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盗梦空间英文影评

来源:开心麻花作者:开心麻花2025-11-191

盗梦空间英文影评(精选7篇)

盗梦空间英文影评 第1篇

盗梦空间英文影评

In a not-too-distant future, no one’s secrets are safe, not even those buried in the deepest recesses of their minds: High-tech“extraction” technology allows teams of spies-for-hire to manipulate the dreams of others, creeping around their thoughts and riffling through their subconscious minds.Dominic Cobb(Leonardo DiCaprio)is the best in the business—good enough that even former victims like corporate hotshot Saito(Ken Watanabe)turn to him when they need someone to do the impossible.Saito is in a position to offer Cobb the one thing he wants most in the world: a way home.Saito’s connections can erase the murder charge that forced Cobb to flee his country and abandon his children to the care of their grandfather(Michael Caine), and all he has to do in return is get inside the head of Richard Fischer(Cillian Murphy), heir to a multinational empire, and plant the idea to dismantle it so deep that Fischer will believe he thought of it all by himself.Conventional wisdom has it that mental capital only flows one way: You can dig it out, but you can’t sneak it in.Cobb knows otherwise and assembles a team willing to do the mindwarp with him: chameleon Eames(Tom Hardy), who can assume any identity within a dream;chemist Yusuf(Dileep Rao), whose concoctions facilitate deep, prolonged sleep;architect Ariadne(Ellen Page), who imagines every physical detail of the dream world;and point-man Arthur(Joseph Gordon-Levitt), who sweats whatever details need sweating.The only newbie in the bunch, Ariadne quickly realizes what the others don’t: that the persistent dream presence of Cobb’s late wife, Mal(Marion Cotillard)—whom he was accused of killing—isn’t just a pesky sign of lingering grief.It’s a giant, flashing-neon warning that Cobb is on the fast track to a full-blown mental meltdown.By their nature, rubber-reality movies walk a thin line between clever and stupid.But when they work, the balancing act is breathtaking: Just think back to 1999, when The Matrix had fanboys, mall rats and cineastes alike lined up for a tumble down the rabbit hole.Inception owes both The Matrix and the all-but-forgotten Dreamscape(1984), in which a psychic is unwittingly drawn into a plot to assassinate the President of the United States in his dreams, a debt of imagination.But writer-director Christopher Nolan is much more than a crass recycler of other people’s cool ideas, and his greatest strength is the ability to tether pop-culture spectacle to authentic emotions.If Inception were all spectacle, it would be nothing more than magic trick of the month: nifty but disposable, at the mercy of smart alecks eager to reveal the cogs and wheels behind the illusion.But while one day soon the eye-popping effects will inevitably look dated, Cobb’s misery—a messy mix of grief, guilt, denial and resentment—will continue to feel painfully real.Whether or not history validates comparisons to Stanley Kubrick’s 2001: A Space Odyssey, Inception is a superior summer movie, one with heart and brains and loads of razzle-dazzle.

盗梦空间英文影评 第2篇

【一】

《盗梦空间》(Inception)是部“山寨片”如果仅仅看它的硬件设定的话。能够说,本片中“入梦”的硬件条件,让一切“硬科幻”迷们抓狂;那个让大伙一齐做梦的机器(梦机,以下简称“焖鸡”),电影从未解释过其原理,也没有什么复杂的物理结构,要不是出此刻本片中,你很可能意味那只是一套普通的医疗仪器;大家“连根线就能进入一个合梦时空”的设定,让你想到小时候玩过家家时用易拉罐作电话的情形。但是,从科学的角度去解释设备可行性,根本就不是影片的重点;硬件设定,对于类似本片的幻想故事而言,只是一个从“0”到“1”的过程;硬科幻迷们可能认为这之间区别很大很严肃,但对讲故事而言,一切都只是个由头而已。就像牛顿同学的“第一推动力”,玄是玄了点,但丝毫不能掩盖在那个前提下他整个力学体系的光辉。同理,诺兰哥哥只但是以这个“能够一齐做梦”的机器为契机,来讲一个情感、意识与心理的复杂而美妙的故事。当我们理解硬件设定上“无中生有”的假设之后,《盗梦空间》的创意听起来还是“有点悬”:像这种在硬件层次无视科学基础,转而以感情为核心,底下还搞些心灵救赎之类东东的架构,很有可能制造出三俗的玩意儿,比如《蝴蝶效应》(ButterflyEffect)之流。不是说玩“心灵鸡汤

”必须很廉价,而是说如果那样的感情表现得太直白而且用重复的手法不断强调(类似“不断回到过去拯救”之类的桥段),就会显得很腻歪,连带着想要表达的感情都无聊起来;反过来,如果有足够复杂微妙的外壳包裹想要表达的感情、能让观众费尽心思才能体会到那个感情核心的乐趣以及成就感,这样的欣赏心理过程才会更超值,而且也更能展示编导的技能。对我而言,这样一个精妙的过程就应是“有追求的”电影该表现的重点,而诺兰哥哥(ChristopherNolan)的《盗梦空间》恰恰是一部将“1”拓展成“99”的完美案例。

【二】

此刻,据说连超级赛亚人都明白本片是有关多重梦境的,但这并非将“1”变成“99”的法宝利器;因为你能够将梦境结构设计得比本片更复杂,但那种复杂可能只是个空框架,你不会感觉到质感。实际上,片中“梦中梦”的结构,从了解剧情梗概的角度来说,其实是十分线性简单的,不像《记忆碎片》(Momento)那么机巧,更不像《穆赫兰道》(MulhollandDr。)那般变幻无形。

也许,正因为《盗梦空间》梦境设定表面上看起来很机械化,部分影评人认为诺兰哥哥把梦境想象得太理性了,真实的梦境应当是像《美丽心灵的永恒阳光》(EternalSunshineoftheSpotlessMind)那样充满了随机而怪趣的变化,那样光怪陆离的东东才是梦的本质。专家们说的,显然是有道理的。包括你我都得承认;至少我个人从来没做过像电影中“种梦行动”那么“有逻辑”的梦。但是,专家们很可能都是艺术细胞过剩、一听到“梦”这个字眼就兴奋、就认为就应是天马行空的。可他们忘了,影片中无论是“盗梦”还是“种梦”,都不是个体自由的梦,而是经过设计的、受摆布的梦,当然得遵循事先设定的逻辑。电影中的这个“受控梦境”的设定,对盗梦/种梦对象的控制程度,甚至要超过《黑客帝国》里“人类电池”在“母体”中的状态:后者允许个体意识在虚拟空间常规的生活,而《盗梦空间》里表现的则是要诱导盗梦/种梦对象的意识走向预先设定的轨道。

