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世界未解之谜》有感
读《世界未解之谜》有感(精选14篇)
读《世界未解之谜》有感 第1篇
这本书虽然是上个星期买的,只看了一半,但是有很多知识我已经牢牢地掌握了。
这本书正好讲的都是我一直好奇的东西,恐龙是怎样灭绝的,它告诉我有好几种答案,其中第一种是因为在秋冬季节交接的那段时间天气中发生了变化恐龙们实在无法身存了所以死亡。第二种是因为天上的一颗小行星落在了地球表面,引起了大爆炸。还有以前在日本东南海令当地渔民畏惧的特大螃蟹长什么样,它告诉我它有30米宽,但它的八条腿又尖又长,伸展出来两抓之间长达3米,最长的有3。7米。熊一冬天不吃东西不饿吗?不饿,因为熊在别的季节不停地吃,营养在就储存在它的手掌上,它在冬天肚子饿的时候只需要舔舔手掌就不饿了你们说这本书上的知识多不多?
在读这本书的期间我在也没有问过这种问题,现在我发现我们问的问题都是需要自己去探索的,如果你轻易的听信别人的话,不仅不一定正确,还会很快忘记。
读《世界未解之谜》有感 第2篇
就像“魔鬼谷的尸体移动之谜”,有一个美丽的山谷,但牧民们宁可让牛马们饿死也不让它们进这个漂亮的谷。在当地,人们把这个谷叫做“魔鬼谷”。每到夏季,这里会显示一幅美丽安宁的图画,但霎那间,乌云翻波,电闪雷鸣,冰雹雪?齐下,立刻变成人间地狱,经过长期勘察,发现那是一个大磁场,也有科学家认为,这个解释不合理,所以“魔鬼谷”的成因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破译。
还有一个是“”,尼斯湖那里气候寒冷,却终年不结冰,那里流传着湖里面住着水怪的传闻。考察队去考察的结果是湖里面确实有一种大型的未知水生动物,很多国家虽然组织了一些考察队,但也没有收集到足够的证据来解释这个谜团。
读《世界未解之谜》有感 第3篇
《镜花缘》是一本好书!或许便如镜花缘中所要表达的人世间的一切喜怒哀乐皆早已有定数, 三界外的仙人对这凡尘历劫皆如虚如幻或许在回神的这一刹那, 之前过往不过如镜花水月般的不真实才是以庄舟对这人生常有梦蝶的感慨。既然如此, 对这人世间所面临的一切痛苦又何须患得患失何不以一种豁达超然的眼光去接受与面对, 当做是一种体验一种感悟在这之间或许更能品味出人生的妙处。
当百花仙子迫于武帝的命令在严寒的冬季盛开的时候, 我惊异与它的美丽, 这是人世间真的不具有的精灵, 美丽而又虚幻。当百花仙子被贬落反尘的时候, 我内心默默流泪。感叹世间的不公, 为何总是让恶人当道, 纷乱横行!但我渐渐明白了, 正是有严冬的锤炼方才成就寒梅之美丽, 正是有盛夏的磨难方才成就知了之传奇。这一段美丽的故事如今便是也铭刻在我内心的深处。
上面的这段东西是我看了几次《镜花缘》之后有感而发, 人生便如白驹过隙, 光阴短暂, 而人世间的痛苦和欢乐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 就像大自然的神秘力量一样不可抗拒, 为何我们不能放开一切, 全心全意的享受生活呢?我们须以一种超然豁达的眼光来看待自己的生活, 必将在生命中收获更多。
全书可分为两部分:首五十回及五十一至一百回。
前面五十回也就是第一部分我特别喜欢看, 看得乐在其中, 回味无穷。这都赖于作者——李汝珍的妙笔生花及精妙的布局, 透过主角唐敖、多九公、林之洋等周游列国期间的所见所闻, 表达了作者对当时对于“理想世界”的看法及寄望。他毫不留情的讽刺、讽刺、再讽刺;讽刺当时人们的一些陋习, 讽刺人们那些可笑的观念;讽刺人们的愚昧!往往说得彻底, 讽刺得妙, 令人难于反驳、令人无地自容、令人乏力招架!
