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园林花卉范文
城市园林花卉范文(精选12篇)
城市园林花卉 第1篇
我们通常所说的花卉是指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并可以按照一定的园艺技术进行栽培管理和养护的植物。然而城市园林花卉是指花卉中主要用于城市绿化和美化的种类, 按照不同的观赏效果可以分为城市园林花卉植物分为:观花、观叶、观茎、观果、观根等。城市园林花卉种类繁多, 习性各异, 但是作为绿化和美化城市的主要品种, 城市园林花卉应用具有许多自己的特点。
(1) 城市园林花卉具有良好的观赏效果。在现代城市的公园以及园林中, 花卉景观都是由红、黄、蓝、紫、白等多种颜色的花卉品种组合而成, 这既使得花卉在花色五彩缤纷的基础上增加了丰富的层次以及多样性的变换, 同时通过多种花卉品种的组合以及搭配, 能够形成一幅美丽的景观效果图。
(2) 城市园林花卉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城市园林花卉大多是由野生花卉培养出来的, 因此它们不仅具有强健的生态适应性, 而且具有很强的再生能力以及繁衍能力, 所以, 在城市园林布置时, 可以根据土壤条件以及生长环境进行选择适宜的花卉类型, 这样不仅能达到美观的效果, 同时也便于后期的养护与管理。
(3) 城市园林花卉的花期具有可控性。与野生花卉不同的是, 城市园林花卉可以通过一定的园艺技术, 使得一些花卉在种植很短的时间内都可以开花, 并且保证多年生长。通过现代园艺技术的处理, 从而可以人工选择培养出一年四季花开不断的景观。
2 城市园林花卉的应用技术
花卉是城市园林绿化、美化的重要手段, 它依靠其丰富多彩的色彩变化形态来布置出不同的景观, 以供城市居民和游客观赏。主要应用形式包括花坛、花镜、花丛及花群等。以下笔者简单地就这几种应用形式进行具体分析探讨。
2.1 花坛
花坛是指在具有一定几何轮廓的植床内种植不同花色、形态、质地的花卉, 以表现花卉群体美的园林应用形式, 它主要依托花卉群体, 突出色彩或华丽的额纹样来表示装饰效果, 具有很强的装饰性和观赏性。
2.1.1 花坛的设计原则。
花坛的设计之初, 花坛设计者就必须深刻了解园林艺术理论以及植物材料的生长开花习性、生态习性、观赏特性等有充分的了解, 同时还要要综合考虑周围的整体环境:即包括花坛所要表现的园景主题、位置、形式、色彩组合等因素。
2.1.2 花坛的类型。
花坛依据表现主题、空间形式以及观赏季节不同, 可以分为以下几种不同类型。 (1) 表现主题。依据表现主题不同对花坛进行不同分类是对花坛最基本的分类方法。可分为花丛花坛 (盛花花坛) 、模纹花坛、标题花坛、装饰物花坛、立体造型花坛、混合花坛和造景花坛。 (2) 空间形式。在不同的环境里, 花坛所处的位置不一, 设置花坛的目的也各异。可分为平面花坛、高设花坛、斜面花坛 (花台) 以及立体花坛。 (3) 观赏季节。根据观赏季节和气候的不太, 花坛可分为春花坛、夏花坛、秋花坛和冬花坛。 (4) 按运用方式。可分为单体花坛、连续花坛和组群花坛。现代又出现移动花坛, 由许多盆花组成, 适用于铺装地面和装饰室内。 (5) 按栽植材料。可分为一、二年生草花坛、球根花坛、水生花坛、专类花坛 (如菊花坛、翠菊花坛) 等。
2.2 花境
花境是根据自然风景中林缘野生花卉自然分散生长的规律, 加以艺术提练, 而应用于城市园林景观中的一种植物造景方式。是目前我国大中城市园林绿化的花卉主要应用形式。花境主要是展现的是自然风景中花卉的生长的规律, 因此, 花境所表现出来的除了花卉植物个体生长的自然美之外, 更重要的是还要展现出植物自然组合的群体美。
2.2.1 花境的设计原则。
对于花境的设计, 设计花境前要先踏勘现场。然后进行实地的放样。花境的设计种植要考虑好植物材料基调的配置, 不能太过繁杂。花境的设计要突出花境的以下特点: (1) 种类丰富季相明显 (2) 立面丰富景观多样化 (3) 中乔灌草配置的理念。
2.2.2 花境的类型。
依据观赏角度和花卉植物组成不同分为以下几种不同类型。 (1) 依照观赏角度分。平面观花境、单面观赏花境、双面观赏花境、独立花境 (四面观花境) 。 (2) 依照花卉组成成分分。 (1) 专类植物花境。即由同属异种或同种属但不同品种的植物组成; (2) 宿根花卉花境。即由露地过冬的宿根花卉组成; (3) 混合花境。主要利用耐寒的宿根花卉, 再混合配置少量的花灌木、球根花卉及一二年生草花。
2.3 花丛和花群
园艺中花丛是用几株或几十株花卉组合成丛进行栽植的花卉应用形式。而花丛株数扩大连成即成为花群。花丛和花群主要是将野花散开于草坡等自然景观运用到城市园林绿化中去, 它以显示华丽色彩为主, 极富自然之趣, 管理比较粗放。同时能够增强城市园林的观赏性、趣味性和独特性。
2.3.1 花丛和花群的设计原则。
花丛和花境的布置应该遵从灵活多变且相当简单, 少株成丛, 丛连为群, 繁简皆宜的原则。
2.3.2 花丛和花群的布局范围。
花卉花丛是花卉配置形式最为简单、管理最为粗放的一种形式, 在城市园林和大的风景区可以广泛应用。花丛和花群常布置于开阔的草坪周围和河边、山坡、石旁等, 这样既能使景观生动自然, 又能产生较好的观赏效果。
3 结语
植物景观既能创造优美的环境, 又能改善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在构造城市园林景观时应以人为本, 将城市与自然相融合。花卉作为当前城市园林绿化的主要的构成部分, 是美化城市、改善人们生活环境的重要途径。我们应当持续研究花卉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 为搞好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作出贡献。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城市园林作为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城市居民提供了良好的生存与发展环境,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花卉作为城市园林的主要植物更是为城市景观增添了升级和色彩。本文笔者结合自己多年工作经验, 认真分析了城市园林花卉的涵义及其应用的特点, 并具体对城市园林花卉应用技术进行探索。
关键词:城市,园林,花卉,应用技术
参考文献
[1]周秀岩.浅谈城市园林花卉应用技术[J].《科技致富向导》.2012年02期[1]周秀岩.浅谈城市园林花卉应用技术[J].《科技致富向导》.2012年02期
城市园林花卉 第2篇
内容摘要:园林的历史发展可谓源远流长,中国早在奴隶社会时期就已有造园活动见于文献记载,《诗经》的记述中可以看出周文王营建宫苑的活动。西方园林的起源亦可上溯到古埃及,甚至在旧约时代就有了伊甸园的构想。园林又称囿、苑、庭园、山池、公园等,西方亦有Garden、Park、LandscapeArchitecture等名称,具体的形式……
园林的历史发展可谓源远流长,中国早在奴隶社会时期就已有造园活动见于文献记载,《诗经》的记述中可以看出周文王营建宫苑的活动。西方园林的起源亦可上溯到古埃及,甚至在旧约时代就有了伊甸园的构想。园林又称囿、苑、庭园、山池、公园等,西方亦有Garden、Park、LandscapeArchitecture等名称,具体的形式虽有不同,但共同的目的就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利用并改造天然山水地貌或人为开辟山水地貌,结合植物栽培与建筑的布置,从而构成一个供人们观赏、游憩的环境。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产物,是一种人工环境,虽然广义上也属于大的自然环境的一部分,但就其作为局部的人工环境而言,毕竟与自然环境有所隔离,人们长期生活于城市中,势必要寻求与大自然直接接触的方式,如旅游、踏青;或者创设一种间接的补偿方式,这就是园林的建置。可以说,园林是为了补偿人们与大自然环境相对隔离而人为创设的“第二自然”。F・培根在《论花园》中是这样描述园林的:“全能的上帝率先培植了一个花园;的确,它是人类一切乐事中最纯洁的。它最能怡悦人的精神,没有它,宫殿和建筑物不过是粗陋的手工制品而已……”园林在城市中的地位可见一斑。
古典园林历经几千年的发展,已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艺术理论实践都已臻于完善。然而,时代在变换,社会在发展,而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造园艺术集中地反映了当时社会在文化上占支配地位的人们的理想与情感。当代,无论是社会、经济以至文化都已发生了许多变化,园林不仅要延续文脉,更要适应城市发展的新情况,否则,只能是陷入困境。
1、困境
1.1园林内涵的扩大
正如前文所说,任何一个时代的园林,目的都是为人服务,而其形式与风格正是决定于这个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文化艺术及经济技术水平。古典园林的服务对象从产生开始就有很大的局限性,因为当时占支配地位的是少数的皇族、达官贵人及一些商贾文人。他们设置园林的出发点只是为了显示财权或用于享乐,因此无论是皇家园林还是私家园林都只为少数人服务。而现代城市园林是为众多的普通公民服务的,服务对象在量上的改变必然引起园林在诸多方面质的变化。现代城市园林不仅包括公园,还包括其它所有的城市绿化与美化工程,如街道、广场、动植物园及其它各类专用绿地。突出的特点是从城市全局出发,因地制宜,并注重使用功能。尤其随着工业的迅猛发展、域市化的不断扩大,环境的恶化已成为全球性的问题。园林又被历史性地赋予新的功用,即保护环境,改善环境。单纯的为满足少数人的享受与审美情趣的园林已满足不了现代城市的需求,但由于以往那种狭隘造园思想的延续,新建园林与城市大环境发生冲突的例子比比皆是,尤其对开敞性公共游园、街道绿化、居住区室外环境等的重视还不够。
上海人多地少,绿化尤其匮乏。上海人均绿化面积与国外大城市相比,绿化的“贫困”程度严重,市中心的绿化则更差。1993年,上海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由1.10平方增加到1.15平方,然而同时,市中心140平方公里范围内的公共绿地却减少了30多公顷。联合国规定的城市人均绿化标准为50―60平方,我国的标准是7―11平方。相比之下,上海的人均绿地占有量则相当可怜,面临的任务是相当艰巨的。
1.2园林属性的转换
古典园林的属性是私有制,仅仅有关所有权问题,其经营的好坏都是所有者个人的事情。现代的城市园林则不同,是属于公共的,带有鲜明的“公益事业”的属性。然而许多园林出现了人不敷出,无法维持下去的局面,缺乏资金,缺少人力投入,导致管理不善,难以经营,不能达到应有的服务目的。
改革开放不仅带动了全国经济的发展,也为园林事业带来了新的活力,建设部颁发的《城市园林绿化当前产业政策实施办法》指出,“城市园林绿化事业具有为其它产业和人民生活服务的性质,是城市社会保障和社会服务系统中的组成部分,属于第三产业”。“产业”是商品经济的产物,其开发是以盈利为目的,积累资本,扩大再生产。“产业”性质的明确,使园林经营部门大胆改革,既补充了园林建设与维护资金的不足,又改善了职工的待遇,还给了社会与企业办园林的机会,使园林事业得到很大的发展。
然而,对经济效益不适当的追求与过分的追求都使得园林的“公益事业”属性受到损害。许多公园开设了一些不适合于园林的经营项目。古典的精致小园充斥着大大小小粗制滥造的恐龙怪兽,风景优美、安静悠闲的绿地硬是搭起了破布蓬,表演吞火走刀的惊险场面,配上刺耳的宣传与怪叫,实在有染视听。上海市中心的人民公园也面临过被破墙开店的危险,要将这片小小的绿肺与城市隔离,曾幸得以保存。然而其后人民广场的改建、市政府与博物馆的建设虽然使广场绿了起来,但那一整片宝贵的绿地仍熬糠侵占,整个公园已支离破碎相当不完整,如今更是面目全非。其他不少的公园与街道绿地也都面临着被吞噬的危险。
1.3园林形式的变化
园林的服务对象、建设目的的不同,城市大环境面貌的不同,技术材料运用的不同以及人们审美情趣的变化和对园林需求的增加,都使得园林在形式上需要相应地发生变化。
中国的古典园林,尤其是私家园林,在明清时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在造园艺术上深受绘画、诗歌的影响,讲求师法自然,重在诗情画意,以创造意境为园林设计的核心,“落花水面皆成文章”,追求含蓄之美。含蓄美的追求,使得园林的欣赏讲究近玩细赏,需要欣赏者具有相当高的艺术修养,仔细体味品评,而西方的古典园林以法国园林为代表,偏重于追求气派,讲究人工美,体现皇权意识,布局规则对称而严谨,连花草树木都修剪得方方正正,表现几何图案美,立足于用人工的方法改变自然的状态。
现代城市园林内涵的不同使园林不再只为少数文人雅士或皇族服务,而是需要面向大众。一味沿袭古典园林的含蓄意境或皇家气派都是不适宜的。现代的城市风貌、现代的技术材料,再完全采用古典的形式往往难以协调,现代文化艺术讲究自由流畅,追求简洁明快,古典园林繁琐的装饰已不再适应。城市生活繁忙紧张,上班族需要放松身心的休憩绿地,老年人要求有锻炼的场所,儿童寻觅游戏的空间,凡此种种都使得单纯的园林形式已难以满足城市的多种需求。
至1992年,上海50公顷以上的大型绿地仅有5个,市级公园只有综合性公园、历史与古迹公园、动物园、儿童公园、科普公园,风景游览区等7种类型,远远满足不了人们的需求,在风格上似古非古,不伦不类的例子也不少,没有给城市增添美感,反而破坏了整体的协调。
要走出这些困境,关键在于应使园林与城市社会、经济、文化的新发展取得协调,与国际大趋势取得一致。
2、出路
2.1重生态与可持续发展
园林内涵的扩大,使园林不再是单纯的`一个一个园子进行建设,而是要从狭隘的造园转入整个城市的园林化,乃至大地园林化。
随着全球性环境保护运动的日益扩大和深入,以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为目标的“绿色革命”正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展开。八十年代,“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Development)的概念被提出后日益受到广泛的重视。可持续发展要求生态稳定与经济增长同步进行,要保证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生态平衡。在城市生态系统中,唯一能够以自然更新方式改造被污染环境的因素就是园林绿化。因而提高生态系统质量可谓是新时期园林的主要目的之一,应加强以生态学原理指导园林的规划设计。
针对城市从自然条件到工业布局等各方面的特殊性,应布置大型生态绿化,科学地配置植物群落,使之如自然植物群落一样能够自养循环,并起到保护环境、防止污染、调节城市小气候、保持水土等作用。在城市里要见缝插针地布置绿化,在城市环境艺术的塑造中应多以绿色植物材料进行造景,不断探索生态园林的道路是园林发展的大势所趋。
