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冬季异常论文范文

来源:开心麻花作者:开心麻花2025-11-191

冬季异常论文范文(精选4篇)

冬季异常论文 第1篇

2009年11月除偏高藏高原大部分地区的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该地的平均气温高1℃~4℃外,我国其余地区1 1月的平均气温都较常年同期平均气温低。其中我国中部大多数地区与东部大部分地区气温距平值为1℃~2℃,也就是说较常年同期平均气温低1℃~2℃。而内蒙古中部,东北大部分地区,华北地区,华中大部分地区,山东、安徽大部,江苏北部,江西西部,广西北部,以上这些地区的平均气温均比常年同期低2℃~4℃。从2009年12月全国平均气温距平分布图中可以看出我国中部地区和东部地区接近常年同期平均气温值;内蒙古中西部与东部,华北北部和中西部,东北大部分地区,新疆北部地区得气温距平值为-2℃~-4℃,故此些地区2009年12月的月平均气温与常年同期相比偏低1℃~2℃,其中内蒙古中东部和东北大部地区距平值达-2℃~-4℃,故比常年同期低2℃~4℃。

2 2009年冬季气候诊断分析

2.1 极涡的特征

北半球绕极涡总体面积指数与我国气温和降水异常是有关系的。计算绕极涡的总体面积指数TAI的方法是,将其分解为所谓绕极涡的“局地面积指数”(简称LAI)的和。定义的特征等值线必和每一个纬圈格点对应的经圈相交,相交的点对应的纬度为Φi,以其为中心并以纬向网格距AX为间隔的弧线与极点之间围成的面积定义为绕极涡的局地面积指数LAI。其计算公式为:

其中下标“i”(1~144)为纬向格点序号,a为地球半径,▽λ为格距。局地面积指数反映了绕极涡的局地特征,其数值大,反映局地绕极涡偏南,反之,则偏北。由上式可见,它仅是纬度的函数,所以在后面分析绕极涡的局地变化特征时,我们可以仅用绕极涡的局地纬度Φi来代替局地面积指数。局地面积指数的和构成了总体面积指数,其数值大,反映绕极涡总体向南扩张,反之,则表示总体向北收缩。其计算公式如下:

通过简单的相关分析,可以揭示绕极涡的总体面积指数变异与我国气候异常的联系规律。如果绕极涡面积指数变小,气温将升高,反之,如果绕极涡面积指数变大,这些地区的气温会降低。北半球绕极涡的局地变异与我国降水异常场的关系也主要和西风带主要槽、脊变异有关系,其中与东亚大槽关系最为密切。

北半球500 hPa年平均和四季的极涡面积大小与我国多数站点同期气温呈负相关,尤其在年平均及冬季状况下最显著,1—12月极涡面积与气温的负相关呈由减弱到增强的变化趋势;而极涡强度与我国同期气温的相关性相对较弱,在秋冬季不少地区出现正相关,1—12月极涡强度与气温负相关性的变化趋势是由增强到减弱。

由北半球极涡面积指数图可以看出,2009年11月北半球极涡面积指数略小于往年之外,其余各月2009年12月,2010年1月,2010年2月的极涡面积指数均远远高于常年同期值。以12月和2月最为明显。因此正好与今年冬各月的低温天气相对应。

从2009年11月500hPa位势高度场及距平场可以看到,北半球有两个极涡,故极涡呈偶极型,在亚洲东北部和美洲北部和各有一个极涡。亚洲东北部极涡中心为在-90~-120gpm的负距平中心,美洲北部的极涡中心为在-30~-60gpm的负距平中心。负的距平中心表明11月的极涡较常年同期偏强,这样会使影响我国的冷空气也偏强。从2009年12月500hPa位势高度场及距平场可以看到,北半球有3个极涡中心,分别位于中西伯利亚北部、白令海和巴芬湾的西部。从距平场上可以看出,中西伯利亚北部的极涡对应着中心值为-60~-90gpm的负距平中心,白令海以西的极涡中心对应着中心值为120~150gpm的正距平中心,巴芬湾以西的极涡中心对应着240gpm的正距平中心。并且正距平面积远远大于负距平面积,其中中西伯利亚北部的极涡最强达到516。与往年相比影响我国较大的西伯利亚北部极涡位置比常年同期偏南,强度偏强,对应冷空气对我国的影响将更加显著。

