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语言范文
第一语言范文(精选7篇)
第一语言 第1篇
一个正常的儿童六岁时就可以在没有经过任何特殊训练的条件下, 毫无困难地完全掌握母语。但是, 第二语言习得可能花费儿童10多年的时间, 其结果仍可能令人不满意。因此, 对儿童如何习得第一语言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因为它可能会为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的学习铺设出一条更有效途径。这篇论文首先总结了第一语言习得理论, 然后介绍国内外新的研究发展。
2、关于语言发展的重大理论
2.1 纵向查看
有关语言是如何习得的问题, 有一个“培育”与“天赋”的争论。语言是学习的产物, 还是先天的呢?
1924年, 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提出语言是模仿的产物;儿童是通过模仿成年人的语言来习得第一语言的。
行为主义理论:
行为主义学家斯金纳在他的《言语行为》 (1957) 一书中认为语言是一种操作条件反射过程的产物, 例如强化, 消失, 一般化。
先天学习理论:
诺姆乔姆斯基1959年批判性地评论了斯金纳的书, 并通过提出语言的潜能是天生的或固有的智能成功地反驳了斯金纳书中的假设。他争辩说儿童语言习得的模式太过于系统化以至于不能成为父母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的产物。乔姆斯基认为婴儿通过一个内置的语言习得装置 (LAD) 具有习得语言的先天倾向.
认知理论:
认知论者认为语言习得是一种普通的能力, 它是在其他一般认知能力的背景下产生的。儿童必须先认知世界, 然后才能学会词汇。其代表皮亚杰 (1954) 认为语言不是一个单独的技能, 而是几个认知能力中的一种;语言结构随着认知结构的发展而发展。
社会互动理论:
社会互动学家认为孩子是通过与成年人和较大儿童密切互动来习得语言的。语言结构是因语言的社会和交际功能的需要而产生出的。布伦纳在1983年提出了语言习得支撑体系, 并认为文化在儿童语言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其他的观点:
勒纳伯格兴建了关键期假说。他认为人的大脑中有一种生物时间表, 在生物时间表里某一时间之前, 语言可以很容易地习得, 而在这之后语言的习得就会有加倍的难度。
20世纪80年代渥克部分地证实了语言习得装置假说与关键期假说。
2.2 横向查看
语言学有语音, 词法, 句法, 语义四个分支机构, 我们将从上述领域来总结一下理论.
语音学与音系学:
新出生的婴儿是伴随着拥有听力这一能力来到这个世界上的, 有证据可以证明新生儿具有在妈妈子宫里所听到的东西的记忆。 (库尔, 1987年)
雅各布森提出了非连续性假说, 并宣称婴儿的咿呀声是非言语性的。然而D e Boyssorrbardies则认为婴儿发声带有其母语的某些特征。
雅各布森 (1968) 对音位系统的习得提出了“不可逆性结合定律”。他认为儿童语音中的音位对立是按固定次序出现的。
洛克 (1983) 提出的“发育成长过程理论”, 其中强调了生物因素对语言习得的影响。
婴幼儿可以察觉部分非母语中的语音对比。举例来说, 说英语的婴幼儿可以区分法语中的原音对比而非他们的母语英语中的 (Trehub, 1976) 。
李和汤普森指出儿童语言的音调习得甚至要早于辅音和元音习得。
句法学:
关于句法结构的习得, 布莱恩认为句法学的概念是从语义学发展而来的, 而平克则认为句法结构一开始就在儿童的语法中存在。
当涉及儿童是如何习得复合句的这一问题时, 一些学者 (谢尔登1974;毕弗1970年;乔姆斯基1969) 认为, 儿童无法分析这些复合句的结构, 是因为在他们的语法里还未存在如此复杂的结构呢。而另一些学者 (Goodluck﹠Tavakolian1982) 认为儿童不能很好地理解和运用定语从句在于这些句子的语用因素和复杂性。一旦消除这些干扰因素, 儿童将会充分了解定语从句。
平克 (1987) 提出了“语义引导”, 这种观点认为儿童首先使用实义词来表达世界, 并通过一些适当的符合语法规则的方法获取词序然后加入虚词, 最后组成一个句子。
形态学:
Naigles (1990, 1995;Naigles&HoffGinsberg1998年) 已经提议, 语法结构知识是用来通过“句法引导”学习新动词的。也就是说, 孩子们是通过使用特定语言的固有信息或者通过感知说话人所看的东西来解决映射 (被表明的信物) 问题的。
Wexler﹠Chien的研究表明, 说英语的儿童在6岁便可清楚分辨代词和反身代词, 并且知道是先行词统辖反身代词的。
恰特指出儿童单数第一和第二人称代词的习得要早于第三人称代词。
3、第一语言习得研究的发展
3.1 在国外的发展
第一语言习得研究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迄今已有50多年的历史。虽然短暂, 但研究已硕果累累, 特别是在最近二十年中。例如, 代表作有:《语言本能》 (平克, 1994年) ;《从语言学的角度看语言习得》 (海伦古德勒克, 2000年) ;《语言, 逻辑与概念》 (杰肯道夫) 等等。在先前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 粗略地概括起来有三个新的发展。
3.1.1 优选论
优选理论是由Prince和Smolensky于1993年提出的。该理论是根据以下三个理论提出的:在儿童语言和成年人语言中都存在一套相同的制约条件;儿童语言和成人语言之所以不同是因为他们语言制约条件排列等级不同;由于制约条件是可以违反的, 所以儿童语言可以发展为成人语言。
3.1.2 双语儿童的习得
之前有关双语习得的研究主要基于单一系统假说 (Volterra and Taeschner) 。叶彩燕则证实实际上双语习得者的心智中有两个截然不同的语言系统 (Paradise﹠Genesee1996;Bosch﹠Sebastian2001;Meisel2001年) 。双语儿童可以明确区分两种语言中的语音, 词序和句法结构。所以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哪种语言才是双语儿童的第一语言呢?