上海需要大幅度地提高城市绿化的环境容量,可以采取公共绿地与专用绿地相结合,城市公园与大型公共绿地相结合,水平绿化与垂直绿化相结合等方式,并加强沿海防护林带、沿河道及城市主干道绿带等。目前大型环城绿带工程已经启动,但在浦西所能绿化的余地已很少,要真正实现有相当的难度,需要切实地进行贯彻实施。高架道路下的绿带已初见成效,而高架上的绿化仍有待研究与实施。在新建开发区的环境规划中则应使绿化规划总指标与城市现代化国际化所要求的绿化环境总容量相当,如浦东的规划与建设。
2.2社会、环境、经济效益兼顾
城市园林的产业行为不能改变园林业的“公益事业”属性,这是因为园林作为人类生存环境和生活必须的空间特征,并不能全部由产业开发所替代。产业开发要求回收必须大于投入,否则将予以消项。而园林是“公益事业”,是城市、区域乃至整个地球的事业,需要整个社会的投入。
目前的城市园林大体上可以分为四大类。一类是城市整体环境绿化,用以改善城市的总体生态环境质量;第二类是局部环境绿化,如城市的街头绿化,居住区绿地及城市公园等,主要功能是为城市居民提供方便的、经常性的休憩活动空间;第三类是一些以经济效益为主的旅游性园林,配合城市旅游业的发展;第四类是企事业单位专用绿地。对于第一类园林绿化,一般为政府领导之下全社会的投入;第二类园林则可以结合住宅开发建设形式,由发展商承担,纳人物业管理范畴,或通过公园邻近地段提高地价,收取绿地费的方式进行经营管理;第三类园林有的是cz投入,也有的是集体或个人兴办,大部分为开发商的举措,只要建设项目合理,经营管理得法,这类园林最容易实现社会、环境、经济效益的兼顾;第四类园林则应由企事业单位进行合理地绿化,并因情制宜地局部打开围墙,使之融人整个城市环境。
同时,还应建构一个合理的价值体系,以经济学为指导,综合园林绿化对社会,对环境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和间接经济效益,将园林的生态价值、环境保护价值、保健休养价值、文化娱乐价值、美学价值等纳入整个社会经济大系统。
上海试行了园林综合开发的形式,主要为两个方面。一是实现建设资金来源的多渠道,由原先的全部依靠国家拨款改为由国家资金、地方资金、企业资金及国外资金协同投资开发。二是在经济上建立自我循环机制,综合使用土地,增加部分经营用地,合理组织收入,如黄兴路绿地等。此外,在兼容性较强的大型园林绿地中,亦可将开发旅游项目所运用的趣味性、娱乐性、知识性、动态性、参与性等手段,有选择地应用到园林游览活动中去,使之既是城市生态环境的基地,也是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对象,如共青森林公园、淀山湖大观园等。这些形式尚处于探索期,还有待进一步实践。
2.3园林形式的多元化
园林内涵的扩大,引发了诸多方面质的变化。这些变化不仅反映在园林面积的扩大,还表现在形式、风格以及布局上的改变。尤其园林在现代更担负了提高生态环境质量的任务,因而在种植上应注重满足保护及调节环境的功能需要,要求突出整体的美和大体量的美。同时在对园林的欣赏上,由于现代城市人整日被包围在灰色混乱的城市中,已厌恶了过分的人工环境,因而希望园林能够更为接近自然的环境,渴望通过园林寻回日益失去的天然情趣,实现心理和生理上的平衡。现代人得自园林的感受已由单纯的艺术欣赏转为对园林空间物质与精神上的双重享受,因而现代城市园林在大体上而言,应当体现的是一种舒展大方的自然气息。
同时,大凡艺术总是需要讲求文脉,园林亦是如此。中国古典园林理论源于绘画,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扮演着一个虔诚而忧郁的角色,在布局和造景理论上依附于绘画,在对自然的美好追求中始终囿于对诗意的追随,其实质是以“咫尺”塑造“自然”,是对自然的一种再现。西方园林设计的思想则直接来源于建筑,强调的是人的力量,“人是最为重要的主题”,充分展现的是人在自然面前的进取精神。中国园林面对的问题是要去打破古老院墙所围合的空间,从封闭的文化圈中走出来,脱离孤立的居住环境,走向公众参与的开放空间。西方则开始反省与自然过分对立的态度,开始向东方学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关系。随着社会的发展,东西方不再因为长期地域上或人为上的分隔按自己的思想观念撰写各自的历史,世界已进人了大熔合的时代。两种文化的交错与撞击,势必会产生很多新的契合点,在未来的实践中开辟多种途径,使园林走向多元化风格的发展道路。
园林之所以不同于其它艺术,主要是基于形象特征和游赏功能。现代人作为园林的使用者在层次的多样化,导致了园林功能上的多样化,功能反过来又影响形式。目前国际上的统计仅公园的类型就有17大类,如主题公园,文化、艺术、雕塑公园,历史、古迹公园,体育、康复公园,博览公园,民俗公园等。而城市园林作为塑造城市风貌特点的一个重要手段,在每个城市都要求有自己的特征的要求下,也需要以多元化的面貌出现,为城市增色添彩。
上海作为国际化的大都市,早就是中西方文化的大熔炉,市民的文化层次普遍较高,对精神生活的需求也较丰富,同时上海自身的形象也需要呈现有时代新意、有个性特色的风貌。上海的城市园林必然更要以多元化的方式实现有上海特色的绿化环境。
从园林城市到森林城市 第3篇
1997年6月,中共山东省委提出了“济南五年大变样”的要求,给济南的城市绿化创造了空前的发展机遇。济南紧紧抓住了这个机遇,在全市广泛开展了以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改善生态环境、创建园林城市为宗旨的、声势浩大的造绿工程。
奋斗4年后的2001年12月,济南城市绿化覆盖率、绿地率和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分别达到37.6%、32.15%和7.55平方米,均超出国家规定的基本指标数据,初步形成山、泉、湖、河、城相结合,生态环境良好的现代化花园城市。12月16日,济南被命名为“国家园林城市”。
而到2009年年底的时候,济南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绿地率和人均公共绿地分别达到38.5%、33.3%和11平方米,建成绿地分布合理、植物多样、景观优美、特色突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良好城市生态环境。
同时,济南市也已初步具备了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其他条件。
目前济南市有林地面积、林木蓄积量、农田林网化面积、森林覆盖率大幅提高,分别达到270万亩、880万立方米、269万亩和28.9%,初步构建起以山区、平原、水系为主要骨架的林业生态体系。济南市丰富多样的地形地貌,兼具山、泉、湖、河独特的自然环境,适宜发展林业的气候、土壤、水文等自然条件,造就了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和生物多样性,为城市森林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通过大力实施荒山绿化、平原绿化、绿色通道、退耕还林等一系列重点工程,济南市已荣获国家级园林城市称号,泉城的知名度、美誉度进一步提升。
济南推进林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特色林果、种苗花卉、森林旅游、林下种养等现代林业产业,2009年全市林业总产值达到37亿元,建成特色林果基地44处,林业龙头企业44家,林业行业协会、合作社50个,林业产业已成为拉动农民增收致富新的增长点。
济南以自然保护区、湿地、森林公园、国有林场为依托,积极开展生态文化主题公园、生态示范教育基地建设,建成市级以上森林公园14处、森林生态类型自然保护区2处。以举办全运会和园博会为契机,全力打好防治美国白蛾、森林防火攻坚战役,广泛开展全民义务植树以及“绿飘带”等活动,森林是“城市之肺”的观念得到广大市民的广泛认同。
济南的目标是:计划用5至8年时间,全市新增有林地面积10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5%以上。山区森林覆盖率达到60%以上,丘陵区达到40%以上,平原区达到20%以上。中心城主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8%以上,县城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5%以上。规划期为8年,分两期建设。即2010到2015年,基本完成城市森林建设目标,建成国家森林城市;2016到2017年,进一步完善提高城市森林建设水平。
依据《国家森林城市评价指标》,济南市结合实际,重点规划了十大创建工程。
中心城主城区利用公园、单位闲置地、社区隙地和街区空地,以及城市主干道路和环城道路,见缝插绿,植树美化;通过城市立体绿化和立面绿化,增加市区绿化覆盖和绿化面积。通过围村林、村镇绿化和景观节点建设,全面提升城镇和乡村绿化水平。
通过荒山造林、退耕还林、疏林改造和森林经营,增加森林资源,提高泉水涵养补给能力,保障泉水持续喷涌,促进山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通过防风固沙林、用材林和农田林网建设,形成城区北部防御风沙屏障,有效控制风沙危害,实现林茂粮丰。力争完成重点风沙区治理任务10万亩,新建农田林网60万亩,完善25万亩。
在河流、水库和湖泊周边植树造林,实现绿化、美化,提升环境承载能力,保障水系生态安全。主要包括南水北调输水干线林带、河流林带、湖泊林带、水库林带等水系生态绿化任务。创建期间完成水系宜林地绿化22万亩。
在黄河沿岸地区、低洼滞洪区、水库、河道和湖泊周边,建设湿地保护区和湿地公园,恢复和保护现有湿地资源,维护湿地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规划湿地恢复与保护建设项目10个,即平阴玫瑰湖湿地、商河大沙河湿地、济西湿地、天桥鹊山龙湖湿地、章丘白云湖湿地、华山水景园湿地、遥墙莲藕景观园湿地、济阳澄波湖湿地、济南三川湿地和黄河湿地生态功能保护区,湿地保护率达到65%。
前几年,济南已对破损山体进行了综合整治。创建期间将加大治理力度,确保完成破损山体治理任务30座,治理面积226万平方米。
完善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县乡道路和铁路绿色通道,提升道路景观效果。按照国道、省道、高速公路和铁路优先的原则进行建设,道路绿化率达到80%以上。
依托风景名胜、独特地形地貌、现有林场和规模林区,建设森林公园。依托湿地资源和典型森林生态系统建设自然保护区。在创建中,新建森林公园12处,森林生态类型自然保护区2处。
建设市级现代林业科技示范园,带动县(市)区林业园区建设,促进现代林业发展。在高新区规划建设集林业科研、生产、示范、休闲观光于一体的市级现代林业示范园1处,规划面积1.1万亩,其中一期工程面积0.3万亩,辐射带动全市林业园区建设。
大力发展干鲜果品、林木种苗花卉、速生丰产林基地,促进林下经济、林产品加工、森林旅游等产业发展。完成退耕还林25万亩,新建林木种苗花卉基地4万亩。
到那时,济南又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建成南北呼应、东西贯通、点面融合、城乡一体的森林生态体系。森林城市的建设,必将推动济南现代化的全面发展。
如今的济南,已基本建成绿地分布合理、植物多样、景观优美、特色突出的生态园林城市。而2010年1月底,济南又召开了全市林业工作暨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动员大会,提出“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计划用5至8年时间,将济南建设成为国家森林城市和宜居宜业的现代化省会城市,通过“一核、两区、三带、四极”的总体布局以及相关行动,建设“林在城中、城在林中、生态宜居”的森林泉城。
The environment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indicators in evaluating a city’s degree of modernization. Today’s Jinan presents a nat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with broad streets lined with green trees, colorful green squares, beautiful courtyards and districts, scattered greenbelts, spring clusters, and so many beautiful landscapes of mountains and lakes. Jinan has now basically been established into an ecological garden city with rationally distributed greenbelts, varied plants, beautiful landscapes and unique features.
At the end of January 2010, the Jinan Municipal Forestry Conference on Establishing the National Forestry City was held, during which the subject of “planting trees in the city and surrounding the city with forest” was put forward. It is planned to build Jinan into a National Forest City and a modern capital city that is suitable for living and industry in 5 to 8 years. Through an overall layout of “one core (central city), two zones (ecological function reserve in south and preservation zone against sand storms in north), three belts (round-the-city scenery zone, water system protective belt and road greenbelt), four poles (four built up areas in the county towns of Zhangqiu, Pingyin, Jiyang and Shanghe)”, and other relevant steps, it is planned to build a Forest City of Springs with “forest in the city, city in the forest, and an ecological and livable city”. Therefore, Jinan is now in an era of transition from a garden city to a forest city.