2.2 500pHa大气环流形势特征

2009年11月的异常降温与降水天气过程与亚洲中纬度大气环流形势异常密切相关。从1 1月北半球500pHa平均位势高度和距平场可以看出,东亚地区呈现一脊一槽径向环流形势。长波槽区位置从俄罗斯远东地区经我国东北地区到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约位于120E的地区,一长波脊位于60E~30E,配合有一150位势米的正距平,表明该高压脊较常年同期显著偏强,有利于引导高纬度冷空气向东南方向爆发,脊的东侧即贝加尔湖的东北侧有一极涡,并伴随负的距平区域,这种整体形势,使冷源开始南压,加之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阻塞高压的强度正逐步减弱,故我国自西向东和自北向南出现了大范围的强雨雪和强烈的降温,整个11月中旬全国基本都是在气温逐日下降中度过,极端降温事件也发生较多。常年同期东亚大槽在120E附近地区,与11月大槽位置基本一致,此区域为图中120E处的绿色区域,距平值为0。此外在90E~120E附近的中高纬度地区有一-60位势米的负距平中心,表明这一带地区的锋区比常年偏强。偏强的中纬度锋区上的平均槽区有利于沿中纬度锋区东移的冷空气经河西地区或高原东部地区向东南方向移动。而这一时段南支槽不是非常明显,且对应着一片负距平区;东亚沿海地区环流平直,无明显的正负距平。从2009年12月的500pHa位势高度场与其距平场还可以看出,原来11月处于30E附近的长波脊消失,另外位于60E~120E附近的中高纬度地区有中心之达-60位势米的一负距平带也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片正距平带,说明11月这片区域较强的锋区到12月已经明显减弱。随之12月大气活动也没有11月的大气活动旺盛,而图中北极地区处于极大的正距平区域,最大值达240位势米,这说明极涡强度较常年同期要大,极涡强度大,势必冷空气容易向较低纬爆发,使高压脊崩溃,所以长波脊消失。西北气流仍然主导我国大部分地区,特别是中东部。而且其对应着大片的正距平区,所以西北气流是逐步强的,12月冷空气势力依旧偏强,全国大部分地区气温呈偏低状态。

3 结论

2009年冬季北方气候异常的主要原因是大气环流异常,由文中分析得出,冬季北半球极涡强度较常年同期偏强,使影响我国的冷空气也偏强,冷空气频频侵袭我国,造成大范围的降温。

参考文献

[1]顾思南,杨修群.北半球绕极涡的变异及其与我国气候异常的关系[J].气象科学,2006(2).

[2]高守亭,陆维松.北极涡活动对我国同期及后期气温的影响[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6.

冬季异常论文 第2篇

利用1950-的月平均海温资料和NCEP/NCAR月平均大气环流再分析资料,研究了东亚冬季风的异常对西北太平洋海温的作用过程.结果表明,南海-台湾附近海域-日本南部以南海域(简称东亚邻海)是海-气热通量异常的显著区.弱东亚冬季风在东亚邻海有偏南风距平,抑制相应海域海-气界面上由海表向大气释放的`热通量,从而使得海表温度出现正距平.强冬季风则反之.这种大气-热通量-海温的异常影响过程所需的响应时间约为1个月.东亚邻海冬季发生的海温异常可持续到下一年的夏季.

作 者:梁巧倩 简茂球 彭勇刚 罗会邦 LIANG Qiao-qian JIAN Mao-qiu PENG Yong-gang LUO Hui-bang 作者单位:梁巧倩,LIANG Qiao-qian(中山大学大气科学系/季风与环境研究中心,广东 广州 510275;广东省气象台,广东 广州 510080)

简茂球,罗会邦,JIAN Mao-qiu,LUO Hui-bang(中山大学大气科学系/季风与环境研究中心,广东 广州 510275)

彭勇刚,PENG Yong-gang(中山大学大气科学系/季风与环境研究中心,广东 广州 510275;深圳市气象局,广东 深圳 518001)

