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低温冻害范文

来源:火烈鸟作者:开心麻花2025-11-191

低温冻害范文(精选8篇)

低温冻害 第1篇

1 冻害的因素

1.1 内部因素

1.1.1 抗冻性与树种、品种有关。

不同的树种或不同的品种, 其抗冻能力不同。如落叶类和长青类的冻害表现不同, 大乔木和小灌木受冻的表现也不同, 本土树种和外来引进树种的抗冻能力都不尽相同, 因此, 绿化苗木的抗冻能力和受冻表现与苗木的种类、品种有着本质的联系。如樟子松比油松抗冻, 油松比马尾松抗冻。同是梨属植物秋子梨比白梨和沙梨抗冻。

1.1.2 抗冻性与枝条内部的糖类含量有关。

研究梅花枝条内糖类的变革动态与抗寒越冬能力的关系表明, 在生长季节, 植株体内的糖多以淀粉形式存在。生长季末淀粉积攒达到顶峰, 到11月上旬末, 淀粉开始分解成为较简单的寡糖类化合物。杏及山桃枝条中的淀粉在元月末已经分解完毕, 而这时梅花枝条依然残留淀粉。就抗寒性的表现而言, 梅不及杏、山桃。可见树体内寡糖类含量越高抗寒力越强。此外还察看到梅花枝条内氮的含量与越冬关系密切, 越冬力较强的单瓣玉蝶比无越冬力的广东黄梅含氮量特别是蛋白氮含量要高。

1.1.3 与枝条的成熟度有关。

枝条愈成熟其抗冻力愈强。成熟的枝条, 在休眠期以形成层最抗寒, 皮层次之, 而木质部、髓部最不抗寒。但在生长期则以形成层抗寒力最差。枝条充分成熟的标志主要是:木质化的程度高, 含水量减少, 细胞液浓度增加, 积累淀粉多。在降温来临之前, 如果还不能停止生长而进行抗寒锻炼的树木, 都容易遭受冻害。

1.1.4 与休眠程度有关。

植株休眠越深, 抗寒力越强。冻害的发生和树木的休眠和抗寒锻炼有关, 一般处在休眠状态的植株, 抗寒力强, 植株休眠愈深, 抗寒力愈强。到了春季, 抗冻能力又逐渐趋于丧失, 这一丧失过程称为“锻炼解除”。树木的春季解除休眠的早晚与冻害发生有密切关系。解除休眠早的, 受早春低温威胁较大;休眠解除较晚的, 可以避开早春低温的威胁。因此, 冻害的发生一般常常不在绝对温度最低的休眠期, 而常在秋末或春初时发生。所以说, 越冬性不仅表现在对于低温的抵抗能力, 而且表现在休眠期和解除休眠期后, 对于综合环境条件的适应能力。

1.2 外部因素

1.2.1 与地势、坡向有关。

小气象不同, 如山南侧的植株比山北侧的植株易受害, 因山南侧的温差较大。土层厚的树木较土层浅的树木抗冻害。这是因为土层深厚, 根扎得深, 根系发达, 吸收的养分和水分多, 植株茁壮。一般固定的、较大的苗圃地应选择在灌排良好、地势较高、地势平坦的开阔地带。坡度以1°~3°为宜, 如坡度太大容易造成水土流失, 降低土壤肥力, 同时也会对管理工作产生很多不便, 尤其是灌溉发生很大困难, 对机械化作业也有影响。

1.2.2 水体对冻害也有一定的影响。

靠水体近的树木不易受冻害, 因为水的比热大, 白天吸收的热量会在晚上释放出来, 使周围空气温度下降慢。

1.2.3 栽培管理程度与冻害的关系紧密。

同一品种的实生苗比嫁接苗耐寒, 因为实生苗根系发达, 根深而抗寒力强。不同砧木品种的耐寒性差别也大, 同一品种结果多者比少者易受冻害, 因为结果耗费大批的养分。施肥不足的抗寒力差, 因为施肥不足, 植株不充实, 物质积攒少, 抗寒力下降。树木遭受病虫为害时, 也容易发生冻害。

1.2.4 低温来临的状况与冻害的发生有很大关系。

当低温到来的时期早、又突然, 植物本身未经抗寒锻炼, 人们也没有采用防寒措施时, 很容易发生冻害;日极端最低温度愈低, 植物受冻害就越大;低温持续的时间越长, 植物受害愈大;降温速度越快, 植物受害越重。此外, 树木受低温影响后, 如果温度急剧回升, 则比缓慢回升受害严重。

2 冻害的表现

2.1 花芽受冻表现

花芽是抗寒力较弱的器官, 花芽冻害多发生在春季回暖时期, 腋花芽较顶花芽的抗寒力强。花芽受冻后, 内部变褐色, 初期从表面上只看到芽鳞松散, 不易鉴别, 到后期则芽不萌发, 干缩枯死。

2.2 枝条受冻的表现

枝条的冻害与其成熟度有关。成熟的枝条, 在休眠期以形成层最抗寒, 皮层次之, 而木质部、髓部最不抗寒。所以随受冻程度加重, 髓部、木质部先后变色, 严重冻害时韧皮部才受伤, 如果形成层变色则枝条失去了恢复能力。但在生长期则以形成层抗寒力最差。幼树在秋季因雨水过多贪青徒长, 枝条生长不充实, 易加重冻害, 特别是成熟不良的先端对严寒敏感, 常首先发生冻害, 轻者髓部变色, 较重时枝条脱水干缩, 严重时枝条可能冻死。多年生枝条发生冻害, 常表现树皮局部冻伤, 受冻部分最初稍变色下陷, 不易发现, 如果用刀挑开, 可发现皮部已变褐;以后, 逐渐干枯死亡, 皮部裂开和脱落。但是如果形成层未受冻, 则可逐渐恢复。

2.3 枝杈和基角受冻的表现

枝杈或主枝基角部分进入休眠较晚, 位置比较隐蔽, 输导组织发育不好, 通过抗寒锻炼较迟, 因此遇到低温或昼夜温差变化较大时, 易引起冻害。树杈冻害有各种表现:有的受冻后皮层和形成层变褐色, 而后树枝凹陷, 有的树皮成块状冻坏, 有的顺主干垂直冻裂形成劈枝。主枝与树干的基角愈小, 枝杈基角冻害也愈严重。这些表现依冻害的程度和树种、品种而有不同。

