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创设教学情境 提高英语课堂效益

来源:文库作者:开心麻花2025-11-191

创设教学情境 提高英语课堂效益(精选10篇)

创设教学情境 提高英语课堂效益 第1篇

创设教学情境 提高英语课堂效益

胜利小学--------李燕

《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英语教学的特点之一,“要使学生尽可能多地从不同渠道,以不同形式接触和学习英语,亲身感受和直接体验语言运用”。如今我们已经进入数学化住处时代,在探索具体学科素质教育的实施中,计算机辅助教学已由开始时的在优质课、示范课上的“表演”,正式向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迈进,尤其是英语课堂教学。作为一名小学英语教师,我是运用信息技术的拥护者和实践者,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数学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的优势,丰富教学形式,优化教学过程,在此,我已充分感受到“技术的魅力”。

一、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儿童的学习兴趣对鼓舞和巩固他们的学习动机,激发学习的积极性起决定作用,一旦激发了儿童的学习兴趣,就能唤起他们的探索精神、求知俗望。儿童活泼好动,好奇心强,易于接受新事物。幽雅动听的音乐,鲜艳夺目的色彩,五彩斑斓的图画,都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方语兴趣。信息技术正好可以提供这种生动、形象、直观、感染力、渗透力极强的信息。例如:在每单元安排的Let’s talk部分,如若用生动、活泼的画面展示出示,既使学生更好的感受语感,又能促进学生口语交流的积极性,使其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获取知识。

二、模拟语言环境,有效突破重、难点。

紧紧抓住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是课堂教学中的最基本要求。教学中,当遇到教师不易讲清和学生不易掌握的重点、难点内容时,可以运用计算机设计与生活相贴近的语言环境,使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感知语言,理解语言,有效地掌握学习内容。

例如:在教“what time is it?”。时,我设计了一段动画,一只狗和一只猫,狗问猫“what time is it?”猫看着钟表回答时间“it’s……”,学生看完,马上就能明白意思,并敢模仿。

三、灵活设计,优化单词教学。

对于英语刚入门的小学生来说,最大的困难在于对单词的发音及其拼写的掌握。个别学生因记不住单词,致使学习成绩下降,最终产生厌学、弃学的心理。由此看来,词汇教学是学好英语的关键。教单词时,利用多媒体显示,色彩、动画、声音牢牢地抓住孩子的心。例如:在教学时,设臵读音,让学生模仿、跟读。紧跟着出现数字动画,帮助学生记忆。

遗忘的规律告诉我们语言必须反复记忆、运用。复习单词时,为了避免“猪油炒冷饭”,我设计了储蓄罐的环节,多媒体显示单词内容,学生说出单词,及时巩固。

四、仿真语境,展现口语交际的平台。

现代英语教学最明显的特点之一就是高度的实践性,这是由语言是交流工具之一的社会功能所决定的。英语对中国学生来说,有相当难度,其主要原因是缺乏良好的语言环境、缺乏英语原材料等。农村学生尤是。为了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就要给学生提供能进行言语实践活动的自然情景和教学情景。传统的教学无法营造一种真实的语言环境,但多媒体能提供声音、画面、人物、情景、光、电,使学生臵身于语言环境之中,产生一种需要运用英语的激情,学生由被动地接受信息转化为积极参与语言交流,从而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为学生的口语交际提供了展示平台。

例如:在教“Is this your skirt?”时,我让穿着明显服饰的学生表演,就地取材式的教学。“Is this your jacket ?”“Is this your dress?”同学间互相交流回答“Yes or No”,学生急欲表现,效果极佳,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动性,大胆地进行了口语交流。

信息技术教学给英语课堂教学改革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把传统的注重认识、灌输、封闭的英语课堂教学模式转变为在课堂上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四种能力并举的教学模式。在现代英语课堂上大容量、高密度、快频率的课堂教学使得学生在听、说、读、写四方面的综合训练得到加强,学生英语交际能力得到培养,学生主体性得到更大发挥。学生在积极参与、口脑并用的过程中更能主动求发展,体现个人魅力。然而现在有些教师过于依赖“信息技术”,不懂合理运用,导使课堂教学流于形式。更谈不上真正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为此,我浅谈一些在合理运用信息技术上应注意的方面。

一、教师在课堂上不应发挥主导作用。

多媒体辅助教学虽有不少的优点,但在英语课堂上,教师所具有的人性作用是计算机的功能所不可取代的。“人与人之间的自然语言是最具亲和力,最灵活的语言,师生之间课堂上互动性的交流应该是最有效的教和学的途径。”例如:英语课堂上开始时的“Free talk”、值日生的“Daily report”或师生的品头交流,是培养学生听说能力的好方式,它是计算机所不可替代的。如一味地追求多媒体教学课件在课堂上的展示,那么就会把本应由教师讲述的内容容变多媒体演示:把师生之间在特定的情境中富有情感的交流变为通过网络的信息交互;把学生和教师、学生和学生之间亲切的品交交流变成冷冰冰的人机对话。因而,我们就必须清楚地认识,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语言学科,必须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大量的用英语进行的交流,才能培养学生英语交际能力。计算机多媒体仅仅是辅助教师教学的工具中的一种,尽管是最先进的现代化教学工具,也只能起到为教学服务的作用,它不可能完全替代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活动。也就是说,我们可以没有计算机多媒体,但不可没有教师。媒体总处在被支配的地位,它是教师教学活动的辅助设施,而不能反客为主;我们为了教学而使用它,而非为了使用它而教学,是否使用计算机多媒体,应取决于英语课堂教学的需要。在教学中,教师应使学生明确听或看的目的,使他们有心理准备,调节他们的注意力,并在注意及时的反馈矫正,以恰到好处地发挥教师自身的主导作用和媒体的辅助作用。

