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与室内设计
地域文化与室内设计(精选12篇)
地域文化与室内设计 第1篇
1 地域文化
园林文化是人地相互作用的产物。特定的地理环境、人群, 以及特定人群对特定地理环境的适应和特定的利用方式, 形成了特定的文化形态, 这一文化形态继而也影响到特定环境中的园林形式。地理环境是区域性的, 文化也必然带有区域性的色彩, 因此世界上才形成了风格各异的文化及园林形式[1]。
文化是历史的积淀。但技术和生产方式的全球化, 愈来愈使人与传统的地域空间相分离, 地域文化的特色日趋式微。标准化的商品生产致使景观环境趋同, 景观文化的多样性遭到扼杀。提倡景观设计向地域文化的回归, 尊重地区传统赋予景观的特殊性和丰富性。
2 地域文化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表达
2.1 传统文化
地域传统文化 (包括自然和社会历史) 及其人文精神的个性, 是一个 (或大或小的) 地域的民众在长期的生活、生产、交流、传承, 以及与自身相异的力量抗争的历史过程中的积淀, 也是一个地域及民族在行为习俗和价值观念上相互认同的基础。它们又是地域文化面对外域文化与其进行交流的基础和进行冲撞或竞争的依托[2]。
路易斯巴拉甘是20世纪世界上最重要的景观设计师和建筑师之一。他具有强烈的地域文化意识, 其作品源自于对墨西哥丰富的本土文化传统所作的耐心研究与理解。巴拉甘认为, 缺乏地域差别和民族文化传统的国际风格会毁灭文化的个性和品味。他本人一直致力于从本国乡土文化中找寻设计的源泉, 把景观设计与墨西哥的传统文化紧密相连。巴拉甘的景观设计作品色彩和质感丰富, 来自于墨西哥建筑传统的拉毛墙面、土坯砖瓦、木梁, 甚至水都是他的构筑元素[3]。巴拉甘的实践证明, 在吸收民族传统和外来经验时, 不可生搬硬套, 不能指望在他人的方案中找到直接的解决办法, 继承传统不是简单的复古和拼贴。只有通过吸收传统的精髓, 加以转换, 使之地方化, 并适应现实生活, 才能得以实现。
清华大学朱育帆先生设计的北京金融街北顺城街13号四合院更新改造项目取名“与谁同作”, 苏轼《点绛唇》词中写到:“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设计者通过巧妙的手法将“清风”、“明月”和“我”转译:设计中采用圆形磨砂玻璃盘, 简明的具象方式诠释“明月”;“风”的表述则通过栽植竹子, 借助其在风中沙沙作响来含蓄的表达;对“我”的阐释则是通过在庭院碎石铺地中横卧一块北京房山石, 借助中国古典园林中的“以石为君”的典故。在继承中国传统文人园林儒雅风格的基础上, 适应城市新的生活方式, 同时具备现代、简约和质朴的时代气质, 从而营造新文人园林的场所精神, 以继承和发扬地域特色[4]。
对于巴拉甘等立足于本土文化的景观设计师而言, 他们需要对熟知的传统“方言”进行再阐释, 从而透过表面的形式去探索地区文化的内在精神实质, 重新赋予其新的生命力。
2.2 传统民俗和生活方式
传统民俗是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行为观念联系最为密切的一种基本文化因素。一个地区中世代传袭、连续稳定的行为和观念形成了这个地方的传统习俗, 它反过来又影响着现在人们的生活。一个地区特有的生活习俗, 是地域性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这些生活习俗的不同特点也常常反映在景观上, 向我们诉说着当地的社会文化传统, 对它们进行深入的研究, 能使我们对公众的真正需求有一个真实的认识。
“加州花园”的出现, 更多的是由战后美国社会生活发生的深刻变化而引起的。在经历了超过10年的大萧条和战争之后, 美国经济得到复苏, 中产阶级日益扩大, 收入逐渐增多, “核心家庭”成为普遍的家庭单元, 生活更加随意和不拘礼节, 轻松休闲的加利福尼亚生活方式充分的繁荣。一大批美国人从农村和小城市迁移到大都市和市郊, 在气候温和的西海岸地区新的城市定居点, 社会生活的新形式自然而然的发展了, 以丘奇为代表的加州学派景观设计师通过设计带有露天木制平台、游泳池、不规则种植区域和动态平面的小花园迎合了社会生活的变化, 创造了户外生活的新方式[5]。
2.3 地区产业历史传统
城市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更新和改造的动态过程, 在这种新陈代谢的过程中, 如何对待现存的旧工业建筑是一个现实的问题。在产业类历史建筑及地段中, 蕴含着大量的历史信息和记忆, 对其实施改造的环境景观设计中, 应利用原有场所特征, 并根据新的功能定位对其进行新的塑造, 使之适应新生活的需要, 从而使一个活的地区产业历史传统的价值得以延续和发展。
对工业区的改造就是延续城市发展的连续性, 延续工业区所特有的工业文化氛围, 使人们充分认识、利用其潜在的文化价值、经济价值、生态价值, 并注入新的现代的社会标准, 人们在获得自身使用要求的同时, 也得到了与历史进行对话的机会。
1994年开放的由彼德拉兹 (Peter Lats) 设计的杜伊斯堡北部风景园, 坐落于德国杜伊斯堡市北部, 面积约200hm2。当具有百年历史的钢铁厂于1985年关闭后, 基地上各种老工业厂房和无数构筑物很快被淹没在野草之中。拉茨面临的最关键和棘手的问题是, 工厂各种遗留物大量存在, 如庞大的建筑、矿渣堆、烟囱、水渠、铁路、桥梁、鼓风炉、起重机等, 设计中是将这些无用的构筑物视为一种包袱或垃圾, 花费大量金钱去处理, 还是将之视为一种可以再利用的元素, 有效地处理和应用?拉茨选择了后者。其设计是以对工业传统的继承为基础的, 旧铁轨路基被保留作为一种大地艺术作品, 并将其发展成为一片草坪区域。钢铁厂的炼钢炉等一些构筑物也被保留下来, 提供人们攀爬远眺的机会, 大型的混凝土构筑物则可以作为攀援爱好者的运动场地[5]。设计师从未试图去掩饰或篡改历史, 建筑和构筑物都作为工业时代的纪念物保留下来或被有效的再利用, 而未被任意的改造或歪曲, 原有植被被保留, 荒草也任其自由生长, 可利用的废弃材料得到尽可能的再利用, 秉承了工业传统和地区的传统环境, 体现了设计师对历史的尊重和科学理性的态度。
3 结语
中国地域辽阔, 民族众多, 历史久远, 所以中国文化不是一元的, 而是多元的, 是由各具特色的当地文化共同组成的, 因此, 我们不能满足于在景观规划设计中体现泛泛的中国文化, 要有地域意识, 挖掘当地历史人文, 体会当地日常生活, 营造符合当地文化的景观, 用最新的技术和信息手段来诠释和再现一个古老文化的精神内涵。只有准确把握住所在地域外在和内在的景观特征, 才能创造出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文化景观, 才能构建起高质量的中国文化景观体系。
参考文献
[1]凯瑟琳.斯莱塞著, 彭信苍译.地域风格建筑[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1
[2]张彤.整体地区建筑[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3
[3]谢工曲, 杨豪中.路易斯·巴拉甘[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3
民族地域文化的营造与设计 第2篇
本文对现代设计艺术概念作了阐述,结合国际上发达国家对设计学科的`新定位、新发展,以及近几年日本在地域文化设计实践中取得的显著成就,从科学的角度论证了在中华民族地区开展地域文化设计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并提出了地域文化设计活动中创造“人-物-环境”体系的设计原则.
