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冠状动脉造影成像
CT冠状动脉造影成像(精选10篇)
CT冠状动脉造影成像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50例在我院临床怀疑冠心病的患者,主要表现为心前区不适、胸痛、胸闷等。先进行了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随后2周内进行了冠状动脉造影。其中男性33例,女性17例,年龄34~72岁,平均55岁。
1.2 CT冠状动脉成像
检查当日禁食,控制心率在65次/min以下,对心率大于70次/min以上的,口服倍他乐克25~50 mg。窦性心律不齐、频发早搏者为检查禁忌证。检查前对患者作呼吸训练,指导患者在检查过程中控制呼吸。
采用PHILIPS Brilliance 64层螺旋CT进行扫描,先做胸部定位像,从肺尖至心脏隔面下4~5 cm,扫描参数120 k V,30 m A。再进行冠状动脉成像,扫描范围为气管分叉下1 cm至膈下2 cm,采用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选择主动脉根部平面为感兴趣区,注射对比剂10 s后开始监测感兴趣区密度变化,设定触发冠状动脉扫描CT阈值为120 HU,扫描参数120 k V,800 m A(视患者体重不同适量增减),旋转时间为0.4 s,根据心率选择重建时相,常规重建时相为75%及45%R-R间期,扫描层厚0.67 mm,扫描时间9~11s。对比剂选用碘普罗胺(370mg I/m L),经肘静脉高压注入,对比剂量为80 m L,速度为5 m L/s,然后再同速度注入生理盐水30 m L。扫描得到的容积数据发送到工作站上用容积再现技术(VRT)、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曲面重建(CPR)进行图像后处理。
我们对4支血管进行评价,即左主干(LM)、左前降支(LAD)、左回旋支(LCX)、右冠动脉(RCA),在与血管长轴相垂直的横断面图像上,分别测量狭窄段血管直径和邻近正常血管直径,正常血管直径以狭窄段近端+远端管腔的平均值计算。狭窄程度判断按照公式:(正常直径-狭窄直径)/正常直径100%计算。管径缩小50%为轻度狭窄,51%~75%为中度狭窄,76%~99%为重度狭窄,99%以上为完全闭塞。本研究做统计以狭窄50%为界,分别计数患者正常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小于50%和狭窄程度大于或等于50%分支的数量。
1.3 冠状动脉造影
应用SIEMENS Axiom Artis Fa血管造影机,采用Judkins法,经股动脉穿刺插管,分别行左、右冠状动脉造影。对比剂选用碘普罗胺(370 mg I/m L),用量为每支冠状动脉6~8 m L,手工推注。左冠动脉采用三种体位投照:即左前斜位加头侧成角25°,左前斜位加足侧成角25°,右前斜位加头侧成角25°;右冠动脉采用左前斜位45°,个别患者体位角度有一定变化。采用肉眼观察结合计算机测量方法给出左主干、左前降支、左回旋支、右冠动脉的狭窄诊断分析报告,狭窄程度分级方法与CT冠状动脉成像一致。
1.4 统计分析
所有数据应用SPSS13.0软件分析,分别统计CT冠状动脉成像与冠状动脉造影显示狭窄病变血管分支的数量,以常规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为标准,分析评价CT冠状动脉成像诊断狭窄程度大于或等于50%与小于50%的敏感性、特异性及阴性预测值。并采用配对χ2检验,比较64层螺旋CT与DSA在显示冠状动脉病变时的差异情况,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50例患者均完成CT冠状动脉成像与冠状动脉造影,且图像质量均达到诊断标准。平均心率为61次/min,没有患者因心律不齐和呼吸问题导致冠状动脉显示较差,全部显影良好。
50例患者的左冠主支、左回旋支、左前降支、右冠动脉共计200支血管,CTA诊断狭窄程度大于或等于50%的血管共79支,狭窄程度小于50%的血管33支,正常血管88支;冠状动脉造影诊断狭窄程度大于或等于50%的血管共76支,狭窄程度小于50%的血管31支,正常血管93支。CT冠状动脉成像诊断狭窄程度大于或等于50%敏感性为98.6%(75/76),诊断狭窄程度小于50%敏感性为87.0%(27/31),CT评价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特异性为92.5%(86/93),阴性预测值为97.7%(86/88)。CT冠脉成像阴性的有2支经冠状动脉造影诊断狭窄小于50%;CT冠状动脉成像诊断狭窄小于50%的有6支经冠状动脉造影诊断阴性,有1支冠状动脉造影诊断狭窄大于或等于50%;CT冠状动脉成像诊断狭窄大于或等于50%中有1支经冠状动脉造影诊断阴性,有3支冠状动脉造影诊断狭窄小于50%。配对χ2检验结果说明CT冠状动脉成像与冠状动脉造影诊断不同位置冠状动脉病变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造成管腔狭窄的程度,在病理学上常依据狭窄最严重部位的横断面,冠状动脉直径狭窄大于或等于50%的冠状动脉被认为是病变血管。所以在冠状动脉狭窄病变的介入治疗中通常以50%为临界值,当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大于或等于50%时才考虑实行介入治疗。在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评价方面侧重于狭窄程度大于或等于50%的敏感性。国外许多研究显示64层螺旋CT诊断冠状动脉病变具有较高的敏感度[3,4]。本研究中CT冠状动脉成像评价冠状动脉分支狭窄程度大于或等于50%的敏感性也达到了98.6%。
本研究CT冠状动脉成像评价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多数比冠状动脉造影偏高,其原因笔者认为冠状动脉造影为选择性冠状动脉穿刺注药,冠状动脉本身有一定压力而有轻度扩张;而CT冠状动脉成像为肘静脉穿刺注药,经循环到达冠状动脉显像,更接近于冠状动脉的自然生理过程。
虽然本研究仅对左主干(LM)、左前降支(LAD)、左回旋支(LCX)、右冠动脉(RCA)4支血管进行了评价,但事实上64层螺旋CT也可满意显影它们的2~3级分支。CT不仅可以显示冠状动脉的狭窄,尚可对狭窄的原因即粥样硬化斑块的性质进行一定的分析。一般认为,80 HU以下为软斑块,120 HU以上为硬斑块,介于二者之间的为纤维斑块。CT对硬斑块的检测要比软斑块、纤维斑块准确。一般早期的钙化斑块,难造成冠状动脉狭窄,软斑块和纤维斑块则容易引起冠状动脉狭窄[1,3]。很多研究表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大多数发生在狭窄程度小于50%的血管,提示我们今后应当更多地关注狭窄小于50%的斑块。
总之,除了无创、检查费用低、并发症少等优点外[5],64层螺旋CT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特别是对狭窄程度大于或等于50%)的准确性高,对冠状动脉病变的阴性预测值高,可作为冠心病患者无创检查和冠状动脉支架、搭桥术后的随访手段。
参考文献
[1]Wang ZQ,Zhu H,Shen JH,et al.Retrospectively ECG gated multi-slice CT coronary angiography:optinization of the image reconstruc-tion window[J].Radiology,2002,225(9):703.
[2]Becker CR,Knez A,Ohnesorge B,et al.Imaging of noncalcifiedcoronary plaques using helical CT with retrospective ECG gating[J].AJR,2000,175(2):423-424.
[3]De Feyter PJ,Meijboom WB,Weustink A,et al.Spiral multislicecomputed tomography coronary angiography:a current status report[J].Clin Cardiol,2007,30(9):437-442.
[4]Weustink AC,Meijboom WB,Mollet NR,et al.Reliable high speedcoronary computed tomography in symptomatic patients[J].J Am CollCardhol,2007,50(8):786-794.
