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面覆盖范文
地面覆盖范文(精选8篇)
地面覆盖 第1篇
关键词:无线电波,室外信源,传播模型,损耗
1 模型选择-双线模型
在目前使用比较广泛的室外传播模型 (COST231-WI模型) , 室内传播模型 (Motley Keenan模型) 都具备一定的局限性, 并不适合室外地面信源传播至楼宇内这一由室外自由空间传播后, 再进入室内经墙体损耗后到达接收机的场景。本文以为, 双线模型是目前最适合上述场景的传播模型。双线模型的基本假设是:从发射天线到接收天线有两条路经, 即直射波和地面反射波。
接收机总的接收电场ETOT为直接视距成分ELOS和地面发射成分Eg的合成结果。其中ht为发射机高度, hr为接收机高度, d为发射机和接收机之间的水平距离。双线模型d处的接收功率表示为:
Pr=PtGtGrht2hr2/d4。
ITU-R 8/1小组提出了对地面反射 (双线) 原始模型的修正方案, 预测的路径损耗只与突变点的距离 (即db=4hthr/λ第一菲涅尔距离) 有关的函数。
d
2 地面天线覆盖楼宇中的双线模型镜像应用
地面天线覆盖楼宇一般在建筑正面放置覆盖天线, 无线电波进入室内的信号基本都是通过天花板反射的信号和直射信号的合成。因此, 这也是一种双线模型的应用情况。地面反射变成了天花板反射, 即为原有双线模型镜像应用。
ITU-R8/1小组提出的地面反射 (双线) 修正模型中, 路径损耗只与db第一菲涅尔距离有关, 因此需要考虑一般楼宇内接收的db的范围。
db=4hthr/λ=4 (n*hF-hA) (hF-hU) /λ
现有无线电波使用的频段是900-2200M, 因此λmax=C/fmin=0.33m, db=4hthr/λ=4 (n*hF-hA) (hF-hU) /λ。
在地面天线场景下, 取安装高度hA=1.5m, 单楼层高度hF=3m, 接收机高度hU=1.5m。db=4hthr/λmaxx=4 (n*hF-hA) (hF-hU) /λmax=18* (3n-1.5) 。
即使n=2, db/2=40.5m, 一般实际天线安装时, 天线距离楼宇在20米左右, 室内房间深度一般不足20米, 因此公式中d
3 模型适用范围
图1中假设楼宇层高3米且无阳台遮挡, 其中粉红色线段表示窗户, 窗户高度为2米。由上图可知, 4F由于所处位置较低, 信号入射角度较大, 移动台接收范围较大, 而8F则由于位置较高, 信号入射角度较小, 移动台接收范围较小, 低层房间的入射角度大, 因此反射信号范围也大加上直射信号穿透的障碍物较少 (1F基本以直射波为主) , 相对稳定的信号范围也大。
信号存在多路穿透玻璃窗再经过天花板反射后进入室内, 信号传播主要是散射和多路反射, 实际情况较为复杂, 信号衰减严重, 暂无可用模型。因此双线模型适用于室内最远反射区域内的信号预测, 楼层相对发射天线仰角大于5度以上 (相对发射天线仰角5度以下的楼层基本以Motely-Keenan模型传播为主) 。
LMAX=L*hr/ (n*hF-hA)
因此双线模型在本文场景中使用范围是室内LMAX距离以内的区域进行信号预测。
4 衰减因子
由于阳台、楼板、楼宇外墙、楼内结构等因素的存在, 必然需要加入衰减因子。
楼层及穿墙损耗因子a (α)
由于L和n*hF的变化导致了楼层相对于发射天线的俯仰角变化也影响了入射窗口的大小和楼层及穿墙损耗的大小, 设定α=arctg ( (n*hF-hA) /L) , 建筑物楼层间的损耗由建筑物外部面积、材料甚至建筑物颜色都会对信号能量产生影响。在文献[Sei92a]和[Sei92b]中指出建筑物中第一个楼层的衰减远大于以后每增加一层楼所引起的衰减。因此一般只要设定三种情况即可。
A、穿透阳台、玻璃窗、外墙的时候:5°<α<35°, a (α) 为5-15d B;
B、穿透阳台、玻璃窗、外墙及1层楼:35°<α<60°, a (α) 为10-25d B;
C、穿透阳台、玻璃窗、外墙及2层楼以上:60°<α<90°, a (α) 为20~40d B。
5 双线修正模型
综上所述对双线模型进行修正, 使其成为适合本文所讨论室外地面信源覆盖楼宇这一场景较为精准的模型。
其中:
L, LX单位为米, L为发射天线至建筑外墙水平距离, LX代表在测试点到信号入射墙水平距离。NWj代表信号穿过不同类型墙的数目, LWj代表对应墙的损耗因子LWJ=3d B (对所有墙, 该值取自Mote ly-Ke nnan模型建议值) 。a (α) 代表关于发射天线与某楼层俯仰角的损耗修正因子, α=arctg ( (nhF-hA) /L) , 5°<α<35°, a (α) 为5-15d B;35°<α<60°, a (α) 为10-25d B;60°<α<90°, a (α) 为20-40d B。
6 小结
对于地面室外天线覆盖楼宇这种由室外信源进行室内覆盖的情况, 国际上目前尚无一个成熟、精确、权威的传播模型。
双线修正模型可以较好的应用于本文所讨论场景的传播损耗预测, 该模型适用范围为双线模型最大反射覆盖区域内, 但是超出该区域, 信号由多重的散射波、反射折射波叠加合成, 无法直接使用该模型, 可考虑通过增加衰减因子来进行模拟。
地面数字电视广播覆盖研究论文 第2篇
影响地面数字电视广播覆盖的因素有很多。在此,重点讨论具选择能力的因素。第一,发射参数,包括发射机的输出功率、发射天线的高度和增益、馈线损耗。通常来说,发射机的输出功率、发射天线的高度和增益越大,地面数字电视广播的覆盖范围也越大;而馈线损耗则与覆盖范围成反比。第二,发射频率。因发射频率越大,电磁波的穿透能力及绕身能力就越弱,这就会使得覆盖阴影衰落加大,进而导致接收效果差;高发射频率还会使得多数无线数字信号被水、湿地或是树林等吸收,最终传送至用户处的无线数字信号就越弱;再者,越高的发射频率就地产生越大的多普勒频移,不利于高速移动接收,为此,地面数字电视广播覆盖的发射频率应保持较低,一般保持在550~700MHz即可。第三,极化方式。地面数字电视广播覆盖的极化方式主要有水平极化和垂直极化。水平极化的远区场强分布较好,覆盖范围更广,因此发射天线多选择水平极化天线。而垂直极化具强环绕效应,且易于实现,另垂直极化天线还可有效抵抗雨雪天气信号接收能力差的缺陷,且车载安装方便,为此在移动接收当中多选择垂直级化天线。第四,接收参数。通常来说,接收灵敏度、接收天线的高度及增益与接收效果之间成正比,接收效果越好,地面数字电视广播覆盖的面积就越大。第五,信道调制参数。基于多载波传输的地面数字电视广播覆盖系统当中,载波的数目会对单频网的组建大小及接收速度产生影响。调制方式及编码率会对接收效果及节目数量产生影响,一般节目数量越大,接收效果就会越差。此外,单频网的规模会受载波模式及保护间隔的影响,因此在实施单频网的同步传输时务必要充分考虑这一点。