有的是以人的奇异体形来叙述的故事, “两面国”的双面人和“翼民国”那些头高数丈的人, 便是分别取笑那些对人时“双面”, “见高奉承见低踩”和爱戴“高帽子”的人。其他的例子也多得是, 主要是作者以书中主角游历的形式, 每踏足一个国家, 便意味着中国人原来又多了一项陋习, 且以幽默的形式, 或以对话来取笑一番, 十分有趣。也有的是以人奇异的生活方式来描写的。“无肠国”那“即吃即排泄”的国民和“小人国‘那些日常生活只说反语的国民, 取笑那些’明是肚子空, 强装作充实”的人;及那些口不对心, 信口开河的人, 间接说他们可耻, 满口谎言, 把社会推向虚伪。又或是利用一些奇异的习惯、行为、风土人权、才能等。绕圈子讽刺那些好喝懒做、人情凉薄、一毛不拔、人面兽心的人;还有那些如妇女缠足、死要充面子、男女不平等等陋习和愚昧观念。
为此, 作者偏生描绘出一个“女儿国”, 对其作出抗衡似的, 全国上下男女身份地位颠倒、男子缠足及穿金带银、女子反穿男装, 成了“男主内女主外”, 暗道出当时中国社会上“男尊女卑”的许多不公平, 制度的不合理。通过首部分, 我觉得作者无非是想表达一种全新的观念:男女平等, 无分尊卑。
我十分佩服作者的宏观远大, 没有受传统思想的熏陶和影响, 不人云亦云, 不随大势所趋, 反能看出其不足、不对之处, 以客观的态度去剖析, 并以文字、扣人心弦、风趣幽默、及讽刺取笑的形式表达出来, 足可看得作者没有一般中国人的眼光短浅, 和那种守旧和固执。
《镜花缘》前半部分有一个很美好的地方, 就是“君子国”这片乐土。《镜花缘》中有写道:“其国人好让不争”, “耕者让畔, 行者让路”、“或富或贫、举止言谈, 莫不恭而有礼。”全国人民均是谦谦君子, 充满君子风度。在写“君子国”的数回中, 作者对其心目中的“理想社会”的向往表露无遗, 如“君子国”中, 买者出高价求次等货;卖者则强要给予上等货而收下等的价钱, 各人谦逊相让, 互助互爱, 不较利益, 不较贫富, 很有点康有为先生“大同世界”的味道。
《镜花缘》一书以小蓬莱作分水岭, 故事踏入第二部分。继唐敖游至小蓬莱失踪往成仙, 其女小山遍寻不果, 其后赴京应考“才女”, 故事又发展出新的领域:呼应第一小节的百位花仙被贬下凡, 便成了当时的“一百才女”, 后散居各处, 及后武周亡, 但仍开“才女试”, 已收录的才女共赴“红文宴”, 全书至此完满结束。至于第二部我却是不太喜欢, 总觉得过于沉闷, 所写的大多是考试程序、规条等、没有那些新鲜新奇的感觉。
这部书歌颂了女子的才华, 反映她们在社会生活和政治地位上的平等要求, 表现了作者尊重妇女地位的民主思想.书中描写的女子都是有胆识, 有才华, 有抱负, 有文采的才女。如:颇有文采的黑齿国学者黎红薇, 卢紫萱, 敢于和野兽搏斗的魏紫樱, 骆红, 侠客颜紫, 数学家米兰芬, 女王阴若花, 辅臣枝兰音.作者对她们的歌颂的意义, 在于对好长期被压迫的历史的批判, 对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伦理的否定。
哥窑,未解之谜 第4篇
那么,神奇的哥窑是否真的存在呢?
民国初年,在浙江龙泉的一个小山沟里,几乎每天都有数百人在这里拼命地挖掘,他们挖开遗址,撬开坟墓,搜寻的却不是金银财宝,而是一种传说中的古代瓷器,疯狂的盗掘者甚至连破碎的瓷片都装箱运走。
他们要挖掘的,是一种奇特的瓷器——哥窑瓷。
哥窑,虽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但奇怪的是,在宋代的历史文献中却没有关于哥窑的任何记载,而元、明、清三代关于哥窑的记述又极为混乱,甚至相互矛盾。有人说哥窑的窑址在浙江龙泉,也有人说在浙江杭州,还有人相信哥窑之说乃是子虚乌有……各执一词的说法令本就扑朔迷离的哥窑平添神秘色彩。
探寻神秘瓷器
明代文献记载,哥窑是南宋一种奇特的瓷器。瓷器的开口处泛着淡淡的紫红色,足底则呈现出幽深的铁锈色,更为特别的是,瓷器的表面装饰着两种神秘的断纹,一种呈黑色,另一种则是不可思议的金色。这就是被称为“金丝铁线”的奇异装饰。
1928年6月,当学者陈万里带着好奇第一次踏上龙泉的时候,这个山区古镇已经经历了长达十年的疯狂挖掘,但凡稍有价值的古代瓷器都已被搜罗殆尽。
明代的《宣德鼎彝谱》中,曾对哥窑有过一段影响深远的记载。书中说,在一千多年前的宋代,曾经有五个最为著名的瓷窑——官窑、哥窑、汝窑、定窑和钧窑。这是有關宋代五大名窑的最早记录。令人不解的是,除哥窑外,其他四大名窑都有确切记载且有瓷器流传下来,唯独哥窑的身世扑朔迷离,以至于哥窑是否存在都令人质疑。
神秘的哥窑会不会是子虚乌有的传言?
在龙泉,十年前那场震惊世界的盗掘已使得古瓷器高昂的身价达到了妇孺皆知的程度。所到之处,陈万里都无一例外地被当成古董商,人们纷纷取出自家珍藏让他一一过目。经过细致查看,陈万里发现这些被当地人视为传家之宝的瓷器甚至连一丁点儿类似“金丝铁线”的哥窑特征都找不到。难道这里并非哥窑的产地?
然而,明代学者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中却明确记载:“宋元时,龙泉琉化山下有章氏造窑,出款贵重,古董行所谓哥窑器者即此。”在另一部明代名著《春风堂随笔》中,更明确指出哥窑就在龙泉的琉田窑。
难道这些记载是空穴来风?