CT冠状动脉造影成像 第2篇
【关键词】CT血管造影;冠状动脉病;诊断
冠状动脉钙化是一种常见的冠状动脉疾病,倘若诊断治疗不及时,其可能会导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1]。临床上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主要是定量分析,通过检查钙化斑块的数目进行判断,并依此评估患者冠心病发生几率。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无创的技术被引入临床检查中,放射CT血管造影具有扫描速率快、安全可靠的优点[2],并且能精确检出钙化斑块的情况,因此其广泛应用于冠状动脉疾病的诊断。本文采用放射CT血管造影对冠状动脉疾病的检查进行研究,现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2月-2012年12月期间于我院接受诊断的90例疑似冠状动脉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52例,女38例,年龄在31-84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3.3岁。在并发症方面,糖尿病11例,高血压并24例,高血脂19例。
1.2 方法
1.2.1 扫描方法
扫描机选定为64层CT血管造影机,该检查系统配有冠状动脉钙化分析软件和图像工作站。扫描电压选定为120Kv,电流选定为1331As,矩阵选为512×512。扫描前要求患者屏气,将扫描仪从气管隆突往心脏隔下水平扫略,扫描过程中同时观察心电信图。
1.2.2 检出方法
根据相关标准[3]确定冠状动脉是否存在钙化斑块,若两个或者是两个以上相邻像素CT值小于130Hu域值时则可判定存在钙化斑块,等于或者大于1300Hu值图像软件会显示为粉色。由于伪影会导致噪声或者粉色带状区的产生,若患者心脏区域内存在噪声、点装灶、带状粉色灶则需要特殊处理,此时需要对此区域进行细分,划出钙化斑块区域、伪影区域,调整窗口各参数使其显示清楚。也可以利用软件局部放大的功能,对比原始图像,以达到区分伪影区域中钙化斑块位置。采用两组不同的厚度对患者的原始数据进行重建,厚度选定为1mm和3mm,1mm组层厚和层距均为1mm,同理,3mm组层厚和层距均为3mm。
1.2.3 敏感度计算方法:(3mm检出钙化斑块数或者小钙化斑块数)/(1mm检出钙化斑块数或者小钙化斑块数)×100%。
1.3 统计学方法
将两组1mm和3mm厚度重建检出的钙化斑块数目导入到数学分析软件spss12.0中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比较两组检出结果的差异,分析其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放射CT对冠状动脉检查结果
90例疑似冠状动脉疾病患者平均扫描时间为22.3秒。总共对197支血管进行造影,其中180支血管可以评价,17支血管无法评价;无法评价的17支血管中的10支出现大范围的钙化情况,3支由于心跳伪影影响,2支由于呼吸伪影影响,2支由于血管内对比剂浓度低,未扫全起始、末梢节段等。各冠状动脉的诊断指标以狭窄>50%为标准。具体见表1。
表1 各冠状动脉的诊断情况
指标LADLMRCALCX总计
特异性94.810084.868.392.4
敏感性87.410077.554.879.6
阴性预测值95.610086.977.691.4
阳性预测值85.010083.875.273.7
2.2 两组钙化斑块检出结果对比
通过采用放射CT血管造影检查,结果显示1mm组检出钙化斑块51个,小钙化斑块35个,3mm组检出钙化斑块44个,小钙化斑块28个。3mm组钙化斑块敏感度和小钙化斑块敏感度分别为86.3%和80.0%,与1mm组存在明显差异,即有统计学意义。具体见表2.
表2 1mm组和3mm组钙化斑块检出结果比较
组别例数钙化斑块数钙化斑块敏感度小钙化斑块小钙化斑块敏感度
1mm组9051100%35100%
3mm组904486.3%2880.0%
P值--<0.05-<0.05
3 讨论
冠状动脉疾病是一种死亡率较高的疾病,其具有很强的潜伏性,不易察觉。据相关报道[4]50%左右的冠状动脉疾病患者发病前并无症状。倘若发现不及时,一旦血管狭窄加剧,粥样斑块脱落而堵塞血管,可能会导致患者死亡。临床上一般依据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来评定冠心病的风险等级,倘若患者年龄在40岁以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对预测冠心动脉疾病具有100%的特异性,敏感性也达50%以上。如果冠状动脉内存在钙化,则提示有可能会发生冠状动脉狭窄。倘若患者年龄在60岁以上,放射CT血管造影对冠状动脉的阴性预测值更高,此群体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可直接作为冠心病的重要诊断指标。因此钙化斑块的存在及其积分情况对诊断冠状动脉疾病,评定其危险性有重要的参考意义。本研究中对钙化斑块的面积以及数目等进行计算,倘若CT值大于100Hu則可认为钙化。
传统的冠状动脉疾病的检查方法是心电图,其具有无创伤的特点,其在放射CT血管造影出现之前一直是检查粥样硬化的最重要标准。但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放射CT血管造影逐渐应用于冠状动脉疾病的检查。放射CT血管造影具有扫描快、价格便宜、操作简单、图像处理能力强等特点,在冠状动脉疾病的检查方面与心电图作用类似,因此其取代了心电图成为了冠状动脉疾病诊断的重要手段。射CT血管造影可以显示冠状动脉的主干和分支,其图像质量已十分接近解剖图像,通过CT值可以判断钙化斑块所属类型,同时还可以对患者心功能、冠状动脉狭窄情况进行评估,为进一步的搭桥等介入治疗提高可靠的术前信息[5]。
影响放射CT血管造影钙化斑块检出结果的因素很多,其中最常见的是层厚和层距。本研究中采用1mm和3mm的层厚和层距对原始数据进行50%重叠方法重建,降低部分容积效应,使纵向分辨率得到,小钙化斑块的检出率减少化斑块的漏诊率。理论上层距越小和重叠度越高检出结果更准确,但是层距小重叠度高不利用软件处理。经过研究,1mm组检出钙化斑块51个,小钙化斑块35个,3mm组检出钙化斑块44个,小钙化斑块28个,两组具有明显差异,可见1mm组具有更强的钙化斑块检出率,其结果更准确。
参考文献
[1] 张福洲,陈华平,余帮龙等. CT和MRI在冠状动脉疾病诊断中的应用比较[J].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2,16(05): 823-827.
[2] 吴波,邢艳,马依彤等. 多层螺旋CT在冠状动脉疾病诊断中的应用[J]. 心血管病学进展. 2004(04): 248-252.
[3] 张俊峰,蔡久英. 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冠状动脉疾病研究进展[J]. 中国临床新医学. 2008,1(S1): 91-93.
[4] 周小明. 论CT血管造影对冠状动脉钙化斑块中的临床体会[J]. 中外医疗. 2011,30(09): 173.