无锡地面数字电视覆盖测试与计算 第3篇
关键词:地面数字电视,覆盖预测模型,中值场强,GPS,宏代码
1 地面数字电视覆盖规划
与传统模拟电视接收方式不同, 地面数字电视除要求在固定状态下能接收到清晰、稳定的电视节目, 还要求在便携、移动状态下仍能正常接收。由于数字电视在不同的接收方式下对信号电平具有不同的载噪比门限要求, 所以在规划时, 采用的中值场强值也与不同的接收方式相关, 从而导致在相同的发射功率、发射天线增益和发射天线高度的情况下, 对于不同的地面数字电视接收方式, 其覆盖范围也不尽相同[1,2]。
1.1 不同接收方式下中值场强的确定
数字接收终端与模拟接收终端的最大不同点是具有门限效应, 只有接收信号超过数字终端的接收门限电平Prmin时, 才能解调出清晰、稳定的图像、伴音和正确的数据。而接收电平与终端接收天线增益Gr、接收位置的射频场强E有关。当接收终端的输入阻抗为75Ω时, 场强、天线增益与终端接收电平的关系为
根据ITU相关的标准, 地面数字电视对于不同的接收方式, 有不同的覆盖率要求, 见表1。
为达到一定覆盖率要求, 接收点的中值场强Emed=最小门限接收场强Emin+地点修正系数Cj。不同调制方式以及接收方式、覆盖率要求下, 接收点中值场强的取值见表2。
1.2 计算模型选择
地面数字电视的覆盖预测模型有ITU-R P.1546-1, Okumura-Hata, ITU-R P.526, Bullington等。Davidson Model是在Okumura-Hata模型的基础上, 增加了距离校正因子、基站天线高度校正因子和频率校正因子等参数, 使适用范围得到进一步扩充。经过多次实际收测, 并将实际测试结果与不同覆盖预测模型的计算结果进行分析、比较, 笔者认为Davidson Model比较适合无锡地区的无线覆盖预测, 实测结果与理论预测数据基本相符, 所以选择了Davidson Model作为推算无锡数字地面电视覆盖范围的计算模型。
在该模型中, 空间传输链路损耗的计算公式为
式中:L50 (O-H) 为Okumura-Hata模型的经验公式;A (hb, d) 为距离d>20 km的校正因子;S1 (d) 为距离d>64.38 km的校正因子;S2 (hb, d) 为发射天线高度hb>300 m的校正因子;S3 (f) 与S4 (f, d) 是以d B表示的频率校正因子。
1.3 无锡覆盖规划方法
2005年无锡就开展了移动数字电视项目, 为掌握实际覆盖状况, 笔者采用了实际路测的方法。通过对路测采样获取的数据、轨迹进行分析, 可以清晰地了解所测路径上信号覆盖和误码分布情况。当实际接收所用的天线、接收高度与路测状况相符, 经过路测可较为准确地获取地面数字电视的覆盖状况。
但地面数字电视具有多种接收方式, 接收位置、终端天线增益各不相同, 都将影响覆盖范围。为了做出较为准确的无锡地面数字电视覆盖规划, 台里采用的方法是:1) 进行场强固定收测;2) 根据收测数据、相关技术标准和无线覆盖预测模型对覆盖范围进行理论计算;3) 实际验证测试。
2 覆盖数据收测
在对无锡地面数字电视信号场强数据收测中, 采用电子地图上测试点定位、GPS导航定位收测的方法来实现, 确保了收测点与发射台距离、方向的准确性。
2.1 定点规划
无锡市境内以平原为主, 惠山二茅峰发射台海拔302 m。规划时, 在电子地图上以发射台为中心、距发射台20 km为半径的360°范围上均匀设定30个测试点。对于某些测试方向上的收测点, 根据特有的地理位置情况, 作适当修正。如西南方向距发射台20 km的位置处于太湖中, 为此将收测点设定在距发射台10 km左右的位置。
2.2 实际测试
测试时, 采用GPS导航到达电子地图上的规划的标记点, 根据GB/T 14109-1993《电视、调频广播场强测量方法》寻找合适的点, 进行数据采集。测试过程中慢慢转动接收天线, 记录下最大接收电平Pr (d BμV) 。
测试系统包括:天津德力900E对数测量天线、PRO-LINK-4C场强仪、GPS接收机、笔记本式计算机、电子地图 (灵图天行者5) 等。
3 覆盖范围计算
根据实际收测的数据, 采用Davidson Model对无锡地面数字电视不同接收方式下的覆盖范围进行计算:
1) 根据将测得的接收电平值Pr (d BμV) , 计算该方向上EIRP值EIRP (d BμV) =Pr (d BμV) +L50 (O-H/D) (d B) -Gr (d Bi)
2) 根据EIRP值、特定接收方式的中值场强, 计算出相应接收方式下的覆盖范围。为了方便计算, 制作了Excel计算文件, 表格截图见图1。
图1是无锡DS-29频道在800 W发射功率、总码率为14.438 Mbit/s、覆盖率为95%时, 车载移动接收覆盖计算结果的Excel统计表。根据上述结果, 绘制的车载移动接收方式覆盖场形图见图2。
从图2可知, 在东南、东北方向上数字移动电视的覆盖有2个凹谷, 覆盖半径在25 km左右。适当调整了东南、东北方向发射天线的下倾角, 现在该2个方向的覆盖距离已达到30 km。
为了简化覆盖范围的繁复计算并根据实际收测点的所在方向和覆盖距离自动绘制场形图, 利用VBA (Visual Basic for Application) 技术在Excel计算文件中分别设计开发了2段宏代码:data Auto和dealsheet。
1) data Auto宏代码
预测的覆盖距离与对应的空间链路损耗值之间存在多重嵌套的计算关系, 利用data Auto宏代码可实现自动计算。
data Auto宏代码自动调整Excel文件中W列预测距离的值, 比对AJ列预测接收点场强与AK列设定中值场强的大小, 当AJ列值与AK列值的差值在±0.1的范围内时, 完成该方向上的距离计算。
2) dealsheet宏代码
dealsheet宏代码用于替代手工绘制覆盖图, 具体流程见图3。
4 小结
地面数字电视的发展如火如荼, 其中无线数字电视的覆盖规划至关重要, 它将直接影响无线数字电视的规模发展。为掌握在不同接收方式下的覆盖情况, 无锡广电技术中心进行了包括便携、移动、固定等多种接收方式的实际覆盖测试, 根据相关标准进行计算, 实测结果与计算结果基本一致, 有效保证了无线数字电视的覆盖效果, 为业务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冯景峰, 李熠星.地面数字电视频率规划简析[J].电视技术, 2007, 31 (12) :4-7.
