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打油诗——《我的失恋》

来源:文库作者:开心麻花2025-11-191

打油诗——《我的失恋》(精选9篇)

打油诗——《我的失恋》 第1篇

打油诗到了现代,更成为许多人的拿手好戏和取乐讽刺的工具,而且在内容和题材上发生了重大变化 ,开始反映现实生活,表现人民的思想、要求和愿望,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但打油诗的艺术风格没有改变。如1927年以后,蒋介石统一全国,但各路御用文人依然我行我素,他们表面上道貌岸然,但实际上争权夺利,勾心斗角,各怀鬼胎。于是鲁迅先生写了四句《南京民谣》打油诗:“大家去谒陵,强盗装正经;静默十分钟,各自想拳经。”揭露国民党的内部摩擦,对他们伪装正经的行为进行辛辣的讽刺。格调幽默风趣,语言通俗如话,生动形象。解放战争后期,著名诗人袁水拍有一首《咏国民党纸币》的打油诗,也很有意思。诗云:“跑上茅屋去拉屎,忽然忘记带草纸,袋里掏出百万钞,擦擦屁股满合适。”这是对国统区通货膨胀的幽默讽刺,反映国民党的经济危机和政治黑暗。语言风趣逗人,俚俗可笑。

现代的打油诗是更具民间小调,和当地的风俗,人们脱口编出来的话,通过押韵的谐音来连接。有的是搞笑的,有的是歌谣还有的是讽刺性的等。生动形象描述时代的转变和一种社会现象。

鲁迅还写过一首白话版的打油诗,模仿汉朝张衡的名作《四愁诗》,讽刺当时白话诗歌泛滥一时的失恋诗。

我的失恋拟古的新打油诗:

我的所爱在山腰

想去寻她山太高,

低头无法泪沾袍。

爱人赠我百蝶巾;

回她什么:猫头鹰。

从此翻脸不理我,

不知何故兮使我心惊。

我的所爱在闹市;

想去寻她人拥挤,

仰头无法泪沾耳。

爱人赠我双燕图

回她什么:冰糖葫芦。

从此翻脸不理我,

不知何故兮使我糊涂。

我的所爱在河滨

想去寻她河水深,

歪头无法泪沾襟。

爱人赠我金表索;

回她什么:发汗药。

从此翻脸不理我,

不知何故兮使我神经衰弱。

我的所爱在豪家;

想去寻她兮没有汽车,

摇头无法泪如麻。

爱人赠我玫瑰花

回她什么:赤练蛇。

从此翻脸不理我。

不知何故兮由她去吧。

打油诗——《我的失恋》 第2篇

我的所爱在山腰;

想去寻她山太高,

低头无法泪沾袍。

爱人赠我百蝶巾;

回她什么:猫头鹰。

从此翻脸不理我,

不知何故兮使我心惊。

我的所爱在闹市;

想去寻她人拥挤,

仰头无法泪沾耳。

爱人赠我双燕图;

回她什么:冰糖壶庐。

从此翻脸不理我,

不知何故兮使我胡涂。

我的.所爱在河滨;

想去寻她河水深,

歪头无法泪沾襟。

爱人赠我金表索;

回她什么:发汗药。

从此翻脸不理我,

不知何故兮使我神经衰弱。

我的所爱在豪家;

想去寻她兮没有汽车,

摇头无法泪如麻。

爱人赠我玫瑰花;

回她什么:赤练蛇。

从此翻脸不理我,

不知何故兮——由她去罢。

打油诗——《我的失恋》 第3篇

鲁迅, 《野草题辞》

《我的失恋》写于1924年10月3日, 它是《野草》中唯一一篇以诗的形式出现的诗章。鲁迅先生自己称这是一首“拟古的新打油诗”, 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散文诗。据他自己所说, 这首打油诗确实也没有太多深奥的含义。诚然如鲁迅先生自己在《我和〈语丝〉的始终》里说的那样:“是看见当时啊呀啊唷, 我要死了’之类的失恋诗盛行, 故意做一首由她去罢’收场的东西, 开开玩笑的。”[1]在《〈野草〉英本译本序》中我们又可以看见鲁迅先生这样说道:“因为讽刺当时盛行的失恋诗, 作《我的失恋》。”[2]