CT冠状动脉造影成像 第3篇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2005年4月~2012年4月间临床怀疑冠心病者120例,行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64SCTCA)检查后,平均于3周内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对照,其中男68例,女52例,年龄46~79岁,平均65岁,排除碘剂过敏、严重心律不齐、严重肝肾功能不全。
对于心率>70次/min的患者如无服用β受体阻滞剂禁忌症,则于检查前30 min给予口服倍他乐克25~75 mg。服用β受体阻滞剂的禁忌症有Ⅱ~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失代偿性心功不全、心源性休克和显著心动过缓、哮喘等[1]。
1.2 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方法
1.2.1 扫描技术
采用日本TOSHINA公司(Aquilion 64)螺旋CT机,患者取仰卧位于轻度吸气后屏气扫描,先期预扫描确定扫描范围,以主动脉根部作为感兴趣区,使用双筒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注入非离子型对比剂65 mL,流率4.0 mL/s,之后追加40 mL生理盐水。注射对比剂同时对CT值进行监测,触发峰值180 HU,达到触发峰值后正式扫描,平均触发时间18-24s,扫描参数:120~140kV、350~450mA、准直宽度32mm、层厚05 mm,螺距13.2、旋转时间0.4s,矩阵512512。
1.2.2 图像处理
应用多扇区重组和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首先重组心室舒张终末期时相数据,如果图像质量不满意,则进行其他时相数据重组,之后应用惠普工作站(XW8200)分析软件vitrea2进行三维重组,用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法(MIP)、容积再现技术(VRT)和最大密度投影法(MIP)等进行图像后处理[2]。
1.2.3 对冠状动脉树在64SCTCA上的显示情况分级
1级为血管连续通畅、管壁光滑;2级为血管连续通畅、管壁模糊,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楚;3级为血管连续通畅、管壁模糊,部分与周围组织界限轻微不清;4级为血管显示不清,或有严重阶梯状伪影。
1.3 冠状动脉造影方法
冠脉造影应用GE公司innova数字平板造影机,对临床怀疑冠心病者,行64SCTCA检查后,排除有禁忌症的患者,导管经股动脉或桡动脉穿刺至升主动脉根部,作左、右冠状动脉造影。造影结果至少经两名医师进行定量评估和分析。
1.4 图像评价
1.4.1 冠脉分支界定
左冠状动脉系统包括左主干(LM)、左前降支(LAD)和回旋支(CX)。左前降支分支包括间隔支(S)和对角支(D)。左前降支分3段:LAD1为前降支起始部至第一对角支或间隔支发出处,LAD2为第一对角支(有中间支时第二对角支)发出处至前降支心脏膈面转角处,LAD3为前降支心脏膈面部分。回旋支分支包括钝缘支(OM1-2)。回旋支分为两段:CX1为回旋支起始部至第一钝缘支发出处;CX2为第一钝缘支发出以远在房室沟里走行部分。
右冠状动脉(RCA),右冠状动脉分支包括右房支(RAB)、圆锥支(CB)、右室支(RVB)、锐缘支(AMB)、后降支(PDA)、左室后支(PLVB)及房室结支(AVNB)等,本文选取后降支(PDA)及左室后支(PLVB)作为评估目标。
1.4.2 冠状动脉狭窄分析
选取最狭窄的投照位判定[3]。轻度狭窄:管径缩小50%;中度狭窄:51%~75%;重度狭窄:76%~99%;100%为完全闭塞。结果判定由至少两名专业医师独立进行。
1.5 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分析。将同样本的64SCTCA结果和常规冠状动脉造影(CCA)结果进行对比,通过软件计算出64SCTCA显示冠状动脉病变的特异性、敏感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应用配对差方检验方法比较64SCTCA与CCA在显示冠状动脉病变时的差异程度(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进而评价64SCTCA对冠状动脉病变诊断的临床价值。
2 结果
研究共分析、评估血管864支(包括LM、LAD、LCX、D1-2、OM1-2、RCA、PDA和PLVB),其中1、2 级血管合计827支,占95.7%;评为3级的13支,占1.5%;可用于评估的冠状动脉共840支,成功率达97.2%。可评估的冠状动脉各分支具体分布,见图1。
在本组病例中,64SCTCA阳性348支及CCA阳性336支对病变的显示情况,见表1~2。
冠状动脉病变在CCA与64SCTCA显示吻合情况分析,见表3。表3显示:在64SCTCA显示病变的348支血管中,共有325支得到CCA证实,64SCDCA在显示冠状动脉病变的敏感性为96.7%;64SCTCA显示正常但CCA确诊的血管11支,假阴性率3.2%,特异性为94.3%;64SCTCA诊断存在病变而CCA显示正常的血管共计23支,假阳性率为6.6%,阳性预测值93.4%;对以上数据采用配对差方检验得出P=0.054,本研究显示在冠状动脉疾病诊断上64SCTCA和CCA两种方法没有统计学差异。
3 讨论
本研究的结果显示,与常规冠状动脉造影的结果比较后,64-SCTCA诊断冠状动脉疾病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高,它不仅能够清晰的显示冠状动脉主干及其主要分支的大致解剖形态,对于各种冠状动脉病变的诊断也有较高的准确率[4],它不仅能够准确地判断冠脉狭窄程度,在冠状动脉斑块的测量方面,因为CT三维重组图像可多方位、多角度观察管壁斑块和管腔的关系,对于评价冠状动脉斑块的形态学特征,64-SCTCA也具有较大的优势和光明的前景。但同时,64SCTCA造影结果与常规冠状动脉造影的结果相比也同时存在着一定的误差,分析如下:
(1)在本组病例中64SCTCA有23处显示病变而冠脉造影阴性。分析原因:①严重的冠状动脉管壁钙化的存在使得64SCTCA三维成像时产生较强的伪影,虽然冠状动脉钙化与冠状动脉病变关系密切,但两者在冠状动脉CT成像时并非成正比关系。另外由于容积效应的关系,三维重建时病变显示较实际情况重。对于这种情况,在行64SCTCA时,对伴有比较明显管壁钙化,特别是弥漫性钙化时,多应用几种三维成像手段,同时选择恰当的窗宽和窗位是减少误诊的有效手段[5,6,7,8];②假阳性还见于部分心肌桥病例,对于心肌桥较厚的患者,CT能较好的显示壁冠状动脉与心肌桥的关系;对于心肌桥很薄的患者,由于受到时间分辨率的限制,MSCT在心室收缩期获得的冠状动脉CT图像有时不能满足影像学评价,从而造成误诊,这是64SCTCA不能动态观察冠状动脉的局限性所致,此问题的解决有待于开发出时间分辨率更高的CT设备[9,10,11,12,13]。
(2)另有11支CCA确诊的病变而64SCTCA未能显示,多发生在比较细小的血管。其原因可能是由于64SCTCA的时间和空间分辨率仍存在局限性,使得部分更为细小血管的病变无法清晰显示。而且对于比较轻微病变的评估,医生往往会给出不同的判断。
(3)值得注意的是:在评估过轻病例中,有4例病变CCA显示血管闭塞,但64SCTCA上仅显示为重度狭窄或次全闭塞。其原因为病变远端存在发达的侧支血管供血。这说明64SCTCA尚无法做到动态观察冠状动脉血流和侧支供血形成情况,在这一点上64SCTC与CCA相比存在明显的局限性。要避免这种情况,首先要详细了解患者病史,因为短期病变是不可能形成发达的侧支循环的,所以闭塞初期,病变处远端血管的血供会明显下降,MSCT三维成像病变远段血管显示差或不显影,但若病史较长则不能排除因丰富侧支循环的建立而导致影像改变,此时对狭窄部位远段的血管显示特征的仔细观察变得尤为重要,当远端血管显示较好,但并非自近至远逐渐变细,也应考虑闭塞的可能。另外根据冠状动脉远段血管造影剂密度的改变亦可判断完全性闭塞病变[14,15,16,17,18,19,20,21]。
CT冠状动脉造影成像 第4篇
