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课件
《赤壁赋》课件(精选10篇)
《赤壁赋》课件 第1篇
教学目的
1、了解“赋”这种文体的特征,鉴赏音韵美和意境美。
2、培养学生鉴赏古代散文的能力,学习文章的表达技巧。
3、结合作者的处境,体验作者的情感,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感悟作者的情感变化,品味语言之美。
2、体会景、情、理的交融,品鉴技巧之美。
教学方法
1、诵读和鉴赏。
2、运用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在日本的千叶,一个风景秀丽的地方,立着这样一块石碑,上面写着这样两个字:虫二。许多人到此不解其意,后郭沫若作了妙解,他说这两个字应分别加上两个边框,读为“风月无边”,是盛赞此地之美的。
而我们今天要鉴赏的《赤壁赋》,就是借咏无边风月而抒怀的。文章的作者是苏轼。
二、展示赏析重点
1、感悟作者的情感变化,品味语言之美。
2、体会景、情、理的交融,品鉴技巧之美。
三、教师范读课文
1、目标:订正字、词的读音。
2、关注作者感情的变化。
四、师生共同解读赏析
(重点、难点)
1、整体感知:
学生默读全文,借助课下注释,琢磨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体会作者感情的变化。理清的线索。
2、解读赏析:
(重点:第一、三、四段。)
第一段:
景:
(以学生的活动为主。)
逐层设疑:
第一段作者写的是什么内容?
(清风徐来 水波不兴。)
是什么样的景?
(景:月出东山 徘徊斗牛 白露横江 水光接天。)
看到这样的景会有什么样的心情?
教师点拨:
写得真美!清风和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色辉映,幽雅而宁静,苍茫而朦胧,果然秋景如画,风月无边,一路乐景。看了这样的文字,我们真的很佩服苏轼:“除却诗酒何所癖,独于山水不能廉。”
正是这美景激发了作者的心旷神怡之情。此一乐也:山水之乐,诗酒之乐。再来欣赏一遍。
(全体女生读。)
3、知人论世:
(以第二段〈过渡段〉为契机介绍苏轼的人生经历,重点是政治上的.坎坷遭遇,为三、四段的情理理解作必要的铺垫。)
第三段:
情:
⑴ 歌声和箫声引发了悲情悲意。悲什么呢?悲的内容是什么呢?
⑵ 学生齐读、体会。
⑶ 学生自己看书思考、分类。
⑷ 相互借鉴、争辩、质疑。
⑸ 教师点拨、师生共同总结:
无枝可依
情 英雄安在 悲
人生无常
第四段:
理:
(在诵读中理解、品味语言)
⑴ 他怎样来排遣这种悲苦郁闷之情呢?
盈虚有数 物我无尽
理
清风明月 与子共适
⑵ 这样深奥的道理,远隔千年的描述,今天我们读来并不感到晦涩难懂,为什么?
引导学生品味语言。
补充《定**》(帮助理解):定**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潇洒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⑶ 你认为当时真的有这样一场主客答问吗?
学生畅谈感受、认知。
教师明确:
主客答问是赋的传统手法;苏轼借此抒怀,有无并不重要。
教师强调:
正是用这种观点看待万事万物,作者的悲怨也就得到了思想上的解脱。回归自然,融于自然,在恬淡幽静、气氛清新的清风明月中找到了精神的寄托。可以说这是一种无可奈何的随遇而安的慰藉,但又何尝不是一种苦难后深悟的旷达。思想矛盾解决了,心胸也随之旷达超脱起来。因此,客喜而笑,感情也一扫悲伤而变得开朗乐观──主客畅饮,酣睡达旦。
⑷ 总评苏轼:展现其人格魅力,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五、赏析构思选材技巧
重点:景、情、理的关系。
教师明确:
常言说:文似看山不喜平。作者先写月夜泛舟大江,饮酒赋诗,使人沉浸在美好的景物之中而忘怀了世俗的欢乐心情;再从凭吊历史人物的兴亡,感到人生短促,因而跌入现实的苦闷;最后阐发变与不变的哲理,申述人类和万物同样是永久地存在,表达了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那么,前后两“乐”相同吗?为什么?
学生回答。
景(乐──山水之乐)
理(乐──达观之乐)
情(悲)
情因景生 景以情显 移情于理
风月不老 先生未亡
教师强调:
全文融景、情、理于一炉。景则水月流光,情则哀乐相生,理则物我相适。其间杂以呜呜箫音,悠悠古事。体物写志,不离眼前景;议论、抒情又不囿于眼前景。真的是:情因景生,景以情显,移情于理。
今天我们重读此篇佳作,无论是作者的文学才华,还是他的人格品质,都让我们感到:
风月不老,先生未亡。
六、研究性学习
比较阅读:苏轼《后赤壁赋》
《念奴娇赤壁怀古》
《记承天寺夜游》
参考篇目:林语堂《苏东坡传》
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板书设计
《赤壁赋》课件 第2篇
读赤壁赋前后二首
作者:文天祥朝代:南宋 昔年仙子谪黄州,赤壁矶头汗漫游。
今古兴亡真过影,乾坤俯仰一虚舟。