在1925年4月鲁迅先生给许广平的信中, 他说:“现在我想先对于思想习惯加以明白的攻击, 先前我只攻击旧党, 现在我还要攻击青年。”[3]从这一句话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 鲁迅已经逐步在摆脱“青年必胜于老年”这种习惯性认识的局限, 而转为更加重视对青年思想上存在的问题的思索与批评。

在《我的失恋》中, 鲁迅先生用诙谐幽默的语言, 形象地讽刺了当时一些失恋青年男女的无病呻吟, 让读者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到了其深意。

《我的失恋》全诗共四节, 作者选取了几个求爱的典型事例, 运用了排比叠段的表现手法, 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我”失恋的原因和经过。在《我的失恋》中, 对面那位“可爱的姑娘”赠“我”百蝶巾、双燕图、金表索、玫瑰花这些象征爱情和美好的珍贵礼物, 而自己回赠的却是一些毫不值钱甚至有些阴森可怖的东西:猫头鹰、冰糖葫芦、发汗药、赤练蛇。这种悬殊和戏谑的态度自然引起了恋人的生气, 使她“从此翻脸不认我”, 从而产生了失恋的痛苦。在《我的失恋》中, 每节诗的前三句都叙述了“我”的求爱之难。“山腰”“闹市”“河滨”“豪家”, 作者仅用几个富有典型意义的地点, 就囊括了“我”失恋之前的全部求爱生活。在前三节中, 鲁迅先是“心惊”, 后是“胡涂”, 再是“神经衰落”, 反复渲染了“我”痛苦的心情和无能为力的苦衷, 生动形象地描写出了“我”恋爱过程中的彷徨与无措。而文章结尾更是别出心裁, 以“不知何故兮由她去罢”收尾, 讽刺意味不言而明。

在查了诸多资料后, 了解到作者在诗中写到回送恋人的礼物, 看上去是“我”不懂人情世故近于滑稽的玩笑, 实则却是包含了鲁迅先生自己的情趣爱好。许寿裳先生曾对此评论:“阅读者多以为信口胡诌, 觉得有趣而已, 殊不知猫头鹰本是他自己所钟爱的, 糖葫芦是爱吃的, 发汗药是常用的, 赤练蛇也是爱看的。还是一本正经, 没有什么做作。”[4]由此观之, 鲁迅在这首打油诗里, 不单单讽刺了当时青年中间流行的无聊的失恋诗, 同时也是含蓄地表明了既然情趣之间的差异会让造成恋爱双方的误解甚至导致最后的分道扬镳, 最终不能带给人以幸福, 那么失恋的结局也是必然的。只有采取“由她去罢”的决绝态度, 才是摆脱痛苦的唯一办法。这不由得让我想到鲁迅的《伤逝》, 在现实生活中物质与精神的契合都是不可或缺的。而诗人在《影的告别》里也这样说:“你还想我的赠品。我能献你甚么?无己, 则仍是黑暗和虚空而已。”[5]

从全文看, 《我的失恋》具有很强的时政针砭性, “五四”运动已然结束, 当初奋发的激情也开始慢慢褪去, 一部分缺乏正确思想和斗争勇气的青年, 思想上陷入了颓唐苦闷之中。当时, 有些青年不仅没有能积极地投身于方兴未艾的人民革命斗争的浪潮之中, 反而沉溺于个人恋爱的狭小天地里。他们把恋爱看得至高无上, 重于一切, 甚至好像失了恋爱就失去了生命, 一旦失恋, 他们就大作起“啊呀阿唷, 我要死了”之类的无聊失恋诗。在写给许广平的一封信里, 鲁迅先生谈到《莽原》稿源饥荒时说:“我所要多登的时议论, 而寄来的偏多小说, 诗。先前时虚伪的花呀’爱呀’的诗, 现在时虚伪的死呀’血呀’的诗。呜呼, 头痛极了!”[6]而《我的失恋》中辛辣的语言、强烈的讽刺实际上正是鞭挞了青年空虚的思想灵魂, 作者强烈地希望他们能脱离这种精神状态。这不仅是鲁迅先生给予当代青年的一个提醒, 更是给予当时的全体国民的一个警示。