3.1.3 以短语为基础的语法
心理学家如刘易斯进行了多次的纵向研究并且他的实验表明句法规则不是儿童语法结构的中心, 特定动词才是儿童语法结构的中心。他们认为儿童把大量的短语作为凝固单位来对待, 并以凝固词组为基础, 通过归纳逐步得出语法规则。这个观点的提出无疑对乔姆斯基的天赋论是一个巨大挑战。
3.2 在中国的发展
一般而言, 中国对语言习得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 (李宇明, 1998年) , 但成就仍相当的可观。
3.2.1 理论研究
尽管中国学者没有提出许多创造性的理论, 并且学者们更多的时候是引入国外的理论, 但他们仍进行实验来验证或证伪一个理论。一个突出的理论倾向是儿童语言是在认知发展基础上发展的。朱曼殊 (1982年) , 和唐建 (1984) 比较研究了聋哑儿童, 盲童, 弱智儿童和正常儿童, 他们最后得出结论认为认知发展是语言习得的基础。
吴金枝 (1979) 通过进行选择性模仿和学习的实验来证实和支持儿童语言发展是在认知发展的基础上进行的观点。
许政援 (1994年) 研究了0~3岁婴幼儿语言的发展, 并表示婴儿的语言发展依赖于他们的认知发展。语言发展和认知发展在儿童发展过程是相互作用的。
3.2.2 在语言学领域的发展
在中国, 《儿童语言的发展》 (李宇明, 1995年) 是我国第一部全面介绍儿童语言发展的书, 这在国内语言学界和心理学界的发展中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
语音:
在20世纪后50年, 对语音习得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前语言阶段的发音描述和发音准确度的描述。例如, 李宇明 (1995) 研究了年龄在1~1 2 0天的婴儿发声。吴天敏与许政援 (1979) 研究了年龄在1~3岁儿童语言发展.
在20世纪初, 李嵬和姜涛 (2000年) 将129个儿童的口语材料作为他们的研究数据, 总结出了音位习得顺序和音位习得过程中出现的错误。这是国内首次有关语音习得的全面研究。
司玉英 (2006) 以她自己女儿为实验总结出说普通话的孩子首先习得的是语言的语调, 然后习得的是汉语的韵母, 最后是声母。并且她还认为影响语音习得的因素可能与语言形式的复杂性, 儿童认知的复杂程度和生理器官发育有关。
刘春燕 (2007) 研究了年龄介乎18至23个月讲普通话儿童的口语资料, 发现语音习得的顺序是:单个韵母—声母—复合韵母。
一般来说, 比起语法结构和词汇习得研究, 语音习得研究相对缺乏。
词汇:
有许多有关词汇习得的研究。最早开始汉语词汇研究的是陈鹤琴 (1925年) 和李行德 (1982) 。
周国光的研究表明儿童表现出对高、长、大的物体的倾向。他还指出对于时间概念的习得, 孩子首先学会的是动态助词, 像“了”和“过”, 然后是时间副词像“马上”、“在”, 接着是时间名词像“现在”、“明天”, 最后是时间序词“以前”、“以后”。
杨晓璐经过研究并总结出4~6岁孩子不能区分“才”与“就”, 但他们几乎是在同一阶段习得这两个词的。
陈鹤琴 (1925年) 和李行德首次研究了儿童否定词的习得。范莉总结到儿童在两岁之前就会使用诸如“没”、“不”、“没有”、“别”之类的主要否定词。并且“没”和“不要”的习得要早于“没有”和“别”。
朱曼殊, 陈国鹏和张仁俊 (1986) 进行了一项年龄在2.5~5.5岁儿童的研究。他们的研究表明儿童理解代词“我”理解的最好, “你”次之, 然后是“他”。当涉及代词的指称意义时, 儿童却不能根据语言环境的变化使用正确的代词。
许政援和闵瑞芳 (1992) 指出, 儿童在四岁时就可以充分的理解代词。
吴昊雯 (2006) 描述了中度智力落后儿童的代词能力, 并从心理学和代词角度给出了一些原因。
句法:
朱曼殊 (1979) 得到一个结论即在认知发展的基础上, 儿童的语法结构从简单到复杂逐步完善。
周国光指出儿童习得句法结构的方式有模仿, 替换, 扩展, 关联和句法同化。
王永德认为儿童最初掌握的是述宾结构和主谓结构, 其次是述补结构和偏正结构。儿童语言发展中, 句法发展滞后于语用和语义发展。
4、结论
第二语言教学与第一语言教学的异同 第2篇
一.相同点:
1.都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获得一种语言
2.都是建立概念、形成思想和思维能力的过程 3.都是从模仿到创造的过程
4.都要经过理解、模仿、巩固、记忆、应用等认知过程 5.都会使用类推、回避等策略 二.不同点 1.教学起点不同