人间忧患何曾少,天上风流更有不。
《后赤壁赋》蕴意发微 第3篇
笔者以为, 后赋之所以难解, 根源在它的艺术表现。前赋以事说理, 借景谈玄, 重点落在“谈”“说”上, 故事明而意朗, 景显而理著。后赋通篇叙事, 事相和景象几乎承担着全部的表达任务, 读者因事求理, 以景会情, “各以其意逆之”, 故意见纷出, 莫衷一是。正确理解其事相、景象, 实为索解文旨之关键。
一.感情基调及自身形象。从感情基调看, 最能反映情感状态的是开端作者“顾而乐之”的直陈和游兴的生动描绘。作者“步自雪堂, 将归于临皋”, 起初并无复游赤壁之意, “顾而乐之”则写出了因眼前之景而引逗出的游兴, 鲜明地表达了作者随处自适的心境。写游兴, 先着力写月夜美景, 以明缘由, 然后具写谋酒寻鱼, 以事烘染, 将情绪之佳, 游兴之浓尽情写出。第三小节集中写赤壁之游。赤壁之游到底要表达什么?笔者以为, 这里应重点留意作者的自我形象。这一节由“于是携酒与鱼, 复游于赤壁之下”一句领起, 通过游山和放舟两个方面来写游览之经过, 自我的形象占据了极大的篇幅。先说游山。写游山, 作者特意用“履”、“披”等六个动词来刻画游览过程中的自我形象, 劲头之大, 游兴之高, 自不难想见, 而三字一句的排比所构成的语言节奏, 又呼应出寻幽探胜的急切情怀, 不仅如此, 最后作者又用“划然长啸”来宣示其心灵的纵放, 其沉迷于山水的精神可谓宣示无余。写放舟, 作者用“放”、“听”两字传其精神, 逍遥之乐, 自在之趣, 很容易使人联想起前赋“遗世独立, 羽化登仙”的描写。作者为何如此痴迷山水?一个刚刚遭受重大政治打击的人又为何能这样身心不二, 进入山水?前赋中的一段关于宇宙人生的感悟值得我们仔细回味:“且夫天地之间, 物各有主, 苟非吾之所有, 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 与山间之明月, 耳得之而为声, 目遇之而成色, 取之无禁, 用之不竭, , 而吾与子之所共适。”“非我有”者不当羡, 故不必羡, 惟有“清风明月”造化所形, 天地所赐, “耳得目遇”, 正该我羡。此等襟怀, 何等旷远!回到刚才提到的问题上, 我们是完全可以看到这一感悟对作者此时情绪、心境的主导作用的。金圣叹评两赋此处关系云:“前赋, 是特地发明胸前一段真实了悟, 后赋, 是承上文从现身现境一一指示, 此一段真实了悟, 便是真实受用也。” (《天下才子必读书》) 见解确实非常深到。
二.“二客”的形象。“二客”的形象看似不重要, 其实值得重视。写二客, 作者比较着力的只一句:“盖二客不能从焉。”二客为何“不能从”?是力不从心, 游兴不浓, 还是别有缘故?这一点我们应联系开头来看。从开头看, 无论是过黄泥之坂, 将归临皋, 还是主倡复游赤壁, 二客都是被动的。既游赤壁, 作者自然豪兴勃发, 而二客之所以不能跟上, 游兴不浓之外, 显然没有更多原因。二客为何游兴不高而我又为何会有如此豪兴呢?沿着问题追问, 作者以“二客”做比衬的用意是非常明显的。试想, 一个心陷事境而不能化解超脱的人, 虽美景当前, 又焉能有轻快而自在的脚步?“我”之所以能无事境之累, 心中坦然, 盖其因也。“二客”既在事境之外, 固无切肤之感, 自然无所深悟。“我”能透视宇宙人生, “二客”不能, “我”“顾乐”而生豪兴, “二客”只能陪同作侍, 落后也就十分自然了。作者之所以写“二客”, 目的正在于以勉强衬豪兴, 以豪兴显旷达, 以旷达示彻悟。李扶九以“凛乎其不可久留”数语来解读后赋, 并与前赋中所谓“望美人”的情怀做联系比较而得出“悲”的结论, 实不过断章取义。其实, 前赋中写“望美人”的情怀不过是为写后面那段“真实了悟”做铺垫, 而后赋中“凛乎其不可久留”一段, 也只是作者一路豪兴之下见到的可惊可愕之景而已。而孙琮以“乐”字断前赋, 又以“乐”字断后赋, 也并没有说清“叹”中何以有乐, “使其中坦然, 将何适而非快!” (《黄州快哉亭记》) 苏辙此言, 也许最能道出个中秘密。
三.孤鹤及道士的形象。解读后赋, 最费解的是孤鹤和道士的形象, 如果这里能弄清楚, 则后赋的意蕴会随之得到根本的揭示。关于道士的幻象, 潘天宁、李炳勋在其增订注释的《古文观止》里认为, 道士“赤壁之游乐乎”一问意思与“奔走仕途乐乎?”相当, “是道士点化作者, 引其离开仕途”, 而“予亦惊悟”则“表明作者接受了道士的点化”。 (中州古籍出版社, 2008年1月第1版) 笔者以为, 这样的观点不仅缺乏文本的依据, 也缺乏对苏轼创作背景和创作心境的基本了解。从作品看, 道士的形象是孤鹤形象的幻化, 把握道士的形象可先从孤鹤形象入手。孤鹤形象意蕴何在?回到文本去, 笔者认为一个“适”字颇多意味, “适”是恰巧、正好的意思, 为何说是“恰巧、正好”呢?是切合了此时此刻的情境, 还是吻合了作者此时此刻的心灵?抑或兼而有之?如前所述, 作者此时正放舟中流, 如果说“划然长啸”、“风起水涌”是一种令人惊悸, 令人“悲”、“恐”的审美情境, 那么, 此时的中流自在, 正是一种令人神往, 引人遐思的诗境, 身处是境,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妙处难以言表, 而恰在此时, 孤鹤横江, 掠舟而西, 心有所感, 正所传达, 故所谓“适”者, 正在于悠然此鹤足传悠然此情也!