二、信息技术资源在课堂上的选用应适量 有些教师为了体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在一堂课中尽可能多地使用计算机多媒体。甚至误认为,多媒体用得越多,学生参与率就越高,所教授的语言材料越易于让学生掌握,效率就越高。比如:有些教师用英语课堂上常用的五步教学法,于是他在revision环节上用,在presentation环节上也用,practice , drill和consolidation等环节都在用;一会儿用power point展现这个片段,一会儿用flash来呈现那个片段,跑上跑下,不断切换,忙得不亦乐乎。从表面上看,学生的兴趣很浓,但实际上变 成了 老师搞“杂耍”,学生看热闹。事实上,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的无意注意过多,教学信息在传递过程中的干扰过大,学生对语言素材的获取量相当有限,导致学生在有限的课堂上缺少语言训练的时机,即使有所训练,也很不足。其实我们教师还是应该充分利用无意注意的规律与积极因素,由此起学生无意注意到维持他们的有意注意,进而转化为从事学习和创造不行骄兵必败必需的“有意后注意”。所以,在引入或呈现(presentation)这几个环节我们可以多用些,在其它环节少用一些。但是不论在哪个环节使用多媒体,教师都应抱定一个目标,那就是我们之所以要使用多媒体,是为了挖掘教材中的情景语言点,是为了“活化教材”,创造真实的情境,使学生会用英语思考、用英语表达。

三、合理选用媒体、课件 在英语课堂教学,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中所起的作用是许多传统的教学媒体不可替代的。但这并不等于说,计算机多媒体可替代其它一切教学媒体。只有结合使用,才能取长补短,发挥最大的教学效益。

1、避免只重多媒体而忽视常规教学媒体和手段

确实,一些教师在初尝使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甜头后,便唯其命而是从,丧失了自己多年来形成的鲜明的教学风格,却不知计算机多媒体固然有其它媒体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但其它媒体和教学手段的许多特色功能是它无法完全取代的,如实物、简笔画等在课堂教学中的功能不可忽视。所以,教师不应一味赶潮流,而应根据教学需要选择合适的媒体和手段,合理地使用多媒体与常规媒体和手段,发挥其各自的长处。根据学生实际、教学内容实际,恰当地选用媒体形式是我们不变的原则。

2、避免把投影展幕当成黑板

有些英语教师认为,有了大屏莫投影,黑板可以从教室中消失了,板书都可以省了。他们把投影屏幕当作黑板,备课时将全部的操练材料、问题和答案及图片都输入计算机,课堂上点击鼠标,通过大屏幕一一显示。我们知识,在英语课堂上,教师应随时根据教学进展需要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进行操练,从而达到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目的。而且,优秀的板书不仅精练,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提出的疑问随时调整、修改板书内容。如果用投影屏幕完全替代黑板,就会影响学生视觉感知的一贯性,使学生对整课教材重点、难点的把握受到影响;也因屏幕上内容稍纵即逝,影响了学生记课堂笔记。而实验证明,课上记笔记的学生回想当时讲过的内容的概率是不做笔记的七倍。所以完全用屏幕代替黑板,就会影响计算机多媒体在帮助我们解决教学疑难问题方面优势的发挥。

总而言之,在英语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为我们的英语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了契机,注入卫活力。使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系统,能把英语学习的情景设计得生动活泼,富有创意,能将学生臵身于一定的语言环境中,让学生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去领悟语言,操练语言,运用语言。图、文、声、像并茂,形式活泼,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各种感官受到刺激,更有利于他们语言能力的提高。

同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从而引导学生进行量多而质优的听、说、读、写综合训练,使学生在有限的课堂上获得英语基础知识的同时,语言基本技能得到训练,直接用英语思考和表达的能力得到培养,并为实现用英语进行交际打下坚实的基础。反之,则不但违背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系统到英语课堂教学中来的真正目的,而且违背了英语教学的规律,影响学生学英语的基础阶段。

创设教学情境 提高英语课堂效益 第2篇

----听《我的母亲》后的反思

耿庄中学张伟玉

10月11日,到新开街学校听了张伟老师和孙志琴老师同课异构的《我的母亲》一课,课后教研的主题是“如何通过创设情境提高课堂效率”,两位老师在课前,课中设置了不同的情境,提高了课堂效率,我通过听课教研有很大的收获。

情境的创设有听觉上的,听觉上的情境可以是教师的语言情境,也可以是歌词,朗诵词等。教师用语言创设情境是需要教师有表达的基本功的。情境的创设还有视觉上的,如实物、多媒体等。这些情境的创设可以通过刺激学生的听觉、视觉,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进而理解课文内容,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创设教学情境 提高英语课堂效益 第3篇

一、情境教学的优点

情境教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 创设一定的语言情境, 或借助一些直观的教具, 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观能动性。

1.真实易懂。因为创设的情境接近学生的生活, 提供的是和现实生活类似或真实的情境, 所以能调动学生全部感受力和生活中得来的经验, 用英语探讨和发现问题, 在不借助母语的情况下, 也能明白特定情境下老师说的英语, 从而提高无意识运用英语的能力。

2.形象生动。情境教学能变无形的文字为有形的, 感受到英语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诱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学习英语的激情。例如:教学中, 可用肢体语言展示26个字母的书写。

3.富有实效。 使用情境教学法, 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对所学知识印象深刻, 过目不忘。

二、情景操练, 培养英语思维

1.贴近学生思维, 进行实物对话。

初中学生词汇有限, 教师在运用实物对话时, 要注意使用一些常见的词汇, 尽可能运用已学句式中较简单而又明了的句子, 使学生听到的和要说的英语有强烈的真实感。如教师可指着英语课本问:“What’s this?”学生回答:“It’s a book.”“It’san English book.”有时教师还可把实物演变成为一些简单的有效形式, 加深学生的印象。

2.注意身体语言的运用, 进行动作对话。

动作对话的根本作用在于对动词的理解运用。通过动作对话掌握动词的用法与时态运用的同时, 还可以在情景中增加新的词汇。例如:教授open/close the door, jump over the chair, climb through the window, walk around the desk等短语时, 老师边说边示范动作, 有利于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深刻印象, 然后要求学生做出同样的动作, 说出名称, 可以一个、两个、一组甚至全班同学参加。这样一来, 学生都跃跃欲试, 积极性很高, 既训练了听说能力, 又训练了表演能力。

3.角色表演, 进行图像对话。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每一单元的插图创设情境。上课时, 请学生进行角色表演, 描述图中情景。由于学生进入角色、表演角色, 课文中的角色就变成学生自己或集体中的同学, 这样就激发了他们对课本语言知识的兴趣, 使其不由自主地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教师要注意课堂教学中任务的设计应当由易到难、层层深入, 使教学阶梯式层层递进, 形成一个有机的任务链。