冬季异常论文 第3篇

2008年1月中旬至2月初,我国长江中下游及贵州省一带发生了罕见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天气,对交通、通讯和电力输送等造成了严重影响。王遵娅等[1]研究指出,这次灾害发生区域的最大连续低温日数、最大连续降雪量和最大连续冰冻日数均为1951年以来历年冬季的最大值。综合指标表明其强度为50年至百年一遇。王绍武[2]研究指出,这次灾害主要来自大雪和冻雨,是1977年以来最冷的冬季。但就整体上来看,温度负距平可能接近或小于冷冬的标准,寒冷的程度则远低于寒冬的标准;同时指出,2008年初的温度变化可能属于年际变率,而不是年代际变率的反映。高辉等[3]研究指出,2007年8月开始发生的拉尼娜事件所造成的大气环流异常是导致我国大范围持续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的重要原因。并从海温异常和环流异常两个角度对气候异常成因进行了分析。陈海山[4]通过江苏冬季气温的年代际变化及其对应的大气环流和SST异常的背景场特征分析,揭示了中国冬季气温异常与东亚及西伯利亚500 hPa高度场异常有着密切的联系。李勇[5]得出冬季西太平洋遥相关型与我国冬季天气气候关系密切,高指数年500 h Pa高度场亚洲大陆上空中高纬为负高度异常,中纬度西风偏强,环流呈纬向型,对应海平面气压场上西伯利亚高压偏弱,东亚冬季风偏弱,低指数年情况相反。

值得注意的是,在全球增暖的背景下,亚洲及中国大部分区域的温度呈显著增加趋势,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的低温日数呈明显减少趋势。但近几年北半球范围内区域性极端低温事件却频繁发生,且影响范围大,持续时间长。就我国而言,2005年以来区域性极端低温事件频繁发生,如:2008/2009年冬季中国南方地区大范围低温雨雪天气;2009年夏季东北北部的低温事件;2010/2011年冬季全国范围的区域性极端低温事件。但近几年我国冷日和冷夜的发生频次均呈现总体下降的趋势。当前对区域性极端低温事件的研究,多集中于事件的检测及个例的诊断分析,关于区域性极端事件的类型,年际和年代际尺度的演化特征,主要的空间分布型等内容的研究则鲜有涉及。

区域性极端低温事件大都具有空间范围广、持续时间长、强度和灾害损失大等特点。近几年,我国开展了关于区域性极端低温事件检测和分析等方面的研究。如张宗婕等[6]初步分析了低温事件的时空特征;杨萍等[7]应用空间点过程理论,侧重分析极端低温事件的空间群发性特征;任福民等[8]在客观天气图分析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持续性区域极端事件客观识别方法,能够有效识别事件的空间范围和时间持续的过程特征;龚志强等[9]对该方法进行完善,发展了区域性极端低温事件客观识别技术,并建立了区域性极端低温事件库;Peng等[10]对区域性低温事件进行分类,并从个例分析和分类诊断两个角度揭示中国区域性极端事件的可能机理。

此外,国际上也开展了部分关于区域性低温事件的个例研究,如:Zhou等[11]研究了2008年1~2月中国南方低温雨雪天气的极端特征及其相应的气候背景;Shulski等[12]研究了2007年冬季阿拉斯加区域性低温事件的时空演化特征,同时结合大气环流异常和海温异常进行诊断分析。但国外关于极端低温事件的识别依旧采用传统的气温距平方法,相关的客观识别技术研究则相对较少。

本文主要确定极端低温事件,讨论我国冬季南方地区异常低温发生频次、强度等的年际或年代际特征,以及与同期500 hPa高度场的关系;与印度洋、太平洋海温异常的关系,分析南方冬季异常低温发生的气候特征及低温异常的可能成因。

1 分析资料与方法

选择2008年1月份我国南方遭受低温雨雪冰冻灾害最严重的地区作为研究区域。该区域包括湖南、湖北、安徽、江苏、江西、上海及贵州等省市,并简称为南方地区。所用资料主要有1962~2010年南方地区229个气象站49年冬季(12月至次年2月)最低温度;1962~2010年逐月北半球500 hPa NCEP/NCAR再分析资料;1962~2010年逐月太平洋和印度洋海温距平资料。

利用旋转经验正交函数分解(REOF)方法,首先对原始资料进行距平处理,然后做EOF分析,对前10个主成分进行极大方差正交旋转,得到新的主成分即特征量。利用REOF的分析结果,分析相应的特征场的时间演变特征。另外还使用了相关分析、合成分析,并做了相应的显著性检验。

2 结果与分析

2.1 异常低温事件

首先分析了1962年以来的低温事件。根据分析得知,近20年来南方气温有显著的增暖趋势。这与以往的研究注意到的气候增暖对暖冬频次的影响是一致的。除了有增暖趋势外,伴随年际波动的一些低温事件也出现在气候偏暖的时段。如果将温度距平值低于-1倍标准差(T<-1)的年份定义为异常低温年,则达到此标准的共有7年,分别是1963、1967、1968、1974、1977、1983、1884年。其中1968年温度距平达到-2.39,为温度最低年。长江中下游地区温度负距平达到-1.5℃~-2.0℃,为3个温度负距平中心之一(另两个负距平中心是南疆地区和内蒙古高原地区)。