这一天,闲聊中,一位姓菜的士绅偶然提到距此三十里有一个叫做大窑的村子,曾有人在那里看到过古代的窑址。这个不经意的话题立刻引起了陈万里极大的兴趣。在村民的带领下,陈万里来到了大窑古窑址的所在地。一眼望去,在这个群山环绕的谷地根本看不到任何窑址的踪影。当心有不甘的陈万里来到山前时,眼前的景象把他惊呆了:荒草的下面竟然是一个巨大的土坑,土坑中破碎的古代瓷片和窑具散落得遍地都是。显然那些捷足先登的盗掘者已经对这里进行了彻底的挖掘。这里还能找到珍贵的哥窑吗?
陈万里疑惑之际,发现这里不仅是一个三面环山的谷地,而且最高的一座山峰就叫琉华山,若把琉华山的名字与山前的田野联系起来,不就是“琉田”二字吗?如此看来,文献中的记载确实有根有据,这里必定就是所谓哥窑产地“琉田窑”。但在纵横交错的古代窑址中,随处可见的都是些普通的青瓷,并没有传说中的哥窑特征。
关于哥窑,在明代文献中还有一个极为重要的线索。章生一、章生二兄弟二人在龙泉各主一窑,都以烧制瓷器为生。在当地的戏文传说中,弟弟章生二烧制的瓷器釉色清幽如美玉,人称“龙泉青瓷”。哥哥章生一所烧制的瓷器不仅釉色较浅,而且还布满了精美的断纹,既然是哥哥烧制出来的,这种前所未有的瓷器就被称为“哥窑”。这一故事与文献中的说法如出一辙。
如果真像故事中所说兄弟二人各主一窑,那么,在大窑的窑址中必然有一个专属哥窑的窑址。遗憾的是,在这里不仅没有发现完整的瓷器,甚至没能找到破碎的瓷片。一般在陶瓷的生产过程中,为了追求完美的瓷器,几乎所有的次品都将被摔碎,并倾倒在瓷窑的周围。但要翻遍山谷中所有的窑址来搜寻小小的哥窑瓷片,是一项几乎无法完成的工作。
就在对哥窑的考证一筹莫展之际,陈万里发现,为了利用传说中的哥窑发大财,龙泉至少有四家陶瓷制造商能够仿造哥窑瓷器,许多作品甚至能够以假乱真。这不由得使他想起了一段古书中记载的关于明仁宗的故事:三百年前,为了得到珍贵的哥窑瓷器,明仁宗曾别出心裁下旨仿造。数年之后,历经艰难的试验,仿制居然获得了成功,可见哥窑的仿制由来已久。
面对一个个令人困惑的谜题,陈万里意识到除非进行大规模的考古发掘,否则根本无法证实哥窑的存在。
哥窑身世扑朔迷离
正当人们对哥窑充满疑惑之际,在北京的紫禁城却有了意外的发现——这天傍晚,文物专家郭世武正在细心地为故宫的稀世珍宝编制新目录。这时,一种奇异无比的瓷器引起了他的注意。它们的口部和足底都泛着淡淡的红色,瓷器通身布满黑色和金色两种神秘的纹线,隐隐散发出异样的光泽。在此之前,郭世武从未见过如此怪异的装饰。他注意到瓷器表面神秘的断纹与文献中对哥窑的描述极其相似,那么,这种古怪的瓷器会不会就是失落已久的南宋哥窑呢?
1959年12月,考古学家朱伯谦和他的同事来到这个被称为大窑的僻静山村。这是历史上第一支来到大窑的专业考古队。
对考古队来说,他们此行的目的是要从窑址中找到与故宫相同的瓷器,进而印证故宫的瓷器是神秘的南宋哥窑。可惜因为盗掘者的疯狂挖掘,大窑遗址原貌遭到了严重破坏,考古队直接找到哥窑的希望十分渺茫。
这时,有人提出能否另辟蹊径,从制作工艺中寻找线索证实故宫瓷器与哥窑的关系。故宫瓷器奇异非常,要生产出如此奇特的瓷器,必然需要极其高超的工艺。那么,八百年前的大窑具备这样的能力吗?
在随后的发掘中,考古队发现了一个南北共三间的建筑遗址,在建筑的前方有三个大小不一的砖池,这里原是一处加工瓷土的工房遗址。专家发现,为了生产出优质瓷器,当时的窑工已经开始利用水力来捣碎坚硬的瓷土。捣碎后的瓷土被放入砖池中加水沉淀,去除杂质,这样的沉淀在不同的砖池中反复进行三到五次,才能得到制造瓷器所需的细腻瓷土。这是一项极其繁复的工艺,证明龙泉的制瓷业曾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队员们在遗址中找到一枚保存完好的钱币,钱币上印有“元丰通宝”四个字,这是北宋元丰年间使用的钱币,说明遗址的年代应该在宋代。既然远在宋代就已拥有如此严格的工艺,那么这里就很有可能烧制出哥窑那样的奇特瓷器。
不久后,考古队又有了新的发现。他们找到了三件叠烧的八角碗,从破碎处可以看到小碗的胎骨非常薄。不仅如此,队员们还发现小碗胎骨的颜色极为特别,它与普通的龙泉青瓷不同,不是白色,而是灰褐色。此外,从当地发现的另一个小碗还能看到,碗口隐隐透出淡淡的紫红色,碗底是幽深的铁锈色。这不正是哥窑的典型特征“紫口铁足”吗?更为重要的是,在碗的表面,清楚地分布着细细的断纹。
这会不会就是神秘的哥窑瓷器呢?
