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地质异常带范文

来源:漫步者作者:开心麻花2025-11-191

地质异常带范文(精选7篇)

地质异常带 第1篇

综采工作面由断层、煤厚变化等地质构造因素影响而形成的地质异常带, 直接制约回采进度及安全高效开采。因此, 及时分析并采取工作面过地质异常带的方案措施是生产技术管理过程中的日常工作。潘二煤矿在18228工作面过1#地质异常带的过程中, 根据现场实际采取对应的施工措施, 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1 工作面概况

潘二煤矿18228工作面位于该矿西四采区, 可采走向长度1 200 m, 倾斜长度150 m, 主采8煤, 煤层均厚3.2 m, 平均倾角7°, 回采工艺为综采。该工作面沿回采方向煤层有0~12°上山, 回采大体上是仰采, 增大了工作面的煤壁及顶板管理难度。同时, 该面地质构造复杂, 共有大小断层12条, 也很不利于工作面的安全生产和快速推进。

工作面采用MG450/1040-WD型采煤机和SGZ800/1050运输机落煤和运煤, 安装ZZQ6000-21/42型液压支架99架。

2 地质异常带煤壁顶板特征

1#地质异常带在上顺槽影响走向长度约100m, 下顺槽影响走向长度约90 m, 斜交整个工作面, 累计影响走向长度150 m, 造成工作面煤层变薄或尖灭。其中, F251正断层落差3~5 m;FX9逆断层落差2 m。该异常带上下顺槽掘进期间按照-15°下山施工, 回采期间按15°仰采, 又因F251断层影响, 将工作面煤层抬高约5 m, 致使综采支架过断层期间跟上煤层顶板难度非常大, 受地质异常带影响, 煤层节理裂隙等弱面发育, 煤层强度减弱, 容易片帮, 顶板破碎, 极易冒落, 严重影响工作面推进速度和安全, 断层性质如表1所示。

3 过地质异常带技术措施 (预案) 分析

根据掘进实见地质资料, 受F251断层影响, 1#地质异常带内上顺槽全岩段长30 m, 下顺槽全岩段长21 m。回采前根据断层性质及影响范围主要针对F251断层制定回采措施, 即首先控制好工作面采高, 在进入断层影响范围后采取破断层上盘顶板逐步跟上下盘顶板的方案。同时, 制定了详细的回采预案, 确定了过全岩段采用炮采工艺与综采工艺相结合确保推进的方案, 明确了支护材料准备和设备检修及配件预备等各项工作。

4 过地质异常带采取的主要措施

4.1 煤壁加固

在煤壁松散的地段, 为防止煤壁片帮, 采取局部注玛丽散及使用聚氨酯锚杆的方法加固煤体。

4.1.1 玛丽散加固

采用玛丽散KS加固, 在煤壁采用电钻打眼, 眼深8 m, 眼距视现场煤体破碎情况而定, 采用专用高压注浆泵向煤体注入玛丽散, 达到设定压力后采用专用封孔器封孔, 待稳定后达到增强煤体强度的目的。

4.1.2 聚氨酯锚杆加固

由于玛丽散加固成本较高, 在适当情况下可使用在煤壁打聚氨酯锚杆的方法提高煤体强度。其具体施工方法如下: (1) 采用煤电钻打眼, 钻杆直径为20 mm, 钻头直径为27 mm, 钻眼为三花眼, 眼深2 400 mm, 间、排距视现场煤体强度情况而定; (2) 每眼装4卷聚氨酯药卷, 白色与黑色聚氨酯按1∶1比例配合使用; (3) 采用φ20 mm1 800 mm的塑料锚杆插入钻眼中, 用锚杆将4卷聚氨酯充分搅拌, 达到增强煤壁稳定性的效果。

4.2 煤壁超前架临时棚

工作面受断层影响, 根据现场施工情况, 在煤壁片帮、顶板暴露面积较小的地段, 可采取在支架前方架临时棚的措施维护顶板。临时棚采用大板配合单体液压支柱一梁两柱顺山架设, 达到超前支护顶板的目的。

4.3 煤壁挑顶及运输机适当爬坡

根据地质异常带性质, 工作面进入断层下盘后, 煤壁上翻速度快, 且工作面处于仰采状态, 需及时挑顶、爬车, 逐步跟上煤层顶板。回采割煤时, 煤机适当挑顶, 工作面运输机每峒有计划地上爬200~300 mm, 并保证采高不大于3 m, 及时跟顶回采。

4.4 煤壁架棚配合锚杆 (索) 超前支护顶板

进入地质异常带后, 由于断层的影响, 工作面推进速度放慢, 超前压力影响增大, 在煤壁架临时棚对顶板支护的强度不足, 且妨碍煤机的通过, 煤机每次通过前都必须替棚, 这一期间顶板仍会超前冒落。因此研究采用了架棚配合打锚杆 (索) 的方法超前支护顶板, 创新了复杂条件下煤壁顶板超前管理模式, 虽然工序比较复杂, 但在实际应用中获得了不错的效果。由于高强度的超前支护, 顶板不再随意跨落, 为煤机通过及拉移支架创造了必要的条件。具体施工方法如下:

煤壁顶板超前架棚, 然后在架好的棚子下打锚杆锚索。架棚梁子用2.2 m大板, 使用单体液压支柱支护, 架设一梁两柱走向棚, 棚距800 mm, 特殊地点采用密集单体支柱加固顶板, 并背帮严实。如图1、2所示。

锚杆 (索) 支护参数及施工要求:

(1) 每排采用两根预拉力锚杆与两根锚索加2 200 mm四孔M型钢带联合支护顶板。锚杆规格为φ18 mm1 800 mm, 采用加长锚固方式, 每根锚杆采用两节Z2355中速树脂药卷, 锚杆间距667 mm, 排距不大于800 mm。锚索规格φ17.8 mm6 500 mm, 锚索孔深度6 350 mm, 采用四节Z2355中速树脂药卷锚固。

(2) 锚杆施工扭矩不低于150 Nm。

(3) 根据现场顶板情况, 适当补打单体锚索固定顶板。

4.5 煤机浅截深推进及动态调整支架

工作面前方顶板经加强支护后, 煤机采用浅截深通过 (正常情况下每刀截深800 mm, 采用浅截深时每刀500 mm左右) , 尽量减小对顶板的扰动, 保证顶板不超前跨落。支架拉移过程中, 由于支架上方顶板严重冒落可能导致支架失稳, 要及时对支架维护, 采用单体辅助拉移和调整, 防止支架歪斜、挤咬而影响回采进度。