【三】

如果理性化的梦境设定只是单纯贴合剧情需要,那本片最多只是从一个不一样方向重复《黑客帝国》等先驱走过的路;然而,当你真的有兴趣认真去体会诺兰哥哥设定的梦境世界时,你会异常惊讶地发现本片完全不是一部硬邦邦的“架空设定”之类的俗套,而是一部以充分的心理学逻辑为依据、全面贴合日常梦境特征的电影:你我所有在梦中有过的体验,诺兰在本片中都以一种绝对真实的影像与逻辑展现出来,好像你自我就在梦中似的。这种梦,不是你事后回忆起来觉得光怪陆离的那种梦,而是一种让你身在其中、无法辨别现实与梦境的真切“入梦体验”。当然,这一切都有个前提,就是你务必是CQ(CuriosityQuotient)较高的、总爱好奇幻想的童鞋。如果你没有一点探索精神,只是被动地理解表层物理光影,那你会失去欣赏本片99%的乐趣。因为,正如伟大领袖“阿金特史密斯”(AgentSmith)教导偶们的:一切事物的好处,在于目的(purpose);在《盗梦空间》那个看似机械的梦境设定背后,只有当你开始针对一个个小细节开始自问“为什么”的时候,你才可能开始意识到影片中原先还有如此多精妙好玩的细节设定(how/what/when),你的大脑会敏捷地捕捉到一个、两个火花,然后火花开始不断迸现、越来越多、越来越快,你越想搞清楚

他们,就有越多的新问题蹦出来、以至于脑内存负荷过重崩坏生烟但是,片刻之后你又抵受不住诱惑开始继续沉浸类似“寻宝”般的精神游戏,因为你明白,诺兰哥哥十年磨一剑,绝不会就如此把你晾在半空的,必须有个完全的解决方案能够连起所有的线索本片强大而富含内在逻辑的细节设定,会像黑洞一样吸引观众。正是这种乍看不起眼、细想无穷尽的东东,像绝顶高手聚气成线而化成的无形粘丝一样、在你不知不觉中织就一个迷宫将你包围,偏偏你自我还乐在其中,一边歇斯底里地寻找出路,一边还狂呼过瘾如此说来,诺兰不止是在电影中讲述inception的概念与过程,还等于是从梦境探幽的角度、在观众的头脑里来了个inception:他让你自我有主动的意愿去圆满这个故事。

【四】

只有到达这种“失神真赤苦”般搜肠刮肚思索的境地,你才能够说你是真正地融入了《盗梦空间》的世界;相信我,只要你还有一点点好奇心,你都会不由自主地一头栽进去的,问题是你会在什么时候选取放下或者说“懂得”放下。

因为,对于电影的全面欣赏,要求我们既能“融进去”,还能“跳出来”,适当的“难得糊涂”是值得鼓励的。况且,如果诺兰仅仅是满足于设置迷宫来困住观众,那本片还是脱不了机巧的嫌疑,电影也会显得过于注重形式与结构而缺乏丰满的感觉。《盗梦空间》在情节细节上带给的,的确是个能够令人沉迷的结构;但正因为如此,它也相当于故意设置了一种全盘把握的障碍:它让你执着于将巅峰的“99”变成完满的“100”,不少影迷将超多的精力花在对结尾的完美解释上,以为是在追寻某个经常“雄躯巨震”的老师所提的“逝去的一”;其实,过分执着,也可能因为那个“一”而变得“一叶障目”。所谓“逝去的一”的终极奥义,就在“逝去”二字:你得感悟到“有所失才能有所得”正因为留有“1”这个口子,才有无限想象空间;这种创造无限想象空间的思维本身,才是那“逝去的一”。

按照这种思路,在适当的时候,不妨跳出诺兰构造的电影资料,将电影作为一个整体来看,你会体会到诺兰以往没有表现出来、或者没有表现如此充分的元素情感。更为关键的是,他让你无论怎样构建自我对剧情逻辑的解释,都会发现无法绕开感情这个核心。大致说来,片中有三种爱,一种奠定了整个过程的经验前提(没有这个,“种梦行动”之多重梦境的设定就无法完成,同时过程也不会变的如此复杂与紧张),另一种则是促成种梦行动得以发生的动机,还有一种,则是完成行动所能利用的最佳心理逻辑;单单是看似作为利用道具展现第三种情感,其曲折与细腻的程度,也令人既拍案叫绝又心有戚戚焉。

而且,当你发现绕来绕去,始终都得绕回男主角的内心隐痛时,你也会逐渐体会到片中的他为什么无法释怀的心境,这时候,你才会意识到,电影在剧情结构上的超复杂细致设定,还不止是让电影显得很吸引人这么肤浅,而是在创造一种与表现资料“同质化”的体验:你能够解不开纷繁复杂的线索,但你会更加认同影片的情感主线;在适当的时候,你或者因为找到了自圆其说的解释而释然;或者因为领悟到所有这一切都但是是因为那段难舍的爱而感动,至于这种爱引起的是怎样的行动过程,对你来说已经不重要了;或者,你两种体验都能感受到,你能够清晰地分辨它们但你可能不愿意那样做,因为在资料、形式、风格与结构上能如此完美融合的感觉,是一个影迷梦寐以求的终极体验。是的,《盗梦空间》的情感核心,毕竟不像“心灵鸡汤”类影片那样容易把握,它需要你在欣赏编导玩弄观众预期的过程中去体会隐含的好处。一部分观众,可能喜欢直击人心的东东,不太愿意要经历一番曲折琢磨之后才能有所触动。可我个人认为,历经头脑风暴的情感,才是真正萦绕缠绵的。因为你想过,辨别过,才能筛选到真正有价值的。