无线地面数字电视网络覆盖方案探讨 第4篇
数字电视是未来电视发展的方向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数字技术不仅使各种电视设备获得比原有模拟设备更高的技术性能,而且能满足未来三网融合的需要,为百姓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具有重大的社会效益。此外,地面无线广播作为电视广播的传统手段,因其独具简单接收和移动接收的能力,且能够满足现代信息化社会所要求的“信息到人”的基本需求,所以在未来具备极大的商业价值。对广电系统而言,下一步发展地面数字电视是必然选择,而固定接收是其中最主要的也是最基本的应用方式之一。
然而,在系统建设中,一方面由于无线地面数字电视是一个新技术,且技术复杂,没有固定的建设模式可用,另一方面由于广电领域多年来模拟电视系统建设的惯性思维,从模拟到数字、从单机到网络系统等一系列观念尚有待改变,所以系统建设中存在很多模糊认识,其中最典型的就是网络覆盖规划问题。研究适合于广电应用的覆盖模式,对未来广电系统地面数字电视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结合地面数字电视系统的技术特点和广电系统的应用特点,从理论和应用角度对上述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适合于广电特点的“大站距、单/多频混合组网”模式及参考解决方案,在实际应用中获得良好效果。
1 技术分析
1.1 从广电应用特点看单频组网的必要性
1.1.1 节目数量与频率占用的矛盾
提供多套数字电视基本收视是无线地面数字电视网络平台的主要服务内容,其服务模式与有线数字电视相近。平台需要满足两项基本要求:
1)节目数量。节目数量少无法满足用户需求,而增加节目数量则需要更多发射频点,此外还与当前信源编码压缩水平有关。通常一个地面发射台需要传输40套以上标清电视节目。
2)覆盖范围。单站覆盖范围有限,要满足大范围覆盖,必须建设多个发射站点。如省级和地市级平台,一般需要几个甚至几十个发射站点覆盖。
根据目前国内外前端信源编码压缩的技术水平,结合地面国标信道编码参数(广电总局给出7种优选参数),在保证图像清晰度的前提下,每个8 MHz频点可传输8~10套标清数字电视节目,40套节目至少需要使用4个以上频点传输。
如果采用多频网规划,每个站点4套以上频率,大范围覆盖理论上需要规划4组频率,整个系统占用44=16个8 MHz带宽频率,在目前频率资源紧缺的情况下,多频网规划难以实现。
如果采用单频网规划,所有站点采用相同的频率播出,则整个系统只需要占用4套频率,频率利用率大大提高。
从上述分析可知,未来固定覆盖无线网络平台采用单频网规划是唯一选择。如果在建网初期没有采用单频网规划,未来系统扩展会受到严重制约。
1.1.2 站距与系统性价比
传统的单频网理念为“小功率、多站点”,即每个站点覆盖范围小,站点布局密度大(站距近,与移动通信站点规划相当,只是同步播出与蜂窝网有差异)。上述规划有利于均匀覆盖,保证覆盖质量,特别适用于城市移动接收,如公交移动电视等。但对于大范围覆盖,特别是城乡结合部、广大农村和边远地区固定接收应用,这种布局方式不是最优选择,主要表现在:
1)一方面,广电系统无线发射为单向传输,所以传统的广播电视发射系统均为大功率、高山或高塔发射,辐射效率高、覆盖范围大。以典型的120 m塔为例,视距范围约为40 km,一般单站覆盖范围大于40 km。如果采用单频网规划,希望两站的距离大于60 km以上,否则站距太近造成大量重叠覆盖,无线覆盖效率大大降低。
2)另一方面,广电现有的台站资源基本为高塔或高山台站,如果小功率布点,原有台站资源基本不可用,需要全部重新建站,建设成本大大提高。
综合分析广电的特点,采用“大站距、单频网规划”可以充分发挥广电的资源与技术优势,是性价比最高的解决方案。
1.2 地面数字电视单频组网技术特点
根据地面数字电视广播传输系统实施指南[1],地面数字电视组网分为单频网(SFN)和多频网(MFN)。所谓单频网就是多个相邻台站采用同一套节目、同一个频率、同时播出,而多频网则为不同频率播出。
单频组网遵循国家地面数字电视标准GB206002006和GY/T229.12008行业标准,具体单频网覆盖需要满足两个条件:
1)三同,即“频率同步、时间同步(同相)、比特同步(同节目)”。由于两个台站发出的信号在空间覆盖范围内不可能完全“同时重合”,所以允许有“误差”,只要误差在“保护间隔”允许的范围内,即可同频播出,不会产生同频干扰。
2)“保护率”(欲收信号与干扰信号的场强差)大于接收要求的载噪比门限值,且欲收信号场强高于接收门限。换言之,远端来的信号足够小,即使不同步,也不足以干扰近端强信号,可认为已经自动同步。
从上述看出,单频网的两个条件目的是为了保证:在信号交叠区接收机可“正常解调接收”,而不是单纯为了“同步”。换言之,同步不是组成单频网的充分必要条件。
但目前单频网设计中普遍存在一种错误的认识,即认为单频网规划站距“只能小于或等于保护间隔”范围,如在PN945模式下,保护间隔125μs,对应约37 km距离(1μs电波传播300 m),则站距规划不能突破37 km。
正确的理解是,当“保护率”低于接收机要求的载噪比门限时,在“保护间隔”内可通过同步实现正常解调接收;当“保护率”高于接收机要求的载噪比门限时,即使未同步也能实现正常解调接收。参考欧洲DVB-T经验,在本台站附近3 km内,可以不考虑同步要求,所以允许的相邻台站最大站距至少可增加6 km,变为43 km。
在两站同等条件下,光滑平地地形,采用“奥春”模型[2,3](Okamura-Hata)计算的保护间隔与保护率关系示意图如图1所示。
根据GB206002006定义的同步网参数,保护间隔对应的站间距离如表1所示。
从表1可看出,不同的调制模式,对应不同的保护间隔,PN420模式适合于小站距组网,PN945模式有利于大站距组网。
2“大站距”单频/多频混合组网方案
通过对广电应用特点和单频网技术分析,可以得出下列结论:
1)地面数字无线覆盖平台需要按单频网规划。
2)大站距规划具有较高的性价比。
但实际应用中,仍需要解决两个主要问题:一是单频网设计不能完全满足实际使用要求,如当地节目如何插入?二是站点密度与建设成本密切相关,大站距有利于降低成本,但可否实现?