4.游戏交流, 强化所学。

这是教学过程的高潮, 教师要求学生把已掌握的语言技能尽可能自然地运用于语言交际活动中。例如:我在教授Howmuch is it?How many...?这个句型时, 让学生把教室后面布置成临时的shops, 让学生扮演各种角色进行购物表演, 无形中让学生在情境中熟悉了句型、语法, 既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又培养了学生热爱生活的态度。

在英语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 既能活跃课堂气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锻炼学生的语言能力, 又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使学生置身于英语世界, 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积极学习,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通过语言信息输入, 产生语言内化, 做到学以致用, 从而为进一步学习英语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情境教学形式的探究

对于教学情境, 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多种分类, 根据创设情境的目的, 可以分为问题情境、合作情境和练习情境, 等等。在近几年的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 我通常采用以下几种创设情境教学的方式。

1.以多媒体创设情境。

多媒体的优势表现为:通过丰富的视频、图像、声音等素材, 使一些抽象难懂的知识理论变得直观而形象,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了学习效率, 同时增大了课堂容量, 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2.以音乐创设情境。

音乐中优美的旋律、跳动的音符、轻快的节奏, 都会撞击、触动学生的心灵, 随着音乐波动变化, 会产生不同的情绪反应。课堂教学中合理地播放一些音乐, 可以感染每一位学生的情绪, 加深他们对本节课的感受和理解, 以及为学生的学习创造良好的氛围。

3.以问题创设情境。

在课堂教学中提出问题、设置悬念, 是为了在学习内容和学习者的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 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不协调—思考—发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促使学生展开想象、积极思考、主动解决问题。

4.以演示创设情境。

培养学生的英语技能是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 教育改革后, 虽然理念发生了变化, 但基本技能的培养仍然受到重视。培养学生技能的最好方式就是演示, 它以最直观的方式, 把抽象的过程展示给学生, 学生易懂、易学。

创设问题情境 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第4篇

课堂是实施教学的主阵地。面对传统教学的“满堂灌”、“填鸭式”现象,新课程教学目标的三维设计,强调“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课堂教学不仅要关心知识的量,更要关心学生通过什么途径和方法获得知识和获得什么样的知识。以问题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是促进学生学习最有力的手段之一,如果教师对提问的类型、方法、技能、态度、梯度等方面缺乏良好的设计和把握,就难以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能很好地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因此如何设计教学提问,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就成为很多教师关注的焦点。本文通过自己多年的数学教学经验,粗浅谈谈自己的认识,以作引玉之砖。

一、创设“问题”温床,营造良好环境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线,是学生的内驱力,是探索的源头。心理学研究表明:思维通常是与问题联系在一起的,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是思维的起点。因此,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回答问题的能力,对于挖掘学生内在潜能和提高教学质量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同时,新课程也指出:教师应了解和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心里特征,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那么如何创设这一良好环境?首先,要营造民主的课堂气氛,教师应转变角色,由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知心朋友、指导者、合作者,应实施民主化教学。其次,必须打破“教师权威”,敢于打破传统,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问题,标新立异,让学生明白认识是随着实践不断发展的。第三,要营造心里安全机制。教师要及时调整自己,改变自己的角色,从“权威者”到“参与者”,放下身份,,与学生平等相处,改变学生过去“不敢思、不敢想、不敢问、不敢说”的状况,营造一个“感思、感想、敢问、敢说”的安全氛围。第四,教师还要做一个合格的倾听者。教师的认真倾听可以通过表情、态度呈现给学生,尊重学生,给学生以信心。而教师任何一个否定的表示都会给学生一个极大的打击,伤害他们的自尊,挫伤他们的积极性。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给学生创设一个平等、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学生才能大胆质疑、提问、探究。第五,教师的眼神是开启学生心灵的钥匙。教师能否上好一节课,关键之一是看这一节课能不能统领全班的每一个学生。教师在课堂上面带笑容,态度和蔼,目光炯炯有神,就像一束手电光线,具有扩散性,时不时地“扫描”班里的每一个学生,用眼神鼓励学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精神振作,信心百倍,积极投入到观察和思考问题之中。

二、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教师的设疑必须具有思维价值,教学设计巧妙得法,提出问题干脆明晰,要求学生所回答的问题有时限性,能让学生保持一种紧张而有序的思维状态,能够促进教与学之间的互动。在此基础上通过“温故知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的教学过程,梯度深入,发展思维,激发创造力。在学习“扇形、锥形面积计算”的教学中,首先复习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其次提问弧长公式的推算方法。前一个问题比较简单,可以提问个别差生,让他获得成功的喜悦,积极的投入到学习的思维活动中去,而后一个问题可以让优生回答,引导启发其他学生的思维。继而让学生探索扇形面积的推算方法。对于这个问题先分小组讨论,再叫各个小组成员回答,他们在弧长公式推导的启迪下,均能正确地推导出扇形的面积计算公式(S扇形面积=nπR2/360)。这时让学生拿出课前用纸制作好的锥形体模型,拆开观察,这时课堂活跃了,差生、优生都争先恐后抢着回答问题:“锥形的面积实际就是扇形的面积+底面圆的面积,而扇形的弧长就是锥形底面圆的周长。”学生自己解决了新问题,得出了结论。这样通过教师巧妙的启发诱导提问,依靠学生前面所学的知识为爬梯,层层递进,比较顺利地解决了本节课所要学习的两个重点知识点。同时,设置问题要因人而异,具有一定的梯度,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和认知水平的差异由浅到深、由感性到理性的发展规律,来编制难度不同的问题,提问知识水平不同的学生。这种梯度是多元的,它可以是不同问题的难易梯度,可以是同一问题的难易梯度,也可以是同一问题对不同学生的回答梯度。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因人而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三、注重“问题”培养,“发展性”的评价学生