第二语言教学需要从培养学生的最基本的语言知识开始,先教发音、最基本的词汇和语法,是零起点的教学。而第一语言的学习者在入学时已基本具备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根据我国学者的研究,儿童到六岁时,基本上习得了母语,不需要从最基本的言语能力开始教,第一语言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和进一步提高表达能力以及运用语言交际的能力。由于要从最基本的言语能力开始,就带来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跟第一语言教学的一系列区别,也使得第一语言教学和第二语言教学成为两门相互独立的学科。2.教学环境不同
第一语言教学往往是在母语的天然的语言环境氛围中进行,不存在语言交流上的障碍。第二语言教学缺乏良好的语言环境,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存在着语言障碍。
3.受其他语言的影响不同
第二语言学习是在第一语言习得的基础上进行的,这就决定了它不是在一张白纸上画画儿。第一语言会对第二语言产生影响,这是一个不可避免的现实问题。这种影响可以起正面的作用,如第一语言对第二语言的正迁移,也可以起负面的作用,如第一语言对第二语言学习的干扰。对于正面的要在教学中加以充分利用,负面的要在教学中加以预防或排除。后者是第二语言教学要解决的一个重要的问题,也是一个难题。第一语言教学不存在类似的问题。4.文化对语言教学的影响不同
一言一语总关情 一举一动感人心 第3篇
一、有声教学语言的策略
有声教学语言主要包括教师的提问语言、评价语言和讲述语言。
(一)提问语言——言简意赅,指向明确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设计课堂提问,创设问题情境,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教育教学活动。所以,教师的提问语言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质量。有效的提问语言应该做到言简意赅,指向明确。如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在上《慈母情深》一课时,有这样一个提问:“鼻子一酸”是种什么感觉?照理说“我”拿到钱应该感到高兴,可为什么“我”会“鼻子一酸”?简简单单的两句提问语言,却非常明确地为学生指引了学习的方向。学生带着“为什么会鼻子一酸”这个问题深入地阅读全文,去体会母亲的工作环境、一言一行中去寻找“鼻子一酸”的原因,有效地引领着学生进行言语实践。
(二)评价语言——量体裁衣,激励多变
评价语言要做到“量体裁衣”,就要求老师运用评价语言要感情真挚、准确得体,能给学生的学习成果以客观、公正、合理的评价。“激励多变”就是要求教师的评价语言以激励为主,并且评价语言要常用常新,层出不穷,能时时因人、因情、因文、因境给学生新鲜的评语。如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上的《长相思》,他的生成性评语是这样的:
因人:读得字正腔圆,真好!“风一更”这个“更”字是一个多音字。“聒碎乡心”的“聒”是个生字,她都念准了。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因文:读古代的诗词,我们不但要读正确,读得有节奏,而且要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来。比如《长相思》这个题目,我们有许多读法,有的读——长相思(语速较快)。有“长”的味道吗?有相思的感觉吗?比如你这样读“长相思”有感觉吗?有味道吗?
因境:你看到了纳兰性德辗转反侧的画面。
因情:毕竟你是儿子,感受还不是很深。
(三)讲述语言——灵动激情,富有文味
和其他学科相比,语文无疑是最具有人性味和情感味的学科。作为语文老师,自然而然也就要求我们在讲述语言时,要有“激情意识”。激情是一切艺术风格之母。著名特级教师程少堂主张:“在触摸作者的情感心路,体验作者的情感世界的基础上,力求使自身的教学语言充满内在张力的激情,要讲生动,讲出感染力,使听者沉浸在审美的愉悦之中。”此外讲述语言还要求教师做到灵动富有文学味,努力使自己的讲述语言也能成为学生学习的资源和发展的动力。如著名特级老师王崧舟在上《长相思》有一段讲述语言,请看:
师:纳兰性德写过一首词,题目叫《菩萨蛮》,其中有这样两句话:“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孩子们请你再想一想,除了纳兰性德在问自己外,还会有谁要问一问纳兰性德?