The garden city is an important symbol, which illustrates that the city infrastructure, landscape quality and environment quality has reached a certain level, and is also an important content and carrier of “civilized city” construction. Through constructions in recent years, Jinan has developed into a modern Garden City of Springs with a pleasant ecological environment by integrating mountains, springs, lakes, rivers and cities. By the end of this year, the green coverage ratio, greening rate per capita and public green space in built up areas of the city will be expected to reach 38.5%, 33.8% and 11 square meters separately. The city will be built into a pleasant city with rationally distributed greenbelts, varied plants, beautiful landscapes, unique features and harmonious coexistence of man and nature.
By pursuing “building an ecological city that reflects its long-standing historical culture, unique natural landscape, one full of modern atmosphere and suitable for living and establishing business”, the city, with unprecedented changes in greening, has been built into an ecological garden city integrating mountains, springs, lakes, rivers and cities.
The National Forest City means forest vegetation should act as the main part of the ecosystem, urban and rural integration should be realized in city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and each construction index should meet the standard and be certified according to regulated procedure. Currently, there are 14 cities including 6 capital cities: Guiyang, Shenyang, Hangzhou etc. and Weihai of Shandong Province that have been awarded the title of “National Forest City”. Over 30 cities including Wuhan, Zhengzhou, Dalian and Qingdao of Shandong Province, etc., are being established.
城市园林花卉的栽培技术与方法 第4篇
露地花卉播种或移栽应选择在光照充足、土壤肥沃、水源方使及排水良好的地块;一般秋季耕地, 到春季再行整地。
1.1整地的深浅。花卉露地栽培时, 整地的质量和花卉生长发育的质量关系密切。一般在秋冬季节把育苗或栽培用地进行深翻平整。一年或二年生花卉栽培用地宜浅耕, 宿根花卉和球根花卉栽培用地则要深耕。宿根花卉定植后要栽培数年, 根系发达。要求深耕40-50cm, 应同时施入足量的有机肥作为基肥。球根花卉地下部分肥大, 对土壤要求严格, 要求深耕。根系较浅的, 一般分布深度为20cm-30cm, 应浅耕。沙土翻耕宜浅, 黏土宜深。育苗用地不宜深耕。
1.2清理与换土。多数绿化地段的士壤含有较多的城市垃圾, 整地时要把石块、瓦片、杂草、残根断枝等清理干净, 再按土壤质地、肥力以及即将栽培的花卉种类及其生长发肓习性进行换土处理, 把表层30cm-40cm的士壤换成栽培营养土。
1.3栽培与灌溉。传统的花卉栽培方式都是采用畦栽, 低畦主要用开北方干旱地区, 畦面两侧有畦埂, 有利于保水和灌溉。以往低畦常用畦面漫灌法灌溉, 那样既浪费水, 又容易使土壤表层板结雨影响花株生长发育, 所以, 现多用喷灌或滴灌方式, 这样既省水又可保持良好的士壤物理性状。
1.4盆栽土处理。盆栽花卉要事先配制好盆土, 提前10-15天对它进行消毒处理, 再晒干备用。土壤消毒最好是高温熏蒸或高压消毒, 也可用化学药剂消毒。
1.5配制育苗基质。目前, 对于一年或二年生花卉常用容器育苗而非传统的露地育苗或温室苗床育苗, 所以, 播种育苗前要先配制育苗基质。通常采用泥炭、蛭石和珍珠岩按一定比例进行混配, 因花卉种类和花卉种子的类型而异。
2繁殖育苗
花卉种类不同, 使用的繁殖方法各异。一般一年或二年生花卉都采用播种育苗;宿根花卉除播种繁殖外, 常用分株、扦插、压条、嫁接等方法繁殖;球根花卉主要采用分球繁殖。
3间苗、分苗与移栽
3.1间苗。间苗常用于直播的一年或二年生花卉及不适于移栽而必须直播的花卉种类。一般在于叶发生后及时进行间苗, 不能太迟, 不然, 苗株拥挤而徒长, 生长细弱、黄软也易引起病虫害。间苗应在雨后或灌溉浇水之后进行, 这时土壤松湿, 容易连根拔除;间苗后应及时浇水1次, 使土壤和幼苗根系紧接, 有利于苗株的生长。
3.2分苗。分苗是在播种出苗后, 如果幼苗密度大, 相互拥挤而影响生长, 应及时疏间一部分, 以扩大间距、扩大幼苗的营养面积, 改善幼苗间空气流通状况, 增加光照量, 使幼苗生长茁壮, 也能增强抗病虫害能力;同时分苗时还可选优去劣, 并去除混杂。
3.3移栽。除直根性花卉外, 大多数花卉都是先在苗床育苗, 然后分苗、移栽, 最后定植于花坛或花盆中。一般在幼苗长出2-3片真叶时进行移植。一是幼苗移栽后不再行移植, 一次到位, 即“定植”;二是移植后经过一段时间的生长后需再次进行移植, 经过几次移植后再行定植, 即“假植”。而这里的“假植”有别于起苗后为防止根系失水干燥, 把它暂时培上湿土放置在阴凉处的“假植”。
3.3.1移栽方法, 主要包括裸根移栽和带上移栽两种。一般小苗及易成活的火苗采用裸根移栽;根系少移栽难以成活的或苗龄较大的则应带上球移栽, 以提高成活率。3.3.2移栽时间, 最好在无风的阴天或降雨前移栽。天气炎热时应于下午或傍晚日照不太强烈时移栽, 而且应一边移苗一边喷水, 以保持湿润, 避免萎蔫。降雨前移栽成活率更高, 幼苗生长会更好。但是已经过一次移栽的带上移植苗几乎可以在任何时候移栽而不会有什么危险。移植包括起苗和栽植两步, 起苗应在土壤湿润状态下进行, 可使湿润的士壤附着在根系上, 同时还可减少根系损伤。有时为保持水分平衡, 起苗右耳摘除一部分叶片以减少蒸腾作用、减少水分的散失。栽植时要注意的是不要使根系卷曲, 而且要使根系和土壤充分密接移苗后应充分浇水一次, 然后直到新根长出都不能浇水太多, 因为移栽过程中根系或多或少地委受到损伤, 故而其吸水力下降, 如果土壤含水量过高, 易致使烂根。同时移苗后应适当遮光, 以减少蒸腾消耗, 有利于缓苗。
4浇水灌溉
过去多用地面漫灌法, 既耗水又易使土壤板结, 而且水量分布不均。目前多用喷灌或滴灌法, 既省工省时省水, 又能保水保肥、保持地面疏松而不板结;既能防止土壤盐碱化, 又能调节地温与空气湿度。对容器育苗的花卉及盆栽花卉, 最好是有配套的喷灌设施, 或用高压细孔喷雾水壶喷水浇灌, 这样水被雾化, 既不会对花苗造成机械损伤, 又有利于植株充分吸收利用, 避免溅失浪费和沾污叶片。
浇灌的频率, 幼苗移栽后都应浇水3次, 然后松土追肥。只是对根系发达的花卉种类来说, 浇第二次水后即可松土, 可以不连着浇第三次水, 而对生长细弱、根系不太发达的种类而言, 可在第三次浇水后相隔10天左右再浇1次水。就季节而言, 一般春夏、季节花卉生长旺盛, 应适当多浇水;而秋、冬季节 (温室栽培除外) 应适当少浇水。一年或二年生花卉及球根花卉容易干旱, 而且对水分要求较高, 因此应适当多浇水, 而宿根花卉一般生长强健, 根系发达, 浇水相对要少些。土壤或基质疏松时应适当多浇水, 土壤黏重时应相对少浇, 且浇水时应坚持“少量分次慢浇”。
5追施肥料
在花卉栽培养护中更重要的是根据花卉植株的生长状况、花卉的生长发育时期、生长发育速度以及栽培应用的目的适时适量地追施肥料。一般一年或三年生花卉幼苗时期追肥的主要目的在于促进茎叶生长, 氮肥成分应适当多一此, 而旺盛生长期则磷钾肥应逐渐增多。
通常苗期应追用氮:磷:钾2:3:1的复合肥, 旺盛生长期则应为氮:磷:钾2:3:3的复合肥。一般情况下开花期不能追肥, 但开花期长的花卉, 则应在花期适当追肥, 以保证开花数量和贡量, 也有利于延长花期。
6松土除草
通常在中耕的同时除去杂草, 但除草不能代替中耕, 因为雨后或灌溉后即使没有杂草也应及时中耕松土。幼苗期间以及移植后不久, 裸露的士面较多, 上面极易干燥, 而且容易滋生杂草, 因此此间应及时中耕松土、除草。
6.1除草规律。6.1.1尽量在杂草发生之初及时除去, 这时杂草根系较浅巨长势较弱, 比较容易根除。6.1.2必须在杂草开花结实之前除清.因为杂草的自擂繁衍能力都很强, 侵占性强, 一旦结实, 需多次才能清除, 甚至需多年才能清除。6.1.3对于多年生杂草必须连根清除。
6.2除草方式。常用的除草方式是手工、机械除草与化学试剂除草。现今化学除草是最常用的方式, 可省工省时。但一定要根据花卉种类与品种的生长习性, 选择合适的除草剂以及适宜的浓度、方法及用量。
7花卉的整形技术
在花卉栽培中经常采用人为的机械处理措施来控制株型, 以收取更佳的观赏效果、控制花期或种实的产量和质量。常用的措施有摘心、修剪、摘叶、摘花与摘果、抹芽去蕾、绑扎支缚和人工造型等。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城市园林花卉栽培技术的整地或配制育苗基质, 繁殖育苗, 间苗、分苗与移栽, 浇水灌溉, 追施肥料, 松土除草, 花卉的整形技术等问题。
建设园林城市满足人们对园林的需求 第5篇
一、园林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前进变化
人类初始,人的数量不大,人们完全生活在大自然环境之中。到了原始公社时期,出现了种植场地,在房前屋后开始种植蔬菜、果树,这可以算做园林绿化的胚胎或前奏。
古代的园林:在奴隶社会后期的商末周初、出现了“囿”、“苑”,供天子、诸侯狩猎游乐,这就是园林的雏形。至秦汉时期有了“建筑宫苑”,就是散布在广大自然环境中的建筑组群。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文人、士大夫崇尚自然、寄情山水,为追求大自然风光和山林野趣的享受而建私家园林,使园林由建筑宫苑转向了创造自然山水环境,从而奠定了中国风景式园林的思想基础。唐宋时期,园林创作从单纯模仿自然环境发展到在较小的境域内体现山水的主要特点,产生了“写意山水园”。明清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繁荣时期,我国传统园林形式特点也完全成熟,达到了最高峰。今天我们看到的保留下来的古代园林,多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包括了北方的皇家园林,如北京的颐和园、承德的避暑山庄和江南的私家第宅园林,如苏州的拙政园、留园,扬州的个园、片石山房等。这一时期建设园林主要是建立一个美的居住环境,为了游憩和满足视觉景观的享受,以达到精神寄托的目的。这时的园林是为少数人所有并为其服务的。
近代的园林绿化:随着工业文明的崛起,社会逐渐过渡到工业社会,出现了公园,并有了少量的绿化。在我国国土上建成的第一个公园是1868年外国人在上海租界所建的外滩公园。1911年辛亥革命前后,城市开始建了一些公园,以后并陆续出现街道、广场绿化,以及校园、公共建筑、住宅区等多种形式的绿地。这一时期的园林绿地在内容和性质上有所发展、变化,除了私人所有的园林之外,还有了向公众开放的公共园林,形式也从只有封闭的内向型园林,增加了外向型园林。兴造园林已不仅仅是为了获致视觉景观之美和精神陶冶,也为市民提供公共游憩和交往活动的场地。
当代的园林绿化:大致相当于现代社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学习前苏联城市绿化理论,把传统园林扩大到整个城市绿化,并提倡城市绿化形成系统,城市园林绿化有了很大发展。但是由于认识上和经济上的原因,我们的园林绿化还处在较低水平上。直到近20年来,由于工业、交通业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环境受到污染,这才认识到环境的重要性,要求保护生态环境,这就是要创建园林城市——建设城市大园林,把创造合理的城市生态系统作为根本目的,并与国土绿化、大地