5 几点思考及结论

通过18228工作面过1#地质异常带实践, 给我们一些启示, 对于落差大于1.5倍煤厚的由上盘进入下盘的斜交正断层, 工作面上爬跟顶难度大, 以重开切眼为宜。在地质异常带随工作面推进的不同阶段内显现各异, 必须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措施综合治理, 以主动超前控制顶板为出发点, 同时, 保持支架的良好状态及系统正常运转也是重要因素。

摘要:介绍了潘二煤矿综采工作面过地质异常带的基本情况, 以及在固结煤壁、架棚超前支护顶板等传统过地质异常带施工措施的基础上, 通过实践应用并创新了工作面过异常带的一些方法, 获得了复杂条件下综采工作面安全高效回采的一些经验。

地质异常带 第2篇

所谓立体地质勘测就是指井上井下多手段综合勘探, 其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发挥各种地质手段和方法的优势, 多快好省高效地达到地质勘查目的。

2001年6月4日开滦 (集团) 唐山矿业公司T1451溜子道在掘至237 m处遇到了非常罕见地质异常体, 引起了采矿、地质等专业的领导和工程技术人员的高度重视。为搞清其矿井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和地质异常体形成机制、性质以及与煤系基底奥陶纪灰岩岩溶裂隙含水层之间的水力联系, 相继进行了三维地震勘探、电法探测、无线电坑透、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井下钻探和巷探等勘探技术, 取得了初步成果, 为下一步对地质异常体影响区域防治水工作开展以及该区域整体规划、煤巷掘进、煤炭开采等一系列工作提供了有力依据, 并有助于指导今后矿井地质、矿井水文地质等工作的开展和深入研究。

1 立体地质勘探

T1451溜子道位于马鞍形地质构造的西翼、宽缓向斜之北部, 且接近向斜轴部。工作面标高为-796~-913.6 m, 设计走向长1 270 m, 宽度150 m, 基本上沿煤层走向布置, 其煤层厚2.3~3.5 m, 地层倾角8°~26°, 平均15°。溜子道在掘至237 m处, 遇见地质异常体至240 m停掘, 进入地质异常体3 m。在地质异常体内, 岩层呈杂乱无章状, 岩石碎块大小不一, 岩石之间不胶结, 岩石风化侵蚀现象比较普遍, 结合邻近地质钻孔和井下巷道揭露的地质资料, 地层大致可以界定在5煤层至2煤层、3煤层之间, 煤层与地质异常体接触面呈明显的不规则锯齿状。

1.1 井下直流电法

T1451溜子道见地质异常体后, 由专家在T1451溜子道见地质异常体迎头和在T1390工作面对T1451溜子道见地质异常体迎头前方进行了井下直流电法探测: (1) 在T1451溜子道迎头前方存在两组异常带, 分别位于迎头前方-2~9.5 m、20~24.5 m, 认为迎头存在两处明显的构造或裂隙发育段, 其中-2~9.5 m处异常较大。 (2) T1451溜子道巷道一侧探测表明, 靠近迎头附近, 存在一异常区长约40 m。 (3) T1390巷道一侧探测表明, 距T1390巷道约30 m存在一不规则圆形异常区, 东西长45 m, 南北宽大于40 m, 从电性分析上认为该地质异常体含水性较差。

1.2 三维地震

2001年10月河北物探队对这一区域进行了三维地震勘探和电法探测, 认为该溜子道前方存在一地质异常体, 其范围在T1451溜子道附近近似椭圆形, 东西方向38 m, 南北方向32 m;在T1390工作面近似椭圆形, 长轴 (东西方向) 为45 m, 短轴 (南北方向) 为42 m;在14煤层近似椭圆形, 长轴 (南北方向) 为48 m, 短轴 (东西方向) 为44 m。从提供的8个时间剖面看, 有4个剖面, 5、9煤层断开比较明显, 其余4个剖面断开不明显, 但所有剖面12煤层及以下地层断开均显示不明显, 奥陶纪灰岩界面显示也不清晰。这可能是由于三维地震勘探深度太大, 分辩率达不到所致。

1.3 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

中科院地球物理所利用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对该地质异常体进行了加密探测, 探测结果表明该异常体区域为高视电阻率区, 不赋水。

1.4 无线电坑透

T1451泄水道掘出绕过该地质异常体后, 利用无线电坑透方法对该地质异常体进行了探测, 在T1451风道、T1451泄水道之间发射和接收。探测结果圈定3个异常区, 均呈条带状南北走向, 在实测数据过程中未见实测值过低或阻断情况, 可以断定迎头所见地质异常体不是含水异常体。

1.5 井下钻探

根据物探资料分析, 并结合井下巷道分布情况, 分别在T1390泄水道和14水平大巷两处各施工了3个探测孔。

1.6 T1390泄水道钻孔

在T1390泄水道共施工3个钻孔, 其中1、2号钻孔探测井下直流电法所圈定的异常区, 1号孔孔深53.6 m, 上仰8°, 2号孔孔深44 m, 上仰30°。从1、2号钻孔情况来看, 1号孔钻至23 m, 2号孔钻至24 m处, 也就是直流电法圈定的异常区位置均发生了塌孔, 岩芯破碎、憋泵、岩芯采取率低, 地层产状杂乱无章, 岩性差异极大等现象, 尤其是2号孔所取岩芯十分破碎且含有铝土质泥岩, 遇水发生膨胀、水解或泥状。与T1451迎头所见岩性极为类似。而在地质异常体以里70 m处施工的3号孔, 则见到了正常的5煤层, 5~9煤层段所取岩芯完整, 岩性基本为中、细砂岩和泥岩。

综上分析, 可以初步断定, 1、2号孔进入地质异常体内后所见岩石, 不是正常的5~9煤层之间的岩层, 而且在应该见7煤层的位置没有见到7煤层。但在进入地质异常体后均没有出现涌水现象, 这也进一步验证了该地质异常体不含水。

1.7 14水平大巷钻孔

为进一步探测T1451地质异常体下部是否发展到基底奥陶纪灰岩, 在14水平大巷设计了专门钻道, 以便于施工钻孔。2003年2月14日, 根据T1451异常区地质特征, 先后施工了三个钻孔, 总工作量332.8 m, 如图1所示。

(1) 1号孔:方位为N32°E, 上仰8°, 设计孔深140 m, 实际进尺124.5 m。0~76.5 m为灰白色中砂岩, 遇水风化;76.5~77.5 m为煤线;77.5~104.0 m为灰褐色泥岩;104.0~124.5 m为灰白色粉砂岩、细砂岩等。