2.4 主干受冻的表现

主干受冻后有的形成纵裂, 一般称为“冻裂”现象, 树皮成块状脱离木质部, 或沿裂缝向外卷折。一般生长过旺的幼树主干易受冻害, 这些伤口极易招致腐烂病。形成冻裂的原因是由于气温突然急剧降到零下, 树皮迅速冷却收缩, 致使主干组织内外涨力不均, 因而自外向内开裂, 或树皮脱离木质部。

2.5 根颈和根系受冻的表现

一年中根颈进入休眠期最晚, 解除休眠又较早, 因此在温度骤然下降的情况下, 根颈未能很好地通过抗寒锻炼, 同时近地表处温度变化又剧烈, 因而容易引起根颈的冻害。根颈受冻后, 对植株危害很大。根系无休眠期, 所以根系较其地上部分耐寒力差。但根系在越冬时活动力明显减弱, 故耐寒力较生长期略强。

3 防寒措施

3.1 贯彻适地适树的原则

因地制宜的种植抗寒力强的树种、品种和砧木, 在小气候条件比较好的地方种植边缘树种, 这样可以大大减少越冬防寒的工作量, 同时注意栽植防护林和设置风障, 改善小气候条件, 预防和减轻冻害。

3.2 加强栽培管理, 提高抗寒性

合理运用排灌和施肥技术, 可以促进新梢生长和叶片增大, 提高光合效能, 增加营养物质的积累, 保证树体健壮。后期控制灌水, 及时排涝, 适量施用磷钾肥, 勤锄深耕, 可促使枝条及早结束生长, 有利于组织充实, 延长营养物质的积累时间, 从而能更好地进行抗寒锻炼。同时在整个生长期必须加强对病虫害的防治。

3.3 加强树体保护

低温冻害 第2篇

陕西果树花期低温冻害特征及防御对策

利用陕西省30个苹果(梨)基地县气象站1961~3~5月气象资料及~9个苹果(梨)基地县气象站物候观测资料,采用气象统计、田间试验和灾害调查相结合的`方法,确定了不同等级果树花期冻害的预警指标:严重低温冻害(TD-2℃)、低温冻害(-2℃

作 者:李健 刘映宁 李美荣 李艳莉 Li Jian Liu Yingning Li Meirong Li Yanli 作者单位:陕西省气象局经济作物气象服务台,西安,710015刊 名:气象科技 PKU英文刊名:METEOROLOG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年,卷(期):36(3)分类号:P4关键词:果树 花期 冻害 防御对策

贵州马铃薯低温冻害及减灾措施 第3篇

贵州气候温凉, 雨量充沛。土壤以偏酸性为主, 特殊的生态气候自然环境, 非常适宜马铃薯生长。近年, 由于贵州省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市场的需求, 冬作马铃薯的面积越来越大。影响贵州马铃薯产量的因素很多, 如气候、土壤、栽培技术、品种、肥料配置、病虫害防治以及管理等。马铃薯产量形成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当地小气候、土壤和品种等因素, 对于某一区域来说, 一定时间尺度内土壤性质的变化相对较平稳, 而全球气候变暖引起的降水、温度和日照等气候要素的变化, 对农业生态和作物生长发育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在冬作马铃薯的生产过程中, 时常会遭遇低温冻害 (马铃薯植株受冻后, 冻害较轻的表现为顶部部分叶片轻微冻伤或冻死, 冻害较为严重的则表现为叶片呈墨绿色、水渍状, 日出后叶片萎蔫下垂, 茎干瘫软, 整株倒伏而死) , 特别是各地普遍采用抢早播种提早上市的栽培方式, 在防寒措施不当的情况下发生了低温冻害, 使马铃薯减产甚至绝收, 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为此, 对马铃薯低温冻害的防减措施进行阐述, 以期为贵州冬作马铃薯的生产起到一定的指导意义。

1 马铃薯对温度的基本要求

1.1 萌芽阶段

在温度不低于4℃时, 已通过休眠的块茎就能萌发, 但幼芽不能伸长;在5~7℃时, 幼芽开始萌发伸长, 但非常缓慢, 如长期处于此温度下, 幼芽就会形成极短的匍匐茎, 顶端膨大形成小薯, 或直接从块茎芽眼处长出仔薯;当温度上升到10~12℃时, 幼芽生长健壮、迅速;在温度18℃左右时, 最适于幼芽生长;超过36℃, 幼芽不易萌发, 且常常造成大量腐烂。

1.2 茎叶生长

茎叶生长阶段, 马铃薯最适温度为17~21℃。当温度低于7℃或高于42℃时, 茎叶停止生长;当日平均气温为25~27℃时, 茎叶生长受到一定影响。

1.3 块茎形成和发育

在7~21℃都能形成块茎, 而最适温度是17~19℃, 超过21℃块茎形成受抑制;当温度低于-2℃或高于29℃时, 块茎停止生长, 并会引起匍匐茎长出地面转变成茎叶生长。低温可以提早块茎的形成, 高温容易引起块茎发生二次生长, 形成小薯。

1.4 开花结实

开花最适温度为15~17℃, 低于5℃或高于38℃不开花。花在-0.5℃时受冻害, 在-1℃时致死。夜温在16℃以上开花良好, 12℃以下形成花芽但不开花。

2 防御措施

2.1 适期播种

马铃薯幼苗生长的适宜温度为15~21℃。当气温降至-0.8℃时马铃薯幼苗受冻害, 降至-0.3℃时茎叶全部冻死。因此, 适期播种, 避开重霜期, 是预防马铃薯霜冻害的关键。各地可根据当地气象历史资料和天气预报, 选择在终霜日前20d左右播种或安排在土壤地下10cm处土温稳定在7~8℃时播种为宜。