更值得玩索的是鹤的文化含义。关于孤鹤, 苏轼在《帖赠杨世昌二首》中有一段真实的记载:“十月十五日夜, 与杨道士泛舟赤壁, 饮醉, 夜半, 有一鹤自江南来, 翅如车轮, 嘎然长鸣, 掠余舟而西, 不知其为何祥也。” (《苏东坡全集》第六卷) 这段记载与后赋的描写几乎一模一样, 唯多出了“不知其为何祥也”一句。鹤的出现, 在苏轼这里为什么会引发出一种关于祥瑞的猜想呢?笔者以为, 这可以从“鹤”的文化含义上得到解释。“鹤”较早出现于《诗》《易》。《诗》以“鹤鸣声闻”喻贤士身隐而声名犹著, 《易》以“鸣鹤在阴, 其子和之”喻君子“言善”必有其“和”。苏轼深受文化传统的影响, 而这一影响又深刻地影响着他对自然现象的文化理解。“乌台诗案”横遭打击, 现在被贬黄州, 处境与鹤之“在阴”“于野”何其相似!孤鹤的出现既暗合了作者此时的处境, 祥瑞的猜想也就顺理成章了。东坡以旷达之怀处穷, 自然会更有可能以乐观之想展望。故所谓“适”者, 更在于翩然之鹤足传翩然之思也。
苏轼以旷达的襟怀面对当下, 更以乐观的心态展望未来, 虽然未来难以逆料, 但遇鹤之事却不能不令他遐思存想, 于是很自然地入了梦境。这样, 道士的幻象也就不难理解。道士是孤鹤所化, 由孤鹤而道士, 即由现实入梦境。现实引发梦境, 梦境折射现实, 现实梦境, 两相映照, 表达的无非是赤壁之游的自在之乐、悠然之趣和那种面向未来的积极乐观的情怀, 说孤鹤点化作者, 以“引其离开仕途”, 直有无中生有之嫌了。
“开门视之, 不见其处。”是作者篇末对梦境描写所做的一个收煞, 这个收煞初看好像是幻象的破灭, 其实不然。从叙事的完整性来看, 必须有这个收煞;从事理上来看, 道士既是孤鹤所化, 又幻入梦中, 如何能够见实?如果开门视之, 见了道士, 就不免虚妄, 而鹤所兆示的某种祥瑞也尚在不可知之数, 故只有“不见其处”也才能表露作者某种程度上疑惑的心迹;从表达上看, 这个收煞使叙事更显得飘渺空灵, 从而更能激起读者联翩的浮想, 收到亦幻亦真的艺术效果。
四、作者基本的人生态度及其独特的生活视角。苏轼的整个人生观是取达观一路的, 尽管有时候也有非常孤独凄苦的作品。但在大多数情况下, 他的达观精神却为一般作家所难及, 有时甚至达到了让人钦羡的地步。“自笑平生为口忙, 老来事业转荒唐。长江绕郭知鱼美, 好竹连山觉笋香。逐客不妨员外置, 诗人例作水曹郎。只惭无补丝毫事, 尚费官家压酒囊。”这首诗题为《初到黄州》, 是作者初到黄州时所作。惊魂甫定, 江鲜山笋就立刻进入了视野;前途未卜, 眼下的处境反觉得满足, 甚至还有些过意不去, 这是怎样的胸襟!与诗作同时的还有给李端叔的一封信, 其中有这样几句:“得罪以来, 与樵渔杂处, 往往为醉人所推骂, 辄自喜渐不为人识。平生亲友, 无一字见及, 有书与之亦不答, 自幸庶几免矣。”余秋雨先生以为这几句写出的是苏轼内心的凄苦 (见《苏东坡突围》) , 依笔者看, 这段话正有着和《初到黄州》一样的襟怀和精神。“自喜”、“自幸”云云, 虽不免有些苦涩, 但与宦海九死一生的巨浪相比, “推骂”、“冷落”的遭遇又何尝不值得庆幸!
《赤壁赋》与《后赤壁赋》之比较 第4篇
《前赤壁赋》对月色的描写显得很空灵。“徘徊”二字用拟人化的手法既细腻地描摹了月出的缓缓之貌,又表现了作者的心之切盼。在“白露横江,水光接天”这一片静静的天宇下,诗人“颂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显示出豪迈奔放之情怀。“击空明兮溯流光”,诗人视角由近及远,月光由明亮而变得烟笼雾绕。在这超旷空灵的氛围中,诗人寄托着“渺渺兮余怀,望美人兮天一方”的抱负。理想在艺术中实现的就是意境。诗人借助于月色这一意象的描写,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充满期待而又不乏惆怅的情怀。“抱明月而长终”,“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诗人把“月”当作了一个永恒的意象。
《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都是诗人在认识到仕途风波的险恶后,把自己的理想寄托于江山风月之中所得的佳作。前赋是记“七月既望”的秋天,后赋是记“十月既望”的冬季。前赋字字秋色,后赋句句冬景。表面上看,似乎皆触景生情,仿佛前赋的旷达在于秋,后赋的虚无却因冬。其实不然。
前、后赋的命名只是相对于写作时间而言,其实都是写同一地方的月下之游。我们如果把二赋放到苏轼对月的意象描写这个大系统中去考察,就会发现,前赋对月作了极大的渲染,后赋则在月的描写方面留下了很大的空白。而艺术的魅力正在于能给人留下空白,给人以最大的想象的空间。意象具有两重性,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中说:“物有恒姿,而思无定检。”当作者观照客观景物的时候,面对的是景物的整体。他可以把自己的思绪或“正”或“反”地和同一景物的不同特征联系起来。如杜甫同是写“花”,有“千朵万朵压枝低”这令人赏心悦目的一面,也有“感时花溅泪”这令人悲伤的一面。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曲终见“月”,给人的是一种洒脱、坚韧的意象。《记承天寺夜游》是这样来写“月”的:“庭中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诗人首先见到的是月光如水,既而联想到一泓积水中的水草交横,正当作者沉浸在水、月莫辩的想象之中时,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不是水草,而是竹柏的影子,“月”在这里是透明的,是水中影、镜中花,引起人无限的联想。《赤壁赋》中的“月”则是永恒的、完美的,既有月光普照的静态之美,又蕴含着“美人”的脱俗空灵之美。
在《后赤壁赋》中,几乎是开篇,作者即点明了行踪目的:“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作者俯视人影,然后“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一个“行”字,点明了作者的随心、机智,“相答”则说明话很投机。“今者薄暮,举网得鱼”,“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给人一种呼之即来的感觉,难怪诗人发出了“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的感叹!