新课标指出:课程评价要由终结性评价转向发展性评价。所谓发展性评价是指教师在评价学生的时候,不仅以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或成绩的好坏来评价,而且还要对学生的思维水平、探究能力、情感态度等学习目标进行综合性评价,不能给学生贴上“优、中、下”等不同的标签。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矣。”所以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促进每一个学生潜能、个性、创造力的发挥,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新课程还注重过程的评价,因此教师针对开放性的问题,一定要坚持答案的多元性,对学生不同的答案,特别是标新立异,尽量使用鼓励性的评语,即使学生答案不正确,也可以就它的过程如回答问题的勇气、声音的洪亮等做出鼓励,慎用终结性鉴定和判断性结论,不刺伤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使其看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自我克服,开放性的发展。

四、培养“问题”延伸,达到问题共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这句话在实施新课改时有关专家就提出了,的确如此。如果教师一节课“填鸭式”“满堂灌”滔滔不绝地讲解,学生机械地听,被动接受,这样就不能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提出问题。所以,教师在培养学生课堂注意听讲,注意思考之外,还要使学生跟上课堂教学的思维,通过教师的教学导入,层层梯度设疑提问,学生对教师后面所教的内容,或者是即将要提出的问题,能跟上思维,提前心知肚明,知道老师要写什么、要说什么、要问什么,达到问题共鸣。这样学生就沿着所提出的问题为导向,依靠所学过的知识为爬梯,层层递进,梯度深入,较为轻松地完成新知识的学习目标。

五、利用多媒体教学来化解抽象问题为直观问题。

创设情境提高实效课堂教学 第5篇

品德课是一门通过教育,使学生养成道德观念、形成道德行为的道德教育学科。教师如果只是凭借课本进行枯燥无味的说教,那么品德教学无法真正触及学生的真实内心,不能真正从他们的心灵深处产生触动和影响,培养的学生就会只具有道德认识,而不一定具有道德行为。现代教育理论指出,伴随着丰富情感活动的内心体验是形成道德认识并转化为道德行为的基础。因此,在品德课教学中,借助必要的教学手段,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使传授的方式趣味化;使学生的认识与情感结合,使思维与形象统一;变灌输为感悟,变说教为体验,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道德需要,有利于学生主体意识的形成、独立人格的塑造、潜能和创造性的开发,从而促使学生知、情、意、行的全面、和谐发展。

如何创设适宜情境,真正提高课堂实效,在近几年的教学中我做了如下探索:

一、通过故事创设情境 教师利用优美、动听的语言描述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对学生的认知活动有着指导作用,并且带有情感色彩的语言,不但能拨动学生的心弦,同时能给学生一种美的享受,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之中。如在讲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同在蓝天下”第二课《放飞和平鸽》时,教师用带有情感的语言向学生讲述“和平鸽的故事”,和平鸽是如何成为和平的象征等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作为创设情境,以自己的“多情”来感染和打动学生,点燃学生思想和情感的火种,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利用图片创设情境

精彩的有说服力的图片能直接刺激学生的视觉,充分调动学生最直观的享受,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如在讲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我爱祖国山河水”第二课《江山如此多娇》一课时,我在创设情境时引用了一组图片:黑山谷、石林、九锅箐、铜鼓滩等清晰度高的图片,立刻就把学生带入风景绮丽的大自然中,他们就会情不自禁地跟着老师一起体会、一起探究。

三、利用经验创设情境

对于一些学习内容,多数学生已有一定的学习经验。如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你我同行”第一课《男生和女生》,我在上课伊始,直接出示一个表格,让学生把自己认为最具代表性的男生和女生的兴趣爱好、性格特征、行为举止等描述一下。学生填表后,我又不失时机地提出:“通过上面的交流,你能发现什么?常用来描述男生的话有哪些?常用来描述女生的话又有哪些?有哪些话既可以用在男生身上,又可以用在女生身上?”在这样的情境下,学生探究的积极性立刻被调动起来。通过对比,学生发现男生和女生既有差异,又有很多共同点。从而让男生和女生能够学会在与异性交往中,去发现对方的闪光点,提高审美能力。

四、利用资源创设情境

创设情境时结合学生身边的资源,如课内外的一些活动,并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联系,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从而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增强他们的认知能力,创设一个贴近学生的情境。如在讲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走向文明”第一课《社会文明大家谈》一课时,结合我们身边的人和事,如扔一张废纸、吐一口痰、说一句脏话等一些看起来不起眼的小事,请学生自己分析、点评。同时再启发他们思考:假如你是环卫工人,你会怎么办?假如你是外商,到中国洽谈、投资,你还会选择中国吗?假如……对这些问题,学生就会产生浓厚的兴趣,积极主动地探讨研究。这样,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又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五、利用历史创设情境

在讲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追根溯源”第四课《汉字和书的故事》一课时,向学生提出一个这样的问题:“你们知道古人都是用什么记事的吗?”一下子就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过来,心存疑惑的学生不解品德老师为什么问了这么一个与本课毫不相干的问题,紧接着我又问:“你们听说过仓颉吗?他与我们的汉字有什么联系?他生活的那个年代怎样?然后从汉字的背景引入,一切都那么顺理成章、自然,通过这些相关文化情境的介绍,学生就会形成自主探究的心理愿望和乐于学习的信心。

品德与社会课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不管采用哪种形式去创设情境,都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教学实际,都要紧扣教学目标。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思品教师也要审时度势,想方设法去创设情境,让学生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而,提高思想觉悟,提高课堂效率。

题目:《创设情境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探究》

学校:砚石台小学

姓名:赵琼英

电话:

创设教学情境 提高英语课堂效益 第6篇

【摘要】高中数学新课程要求教师通过各种不同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发展他们的创新意识。本文着重从问题情境教学,论述问题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现实意义,探讨创设问题情境的常见策略及应遵循的原则。

【关键词】新课程 问题情境 合作探究

一、问题的提出

所谓的“数学问题情境”是指一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激发学生问题意识为价值取向的刺激性的数据材料和背景信息。《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要改善教与学的方式,教师要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主动地学习,自主发现数学的规律和问题解决的途径,使他们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由于高中学生具有一定的理解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教师可以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以便于展开探究、讨论、理解等教学活动,促使学生在问题情境中进行科学严谨的探索,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问题情境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

2.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要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就应当把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作为导向,使数学学习活动成为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心理学家认为:兴趣是一个人为了探索知识和认识事物的意识倾向,学生在学习中带有兴趣,才能表现出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在数学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平铺直叙地讲解,一般是不会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如果教师能够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创设趣味性、探究性的问题情境进行教学,常常能诱发学生的好奇心、注意力和求知欲,培育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让学生主动地学习,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情境中,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