2.1 单频/多频混合组网
一般地面数字网络平台播出节目包括两部分,一是全网播出的节目,二是当地播出节目,当地节目只覆盖本区域,不能在其他地区收看。在完全单频网的情况下,可以采用各地区节目送到总前端,依靠条件接收系统(CAS)分区管理的方式限制其他地区收看,缺点是对节目分发传输要求高,且无线传输带宽浪费大。
一种可行的方案是,全网通用节目采用单频网设计和传输,而局部地区节目和当地节目用一个频道在当地采用多频网发射,参考系统原理图2。
上述方案包括3个单频网频率,1个多频网频率,公用传输网络采用STM-1,3个DS3通道。每个台站发射4套频率,其中1个频率由于节目不同,采用不同频率播出。
上述方案全网理论上最多需要7套频率,既满足了网络服务需求,又最大限度地节省了频率。且标准化程度高,便于未来网络扩展。
2.2 大站距可行性分析
根据1.2节理论分析,在目前地面国标系统中,单频网允许的最大理论站间距离为43 km,实际使用中仍不能完全满足广电使用要求。
从1.2节的分析可以看出,如果“保护率”足够大,可以不考虑同步。在固定覆盖的典型参数下(PN945,64QAM,FEC0.6)调制参数下,根据国家地面数字电视频率规划标准[4],成功解调所需要的载噪比如表2所示。一般认为“保护率”大于20 dB即可成功解调。
参照1.2分析方法,仍假设两站条件相同,发射高度120 m,光滑平地地形,站间距离为70 km时,场强交叠如图3所示。
从图3中可看出,在两站间距70 km的情况下,保护率低于20 dB的区域只有36 km,小于37 km范围,所以可实现同步。而在每个台站附近15 km左右的区域内,保护率已经大于20 dB,理论上不需要同步调整,视同同步,所以70 km站距理论上可行。
在实际使用中还需要考虑工程裕量,如距离减小到60 km,或发射天线下倾进一步控制单站覆盖范围,采用定向接收天线,利用天线的方向性增益进一步提高接收点的“保护率”等,以确保系统可在各种环境条件下稳定工作。
2.3 工程关键技术处理
实现“大站距单频组网”的关键技术在于“单站覆盖范围控制”,理想的单站覆盖范围如图4所示。如果在工程上不能有效控制天线覆盖范围,则不但大站距单频组网不能实现,而且空间辐射能量浪费大,系统性能降低。
控制覆盖范围最有效的解决办法是天线“大角度下倾”设计,如图5所示,图6为实际工程安装照片。
天线大角度下倾设计技术,突破了原来常规模拟电视天线的设计思路,充分利用了数字电视覆盖的技术特点,下倾后的场强分布示意图如图7所示。天线大角度下倾设计带来的好处为:
1)覆盖范围可控,易于单频网覆盖调整,为扩大站距提供技术保证。
2)将辐射能量集中在有效的服务区,既增加了服务区的覆盖场强,又降低了无效辐射能量,覆盖概率和覆盖质量得到改善。
3 应用情况介绍
在某省地面无线网络的建设中,规划50套以上标清电视节目,一期建设要求覆盖区几个地市辖区,地形大部分为平原。发射站点以广电原有台站为主,发射相对高度在100~300 m左右,站距均在60 km以上。
该系统覆盖范围广、建设难度大,在规划阶段围绕服务定位、频率规划、站点规划、建设成本等进行了多方面的论证、试验,最终确定大站距单频/多频混合组网方案。每个台站使用5个频点发射,其中4个频点采用单频网覆盖,传输省平台统一节目,一个频点采用多频网覆盖,传输当地县市节目。站间距离在60 km以上,通过控制天线场型和覆盖范围来满足同步。每个台站天馈共用、标准化配置。
系统于2011年中开通7个发射站点播出,取得了良好覆盖效果;既节省了频率和建设成本,又充分发挥了广电高山、高塔台站的优势,系统性价比高,极具推广价值。
4 结束语
“大站距”单频/多频混合组网方案,由于站点密度减小,又能充分继承和发挥目前广电台站的优势,网络建设成本大大降低,对未来广电系统无线地面数字电视平台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针对无线地面数字电视“固定覆盖”网络建设中普遍存在的的网络规划问题,从广电应用特点和地面数字电视技术特点两方面进行了综合分析。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工程实践经验,提出了适合于广电特点的“大站距、单/多频混合组网”覆盖规划模式,并给出了工程参考方案和关键技术解决措施。上述方案已在系统中得到验证,取得良好的应用效果。
关键词:地面数字电视,单频网/多频网,网络规划
参考文献
[1]GY/T236—2008,地面数字电视广播传输系统实施指南[S].2008.
[2]HATA M.Empirical formula for propagation loss in land mobile ra dio services[J].IEEE Trans.Vehicular Technology,1980,29(3):317-325.
[3]OKUMURA Y,OHMORI Y E,KAWANO T.Field strength and itsvariability in VHF and UHF land mobile radio service[J].Review ofthe Electrical Communications Laboratory,1968,16:825-873.