元人虞集评《后赤壁赋》说:“坡公《前赤壁赋》已曲尽其妙,《后赋》尤精:于体物如‘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皆天然句法。末用道士化鹤之事,尤出人意表。”“山高月小”这不是对月的实写,而是艺术的变形。所谓变形,即诗人在创作过程中对客观事物或社会现象的固有形态的有意或无意的改变。相对《前赤壁赋》而言,诗人的心情变了,不再是面对“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而抒发怀抱,而是发出了“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的感慨。在这种“情境”下,作者笔下的山就更高了,月小而冷峻了。
《后赤壁赋》中“月”的意象只是其中的一部分,稍经点染,便烘托出了一处静寂可怖的意境。读者从 “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西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的攀援中,可洞见作者在政治上的求索和朝庭中的艰险可怖;那“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云涌”则又隐含着心潮澎湃的激越心情和令人毛骨悚然的险恶处境;而“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久留也”则很自然地倾吐了作者无能为力和企图远避的悲愤心情。《三苏文苑》里讲:“东坡不得志于黄,故其文字亦萧瑟。如划然、悄然、肃然、四顾寂寥等句,犹有未平之气也。”不能仅仅把这看成是消极悲观的情绪。恰恰相反,两赋还透露了作者在遭受重大的政治和人生挫折后不屈不挠、乐观向上的精神。
以上列举的都是苏轼在被贬黄州时所作。为什么同是写月,诗人笔下会出现不同的月的意象呢?正如诗人所言:“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即逝矣。”(《文与可画谷偃竹记》又据史料记载:元丰五年(1082年),苏轼在黄州写完前、后赤壁赋后,他的友人傅尧俞派人到黄州来向苏轼索求近文,苏轼便把他的前赋亲书送之,并在文末题《跋》云:“轼去岁作此赋,未尝轻以示人,见者盖一二人而已,钦之(傅尧俞的字)有使至,求近文,遂亲书以寄。多难畏事,钦之爱我,必深藏之不出也。又有《后赤壁赋》,笔倦未能写,当俟后信。”(苏轼《书<赤壁赋>后》)可见,《后赤壁赋》并非即兴之作,从游赤壁到写成文章,其间有一段时间。苏轼写前、后赤壁赋,是“先得成竹于胸中”、“了然于心”后才“了然于口与手”的。“月”作为一种景,是诗人的“眼中之竹”,一旦渗入诗人的心血,注入诗人的情感,化为一种包含着作者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的意象,便成为“胸中之竹”。诗人正是凭借客观上的所见与主观上的所想,借助夸张与联想,把“月”描绘成可供读者观照的、生动具体的艺术形象的。
《赤壁赋》课件 第5篇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节选自苏轼《赤壁赋》)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乎!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节选自苏轼《后赤壁赋》)
10. 下列对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享有
B. 洗盏更酌
重新
C. 履巉岩,披蒙茸
拨开
D. 掠予舟而西也
向西
1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B.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C.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D.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12.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赤壁赋》中“客亦知夫水与月乎”在结构上承上启下,紧扣上文的“水”与“月”,以答客的方式,展开了富有哲理的议论。
B. 《赤壁赋》中苏轼认为,无论宇宙还是人生,变与不变都是相对的,皆有短暂与永恒的两面,人对天地万物不必“羡其无穷”。
C. 《后赤壁赋》中“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的动态美,与《赤壁赋》中“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静态美,展现了赤壁景物的多姿多态。
D. 《后赤壁赋》中道士化鹤的故事与“羽化而登仙”的道教思想有关,作者借此寄寓对超凡脱俗、自由自在境界的向往。
13. 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2)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10. D
D项,应为“向西飞去”,名词活用为动词,不是名词作状语,因为后面没有动词。
11. A
此题注意赋体四六句的特征,同时注意“寂寥”是“四顾”后的感觉,不要断开;“横江”是“东来”的方式不要断开;“戛然”修饰“长鸣”不要断开。
12. C
此题C项,“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清风徐来,水波不兴”都是动静结合,选项手法分析错误。
13. (1)如果从那变动的一面看,那么天地间万事万物(时刻在变动),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停止。
(2)回转身上了船,把船撑到江心,听凭它漂到哪儿就在哪儿休息。
参考译文:
我对客人说:“你也知道那水和月的道理吗?水像这样不断流去,但它实际上不曾流去;月亮时圆时缺,但它始终没有消损和增长。如果从那变动的一面看,那么天地间万事万物(时刻在变动),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停止;从不变的一面看,万物同我们一样都是永恒的,我们又羡慕什么呢?再说那天地之间,万物各有主宰者,如果不是我应有的东西,即使是一丝一毫也不拿取。只有江上的清风,与山间的明月,耳朵听它,听到的便是声音,眼睛看它,看到的便是色彩,得到它没有人禁止,享用它没有竭尽,这是大自然的无穷宝藏,是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的。”
客人高兴地笑了,洗净酒杯再次斟酒。菜肴果品都已吃完,杯子盘子杂乱一片。大家互相枕着靠着睡在船上,不知不觉东方已经露出白色的曙光。
于是带着酒和鱼,再次在赤壁下面游览。江里的流水发出声响,两岸陡峭的崖壁高达千尺。山显得高了,月显得小了,江水退落,石头显露出来。才过了多久呀,以前的风景竟再也认不出来了!我就提起衣襟上岸,踏着险峻的山岩,拨开稠密的.野草,蹲在宛如虎豹的山石上,行走在盘曲、古老的树林中间,爬上鹘鸟建造高巢的崖壁,俯身下望水神冯夷的深宫,两位客人不能跟着我上来。我高声长啸,草木震荡;山谷回响,风起浪涌。我也感到凄凉悲伤、阴森恐怖,害怕得不能停留了。回转身上了船,把船撑到江心,听凭它漂到哪儿就在哪儿休息。
赤壁赋 第6篇
注释
既望:既,过了;望,农历十五日。“既望”指农历十六日。徐:舒缓地。兴:起,作。属:通“嘱(zhǔ),致意,此处引申为“劝酒”的意思。少焉:一会儿。白露:白茫茫的水气。横江:笼罩江面。冯虚御风:(像长出羽翼一样)驾风凌空飞行。遗世独立:遗弃尘世,独自存在。扣舷:敲打着船边,指打节拍,舷,船的两边。[18]击空明兮溯流光:船桨拍打着月光浮动的清澈的水,溯流而上。[19]渺渺兮予怀:主谓倒装。我的心思飘得很远很远。渺渺,悠远的样子。
[20]美人:此为苏轼借鉴的屈原的文体。用美人代指君主。
[21]倚歌而和(hè)之:合着节拍应和。倚:随,循 和:应和。
[22]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像是哀怨,像是思慕,像是啜泣,像是倾诉。怨:哀怨。慕:眷恋。
[23]余音:尾声。袅袅:形容声音婉转悠长。
[24]缕:细丝。
[25]舞幽壑之潜蛟:幽壑:这里指深渊。此句意谓:使深谷的蛟龙感动得起舞。
[26]泣孤舟之嫠(lí 离)妇:使孤舟上的寡妇伤心哭泣。嫠:孤居的妇女,在这里指寡妇。
[27]愀(qiǎo 巧)然:容色改变的样子。
[28]正襟危坐:整理衣襟,严肃地端坐着 危坐:端坐。
[29]何为其然也:曲调为什么会这么悲凉呢?