2.2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教学活动不是一种“授予—吸收”的简单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授予者,这就要求教师创设合适的教学问题情境,切实为学生养成合作意识与发展能力搭建平台,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新知识,在“探究”中主动建构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合作探究能力。通过问题情境,切实让学生感到合作是一种学习的需要,探究学习是获取新知的有效途径,逐渐养成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

2.3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所谓问题意识,指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提出问题、质疑问题、变换问题和发展问题的一种思维习惯或心理状态。新课标把“是否具有问题意识,是否善于

发现和提出问题”作为评价学生能力的重要标准。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思维活动是从问题开始的,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数学是一门思维的科学,在学生的思维活动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是学生思维活动的重要方面,所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造就富有创新精神的数学人才,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创设问题情境就是要将学生置于问题研究的气氛中,使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以此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2.4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我们数学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创新思维是人脑运用与众不同的本质和规律,找出事物之间的新联系,形成新结论,是对求知事物进行有创见的思索过程。教师教学中,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参与意识,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可以引导学生提出具有挑战争性的新问题,为创新作铺垫,逐渐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创设问题情境的原则

问题情境教学是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与创新思维能力的十分有效的教学方法,要成功地实施问题情境教学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把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作为出发点,笔者认为创设问题情境应该遵循下面四个原则。

3.1针对性

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一定要紧扣课题,不要故弄玄虚,离题太远,要能揭示数学概念或规律,要直接有利于当堂所研究的课题的解决,要有利于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体现出问题情境的典型性。

3.2适度性

问题情境的设计,要从实际出发,考虑到大多数学生的认知水平,应面向全体学生,切忌专为少数人设置。既要考虑教学内容又要考虑学生的差异,注意向学生提示设问的角度和方法,要让每位学生从教师的情境设计教学中得到发展。

3.3启发性

问题并不在多少,而在于是否具有启发性,是否能够触及问题的本质,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首先要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和空间,必要时可作适当的启发引导,教师的启发要遵循学生思维的规律,不可强制学生按照教师提出的方法和途径去思考问题。

3.4互动性

教师设计的问题情境,要能让学生不断提出新的数学问题,提出带有研究价值的新问题,让学生不断建构新知识,保持思维的持续性,真正做到让学生一直参与课堂,而不是等待问题的出现。

四、创设问题情境的策略和案例

4.1利用趣味游戏,创设问题情境

案例1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

我们今天来玩个猜数字游戏,我手中这支钢笔的价格标签是10~30元中的某个整数,你们来猜它的准确价格,我将对你们的答案做“偏高”、“偏低”或者“正确”的提示,谁能既准确又迅速回答出这支钢笔的价格呢?

评注:利用生活中的趣味游戏创设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让学生主动地学习,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情境中,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

4.2利用典故,创设问题情境

案例2等比数列的前n项的和

国际象棋起源于古代印度,相传国王要奖赏国际象棋的发明者,问他要什么。发明者说:“请在棋盘的第1格子里放上1颗麦粒,第2格子里放上2颗麦粒,第3格子里放上4颗麦粒,依次类推,每个格子里放的麦粒数都是前一个格子里放的麦粒数的2倍,直到第64个格子。”国王欣然同意,国王是否能实现他的诺言呢?

评注:此案例利用典故发问,引起学生的好奇心,驱动学生积极思考,产生探究的欲望,学生兴趣十分浓厚,很快就进入了主动学习的状态。

4.3利用认知冲突,创设问题情境

案例3复数的概念 已知a111,求a22的值 aa

112(a)21 aa2学生很快算出a2

为什么两个正数之和为负数呢?

评注:通过学生的认识冲突,创设质疑情境,促使学生进一步思考问题,开拓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

4.4联系实际生活,创设问题情境

案例4均值不等式

某商场在节前进行商品降价酬宾销售活动,拟分两次降价,有三种方案:甲方案时第一次打p折销售,第二次打q折销售;乙方案是第一次打q折销售,第二次打p折销售;丙方案时两次都打pq折销售,请问:哪一种方案降价较多? 2

评注:此案例的问题情境贴近生活,给学生创设了一个观察、联想、抽象、概括、数学化的过程,在这样的实际问题情境下,学生一定会想学,乐学,主动学。

五、小结

教学实践证明,问题情境教学是提高课堂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灵活处理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精心创设各种教学问题情境,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

性,促使学生以探索者的身份去发现问题,总结规律,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又使课堂教学丰富多彩,生动活泼。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冯斌,高中数学教学设计实例。宁波:宁波出版社,20063、林光来,新课引入中问题情境的创设。数学教学通讯,2006(4)

4、应之宁,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及案例分析。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6(1-2)

创设教学情境 提高英语课堂效益 第7篇

创设实效课堂情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延安富县城关小学

刘军建

【内容提要】数学课教学情境的创设必须讲究实效。作为教师要尽量为学生设计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课堂情境,提供全面、清晰的相关信息,引导学生在教师创设的课堂教学情境中,自己开动脑筋学习,掌握数学知识。

【关键词】创设 实效

情境 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和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数学教学要求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利于教学的实效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生学好数学的愿望。那么如何来创设具有实效的课堂情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结合自己的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创设数学课堂教学情境,为教师教学服务,为学生学习服务,要具有实效性。

创设课堂情境是为了优化数学教学课堂。因此,教师创设课堂教学情境时,一定要先想想整个活动是不是为教师教学服务,为学生学习服务,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服务的,还是仅仅为了追求课堂热闹的气氛,教学形式的多样化、趣味化。课堂情境的实效性体现在明确的目的性,参与的全面性,效率提高等方面。

二、创设数学课堂教学情境,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有趣味性。

对小学生来说,创设能激发学生兴趣的课堂情境,从课堂情境中引出问题尤为重要。低年级学生对故事、童话、自己熟悉的经历非常感兴趣,在教学中,如果把数学知识编成故事或融入学生亲身经历的场景中,通常能引起学生的共鸣。

《认识分数》(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分蛋糕的视频片段。那么,从这个视频中,你发现了什么?情节是这样的:青青将蛋糕平均分成4份,却发现一共有8个小朋友,灵机一动,从中间横着切一刀,便将蛋糕平均分成了8份。正在这时,第9个小朋友出现了。怎么办呢?冬冬又将自己的那一块一分为二,将1份送给了他。生:看到第一幅画面,我联想到了分数。

师:瞧,把蛋糕平均分成4份,每份就是蛋糕的几分之几? 生:四分之一。

生:我还联想到了,我是从第二幅画面联想到的,你看,把一块蛋糕平均分成8份,每份就是这块蛋糕的八分之一。

生:看了第三幅画面,我还联想到了,又来了第9个小朋友,他分了这块蛋糕的九分之一。

生:(立即招来好多个同学的反对)不对,不是。

师:看到第九个孩子,联想到的确很自然。不过为什么第9个孩子分到的蛋糕不能用表示呢?