《野草》不愧是中国现代散文诗的发展中具有开山意义的作品, 它其中的每一篇都给予了我们深刻的思考。鲁迅先生也一直将《野草》视为一种精神象征, 无论是《秋夜》的深沉抒情还是《我的失恋》的辛辣讽刺, 都表达了鲁迅先生超前的哲理思想;无论是肃杀的言语还是轻快戏谑的笔调, 都暗含着鲁迅对于青年的殷切希望。他将这种愿望赋予《野草》, 让散文诗达到了象征性与现实性的完美结合。

摘要:鲁迅《野草》的出现, 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他以一个东方人的巨大的创造力, 让《野草》充满了内在的张力。《野草》虽然篇幅有限, 但恰恰显得其更博大, 更深邃, 更富于瑰丽的色彩, 于短小中见精悍。而《我的失恋》更是一改鲁迅往日的严肃, 以打油诗的方式戏谑地嘲讽了当时的一些无聊的失恋诗, 鞭挞了青年空虚和负义的灵魂。

关键词:鲁迅,《野草》,《我的失恋》,青年思想

参考文献

[1]鲁迅.我和《语丝的始终》.萌芽, 1930.2.1, (2) , 第1卷.

[2]鲁迅.鲁迅全集.华文出版社, 2009:211.

[3]鲁迅.两地书.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5:27.

[4]许寿裳.鲁迅的游戏文章.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8:111.

[5]鲁迅.鲁迅全集.华文出版社, 2009:209.

失恋复盘网站我的前任为何离开? 第4篇

成立初衷:Melnik在一次自认为不错的约会之后,发现对方再也没有给她打过电话。她为此感到不解,当然她不能以跟踪对方的方式来了解他的想法。而且很显然,直接给对方打电话,也不会得到对方的真实想法。作为IT咨询师,Melnik决定用网络技术来解决这个问题。

失恋复盘:2011年7月,Melnik开始创建WotWentWrong,她找到网页开发者用自己的积蓄成立了这个网站。2012年1月,WotWentWrong正式上线。

注册用户在网站上可以选择信息模板,然后将信息以短信或是邮件的方式发送给他们的前任。“前任”不用注册就能够对信息进行回复,解释他们选择分手的原因,例如“感觉不对”或是“我们不合适”等。当然,他们也可以选择实话实说,将自己选择分手的真正原因告诉对方。另外,WotWentWrong会建议用户对前任进行评分,例如评价对方的谈话技巧、时尚感等。当然,这些收到信息的前任若想看到对方对自己的评价,要先注册成为WotWentWrong的用户。

留住用户:Melnik随后发现,除非用户有好几个前任,不然他們在短时间内不会再次使用WotWentWrong。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们在去年10月推出了一些社交媒体功能。例如用户可以在这个平台上发表匿名博客,讲述他们的约会进程、出现的矛盾。有时甚至会有用户发布他们结婚的消息。WotWentWrong允许其他用户对这些博客进行评论,因此发表博客的用户能够从其他人那里获得一些建议。

自从添加了这些社交功能之后,WotWentWrong的用户开始变得活跃,使用该网站的平均时间也变得更长,同时网站的用户黏性也大大加强了。在3个月内,大约有40%的用户使用WotWentWrong的次数达到8次,16%的用户使用WotWentWrong的次数达到25次。

不只面向失恋者:WotWentWrong大多数用户年龄在25岁~40岁之间。Melnik本以为使用匿名博客的女性用户数量要高于男性用户,结果数据显示男女比例一样多。而且并不是只有失恋的用户才会使用这个网站。Melnik表示:“有时一些处于热恋中的用户也会使用WotWentWrong,他们只是想分享给其他人一些建议。”

打油诗的来历 第5篇

有一次, 大雪纷飞, 到处是白皑皑的一片。面对着美丽的雪景, 张打油诗兴大发, 张口就吟出了一首诗:

江山一笼统,

井上黑窟窿。

黄狗身上白,

白狗身上肿。

又有一次, 也是大雪飘飞, 整整下了一天, 房上、地上全是白茫茫的一片。张打油不禁诗从心来, 就在县衙门的一面墙上题了一首诗:

六出飘飘降九霄,

街前街后尽琼瑶。

有朝一日天晴了,

使扫帚的使扫帚,

使铁锹的使铁锹。

县衙门的老爷看见, 十分生气, 赶忙查问这墙上的诗是何人所写, 怎么能写到衙门来。县老爷一看张打油的形象, 觉得不像是写诗之人, 就用怀疑的口气问道:“这是你写的诗?”张打油答道:“是我写的!”