[30]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所引是曹操《短歌行》中的诗句。
[33]缪:通“缭”盘绕。
[34]郁乎苍苍:树木茂密,一片苍绿繁茂的样子。郁:茂盛的样子。
[37]舳舻(zhú lú 逐卢):战船前后相接。这里指战船。
[38]酾(shī)酒:斟酒。
[39]横槊(shuò):横执长矛。
[40]侣鱼虾而友麋鹿:以鱼虾为伴侣,以麋鹿为友。
[41]扁(piān)舟:小舟。
[43]寄:寓托。[45]渺沧海之一粟:渺:小。沧海:大海。此句比喻人类在天地之间极为渺小。
[46]须臾(yú):片刻,时间极短。
[47]长终:至于永远。
[48]骤:数次。
[49]托遗响于悲风:余音,指箫声。悲风:秋风。
盈虚者如彼:指月亮的圆缺。
[52]卒:最终。消长:增减。长:增长
[53]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语气副词。以:用。一瞬:一眨眼的工夫。
[54]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这。造物者:天地自然。无尽藏(zàng):佛家语。指无穷无尽的宝藏。
[55]共食:共享。苏轼手中《赤壁赋》作“共食”,明代以后多“共适”,义同
[56]更酌:再次饮酒。
赤壁赋 第7篇
一、导语设计
余秋雨先生在散文《苏东坡突围》中写道:“苏东坡成全了黄州,黄州也成全了苏东坡,这实在是一种相辅相成的有趣关系。苏东坡写于黄州的那些杰作,既宣告着黄州进入了一个新的美学等级,也宣告着苏东坡进入了一个新的人生阶段,两方面一起提升,谁也离不开谁。”一起走近苏东坡。
三、字词积累,疏通课文
1、通假字:
⑴ 举酒属客:“属”通“嘱”,这里指劝人饮酒。
⑵ 冯虚御风:“冯”通“凭”,乘。2、古今异义词:
⑴ 七月既望:古义农历每月十五。今义常用希望义。
⑵ 纵一苇之所如:古义往、到。今义常用适合、如同。
⑶ 冯虚御风:古义太空。今义常用空虚义。
⑷ 望美人兮天一方:古常用指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今义常形容人容貌漂亮。3、一词多义:
歌:
扣舷而歌之(动词,唱)
倚歌而和之(名词,歌声)
望:七月既望(名词,阴历每月十五。)
望美人兮天一方(动词,眺望。)
如:飘飘乎如遗世独立(像,动。)
纵一苇之所如(往、到、动。)
之:哀吾生之须臾(助词,主谓间不译。)
惟江上之清风(结构助词,的。)
耳得之而为声(代词,它。)
月出于东山之上(助词,不译。)
于: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介词,在。)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助词,表被动。)
4、词类活用
⑴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名作状)
⑵ 侣鱼虾而友麋鹿(意动用法)
⑶ 正襟危坐(使动用法)
⑷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使动用法)
⑸ 方其破荆州(使动用法)
⑹ 渔樵于江渚之上(名作动)
四、整体感知课文,把握思路
1、文章大致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夜游赤壁,抒发对人生的感慨。
2、全文的感情是如何变化的?
明确:月下泛舟
乐
吊古伤今
悲
阐述哲理
喜
总结:描写了月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大江饮酒赋诗的舒畅心情,通过客人的洞荒吹奏极其幽怨的声调,引起主客之间的一场问答,转移到关于人生态度问题的论辩上,写出历史人物的兴亡和现实苦闷的“悲”,阐明变与不变的道理,以求解脱,最后归于豁达乐观。表现出作者“乐──悲──乐”的感情变化。
五、解读课文,分析苏轼的人生观
1、讨论一:主客对话中的悲喜原因是什么?
