猪流行性腹泻以冬春两季为高发期,不同年龄阶段的猪都有可能发病,其中保育猪的发病率显著高于其他年龄段的猪。该病无明显流行周期,但在发病初期时的传播速度非常迅速,如果不及时处理,整个猪场2周之内就可能出现大部分感染,而且该病的流行时间比较长,有时可达半年之久。流行性腹泻的潜伏期一般在1周左右,病猪的临床症状主要以呕吐、水样腹泻为主,而且保育猪的年龄越小,其临床症状越严重。病猪的体温与发病前比较并无太大差异,部分病猪表现为食欲下降、精神沉郁、不喜活动等,腹泻持续时间一般在5~10 d,尸检可见肠绒毛变短、萎缩。
2 预防和治疗策略
2.1 多系统衰竭综合症预防及治疗
多系统衰竭综合症的预防要从引种做起,做好引种工作,避免带入隐性传染源;制定科学合理的免疫增强措施,对保育猪进行适当药物保健,在咨询相关专家后酌情给予黄芪多糖粉、板蓝根或者抗生素等,以增强仔猪免疫能力。发病后要及时给予猪用转移因子和猪用干扰素肌肉注射;同时,给予复方柴胡注射液或清开灵注射液,对咳嗽、气喘严重病猪要给予冰蟾熊胆注射液肌肉注射,对拒食病猪要给予复合维生素、猪用葡萄糖溶液,以加强营养。
2.2 仔猪副伤寒预防及治疗
预防该病最重要是手段的对保育猪定期接种仔猪副伤寒活疫苗;同时,在饲养过程中要定期对圈舍、饲槽等清刷、消毒。在做好饮水、饲料、环境等卫生工作的基础上,还要在饲料中加入适当抗生素喂养。发病后及时对病猪进行隔离,交替使用磺胺类、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呋喃唑酮等抗生素,根据病猪症状进行强心、解毒、补液、补充维生素C等对症治疗,基本药物为鞣酸蛋白、碳酸氢钠、补液盐以及氯化钙注射液等。死亡病猪要销毁或者深埋,不可食用。
2.3 猪水肿病预防及治疗
猪水肿病的预防在于饲养管理方式要科学合理,猪饲料要保持营养全面,蛋白质在日粮中的比例不宜过高,在喂养过程中注意要适当添加维生素E、硒和抗菌药物;对刚断奶的仔猪要严格控制喂量,饲喂方式和饲料要缓慢过渡,避免突然改变。目前,该病主要以综合治疗为主,发病后给予镇静解毒、强心利尿、抗菌消肿等治疗,镇静药物可使用乌洛托品、氯化钙等,消炎药物为地塞米松,抗生素为磺胺类药物、恩诺沙星或者硫酸卡那霉素,排尿消肿药物为利尿素,尚无特效治疗方案。该病治疗特点为早期药物治疗效果较好,随着治疗时间延长疗效一般[3]。因此,在治疗过程中药加强病猪营养,提高其自身抵抗力。
2.4 猪气喘病预防及治疗
猪气喘病预防的关键是做好疫苗接种工作,在免疫接种的基础上加强科学饲养和管理,营养要合理全面,并适当进行药物预防;同时,自繁自养保育猪发病率显著低于引进外来猪,因此,猪场要以自繁自养为主,在引入外来猪时要严格检疫,并做好消毒工作。发病后可给予氧氟沙星、林可霉素、氟苯尼考、复方替米先锋等治疗,用药方式为拌料给药,但在用药时要注意交替使用,以避免病情反复及产生耐药性,降低疗效。
2.5 流行性腹泻预防及治疗
流行性腹泻预防主要以疫苗接种为主,在产前1个月对母猪接种猪流行性腹泻二价苗、猪传染性胃肠炎,通过母乳喂养让仔猪被动免疫,在流行前进行活苗普遍接种;在深秋、冬季及早春温度较低季节要做好仔猪防寒工作,并定期对圈舍进行消毒,提前做好隔离方案,防止传播扩散。由于该病传染性较强,因此,应在发病后第一时间进行隔离,治疗措施以抗菌、补液为主,皮下注射或者全群肌肉注射猪流行性腹泻高免血清,补液以生理盐水为主,并给予恩诺沙星等抗菌药物防止产生继发性细菌性疾病。
3 结语
保育猪疾病预防和治疗同等重要,减少疾病的发生关键是做好防范工作。首先,过好断奶关,建立有效的过渡机制,采取循序渐进、逐渐过渡的原则,最大程度减少断奶应激。其次,建立和完善圈舍日常卫生消毒制度,实现不留死角洗刷、彻底清扫的目的,从而更好地进行消毒灭菌。最后,圈舍建造要合理,防寒保温、通风采光等均要考虑到,为仔猪营造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
参考文献
[1]李玉华.浅谈保育阶段猪常见疾病的综合防治[J].中国畜禽种业,2011,7(11):117-118.
[2]肖海君,张仕永,王永花.冬春季节保育猪群常见疾病及综合解决方案[J].今日养猪业,2014,(4):34-36.
[3]陶群.浅谈生猪保育阶段的饲养与疾病防治[J].家禽业,2012,(7):43.
数字动态靶标控制器的设计与实现 第4篇
关键词:动态靶标,80C196KB,PID,PWM
靶标是一种在室内检测光电跟踪测量设备的装置,分为动态靶标和静态靶标。一般情况下,静态靶标用于检测设备的测量精度,动态靶标用于检测设备的跟踪性能。结合靶场试验和操作手训练任务需求,自行研制的数字动态靶标不仅可用于光电跟踪测量设备的标校和检测,还可用于操作手的实物训练。
数字动态靶标由靶标架和靶标控制器组成,靶标架由靶标支架、靶标(平行光管、灯源、星点板、反射镜)和执行机构(直流电机、测速电机)组成;靶标控制器用于控制靶标按照预先设定的工作模式运动。靶标光源穿过星点板经平行光管后形成平行光,再经平面镜反射至经纬仪镜头,产生光电跟踪测量设备可成像的无穷远光斑,即模拟一个空间运动目标,供光电跟踪测量设备如光电经纬仪、红外跟踪测量系统、电视跟踪测量系统进行跟踪和性能检测。
1 系统的硬件设计
数字动态靶标控制器以单片机为核心,其硬件原理如图1所示。该系统主要由驱动电路、信号调理电路、灯源亮度控制电路、报警电路、显示电路、时钟电路以及各种接口电路等组成。
单片机除了要计算控制量、控制靶标按设定模式转动外,还要扫描键盘、显示系统状态并与时统终端或者计算机通信。为了满足设计要求,本系统选择了16位单片机80C196KB。相比于8位单片机,80C196 KB具有更高的计算性能,同时又具有更丰富的软硬件资源,例如A/D转换器、脉宽调制器PWM和高速输出器HSO等。驱动装置为大功率晶体管PWM功率放大器,执行电机为直流力矩电机J130LYX02B,速度检测元件采用直流测速发电机130CYDN02C。显示屏采用宽温型图形液晶显示模块MGLS24064-21C,显示窗口大,显示内容多。为了实现自定义工作模式,系统中还设计了时钟电路(采用芯片DS12C887),可以预先设定不同模式的训练时间,从而可以模拟出具有复杂运动特性的点目标。系统还具有自检功能,发现故障时由报警电路及时报警。为了进一步完善动态靶标的功能,系统中还设计了RS-232和RS-485串行接口,用于与计算机或者B码终端设备的通信。
1.1 驱动电路
为了减少外围电路、充分利用单片机资源,采用单片机内部的脉宽调制器直接输出驱动信号(PWM),靶标转动方向信号(DIR)由单片机的I/O脚输出。为了驱动功率级,首先应对TTL电平的PWM信号和DIR信号进行预处理,电路如图2所示。
光电耦合器U1、U2用于消除地环路引起的共阻抗耦合干扰,实现不同电压信号的隔离,抑制干扰传递。DIR信号经过光电耦合隔离后首先通过D触发器U3,形成模拟开关U4的两路控制信号。PWM信号经过光电耦合隔离后直接进入U4的数据输入端,U4输出信号经过缓冲后即形成H桥式驱动电路(如图3所示)的控制信号HL、LR、HR和LL。当设定转向为“正转”时,HL、LR信号有效,使管Q1、Q5和Q4、Q8导通,电流由电机的S2端流入S1端,电机正转;当设定转向为“反转”时,HR、LL信号有效,使管Q3、Q6和Q2、Q7导通,电流由电机的S1端流入S2端,电机反转。
1.2 信号调理电路
直流测速发电机是一种模拟测速装置,可将轴转速信号变换为直流电压输出。由电磁理论可以推导直流测速发电机的感应电动势E与转速n的关系为:
式中:C为与发电机结构有关的常数;Φ为磁通。
测速发电机工作时要接负载电阻,负载电阻R的端电压U即为得到的输出电压,该端电压等于感应电动势减去在它的内阻r(发电机绕组回路电阻)上的压降,即:
将(1)式代入(2)式得:
当R、C、Φ都保持不变时,U与n之间呈线性关系,即k为常数,对于130CYDN02C,k=0.7 V/(rmin-1)。当130CYDN02C达到其最大线性工作转速100 r/min时,近似为70 V(测速发电机正、反转时,端电压U符号相反)。因此设计如图4所示的信号调理电路,其中R5和W3构成分压器,R5和C9组成滤波环节,U11、U12分别为同相和反相放大器,D1、D2、D3和D4起保护作用。调整W3的位置,使测速发电机在最大转速时ACH0或ACH1(分别对应正转和反转)为+5 V,同时调整放大器参数,以保证信号的线性。