(2) 2号孔:方位为N32°E, 上仰28°, 设计孔深160 m, 实际进尺83.8 m。0~4.0 m为灰白色中砂岩;4.0~8.0 m为灰褐色泥岩;8.0~17.6 m为灰褐色细砂岩;17.6~31.0 m为灰白色中砂岩;31.0~35.2 m为灰褐色细砂岩;35.2~35.7 m为121煤层;35.7~36.5 m为腐泥质泥岩;36.5~42.5 m为121煤层;42.5~48.0 m为腐泥质泥岩;48.0~83.8 m为灰褐色泥岩;在83.8 m见煤后回撤8根钻杆后出现卡钻, 向孔内泵水不回水, 估计在后路36.5~42.5 m 121煤层处出现塌孔, 被迫停钻。

(3) 3号孔:方位为N32°E, 上仰18°, 设计孔深140 m, 实际钻进124.5 m。0~6.5 m为灰白色中砂岩;6.5~14.5 m为灰褐色泥岩;14.5~24.0 m为灰褐色细砂岩;24.0~30.0 m为灰褐色泥岩;30.0~30.4 m为煤线;30.4~44.0 m为灰白色中砂岩;44.0~52.8 m为灰褐色细砂岩;52.8~53.6 m为煤线;53.6~61.6 m为灰褐色泥岩;61.6~64.6 m为121煤层;64.6~87.2 m为黑色腐泥质泥岩;87.2~124.5 m为灰白色粉砂岩、灰白色细砂岩、灰褐色粉砂岩和灰白色泥岩, 其中灰白色泥岩遇水风化, 灰白色的细砂岩岩芯夹角45°。

根据14水平大巷钻探情况看:1号孔在0~104 m地层正常, 104~124.5 m岩性较为复杂, 表明已进入地质异常体内;2号孔实际钻进83.8 m, 岩层层位、岩芯夹角正常, 所见121煤层及其标志层黑色腐泥质泥岩、11煤层底板泥岩中黄铁矿成分等具标志特征, 均证明该控制范围为正常区域。停钻原因为见煤塌孔, 与地质异常体无关。没达到设计位置;3号孔在0~87.2 m内地层层位正常, 并在64.6~87.2 m实见了标志层黑色腐泥质泥岩, 但在87.2~124.5 m, 地层岩性、地层倾角变化较大。其地层岩性上部主要为灰白色粉砂岩, 含少量钙质, 遇酸起泡;中部为灰白、灰褐色细砂岩, 岩芯夹角为45°;下部为灰白色泥岩, 遇水风化, 其所揭露的灰白色粉砂岩、灰白色泥岩、灰褐色粉砂岩, 此处存在岩性异常现象, 说明在87.2 m以后进入地质异常体内。上述3个钻孔在钻进过程中, 均未发现漏水或回水不正常现象, 也没有涌水, 进一步验证地质异常体既不含水, 也不导水。

1.8 井下巷探

为了进一步确定T1451地质异常体矿井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和地质异常体的范围, 在T1451地质异常体周围进行了巷探, 控制了地质异常体在5煤层的影响范围及周围的地质、水文地质条件T1451巷探工程分布如图2所示。

2 立体地质勘探成果及尚待解决的问题

2.1 立体地质勘探成果

通过三维地震等物探手段, 基本圈定了地质异常体影响范围, 并在物探资料的基础上, 分别在T1390和14水平大巷进行了井下钻探, 有针对性地控制了地质异常体的影响范围, 并以之为基础在T1451进行了地质异常体两侧巷探, 进一步对物探和井下钻探勘探成果进行了确认, 基本上确定了地质异常体对5煤层和9煤层的影响范围。

直流电法、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无线电坑透等物探手段均显示地质异常体影响范围为一不含水或含水性较差的区域, 通过T1390、14水平大巷钻孔进一步对物探资料进行了证实。

2.2 尚待解决的问题

由于奥陶纪灰岩埋深在800 m以下, 三维地震物探手段对煤系地层与奥陶纪灰岩之间的界面分辨不清, 所以地质异常体是否发育至奥陶纪灰岩内仍然不太清楚, 井下钻探由于受井下巷道的分布和防排水能力等诸多因素影响, 进一步查清地质异常体与奥陶纪灰岩的联系, 目前还难以实施。是岩溶陷落柱还是南北向发育的裂隙或者是所谓的滑塌构造, 还难以判断。毕竟井田内曾经揭露过宽度达1 m左右的南北向裂隙, 滑塌构造也时有发现。而从整个开平煤田看, 岩溶陷落柱也都出现在向斜的东南翼, 在向斜的西北翼由于岩溶不发育, 地下水泾流条件不好, 出现岩溶陷落柱的条件也并不具备, 时至今日, 在向斜西北翼仍没有出现岩溶陷落柱。

尽管是这样, 在T1451、T1390开采之前应按照防治水有关规程、规定, 进行防水煤柱的留设, 确保在开采下层煤时不破坏上覆煤层防水煤柱的完整性。在煤层开采前、开采中和开采后均要对开采区域涌水量进行严密监测, 对地面奥灰水观测孔要加密观测, 一旦出现涌水量增大或地面奥灰水观测孔水位非季节性下降, 应立即进行水文地质分析, 并采取相应的防治水措施。

3 结语

物探是一种间接的地质探测手段, 具有易操作、经济快捷等优点, 但因受井上下客观条件的影响, 其可靠性在实际应用中表现的差强人意;钻探具有准确性高等优点, 但有控制范围较小、成本高、速度慢等缺点。但井下钻探较地面钻探成本有了较大幅度的降低, 由于缩短了施工距离, 速度也了大幅度的提高;巷探虽然具有成本高、进尺慢等缺点, 但是具有地质观测直观等优点, 往往是解决重大、复杂的地质问题的关键方法。如果结合工作面巷道布置进行合理设计, 成本高的问题是可能解决的。

地质异常带 第3篇

异常区位于丘北县南西西约15km, 为重力、航磁、地化、遥感相互重合的综合异常, 以重力异常圈闭的范围为东西长55km, 南北宽38km, 面积约200km2。

2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异常区位于滇东南褶皱带的中部。该褶皱带东与黔桂两省区接壤, 南抵中越国境, 北临陆良、建水, 是云南省有色、贵金属成矿区 (带) 的重要区域之一。