明确:乐的原因:月夜秋江,具有诗情画意。
悲的原因:英雄已逝,人生短暂,理想飘渺。
喜的原因:变与不变。
六、课文总结
前后《赤壁赋》写于苏政治上失意,行动上不自由,生活贫困,心情极其苦闷的时期。在沉重的精神压力下,苏内心产生了深刻的变化,他开始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感慨世事的纷扰和虚无,他哀叹人生如梦,他渴望从那唯一不变而又与世事无关的江上清风、山间明月中,求得慰藉和超脱。在黄州的四年,他过着清苦恬淡的生活,与和尚为友,同渔樵杂处置地耕田,种桑养牛。
然而,东坡毕竟是一个胸怀旷达,政治上有抱负的人。他想从佛老思想中寻求慰藉,寄情山水,幻想出世。可是,他终究未能超脱也不甘超脱。黄州的山水勾起了他对古人的怀念,他触景生情,倾吐了自己对曾经大显身手、建功立业的历史人物崇敬、颂扬的感情,同时也流露了自己治世立业的壮志。
总之,苏轼的内心是复杂的、矛盾的。消极退隐和积极进取,疾世愤懑与逍遥山水的两重情绪,在与世无争的的思想后面,流露出不甘妥协的积极精神和鄙弃富贵、傲然独立的旷达情怀。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七、课文拓展
1、阅读苏轼作品:《念奴娇·赤壁怀古》 《后赤壁赋》
2、关于苏轼评价:
⑴ “假如将苏东坡连根须带枝蔓地拔起,我相信,整部中国文化史将因之而失重。”
《赤壁赋》教学过程描述 第8篇
1.知识与技能
(1) 体会本文的感情变化和景、情、理水乳交融的特点。
(2) 理解本文“以文为赋”的体裁特点。
2.过程和方法
(1) 熟读成诵, 品味艺术手法和语言特点。
(2) 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意识与能力。
(2) 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坎坷、笑对苦难的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1.体会景、事、情交融的艺术境界。
2.把握课文情感发展的脉络。
3.与《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比较鉴赏。
教学难点
诵读主客问答部分, 深思其中蕴含的情感与哲理。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这篇课文我们已经对字词有了一个简单的梳理。这篇课文最大的写作特点就是情景理交融, 今天我们再次走进《赤壁赋》, 体会这个写作特点。
二.文本研讨
(一) 请同学们找出写景的句子, 并大声朗读, 体会情感。
第一段:苏子泛舟赤壁之下, 上面是一轮皓月, 下面是万顷碧水, 月光如烟雾般笼罩江面, 清风徐徐吹拂, 一叶扁舟如一片苇叶, 轻浮水面, 任意左右东西。景象澄沏, 又似朦胧, 如梦境一般。作者仿佛觉得在浩荡的太空中乘风飞行, 毫无阻碍简直就要远离人世, 悠悠忽忽升入仙界里去了, 令人陶醉其中, 赏心悦目。
“一切景语皆情语”, 从这里的景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情呢?用课文中的一个字来说就是乐。
(二) 思考课文里还有哪些情?
悲情:
1. 在第二段中由于高兴而高歌, 面对如此良辰美景, 见茫茫月色江水, 触景生情, 产生美人天各一方之叹。情感也进而由“乐”转“悲”。 (思考:“美人”指代什么?)
苏轼是一个诗、词、文、书法等各方面都有杰出成就的旷世奇才。他因反对王安石变法遭到排挤, 因“乌台诗案”被贬谪到黄州当团练副使, 不得干预公务。
对苏轼来说, “美人”意味着实现“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想, 而此时, 在“天一方”的“美人”, 成了他可望而不可即的追念, 成了遥远的梦想。才华横溢的他, 正值壮年, 遭此厄运, 困守黄州的现实把苏轼所有的梦想击得粉碎, 只留下怅然的叹息。
经过吟诗与吹洞箫的描写, 使泛舟的快乐气氛向悲哀转化, 完成了两段之间的过渡。
2. 第三段眼前之景激发了联想, 由眼前之景联想到曹操当年志得意满, 这么个“一世之雄”尚且随着“大江东去”而销声匿迹, 有为者尚且如此, 更何况我们生命短暂、有志而无为者?
眼前之景引发了客之三悲由古 (一世之雄) 今 (而今安在) 历史对比生悲, 由人生短暂 (寄蜉蝣、哀吾生) 感触生悲, 由理想 (挟飞仙, 抱明月) 现实 (不可骤得) 矛盾生悲。
(三) 这篇课文最大的写作特点就是情景理交融, 那么, 哪里是阐释理的?
第四段水风月这些景物阐释哲理。
用水与月作比喻, 引发出变与不变的思考。从变的角度说, 天地宇宙也是瞬息万变的, 就如水和月亮一样, 江水日夜不停地流, 月从亏到盈不断地变化;从不变的角度, 我和万物都是永恒的。他认为作为个体的人, 生命是短促的, 但他参与了整个人类的生命活动, 而作为整个人类, 又同宇宙一样是永恒存在的。苏轼对生命的肯定和对生活的热爱, 这是借眼前的景来说理, 寓理于景。
由此, 苏轼找到了一帖精神解脱的良药:拥抱大自然。大自然是个无穷宝藏, 要使无穷的自然万物为吾生所享用, 从中得到乐趣, 从大自然中寻找精神寄托。可见他旷达的胸怀, 乐观的处世态度。
也正是这精神解脱的良药让客人“喜而笑”, 第五段最后的喜不是回到了情感的原点, 而是在原来情感基础上的一种提升, 是大彻大悟的喜悦。
(四)
再次朗读第四段, 读出慷慨激昂的感情。
(五) 总结