【五】

如果进一步拓宽眼光,从电影拍摄实践的角度来看待《盗梦空间》,你又会发现片中盗梦/种梦的一系列流程,其实完全就是创作电影的过程。无论是目标心理利用的逻辑(对应剧本设置),团队成员的构架(对应演员的甄选与训练),梦境时空的设计(对应场景调度),乃至梦境层次的起承转合(对应剪辑)等等,片中对于多重梦境的表现诸多设计与表现的过程,基本上就是对应于一部惊险悬疑动作片的拍摄过程。从这个角度来看的话,你会发现早已成为“俗套游乐园”动作片、原先能够拍得如此有新意、如此充满想象力、如此环环相扣。能够说,《盗梦空间》的价值之一,在于让人体会该如何拍好电影。说到底,这是个表现创造力、展现想象力的过程,在这一点上,创作电影与“造梦”是同质同理的。此刻你再回过头来体会影片复杂的情节设定以及由此引发的你自我的思考,你会发现这是一个一边理解编导设定、同时一边再补充、创造你自我设定的过程,而这一点,正是影片提到的有关“梦境”的基本原理之一。也就是说,透过《盗梦空间》,诺兰哥哥不止是给观众施了个“自动圆满故事”的inception,他还给你加了个“由此体会电影创作”的inception。

【六】

有那么些电影,它的出现,会改变人们对“电影”的看法,会令所有钟情、热爱电影的同志们意识到“原先还能够这么拍”。《盗梦空间》正是这样的作品。这天夏天的好莱坞十分令人失望,影迷们激动的心往往被无情地冷却甚至石化。但是,本片的出现,像一道耀眼的光芒,足以点燃电影爱好者们所有的期望,即使整个好莱坞从此陆沉消失了,我也不会遗憾。说这话之前,我想了好久,但我觉得这不是头脑发热的浮夸我是在经过一个月的冷却之后真的如此认为。我从来不认为诺兰是什么电影大师大师是一种一生成就的总结,诺兰还没积累到那个程度但他是个不折不扣的天才;更不可思议的是,这个天才一点都不锋芒毕露,他在所有作品中表现出的那种沉稳气质,超越了“天才创意”的层次,是一种天才般的“掌控力”。他对于那些通常不引人注目、但同时又对加强电影体验有突出作用的细节的把握,令人匪夷所思。比如,你可能在无数动作片中看到过无声手枪,但你足够细心的话,必须会发现片中男主角使用无声手枪射击时多了个你没见过的动作;更确切的说,他是多了一个抓弹壳的动作为的是避免弹壳落地暴露行踪。如此简单、对于隐秘行动来说却绝对必要的战术动作,一向被以专业为目标的动作类型片忽略了(至少我从

来没见过),而本来只就应精通电影语言的诺兰却注意到了。类似这种绝大多数观众都不会在意的细节,其实体现的.是一种超凡的眼光与专业精神:电影本质上是虚的,是梦,但你带给观众的体验,务必是尽可能的真实。《盗梦空间》完美地做到了这一点。

有很多人赞扬过诺兰像这个大师那个大师的,例如听到最多的是说他像库布里克。我个人不这么认为,库布里克每部作品中都关注并追求的人文关怀与思索,在诺兰的作品中表现得并不突出。我觉得诺兰更像奥森威尔斯(OrsonWelles)个性是当我了解了《公民凯恩》(CitizenKane)在电影创作手法与理念上的革新好处之后,我觉得新旧两个天才的思维有些重叠,这种景象让我激动之外还有些感动。

《盗梦空间》与道德焦虑 第3篇

关键词:潜意识,自我,压抑,超我,道德焦虑

《盗梦空间》(英文:Inception)———这部必将走入经典系列的影片,在我国上映以来,其喝彩、掌声、鲜花经久不衰。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也对其艺术效果进行了赏析。其视觉效果不逊色于《变形金刚》,更为可贵的是它给了我们久违的思考的空间和探索心理奥秘的可能。尤其是其完成任务的心路历程———即道德焦虑的产生及克服的过程。

一、弗洛伊德的道德焦虑及压抑理论

焦虑是痛苦的情感经历。它警告自我已处于某种危险的境地。对于道德焦虑来说,危险不存在于外界,不是身体创伤或丧失某物。而是恐惧本身。是负疚或者羞愧的感觉,是做了或者想了违反良心的事,而没有受到来自超我的惩罚的焦虑。这种焦虑,由于压抑机制的作用,在意识层面上是不容易觉察的。可“压抑”的自我保护并不是万无一失的。被压抑的记忆和感觉会在我们最不经意的时候,如被催眠、自由联想,尤其是梦中会突破自我的束缚,跃入到意识层面,左右我们的行为和决定。事实上,负疚的感觉可以变得非常难以忍受,以至于有的负疚者为了排泄罪过,获得宽慰,竟会故意做某种坏事,去引来外界对他的惩罚或者破坏他的行动计划。

二、道德焦虑在《盗梦空间》中的体现

柯比曾和爱妻莫尔一起探索梦境,并在梦境中留恋,莫尔在梦中梦的递进中混淆了现实和梦的界限,迷失了自我。为了把莫尔从沉迷的梦境中带回到现实,无奈的柯比将莫尔的图腾(一种他们自己发明的现实参照物)藏了起来,给莫尔植入了当下不是现实而是梦境的意念,可以通过在火车下卧轨,或跳楼等方式踢送回现实。可悲的是,最后虽然莫尔已经回到现实,但是她还是不能相信她当下的现实,在他们结婚周年纪念日之时,纵身跳楼殒命。至此,柯比的心中种下了挥之不去的内疚———道德焦虑。可以说,柯比至此受到了双重的惩罚。第一层是意识层面中外部世界的惩罚,莫尔自杀前有意找到了几个律师联名做出公正,证明自己是心智健全的,从而把自己的自杀归咎于柯比,借此逼迫柯比也通过自杀回到“现实”。为了逃避抓捕,他只能远遁他乡。第二层是潜意识层面的惩罚,柯比从此内心产生了深深的道德焦虑。这种道德焦虑总在关键时刻何机寻求报复柯比。于是,每次当他进入梦境,被深埋在潜意识里的负罪感便会无法控制地以各种形式出现,实施报复,如:第一层梦中出现的试图破坏任务的火车;几层梦中反复出现的孩子们的幻影;亡妻莫尔的幻影。道德焦虑对他实施最严厉制裁的应该是莫尔的幻象。潜意识里的妻子对柯比的态度、行为总是充满着怨恨与攻击性。柯比承受着来自潜意识的谴责与控诉,而在意识层面,由于压抑机制的作用,却浑然不知:柯比从不提及自己和莫尔的过去;面对斋藤对他能否完成任务的质疑,柯比只是回答去过混沌世界,但却对其和莫尔如何到达混沌世界闭口不谈;女建筑师追问其梦境内容,柯比躲闪回避;平时工作严肃认真,过于不苟言笑,神情严肃,举止僵硬,这些情形表面上塑造出一个精明干练的硬汉,而实际上却微妙地流露出他的严重的压抑倾向。柯比想尽快回到美国的孩子身边,但却没有展开一个很好的仪式和莫尔告别,他并没有获得真正的灵魂自由。每天晚上和她对话,进入到和她一起的梦中,这种沉溺令自己深陷于错误过去的痛苦中而不能自拔。而此时柯比真正需要的是一个郑重的心灵仪式来提醒自己,她的确已经离去。仪式只是为了告别,而不是为了忘却。因为事实一旦发生,就注定是我们命运中的一部分,我们必须接受这一部分,忘却既不能真正做到,也不利于心灵的康复。柯比的自我一直在试图忘却、拒绝、否认,以为用自己坚强的意志一定会克服一切困难。实际上,他却落入了心理学的误区———那就是,不要采取压抑的防御机制去处理心理问题和情绪,压抑充其量只能奏效一时,被压抑的焦虑和痛苦由于压抑而获得了一种反向的动力,终将突破自我的束缚,以多种方式,尤其是莫尔的影像的方式对柯比的意念植入计划进行破坏。