【关键词】 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低剂量
冠心病是目前临床上一种比较常见的疾病,对该病患者在发病的早期进行准确诊断和有效治疗显得尤为重要。随着螺旋CT硬件和软件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尤其是多层螺旋CT技术在临床上越来越广泛的运用,其三维重建技术也已经被广泛的运用于临床对患者诊断和治疗过程中[1]。为了对采用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低剂量技术对冠心病患者进行诊断的应用价值进行研究分析,为临床找到一种对该类患者进行诊断的更好方法,使该类患者的临床诊断的准确率更高,使诊断过程中的相关射线剂的使用剂量进一步降低,我们组织进行了本次研究。在研究的整个过程中,我们抽取在过去一段时间内来我院就诊的88例患有冠心病的临床患者病例,将其分为两组,分别采用标准采集方法和低剂量采集方法进行CT扫描。对两组患者检测过程中的相关生理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現将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临床研究过程中常用的随机抽样方法,在2007年4月至2011年4月这四年时间里,抽取来我院就诊的88例患有冠心病的临床患者病例,将其分为两组,患者中年龄最大者75岁,年龄最小者37岁,平均年龄54.8岁;患者中有37例男性患者,51例女性患者;患者中病程最长者17年,病程最短者1年,平均病程5.8年;抽样患者所有自然资料,统计学差异并不明显,在研究过程中可以进行比较分析。所有患者在接受临床治疗前,均经过相关的检查后确诊。
1.2 方法
将抽样中的88例临床患者病例随机分为A、B两组,平均每组44例。A组患者采用标准采集方法进行CT扫描;B组患者采用低剂量采集方法进行CT扫描。对两组患者检测过程中的相关生理指标进行比较分析。
1.3 数据处理
在本次研究过程中所得到的所有相关数据,均采用SPSS14.0统计学数据处理软件进行处理分析,P<0.05时认为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经过仔细研究后我们发现,B组患者的CTDIvol和ED水平明显低于A组患者,且统计学差异非常明显(P<0.05)。
3 讨论
在CT扫描成像技术中, 曝光剂量和图像的实际质量始终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 二者之间既可以相互影响又能够相互制约[2]。一般而言, 曝光剂量与图像的实际质量成正比关系, 曝光剂的量增加可以使信号的强度得到提高, 使低对比度的分辨力得到显著改善, 使量子噪声降低, 从而获得质量比较高的图像。多层螺旋CT探测器的增加,导致亚毫米薄层扫描技术得到更加广泛应用, 随着厚度的逐渐变薄, 噪声也在逐渐变大, 因此在扫描的过程中若要获得与常规CT相同的图像信噪比, 就需X射线剂的量进一步提高, 这使得二者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3]。使CT扫描辐射剂量降低的常用措施主要包括: 使管电流、管电压降低; 使螺距、扫描层厚加大; 使扫描时间尽可能缩短; 使扫描野缩小。而CT冠脉成像为了达到优质成像分辨力, 必然采用薄层扫描和小螺距成像技术, 因此, 要使冠脉CT成像的辐射剂量减少, 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对管电流进行调节[4]。
总而言之,采用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低剂量技术对冠心病患者进行扫描可以使射线剂的使用剂量显著降低,并且不会对该类患者的诊断的准确性造成影响,可以作为今后临床对该类患者进行诊断的首选方法。
参考文献
[1] 朱晓华,李大骏,薛永明,等.胸部CT低剂量扫描的图像质量与吸收剂量关系分析[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8,37(12):945-946.
[2] 茹选良,陈天国,郝毅等.椎动脉三维CT血管成像的应用及临床意义[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8,13(14):224-225.
[3] 高建华,孙宪昶,李剑颖,等.后置滤过器C2对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质量的影响[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7,23(11):73-74.
CT冠状动脉造影成像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分析2010年4月~12月经MSCTA检查诊断为脑动脉瘤的患者15例, 男6例, 女9例, 年龄33~76 (平均46.5) 岁, 15例均行DSA检查且全部经手术治疗。
1.2 检查方法
采用GE公司Lightspeed 16型螺旋CT机扫描, AW42工作站。患者仰卧位, 扫描基线OML, 经肘中静脉由高压注射器以3.5~4.0ml/s的速率注入非离子型造影剂75~100ml, 扫描层厚1.25mm, 螺距0.938, 120kV, 260mA, 扫描范围从颈动脉起始部至颅顶, 采用SmartPrep血管增强曲线法, 当靶血管内造影剂浓度达到阈值开始触发扫描进行容积采集。
2 结果
15例患者中检出脑动脉瘤16个, 直径3.2mm~14.6mm, 其中大脑中动脉瘤3个, 前交通动脉5瘤个, 后交通动脉瘤4个, 基底动脉瘤3个, 1例前交通动脉瘤MSCTA未检出, 因动脉瘤较小且靠近颅底周围骨质影响而漏诊, MSCTA检出的16个动脉瘤的大小、部位、形态、瘤壁及周围情况与手术结果基本一致。DSA检出17个动脉瘤, 与手术结果一致, 但DSA显示动脉瘤的瘤体、瘤内血栓情况不如MSCTA。
3讨论
我们采用血管增强曲线法, 将主动脉弓层面作为触发扫描靶血管。用MIP进行图像处理可显示动脉瘤的部位、大小、瘤内血栓有无钙化等情况, MIP的厚度一般在5~10mm左右较为适宜[2]。利用VR软件进行处理时, 可多方位多角度旋转图像进行观察, 显示动脉瘤的部位、大小、形态、瘤体及瘤颈情况以及与周围血管的关系等。
MSCTA因其创伤小、成像速度快、费用低廉等优点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我们采用静脉团注法以3.5~4.0ml/s的速率注射造影剂, 1.25mm层厚及层间距, 靶血管曲线法触发扫描, MIP、VR后处理法等, 最大限度地避免各种技术因素对图像的影响, 以提高诊断水平。
以往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作为诊断颅内动脉瘤的金标准[3], 其准确率达89%~95%。DSA可以动态地显示血管病变, 对侧枝循环血管、直径<1.2mm的穿动脉显示优于MSCTA。Dammert等报道, 对于>13mm的颅内动脉瘤, MSCTA的敏感性为100%;对于直径在5~12mm的中等大小的动脉瘤敏感性为90.6%;直径<4mm的小动脉瘤, 敏感性为83.3%。Karamessini等将MSCTA与DSA和外科手术所见相比较, MSCTA总的敏感性为88.7%、特异性为100%、阳性预测值为100%、阴性预测值为80.7%、精确性为92.3%;而DSA分别为87.8%、98%、97.7%、89.1%和92.9%。如果颅内动脉瘤动脉瘤直径≥3mm, MSCTA的敏感性为93.3%~100%。与DSA相同。我们的17例动脉瘤MSCTA与DSA均检出16例, 其准确率为94%, 两者相同, 与上述报道相符。但术中所见动脉瘤的瘤体及瘤内血栓情况显示DSA不如MSCTA。
参考文献
[1]林曙光, 梁长虹, 赵振军.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8.427-434.
[2]王敏, 赵异才, 陈贵美, 等.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脑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J].实用癌症杂志, 2004, 9 (6) :624-626.