关于哥窑的断纹,在龙泉有一个有趣的传说。据说哥哥章生一最初所烧青瓷并无断纹,但却十分畅销。有一天,妒忌已久的弟弟为了出气,趁哥哥不注意,将黏土扔进了章生一的釉缸中。哥哥用掺了黏土的釉施在坯上,烧成后一开窑,他惊呆了,满窑瓷器表面的釉面全都开裂了,裂纹有大有小,有长有短,有粗有细,有曲有直,且形状各异,有的像鱼,有的像柳叶,有的像蟹爪。章生一欲哭无泪。情绪平稳后,他泡了一杯茶,把浓浓的茶水涂在瓷器上,裂纹马上变成茶色线条,又把墨汁涂上去,裂纹立即变成黑色线条,这样,不得已间竟形成了哥窑独具特色的“金丝铁线”。
对于考古队来说,他们有一项最为重要的工作,就是对龙泉的断纹瓷器进行最终的认定,找出他们与故宫瓷器之间的联系。
但故宫瓷器不仅有着“紫口铁足”和“金丝铁线”两大特征,而且釉色庞杂,除了粉青色,还有淡雅的灰白色和浓郁的米黄色等等。然而龙泉的断纹瓷器不仅“金丝铁线”的特征不明显,而且釉色也仅有粉青色一种,可见它们与故宫瓷器存在巨大的差异,甚至可以说是截然不同的两种瓷器。
有专家们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推测,难道故宫中那些奇特的瓷器不是哥窑?
五十年后,已逾古稀之年的朱伯谦又有了新的疑问,他发现龙泉的哥窑居然与宋代的官窑瓷器十分相似,那么龙泉哥窑会不会是宋代官窑的仿制品?若果真如此,文献中所谓的哥窑也许根本就不存在。
真正的答案到底在哪里?
谜底何时揭开?
正當人们对哥窑充满疑惑之际,在遥远的韩国近海,发生了一件考古学上的大事。
那是1976年的夏天,几个出海打鱼的韩国渔民偶然捞起一个古旧的木箱,紧接着他们发现了许多精致的中国瓷器。他们打捞出的瓷制香炉,表面居然装饰着明显的断纹。
这会是价值连城的南宋哥窑吗?
1976年10月,韩国的水下考古队开始了他们引人注目的打捞工作。数天后,在起动机的轰鸣声中,巨大的木质残骸浮出水面。从沉船特征可以判断,这是一条中国的古代商船。问题是,这条船来自中国何处?它又是哪个年代的?
令人失望的是,在打捞到的两万多件瓷器中,却没有一件装饰着断纹。研究发现,这些瓷器绝大部分带有龙泉青瓷的特征,他们的产地应该就是浙江龙泉,同时种种迹象都表明,先前发现的断纹瓷器也出自这条沉船。因此,人们有理由相信,他们同样产自龙泉,这一切与文献中对哥窑的记载不谋而合。剩下的唯一问题就是沉船的年代,如果是南宋,那么“哥窑出自南宋”的记载将被最终证实。然而潜水员们不仅没能找到南宋的证据,反而发现很多元代的钱币。
难道布满奇特断纹的瓷器并非南宋制造,而是出自元代?
就在人们为哥窑是否产自元代而争论不休时,人们在一个叫“上俨儿”的古代窑址发现了两件布满断纹的瓷盘,它们与故宫的瓷器非常相似。现场的发掘表明,窑址的年代也是元代,这是人们发现的又一个元代证据。如果它们就是传说中的哥窑,那么是否可以得出“哥窑出自元代”的结论?如果确是如此,关于哥窑的所有历史都将重新书写。
巧合的是,陶瓷专家朱伯谦也找到了故宫瓷器出自元代的证据,“它的胎都比较厚,器型也比较笨重,这样的瓷器与南宋的社会风格不符,应该是元代的风格。而且在宋代的墓葬和窑址中也从未出土过一件这种瓷器。”
故宫博物院研究员李辉炳认为,人们关于故宫瓷器的所有争论从一开始就出了差错,故宫的断纹瓷器甚至根本就与哥窑毫无关系。他认为问题出在20世纪30年代,当时人们在故宫中首次发现了这种奇特的瓷器。由于它们与文献描述的哥窑十分接近,于是人们便认为它们就是“传世哥窑”。在没有确凿证据的情况下,就把它们当做“传世哥窑”,显然过于草率。他认为,生产这种断纹瓷器的工艺极其复杂,在当时恐怕只有皇宫里才能享用,因此它不可能是民间产品,而是专为皇宫烧制的官窑瓷器,而且就是南宋的“修内司”官窑瓷器。问题是由于“修内司”官窑的遗址迄今仍未找到,所以这种观点仍然缺乏关键的证据。
有学者从美学的角度对这种观点提出了质疑。
他们认为这种瓷器通身布满了密密麻麻的断纹,十分繁琐,与宋代其他官窑浑然天成的自然之美完全不同,很难想象南宋宫廷会欣赏这样的装饰。遗憾的是,这种观点仍然只是一种推测,同样缺乏具体的物证。
几乎所有的推论都无法自圆其说。
由于“哥窑出自南宋”的说法由来已久,仅仅依据文献的只言片语和考古发掘的零星证据就做出最后的结论,无法令人信服。
读《世界未解之谜》有感 第5篇
今年暑假,我看了《世界未解之谜》。这书的内容令人惊奇、有趣、恐怖。我读的爱不释手。
最令我惊讶的是美国有个人,1985年出生的时后就吃了个监视器,五岁时又吃了个电风扇。十岁时就吃了个冰箱,和洗衣机。后来他看到什么电器就吃什么。有一天他把一架飞机零件拆下来吃掉,看到这里,我觉得非常惊讶这个人真是特殊的人,这么多电器吃进去他的胃怎么消化的了呢?我长大一定要解开这个谜。