作 者:宫崎清 李伟 作者单位:宫崎清(日本千叶大学教授)李伟(四川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成都,610064)
刊 名: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PKU CSSCI英文刊名: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1999 “”(6) 分类号:G03 关键词:设计 日本经验 地域文化 中华民族区域★ 描写地域人文的作文
★ 地域文化与室内设计的论文
★ 浅议大学语文与人文素质培养
★ 阿拉伯寓言故事:时世与民族
★ 人文读后感
★ 人物与环境说课稿
★ 环境与人生作文
★ 城市与环境夏令营范文
★ 环境与发展作文
会展设计的文化与地域性特色的分析 第3篇
关键词:会展设计;地域文化;特色分析;文化内涵
会展设计是一门新兴学科,会展不仅体现着专业性设计思维,更立足于民族地域文化特色,通过会展设计的艺术性与科学性、功能性的结合可以使会展艺术呈现出多元化与特色化特征。会展设计不仅可以满足现代市场经济发展需求,使人们消化观念发生转变,更能透过会展设计展现出地域文化魅力,推动该地区文化与经济共同发展。下面将对具体内容进行分析与论述。
一、文化与地域特色内涵
文化是一种社会形态,与客观事物不同的是用真理与道德指导人们对生活中的事物进行选择与判断,促使社会各成员之间充分交流与沟通,更作为一种符合在政治、经济中发挥着联动作用,在社会生活中获得更高自由。文化不仅与经济、政治存在联系,与地域也存在互动,地域间差异造就了不同文化差异,多民族与多时代文化发展出多元文化,任何一个地域、一个民族均反映着一个时代的特定文化精神与内涵。不同民族都有各自的民族精神从而形成了地域性民族文化。中国的文化是56个民族共同形成的,在不同时期吸收其他国家先进文化形成多元文化,中国文化是中国历代人民共同创造的无形精神文化成果,其中蕴含着各种思想与观念,是现代文明产生与发展的根基。我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区在劳动、生产中形成了特色地域文化,既按照自身规律发展,又能不断吸收外来先进文化,体现着中国文化的包容性与兼容并蓄。通过文化传承与积累,按照地域划分出中原文化、齐鲁文化、吴越文化以及巴蜀文化、楚文化、岭南文化、西域文化等,体现着中国地域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1-2]。
二、文化与地域特色的会展设计原理
(一)会展设计的创意思维
首先对设计对象进行分析。会展创意要符合大众需求就要建立在展品相关资讯的了解与获取程度上,将其作为传播依据,更是诉求与资讯间媒介。然后,将会展参观对象定位准确。明确选择什么样的群体宣传,确定会展活动的诉求对象,比如,车展诉求在于娱乐与品牌号召力,房展在于获得房产资讯。最后,将会展主题确立,在了解了设计对象与诉求对象后需要制定会展主题。会展展品的推广包括产期战略与反馈两方面,将此作为出发点,将会展展品与结构、表现技巧、媒介的选择等内容确定下来。
(二)会展设计的构成
会展设计分为展示形式与展示内容两种,内容占据主导地位,但形式却是基础,两者缺一不可,均能够对展示的主题进行陈述与展现。会展内容要素包括人物、环境、历史背景与事件,需依据主题选择代表性的、典型的展品,会展内容与形式共同形成了会展主体。
三、会展设计中营造文化与地域性特色的方法
(一)会展展示场馆的文化与地域特色体现
会展展示场馆是会展活动开展的基础与条件。现代化会展活动场馆的选择考虑到很多内容,场馆需要具备建筑形态,比如,世博会作为世界建筑博览会,集中体现出了人类文明展现的文化形态,通过建筑传达出来。我国有56个名族,不同民族间文化与地域特色千差万别,且自然环境不同,历史文化迥异,比如,黄土高原居住窑洞,蒙古地区草原上有蒙古包,闽南的土楼、西南少数民族的吊角楼等,这些建筑形态均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展出,体现着不同地域文化特色[3-4]。
会展活动中,建筑场馆不仅有着提供空间场所的作用,对展会来说更是一件巨大的展品,这一展品集中体现着此次活动主题与内涵,起着地标的作用,对传达展示活动相关信心有着重要作用。中国文化兼容并蓄,且具有包容性,为宗教发展与传承创造了条件,各种宗教文化相互碰撞、交融。以颐和园为例,整个园区中各个宫殿式的建筑林立,组合排列,体现着儒家学说与封建秩序,尤其是昆明湖中三座仙岛的设置,体现了道家长生不老与天人合一的思想,万寿山顶的宗教建筑寓意着佛祖保佑[5-6]。中国建筑朝着开放化、多元化方向发展,通过不断向其他民族与国家学习,影响着中国文化,更影响到周边的朝鲜、蒙古、越南等东亚国家,形成了以中国建筑为核心的东亚建筑文化。
(二)会展展览空间的文化与地域特色
在会展设计中,展览空间的各个组成均体现着文化与地域特色,会展空间虽然是虚拟的,但是空间大小、形态被周围事物的功能所影响,在“无形”空间中体现着“有形”,在没有空间感的情况下,围合物也将失去其存在的价值。会展展位由展品内容与展示道具组成,下面对展示道具与展示场景对文化与地域性特色营造的过程进行介绍。
1.会展展示道具设计对文化与地域性特色的营造。展示道具是会展活动必不可少的硬件设备,包括照片摆放道具、照明道具、空间构成道具等,在会展设计中,道具包括展台、展柜与展板、地台等部分。大部分展示道具作为承载展品的器具,对展品进行保护与承托,更可以用来烘托气氛。运用展示道具营造并渲染地域特色,可以将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器具直接展示在展会中,作为一种简单的装饰手段。比如,唐三彩、景泰蓝等工艺品展示道具,可以将其放置在花台、长案、条几或者博古架上,使用落地式花罩或者传统文化特色的屏风进行空间分割,可以营造出一种古朴、沉稳的、自然的气氛,将唐三彩与景泰蓝工艺品的内在、外在特质完美的展现出来,与展示主题遥相呼应,从而体现出文化与地域性特色。在对会展展示道具设计过程中,需要合理运用色彩与造型设计,从而将渲染与烘托气氛增强,更好的营造文化与地域性特色。比如,在2006年的山东(国际)文化展业博览会上,形象墙以泰山的形式呈现,组建出具有地域特色的展示空间,同时在其中加入了民间皮影元素,使整个空间具有文化气息。在第二届农业博览会中,四川省展位中将竹子作为展示道具,搭建出一种极具乡土气息的空间,门楼、展台均使用竹子搭建,体现着浓郁的地域特色[7-8]。
2.会展展示场景对文化与地域性特色营造。会展场景由展品与展示道具构成,场景是空间的客观存在,会展虽然是物质形态的,但依然富有情感与内涵,体现着文化精神与审美情趣。会展设计的艺术性也是通过空间、展品与时间传达,共同营造一种传播信息的环境,可以烘托会展信息,还能对展品信息进行提炼。比如,安徽省博物馆陈列文房四宝,体现着浓郁的文化气息,设计者使用明代的家具作为道具,对展示场景高度还原,还在其中搭配了对联与古代字画,营造出一种古代文化墨客书房的场景,分割空间使用到了木质屏风,空间使用棋盘、古琴装点,以很好的烘托气氛。
此外复式展示场景也能营造文化与地域特色。在使用空间对空间气氛渲染、烘托时可以应用古代陶器烧制坊的复原方法,在一个特定场景中,复原式场景展示更能营造一种身临其境感,再使用道具复原场景,可以更好的塑造出一种与观众产生情感共鸣的环境与背景,通过这种方法不仅可以展现文化与地域特色,还能更好的进行信息传播。比如,上海标准性建筑物——东方明珠,该塔底层为上海城市历史发展陈列管,展管由展具、模型、沙盘、物态展品复原后构成,还原了老上海的生活面貌,集中展现了上海发展历程。
(三)会展空间装饰设计对文化与地域特色营造
会展活动会依据主题与活动需要对各个空间进行重点的艺术装点,这些空间在应用装饰手法改造后,不仅可以契合主题与展示内容,更能够刺激观众感官,产生视觉冲击,增强参与兴趣。比如,2000年的汉诺威世博会上,中国展区在建筑造型上很难集中展现出民族精神历史等文化特质,设计师采用大型长城喷画与特色场景、纹样装饰结合集中体现出了中国文化地域特色,然后采用透视法使平面更加立体,使整个空间具有恢弘大气之感,增强了人们攀登长城领略北国风光,体会中国文化的欲望。而在侧面则是京剧脸谱,通过浓重的色彩与线条有着强烈的视觉冲击感。摆放各种青铜器,象征着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文明,这些均作为重点装饰手法出现在展会中,弥补了建筑文化特性的不足。
色彩也是会展设计中空间装饰的重要体现,通过对色彩表象进行提炼与加工不仅与会展主题贴合,还能与会展空间主色调呼应,充分利用色彩装饰来展现出更加浓郁的文化地域特色。比如,黑龙江省展区将“雪”作为基本设计元素,在主色调上以白色为主,会展空间与展示道具均与这一主色调呼应,以雪花造型对空间进行装点,使产品得到更全面的烘托,体现着北国瑞雪兆丰年的祥和气氛,更加惹人遐想,给人一种回归自然、自由洒脱之感。2006年的山东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中,以蓝色作为此次战略的主色,因为蓝色代表着临沂的蓝色经济与沂水文化,而黄色造型则代表着蒙山文化,两种颜色相互映衬,共同组成临沂文化与地域特色。在运用色彩进行渲染与烘托气氛过程中,还需要配合展台造型与恰当的光线,各种要素之间相互映衬、协调,才能将空间气氛感增强,达到预期效果。
四、结语
本文主要结合文化与地域特色内涵介绍了会展设计营造文化与地域特色的方法,可见,会展展示场馆、展览空间、空间装饰设计均是营造文化与地域特色的关键要素,均能够通过合理的设计与安排体现出浓郁的地域特色。当代会展活动表现文化地域性特色还需要加强展示方式与技巧的运用,为各种文化与氛围的营造创造良好条件,更好的展示中国源远流长的地域文化。
参考文献:
[1]徐蕾.文化视野下的城市公共空间地域性特色设计表现[D].武汉理工大学,2013.
[2]吴晓媚.会展设计中营造地域性特色的方法研究[J].明日风尚,2016,(06):13.
[3]谢敬颖.地域性文化在景观设计中传承与发展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0.
[4]陈亚婷.会展设计的文化与地域性特色研究[J].科技展望,2015,(25):261.
[5]石少平.地域文化特色的会展设计重要性研究——以南宁举办的中国—东盟博览会为例[J].工业设计,2016,(02):66-67.
[6]赵剑峰.会展建筑广义地域性创作探析[D].西南交通大学,2010.
[7]鲁晓丽.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中的中原文化特色研究[D].郑州大学,2010.
[8]瞿竞,晏红.地域文化在现代商业会展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商业时代,2012,(21)1:142-143.
