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摩擦力讲义教案
初中摩擦力讲义教案(精选4篇)
初中摩擦力讲义教案 第1篇
高级教师讲义
摩擦力教案示例之二
课题:摩擦
(一)教学目标 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二)教学条件
(三)教法选择
教材难度适中,适宜用探索法展开教学,由于摩擦实验用文具可以进行,本课以实验探索法为主要教学方法.
(四)教学过程
一、悬问征解引入新课
提出问题:有什么办法在不使用任何工具情况下,用手竖直地把一本书提起的同时,将另一本书也“粘”起?
学生:边思考边动手实验,探求可行方案.
教师:演示下图中做法的同时问学生,为何一本书能“粘”起另一本书呢?从而引入摩擦的课题,说明两书接触处有摩擦.
高级教师讲义
学生:自己动手用两本书做该实验,实验的过程中让学生握两本书的边缘用力向外拉一拉,这为下面“滑动摩擦力的教学”做好了准备.
二、动手实验总结规律
学生实验(1):用力将橡皮擦在写有铅笔字迹的纸上滑动.
教师:指出橡皮擦与纸之间这种形式的摩擦是滑动摩擦,讲明概念并举例后提出问题,橡皮擦与纸摩擦后留有尾迹,这尾迹是如何形成的.
学生:观察尾迹中的橡皮沫,以橡皮沫中有铅笔色素和纸被擦白这些现象中,分析出滑动摩擦本质,摩擦的过程中,相互摩擦物体的互相啮合的凹凸部,相撞碰被破坏形成了尾迹.
学生实验(2):用小刀在橡皮擦上切一根细长橡皮条,用手拿住橡皮条顶端在纸面上做滑动摩擦.
教师:提出问题,橡皮条弯曲方向与运动方向有什么关系?为什么有这样的关系?
学生:观察后得出橡皮条弯曲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反,在教师引导下进一步开展讨论得出,在滑动摩擦过程中有阻碍物体运动的摩擦力,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反.
学生实验(3):用手指沿水平方向推桌面上物理书做匀速直线运动.
接下来教学活动,用教师问、学生答的形式.
问:书匀速运动的过程中受哪些力作用?
答:受重力、支持力、拉力和摩擦力的作用.
问:其中哪些力是平衡力.
答:重力与支持力、拉力和摩擦力分别是一对平衡力.
问:如何测量这时的摩擦力大小呢?
答:测量出拉力的大小就等于摩擦力.
问:为什么这时拉力的大小等于摩擦力.
答:因为拉力和摩擦力是一对平衡力,大小相等„„.
高级教师讲义
学生实验(4):把物理书的一端架在笔盒上成一斜面,先把一支圆珠笔从斜面上自由滚下,再把笔竖放在斜面上,用手轻碰笔滑动一小段后停止滑动.
教师:指出前者笔从书面上滚动而下的摩擦叫做滚动摩擦,同时提出问题:这两种摩擦有什么不同之处.
学生:再次动手实验后总结出摩擦形式不同,滚动摩擦比滑动摩擦小得多.
三、应用知识解题(学生独立完成)
1.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_________叫做滑动摩擦,在滑动摩擦中_____的力叫做摩擦力.
2.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总是_______.
3.笨重的机器底部常安装上小轮,搬动时更为省力,这是应用了______道理.
四、教学测评
1.下列几种关于摩擦力的说法,哪一种正确?
[ ] A.物体只有在很快运动的时候,才有摩擦力的作用.
B.物体静止时一定没有摩擦力的作用.
C.人的手握住东四,原因之一,靠的就是摩擦力.
D.以上说法都不对.
2.用水平力去推静止在水平地面的大木箱,没有推动,其原因是: [ ] A.木箱有惯性.
B.木箱受到摩擦力的作用.
C.推力小于木箱所受的摩擦力.
D.木箱受到的推力和摩擦力是一对平衡力.