2.2 合理施肥

利用冬闲田种植马铃薯, 一般每公顷施农家肥22.5t、硫酸钾复合肥750kg、钙镁磷钾肥750kg作为基肥。在霜冻或强冷空气到来之前停止使用氮肥, 防止植株过于柔软抗寒能力下降, 通过喷施0.2%~0.5%的磷酸二氢钾或400~500倍的植物防冻剂溶液可有效防御霜冻。

2.3 覆盖防霜

采用地膜覆盖栽培的马铃薯, 破膜放苗后, 破膜口暂时不盖土。这样, 白天膜下土壤、水分和空气吸收的热量, 夜间和清晨就不断从破膜口释放出来, 使马铃薯苗周围空气保持较高的温度, 能减轻霜冻为害。霜期结束后, 用细土将破膜口盖好, 以利增温、保水、保肥。露地栽种的马铃薯在霜冻来临前的下午用稻草、麦秆、草帘、树枝、树叶等覆盖, 也可达到防冻的目的。

2.4 灌水防霜

水温比发生霜冻时的地温高, 霜冻前浇水能带来大量热能;土壤水分多时导热能力增强, 可从深层较热土层传来较多热能, 缓和地面冷却速度;水的热容量比空气和土壤的热容量大, 浇水后能减小地面温度的变化幅度;浇水后地面空气中水汽增多, 水汽凝结时, 可放出潜热。因此, 根据当地天气预报, 在霜冻来临之前, 做好田间灌溉工作。

2.5 喷水防霜

水的比热大, 当气温较高时, 水可以吸热聚热, 当气温较低时可以放热。结冰叶片被喷洒冷水后, 叶片出现微升温, 叶细胞和组织结构受损伤程度明显减轻, 甚至可以解除冻害。进入霜期后, 坚持每天清晨通过触摸检查马铃薯叶片是否出现结冰, 若结冰, 可于太阳出来之前, 用喷雾器在叶片上喷水防霜, 不能用温水。

2.6 熏烟防霜

如遇寒流, 可于夜晚在田间走道上用秸秆、稻草、杂草、木屑等混少量硫磺粉熏烟, 根据种植面积大小, 设若干个火堆, 熏烟不可放明火, 只施放浓烟雾, 使烟雾留在离地较低的空间弥漫, 提高气温, 达到防止霜冻和冻害的目的。

3 冻害后的减灾措施

在遭受冻害后, 马铃薯生长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在冻害解除后, 应尽快进行田间调查, 了解冻害发生程度, 采取相应的减灾补救措施, 将冻害引起的损失降到最低。

3.1 切忌用块茎受冻的马铃薯作为种薯

贮藏期受冻害的马铃薯芽的萌发能力较弱, 且在气温回升后易发生软腐。因此, 切忌用块茎受冻的马铃薯作为种薯。

3.2 播种后的马铃薯应采取的措施

3.2.1 开沟

对地势较低的田块, 在冻害解除后应尽快开挖排水沟, 以降低水位, 排除渍水, 避免薯块因积水腐烂, 同时尽快提高土温, 促进植株恢复生长。

3.2.2 中耕培土

在低温冻害后, 土壤较板结, 且湿度较大, 马铃薯在遭受冻害后根系的活力会降低, 此时中耕培土可以疏松土壤、提高土温、促进根系生长发育。

3.2.3 查缺补窝

对未出苗的地块, 检查地下种薯受冻情况, 发现种薯受冻腐烂的部分, 重新催芽补栽, 避免缺窝影响产量。

3.2.4 施肥

施肥应在冻害解除、植株恢复缓慢生长以后进行, 切忌在冻害后立即施肥。方法:对轻度受冻的田块, 可喷施叶面肥, 如喷施0.2%~0.5%的磷酸二氢钾900~1200kg/hm2, 增强植株抗性, 促进生长恢复。对出苗后中度或严重受冻及尚未出苗的田块, 追施沼液、粪水等速效性全肥, 或每公顷追施尿素150kg, 促进植株恢复块茎萌发。

3.2.5 防病

在低温冻害后, 马铃薯田间易发生黄萎病 (主要是已出苗部分) 及立枯病 (主要是播种、已萌芽但未出苗部分) 这两种土传性病害。因此, 除对晚疫病、青枯病等进行常规的防治外, 应采取积极措施, 预防这两种病害。防治方法: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3%广枯灵600~800倍液灌根预防黄萎病、立枯病;用3%中生菌素可湿性粉剂, 每公顷1500g对水900~1200kg或农用链霉素 (200万单位) 2000倍液喷雾, 预防青枯病等细菌性病害的发生;用80%大生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25%甲霜灵 (瑞毒霉) 400~500倍液预防晚疫病。

3.2.6 注意再防低温霜冻

要密切注意天气预报, 如有霜冻天气出现, 有条件的在霜前用地膜等覆盖物覆盖, 霜后撤膜, 一般每公顷用地膜150kg;条件不允许的要增加熏烟密度, 每公顷60~75个熏烟点。

4 小结

低温冻害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在防御减灾的技术措施上, 单靠某一项技术可能取得的效果并不太理想, 应多种方法相结合, 因地制宜的应用。总之, 应合理布局, 适时播种, 合理施肥和灌溉, 密切注意当地天气预报, 低温冻害前做好充分准备, 低温冻害后及时处理受冻植株等。以避霜、防霜的原则确保冬作马铃薯不受低温冻害, 或将低温冻害的损失降到最轻。

摘要:贵州在冬作马铃薯的生产过程中, 时常会遭遇低温冻害, 特别是各地普遍采用抢早播种提早上市的栽培方式, 在防寒措施不当的情况下发生了低温冻害, 使马铃薯减产甚至绝收, 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为此, 对马铃薯低温冻害的防减措施进行阐述, 以期为贵州冬作马铃薯的生产起到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马铃薯,低温冻害,减灾措施

参考文献

[1]张艳梅, 张普宇, 顾欣, 等.贵州高原寒潮灾害的气候特征分析[J].中国农业气象, 2010, 31 (1) :151-154.

[2]高永刚, 邪齐海, 顾红, 等.黑龙江省马铃薯气侯生产力特征及区划[J].中国农业气象, 2007, 28 (3) :275-280.