生:还有深深思念他的妻子。
师:对,你就是纳兰性德的妻子,你问一问纳兰性德,好吗?
生:好
师:等一下,我们一起到一个地方去问。长亭外,杨柳依依,妻子站在送别的路上,问纳兰性德——
生:问夫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还会有谁问?
生:他的儿子。
师:好,长亭外,芳草萋萋,儿子拉着父亲的手问——
生:问父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还会有谁问?
生:他的父亲。
师:好,长亭外,秋风瑟瑟,白发苍苍的老人问纳兰性德——
生:问儿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还会有谁问?
生:他的哥哥。
师:虽然纳兰性德没有哥哥,但是你可以暂且做他的哥哥。长亭外,雨雪菲菲,兄长送上一杯酒问道——
生:问弟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长亭外,杨柳依依;长亭外,芳草萋萋;长亭外,秋风瑟瑟;长亭外,雨雪菲菲。丰妙的词语,从王老师激情的语调中娓娓道来,多么富有文学味的讲述语言,学生不仅在领略语言美的同时,无形之中把这些词语当作了学习资源积累了下来。
二、形态教学语言的策略
教师的形态教学语言主要是指举止语言和穿着语言。
(一)举止语言—— 一举一动,传情达意
举止是人们交往过程中通过身体行为和表情变化来传递信息的工具。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分析感情色彩浓厚的课文时,如果能在语气、语调、语流变化的同时,再配合适当的举止,就能把学生带进与教材相应的气氛中,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课文中的内容能形象生动地再现在脑海中,有利于促进课堂气氛和教学情境的纵深发展。如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板书课题时一笔一画,凝重而又缓慢。然后问学生:你从老师的写字中体会到了什么?一个学生说:老师通过写字告诉我们写字就要一笔一画,端端正正。另一个学生说:从老师的写字中我可以看出老师写这个题目时心情是非常地沉痛。
于老师的举止语言就是告诉学生:“语文就是一种文化,作为中国人理应要写方方正正的中国字,做堂堂正正的中国人。”他还告诉学生:“圆明园的毁灭那是所有中国人的耻辱和中国人心中永远的痛。”学生从老师的举止中感受到了这一点。
举止语言是一个教师内在修养和外在形体表现的综合反映。我们要重视在课堂教学中举止语言的运用。正如有专家所言,装潢并不是建筑的主要材料,可是它可能使建筑身价倍增。举止风度虽然不是教师的主要品质,可是它使教学活动跃入一种新的境界,也唤起了学生对美的追求。
(二)穿着语言——与境相融,无声育人
医学专家认为:颜色能刺激人的神经系统,给人产生影响。红色会产生活泼生动,能激发人的兴奋。黄色:使人欢快、喜悦,给人一种希望的体验。绿色:使人感到怡静、平和、温柔。紫色象征威严和高贵。黑色具有庄严、压抑悲哀之感。白色象征素雅、纯洁。作为语文教师应注意自己的穿着,力求与课文的情境有机地融合起来,起到无声育人的效果。如庄严、压抑悲哀之感的课文我们就要有意识地穿着黑色的衣服来上课,像《十里长街送总理》等一类的课文;像喜庆的课文如《开国大典》等之类,则我们就要有意识地穿着红色的衣服来上课。
教师的穿着语言,我们不能看做是简单的率性而为的行为,它应当带有某种示范意义,具有育人的效果———可以说,教师着装,对学生而言,就是一堂无声的礼仪课。
英语——计算机的第一语言 第4篇
笔者从英语的自身特点、计算机的发展与英语的关系、标准的影响力、改革的可能性等方面详细分析了英语占据重要地位的主要原因, 随后又综合各种因素, 对将来英语在计算机领域的重要程度进行了预测。
1 英语的自身特点
1.1 使用者广泛
英语是国际交流语言。英国在历史上一段时间内进行了大规模的殖民活动, 这使得英语得以传播到全球各地。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英语有了和多种不同语言结合的机会, 丰富了自己的词汇, 同时借鉴并且融合了其它多种语言。以英语作为母语的人数来看, 英语可能只是当今世界排名第三的语言, 但如果以使用者的广泛程度来看, 英语是排在第一位的。数据表明, 现在世界上约62%的信件是用英语书写的, 可见英语使用的广泛程度。而且由于上两个世纪英美在经济、军事、科学上的领先, 英语也成为一种准国际语言。大部分以英语为传播媒介的文化、技术等得以快速、广泛的传播, 很大程度上也是得益于英语的这一特点, 在包括计算机领域在内的多个领域, 英语都占据了重要地位。
1.2 逻辑性强