地面国标数字电视网络覆盖解决方案 第5篇
奥维通信股份有限公司于2000年12月在沈阳成立, 是东北唯一一家网络信号覆盖设备专业供应商及集成商。2008年5月12日公司在深圳证券交易所A股正式挂牌上市, 成为沈阳市首家在深圳中小企业板上市的民营企业。公司注册资本为35680万元。
奥维通信在全国范围内设立28个分支机构, 其中3个分公司及25个省级办事处。在21个省份有移动业务, 黑龙江、辽宁、江西、福建、河南等地业绩显著。
在海外, 奥维通信已经开拓东南亚市场、中东市场、北美市场以及澳洲市场等, 并在迪拜、巴西成立办事处。
奥维通信几年来实现了销售业绩的连续增长, 2009年为1.8亿元, 2010年为2.75亿元, 2011年达到5.62亿元, 公司的飞速成长受到了广泛关注, 2011年7月4日总理温家宝带领40多位省部级领导到我司视察, 并发表工作讲话。
2004年, 公司在深圳成立研发部, 主攻射频微波模块, 数字信号处理核心算法等核心技术。2005年, 公司在沈阳成立研发部, 面向客户提供系统设计, 系统软件, 产品定制开发。公司总部拥有近5000平米的全封闲空调厂房, 配备有全自动流水作业生产线及自动测试系统。拥有200多台先进的仪器仪表, 能够高效地完成从部件装配到整机测试的全过程。
产品涵盖直放站、发射机、天馈产品、无源产品、服务类产品等。
奥维通信公司的产品
(1) 数字电视发射机的产品特点
a.发射机覆盖470-860MHz, 不需要做任何调整。
b.电源模块采用微带技术和LDMOS器件, 以提高耐用性和可靠性。
c.RF功放输出端设置了一个定向耦合器, 输入和反馈输出信号给予发射机预校正。
d.输出合成器的定向耦合器能检测出正向和反向功率, 保持并控制系统的输出功率在标称输出功率值 (实现ALC功能) 。
e.借助前面板上一个多功能的TFT LCD显示屏, 可以监视设备的参数, 如输出功率、反射功率、驱动参数、放大器参数、所有保护阈值和一些报警的相关信息。
(2) 室外发射机的产品优势
自主ICS, 最佳改善41dB, 工程中大于35dB;
自主DPD技术, 整机效率35%;
自然风冷, 全天候室外应用;
支持多种监控;
50W-200W市场占有率70%。
奥维通信公司的优势
a.全国的本地化服务网络, 7×24小时
b.丰富的移动通信网络建设和优化的经验
c.上市公司的整体平台
d.战略合作, 提供高起点, 高可靠的产品
e.使得奥维通信在相关领域的进程大大提前
f.人才优势
, (1) 奥维通信将为您提供无线数字电视的所有产品解决方案
监控管理信息系统是网络远程监控系统的核心, 在整个广电网络中起到了统筹运营、指挥调度、管理监督、状态掌控、故障处理、信息分类、报表统计、业务辅助、数据备份等功能实现。
(2) 采用的核心技术
WCF (Windows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是使用托管代码建立和运行面向服务应用程序的统一框架。它整合了.Net平台下所有的和分布式系统有关的技术, 使得开发者能够建立一个跨平台的安全、可信赖、事务性的解决方案, 且能与已有系统兼容协作。
地面覆盖 第6篇
荆门电视台发射台海拔240 m, 塔高60 m, 覆盖半径60 km。将原22CH和34CH的两台5 kW (7个功放) 全固态发射机改造为1.2 kW数字发射机;数字发射机采用国标GB20600-2006的单载波方式, 工作模式为C=1, PN595, 32QAM, LDPC码率0.8。系统允许的净载荷率25.989 Mbit/s;每个频道发射10套节目, 共计20套节目, 其中自办6套, 卫视节目14套;采用透传 (无加密) 方式免费向广大观众传输;功放及功放电源采用原模拟功放, 重新调整工作点;模拟发射机的末级为7个功放合成, 单个功放增益43~50 dB;要求输入数字功率为3~10 dBm, 激励器输出功率至少为8~15 dBm, 需增加1个增益足够高、甲类放大的前级放大器作为推动级;原模拟激励器更换为国标单载波激励器。由于当时还没有国产国标单载波激励器产品, 因此采用国标单载波调制器和上变频器组合;原输出陷波器更换为带通滤波器。
发射机改造后性能:频道带宽8 Mbit/s;输出功率≥1 200 W;输出功率稳定度±0.5 dB;调制误差率 (MER) ≥32 dB;频谱特性:谐波波动±0.5 dB;肩比 (IMD) -36 dB;发射机技术性能符合GY/T 219-4规定。
2 改造实践
2.1 前端设备的改造
数字电视从节目采编、压缩、传输到接收电视节目的全过程都采用数字信号处理, 就是在信源、信道、信宿3个方面全面实现数字化。
信源数字化就是数字电视的前端数字化建设, 从前端实际建设来看主要分为:数字电视节目源接收、数字电视节目复用、数字电视节目加扰3个部分。在数字电视前端建设中, 在复用环节考虑了多个厂家的设备和组网方案, 在进行了产品功能和性价的测试对比后, 最终采用了美国摩托罗拉公司的CherryPicker DM6400统计再复用器, 其具有不同于普通复用器最重要的两点是:
1) 其对于节目源的处理完全是建立在数字领域的, 不需经过传统编码过程, 这样对数字电视信号的质量损失几乎可以忽略不计。DM6400的核心是自行设计的, ASIC芯片带来了非常高效、高质量的SD和HD码率调整 (Rate Shaping) 。针对MPEG-2数字视频设计的高性能技术交流
ASIC芯片解决方案DM6400可同时处理相当多的数字节目源并对其进行数字压缩。
2) 其具有独特的统计再复用功能可以更有效地利用频点带宽。DM6400可以聚集多种信源, 不管它们是来自卫星、本地编码器、广告插入服务器、视频服务器等, 还是用DHEI, DVB-ASI, SDH, 快速以太网, 千兆位以太网传送的节目。专用ASIC芯片可在保持画面质量的同时, 对MPEG-2传输码流进行降码率操作, 以使在16QAM信道中传送多达8~10路的SDTV节目。在仅仅一个机架高度的空间中可带有5个 (用户可选的) 输入/输出模块。这样灵活的结构使前期建设能灵活配置模块来优化系统, 并使升级更容易。
数字电视建设项目的过程中, 传送的码流数量和图像质量之间存在着矛盾的平衡。想不降低图像质量而实现压缩节目的数量依赖于以下几个因素:1) 视频内容的复杂程度, 和比特率有关的一个考虑的依据是图像的复杂度;2) 前一次编码的质量, 节目内容的原始素材, 即传输的压缩优先级, 也影响到可以减少的比特率数量;3) 非视频元素的数量。
