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大血管异常范文

来源:文库作者:开心麻花2025-11-191

大血管异常范文(精选10篇)

大血管异常 第1篇

关键词:矩阵四维超声,产前诊断,胎儿心内大血管发育异常,临床价值

胎儿心内大血管发育异常是胎儿中的一种比较严重的疾病,积极通过产前超声诊断确诊并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对于保障母婴健康及生命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随着科学技术水平和医疗技术水平的发展提高,临床上的各种高档彩超仪器相继问世,产前诊断技术也在不断的得到提高,因此对胎儿心内大血管发育异常的诊断率也越来越高[1,2]。本文旨在分析分析矩阵四维超声产前诊断胎儿心内大血管发育异常的临床价值,特收集我院2012年12月至2013年12月诊治的600例中晚期产妇进行了研究分析,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收集我院2012年12月至2013年12月诊治的600例中晚期产妇,本组产妇年龄19~44岁,平均年龄(29.25±6.35)岁,孕周20~33周,平均(25.31±2.19)周,本组所选胎儿大存在以下超声检查指征的一项或多项:①妊娠期的11~14周发现胎儿颈部透明层(NT)增厚;②产妇为年龄超过35岁的高龄产妇;③经外院或者本院二维超声检查为可疑胎儿心脏病;④单脐动脉;⑤胎儿生长发育非常缓慢;⑥产妇存在先天性心脏病家族史;⑦诊断显示胎儿出现染色体异常;⑧产妇存在妊娠早期宫内感染史;⑨非免疫性胎儿水肿;⑩产妇在妊娠初期的时候曾有过放射线接触史或者致畸药物使用史;⑪超声检查发现胎儿有其他先天性畸形;⑫存在流产的先兆;⑬产妇存在反复流产、死胎;⑭胎儿心律失常;⑮羊水过少或者过多;⑯产妇在妊娠过程中伴发有糖尿病、风湿性病变、高血压等合并症状;⑰其他合并先心病的畸形、综合征病史。

1.2方法:所有产妇均经矩阵四维超声产前诊断,本次诊断使用的仪器为飞利浦G4×MATRLXiU22四维彩色多普勒超声仪,使用的抬头为X6-1矩阵探头,具体检测步骤为:首先采用产科检查程序进行胎儿常规检查,检测范围主要包括双顶径、肱骨、头围、股骨、腹围、双眼距等,以此对胎儿生长发育情况进行初步的了解,并对其孕周和体质量进行估测,然后开展胎儿心脏大血管检查,启动4D系统软件程序,检测步骤主要分为两步:第一步在A平面将LVOT显示出来,并利用B平面将RVOT显示出来,具体操作方法为:将操作A平面选中,此时显示为标准四腔心,光标在十字交叉点,按照Z轴进行旋转,使心尖指向十一点,将光标移至室间隔中下部再到AV点,然后再按照Y轴旋转,从而实现A平面显示LVOT,B平面显示RVOT。第二步主要是显示DA和AA,具体操作方法为:将A平面选中,移动十字中点至AO点,按照X轴进行旋转,使AO长轴在C平面显示出来;然后沿Y轴进行旋转,使C平面上的AO长轴成为垂直显示,将B平面选中,然后将十字中点移至AO膈肌水平,旋转X轴,在B平面上显示AA和DA,最后通过彩色多普勒进行详细的观察,同时对二、三尖瓣、主动脉、肺动脉等血流情况及血流速度进行测量,在此操作过程中需注意有无异常血流情况。

2 结果

研究结果显示,本组600例胎儿心脏均获得四维图像,诊断显示,有12例胎儿存在心内大血管发育异常,包括1例右室双出口,2例完全性大动脉转位,1例心内膜垫缺损,3例共同动脉干,1例肺动脉狭窄,3例主动脉狭窄,另外1例右肺动脉异常起源于升主动脉,而左肺动脉仍与主肺动脉延续(P<0.05)。具体情况见表1。

3 讨论

先天性心脏病是临床上的一种常见先天性畸形,大约占据了所有新生儿群体中的8%~12%,其中有20%为复杂的、难治的、出生易死亡的类型,对患儿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威胁[3]。因此,及早采取有效的措施积极诊断并及早处理非常重要。对于先天性心脏病的诊断,临床上主要通过超声诊断技术。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提高,各种先进的超声仪器研制及诊断技术不断提高,因此先天性心脏病的诊断率也随之提高。而对于先天性心脏病的超声诊断技术,目前临床上主要有二维超声心动图、动态三维超声心动图或四维超声心动图。矩阵四维超声心动图检查是近年来新推广的一种超声诊断技术。临床研究表明,最原始的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只能显示立体心脏在某一平面上的投影,而无法很好的将胎儿心内大血管复杂畸形情况显示出来,更不能将畸形的立体空间的结构形态及其位置关系显示出来,同时,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对操作者的操作技巧有较大的依赖。相比于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动态三维超声即四维超声心动图能够获得更加逼真的图像,这种技术利用机械容积探头,可以在容积内自由选择切面,并可以同时实时四维显示3个相互垂直平面和1个重建的3D图像,临床人员可以从多个角度观察切面。但这种技术成像需要较长的采集时间,大约为10 s左右,并且这期间要求胎儿保持静止,一旦胎儿运动则需要重新采集,大大降低了工作效率,提高了医疗成本。矩阵四维则是利用G4×MATRIX技术,X6-1矩阵探头的iSTIC技术,可以可瞬时获取高分辨率的胎儿心脏容积图像,并开展时间空间智能校正成像,图像采集时间大约为2 s,且一般不会受到胎儿运动或者静止的影响,也不会较多的依赖操作者的技术水平,具有很高的可行性。同时,这种技术也可以获得更加清晰的图像,特别是C平面的显示较STIC容积显示更清晰,图像更直观形象、逼真,而大动脉转位,肺动脉异常起源,共同动脉干,心内膜垫缺损,主动脉狭窄,右室双出口,肺动脉狭窄等各种复杂先天性心脏病也可以非常清晰的显示出来。从而为疾病的诊治提供更多的依据。

本文主要通过回顾性的方式,对我院2012年12月至2013年12月诊治的600例中晚期产妇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产妇均实施矩阵四维超声产前诊断。研究结果显示,本组600例胎儿心脏均获得四维图像,诊断显示,有12例胎儿存在心内大血管发育异常,病情类型都得到明确诊断,并与产前诊断结果保持一致。由此表明,矩阵四维超声能够非常迅速的对胎儿心脏容积成像,其诊断结果不会受到胎儿运动的影响,大大降低了胎儿心脏检查中对操作者技巧的依赖性,并且获得的图像非常清晰直观,为疾病的诊断提供了重要依据,该方式可作为产前诊断胎儿心内大血管发育异常的首选诊断技术,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常清贤.产前胎儿侧脑室扩张病因和预后研究及与婴幼儿神经系统发育关系的前瞻性研究[D].广州:南方医科大学,2013.