作者单位:
地域文化与室内设计 第4篇
关键词:地域文化,设计教育,传承与创新,湘东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日益多元化,地域文化需要通过审美提炼与创新设计才能得到更好地传承,现代设计教育需要建立属于自己的文化身份就需要从地域文化中吸取足够的养分。在当今世界文化语境中,地域文化发挥着重要作用,这是世界上各个民族共同追求的目标。湖南省委于2010年2月印发了《湖南省文化强省战略实施纲要(2010-2015年)》,全面落实党的十七大关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任务,将发展先进文化与弘扬湖湘文化并举,为全省社会经济发展创造条件。本文以湘东地域文化为例,探讨地域文化在现代设计教育中的传承与创新,助力城市文化建设,不仅要体现自身地域文化特色,还要合力形成区域文化的浓郁氛围和整体品牌影响力。充分挖掘地域文化中特有的元素和亮点,将其与现代设计教育相结合是一种共同发展的趋势,也是城市文化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推动力。
一、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现代设计教育的责任与使命
目前,我国的现代设计教育发展中呈现出盲目的国际化追求与民族特色失落的现象,从改革开放这几十年的发展来看,并未形成中国特色的现代设计教育体系。其实要形成本国现代设计教育的民族个性,最终的根基还是中国本土文化,就必须将其融入到现代设计教育过程中,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中国优秀的本土设计人才。我们从屡获国际大奖的景观设计大师俞孔坚先生和建筑设计大师王澍先生的设计作品中不难看出,深深的乡土情怀和地域文化印记根植于现代设计当中并得到广泛的认同。平面设计大师靳埭强先生的许多设计作品将中国传统水墨文化、禅宗文化进行提炼,结合新的现代设计手法,创造出新的审美风尚。各地独特的地域文化都应成为相应城市形象面貌特别是文化建设的重要考量。日本著名设计师福田繁雄说过:“在中国做的设计应是与中国的生活文化密切相关,对中国的经济和产业有所助益、有所贡献的设计。”从这个意义来讲,我国现代设计教育对地域文化的传承以及向世界推广本国地域特色文化有着重要意义,对于自身需要承担的对地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的历史使命应该有着清醒的认识。作为设计教育工作者,在专业课程中引导学生将地域文化作为创作源泉,不仅可以激发学生更多的设计灵感,而且也是对地域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重要途径。
二、湘东地域文化概述及其审美启示
湘东地域文化内涵丰富,源远流长,是湖湘文化的中心,地处湖南东部罗霄山西麓、湘江沿岸及以东,濒临江西的狭长地带,从北至临湘、南至汝城,即以株洲为中心,包括株洲全域和长、潭、衡、岳的大部分区域,具备相对独立的自然地理环境并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从炎帝开始至今盛而不衰,贯穿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始终。其中有大溪文化遗址、龙山文化遗址、马王堆汉墓遗址、醴陵沩山窑群遗址以及闻名于世的茶陵野生稻等众多的古代文化遗存;还有以岳麓书院、江书院、东山书院、渌江书院、光石山书院为代表的书院文化;以宝宁寺、云岩寺、灵岩寺、空灵寺、资福寺为代表的包括佛教、道教、基督教在内的宗教文化;以炎帝陵祭典、醴陵釉下五彩烧制技艺、攸县山皮影戏为代表的民俗文化;以茶陵县工农兵政府旧址、平江起义旧址、毛泽东同志考察湖南农民运动旧址——醴陵先农坛为代表的红色文化;以轨道交通、通用航空、新材料、制药、陶瓷为代表的工业文化。
这些地域文化多彩,厚重,特色鲜明。譬如,攸县山皮影造型线条流畅,人物形象外简内繁,具有均衡对称、花纹繁复独具湘东地域民间图案的特色,给人以朴实粗犷的美感。我们在考察山皮影艺术的同时,也能够发现皮影艺术中所蕴含的攸县地区独特的民俗情怀,将其运用到艺术设计当中,可以进行包装设计、动画设计、图形设计等,以此达到对攸县山皮影艺术精髓的传承和创新。醴陵釉下五彩装饰的色料品种繁多,色彩绚丽,装饰表现力极强,创作题材范围宽泛,艺术风格清新优美,制作工艺精致巧妙,真正达到了薄如纸、白如玉、明如镜、声如罄的艺术境界。除此以外茶陵客家火龙舞蹈、云阳山南岳宫庙会、炎帝陵祭典等,都具有各自不同的审美特点。地域文化在创作过程中不受束缚,追求质朴、自由的创作形式,所形成的独特造型体系和审美元素,不仅向我们提供了探索湘东地域文化的不同视角,更是为现代设计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三、湘东地域文化在现代设计教育中传承创新的思路与实践
(一)湘东地域文化在现代设计教育中传承创新的思路
从湘东地域文化中对现代设计教育有价值和影响力的资源进行筛选并开发课程,与教学对接。比如开设湘东地域文化系列讲座等。如针对炎帝陵祭典、神农传说等内容的神农文化专题讲座;开设湘东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工作坊,为学生讲解湘东地域不同的民间艺术文化,并带领学生进行一些写生训练和艺术考察,体验当地传统文化,记录民间工艺制作,探索湘东地域文化艺术表现形式的独特魅力,让学生明白民间地域文化与现代设计的关系。可以邀请技艺传承人以及工艺美术大师来做讲座与现场指导,开设与产品设计、包装设计、环境设计、平面设计、媒体设计、服装设计等各专业相契合的“文化策划与品牌设计”课程,根据不同的专业视角或团队合作,通过专题训练方式引导鼓励和启发学生吸取湘东地域民间艺术的造型规律和表达方式进行大胆创新,实现本土与时尚、传统与现代、适用与审美相结合,创作出优秀的作品,实现地域文化资源在现代设计中的延伸发展。不仅设计作品内涵得到提升,湘东地域文化也得到有效的传承和创新。
地方高校对当地地域文化的深入了解与研究有着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这更利于学校与当地政府、企事业单位开展城市文化建设、文创产品研发等项目合作与交流,努力打造“教、学、产、研”一体化平台。笔者长期从事地域文化与环境设计的教学与实践,曾多次组织项目团队参与株洲、醴陵、茶陵、祁阳的学校、国税局、检察院等单位进行的文化与环境建设项目,充分挖掘、提炼当地文化元素,结合单位性质与自身的文化属性,营造出具有现代审美的文化氛围,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地方高校设计教育应更好地服务于城市文化建设,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的协同发展。
(二)教学实践案例分析
案例1:环境设计专业“专题景观设计”课程:以“城市工业遗存的审美价值与再生设计”为专题的景观设计。
以湘东工业重镇株洲市为例,其工业文化资源十分丰富,课题主旨是让学生了解城市的发展演进历程及其文化与时代特征,围绕城市工业遗存审美价值与其再生设计这一主题进行探讨与设计实践。以“株洲市331厂建设村景观改造设计”和“株洲市洗煤厂社区景观改造设计”为选题。特别是以其中被定为文物保护单位的具有典型苏式风格的苏联专家楼和波兰专家楼为中心进行建筑及旧街区的保护性改造设计。从建筑形态、城市肌理、工业背景、居民生活习惯与记忆等方面提炼出历史与文化审美特征,提出以城市记忆、场所精神、未来业态为概念方向的再生设计策略与实践。最终成果参加了省级设计竞赛并获奖,同时,组织优秀团队以该课题参加了湖南工业大学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并获得校级优秀成果奖。
案例2:动画专业“动画短片设计”课程:以“攸县山皮影艺术”为主题的动画短片设计。
首先是“感受·观察·体验”。带学生到攸县实地考察山皮影发展现状,收集第一手资料,观察当地文化艺人如何表演操作皮影和皮影角色制作,让学生亲身体验皮影操作表演,感受皮影艺术的独特魅力。然后是皮影元素与动画形式研究。主要是对之前收集的资料进行分析整理,提炼出自己关注喜欢的皮影元素。选择合适的动画形式和表现方式,进行剧本、角色草图等一些初步设计,并绘制出分镜头脚本的草图。接着是动画短片的具体制作。将讨论确定好的剧本,进行分镜头脚本的详细绘制,角色造型设计稿,场景设计稿等也按动画制作程序分步实施制作。再是制作动画小样,查看动画短片整体效果。同时进行周边产品开发设计,可以鼓励学生做一些大胆的概念设计,来丰富设计,并将周边产品设计作品实物制作出来。最后是主题系列展示,包括动画视频作品与周边产品设计作品的展示。公开在微信等媒体平台上进行推广,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与打造地方高校设计教学特色上获得双赢效应。
参考文献
[1]陈立人.作为文化区域之“湘东”界定[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36-40.
[2]骆晓会.包容性强·本色厚重·源远流长:湘东文化特点论说[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108-112.
[3]付予.当代城市公共环境艺术的文化身份解读[J].美术观察,2014(4):125.
地域文化与室内设计 第5篇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国门打开了,各种文化对中国文化进行影响、渗透,以致产生变化。在这种情况下产生了两种现象:一是大量地吸收各种各样的外部文化。就现在中国建筑文化而言,西方古典式样、欧陆风、东洋风、后现代的建筑思潮吹遍了祖国大地。然而,在北京、上海、南京等地都出现了类似城隍庙、明代一条街等仿古的中国传统建筑样式。这两种现象反映了文化在演变中的一种规律,即文化像一个海绵体,一方面需要吸收外来的文化,另一方面它又需要反弹,充分表现本民族的特点。目前,中国出现的多元文化正是这一规律的反映。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深深植根于中华儿女体内的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始终会影响着本国设计师的设计思想,并为他们提供源源不断地创作素材。例如,很多优秀的留洋画家,在国外所作的画洋味十足。回国后,虽然用的还是原来的颜料、工具、纸张,但所画的画洋味就少了,这说明了环境对他的影响。因此我认同中国文化是大多数中国知识分子在文化上的归属。
地域文化与室内设计 第6篇
关键词:地域文化;城市公园;景观设计
1 地域文化融入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的必要性
城市公园是位于城市范围内,经专门规划建设的绿地。它作为城市公共绿地的重要部分起到满足人们休闲游憩活动、美化城市景观、改善环境质量、提高城市防灾减灾功能的作用。但是,在公园建设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文化趋同现象及拿来主义的做法使公园景观缺乏地域文化内涵,地域特质被埋没,各地公园形式雷同,缺乏特色。因此,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亟须对地域文化借鉴并提炼。
2 地域文化的提炼原则
第一,以人为本,规划人的体验。城市公园景观中地域文化的体现是立足于人的行为心理需求,通过把地域文化渗透入景观各要素的设计进而使人们产生相应的景观感受并开展相应的娱乐休闲活动。规划是为了人的体验,有效组织公园的游赏内容,注重场地设施与人的互动,让人们更好体验地域文化,通过体验触动人对传统文化的记忆,获得心理共鸣。
第二,注重景观整体性,场地与周边环境融合。地域文化表现形式多样,设计中要以保持景观整体性为前提,对场地所处城市、区域文化背景深入研究,使场地内景观要素的设计以及场地周边环境整体协调,体现文化之间的关联性。
第三,尊重场地文化,体现场地特质。场地特质反映了地域文化,现状调研时应对场地内有文化内涵的部分植被、水体、建筑等自然或人工因素予以保留或保护,使公园景观之美不止停留在表象,而更具有文化意蕴。
第四,与当代艺术相结合,体现时代性。公园景观设计中地域文化的体现形式应该与时俱进,迎合当代人的审美意趣,通过新的设计语言来诠释地域文化这一永恒主题,创造出符合当代人使用需求并赏心悦目的景观空间。
3 地域文化的提炼方法
把地域文化融入城市公园景观设计,需要对场地历史文脉、乡土景观及和民俗文化三方面概括提纯,通过文化符号的提炼加工并结合当代景观材料,技术与施工工艺创建具有浓厚地域文化色彩的公园景观形象。
3.1 历史文化提炼
公园历史文脉的提炼首先可通过深入剖析公园的历史文化,最大程度的保留场地内有文化价值的现状景观而获得,如建筑古迹及古树名木的保留保护。在设计手法、空间构筑、材料选择等方面要尽量体现场地特质,反映场地历史信息,通过新旧景观的并置来凸显历史文脉。对于历史古迹已不复存在的场地,可通过新建来满足再现环境文脉的需要,但新建部分要与场地特质相协调。新建建筑及构筑物在保持原有外部特征基础上,可改变其内部结构以适应当代功能需求。其次,历史文脉的提炼还可把历史文化渗透入公园景观序列安排及游线组织之中。例如,收集场地历史信息,以历史事件发展的时间先后为序组织景观序列,通过人们的游赏过程完成对历史的回顾。最后,历史文脉的提炼可通过提炼文化符号的方式体现,这需要对公园文化背景进行挖掘,提炼出能够体现公园特色的代表性视觉符号,再经过艺术变形,改变尺度、置换材料等手法来体现公园文化内涵。