生:因为蛋糕没有平均分成9份,我觉得可以想到。师:说说你的想法。

生:如果青青最后真的把自己手中的那一块平均分成2份,那么,每人应该分得二分之一。

师:不过,这里的是整块蛋糕的吗?

生:不是,是平均分成8份以后,每一份的。„„

视频中生动的画面是学生经常见到的,教师将视频引入数学课堂真实而自然,学生在宽松和自由的气氛中学习知识、理解知识,有效地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更好地引导学生体会分数的意义。

三、创设数学课堂教学情境,务必要求生活化,真实性。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情境创设中,强调创设尽可能实在的真实课堂情境,因为真实的情境接近学生的生活体验。任务的真实性使学生能了解自己所要解决的问题,有主人翁感。任务本身的真实性也容易启发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所以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并有可能实现的情境至关重要。同时情境的多样性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并且可以在可能完成的任务中表达自己的知识,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例如在《厘米与米》的单元教学时,为了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并完善知识的建构,我呈现了这样的一个生活情境:教室的黑板到底有多长?围绕这个问题情境,学生通过交流讨论得到了许多方法:与一米相比,看看是几个一米,与自己相比,是自己的几倍。用直尺量、用步子进行测量„„然后教师再组织学生讨论,选择可行的方案,进行实地测量,解决了情境所提供的问题。而这问题解决的过程也正是知识建构实在的真实课堂情境。生活到处都有数学,把问题情境生活化,就是把问题情境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亲自体验问题情境中的问题,增加学生的直接经验,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问题情境中的数学问题,而且有利于学生体验到生活中的数学是无处不在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创设数学课堂教学情境,要有探究性。

生活中,处处都充满探究,只有探究,才会有发现,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是探究的过程,教师要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让学生凭借已有的知识经验去主动探究发现。这样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和兴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复习片段

当师生已完成两位数除法的基本内容整理复习后,出示()÷12=()

师:刚才我们已经复习了两位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和思考方法。那么对于()÷12=()这道除法是两位数的除法你有办法解决下列的几个问题吗?

(1)要使商的中间出现0,你能想出被除数吗?比一比,哪个同学能最快想出来?

(2)你是怎样思考的?(先想商,再用除数乘商求出被除数)(3)这样的商和被除数有多少个?(4)有没有最大的被除数?为什么?

(5)有没有最小的被除数?是多少?你是怎么想的?(6)要使商的末尾出现0,你能很快想出被除数吗?如果有很多,有没有一个最大和最小的?

作为数学课堂情境的活动,应该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和创造动机。在本案例中出现的情境只有除法算式中的一个除数,让学生联想被除数、除数与商之间的关系,通过自己的联想、思考与尝试去解决问题。这样,把学生置身于新的问题情境之中,创造性地运用旧知,更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

五、创设数学课堂教学情境,要具有适度性。

创设数学课堂教学情境,不能太多,一节课如果创设了好多的课堂情境,学生们就会走马观花,像听故事、看戏一样,只关注情境活

动的本身,忽略了学习的内容,把一节数学课当成了故事课,效果会大打折扣的。我们创设课堂情境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让学生较为主动地投入到探究新知的学习中去,所以,我认为创设情境一定要适度,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来考虑,来设计教学过程。

创设教学情境提高教学效益 第8篇

高效的课堂教学是我们一线教育工作者的不懈追求,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重在提高教师“教”的行为的有效性.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每个具体行为都应精心思考,精巧设计,精确板书.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情境教学是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帮助学生建立一个有利于学习的心理和认知环境,让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中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有效地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研究数学.因此,教师要创设以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学生感兴趣的情境,让学生获得情感体验,感受数学魅力.

下面谈谈笔者在数学教学中关于创设情境教学的一点粗浅体会.

一、创设游戏情境,提高教学效益

儿童的天性是好奇好动、好玩好胜,所以设计一些儿童喜闻乐见的游戏,通过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游戏中动手、动脑、动口主动学习.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在学习“两步计算应用题”时,一上课我就问学生:“同学们,你们坐过公共汽车吗?”“好,我们就做乘车游戏.”于是,就用讲台当汽车,找10名学生上来乘坐“汽车”,到站后下去3人,又上来2人.由于学生有深切的感受,很快就编出了两步计算应用题,并说出了解题步骤,算出了结果.这样在教学中创设游戏情境,把抽象的数学知识游戏化,使学生在游戏活动中不知不觉地走进了数学王国,领略了数学知识的奥秘.

二、创设故事情境,提高教学效益

任何一个故事基本上都有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小学生对故事尤其是童话故事,普遍很感兴趣.为此,教者尽量根据数学内容,把教材所反映的数学情境编成简单的故事,让学生身临其境,培养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如在教授“圆的面积”时,可以给学生讲述这样一个故事:“一天,一个牧民拿着绳子,牵着牛去草地吃草,不到半天牛把四周的草全吃光了,要是牛整天有草吃,怎样做?”(生)增加绳子的长度.(生)变换地方.(生)增加草地面积.(师)对.牛吃的草与草地面积有关.增加草地面积只要改变绳子的长度.那么绳子的长度相当于圆的什么?牛桩相当于圆的什么?当学生听了这个故事后,对这种贴近生活的故事很感兴趣,就会乐意去思考,去探索,去分析.这样学生不仅能加深对圆面积知识的理解,还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创设生活情境,提高教学效益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处处有数学.把问题情境生活化,就是把问题情境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在生活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迅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如导入“最小公倍数”时,可以从学生熟悉的“报数”游戏开始:先请报数是2的倍数的学生站起来,再请报数是3的倍数的学生站起来,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有人两次都站起来了呢?从而理解有关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

这样创设了贴近学生的生活情境,学生愿意去参与,并在参与过程中获得知识,同时体验到数学的价值,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更好地去理解数学.