[2]周怡.胎儿肢体畸形的超声诊断及其与染色体异常的相关性分析[D].合肥:安徽医科大学,2012.

大血管异常 第2篇

【关键词】心血管内科,糖代谢异常;临床观察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3-0071-01

现在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心血管疾病患病人数在逐年上升,加上心血管疾病经常会伴随糖代谢异常,因此及时对患者是否存在糖代谢异常进行判断非常重要。糖代谢异常不仅会提升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性,同时还会增加心血管发病率及病死率[1],为了对心血管患者糖代谢异常情况进行准确判断,本次研究选择我院收治心血管内科患者,对其糖代谢情况进行观察研究,现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选择我院在2014年10月~2015年10月期间收治的98例心血管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共有男性患者58例,女性患者40例,其年龄在33.4~79.5岁之间,平均年龄在(44.25±6.84)岁。其中共有36例患者被诊断为糖尿病,其中有男性22例,女性14例,其年龄在33.2~74.3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2.51±8.91)岁。

1.2方法

98例患者均为疑似糖尿病代谢患者,其中诊断为糖尿病的患者共有36例,其余62例患者均实行葡萄糖耐量试验,对其糖代谢情况进行判断。①空腹检查患者的血糖。在检查之前的12h以内,患者不能进食任何食物,可以将80g无水葡萄糖粉和400mL温开水充分融合以后,为患者进行一次性服用;②测定患者葡萄糖耐量。开始测试之前,12h以内患者不能进食任何食物,次日清晨空腹采集血液标本,然后利用亲和层析微柱法进行测定。

1.3统计学分析

对上述两组患者的数据进行分类汇总,并利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针对汇总数据展开分析和处理,其中计数资料利用(%)表示,组别比较利用开发检验,利用t检验,组间对比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发生糖尿病代谢的情况

从本次研究中发现,98例患者中共有36例患者被诊断为糖尿病患者,在其余62例患者中,共有42例患者检查出糖代谢异常,总计共有78例患者为糖代谢异常,发生率为77.6%(76/98)。

2.2对比不同检测方法确诊情况

空腹血糖检测确诊率和葡萄糖耐量试验的确诊率分别为31.6%、79.6%,可见葡萄糖耐量试验的确诊率明显高于空腹血糖检测的确诊率,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情况见表1。

3讨论

糖代谢异常的主要因素是糖尿病或者糖尿病前期,糖尿病主要由环境和遗传两种因素影响,通过心血管患者的研究中可以发现,糖代谢患者主要体现为“三多一少”症状,2型唐脑病在中老年人肥胖患者中的发病率较高,常见症状有血脂异常、高血压及动脉硬化等。心血管疾病是一种高脂血症,是由于动脉粥样硬化、血液粘稠、高血压等疾病导致的一种疾病,当前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健康。相关报道指出,心血管疾病、高血糖二者可能具有某些共同发病基础,冠心病患者患有糖代谢异常的可能性甚至已经超过了70%。

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是当前非常流行的两种慢性疾病,糖代谢异常可能会对患者心血管疾病造成很多影响,作为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子,糖尿病会对心血管疾病的生命安全造成直接影响。当前越来越多的研究资料显示,糖代谢紊乱和心血管疾病存在十分明显的相关性,高血糖可能会产生氧化应激,这与糖尿病及微血管、大血管并发症直接相关。

心血管疾病在临床中是一种十分常见的疾病,心血管住院患者中大部分出现糖代谢异常的患者均为老年患者,从当前较高的确诊率来看,心血管疾病患者中,葡萄糖耐量试验在血糖代谢异常检测中具有一定可行性,尤其是对于高血压、冠心病患者的检测,有利于疾病的早期发现和干预,促进患者生活质量的提升。据相关资料显示,心血管内科患者中有大部分患者患有冠心病,冠心病和糖尿病的比例甚至超过50%[2、]。以前临床中经常利用空腹血糖检测的方式对患者的糖代谢异常情况进行检测,当前葡萄糖耐量试验成为常用的检测方法,尤其是对于高血压患者、冠心病患者更要做到及时检查,对其是否存在糖代谢异常进行明确判断。及早发现对于疾病预后非常关键,可以明显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

由于糖代谢患者的病情通常比较严重,这种情况一旦发生还会加重心血管疾病,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影响,因此积极进行心血管疾病筛查,对于及时预防该疾病是非常有利的。本次研究发现,98例患者中共有36例被确诊为糖尿病,在62例非糖尿病患者中共有42例为糖代谢异常。从研究结果中来看,共有78例为糖代谢异常患者,糖代谢异常的发生率为77.6%。葡萄糖耐量试验的确诊率明显高于空腹血糖检测的确诊率,可见利用葡萄糖耐量试验进行检测,对于糖代谢疾病诊断率的提升非常有利,其应用价值非常高。

总之,利用葡萄糖耐量试验的应用对糖代谢异常诊断率的提升非常有利,可以尽早对患者的身体异常情况进行明确,进而采取有效措施来预防这项疾病,促进其发病率的降低。在以后的糖代谢异常检测过程中,可以对葡萄糖耐量试验进行推广,一旦试验中发现糖代谢异常,可以利用药物进行干预,促进其病情的好转。

参考文献:

[1]布热比亚·阿不都热西提. 心血管内科住院患者糖代谢异常的临床观察研究[J]. 中国医药指南,2013,14(22):226.