CT冠状动脉造影成像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根据如下纳入和排除标准收集2012年9月-2015年1月于我院就诊的冠心病疑似患者208例, 其中男108例, 女100例;年龄43~78 (62.7±1.5) 岁。 (1) 纳入标准: (1) 经常规心电图, 24h动态心电图、心功能检查, 心肌酶谱分析及冠状动脉造影等检查后, 结合WHO制定的冠心病诊断指南评估为冠心病可疑患者; (2) 患者来符合CT冠状动脉成像、D-二聚体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适应证; (3) 患者及家属了解研究计划, 愿意配合检查。 (2) 排除标准:患者如存在下述任意标准即剔除: (1) 患者存在除冠心病以外其他心脏疾病, 如瓣膜病、心肌病、心内膜炎等; (2) 患者存在肝肾功能不全、肺功能障碍、神经及精神疾病等内外科严重疾病。
1.2 方法
对所有疑似患者分别进行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血清D-二聚体水平检测及冠状动脉造影检查, 并与诊断金标准和最终治疗后确诊结果比较, 计算各项检查灵敏度、特异度、诊断确诊率及误诊率, 判断上述检查诊断差异。计算公式为:灵敏度=检测方法所得真阳性/ (真阳性+假阴性) , 特异度=检测方法真阴性/ (真阴性+假阳性) , 误诊率率= (假阳性+假阴性) /总数[3]。
1.2.1 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
检查采用东芝Aquili OnCXL 64排128螺旋CT扫描仪, 待患者心率平稳后检查, 注意开展屏气训练。相关参数设置为:电流100m As, 球管电压120k V, 螺距0.29~0.7。自气管隆突扫描至膈下水平, 获取全心容积图像, 随后肘静脉注射碘海醇注射液 (欧乃派克, 通用电气药业 (上海) 有限公司, 20ml:6g (Ⅰ) , 国药准字H20000592) 100ml, 扫描冠状动脉, 经计算机重建成像, 判断是否存在冠状动脉狭窄和冠心病。诊断标准:冠状动脉狭窄≥50%诊断为冠心病。
1.2.2 血清D-二聚体水平:
抽取所有患者晨起空腹肘静脉血2ml, 分离血清, 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清D-二聚体水平, 所需试剂由美国BD公司生产。诊断标准:血清检测水平≥200μg/ml即可诊断。
1.2.3 冠状动脉造影检查:
首先经皮桡动脉穿刺, 以3ml/s速度注入碘普罗胺注射液 (德国Bayer Vital Gmb H, 国药准字, 20ml:12.47g, H20090938) , 指导患者屏气, 实施冠状动脉造影, 最终经数字减影处理技术判断患者是否存在冠心病, 评价标准同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诊断特性比较
本研究208例待诊断患者最终确诊冠心病170例, 排除38例。据此数据计算3项检查的真阳性、假阳性、真阴性、假阴性、灵敏度及特异度。并对各检查灵敏度和特异度行卡方检验, 可知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灵敏度最高, D-二聚体次之, 而64排螺旋CT最小,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而三组特异度比较均相近, 经检验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诊断结果比较
诊断准确率由高到低依次冠状动脉造影、D-二聚体、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误诊率由高到低依次为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D-二聚体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3 讨论
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和人口老龄化的加速, 冠心病的临床发病率日益增高, 不仅威胁中老年人健康安全, 同时也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和压力。虽然, 中老年人群对身体检查和健康保护的意识逐渐增强, 但目前冠心病早期诊断和检查的技术种类繁多、参差不齐, 缺乏科学可靠分析和比较[4]。冠状动脉造影检查、CT扫描及常规血清学检验是目前临床应用较多的检查技术, 故本文对此进行比较, 为临床资料提供科学决策。
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是目前临床诊断冠心病最准确的检查方式, 经桡动脉或股动脉穿刺冠状动脉造影既可清晰显示狭窄、梗死冠状动脉, 又可以同时给予血管内溶栓和支架支持治疗, 对于冠心病危重患者具有重要的检查和治疗价值。但由于DSA创伤较大、费用昂贵、患者耐受性低, 基础条件较差患者治疗检查存在巨大风险, 因而极大的限制了其临床应用[5]。
相较于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技术, CT扫描和造影增强技术属于无创检查, 虽然其诊断精度低于DSA, 但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影像技术的进步, CT扫描清晰度显著升高, 并经计算机3D重建可较好显示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此外, CT可对患者进行全方位扫描, 搜索范围更大, 并结合心脏具体结构变化进行科学分析[6]。本研究结果亦表明经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具有较高的诊断灵敏度和准确率。
血清学检验是临床诊断冠心病较为常用的基本检查技术之一, 其代表标志物包括肌钙蛋白、CK-MB、C反应蛋白等。近年来, 随着凝血—纤溶系统失调在冠心病发病与发展中研究的深入, 冠心病患者体内存在不同程度的凝血和纤溶失衡, 对冠脉内血栓形成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而冠心病患者血管内血栓形成可导致继发性纤溶激活。因此, D-二聚体作为凝血和纤溶系统的特异指标对冠心病的辅助诊断具有重要的意义[7]。本研究观察结果亦表明D-二聚体在冠心病的诊断中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但其误诊率较高, 可联合其他检查共同确诊。
综上分析可知, 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可用于病情严重且高度可疑患者的诊断和治疗, 但鉴于各项检查诊断特异度无显著差异, 可选择无创性检查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和血清D-二聚体检查作为普通人群和轻度患者的筛查诊断。
参考文献
[1]郑汉艺.冠心病患者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诊断应用[J].科技与创新, 2015, 9 (12) :121-122.
[2] 王立娟, 丛喜达, 关天明.冠状动脉内超声显像与造影对冠状动脉病变检出的比较[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5, 9 (11) :102-103.
[3] 陈珏通, 张建勇, 曾凡超, 等.超敏C-反应蛋白、脂蛋白a及D-二聚体在冠心病诊断中的价值[J].广西医学, 2013, 35 (1) :58-59.
[4] 张全福, 肖永红, 骆广玲, 等.Hs-CRP、D-二聚体及心肌酶谱与脑梗死并发冠心病的关系[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2, 33 (1) :2034-2036.
[5] 白静, 杨新红, 孟妍妍, 等.64排螺旋CT指导下不同性质冠状动脉斑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的近期疗效[J].岭南心血管病杂志, 2013, 19 (4) :430-434.
[6] Rathore S, Matsuo H, Terashima M, et al.Rotational atherectomy for fibro-calcific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in drug eluting stent era:procedural outcomes and angiographic followup results[J].Catheter Cardiovasc Interv, 2010, 75 (6) :919-927.