南方冬季异常低温事件有明显的阶段性,这可能与平均气温的年代际波动有关。冬季气温的低频变化可以分为2个时段:1962~1988年整体偏冷,1988年以来整体上偏暖。达到-1℃的7个冷冬中2个时段分别有7、0次。达到+1℃的9个暖冬中2个时段分别有0、9次,表明南方冬季低温主要发生在年代际偏冷的时期,暖冬主要出现在年代际偏暖时期。近几十年来南方冬季温度整体上呈增温趋势,低温次数呈减少趋势,暖冬次数有增加趋势,这可能与全球气温升高的大背景有关。

2.2 冬季最低温的空间异常及时间演变特征

为了更为详实地揭示南方冬季异常低温,应用REOF方法,在此基础上,对前10个主成分进行旋转,取前四个特征场(方差贡献分别是33.014%,30.97%,18.98%,8.97%),分析南方冬季异常低温分布型。

(1)第1特征场全区为负,特征场较大的负值区(<-50)位于福建、浙江两省一带(116°E以东,24°N~32°N之间),中心(-56)在温州市。特征场较小的负值区(>-42)位于两广地区及海南等南部沿海地区(108°E~116°E,19°N~23°N)。第1特征场的强弱年变化分布为1962年、1967年为偏强年;2006年~2009年,2010年为偏弱年。

(2)第2特征场(东南部(105°E~120°E,22°N~24°N)为负值区,成东西向条状分布,从福建、浙江(-25),江西(-20),到贵州省(-20)一带,负中心(-25)位于福建省。四川、湖南、湖北及江苏等省中部、北部为正值(10)。第2特征场的强弱年变化分布为1963年,1992年,1986年为偏强年;1964年、1970年、1972年与之相反。

(3)第3特征场分为3个小分区。海口、湛江两市一带(107°E~115°E,22°N以南)为特征场最大的负值区(-12)。江浙一带为正值(3)。还有一个负值区是江苏(-6),安徽(-9),湖北(-6),贵州省(-6)一带,呈东北-西南走向,中心在上海(-12)。第3特征的强弱年变化分布为1966年、1978年、1986年为偏强年;1962年、1963年、2000年与之相反。

(4)第4特征场南部(107°E~116°E,19°N~22°N)为特征场较大的负值区(<-9),中心(-20)在澳门、广东省茂名市。北部(105°E~123°E,23°N~28°N)为特征场正值区,从浙江到湖南、贵州省(>5)呈东西带状。第4特征的强弱年变化分布为1966年、1992年、2000年为偏强年;1963年、1964年与之相反。

2.3 冬季异常低温与高度场的关系

在研究冬季南方地区异常低温与大气环流的关系时,选取冬季异常低温与北半球500 hPa同期12月至次年2月做相关图。

冬季日最低气温(℃)与同期500 hPa高度场的关系见图1。

由图1可以看出,负相关显著区(相关系数临界值为-0.24,通过0.05信度检验)一个在江苏、上海及东部入海地区;另一个在贵州、四川盆地一带。最显著区域(相关系数临界值为-0.33,通过0.01信度检验)一个在在江苏省东部(32.5°N,120°E~123°E);另一个在31°N,107°E地区。正相关显著区(相关系数临界值为0.24,通过0.05信度检验)一个在广西东部、广东西部和中部地区;另一个在贝加尔湖附近。另外两个相关显著区(相关系数临界值为0.33,通过0.01信度检验)一个集中于两广一带(23°N~25°N,109°E~111°E);另一个分布在40°N,103°E~106°E地区。以上相关显著区分别对应冬季500 hPa平均高度场为东亚大槽、小波槽脊等。因此,小型脊强(弱),东亚大槽深(浅)的环流形势,有利于(不利于)高纬度冷空气向低纬输送,南方地区异常低温偏低(高)。