大血管异常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所选研究对象均为本院2013年5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CCHD患者40例, 其中男女患者人数分别为12例、28例;患者年龄为2~24岁, 平均年龄为 (11.5±6.4) 岁。术前全部患者均进行增强CT检查和多普勒超声心动检查, 心脏大血管解剖结果均经过手术证实。

1.2 方法

检查前应进行常规准备, 协助患者选择仰卧位。如果患者年龄小于10岁, 不能有效配合检查, 则应口服浓度为10%的水合氯醛, 给药剂量为0.6~0.8m L/kg;对于年龄大于10岁的患者, 则应在呼吸屏气训练后实施扫描。64层螺旋CT检查选择GE Light Speed 64层螺旋CT扫描机, 将碘佛醇非离子型对比剂作为造影剂, 扫面范围为完整的上腹部和胸部。选择自动触发扫描技术来实施增强扫描。扫描的具体参数应设置为:100k V, 120m As, 层厚和重建层厚分别为5.0mm、0.65mm, 螺距为每转0.5s。完成扫描后, 将图像数据传输到工作站实施后处理。

1.3 统计学方法

将数据纳入SPSS19.0统计软件中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比较, 以%表示, 若 (P<0.05) 则差异显著, 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全部40例患者均经过手术证实, 19例患者为法洛四联症, 5例患者为内脏心房异位综合症, 14例患者为先天性主动脉缩窄, 2例患者为血管环;40例患者, 经64层螺旋CT检查均得到确诊, 临床诊断准确率为100.0% (40/40) ;超声心动检查结果仅28例患者获得确诊, 临床诊断准确率为70.0% (28/40) , 在诊断准确率方面, 64层螺旋CT检查显著高于超声心动检查 (P<0.05) 。

3. 讨论

在先天性心脏病患者中, CCHD的占比大约为29%。CCHD患者的生存率非常低, 所以早期明确诊断CCHD患者, 并制定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就显得非常关键。心脏阶段分析法则是临床诊断CCHD的基本原则, 也就是按照心房、心室、大动脉三个阶段来分析和诊断心脏。明确诊断大动脉起始区域的畸形状况, 会直接影响患者的动静脉血分流和心室流出道的重建, 所以影像学所显示的精细解剖结果, 是对CCHD进行明确和完整诊断的前提[2]。

应用CT检查, 能对室间隔缺损口面积、位置进行准确显示和测量, 通过矢状位重建图像, 能通过室间嵴和缺损位置来对室间隔缺损类型进行判断。内脏心房异位综合征是指心脏伴内脏异位的先天性发育畸形综合征, 临床中也将其称之为心脾综合征。应用CT检查能对胸部大血管走行和心内解剖结构进行清楚显示, 同时也能完整显示邻近胸部和腹部脏器。血管环是因为成对背侧主动脉和多对鳃弓在胚胎时期没能有效吸收和融合, 在解剖结构方面形成不完全性或完全性血管环, 围绕食管或气管造成压迫的先天性血管畸形。应用CT检查则能对迷走右锁骨下动脉和主动脉弓的走行和开口进行清楚显示, 而且还能对食管、气管受压情况进行显示。在先天性心脏病总, 先天性主动脉缩窄的占比大约为6%~10%;应用CT检查和超声心动检查能明确显示单纯型主动脉狭窄, 然而对于复杂型主动脉狭窄来讲, 超声心动检查的局限性非常明显, 应用增强CT检查则能对主动脉狭窄所累及的血管狭窄范围和部位进行清晰显示, 而且还能对其他的心内畸形进行有效显示。

心血管造影利用介入技术能得到准确的心脏大血管内腔结构和血流动力学数据[3]。但是在判断大血管狭窄、异位等解剖结构时, 却只能利用血流形态和方向来间接判断, 也不能获得大血管壁和壁外状况。应用CT和MRI检查则能对心脏大血管病变状况进行术前评估, 为手术方案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MRI不但能对心脏和心外大血管形态和位置进行准确描述, 而且还能让电离辐射损伤有效减少。但是MRI检查的时间较长, 而且存在较大的噪音, 常规MRI检查不能清楚显示心内结构、部分心外细小结构。多层螺旋CT检查的有点主要为检查时间短, 图像分辨率, 应用心脏大血管CT下动脉三维成像检查, 能对心外大血管的形态和位置进行准确显示, 多平面重建图像能对大血管的瓣膜形态、纵向剖面以及开口形态进行更加立体和直观地显示。分析本研究结果发现, 40例患者, 经64层螺旋CT检查均得到确诊, 临床诊断准确率为100.0% (40/40) ;超声心动检查结果仅28例患者获得确诊, 临床诊断准确率为70.0% (28/40) , 在诊断准确率方面, 64层螺旋CT检查显著高于超声心动检查 (P<0.05) 。

总之, 选择64层螺旋CT检查来诊断CCHD患者大血管异常, 具有较高的临床诊断准确率。

参考文献

[1]王勇, 张晖, 耿左军, 等.MRI在合并大血管异常的小儿复杂型先天性心脏病诊断中的应用[J].山东医药, 2013, 53 (43) :18-20.

[2]丁茗, 蔡静, 刘明, 等.256层CT在复杂型先天性心脏病诊断中的应用[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2014, 25 (7) :473-476.

[3]崔燕海, 梁长虹, 黄美萍, 等.磁共振成像对复杂型先天性心脏病的诊断价值[J].中国综合临床, 2012, 28 (7) :689-691.

[4]张晖, 王勇, 耿左军, 等.多层螺旋CT及磁共振检查技术对复杂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大血管异常的影像学评价[J].河北医药, 2014, 15 (20) :3117-3119.

大血管异常 第4篇

【关键词】心血管异常;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临床分析

【中图分类号】R581.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8231(2011)05-0065-01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是临床常见的疾病,是由于人体甲状腺激素(TH)分泌增加,而引起的一种各器官综合征,近年来[1],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发病人数有上升趋势,心脏是甲状腺激素作用的主要靶器官, TH分泌增加直接作用于心脏和周围血管,因此心血管异常表现是甲亢的常见症状之一[2]。

本研究通过2006年1月~2010年12月经我院治疗的11例以心血管异常为首发症状的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的诊断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诊断。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6年1月~2010年12月经我院治疗的11例以心血管异常为首发症状的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其中男6例,女5例,年龄36~76岁,平均年龄64.5岁;病程6个月~7年。本组患者心率均大于110次/min;临床表现睡眠或休息时仍有心动过速;本组11例患者入院后首次诊断为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患者4例;冠心病4例;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2例;病毒性心肌炎1例。

1.2治疗过程:

本组4例首诊为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经对症治疗后,心血管异常症状很快缓解,7例患者因首诊未能诊断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在治疗时均根据冠心病、心肌病等进行治疗,治疗2~4周后,效果均不明显,确诊为甲亢后采用心得安30mg/d;他巴唑30mg/d~45mg/d,心衰辅以消心痛联合硝苯地平进行治疗。

2结果

本组11例患者首诊时确认4例,其余7例患者误诊为心血管疾病,误诊率63.64%,经2~4周治疗心血管治疗效果不明显后均在临床上确诊为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对症治疗后心血管异常症状得到明显控制,12周后有1例患者心脏扩大,1例成为持续性房颤。