CT冠状动脉造影成像 第7篇
关键词:颈动脉狭窄,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血管造影术
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是缺血性脑卒中最重要的发病和患病因素之一[1]。颈动脉狭窄的早期发现对缺血性脑卒中的预防、治疗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方便快捷的无创性螺旋CT血管造影成像技术 (MSCTA) 在血管疾病的诊断及预防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研究目的在于探讨64 排128 层MSCTA对颈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性病变诊断的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选择2012 年2 月至2012 年9 月在我院行64 排128 层MSCTA检查的31 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为研究对象, 均有头晕、黑、视物不清、肢体乏力、言语不清、感觉和意识障碍等临床症状。31 例患者中, 男性22 例, 女性9例;年龄56~79 岁, 平均 (64±6) 岁。
1.2 检查方法:扫描机为Philip Brilliance 64 排128 层螺旋CT扫描机。扫描前嘱患者在扫描过程中不要移动头部和有吞咽动作。通过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采用高压注射器注射对比剂70~100 ml, 速率为3.5~4.0 ml/s, 延迟时间采用智能跟踪技术, 触发点位于主动脉弓降部, 阈值为150 Hu。扫描由足侧向头侧扫描, 从主动脉弓至鞍背水平。扫描参数:电压120k V, 管电流250 m A, 视野220 mm, 有效层厚0.9 mm, 螺距0.927。扫描阈值150 Hu, 扫描时间7~8 s。
1.3 图像重建:将CT扫描所得原始数据传至工作站, 然后通过不同后处理重建技术结合多角度旋转显示病灶。重建方法包括:最大密度投影 (MIP) 、多平面重建 (MPR) 、曲面重建 (CPR) 、容积再现 (VR) 。将颈动脉分为3 段来进行测量评价, 下段为颈总动脉起始处至颈动脉分叉处, 中段为颈总动脉分叉段, 上段为颈内动脉颅外段。
1.4 图像质量与狭窄程度评价:图像质量评分标准如下:图像质量评价分为3 级, 其中1 级:管腔光滑, 斑块显示良好, 可以评价血管狭窄程度;2 级:管腔有少量伪影或管壁周围骨骼残留, 斑块显示较模糊, 但不影响对血管狭窄程度的评价;3 级:管腔错误去除, 斑块显示不清, 无法评价血管狭窄程度及斑块情况。
狭窄程度评价采用北美症状性颈动脉内膜切除试验 (NASCET) 方法进行血管狭窄程度计算和分级[2]。按照狭窄程度, 将颈内动脉分为无狭窄 (狭窄率为0) 、轻度狭窄 (狭窄率≤29%) 、中度狭窄 (狭窄率为30%~69%) 、重度狭窄 (狭窄率为70%~99%) 和完全闭塞 (狭窄率为100%) 。左右颈动脉按2 根独立血管分开评价计数, 所有评价均由2 名高年资医师分别独立进行, 不一致处协商解决以一致。
2 结果
2.1 CT血管造影术 (CTA) 图像质量评价:本组31 例患者均完成检查, 将双侧颈动脉分为3 段, 共获得186 段血管图像, 其中1 级可评价血管显示率为87%, 2 级可评价血管显示率为11%, 3 级可评价血管显示率为2%。结果见表1。
2.2 CTA检查结果:本组31 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全部行颅颈部CTA检查, 可评价颈动脉共计62 支。共发现43 支颈动脉有不同程度的狭窄和闭塞, 如果同一支血管有多处狭窄, 以最严重的狭窄程度来计数, 其中轻度狭窄20 支 (46%) , 中度狭窄14 支 (33%) 、重度狭窄7 支 (16%) , 闭塞2 支 (5%) , 结果见图1~4。
图 1 左颈总动脉软斑块伴轻度狭窄 图 2 右颈内动脉硬斑块伴轻度狭窄 图 3 右颈内动脉混合型斑块伴中度狭窄 图 4左颈内动脉混合型斑块伴中度狭窄
3 讨论
目前, 颈动脉狭窄性病变常用的影像学诊断方法主要有彩色多普勒超声 (CDUS) 、磁共振血管成像 (MRA)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 、MSCTA。CDUS在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中虽然没有创伤, 而且简便、经济, 但准确性较低。MRA在颈部血管性疾病的诊断方面应用较为广泛, 但由于MRA检查时扫描时间过长, 有相对较多的禁忌证而在临床应用中受到限制。其中, DSA可作为判定颈动脉狭窄的金标准, 但由于DSA是一种创伤性的检查方法, 在检查过程中存在潜在的危险和风险性。CTA是一种无创、快速的血管疾病诊断方法。自多层螺旋CT的出现, 使得CTA检查在时间、空间和密度分辨力等方面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CTA可以三维显示病变部位和病灶, 对病灶内部、血管壁、病灶及其周围的组织结构均可清楚观察和成像。使得CTA在评估颈动脉狭窄的程度和范围、判定管腔内粥样斑块的性质方面更为准确。目前对CTA在血管性疾病中的诊断优势已得到医学公认[3]。
本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31 例全部行颈部CTA检查, 发现颈部动脉有不同程度的狭窄和闭塞的患者43 支, 其中轻度狭窄20 支 (46%) , 中度狭窄14 支 (33%) 、重度狭窄7 支 (16%) , 闭塞2 支 (5%) 。所有患者均获得了较高质量的重建图像, 其中1 级可评价血管显示率为87%, 但各部位成像质量有差异。颈动脉中段可评价血管显示率最高, 可评价率为90%;颈动脉下段可评价率相对较高, 为88%;上段颈动脉图像质量可评价率为84%。其中颈动脉上段有2 例患者图像质量评价为3 级, 其中1 例患者因口腔有不可取下的金属假牙高密度伪影干扰;另1 例患者因颈部吞咽活动, 影响邻近血管图像成像效果。颈动脉下段有1 例图像质量评价为3 级, 因主动脉弓发出的头臂动脉内对比剂密度较高, 而影响右颈总动脉起始部的成像质量。
总之, 64 排128 层CTA可用于颈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性病变的准确诊断。CTA可以三维显示病变部位和病灶, 对病灶内部、血管壁、病灶及其周围的组织结构均可清楚观察和成像, 使得CTA在评估颈动脉狭窄的程度和范围、判定管腔内粥样斑块的性质方面更为准确[4]。CTA还以其多种后期处理技术如MIP、MPR、CPR、VR、CT仿真内镜 (CTVE) 等全面综合分析血管的各种情况, 为临床医生提供全方位的诊断信息。
参考文献
[1]江金带, 李扬彬, 谭理连, 等.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颈动脉病变诊断中的应用[J].中国CT和MRI杂志, 2006, 4 (2) :4-6.
[2]周建军, 周康荣, 陈祖望, 等.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多排螺旋CT血管造影及流行病学分布特征[J].放射学实践, 2006, 21 (4) :336-339.
[3]周建军, 周康荣, 陈祖望, 等.大范围颈动脉MDCTA与DSA的对照研究[J].临床放射学杂志, 2004, 25 (5) :75-78.
CT冠状动脉造影成像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选取2011 年12 月—2013 年3 月长沙市中医医院收治的肾动脉钙化患者50 例。纳入标准: 已确诊为肾动脉钙化患者, 知情同意并愿意接受CTA和DSA检查。排除妊娠妇女; 心、肝、肾严重疾病患者; 对造影剂过敏患者; 精神异常无法配合检查患者。50 例患者中男28 例, 女22 例;年龄35 ~ 78 岁, 平均年龄 ( 52. 3 ± 8. 6) 岁。