四、创设操作情境,提高教学效益

教学手段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主要措施,教师只靠粉笔、黑板去讲解,势必影响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从而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操作情境,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寻找规律、发现规律,实现知识的再创造.如在教授“分数的认识”时引入了学生过生日时切生日蛋糕的例子,一个蛋糕两人怎样分公平?然后现场模拟表演(用圆形的纸代替蛋糕)让学生自己动手来分一下,而且分得同样多,这就叫“平均分”,每人拿到的一份就是总数中的其中一份.这样让学生动手操作分物品的生活现象引出“分数”概念,使得数学贴近生活,使学生对新概念感到新颖、亲切、易接受.

创设教学情境 提高英语课堂效益 第9篇

一、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趣”中“思”

数学教学要善于把数学问题与生活实际结合,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使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引导学生在生活情境中观察、体验、操作、思考,从而理解数学的价值,掌握数学知识。如:在教学按比例分配时,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情境:有两个人合伙做生意,一个人开始拿出40万元,一个人拿出10万元办公司,一年后,公司获利100万元,请同学们帮帮他们,怎么分他们才能觉得公平合理呢?这种与学生密切相联的生活事例,对学生而言,有着一种强烈的亲和力,一下子就拉近了学生与数学的距离,使他们非常积极地投入到解决问题的思考中。

二、创设操作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自主探究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操作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小学生具有好奇、好动的特点。而数学知识本身又是枯燥、抽象的,要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就必须符合儿童自身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尤其是探究新知识时,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思维材料,设置“动”境,使学生借助已有知识、技能,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对新知的主动探究。例如,“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节,由于“分数”对于学生来说是抽象的,因此在教学中我时刻注意将分数的认识与图形的操作活动相联系,发挥动手操作在学生主动建构中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功能,使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在操作活动的基础上进行探究活动,积极实践,主动建构知识,提升学生的思维。又如:在教学“梯形面积公式推导”时,我让学生利用备好的纸板剪出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当学生剪好后,要求学生分组互相检查剪的情况。随后,教师设问:“哪个小组能够利用手中的纸板,把它们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学生独自拼摆。紧接着教师再问:“你所拼摆的图形的底、高、面和其中的一个梯形的底、高、面有什么关系?根据它们之间的关系,你能总结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吗?”学生们有的拼摆出一个长方形,有的拼摆出一个平行四边形。通过观察,借助已形成的表象很快推导出梯形的计算公式。最后教师再次引发学生探讨:为什么公式中要除以2呢?这样,学生在具体操作中,通过动眼观察、动手拼摆、动脑思维的自主探究,获取了知识,同时也锻炼了思维。

三、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思维

教师善于激疑才能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因此,教师要在教材内容与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认知矛盾”,产生问题,使学生进入“心欲言而不能”的“问题”境界,这样学生的探究意识就会孕育而生。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教师可以创设这样的教学情境,让学生随便说出一个数(不管是几位数),教师马上就可以判断出这个数是不是可以被3整除,这样几个回合,学生就会产生这样的疑问:为什么老师不用计算就能马上判断出来呢?老师又有什么绝招呢?学生们就会带着追求知识的渴望和疑问,在教师的引导下进入对新知的探求中。这种从创设问题情境入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做法,不仅能使学生产生心理效应,而且可以较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创设实践情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联系、运用于生活实际,可以使所学知识得到继续扩展和延伸。同时,又可以促进学生的探索意识的形成,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所以,在学习新知识后,教师要创设一些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实践活动情境,让学生及时将所学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如:在教学“三角形稳定性”后创设“帮助学校修椅子”的活动,要求学生阐述理由。这样,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认识到在实际生活中处处充满着数学问题,也从中尝试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使实践能力得到真正的培养。

五、创设游戏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课上适时采用一些游戏,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将数学知识寓于游戏之中,能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到新知识或巩固数学知识。例:为了提高学生计算的熟练程度,我制作了几十张算式卡片,分批多次进行“送信”的游戏。提出谁能最准确而又最快送完自己手中的信(卡片),谁就是胜利者,可获取一枚邮票,从而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教学“比多、比少应用题”之前,我采用拍手游戏:“老师拍7下,你们比老师多拍8下。”“老师拍15下,你们比老师少拍8下。”“男同学拍6下,女生比他们多拍8下。”通过几种灵活练习,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从而让他们在玩中学、学中玩,极大调动学习积极性。

创设教学情境 提高英语课堂效益 第10篇

[论文关键词] 英语教学 创设情境 培养能力

[论文摘要]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英语教学的过程已由教师单独地把知识传递给学生,向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和能力的过程转变。创设情境的教学就是这一转变的产物,有效而恰如其分地设计情境是每位英语教师所面临的新课题。

德国一位学者有过一句精辟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无论如何你难以咽下,但当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就在享用佳肴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融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

一、创设情境教学的基本含义

所谓的创设情境教学就是指有目的的引入或创设以形象性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情景。例如:通过实物、身体语言、多媒体、等形式对新材料进行生动形象的描绘,把教学带到特定的课堂艺术境界中,以引起相同的情感体验,活化所教语言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情境创设作为一种教学方法,能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使学生在真实的语境中学习真实的语言。是Learn English而不是Learn about English。

二、英语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的意义

语言交际离不开情境,当英语脱离了一定的情景,这种语言就难以恰当地表述。学生要能用所学的英语做事情,就是通过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和提供大量的语言实践机会,使学生通过自己的体验,感知实践、参与和交流,最终达到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英语教学情境不同于一般的教学或艺术上的情境,而是一种促进学生学习主动发展,自由思考的教学情境。如果用系统的观点来考察的话,教学情境包括学科的因素、人的因素、物的因素。这多种因素的巧妙结合,才能成为教学情境,才能使学生入境而感受美,充分做到形真、情深、意远。

三、创造情境教学基本方法

1、利用教材内容,用优美感人的语言激活情境

语言是创设课堂情境最常用的手段和方法。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在很大程度上都依赖于语言。幽默、清晰、精确的语言可以提高感知效应,促使教学内容生动形象。而教材的本身又蕴含着丰富的情境内容。例如彩色图画、情境会话、学生们喜闻乐见的故事、哲理文章等等。所以,充分挖掘教材内容,通过带着情感色彩的声调激起学生的情绪、感情及想象,促进学生进入特定的情境中。

2、通过设疑创设情境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集中学生注意力、创设情境、活跃课堂气氛、沟通师生感情、及时反馈信息的重要环节。提出问题,设置情境,首先体现在导入新课上。

例:新视野英语教程Unit Three Section A wealth , success or love?