3讨论

据相关文献报道,长期甲亢可引起心脏形态改变,究其原因可能是长期甲亢造成心肌耗氧量增加,循环血量增多,从而使血液动力学改变,心脏由于长期超负荷可致心脏扩大;长期甲亢使直接促进心肌细胞生长和心肌细胞蛋白质合成,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等可引起心肌肥大[3];而且长期甲亢本身循环血量会增加,从而使氧耗量增加,造成心肌对缺氧的敏感性,随着持续时间的延长,心脏超负荷可发展为心力衰竭。

临床上,以心血管异常为首发症状的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往往甲亢表现不明显,从本组11例患者的诊断情况看,误诊率在50%以上,笔者分析可能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首先,由于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是一个以甲亢为起源的临床综合征,患者临床表现复杂,涉及多个系统,增加了诊断难度;其次,当以心血管异常为首发症状时,临床医师在诊断时容易忽视其发病的原因,而注重对心脏问题的考虑 [4];第三在诊断时对患者病史未进行详细询问,对甲亢体征如轻度突眼、甲状腺轻度肿大等检查不全面;第四,老年患者的甲亢症状不明显,有资料显示,其误诊率约80.8%,本组误诊的原因与本组老年人所占比例大有关,因此,对老年患者的消瘦、多汗、乏力等症状应特别注意;第五,依赖实验室检查,缺乏临床综合分析。

综上所述,一般以心血管异常为首发症状的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确诊后采用对症治疗,多数心胶痛、室上性心律失常等症状可在4周内随甲状腺功能正常而得到纠正,从本组病例的回顾分析可以看出,本病的关键是透过患者心血管异常症状的表面现象,经过体检、病史、各种特征等进行综合分析,找出发病的根源进行治疗。在对以心血管异常为首发症状的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治疗时要注意药物的使用,因甲亢引起的心衰属高排血量,其症状常在心律失常后加重,使用洋地黄治疗时在某种程度会发生抵抗,因此,在洋地黄的量上应考虑酌情增加,并且尽量选择排泄快的洋地黄制剂, 对于心室率正常的患者选用毒毛旋花甙K,心室率快的选用西地兰,后改服地高辛,用药后应密切观察患者情况,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心绞痛发作时药物应首选钙拮抗剂如硝苯地平,必要时可与硝心痛联用,通常作为甲亢辅助治疗的β受体阻滞剂不宜单独使用。

参考文献

[1]腾卫平.碘入量变化对甲状腺疾病的影响[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1998,14(3):145.

[2]季红慧.老年甲状腺功能亢进性心脏病26例误诊分析[J].中国基层医药。2007,14(3):490-491.

[3] 戎顺水,朱志远,张东庆,等.老年甲状腺功能亢进性心脏病的误诊分析[J].中華老年医学杂志,2005,24(10):765-766.

脑底异常血管网病一例报道 第5篇

1 临床资料

患儿男性13岁, 学生, 主因:发作性左侧肢体无力。发麻1年加重伴嗜睡精神改变1月余, 于2009年8月10日入院。患儿于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作性左侧肢体无力发麻, 每次持续6~10min后自行缓解, 发作时伴头痛、头晕、呕吐、摔倒, 无意识障碍及抽动, 缓解后一切如常, 共发作7~8次。近1个月来性格有所改变, 纳呆、自控力差, 睡眠增多, 发作性左侧肢体无力次数增多 (6次) 。入院前4d出现头痛、呕吐、烦躁不安, 左侧肢体活动受限, 左上肢几乎无自主运动, 尚可跛行, 否认发烧、外伤。否认肝炎、结核、风湿热, 血液病及先天性心脏病史, 亦无遗传代谢病史, 查体:T:36℃, p:80次/min, R:20次/min, BP:16/10.6Kpa烦躁不安, 勉强对答, 跛行步态, 心肺、腹无异常体征, 双瞳孔等大等圆, 对光反射良好, 眼球活动好, 上眼睑无下垂, 左眼闭合力差, 左侧鼻唇沟浅, 口角向右歪斜, 伸舌偏左, 软腭上抬好, 悬雍垂居中, 咽反射存在, 左上肢肌力II级, 左下肢肌力IV级, 左侧肢体肌张力增高, 左侧腹壁及提睾反射未引出, 左侧膝腱反射亢进, 左侧巴氏征 (+) , 脑膜刺激征 (-) 。温痛觉存在, 触觉检查不满意, 共济检查不合作。化验:血尿便正常, 凝血系列正常, 肝、肾功能正常, 血脂系列正常, 脑脊液检查:压力常规生化正常。辅助检查:胸部正位片:心肺膈未见异常。眼底检查:正常。脑电图检查:8月12日背景脑电图:左侧以10~11Hz, 20~100µνα节律为主, 枕部优势, 右侧以4.5~7.5Hz, 20~70µνθ波夹杂1.5~3.75Hz, 30~120µν&波为主, 前头部波形不整, 患儿合作差, 波幅特点, 以中高电压为主, 左右大致对称, 睁闭眼α波抑制不完全, 过度换气, 上述慢波较前增多, 波幅增高。头部CT:双侧大脑半球各叶、基底节区脑干、小脑未见明显异常, 各脑室大小形态正常 (2009年5月29日) 。头颅MRI:右侧大脑颞顶枕叶皮层内可见大片轻度长T1低信号, 显著长T2高信号引, 脑回肿胀明显, 中线结构左移, 左额叶脑沟增宽, 大脑其余部位未见明显异常, 以右半球大面积脑梗死可能性大 (2009年8月6日) , 临床以脑梗死收住入院。

2 治疗

入院后给予患者绝对卧床休息, 吸氧, 腹部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钠5100u/次q12h抗凝, 静脉滴注舒血宁20m L/d, 丁咯地尔150mg/d改善脑微循环, 活血化瘀, 乙酰谷酰胺15m L/d, 营养脑神经细胞, 辅以脑保护剂及支持对症疗法, 治疗7d患者病情无明显好转, 查体:Bp12/9.2KPa, 嗜睡状呼之能醒, 查体大致同入院时。遂即行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 结果提示:右颈内动脉、大脑前中动脉起始段严重狭窄、闭塞, 颅底异常血管网形成, 确诊为脑底异常血管网病, 后转入神经外科, 经手术治疗后患儿病情恢复较好, 后痊愈出院, 随访2个月, 无明显不适。