3.一辆重100牛顿的小车,使它沿水平地面作匀速直线运动,需用推力10牛顿,这小车受到地面对它的摩擦力为: [ ]
A.100牛顿
B.10牛顿
C.50牛顿
D.55牛顿
五、教学反馈及矫正:
(举黑板反馈,教师口头予以矫正)
初中摩擦力讲义教案 第2篇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初中学生
2、教材版本:苏科版八年级下册
3、学科:物理
4、课时:2课时
5、学生课前准备:
预习课本,根据导学案初步掌握知识。
二、教学课题
1、教学目标的确定
(1)知识与技能
知道滑动摩擦力与什么因素有关;知道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这些知识;进一步熟悉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培养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关系的过程,体会怎样进行科学的猜想,理解在研究多因素问题中怎样运用“变量控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实事求地是进行实验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注重对学生探究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更注重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2、教材的重难点
本节教材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对于教材中的知识点,学生大都能理解和掌握,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探究能力培养和探究过程体验方面,通过对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各种因素的实验探究,突出“猜想与假设”这个环节,同时认识在探究过程中“变量控制”的意义和方法。
三、教材分析
1、教材分析:
本节课主要讲述滑动摩擦力和决定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在讲述摩擦力时,为了不使问题复杂化,教材中没有提出静摩擦的问题,而是统称为摩擦。教材对滚动摩擦也没有单独讲述,而是作为减小摩擦的方法来介绍的。教材首先通过分析一些事例使学生认识摩擦力的存在,并在此基础上说明摩擦力是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随后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是摩擦力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知识的具体应用,学会根据不同条件选择增大或减小摩擦的方法,但这些应用都基于对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因素的理解,因此,应充分重视研究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的实验。
2、现状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力的初步知识,对力的三要素已经有所了解,同时还懂得了弹簧测力计的使用和匀速直线运动等知识。加上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与摩擦力的接触,所以对于接受摩擦力的相关知识应该不会难。
四、教学方法
就学生状况来说,本班学生存在个体差异,喜欢老师用点拨式的教学方式,喜欢思考和讨论;所以对于本节课中的难点理解突破应该不是大
问题。但是由实验现象总结归纳物理规律的能力不强,所以要注意引导。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对学生来说也有一定的难度,要调动学生相互交流。
因此,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充分运用已知的物理知识和方法进行分析和探索,使学生在实践中亲自体验实践出真知的重要性,形成愿意运用科学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去解决问题的科学价值观。本节课的教学就尝试采用实验探索、问题启发式教学法,加强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学习,使学生通过亲自参与探究滑动摩擦力全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使他们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得到发展和提高。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精神。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实验引入: 观看花样滑冰表演
同学们看到运动员用力一滑,能够滑得很远,但让运动员在泥地上滑滑看,也能滑的远吗,同学们想一下这是由于什么得缘故?
(二)新课学习
1、认识什么叫摩擦力
先请同学们把手平放在桌面上,手心朝下,一起来做几个动手实验。
(1)手平放在桌面上,用力推或拉,使手在桌面上运动,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
(2)手平放在桌面上,用力推或拉,但保持手不动,感受有没有一个
阻碍手运动的力;
(3)手平放在桌面上,保持手不动,也不用力推或拉,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进而引入摩擦力的定义及种类。并进一步指出,滑动摩擦是初中学习的重点。
2.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
(1)学生进行猜想与假设