我是这样设问的:Reading stories is a fun way of learning . Do you like interesting stories ? What kinds of stories do you like most ? Fairy tales ,fables , or detective stories .

一个好的问题,就如投在学生脑海中一颗石子,能激起学生思考的波浪。教师在教学中应善于设疑,巧于设疑。通过设疑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到新奇有趣,学生会随着老师的疑问不断思索下去。

3、创设对话表演情境

扮演角色体验情境,为了使教学情境真切地展示在学生面前,教师可指导学生如同演戏那样扮演课本中的角色。例:新视野英语教程Unit Three SectionB Silly Mr.Smith 。Smith经常犯社交错误。有一次在参加国际部部长举办的“party”时,他恰巧坐在部长夫人旁边,他不顾社交礼仪说尽了部长的坏话,最后部长夫人忍无可忍问道:“Sir,Do you know who I am ?”“No”replied Smith.“I am the secretary’s wife.”she said coldly.Mr.Smith was greatly surprised.“My dearlady,do you know who I am ?”“No,I don’t.”the woman replied.“Thank God!”Mr.Smith cried out and quickly left the table.

由于本课绝大部分是对话形式,所以,我让一名男同学和一名女同学分别扮演Smith和Secretary’s wife的角色。由于学生的心理位置换成了课文中人物心理位置,这样,他们不仅能把教材内容迅速形成表象,同时,还能很快地进行理解。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巩固了所学知识。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4、运用多媒体手段拓展情境

优化教学过程,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是组织教学重要的一环。随着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引入,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的直观性教学成为可能。多媒体教学借助其图文、声情并茂的情景,直观地展示某些教材中的难点内容,为学生提供真实自然的语境。使之置身于以英语为母语的环境中,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让学生多渠道获得信息,从而加大了课堂的教学密度。利用CAI来观看英文电影,把视、听、说、融为一体。教学直观明了,学生也感兴趣。既扩大了语言教学的外部环境,又直观地培养了学生的交际能力。

5、灵活处理课堂意外创设情境

课堂教学中出现意外已是司空见惯的事情,但这些以外的机会也是稍纵即逝。我们能及时抓住并灵活处理这些意外,创设情境,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新视野英语教程中Unit Two.Section A If You Don’t Make Mistakes,You Won’t Learn!

文中叙述了金素静学习英语的经历及所遇到的“terrible”situations―

When she heard a girl say “Do you mind if I sit with you?”She answered“Yes”loudly.这时我走到一个男同学面前问“Do you mind if I sit with you?”让他给出正确回答,他说“No,not at all.”我刚要离开,没想到他又接着大声说:“Because you are so beautiful.”同时,挪动身子给我让出一个座位。我先是一愣,但很快我说:“I think you are a clever boy ,you speak good English.I’m pleasant to sit here.”同时坐在了他让出的座位,同学报以掌声和笑声。

教学中有时总会碰到一些意外。如何巧妙地处理直接关系到师生间的良好互动和教与学的有效结合。只要我们留心各个教学环节,及时创设情境以保护学生上课时愉悦的心情,学生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

四、创设情境应注意的问题

1、无的.不放矢,情境教学应目的明确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中心,是教学出发点与归宿,每一节课都有一定的教学任务。教学情境如何才能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是情境创设首要的问题,情境的创设既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又要充分发挥情境的作用,及时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运用语言知识点达到教学内容与教学情境和谐统一。

2、注重情境创设的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决定了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兴趣,要创设一种愉快、逼真、和谐、富于启迪学生认知,让学生身心完全投入到人文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多思勤问、积极参与、主动动脑、愿意开口。

3、把握情景创设的真实性,要有时代感

情境真实性是指实际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真实发生的和可能发生的,而不是教师为情境教学而人为编造的。与生活实际不符的虚假情境,不但起不到情境本身作用,反而给学生造成负面效果。同时情境也应具有时代感。我们在创设情境时可以考虑当前的热点新闻,或挑选学生喜爱的流行话题。这样,原本单调的教学就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4、情境创设要有问题性,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是思维的前提,一个好的教学情境必须有一个或几个好的问题。要把问题隐藏在情境中,形成悬念,让学生在情境中发现问题。学生只有面临问题情境才会有思维,因此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必须把问题隐藏在情境之中,产生知识冲突,增强学生的探索欲。好的教学应是让学生带着问题进教室,带着思考出校门。

5、要符合学生的英语知识水平

情境创设要考虑学生的英语知识水平,否则,一个再完美、有趣的情境,如果学生不能充分表达和理解,在教学过程中就会出现教师唱“独角戏”的尴尬局面,使情境教学形同虚设,而恰到好处的创设,不但能将学生原有的同英语知识激活,还能使新的知识内化到所掌握的知识体系中。

总之不同的教学风格等待老师们去创造,去共同编织英语教学丰富多彩的图景,展示英语教学的特殊性。同时在运用情境教学时,还必须合理吸收其他教学方法,使情境教学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Krashen,SqPrinciples and B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guisitions, Oxford: Pergramon Press.

[2].姜大源.职业教育:情景与情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5).

[3].恰瑞洛特..情境中的课程,课程与教学设计[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4].张爱辉,王淑萍,刘换朝,2008.英语教学中的情景创设[J].教学与管理,(4).

创设教学情境 提高英语课堂效益

创设教学情境 提高英语课堂效益(精选10篇)创设教学情境 提高英语课堂效益 第1篇创设教学情境 提高英语课堂效益胜利小学--------李燕...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