以往地勘工作查明, 带内共有超大型矿床3个 (个旧、马关都龙、蒙自白牛厂) , 是国内超大型矿床分布较集中的地区。其中个旧超大型锡多金属矿床, 属世界级超大型锡矿, 探明锡金属储量达182万吨, 是国内外最大的锡矿之一, 该矿田 (区) 探明的锡金属储量占全省累计探明锡储量的8 0%以上。

滇东南超大型及部份大型矿床情况见表1。

以上资料表明, 滇东南地区以往发现的超大型及部份大型矿床的成矿地质条件是:1) .有利的含矿围岩与层位, 主要有3个, 即下-中寒武统 (∈1d、∈1ch) , (∈2t) 、下泥盆统 (D1p、D1b) 及中三叠统 (T2g) 碳酸盐岩、泥质碳酸盐岩;2) .有燕山期酸性岩浆活动 (花岗岩类) 的叠加, 尤其是隐伏花岗岩体, 除参与部份成矿外, 是保存多金属矿床 (以锡多金属为主) 的主要条件;3) .在区域性大断裂一侧的次级构造中 (向斜或背斜、小断裂带、破碎带) 成矿。

3 异常特征

3.1 重力异常

由1:100万及1:20万重力测量圈定的局部重力低呈椭圆状, 长轴近东西向, 面积约2000km2, 内部高值封闭圈近南北向, 异常强度-10×10-5m/S2, 异常南东较陡, 其他方向变化均匀 (见附图-1) 。剩余重力异常与布格异常相近, 走向近东西, 向东于坪寨一带形成另外一个独立的小异常。

3.2 航磁△T异常

原航磁在重力负异常范围内, 为一北东向负磁异常, 经1998年航磁测量资料表明, 负异常宽缓, 强度-20nT。周围相对高值形成环带状, 北西部为腻脚-大路边正磁异常, 强度+28~+107nT, 北部双龙营磁力高+20~+66nT, 东部为丘北磁力高, +20~+66nT, 南部落大地-海子边分布零星小异常, 强度低, 为+9~+20nT (见图-1) 。

中部负异常以周边环状分布的正磁异常, 具有中酸性侵入岩体的磁异常特征, 可能由岩体边部的蚀变岩引起, 但也不排除其他磁性地质体 (如玄武岩、基性岩等) 引起的可能, 有待验证研究证实。

3.3 区域化探异常

1:2 0水系沉积物测量圈定了M o、W、Zn、Ag、Hg、Au等多元素异常 (见图-2) , 总体呈环带分布, 水平分带特征不明显, 但元素异常套合程度。地表Hg、A u等异常对寻找相关矿产有指示意义。上述元素异常的分布特征与地层关系密切, H g、A u、W异常与三叠系, Z n、M o等则与上古生代地层分布区有关。

3.4 遥感特征

在卫星相片上显示明显的环形影像, 其形态、范围与地质构造及重力异常重要结合。

4 找矿前景预测及风险分析

丘北-腻脚物化综合异常区是滇东南地区迄今发现的最大、最佳重力异常, 不仅异常区域范围大, 幅值较高, 且与一东西向背斜构造套合 (见图-2) , 是预测在背斜构造之下存在隐伏岩体的重要地质依据。该异常区还位于“开远-丘北拗陷带”与“文山-西畴隆起带”的交接部位, 成矿地质条件极为有利, 是探索发现以锡为主的多金属隐伏矿床的重要靶区之一。一旦找矿工作突破, 是寻找超大型、大型矿床的远景地区。

但是, 该异常区范围内地表矿化信息软弱, 目前只在腻脚附近的洗马塘探明一中型汞矿 (C+D级汞金属储量1064吨) , 在绿塘子、茶花寨、平寨一带附近发现较低品位的氧化金矿, 小规模开发多年, 资源规模不清。所以, 开展该异常区的评价工作, 风险度是不言而喻的。

4.1 目前最充分的找矿预测依据是重力负异常, 由于该负异常的存在, 又与丘北树皮背斜构造相套合, 该背斜核部出露的最老地层是中寒武统, 有寻找与广西南丹锡多金属、蒙自白牛厂银多金属、马关都龙超大型锡锌矿床类同的条件 (赋矿层位、构造部位及可能有中酸性隐伏岩体存在) 及地物化遥依据。

但是重力负异常目前未作深入工作, 推测隐伏花岗岩体埋深不清, 所以风险之一是岩体埋深大, 工程没打到花岗岩, 寻找与花岗岩有关的矿体落空;风险之二是打到了隐伏岩体, 但没有成矿或成矿不理想, 如白牛厂阿尾矿段有2个深孔打到了花岗岩和厚达数十米的层状矽卡岩, 但就是不含矿;再者就是隐伏岩体垂深超过1500米, 虽是大矿也难以开采。

4.2 航磁异常

单就航磁异常而言, 它主要反映了磁性地质体的分布特征, 其形成可能是玄武岩、基性岩类或矽卡岩等所引起, 具有多解性。若有重力负异常相套合, 反映深部有隐伏花岗岩体存在, 则周边的正磁异常有可能是矽卡岩引起, 是寻找与矽卡岩有关的多金属矿床的一个依据。

5 工作部署建议及工作量

5.1 工作部署

地物化遥异常分析显示, 丘北——腻脚地区在地下一定深度内存在隐伏的酸性岩体, 寻找与岩体有关的矽卡岩型多金属矿床便存在可能, 故工作重点应是探索围岩与隐伏的酸性岩体的接触带。

第一阶段为先开展异常区物探扫面工作, 方法为地面磁测和1:10万重力测量, 同时开展1:5万地质草测与原1:20万水系沉积物测量单样分析重新圈定主要指示元素的异常, 工作目的是重新圈定与解译异常;第二阶段根据物化探地质综合研究成果, 选择最佳异常进行深部工程验证。

5.2 工作量

磁测工作比例尺为1:10万, 总精度为5nT, 网度500×100m, 磁测区面积500k m2;

重力测量工作比例尺为1:10万, 采用自由网, 控制面积约2000 km2, 平均测点密度1~2km2/点, 布格重力异常总精度为±0.5×10-5m/S2;

1:5万地质草测, 面积约1800km2;

1:10万水系沉积物测量编图, 面积约2000km2;

1:5万重力精测剖面两条 (十字形布设) 1 0 0 k m。

验证深孔2~3个, 工作量3 0 0 0~5000m。

6 结论

经讨论认为:丘北-腻脚物化综合异常的找矿前景较好, 具有发现与隐伏花岗岩体有关的大型-超大型多金属矿床的可能性, 值得作进一步的开展异常查证和工程验证工作。

参考文献

[1]云南省地质矿产局第二地质队.1:20万丘北幅、文山幅、弥勒幅、个旧幅水系沉积物测量地球化学说明书.1990 (3) ~1994 (3)