目前本台的频点资源十分有限, 在前期建设中, 笔者考虑如果用传统的编码解决方案, 国内一般编码器在不损伤节目源图像质量的前提下可以编码压缩到3~4 Mbit/s左右, 但想在20 Mbit/s的有限带宽中传输更多的节目, 是难以实现的, 这严重制约了节目数量和后期运营等方面的发展;而进口的编码器可以编码压缩到1.5 Mbit/s左右, 可以满足数字电视发展的要求, 但价格十分昂贵, 传输一套节目需投入数十万元。
在考虑以上3个重要因素和各方面对比后, 决定采用DM6400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省略了编码器部分的成本, 同时统计再复用可分析各输入节目的具体情况, 按需分配, 使有限的比特率能尽可能合理地在所有节目间进行动态分配, 以达到压缩总比特率而尽量不影响节目质量的目的。其对输入的TS流 (不管来自何处) 进行分析后, 得出此刻哪些ES (图像) 成分为低速, 哪些ES成分为高速, 然后再据此对TS流中的数据进行处理, 使低速成分占用更低的比特率, 而高速成分占用高比特率, 且其总输出码率是固定的。这种复用的主要特点是动态地分配信道时隙, 在保证不损伤数字电视节目图像质量的前提下, 使之能在16QAM有限的20 Mbit/s带宽中传输8~10套数字电视节目, 找到了矛盾的平衡点。
目前前期建设计划采用透明传输, 即不加密, 提供免费的、丰富多彩的数字电视节目。
2.2 发射机改造
模拟发射机的数字化改造内容:
1) 主要适用于UHF波段的固态发射机;2) 原发射机采用微机控制;3) 控制软件升级, 使发射机组具备集中监控功能;4) 原控制界面中与模拟激励器相关的参数, 更换为数字电视激励器的参数;5) 更换符合相应标准的数字电视激励器;6) 重新调整功放的工作点;7) 增加前级高线性推动功放, 以保证放大链路有足够的线性增益;8) 输出陷波滤波器更换为数字带通滤波器;9) 发射机输入信号由原先的模拟视音频信号, 通过增加MPEG-2编码器或者接收卫星节目信号, 经复用设备获得多节目复用的数字传输流信号 (TS流) ;使原先一个频道播送一套电视节目改为一个频道播送多套节目, 提高频率资源利用率;10) 可以使用原有发射天线和馈线系统;11) 按照要求设定数字电视激励器的工作模式, 调整数字电视激励器的预校正曲线, 使发射机的频谱特性、MER、相位噪声、带外频谱模板符合技术要求。
3 实践效果
地面数字电视单频网覆盖特性探讨 第7篇
在地面数字电视广播覆盖工程中广泛采用了单频网 (SFN) 技术。单频网可以节省频率资源和优化覆盖, 在单频网中如果所有的发射机同步, 即使接收机接收到不同发射机的信号, 它们的技术要求完全一样, 从接收机的角度看与只收到一台发射机的信号一样。另外, 在覆盖区中某些遮挡比较严重的地区和盲区, 采用直放站 (同频转发器) 进行弥补也是很有效的方法。
单频网络的覆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首先, 它不仅需要对全省的地形、站点、覆盖人口、交通线、政府规划、无线电管理等情况进行勘测, 而且还要了解电波传播的特性和各点电波的直射、反射等多方面的情况。其次, 需要通过大量收测, 并对各种技术参数进行调整、对各种设备进行配合调试, 确定各个覆盖目标的场强、干扰区、盲区。同时, 节目中心需要把准备广播的电视多媒体复用节目通过光纤、微波或者卫星等通路传送到每一个发射站, 各站点需要统一的同步参考时钟来进行同步, 各站点必须处于频率、时间、码流都准确同步的“三同”状态[1]。即:1) 同频, 相邻发射机之间的频率差足够小;2) 同时, 相邻发射机发出的已调波的时间差足够小;3) 同比特, 相邻发射机同一时间发送的字符必须相同。因此, 对单频网的信号传输和网络的建设和维护都有较高的要求。笔者依据广东省广播电视技术中心在单频网建设中的实践经验, 并结合实际, 就单频网保护间隔内的相干区特性、功率增强特性、频谱效率特性、干扰特性等方面进行探讨, 在此基础上提出合理化建议, 希望能为同行们提供借鉴和参考。
2 保护间隔内相干区的特性
一般来讲, 多个发射机的多路径信号以及同一发射机的直射与反射信号会在接收机端出现两种情况:1) 形成信号叠加, 使接收信号质量提高;2) 产生自我干扰, 一旦同一空间的两个信号出现相差, 合成信号就会衰减甚至抵消, 为此, 地面数字电视系统往往引入保护间隔。在单频网中, 处于保护间隔内的相干区将不受干扰, 单频网的抗多径干扰能力是由于信道编码符号中包含了“保护间隔”[2]。如果时延差小于保护间隔, 则信号建设性叠加, 如图1所示。如果时延差大于保护间隔, 那么这个信号既提供有用成分f (t) , 也提供干扰成分1-f (t) 。有用成分的贡献随着时延差的增加而降低, 而干扰的破坏作用加强。当时延差超过了符号长度的规定时间值时, 贡献完全消失, 产生符号干扰。从图1中可以清楚看到在保护间隔 (Tg) 内有用分量达到最大值, 干扰分量达到最小值。
图1中:f (t) 代表有用分量;1-f (t) 代表干扰分量;Tu代表符号长度。
下面以广东地面数字电视单频网的2个发射点的覆盖情况为例探讨单频网中保护间隔内的相干区的特性。广东SFN中的2个发射点 (相距18.5 km) 的情况如表1所示。
下面分两种情况讨论:
1) 在不使用单频网适配器 (单频网不同步) 的情况下
在保护间隔定义下的相干区中, 多处地方受干扰。在这种情况下, 在交叠 (相干) 区, 当两方的场强相当的时候, 或者达到一方的强度足以干扰另一方时, 由于在发射端不同步, 在接收端将产生码间干扰, 误码率直线上升, 同步字节丢失, 导致解码失败;在显示器上将出现严重的马赛克、黑屏或信号中断。当一方的强度较强而另一方较弱时, 或一方的强度不足以干扰另一方时, 将接收较强的一方, 可正常解码, 图像恢复正常。笔者在从番禺地球站到越秀山的路段中进行收测, 靠近越秀山发射站的东风中路和东风东路接收良好, 靠近番禺发射站的华南快速干道番禺路段较好, 2个发射站中间的黄埔大道接收情况最差, 中断现象十分严重。