1.3 保护电路
为了防止电流过大烧毁电机,设计了如图5所示的保护电路,其中R22、R23和R24分压形成比较电平,U6为比较器,U3为带清零和置1端的D触发器,A点、C点分别和图2中的A点、C点相连,B点和图3中的B点相连。在图3中,R20为取样电阻,流经电机绕组的电流越大,则B点电压(VB)越大。当VB小于比较电平时,U6输出为高电平,则U5输出为低电平,U3的12脚保持高电平,保护电路对驱动电路不起作用;当VB大于比较电平时,U6输出为低电平,经U5倒相后对U3置1,U3的12脚变为低电平,把图2中的A点拉为低电平,则LL、LR同时变为高电平,即在图3中同时关断Q2、Q7和Q4、Q8,流经电机绕组的电流变为零,电机停止转动,起到保护电机的作用。
1.4 灯源亮度控制电路
为了模拟目标动态的明暗强弱变化,设计了灯源亮度控制电路,如图6所示。利用单片机高速输出器HSO来产生脉宽调制输出PWML,经光电耦合器U7后控制场效应管U8的导通时间,从而实现对灯源亮度的控制。灯源亮度变化在经纬仪成像时即表现为目标的明暗强弱变化。
2 系统的软件设计
系统软件除了要完成对硬件的初始化之外,还要完成对硬件电路的实时控制,对数据进行输入输出操作和数值的分析、处理。软件采用MCS96汇编语言编写,采用模块化结构设计,各个功能子模块独立,调试方便,并容易根据需要扩展。软件具有计时、键盘扫描处理、显示、速度采样、报警等功能,图7为系统主程序示意图。
2.1 PID控制器
PID控制器具有简单而固定的形式,在很宽的操作条件范围内都能保持较好的鲁棒性;同时,因为PID控制器允许工程技术人员以一种简单而直接的方式来调节系统,从而使得PID控制成为工业过程控制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形式。离散的PID表达式如下:
式中:k为采样序号,k=0,1,2,;uk为第k次采样时刻的单片机输出值;ek为第k次采样时刻输入的偏差值;ek-1为第k-1次采样时刻输入的偏差值;KP为比例系数;TI为积分常数;TD为微分系数;T为采样周期;
由上式可得控制器在第k-1个采样时刻的输出值为:
将(3)式与(4)式相减并整理得:
式中:△ek=ek-ek-1;△2ek=ek-2ek-1+ek-2=△ek-△ek-1;I=T/TI;D=TD/T。
由(5)式可得位置式PID控制算法的递推计算公式:
由上式可以看出,如果单片机控制系统采用恒定的采样周期T,一旦确定了KP、I、D,只要使用前后3次测量值的偏差,就可以由(6)式递推求出控制量。
本系统中,为了消除积分饱和带来的不利影响,采用了遇限削弱积分法。具体过程是:计算uk前,先判断前一次的控制量uk-1是否超出了极限范围,如果超出,则说明已进入饱和区,这时再根据偏差的正负,来判断控制量是使系统加大超调还是减小超调。如果是减小超调,则保留积分项;否则取消积分项,程序框图如图8所示。
2.2 PWM波形的生成
将PID控制器的输出量变换成具有一定占空比的PWM控制电压,即可控制电机转动。在8096系统中,可以采用两种方法来提供模拟量输出:一种是通过HSO提供。另一种是通过内部脉宽调制器提供,PWM控制电压由第二种方法产生,程序如下:
由上述分析可见:通过设置靶标的转动速度和加速度,可以生成不同运动模式的目标,包括匀速运动、匀加速运动、匀减速运动和自定义等模式,用于训练操作手的目标捕获能力。通过调整靶标光源亮度,可模拟目标动态的明暗强弱变换,在提高训练难度的基础上还可训练设备操作人员的参数设置能力。同时,结合特定试验条件设定训练参数,可以仿真不同站址经纬仪的工作情况,为经纬仪试前布站选址提供依据。
当数字动态靶标作为高精度测量靶标使用时,需要准确地确定在任意时刻靶标的空间角度,即必须保证靶标的旋转精度,同时要消除旋转靶标轴系跳动的影响。因此,需要加上位置反馈环节(如高精度编码器),同时,还要进一步改进、完善靶标的轴系和机械性能,数字动态靶标才可能用于光电跟踪测量设备的精度测量,从而提高我部光测设备的标校和检测能力,使我部在设备应用的基础上,在设备的维修、维护和检测方向迈出重要一步。
参考文献
[1]徐爱卿.Intel16位单片机[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2.
[2]王晓明.电动机的单片机控制[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7.
工程造价动态管理与控制探讨论文 第5篇
在建筑工程施工的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应用到很多的施工技术。由于建筑工程涉及范围非常广泛,因此,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经常会存在着一些影响因素,使建筑工程的设计发生变化,这对建筑工程造价动态管理与控制有着一定程度的影响。
3.2建筑工程的造价意识薄弱
动态控制的LED背光源设计 第6篇
摘要:以往因CCFL亮度的不可控性,液晶电视是采用调节LCD的控制电压,改变液晶的透过率,来实现对LCD总体亮度的控制,这种方式在很多情况下造成背光模组的光能和电能浪费。而采用亮度动态控制的方式可以很方便地通过调节LED背光源电源的电压或输入电流的大小,从而改变LED的发光强度的方案,可使电视在LED较低能耗条件下工作。亮度动态控制就是通过对显示的画面进行分析,得到不同区域的最佳亮度同时控制LED背光达到相应的亮度。
关键词:LCD;动态控制;最佳亮度
中图分类号:TN312+.8文献标识码:A
LED Backlighting Design of Dynamic Control
ZHANG Cheng-gong1, LIU Wei-dong2
(1.Dept.of Electron ,Institute of Information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Qingdao 266071,China;2.Module, Hisense R&D Center, Qingdao 266071,China)
Abstract:CCFL brightness previously due to the uncontrollable nature, LCD TV is the adjustment of the LCD control voltage, LCD transmittance change to achieve the overall brightness of the LCD control, This means that in many cases caused the backlight module light and energy wasted. Using dynamic brightness control can be very convenient way of regulating LED backlight power supply voltage or the input current small, thereby changing LED luminous intensity of the program, the television will lower energy consumption in LED conditions. Dynamic brightness control is shown on the screen for analysis, be different regions of the best simultaneous control brightness LED backlight brightness corresponding to achieve.