[2]云南省地质矿产局区域地质测量队.1:20万丘北幅、文山幅、弥勒幅、个旧幅区域地质调查报告.1975~1980

大采高工作面过地质异常区事故探讨 第4篇

关键词:大采高,坑透异常区,煤壁片帮,冒顶,上窜下滑

0 引言

寺河煤矿于2015年3月末对W1306工作面进行初采, 在工作面推进至约200 m处时, 机尾处出现煤壁片帮、顶板冒矸、支架倒架、咬架等现象, 刮板输送机上窜下滑, 对生产及安全影响很大。经过注浆、支架调斜及溜子上窜下滑等一系列综合处理措施, 成功解决了上述问题。该工作面处置事故的成功经验对于类似窄工作面开采具有借鉴作用。

1 工程概况

1.1 工作面概况

W1306工作面位于三水沟村以东, 张山村以北, 倾向长度为93.5 m, 走向长度为842.8 m, 煤层平均煤厚6.1 m, 煤层倾角为0°~7°, 设计采高为6.0 m, 沿底板推进。

工作面共57个支架, 循环进度0.865 m。老顶:中粒砂岩, 厚度为7 m。直接顶:粉砂岩, 厚度为2.15m。伪顶:炭质泥岩, 厚度为0.6 m。直接底:砂质泥岩, 厚度为2.66 m。老底:细粒砂岩, 厚度为4.8 m。

该工作面总体南高北低, 局部为宽缓的小型背斜和向斜。结合普通钻孔、千米钻孔和巷道揭露情况综合分析, 坑透异常区为逆断层FW1306-1及正断层F1306-2共同影响区域。表1为断层相关参数。

1.2 事故简介

2015年4月25日早班期间, 工作面机头推进至207.1 m, 机尾推进至206.4 m, 从40号支架到机尾范围内出现架间落矸、煤壁片帮、支架倒架、咬架等情况;机头推进至216.7 m, 机尾推进至211.3 m时, 靠机尾段46号~51号架顶板垮落, 冒落高1.5 m~2m、宽3 m、片帮深度2 m~3 m, 顶板为矸顶, 刮板输送机、支架底板上堆积有大量冒落矸石, 部分矸石尺寸很大, 堵塞机组, 严重影响生产进度。4月25日—4月30日具体支架倾角、机尾支架工作阻力、刮板输送机坡度见表2~表4。

千牛

可以看出, 从40号架~46号架支架倾角逐渐变大, 46号架倾斜程度达到最大, 随后向机尾方向支架倾角变小;纵向来看, 4月25日晚班—4月27日夜班期间, 各支架倾角变化不大, 总体基本不变, 随后各支架倾角呈变小的趋势。刮板输送机倾斜程度总体比支架倾斜更为缓和, 其倾角分布也可反映出45号架附近底板倾斜最为严重。

自4月25日晚班—4月27日晚班期间, 工作面割矸厚度在0.2 m~0.4 m之间;在4月28日早班期间割矸厚度开始增大, 在当天晚班期间割矸厚度最大达到了1 m, 最小割矸厚度有0.8 m, 到4.29日晚班割矸厚度有所降低, 机尾处厚度最低降至0.4 m。

4月25日晚班—4月26日早班期间, 49号和50号支架间距离0.25 m, 48号和49号支架间距离0.2 m;在4月26日晚班期间44号、46号、49号架大护帮板自落;4月27日晚班期间支架侧护板距离挡煤板高度依次是:42号架1.9 m, 43号架2.0 m, 44号架1.8 m, 45号、46号、47号架1.8 m。

2 事故分析

2.1 煤壁片帮原因分析

煤壁片帮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a) 坑透异常区范围内采高过大。大采高工作面煤壁内的塑性区范围更大, 支承压力峰值相比普通工作面向煤壁深部进一步移动, 导致煤体所受应力更大[1];b) 工作面对于构造的防范措施不到位, 对于顶板破碎、底板倾斜缺乏有效应对措施, 支架和护帮板的支撑、支护力不足;c) 坑透异常区范围内煤体强度下降。由于构造的存在及回采过程中超前支承压力的作用, 该范围内的煤体较为破碎, 煤体的强度和极限承载能力均下降, 在支护措施没有加强的情况下, 片帮概率上升。

2.2 倒架原因分析

倒架、咬架原因如下:a) 机尾处采高过大, 支架不接顶;b) 顶板破碎, 导致支架稳定性变差;c) 刮板输送机上窜下滑。

2.3 冒顶原因分析

冒顶原因如下:a) 机尾范围内的围岩由于地质构造的存在, 再者大采高工作面应力峰值更大[2], 因而裂隙发育, 岩体破碎;b) 底板及顶板情况恶化, 支架难以对顶板进行良好的维护。

3 防治措施及效果检验

3.1 冒顶及倒架防治措施

防治冒顶及倒架从以下方面进行[3]:a) 降低采高。坑透异常区附近采高降低至4.5 m, 增强支架稳定性;b) 加强支护。首先将机尾处倾斜支架底座起底找平, 其次调整好刮板输送机位置, 恢复支架正常状态, 保证支护效果;c) 机尾顺槽注浆与工作面注浆相结合[4]。

3.2 刮板输送机上窜下滑防治措施

a) 适当调斜工作面, 减少输送机倾角。根据调斜经验公式[5]:

式 (1) 中, L为工作面倾斜长度, 取值93.5 m;a为煤层倾角, 取值7°;S为调斜距离, 计算得出为3.8 m;

b) 利用支架侧护板辅助调整;

c) 注意观察输送机位置, 提前做好准备。安排专人对输送机位置和支架推移千斤顶方向进行观测。

3.3 效果检验

在采取对应措施后, 顶板垮落得到遏制, 支架状态恢复正常, 对于煤壁及顶板支护表明注浆加固及支护取得良好成效。具体见图1~图4。

从图1~图4中可以看出以下几点变化:

a) 机尾处支架倾角虽然略有起伏, 但倾斜程度总体为下降趋势, 这对于支架维护顶板及煤壁具有积极作用;b) 刮板输送机在机尾处的倾角总体也为下降趋势, 这对于缓解刮板输送机向机头移动情况比较有利;c) 机头处安全出口宽度在事故期间最小为0.3m, 在经过治理后回归正常合理区间;d) 经过治理后, 支架正常支护, 能够满足维护顶板、煤壁的需要。