在学生认识到摩擦力的存在后,很自然地向学生们提出了问题:同学们猜一猜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有的学生思维受教材的影响,提出的是教材上的猜想;有的同学在课堂上思维很活跃,不局限于书本,而会提出其它猜想,这时即使学生提出的某些猜想显得很幼稚、很荒诞,也要发掘其合理因素并予以鼓励。但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猜想,在学生说出他的猜想后,可以问问他“你为什么要这样想呢?”在各种猜想均列出后,我向同学们指出,摩擦力产生的机理和制约因素都很复杂,对摩擦的研究已形成一门系统的学科“摩擦学”,其中一些问题至今仍在探索中。今天,我们只对四个猜想进行实验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是否与压力有关?是否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是否滚动有关?是否于表面积的大小有关?(2)学生制定探究计划与设计实验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让他们交流讨论,然后有针对性地请了同学来说他探究计划。在这个过程中,注意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启发学生,问他们“大家赞同他的方案吗?其他同学还有没有更好的实验方案?”通过学生的思考、交流和讨论、老师的点拨,学生都会制定出正确的探究计
划。
(3)学生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分析论证得出实验结论
实验前,提醒同学们注意实验器材的选择,提醒学生如果想让弹簧测力计上的示数等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该让木块在长木板上做怎样的运动?(匀速直线运动);在学生实验的过程中,巡视,帮助学生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
实验结束后请部分学生说出自己的实验数据,全班同学共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无论学生的猜想是否与实验的结论相符,都要对学生进行鼓励,肯定探索精神。同时鼓励有兴趣的同学在课后继续探索滑动摩擦力是否与其他因素有关。
并请同学们观看视频,比较一下自己做的和别人做的有什么区别,自己做的在哪个方面没有注意到。
在得到实验结论后,继续引导学生们总结实验中采用的方法:一个物理量与多个因素有关,我们在研究某一个因素对该物理量的影响时,应怎么办?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做什么。我们以前有没有用到?试着回答一到两个实验。
3、如何增大和减小摩擦
很多增大和减小摩擦的事例学生都很熟悉,而且学生通过实验获得了摩擦的有关知识,所以组织学生自己进行讨论,鼓励他们提供更多有趣的利用摩擦、减小摩擦的事例,让他们自己用学到的知识来解释这些有关摩擦的现象,并总结出增大和减小摩擦的常用方法。
4、讨论假如生活中没有摩擦力
从上面的讨论中,学生已经知道摩擦力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摩擦力也并不总是有害的,接下来我让同学们继续讨论假如我们的生活中没有了摩擦力会是什么样呢?试着说说将有哪些情景发生。
接着顺带提问:我们观察到一般的交通工具如自行车、汽车、火车都装有轮子,这是采用什么方法来减小摩擦?而现在有一种新型交通工具--磁悬浮列车,它是没有轮子的,但它的时速可达到500公里以上,是当今世界最快的地面客运交通工具,它又是利用什么途径来减小摩擦的呢?
5.课后作业:
(1)观察自行车上哪些地方存在摩擦,其中哪些是有益的,哪些是有害的,你能想出哪些办法来增大或减小它们。
六、教学反思
1、注重学生的探究活动,把科学探究的学习和科学内容的学习放到同等地位。这与传统的教学不同,这节是按新课程理念和目标,将学习的重点转化为知识的探究过程。
2、要转变教学理念,不能走形式上的科学探究,要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科学探究,以达到教学目的。而这个教学环节对能否真正达到新课程的教学目标是极为重要的。所以教师在引导和提问时,要注意问题的目的性和语言的技巧性;对于学生的看法和观点,要多使用鼓励性的语言,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3、本节内容分为两课时来完成。第一节课完成科学探究,总结实验的方法;第二节课再讨论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以及讨论“假如生活中没有摩擦力”。
国 培 计 划
特 岗 教 师 培 训 教 案
如何解决初中摩擦力的相关问题 第3篇
要正确分析出物体是否受摩擦力作用,就必须全面认识产生摩擦力的条件。产生摩擦力的条件有:
1. 接触面粗糙。
摩擦力是接触力,它只能产生在两相互接触、表面粗糙的物体之间。在理想情况下,若认为接触面“光滑”,则不考虑摩擦力的存在。
2. 正压力的存在。
正压力的存在是产生摩擦力的前提。如果两相互接触的物体之间无挤压作用,则接触面上的摩擦力也将为零。有些同学认为压力与物体所受重力大小相等,这是极其错误的。在不同的物理情景中,正压力的产生原因是不同的。
3. 物体之间存在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
在分析物体是否受摩擦力作用时,应考虑被研究的物体相对于与之接触的物体有无相对滑动或有无相对运动的趋势。(注:所谓“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是指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之间,假如没有摩擦力作用时,将要发生相对滑动的方向。)例如:擦黑板时,黑板处于静止状态,但它相对于黑板擦发生了相对运动,因而黑板将受到滑动摩擦力作用。
产生摩擦力的三个条件缺一不可。物体间不接触,谈不到摩擦力;接触面“光滑”,不计摩擦力;粗糙接触的物体间有相互挤压但没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不会产生摩擦力;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但接触面间无压力存在,接触面上摩擦力也将为零。
二、正确确定摩擦力的方向
摩擦力的效果总是起着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作用,其方向总与接触面相切,与物体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的趋势方向相反。但是,摩擦力的方向并不总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反,它可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同,还可以与物体运动方向成任意夹角。由此可见,摩擦力方向总是阻碍物体的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而不是阻碍物体的运动。摩擦力既可以为阻力也可以为动力,我们不能由物体的运动方向来轻易确定摩擦力方向。对摩擦力方向的确定一般有两种方法:
1. 根据“摩擦力方向总与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来判断。
对相对运动趋势的判断可采用“假设法”(或称添油法)判定:假定在两相对静止的物体间添加润滑油,从而使两物体间的摩擦力不存在,看此时两物体会发生怎样的相对运动来确定。
2. 根据物体运动状态,由牛顿定律来确定。
初中学生要确定摩擦力的方向,主要应用概念来确定。例如:如图所示,一个物体在斜向上的传送带上,随着传送带从较低的位置运送到较高位置时,确定摩擦力的方向,首先假设物体不受到摩擦力,那么物体由于重力沿斜面上有分力,将沿斜面滑下,不可能在传送带上静止不动,所以物体在传送带上相对静止时是受到静摩擦力的;其次,这个静摩擦力的方向应该与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相对于传送带,物体有向下运动的趋势,所以物体受到的摩擦力方向是沿斜面向上的,这个摩擦力作用效果是阻碍物体相对斜面向下运动的“阻力”,但却是使物体向上运动的“动力”。
三、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实验
初中物理的教学就是从生活走向物理,再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过程。新课程强调学生探究性学习,这样“探究摩擦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在初中的实验教学中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实验了。学生由生活中的经验可进行“有依据”的猜想(强调“有依据”并不是限制学生的思维,而是为了让学生知道任何一个猜想都应该是有根据的,而不能凭空臆断),学生从生活中得到的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会有很多个,而要研究其中一个因素对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就应该控制其他可能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相同,而改变其中的因素来看对摩擦力大小由什么影响?所以,这个实验中最重要的就是能够正确应用“控制变量法”来进行试验分析和实验设计。
1. 利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分析
根据结论选择实验数据,应该看清楚题目要求是什么相同时,就要选择这个因素相同,而另一个因素不同的实验进行比较;根据实验数据阐述实验结论时,要注意前提条件。
例如:下表是研究滑动摩擦力得到的数据,请分析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1)在试验中,弹簧测力计要能够准确测量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要求弹簧测力计要______地拉动。(水平、匀速直线)(保证水平方向上只受到拉力和滑动摩擦力的作用,并且处于平衡状态)
(2)比较第______次实验得出结论:压力大小相同时,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1、3)(控制变量:研究滑动摩擦力与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要控制压力大小相同)
(3)比较第1、2次实验得出结论:______。(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时,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
2. 利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设计
因为我们已经从实验中得到了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粗糙程度和压力的大小有关,而与接触面积、运动方向、运动速度等无关,所以如果设计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的实验,一定要注意控制决定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例如:现有体积大小相同的实心正方体木块和实心正方体铁块,要求设计实验来测定木块和铁块的表面哪个更粗糙?
分析:这个题目看似并不是测量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的,但是我们细细分析:要比较哪个物体的下表面更光滑,不就是比较各个物体放在相同的表面上,哪个受到的摩擦力更小吗?所以就回到我们熟悉的测量两个物体的摩擦力大小关系了;但是本实验设计时要控制两次测量的压力大小相同,显然,体积相同的铁块和木块质量不相同,则放在相同水平面上后,对水平面的压力不同,很多同学想到了,用弹簧测力计测量重力后,在木块上加砝码使得其重力与铁块一致的方法,理论上可行,但是一般不会出现两个物体重力刚好相差几个砝码重力的这种巧合情况,所以最简单的就是利用现成的木块和铁块的总重力不变的条件。
测量铁块的摩擦力时,将木块放在铁块之上;测量木块的摩擦力时,就将铁块放在木块之上,这样保证两次的总重力也就是两次实验对水平面的压力大小相同。
四、利用影响摩擦力的因素和相关力学知识解决摩擦力大小问题
1. 直接分析影响摩擦力大小的两个因素
生活中经常利用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来增大有益摩擦和减小有害摩擦。
(1)增大有益摩擦的方法
增大压力。例:夹紧钳子、捏紧车闸。使接触面粗糙。例:下雪天常在马路上撒些灰渣等。
(2)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
①减小压力;
②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或上润滑剂;
③用滚动摩擦代替滑动摩擦;如在机器的转动部分安装滚动轴承。
④使两个相互接触的摩擦面彼此离开。
气垫船的原理就是在船体和水面(或地面)间形成一层空气,使船体悬浮在水面上,从而大大减小船航行时水的阻力。
2. 利用二力平衡分析摩擦力的大小
(1)利用二力平衡分析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弹簧测力计间接测量滑动摩擦力的原理,就是利用在水平平面上,物体作匀速直线运动时处于平衡状态,弹簧测力计的拉力与滑动摩擦力是一对平衡力的知识测量的。所以做题过程中题目描述: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就可以知道摩擦力与牵引力相等了。