景观联系在一起。园林的范围更加扩大,内容更充实,园林还将为城市可持续发展利用提供条件,向着人类创造的理想环境而努力前进。
二、创建城市大园林,建设好园林城市,满足人们对园林环境的基本需求园林是“在一定的地域运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种植树木花草、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径创作而成为美的自然环境和游憩境域”。园林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园林的内涵和外延,随着时代、社会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也在不断地丰富和扩大。
当前人们对城市环境的要求,也就是城市园林绿化的功能:
(一)要有健全的生态环境,使人们能在其中健康地工作和生活。
(二)有为居民进行锻炼、游憩、游览的户外活动场所。
(三)有美化的市容环境,优美的自然景观。
(四)使城市可持续发展和利用。
只有建成园林城市,才能达到和满足上列要求。园林城市——城市大园林,我的理解就是整个城市成为一个大园林,即不但要有一定比例的各种类型的公园、风景区,城市的所有绿地都应加以园林化。山水、植物、建筑是构成园林的三个基本要素,但是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上,起决定作用的还是植物。所以,从规划上考虑和绿化上要求,各个部门、各个单位的绿地率都应达到一定要求,如30%一50%,甚至更高,而每人平均占有的公共绿地面积也应达到8平方米以上。在计算方法中,我认为应当把常住在本市的外地人口算进去,而且还应当把经常性的流动人口数计入,也就是应当控制城市人口数,不然每人平均占有的绿地面积指标将没有意义,也满足不了人们对园林环境的要求。创建城市大园林应有一个科学的、合理的城市绿地总体规划,而总体规划的实现要靠措施,要有人力、物力、财力的保证。要提高全民的认识,加强管理,长期坚持,只有大家共同努力奋斗,高水平的园林城市才能实现。
三、创建园林城市的几点议论
(一)城市的各部门都应为建成园林城市而奋斗
城市是人类进步的产物,是人类依据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创造出来的人工环境。在没有实现城市大园林之前,城市规模越大,则与自然距离越远。现在,为了满足人们对环境的需求和对自然的追求,各个部门都应当为了实现城市大园林共同努
力。如城市中心区不宜过大,各种类型的建筑不宜过大。过高、尤其居民建筑更不宜过高,过高的楼房容纳人口数量越多,相对绿地比例就越小,本来楼高了相应的绿地面积应加大,但实际做不到。
(二)传统与时代结合的形式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前进,群众的需要和情趣也在变化。原有的古典园林作为文物遗产需要很好地保护,要建的新园林则必须在传统与时代结合上下功夫,要去创新,可以说新的形式正在形成之中,既要继承传统又要学习对我们有益的国内外的新形式。综观我们的生活(衣、食、住、行),我觉得还是传统的少,新的多、新的占了绝大部分,因此在建设园林时,还是应当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创造中国式的现代新园林。当然,在技法上是可以学习继承传统的,如自然山水园。叠山理水、注重寓意和意境、小中见大、借景等。
(三)花草树木的合理搭配各得其所
现在城市绿化、应当花草树木合理搭配,既要有乔木,又要有灌木,也要有地被植物;既要有常绿的,又要有落叶的;既要有花,又要有草,使花草树木各得其所。建设城市大园林应从具体情况出发,因地制宜,如城市广场和建筑前面就可以多种花草,不但能造成开阔的景观环境,突出主体,还便于群众活动,也有利于空气流通;而郊区隔离片林就应以种植树木为主,留出林缘或适当空间种植少量花草,供人们休憩活动就可以了;而公园则应当依据功能分区,形式和内容应多样,花草树木可丰富多彩。
(四)以科技为先导,为建设城市大园林创造物质条件
在创建城市大园林过程中,要加大科技含量、提高科技水平,以植物材料为例,如:
1.引进新优品种,丰富城市园林绿化的素材,提高绿化美化水平。这些年已有成果,如杂交鹅掌揪、矮紫杉、华山松、红叶小檗,金叶女贞、品种月季等,但还很不足。值得注意的是城市绿化树种选择还是应以乡上树种为主,引进新优品种要有个观察适应过程,栽种数量不宜过大。
2.要选育优良品种,如柳树木来是北方平原的乡土树种,适宜栽植应用,现因栽植在城市中的柳树雌株过多,一到飞絮时妨碍卫生,群众讨厌,所以都不愿栽种柳树了,这本来是很好解决的问题,柳树可以无性繁殖,选择雄林采条就可以解决了。还有槐树,槐树是较适应城市环境的树种,但个体之间,如树形、抗病虫害能
力等方面也不尽相同,若能选育优良品系的槐树,对提高城市绿化水平会有很大作用。
3.要研究树木生态,减少应用植物的盲目性与损失,如云杉类本来是生长在高山上的树种,喜凉。怕热、耐荫,而在城市绿化中常被种在背风向阳之处,生长不良也就不奇怪了。
4.生长要有一定的空间,尤其栽植地的面积有限,土壤不良,这都影响了树木的正常生长。现在按规范规定挖的坑是树木栽植的规格。这是不科学的,应按该树种可能生长的大小挖坑换土,并要有好的种植土壤,仅仅渣土过筛是不行的。有的还需要换客士。
5.城市绿化树种应丰富,要有特色,如这几年大量栽种银杏。银杏本是优点较多的好树种,寿命长、病虫少,又是我国驰名世界的化石材种,在我市绿化中多用一些无可非议,但不能数量太大,况且银杏又是雌雄异株,作为行道树应选雄株,雌株结果下落,伤害行人。银杏又是生态条件要求较高的树种,应当考虑条件,如水的保证等。
山水园林城市迁安 第6篇
迁安地处环渤海环京津一级经济开发区内,环渤海与日本、韩国相望,与辽东半岛相联;距首都北京200公里,天津200公里,唐山80公里,曹妃甸港100公里,京唐港80公里,秦皇岛港70公里。京秦、大秦、通坨三条铁路横贯东西,卑水铁路沟通南北,与京沈高速公路和102国道等5条公路一起构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目前首钢迁钢公司、首钢迁安矿业总公司、河北迁安化工有限公司、华北戴尔特印刷包装集团等大型企业坐落迁安。经过二十多年改革开放,迁安经济跃居河北省二十强之首,财政收入已连续5年居河北省第一,一座规划科学、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的现代化新兴城市正在崛起。
迁安历史源远流长,旅游前景广阔。早在旧石器时代晚期(4.2-5万年前),迁安境内滦河沿岸爪村一带就有人类居住。历史上著名的伯夷叔齐让国、老马识途等典故都发生在迁安。世界文化遗产——长城在迁安境内蜿蜒45公里,其中唯一一段1.5公里长的大理石长城,堪称长城绝景。境内已具备开发价值的旅游资源达20余处。建有国家AA级景区两个(白羊峪长城旅游区、灵山旅游区)、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两个(贯头山酒工业园区、迁安市弘业地毯集团)、河北省乡村旅游示范点一个(白羊峪长城旅游区)。目前,已基本形成以黄台湖水上风光为核心的城市景观游,以白羊峪、红峪口古长城文化为主的长城文化游的两日游、三日游框架。市内有三星级以上酒店6家,旅行社7家,旅游定点购物场所3家,酒吧、歌舞厅、保龄球馆、游泳馆等娱乐场所20多家。完美的旅游基础设施,能够极大的满足和方便广大游客的需求。
★优美的城市形象
到2007年底,迁安市“一城两区”的现代化山水园林特色中等城市已具雏形,城区面积达到25.18平方公里,城区总人口达到20.1万人。先后荣获了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国家科技进步示范市,全国绿化模范市、河北省人居环境奖等荣誉称号,并入选2007中国特色魅力城市200强。城市功能日臻完善,形成了以燕山大路、钢城路为轴心四通八达的城区道路框架,城市热网干线、管道燃气三期和东二环、燕滨路改造工程竣工并投入使用,开通了覆盖市区、连接城乡的城市公交,市区自来水日供水能力达到4.3万吨,日处理污水能力8万吨,集中供热面积达到400万平方米;城市品位日益提高,建成了市行政办公大楼、国税大楼、锦江饭店、交通指挥中心等一批城市标志性建筑,文化会展中心、广电新闻中心、老干部活动中心、地质博物馆等重点工程正在加快建设,人民广场、市标广场、市政广场、文化广场相应成趣,吐露着现代城市的气息;服务业加快发展,宏宇大厦、东安超商、时代广场、迁安锦江饭店、九江酒店、西湖宾馆、金都酒店和正在建设的世纪兴商业广场、市贸财富广场、鸿舟大厦等商贸企业,共同构建起现代城市的核心;中等城市的山水园林特色进一步显现,滦河生态防洪工程顺利竣工,三里河综合改造工程全面启动,美丽的黄台湖景区四周绿色掩映,黄台山公园森林苍翠,龙山公园山屏耸秀,街头游园灵秀点缀,道路沿线绿树成荫,城市园林绿地面积达到201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977公顷。“十一五”期间,迁安市将按照城乡统筹发展的思路,把全市1208平方公里作为一个整体,围绕建设山水园林城市和宜居城市,深入开展创建中国优秀旅游目的地城市,完善城市功能,丰富城市内涵,提升城市品位,增加城市亮点,建成“一城两区”的山水园林城市和全国优秀旅游目的地城市,届时市区面积将达到34平方公里,人口达到31万。
★丰富的旅游资源
位于冀东大地的迁安市,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优美的自然风光,为您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旅游目的地。当您从京沈高速公路迁安出口走上南北方向的平青大公路、或沿三(屯营)抚(宁)公路自迁西或卢龙、或沿平青大线自青龙进入迁安,在您尽情的欣赏路边风光的时候,仅仅20分钟就到了迁安市区,开始了您的迁安之旅。
旅游购物:您可以在市区中心考察购物中心、东安超商、东盛超市、东购商城及建设中的现代商城、鸿舟商厦、新百商场、世纪兴等大型商铺,也可参观弘业地毯、贯头山酒厂等工业旅游示范点,搜寻无限商机。
休闲度假:您可以走进黄台湖、白羊峪、灵山、红峪山庄、塔寺峪、龙山、徐流口等景区领略长城古韵,滦河美景,探密佛教文化,体验田园风光,放松心情,陶冶情操,增强体魄。
参观考察:您可在市区参观博物馆、人民广场、黄台湖公园、燕鑫公益园等公益建筑设施和洁净优美的市政建设。
在您考察游玩的过程中,您将品尝到建昌营的馓子,城关的“蛤蟆吞蜜”、徐流口的豆片、绿豆馇、京东板栗、核桃、冰糖葫芦等地方名物小吃,并可为酒友带回几瓶贯头山名酒,为文友捎回几刀书画纸。
经过白天的旅行考察,您可以下榻在迁安锦江饭店(四星级)、九江大酒店(四星)、安喜大酒店(四星)、凯奇大酒店(三星级)、西湖宾馆(三星)、奥特宾馆(三星)、金都酒店等高档宾馆,体验星级服务。也可以住进白羊峪、徐流口、红峪山庄的农家院,体验宁静的山村夜晚,品味地道的农家饭菜。
灵山旅游区
灵山旅游区位于迁安市蔡园镇灵山村西五峰山下。1995年蔡园镇政府依托景区的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重修了始建于唐初的白塔寺,恢复了“三步连环井,九步莲花池”等古迹,开发了燕山造山运动形成的地貌景观,建成了国家AA级景区。
景区内松柏成林,巍峨壮观的白塔寺隐秘其中,河卵石、细沙组成的海相沉积岩遍布其中,形成了“五彩神石”的奇特景观。白塔内的一眼水井,久旱不枯、久雨不溢,饮之若玉液琼浆,人称圣水。松柏、圣殿、白塔、彩石相互点缀烘托,形成了一幅赏心悦目的画章。走进景区,使人在神秘的诵经声中心情平静,在天然造就的五彩石前感慨,得圣水而祛病健体。
▲旅游向导:在山下的马官营村内,您可以看到2700年树龄的白果(银杏)树,也可向西南走进自1958年开始封山保护的万亩林区。
▲物产特色:景区周边盛产核桃、板栗、苹果、安梨、大枣等干鲜果品,其中的安梨酸甜适口、清新润喉,已被附近的贯头山酒业有限公司开发研制成安梨仙爽(饮品)。
▲旅游交通:从京沈高速公路迁安出口下道南行转西,沿野兴公路北行,也可由高速口北行过滦河大桥向西沿迁擂路,至迁安市区祺光大桥西行,至杨店子北行,转向西沿灵山旅游路前行到景区。
黄台湖风景区
黄台湖位于市区西侧,是一个在滦河古道上人工开挖的、具有生态防洪和旅游休闲双重功能的景区。8000亩水面中有大小岛屿6座,湖东岸设有游船码头,坝西有带状公园,坝东有黄台山公园,3号坝南有天然浴场;湖西岸有1500年前的五里山摩崖石佛像,其上游为人工防护林和湿地景观,下游有露天防护林、湿地、野林。
这里湖水碧绿,游鱼腾越,两岸鸟语花香,空气清新。早看慈善神佛,午游碧水之中,到了傍晚又可欣赏黄台夕照的美景。您可以坐上游船悠然自得、与鱼同戏,脚踏柔沙、酣畅淋漓,更可以走进湿地原生植物自由欣赏。环湖缓行、尽享清新。冬滑冰、夏戏水、春观花、秋赏景,会使您心情愉悦,流连忘返。
在这里,您可以看到1800米的滦河特大桥,体验到迁安人民发展经济、改造家园的宏伟气魄,领略到和谐社会建设者们的风采,还可以坐船欣赏沿途景色,更可以到浴场洗澡避暑。
您可从京沈高速公路迁安站出口北行,过爪村滦河大桥转西,沿迁擂路前行或在市区沿钢城路西行即到。
白羊峪长城旅游区
白羊峪位于迁安市大崔庄镇。景区内白羊峪长城始建于明初,明晚期隆庆、万历年间包砖、加厚、修缮加固。其中,敌楼21座、保存完好的长城4552米。这里的大理石长城长约1500米、高10米、宽5米,城底及敌楼基础多为大理石,这在万里关山中十分罕见。西山上建于万历丙申(1596)年的神威楼、集敌台与敌楼楼橹于一身,形制独特,为长城沿线之少见,东山上的养马圈(亦称谎城、实属月城),与白羊河边上的城堡遥相呼应,互为犄角,为万里长城中迁安独有,