4 结语

通过对此次事故的原因分析, 并依照相关理论采取对应措施, 总结防治效果, 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局部地质构造对于倾向长度不大的工作面仍能够造成很大影响, 在遇到类似情况应做好充分准备。煤层注浆对于防治煤壁片帮及冒顶效果显著, 能够满足长时间对煤层的加固。刮板输送机上窜下滑对于工作面正常生产、支架状态等影响较大, 应时刻注意其位移状态, 避免事故进一步扩大。此次事故主因是坑透异常区, 但造成的后果是多方面的。煤壁片帮、冒顶、刮板输送机上窜下滑均对支架稳定性及支护效果有消极影响, 支架支护作用降低、倒架等又使煤壁和顶板维护、刮板输送机位置保持难度加大, 若处置失当容易导致恶性循环。

参考文献

[1]靳永斗.薄基岩大采高综采工作面煤壁片帮治理技术研究[J].煤炭工程, 2014, 46 (10) :121-123.

[2]金志远, 张益东, 高林生, 等.大采高工作面煤壁防片帮措施[J].煤矿安全, 2013, 44 (4) :214-217.

[3]王兆会, 杨敬虎, 孟浩.大采高工作面过断层构造煤壁片帮机理与控制[J].煤炭学报, 2015, 40 (1) :42-49.

[4]冯志强.破碎煤岩体化学注浆加固机理分析[J].煤炭科学技术, 2008, 36 (10) :32-36.

地质异常带 第5篇

关键词:气藏,异常高压,地质特征,提高采收率

异常高压气藏约占气藏总数的1/3, 由不均衡压实作用、构造作用和生烃作用等引起地层压力升高, 其压力系数一般大于1.5, 由于其驱动能量大, 产量高, 而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前苏联在20世纪50年代出现过研究异常压力的热潮, 我国于70年代后才开始异常压力的研究。异常高压气藏存在应力敏感性, 随着气藏的开发, 气藏压力下降, 储层岩石变形, 孔、渗性质发生变化, 影响最终产能。笔者广泛调研国内外异常高压气藏, 对其地质特征及增产稳产措施进行了研究。

1 地质特征

通过对国内外典型异常高压气藏[1,2,3,4,5,6,7]进行调研, 总结了气藏的主要含气层位置、岩性、储集空间、构造类型、气藏类型等主要地质特征 (见表1) , 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 异常高压气藏多分布于沉积盆地、前陆盆地等含油气盆地, 在盆地演化的过程中, 地下流体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容易出现压力异常的现象。目前发现的异常高压基本上都位于古近系膏盐岩 (中西部) 和新近系膏盐岩 (东部) 之下[1]。

(2) 前陆盆地中的异常高压, 平面上主要分布在拗陷中部地区, 纵向上分布于低渗透岩层之下, 异常高压分布中心通常位于山前拗陷区[2]。

(3) 异常高压气藏岩性多为砂岩、碳酸盐岩和石灰岩, 其中碳酸盐岩高压气藏占异常高压气藏总数的一半以上。异常高压气藏的深度大多数为3500m~6000m之间, 岩层多为中、新生代的岩层 (白垩系、三叠系、中新统、第三系) 。

(4) 异常高压气藏可以是常规气藏也可以是凝析气藏, 其中异常高压凝析气藏在超压气藏中占多数, 且异常高压气藏存在的边底水均较弱。

(5) 异常高压气藏的储层多数为裂缝性储层, 储集空间多为孔隙裂缝型, 少数为孔隙微裂缝型。异常高压气藏有背斜构造圈闭、背斜-岩性复合构造圈闭、断层带等地质类型, 其中, 背斜构造圈闭最为广泛。

2 增产稳产措施及建议

2.1 室内研究

在气藏投入开发前及开采过程中, 需要正确取地层岩样并开展应力敏感性实验。通过物理模拟实验对异常高压气藏的开采动态进行研究, 确定气藏的产量随压力的变化关系、边底水水体对气藏开发的影响、压降引起孔渗性质变化、岩石有效覆盖压力增加或降低或多次交替变化等对开发效果的影响等, 室内实验研究对气藏动态储量的计算、产能的评估和经济合理生产制度的确定等具有重要意义。

2.2 数值模拟

目前数值模拟技术已经在异常高压气藏开发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 具体内容包括确定合理开采速度、模拟水侵对开采效果的影响、异常高压岩石变形对气田开采效果的影响、提高气藏采收率措施、布井方式、采气动态效果的模拟预测等。克拉2异常高压气藏成功结合数值模拟技术, 进行开发方案的设计、开发井网的部署。

2.3 现场主要措施

异常高压气藏提高采收率措施跟普通气藏相差不大, 主要包括确定合理采气速度、优化油管直径、关井复压、实施压裂酸化、钻水平井、合理的井网布置以及辅助排液措施等, 具体措施的应用条件、实例及评价见表2。

3 实例分析

3.1 川西须四气藏

川西须四气藏[6]位于四川盆地的川西凹陷和川中隆起的西部, 构造以褶皱形变为主, 在深层发育有多方向的断裂。根据岩石组合特征, 将气藏分为上、中、下三个亚段, 下亚段为大套砾岩、砂砾岩和砂岩沉积, 储层较致密, 平均孔隙度3.27%, 但存在高孔隙储层;中亚层以黑色页岩、碳酸页岩为主, 储层最为致密, 平均孔隙度小于2%;上亚段以砂岩为主, 孔隙度较好, 平均孔隙度6%。裂缝对储层物性的改善起到重要作用。须四气藏原始地层压力66.73~78.76MPa, 地压系数1.95~2.15, 气藏温度90℃~137℃, 是一个定容封闭、高温、致密的异常高压气藏, 无边底水。

针对川西须四气藏的致密性和存在裂缝系统, 建议钻取部分水平井开采, 并将地层压裂, 采用高强度支撑剂支撑裂缝;开采过程中采用直径较小的油管开采, 控制采气速度, 降低生产压差;经常关井复压;若开采后期出现积液问题, 应及时进行辅助排液措施。

3.2 莫比尔-大卫气田安德森“L”凝析气藏

该气藏位于美国德克萨斯盆地, 为下第三系新统的复杂断层背斜构造。气层埋深3700-4000m, 有效厚度25m。储层岩性为灰色细粒硬质砂岩, 砂层中含有微晶高岭土。平均孔隙度24%, 平均渗透率为810-3μm2, 原始地层压力为67.4MPa, 地层压力系数为1.73, 气藏温度为130℃, 属于弱弹性水驱凝析气藏。