[3]池再香, 潘徐燕, 张普宇, 等.影响贵州西部马铃薯产量的主要气候因子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 2010, 38 (34) :19623-19625.

[4]李飞, 金黎平.马铃薯霜冻害及防御措施[J].贵州农业科学, 2007, 35 (3) :121.

低温冻害 第4篇

1 广西木薯产区受冻害情况

综合桂北、桂中、桂南地区的调查情况 (见表1) 分析, 广西的木薯种植区均受到冻害侵袭。木薯的受害分为薯块受害以及种茎受害两部分。木薯种茎受害最严重, 只有部分用地窖保存的种茎能够用于来年的生产, 露地以及用稻草、薄膜覆盖后堆放的种茎全部受害, 茎杆失水、变枯, 芽眼腐烂等, 种茎损失惨重, 全区约90%的种茎都不能用于木薯种植生产, 其中桂北地区受冻害最严重, 桂中次之, 桂南较轻, 但由于桂北、桂中有较好的种茎贮藏经验和措施以及木薯收获早的习惯, 冻害造成的损失相对较轻, 种茎损失较小 (埋藏的种茎损失20%左右) , 勉强可以保证与往年相同面积的栽培用种;而桂南由于往年气温较高, 种茎随便堆放或者稍微覆盖亦能越冬, 不太注意种茎贮藏, 种茎损失惨重, 有90%以上的芽眼冻死, 造成今年的木薯种茎供应不足。薯块的受害情况比种茎受害情况稍轻, 由于很多薯块在冻害来临前都已经进行采收加工, 只有部分未采收的木薯薯块受到不同程度的为害, 薯块变黑、腐烂, 导致产量下降、淀粉含量下降几个百分点, 加工厂折价收购, 对部分农户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

2 广西木薯种质资源受损害情况

广西的木薯种质资源主要保存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亚热带作物研究所内的木薯种质资源圃, 由于冻害来得突然, 持续时间久, 此次冻害对广西的种质资源影响较为严重。至2008年2月25日止, 从国外种质资源中选育保存的78个木薯优良品系以及从国内引进并保存的58个优良品种或品系全部受害, 受害率达100%。贮藏种茎有90%受害, 未收获的种茎受害程度更为严重 (只有离地面10~20 cm种茎的芽眼情况较好) , 部分国外优良品系全部死亡, 对广西的木薯种质资源的保存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3 广西木薯国家在研项目受冻害情况

目前, 广西国家在研木薯科研项目“木薯为原料的生物质能源产业关键技术研究与产品开发”下设7个课题, 实施区域主要分布于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等地。武鸣储藏的种茎少部分受害, 未储藏的种茎90%以上都受害, 薯块受害10%~20%;隆安储藏的种茎少部分受害, 未储藏的50%受害, 薯块少部分腐烂变黑;北海、合浦、钦州、防城港最严重的地方减产40%~45%, 坡地减产20%, 种茎受害最严重的为70%, 平均受害种茎30%, 地窖储藏的种茎由于连续下大雨积水, 也受害15%。此次冻害, 在不同程度上对广西的木薯生产、加工、研究项目等造成了影响。

4 广西木薯冻害应对措施

为了确保2008年广西的木薯种植能正常进行, 不影响来年的木薯产量, 确保以木薯为原料的加工业的正常运营, 在自治区领导的带领下, 相关单位相应派出工作人员到木薯受灾地区进行受灾情况调查、统计与评估, 并且针对灾情, 从各个木薯研究单位派遣技术人员赴灾区指导救灾, 为下一步的木薯生产工作打下了基础。

由于寒冻害的影响, 许多种茎不同程度受到了损害, 技术人员指导农户如何筛选健康的木薯种茎, 减少损失, 并统计种茎的需求量。对于木薯种茎的短缺, 广西采取从国内其它木薯种植区调种、必要时可从周边国家调种, 尽量满足当前木薯的种茎需求。为此, 一些木薯种植县的农业局、科技局以及私人个体都纷纷加入了木薯种茎调运的工作中来, 分别从海南、云南、越南等地调运了大量健康种茎。在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亚热带作物研究所为中心的“木薯种茎调运团”的努力下, 从海南调运了1100 t木薯种茎, 确保了国家科技支撑课题的木薯种茎需求量以及为部分农户提供了健康的木薯种茎。部分科研单位通过木薯扦插快繁、木薯嫩枝繁殖、组培快繁等技术, 繁殖了木薯种苗。所有这些工作的进行, 确保了广西木薯种植业的稳定发展, 为以木薯为原料的加工企业稳定了原料来源。

在木薯种质资源补齐方面, 广西壮族自治区亚热带作物研究所很快采取了应对措施, 从海南热带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以及泰国罗勇大田作物研究所等相应木薯研究单位引进了缺失品种、品系, 恢复并加强了广西种质资源的保存。

摘要:广西是全国木薯的主要栽培区, 2008年12月, 广西遭遇了历史上罕见的强冰冻天气袭击, 导致几十年不遇的特大雨雪冰冻灾害, 对木薯生产造成了严重的损失, 为了科学有效地指导抗灾救灾工作, 对木薯受害情况进行了调查, 并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

低温冻害 第5篇

2013年春季以来, 周口市气温变化异常, 极端冷暖异常天气频繁发生, 为历史同期罕见。极端冻害天气的影响, 致使部分地方小麦生长受到严重影响。据前期田间调查, 田间小麦出现黄穗、白穗、半穗和不能正常抽穗现象各县均有发生, 尤其是年后浇水偏晚、土壤墒情较差的地块为重。同时, 对部分品种、个别地块表现异常明显, 给小麦产量造成一定影响。但由于周口市南北跨度大、小麦品种多样化, 减少了低温冻害普遍发生的机率, 冻害减产小麦占总体份量不大, 大致影响面积在1.3万hm2左右, 占全市麦播总量的2%左右。