影片发展到最后,吃尽压抑苦头的柯比幡然醒悟,在女建筑师的帮助下,直面妻子的影像,告诉她关于自己对她的意念植入,关于内心承受的负罪感,关于自己对回归现实的向往与坚定。柯比选择的模式是:面对—倾诉—原谅自己—放弃完美—拥抱自己等自我接纳,尤其是接纳自己的错误的方式,释放了沉重的心理包袱,解除了道德焦虑对自己的惩罚和破坏。

我们总好说的一句话是:我要做一个全新的自己。这句话后面的潜台词是我要忘记不愉快的过往,要否定以前的自己,改掉自己的缺点。这种姿态和决心与电影中屡屡失手的柯比何其相似。也许你也会在某个不经意的时候跌倒,也许你也有一些不愿提起的往事,有一段惭愧不已的经历。没关系,发生的永远都不会忘记,不要压抑,不要刻意去忘记;要做到的或许不是立刻离开过去的你,而是要选择善待它(请允许我,允许你们自己称呼过去的你为它。)———真心地承认、原谅、接受、放开。惟其如此,我们才能更好地重新开始。就像影片最后的柯比那样,真诚地原谅自己,然后勇敢地对爱妻的影像说一句:I have to let you go.然后阳光地、健康地重新上路。

参考文献

[1].武志红, 《心灵的七种兵器》,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08

[2].卡尔文斯霍尔, 《弗洛伊德心理学与西方文学》, 湖南文艺出版社, 1985

电影《盗梦空间》赏析 第4篇

《盗梦空间》又名《奠基》。本片将带观众游走于梦境与现实之间,被定义为“发生在意识结构内的当代动作科幻片”。作为导演,诺兰已经因为《黑暗骑士》的成功而名扬四海,从《黑暗骑士》到《盗梦空间》,我们看到不仅是艺术与商业的超效能结合,更是导演个人风格的淋漓体现。

二、片名INCEPTION的词汇构成及理解

《盗梦空间》又名《奠基》。其它译名:《开端》、《全面启动》、《心灵犯案》、《潜行凶间》。在解释 inception 这个词之前,先看一下词组 take in 的一些意思:take in 1、让…进入,接纳,接受,吸收2、把…领入3、开始4、占得;圈进5. 欺骗,蒙骗6. 理解,领会,(在思想上)接受7. 去看,观看8. 注意到,看到9. 留宿,收留10. 包括,包含;正如 participate 表示 take part in 一样,对电影 inception 的理解,应该从 take in 全面去理解。词根cept 里的 t 是由拉丁语过去分词带来的。cap(t), cept, cip, cup 抓,取;印欧词根为 kap-。inception (cept 抓,取,incept=take in →take in hand,-ion名词后缀;take in hand 字面意思是抓在手里→得手,取到手,着手→开始→)n. 1. 开始,开端,初始2.(英)(旧时用语)incept(cept抓,取,incept=take in →在…取得→)vi. 1. (英)(旧时用语)(尤指在剑桥大学)取得硕士(或博士)学位2. 就职,上任vt. 吸收,摄取 电影 inception,译为《奠基》,显然是从“开始”这个意思转来的。

电影 inception 里,Dom Cobb 是一个身怀纯熟技巧的窃贼,不过,他和大多数小偷所偷取的东西不同,他专门盗取人类的思维。他利用人们做梦的时候,从他们的潜意识里盗取秘密。

三、剧情介绍

因为丧妻之痛长期受到精神折磨而不能自拔的科布,终于得到了最后救赎的机会。在听说盗梦者的手段之后,富可敌城的富商齐藤(渡边谦)决定秘密雇佣科布,对自己未来最大的商業竞争对手——亿万富二代小罗伯特?费舍尔——下手。与以往不同的是,科布需要完成的是一个被称为“植入(Inception)”的不可能任务。也就是说,他需要做的不是简单的窃取点子,而是要反其道而行之,往费舍尔的脑海中植入一个念头,且不留下任何痕迹。如果成功,费舍尔将“自愿”做出一个违背本意的选择,他家族的商业王国也会从此一蹶不振。毫无疑问,无论从技术还是从难度来说,这都必须是一次完美的犯罪。

庞大的计划,需要一支精英团队作战。科布的“盗梦梦之队”,包括老搭档亚瑟(约瑟夫?高登?莱维特)、教会科布盗梦基础的岳父迈尔斯(迈克尔?凯恩)、药剂师犹瑟夫、随时随地变形的伪装者厄姆斯……还有新近加入的建筑师阿莉阿德涅(艾伦?佩奇),个个都是精兵强将。当意念可以创造梦境、伪造身份、建筑城市,甚至打破并改写整个世界已知的规则,危险,也接踵而至……