(2)利用二力平衡分析静摩擦力的大小
例.一辆汽车停在地面上,一个同学用力推汽车,没有推动,推力阻力(大于、小于、等于)。
分析:很多同学根据经验都会认为推力小于阻力,但实际上汽车只要没有被推动,仍然处于平衡状态,推力与阻力仍然是一对平衡力,所以推力与阻力是相等的。
3.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速度的大小无关
例:如图所示,两个完全相同的物体在同一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若不计空气阻力且V1
a.F1=F2
B.F1>F2
C.F1
D.以上三种情况均有可能
解析:水平方向上,物体受到的有拉力、摩擦力。两个完全相同的物体在同一水平面上运动,说明物体对水平面的压力及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相同,即两物体与水平面之间的滑动摩擦力相同。这里强调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运动速度大小没有直接关系,但可以说明速度从V1变到V2的过程中拉力的大小是要发生变化。
4.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运动的方向无关
下图中的水平桌面足够长,不计托盘质量和滑轮与绳的摩擦,物体A重10N,当物体B重为2N时,物体A保持静止,这时A物体受到的摩擦力为()N;若将B物体的中里增加为3N,物体A恰能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则此时A受到的摩擦力为()N;保持B的重力不变,现向左拉物体,使A能够匀速向左运动,需要的拉力为()N。(整个过程中B物体都是悬空的)
解析:B物体只要悬空,通过绳给A施加拉力,拉力的大小等于B物体的重力。当A受到这个水平拉力时,不论是将要运动还是已经运动起来,都要受到向左的摩擦力。而题目中的定滑轮的作用就是将B竖直向下的拉力变成水平向右的拉力,如果A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则摩擦力与水平拉力相互平衡。本题中,物体B重为2N时,拉力也为2N,而物体A静止,根据二力平衡,A受到的摩擦力为2N;当物体B重为3N时,对A的拉力也为3N,而物体A做匀速直线运动,可见此时滑动摩擦力与此时的拉力平衡,为3N;而使A物体水平向右运动,也是平衡状态,只是此时A受到的摩擦力方向变成了水平向右,但是方向改变并不会改变滑动摩擦力的大小,那么,A物体就受到一个水平向右的拉力(等于B的重力3N)和水平向右的摩擦力,大小也等于3N,所以要使A物体水平向左运动,则拉力大小应该为6N。
摩擦力说课教案 第4篇
1.1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是力学部分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二力平衡知识和弹簧测力计的实际应用,教材中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各种因素的实验中涉及到二力平衡知识的具体应用和弹簧测力计的使用,“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是摩擦力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知识的具体应用,通过本节知识的学习,提高了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这一节课无论是在知识的学习上还是培养学生的能力上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2教学目标的确定
1.2.1知识与技能
针对本节特点对学生提出,了解、理解、知道三个层次,以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清脉络,把握重点部分,知道滑动摩擦力和接触面粗糙程度、接触面之间压力大小的关系;知道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2.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关系的过程,体会怎样进行科学的猜想,理解在研究多因素问题中怎样运用“控制变量法、转换法、数学方法”等方法。
1.2.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实事求地是进行实验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注重对学生探究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更注重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体验自然科学的价值,体验知识来源于实践而又作用于实践的辩证关系,注意师生间沟通,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1.3教材的重难点
本节教材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对于教材中的知识点,学生大都能理解和掌握,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探究能力培养和探究过程体验方面,通过对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各种因素的实验探究,突出“猜想与假设”这个环节,同时认识在探究过程中“控制变量”的意义和方法。
2教法和学法
施教之功,贵在引导,重在转化,妙在开窍,引导转化作用就是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能简单的把“启发式教学”看作是一种教学方法,而是要运用启发式教学的思想去指导教学,本着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的原则,本节课我打算采用以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和实验为主的启发式教学方法。
3选用的教具及设备
3.1选择教具依据
丰富的教学用具及设备,提高了训练密度及广度,使教学过程从枯燥到有趣,从抽象到形象,进行课堂演示实验并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不仅提供了大量的教学信息,使学生在生动形象的环境中,得以迅速理解和掌握物理规律,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地。