Keywords: LCD;dynamic control;best brightness
引言
液晶显示技术[1]以其平板化、高分辨率、高对比度、无电磁辐射、低功耗、数字式接口、易集成和轻巧便携等特点率先进入平板显示市场并不断拓宽其应用领域。LCD已成为当代高新技术产业、信息产业中最重要的信息显示方式之一。LCD作为一种被动显示器件,本身并不能发光,因此必须要有背光模块给LCD提供光源。背光源的性能直接决定显示器的亮度、颜色以及功耗等主要指标。采用LED为液晶电视的背光源[2],最主要目的是提升画质,特别是在色彩饱和度上,LED背光技术的显示屏可以取得足够宽的色域,弥补液晶显示设备显示色彩数量不足的缺陷,使之能达到甚至超过Adobe RGB和NTSC色彩标准要求,可以达到NTSC ratio 100%以上,同时因为LED的平面光源特性,使LED背光还能实现CCFL无法相比的分区域的色彩和色度调节功能,从而更加精确地实现色彩还原,画面的动态调整可以使得在显示不同画面时,亮度与对比度可以进行动态修正,以实现更好的画质。
1LED背光源驱动控制电路设计
LED背光驱动设计的主要目的是在保证LED器件可靠工作前提下,提升其工作性能,不仅应实现亮度控制,还应实现精确的亮度匹配,或者支持不同Vf特性的LED器件,以更好满足LED背光的实用需求。
由于LED在导通时,其电流的变化率远大于前向导通电压的变化率,因而测试其光学特性及分类时,大多基于一致的额定电流值,再给出前向导通电压的变化范围。这样的结果,就是要获得预期的亮度要求,并保证各个LED亮度、色度的一致性,需要相同的驱动电流。为了保证可靠性,驱动LED的电流必须低于LED额定值的要求。而且,当环境温度升高时所允许的额定电流会降低。由此可见,用LED为液晶显示设备作背光源时,需要对其进行恒流驱动,并且应该避免驱动电流过大超过其最大额定值而影响可靠性。
由于LED出厂前的检测及分类,只是基于一致的额定电流值,因而出售的LED在额定电流值附近区域,其光学特性会很一致。但在距离额定电流值较远的区域,即使用相同的驱动电流,LED之间的光学特性也会出现较大的偏离。需要较低亮度时,一般会通过直接减少通过LED的电流来实现,但这样LED之间的亮度就可能存在很大的差异。比如,同样用5mA的电流驱动两个额定值为20mA的LED,其亮度都会减小,但两个LED之间的亮度会差别很大。对于中大尺寸的LCD背光应用中会有几十个甚至上百个高亮度LED同时点亮,如果其流过的电流偏离LED的额定值太多,即使流过每个LED的电流是相同的,也会出现亮度不均匀的情况。实际应用中,一般采用PWM调光来解决这个问题。相对于模拟调光中直接控制流过LED的电流,PWM调光可以实现流过LED的电流保持在额定值,通过控制LED点亮或者熄灭的占空比来调节亮度,仍可以保持LED之间亮度的一致性。
LED驱动芯片的选择主要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驱动能力、效率、PWM调光和成本。本背光模组驱动电路设计方案的驱动芯片选用的是Supertex公司的HV9982[3]。HV9982有三路输出,R、G、B各一路,最多可以同时驱动54颗LED, HV9982的特点是:开关模式控制器、开关转换器,闭环控制的输出电流,高脉宽调制调光比,内部40V的线性稳压器,恒频运行,相分离器,以减少输入滤波器的要求,可编程斜率补偿,线性和脉宽调制调光,+0.2 A/-0.4A栅驱动器,开关晶体管,输出短路保护及输出过电压保护,Hiccup模式保护,模拟控制脉宽调制调光。
HV9982是一个在恒定的输出电流模式下的三通道峰值电流模式脉宽调制控制器驱动的单开关转换器,可用于驱动RGB LED背光。三个输出电流可以采用线性或脉宽调制形式进行单独调节,该集成电路还包括三个场效应管驱动,允许高脉宽调制调光,还可以防止输出短路情况,具有回路保护功能。 HV9982驱动电路如图1所示,图中只是显示了红色一路输出,另外两路都是相同的。VIN是内部线形稳压器的输入端,VDD1~VDD3为三路LED灯输出提供电压,通过S1、S2来选择位PWM调节模式,HV9982通过CLK端输入时钟信号,此信号必须是TTL兼容方波信号,OVP管脚为输出提供过压保护,当此管脚电压超过5V时,HV9982芯片就会停止工作,同时计时器开始计时,当计时器计完后,HV9982芯片会尝试重新工作,再次检测OVP管脚是否超过5V,不超过就正常工作,超过则停止工作,如此重复。GATE引脚为N沟道功率型场效应管栅极驱动器的输出,CS引脚用于检测外部功率型晶体管的电流,还包括一个100ns的断路计时器,脉宽调制调光的途径是通过使用PWMD引脚,当S1为低电平时,三个引脚直接控制脉宽调制调光的三个通道,此时CLK输入必须为方波。REF引脚设定输出通道的电流大小,推荐的电压范围为0到1.25V,FDBK引脚通过外部接地电阻来获得电压信号,是输出电流反馈,在COMP引脚与其相应的接地端通过接入一个电容来形成一个稳定的闭环控制,保证电路输出的稳定性,FLT引脚是用于驱动外部断开开关,该断开开关是为了避免电路出现异常问题时发光二极管被损坏,是用来保护发光二极管的,且在PWM调光时通过断开和再次导通输出电容上的LED可以取得更好的PWM调光效果。HV9982具有LED开路保护和输出短路保护功能,当发生任何一种情况时,HV9982就会停止工作,并且尝试重新工作,GATE和FLT引脚输出无效,COMP和SKIP引脚电平被拉到地电平,一旦SKIP引脚电平低于1V,则电路异常情况消失,SKIP引脚连接的电容放完电后会被一个10μA的电流源重新充电,当充到5V时,COMP引脚会被释放,GATE 和FLT引脚变为有效,电路开始正常工作。当电路中出现短路情况时,GATE和FLT引脚输出被拉到低电平,FLT为低电平则相连晶体管就不能导通了,此时输出电流变为零,则短路情况被切断,同时,Hiccup计时器开始工作,当计时完成后,转换器重新工作,如果此时电路仍有异常情况,则转换器关闭进入故障循环,如果电路正常,则转换器会调节输出电流正常输出。
2 LED灯载板设计
为了便于进行亮度的动态控制,RGB-LED分别进行独立驱动,并采用串连的拓扑结构,这是为了保证LED亮度的均匀性。若采用低亮度LED,亮度可能达不到应用要求的指标; 采用高亮度LED,背光模组亮度均匀性可能达不到指标,采用高功率LED所构成的背光源模块虽然LED之总颗数较少,但是高功率LED正向光太强,需要使用特殊的光学设计把光往外散开,成本增加发光效率又变差,否则就需要较大的混光距离,背光源因此就变厚了。相较于高功率LED,若改以小功率LED来设计,虽然颗数使用较多,但是小功率LED发光效率较好,虽然小功率LED颗数多,但是由于效率较高功率LED好,整个背光源模块的功耗会较低,相对应的点亮LED所产生的热也会较低。因此从节约能源、发光效率[4]及处理热问题的成本等方面来看,小功率LED目前是较佳的选择。为减小PCB面积,降低生产成本,适应电子产品的小型化,轻量化及高功能,选用SMT封装方式。
要实现背光源的动态控制必须对其进行分区,目前情况下LED驱动器的驱动能力还是有限的,还没有达到能够驱动整台电视背光的能力,尤其是大尺寸液晶电视的背光源。采用LED作为背光源的液晶电视所需要的LED灯数量会很多,故要对整个背光源进行分区,理论上来讲分区越多,效果越明显,但所需要的驱动就越多,成本也就相应的提高了,可以在成本和性能上找个平衡点。
LED光源发出的光经过各层膜片及TFT时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知道了这些参数后,就可以根据需求亮度和产品基本尺寸,按式(1)估算(lambertian型LED)背光所需的总光通量。
LED灯的布板方式可采用图2所示的方式,在灯板后面涂导热硅胶后用螺钉将其固定在背光模组后壳上,以利于LED灯的散热。例如40in液晶电视,如果要求屏的亮度达到500nit,采用三色合成白光的小功率型SMT封装LED灯,红光发光效率为48lm/W(20mA),绿光发光效率为60lm/W(20mA),蓝光发光效率为10lm/W(20mA),由公式可估算LED灯数为1,080颗。为了有效混光及提高亮度的均匀性,LED灯排列采用图2所示方式,拟进行20分区。如果要加大背光源动态控制的能力,可适当增加分区数量。为了提高散热性能可在载板后涂导热硅胶,后用螺钉将其固定在后背板上。
3 测试数据
经测试,色彩还原性、色域、对比度等要比CCFL的好,尤其是对背光进行动态控制时,当出现黑场时,整个LED灯全部关闭,功耗也要比CCFL的低,达到了节能的目的。
4结束语
LED背光源低电压工作,不需高电压启动;色域宽;色彩还原性好;工作电流可变,可控性好;抗震性好,寿命长(100,000hr);不含汞蒸气和其它有害气体,有利于环境保护;响应速度快;因此是背光源极好的光源。当屏幕中出现暗区时,对应于暗区的背光就关闭了,不是像CCFL那样一直都点亮,它会随PWM信号的改变而改变,可以对背光源进行控制,故可以节省电能。当有暗场时,完全可以把灯全部关掉,节约电能的同时还提高了对比度。正常工作时,背光源会根据图像内容的变化而进行相应的亮度变化,PWM信号的占空比会根据图像内容的改变而改变,同时PWM信号也控制着灯的亮度,通过控制PWM信号的占空比就完全可以控制背光源的亮度,真正起到节能的目的。应用LED的液晶电视图像质量会得到很大的改善,对比度得到明显提高,均匀一致性明显变好,色域明显增加。
参考文献
[1] 赵立升,杜安,张伟.MSP-G320240D-BCW-211N大规模电阵式LCD与PIC单片机接口技术[J]. 液晶与显示,2004,19(6).
[2] 雪生. 用于LCD的LED背光源[J]. 现代显示, 2005,(7).
[3]http://www.supertex.comNew Three Channel LED Driver IC Provides High Current Accuracy[EB/OL].
[4] 刘敬伟,王刚等. 大尺寸液晶电视用LED背光的设计和制作[J]. 液晶与显示,2006,10(5).