以英语和汉语的对比为例,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 语言中自然融入了很浓的华夏文化仁义、道德、礼教等文化因素, 而汉语在很大程度上偏向于委婉、感性的表达方式。英语则偏于实际, 在使用时基本以达意为目的, 没有太多的修辞, 相对于汉语来说比较直白。因此, 英语在计算机编程方面就占有了一定优势, 因为计算机几乎全靠逻辑, 它没有思想, 不会去揣摩你的意思, 它会严格按照你事先指定的规则去执行命令。
2 计算机的发展与英语的关系
2.1 计算机的起源
计算机的发展史上有许多里程碑式的事件, 从以下列举的历史事件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到, 计算机初期的发明创造几乎都和英语紧紧相连。
1946年2月15日, 世界上第一台通用电子数字计算机ENIAC由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埃克特等人研制成功。1947年美国计算器协会 (ACM) 成立。1947年英国完成了第一个存储真空管。1949年英国建造完成"延迟存储电子自动计算器" (EDSAC) 。1957年程序设计语言FORTRAN问世。1961年程序设计语言COBOL问世。1963年BASIC语言问世正所谓先入为主, 由于计算机是在英文环境下走过了自己最初的发展阶段, 慢慢的英语就成为了计算机行业的最主要语言。
2.2 英文环境的操作系统
计算机技术不断发展, 汇编语言出现, 进而出现了操作系统 (Operating System, 管理电脑硬件与软件资源的程序) 。无论是汇编语言还是后来的操作系统, 无一不是在英文环境下开发的。从初期的MS-DOS、后期的Windows系列, 到后来的Unix, Linux, Mac OS, Solaris, Free BSD, Net BSD, Vx Works, 而且由于美国在计算机领域的世界领先地位, 其第一语言英语也因此成为计算机界的主要语言。
2.3 编程语言的发展决定了英语不可动摇的地位
笔者访问了多位计算机软件行业的朋友, 他们都表示:计算机的发展离不开编程。纵观各种编程语言, 几乎都跟英语脱不了关系, 从最初的汇编到后来的多种高级语言, 全部是英文环境。从这方面来看, 计算机的“母语”就是英语。
各种编程语言, 例如FORTRAN (世界上第一个被正式推广使用的高级语言) 、COBOL (Common Business Oriented Language第一个广泛使用的高级编程语言) 、Basic、C、Java、C++、C# (C Sharp) , 以及网络编程语言Jsp、Asp、PHP都是英文的, 在计算机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的数据库, 例如Sql Server、Oracle、Sybase、My Sql、DB2等等也都是英文的。
学习计算机编程必须要学习英语。计算机相关技术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 而相关的最新技术大多源于英语国家, 这样一来, 编程本身就不得不依赖于英语。虽然随着国内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 可以使得某些开发工具在变量名和字段名中支持中文, 但还未发现能够完全使用中文的编程语句, 真正的底层编译还是得依靠英语。此外, 编程界新技术出现, 第一手资料一般都是英文的, 虽然我们也看到好多翻译文本, 但是翻译之后的文章很少能够完全表达原文的意思, 即使翻译者水平很高, 但有种东西我们不能忽略, 那就是文化的差异。翻译需要时间, 原著出版也需要时间, 这样一来, 我们看到的翻译版本已经落后了很大一段, 也许我们看到的最新翻译作品, 已经在技术上被更新甚至被淘汰, 所以学好英语是必须的, 至少你要能看懂英文文章。英语在计算机领域尤其在软件编程方面的重要地位是我们必须承认的,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英语就是IT界的行业语言, 越来越多的程序员意识到学习英语的重要性, 软件行业的朋友开玩笑说“学计算机不会英语, 就好比孙悟空没有金箍棒, 好多时候会感到有心无力”。
3 标准的影响力
3.1 标准及其作用
标准, 即为了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 经协商一致制定并由公认机构批准, 共同使用的和重复使用的一种规范性文件。它如果被公认, 就需要被遵循。标准有好的作用, 也有不好的影响。首先, 好的方面有了标准, 行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会加速, 因为它让各种工序有章可循, 同意了该行业的各界力量。不好的方面, 它限制了人们的创新, 大家都遵循这个标准, 那么如果你想推出标准之外的成果定会有很大阻力。英语在计算机界有如此重要的地位也离不开标准。因为初期计算机领域的标准编程语言全部是英文环境, 各种软件开发标准也都是以英文为基础的。如ASCII码标准、数据库接口标准、网络协议等。