县老爷说:“那好吧!你再以南阳被围作题, 当场吟诗一首吧!”

张打油沉思片刻, 马上开口道:“天兵百万下南阳。”

老爷听了头句后, 非常高兴地说:“这句说得好, 有气魄!”

“也无救兵也无粮。”张打油吟出了第二句。

“下面呢?”县老爷急着说道。

“有朝一日城破了, 哭爹的哭爹, 叫娘的叫娘!”

在场的人都哈哈大笑起来, 县老爷也忍不住笑了, 笑罢挥了挥手, 让张打油下堂, 他没有再追究这件事。

闲话打油诗 第6篇

天地一笼统,井上黑窟隆。

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

试想天地一片白茫茫的,那井口不就成了个黑窟窿?黄狗身上沾满雪,变成了白狗;白狗沾上雪变得臃肿了。诗句虽然浅俗可笑,却也通达诙谐,所以《全唐诗》也把它选上了。由于这种诗是张打油首创的,后来人们就称这一类诗为“打油诗”。

打油诗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很常见,不少文人也喜欢用它来表现幽默与讽刺的内容。明代才子解缙,14岁就高中进士。他性情恢谐,从小聪明。有一天下大雨,街上很滑,他不小心摔了一跤,惹得旁人哈哈大笑。解缙不慌不忙地爬起来,笑嘻嘻地说:

春雨滑如油,下得满街流。

跌倒解学士,笑煞一群牛。

到了鲁迅先生笔下,打油诗就像他的杂文一样,成了刺向敌人咽喉的匕首。“九·一八”事变后,日军大举进攻锦州,而国民党的各派系还在后方开着相互扯皮的会议,全然不顾人民的请愿和抗议。政府官员借募捐救国为名,中饱私囊。军政要员相互推诿,纷纷告病疗养,逃避抗日。鲁迅先生义愤填膺,写下了《好东西歌》:

南边整天开大会,北边忽地起烽烟。

北人逃难南人嚷,请愿打电闹连天。

还有你骂我来我骂你,说得自己蜜样甜。

文的笑道岳飞假,武的却云秦桧奸。

相骂声中失土地,相骂声中捐铜钱,失了土地捐过钱,喊声骂声也寂然。

文的牙齿痛,武的上温泉,

后来知道谁也不是岳飞或秦桧,声明误解释前嫌,

大家都是好东西,终于聚首一堂来吸雪茄烟。

莫言自称长项是写打油诗 第7篇

据《中新网》报道, 今年的诺奖获得者莫言日前接受中新网采访时说, 自己从2005年开始拿起笔来, 学写字, 是因为求书法家写字, 有时求不来, 人家要价也很高, 后来朋友说, 那你自己写吧, 然后他们就给我扛来纸, 拿来笔, 让我开始写, 我一直断断续续有一搭没一搭地慢慢练, 后来慢慢地竟然有了一些名气, 求我写字的人也越来越多。现在看来这个爱好又变成一种负担了, 天天应付求字的人, 我又不愿意写别人现成的字, 什么“厚德载物”、“宁静致远”, 老想写一点新词, 比如说, 文学馆要搞一面紫砂墙, 好像要镶嵌上好多紫砂壶, 他们让我写一篇跟紫砂、跟茶有关的, 还要跟文学有关的, 于是我就写了一首打油诗, 拿起笔来:一把紫砂壶, 二两明前茶。独坐一斗阁, 思绪到天涯。因为我在高密房子上面有个阁楼, 现在阁楼上放有一张书桌, 这阁楼就叫“一斗阁”。后来作协的一个领导来找我, 他的笔名叫“焰火”, 我刚开始想写“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但是写错了, 一下写成“星星之花”了, 那我就将错就错就编了, 变成了:星星之花原上开, 引得凤蝶联袂来。莫道会馆地面小, 高朋满座皆贤才。如果说我有什么长项的话, 就是喜欢写打油诗。在农村, 村里的很多农民都有这个才能, 我们村子里面有很多一个字不认识的人, 都能出口成章, 字字押韵。所以从小就跟他们学, 看来将来可以以写打油诗为生, 没准儿过两年出本打油诗集。