3 讨论

脑底异常血管网病目前病因不清, 可能为先天性血管畸形, 有些有家族史, 有些合并其它先天性疾病。此病多见于儿童及青年, 约半数10岁以前发病, 常见的临床表现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卒中、头痛、癫痫发作和智能减退等, 儿童患者以缺血性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为主, 常见偏瘫, 偏身感觉障碍和 (或) 偏盲, 优势半球受损或可有失语, 非优势侧半球受损, 多有失用或忽视, 短暂性脑缺血反复发作可表现为两侧肢体交替出现的轻偏瘫, 大约10%病例出现脑出血或蛛网膜下腔出血。头痛也较常见, 其发生与脑底异常血管网形成中的血管舒缩功能异常有关, 部分病例有智能减退或抽搐发作等。本病患儿就以反复发作的短暂性脑缺血为首发症状, 后渐出现偏瘫等脑卒中的症状和体征, 此病临床上误诊率极高, 应引起临床医师的高度重视, 本人的体会:如果儿童和青壮年患者反复出现不明原因的TIA, 急性脑梗死症状及体征时, 又无高血压及动脉硬化证据时, 应想到本病的可能, 此病预后较好, 死亡率为4.8%~9.8%, 临床症状可反复发作, 发作间期为数天至数年, 儿童患者在一定时间内多呈进行性发展, 但进展较缓慢。

摘要:目的 提高对脑底血管网病的认识。方法 对1例患者的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进行详细的综合分析。结果 针对青少年患者, 如若出现反复发作的TIA, 应常规行MRI及DSA检查, 以提高对该病的确诊率。结论 由于脑底血管网发病率较低, 临床上比较少见, 医生对该病认识不足而易导致误诊。

关键词:脑底异常血管网病

参考文献

老年人血脂代谢异常与心脑血管疾病 第6篇

1 老年人易患血脂异常

大量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 人群血清脂质及脂蛋白水平随年龄增长而有变化[1]:血清总胆固醇 (total cholesterol, TC) 水平常随年龄增长而上升, 但到>70岁不再上升甚或有所下降, 中青年期女性低于男性, 女性绝经后TC水平较同年龄男性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ow 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 LDL-C) 水平在儿童时期男女都较低;在男性和女性均逐渐升高, 但在女性由于雌激素的影响LDL-C的上升幅度小于男性。绝经期后, 女性LDL-C水平明显上升并超过男性, 欧美国家报道女性TC和LDL-C水平60岁达高峰, 而男性于50岁左右即达高峰, >70岁开始下降。中国人群的研究结果显示, LDL-C达峰年龄较欧美国家推迟10年左右。儿童时期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HDL-C) 水平通常较高, 进入青春期后, 男性HDL-C水平开始下降, 并持续低于女性, 与两性间睾酮水平的差别有关。在女性直至60~70岁以后HDL-C稍见下降, 其平均HDL-C水平则持续高于男性。血清三酰甘油 (triglyceride, TG) 在成年期均呈持续性上升趋势, 但在男性中50~60岁时, 开始下降; 而在女性中则>70岁方见下降。

血脂水平随年龄变化的机制尚不十分清楚, 可能与老年人自身代谢的特点有关。随着年龄的增长, 人体各器官和组织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衰退, 肝脏及周围组织胆固醇的储量不断增加, 从而抑制细胞膜上的LDL的受体表达, 使得人体内LDL受体数量随年龄增长逐渐下降, 致使肝脏清除血液中LDL的能力下降, 同时机体LDL受体活性也随年龄增长而下调, 而LDL生成速度则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 因此血浆LDL-C水平升高。年龄增长可使胆汁中的胆固醇含量不断增加, 而体内胆固醇的排泄逐渐受损, 肝脏的胆固醇储量增加。中老年人脂蛋白脂酶活性下降, 可能与老年人TG分解代谢减低而致血浆极低密度脂蛋白 (very low density lipoprotein, VLDL) 水平升高有关。

2 老年人脂代谢异常与心脑血管疾病

老年人因血脂异常所致的冠心病、脑卒中等疾病明显多于青年人或中年人。血脂异常还可能加重老年期痴呆。老年人的血脂异常更容易引起肾动脉硬化, 肾功能衰竭, 诱发肢体坏死、溃烂等。最新研究还发现血脂异常可能与老年人癌症的发病有关。中国人群中, 血脂异常是冠心病发病的危险因素, 其作用强度与西方人群相同。此外, 我国人群血清TC水平增高不仅增加冠心病发病危险, 也增加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危险[2,3,4]。

为了更为恰当地反映血脂异常对我国人群的潜在危害, 国内学者提出采用“缺血性心脑血管病”危险, 来反映血脂水平异常及其他心脑血管病主要危险因素的综合致病危险[5]。与仅使用冠心病发病危险相比, 这一指标使得高TC对我国人群患心脑血管病的绝对危险估计上升至原来的3~5倍, 更恰当地显示了血脂水平异常对我国人群的潜在危险[6]。

所谓缺血性心脑血管病系指冠心病和缺血性脑卒中, 是目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已知诸多危险因素参与了此类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但是血脂水平异常尤其是胆固醇水平升高是公认最重要 (或称致病性) 的危险因素。血脂异常尤其是LDL-C水平升高是以动脉粥样硬化为病理学基础的缺血性心脑血管病发生、发展的必备条件。大量临床研究反复证实, 无论采取任何药物或措施, 只要能使血清LDL-C水平下降, 即可明显减少冠心病发生率和死亡率。近年来的临床研究也已证实, 对于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 应用他汀类药物进行积极地降脂治疗, 能够显著减少再次发生脑卒中的风险。因此, 目前提倡对已罹患缺血性心脑血管病的老年人群进行积极地降脂治疗。

3 老年人降脂治疗的意义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 老年人的健康越来越受到关注, 心脑血管疾病是引发老年人死亡和致残的主要因素, 应用调脂药物能够显著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和病死率, 有利于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应在认真掌握适应证的情况下积极给予调脂治疗, 并注意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目前提倡对心血管疾病高危者进行强化降低LDL-C治疗。应用现有的降脂治疗药物, 使LDL-C降低越多, 临床获益越大。这种治疗策略能更大幅度的减少心血管临床事件发生的危险, 有助于提高冠心病防治的临床疗效。虽然, 目前老年人的他汀类治疗存在一些不足, 但是他汀类药物的应用将变得越来越广泛。

参考文献

[1]赵水平.临床血脂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294-297.

[2]Wu YF, Liu XQ, Li X, et al.USA-PRC Collaborative Study of Cardio-vascular and Cardiopulmonary Epide-miology Research Group and the Chi-na Multicenter Collaborative Study of Cardiovascular Epidemiology (China MUCA) Research Group.Estimationof ten-year risk of fatal and non-fatal ischem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in Chinese[J].Circulation, 2006, 114 (21) :2217-2225.