作者简介:张成功(1982-),男,中国海洋大学信息学院电子系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 LED背光源,E-mail:mz1982mz@126.com。
加强动态控制深化预算管理 第7篇
一、动态下达预算指标, 持续推进滚动平衡
宣钢从经营预算、投资预算、筹资预算和财务预算四个方面入手, 不断改进和完善预算编制与调整、预算执行与控制、预算核算与报告、预算分析与考评各个环节, 基本建立了全过程控制、良性循环、不断提高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为增强预算指标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宣钢对各单位的主要预算指标实行按月下达;全面预算方案在下达年度产量、采购成本、工序成本、资金等主要预算指标的同时, 根据对市场行情和企业生产经营情况的预测和判断, 将其分解到季度, 在日常管理中进一步细化, 按月下达各分项预算指标, 通过月度预算指标的动态控制, 持续推进年度预算总目标的滚动平衡, 使预算指标更加贴近市场、切合企业生产经营实际。
二、强化过程管理, 全面落实预算指标
预算指标下达以后, 为确保预算目标的实现, 最大限度减小实际完成指标与预算指标的偏差, 强化了对预算指标的过程管理。
1. 突出重点, 强化源头控制。
对钢铁生产企业来说, 原燃材料成本在产品成本中占有很大比重, 抓好原燃材料成本控制, 对降低产品成本, 提高经济效益至关重要。为此, 全面预算管理把原燃材料采购成本控制放在更重要的位置。年初, 在深入分析预测原燃材料市场行情和价格走势的基础上, 确定全年采购成本预算指标, 按月下达并实行滚动平衡控制;此外, 在考核方面, 将产品成本指标按责任大小实行生产单位与采购部门联挂考核, 有效落实经济责任。根据集团公司下达的月度采购成本控制指标, 物资采购部门充分发挥采购中心的职能, 深入开展市场调研, 努力提高市场预测水平和把握价格能力, 不断完善供应商数据库, 拓展采购渠道, 规范招议标程序, 针对资源市场动态, 采取灵活的采购策略, 推行最优的采购模式, 合理把握采购节奏;同时, 采购部门大力加强与主体生产单位的沟通协调, 以经济适用为原则, 着力优化原燃材料结构, 深化采购综合性价比管理, 最大限度地降低采购成本, 极大地增强了产品市场竞争力和盈利能力。
2. 全面对标, 深化过程管理。
为提高全公司挖潜增效效果, 进一步发挥对标工作的作用, 宣钢在总结以往对标工作经验的基础上, 以深入推进全面预算管理为手段, 实施了各项指标的系统优化和层层分解, 逐步完善了对标体系和对标机制, 在原有五级对标的基础上, 突出重点和影响制约效益的主要矛盾, 开展了铁前成本、销售价格、采购成本、人工成本、物流费用、修理费用、财务费用七项专题对标与挖潜工作, 并切实抓好能源管理和动力平衡工作, 旨在实现生产经营稳定顺利进行的基础上, 成本控制力进一步加强, 逐步缩小和集团内以及行业内先进企业的差距, 实现在困境中的突破。以年度预算为纲领、以关键指标为突破口、以财务控制为手段、以经营环节为重点、以降本增效为目的, 全年先后牵头组织完成了“集团内部铁前对标”、“与承钢财务系统对标”及“每月钢协系统对标”。2012年, 宣钢与河北钢铁集团内的唐钢、邯钢、承钢可比技经指标27项, 其中宣钢排名第一的有9项, 占33%;排名第二的有10项, 占37%。与全国同行业各工序可比指标共29项, 宣钢有22项指标优于行业平均水平, 占76%;其中有6项指标进入行业前3名, 占21%。
3. 完善内控, 防范经营风险。
在预算执行过程中, 除了努力确保生产经营活动高效有序进行之外, 采取有效措施防范各种经营风险也是至关重要的。为此, 近年来宣钢采取了一系列举措, 加强对日常经营风险的控制。
(1) 资金风险的控制。具体办法是:对钢铁业范围内各单位通过月度资金平衡会分解预算指标, 由资金结算中心实施资金集中管理、统一调度, 对开户单位资金的使用和费用支出进行全面反映和监督控制, 掌握资金运用的动态信息, 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对经营性子公司根据择优扶强的原则, 统筹调度融资额度, 通过下达年度资金担保定额进行资金总量控制动态管理, 使子公司的资金完全处于受控状态;并制定严格的“三不准”规定, 即未经集团公司批准, 各子公司不准对外投资、不准对外担保、不准对外拆借资金, 使资金运作更加规范。
(2) 经营风险的控制。组织对贸易性子公司大额合同和年度合同业务进行评估、审核, 及时了解掌握贸易伙伴的信用状况等, 强化应收、预付账款的监控管理。通过各项措施的落实, 保证了宣钢每年数百亿资金进出安全。
4. 动态分析, 促进滚动平衡。
日常工作中, 通过完善以月度预算平衡为重点的动态管理体系, 对指标执行情况进行跟踪检查, 掌握完成的进度, 做好分析预测, 落实应对措施, 促进生产经营活动有序高效运行和预算目标的实现。预算管理部门及时加强与有关单位沟通协调, 深入了解掌握成本费用等的变化情况, 按月、旬、周动态做好产品成本及盈亏测算分析, 准确及时地反映品种间盈利和成本情况, 为生产经营决策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 促进用料结构调整和工艺技术优化;及时调整库存量, 合理把握库存结构, 保持低库存运作, 切实降低采购成本、资金占用和物流费用。2012年, 针对钢材市场价格持续下滑的形势, 为了确保完成下半年生产经营任务, 对公司及各单位上半年生产经营及费用写实情况进行了全面细致的分析。在此基础上, 组织编制了7-12月份挖潜增效计划, 确立了具体的挖潜方案, 从采购、销售、费用等多方面进行了指标分解, 各单位认真组织分解落实, 制定切实有效措施, 不讲客观、不讲条件, 全面组织降本增效, 强力推进精细管理, 打好挖潜增效攻坚战, 努力完成全公司目标档:吨材挖潜100元, 挖潜档:吨材挖潜260元的艰巨任务。剔除两头市价影响后, 实打实内部挖潜增效3.26亿元, 可比成本降低率为1.7%。
三、完善考核办法, 落实经济责任
全面预算方案确定的各项指标, 通过经济责任制进行考核, 落实经济责任。近年来, 以重点工序成本联挂考核为抓手, 着力推进成本倒逼机制和低成本运行体系的建立, 对铁水、钢、材成本实行联挂考核, 成本指标分别与所在单位及经营单位、相关处室的中层领导班子成员收入按比例挂钩考核, 指标实行动态管理按月下达。联挂考核办法的实施, 进一步调动了各单位干部、职工尤其是领导班子的工作积极性, 降本增效取得了明显成效。
四、全面预算动态管理的实施成效
实施全面预算动态管理, 为积极应对严峻挑战, 进一步增强生存发展能力, 保持企业平稳发展的良好势头, 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
1. 细化了预算指标, 使集团公司下属各单位生产经营目标和工作任务更加明确具体, 对自己的责任和努力方向更加清晰明了, 大家紧紧围绕降本增效这个中心, 创新思路, 扎实工作, 成效显著。
2. 使集团公司可以及时发现企业实际运行与预算之间的差异, 便于差异分析查找原因, 迅速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 使生产经营活动始终处于受控状态, 企业的执行力和控制力进一步增强, 整体管理水平得到了有效提升。
3. 针对预算指标执行情况, 及时调整完善考核办法, 有利于最大限度发挥考核的激励作用和导向作用, 也有利于调动各级员工的积极性, 努力实现预算确定的目标。
4. 有利于推动企业创新发展。动态管理需要企业管理者面对总是不断变化的内外部发展环境, 积极主动探索先进有效的管理方法, 促进各职能部门和二级单位在技术、产品、管理等各个方面不断地进行创新, 形成全面创新的良好氛围。