还有“UFO”治病之谜也很有趣。发生在法国的1975年的一个晚上,三更半夜突然飞来一架“UFO”发出了绿光。这时一群快要死的人恢复了健康,可以再活一百年。手断、脚断、瞎眼的病人照到了绿光,一下子就全恢复了。这时多么神奇的治病方法。我长大后一定能发明更神奇的治病方法。
读《世界未解之谜》有感 第6篇
走进书店,真如钻入了茫茫书海,鱼龙混杂。要想找到一本钟意的书真难啊!正当我左右徘徊之际,却突然发现了一本《世界五千年未解之谜》,我不由自主地翻开了它:从萍踪不定的ufo,到奇人练就的超能力;从与生俱来的奇异现象,到生活中意外的巧合;从历代帝王的诸多谜团,到神话人物的孰真孰劣将五千年来的谜团,集粹成了一本厚厚的书。
它拉近了我和宇宙的.距离,它扩充了我那正在膨大的知识面,大千世界的奇妙尽在眼前!“我要将你放入我的“口袋”里!”我对这本书说:“我买定你了!”路上,我手里一直捧着它,精致地阅读每一篇,我在惊叹与疑惑中徘徊,在不解与顿悟中踱步,在阅读与欣赏中思考。享尽了想象盛宴,体验了惊悚悬疑,在刺激与乐趣中无比自由地翱翔!“啪!”我终于放下了书,望着满天的星斗思考着书中的谜团“真没想到居然有那么多未解的谜团!”我感慨万千,同时我也感到了一种“压力”,作为新一代的接班人,这些难题还等着我们去破解呢!也许以后我们能在科学上做出一些贡献呢!那么,这副担子我们扛定啦!“好吧,那就加油吧!”我鼓励着自己,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学习之旅
读《探索世界未解之谜》有感 第7篇
九月,红叶似火,转眼间,冰天雪地。时间不等人,一月来临,我三年级第一学期的“长途旅行”结束了。在竞争激烈的今天,人民以社会为主,社会以成就为主,成就以知识为主,知识以书籍为主。回过头,眺望这学期踏过的雪地;转过眼,欣赏这学期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冬景;再回忆,用心读读这学期欣赏的书籍吧!
在这漫长又短暂的一学期中,我欣赏了大量书籍,令我印象最深的是——《探索世界未解之谜》,推荐给你。这本书的外壳就令人赏心悦目,内容更不可思议!一个个未解之谜成为一个个故事:有的故事令人夏天打哆嗦,冬天冒汗;有的娓娓动人;有的稀奇古怪;有的让人目瞪口呆„„一个个奇怪的故事让人无法相信,但我们不得不相信这无奇不有的大千世界。
《探索世界未解之谜》这本书里,笑里藏刀的人面狮身像、令人心惊肉跳的金字塔、让人腿脚发麻的木乃伊、神秘莫测的外星人、生性野蛮的恐龙人、奇特的克隆技术„„无不叫人咋舌。这本书里,一个个未解之谜让我追根问底,一位位科学家令我佩服不已,一个个千奇百怪、十全十美的故事让我恍然大悟!《探索世界未解之谜》,你让我奔跑,你让我飞翔,你让我手不释卷,你让我大饱眼福!
读《世界未解之谜》有感 第8篇
最近,我在书店里看上了一本书《世界未解之谜》。我回到家,想请妈妈帮我买一本,妈妈一口就答应下来了。
过了几天,妈妈把书买了回来,我高兴地一蹦三尺,立即兴致勃勃地看了起来,甚至连中饭都不想吃了。一件件离奇的事情扑面而来,把我的思绪带进了书的海洋中。书中有各种各样悲壮而又恐怖的故事,还有各种令人惊叹的故事,更有许多芬芳的爱情故事,比如说一个横行在海上多年的海盗,在即将被斩死之前,他向观众扔了一张藏宝图,并大声说:“我有一大笔财富,谁能读懂上面的文字,谁就能找到它!”随即,那名海盗就被当众斩死了。随后,一批一批的人都试图解开这个谜,但没有人能解开,甚至还有些人因此而葬身沙漠。所以这批宝藏直到现在,都还是个谜。比如失踪在百慕大三角的一艘豪华游轮,几十年以后又再现百慕大三角海域,并且船上的果汁、三明治等等等等许多食物都新鲜如初,为什么过了几十年的豪华游艇上的食物没有腐烂呢?这个问题科学家讨论了很久也没有进展,全都只是猜测。并且几乎每一样东西都要在这里失踪,更给百慕大三角添加了一丝恐怖。
这本书给我带来了许多乐趣,他能让我了解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奇妙之处,让我感受到世界各地的奇闻,我真希望人类能好好保护这些财产,不要因为自己一时贪财的欲望而毁了这些宝贵的财产,让我们一起保护它们,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
学习《世界未解之谜》有感 第9篇
----巴比伦空中花园
叶超
中文摘要
巴比伦空中花园最令人称奇的地方是那个供水系统,因为巴比伦雨水不多,而空中花园的遗址相信亦远离幼发拉底河,所以研究人员认为空中花园应有不少如图所示的输水设备,奴隶不停地推动连紧着齿轮的把手,把地下水运到最高一层的储水池,再经人工河流返回地面。
关键词:巴比伦空中花园供水系统
巴比伦空中花园,与①罗得斯岛巨像一样,考古学家至今都未能找到它的遗迹,事实上,不少在自己著作中提到空中花园的古人也只是从別人口中听回來,并沒有真的看过,到底空中花园是否纯粹是传说呢?