[3]王薇, 赵冬, 刘静, 等.中国35~64岁人群心血管病危险因素与发病危险预测模型的前瞻性研究[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3, 31 (12) :902-908.

[4]王薇, 赵冬, 吴兆苏, 等.中国11省市35~64岁人群血清甘油三酯分布特点及与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关系的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01, 22 (1) :26-29.

[5]武阳丰, 周北凡, 李莹, 等.缺血性心血管病:一个反映血脂异常潜在危险的新指标[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4, 32 (2) :173-176.

大血管异常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以我院在2013年2月至2014年2月收治的96例心血管内科患者为研究对象, 男性57例, 女性39例, 年龄在32~78岁, 平均年龄 (43.19±6.76) 岁。有34例患者确诊为糖尿病, 男性21例, 女性13例, 年龄在32~75岁, 平均年龄 (41.52±8.84) 岁。

1.2 一般方法:96例患者均为疑似糖尿病代谢患者, 其中有34例患者确诊为糖尿病, 其余62例患者均实施葡萄糖耐量试验, 判断患者糖代谢情况。①空腹检查血糖。在检查前12 h内, 患者需禁食, 可取无水葡糖糖粉80 g与温开水400 m L, 将二者充分融合, 患者一次性服用。②葡萄糖耐量测定。测试前, 需禁食, 禁食时间为12 h, 于次日清晨, 帮助患者空腹采集血液标本, 利用亲和层析微柱法测定。

1.3 统计学方法:对上述两组患者各项记录数据进行分类和汇总处理, 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上述汇总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 计数资料采取率 (%) 表示, 组间率对比采取χ2检验 (或者采用t检验) ;对比以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和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糖尿病代谢发生情况:通过研究发现, 在96例患者中, 有34例糖尿病患者。在62例非糖尿病患者中, 有41例患者出现的糖代谢异常, 加上34例糖尿病患者, 共有75例心血管内科糖代谢异常患者, 发生率为78.1%。见表1。

2.2 不同检测方法的确诊情况:空腹血糖检测的确诊率为31.3%, 葡萄糖耐量试验的确诊率为78.1%, 空腹血糖检测的确诊率明显低于葡萄糖耐量试验的确诊率, 对比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3 讨论

在人们生活节奏加快的同时, 压力也随之增大, 心血管疾病发生率逐渐上升, 在所有心血管疾病患者中, 约有70%的患者出现了糖代谢异常, 糖代谢异常极易诱发心血管产生病理变化, 一旦产生病变后, 便可能出现并发症, 对患者生命构成威胁[2]。

心血管属于临床中比较常见的疾病, 在心血管住院患者中, 出现糖代谢异常的大部分为老年患者。糖代谢异常包括糖尿病与糖尿病前期, 糖代谢的临床症状表现包括多食、多饮、多尿、体质量减轻、皮肤瘙痒、乏力等[3]。

据统计资料显示, 在心血管内科患者中, 约有60%为冠心病患者, 冠心病患者患上糖尿病的比例为50%, 血糖调节受损概率高达25%[4], 以往临床中主要采用空腹血糖检测对患者糖代谢异常情况进行检测, 现阶段, 可采用葡萄糖耐量试验检测患者糖代谢情况, 特别是冠心病、高血压患者要及时检查, 明确其是否存在糖代谢异常。尽早发现这种情况的存在, 有利于使疾病预后得以改善, 使患者生活质量大大提升。据相关资料显示, 冠心病患者出现糖代谢所占比例较大, 不过诊断率低, 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葡萄糖耐量试验操作缺乏规范性。

国内外均对心血管疾病、高血糖等疾病的心血管病变风险进行了相关研究, 现阶段, 临床中也重点研究该项内容, 一旦发现异常后, 需尽早对患者进行治疗, 有利于使患者生活质量大大提升[5]。因糖代谢异常患者病情较重, 出现这种情况后, 也会加重心血管疾病, 严重危害患者的身心健康。积极实施心血管疾病筛查, 有利于及时预防该疾病。通过本次研究发现, 在96例患者中, 有34例糖尿病患者, 在62例非糖尿病患者中, 有41例患者出现的糖代谢异常。从研究结果上看, 共有75例糖代谢异常患者, 发生率为78.1%。空腹血糖检测的确诊率明显低于葡萄糖耐量试验的确诊率, 这表明通过实施葡萄糖耐量试验, 有利于提高糖代谢疾病的诊断率, 降低漏诊率, 这项检查手段在临床中有着较高的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 通过采用葡萄糖耐量试验, 有利于将糖代谢异常诊断率大大提升, 尽早明确患者身体的异常情况, 同时需采取措施预防这种情况的发生, 降低发病率。在日后的糖代谢异常检测中, 可实施葡萄糖耐量试验, 若发现患者存在糖代谢异常的情况, 可给予药物干预, 促进患者疾病的好转。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葡萄糖耐量试验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较高,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研究心血管内科患者糖代谢异常的发生情况。方法 选取我院在2013年2月至2014年2月收治的96例心血管内科患者的临床资料, 对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针对疑似糖代谢异常患者给予葡萄糖口服, 实施葡萄糖耐量试验, 分析糖代谢异常的发生情况, 并对不同检测方式的准确率进行比较。结果 1在62例非糖尿病患者中, 有41例患者出现的糖代谢异常, 加上34例糖尿病患者, 共有75例心血管内科糖代谢异常患者, 糖尿病代谢异常的发生率为78.1%。2空腹血糖检测的确诊率为31.3%, 葡萄糖耐量试验的确诊率为78.1%, 对比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对心血管内科糖代谢异常患者进行糖化血红蛋白试验, 可取得显著效果, 提高糖代谢异常的诊断率, 便于尽早为患者疾病的治疗制定合理的方案, 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促进其疾病的好转, 这种检测方式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非常高, 检测效果良好, 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心血管内科,糖代谢异常,葡萄糖耐量试验

参考文献

[1]布热比亚·阿不都热西提.心血管内科住院患者糖代谢异常的临床观察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1 (22) :226.

[2]冯敏.心血管内科住院患者糖代谢异常的临床观察[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学术版) , 2013 (6) :72-73.

[3]龙健猷.心血管内科患者糖代谢异常的诊断方法分析[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3, 21 (11) :115-116.

[4]尹进.心血管内科住院患者糖代谢异常的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 2014, 9 (1) :69-70.