3.2教具
弹簧测力计、小车、钩码、毛巾、空玻璃瓶、木板、砂纸、洗衣粉。
4教学程序的设计
依据本节教材编排的顺序,依据学生的认识规律,我设计了下面的教学程序和相应的具体操作。
4.1创设情境,实验引入
讲桌上放着两个酒瓶,现在要请一个力气大点、一个力气小点的同学上来进行比赛,看看谁的本领大。
力气大的同学手粘肥皂水,力气小的同学手粘粉笔灰,分别抓酒瓶的瓶颈,结果力气小的同学很容易抓起酒瓶,而力气大的同学怎么抓也抓不起酒瓶,提出问题:力气大的同学为什么抓不起酒瓶?——学生讨论回答。
大家认为摩擦力是一种什么样的力?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叙述摩擦力。
4.2新课学习
4.2.1认识什么叫摩擦力
先请同学们把手平放在桌面上,手心朝下,一起来做几个动手实验。
(1)手平放在桌面上,用力推或拉,使手在桌面上运动,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
(2)手平放在桌面上,用力推或拉,但保持手不动,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
(3)手平放在桌面上,保持手不动,也不用力推或拉,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进而引入摩擦力的定义,并进一步指出,在静摩擦、滑动摩擦、滚动摩擦中,滑动摩擦是初中学习的重点,引入下一个环节。
4.2.2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
(1)猜想与假设
有的学生思维受教材的影响,提出的是教材上的猜想,对于这部分同学注意对他们进行鼓励,让他们提出其它猜想,有的同学在课堂上思维很活跃,不局限于书本,而会提出其它猜想,作为老师,这时即使学生提出的某些猜想显得很幼稚、很荒诞,也要发掘其合理因素并予以鼓励,我向同学们指出,摩擦力产生的机理和制约因素都很复杂,对摩擦的研究已形成一门系统的学科“摩擦学”,其中一些问题至今仍在探索中,今天,我们只对四个猜想进行实验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是否与压力有关?是否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是否与物体运动的方向有关?是否与表面积的大小有关?并将全班分为四个大组,每组用实验探究一个猜想。
(2)制定探究计划与设计实验
怎样证明学生自己的猜想?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让他们交流讨论,然后有针对性地请了一位同学来说说他们组讨论的探究计划,在这个过程中,注意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点拨,启发学生,问他们“大家赞同他的方案吗?其他同学还有没有更好的实验方案?”同时提醒学生注意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可能不止一个,我们这组的同学是要研究压力的变化对滑动摩擦力的影响,那我们应如何设计实验才能知道滑动摩擦力的变化是由这个因素引起的,而不是由其它因素引起的呢?通过学生的思考、交流和讨论、老师的点拨,学生都会制定出正确的探究计划。
(3)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分析论证得出实验结论
实验前,提醒同学们注意实验器材的选择,提醒学生如果想让弹簧测力计上的示数等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该让木块在长木板上做怎样的运动?(匀速直线运动,转换法);这里运用了什么知识?(二力平衡知识),在学生实验的过程中,巡视各实验小组,帮助学生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
实验结束后,四个实验小组的代表公布自己的实验数据,全班同学共同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无论学生的猜想是否与实验的结论相符,都要对学生进行鼓励,肯定他们的这种实事求是的探索精神,同时鼓励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在课后继续探索滑动摩擦力是否与其他因素有关。
在得到实验结论后,继续引导学生们总结实验中采用的方法:如果一个物理量与多个因素有关,我们在研究某一个因素对该物理量的影响时,应控制其它与该物理量有关的因素不变,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做“变量控制法”。
4.3引导学生学习科学世界
讨论学习后,学生已经知道摩擦力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摩擦力也并不总是有害的,接下来我让同学们继续讨论如何增大和减小摩擦力?并让学生在课后完成“假如生活中没有摩擦力”为题写一篇小论文。
4.4知识小节略。
4.5巩固练习略。
4.6课后作业
(1)以“假如没有摩擦”为题,写一篇科幻小文章。
(2)观察自行车上哪些地方存在摩擦,其中哪些是有益的,哪些是有害的,你能想出哪些办法来增大或减小它们。
5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例来引入新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在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时,安排了学生猜想、设计实验、实验探究、合作交流等教学过程,让学生经历探讨滑动摩擦力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关系的过程,很好地体现了新教材让学生在体验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的精神,通过实验得出摩擦力的有关知识后,注重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解释大量生活生产中的摩擦现象,还引入磁悬浮列车、气垫船等与现代科技联系很密切的内容,很好地体现了新课程“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现实生活中涉及静摩擦力的事例很多,教学中不可避免的会遇到,因此在教学中适当补充有关静摩擦的知识,使学生知道即可。
初中摩擦力讲义教案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