动态控制器 第8篇
关键词:接入控制器,板间通信,负载均衡,动态调控
0 引言
通信技术的发展、移动终端技术的革新以及用户群体对WLAN(无线局域网)需求的不断增加,导致了处理事务量和数据流的迅猛增长,这对局域网中AC(接入控制器)单个板卡构架处理能力提出了很高要求,也使单板系统的成本不断增加。鉴于此种情况,产生了多板卡共同处理事务的机制。由全球工业计算机制造商协会开发制定的基于网络设备模块化的硬件设计标准,即ATCA(高级电信计算架构)应运而生。该标准用于满足网络设备制造商对平台再利用、更低成本、更快上市和多元灵活性的要求,以及运营商和服务提供商对降低成本和运营支出的要求。由于在AC系统的主控板和业务板之间需要进行管理平面数据的交换及各板的状态迁移,这样的构造可以使AC在多业务、大容量的环境下实现负载均衡,提升整体服务器的性能。
AC在该架构下,需要提供各个板卡之间的通信方法,使板卡能够传输信令和数据,在对外实现AC整体性功能的同时,实现主控板对内部各个业务板和交换板的实时控制和数据传输。本文提出一种新的动态调控板间通信策略,以高效稳定地实现AC的管理通信。
1 AC板间通信总体结构及功能
AC在多板架构中对外展现的是一个完整系统,而内部是基于ATCA架构,包含两种类型的板卡:主控板和业务板。主控板的功能是对各个业务板的业务下发、状态控制以及设备维护;业务板的功能是对接入点和用户的业务进行处理并将其状态上传。要将AC的多板架构对外展现出一致性,就需要板间通信的协同。AC的多板构架及模块组成如图1所示。
在AC板间通信中,使用Linux操作系统[1]的套接字作为板间通信的基础,有以下好处:(1)有一个已经实现的协议栈,可以支持各种应用层协议,能够对板间通信提供稳定的支撑。(2)统一的平台使板间通信方法更具有通用性,可以在多个类型的板卡(如X86,mips,powerPC等)硬件架构上使用。(3)使板间通信有了清晰的网络层次结构,实现于传输层及以上、应用层之下。可为应用层提供服务;而在传输层以下,直接使用协议栈的接口。当需要增加新的底层通信通道时,可以加入新增的底层实现方式,并调用即可。实现了层次架构的可扩展性。
本文中的板间通信方法是分层次的,保证了数据信令层和管理维护层的分开传输,既可以将多个板卡之间的数据进行收发处理,又对各个板卡进行监控维护。板间通信模块的分层结构如图2所示。
管理维护层为各个板卡的状态提供有力支撑。主控板在启动时,会对业务板进行动态的发现,确定板卡是否存在,并获取其基本信息。在建立关联之后对板卡状态进行维护管理,通过心跳检测功能确定板卡状态。若板卡异常,则会立即通知应用。
数据信令层为各个板卡提供数据传输通道。主控板在管理维护层发现板卡成功之后,就会开启板卡的数据信令层通道,等待业务板进行连接,之后板卡之间就通过此通道进行数据业务的发送,附带有保活机制。
2 AC板间通信设计原理
基于以上功能需求,对AC板间通信的设计在管理维护层和数据信令层的方法是分而治之的[2]。两个平面既有交集又相互独立,这是维护板卡AC和底层支撑的关键。在实现方式上,管理维护层由于要实现板卡发现和心跳维护,因而使用UDP广播发现;数据信令层需要考虑可靠的数据传输以及消息的确认,则使用TCP方式来实现[3]。
2.1 管理维护层设计原理
主控板对业务板的管理是通过管理维护层来实现的。主控板上维持着业务板的状态机,运行在主控板上的管理维护层还需同其他模块进行交互。图3所示为管理维护层的状态机的状态迁移图。
各状态分析如下:
发现状态:每个板卡从ATCA机框的接口可以获取各自的板卡槽位号。业务板在刚启动时通过广播来发现主控板,主控板会对广播进行单播响应。若主控板未响应,则业务板会重发发现请求消息。
加入状态:在业务板收到发现响应消息,即发现了主控板后,会发送加入请求消息到主控板,主控板则对请求作出回应。
配置状态:业务板进入加入状态初期,还不能正常运行,因为板卡上没有信息,也没有接入点和用户的上下文,此时要发送配置消息来请求配置。
数据检查状态:主控板配置业务板完成后,业务板检查自己的状态是否正确,如果正确,则进入运行状态。
运行状态:在此状态下业务板可以正常转发数据,可以接收主控板的配置消息(添加或删除某个接入点或用户的上下文),还要定期向主控板发送心跳消息,让主控板知道业务板仍在正常工作。如果心跳检测失败,则通知上层应用,通过指令令其重启。
重置状态:当主控板几次没有对心跳消息作出回应时,进入此状态。一段时间后,业务板将重启,进入最初始的状态。
通过管理维护层的几个状态的转换,主控板就可以动态地将业务板关联起来,并实时地维护板卡状态,对有问题的板卡,马上对应用及数据信令层进行上报。另外,在进入加入状态之后,管理维护层会为数据信令层提供节点号(板号)到IP地址或端口的映射。由于该映射是动态记录的,在板卡发生变化时就会产生新的映射关系。
2.2 数据信令层设计原理
数据信令层依靠管理维护层对各个板卡实现的关联,用TCP[4]为应用建立一条可靠的数据通路,使应用可以使用这个专用通道进行数据的传输,并通过消息的方式通知应用收取消息,或者从应用的消息队列中取出消息发送到对应业务板上。图4所示为数据信令层的状态机的状态迁移图。
各状态分析如下:
初始化状态:为各个板卡进行初始化配置,创建选择、消息队列和信号量。判断管理维护层进入加入状态之后,跳转到下一个状态。
选择/连接状态:主控板此时会进入选择状态,对每一个业务板进行通道建立及I/O(输入/输出)复用;业务板此时会通过之前从管理维护层中获取的主控板IP等信息,对板卡进行连接状态连接;由于数据信令层的可靠性一定程度承载在管理维护层之上,因此会很快建立起连接,并将连接保持。
接收/发送状态:此状态是从应用收取消息,发送到指定板卡以及从对板收到消息,交付给指定的应用的一个状态。在接收到管理维护层的命令或者TCP的保活异常时都会进入重置状态。
重置状态:进入此状态,则说明板卡出现了不可恢复的问题,会马上重新进入初始化状态。
基于以上两个层次的协同合作,就可以为AC提供稳定的板间通信方法。
3 板间通信运行结果
根据设计原理用C语言编程[5]实现,使用一台在网络中的ATCA平台业务管理系统中的3块单板,其中一块单板作为主控板,另两块作为业务板,这3台主机同时运行板间通信模块。主控板的工作设置为向业务板进行消息广播,同时接收业务板发送过来的消息。业务板的工作设置为向主控板发送消息,并接收主控板发送过来的消息。各个板卡的板号由ATCA接口提供。
在应用的使用过程中,并不会感知到板间通信管理维护层的存在,而只是认为有板间通信数据信令层在工作。实际上,在应用发送消息之前,管理维护层已经使主控板对各个板卡进行了关联。图5所示为主控板配置的信息记录。
4 结束语
本文设计的板间通信是适用于最新构架的AC的一种动态调控的板间通信策略。管理维护层可以动态获取ATCA机框上板卡信息,并使之关联,为业务面提供支持;业务面可以借助管理维护层的信息,使各个板卡实现数据的可靠传输,大大增强了AC在大流量多用户情况下的运行稳定性。
参考文献
[1]宋凯,甘岚,严丽平.嵌入式Linux内核实时性研究及改进[J].微计算机信息,2008,24(26):16-18.
[2]Kurose James F,Ross Keith W.Computer Networ-king:A Top-Down Approach[M].Boston,America:Addison Wesley Longman,Inc,2008.
[3]Richard Stevens W.TCP/IP Illustrated Volume 1:The Protocols[M].Boston,America:Addison WesleyLongman,Inc,1994.
[4]吴佩贤.Linux环境下基于TCP的Socket编程浅析[J].现代电子技术,2005,28(16):53-55.