闲话打油诗 第8篇

江山一笼统,

井上黑窟窿。

黄狗身上白,

白狗身上肿。

“笼统”是当时俗语,状“模糊”之貌。首句写大雪覆盖下一片白茫茫的景象,人看雪景,视野模糊,在白茫茫一片之中,只见井口开了一个“黑窟窿”。江山极大,井口极小,首行两句,以江山之白对照井口之黑,看似“荒谬”,对照却极鲜明。三四两句写黄狗与白狗在下雪时候的变化,更是具体生动,别饶“奇趣”。这首诗虽然没有谢家的才子才女(谢朗、谢道蕴)的咏雪名句——“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那么雅丽,却更为凡夫俗子所乐道。这首诗流传下来,打油诗遂因此得名了。

许多人认为“打油诗”难登大雅之堂,没有艺术价值。其实是不能一概而论的。试以一首人所熟知的打油诗为例,说说它的“艺术价值”。

生平不见诗人面,

一见诗人丈八长。

不是诗人长丈八,

如何放屁在高墙?

这首诗是嘲笑那些乱去题壁的狗屁诗人的。第一句闲闲道来,似乎平平无奇,但已寓有挖苦“诗人”的伏笔。第二句就奇峰突起了,怎的诗人会有“丈八长”呢?令你非追下文不可,三四两句自问自答,层层推进。结句画龙点睛,令人恍然失笑。这首诗层次分明,结构严密,而又深得“文似看山不喜平”之妙,能说它的艺术性不高吗?

古代一些著名的文人也有喜欢写打油的,如“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这些至今尚在流传的通俗的诗句就是唐代诗人罗隐的作品。

宋代有个名叫魏野的文人,和他同时的有个姓张的名妓,貌美而举止生硬,排行第八,人称“生张八”,魏野赠她一诗云:“君为北道生张八,我是西州熟魏三。莫怪樽前无笑语,半生半熟未相谙。”“生张熟魏”这个俗语由此而来。

不但文人写打油诗,还有个写打油诗的皇帝呢。据说清代乾隆年间,有个翰林,把“翁仲”误写成“仲翁”,乾隆批以诗云:

翁仲如何作仲翁?

十年窗下少夫功。

如今不许为林翰,

罚去江南作判通。

“通判”官名,清代设于各府,辅佐知府处理政事,地位当然不及翰林“清贵”。乾隆故意把“仲翁”“功夫”“翰林”“通判”倒写,嘲那一时笔误的翰林,并革了他的翰林,将他贬作通判。一字之误,损失惨重!乾隆的诗,一般来说,得个“俗”字。但这首诗倒有几分幽默感,不过是否他的所作,那就不可考了。

近代人写打油诗以廖凤舒最出名,他的打油诗用字非常浅俗,但却极有“深度”,我认为他的打油诗可说是已经“突破”前人境界的,以他的一首咏广州解放前夕的即景诗为例:

盐都卖到多少钱,

无怪咸龙跳上天。

官府也收来路货,

贼公专劫落乡船。

剃刀刮耐门楣烂,

赌棍扒多席面穿。

禾米食完麻雀散,

留番光塔伴红棉。

“咸龙”是解放前广州人对港纸的俗称,“剃刀门楣”是指换店,“光塔”是广州名胜之一,“红棉”是广州市花。“禾米食完”“留番光塔”两句,可以比美鲁迅的杂文。

在上海逝世的《大公报》专栏作者唐大郎也是写打油诗的能手,他有题为《答友人》的“自白诗”两首,就是说他的打油诗的。诗道:

向于趣味不嫌低,

说我风流便滑稽。

不信试看全副骨,

红团绿绕更黄迷。

诗如山药开场白,

贫嘴终无片语佳。

索笑不成成索骂,

怪予从小习优俳。

“山药蛋”是上海旧日一位说鼓书的艺人,他一上场有一段开场白,俗话俚语,层出不穷,很得观众欢迎,但也有恶之者骂他“恶俗”。唐大郎以自己的打油比拟为山药蛋的开场白,是自嘲亦是自傲也。