2 造成冻害发生较重的主要原因及分析

2.1“倒春寒”天气是主要因素

今年周口市春季气温变化起伏较大, “倒春寒”天气频繁发生, 特别是进入3月份小麦拔节后, 先后出现了3次较为明显的霜冻天气及最低气温降至3℃以下的“倒春寒”:第1次是3月19~22日, 最低气温为2~3℃, 降温幅度20℃以上, 对幼穗分化敏感期品种, 造成主茎及大分蘖幼穗生长点死亡而不抽穗;第2次是4月10~12日, 最低气温为2~3℃, 时值小麦幼穗发育到四分体形成期, 此阶段小麦幼穗抗冻能力弱, 造成部分麦田出现整个穗子或部分小穗冻死, 只剩下穗轴, 出现白穗或半穗现象。第3次是4月19~22日, 极端气温0.9℃, 5℃以下低温持续12h以上, 此时正值小麦花粉粒形成期, 造成小麦小穗或小花不实, 上部或下部麦穗结实严重下降, 出现了部分品种缺粒、缺位甚至穗顶或基部不育现象, 使穗粒数减少。

2.2 田间墒情差, 加重了冻害发生程度

2013年1~4月份总降雨量明显少于往年。4月份降雨日为19日、20日, 均于低温发生之后降雨, 且大多数麦田浇拔节水时间偏晚, 浇水量偏少, 田间墒情普遍较差, 没有起到培育壮苗和提前预防冻害发生的作用。因此, 浇水地块和未浇水地块, 小麦冻害现象均有所发生, 未浇水地块表现尤为严重。浇水次数在冻害表现上也有明显差异。

2.3 品种因素, 半冬性或弱春性品种受冻严重

小麦不同品种之间受冻程度差异较大, 以半冬性或弱春性品种受冻尤为严重, 如郑麦366、郑麦7698、花培8号、平安8号、花培6号等。主要表现为:麦穗抽出困难, 有的小穗甚至已经受冻坏死, 导致小麦矮化并且不抽穗;麦穗下部、中部或上部等部分穗部黄化、白化, 或者小穗雌雄蕊受冻干枯, 出现光杆穗。品种分布比较集中的县市表现较为明显, 周口市冻害小麦受害区域主要分布在沈丘、城、鹿邑、淮阳、郸城等县市, 其余县市品种分散, 整体表现冻害不显著。

2.4 田间管理水平差、综合配套技术跟不上的地块冻害发生偏重

2.4.1 在土肥技术应用上

测土配方施肥地块与农民常规施肥地块相比, 抗低温冻害明显增强。测土配方施肥地块, 氮磷钾养分平衡协调, 增强了小麦各种抗逆能力, 部分常规施肥块, 氮肥用量过大、施肥时期不当, 水肥没有充分运筹, 导致小麦根系不良发育, 平衡养分能力差, 叶面光合作用差, 因而加重了冻害的发生。

2.4.2 在农艺操作上

深耕与旋耕的差异, 深耕地块小麦耕层深, 肥料达到了深施, 肥料利用率高, 水肥气势四相协调, 小麦根系生长健壮, 吸水肥能力强, 增强了抗冻抗旱抗干热风能力, 减弱了冻害的影响。相反, 旋耕地块耕层浅, 下有坚硬的犁底层, 根系下扎困难, 小麦根浅、少, 小麦抗性差, 不耐受低温冻害。

2.4.3 病虫害防治和一喷三防落实上

能有效及时防病防虫, 合理补肥。增强小麦后期生长精力, 小麦整体抗逆能力强, 冻害发生较弱。

2.4.4 其他

播期播量、冬前镇压等其他技术应用。

3 加强小麦田间管理应对低温冻害的对策

3.1 提高播种质量

选用抗寒性较好的品种, 播前每667m2施腐熟有机肥1500~2000kg、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做到因缺补失, 合理配方, 施足底肥, 深耕后精细整地。精选种子, 进行晒种和发芽试验, 采用药剂拌种。根据品种特性适时播种, 合理确定播种量, 播深3~4cm为宜, 确保深浅一致。

3.2 提高农艺操作水平

建议玉米秸秆全部还田, 要采取犁耕的方式, 做到“切得细, 掩得净, 耙得实”, 加强田间指导, 防止切后焚烧, 搞好土壤处理, 加强深耕技术指导, 保证耕层达到20cm以上, 提高土壤肥力和小麦根系生长发育水平, 促根下扎, 全面建立农田生态系统生物循环机制。

3.3 浇好三水和及时补肥

3.3.1 浇好越冬水

小麦越冬前要浇越冬水, 作为增加土壤水分、缓和土壤温差、提高小麦越冬率的灌水贮墒措施。小麦越冬水要因地因苗制宜, 不宜早浇, 以防水分大量蒸发, 不能起到蓄水保墒的作用, 影响小麦冬前分蘖生长;但浇水过晚, 土壤冻结, 水分不易下渗, 地面形成冰壳, 易造成冻害, 对小麦根系发育及安全越冬不利。浇冬水的时间应掌握在日平均气温下降到5℃时开始, 日平均气温0~2℃、夜冻昼消时结束, 以补充土壤水分不足, 提高土壤热容量, 改善冬季土壤水分状况, 改善田间小气候环境, 减轻和避免冻害的发生。同时, 对脱肥、缺肥的弱苗, 要结合浇越冬水, 酌情进行追肥。

3.3.2 返青水

小麦将进入返青期, 应注意及时浇返青水, 返青后, 小麦将进入吸收肥料养分的旺盛期, 只有土壤墒情适宜, 肥料才能被分解、吸收、运输, 才能发挥作用。否则, 即使施肥, 也无法发挥肥料的作用。返青期是小麦次生根发生的第二高峰期, 只有在墒情适宜的情况下才能长出新根。因此, 浇足返青水, 不仅有利于根系的萌发、下扎, 还有利于提高根系吸收功能, 增强小麦的抗倒、防早衰能力。返青期也是小麦幼穗快速生长期, 充足的肥水可为穗大粒多打下好的基础。返青期浇水可减轻小麦春季的冻害和倒春寒的危害及红蜘蛛和蚜虫的危害。根据麦苗的长势情况, 同时增加追肥, 促进麦苗返青, 为拔节期亩穗数奠定基础。