四、INCEPTION关于梦的解析

Inception 讲梦﹐讲梦在记忆中所扮演的角色。剧中的男主角为高级犯罪组织工作﹐负责潜入人的梦中﹐引导对象在梦中交出秘密。终于﹐在某次执行任务时踢到铁板﹐钻入梦中梦仍然未得手﹐反而被对方邀请执行另一个任务﹕到对手脑中植入想法﹐所谓的“Inception”。学理上,梦有两种主要功能:帮助你复习你想记住的,和忘记那些需要忘记的。男主角的团队还有几个有趣的人物:负责建立梦境场景的“建筑师”、擅长在梦中变换身份的“关系人”(靠着暗示和控制对方思维﹐成为他心中熟悉的人物﹐以便在梦里演戏﹐对他说话﹐造成印象)、负责调配配方让众人坠入不同层次梦境的“化学家”﹐以及男主角身边一开始就有的伙伴﹐除了拥有一般特务都有的一切功夫﹐执行力一流外﹐还负责在出发前调查对方底细﹐以预测对方脑里会投射出什么状况。Inception就好象是玄幻小说,你必须接受它里面的无数天马行空的设定;但是它是最好的玄幻小说,因为在它的设定下情节无懈可击。所以首先要解释片中提到的所有设定:

1. 首先,片中一共有六层世界。如果我们把片子中小组计划的现实世界作为参照物的话,按照做梦依次向上分别是:现实世界,第一层梦境,第二层梦境,第三层梦境,第四层梦境,limbo(迷失域)。

2. 正常人活动在现实世界,做梦的时候在第一层梦境。如果要进入第二层梦境,也就是梦里的梦,必须要服用一般性药物。在服用一般性药物的情况下,要从梦中醒来(不管是第一层还是第二层)有两种方法:第一种就是所谓的‘kick’,也就是重力下坠的冲击。第二种就是被杀死。当然,等药物效果过期也是一种不是办法的办法。

3. 如果要进入第三层梦境,也就是梦里的梦里的梦,一般性药物就无效了,必须要加强型药物。但是加强型药物的副作用是如果在梦里被杀死不能醒来,而会进入Limbo(盗梦空间中的迷失域,是潜意识的边缘。死在迷失域会回到现实,但是失去意识。),所以只能用 Kick的方式来苏醒。一般情况都是在N层kick唤醒N+1层活动的人,但是如果在N层电击睡眠的人而在N+1层那个人同时主动kick,也可以唤醒N+1层活动的人。最后就是用这个办法把目标人物从第四层拉到第三层的。

4. 梦境的醒来只能逐层进行,也就是说,kick必须次第进行,在第三层梦境活动的人(此时在第一第二层梦境都属于睡眠状态)只能先在第二层kick醒了之后再在第一层kick才能回到现实,如果先在第一层kick则kick无效,也就是片中所说的‘miss a kick’。所以当侵入深层梦境的时候,每一层必须留人醒着负责kick。

5. 层与层之间的时间以12或以上的倍数延缓,台词有说现实世界的五分钟就是第一层梦境世界的一个小时,但是层次再向上时间延缓的倍数会增加,也就是超出十二倍,也就是说更慢,所以现实的几个小时在第四层梦境里将是几十年。

五、结语

盗梦空间影评 第5篇

我还记得电影在媒体试映之后就有无数影评人站出来猜测他能够获几尊奥斯卡小金人,到此刻看来大家的盛赞真不是偏爱诺兰,而是电影的确表现出了一部伟大电影所应具备的智慧。

从载体上,城市翻转堪称科幻片想象力的精华,旋转大战能够算作动作电影中独辟蹊径的典范,有几处插科打诨的镜头把幽默处理的恰到好处,剪辑师把打斗的运动镜头和汽车坠落的慢镜头穿插的自然流畅,配乐仍然用一如既往的高亢节奏渲染着时光的紧迫,所有这些技术层面的精彩看点溶于一体,无处不透露着诺兰对商业元素的恰当拿捏,完全是把观者的情绪玩弄于股掌之中。

然而诺兰绝不屑于纯商业的电影,看演员就能够明白,莱昂纳多的表演日臻完善,所表现出的内心的挣扎丝丝入扣;玛丽昂的演技毋庸置疑,电影里她的表演可谓层次最丰富,不一样的状态都表现得淋漓尽致;艾伦的表演空间不大,虽然还是本色表演,让人时不时想起朱诺,但是演技派的范已经无法掩盖了;渡边谦的表演不是很喜欢,但是想想说英语的成龙和说粤语的成龙表现得差异,这点也能够理解了。

当然,伟大电影的真正智慧还是表此刻拥有深邃的灵魂,在我看来,莱昂纳多不算是电影的主角,真正的核心是玛丽昂歌迪亚,因为在她身上所表现出来的才是导演想要阐述的一个颇富哲学意味的命题:什么是真实。玛丽昂是杯具的,她在梦中以为是真实,而在真实中以为是梦境,但是她又始终在寻找真实,在梦里和在现实的两次自杀都是寻觅的过程,我们也许要惋惜她最终在现实世界的死,但是如同电影结尾那个陀螺一样,谁会明白这是真实还是梦境?在观众看来,莱昂纳多是清醒的,但是如同《禁闭岛》里所描述的,他也不能决定是自我抑或是别人有精神问题,在《盗梦空间》里,我们也不能决定他是否生活在现实中。所以但愿他今年得个小金人吧。所以,电影里的梦和现实只是两个相对的空间,寻找才是真正现实存在的。

哲学是玄之又玄的,缥缈的抓不到,反而是微不足道的载体,更容易吸引我们的大脑,对于电影的思考最终还是归结到逻辑上来,电影环环相扣的梦境关系才是真正使其有无限的吸引力的东西,以至于当电影的最后陀螺旋转时,我还听到旁边有人在小声说“倒了!倒了!”。看完电影之后,我突然发现网上居然有各种各样的解读,读过之后又觉得都有不合逻辑的地方,当然我自我的解释也不是很圆满,但是随便写写,以资娱乐吧。整个电影太复杂了,只捡几个问题。

第一,为什么第二层梦会失重?当然是因为第一层梦在自由落体,但是艾伦说过:梦里的物理定律是能够自我控制的。那为什么还要飘着呢?因为防御者阻止了阿瑟引爆炸药,第一次穿越的时机被错过了(当然也因为第三层梦里的任务还没有完成,这是阿瑟想不到的,但是导演要想到),如果阿瑟恢复重力,防御者出现会很麻烦,而且搬运那些同伙也费力,所以倒不如打包了直接飘走。