据悉古巴比伦城垣雄伟、宫殿壮丽,充分显示了古代两河流域的建筑水平。幼发拉底河自北向南纵贯全城,城内的主要建筑埃萨吉纳大庙及所属的埃特梅兰基塔庙,高达91米,基座每边长91.4米,上有7层,每层都以不同色彩的釉砖砌成,塔顶有一座用釉砖建成、供奉玛克笃克神金像的神庙。据说,这就是②《圣经》中耶和华变乱人们的语言,致使人们未能造成通天的巴别塔。城内古建筑精华之一的“女神门”,高12米、宽近20米,门墙镶嵌着形象生动的釉彩动物图案,还有被称为世界七大奇迹的“空中花园”,引人注目的人与狮子搏斗的石刻雕像。
如此一个“空中花园”,亦称“悬苑”,它依偎在幼发拉底河畔,新巴比伦王国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曾以兴建宏伟的城市和宫殿建筑闻名于世,他在位时主持建造了这座名园。相传,他娶波斯国公主赛米拉米斯为妃。公主日夜思念花木繁茂的故土,郁郁寡欢。国王为取悦爱妃,即下令在都城巴比伦兴建了高达25米的花园。此园采用立体叠园手法,在高高的平台上,分层重叠,层层遍植奇花异草,并埋设了灌溉用的水源和水管,花园由镶嵌着许多彩色狮子的高墙环绕。王
妃见后大悦。因从远处望去,此园如悬空中,故又称“空中花园”。
巴比伦的空中花园当然从来都不是吊于空中,这个名字的由来纯粹是因为人们把原本除有“吊”之外,还有“突出”之意的希腊文“kremastos”及拉丁文“pensilis”错误翻译所致。由古巴比伦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为取悦其爱妃所建。它与罗德斯岛巨像一样,考古学家至今仍未能找到它的确实位置。事实上,大半描绘空中花园的人都从未涉足巴比伦,只知东方有座奇妙的花园,波斯王称之为天堂,而在两相凑合下,形成遥远巴比伦的梦幻花园。实际上,在巴比伦文本记载中,它本身也是一个谜,其中甚至没有一篇提及空中花园。
空中花园周长500多米,采用立体造园方法,建于高高的平台上。假山用石柱和石板一层层向上堆砌,直达天空。从远望去,花园就像在天空中一样。假山共分上中下三层,每层都用大石柱支撑,层层盖有殿阁。为防止渗水,每层都铺上浸透柏油的柳条垫,垫上再铺两层砖,还浇注一层铅,然后在上面培上肥沃的土壤,种植了许多来自异域他乡的奇花异草,并设有灌溉的水源和水管。
巴比伦空中花园最令人称奇的地方是那个供水系统,因为巴比伦雨水不多,而空中花园的遗址相信亦远离幼发拉底河,所以研究人员认为空中花园应有不少如图所示的输水设备,奴隶不停地推动连紧着齿轮的把手,把地下水运到最高一层的储水池,再经人工河流返回地面。另一个难题,是在保养方面,因为一般的建筑物,要长年抵受河水的侵蚀而不塌下是不可能的,由于美索不达米亚平原没有太多石块,因此研究人员相信空中花园所用的砖块是与别不同,它们被加入了芦苇、沥青及瓦,更有文献指石块被加入了一层铅,以防止河水渗入地基。
古希腊历史学家对巴比伦城多有记载,其中以希罗多德的记载最早。遗址的考古发掘是1899~1917年进行的。根据史料和考古资料,可大致复原尼布甲尼撒时期的城市布局。当时幼发拉底河可能从城的中部流过,主要建筑集中在河东。城墙有两重,以泥砖或砖砌成,间有塔楼,其中外墙最宽处有7.1米。城的正门是伊丝塔尔门,高12米,双重,是为献给女神伊丝塔尔而建。进正门是南北向的游行大街,街道以石或砖铺筑。伊丝塔尔门和大街两侧均装饰有彩釉动物浮雕,动物横向排列。游行大街以西,伊丝塔尔庙西南方是主要宫殿区,即尼布甲尼撒二世的南宫,由5个院落组成,中心第3号院落里饰有彩釉砖拼成的狮子图形及各种花木几何图案。南宫东北角即为世界七大奇观之一的空中花园。城中有神庙多处,城中心是马尔杜克神神庙和塔庙。城东有母神宁玛赫庙和女战神伊丝塔尔庙。城中出土遗物有陶器、玻璃器、装饰品、圆筒印章、泥板文书等。