3.2 乡土景观提炼
乡土景观的提炼可从当地自然风光、乡村田野、村落、道路等方面入手,它的提炼有利于保持公园景观贴近生活,贴近自然。如乡土植物、乡土材料、施工工艺在公园景观植物配置、道路铺设、构筑物建造和小品设计中的运用。
3.3 民俗文化提炼
民俗文化提炼要以反映民间民众的风俗生活为主线,在设计中主要调研当地的重要娱乐休闲活动及非物质文化方面。休闲娱乐活动方面需要对场地现状及周边环境进行分析,归纳总结这一地区人们乐于开展的娱乐活动的内容及规模,以此作为景观设施设计的依据。对于园内曾开展过的有意义的娱乐活动,可通过场地景观改造为活动再现创造条件,如把公园活动场地设计与当地居民喜闻乐见的娱乐活动相结合来体现公园活力与趣味。非物质文化方面主要提炼民间手工艺、建筑艺术及其他艺术。例如,把传统民居建筑符号运用于公园景观建筑及构筑物设计中。
4 地域文化在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的表达
地域文化经过对历史文脉、乡土景观和民俗文化内容的提炼之后转变为设计语汇,然后再运用于公园景观设计的各部分,从而使公园具有独特的视觉形象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公园景观建筑设计可以通过分析地域建筑尺度划分方式确定新建建筑的尺度,从而把地域建筑外部形态特征关联运用于公园建筑外立面,寻求一种文化上的延续及相似,使传统文化的神韵融入公园建筑设计中。还可通过简化地域建筑形式,综合运用当代建筑材料、技术与施工工艺进行创新,进而满足当代人们对建筑空间的使用需求。例如,佛山调蓄湖公园内广府食街的设计,运用岭南园林建筑特点,以建筑“三间两廊”、“镬耳风火墙”的形式营造广府特色食街。
公园景观设施及小品设计可通过地域性文化符号提纯、
简化、变形而得到。例如,西安曲江池遗址公园的雕塑,大多反映了盛唐时期的人文故事和风俗民情。
公园植物选择要因地制宜,以公园主题、功能和适宜的植物生长环境等因素为选择依据,以种植乡土植物为主,并选择一些能够突出场所精神具有一定文化寓意的植物来体现公园意境,园中植物常与石景、水景、构筑物结合,形成独特的地域景观。如种植有文化寓意的植物来凸显公园文化休闲区或安静休憩区恬淡雅致的格调。
公园水景设计应结合场地地形地貌、建筑物、生态状况、游赏方式的特点,通过借鉴模仿地区传统园林或乡土景观中自然水域形态特征的方式对公园水体面积、大小及驳岸进行统筹规划设计,从而营造出具有地域特色的公园水体景观。例如,上海滨江森林公园的杜鹃园区用龟纹石堆叠地形来模拟自然瀑布,水景结合色彩丰富的植物,营造出自然和谐的意境。
公园景观铺装通过传统与现代材料结合来体现地域特点。例如,把传统铺装材料砖、石运用于城市公园道路铺装设计,运用石材铺砌传统图案象征文人高雅品格、以传统做法来铺砌砖体现传统工艺。传统铺装材料还可与现代铺装材料结合,使其更好地满足公园各类道路使用特点。例如,青砖与灰色粗凿面花岗岩石材结合,以色彩、肌理的反差强调景观视觉。
公园景观色彩设计可通过对场地周边历史地段景观色彩的种类、分布位置及所占比例分析,作为公园景观色彩构成的依据。这样场地内外色彩配置协调统一,色彩作为地域文化的符号得到延续。例如,西安的历史文化园区仿汉唐建筑就以赭石色作色彩的主色,形成了庄重、典雅、鲜明的建筑色彩。
5 结语
在城市公园景观中体现地域文化,可使人们在游赏中体验场地特征和文化内涵,增强对城市的记忆。本文提出地域文化提炼的三种方法:第一,从场地历史文脉中提炼。第二,从乡土景观中提炼。第三,从民俗文化中提炼,提炼之后的文化符号结合场地功能,通过艺术加工以及技术、材料的综合运用,体现在公园景观建筑、构筑物、景观设施及小品、植物、水体、铺装、色彩的设计中,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谭辉.城市公园景观设计[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刍议建筑设计与地域文化的融合 第7篇
建筑设计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创造的建筑物质和建筑精神财富的总和。随着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 建筑物对地域性特征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所谓的建筑的地域性指的是通过一定的历史时期得以沉淀的, 建筑与建造地点相关的自然、经济、技术和社会文化地理方面的关联以及地理、水质等自然条件所形成的文化环境, 同时也是某一地区建筑, 区别于其他地区建筑的特点。而实际上, 地域本身的人文自然和人造环境就是一种难以磨灭的建筑特点。此外, 随着当今的世界文化趋同的形式日益明显, 现代科技的发展对打破地区的隔阂也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并且针对不同的地域之间, 社会发展的不平衡现象以及自然条件的不同, 也会对建筑设计产生一定的影响, 是建筑设计的风向标。为了传承和弘扬地域文化中的精华内容和优秀因子, 建设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结合地域文化探讨建筑设计对有着重要的意义。
1 建筑的地域性以及独有的地域特色
建筑的地域性从广义的角度来讲, 它首先受地理的气候, 区域的影响, 比如说高纬度地区需保暖, 光辐射强烈的地方需遮阳, 温湿地区要防潮通风, 雪压大的地区要防积雪等, 另外, 气候条件的影响是最值得注意的, 由于我们不能左右其对建筑的影响。因此, 我们只能顺应这些不同的气候, 在这些基础之上完成设计和创作。而从狭义上来讲, 建筑的地域性还表现在地区的历史, 人文的环境之中, 这是一个民族一个地区人们长期生活决定的历史文化传统。因此建筑的地域特色总结来说是在一个区域内所有建筑的总体特征和基本风格, 它是当地建筑中常见的风格, 但不会在其它区域内普及化, 其它区域也不具备。因此, 为了适应不同地域文化的要求, 在建筑设计中, 自然就必须考虑地域文化的要求, 将各种地域文化因素融入到建筑设计中。
2 建筑地域性需要考虑的因素
在建筑设计与地域文化融合的过程中, 往往需要考虑如何反映出时代的特征, 这个疑问本身就是一种隐性的约束。此外, 由于旧建筑固有的一些特点往往会对建筑物的扩建方式产生影响, 怎样对较老建筑进行改造并保护, 以及对保护性建筑进行改扩建等等都是隐性约束条件, 对建筑设计的影响至关重要, 具体可以分为这几个方面:
2.1 自然条件的影响
随着我国的建筑设计的不断发展, 现代的建筑设计与自然的约束关系越来越紧密, 为了提高建筑设计的使用效果, 需要设计人员充分考虑各方面的影响因素。其中, 气候条件的约束是最值得注意的, 由于我们不能左右其对建筑的影响。因此, 我们只能顺应这些不同的气候, 在这些基础之上完成设计和创作。因此, 建筑设计师在进行建筑设计时, 要尊重当地的地理特征和生态环境, 充分考虑与环境相融合, 使建筑成为环境的一分子。
2.2 经济条件的影响
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 充分考虑经济性的可行性也是建筑设计师要遵从的一条规则。由于建筑设计的预算是往往是限定的, 人们的实际消费水平也是客观有限的, 因此, 对超越客观实际的设计或者违背人们实际消费水平设计都是不合时宜的。这在一定程度上也算是建筑设计中存在的约束, 需要建筑设计人员认真分析对待。这要求设计人员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 综合考虑到当地地域的经济条件, 对建筑设计技术的设置要做到经济可行, 从而做到经济适宜性设计。在“少费多用”约束的框架之下, 营造出方便、低廉的经济性效果, 是建筑设计师们必须牢记的设计准则。
2.3 社会人文因素的影响
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 社会人文条件的约束也是影响建筑设计与创造的一个主要影响因素。一个局部也好, 一个城市也好, 千篇一律的设计会让人觉得枯燥, 不利于体现周边的社会人文效果。此外, 单纯从技术的角度去设计, 往往不能达到实际的要求, 因此在设计过程中, 建筑师需要充分考虑当地的历史文化、生活习俗以及价值观的取向等诸多方面影响因素, 才能更好的实现建筑设计的优越性。
3 建筑设计与地域文化有机结合的途径与方式
文化是根, 在建筑设计领域同样如此。由于地域文化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地域文化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但在一定阶段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因此, 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 这就要求在建筑设计中要有意识地从文化入手, 寻求建筑设计与地域文化的有机融合。因此, 在建筑设计与地域文化融合的理念之下, 需要充分考虑区域文化的体现。
3.1 突出地域文化特点
建筑文化的地域差异性, 除了表现在物质层面外, 还表现在各种地域性的意识形态、地域性的人文习俗等非物质层面。由于不同的地域性文化具有不同的特点, 这种地域性的界限联系着种种经济、政治及宗教性质的公私活动, 形成了与建筑文化相互关联的规则、法律、习惯、规范、道德、情操、宇宙观等。因此, 设计师们在设计建筑工程的时候往往会遇到一些有难度的设计。在这种情况下, 便是考验建筑师的时候, 同时也是建筑设计融合地域文化的最佳时机。这个时候建筑师们除了不要自我设限以外, 还要注意不要被外在条件的影响所限。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 要充分考虑到当地的地域文化特点, 并将其中的特有元素融合到建筑设计理念之中, 只有克服眼前面临的设计障碍, 才有可能迎来了一片非常广阔的天地。因此, 在设计过程总一定要有足够的信心, 有锲而不舍的精神。
3.2 充分结合区域历史人文环境特点
在建筑设计时, 应该把当地的人文、风俗、生活习惯、地域特色等软文化与建筑设计进行有机融合。实际上, 不同区域的文化特征具有明显的区别, 而这一点在区域的建筑群落中最容易体现, 简单来说, 每一处的建筑, 都有其特有的建筑历史, 这是由于一个区域内的居民在长期生活中不断实践而形成的。因此, 在建筑设计与区域文化的结合的过程中, 设计师们需要充分认识当地的文化风情以及区域的建筑风格, 从而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生动地体现出区域历史人文环境特点。
3.3 充分考虑当地环境与材料
除了注意区域文化特征外, 建筑设计在融合地域文化的理念之中, 还必须充分考虑建筑材料的使用, 这要求建筑设计师们在做建筑设计工作的时候, 必须充分尊重所在地的地理特性以及生态环境特点, 在在材料选取方面要充分结合当地资源供给情况, 最好能就地取材, 降低运输成本的同时使对周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化。
3.4 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
传统建筑能够伫立很长时间而且各具特色, 原因在于它是由当地的建造材料在当地生活方式以及地方气候影响下建筑的, 因此好的现代化建筑设计要求实事求是, 配合现今的国情, 不可盲目抄袭, 要对地方气候、风土人情、周围环境及业主的要求有适当的交代。此外, 在借鉴和吸收西方文化的基础上, 要保持建筑文化的民族性, 继承发扬优秀的地域文化传统, 就存在一个正确对待外来文化的问题。这必须要求建筑设计人员充分认识文化特点, 掌握文化差异性, 取长补短, 将现代建筑设计文化元素有效地融入到地域文化中, 最终在建筑设计中体现对地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4 结束语
建筑地域文化的非物质基因表现为人们通过不同仪式化行为和标志边界等各种方法将文化意义赋予场所和行为, 在建筑设计与地域文化融合的过程中, 设计人员必须秉承既要保持建筑文化的民族性, 又要传承发展优秀的地域文化传统的理念进行建筑设计。换而言之, 尊重地域特性并使之融合在建筑物当中是当今建筑设计发展的必然趋势。
摘要:中国当代建筑设计如何确立既符合中国特殊国情, 又能彰显本土文化特点的形式风格和设计理念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了适应不同地域文化的要求, 在建筑设计中, 自然就必须考虑地域文化的要求。因此, 本文通过分析建筑设计与地域文化结合的重要性, 提出了建筑设计的新概念, 希望提升建筑设计在今后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建筑设计,地域文化,融合
参考文献
[1]王育林.地域性建筑 (第一版) [M].天津大学出版社, 2014.