第二,为什么要同时穿越?这中间有个原则是本层的穿越目的是为了唤醒下一层的梦,而不是回到上层,如此说来,在第三层用爆破穿越,使第四层的人醒来,那么如果没有第二层的穿越,醒来也会被炸死,直接进入潜意识层。而第二层用电梯穿越,如果第一层没有穿越,人从第三层回来的瞬间也会被电梯砸死,直接进入潜意识层,所以用同瞬间的穿越,使窃贼们直接从第四层回到第一层,等待现实的镇静剂过劲,然后一齐苏醒。当然那里面还有个问题,就是现实层和第一层梦里,药剂师都用了镇静剂,所以才出现这样的问题。

第三,为什么要电击富二代?那里涉及到一个问题就是潜意识层是一个独立的空间,能够从任何一层梦境进入,在这一层死去,能够回到任何一层存在的梦境,也能够直接回到现实,渡边谦和富二代是从第三层梦进入的,而莱昂纳多最后一次进入就应是从第一层,这个问题等等再解释。在潜意识层毁灭的时候,富二代和艾伦跳楼不是为了穿越(理由同上),而是自杀,回到一个存在心跳的梦境,于是回到了第三层,如果这时候不电击富二代,他很可能会回到第二层(第一层和现实到不了,因为用过镇静剂)。

第四,渡边谦死在那一层?当然每一层都死掉了,我觉得他最终死在第三层,因为最后的镜头的老态说明他存在的层次比较深,时光很慢,同上一个问题说到的,他能够从第三层进入,此时潜意识层被视为第四层,而莱昂纳多能够从第一层进入,此时潜意识曾被视为第二层。

第五,梦与梦之间的时光关系是12倍吗?如此算来,现实中飞机飞十个小时,第一层梦是5天,第二层梦是两个月,第三层梦是两年,第四层梦是24年,24年足以老到结尾那个程度吗?恐怕不行,况且渡边谦不是全部的10小时都在第四层梦里,所以那就应是一个几何级数的增长,如此算来,渡边谦不知过了几百年的艰苦生活了。

第六,为什么最终的莱昂纳多会比渡边谦年轻?这是最核心的问题,理解了,也便理解了整个电影,当然我的解释也不尽圆满,只带给一种可能也好。首先,在潜意识层崩塌的时候,莱昂纳多为什么没有离开?他的理由是寻找渡边谦,我觉得是托辞,下方会解释,其实渡边谦很容易被找到,我觉得他是在履行自我的诺言,留下和玛丽昂能够共度一段时光,到什么时候?到他能够战胜自我的潜意识,能够让幻觉顺其自然地消失。其次,渡边谦容易找到吗?当然容易,能够看到,每个人,每次到潜意识层都会先出此刻海滩,所以渡边谦就在海滩建立了自我的国度,这当然是莱昂纳多了然于心的。再次,既然容易找到,为什么不立刻回去呢?因为渡边谦在所有梦境都死掉了,只能直接回到现实世界,而现实世界用过镇静剂,所以只能等药效过去,这便是在第四层梦里时光流逝,渡边谦老去的原因。然后,为什么莱昂纳多还年轻着?他当然不会在一个梦里等待那么久,他能够回到第一层的梦里计算时光,然后再回到潜意识层里,带渡边谦回现实。如此说来,具体的过程就应是这样的,莱昂纳多留下战胜了自我,然后先找到渡边谦,在他的梦里种下陀螺的潜意识,以便再次出现的时候说服渡边谦一齐自杀,这是从电影结束时的台词推理的,如果你觉得渡边

谦口中的梦可能是之前的现实的话,那仔细回忆一下,莱昂纳多只是在发现镇静剂的恐怖时在渡边谦的面前用过一次陀螺,这恐怕不足以让渡边谦构成那么强烈的潜意识。这个时候莱昂纳多自杀回到第一层梦,当然时光允许的话也能够回第二层或第三层,但是回到第三层的瞬间,医院爆炸了,死掉,回到潜意识层;回到第二层的瞬间,电梯在气流的作用下碰撞,死掉,回到潜意识层,如此算来,只有第一层能够去的。但是这时,第一层梦境里的莱昂纳多已经和汽车一齐在水底了,阿瑟以前试图搬动莱昂纳多,但是没成功,所以他醒来的时候必须努力的挣扎了一番,成功与否不得而知,但是挣扎解释了他为什么最终出此刻渡边谦面前的时候脸上有瘀伤,而且神情恍惚,另一个结果是他计算了时光镇静剂失效的时光,然后死掉,回到潜意识层,用陀螺激发了渡边谦的潜意识,虽然此时的他已然有如神游。最终,渡边谦开枪杀死莱昂纳多,然后自杀,两人一同回到现实世界,和大家一齐睁开眼睛。

盗梦空间影评 第6篇

在这部风靡全球的《盗梦空间》新鲜出炉时,在某个不出名的电影网上看到它的简介中写道,观影对象,高级学者。高级学者?我当然不是。这部口碑和票房都尤其高的电影在最初被我排除在视野之外。

重新拾起对《盗梦空间》的兴趣已经是在其铺天盖地的好评之后。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在《蝙蝠侠前传:黑暗骑士》后以什么样的作品重新给观众带来惊喜。IMDB排名仅次于《肖申克救赎》和《教父》。而除了这些专业因素,我想看到,莱昂纳多和玛丽昂·歌迪亚的搭档会擦出什么样的火花。

两遍,基本是迫不及待的开始第二遍观看。就像那个电影网上说的一样,我这样的普通人在第一遍看完后真是有点似懂非懂,但是电影的成功之处在于,观众或许不能完全理解,但是愿意再花时间重新去看,而绝不是冗长枯燥的不愿意再看第二遍。这是编剧的成功,同时引用一句观众评价09年大热电视剧《潜伏》的话来形容《盗梦空间》的编剧,“这部剧的成功之处,在于它没有像其他电视剧一样把观众当傻子”,编剧并不是在向观众讲一个显而易见的故事,而更像是在告诉观众,来,这儿有个很有趣的故事,咱们来编完它。于是观众很自然的被带入。整个电影的节奏紧凑,抓住观众的思维便绝不放手。而托主题新颖的福,电影中穿梭于梦幻与现实之间的打斗也不像其他好莱坞大片一样让人生厌,反而让观众有了猜测是梦是真的念头。导演诺兰是个科幻制造者,在《盗梦空间》中的技术应用在我看