最初, 一个国际标准只被几个国家使用, 逐渐发展为被越来越多的国家采用, 发展到今天, 好多国家直接国际标准拿来作为本国标准使用, 因为全球化的影响, 想参与国际竞争就必须要遵循国际标准。而英语就是计算机界语言的标准, 这个标准目前已被广泛采用。
3.2 计算机行业标准的制定者
美国, 在计算机科技方面占据了垄断地位, 美国等英语国家, 制定了计算机界的相关标准, 这就决定了其使用的语言英语也会很自然的被沿用。
当前计算机行业的主要公司:微软、Oracle、Autodesk、Adobe等都来自英语国家, 相关领域的规则以及开发工具自然也都是以英语为主, 只是在用户界面等表层实现一定程度的多语言化。所以说, 英语成为计算机领域的第一语言, 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由于英语国家在这个行业的垄断。
4 改革的可能性
4.1 英文编程习惯
长期以来, 我们已经习惯了使用英语来编程。中国编程人员在程序开发的时候也常常不由自主会使用英语, 以java编程中变量命名为例, 一个圆类, 大多数人会使用class Circle, 而不会使用class Yuan, 尽管后者比前者使用的字母更少, 占有的空间更少, 但是人们更倾向于前者, 为什么?从一开始学习编程, 无论是面向过程的C语言, 或是面向对象的Java, 最初的指导 (教科书) , 包括教师都是要求我们这么做的, 久而久之我们也就习惯了这样, 以汉语为母语的我们在编程时却把英语当成了首选。
英语成为了计算机界的习惯语言, 也就成为了计算机界的主导语言, 对其他语言而言有压倒性的优势, 同时目前比较前沿的科技文章也都是以英语为主。当今世界的现状就是:学计算机必须要学会英语。
4.2 变革的动力和阻力
国内好多人都曾发出疑问:难道我们不能生产出自己的中文版操作系统么?编程完全实现汉语化?也有过这种尝试, 毕竟使用中文编程对于没有英语基础或者只有很少基础的人来说, 这确实是一个极好的消息。笔者通过多方调查研究, 发现从英语在计算机中的重要程度以及英语国家在计算机核心技术方面的垄断地位, 很难让汉语或是其他语言成为计算机的第二语言。而且, 目前大多数国家, 都已经把英语作为学生教育的一部分, 好多编程开发人员也已经习惯了英文环境的编程开发, 调查表明, 大部分人认为实现汉语编程没有太大必要, 语言仅仅是一种工具。
5 结论
笔者通过广泛的搜集资料, 从英语自身特点、计算机的发展、标准的影响力、习惯的作用等多方面进行调查研究, 得出结论:英语是计算机的第一语言, 这一现状将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持续下去。
摘要:英语, 作为全球使用最为广泛的语言, 在计算机领域也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笔者通过总结英语的语言特点, 计算机的发展历史和发展现状, 从多方面详细分析了英语在计算机的发展、计算机技术的传播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研究发现, 多种因素共同作用, 决定了英语在计算机行业不可动摇的领导地位, 并且这一状况将会在可预见的将来一直持续下去。
关键词:英语,计算机,第一语言
参考文献
一语第5周集体备课讲稿 第5篇
年级: 一 学科: 语文 主备人: 孙素萍 时间: 9月28日
备课内容: 《汉语拼音9》、《认一认3》
一、教材分析: 《汉语拼音9》共有五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情景图。第二部分是声母yw与表音表形图,整体认读音节yi wu yu及四声,用以读准它们的音,认清它们的形。第三部分是y w的书写,用以指导正确描红。第四部分是图与相应的拼音词,用以练读拼音词,巩固所学的声母。第五部分是填写声母和连声母图,用以记住23个声母的顺序。
《认一认3》中的字大部分是部首字或基本字,其中相当一部分字,学生在入学前通过各种途径接触并认识了。
二、教学目标 1.学会2个声母y w,整体认读音节yi wu yu 及它们的四声,能够读准字音,认清形,正确书写。
2.能正确认读y w和单韵母组成的音节,能够准确拼读音节,会读拼音词。了解整体认读音节yu书写时ü上两点省略的规则。
3.能够看图说话,根据音节拼读词语和句子。
4.能够正确认识16个汉字,能够读准字音,分清字形。
5.能够根据图画初步了解这些字的意思。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学会声母y wr和整体认读音节yi wu yu。2.认识《认一认3》16个汉字,能够读准字音。
难点: 使学生了解整体认读音节yu书写时ü上两点省略的规则。
四、教学措施
1.通过恰当的情境,引出y w,便于学生记忆。2.教学时,抓住每个字母与它们表音表形图之间的联系,指导学生读准音,认清形。