针对该气藏的特点建议控制采气速度, 及时进行有效的辅助排液措施, 减少井底积液;储层含砂泥较多, 可采用强酸酸化处理近井地带;砂层中含有微晶高岭土, 避免关井复压;若条件允许, 可适当的进行注气保压。

参考文献

[1]李仕伦, 王鸣华, 何江川.气田与凝析气田开发[M].石油工业出版社, 2004:230-233

[2]宋岩, 夏新宇等.前陆盆地异常压力特征与天然气成藏模式[J].科学通报, 2002, 11 (47) :70-76

[3]朱玉新, 邵新军等.克拉2气田异常高压特征及成因[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 2000, 11 (4) :9-13

[4]马玉杰, 张丽娟等.迪那2气田气藏类型研究[J].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4, 15 (1) :91-94

[5]王阳, 徐伟等.磨溪气田嘉二段气藏产能特征[J].天然气工业, 2007, 27 (9) :71-74

地质异常带 第6篇

地质异常即恶化附近环境在基本特征或者成因序次上存在显著不同的地质体。一般情况下, 表现为遥感影像、地球理化场等存在不同之处, 基本上用来预测矿产, 以及分析成矿规律等方面。笔者在这里大体上探讨了业界的特殊地质异常体的特征, 同时把地质资料与地震勘探技术进行有机融合, 从地质层面为深入应对煤矿安全生产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1 小窑采空区的识别特征

1) 地质特征。属于长期采煤的矿区所具有的特殊地质体之一, 因盲目开采小煤窑, 产生了一系列暗采空区, 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安全生产, 同时对地面工程的稳定性产生不利作用。所以, 细致深入的勘察小窑采空区, 充分弄清楚其采矿条件、煤层岩层特征、赋存状况、力学状况是该领域需要关注的方向。

2) 地震特征。煤层采空后剩下很少的煤柱构成了采空区, 勘探后无法得到连续的反射波或者非常微弱, 在时间剖面上主要反映出以下几方面基本特征: (1) 煤层反射波相对较弱, 于采空区边缘位置其同相轴频率与产状出现变化, 中间位置的反射波同相轴形状就像蠕虫一样。 (2) 经由房柱式采煤, 反射波同相轴发生一定的变化, 逐渐减弱, 产状与频率发生非常显著的变化, 和附近非采空区煤层反射波之间具有非常突出的不同之处, 同时下层位反射波同相轴增强, 产状与频率发生急剧变化。 (3) 要是彻底采空, 只剩下非常少的煤柱, 在这种情况下, 地震时间剖面上不会存在煤层反射波。

3) 地震解释应用。某矿为黄土梁峁-沙漠地貌。开展三维地震勘探地质旨在弄清楚其采空区。利用三维地震勘探, 能够得知大多数煤层反射波不正常, 同相轴出现错断、扭曲、产状发挥突然变化、非常没有秩序等;通过分析采空区在RMS属性发现, 凌乱区反射波形成圈闭、能量消失, 正是由于这一方面的原因, 三维地震把它看做是小窑采空区, 接着通过钻探验证, 效果非常不错。

2 陷落柱识别特征

1) 地质特征。陷落柱即矿井里因下伏易溶岩层受到地下水腐蚀, 在此作用下产生许多空洞, 最终造成上覆岩层不再保持稳定状态, 塌陷、冒落后构建出柱体。基本上需要经过溶隙、溶孔、溶洞塌陷等环节。

2) 地震特征。 (1) 反射波组能量减小或中断。改变的场所也就是边界。 (2) 反射波同相轴扭曲。扭曲起始点的连线就是边界。 (3) 同相轴出现圈闭与分叉合并。其分叉、合并点就是边界。 (4) 相位与极性反转, 起点就是边界。 (5) 叠加时间剖面产生延迟与断陷点绕射波。 (6) 方差体剖面上, 放到了立方体中存在的不同之处, 体现出深色, 可以体现边界。

3) 地震解释应用。该地开展三维地震勘探地质旨在弄清楚矿井陷落柱。利用三维地震勘探, 能够看出其中西部煤层反射波异常, 每一个煤层反射波同相轴错断、扭曲等;分析在水平切片, 能够观察到反射波圈闭、能量消失;等时切片上能够发现平面形态是近椭圆形。进一步利用地震地质解释, 能够发现陷落柱三个, 它们都是反漏斗型、陷壁角在80°左右, 有直立型中心轴。解析的情况和现实一致。

3 岩浆岩侵蚀的识别特征

1) 地质特征。岩浆冷凝之后即能够产生岩浆岩, 其不管侵入或者喷出地面, 均与附近岩石存在非常突出的分界。岩浆喷出或者侵入的时候, 因诸多理化因素发生变化, 岩浆成分与性质同样有所改变, 所以, 现实中会产生各种形状的岩浆岩, 反映出其成分非常复杂。

2) 地震特征。因受到岩浆岩侵蚀, 在此作用下, 破坏了局部煤层, 煤层反射波同相轴的消失或减弱, 呈现出条带状, 其与煤层冲刷带存在的差异之处是其顶面的反射波通常相对较强。

3) 地震解释应用。通过三维地震资料解释能够得知, 某矿西南方存在一岩浆岩侵蚀带, 在这里按照附近资料推测测线间的侵蚀边界, 大致有0.2 km2受到侵蚀。

4 火烧区的识别特征

1) 地质特征。煤层燃烧放出的热量烘烤岩层, 使其成为烧变岩, 打击有陶瓷片声。土质地变松, 地表岩层裂隙提高, 产生一层薄硬壳, 棕红色并且具有H2S味。顶底板围岩里存在黄铁矿等多种物质, 因高温烘烤新的氧化物, 分解之后形成磁性物。

2) 地震特征。煤层燃烧产生的高温烘烤着附近岩层, 使其物理特性出现显著改变, 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岩层, 岩石破碎, 裂隙变大, 同时煤层理化同样有了显著的改变, 也就是其反射波减弱或消失、反射无序, 整体而言并不会产生突出的成层性反射。

3) 地震解释应用。通过三维地震勘探可以得知, 某矿南部煤层反射波产状发出非常明显的变化, 同相轴没有章法, 反射非常混乱、同相轴变差非常突出。因此推测这一位置是火烧区, 其形状不规则, 大小为0.33 km2, 后来进一步对其加以钻探验证, 所得结果一致。