有名家如此点评《赤壁赋》:此赋通篇只说风月金圣叹;以江山风月作骨林云铭。
的确, 《赤壁赋》通篇以景贯穿, 全文紧扣山水风月展开, 苏子的“乐”和客的“悲”都是由眼前之景生发出的 (情由景生) , 苏子对“人生与宇宙”哲理的阐述也是以眼前之景为喻的 (理由景生) 。
眼前之景引发情思, 眼前之景触动心灵, 眼前之景激发联想, 眼前之景阐释哲理, 眼前之景预示人生。
二.比较阅读
苏轼在黄州留下了三部名篇:《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和《后赤壁赋》。高中课本有两篇:《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赤壁赋》, 作品之间有太多的相似, 同是以赤壁为题, 都写赤壁景色, 都缅怀和赤壁有关的历史人物, 然而细细品味这两篇 (首) 作品, 会发现它们同中存异。
1. 都写赤壁景, 但景色迥然不同。
《念奴娇赤壁怀古》上阕集中写景。开头一句“大江东去”写出了长江水浩浩荡荡, 场面宏大, 气势奔放。接着集中写赤壁古战场之景。先写乱石, 突兀参差, 陡峭奇拔;次写惊涛, 水势激荡, 撞击江岸;再写浪花, 由远而近, 层层叠叠, 如玉似雪, 奔涌而来。气势宏大, 境界壮阔。
《赤壁赋》写景则迥然不同。诗人泛舟江上, 正是初秋时节, 柔柔的秋风徐徐吹来大江江面, 水波不兴, 风平浪静。诗人心情闲适潇洒。赤壁江景:白茫茫的薄雾浮起在宽阔的江面上, 在皎洁的秋月照射下, 江面水天相接, 晶莹透明。《赤壁赋》所写的赤壁景写得空明柔美, 表现出了诗人怡情山水, 闲适洒脱的心境。
2. 都写有关赤壁的历史人物, 但人物成败不同。
词和赋, 不但写了赤壁景, 并且写了有关赤壁的历史人物。我们知道, 赤壁以赤壁之战而闻名, 赤壁之战战场上敌对双方的主帅是周瑜和曹操。周瑜以少胜多, 以弱胜强, 打败了不可一世的曹操, 遂成三国鼎立之势。赤壁之战, 周瑜功成名就, 英名远播;盖世英雄曹操遭到其一生中最大的失败。
词所缅怀的古人, 是赤壁之战中取得巨大胜利的周瑜。诗人通过从不同角度的描写, 写出了周瑜运筹帷幄、指挥若定的儒将风范和过人的胆识和才智。 (少年英俊、从容潇洒、儒雅、指挥若定)
胜利的英雄周瑜, 实是以古人的年轻得志建功立业衬托自己身处逆境有志难伸功业无成的失意, 为下文抒情蓄势。
赋缅怀的是被周瑜打败的曹操。诗人先写其势如破竹的攻势, “破荆州、下江陵”, 一“破”一“下”, 势不可挡;次写军队之多, 气势之大, 水军船队首尾相接千里, 军旗遮蔽了天空;再写曹操不可一世的骄态, 面对长江喝酒, 横执长矛吟诗, 这实在是一个盖世的英雄。诗人在极力渲染曹操不可战胜的赫赫声势后, 最后却来一句“而今安在哉?”来否定虚化。是啊!拥有百万雄兵, 视天下为无物的曹操, 一样“困于周郎”, 一样被“浪淘尽”, 何况是被贬谪放逐的诗人呢?故诗人生发了“哀吾生之须臾, 羡长江之无穷”的哀叹。诗人写失败英雄曹操, 是为了抒发其“宇宙无穷, 人生短暂”感慨, 由败者引发己悲, 用得恰到好处。
3. 都抒怀, 感情基调又各不相同。
词中, “人生如梦”这种虚无的佛老思想仅仅是一闪念, “一尊还酹江月”。诗人以酒祭月, 表达了对古代英雄的景仰, 更表现了自己壮心未泯, 夙志犹存, 诗人内心虽有苦闷彷徨, 但是思想还是乐观旷达、昂扬向上的。
若从不变的角度看, 看似短暂的也是永恒。山间的明月, 耳畔的清风, 都是造物主的馈赠。诗人发现了生命的价值, 凸现了生命的伟大, 因而去享受生活, 享受造物者之无尽藏。经历了人生的悲欢离合、仕途的逆境坎坷的诗人深知生命的短暂, 参透了是非荣辱, 但是并没有从万事皆空的角度去放弃和忽略生命, 而是对生命充满了眷顾和感激。诗人对永恒执着地追求, 这不是消极的颓唐。如果说《念奴娇》更多地借助黄老思想来排遣忧愁的话, 那么, 《前赤壁赋》则更多一些积极入世的色彩。
三.拓展延伸
1.苏轼这种听任自然, 力求豁达的心境是否消极?你是怎样看的?对你有何影响?你是怎样对待挫折的?
2.真有这样一场主客对话吗?真有吹洞箫的客人吗?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对《赤壁赋》的内容进行赏析, 体会了文章景、情、理完美结合的写作特点。在今后的写作中我们可以借鉴苏轼的这种手法, 而他作品中的精彩语句也可以为我们所用。
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 我们肯定会遇到很多挫折和不顺, 希望大家能学习苏轼, 努力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
板书:
赤壁赋
心情变化:乐悲乐
写作特点:情景理交融
《草书前后赤壁赋》 第9篇
祝枝山的《草书前后赤壁赋》,长达10米,是他的狂草代表作,内容书写的是大文豪苏轼的名篇《前后赤壁赋》,用笔犹如脱缰的野马,纵横驰骋:中锋聚攒之处力透纸背,笔端轻带之处细若游丝,侧锋取势之时若含兵器之利……
相传,祝枝山书写《前后赤壁赋》还有个故事呢!公元1515年,56岁的祝枝山在广东惠州府做一个小小知县,郁郁不得志。这年秋天,老友文徵明特地到惠州看望他,两人共游惠州西湖,巧的是,竟在这里的西湖遇见了苏轼的旧迹——原来,苏轼也曾被贬到此呀!两人不禁唏嘘感叹。晚上,祝枝山与老友把盏赏月,皓月当空,星辉闪烁,《赤壁赋》的瑰丽文字如海浪一般在心中澎湃,于是,他铺纸研墨,一路纵横驰骋,洋洋洒洒,狂草《前后赤壁赋》跃然纸上。
这部作品,是心境合一的妙作:遵循了绘画的构图,点画运用,灵动跳跃,虚实相生;用笔奇趣,通篇用“点”表字达意,画龙点睛;此外,作品用名贵的“金粟山纸”书写,名纸墨宝,相映成趣,因此为后世许多书法家所珍爱。