来无可挑剔,梦与现实的转换毫不生硬做作。自然的像是现实一样,而或许,梦就是现实。

作为非专业人士,我们对镜头运用无法做出专业评价,各种蒙太奇转换在我们眼中也只是让电影更好看的工具而已。电影精彩与否,我只是要看,这部电影给了我什么。

一部电影长久的关键是它所包含的精神内容,一个人的人生最关键是什么?The idea。莱昂纳多在电影里将人内心的信念形容成为世界上最顽强的寄生物。整部电影就是围绕着这个展开,无论是要盗取别人意识层里机密要文,还是Kob盗梦的最终目的回到现实,都是在与人内心的意念做斗争。人的意念是种奇怪的东西,它很脆弱,所以在电影里才有了造梦师这个职业,在人精神最薄弱的时刻便能够被任何人掌握你内心的真实想法。而它有时候又真的像顽固的寄生虫,挥之不去,如同电影里Kob在梦中挥之不去的逝去的妻子的幻影一样。让我来看,整部电影的中心矛盾并不是这支盗梦团队与雇佣公司的矛盾,不是影片中经常出现打斗的梦的主体与入侵者的矛盾。是现实与梦境,或者是现在与回忆。在由艾伦·佩吉扮演的Ariande开始着手担任新的梦境设计者时,Kob告诉她,不要拿自己的回忆来设计梦境,你会分不清现实与梦境。电影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我们感受到人思想意识的伟大吧,它能让一个人背叛亲情,能够让人沉溺在假象中数十年不愿回到现实。Kob给Mal植入了一个小小的思想种子,然后悲哀的发现,这个种子成长后的力量不是他能够控制的。

人的意识的力量能够强大到让人放弃生命,这是电影中Mal亲身

教育我们的真理。我们在很多时候又何尝不是愿意待在自己编织的假象中不愿意醒来?现实复杂残酷的我们完全不能招架的时候我们便会选择蜷缩在自己的思想里不愿意出来。现在社会上太多自闭症患者的出现了,不知道诺兰导演是不是也想借这部电影告诉他们,其实每个人都一样,会想要或在自己的梦中不愿意醒来。

但是现实终归是现实不是么?就像莱昂纳多和凯特时隔多年在《革命之路》中的出演让很多人破碎了《泰坦尼克号》中Jack和Rose的爱情美梦一样,几近不惑之年的莱昂纳多在《盗梦空间》里进一步告诉观众,我们是要回归现实的,为了一个女人跳进海里的情景不会再发生在一个成熟的人身上了。这也是导演诺兰想要告诉我们的。

电影中出现很多盗梦的情节,但只有一个线索从始至终的贯穿,Kob要回到他的现实,要从妻子自杀的噩梦中走出来。于是整部电影的各种情节就像是给我们解释,什么使他这样,为什么会这样,怎样能够解脱。开玩笑的说,或许电影的题目可以改成“一个梦的完全解释”。

你是否在深沉的梦境中不愿意醒来?还是已经不能控制的生活在被自己看做现实的潜意识中?不如学习电影中教给的方法,将自己全身心交付于自然进行一场kick,或者更快一点,当头一棒更能干净利索的回到现实。记着,要回到现实,这是关于梦境的这部电影教导我们的。

到 现

《盗梦空间》影评 第7篇

Inception就好象是玄幻小说,你必须接受它里面的无数天马行空的设定;但是它是最好的玄幻小说,因为在它的设定下情节无懈可击。所以首先要解释片中提到的所有设定:

1.首先,片中一共有六层世界。如果我们把片子中小组计划的现实世界作为参照物的话,按照做梦依次向上分别是:现实世界,第一层梦境,第二层梦境,第三层梦境,第四层梦境,limbo(迷失域)。

2.正常人活动在现实世界,做梦的时候在第一层梦境。如果要进入第二层梦境,也就是梦里的梦,必须要服用一般性药物。在服用一般性药物的情况下,要从梦中醒来(不管是第一层还是第二层)有两种方法:第一种就是所谓的‘kick’,也就是重力下坠的冲击。第二种就是被杀死。当然,等药物效果过期也是一种不是办法的办法。

3.如果要进入第三层梦境,也就是梦里的梦里的梦,一般性药物就无效了,必须要加强型药物。但是加强型药物的副作用是如果在梦里被杀死不能醒来,而会进入Limbo(后面解释什么是limbo),所以只能用 Kick的方式来苏醒。

4.所谓的Synchronize a kick(协同刺激),也就是说要在各层同时刺激才能把梦中人唤醒。比如说对于在第四层梦境活动的人需要在第一至四层同时Kick(刺激)才能使其在第一层苏醒;如果只在第三和第四层Kick(刺激)则其会在第三层苏醒;而如果中间有某层没有同时Kick(刺激),比如只在第一,第二和第四层Kick(刺激)或者只在第一和第二层Kick(刺激),则活动在第四层的梦中人不会苏醒,这也就是所谓的Miss a kick(错过刺激)。所以当片中小组计划侵入深层梦境的时候,每一层必须留人醒着负责Kick(刺激),而且用音乐的结束来协调同时Kick(刺激)的时刻。

5.层与层之间的时间以大约二十倍的数量延缓。在台词中给出的约数是现实世界十小时的航班,在第一层梦境是大约一个星期,在第二层梦境是大约六个月,而在第三层梦境是大约十年。

6.Inception的片名,直译是开启,在电影里面是一个盗梦术语,不是指在梦中偷窃情报,而是指把某种想法植入目标人物使得他觉得这想法是自己本来就有的。而Inception必须至少要在第三层完成。这是有原因的,我们可以在片中目标人物的梦中看到,第一层梦境很浅,意识很多,是整个城市,第二层是一个酒店,到了第三层只有白茫茫大雪里的一个堡垒。在意识越少的梦境里面植入效果越强。

7.每个梦都有一个梦主(Dreamer),他和别人分享自己的梦境。梦境中的场景可以由专门的设计师设计然后告诉梦主的,所以设计师不一定是梦主。理论上来说进入这个梦境的人都会带来自己的一些意识投影,但是除了目标人物之外其他人都知道自己在做梦所以意志不会被迷惑。而设计师设计的梦境不能太离谱有不现实的场景,否则目标人物就会意识到自己在做梦,他的投影会对侵入到他梦境的其他人发动进攻。当然,如果目标人物的投影是经过特殊防盗梦训练的话,即使梦境场景很真实侵入者也会被投影围攻。

8.迷失域(Limbo)不是一个梦境,也不因人而异。只有在服用加强型药物而且又在梦境中死去时才能进入。Limbo里面时间无穷尽。而且这个世界里只有之前到过这里的人留下的一些场景碎片,在日本人去之前只有leo夫妇到过,所以开头结尾日本人的迷失域里的房子和之前leo对他进行盗梦时给他造的一样。