3.3.3 扬花灌浆水

小麦开花至成熟期的耗水量占整个生育期耗水总量的1/4, 需要通过浇水满足供应。干旱不仅影响粒重, 抽穗、开花期干旱还会影响穗粒数。所以, 小麦扬花后10~15d应及时浇灌浆水, 以保证小麦生理用水, 同时还可改善田间小气候, 降低高温对小麦灌浆的不利影响, 减少干热风的危害, 提高籽粒饱满度, 增加粒重。

3.4 加强病虫害防治

要根据小麦不同品种的不同特性, 在搞好病虫测报的基础上, 按照防治指标有针对性地进行防治:突击清沟理墒, 提高排水降渍能力, 减少渍害发生;根据苗情, 分类指导, 增施拔节孕穗肥, 适时喷施叶面肥, 增粒增重;天气转好、气温回升后, 对未拔节的田块突击进行杂草防治工作;适当采取相应的防冻措施。

摘要:就2013年周口部分麦田低温冻害情况进行了分析, 对今年小麦应对低温危害提出了建议和对策。

低温冻害 第6篇

1资料来源与方法

日平均气温、日最低气温资料来源于双流、崇州、新都、新津、温江等成都市13个区市县, 运用数理方法对日平均气温、日最低气温进行统计, 分析低温冻害对冬草莓生长影响, 并通过大量农田调查, 收集灾后产量损失数据。

2强降温天气过程

2. 1降温幅度大, 平均气温偏低

2016年1月22 ~ 25日受北方强冷空气影响, 成都市出现强降温天气过程, 22日出现降雨或雨夹雪, 高海拔地区出现降雪。成都市各区县日平均气温降幅达5. 5 ~ 8. 4℃ (见图1) , 其中双流、龙泉驿和金堂降温5. 5 ~ 5. 6℃;崇州、温江、彭州及邛崃降温7. 4 ~ 8. 4℃;都江堰、郫县、新津、蒲江、大邑、新都降温6 ~ 7℃。

由于冷空气影响迅速, 日平均气温明显偏低, 2016年1月22 ~ 29日, 成都市平均气温为2. 3℃ , 较历史同期偏低3. 1℃。

2. 2低温冻害范围广, 持续时间长

对2016年1月22 ~ 29日日最低温度进行统计, 成都市各县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冻害, 极端最低气温出现在2016年1月25日, 日最低气温为- 2. 3 ~ - 6. 7℃ , 创下历史极值 ( 见图2 ) 。 由表1可知, 2016年1月22 ~ 29日成都市各区县日最低温度< 0℃ 的日数均在2d以上, 其中崇州、温江日最低温度< 0℃ 的日数为7d。

3冬草莓生长影响

3. 1冬草莓关键生育期

冬草莓经过育苗后通常在8月移栽到大棚, 每年可有4次开花挂果。8月底至9月初开花的冬草莓在11月份挂果, 1月中旬至1月下旬开花的冬草莓在3月挂果, 2月下旬至3月上旬的冬草莓在5月份挂果。

3. 2低温冻害对冬草莓的影响

冻害是指作物越冬期间, 当遇到时0℃ 以下强烈低温或剧烈变温, 作物体内水分冻结而遭受冻害。 这是一种因温度异常变化而导致的一种农业气象灾害。灾害发生后, 及时进行农田调查, 根据调查, 成都市1月22 ~ 25日的低温霜冻正出现在冬草莓开花期。冬草莓开花期对环境温度较为敏感, 气温> 10℃ 有利于冬草莓开花授粉, 5℃ 以下影响授粉授精, 0℃ 以下雄蕊受到冻害[1]。2016年1月出现罕见的低温冻害, 降温幅度大, 低温持续时间长, 无论是简易棚还是标准棚, 冬草莓产量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处于开花期的草莓, 低温冻害造成冬草莓植株体内水分冻结, 植株体内失去水分输送, 继而细胞组织死亡, 花蕊变黑, 雄蕊败育, 不能正常开花挂果;处于膨大期的冬草莓, 低温冻害造成冬草莓萎蔫、变软, 品质变差, 产量受损。

3. 3产量损失调查

日最低温度< 0℃ 的日数小于2d, 开花期的冬草莓损失率达50% ~ 60% , 果实膨大期的冬草莓产量受损率达20% ~ 30% ;日最低温度< 0℃ 的日数大于2d, 开花期的冬草莓损失率达70% ~ 80% , 果实膨大期的冬草莓, 产量受损率达40% ~ 50% 。

4防御措施

4. 1覆膜法

关注天气变化, 加强灾害性天气监测, 在强降温来临前, 采用多层覆膜技术, 保温防冻, 减轻冻害对冬草莓影响。

4. 2熏烟法

通过点火而形成烟雾, 从而提高地温, 增强冬草莓的抗寒力。

4. 3加强肥水管理, 促进恢复树势

摘除受冻害影响的冬草莓花蕊及冬草霉, 及时喷施叶面肥, 以补充树体营养, 促进树体恢复。

5结论

(1) 降温幅度大, 平均温度低;降温强度范围广, 持续时间长, 造成处于开花期和挂果期的部分冬草莓细胞组织死亡, 产量受到严重影响。

(2) 日最低温度< 0℃的日数小于2d, 处于开花期将于3月份上市的冬草莓损失率达50% ~ 60% , 膨大期的冬草莓产量受损率达20% ~ 30% ;日最低温度< 0℃ 的日数大于2d, 正处于开花期将于3月份上市的冬草莓损失率达70% ~ 80% , 果实膨大期的冬草莓, 产量受损率达40% ~ 50% 。

(3) 关注气候变化, 加强灾害天气的防御, 采取有效防御措施, 如覆膜法、熏烟法, 减轻灾害损失;灾害发生后, 及时加强肥水管理, 促进冬草莓恢复树势。

摘要:分析成都市2016年1月2228日低温冻害天气过程, 结果表明日平均气温降幅大, 平均气温较常年偏低, 日最低温度<0℃的日数持续时间长、范围广, 冬草莓抗寒能力差, 造成正处于开花期的冬草莓产量损失50%80%, 挂果期的冬草莓产量损失20%50%。

关键词:低温冻害,防御措施

参考文献

[1]罗琴, 于成, 蔡霞.双流冬草莓低温冻害天气特征及防冻措施探讨[J].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2008, 28 (3) , 72-75.