大血管异常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我院心血管内科住院治疗的糖代谢异常患者随机抽取8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其中有57例男性患者,28例女性患者;患者的年龄都在35到75岁之间,有30例确诊为糖尿病的患者。

1.2 方法

随机抽取的85例疑有心血管内科住院治疗的糖代谢异常的患者中有30例为糖尿病患者,通过葡萄糖耐量试验对其余的55例患者的糖代谢情况进行分析判断。(1)在对患者进行空腹血糖检查时,前12个小时内患者禁止进食,可以引用适量的水,然后用400毫升温开水和80克无水葡萄糖粉相溶合,让患者一次性口服完,或者取300克馒头,从试验站第一口进食开始计时,2个小时后测试餐后血糖。(2)葡萄糖耐量测定,在测试前禁食12小时,然后在次日清晨空腹采血,亲和层析微柱法进行测定。

1.3 统计学处理[2]

所有数据都采用SPSS14.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处理,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根据研究结果表明,在抽样研究中的55例非糖尿病患者中,有23例患者出现糖代谢异常,占总人数的41%,加上糖尿病患者,总共有53例患者患有糖代谢异常,占总人数的62%,葡萄糖耐量试验可以大大降低糖代谢异常患者的漏诊率。临床确诊后对本组心血管内科住院患者糖代谢异常通过采用降糖药物及生活干预能够有效抑制糖尿病和非糖尿病患者的糖代谢异常的现象。临床这两种方法的具体确诊率如表1所示:

临床通过对本组患者实施葡萄糖耐量试验进行诊断心血管糖代谢异常的敏感性、特异性以及准确性分别可以达到40.0%、94.11%以及58.82%。

3 讨论

心血管内科接受住院治疗的糖代谢异常患者中,患有冠心病的患者占总人数的60%以上,据相关调查结果表明[3],患有冠心病的患者得糖尿病的几率为50%,同时患糖调节受损的几率为25%,总的来说,患有冠心病的患者患糖代谢异常的几率已经达到70%以上。

糖代谢异常主要有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而糖尿病主要是由于环境因素以及遗传基因共同作用引起的糖代谢紊乱为主的临床综合症,其中糖尿病前期的糖代谢受损主要有空腹血糖损害以及糖耐量损害等。从心血管住院患者中可以发现,糖代谢异常的表现,最典型的症状是“三多一少”即多尿、多饮、多食和体重减轻,1型糖尿病起病急、重,常有明显症状。软弱、乏力、皮肤瘙痒特别是外阴瘙痒常是伴发症状,有时是2型糖尿病的首发症状。餐后反应性低血糖是病情轻的2型糖尿病的早期表现。视物模糊是高血糖的表现[4,5]。许多病人并无上述典型表现,仅以并发症和伴发病为首发症状就诊。在对本组心血管内科糖代谢异常患者实施空腹血糖检验和葡萄糖耐量试验效果非常显著,特别是对于高血压和冠心病患者进行葡萄糖耐量试验对早期发现,早期预防糖代谢异常,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是非常有必要的。

综上所述,在本院心血管内科接受住院治疗的糖代谢异常患者中,62%的患者都患有糖代谢异常,根究对葡萄糖耐量试验和空腹血糖检验进行研究,得出采用葡萄糖耐量试验可以有效地提高确诊率,及早发现存在的异常,减少发病率,所以在以后对糖代谢异常的患者进行临床检查使可以使用和推广葡萄糖耐量试验方法,并且临床合理使用降血糖药物以及生活干预能够有效减少糖代谢异常的现象,并且对抑制糖代谢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于飞.糖代谢异常者血脂、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与心血管受损的关系[J].天津医科大学学报.2012(4):48-49.

[2]王焕霞,徐戟,周庆忠.探析糖尿病患者的血液流变性变化.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学术版,2012(4):42-43.

[3]吕建庄,郑燕君,郝春媛.心血管内科住院患者糖代谢异常的临床观察[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9(4):71-72.

[4]黄鲁,刘昶权,曾佩.空腹血糖升高患者的动态血压分析.心血管病防治知识(下半月),2012(03):25-27.

血管创伤急救,把握3大要点 第9篇

1.创伤部位不同,临床表现各异

按创伤部位分,血管损伤可以分为外出血、内出血和皮下出血。外出血是身体表面受伤造成的出血,体表可见血液流出,如刺伤、割伤。内出血是身体内部脏器或组织损伤引起的出血,但体表看不到血液流出,如肝脏破裂出血等。皮下出血是皮下软组织的出血,表皮未破损,如撞击造成的皮下瘀斑等。在某些情况下,多部位出血可同时存在。比如发生车祸时,可同时存在皮下淤血、脏器破裂内出血和皮肤破损外出血。

2.根据出血方式,判断创伤血管类型

按照创伤血管类型分,可以分为动脉创伤、静脉创伤和毛细血管创伤。通常情况下,单一类型的血管创伤并不常见,大多数情况血管创伤是多种血管伤的复合。

日常生活中,大家可以通过出血的方式来初步判断损伤血管的类型:动脉血氧含量高、压力比较大,故动脉出血颜色鲜红,呈喷射状,可以飞溅出数十厘米,甚至数米,短时间内出血量大,危险性最大;静脉血二氧化碳含量较高、压力比较低,故静脉出血颜色暗红,血液从伤口涌出如泉水样,较大静脉的出血也相当危险;毛细血管出血颜色较鲜红,从伤口不断渗出。

一般地说,轻微外伤引起的毛细血管或小静脉出血一般不严重,但若损伤较大静脉或动脉血管,则会引起大出血,严重时会危及生命。成年人出血量超过800~1000毫升,可引起休克。若为大动脉出血,可能在数分钟内致死。

3.出血量不同,现场处置各异

一旦发生外伤出血,首先应判断出血的类型和严重程度,并根据不同情况进行紧急处理。若有需要,再送往医院,进行进一步的治疗。

少量出血

皮肤表面损伤后少量渗血,一般为毛细血管创伤。可先用流动的清水将伤口周围冲洗干净,再用药棉、纱布或干净的毛巾将伤口周围擦干,最后用创可贴或干净的纱布包扎伤口。注意,除敷料外,不要将其他任何止血物品覆在伤口上。若患处有较多毛发,处理时应将毛发剪去。

中等量出血

血液从伤口不断涌出,但无血液喷出,通常为静脉出血。急救时,宜采用局部加压包扎的方法。将消毒的纱布、棉花做成软垫(紧急情况下也可使用衣物、毛巾等)覆在伤口上,再用力加以包扎,以达到加压止血的目的。此法应用普遍,效果也很好。注意,加压包扎时应看准出血部位,找准位置局部加压的止血效果远远好于大面积加压。