2) 在使用单频网适配器 (单频网同步) 的情况下
使用单频网适配器后, 适配器为传输码流插入精确的同步标记, 然后将有同步标记的传输流传送到单频网内的各个发射站, 只要所有频率参考源的秒脉冲是同步的 (即在同一时间点发出) , 而且10 MHz频率是准确、稳定的, 则各地发射站就可以在同一时间发出同频的相同信号, 在此基础上, 对各种参数进行反复调试, 最后使各个发射站之间达到同步。此时, 在合适的发射站间隔内, 单频网各个发射台信号都落入保护间隔内, 相干区的覆盖得到明显优化, 解码正常, 图像正常接收。虽然从整个网络的覆盖范围来看, 网络的有效覆盖范围得到了增加, 但真正得到益处的是交叠区的覆盖得到了优化。
实际测量的覆盖情况比较见表2。
由表2可见, 使用单频网适配器与否, 对单频网的非相干区无影响, 但对有效覆盖范围和相干区影响较大。
3 单频网的频谱效率特性
单频网具有较高的频谱利用效率和比较小的频率再用距离。在单频网中, 使用同一频率可以将同样的节目覆盖区域扩大, 它的频率使用效率高于多频网, 但是考虑到同一网络中还有其他节目供应商, 需要传送不同的节目, 因此还需要规划其他的频点。在省级规划中, 为了满足不同区域之间的频率协调, 通常使用5个或6个频点可以满足需求。
4 单频网的功率增强特性
单频网技术不仅使网络频谱效率提高, 而且使网络的功率效率提高。这种功率效率的提高特别会反应在发射机的覆盖“边缘”区域和单点覆盖较弱的区域, 可提高网络的增益。从接收终端的角度来看, 单频网的功率效率增益对移动接收更有利, 因为采用的是全方位天线。
图2为实测发射点1和发射点2同时发射形成的场强增益。
图2中:A线表示发射点1和发射点2共同作用时的场强曲线;B线表示发射点1单独作用时的场强曲线;C线表示发射点2单独作用时的场强曲线。0 km的位置为发射点1, 18 km的位置为发射点2, 发射点1的发射功率为3 kW, 发射点2的发射功率为800 W。从图可见, 在2发射点的交叠区场强是加强的, 双方都对交叠区有贡献。图中的若干个向下的负脉冲表示偶有场强向下的地点, 这是由当时复杂的地理环境和场强的干扰所致。
从覆盖地区场强的地点概率 (达到或超过给定场强值的接收点的概率) 分布也能体现单频网的功率效率特性。如图3所示, 曲线A表示只有主发射点, 曲线B表示有2个发射点。从图中看到, 如果只有主发射点工作, 则场强超出了30 d BμV的地点概率为80%, 超出50 d BμV的地点概率仅为50%;而2个发射点同时工作时, 超出50 d BμV的地点概率可达60%, 相比之下, 网络增益贡献良多。
5 单频网电磁环境中的干扰特性
地面数字电视的传输主要存在的干扰, 有建筑物的多径干扰、同频干扰、邻频干扰, 多普勒频偏干扰, 各种干扰可以分为字符交插干扰、频道交插干扰、载波交插干扰、白噪声干扰[3]。
为了抵抗上面的各种干扰, 在目前国内外各种地面数字电视多载波标准中, 都在多载波信号中插入了一些导频, 用于预估信号的幅度及相位, 预估的结果被提供给接收机, 使它能够了解每一个载波的频率和相位的失真, 这些信息然后被用于对信号幅度及相位的校正。
导频载波分为两类, 它们分别是连续导频和离散导频, 这些导频载波不传送任何数字电视码流, 只传送有关这些导频的幅度和位置的信息。连续导频载波总是位于COFDM调制的固定位置, 它的每个幅度逐渐增强, 这些载波用于计算同相位误差, 同相位误差来自于机顶盒内本地振荡器的相位噪声, 在不同字符之间其子载波的相位有一定的误差。连续导频就是用来计算第N个字符的相位移动, 然后再计算下一个字符的相位移动, 它们之间的差就是同相位误差。离散导频载波以某种特定的方式分布在COFDM调制的载波当中, 它与连续导频共同实现信道的预估及纠错。通过以上措施, 大大减少了各种干扰的影响。
6 体会与建议
地面电视单频网构建的决策重点和难点问题, 是如何使单频网以最合理、最科学的布局, 实现目的地区的有效覆盖[4]。如果这个问题得不到妥善解决, 单频网的覆盖效果将大打折扣。
根据单频网覆盖特性, 建议单频网布局规划应围绕以下工作有序展开:
1) 分析了解覆盖目的地区的地形、地貌和电磁环境。
2) 利用单一发射点, 分别进行一套和多套节目发射试验, 并对发射效果进行固定及移动接收效果跟踪对比、场强收测分析, 总结出单点发射条件下整个地区覆盖盲区数据情况。
3) 根据试验结果结合理论分析, 适当增加发射点, 重点对发射点的个数、点间距离、各点发射功率等作正确选择, 满足载噪比、接收门限场强等技术条件, 进行单频网初步规划和试验, 检验实际接收效果。
4) 确保实现单频网中所有的发射机按同一时间同频同相地发出相同信号。
5) 消除信号特别差的盲区、盲点, 主要采用小功率发射机进行补点, 改善覆盖效果。
6) 试验结果表明, 较低的数据率能够传输最稳健的信号;传输的码率越低, 信号质量越好, 而通过提高功率和增加发射点, 高码率也能提供较高质量的接收。
7) 广播电视服务区存在未被电磁波覆盖的阴影区, 如山谷、隧道或地下建筑, 可利用功率增强器对这些地点进行覆盖。功率增强器利用方向性天线将信号引入, 将信号进行过滤放大, 但不做任何频率变换, 再用方向性天线发射到阴影地区, 这种方法非常简单有效。
8) 实践表明, 地面数字电视在高楼林立的城市可实现可靠传输, 当频率在数兆赫兹以下时, 多建筑物对电波的传播几乎不起作用, 这是因为建筑物的尺寸与波长相比很小。当频率升高时, 或者说当电磁波的波长与建筑物可比、甚至小于建筑物 (如频率大于30 MHz) 时, 无线电波通过障碍物时被吸收和反射等因素就不能忽略不计了, 且随着频率的升高, 这两个因素所导致的信号损耗也都加大。随着波长的减小, 信号遇到建筑物时产生反射。对移动无线电系统的测试和研究发现, 不可能把多建筑物地区的测量结果和建筑物的外几何图形联系起来, 通常只能采用统计方法予以处理。
摘要:对在单频网环境下的地面数字电视的电波传播特性、以及覆盖情况作了较深入的探讨, 并结合实际, 从单频网的布局规划、信号同步、接收情况等方面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地面数字电视,覆盖特性,单频网
参考文献
[1]王劲萍.构建大连数字移动电视单频网的设想[J].电视技术, 2008, 32 (10) :7.