[2]倪海涛, 白凡.试论建筑设计与地域文化的融合[J].中国科技纵横, 2013 (10) .
浅议建筑设计与地域文化的融合 第8篇
作为人与自然中介的建筑设计, 同样要受到各种地域文化的制约, 为适应不同的地域气候, 必须针对气候进行建筑设计, 于是产生了热带雨林建筑及其建筑文化, 温带建筑及其建筑文化, 高寒、荒漠、极地等不同气候环境的建筑及其建筑文化。因此, 为了适应不同地域文化的要求, 在建筑设计中, 自然就必须考虑地域文化的要求, 将各种地域文化因素融入到建筑设计中, 并最终形成了建筑文化的地域性。
我想建筑是一个地区的产物, 世界上没有抽象的建筑, 只有具体的地区的建筑, 它总是扎根于具体的环境之中, 受到当地的地域文化的影响, 这是造就一个建筑形式和风格的基本特点。
在不同的地域之间, 由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 自然条件的不同, 因而出现地域建筑文化的差异。
1 建筑文化地域性的形成及其表现
1.1 建筑的地域性从广义的角度来讲, 它首先受地理的气候, 区域的影响
比如说在我们南方地区, 炎热地区跟北方寒冷地区建筑显然是不同的。同样, 川西地区传统的养身休闲文化, 使人们乐于找寻并享用幽雅的生态环境, 成都人潜意识中大多具有盆地意识, 安逸自在, 喜欢循规蹈矩的生活, 因此, 在建筑设计中就要注重这一区域中人们的生活风情和文化习俗。
1.2 建筑的地域性从狭义的角度来讲, 主要是指建筑地段的具体的地形、地貌条件和城市周围建筑的环境
比如曾经一名优秀的建筑师说的一个建筑方面的例子:“我第一次到大陆视察后, 大陆的建筑师们都忙于兴建布满玻璃幕墙的高层饭店, 我觉得当时的西安地区最能让外国游客满意及符合地方经济的饭店建设, 就是利用本地建材及富有地方特色的现代化设计风格最为理想。所以在牡丹山庄的设计中, 我简单地用半圆型入口及单面斜顶的黑灰瓦屋顶, 做到在视觉上有地方风味的感觉, 而电梯塔的外型是吸收了传统砖窟及50年代的工业烟通的特色技术演变而成的。这个建筑设计最成功的地方, 就是当您置身其中, 您会感觉到传统的精神, 但找不到一处与传统建筑的实例有直接关系的地方。换句话说, 将传统亭子放在玻璃幕墙的楼顶上或在入口处放一传统的拱门, 或把传统装饰标志放在外墙楼角及砖上, 或以混泥土仿做斗拱, 这些做法只可算为仿古设计的例子, 如果吸收和消化传统建筑的精华, 而且对项目设计有关的事物有彻底的了解, 两者便不谋而合, 在不知不觉中表现出传统的精神, 创造出了一个有传统气氛的山村, 通过布局及简朴的立面, 造成一个现代化的传统生活环境。
1.3 建筑的地域性还表现在地区的历史, 人文
的环境之中, 这是一个民族一个地区人们长期生活决定的历史文化传统。
2 建筑设计与地域文化有机融合的途径与方式
2.1 在建筑设计时, 应该把当地的人文、风俗、生活习惯、地域特色等软文化与建筑设计进行有机融合。
比如广东这个地方, 它属于亚热带海洋气候, 日照时间长, 高温多雨潮湿, 四季长青, 所以人们往往崇尚自然, 形成一种喜爱室外活动的习惯。建筑设计就应该在通风, 遮阳, 隔热, 防潮上做着重处理, 从而逐渐形成了轻巧通透、淡雅明快, 朴实自然的建筑风格。
2.2 在建筑设计时要充分的考虑”当地环境“和”当地材料等硬件性物质文化对建设设计的影响与要求。
最早在建造房屋中使用钢结构的国家可以追溯到十八世纪末的英国, 一百年后法国工程师埃菲尔建造了举世闻名的埃菲尔铁塔, 人们也在钢结构建筑中悟出了”结构的形体, 构件, 节点在很大程度上导致并制约着建筑的形象“这个道理。建筑和结构的设计和功能只有做到一体化, 才能使建筑更富有功能化, 以便随后的各个设计环节进行下去, 创造出技术和艺术融为一体的钢结构。北京2008年奥运会国家体育场投标方案中有许多方案都体现了钢结构建筑的这一特征。
例如清华大学建筑设计院设计的可开合式方案, 在体育场大屋面的中心设置两个半圆型的玻璃顶面, 同时相对旋转、平行滑动完成大屋面的开合;又如中国建筑设计探究院场馆方案外观即为建筑的结构, 形象完美纯净, 功能和结构达到了完美的统一;还有日本朱式会设建筑事务所设计的折叠式方案, 屋顶由悬臂的钢架结构支承, 可在30分钟内完成开闭的动作, 确保全年比赛的及活动不受天气影响。
同时, 钢结构建筑能够满足超高度和超跨度的要求。比如”日本东京后乐园棒球场“屋盖是钢索和气承膜组成的索膜结构, 面积达28000平方米;英国政府为迎接21世纪而兴建的标志性建筑伦敦千年穹顶大型综合性展览建筑也是索膜结构体系, 其穹顶直径达到320m。
2.3 建筑的地域性还表现在当地的历史, 人文
的环境之中, 这是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人们在长期的生活习惯下决定的历史文化传统。
建筑师应该到地区的传统中来寻根, 发掘有益的”基因“, 与现代科技文化相结合, 使现代建筑地域化, 地域建筑现代化, 这才是建筑师真正广阔的创作空间, 也是建筑师“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
例如“南越王墓博物馆”这个大家都比较熟悉的建筑作品。它最大的一个优点就是把两千年来的汉代文化这个特征, 与岭南地区特有的地域环境相结合, 用一个现代建筑的手法把它表现出来。所以它充分的体现出建筑的地域性, 文化性和时代性的相互统一, 有人把它理解为是一个“新的地域主义的建筑”。汉墓是在原有石头底下建造的, 这个是完全的保护性措施, 把汉墓盖起来就含有很高的文化品味, 表现了西汉文化的一种特有的特征和作为一个纪念建筑的一种共性的特点。
2.4 好的现代化建筑设计是要实事求是, 配合
现今的国情, 不可盲目抄袭, 要对地方气候、风土人情、周围环境及业主的要求有适当的交待。
其实现代化传统设计只是一个代号, 其真正的名称应该是现代化建筑设计。因为传统建筑是根据当时的生活方式、建造材料及技术和地方气候而产生的, 现代的建筑设计也是根据这些因素来构成。这些因素经过时间的考验, 大部份已脱胎换骨, 但小部份例如居民的生活习惯及地方气候可能仍会留下一些传统的精神, 这里就体现出与地域文化的融合, 所以现代建筑设计如果能够充份地表达到地方风格, 便能反映到传统的精神。
在借鉴和吸收西方文化的基础上, 将西方文化元素融入到地域文化中, 并体现在建筑设计中, 最终在建筑设计中体现对地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要保持建筑文化的民族性, 继承发扬优秀的地域文化传统, 就存在一个正确对待西方文化的问题。西方文化是在当前网络信息时代无法回避的文化环境, 它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模式和思维模式。因此, 建筑设计与地域文化的融合, 并不代表我们要排斥外来的优秀文化。相反, 在建筑设计中建筑设计师要有意识地吸取西方先进文化的精神、利用它的科技性, 使地域文化更上一个台阶, 发出新枝新芽, 即在发扬自己本土文化的基础上, 又利用地域文化优势吸收外域文化的精华, 滋养自己, 使地域建筑文化在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的同时, 又不失自己的精华之处。
摘要:建筑是时代的一个产物, 是社会的一个重要反映。建筑设计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创造的建筑物质和建筑精神财富的总和。作为人与自然中介的建筑设计, 同样要受到各种地域文化的制约, 为适应不同的地域气候, 必须针对气候进行建筑设计, 于是产生了热带雨林建筑及其建筑文化, 温带建筑及其建筑文化, 高寒、荒漠、极地等不同气候环境的建筑及其建筑文化。因此, 为了适应不同地域文化的要求, 在建筑设计中, 自然就必须考虑地域文化的要求, 将各种地域文化因素融入到建筑设计中, 并最终形成了建筑文化的地域性。
关键词:建筑设计,地域文化,建筑地域文化
参考文献
[1]应方德.地域文化与地域志[J].建筑学报, 2005 (10) .
[2]王升.建筑文亿的地域性[J].安徽建筑, 2006 (2) .