5 煤层冲刷带的识别

1) 地质特征。通常情况下, 水流冲击煤层或泥灰层同时以砂质沉积物产生的地质体, 就是煤层冲刷带。归根结底, 其为煤层里面形成的带状砂体, 它们的分布较为分散。煤层和岩体对比, 其密度与弹性波传播速度小。

2) 地震特征。其边缘物性存在非常突出的区别, 具有弹性分界面, 当地震波抵达其边界的时候, 反射波中断或消失。

3) 地震解释应用。通过解释某矿三维地震资料就能够得知, 东南部存在煤层冲刷带, 其M1煤层反射波中断, 和煤层未受到冲刷的反射波存在着非常明显的差异。

6 结语

综上所述, 充分弄清楚地质异常体的反射特征, 明确其分布特点, 对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科学开展矿井生产等方面发挥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摘要:煤田三维地震勘探方法在确定地质异常体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文章细致深入地探讨了煤矿生产过程中的地质异常体基本状况, 在此基础上, 对比分析了煤矿现状描述和三维地震勘探资料两个方面的内容, 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三维地震勘探,地质异常,地质异常体,识别

参考文献

地质异常带 第7篇

本文重点介绍了一起带开关整组传动试验时开关操作箱指示灯信号异常的原因分析、故障点查找及处理过程, 并分析了该隐患的危害及防范措施。

1 带开关整组传动的异常现象

某变电站500kV一次主接线采用3/2断路器接线方式, 二次检修人员进行某500kV线路及开关保护部检工作, 在准备进行带开关整组传动时, 发现边开关合闸后, 该断路器操作箱合位监视的C相第一组“OP”灯抖动非常严重, 但就地断路器位置正常。

2 原因分析及故障点查找

保护带开关整组传动时, A单跳单重时, 正常情况下断路器C相是不会动作的, 操作箱的合位监视灯应该是不会出现闪抖。

初步判断可能是该开关操作箱的TC1插件硬件故障的原因, 故将边开关的TC1插件与中开关的TC1进行对调, 重新手动分合开关, C相OP灯抖动仍然非常严重, 由此可排除TC1插件硬件问题的可能性。

推断可能由边开关第一组C相“合位监视”回路存在异常, 由于一次设备正常, 为确定具体位置, 带开关进行“单跳单重”试验。

具体试验项目及操作箱指示灯情况如下:

Ⅰ、C相单跳单重后, C相OP正常指示, 不抖动;

Ⅱ、B相单跳单重后, C相OP抖动非常严重;

Ⅲ、A相单跳单重后, C相OP正常指示, 不抖动。

根据以上现象, 可推断C相OP灯抖动可能是由于开关本体合闸后开关机构激烈振动造成C相“合位监视”回路接触不良所致。

现象表明, 只要开关B相动作, 操作箱C相OP灯抖动。由于边开关为ABB分相开关, 汇控箱在B相机构箱的背面, 据此推断B相动作时造成汇控箱中C相“合位监视”回路接触不良。

此次整组传动所带的断路器为HPL550 (T) B2型SF6分相式断路器, 由图可见断路器的汇控箱与B箱机构箱挂在同一支架上。

调试人员试图通过拍打汇控箱的方法来验证此推断, 结果C相OP灯不会抖动, 分析原因可能是开关机构动作时汇控箱振动的程度远大于手动拍打汇控箱。出现这种现场的原因很可能是因为二次接线虚接才会出现由于机构振动, 二次回路发生断线的情况。在进行开关传动试验前, 二次检修人员已进行过端子紧固工作, 故加大了查找缺陷的难度。

断路器的控制回路是通过电器回路来实现的, 为此, 必须有相应得二次设备, 在断路器上应有执行命令的操作机构, 并用二次电缆将他们连接起来。合位监视回路能监视电源及下次操作时分闸回路的完整性, 对重要元件及有重合闸功能、备用电源自动投入的元件, 还应监视下次操作时合闸回路的完成性。

二次检修人员通过监视C相“合位监视”回路电位的方法, 来查找断路器C相跳闸回路的异常点。在B相合闸的过程中, C相控制回路的正端电位正常, 负端电位抖动, 由此缩小排查范围, 发现汇控箱二次接线端子排C605端子上K102电缆 (2.5mm2) 与另一根1.5mm2的电缆压接, 虽然该端子螺丝已紧固, 由于两根二次电缆的横截面不同, 横截面较窄的电缆实际上虚接的, 使得汇控箱振动时C605端子将接触不良, 并且这种现场很难被发现。

3 整改处理

检修人员用2.5mm2的电缆重新配线后重新进行开关传动试验, C相OP灯抖动的现象消除。

结合此次检修试验发现的问题, 检修部门出台了相应的技术监督要求, 排查了该站同期投产的断路器汇控箱二次控制回路是否存在不同截面的导线压接现象。

4 结论

虽然该缺陷表现为“OP”合位指示灯抖动, 实际上抖动的过程中, 边开关C相的控制回路断线。

试想当开关送电时合闸于故障, 或者B相发生永久性故障等情况需要开关三相瞬时跳闸。由于开关B相机构发生激烈振动, 造成汇控箱同时发生振动, 此时开关C相控制回路瞬时断线, 很有可能造成C相机构拒动, 开关一旦拒动将导致开关失灵保护动作, 进而造成500kV母线动作、失灵启动远跳, 扩大事故范围, 严重影响电网正常运行。

500kV电网目前是我国的主网架, 当电网发生事故时, 继电保护装置正确动作, 但由于二次回路的原因, 造成断路无法正常跳闸, 将带给电网带来巨大冲击, 甚至有可能造成电网震荡或电网解裂, 最终发生大面积停电事故, 给经济社会带来严重影响。

通过这起缺陷处理, 消除了事故隐患, 同时也给二次检修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1) 基建安装人员应该认真贯彻执行《继电保护反事故措施》, 避免不同截面的二次电缆压接到同一端子。

2) 带开关整组传动前进行端子紧固, 可避免传动后端子紧固造成二次回路异常且无法发现的弊端。

3) 带开关整组传动时, 应认真观察保护装置及后台信号、指示灯等情况, 一旦发现异常情况, 不查明原因, 绝不放过。

参考文献

[1]国家电力调度通信中心编.国家电网公司机电保护培训教材.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9.

地质异常带范文

地质异常带范文(精选7篇)地质异常带 第1篇综采工作面由断层、煤厚变化等地质构造因素影响而形成的地质异常带, 直接制约回采进度及安全...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