3.在读准声韵母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已具有的能力指导学生拼读音节。4.在识记声母时,可通过儿歌及游戏,抓住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乐趣。
5.注意汉语拼音教学方法的创新,如编儿歌、念口诀等,增强趣味性。6.充分发挥“小老师”的示范作用,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保持学生高度的学习兴趣。
7.《认一认3》在教学时,可以根据学生已有的识字基础,指导读准字音。
第一语言 第6篇
关键词:对外汉语,声调,教学
声调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对外汉语声调教学有着丰富的研究成果, 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过分强调单字汉语普通话的全部字音分属四种基本调值:阴平、阳平、上声、去声, 而英语是没有声调的, 因此对于以英语为第一语言的汉语学习者而言, 声调的学习无疑是在汉语学习中的一大难点, 如何摆脱“洋腔洋调”讲出标准的汉语是对外汉语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 而这个问题至今并为得到很好的解决。
为了了解以英语为母语的学习者, 在汉语声调中面临着什么样的难点在上海我们邀请了几位以英语为母语的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汉语学习者进行了汉语声调的调查。
实验字表由64个字组组成, 其中包含阴平、阳平。上声、去声的声调各16字。 (后附发音字表) 通过让发音人念出字组, 进行录音并用五度标记法记录其发音情况。调查结果如下:
通过数据我们可以发现从平均数据我们可以看出55阴平的偏误率达10.4%、51去声为12.5%、35阳平为22.9%、214上声为33.3%。我们的调查对象中声调的错误主要集中在阳平和上声, 而阴平和去声的错误率较低。这与余蔼芹先生 (1986) 提出的外国人学习汉语声调的难度顺序是:“阴平最容易掌握, 其次是去声和阳平上声最难”相一致。同时, 调查结果显示这些错误可以分为两类:调型错误和调域错误。具体情况如表所示:
从结果来看阴平和去声的错误主要是调域的错误, 而调型错误较少, 阳平和上声的错误就稍显复杂, 调型和调域的错误同时存在, 但主要还是以调域错误为主。
发音者在阴平发音上的错误表现为阴平起点较低, 在3~4之间。阳平调型和调域的错误同时存在, 发音者往往倾向于在发阳平的音的时候, 起点接近于上声的起点。上声也是两种类型的错误同时存在, 也存在与阳平相混的情况。去声主要集中在调域的错误, 起点低, 终点高是发音者出现的问题。
针对上述分析结合现有的声调教学实践, 我们提出几点建议, 希望可以更好的促进声调教学的发展。
1进一步加强对汉语声调本体的认知
教师应对学习者进行深入浅出的教材中关于声调的讲解, 利用“五度调型图”及相关的声调讲解帮助汉语学习者获得对于声调的感性, 并对于阴平、阳平、上声、去声的发音特点进行讲解, 并在教学和日常生活中进行大量的相关练习及相关的讲解, 使得学生在充分认识四种发音特点的基础上对于各个发音进行辨别减少甚至避免汉语学习者发音中出现调型错误。
2在声调教学中采用循循渐进的方法
对以英语为第一语言的汉语学习者采用以下的声调教学顺序:阴平、去声、阳平、上声。阴平的发音是在一个音高上, 55音高而平;在掌握阴平的基础上学习去声, 发音时由5度降到1度, 起点与阴平一致;然后去掌握阳平, 阳平的起点是3, 终点是5, 可以在五线谱上给学生画出第二声调辅以讲解和练习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上声214可以同样采用五线谱的方法, 并建议学生在14上升部分的发音时可以用阳平替代。
3声带控制法
在教学过程可以通过“声带控制法”, 让学生掌握声调发音原理, 切实的感受到不同声调的发出, 声带呈现的不同形态, 从而使学习者更好的掌握发出不同声调, 声带前后不同形态下的衔接和转换, 更加准确的说出汉语。同时也可以通过“全音域”的方法, 让学习者以中调域发一个音, 让学习者认识到自己声调中这3个高调究竟有多高, 以此形成对自己的音域的认识, 通过这样反复的练习使学习者学会在他们自己的音域内转换调域
附录:
参考文献
[1]赵金铭.语音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1997.版社, 1988.
[2]赵金铭.从一些声调语言的声调说到汉语声调[C]//[C]第二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3]王韫佳.也谈美国人学习汉语声调[J].语言教学与研究, 1995.
[4]沈晓楠.关于美国人学习汉语声调[J].世界汉语教学, 1989.