旅游区内花木成林,果香飘溢,绵羊泉水清凉无声,常年涓涓不绝;形成了水质澄清的260亩水面,令游客心旷神怡。观音阁矗立峰顶,水泉寺山怀隐秘;金色大佛背依青山安详神秘,药王神像雄踞城堡保佑平安;白羊河水自北而南流经峡谷,碧波荡漾,河岸边松柏苍翠,城堡耸立,民居掩映 ,江南秀色、北国风光和谐一体。
▲旅游导向:在这里您可以参观全国围山转工程的发源地和示范区石梯子沟生态园林,了解山区生态农业综合开发新模式。
▲特色物产:这里盛产京东板栗、安梨、苹果、核桃等干鲜果品,其中最有特色的是安梨。安梨又叫秋梨、酸梨,酸甜适口,清心润喉,是一种天然的绿色果品。您不妨买一些馈赠亲友。
▲服务设施:这里民风古朴淳厚,田园生活恬静优美。您不妨在农家住上几日,小石碾、小石磨、小驴车令人生发怀旧之情。或者到市区住宿,那里的设施齐全,您可享受星级饭店服务。
▲旅游交通:从京沈高速公路迁安出口下道北行,经迁安市沿平青大路至建昌营北沿长城旅游路直达景区。
红峪山庄黄金溶洞景区
红峪山庄位于迁安市五重安乡红峪口村北。景区内的长城为明初所建,明末加固。这里的长城宛如一条彩链,又恰似一条游龙,盘桓游走于山巅之上。
景区内山清水秀,风光秀丽,海拔6400余米的将军帽山直插云天。其下的天然溶洞、仰天大佛、戚剑蜂、云崖寺、三帘瀑布、神龟探海等景观如繁星般分布景区之内。将神奇的自然风光,古老的长城文化,神秘的佛教文化巧妙地融为一体,是长城旅游链上的一个璀璨的明珠。
▲旅游向导:在这里,您可欣赏溶洞内石笋、石柱、石幔,到云崖寺顶礼膜拜,参观佛面山上的太上老君像等人文与自然景观。
▲特色物产:京东板栗、核桃、苹果、安梨、大枣、酸枣等。
▲服务设施:景区内建有接待用房30余间、二层溶洞餐厅1处,为您提供食宿服务,村里青砖灰瓦的民居建筑、辘轳、石碾等原始工具,牛车、驴驮等景象,会让您感受到民风的纯朴,享受到田园生活的宁静、安谧。
▲旅游交通:您可从京沈高速公路迁安出口北行至滦河大桥北转西行,沿迁擂公路行至三抚公路交叉口继续北行直抵景区。
黄台山公园
位于迁安市河东区的黄台山公园,占地34.21公顷,植有100多种植物。公园紧邻国家级水利风景区——黄台湖风景区,结合黄台湖水体柔质景观和黄台山山体硬质景观两大体系,依照山水相依、刚柔相济的和谐理念,黄台湖风景区设计建设了莲花广场区、林下休闲区、文娱活动区、儿童活动区、滨水活动区、自然生态区和文博苑等观赏景点。
走进公园,既可欣赏具有北方特色的花草树木形成的美景,又可见到凿刻于岩石之上状似石砚的簸箕石和反映佛教文化的摩崖石刻——“清舍”。站在黄台山山顶,可远眺追寻峡谷影龙、西津晚渡、灵泉喷玉、云寺晓钟、岚山迭翠、滦水拖蓝、东岭晴岚等景观,更将气势雄浑的黄台湖全景尽收眼底,一览无余。
在这里,您可以欣赏公园内的和谐景观,还可以到黄台湖风景区乘船嬉水,观赏沿途风景,到燕鑫公益园领略私家园林风彩。
在您考察游玩的途中,您可以品尝到“蛤蟆吞蜜”、冀东咯馇等地方风味美食,还可以带上几块花色齐全,质地优良的地毯、几刀国画纸馈赠亲朋。
晚上您可下榻星级酒店,享受星级服务,还可来旅游购物场所、旅游娱乐场所,满足购物及娱乐需求。
燕鑫公益园
燕鑫公益园是迁安市目前唯一一座由民营企业——立信实业有限公司投资兴建的公益性私家园林,占地200亩,2007年面向市民及游客免费开放。
燕鑫公益园有鑫海腾龙、鸳鸯戏水湖、立信石园、金玉桥、观瀑亭、儒山、燕塔、金色葫芦幽燕储宝、栖凤玉亭、圣象赐福十大景观。十景妙趣,巧夺天工,林荫笼罩,曲径通幽,步步胜景,景景奇观。整个园林,动静结合,构思巧妙。游人在园内可以一边漫步在绿树掩映、花团锦簇的园林小径,一边欣赏各处的微缩景观;还可以在园中观景、听水、赏花、品茗。“一径抱幽山,居然城市间”。春季满园新绿,姹紫嫣红;夏日熏风徐来,荷香阵阵;秋天湖畔芦荻迎风,寒意萧瑟;冬时满屋暖阳,雪景宜人。置身园中,流连忘返。公园秀丽,浮光泛彩;游人云集,笑语欢歌,笙歌朗朗,妙曲盈盈,昭示社会和谐;海宴河清,市井繁荣,彰显民安乐业。
在这里,您可以尽情欣赏天下名胜,华夏经典,还可以到人民广场、黄台山公园、黄台湖风景区领略风光,放松心情,体验迁安人民发展经济、改造家园的宏伟气魄。
龙山公园
龙山公园景区,有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和美丽的传说,而且峰奇石怪,苍松翠柏,郁郁葱葱,如诗如画,向世人昭示其迷人的风采和魅力。战国时,齐桓公纳谋臣公孙隰朋策寻蚁穴得泉水,其遗迹蚁知泉尚存;齐桓公纳管仲之方,放老马遁出迷谷,老马识途典出于此。龙山山巅有石城,系唐王征东时行军总管姜行本所筑;山东南有夷齐庙,为纪念孤竹国君二子伯夷、叔齐而建;东侧有曾出土青铜器、陶器的西周古墓群;山西侧,有曾出土打制石器、骨针、骨锥、哺乳动物化石、距今4.2万年爪村旧石器时代遗址。
龙山公园景区,占地70公顷,建造了百米巨龙、叔伯茶棚、屈原祠、观音祠、唐王祠等景点,每年端午、举行走百病活动,是景区游客云集的重大活动。
龙山公园现在正在全面规划,拟打造一个以“老马识途”典故为主线,以立体场景为主的主题公园,再现当年历史,讲述“老马识途”成语的由来。
龙山公园位于平青大路龙山收费站东。
★特产商品、主要旅行社
迁安民风淳朴、物产丰饶,地产、名产、特产自成一体,主要有京东板栗、安梨、红薯淀粉、贯头山白酒、宣纸、地毯、服装等。弘业地毯的传统机拉洗羊毛地毯、纯羊毛胶背地毯、东方地毯、腈纶胶背地毯、地毯纱等五大系列产品畅销日本、美国,欧洲等地。迁安造纸始于宋代,有“北迁南宣”之美誉,宣纸、办公用纸销往京、津、唐、秦等地。带上一份心情给您的家人,也许会有意外的感动,带上一份收获给您的朋友,让友谊地久天长。
迁安市百利达旅行社
迁安市服务大楼一楼
总经理:唐阿丽
电话:0315-7686868
传真:0315-7635678
迁安市融旺旅行社有限公司
迁安市总工会一楼
总经理:王艳荣
电话:0315-7667878
传真:0315-7619518
春晖旅行社有限公司
兴安大街东侧电影公司院内
总经理:陶志利
电话:0315-7303856
传真:0315-7661826
宇环旅行社有限公司
迁安市服务大楼一楼
总经理:唐玉芬
电话:0315-7601601
传真:0315-7607868
三合旅行社有限公司
迁安市燕山大路南段西侧锦江饭店对面
总经理:齐淑哲
电话:0315—7271888
城市园林绿化中花卉的应用 第7篇
关键词:园林绿化,花卉,应用
1 城市园林花卉的涵义
浅义的花卉指能够开花的草本植物。本文中所讲的花卉是指能够应用到园林绿化中的具有美化城市功能的植物, 包括乔木、灌木、草本、宿根以及水生花卉等。
城市中应用花卉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不仅能够有效地改善生态环境、美化环境, 同时还融入了人类的精神文明, 是人类精神生活的塑造者。花卉还能够放松人们的心情, 消除人们的疲倦情绪, 对于人们的工作和学习有着积极的作用。有些花卉运用得当, 还能够兼顾生态和经济效益。
2 城市园林花卉的应用
2.1 乔木在园林中的应用
乔木在园林绿化中常作为主景来应用。乔木的应用方式可分为孤植、对植、丛植、群植、带植。在一些空旷的区域如大草坪、水边常选择一些个体形态优美的大乔木如雪松、油松等进行孤植, 作为景点中心来搭配, 还可栽植在远点的高山上, 丰富天际线。在公园、建筑等的入口常采用树姿相似、树种相同的乔木对植。丛植用作于游人休憩的地方、起隐蔽作用的时候, 只需要单纯的乔木林就可以, 但作为主景搭配时则要搭与灌木混交, 并要注意季节与色彩的搭配。群植通常只用于观赏, 不供游人休憩, 内部层次丰富, 可分为乔木、亚乔木、大灌木、小灌木、草本5层, 每一层根据环境特征搭配合适的植物, 作为主景, 整体上天际线要起伏错落, 具有观赏性, 同时每一层要有自己的观赏特性。带植则出现在河流、道路两旁, 既有隔离空间的作用, 又能防尘防噪。
2.2 灌木在园林中的应用
灌木是园林绿化中应用最多的植物种类。灌木多为密集栽植造景, 通过人为修剪造型, 体现的是修剪美、群体美。灌木具有管理成本较低、种类多、色彩丰富、节水保墒等优点。在园林绿化中既可与乔木、草本等搭配成景, 亦可独自成景。当灌木与乔木搭配时, 可以用于隔离绿化带;与宿根花卉、草本等搭配时, 可用于花坛、花境造景, 灌木还可与草坪搭配用于草坪的镶边。当灌木独自使用时, 可以将色彩不同的灌木组合成多种色块和图案, 还可以修剪成“立体草坪”, 不仅管理方便, 效果也更加生动。
2.3 草本花卉在园林中的应用
2.3.1 宿根花卉。
宿根花卉常用作弥补绿地形式单调、色彩不足, 能够丰富群落层次、加强季相变化, 展示的是一种群体美。宿根花卉要适地适花。宿根花卉可应用于花坛、花镜、园林绿地、滨水绿地、基础栽植、岩石园、边坡绿化、专类园等。大门口、公共建筑前、主干道两侧、分车绿带、广场、公园等都是宿根花卉应用的重要地方。广场、道路两侧、公共建筑前多设置花镜、花坛, 如四季海棠、景天类的一些宿根花卉可用作模纹花坛, 芍药、鸢尾等则是做花镜的优选。宿根花卉做地被植物如吉祥草、麦冬、地被石竹等, 加强了地被的观赏性, 也是未来地被植物的发展方向。在城市公园中大片种植宿根花卉如郁金香、鸢尾等, 能够作为公园的专类园景观吸引游客的眼球。在一些荫蔽的建筑、丛林下则选择一些阴生半阴生植物如麦冬、一叶兰等, 可以缓冲建筑的生硬感、丰富层次。
宿根花卉因其自身的形态特征、色彩艳丽日益受到城市绿化的追捧。但是要根据它本身的生态习性进行合理地配置才能达到最佳的观赏效果。
2.3.2 球根花卉。
球根花卉是植株地下部分的茎或根变态、膨大并贮藏大量养分的一类多年生草本植物。球根花卉株形美观、色泽鲜艳, 近几年也受到人们的热捧。但球根花卉大多用于商品花、鲜切花, 大多从国外引进, 在园林绿化中使用成本较高。而且在其花期过后进入休眠期, 地上部分就会枯死, 限制了球根花卉的观赏期。因此, 现在在园林绿化中使用的球根花卉种类还比较少。球根花卉使用的经典使用方式是花坛、花境, 风信子、郁金香等坚韧挺拔、花色艳丽, 作为花坛花境使用非常理想。近几年许多大城市如成都、沈阳、武汉等都从国外引进了许多球根花卉做专类园, 比如武汉植物园现在每年都举办郁金香展, 成片的郁金香, 色彩艳丽丰富, 打破了过去植物园沉闷的色彩, 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游客来参观。
2.3.3 一二年生草本。
一二年生花卉培育较其它花卉更为快速、种类也较多。常用作花坛、花池、花台, 摆放于广场、建筑前等显眼的地方以及道路两侧。它相较于宿根花卉的优点是温室培育, 可以一年四季提供, 但是在管理上比较繁琐, 要经常更换。
合理的植物应用, 不仅能够美化生活的环境, 还能够改造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在创建园林化城市的过程中, 不仅要注重色彩、季相变化的搭配, 更要注重植物的适地适栽原则。在未来的园林城市发展中, 要加大本土树种的应用, 同时科学的引进外来植物, 努力创建集生态、科学、文化、艺术为一体的现代园林城市。
参考文献
[1]赵世伟.园林植物景观设计与营造[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 2001
国家园林城市:绿色的城市美学 第8篇
住房城乡建设部于2016年1月公布了2015年国家园林城市名单, 徐州、苏州、昆山、寿光、珠海、南宁、宝鸡等7个城市皆榜上有名, 这也是“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的首次命名。生态园林城市是园林城市的升级版。住房城乡建设部将大气污染防治、垃圾处理、绿色出行分担率、黑臭水体治理、水体水质达标率、自然降水回渗率、热岛指数、林荫停车场建设等纳入考核评估指标体系。除此之外还增加了衡量一个地区生态保护、生态建设与恢复水平的综合物种指数, 以及本地木本植物指数、建成区道路广场等透水面积的比重、城市热岛效应程度、公众对城市生态环境的满意度评价等指标。
住房城乡建设部指出, 下一步将大力推进生态园林城市建设, 更加注重城镇园林绿化品质的提升, 推行生态绿化方式, 对公园绿地的文化性、功能性和规范性提出了更高要求, 也更加注重亲民、便民、惠民服务水平的提升与城市生态功能的提升, 通过引导各地有计划、有步骤地修复被破坏的山体、河流、湿地、植被, 提高城市的通透性和微循环能力, 恢复城市自然生态。如宝鸡市实施了北坡、南塬等城市山体修复;南宁市实施了明月湖、良庆河等城市水体综合整治和修复;寿光市对城市湿地进行了系统修复, 建成了左岸绿洲、东方绿洲、洰淀湖等多个湿地公园;徐州市对城市采矿宕口、塌陷地进行了全面修复。生态园林城市的建设更加注重城乡生态空间的统筹, 优化绿地系统布局, 结合绿地系统线、水体保护线、历史文化保护线和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 严格控制开发强度、保护城乡绿色生态基底, 推进环城绿带和生态廊道建设, 使城市内部水系、绿地同城市外围的山林、河湖、湿地形成完整的生态网络体系。
徐州:一城青山半城湖
徐州在很多人印象中, 是一个老工业基地, 摆脱不了煤城的影子。但这五年来的变化却颠覆了外界印象, 赢得“一城青山半城湖”的美誉。从煤城, 到国家生态园林城市, 徐州走了13年。