最近逝世的香港名作家高雄(写“怪论”的笔名为三苏),很少写诗,但他也曾写过一首颇为脍炙人口的打油诗,是在某次宴会上,“即兴”写给影剧界的知名人士林檎的。林檎是影剧的宣传高手,当时正出任光艺公司的经理。高雄赠他的诗道:

由来古怪与精灵,

飞出宣林作老经。

曾襟膊头皆老友,

猛吹姑妹变明星。

鹩哥自有飞来蜢,

马尾多如搂蜜蝇。

左手算盤右手笔,

文章银纸两关情。

林檎不良于行,因此他的老友都曾被他“襟”过膊头。“跛脚鹩哥自有飞来蜢”“乌蝇搂马尾,一拍两散”均是广东俗语。此诗的妙处,就在于以俗语入诗,谑而不虐。结尾两句甚精警,“左手算盘右手笔”的文人岂止一个林檎?

“打油诗”拾趣 第9篇

清代道光年间,陕甘总督杨遇春有一次入京游览卧佛寺,写下一首《咏卧佛》的打油诗:

你倒睡得好,

一睡万事了。

我若陪你睡,

江山谁人保。

此詩虽是打诨,却也不无教益。

被人们誉为“漫画诗人”的袁水拍,曾写过这样一首打油诗讽刺旧中国通货膨胀:

跑上草屋去拉屎,

忽然忘记带草纸。

袋里掏出百万钞,

擦擦屁股满合适。

毛泽东善诗词,偶有打油诗也别具一格,令人发噱。红军长征初期,路过湖南,行军匆匆,有一天洛甫(即张闻天,当时是党中央主要负责人之一)在马背上打瞌睡,忽然脱缰跌下马来,虽未受伤,却也有些狼狈。毛泽东闻讯赶来,当即凑趣吟出一首打油诗:

洛甫骑马过湖南,

四脚朝天滚下山。

人没受伤马没死,

菩萨保佑你平安。

也有记载说,毛泽东就张闻天坠马,还写有另一首内容相近的打油诗:

洛甫洛甫真英豪,

不会行军会摔跤。

四脚朝天摔得巧,

没伤胳膊没伤脑。

文化名人梁漱溟,在“文革”中对知识分子的遭难感触极深,于是写下一首形象而生动的打油诗:

十儒九丐古时有,

而今又名臭老九。

古之老九犹叫人,

今之老九不如狗。

专政全凭知识无,

反动皆因文化有。

倘若马列生今世,

也需揪出满街走。

我国漫画大家华君武,历来不愿给自己画像。但在《漫画》杂志的催促下,他为自己画了幅《捂脸图》:用双手捂去脸部,只露出了眼睛。他还为此画题了一首打油诗自嘲:

画兽难画狗,

画人难画手。

脸比手难画,

一捂遮百丑。

这也是华老从前人和自己画画艺术实践中提炼出来的至理名言,风趣幽默,令人捧腹。

一次,南京《新华日报》刊载我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名单,把委员“朱夏”的名字误印成“失夏”。朱夏先生看到后,戏作打油诗一首:

铮铮脊骨何曾断,

小小头颅尚喜留。

从此金陵无酷暑,

送春归去便迎秋。

朱先生此诗之意妙趣横生:你们抽掉了我好端端的脊骨(朱字抽掉中间一竖成“失”),好在头颅还为我留下(朱和失二字上部相同)。如此甚好,从此人称“三大火炉”之一的南京(南京古称金陵),夏天失掉了,春天过后便可“迎秋”。从诗中可以看出朱夏先生的境界、学识和风趣幽默的性格。

笔者手头还有这样一首打油诗:

生平不见诗人面,

一见诗人丈八长。

不是诗人长丈八,

如何放屁在高墙?

此诗是嘲笑那些乱去题壁的狗屁诗人的。第一句闲闲道来,似乎平平无奇,但已寓有挖苦“诗人”的伏笔;第二句就奇峰突起了,怎的诗人会有“丈八长”呢?令你非追下文不可。三四两句自问自答,层层推进。结句画龙点睛,令人恍然失笑。这首打油诗层次分明、结构严密,而又深得“文似看山不喜平”之妙也。

打油诗——《我的失恋》

打油诗——《我的失恋》(精选9篇)打油诗——《我的失恋》 第1篇打油诗到了现代,更成为许多人的拿手好戏和取乐讽刺的工具,而且在内容和...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