空中花园是上古时代巴比伦人的卓越成就,带给人民无比的骄傲,来到巴比伦的旅人们经常记录下这座伟大的奇观。空中花园应该是在公元前600年时由尼布加尼撒二世国王所建,代表了工程学上的惊人表现,层层叠叠的花园中栽种了各式各样的树、灌木、以及藤蔓。据说空中花园本来看起来像是由泥砖塑成的绿色高山,由城市中央升起。
然而从公元前539年起,巴比伦城曾先后被波斯人、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和帕提亚人占领。自公元前4世纪末逐渐衰落,到公元2世纪则沦为一片废墟;当年“女神门”内庆典大道两旁的120尊石狮早已荡然无存。
后来为了发展旅游业,1978年,伊拉克政府制定与实施了一项修建巴比伦遗址的计划,在遗址上仿建了部分城墙和建筑,在城内修建了博物馆,陈列出土的巴比伦文物,其中,犹以一块高逾2米的黑色闪绿岩石碑的复制品最为珍贵,石碑的上半部是镌刻太阳神将权标授予汉穆拉比情景的精致浮雕,下半部则为用楔形文字记载的《汉莫拉比法典》全文。这部由古巴比伦国王汉莫拉比(约公元前1792─前1750年)领导制定的世界第一部法典的石碑原件现保存在法国的卢浮宫博物馆。此外,伊拉克政府还在巴比伦遗址和巴格达市内仿古重建了宁马克神庙和空中花园,修葺一新古城的淡蓝色城墙高数丈,重现了这座古城昔日的风韵。
注释
①罗得斯岛巨像,罗德岛太阳神巨像,世界七大奇迹之一。这座巨像建在罗德市港口的入口处,公元前282年完工。它是希腊太阳神赫利俄斯的青铜铸像,高约33米。巨像铸造完工后过了56年,毁于公元前226年的一次地震中。
②《圣经》是亚伯拉罕诸教(包括基督新教、天主教、东正教、犹太教等宗教)的宗教经典,由旧约与新约组成,旧约是犹太教的经书,新约是耶稣基督以及其使徒的言行和故事的纪录。
参考文献
读《人类未解之谜中国卷》有感 第10篇
阿房宫真的是项羽烧的吗?蔡伦之前就有了纸?血吸虫病使曹操大败于赤壁?这些问题可真有趣,一下子就吸引了我。
这些问题来自我最近读的书,书名是《人类未解之谜(中国卷)》。当初买这本书,是看书名很好玩儿,怀着好奇的心想要随着书去疑解惑。没想到,整本书涉及到的好多谜题真的是“未解”,最多是摆出各种谜题的历史说法,还每一种说法都有理有据。虽然有些谜题吸收了科学界最新的研究成果,但看完书,我觉得自己非但没有解惑,反而还多了许多新看法、新疑惑,真是心痒的很。
如,商纣王,名叫帝辛。“纣”是“残义损善”之意,“纣王”是后人对他的贬损评价。史书上,纣王的罪行可以说罄竹难书,可他真的那么残暴么?据说孔子的学生子贡就曾怀疑过,认为是有人故意把天下的罪恶都加在商纣王的头上。近代历史学家在考察了商纣王的70多条罪恶发生的次序后,发现他的罪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越加越多。也就是说,有许多是后人编造的。比如奢侈腐化,暴虐荒淫,镇压反叛,剪除异己,这些是一切帝王的共性,而非
商纣王独有,怎么就他被丑化的这么厉害呢?原因可能是政敌别有用心的宣传,也可能是封建文人为昏君开脱,把罪恶之源引到女人身上,愚弄民心,还可能是抹杀商纣王的历史功绩。停留在我们脑中的.是《封神榜》中的暴君,可据《史记》记载,商纣王博文广见、思维敏捷、身材高大、臂力过人。他曾经攻克东夷,把疆土开拓到中国东南一带,开发了长江流域。使得中部和东南部的沟通加强,中原地区文化得到传播。历史上真正商纣王的样子,又有谁知道呢?
一篇杜牧的《阿房宫赋》让我们知道了阿房宫的宏伟气势,这还是杜牧只见到了阿房宫的断壁残垣。史书记载,西楚霸王项羽进入咸阳后,见到阿房宫如此奢华,想到这是秦朝暴君享乐之所,心中不禁大怒,就放火烧了阿房宫,这大火一烧就是3个月不灭。可根据近年来的考古发现,专家认为,历史上有关项羽防火焚烧阿房宫的记载是不准确的。项羽烧的可能是秦咸阳宫。这是因为秦咸阳宫遗址曾发现大片的红烧土(火烧过的土)遗迹,《史记》中也有相关记载。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历史上,到底阿房宫是怎么毁了的呢?