徐州的城市园林绿化有着明显的特色, 既有自然山水大气恢宏的气质, 又有园林绿化精致婉约的特点。为了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 从2010年到2015年, 徐州启动实施市区“地更绿”行动计划, 组织实施了120多项园林绿化重点工程, 建成区绿地面积增加1168公顷, 其中公园绿地面积增加610公顷。建成了郭庄路、大马路、金山东路、黄河南路等精品街头绿地;建设了丁万河、荆马河、徐运新河、三八河等滨河景观和节点公园, 形成纵横交错的绿色滨河风光带;在城市主要出入口, 利用迎宾大道、城东大道、三环路等城市道路两侧空间, 建设了带状公园, 提升了道路沿线绿化景观;在城市中心区, 对路宽12米以上的城市主、次干道和支路全面实施行道树完善工程, 林荫路推广率达92.32%;彭祖园、奎山公园、云龙山、泉山森林公园、汉文化景区成功实施敞园改造, 市区公园全部实现免费开放;科技广场、珠山景区、楚园、奥体公园、三环东路景观绿化等一大批园林绿化精品工程的建成, 为城市增添了“绿肺”。通过实施“显山露水、退渔还湖、去港还湖、扩湖增水、湿地修复 (采煤塌陷地) 、宕口治理、荒山绿化”等典型项目, 徐州的山水资源得到持续性的生态治理和修复。
_徐州的城市园林绿化有着明显的特色, 既有自然山水大气恢宏的气质, 又有园林绿化精致婉约的特点。
_徐州的城市园林绿化有着明显的特色, 既有自然山水大气恢宏的气质, 又有园林绿化精致婉约的特点。
_徐州的城市园林绿化有着明显的特色, 既有自然山水大气恢宏的气质, 又有园林绿化精致婉约的特点。
苏州:城在园中, 园在城中
近年来, 随着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工作的不断深化, 苏州的城市绿化已不是从单纯的绿化覆盖率来考量, 而是积极发挥传统造园的优势, 把绿化当作景观、当作文化、当作艺术来建, 逐渐形成了“人工山水城中园, 自然山水园中城”的鲜明特色。
苏州绕城的环古城河健身步道总长17.08千米, 通过新建栈桥及临水道路、整治桥涵等方式确保慢行步道有效临水贯通, 市民既可赏沿途美景, 又能健身, 发扬更健康、绿色、低碳的生活理念。环古城绿化带相当于一座以护城河之水为主线, 环绕古城的苏州园林, 理水、叠山等苏州园林的传统造园手法, 都在其中得以充分运用。在环古城绿化带的“理水”环节中, 护城河作为仅供游船通行的旅游景观河道来打造, 不仅将护城河岸线作了许多凹凸曲折的变化, 还将河水蜿蜒曲折地引入绿化带中, 人在河边漫步, 便有一种“曲水通幽”“为有源头活水来”的园林意境。“片山有致, 寸石生情”的叠山手法也在环古城绿化带的许多地方运用, 沿河自然堆置着一些太湖石, 仿佛一件件天然的艺术品, 静静地伫立在河岸, 诉说着千年古城的历史沧桑, 营造了一种充满自然野趣、生机盎然的城市山林景观。
_苏州园林是苏州的形象符号, 苏州人已自觉地把它渗透城市建设的方方面面。
_苏州绕城的环古城河健身步道总长17.08千米, 通过新建栈桥及临水道路、整治桥涵等方式确保慢行步道有效临水贯通, 市民既可赏沿途美景, 又能健身, 发扬更健康、绿色、低碳的生活理念。
_苏州绕城的环古城河健身步道总长17.08千米, 通过新建栈桥及临水道路、整治桥涵等方式确保慢行步道有效临水贯通, 市民既可赏沿途美景, 又能健身, 发扬更健康、绿色、低碳的生活理念。
苏州园林是苏州的形象符号, 苏州人已自觉地把它渗透城市建设的方方面面, 而小游园则是把深宅大院里的古典园林元素搬到了街头巷尾, 真正成为这座城市的风景。开窗见绿, 出门是景, 几块奇石, 一丛翠竹, 一座亭子, 令人赏心悦目, 不仅成为城市的景观, 也成了市民放松休闲的最佳去处。
昆山:百里绿廊连城乡
保护水生态, 建设“海绵型”城市一直是昆山孜孜不倦的追求。很早之前, 昆山就开展全局性水资源及环境解析, 在修编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时根据城市自然地理风貌, 将“海绵型”城市建设理念引入城市绿地建设, 并提出实施综合水资源管理概念策略。加快湿地植物富集, 缓解市政排水压力, 实施水生态修复工程, 傀儡湖、鲤鳗湖、阳澄湖等一批湖泊、河道水体相继通过物理、生物和生态技术完成生态修复和绿地恢复, 建成阳澄湖生态公园、傀儡湖生态湿地公园、城市湿地公园、天福湿地公园等一批生态保护区。“百米进游园、千米游公园、万米赏湖景”, 这是昆山老百姓的切身感受。无论家住何处, 从小区走出来, 总能找到绿化广场, 或闲聊家常, 或运动锻炼, 深刻体味“城在林中、绿在城中、花在眼中、家在园中”的美丽享受。环城滨江景观带、市民文化广场、花桥生态园、中央公园、蒹葭公园等一批公共景观绿地, 集园林的精致和山水花木于一体, 和前进西路、马鞍山路、沿沪大道等绿化景观大道一起, 形成“百里绿廊连城乡”的新格局。
_玉峰山上俯瞰昆山城市美景。
_保护水生态, 建设“海绵型”城市一直是昆山孜孜不倦的追求。图为玉峰山与淀山湖湿地。
_保护水生态, 建设“海绵型”城市一直是昆山孜孜不倦的追求。图为玉峰山与淀山湖湿地。
寿光:滨河游园
寿光市按照“滨河游园”的定位, 根据河流不同地段的水文环境, 通过高标准清淤治理、造林绿化等措施, 对弥河、丹河等主要河流进行了生态修复, 植树280万株、绿化面积180余万平方米, 河道绿化普及率达100%。当前寿光市已拥有滨河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双王城湿地、洰淀湖湿地、林海博览园等湿地6处, 占地10余万亩, 成为名副其实的“城市绿肺”。通过生态修复和保护, 寿光市陆生脊椎动物363种、鸟类298种、鱼类75种, 植物1049种, 自然资源丰富, 呈现出鸟语花香、自然和谐的湿地景观。同时, 园林部门还着力开展了以公园游园为点、道路绿地和行道树穴为线、社会单位庭院和临时闲置土地为面、大通道防护林为带的裸露土地绿化补植工作, 并坚持依法护绿, 仓圣公园、人民广场等34块绿地成为首批永久性保护绿地, 202株单株古树和2处古树群纳入古树名木保护范围。
宽阔的道路两旁, 有高有矮、有深有浅的复层绿化景观让每一条街道都成为一个园林设计作品, 一街一品、一路一景, 形成了“春季生机盎然、繁花似锦, 夏季郁郁葱葱、绿树成荫, 秋季色彩斑斓、绚烂多姿, 冬季枝条洒脱、暖阳通透”的丰富景观。
_寿光市按照“滨河游园”的定位, 根据河流不同地段的水文环境, 实施高标准清淤治理、造林绿化等措施。
珠海:环境与经济的双赢
作为全国首批园林城市, 珠海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的理念, 以“生态文明新特区、科学发展示范市”的发展定位为统揽, 以全面建成国际宜居城市为目标, 大力实施“蓝色珠海, 科学崛起”战略, 进一步走出了一条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的发展道路。数据显示, 珠海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由2012年的87%提升到2014年的94%, 水体岸线自然化率达90.83%, 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新格局正加速形成。
珠海市是全国最早的经济特区之一, 东临香港、南接澳门, 山海相拥、陆岛相望, 独特的沙田风光与传承百年的疍家文化交融并存, 素有“百岛之市”的美誉, 俨然一块自然天成的城市“海绵”, 因此, 珠海成为园林城市具有天然的优势。绿色是珠海城市环境的本底和基调。多年来, 珠海市不断构建完善的城市公园体系。通过传统公园提升、特色公园建设、社区公园覆盖、森林公园推进、城乡绿廊串联五大行动, 构建滨海特色公园体系、水网湿地公园体系、城乡森林公园体系、社区文体公园体系四大公园体系, 打造公园之城。近年来, 新建成了前山滨河公园、石溪公园、白沙岭公园等一批景观优美、配套齐全的城市公园;打造了淇澳红树林、横琴滨海、高栏港南虎湖等为代表的水网湿地公园品牌;建成了尖峰山、板樟山等一批森林公园;建成了大镜山文体公园、九洲社区公园、梅华城市花园等284个社区公园, 把公园绿地修建到了市民的家门口, 真正让公园融入市民生活。
_珠海市是全国最早的经济特区之一, 东临香港、南接澳门, 山海相拥、陆岛相望, 独特的沙田风光与传承百年的疍家文化交融并存, 素有“百岛之市”的美誉。
南宁:青山环城、碧水绕城、绿树融城、繁花簇城
南宁市把建设“美丽中国·生态南宁”作为重要战略目标, 按照“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建管并重、彰显特色”的思路, 举全市之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南宁市“追绿”的历程要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末。1997年, 自南宁市获得“国家园林城市”荣誉称号以来, 始终坚持“生态立市, 绿色发展”的建设方向, 持续加大城市生态宜居环境投入力度, 不断加快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的工作步伐。2008年11月, 印发了《南宁市关于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的实施意见》, 明确提出把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作为今后发展的重要目标。
景观的优美怡人是城市建设的基本要求。南宁市的城市建设从来没有离开过“绿色”“生态”“可持续”的建设理念。近年来, 南宁市先做“树文章”, 再做“水文章”, 提升“绿城”“水城”的“生态双城”综合形象, 构筑山、水、绿、城、人和谐共处的城市宜居环境。
一直以来, 南宁为了打造“中国绿城”的品牌不遗余力。从2006年开始, 全市每年植树150万棵以上, 并积极推进青秀山、五象森林公园建设, 推进六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 强化城市生态屏障, 形成以青秀山风景区为中心, 以邕江主河道沿江森林风光为生态主轴, 以环城森林带、环城森林公园及生态主题园为重点, 以县区自然保护区等森林为补充, 融合城市园林绿化系统, 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城市森林体系。
绿化精品建设也是南宁打造“中国绿城”的重点之一。近年来, 南宁建设了一批大型绿地、公园、街心社区花园, 倾力打造南宁国际会展中心广场、南湖名树博览园、金湖广场等绿化精品, 构筑历史文化风貌凸显、绿化与文化相结合的城市园林景观体系。“大道成森林, 绿荫山山有, 流水处处春”已成为南宁城市风貌的生动写照。目前, 全市森林覆盖率43.65%, 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0.36%, 绿地率35.10%, 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2.95平方米。
_“中国水城”建设开展数年来, 南宁市“水城”近期建设目标已基本达到, 展现出“中国水城”的雏形。图为五象湖公园。
但绿色并不是南宁生态宜居环境的全部。投资过百亿元, 打造“中国水城”, 是南宁发挥水系特色与优势, 建设宜居宜商的生态园林城市的又一重头戏。早在2008年, 南宁就开始对内河提出更高的整治要求, 不但要给世人展示出“半城绿树半城楼”的美景, 还要把18条内河打造成为“舞动的城市飘带”, 实现南宁生态环保和谐家园的目标, 而使南宁清得更透彻、绿得更深远。
2016年2月以来, 南宁市实施的邕江两岸综合整治暨“绿满邕江”工程, 打造百里秀美邕江, 掀起邕江两岸综合整治和开发利用工作的高潮。“中国水城”建设开展数年来, 南宁市“水城”近期建设目标已基本达到, 展现出“中国水城”的雏形。
_南宁市的城市建设从来没有离开过“绿色”“生态”“可持续”的建设理念。近年来, 南宁市先做“树文章”, 再做“水文章”, 提升“绿城”“水城”的“生态双城”综合形象, 构筑山、水、绿、城、人和谐共处的城市宜居环境。
_南宁市的城市建设从来没有离开过“绿色”“生态”“可持续”的建设理念。近年来, 南宁市先做“树文章”, 再做“水文章”, 提升“绿城”“水城”的“生态双城”综合形象, 构筑山、水、绿、城、人和谐共处的城市宜居环境。
_遍布宝鸡城市中大大小小的公园、游园、广场, 宛如一颗颗绿色的宝石。依河而建的渭河公园, 柳浪闻莺, 移步换景, 让人流连忘返。
_遍布宝鸡城市中大大小小的公园、游园、广场, 宛如一颗颗绿色的宝石。依河而建的渭河公园, 柳浪闻莺, 移步换景, 让人流连忘返。
宝鸡:绿色惠民, 服务百姓
宝鸡地处西部内陆, 生态环境相对脆弱。城市形象的提升、城市环境的改善、城市人居的舒适度, 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生态园林、绿色环保作为最基础的支撑。基于此, 宝鸡历届市委、市政府大力推进“生态立市”战略, 建设绿色宝鸡, 在地方财力十分有限的情况下, 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 始终将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作为城市发展最基本、最重要、最成功的民生实践。
宝鸡编制《宝鸡生态市建设规划》, 实施“绿色宝鸡”建设“城区、台塬坡面、交通道路、水系、城镇、生态家园、旅游景区、经济林发展和生态公益林”九大绿化工程。专项列支“城市园林绿化维护资金”, 每年安排3000万元创建专款, 各区每年投入超过500万元, 有效保障创园工作。在互联网时代浪潮下, 大力推进园林绿化“数字化”, 市区公园绿地全部纳入城市数字化网格管理, 建立园林环卫网站, 公开绿化审批程序, 开通公众监督邮箱, 公布市区绿化普查数据, 保障市民参与、监督, “宜居宜业生态美”的城市品质进一步彰显。特别值得一提的是, 本届市委、市政府秉承“黄金地段不换金, 建园植绿惠万民”的理念, 在市中心商业“绝版”地段——火车站旁渭滨区政府旧址拆除建设中, 让利于民, 生态优先, 舍弃商业开发, 建设绿地4000平方米。“宁舍一桶金、增添一片绿”的生态理念受到市民的广泛好评。