1. 2 方法CTA采用GE公司Lightspeed 64 排128 层螺旋CT机进行诊断, 扫描前指导患者练习吸气、闭气, 患者禁食6 ~8h, 检查前30min饮纯水600 ~ 800ml。 扫描参数: 120k V、160m A、0. 5s / rot, 扫描层厚5mm, 重建间隔5mm, 螺距1. 0。采用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注入非离子型对比剂 ( 碘帕醇370mg I / ml) , 注射速度3. 0ml / s, 总量为80 ~ 90ml, 智能扫描软件跟踪激发延迟时间20 ~ 32s。从肾上极至肾下极依次扫描, 扫描时间为8 ~ 10s。使用工作站 ( ADW4. 0) 处理动脉期轴位图像数据, 图像后处理技术包括容积再现 ( VR) 、最大密度投影 ( MIP) 、曲面重建 ( CMPR) 、多平面重建 ( MPR) 等[3]。CT值> 85HU, 面积1mm2为钙化。DSA采用西门子AXIOMARTISFA型机进行诊断, 给予碘帕醇370mgl /ml注射, 注射速度为5. 0 ~ 7. 0ml / s, 总量为10 ~ 15ml, 经高压注射器连接导管内注入肾动脉。
1. 3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7. 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 进行统计描述。
2 结果
行CTA诊断患者均获得了良好的CTA图像, 能清晰地观察到肾血管解剖变异、狭窄及其程度狭窄、钙化灶等。CTA发现肾动脉钙化48 例, 其中34 例存在不同程度的肾动脉狭窄, 肾动脉钙化诊断准确率为94% 。DSA发现肾动脉钙化47例, 其中存在不同程度的肾动脉狭窄32 例, 肾动脉钙化诊断准确率为96% 。CTA与DSA诊断准确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P > 0. 05) 。正常成年男性肾动脉和右肾动脉起始部钙化CTA图像见图1、2。
3 讨论
肾动脉钙化常见有内膜钙化和中膜钙化两种类型。内膜钙化一般与血管粥样斑块相伴发生, 可造成肾动脉狭窄, 肾血液灌注量减少, 从而造成组织缺血、缺氧而发生坏死, 加重其他类型的肾性疾病[4]; 中膜钙化可降低肾动脉的弹力, 虽不会阻塞血管, 但可改变正常的血流动力学。内膜钙化和中膜钙化可独立发生也可合并发生。付平等[5]研究认为, 早期发现慢性肾脏病患者动脉钙化对于预防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既往常使用DSA诊断肾动脉钙化及其程度, 对肾血管病变的诊断具有很高的敏感性, 但DSA是一种有创的检查手段, 存在一定的风险, 且费用较高, 限制了其使用。随着CT技术的发展, 多层螺旋CT在肾动脉钙化的诊断上逐渐取代了DSA, 其对血管、肾周组织均有很好的成像效果, 可获得清晰的肾动脉图像[6]。
李伟等[7]通过对305 例高血压患者研究发现, 影响肾动脉CTA图像质量的因素包括延迟时间、旋转时间、对比剂单位剂量与注射速度、患者屏气合作与否、患者年龄、血管钙化等。因血液循环时间存在个体差异, 导致延迟时间也存在差异, 一般采用预扫描的方式确定延迟时间。本研究中对比剂注射速度为3. 0ml/s, 获得了满意的肾动脉成像效果。此外, 增加对比剂注射速度可提高血管强化的峰值, 细血管成像效果好。本研究使用静脉套管针注射防止对比剂外漏[8], 并通过抑制影响肾动脉CTA成像因素, 使肾动脉起始部钙化较重的患者也获得了很好的CTA图像。
CTA诊断肾动脉钙化的优势有: ( 1) 能有效屏蔽呼吸运动和血管搏动产生的伪影, 扫描速度快; ( 2) 后处理技术能消除部分容积效应伪影和阶梯状伪影, 降低钙化伪影对成像造成的影响[9]; ( 3) 可同时观察双侧肾动脉, 清晰地判断病变的程度、部位、类型; ( 4) 可对肾动脉及其侧支进行多角度成像[10]; ( 5) 对肾周组织有很好的成像效果, 可帮助判断血管走形, 连续性地反映肾血管情况; ( 6) 肾动脉有血流通过就能显像, 根据对比剂的灌注情况, 可对肾功能有大致判断[11]; ( 7) 可对血管内腔有清晰地反映, 扫描范围大, 有利于对血管壁和血管外疾病进行合理判断; ( 7) 费用低、操作时间短, 无创伤, 易被患者接受; ( 8) 适合高龄患者, 因其无需麻醉, 无出血风险[12]。
CT冠状动脉造影成像 第9篇
【摘要】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对肺动脉栓塞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3例经CTA明确诊断的肺动脉栓塞(PE)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和CT表现进行分析。结果:23例肺栓塞的患者,共累及动脉97支;其中累及肺动脉主干3支,左右分支8支,叶动脉29支,段动脉45支,累及亚段及以下肺动脉12支。结论 :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能清楚显示肺动脉栓塞程度、栓子的大小及分布,對于亚段及以下分支亦可部分显示,可完全满足临床诊断的需要。
【关键词】肺动脉栓塞;血管造影;64排螺旋CT
1.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对2012年8月~2013年8月的23例经CTA明确诊断的肺动脉栓塞(PE)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和CT表现进行分析。其中男13例,女10例;年龄25~73岁,平均年龄45.1岁。主要临床表现为胸闷、胸痛、气促、呼吸困难、咳嗽及咳痰等。
1.2 方法:机器为西门子公司64排128层螺旋CT扫描机,患者仰卧位,头足向。对比剂为非离子型造影剂,注射部位为肘前静脉。扫描范围从主动脉弓上1.0cm到膈项。扫描方式为容积扫描(平扫+增强),重建轴位图像层厚0.6mm、层距0.4mm,利用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显示(VR)、多平面重组(MPR)及曲面重建(CPR)等后处理方法进行血管显示。 2. 结果
23例肺栓塞的患者,共累及动脉97支;其中累及肺动脉主干3支,左右分支8支,叶动脉29支,段动脉45支,累及亚段及以下肺动脉12支。CT主要征象为肺动脉腔内部分和/或完全充盈缺损,少数病例可见肺纹理稀疏、肺动脉高压、肺梗死和胸腔积液等表现。
3.讨 论
肺动脉栓塞(PE)又称肺栓塞,是指内源性或外源性栓子栓塞肺动脉,引起肺循环和呼吸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一组复杂的临床综合征,该病死亡率高达20%~30%,而及时诊断和治疗可使病死率下降为3%~10%,所以PE的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至关重要。目前,多层螺旋CT已成为肺动脉栓塞的首选检查手段。
64排螺旋CT的优点:1扫描速度更快,病人不需憋气就可检查2造影剂用量减少,减低副反应,可重复增强扫描,3纯动脉期成像,大大提高图像的质量5.扫描一圈覆盖的范围更大6.可通过多种后处理方法来多方位、多平面显示图像。MIP通过选择合理的阈值范围突出血管影像,便于立体直观显示血管病变,清晰显示血管壁及腔内密度,显示细节较精细,同时对钙化显示最佳。CPR是MPR的改进算法,能在二维图像上多方位全程显示靶血管的管壁、管腔改变及内部血栓的密度、形态变化,对靶血管的显示比MPR更全面、更直观。层厚越薄、图像分辨率越高,CPR图像越清晰。CPR对靶血管显示清晰,但对靶血管以外的血管却无法显示。MPR能将血管在任意方向旋转,避免了其他组织结构的干扰,且可测量病变长度及血管腔狭窄程度。VR是含有物体内部结构的显示方法,能够做任意断面的剪切或进行内部透视观察,能更佳显示解剖学构造,有很强的三维空间感,能全程显示静脉血管的走行、分支。本组23例患者中,对于亚段及以下分支显示不太满意,余者均可明确诊断。
总之, 64排螺旋CT扫描速度快,覆盖范围广,图像后处理技术好,其肺动脉血管造影能更清楚显示肺动脉栓塞程度、栓子的大小及分布,对于亚段及以下分支亦可部分显示,可完全满足临床诊断的需要。 参考文献
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临床价值 第10篇