铁路路基岩溶注浆施工动态控制 第9篇
洛湛铁路是国家八纵八横骨干路网之一, 也是中西部地区至华南地区到沿海深水良港的重要通道。洛湛铁路邵永段全长119 km, 总投资22.6亿元。笔者参与了洛湛铁路通道邵阳—永州段土建工程二标段工程的施工, 标段起终点里程为DK122+100~DK147+500, 全长25.5 km, 沿线岩溶发育、膨胀土、顺层等不良地质情况较多, 其中岩溶发育地段长度共计约2.6 km, 设计采用钻孔注浆加固地基, 标段共需加固路基4处, 加固线路长度约2 600 m, 注浆钻孔2 982个、23 132延长米, 注水泥浆19 346 m3、水玻璃866 m3, 合同价1 426万元。由于地质勘探的局限性和注浆量计算的复杂性, 以及隐蔽工程的特殊性, 使得岩溶发育地段路基的稳定性评估、加固措施、质量、工程数量确定等伸缩性很大, 在有效控制工程质量方面不易操作, 增加了施工质量管理的难度。
下面笔者结合现场具体施工的过程, 谈谈相关动态控制的几点浅见。
1岩溶注浆施工工艺
1) 施工准备:
熟悉各岩溶注浆工点工程概况, 提前作好施工方案、岩溶注浆孔位布置平面图、施工技术交底等技术工作。场地平整:路堑段为设计路肩标高, 路堤段为设计基底标高以上50 cm;设置必要的排水坡和四周的排水沟, 形成有组织排水, 防止地表水下渗, 影响施工。测量放线:根据岩溶注浆孔位平面布置图, 对各孔位进行放样, 并测量、记录对应的孔口地面高程。根据设计图纸要求, 埋设好沉降观测桩, 施工期间进行沉降观测。
2) 先导勘探孔钻进:
根据探灌相结合的原则, 钻孔分为先导勘探孔和一般注浆孔, 首先施钻30%的先导勘探孔, 待试验段先导勘探孔完成后, 整理资料, 上报设计单位和监理, 确定相关注浆深度与范围。
3) 钻进:
土层和岩层部分均采用水钻进行成孔。a.土层钻孔:采用ϕ108钻头钻进, 每一回次钻完后, 取出土芯, 摆放整齐, 并用标签记录不同土层的深度。全孔采用ϕ110套管, 护壁套管露出地面0.2 m~0.5 m。b.岩层钻孔:采用ϕ108钻头钻进, 钻孔过程中均取出岩芯, 摆放整齐, 用小标签记录不同岩性和溶洞的深度。钻至设计深度后, 用水对钻孔进行清洗, 清孔时间不少于20 min。
4) 注浆前注水试验:
选取代表性孔进行注水试验, 按孔数的10%选定, 以确定注浆段的单位长度吸水量和浆液配方、配比、泵压等参数。并确定适宜的注浆压力, 检查孔口套管固结密封程度和止浆塞的止浆效果。
5) 注浆浆液的配制:
制浆分两级搅拌。为使水泥和其他材料充分均匀混合, 应在一级搅拌池 (含搅拌机) 中将水、水泥配制成水泥浆液, 经充分搅拌后放入二级搅拌池 (机) 。二级搅拌池, 既是储浆池, 又是注浆泵的吸浆池。
材料及配比:采用P.O42.5普通硅酸盐水泥, 水泥密度一般取3.15。配制1 m3水泥净浆所需的干水泥重量为:
1 000× (水泥的密度×水的密度) / (水的密度+水灰比×水泥密度) 。
当水灰比为1∶1时, 1 m3水泥浆需干水泥重量为:
1 000× (3.15×1) / (1+1×3.15) =759 kg。
当水灰比为0.8∶1时, 1 m3水泥浆需干水泥重量为:
1 000× (3.15×1) / (1+0.8×3.15) =895 kg。
所以, 配合比0.8~1时, 配制1 m3净浆所需干水泥在759 kg~895 kg之间。
6) 注浆:
注浆按先帷幕孔后中间孔的方式, 分三序进行, 注浆方式利用全孔一次注浆法。如遇岩溶通道、较大溶洞和裂隙处视情况充填适量黏性土、细砂、粉煤灰、碎石或水泥砂浆等。如有岩溶发育但吸浆量少或不进浆时, 先采用高压清水洗孔或钻机清孔后疏通岩溶裂隙通道, 再注浆。
对溶洞内有充填物的注浆孔或者对注浆质量有怀疑的注浆孔, 在注浆完成1 h~2 h后采用钻机进行清孔再注浆, 确保浆液已至溶洞下限或满足设计注浆量和注浆结束条件。
7) 封孔:
注浆结束后, 经质检工程师检查, 通知监理工程师检查确认终孔条件。卸下法兰盘、拔出套管, 回填C15混凝土封孔, 捣固密实, 并作好孔口标记。
8) 一般注浆孔钻进与注浆:
先导勘探孔施工完毕后, 对一般注浆孔进行钻孔、注浆施工及封孔。
9) 注浆效果检测:
a.注浆加固的地基, 采用钻孔取芯结合压水试验、瞬态面波检测及电测深法等综合方法进行注浆效果检测及评价。质量检测应在注浆结束28 d之后进行。b.瞬态面波测点在整治范围内注浆孔间抽检, 检测点数不少于注浆总孔数的5%, 且一般不少于10点;压水试验按注浆孔数量3%计, 每检验批不少于2孔;钻孔取芯按注浆孔数量2%计, 每检验批不少于2孔, 钻孔应尽量布置在注浆量较大的注浆孔附近, 在注浆孔间布置;电测深检测段落长度为岩溶整治段落长度的10%, 且一般不宜小于15 m, 测线应优先选取岩溶形态相对强烈发育地段布置。c.钻孔取芯:覆盖层中水泥呈劈裂充填, 岩芯中水泥呈条纹、带状, 溶洞中水泥呈块状充填, 岩芯中水泥呈柱状、块状。
2注浆施工注意事项
下面结合施工过程当中暴露的问题, 提出几点注意事项:
1) 施工前应向有关部门收集和调查地下设施、地下管线的具体位置。
2) 当地质钻孔发现岩溶较大, 相邻两孔可能连通时, 注浆孔应跳孔施钻, 不应全部钻孔完后再注浆, 以免孔位串浆, 增加难度及清孔工作量。如遇岩溶通道、较大溶洞和裂隙处视情况充填适量黏性土、细砂、粉煤灰、碎石或水泥砂浆等。
3) 注浆钻孔孔间距偏差不应超过100 mm, 开钻前必须保证机身平稳。
4) 采取措施确保注浆连续进行, 不得中途中断。
5) 注浆过程加强地面观测记录。在注浆区域埋设观测桩, 在注浆前后观测其地表沉降。一般应在线路中心、路基两侧路堤或路堑坡脚以及坡脚外 (或堑顶外) 10 m各设一排观测桩, 纵向间距一般不大于50 m, 过渡段范围及非均质地区应加密观测剖面。施工期间必须每天进行地表变形监测, 实测地表变形量, 测量精度不大于1 mm, 并做好详细记录, 根据观测数据控制注浆压力, 以免堑坡的稳定性或附近构筑物受影响, 同时监测数据应提交相关部门, 以备路基沉降分析用。
笔者认为注浆压力的作用对地面的影响是比较大的, 路基横向在有条件的情况下, 宜在距离较远处设置观测点, 便于观测分析动态, 防止破坏既有建筑物。
6) 各孔注浆量根据具体地质情况有较大的差异, 当连续注浆单孔超过15 t不见升压时, 应考虑提高浆液浓度。必要时间歇注浆。注浆量过大时, 应提请有关四方会勘, 采取适当的工程措施进行处理。
7) 钻孔及注浆顺序。为防止邻孔串浆, 增加处理难度, 钻孔及注浆顺序原则为:a.先钻探灌孔结合, 后钻一般注浆孔;b.无论探灌结合孔还是一般注浆孔, 全部采用跳孔钻进;c.一般注浆孔采用路基两侧向路基中心进行;d.边钻边灌。
8) 注浆前作好注水试验并记录, 根据钻孔的地质情况和注水试验的情况采用不同的注浆浆液和措施。
9) 注浆过程中, 作好记录, 并派专人巡视, 避免注浆超出加固范围以及对环境的污染。
3实施情况
2001年4月开始第一段岩溶路基加固工程, 截止10月, 全标段已完成注浆加固工程。完成的这4个区段中, 注浆量全部控制在施工图数量之内并略有核减, 实现了施工图设计数量不突破的目标。同时经地质综合物探、取芯钻探检测和注水试验对比、电阻值对比测定, 每段注浆效果均良好, 满足设计要求, 实现了动态条件下工程质量控制的目标。
4小结及建议
岩溶路基的设计与施工需要根据施工情况进行修正, 动态设计、信息化的施工是岩溶路基的主要特点, 现场人员要充分重视施工注意事项, 认真分析施工中出现的现象, 及时调整工艺措施, 才能保证良好的处理效果。
几点建议:
1) 长大路堑地段的加固待路基开挖成型后, 需要另进行物探确定加固范围, 然后再结合地质情况进行设计, 出图以后才能进行施工, 过程周期较长, 客观上对工程的顺利进行造成影响。笔者认为在这个方面需要进一步改进, 运用先进的物勘手段, 提前进行预测, 统一设计, 保证施工的顺畅进行。当然限于目前的技术手段, 具体实施还是有很大的难度, 但这一点确实是勘探、设计及施工组织努力的方向。
2) 根据探灌相结合的原则, 钻孔分为先导勘探孔和一般注浆孔, 首先施钻30%的先导勘探孔, 待试验段先导勘探孔完成后, 整理资料, 上报设计单位和监理, 确定相关注浆深度与范围, 再进行大面积的施工。其过程较为繁琐, 30%的先导勘探孔数量也较大, 地质情况复杂时, 易产生比较大的浪费, 故细致的前期勘探和设计是必需的。
3) 注浆加固的地基, 采用钻孔取芯结合压水试验、瞬态面波检测及电测深法等综合方法进行注浆效果检测及评价。质量检测在注浆结束28 d之后进行。检测时间延续太长, 特别在南方多雨地段施工, 对工程影响很大。在操作过程中要严格工艺过程控制, 确保以最少的次数达到实验效果。
4) 对不确定性要有充分的认识, 及时处理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DK141+700处曾经发生连续注浆单孔超量很多但不见升压, 反而在路基横向距离注浆点700 m远距离处村庄水井冒出, 产生纠纷的现象, 表明地质情况复杂, 各孔注浆量根据具体地质情况的不同有较大的差异, 应及时提请有关四方会勘, 采取适当的工程措施进行处理。