城市园林花卉 第9篇
记者了解到, 随州的城市园林绿化建设起步较晚, 上个世纪50年代初期至1979年改革开放前的整整20年间, 随州的城区园林绿化几乎为零。到1984年县市合并, 成立随州市园林局后, 城市园林绿化才进入起步阶段。2000年随州升为地级市后, 城市园林绿化逐步进入快速发展轨道。直到2007年新的随州市风景园林管理局正式挂牌成立后, 在随州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全社会的广泛支持和积极参与下, 城市园林绿化得到了飞速发展, 通过开展全民义务植树, 狠抓街道、公园、广场、街头游园绿化, 庭院小区绿化、防护林绿化等, 不断增加城市绿量, 特别是近三年来的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发展速度远远超过了过去的50年。大发展带来了大变化, 如今的随州城处处呈现出一片绿色的海洋。
街道绿化成效显著
1984年以来, 随州城区仅有两条绿化主干道 (解放路、烈山大道) , 全长不足2500米, 植苗木不足千余株。经过多年的发展, 尤其是2007年以来, 街道绿化发展迅猛。截止目前, 随州城区主次干道已达21条, 道路绿化总长度达187.91公里, 干道绿化带面积142.32万平方米, 植各类乔灌木50多个品种600多万株, 道路绿化普及率和达标率分别为95.7%、85.6%, 干道绿化带面积占道路总用地面积的比例为29.96%, 城市主干道形成了八纵八横的道路景观。
公共绿地建设突飞猛进
随州设市前, 城区没有公园、广场、游园等公共绿地。1984年后, 随州的公园、广场、街头小游园从无到有, 从小到大, 先后建成了白云公园、神农公园、明珠广场等。特别是近几年, 该市政府先后投资近3个亿, 建成了白云湖滨湖风光带、滨湖体育公园、白云山生态公园、博物馆广场和白云湖大坝东头、凤凰大酒店门前等10多处小游园、小绿地, 并高标准地完成了神农公园、白云公园、明珠广场等一批重点公共绿地的改造建设。这些公共绿地不仅成为城区园林绿化美化的重点亮点工程, 而且极大地丰富了城市内涵, 为市民提供了更多的休闲、健身活动空间, 充分体现出了随州建设山水生态宜居城市的特色。目前, 随州建成区公共绿地面积已达311.19万平方米, 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0.17万平方米。
庭院 (小区) 绿化建设快速发展
1980年前, 随州城区除市一中、市第一人民医院 (中心医院) 等少数几个单位的庭院植有少量的绿化树木外, 其他各单位的庭院绿化几乎为空白。进入90年代以后, 由于各单位领导重视, 认识高, 投入大, 庭院绿化在城区各单位逐步得到推广普及, 并延伸到各乡镇、学校、工矿企业, 大大提高了单位庭院绿化的普及率。1998年以后, 随州园林部门坚持一手抓“花园式单位”创建, 一手抓庭院绿化设计施工市场的规范化管理, 不断促进全市庭院绿化上水平上档次。到2000年底, 全市有庭院的单位中90%的单位进行了不同程度地绿化, 随州市政府先后授予了全市122个“绿化达标单位”, 17个“绿化先进单位”和8个“花园式单位”。近三年来, 随州园林部门以开展创建“园林式单位 (居住小区) ”为载体, 不断推进单位庭院、居住小区的绿化建设提档升级。截止目前, 随州城区单位庭院在1500平方米以上的173个单位中, 已有127个庭院单位实现了绿化达标, 其中被市政府授予“园林式单位”95个, 占单位庭院总数的54.9%, 达到居住小区标准的26个小区, 已有14个小区被市政府授予“园林式居住小区”, 占居住小区总数的53.8%。同时, 对城区主干道临街单位大力实施“拆墙透绿”工程, 城区主干道临街单位拆墙透绿率达到81.3%, 使街道绿化与单位庭院绿化融为一体, 增加了城市景观效果。
城市大环境绿化扎实有效
近几年来, 随州市按照省级园林城市标准和建设山水生态宜居城市的目标, 在加快城市道路绿化建设和公园绿地建设的同时, 十分重视城市周边的大环境绿化建设。在重点保护城南新区山体植被的同时, 先后对城区东西护城河两岸、花溪河两岸、厥水河两岸、涢水河汇集成白云湖两岸, 按照防护林的要求, 通过动员社会力量, 开展义务植树等多种形式进行了大范围的绿化植树。注重抓好汉十高速公路 (何店至随州城区) 连接线、绕城公路以及汉十铁路复线两旁的绿化建设, 形成了绿色通道。大力号召城乡结合部的居民在自家的房前屋后、田边地头、渠塘沟边等地大兴植树造林, 绿化美化环境, 逐步形成了“城在林中, 林在城中”和“点、线、面”相结合的绿化生态体系, 构筑了一个“农田、河岸、山体、林带、城市”相互交融的生态格局。
城市园林花卉 第10篇
1 我国生态园林城市建设的作用
生态园林城市是在中国传统园林和现代园林的基础上, 紧密结合城市发展, 适应城市需要, 顺应当代人的需要, 以整个城市辖区为载体, 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一种新型园林。它的总目标是“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生态良好、人居和谐”。
加强生态园林城市建设, 一是优化人类生存环境, 对气象与气候起到调节作用, 缓冲城市“热岛效应”与人口过密带来的人为热污染问题, 同时防减噪声, 大量林木的种植可以吸音和隔音, 有着很好净化空气的作用。二是能够防灾避灾, 全面建造好城市防风林带, 对多风害的城市来讲十分重要。对于一般城市在市内于公园、居民区、道旁、庭院广植树木, 可以消风降尘, 同时还可以防阻火灾, 枝叶茂密含水量高、着火点低的高大乔木和矮小灌木, 具有很好的阻火作用。三是能够为市民提供好的生活环境, 城市公园、郊区绿地与林地是市民在业余时间散步、游览的去处, 是晨练、跳舞的好场所, 也是人际交往与情感交流的地方。城市绿地三季有花、四季见绿, 鲜花与绿荫将会使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 特别有助于消除城市人在精神上的压抑感, 使紧张的神经系统得到松弛。这对竞争日趋激烈的城里人来说有着重要的作用。生态园林城市的建设真正做到了人类活动与自然生态的平衡, 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协调发展。
2 我国生态园林城市建设的现状
中国的园林城市建设是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 1992年开始了“国家园林城市”创建活动, 有力地推动了各级城市园林绿化事业的发展。建设部于2004年6月发布了《关于创建“生态园林城市”的实施意见》, 提出了建设生态园林城市的新目标, 其根本目的在于落实以人为本, 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以促进我国城市的可持续发展。2007年6月建设部公布了首批11个国家生态园林城市试点城市名单, 各个试点城市以巩固国家园林城市成果为基础, 以改善城市人居环境为重点, 结合本地实际情况, 认真研究生态园林城市的内涵与要求, 详细制定试点工作方案和工作措施, 广泛发动社会各界积极参与, 推动生态园林城市建设。
扬州市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园林肇始于西汉、兴盛于隋唐、成熟于宋元、鼎盛于明清, 自古有“绿杨城郭”之称。扬州市2003年被评为国家园林城市, 2007年被建设部列为全国首批国家生态园林试点城市之一, 2008年10月申报创建首批国家生态园林城市。自2004年建设部公布国家生态园林城市试行标准后, 扬州市就制定了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工作方案, 确定每年新增城市绿地面积100万m2以上的刚性目标;从2007年开始, 实施了直接推动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创建的3个试点项目:水环境生态景观修复、保护和利用项目, 数字化城市绿化管理项目和历史文化街区生态园林化保护与修复工程。
近年来随着扬州城市经济建设快速发展, 按照“一体两翼”的发展格局, 城市市区规模迅速膨胀, 城市由核心向东西两侧扩展蔓延, 城市绿化的数量和质量都得到显著提升, 目前扬州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达4000万m2, 绿化覆盖率达46%, 绿地率达42%、市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3m2, 城市中心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近10m2, 城市绿化各项指标在全省、全国处于先进行列。建设具有文化、休闲、生态保护功能的风景园林绿化体系, 形成了既有历史文化风貌特色, 又具现代气息, 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城市特色生态系统, 为全面建成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但随着我国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 目前我国在生态园林城市建设上与国家建设部生态园林城市的标准还存在着一定差距。一是部分城市生态园林城市建设中缺少科学系统的规划, 仅想通过简单地增加绿地面积、树木数量或公园数量达到生态园林的目的, 导致园林绿化仍常处于道路、建筑的附属工程, 绿地设计是见缝插绿的被动地位。二是把生态园林城市建设常作为政绩工程, 建设生态园林城市基本上只是政府的职责, 广大人民群众自觉自愿参与生态环保的行动很有限。三是植物配置及类型结构不合理, 部分绿地乔、灌、草比例失调, 大树少, 草坪多, 速生乔木少, 慢生小树多。人工植物群落结构单一, 乔木、灌木、草坪比例搭配不恰当, 景观效果差。四是在绿化中过分夸大见缝插绿的点缀式绿化模式, 在公园、广场、街头绿地过多地运用园林小品来点缀绿地, 以人工雕塑取代自然景观。
3 我国生态园林城市建设的内容
3.1 构建合理植物群落, 改善城市绿化结构
在不同城市以及城市不同区域的建设过程中, 要根据城市当地的气候条件, 以及城市建设中具体的用地性质、临近建筑的风格与功能, 科学合理地配置植物。在园林生态城市的建设过程中可以采取乔、灌、藤、花、草相结合的复层混合配置绿化模式, 在提高群落的生态效益的同时, 也增加单位绿化面积内的绿量。在城市的建设过程中, 要注重采用立体的绿化模式;在具体的植物配置过程中, 要注重运用生命科学中的生物多样性理论, 充分考虑物种的生态位特征, 合理配置植物种类, 避免种间直接竞争, 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健全、种群稳定的复层群落结构, 以利种间互相补充, 充分利用环境资源, 形成优美的景观。加强城市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 构建合理植物群落。
3.2 提高植物配置水平, 体现城市人文特色
城市生态绿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合理的植物配置, 构造具有乡土特色和城市个性的绿色景观, 体现城市人文特色。同时慎重而节制地引进国外特色物种, 重点还应是原产我国, 经过培养改良的优良品种。生态园林建设中必须遵循植物的生态性, 由于每种植物具有一定的生态习性和生物学特性, 因此, 要力求适地适树, 使植物良好生长。还应根据当地条件选择相应的树种, 表现出应有的魅力和色彩, 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为人们创造了清洁、优美、文明、现代的景观环境。我们扬州地区植物选择能够充分表现特色、反映城市风格的树种作为城市绿化特色树种。扬州气候温和、地势坦荡、河港交叉、水多桥多, 适合垂柳种植;扬州气候又适于多种竹子的生长, 扬州文人画士又大多爱竹、赏竹、画竹、吟竹, 竹子也就成了扬州园林中普遍种植的植物之一;再如银杏、琼花、芍药及腊梅、春梅、菊花、桃花、枇杷等, 在点缀扬州园林、美化环境方面所起的作用尤为突出, 体现城市人文特色。
3.3 全面提升管理水平, 城市绿化持续发展
生态园林城市建设, “三分在建, 七分在管”。目前, 由于管护不到位, 有些地方年年栽树不见树, 投入的资金都打了水漂, 这是制约城市绿化的一个瓶颈。要想巩固和提高绿化成果, 必须要认真实行规范化、标准化、程序化管理, 以保证植物的成活和健康生长, 使其生态效益能够充分发挥出来。在我国的有些城市中, 侵占、破坏绿地, 乱砍滥伐树木等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可谓十分常见。对待此类破坏生态园林城市建设的行为必须要有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 做到有法可依, 严格执法, 从而使城市的生态环境得到法律法规明确而严格的保护。
4 我国生态园林城市建设的措施
4.1 创新生态园林城市建设的全新理念