与地域文化相融合的溪流景观设计 第9篇
溪流是城市中最具山林野趣的动态水景,也是最有亲和力和文化个性的载体,溪流景观的营造逐渐成为城市魅力展现的特色窗口。然而,仅仅以水为元素,缺乏文化象征的纯粹的水景空间,往往难以满足人们场所感的需求。不同地域的人对水的情感体验不同,真正表达城市特色的溪流景观应该是从物质层面到艺术形式再到精神意境的整合设计,而地域文化正是实现这种整合的重要依据和来源。因此,本文将从地域文化的角度对溪流景观进行分析,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1 溪流景观与地域文化
文化具有地域性,地域文化是在特定的区域内,在长期的社会发展中形成的具有地域特征的文化现象。地域文化包含3个相互关联的层面:自然环境层面、人文环境层面、社会经济层面[1]。自然环境层面是指地形地貌、气候、植被等元素,是景观地域特征的载体;人文环境层面包括当地的历史文化资源、生活方式以及民俗风情等,是地域性景观设计以人为主体的重要参照;社会经济层面是由本地的经济技术状况所构成的经济条件和技术力量,是地域性的实现因素。这3个层面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决定着地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溪流景观作为连续的线状动态水景,是展示和宣扬地域文化的良好载体,将无形的地域文化用有形的景观表现出来,不仅能增强人们对城市的文化认同感,也有助于地域文化的延续和发展。我国以往的溪流景观设计,往往忽视了融合地域文化的重要性,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设计偏离场所特征;2)设计手法缺乏地方特色;3)设计要素的选用缺乏地方性。因此,地域文化在溪流景观中的设计方法可从其影响因素、表达手法和表现载体三个方面入手。
2 影响因素
溪流景观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形成和营造会受到场地诸多地域性要素的影响,这其中就包含了自然环境因素、人文环境因素以及场地周边环境等,这些要素相互作用才使得溪流景观具有地域特色。
2.1 自然环境因素
场地自然环境因素是场地存在的基础条件,也是促成溪流景观地域特征形成的外在动因。场地中的水、植物、地形等元素是景观地域特征的载体,对其进行合理的利用和改造,不仅可以培植地域文化,也是节约资源的有效途径。地形是溪流景观营造的基础,合理的利用往往能成为场地最具特色的景观,杭州长桥溪公园在水景设计时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原有的地形高差营造七级跌水景观,形成了丰富的水景空间[2]。
2.2 人文环境因素
人文环境因素是指当地传统文化、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等,是人类活动在场地上遗留的印迹,反映了场地过去的历史状态,并为景观设计提供了方向[3]。人文元素在场地中所体现的是一种场所精神,对其提炼加工并用艺术的形式表达可以使人们在休闲游憩的同时就能感受地域文化。古人造园所崇尚的宇宙观、诗情画意等传统文化对溪流景观的营造也有着深远的影响,杭州九溪十八涧,溪涧交错,峰回路转,有一种人在画中游的感觉,清俞曲园有诗:“重重叠叠山,曲曲环环路,叮叮咚咚泉,高高下下树”,九溪十八涧也因其附着的历史人文价值而变得更有意义。
2.3 场地周边环境
场地的边界常因无法强烈感知而被忽略,但对它的分析却不容忽视,因为场地是不能脱离周边环境而独立存在的。对周边环境主要考虑它对场地的影响,本着“嘉则收之,俗则屏之”的原则,尽可能将水、植物等有价值的资源组织到场地中。溪流景观多引水入园,沿岸布置小品、山石、汀步、植物等,水源以周边环境的河流、泉为源头,不仅能够满足水景生态性的需求,场地与场地之间的联系也有助于溪流景观地域文化的形成。场地地域性影响因素构成见表1。
3 溪流景观中地域文化的表达手法
3.1 提取典型的元素符号
场地中的自然要素以及遗留的一些文化资源,是场所地域特征的体现,从中抽取典型的元素符号,从元素的形态、布局、色彩、内涵等方面入手,将地域文化融入溪流景观之中。杭州南宋御街通过这一手法将江南水乡的典型视觉符号融于水景之中,溪流立面高低错落,沿岸设河埠头,跨水筑桥,水中布置过水石、溢水石、跳水石等景观石,使水在流动中呈现多种姿态,进而营造出江南水乡“小桥流水人家”的感觉。溪岸布置坐凳与景观小品,配以植物山石,再现了南宋诗意园林的感觉,也满足了杭州市民亲水近水的人性情节。
3.2 塑造多样化的景观空间
地域性景观空间以自然要素为主要构成,以人文元素为参考,塑造能够满足人们使用需求的空间结构。溪流空间包含源头、过渡、高潮、尾声四个部分,只有使各个要素自然和谐的融入其中,才能创造出具有地域特色的溪流景观。溪流源头根据场地条件多采用瀑布、涌泉、跌水等形式,瀑布适用于水量、高差较大的场地,而涌泉则适用于水量较小、地势平坦的地方;溪流在过渡阶段呈蜿蜒曲折的形状,景桥、汀步穿插其间,沿岸则布置表达地域文化的景观小品,如雕塑、景石等;溪流高潮阶段多给人豁然开朗的感觉,是全溪景观最佳,也是人聚集最多的区域,在此处多设亲水设施和游憩设施;溪流的尾声一般采用曲桥或者植物山石搭配来形成幽静深远的溪流景观,正如计成在《园冶》中说:“疏水若为无尽,断处通桥”。
3.3 资源的循环再利用
地域性景观设计须从场地现状出发,最深层次的挖掘出场地中可利用的元素,通过适当的改变或修饰在原有基础上产生新的形式[4]。对场地资源再利用,不仅可以保留场地的地域特征,也是节约型园林的要求。杭州太子湾公园以场地现有的西湖引水工程的一条明渠为主线,积水成潭,截流成瀑,环水成州,跨水筑桥,形成了清新可人的溪流景观;水道两侧利用挖池掘溪的泥土形成自然式缓坡,密植宿根花卉和水生、湿生植物,野趣盎然。
3.4 融合现代的适宜性技术
黑川纪章指出:技术应与地方文化融合起来,这样就可能创造出新的文化[5]。地域文化与现代技术并不是矛盾体,两者的结合往往能创造出符合现代要求的可持续发展的水景。杭州长桥溪公园将水生态修复技术与园林造景艺术巧妙结合,水系设计时采用新型的地埋式污水处理技术,并将其隐于自然园林景观之中,地上部分则依地势高低“延而为溪,聚而为池,落水为瀑”,在净化污水的同时营造了动静结合的溪流景观。
4 溪流景观中地域文化的表现载体
4.1 驳岸设计
驳岸作为溪流景观的水陆交界线,是人们亲水戏水的前沿地域,也是表达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驳岸设计应尊重场所特征,通过所用材料、自身形式以及与水体的组合营造出不同地域特色的溪流景观。驳岸通常分为自然式驳岸和规则式驳岸,溪流设计多以自然式为主,包括缓坡驳岸、卵石驳岸和块石驳岸[6]。缓坡驳岸以植物造景为主,运用草皮、水生植物和乔灌木组合形成自然的生态型溪流;卵石驳岸是将卵石不规则的镶嵌在混凝土中,并与植物搭配满足人们的亲水性;块石驳岸是由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山石堆叠而成,形成野趣的溪流景观。驳岸形式取决于场地条件和溪流的风格,杭州太子湾公园水系的水位有两种,引水时是高水位,不引水时是常水位,为了使引水和景观两全其美,将溪流两岸设计成缓坡,常水位以下则设毛石驳岸,形成独具特色的溪流景观。驳岸材料应尽量使用乡土材料,如块石驳岸的堆叠,南方多选用太湖石,北方则多采用山坡石。同时驳岸需与亲水设施巧妙结合,使人与水的关系通过驳岸这一载体而变得更加密切。
4.2 小品设计
景观小品是一种典型的文化载体,将地域文化符号融于小品之中,不仅可以丰富景观空间,还可以增添文化意境。溪流中景观小品丰富,包括亭、桥、汀步、山石等。亭、廊、水榭等建筑小品在溪流中的应用,应结合抽取和改变的手法,从地方建筑中提取文化元素符号并与场所环境相结合。杭州太子湾公园建筑材料简朴、粗犷,用带皮原木做柱子,茅草或树皮盖顶,渲染了公园朴实自然的溪流景观,并与杭州地域景观追求自然天成的格调相一致[7]。景桥多设置在溪流较窄的区域或溪流的源头、尾声,一般以木桥、仿木桥和石拱桥为主,桥的形式需与场地自然环境相协调,并与当地文化风格相一致。汀步作为桥的一种形式,多散置于水浅处,微露水面,使人跨步而过。溪流中的景石大多采用散置与群置的手法,根据形状的不同分为过水石、跳水石、溢水石等。过水石多在水面以下,形成了溪流的起伏变化;跳水石露出水面,多用于坡度较大、水面较宽的区域,形成了溪流的跃动感;溢水石则设置于水流高差处,溪流顺着石头跌落下来,展示了溪流的声色美。
4.3 植物设计
溪流的植物造景应多采用乡土植物,乡土植物除了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外,更是当地文化的一种体现,其在溪流中的应用包含两个方面:水边植物、水生植物。水边植物对溪流景观的空间营造起着主导作用。自然式溪流植物造景多结合地形、道路和曲折的岸线,形成有远有近、有疏有密的群落空间,同时结合植物季相进行绿化配置,形成反映地域季节特色的溪流景观。水生植物种植分为片植、沿岸列植和点植等形式。其中浮叶植物和沉水植物如睡莲、金鱼藻等常采用片植的形式布置大面积的水域,起到划分空间的作用。较高大的挺水植物如芦苇、鸢尾等常点植于水面或岸边,使水陆之间过渡自然。低矮的挺水植物多沿岸列植,通过根系稳固水岸,并对驳岸进行修饰。
5 结语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总结出地域文化在溪流景观中的表现手法有:提取、抽象、改变、融合。同时通过驳岸、小品、植被等景观载体的营造,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景观设计的趋同性与城市特色缺失的问题。因此,探讨地域性溪流景观的设计方法,营造独具地域特色的溪流景观,在未来的景观设计中已经成为必然趋势。
摘要:从地域文化角度出发,分析了影响溪流景观地域性特色的因素,探讨了基于场地自然特征、人文特征、周边环境彰显溪流景观地域文化的设计方法,从而营造独具地域特色的溪流景观。
关键词:地域文化,溪流景观,设计
参考文献
[1]李丙发.城市公园中地域文化的表达[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0:6-9.