世界未解之谜 第11篇
当我看到封面时,就觉得十分有趣,打开后更有趣。
麦田上出现奇怪的圆圈?飞行员掉在了圆圈里?嗯,真是不明白。据有些科学家怀疑,可能是外星人的一种形式,在别的地方也出现过这种现象。外星人在大家的印象里,都是三角形似的脑袋,两个鸡蛋大小的眼睛,小小的身体。这不,又出现了关于外星人的报道。外星人为什么不接近人类?要我说啊,他们应该在距离地球许多光年的某个行星上。可是有些科学家又说,是因为一个种类比一个种类的信息更发达,所以交流成了一个很大的问题。
神秘的三角洲?看到这个谜团后,我在想,为什么叫三角洲呢?我查了查资料,上面说因为三角洲很像三角形,所以称为三角洲。之所以说是神秘呢,那就是因为每当船只航行在三角洲时都会莫名奇妙的消失得无影无踪。这种情况就连专家都说得不太清楚。
车子能自己发动?在沈阳一带有个奇怪的山坡。据说是车子开到半山腰时,车主没有把钥匙拔出来,车子便自己开上山顶,如果没有石头挡住的话,可能还会自己继续开动。
《世界未解之谜》读书笔记 第12篇
之前我在新华书店中看到过它,充满了一肚子好奇心的我很想知道它到底写了什么?世界又有什么没有解开的谜团呢?可惜当时时间紧张,遗憾没能翻翻它看看。前几天去了新华书店看到这本书,就毫不犹豫买了下来,准备回家好好研究研究。
一回到家,我迫不及待地翻开了《世界未解之谜》,这本书留给了我一个很深的印象,那就是一个字:奇。如果是四个字,那就是:太神奇了。书里向我介绍了各种各样的谜团,从海洋,到森林,到天空,引得人们无数遐想。哪里都有怪事,整个世界的奥秘和魅力全都隐藏在它的每一个字眼里了。
在对这本书的翻阅中,我看到了许多奇怪又有趣的事,甚至显得有些可怕。其中最吸引我的就是被称为魔鬼三角区的百慕大三角,这里发生过许许多多离奇古怪的事情,科学家们用科学技术怎么也得不到可以说得通的结果。从1945年开始,无数的轮船和飞机,只要开到这里都会神秘失踪。就在1945年2月5日的时候,美国一位已经驾驶飞机的时间超过2500个小时的既有经验的飞行员泰勒为了完成任务飞过这里时离奇失踪,后来派去寻找飞机残核的几架飞机也全部失踪,好像直奔失踪虎口,毫无任何声讯,甚至在那片大海任何飞机坠落的油花都没有,好像什么也没有发生过,谁也不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还有航海家哥伦布也曾遇到过这里的情况,但是他幸运活了过来。他说,当时什么也看不到,一连八九天时间沉浸在风暴中,后来的人不像哥伦布那么幸运,也不知有多少飞机轮船在那儿遇难……
《世界未解之谜》读书笔记 第13篇
其中《怪圈之谜》介绍了中国南方某地的公园里出现了一个怪圈。怪圈内寸草不生,怪圈外面的草都枯萎了。放在怪圈里的录音机、遥控器、玩具汽车全部神秘失灵。如果人类走进去就会生病,然后导致死亡。动物也是一样的。
《圣玛丽亚号失而重现之谜》讲述的是圣玛丽亚号轮船从某个地方出发到英国伦敦去,可是这一去就没有了消息,面对茫茫大海人们无从寻找。谁知有一天,埃及女王号轮船前往另一个城市的时候路过失事地点,却发现了失踪六年之久的圣玛丽亚号。它再一次成为轰动全球的焦点。
《恐怖的食人植物》告诉我们世界上大部分植物是光和作用和吸收土壤里的养分生存的,而另有一些植物却是靠吸收人类和动物的养分而生存的。有一次,一个士兵到小河里舀水,一不小心被河里的藻狸缠住,怎么也挣脱不了,别人不敢动他,只好砍掉他的双手。谁知藻狸却将那双手里的养分吸收得干干净净,只剩下白白的手骨。还有一个公园里有一棵大树,树高约3-4米,外边围着坚固的篱笆,旁边竖着一个牌子,上面清楚地写着:游人不得擅自进入。另一块牌子上写着这棵树恐怖的食人过程。
以上就是这本书里最吸引我的地方。你们认为有趣吗?它清清楚楚地讲述了一个又一个神奇而恐怖的精彩故事。它告诉我地球上不仅仅有我们看到平凡事情,也有许许多多依靠现在的科学技术还不能解释的迷团。
我认为在今后的生活中应该努力探索和发现,尽力解开谜团,发现地球妈妈不为人知的一面。我相信总有一天这些迷团会被我们揭开面纱,看到它的真面目。
《世界未解之谜》读书笔记 第14篇
今天,我读了一本书,书名叫《世界未解之谜》,里面的谜有:奇石杀人之谜、动物杀幼仔之谜、鲨鱼救美之谜其中有一个最吸引我,这就是:奇石杀人之谜。
奇石杀人之谜发生于1986年8月,在非洲马里的耶名山上,有8名考古学家进入山区腹地被吓了一跳:地上躺着许多尸体,这些死人的表情很痛苦,仿佛死前遭受了巨大的折磨。而更令考古学家恐惧的是这些看上去死去多时的尸体尽然都没有腐烂,要知道这可是炎热的非洲!突然,一道蓝光射过,考古学家一看:是一块美丽的石头呀!考古学家用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石头挪到土坑边。就在这时候,四名考古学家完全不能动弹,其它四名没有挪石头也倒在了地上。最后,被送进医院抢救,这就是奇石杀人之谜。
《世界未解之谜》让我知道了许多我们不知道的动物、植物和事物,我喜欢这本书!
读《世界未解之谜》有感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