我们在生态园林城市建设中, 要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加大城市绿化力度, 提升城市绿化水平, 进一步完善城市绿地系统, 加强城市生态环境建设, 促进城市中人与自然的和谐。牢固确立生态园林城市建设新理念, 坚持以人为本, 力求使城市绿地系统分布更均衡、结构更合理、功能更完善、景观更优美, 人居环境更加清新舒适、安全宜人。动员全社会力量, 人人参与, 要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 设立专刊、专版、专题, 大力宣传生态园林城市建设的重大意义、目标要求、具体标准, 通过各单位、各部门、各社会团体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进行宣传教育, 提高全民建设生态园林城市的意识, 自觉地把建设生态园林城市作为每个市民应尽的义务, 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这项活动中, 为建设生态园林城市作贡献。
4.2 加强生态园林城市建设的统一规划
生态园林城市的建设规划设计要有长期的发展目标, 要从城市长远发展的角度考虑, 改变过去用绿化点缀城市的观念和“见缝插绿”的城市绿化模式。把生态园林城市的建设纳入城市总体规划之中, 在城市建设规划中, 要实行园林绿化在先制度, 从规划上超前解决绿化用地不足、绿地范围不清的问题, 保证城市绿化建设的先进性和超前性, 保证绿地面积;各类新建小区必须参照生态园林城市的规划标准进行规划。一个具有前瞻性、科学性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是生态园林城市建设的基本依据, 规划编制时要有超前性和预见性, 要站得高, 全盘考虑, 坚持环境优先、因地制宜的原则, 在城市生态园林规划中, 要使城市市区与郊区甚至更大区域形成统一的城市生态园林体系, 科学合理安排城市绿地空间, 注重不同类型绿地之间的相互联系, 形成系统的城市绿地网络。
4.3 保证对生态园林城市建设经费支持
生态园林城市的建设有赖于政府的决策。首先, 政府要采取倾斜政策, 加大园林绿化事业的投入, 保证绿化建设项目的实施和现有绿地维护管理;其次, 采取社会集资和捐资的办法筹措绿化基金, 各社会团体密切配合、努力完成各项绿化建设和任务, 要在全社会形成人人关心城市绿化、人人支持城市绿化的风气。
摘要:加强我国生态园林城市建设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文章分析了我国生态园林城市建设的作用, 分析了我国生态园林城市建设的现状, 提出了我国生态园林城市建设的内容和措施
关键词:生态园林城市,扬州市,建设
参考文献
[1]田喜斌等.论生态园林城市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信息, 2011 (19) :758
[2]薛霞.浅谈生态园林城市的建设[J].现代园艺, 2011 (16) :37-38
[3]杨福良.浅析我国生态园林城市建设的思路[J].福建农业科技, 2011 (4) :85-87
城市园林绿化小议 第11篇
关键词:城市;园林绿化;存在问题;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S73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0)-08-0197-1
城市绿化是改善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形象,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已经成为建设城市物质和精神文明建设不可或缺的部分。
1 城市园林绿化在城市建设中的作用
1.1 改善城市生态,提高环境质量
园林绿化植物有吸收废、毒气体,除尘杀菌,净化空气,保持水土,防风固沙,防治燥声,调节城市小气候等作用,在城市大面积地进行园林绿化,能有效地改善城市环境。
1.2 有利于建造良好的城市风貌
园林绿化是城市形象工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是利用种植绿色植物起到健全城市生态,美化城市环境作用的行为。城市独特的园林景观与现代化的城市建筑相互映衬,能极大地美化城市风貌,提高城市品位和档次。
1.3 对生活在城市空间的人有巨大的心理、生理、情绪调节平衡作用
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以各类园林植物景观冲淡以建筑为主体的城市空间的单调、枯燥气氛,并以丰富的植物色彩、景观、造型带给人们蓬勃生机的感官效果,满足久居城市的人们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其服务对象为大众,可以缓解上班族工作的紧张,为其提供放松身心的休憩绿地;为儿童提供游戏空间;为老年人提供锻炼的场所。同时园林对居民的生理有影响,对提高生理上的舒适度有积极作用。
1.4 能够培养市民的社会公德、提高社会道德风尚
随着城市园林的建设居民生活环境得到极大的改善,能够让市民切实体会到环境的重要。人与城市园林绿化是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城市新园林建设能够培养市民保护环境、绿化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和归属感,带动整个社会道德风尚的提升。
2 现代城市园林绿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 城市规划设计理念落后、景观单调
由于受城市规划设计理念和经济发展水平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很多城市的建设走的是边改造边建设的途径,城市园林绿化与城市建设规模发展步调不统一。这给城市的现代化建设带来了很大的难题,导致许多城市的园林绿化水平比较低、景观设计单调呆板、缺少观赏价值。
2.2 城市绿化所使用的园林植物品种、规格混杂,检疫跟不上
城市绿化过程中所使用的园林植物规格不同,所得到的绿化效果有明显差别,如果选择规格适当的苗木,就能收到很好的绿化效果,但是当前的城市绿化建设往往出现两个极端,一是由于资金缺乏,绿化所选择的苗木规格较低,绿化效果不理想;二是因为资金投入较大,绿化所选用的苗木规格比较高 虽然能够得到很好的绿化效果,但是植株的死亡率高,容易导致资金和资源的浪费。另外,随着国内外园林植物的交流日益频繁,园林植物检疫环节薄弱,致使许多蔓延性病虫害不断传入,对当地城市绿化植物造成嚴重的危害。
2.3 园林植物的日常养护、管理不到位
在现代城市园林绿化中 经常有工程责任期结束后的养护管理不到位,持久天旱不及时进行浇水、病虫防护现象发生,导致苗木生长非常不旺盛。另外由于城市污染非常严重,植物生长空间狭窄,加上养护管理又长期跟不上。园林绿化植物病虫害极为容易暴发成灾。
2.4 绿化结构单调 不能体现植物的多样性
很多城市在绿化过程中选择的苗木品种很多,但是设计出来的景观非常单调,不能体现出城市园林设计的艺术风格,甚至有的景观缺乏生机和活力;很多城市的绿化在结构层次上显得非常单调,表现在树种单一、比例搭配不当,苗木多数是相同或相近品种成片,色彩单一,没有正确利用园林植物的多样性特性,没有做到搭配使用不同种类植物设计造景不能最大限度的达到绿化美化效果。
3 现代城市园林建设发展趋势
3.1 现代城市绿化应该以人为本,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人是现代城市的发展主体 而城市园林绿化是为居住在城市里的人而服务的,因此,虽然追求美是园林绿化的目的,但是它的真正意义在于为人类提供一种悠然自得的生活、工作环境。
3.2 现代城市绿化应该立足于本地园林资源,同时要加强域外品种的引进与推广
域外品种的引进和推广是丰富当地资源最直接有效的途径,全国各个城市都有使用,域外品种引进时首先要考虑本地区特有的生态要求,根据本地的生态环境特点采取必要有效的驯化措施 以提高引进材料对目标地区的适应性
3.3 应根据绿化植物的特性和绿化场地的实际情况来设计景观
在实际的城市绿化过程中,绿化苗木可采用列植、群植、孤植的种植方式,或考虑充分、合理利用空间结构来设计,也可尽量做到乔、灌、花、草等绿化植物的搭配错落有致。由于同一种绿化植物采用不同的造型能够收到不同的绿化效果,所以在景观设计中应注重园林植物的整形修剪,通过设计不同的造型来增加环境的艺术效果。
3.4 园林绿化最好统一苗木规格,控制来源,加强检疫力度
当前的园林绿化苗木规格仍然没有统一的标准,有关部门尽快制定统一的园林绿化苗木标准和规格。要严格控制苗木花卉的来源 ,域外品种引进要尽量选择从生态条件相近的地域调运,要加大调运苗木特别对毁灭性病虫害检疫对象及容易造成危害的病虫害的检疫力度,发现病虫害时禁止调运。同时也要建立健全责任追究制度,所有因苗木调运而引起的检疫病虫害流行案例,应追究相关部门及个人的责任。
城市园林设计与园林植物保护 第12篇
关键词:城市园林设计,植物保护
1 园林设计以及植物保护的情况
1.1 病虫害的危害
目前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不断加快, 城市在绿化建设中通常选择一些不适应当地环境的外来树种, 不加论证就播种。虽然短期内这些树种在园林景观上能达到较好的效果, 但由于不能适应环境变化, 出现生长不良的现象, 且易受到病虫害威胁。有的城市花费大量资金, 盲目移植特大乔木, 这些乔木成活率很低, 且很难恢复原貌, 同时生长不良会导致病虫害的出现。
1.2 树种之间的配置不合理
在园林设计中, 由于设计人员知识面有限, 考虑得不周全, 在设计前没有完全了解植物的生物学特性及每种植物间的关系, 导致一些园林树种配置不合理。其表现在一些相克的植物同时种植, 比如核桃会造成周围松树和苹果树受害;容易产生转主寄生的植物品种同时种植, 如:红叶小檗和竹子同时种植会出现锈病;将不耐水湿植物种植在低洼处, 易出现病害等。这些问题直接或间接地导致植物出现黄化病、蚜虫及白粉病等, 大部分病虫因环境及周围条件限制, 很难进行有效控制。
1.3 园林的设计模式单一
园林设计过程中存在着设计模式比较单一的现象:植物的种类、年龄以及层级趋向一致, 植物生长群落的结构比较简单, 不能够有效抵御病虫害的侵害, 也不能够发挥出自然控制因素的作用, 最终导致园林植物病虫害问题的加剧。如果大面积地种植冷季型禾本类草坪, 将会使一些农田迁飞性害虫大量进入城市草坪中, 连年发生灾害。最近几年来迅速发展的金丝柳, 树皮金黄色而且光滑美丽, 但是大量的单一种植没有伴生植物作为保护, 十分容易感染腐烂病, 引起皮层的溃烂以及叶片脱落, 最终出现批量的死亡。
2 预防植物病虫害发生解决的措施
2.1 注重种苗本地化以及苗本乡土化
种苗本地化是指植物种子及苗木在选用时, 尽可能在本地选取及培育。尽量减少长途调运植物种苗数量, 跨地区采挖移植野生植物要严格控制。本地采收的种子及培育的苗木, 在一定程度上经过耐性、抗性考验, 播种及栽植后, 能够在最短时间内融入当地生态系统, 对病虫害表现出较强的抵御能力。城市园林是一个特殊的生态系统, 受人为因素影响, 选择植物种类时, 要注重乡土树种的推广和应用。
2.2 适地适树
配置树种时, 一定要结合栽植地的具体情况, 不仅要与环境条件相协调, 还要与其相适应, 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园林的整体美。要结合绿地的性质、功能, 选择速生树种或者是慢生树种;结合光照的强弱选择阳性树种或者是阴性树种, 结合地势以及地下水位这两者之间的高低, 进一步选择抗旱或者抗涝树种;结合污染源的不同, 选择不同的抗污染树种;结合周围建筑群的性质、周围建筑群的高度和周围建筑群的朝向, 选择不同形态及功能的树种;结合土层的厚薄选栽乔、灌、地被等相关的树种;根据风力的大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选栽深根或浅根性树种。栽植过程中, 其位置如果违背了树种的生物学的特性, 比较容易发生病虫害。一些边缘树种或者外来树种, 应充分考虑对当地的适应性, 栽植时一定要注意气候, 如果气温突变, 就会在一定程度上遭受到比较严重的伤害甚至是死亡。
2.3 设计时要品种多样化以及结构复层化
园林植物中, 植物是病虫寄生的寄主, 不同病虫会危害不同树种。选择不同树种搭配时, 必须要了解病虫害的寄主范围及活动规律, 防治病虫害的转主危害及交叉感染。根据不同环境选用不同树种, 增加物种间的制约能力, 以此来减少病虫害发生。尽量选择不同类树种, 以丰富多样性来形成多层次绿色空间, 具有一定的结构、功能及自我调节能力。这样不仅能丰富园林景色, 同时也能预防及减少病虫害出现。在具体配置时, 要根据树种的生物学及生态学特征, 使不同树种都有适应的生长环境, 组成一个稳定及复杂多样的植物群落, 同时也增强树种自身调节能力及增加树种抵御病虫害的能力, 最终实现生态调控。实践证明:只有物种多样性才能有生态稳定性, 只有生态系统稳定, 才能更好地抵抗病虫害。例如在一些城市中, 大批量种植杨树及国槐, 导致杨树食叶害虫和槐树天牛类蛀干害虫的危害加剧。
3 结语
总之, 园林在绿化设计时, 应从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出发, 以生态学理论为主要的指导。园林的植物要进行科学合理地配置, 把各种园林植物有效地组织在一起, 不仅要构建成稳定的生态系统, 还要构建安全的生态系统, 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郑丕捷.浅谈城市园林设计与园林植物保护[J].现代物业 (上旬刊) , 2012 (6)
城市园林花卉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