[2]李晨之.双流县冬草莓产业高端发展思考[J].南方农业, 2010, (11) .

低温冻害 第7篇

常军[1]对河南省40个代表站1961-2005年夏季≥35℃高温日数进行经验正交函数 (EOF) 展开分析, 得到第二、第三模态中洛阳均处于正值区, 即在河南省的整个高温日数分布中, 部分年份洛阳地区高温日数较多。张雪芬等[2]指出河南省西南部为晚霜冻害的重发区, 洛阳正处于这一区域。王记芳[3]等对2008年初河南省低温雨雪冰冻天气的气候特征进行分析, 统计得出当年洛 阳地区的 冰冻日数 明显偏多 。 本文利用1961-2010年的气象观测资料, 分析统计洛阳地区高温及低温冻害的时空分布特征, 希望对洛阳地区的工农业生产等有指导意义。

1 高温时空分布特征

统计洛阳1961-2010年逐年35℃以上高温天数, 全市年均15.7天, 偃师最多年均23.56天, 栾川最少年均2.88天;高温日数最多的是1997年, 全市平均33.33天, 嵩县达52天, 最少的是1983年, 全市平均2天, 栾川0天。年代际分布明显, 1961-1972年持续处于高位, 1973-1996年高温偏少, 1997-2010年隔几年高温偏多。

统计历年高温天数发现 (图1) , 35℃以上的高温集中在5-8月, 其中73%~80%的高温天气出现在6~7月, 8月占11%~18%, 5月更少占5%~8%, 4月和9月偶有出现。6月是一年中出现35℃以上高温最多的月份, 占36%~46%。

6、7月份为伏旱期, 由于受稳定而强大的副热带高压控制, 往往会出现38℃以上的高温, 与35℃以上的高温分布相似, 80%以上的高温出现在6、7月, 少数年份的5月和8月份也会出现, 其他月份基本无38℃以上的高温, 其频率月分布如图2。

35℃和38℃以上高温的分布规律基本相同。由于洛阳境内山川丘陵交错, 海拔高度相差悬殊, 地形地貌复杂, 因此, 高温的空间分布差别显著, 其中偃师市处于群山环绕的伊、洛河谷地, 由于气流下沉增温, 两项高温均为最多, 伊川、新安、宜阳次之, 栾川由于海拔高、林木覆盖率较高, 终年高温天气极少。统计1961-2010年洛阳各县区逐日最高气温≥38℃天数得到偃师245天, 宜阳178天, 新安177天, 伊川161天, 嵩县153天, 洛宁99天, 汝阳98天, 孟津95天, 栾川仅有5天。

2 低温冻害时空分布特征

低温冷害是指农作物或经济林果生长期间出现较长时期低于作物生育要求的临界温度的致害低温, 主要包括寒潮、晚霜冻等, 是洛阳市农业主要气象灾害之一, 对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都有重大影响。洛阳市低温冰冻天气主要出现在冬季, 也就是每年的12月至次年2月, 因为冬季冷空气活动频繁, 经常出现寒潮、大风、大雪等灾害性天气。11月、4月偶尔也会出现寒潮天气, 4月的寒潮天气常造成晚霜冻害。

据1961-2010年气象资料分析, 位于洛阳市西南部山区的栾川县冰冻天数最多, 最低气温小于-10.0℃ (包括-10.0℃) 的低温日数累计达130天, 汝阳次之, 宜阳最少。全市年极端最低气温除新安外, 均出现在1969年1月31日, 洛宁县最低气温达零下21.3℃, 其次是伊川零下21.2℃。从各月最低气温分布来看, 洛阳市1月的冰冻天数是一年当中最多的, 全市50年累计为44天, 占全部冰冻日数的54%, 其次是2月21天, 12月16天。从各站情况看, 栾川1月冰冻天数50年累计达74天, 其次为汝阳61天, 宜阳最少为25天。

从年代分布来看, 20世纪60年代冰冻日数最多, 占全部冰冻日数的一半以上, 之后逐年代减少, 近10年冰冻日数最少, 随着气候变暖, 冰冻日数呈波动减少趋势。从空间分布来看, 洛阳的低温冰冻日数也存在显著分布特征 (图3) , 栾川一带低温冰冻天气日数最多, 宜阳东部大部分地区及与新安、嵩县、伊川临界地带低温冰冻天气日数最少, 并以此为中心向外逐渐增多。

每年春季, 最后一次出现的霜冻称为晚霜冻。洛阳境内的晚霜冻主要出现在每年的4月份, 统计1961-2010年4月份洛阳各县区地温在零度以下的天数得到, 栾川高达119天, 洛宁73天, 孟津70天, 汝阳67天, 偃师63天, 嵩县60天, 宜阳54天, 新安39天, 伊川37天。在初春气温回暖季节里, 受北方强冷空气南下影响, 短期内近地面气温骤然降低至0度以下, 并使作物遭受冻害或死亡。气温骤降是形成霜冻的主要原因, 洛阳霜冻依据其形成的原因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平流霜冻, 北方低于0度的冷空气爆发南下, 呈水平流动, 在广大地面上形成霜冻。二是辐射霜冻, 在寒冷、晴朗无风 (或微风) 的夜间或早晨, 地面和作物表面强烈地向外辐射热能, 使地面空气冷却到0度以下而形成霜冻。三是平流辐射霜冻, 冷空气从北方侵袭过来, 地面温度降低, 再加上夜间地面散热冷却形成霜冻。晚霜冻的出现常常给返青的小麦、抽薹现蕾的油菜及其他幼苗造成冻害。

3 小结

3.1洛阳地区高温有明显的年代际分布特征, 1961-1972年持续处于高位, 1973-1996年高温偏少, 1997-2010年隔几年高温偏多。

3.2洛阳地区高温的空间分布差别显著, 其中偃师市处于群山环绕的伊、洛河谷地, 由于气流下沉增温, 高温最多, 伊川、新安、宜阳次之, 栾川由于海拔高、林木覆盖率较高, 终年高温天气极少。