为了进一步说明东亚大槽及小型槽脊对南方异常低温的影响,选取了冬季异常低温距平场第1模态的时间中,偏强年(1962年、1967年)和偏弱年份(2006年~2010年)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发现,异常低温偏强(偏弱)年份,高纬度,乌拉尔山及贝加尔湖为正(负)距平,鄂尔库茨海为负(正)距平;中纬度,我国东部沿海及其日本海为负(正)距平;南方大部分地区为负(正)距平。距平场第2模态的时间中,偏强年份(1963年、1986年、1992年)和偏弱年份(1964年、1970年、1972年)高纬度,乌拉尔山及贝加尔湖为正(负)距平,距平中心弱(强),鄂尔库茨海为负(正)距平;中纬度,我国东部沿海及其日本海为负(正)距平,距平中心强(弱);南方大部分地区为负距平。这种相关分布和距平分布表明,12月至次年2月500 hPa高度场上乌拉尔山脊加强南亚,中纬东亚大槽强且偏南,使南方冬季异常低温偏低;相反,乌拉尔山脊减弱北抬,中纬东亚大槽变弱北伸,使南方冬季异常低温偏高。

随着500 hPa冬季乌拉尔山脊的发展、加强,中高纬度径向环流加大,冷空气输送加强,地面蒙古一带冷高压不断加强,容易发生大规模的寒潮天气,造成全国性降温。而乌拉尔山脊偏南和东亚大槽偏西偏南,更有利于冷空气输送到南方地区,造成冬季异常低温。而中纬度以南的纬向环流存在,有利于我国南方地区上空气流的维持,它也是造成我国南方地区持续低温的重要原因。乌拉尔山以东及东北亚的阻塞形势的稳定、以及亚欧中纬度的冷空气和南亚次大陆一带提供了我国南方地区低温的大范围环流背景。

2.4 冬季异常低温与海温场的关系

赤道东太平洋海温的变化直接影响全球气候变化。“厄尔尼诺事件”是赤道东太平洋海水异常增暖的一种现象。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赤道东太平洋海水增温明显,“厄尔尼诺事件”发生次数增多。研究表明,一般“厄尔尼诺事件”对应中国冬季气温偏高,“拉尼娜事件”对应中国冬季气温偏低。仅20世纪90年代就出现了4次“厄尔尼诺事件”分别为1992年、1993年、1994年及1997年,致使暖冬不断。但是从1998年秋季开始,赤道东太平洋的海水温度从长期维持暖水状态转入冷水状态,而且这种冷水状态一直持续到2001年2月。1999年冬季“拉尼娜事件”对应南方冬季气温偏低,受其影响,1999年~2000年冬季平均气温明显下降。此外,赤道东太平洋海温与印度洋海温的变化也是造成南方冬季气温偏低的主要因素之一。为了了解海温对南方气候的影响,用冬季平均异常低温和12月至次年2月海温场做相关分析。发现南方冬季平均异常低温与海温场有较好的正相关。相关的显著区(相关系数临界值为0.18,通过0.05信度检验)中心值最大为0.78,位于东海、南海交界的海域。

与分析高度场一样,进一步选取第一模态平均异常低温的较大值年份和较小值年份的12月至次年2月海温场作分析,发现较大(小)值年份,即异常低温偏高(低)年,东海、南海的广阔海域温度为负(正)距平控制。再选第二模态异常低温偏高(低)年分析,发现东海、南海的广阔海域温度也是负(正)距平。其机制可能是东南海的海域温度长时间偏低(高),抑制(增强)了赤道季风槽中的对流活动,使东南海的气压梯度减小(加大),印度洋越赤道偏南气流减弱(加强),后期西风带南压(北抬),冷空气频繁(减少),南方冬季异常低温偏高(偏低)。

3 结论

通过冬季最低温度资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运用REOF、相关分析、合成分析等方法,得到以下结论。

(1)南方冬季低温主要发生在年代际偏冷的时期,暖冬主要出现在年代际偏暖时期。近年来南方气温有显著的增暖趋势,低温次数呈减少趋势,相反暖冬次数有增加趋势,这与全球气温升高大背景有关。但是强烈的年际波动也会导致异常低温事件的出现,强烈的年际变化是造成变暖大背景下异常低温的重要原因。

(2)南方地区冬季异常低温按方差大小主要为东部型(江浙一带),南部型(两广地区),中西部型(云贵一带)。

(3)乌拉尔山脊及中高纬度径向环流加强了冷空气输送,导致冷高压不断变化,造成南方寒潮天气和降温。其中乌拉尔山脊偏南和东亚大槽偏西偏南有利于冷空气输送到南方地区,影响南方冬季异常低温。纬向环流利于我国南方地区上空气流的维持,造成我国南方地区持续低温。乌拉尔山以东及东北亚的阻塞形势的稳定以及亚欧中纬度的冷空气和南亚次大陆一带提供了我国南方地区低温的大范围环流背景。南方地区冬季异常低温有利的大气环流背景是:冬季风偏强,东亚大槽偏强,东亚上空经向环流偏强。