5) DK126+100~DK126+660为岩溶注浆路基施工地段, 该段注浆施工完毕以后, 经钻芯取样、电测探检测, 表明注浆效果良好。但是同年11月份旱季时, 在DK126+121处已经完工的1 m~3 m盖板涵 (片石基础) 产生较大的沉降, 墙体拉裂, 经各方会勘后, 采用了拆除墙体, 对地基钻孔补注浆的工程措施, 然后重新施工墙体、吊装盖板。此事发生在工程建设期, 如果在通车以后发生, 则会产生大的病害, 甚至产生不可预见的后果。
笔者认为注浆后改变了原有地下结构的原状, 引起了影响范围内沉降变化, 因此, 地基处理注浆的范围, 不应当局限于局部, 顺线路方向应当较设计要求适当的延长, 以应对不均匀沉降造成可能出现的问题。
6) 上述地段出现的情况同时表明, 岩溶注浆路基地段在施工完成以后, 同样存在在施加荷载以后, 地基由于受力产生沉降变化, 与运行后承受动载相区别, 其受力情况、沉降变化情况, 尚需进一步研究、探讨。
由于路基注浆加固施工对于我单位来讲是第一次, 在施工动态控制方面我们只是做了一些初步尝试, 还有许多需要改进完善之处, 我们将不断探索新工艺, 确保把铁路建设的工程质量做得更好。
摘要:结合岩溶路基处理的特征, 就岩溶注浆施工工艺及施工注意事项进行了详细归纳, 并通过分析总结提出了岩溶注浆施工动态控制的一些建议, 旨在保证良好的处理效果。
关键词:岩溶路基,注浆,施工,动态控制
参考文献
如何加强工程成本的动态控制 第10篇
施工前应成立成本管理组织机构, 层层落实成本控制责任, 并成立项目考核小组, 加强对成本核算的领导和监督。做好项目成本预测和计划, 通过定性和定量预测方法, 收集专家意见, 调查研究项目的成本费用, 初步预测项目的成本费用, 并对几种施工方案进行分析、比较、论正、判断之后, 选出综合效益最好的方案。初步计算施工项目的生产费用, 制定降低成本的措施计划, 并提出具体落实成本计划的方案。
根据工程设计图纸和有关技术资料, 认真研究分析施工方法、施工顺序、技术措施、机械设备选型、作业组织形式等要素, 并运用价值工程原理, 制订经济上合理、技术上可行的施工方案, 以施工图为依据, 明确项目成本目标, 做好施工预算, 编制详细的成本计划。
二、事中控制阶段
施工过程中要认真落实项目成本管理责任制, 由专人做好成本决策、成本计划、成本控制、成本核算、成本分析和成本检查等工作。施工过程中, 尤其要加强对施工成本影响较大的因素的管理, 采取各种有效措施, 合理地对对生产经营所耗费的人力、材料等费用开支进行监督、调节和限制, 努力将实际成本控制在计划范围之内。及时对比分析实际成本和计划成本之间的差异, 找出出现偏差的原因, 并采取相应的调整措施, 确保工程项目成本目标的实现。要以施工图预算为准则来控制成本支出, 通过施工图控制合同造价, 建立资源消耗台帐, 尽可能地降低人工费、材料费、机械费等支出;用成本与进度同步跟踪的方法, 以进度款计划控制成本费用支出。
施工过程中可从以下几点来加强施工项目成本的动态控制:
1、落实技术组织措施, 通过技术
措施来降低项目成本, 由技术优势来获取经济效益。工程技术人员根据工程的特点, 制订技术措施, 采用先进的施工工艺, 合理安排工序, 科学地进行人力和其他资源的配置, 现场管理人员和生产机台负责贯彻执行。
2、加强施工进度管理, 加快施工
进度, 缩短施工周期, 降低人员和临时设施费等支出, 但根据实际情况组织均衡施工, 切不可通过盲目的偷工减料、以牺牲工程质量为代价来缩短工期和节约成本, 要切实做到快而不乱, 防止发生质量问题带来的损失。
3、合理控制生产要素, 最大限度
地降低人工费、材料费和机械费的支出。人工费约占工程造价的10%, 所以加强人工费的管理对成本控制意义重大, 应在施工过程中根据工序合理安排管理和施工人员, 进行有效地监督, 提高生产效率, 降低劳动日;其次是对材料费的控制, 材料费通常占到建筑工程成本的70%以上, 所以工程的成本控制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材料环节的成本控制, 工程上对主要材料价格采用招标的方式, 规范材料的采购行为, 加强对材料的质量验收, 并控制施工过程中材料消耗, 加强对新型材料和工业废渣材料的利用, 加强材料现场管理, 合理堆放材料, 减少仓储和二次搬运费用;还应加强对机械费的控制, 合理选型和组织施工, 使用过程中加强机械设备的维护和管理, 提高完好率, 减少机械故障, 从而提高机械的工作效率, 降低设备租赁成本。
4、加强施工现场管理费的控制,
由于现场管理费贯穿整个施工过程, 也是工程成本控制的重要要素之一。施工过程中注意要做好冬雨季施工的准备工作, 防止恶劣的环境给工程施工造成不利影响而导致成本的增加;应严格按照施工规范和设计要求施工, 加强施工质量控制, 防止质量事故导致增加返工费、停工费、和事故处理费等。
5、加强收入与支出管理。施工中
加强工程变更的管理, 负责工程变更管理工作的人员要综合考虑技术与经济方面的因素, 考虑从变更中增加工程收入;还要重视工程索赔, 做好索赔的管理, 最大限度地降低损失和增加收入;对合同内的计量支付要及时、准确, 要建立计量支付台账, 减少应收账款, 增加现金流收入;对外结账要慎重, 根据项目规模的大小控制现场管理费, 严禁在收入不确定的情况下支出。
6、用活激励机制, 用物质奖励来
调动人员对增产节约的积极性, 对材料操作消耗特别大的工序实行机台承包制, 减少材料浪费。项目部定期对成本控制情况进行考核, 并在竣工时由公司领导小组对工程的盈亏进行审核, 对于成本计划完成出色的相关责任负责人, 在资金到位、且已过了保修期后, 由公司对其进行经济上的奖励。
三、事后控制阶段
在工程决算及竣工验收阶段后期, 要做好项目施工的收尾工作, 收集整理好工程验收所需的各种资料, 及时办好工程结算, 尽早收回工程款, 减低内部运营成本, 避免经营风险, 并开展统计分析、会计核算和项目总结, 为以后的项目成本管理工作提供参考。
结语
工程项目实施过程具有一次性、唯一性和不确定性的特点, 传统成本控制方法具有滞后性, 所以应加强工程项目成本的动态管理与控制, 做好各个阶段、各个环节的成本控制工作,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及时发现成本超额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案, 从而有效降低工程项目施工成本, 提高施工企业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浅析航空安全工作中风险的动态控制 第11篇
关键词:航空安全 运行 风险 动态控制
自从一百多年前莱特兄弟发明航空器以来,伴随着世界航空史发展过程的,除了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进步外,同时还有大量的航空事故。正是通过对这些以生命和财产为代价的航空事故进行调查、研究,引起了航空界管理人士的深思,使世界航空安全管理人士清醒地认识到:安全问题,是航空事业发展中最需重视的问题。对民航而言,安全问题更是关系到生死存亡的根本问题。安全没有保障,就谈不上民航事业的发展进步。
安全问题,是民航工作中一个永恒的话题。尤其在当前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下,保障航空安全更是中国民航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只有积极探索事故风险产生的源头和机理,制定突发风险处理预案,加强突发风险处理演练,才能将可能出现的安全风险及时消灭,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
一、安全的定义和特征
安全是什么?通俗地讲:安全就是泛指没有危险。这是安全的基本含义。在不同的領域,对安全的概念还存在不同的扩展和阐述。如在《论航空安全管理》一文中,我们看到作者对安全提出的另外一种表述方式:“安全就是没有不可接受的风险……系统是否安全不能只看到是否发生了现实的危害,危害虽未实际发生,危险因素却可能存在。因此说,安全是动态的。”前民航总局局长杨元元也经常讲:“安全是个变数。安全工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只有靠一天天地进行积累。”在民航工作实际中,我们可将安全更好地理解为:安全就是指在民航各种生产运输、通用训练、运行保障等任务组成的大系统里,通过制度化、规范化的科学管理,系统表现出一种持续稳定的状态。也就是说,安全是一种系统平稳的表现状态,发生了事故,运行体系当然是不科学、不完善、存在问题的。但系统表现为稳定安全时,并不能说明运行体系就是绝对安全、没有任何隐患或问题存在的,而是在整个运行体系内,各种隐患和问题被有效控制,约束在一个可以接受的范围(即容错范围),系统整体表现为安全稳定。这就是安全的动态观点。
二、系统风险的来源和类型