[2]陈琳,饶利华,孙坚,等.生态与园林的交融——杭州长桥溪水生态修复公园的启示[J].中国园林,2011(8):1-5.
[3]杨鑫.地域性景观设计理论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9:42.
[4]沈昀.城市公园绿地建设中对自然肌理的保护与更新[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11:24-25.
[5]吴燕妮.江南地区地域性景观设计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11:54.
[6]孙瑾.浅谈水景驳岸的处理手法[J].现代园艺,2012(10):119.
[7]张川.基于地域文化的场所设计[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06:47.
地域文化与室内设计 第10篇
关键词:广西地域文化元素,旅游文化品牌,研究与设计
“品牌”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品牌属于产品, 同时品牌又高于产品。站在旅游供给的角度, 旅游品牌是一种与其它竞争对手相比提供了特殊“卖点”的旅游产品;而对于旅游消费者来说, 品牌价值是通过特殊“买点”体现出来的, 只有“卖点”和“买点”的契合, 旅游产品才能塑造成旅游者心目中的品牌[1]。
一、广西地域文化特色
旅游文化商品是最需要体现地域文化特色的商品, 它与普通商品的区别是增加了旅游这一特定概念[2]。广西地域文化特色的瑶族服饰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其保持民族地方特色、保护本土文化建设, 在整体社会文化发展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突出具有地域性瑶族服饰文化元素旅游的特色特点, 满足民族文化旅游发展的时代特征, 对民族地区文化资源的保护与旅游研发设计做出有价值的贡献。
二、广西地域文化元素在旅游文化品牌中的研究与设计
(一) 广西地域服务产品是树立民族地方特色旅游文化品牌的基础
建立具有地方性的旅游文化品牌, 是指因旅游活动而产生并形成的各种思想、意识、艺术、建筑、文学作品等文化现象及其载体, 这些都是旅游文化形成的要素。在旅游设计中, 旅游服务产品类包括酒店宾馆、交通指向、文化饮食等一系列的品牌文化构建;将广西瑶族服饰元素的精华提炼到旅游文化中, 形成具有系列化的地方旅游文化品牌, 有效地开展旅游活动所创造的旅游服务类产品, 加深本地方民族特点特色, 利用本土资源优势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
(二) 广西地域旅游产品及纪念品是树立民族地方特色旅游文化品牌的重要内容
广西瑶族服饰元素在旅游产品及纪念品中的设计是一种社会文化建设, 包括礼品馈赠和收集珍藏, 是对旅游地特点特色文化的挖掘、创造和有效利用。因此, 旅游文化建设离不开旅游地, 也离不开旅游者, 旅游产品及纪念品便是联系二者最好的“信物”。瑶族服饰中的造型、图案、配饰、色彩等特点及变化, 彰显民族地方个性和民族气质, 特别是作为旅游产品的形象推广, 以特色化的民族气息和民族感染力, 不仅加深现代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和对旅游目的地的感情, 同时游客还可以通过各种形式把对旅游地的感情和留恋展示给他人, 分享其旅游快乐和精神收获, 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民族地方旅游文化品牌的宣传与推广作用, 同时也对当地居民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三) 广西地域旅游文化产品开发与创新是树立民族地方特色旅游文化品牌的有效途径
旅游纪念品的开发之所以被视为旅游文化建设, 是因为它具有礼品馈赠和收集珍藏等最直接的物品价值。而旅游文化产品开发是体现地域文化内涵与特征的表现, 地域文化的开发利用不是简单对历史与文化的研究与复制, 必须符合地域文化元素特征, 地域文化包括物质的和非物质的, 包括自然的和人文的。以广西瑶族服饰为例, 结合瑶族服饰的元素进行再设计与应用, 以瑶族服饰元素中的服饰造型、图纹图案、图形符号、色彩搭配等艺术特色为切入点, 将瑶族服饰中具代表性的十字形、人字形、米字形、正十字栀子花形的符号与色彩, 结合新时代的数码技术, 通过现代视觉设计形式和创新, 满足旅游者对地域文化欣赏与纪念的需求, 同时获得地域居民和旅游者对广西地域文化的认同, 它就是地域文化符号象征, 能充分发挥好它的这种经济与社会价值。
三、结语
对广西瑶族服饰元素进行挖掘与提炼, 通过新科技、新视觉等多种形式将瑶族服饰元素应用到旅游及旅游文化产品中, 在形式下具有民族性和时代感, 更趋多元化, 不仅民族地域文化特色能被众人所了解和认知, 同时是焕发时代活力继承我国传统文化的关键所在。但是广西在工业上还相对落后, 产品创新能力有待提高, 只有实现和不断完善这一目标, 才能真正解决广西地区旅游开发相对滞后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张志宏, 陈洪波.广西特色旅游品牌化战略研究[J].法制与经济, 2014 (03) .
室内设计教学中引入地域文化探究 第11篇
【关键词】高职室内设计 地域文化 教学创新 坭兴陶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8C-0177-02
所谓地域文化,是指因着一定的地理形势,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得以与其他地方区别开来的语言、风俗、宗教、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等。随着建筑装饰行业的不断发展,市场对于室内设计类人才的需求呈现出特色化与多样性的趋势,所以,我们有必要基于地方区域经济特点和地域文化内涵,发挥院校自身的办学优势,突破高职院校在室内设计教学人才培养中的传统教学模式。本文试以北部湾陶艺为例,把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 钦州坭兴陶艺术引入室内设计课程教学中,建立凸显地域文化特色的室内设计教学体系。
一、室内设计教学中引入北部湾陶艺文化的必要性
这里的北部湾陶艺是指广西钦州的坭兴陶,作为中国四大名陶之一,它是以钦江东西两岸特有紫红陶土为原料,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不断积累、沉淀、升华的地域文化成果,具有悠久的历史及独特的审美价值,如何把钦州坭兴陶艺术运用在高职室内设计课程教学中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一)高职室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由于近年建筑装饰行业的蓬勃发展,市场对室内设计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各类院校竞相开设相关专业,从表面来看,室内设计教育的发展呈现出空前繁荣的景象,但事实上,由于教学体系如出一辙,教学内容缺乏创新,课程设置非常相似,每年大量的“同质化”毕业生涌向就业市场,而一些体现地区文化创意的新兴产业对特色专业人才却又出现“用人难”的现象。
目前,坭兴陶艺在高校课程中的运用不多,主要集中在广西一些高职院校中开设,如广西职业技术学院、钦州学院等院校,这类院校在教学上注重传统陶艺与现代设计的结合以及课程的不断突破和创新,逐渐探索出一条适应地方经济与体现地域文化特色教学的道路。
(二)课程体现出地域文化特色是趋势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就指出:“注重发展教育的民族特色、地方特色,是世界教育发展的大趋势。”由此可见,注重室内艺术设计专业地域民族特色和人文精神内涵的建设,成为现代室内设计教育发展的主导思想。一个区别于传统室内设计表现手法、具备自身设计特点的成功案例不仅要满足其使用功能的需要,同时要具备鲜明的文化内涵与地域特征。
坭兴陶拥有1300多年的历史,从原料到制作工艺都非常独特,有着很高的艺术价值,多次获得国内外各项展览评比的大奖,产品远销东南亚、美洲、东欧及港澳台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产业日益受到大家的关注。近年坭兴陶行业发展很快,产品不断适应市场,有坭兴陶企业250多家(含作坊、大师室),其中工商注册182家,从业人员已达8000 多人,年产值达4亿多元。同时,政府不断加大推动坭兴陶产业发展力度,大力进行制陶产业的招商引资,促使制陶企业茁壮成长,为坭兴陶产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坭兴陶产业总值不断提升,围绕坭兴陶相关产业的人才需求量也不断增加。对此,应抓住这一机遇,依托陶都钦州深厚的历史底蕴、丰富的陶艺资源和浓厚的文化氛围,把坭兴陶文化引入到艺术设计课堂中来,创办特色专业,顺应社会和时代发展的要求。坭兴陶艺在高校艺术设计相关专业课程中的介入不仅可以推动坭兴陶文化本身的传承与发展,同时还可以促进高校现代艺术设计课程的创新与发展。
(三)室内设计与坭兴陶艺结合的方法
古人云:“室无瓷不雅,人无瓷不贵”,可见陶瓷艺术在室内空间的装饰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在秦汉时期,“瓦当”就已经运用在建筑装饰中,这也是比较早期的陶瓷艺术应用于环境设计的典型案例。在陶艺文化比较普及的现代社会,建筑师和陶艺家一起合作,使陶艺进入建筑领域,是促进室内设计蓬勃发展的重要手段。现代室内设计不仅注重功能与实用性,还必须满足人们对居住美的要求。陶瓷在装饰表达上有平面、立体、抽象、具象的表现形式,同时,陶瓷艺术品的色彩变幻莫测,既有天然的泥质色彩又有偶然的釉料窑变,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其天然的陶土色泽、纹饰、花色、造型、工艺性、艺术性等方面都体现出独特的装饰艺术效果,为室内环境氛围的营造增注入丰富的装饰语言。
目前,陶瓷艺术在室内装饰中的应用主要通过瓷砖、陶器陈设、卫浴产品来表现,基于此,我们还可以从陶瓷室内陈设设计、陶壁饰品、陶瓷家具、陶瓷装置等方面进行拓展,使其能更好地与室内环境相结合。
二、室内设计教学中引入坭兴陶的主要途径
(一)创新课程内容
在室内陈设装饰环节,引入陶艺设计内容。在继承传统陶艺手法的基础上强调创新,创新陶艺在室内装饰中的形式:(1)墙壁装饰,如陶瓷版画、刻画的陶盘、压印的陶板、陶瓷浮雕等通过悬挂、粘贴、镶嵌的形式丰富墙面装饰效果。(2)顶部装饰,如以室内空间顶部陶艺灯具设计为主展开装饰形式研究。(3)地面装饰,如各种形状和图案的地面拼贴形式。(4)空间陈设,如通过创新陶艺家具、器皿、屏风、隔断等形式做带有主体性的作品陈设。
(二)创建实训基地
实验教学条件是培养实践型人才的必要条件,为提高学生实践动手操作能力,可与专业对口企业联合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在校内建立教学实训中心的“厂中校”、“校中厂”模式,实现课程教学与专业技能培养紧密联系的目的,培养出具备一定的实践动手能力适应市场要求的专门人才。例如,广西职业技术学院的陶艺实训中心配置有拉坯机、修坯机、抛光机、电窑等专业设备,有力地支撑了实训教学工作,实训中心除了满足室内、装饰、产品专业学生的实训教学,还为学院其他专业的学生提供了陶艺选修课、举办陶艺创作协会的条件。