名称:草书前后赤壁赋
年代:明代
作者:祝允明
现藏:上海博物馆
苏轼赤壁赋原文 第10篇
《念奴娇赤壁怀古》上阕集中写景。开头一句“大江东去”写出了长江水浩浩荡荡,滔滔不绝,东奔大海。场面宏大,气势奔放。接着集中写赤壁古战场之景。先写乱石,突兀参差,陡峭奇拔,气势飞动,高耸入云仰视所见;次写惊涛,水势激荡,撞击江岸,声若惊雷,势若奔马俯视所睹;再写浪花,由远而近,层层叠叠,如玉似雪,奔涌而来极目远眺。作者大笔似椽,浓墨似泼,关景摹物,气势宏大,境界壮阔,飞动豪迈,雄奇壮丽,尽显豪放派的风格。为下文英雄人物周瑜的出场作了铺垫,起了极好的渲染衬托作用。
《赤壁赋》写景则迥然不同。作者在交代了夜游的时间、地点、人物、活动后即写景。诗人泛舟江上,正是初秋时节,柔柔的秋风徐徐吹来,摆弄着诗人的衣角头发,吹走恼人的暑热,大江江面,水波不兴,风平浪静。诗人信笔写来,心情闲适潇洒。在写了诗人和客人饮酒咏诗之后,诗人再写日出后的赤壁江景:白茫茫的薄雾浮起在宽阔的江面上,在皎洁的秋月照射下,江面水天相接,晶莹透明。诗人所写秋夜月下江景,反衬其澄澈无滓、洒脱无求的内心世界,《赤壁赋》所写的赤壁景写得空明柔美,反衬出了诗人怡情山水,闲适洒脱的心境。
二、都写有关赤壁的`历史人物,但人物成败不同。
这词和赋,不但写了赤壁景,并且写了有关赤壁的历史人物。我们知道,赤壁以赤壁之战而闻名,赤壁之战战场上敌对双方的主帅是周瑜和曹操。周瑜以少胜多,以弱胜强,打败了不可一世的曹操,遂成三国鼎立之势。赤壁之战,周瑜功成名就,英名远播;盖世英雄曹操遭到其一生中最大的失败。
词所缅怀的古人,是赤壁之战中取得巨大胜利的周瑜。诗人写周瑜,可谓是极尽赞美之能事。先从侧面描写,以“沉鱼落雁,闭月羞花”的美人衬英雄,英雄美人,风韵无限;次写肖像,姿态威武,英俊奋发,风采动人;最后写风度,面对强敌,谈笑自若,胸有雄兵,稳操胜券。诗人通过从不角度的描写,写出了周瑜运筹帷幄,指挥若定的儒将风范和过人的胆识和才智。诗人以浓墨重彩渲染在赤壁之战中胜利的英雄周瑜,实是以古人的年轻得志建功立业衬托自己身处逆境有志难伸功业无成的失意,为下文抒情蓄势。正如古人云“词是赤壁,心实为已发。周瑜是宾,自己是主,寓主于宾”。
赋缅怀的是被周瑜打败的曹操。诗人先写其势如破竹的攻势,“破荆州、下江陵”、一“破”一“下”,势不可挡;次写军队之多,气势之大,水军船队首尾相接千里,军旗遮蔽了天空;再写曹操不可一世的骄态,面对长江喝酒,横执长矛吟诗,这实在是一个盖世的英雄,诗人在极力渲染曹操不可战胜的赫赫声势后,最后却来一句“而今安在哉?”来否定虚化。是啊!拥有百万雄兵,视天下为无物的曹操,一样“困于周郎”,一样被“浪淘尽”,何况是被贬谪放逐的诗人呢?故诗人生发了“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哀叹。诗人写失败英雄曹操,是为了抒发其“宇宙无穷,人生短暂”感慨,由败者引发已悲,用得恰到好处。
诗人同怀赤壁的历史人物,却胜负不同,成败各异但又各得其所,各尽其妙。
三、都抒怀,感情基调又各不相同。
词中,诗人倾笔于周瑜,以浓墨重彩写出了他风流儒雅从容破敌的飒爽英姿,盛赞了他所立的赫赫战功和辉煌业绩。诗人自比古代英雄,从而引发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感喟和怅惋。诗人半生颠簸,命运坎坷;先是不支持变法,不被宋神宗重用;后因写诗讽刺新法,被捕入狱;旋即又遭贬谪。诚及“报国欲死无战场”。故诗人“早生华发”,而“人生如梦”,一声长长的喟叹,即可见其深深的痛惋和颓唐。但是,诗人毕竟性格旷达乐观,“奋历有当世志”,尽管身处逆境,岁月蹉跎,有志难伸,“人生如梦”这种虚无的佛老思想仅仅是一闪念,“一尊还酹江月”。诗人以酒祭月,表达了对古代英雄的景仰,更表现了自己壮心未泯,夙志犹存,诗人内心虽有苦闷傍徨,但是思想还是乐观旷达、昂扬向上的,所以该词词风气势磅礴,雄壮豪放。清代文人评苏轼词曰:“自有横槊气概,固是英雄本色。”该词可算代表作。
赋中,苏轼充分利用赋重铺排的特点,思想感情发展过程一波三折。诗人月夜泛舟赤壁,欣赏明月秋水,心情恬淡闲适,怡然自得;但因听萧声,怀古人,羡水月而悲;最后诗人通过一番哲学思辩,摆脱“哀吾生之须臾”的烦恼。思想得到升华,由悲而喜,开怀畅饮。赋亦写作者被贬谪放逐,壮志难酬的苦闷及旷达乐观的思想,但和词相比,它没有词的雄壮豪放,而是显得深沉蕴藉。
不管是词和赋,诗人都写了他被贬后有志难伸的苦闷,但最终都得以解脱,这也充分体现了苏轼“外儒内道”的思想。
对于两篇(首)具有相同背景,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写的作品,若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合起来学,注意比较其异同,我们将学得更深更透,对我们的学习将大有裨益。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苏轼 前赤壁赋译文
2.赤壁赋我眼中的苏轼200
3.《赤壁赋》读后感(3篇)
4.《赤壁赋》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全梳理
5.前后《赤壁赋》比较赏析
6.苏轼的前后《赤壁赋》
7.北宋苏轼《赤壁赋》字词整理及练习
8.高一语文《赤壁赋》知识点解读
9.《后赤壁赋》全文及翻译
《赤壁赋》课件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