民航是一个多系统、宽领域、多学科交互组成的一个合作体系,不管是运输航空还是通用航空,每一架飞机的起飞、每一个任务的实施、完成,都需要多部门、多工种、多学科的系统合作才能实现。据统计,正常情况下,保障一个航班的正常飞行,需要飞行、机务、空中交通管制、安检、航油保障等诸多单位、诸多专业技术部门、若干人员经过四十多道程序才能完成。其中一个环节、一道工序出现问题,都可能给航班飞行埋下安全隐患,造成航空不安全事件发生。另外根据国际民航飞行事故统计数据,对近三十年世界航空领域发生的事故按原因来统计划分:由于人的原因造成航空事故占80%;飞机质量、环境因素造成事故的比例占20%。对国内民航历史上发生的航空事故进行统计,1950~2005年期间共发生航空事故282起,其中人的原因造成航空事故次数190起,占历史航空事故总量的67.4%。从上面的统计数据我们不难看出,航空事故的风险源,主要来自于人、机、环境三大因素,其中最主要的风险源是人的因素。同时由于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飞机速度越来越快,执行任务时间逐步增加,显示系统、操作系统的高度自动化、维修要求愈发严格,给民航各类从业人员,特别是飞行、机务、空中交通管制人员带来巨大的脑力、体力负担和心理压力。
三、系统安全的动态特征
根据墨菲定律,我们知道,任何事情,只要存在可能,就可能会在最不理想、最坏的状况下发生,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同时,从安全的定义我们知道,安全就是系统的一种动态平衡状态,在整体持续平稳的状态下,不安全因子处于系统安全可控范围。但是,如果对问题和隐患长期不加重视,未能及时加以遏制防范,可能导致量变产生质变,系统安全就会崩溃,就可能出现难以预料的航空事故。
下面,我们以2007年8月20日台湾华航B737-800在日本那灞机场发生的重大航空事故为例,来简要说明系统安全的动态性和安全工作的重要性。
事情经过:2007年8月20日,台湾华航波音B737-800执行台北-日本那灞航班任务,飞机机组成员8人,载客152人。当日10:26分,飞机在日本那灞机场着陆滑行,并按照现场指挥人员指令滑向41号停机位。10:32分左右,飞机在41号停机位前,发现右侧发动机燃油泄露,随即引发起火,火势逐渐蔓延加大,地面指挥和机组成员紧急引导机上乘客进行撤离,飞机在起火后短短几分钟时间内爆炸烧毁。由于地面指挥和机组成员引导得当,在短短几分钟时间内使所有人员均得到及时撤离,没有造成任何人员伤亡,在世界民航史上,这次救援也是一个非常成功的案例。事后,经过周密调查,发现事故起因是由于飞机翼前缝翼滑槽上的止档螺栓松脱,在襟翼收放过程中螺杆受到挤压,螺栓又刺破飞机油箱,造成大量燃油外泄,在发动机部位引发起火,最终燃烧爆炸。这起重大航空事故的发生,使巨额财富和人们的生命安全瞬间面临极端威胁,对相关国家、地区的正常社会生活带来巨大震动,一方面展示了航空事故的可怕后果,说明了航空安全在一个国家政治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安全事件具有突发性和安全体系的脆弱性。航空安全是一个系统工程,系统的安全就需要我们用系统的方法,从源头抓起,从飞机设计、使用维护、技术培训、安全监察等方面抓起,一环扣一环,环环相连,形成一个科学的、完整的安全闭环管理体系,才能使我们航空安全管理形成高效科学的管理体系,安全才能得到有效保障。
四、结束语
零平均动态控制算法的研究 第12篇
直流变换器属于功率电子学的范畴,涉及到现代电力电子及控制理论等学科,从七十年代初期到现在,关于这种变换器的理论分析和应用研究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卫星、笔记本、电话、数码相机等设备中使用的变换器,需要非常准确地输出电压和具有非常高的效率。
直流变换器由主电路和控制电路两部分组成。
在输入电压、内部参数或外接负载发生变化时,控制电路调节主电路开关器件的导通时间,使变换器的输出电压或者输出电流保持恒定。因此,在设计直流变换器时,选择的控制算法对于直流变换器的性能来说是十分重要的。检测不同的信号和采用不同的控制算法会使系统的性能有所不同。
数字控制相比于传统的模拟控制,主要有以下几个优点:首先,模拟电路很难实现各种非线性控制策略,而数字控制可以实现,从而提高直流变换器的动态响应和稳态特性;其次,模拟电路抗干扰能力比数字控制抗干扰能力弱。模拟控制器的稳定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选用元件的稳定性,但模拟元件的参数容易随环境和温度变化而变化,因此稳定性很差。数字控制采用数字表示控制量,因此具有更好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1 传统的电压控制型BUCK变换电路
典型的BUCK DC/DC变换器仿真模型如图1所示。将输出电压与参考电压相减,差值放大后与锯齿波相比较,从而控制开关的导通和关断。
其中参数如下:输入电压E=40V,电感L=2m H,电容C=40μF,负载电阻R=20Ω,锯齿波VL=3.8V,VU=8.2V,放大倍数GAIN1=8.4,T=400μs,参考电压Vref=19.2V。
输出电压波形如图2所示。
在电压反馈控制下,实际输出电压在19.6V上下波动,比参考电压19.2V高出0.4V,波动幅度0.35V,上升时间300ms,超调量39%。该方法通过检测实际输出电压进行闭环反馈控制,当电路参数发生变化并且引起输出电压变化后,才能引起控制环节进行校正。由于控制电路采用积分环节,因此对负载和输入电压变化的响应速度较慢。并且由于电感L的存在,当开关管关断时电感的极性会反相以保持电流不变,输入电流和流过二极管的电流脉动均很大,使输入电压和输出电压的脉动较大,并且输出电压偏离参考电压,所以使用一些新的算法来实现零偏差控制。
2 基于零平均动态控制的BUCK变换电路
2.1 系统方程
电感电流i、电容电压(即输出电压)V0,令
为状态变量, 为调节时间,则无量纲系统方程可以写成矩阵形式:
其中, ,采样周期Tc=50μs,PWM周期 。
PWM取左边型,因此函数:
2.2 零平均动态控制方法
零平均动态控制是一种数字控制方法,通过改变一个周期内开关开通的宽度来调节输出电压,即脉宽调制技术(PWM)。采用零平均动态控制方法可以达到输出电压V0跟随参考电压。令x1ref=Vref/E,用无量纲变量定义误差曲面:
其中,参数Ks是时间常数,s(x)=0可求得。因x1ref为常量,式(3)可以简化为:
S(x)定义以后,零平均动态控制的关键是找到一个合适的d值,使得每次迭代S(x)的平均值为零,即:
注意到,每次迭代解式(5)得出的解符合闭环回路控制设计,t=KT时,d取决于状态变量。下文中,取决于K值的占空比d称为dk。为了获得dk的解析式,需要改写S(x)。用式(1)消除式(4)中的 ,式(5)写成如下形式(关于dk的超越方程):
其中,初始条件x0表达了状态变量的值,积分表达式如下:
因此,式(6)和式(7)给出了dk的隐式表达,这样会提高大幅度增大运算量。为了避免解式(6)和式(7),及降低硬件执行的复杂程度,可用分段线性函数代替误差曲面函数S(x),获得占空比的代数表达:
为了避免代入x1(t)和x2(t),用x1(KT)和x2(KT)代入。
实际输出电压和参考电压之间的误差在实际应用中是完全可以接受的。
2.3 仿真模型及结果分析
BUCK变换电路的主电路如图3(a)所示,图3(b)为根据式(8)搭建的数字控制模型,得到变化的占空比dk,通过dk来调整一个固定周期内开关导通的时间,从而得到相对稳定的输出电压。
其中参数:输入电压E=40V,电感L=2m H,电容C=40μF,R=20Ω,γ=0.35,x1ref=0.48,采样周期Tc=50μs,PWM周期 。
由图4可见,基于零平均动态控制的BUCK电路实际输出电压在19.2V上下波动,波动幅度为0.01V,上升时间20ms,超调量1.5%,并且在每个周期内都满足式(5)成立。对比两种控制算法的结果可知,零平均动态控制提高了系统的动态响应速度,减少了系统的超调量,并提高了系统的稳定性。
3 结束语
本文利用Simplorer对BUCK变换器进行了仿真研究。介绍了传统的电压反馈控制和零平均动态控制两种控制算法,并分别根据这两种算法搭建了仿真模型。通过分析两种仿真结果,可以发现传统的电压反馈控制响应速度较慢,输出波动大,而零平均动态控制对提高系统的响应速度、减少超调量和提高系统稳定性效果明显。仿真结果表明,零平均动态控制比传统的电压控制更适合应用于高精度开关电源设计。
摘要:常见的电压控制型BUCK直流变换电路,实际输出电压与参考电压存在一定偏差,对于对电源精度要求较高的设备来说,常用的控制算法无法满足要求。基于该问题,文中提出了一种数字控制算法——零平均动态控制算法,使实际输出电压的平均值可与参考电压保持一致。采用Simplorer软件对传统电压控制型BUCK电路和基于零平均动态控制BUCK电路分别进行了仿真与分析,验证了零平均动态控制算法的有效性。
动态控制器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