[2]TR101190Version1.1.1, Digital video broadcasting (DVB) :Im-plementation guidelines for DVB terrestrial services;Transmission aspects[S].1997.
[3]张兆安, 高岩.移动数字电视技术及在我国的应用[J].西部广播电视, 2005, (1) :7-11.
地面数字电视单频网覆盖特性探讨 第8篇
1 地面数字电视单频网覆盖技术简介
单频网相对于其他技术来说,有着比较大的优势,尤其是在节省频率资源和优化覆盖方面,这种优势是由单频网的技术特点所带来的。在单频网中,如果所有的发射机保持同步,那么接收机接收信号时即使收到了不同发射机的信号,也会因为对于信号的技术要求完全一样而使得接收机看起来像是只接收到了一个信号,这是优化覆盖、避免信号干扰的一种有效方式。
单频网的覆盖工程是一个技术复杂、涉及面广的系统工程。首先,要对覆盖区域内的站点、地形、人口分布、交通线及电力设备分布等进行考察和了解,这些都是影响单频网覆盖的重要因素。其次,要进行信号的调整与测试,包括对各个站点信号发射和分布情况、站点接收效果的评测,对各种设备要进行综合调试,确定覆盖目标的场强、覆盖区以及干扰区范围。最后,节目中心就可以把准备播出的电视多媒体复用节目通过卫星、光纤等通道发射到每一个发射站,发射站随后要使用统一的同步时钟进行同步,保证所有发射站的发出的信号的频率、时间和码流都是同步的。单频网覆盖技术要求较高,尤其是在信号的传输以及网络的构建和维护方面,但同样也能取得更好的信号覆盖效果。
2 地面数字电视单频网覆盖特性
2.1 保护间隔内相干区特性
在多个发射站同时发射信号时,相互之间的信号或自身信号的反射都有可能与其他信号相遇,这种情况往往会有两种可能的结果,一是信号叠加增强,二是信号相互削弱。如果两个相遇的信号出现相差,就会使叠加信号发生衰减,差别过大甚至会出现抵消的情况,为了防止这种情况的发生,地面数字电视系统往往采用引入保护间隔的方式来避免信号削弱。在单频网覆盖中也采用了这种方式,处于保护间隔内的相干区将会不受干扰,在对保护间隔内相干区的研究中,可以发现其特性。研究发现,不管是否使用单频网络适配器,信号实验过程中单频网的非相干区受到影响均较小,对于单频网有效覆盖范围以及相干区的影响较大。
2.2 频谱效率特性
单频网在频谱利用方面有着较高的效率以及较小的频率再用距离。在单频网覆盖中,发射同一节目的同一频率可以将同样的节目的覆盖区域扩大,相对于其他多频网也就提高了频率的使用效率,但是也需要考虑到网络中还需要传送其他节目以满足用户需求,也就还需要增加其他的频点。为了满足不同区域的频率协调要求,可以根据地域大小增加频点,但是也不需要增加过多,一般对于省级区域来说,5~6个频点就可以保证不同频率节目的传送和覆盖。
2.3 功率增强特性
单频网技术的另一个优点就是拥有较高的功率增强效率,相对于多频网来说,单频网在覆盖区域的边缘地区以及覆盖信号较弱的地区可以取得更好的功率增强效率,保证边缘区域覆盖功率的强度,同时也提高了网络增益。单频网采用全方位天线,更利于移动接收终端的功率增强,对于需要进行移动的接收终端来说,采用单频网覆盖更能提高信号接收效率和接收功率,保证了移动接收终端的信号功率接收要求,提高了接收质量。
2.4 在电磁环境中的干扰特性
研究一项覆盖技术在电磁环境中的干扰特性是对技术效果进行评价的一种重要方法。地面数字电视的传输中存在着许多类型的干扰,例如建筑物多径干扰、同频干扰、多普勒频偏干扰等,为了减少这种干扰,一般都会在多载波信号中插入导频。这种导频用于预估传输信号的幅度和相位,然后将预估的幅度、相位提供给接收机,接收机在收到信号之后可以对导频进行分析,通过对实际接收到的信号的幅度、相位等信息的对比来推测或判断信号在传输过程中是否出现了干扰失真等情况。导频信息一般通过导频载波来进行传输,而目前导频载波主要有连续型和离散型两种。载波并不传送数字或码流,只负责传送导频的幅度以及相位信息,方便接收机进行判断和分析。
3 结语
随着我国地面数字电视工程的逐渐推广和覆盖,有越来越多的地面数字电视工程选择了单频网覆盖这一项技术.对单频网覆盖特性的研究还可以进一步深入并且通过实验更加直观地对其特性进行体验,通过实验分析了解其不足之处,做出改进,才能使其有更好的发展,在未来的地面数字电视技术发展中获得更大的发展优势。
摘要:随着我国地面数字电视覆盖工程的发展,了解地面数字电视覆盖工程的人越来越多。我国地面数字电视覆盖中广泛采用单频网技术,它相时于其他覆盖技术有着其独特的优点和特性,正是这些特性促进了地面数字电视覆盖工程的进一步发展。为了深入了解地面数字电视单频网覆盖技术,本文对其进行了技术简介,并探讨了单频网覆盖特性。
关键词:地面数字电视,单频网覆盖,技术特性
参考文献
[1]姜文波.中国地面数字电视展望[J].广播与电视技术,2008(1).
地面覆盖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