3.3从年代分布来看, 洛阳地区60年代冰冻日数最多, 占全部冰冻日数的一半以上, 之后逐年代减少, 近10年冰冻日数最少, 随着气候变暖, 冰冻日数呈波动减少趋势。

3.4洛阳的低温冰冻日数存在显著的空间分布特征, 栾川一带低温冰冻天气日数最多, 宜阳东部大部分地区及与新安、嵩县、伊川临界地带低温冰冻天气日数最少, 并以此为中心向外逐渐增多。

摘要:本文利用1961-2010年的气象观测资料, 分析统计洛阳地区高温及低温冻害的时空分布特征, 分析得出:洛阳地区高温年代际分布明显, 1961-1972年持续处于高温, 1973-1996年高温偏少, 1997-2010年隔几年高温偏多, 同时空间分布差别显著。低温冻害年代际分布明显, 60年代冰冻日数最多, 近10年冰冻日数最少, 空间分布上栾川一带低温冰冻天气日数最多, 宜阳东部大部分地区及与新安、嵩县、伊川临界地带低温冰冻天气日数最少, 并以此为中心向外逐渐增多。

关键词:高温,低温冻害,晚霜冻

参考文献

[1]常军, 李素萍, 等.河南夏季高温日数的时空分布特征及500h Pa环流型[J].气象与环境科学, 2007, 30 (2) :30-34.

[2]Zhang Xuefen, Zhang Youfei, Wang Chunyi, et al.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temporal variation of the winter wheatlate frost disaster in Henan, China[J].Acta Meteor.Sinica, 2011, 25 (2) :249-259.

低温冻害 第8篇

1 表现症状

1.1 顶芽

顶芽受冻时生长点遭受危害,顶芽冻死,生长停止,不发新芽。

1.2 叶片

在幼苗子叶期叶片受冻,表现为子叶边缘失绿,出现镶边现象,受冻叶片边缘上卷,失绿,甚至发黄或发白,严重时干枯。定植后受害,植株的部分叶片边缘受冻,呈暗绿色,有时叶片打卷萎蔫,渐渐干枯,植株生长速度减慢。叶柄和茎秆部位在受冻初期常出现紫红色,严重时变黑枯死。

1.3 根部

发根缓慢或不发根;当温室内气温低于8℃、土温低于10℃时,主根停止生长。根系生长受阻是由于地温长时间较低,特别是秧苗定植后连续阴天,气温低,致使地温低于根系正常生长发育的温度。对于瓜果类喜温蔬菜,则不能增生新根,且部分老根发黄以至死亡,植株地上部表现生长缓慢。若地温低,土壤湿度又大,则可能发生“锈根”死亡。

1.4 果实

在黄瓜生长中期,遇到低温障碍时,会造成开花不良和受精不良,黄瓜花打顶,黄瓜生长点变为花的器官,生长点附近簇生很多雌花,生长点停止生长。单性结实能力弱的品种,遇低温则产生化瓜。出现化瓜及畸形瓜或致使正在发育中的瓜因营养不良而中断发育。

低温危害,依冷冻程度而表现不同症状,叶缘受冻是轻度受冻害的表现。秧苗或植株遇到短期低温,植株部分叶子边缘受冻,是由于霜冻或冷风侵袭所致,除了叶缘部位逐渐干枯外,不会影响其它部位的正常生长。当采取保温措施或气温转暖后,能继续生长发育,无不良现象发生。若生长点受冻,则表现冻害较重,往往是顶芽受冻或者大部分叶子受冻,起初表现为失水萎蔫,后变成枯叶,以致死亡。一般在天气转暖后难以恢复,若是田间定植不久的秧苗应拔除更换。黄瓜的“花打顶”现象是由地温低、土壤干燥引起,轻时采取补救措施还能恢复,严重时虽根部不致死亡,但这种植株以后的生长速度远不如重新定植的健壮黄瓜苗生长快,严重影响产量,不如提早更换。

表现上述症状的原因是低温时,温度降低到冰点以下时,细胞间隙的水分结冰,使细胞原生质的水分析出,冰块逐渐加大,致细胞脱水或使细胞涨破而死亡,进而使植株萎蔫死亡。根细胞原生质流动缓慢,细胞渗透压降低,造成水分供求不平衡,植株受到寒害。5~8℃的低温下,虽植株不致死亡,但生育延迟,影响花蕾形成。例如黄瓜形成花打顶,小老苗。

2 补救措施

2.1 通风

大棚黄瓜受冻后不能马上闭棚增温,应适当放风,逐渐闭棚,使棚内温度缓慢回升,让受冻组织充分吸收水分,促进细胞复活,减少组织死亡。

2.2 遮盖

受冻后的黄瓜植株不能直接受阳光照射,否则易出现组织失水。因此,要在大棚外面覆盖棉被、草帘,小苗上扣纸帽遮阳。

2.3 熏烟或临时补温

若持续低温,可采用熏烟或棚内临时补温。但要特别注意冻后要缓慢升温,使黄瓜生理机能慢慢恢复,千万不可操之过急。

2.4 灌水

适当灌水能增强土壤热容量,抑制地下降温,稳定棚内温度,防止冻害继续发生。

2.5 松土,追肥

松土能增强根系透气性,调节棚内水分含量,利于提高棚内温度,增强根系的吸收性能。

迅速增施速效肥料,以利植物迅速吸收,提高植物细胞液浓度,增强生长力,提高抗冻性能。

2.6 剪除枯枝

及时摘除受冻枝叶,以免受冻组织霉变诱发病害。

2.7 使用激素

受冻后植株生长缓慢,新叶新枝迟迟不发,可用外源性植物激素喷洒,以促进生长,加快机体恢复。喷施“碧护”可有效缓解冻害和冷害。

2.8 喷药防病

低温冻害范文

低温冻害范文(精选8篇)低温冻害 第1篇1 冻害的因素1.1 内部因素1.1.1 抗冻性与树种、品种有关。不同的树种或不同的品种, 其抗冻能力...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