(4)“厄尔尼诺”使南方气温偏高,“拉尼娜”使南方气温偏低。西北太平洋海温升高,使乌拉尔山脊减弱,阿拉斯加脊减弱,东亚大槽减弱向东移动,500 hPa上空纬向环流加强。高纬度的冷空气不易南下,导致我国南部大部分地区冬季气温偏暖。反之,而印度洋海域温度影响赤道季风槽中的对流活动,从而造成气压梯度的变化,西风带转化,冷空气南下,使南方冬季低温异常。

参考文献

[1]魏凤英.现代气候统计诊断预测技术[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9.

[2]王绍武.中国冷冬的气候特征[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8,4(2):68-72.

[3]高辉,陈丽娟,贾小龙,等.2008年1月我国大范围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分析:Ⅱ.成因分析[J].气象,2008,34(4):101-106.

[4]陈海山,孙照渤.一个反映中国冬季气温异常的指标-东亚区域西风指数[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1,18(4):468-474.

[5]李勇,何金海,姜爱军,等.冬季西太平洋遥相关型的环流结构特征及其与我国冬季气温和降水的关系[J].气象科学,2007,23(2):175-180.

[6] Zhang Zongjie.Qian Weihong.Databases on regional extreme low temperature events in China[J].Advance in Atmosphere Science,2011,28(2):338-351.

[7]杨萍,封国林,刘伟东.空间点过程理论在极端气候事件中的应用研究[J].应用气象学报,2010,21(3):352-359.

[8]任福民.Gleason B.Easterling D.一种识别热带气旋降水的数值方法[J].热带气象学报,2001,17(3):308-313.

[9] Peng Jingbei.Bueh C.The definition and classification of extensive and persistent extreme cold events in China[J].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 Letters,2011,4(5):281-286.

[10] Zhou W,Chan J C L,Chen W,et al.Synoptic-scale controls of persistent low temperature and icy weather over southern China in January 2008.MonWea Rev.2009.137:3987.doi:10.1175/2009 MWR2952.1

冬季异常论文 第4篇

冬季200 hPa西太平洋急流异常与海表加热和大气瞬变扰动的关系探讨

使用ERA40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探讨了冬季200 hPa东亚沿海到太平洋上空西风急流(WPJS)异常与北太平洋冬季海表加热和天气尺度瞬变扰动异常的关系.研究表明,东亚-北太平洋中纬度地区冬季海气系统与天气尺度瞬变扰动活动有十分密切的局地空间匹配型.通过进一步的诊断分析发现,与冬季200 hPa WPJS 3种不同的空间异常型相伴随的北太平洋海表加热异常型和天气尺度扰动异常型也截然不同:第1种空问异常型的西风异常主要发生于日界线以东的中东太平洋上空,而WPJS主体处却没有显著的异常发生,此时,在赤道中东太平洋和北太平洋海盆中部地区有异常的海表加热,西风异常区的.瞬变扰动也发生异常变化;第2种空间异常型表现为WPJS主体区西风急流强度的变化,并与黑潮表面加热异常以及WPJS出口处的瞬变扰动活动异常有密切关系;第3种空间异常型显示出WPJS的南北移动,它与以35°N为界的西北太平洋南部和北部海区海表加热异常的正负对比有关系,与此同时,瞬变扰动活动也存在相应的南北移动.一个可能的联系是海表加热异常与大尺度平均气流异常密切关联,从而改变了中纬度大气斜压性,由此导致了瞬变扰动异常,后者通过大气内部动力过程对冬季WPJS异常起维持作用.

作 者:任雪娟 张耀存 Ren Xuejuan Zhang Yaocun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灾害性天气气候研究所,南京,210093 刊 名:气象学报  ISTIC PKU英文刊名:ACTA METEOROLOGICA SINICA 年,卷(期): 65(4) 分类号:P4 关键词:冬季   200hPa   西风急流   海表加热异常   大气瞬变扰动异常.  

冬季异常论文范文

冬季异常论文范文(精选4篇)冬季异常论文 第1篇2009年11月除偏高藏高原大部分地区的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该地的平均气温高1℃~4℃外,我国...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