进到迷失域里面如果死亡会回到现实,但是问题是在迷失域记忆会丧失记不得这种方法,所以进入迷失域是不得已的选择。

9.梦可以嫁接。也就是说A,B进入C的第一层梦境(这一层的梦主为C)之后B可以带A进入B的第二层梦境(这一层的梦主为B)。

设定大致就是这样,下面我们来看情节。

按照时间顺序,首先是leo和他女人的事情。这两个人是梦境世界的先驱者,当年结婚时许诺要一起变老,对于梦境世界的共同追求使得他们在自己身上试验。他们在实验中进入了女人为梦主的第四层梦境。人的第三层梦境世界东西就很少了,第四层更是什么都没有。因为只有两个人实验所以前面几层没留人不能帮他们kick,而由于时间延缓的效应,在现实中入睡一天在第四层就是五十年。所以他们在第四层梦境世界中携手共老,闲暇之时只有随便创造东西玩。五十年之后他们在梦境中老死了。以为他们是服用了加强型药物的,所以双双进入了Limbo迷失域。迷失域中女人贪恋着无时间尽头的厮守就认为这是现实,不想回现实,而leo却想着自己的孩子想回现实。最终说服了女人和他一起卧轨自杀,他也不确定这样就能从limbo脱身,所以自杀前把怀疑一切,尝试一切的想法灌输给了女人,这是他的第一次inception。在迷失域自杀之后,他们回到了现实,可是那个inception的副作用产生了,那就是女人开始怀疑现实其实是梦境,认为只有死亡才能脱离。于是女人自杀而造成是leo杀的假象,终极目的是想让leo也被处死这样可以一起脱离梦境。可怜leo只能抛弃了孩子们而逃亡国外。而leo的潜意识里面充满了他老婆的影子(就是shade那个角色),只要他再从事设计梦境的工作,那个他妻子模样的影子(代表了他潜意识里的悔恨和对杀死妻子梦境工作的怨恨)就会出来坏事。

(leo和妻子经历了第四层梦境和limbo两个世界,最明显的证据是在limbo卧轨自杀回到现实时两人都是年轻的,而在第四层梦境两人有老年的样子。)话说leo在国外随便接盗梦的工作,接到了一个窃取日本大亨情报的工作。这就是开头的枪战戏,也是简单的梦中梦,所以这里只有一般性药物,梦里死了立刻就醒。结果团队的设计师先出错在梦境中穿帮,然后又在现实中出卖了他们。日本人却看重他的能力,反要雇佣他进行inception:让竞争对手公司年轻的掌门人切分自己父亲留下的基业,许诺他可以让他回国看孩子。所以他找了新的设计师小女孩和新的团队。对于inception的计划是在年轻掌门人心中播撒对于父亲的好的印象。leo在讨论中提到说反面的东西会产生正面的影响,如果年轻掌门人恨父亲的话,反而会把企业做好来证明自己比父亲强。

这次Inception的地点选在悉尼飞往美国的十小时航班上。这对leo来说不成功便成仁,因为他在美国因为谋杀妻子被通缉,而日本人许诺说只要他完成任务就会在飞机上打电话解决这个问题。

一进入年轻掌门人的第一层梦境就出了问题。这个人被其他盗梦专家训练过,梦境虽然是小女孩创造的,但是目标人物的意识会化身武装人员对异常梦境里的人物进攻。更重要的是这次inception要在第三层梦境实行,而leo之前并没有把加强型药物的副作用给大家说。这时候只有华山一条路完成任务了。印度人留在第一层负责kick,他们进入了第二层的酒店,小帅哥留在第二层负责kick,其余又进入了第三层梦境的雪堡,目的是让年轻掌门人自己见到他们设计出来的父亲而接受想法。就在即将成功的时候,leo的妻子的影子再次出现搅局,开枪击中了年轻掌门人,这时候年轻掌门人没死,只是昏迷,情急之下,小女孩提出把年轻掌门人嫁接入leo的第四层梦境,在那里用‘kick’,加上第三层的电击把年

轻掌门人唤醒。于是,小女孩和leo进入leo的第四层梦境,在那里小女孩把年轻掌门人kick回了第三层梦境(同时第三层有人对他的身体电击)。在雪堡深处,年轻掌门人听到了设计中的父亲的最后遗言:I am disappointed that you tried…(意思是我对你极力想试着成为我这样的人很失望),也就是说让他作他自己别管公司。打开保险箱之后他看到的是自己最珍爱的和父亲照片中的纸风车,对父亲愧疚之下自然会实现同样在保险箱中的伪遗嘱分拆公司。到这里inception的任务圆满完成。第三层梦境世界的爆炸kick,第二层的电梯kick,第一层的落水kick同时进行。小女孩,小帅哥,印度人等人成功脱险到第一层。只有日本人死在了第三层梦境世界,所以跳过第四层直接进了迷失域limbo。

与此同时,leo在第四层梦境世界终于狠下心来杀死了妻子的影子,也在争斗中被影子刺中身亡,同样来到了迷失域。在这里他见到了日本人,并且说服他用枪杀死leo然后自杀而双双回到现实。

(从梦境世界到limbo记忆会不太好使,所以leo说他忘了第一次进迷失域之前和妻子在第四层一起老去的事情,他第二次进迷失域见日本人的时候也想了半天才想起来来的目的——日本人回不了现实不能实现许诺的让他回家的报酬了。)

至此,leo的心结解开,他的对妻子死去的悔恨因为回忆起了和妻子在第四层梦境世界白头到老的幸福而被冲淡。日本人在飞机上醒来后也兑现了诺言打了电话解除了他的通缉。

最终的结尾是开放性的,陀螺不知道停没停,但也无伤大雅。假如这作为参照的现实的确是梦境的话,那也只不过把六层世界变成七层。如同电影中出现多次的循环封闭上下楼梯一样,电影中的多层世界也不过是增加了维度的莫比乌斯圈,1到2到3到0到1到2到3到0……..如此往复。

如果对我的解释或者其他地方有疑问的话请回帖。我会编辑更新。

盗梦空间英文影评

盗梦空间英文影评(精选7篇)盗梦空间英文影评 第1篇盗梦空间英文影评In a not-too-distant future, no one’s secrets are safe,...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