严重出血

血液从伤口喷出,或局部加压后血液仍大量涌出,通常为动脉出血。此时情况非常紧急,需要采用阻断供血动脉的方法进行急救。常用的方法包括指压止血法和止血带止血法。

指压止血法,即在紧急情况下用手指、手掌或拳头,在伤口靠近心脏的一端找到跳动的血管,找到跳动的血管,紧紧压住。指压止血法主要适用于头面部、颈部及四肢的动脉出血急救,快捷有效。

大血管异常 第10篇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05年4月-2012年3月笔者所在医院彩超检查出中孕期产妇胎儿伴有心血管异常100例, 孕妇年龄21~42岁, 平均年龄为26.5岁;胎龄16~31周, 平均24.9周。100例孕妇于笔者所在医院进行分娩, 或者因确诊心脏畸形胎儿进行引产手术。对相关结果与产前彩超检查进行验证。1.2检查方法采用上海麦迪逊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及GE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 探头频率2~5 MHz。指导孕妇平卧位或者侧卧位, 先全局观察, 接着对其体内胎儿的头部、颈部、脊柱部位、四肢部、胸部、腹部、羊水状况进行常规检查。然后, 超声对胎儿由颈椎向下纵切面扫描, 最终探查到骶尾骨尖部位。接着分段检查, 观察并确定胎儿心房位置, 扫描检查胎方位、胸腹部的器官和大血管的排列状况;房室与心室连接状况, 胎儿大动脉血管与各心室的连接情况及发育状况, 胎儿的肺静脉和心房连接情况, 密切观察各部位的变化图像, 查找病变根源。

2 结果

本组中孕期彩超检查出的100例胎儿心血管异常者中, 有11例心脏变大, 29例心外畸形, 57例属于单纯心脏畸形, 3例胎儿心脏出现肿瘤。部分胎儿分娩, 一部分确诊患病胎儿进行引产手术检验证实, 彩超检查准确率达95%, 其5例彩超检查与实际情况不符, 占5%。

3 讨论

目前, 我国新生儿伴有胎儿先天性心血管畸形的发病率达5‰~10‰[2], 给产妇和家庭带来极大痛苦, 加重了经济负担, 不利于我国人口的优化生育。因此, 在产前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筛查产妇中孕期胎儿心血管异常非常重要, 能够明确观察和诊断出胎儿先天性心血管异常情况, 为孕妇继续妊娠或者采取手术引产提供科学依据, 使并发症大大减少, 提高优生率。彩超成为产前非创伤性检查和诊断的唯一手段。

中孕期胎儿心血管异常可以分为非结构性和结构性异常, 其中非结构性异常是胚胎发育完成后出现的异常, 而结构性异常是指胚胎发育的同时就出现心脏结构异常[3]。彩色多普勒超声可以对胎儿的心脏结构进行明确鉴别和诊断, 准确率达95%, 效果非常显著。本组100例中孕期胎儿彩超检查中, 11例心脏变大者主要是胎儿出现冠状静脉窦增大, 当胎儿足月出生后进行彩超心电图检查, 证实胎儿的左侧上腔静脉残存现象;心外畸形29例中, 有单发心脏畸形者8例, 多个心系和器官复杂心脏畸形21例;经超声扫描检查单纯心脏畸形57例, 属于单纯室间隔缺损, 约0.16~0.64 cm, 主要是心脏膜周部位、心肌部位和流出道部位出现缺损, 是原发性房间隔缺损;胎儿心脏肿瘤3例, 其单发肿瘤在右心室间隔处附着, 肿瘤大小为0.79 cm×1.06 cm。而多发肿瘤在左心室的心尖部2个、右心室侧面2个, 大小0.46 cm×0.57 cm。对彩超筛查出来的胎儿心血管异常的孕妇, 分别进行分段法彩超扫描, 根据诊断结果, 分别进行治疗和处理, 有21例孕妇个人坚持继续妊娠, 顺利分娩, 对新生儿进行出生后体检;另79例孕妇做了引产手术, 并对胎儿进行尸检。临床检验证明, 本次彩超检查诊断与事实结果相符率达95%, 充分证明了彩超对中孕期胎儿心血管异常诊断非常有效, 为临床诊断提供了不可替代的科学依据。

在临床上, 及早发现孕妇胎儿是否伴有心血管异常, 并能够准确诊断, 并做出相关治疗或处理措施, 是彩超医务工作者肩负的重要责任。因此, 从事超声工作的医生, 必须不断学习仪器操作技术和相关影像知识, 对各种胎儿心血管异常情况做出科学分析和判断, 为临床医生最终诊断提供第一手科学依据, 从而提高诊断水平, 更好地为临床服务[4]。同时, 要认清彩超是采用无创诊断技术, 对中孕期胎儿心血管异常检查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不能完全依赖彩超检查, 还需要医生具有丰富的临床检测经验, 对各种各样的胎儿异常性心血管超声特征做出准确判断, 进而提高检出率, 使围产期发病率和死亡率大幅降低, 提高新生儿优生率。

总之, 对中孕期孕妇进行产前彩超筛查, 能够明确胎儿是否伴有心血管异常, 对各种心脏畸形科学诊断, 使临床医生及时进行可行性干预, 或者建议孕妇及其家属放弃继续妊娠, 做引产手术, 减少先天性心脏畸形新生儿的出生, 为家庭和社会减轻经济压力, 进一步提高我国人口素质。

摘要:目的:分析产妇中孕期胎儿心血管出现异常的彩超筛查情况, 并研究其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随机抽取笔者所在医院2005年4月-2012年3月间彩超检查胎龄16~31周中孕期产妇胎儿心血管异常100例, 回顾性分析胎儿心血管病变的彩超图像。结果:彩超筛查出胎儿心脏变大者11例, 心外畸形者29例, 单纯心脏畸形者57例, 胎儿心脏肿瘤3例。结论:产妇中孕期彩超筛查对发现胎儿心脏异常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中孕期胎儿,心血管异常,彩超筛查,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高云华.先天性心脏病的超声诊断方法及进展[J].临床超声医学杂志, 2002, 4 (3) :188-189.

[2]苏红梅, 卢萍.1996年~1999年广州市出生缺陷检测资料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 2000, 15 (10) :641-643.

[3]吴雅峰.胎儿心血管超声诊断[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67-145.

[4]古琳若, 马洪, 肖丽达, 等.超声心动图筛查胎儿先天性心脏病的临床研究[J].海南医学, 2007, 18 (10) :32-33.

大血管异常范文

大血管异常范文(精选10篇)大血管异常 第1篇关键词:矩阵四维超声,产前诊断,胎儿心内大血管发育异常,临床价值胎儿心内大血管发育异常是胎...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