(三)创建包豪斯作坊式教学
在课程教学中采用教学、研究、实践三位一体的教学形式,高校陶艺教育可在建立实习基地、建立教学工作站的基础上创建工作室教学模式。学生经过专业基础课程学习后,在陶艺工作室教学模式下开展陶艺专业技术学习,学习与实践内容兼顾到陶瓷材料、陶艺技艺、现代陶艺设计、室内软装饰设计等知识的学习与应用,通过展开知识的扩展,提高审美能力,提升作品的创新能力,达到教学凸显室内设计地域文化特点的目的。
坭兴陶作为地方陶艺,初学者需要较长时间的学习和实践过程才能掌握其独特的工艺技艺与制作流程,我们可聘请行业专家、民间艺人和技艺大师为特聘教师,成立大师工作室,走进学校开展课程教学与研究。我国第二代陶艺教育工作者景德镇陶瓷学院的施于人教授非常重视向民间艺人学习,曾多次聘请民间艺人到校内授课,在教学中很好地贯彻了传统技艺和现代装饰相结合、美术基础和陶艺专业相结合、艺术创作和产品设计相结合、理论修养和陶艺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思想。这是我国陶艺教育的成功经验。通过丰富和完善教学团队,依托行业专家的技术指导、技术合作、资源共享、联合研究等方式,推进人才专项培养和产品技术的创新,将行业新思路、新观念带入课堂,增强自主研发能力,培养出具有扎实工艺技能的专门人才。
(四)以赛促教
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把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与课程结合能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通过深化教学改革,“以赛促教”,实现“教 、学 、做 、赛”一体化的形式,可以促进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应积极关注并参与学院、省级、国家级举办的各项专业比赛,如教育部高等学校高职高专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优秀毕业设计奖、全国工艺品交易会“金凤凰”创新产品设计大赛等奖项,通过结合具体的赛事,制订合理的教学计划,坚持奖励保障机制,促使学生提交比较完整及富有创意的作品,通过作品的竞争筛选,激发学生的竞争意思,营造浓郁的学习氛围。
(五)创业创新
近年来,国家大力鼓励和推动大学生自主创业,为大学生投身创业提供了有利平台,对于能够通过课程项目转换成研究实物的陶艺设计类专业则更为有利。将北部湾陶艺与室内设计结合起来,设计专业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研究、比赛中创作出的设计成果具有一定的市场价值,可通过大学生创业园的形式将成果展现出来,以陶艺产品制作、休闲娱乐、成果展销等形式建立一个以“坭兴陶文化”为中心的创新产品体验区,将设计成果与市场需求相结合,促进室内设计相关行业人才培养的多元化发展和坭兴陶文化的传承。
总之,由于我国幅员辽阔,民族分布、地域资源、文化和经济环境等差异性显著,市场对室内设计行业的实际需求也有不同的侧重,所以,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多元化是促进其发展的重要手段。高职院校应培养适应市场一线岗位需求、具有突出实践能力的技术型人才,这就要根据不同的地域文化特点、办学环境优势等因素,制定具有行业特色的专业培养目标,创建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专业课程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张志奇.中国当代设计需要“和而不同”[J].家具与室内装饰,2005(8)
[2]舒湘汉.对艺术设计教育发展趋势的思考[J].装饰,2006(4)
[3]姚岚.窑火凝珍陶艺[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5
[4]张玉山.陶艺与室内环境设计的完善结合[J].家具与室内装饰,2005(7)
[5]蒋炎.包豪斯的作坊训练与现代手工艺教学[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9(2)
[6]钟莲生.论我国的陶艺教育思想[J].陶瓷学报,1996(6)
【基金项目】2016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基础能力提升项目立项课题“钦州坭兴陶在现代家居软装饰中的创新形式”(KY2016LX496)
【作者简介】冀海玲,女,广西柳州人,广西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与建筑系讲师、工艺美术师。
地域文化与室内设计 第12篇
1 关于我国建筑设计现状的分析
建筑工程是时代的产物, 其与建筑工程建设的时间有着密切的联系。目前我国建筑设计更多的将建筑设计功能放在首位, 对其外形等并没有过多的关注。这也造成了我国现代建筑工程建设缺乏时代性、美感, 造成建筑工程不能满足人们的审美感念。许多建筑跟那个在设计过程中单纯的将功能放在首位, 对外形、外观的设计仅仅是在建筑工程最上层加以点缀。这也导致我国现代建筑工程外观缺乏变化, 不能紧密结合现代审美观念的发展以现代建筑理念进行设计。造成我国现代城市外观的平庸、城市规划工作缺乏统一与协调。针对这样的情况, 加强我国建筑工程设计过程中时代、地域、文化的应用, 将建筑工程是与特色、时代特点以及文化特点等加以体现成为了现代建筑工程设计工作中的重要工作。
2 现代建筑设计中地域、文化与时代特性的应用
2.1 建筑所在地物理环境决定了建筑设计中的地域特点
建筑物所在地的物理环境决定了建筑设计中的地域特点, 以我国南北方建筑工程的设计可以看出, 建筑设计地域性较为突出, 北方高纬度地区由于需要加强建筑物的保南, 保障阳光照射, 因此其建筑设计中更多的将建筑物的阳光照射作为第一条件, 增加建筑物的照射时间与照射强敌, 以此达到建筑保温的目的。另外对于雪压大的地区要加强建筑设计的防积雪, 多雨地区应注重建筑结构的排水功能。对于地震多发地带的建筑物还要注重其建筑结构的防震性能。我国地域的辽阔使得我国建筑设计必须针对建筑物所在地的具体情况, 有针对性的进行结构设计, 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同时注重建筑物的节能、环保, 以此达到延长建筑物使用寿命, 提高建筑物的节能环保功能的目的。也真是由于建筑设计中针对建筑物所在地的具体情况进行的设计导致了我国建筑设计的地域性, 从而也产生了不同的建筑文化。另外, 由于建筑物地域特点也导致了建筑物施工过程所采用的建筑材料的不同, 最终导致了建筑物的地域性。其一方面是考虑到建筑结构所在地的气候、地质特点, 另一方面也是考虑到建筑物的经济性。例如:在南方建筑工程施工中所采用的建设设计墙体厚度较北方墙体厚度薄。工程所在地就地取材材料经济性也决定了建筑物设计的特点, 如:石材丰富地区的建筑外墙装饰多采用石材装饰以达到建筑物的美学特性等。
2.2 建筑所在地文化环境决定了建筑设计中的文化特点
一个地区的文化环境决定了人们的审美观念, 也决定了建筑物设计中文化特点的应用。如:北京作为我国文化古都, 其建筑设计中更多的应用古代建筑特点, 以此突出建筑物所在地的特点。上海作为我国时尚都市, 其建筑物的设计中更多的应用现代建筑元素以突显上海的时尚特点。再如:北国冰城哈尔滨其东方莫斯科文化氛围决定了其建筑物更多的应用俄罗斯建筑特点以突显城市的文化氛围与特色。非物质层面的建筑文化导致了现代建筑设计中文化特色的运用, 同时也决定了以地域文化特点进行建筑设计的现状。针对我国地域性意识形态、地域性人文习俗等对人们审美观念的影响, 现代建筑设计中, 非物质层面的建筑文化应用是促进城市建筑风格协调统一的关键。在现代建筑物的设计中, 经济、文化、政治、宗教等文化氛围都对建筑设计有着重要的影响。在进行建筑物的设计过程中, 应加强对建筑物所在地域经济、文化、宗教等因素的调查与分析, 结合当地人们文化水平与审美观念进行现代建筑的设计, 以此达到建筑设计的目的, 达到建筑所在地城市规划与城市文化氛围的协调统一。
2.3 现代建筑文化价值对建筑设计的应用
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使得建筑物在具有物质财富特性的同时也具有精神财富的特点。其能够在建筑外形中传达一定的精神内涵, 具有一定的文化品味。其能够反映出建筑物所在城市成文化氛围, 反映城市经济、文化的发展。因此, 现代建筑设计中, 应针对城市文化发展情况以及经济发展情况等, 结合城市文化特点等进行建筑设计工作, 以此达到建筑外形与城市发展的协调统一, 促进城市规划工作的开展。
3 建筑时代性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 建筑时代性已经成为建筑设计中的重要因素, 其对建筑设计风格有着重要的影响。建筑风格是时代的写照, 是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发展的综合反映。在现代科技发展的今天, 新材料、新结构、新工艺的应用使得建筑空间跨度、高度、空间品质有着巨大的发展。针对这样的情况, 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将建筑时代性融合到建筑设计中已经成为建筑设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对建筑物的功能性有着重要的影响。建筑设计工作应以建筑物的功能性出发, 借助现代建筑技术满足建筑功能的需求, 并以时代性作为建筑物的标志性进行应用, 以此表达城市经济、文化发展的体现, 促进城市建筑文化的协调统一, 促进城市建筑文化的发展, 以此达到建筑文化的发展。
4 结论
综上所述, 现代建筑设计必须考虑建筑物所在地的地域特点、文化、以及时代性, 通过科学的建筑设计提高建筑物的文化内涵, 促进城市建筑文化的发展。同时还要注重地域特点对建筑结构的影响, 以科学的建筑设计为城市建筑文化内涵提升奠定基础, 促进城市建筑风格的统一。针对现代建筑文化对建筑设计的需要, 建筑设计企业必须加强自身设计水平的建设、加强设计人员培训、加强设计工作流程的优化。在建筑设计工作开战前, 对建筑物所在地的文化情况、地域气候特点等进行细致调查与分析, 以此为建筑设计奠定基础, 为城市建筑风格的协调统一、城市建筑文化的提升奠定基础, 促进城市建设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逸峰.城市住宅小区建筑设计中城市文化特点的体现[J].建筑设计资讯, 2009.4.
[2]朱明慧.关于建筑设计中地域特点的分析[J].城乡建设, 2008.8.
[3]马国涛.以城市建筑协调统一为基础的建筑工程设计[J].园林绿化, 2009.8.
[4]刘海涛, 吴晓旭.现代建筑设计中地域特点、城市文化以及城市经济发展等因素对建筑风格的影响[J].园林规划设计, 2009.6.
地域文化与室内设计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