第一语言 第7篇
1.五种针对母语为英语的习得者的儿化音教学方法
①沉浸式教学法
将习得者置于目的语的语音环境中, 使习得者不断接触目的语的语料, 在潜移默化中达到学习的目的。这种环境不必是完全封闭的。值得注意的是, 这种方法比较适合年龄较小即年龄处于青春期之前的习得者, 一旦错过这个关键期, 那么语言尤其是语音方面的习得效果可能就不是那么明显了。
② 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方法
先学会发儿韵字, 熟练掌握卷舌发音的动作后。在利用音变手段, 练习能够直接卷舌的儿化韵。最后, 练习利用音变手段发出的儿化韵。这样一步一步地进行教学所需要的时间较长, 可是用这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习得者的基础扎实, 发音规范。这种方法适合长期学习汉语, 对习得效果要求严格的习得者。
③ 用拆分的方法将儿化音进行分解教学
有些学生在发儿化音的过程中无法直接发出er的音, 这个时候就可以将儿化韵拆分成两部分, 首先发e的音再发r的音, 这两个音都熟练掌握之后再连起来, 最后将r变成一个轻巧地卷舌动作。在运用这种方法教学时, 首先要让学生清楚er始终是一个元音而不是两个元音的组合, r只代表一个卷舌动作, 之所以一开始先将er拆分开来是为了让学生清晰的理解发er音时发音动作的起始位置。
④ 用对比法来区分易混淆发音
让学生体会汉、英语音的发音差别, 运用对比的方式来辨识不同语音, 从而提高习得者语音敏感度。教师可以把两种语言中相似的、易混淆的音放在一起进行比较, 如汉语中的儿化音和美式英语中的ear等词, 这些词在发音过程中存在这与儿化音相似的发音过程。在比较两种语言的发音过程中, 找出两种发音的异同, 从而促进习得者的正迁移 ( positive transfer) 。
⑤ 用口型固定练习法来纠正特殊发音
对于一些像儿化音这样比较特殊的发音, 习得者不太容易掌握, 在母语中也找不到近似的发音, 这个时候就可以采取口型固定的方式让学生练习, 总结出一些发音特点和口型特点, 让学生有意识地体会正确的口型和发音位置, 使发音变得更加精准。[3]教师在教学和示范发音的时候, 也要注意口型的固定和演示, 遇到比较难掌握的音, 要多停留一会, 让学生观察一下教师的口型, 并帮助学生感受发音的位置。
2. 针对不同的学习阶段采取不同教学方法
不同的阶段的学生应该采取不同的儿化音教学方法。我们权且将外国习得者的汉语习得阶段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阶段。根据国家普通话水平考试测试大纲, 已经通过HSK考试进而申请普通话水平测试的外国学生, 也只要求掌握测试大纲一表43 个儿化词。对初学汉语的外国学生, 必读儿化词不能超过30 个。所以, 对于初级的汉语习得者我们可以先采取沉浸式教学, 让习得者自主感知汉语的儿化音的语音发音特点。到了中级阶段, 学习者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汉语基础, 可以在这一阶段开始系统地进行儿化音的教学, 我们可以先采取对比分析的方法将习得者的母语同汉语进行比较, 找出二者之间的异同并加以区分, 促进正迁移, 避免负迁移 ( negative transfer) 。运用循序渐进的方法, 从易到难地讲授儿化音的知识。如果最基本的儿化韵, 习得者都很难学会, 那么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比较特殊的方法, 如拆分法和口形固定法等。针对高级阶段的学生, 我们就要把儿化音的教学重点放在儿化音运用的得体性上, 创设相关语境, 规范学生的儿化音使用。除此之外, 针对学习者不同的身份, 不同的学习目的, 我们也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3. 如何克服外国习得者在习得过程中的困难
在习得儿化音的过程中, 理论上的认识是非常必要的, 但是想要习得儿化音, 光是理解理论上的发音方法的不够的, 最为重要的还是听和说这两个环节。听和说两个环节中, 听是说的前提, 只有听得清楚听得明白, 才能说得清楚说得明白。然而听力是第二语言学习的一大难关, 如果一开始外国习得者在记忆中储存的儿化音是标准的, 那么他们再次听到儿化音的时候的听音和变音能力就强, 反之就弱。所以在学习之初, 有些教师多在次进行正确示范之后, 可能会要求外国学生当场进行模仿, 目的是想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然而, 学生刚开始学习的时候发音不可能是标准的只能是与教师所示范的儿化音相近的相似音, 这种相似的语音也会在其他习得者的记忆力留下印象, 这样一来正确读音在学生的记忆中不但没有得到加强, 反而受到了这个相似音的影响, 从而变得模糊。以至于外国学生对儿化音的辨音能力下降。[4]这是其一, 其二是在课堂中对外汉语教师所提供的听力材料应该尽量在学生的理解范围内。教师在教授儿化音的时候通常会结合语境提供一些听力材料, 然而这些材料除了儿化音应该都是学生已经掌握的, 这样既不会让其他的内容喧宾夺主, 有复习了已经学过的知识, 最后还突出了儿化音这一教学重点。
参考文献
[1]韩淑英, 吕桂花.略论英语汉语语音的相似性.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9) .
[2]丁鹏儿.美音与英音的差异[D].北京外国语学院, 1991.
[3]朱琳.对外汉语语音教学方法浅谈[J].创新教育, 2011, (2) :103.
第一语言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