过去, 对冠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存在及严重程度的诊断, 往往依赖创伤性的选择性心导管冠状动脉造影 (selective coronary angiography) , 该方法以其极高的空间和时间分辨率, 直接显示冠状动脉的腔内情况, 以往作为诊断冠脉病变的“金标准”手段和方法, 但其仍有一定的检查并发症, 如感染、栓塞等, 且费用较高, 由于冠心病患者多为老年人, 并发症的发生率相对会更高, 传统的普通心电图、运动平板试验及心肌核素显像等检查方法均无法直接显示冠状动脉管腔情况, 因此, 长久以来, 寻找一种无创而廉价且可直接诊断冠脉病变的检查方式便成为临床迫切的需要。
64排螺旋CT, 尤其“后64排螺旋CT”机的诞生, 已被公认是诊断冠心病最为有效的无创影像检查技术[1,2]。早期电子束CT和4排螺旋CT, 由于空间及时间分辨率不足, 对随心脏搏动而运动的冠状动脉显示效果不佳;16排螺旋CT的空间分辨率达到0.75 mm0.75 mm1 mm, 已近似达到各向同性, 但时间分辨率尚不高, 因此, 对病人心率的要求较高 (需<80次/min) , 显示冠脉主干近段尚可, 而对整个冠状动脉树的显示能力仍不足, 特别对冠脉的支架节段显示不理想;64排螺旋CT的空间分辨率可达0.6 mm0.6 mm0.6 mm, 时间分辨率也有大幅提高, 达330 ms, 较之前的CT机型明显改善, 不仅对冠状动脉管腔显影能力较好, 同时可显示支架内腔, 并且可进行冠脉搭桥血管大范围的扫描。近5年, 相继推出双源CT、128排和320排螺旋CT等新机型, 业内统称为“后64排螺旋CT”, 其最高时间分辨率达73 ms, 对心率的要求可进一步放宽, 一般心率<120次/min, 仍可完成高质量图像的冠状动脉成像, 使得冠状动脉CT成像更加简便和适用范围更广, 因此, 对于临床疑似冠心病者, 可作为首选的冠脉病变评价方法。
随着CT软硬件技术的快速发展, 64排或后64排螺旋CT除可对冠状动脉病变, 如冠脉狭窄部位和程度较为准确评价外, 还可对冠脉斑块成分, 进行半定量分析和评价, 同时, 对心肌微血管的灌注研究, 最近也成为热点研究方向。对血运重建治疗后患者, 即支架置入术后和搭桥后的通畅度等的评价, 已成为大家公认的随访方法。
1 螺旋CT对冠脉粥样斑块病变评价
老年患者的冠脉狭窄性病变, 绝大部分由管壁的粥样斑块引起, 尽管病理研究显示:动脉的粥样硬化自婴儿时期就开始发展, 但出现临床症状多见于≥40岁人群, ≥49岁发展迅速, 致死性心肌梗死病人中约4/5是≥65岁的老年人。
多项研究显示:螺旋CT (16排以上) 对冠脉梗阻性狭窄性病变 (狭窄≥50%) 的诊断敏感性达63%~99%, 特异性达79%~98%[3,4,5,6,7], 其中双源CT的敏感性为92%~98%, 特异性为93%~97%, 总体阳性预测值为66%~97%, 阴性预测值为92%~99%。因为各种伪影导致冠脉成像不佳无法评价, 总体上达5%~17%, 16排螺旋CT最高, 64排螺旋CT次之, 双源CT最低, 不可评价率<2%[8,9]。
导致冠脉不可评价的最常见因素是心脏的搏动伪影, 过高的心率及心律不齐等心律失常的存在, 使得冠脉的显示出现错层或管壁明显毛糙模糊, 双源CT、128及320排螺旋CT由于时间分辨率和扫描速度的大幅提高, 已经使得心脏搏动的影响大大降低, 除复杂心律失常外, 大部分患者 (>95%) 的冠脉图像均可满足诊断要求, 对于广大的老年患者而言, 无疑是一大福音。目前64排CT或以上机型的扫描速度快, 完成心脏扫描<10 s, 屏气不佳, 导致的冠脉伪影极大减少。此外, 冠脉粗大广泛的钙化, 可产生放射状伪影[10], 使得冠脉管腔的显示小于实际, 常过高评估冠脉的狭窄程度。
事实上, 临床医生不仅关注冠脉的狭窄及其程度, 而更加感兴趣的是粥样斑块的性质。大量的临床研究显示:80%致命心梗发生于非狭窄性斑块, 且90%急性心梗并没有血流动力学改变的相关病变。研究表明:钙化斑块往往为稳定斑块, 不易破裂;而脂质斑块更具有自发破裂倾向, 尤其是具有较大脂质核心及薄纤维帽的斑块, 更易破裂并引发继发血栓造成急性冠脉事件。Ge等[11]发现在急性冠脉事件中, 脂质核心比例往往较大, 且面积多>1 mm2。Ferencik等[12]采用16排螺旋CT, 在模体研究中, 对于直径>1.5 mm脂质成分, 检出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90%, 且不同的斑块成分具有不同CT值。Viles-Gonzalez等[13]同样采用16排螺旋CT, 体外血管扫描, 进行观察粥样斑块, 发现富含纤维斑块和富含脂质斑块间CT值有差异, 并且具有显著差异, 但标准差均较大, 尤其视觉上分辨起来较为困难, 因此, 临床应用仍有局限。Venkatesh等[14]采用64排螺旋CT, 通过钙化积分, 进行在体的危险分层研究表明:钙化积分为0的患者, 非钙化性斑块的检出率较高, 随着钙化积分的增加, 斑块负荷增加 (主要为钙化斑块及混合斑块的增加) , 非钙化性斑块增加有限。研究结果认为:即使钙化斑块的数量增加或更多, 相对于更易破裂的非钙化性斑块却更为稳定[14]。总之, 目前多数研究认为:螺旋CT对钙化斑块具有高检出率, 而对非钙化斑块 (面积>1 mm2) 尽管检出率也不低, 但对纤维斑块与脂质斑块的鉴别仍难度较大[15,16,17,18]。
2 冠脉支架通畅性的评价
近年来,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s, PCI) 迅速发展, 支架内再狭窄 (in-stent restenosis, ISR) 已成为冠脉支架术后主要并发症, 其发生机制经动物实验证实:主要为PCI术后, 激发各种因子, 造成血管平滑肌细胞过度增生, 导致血管内膜增厚, 且长入支架内致ISR。早期金属裸支架, 主要是去除血管的弹性回缩和消极重塑, ISR的发生率在20%~35%左右, 其后出现的药物洗脱支架 (drug eluting stents, DES) , 则通过涂层药物的逐渐释放, 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过度增生, 但其可造成血管内皮化不全, 即支架植入对血管内皮的损伤效应, 有报道支架内血栓形成概率增加, 因此, 需延长或增加支架术后抗凝药物, 但总体上, ISR的发生明显减少, 报道为5%~10%[19,20,21]。
另外, 肥胖、糖尿病、高脂血症、高血压、吸烟、有外周血管病史的患者, 也更容易发生支架内再狭窄。一般而言, 支架置入1年内, 最易发生内膜增生导致再狭窄, 急性血栓形成致支架内闭塞, 多发生在PCI术后1月内。
支架内腔造影剂局部或弥漫的充盈缺损是冠脉ISR的直接诊断依据, 支架远端冠脉可由于侧支血管的逆向供血而可充盈良好, 故仅当远端冠脉充盈不良时可辅助诊断。受限于空间分辨率, CT尚不能区分内膜增生与血栓, 尽管大部分的ISR是由于内膜增生造成的。
文献报道, 以常规冠脉造影为“金标准”, 16排螺旋CT判断ISR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达67%~92%、66%~100%[22,23,24,25], 64排螺旋CT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达67%~100%、74%~100%[26,27,28,29], 双源CT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则分别为84%~100%, 92%~95%[30,31,32]。
制约螺旋CT诊断冠脉ISR准确性的主要因素: (1) 空间分辨率仍相对欠缺, 64排螺旋CT对冠脉三支主干 (近段直径>3 mm的薄壁支架) 通畅性的判断准确性较高; (2) 多数内膜增生发生在较细的支架内 (<2.5 mm) , 即使双源CT, 仍然对5%~10%的支架无法评价, 尤其对直径<2.5 mm的支架再狭窄, 诊断准确性明显降低。
图像后处理时, 采用专用的滤过函数, 可提高支架边缘显示的锐利度, 有时可显示轻微的内膜增生, 但同时会增加图像的噪声, 可能造成假阳性, 因此必须与普通算法图像相结合进行综合判断。此外, CT图像的窗宽窗位设置也会影响对比度, 由于支架节段的冠脉血管壁往往是病变最为严重的部位, 存在较多的斑块成分, 如钙化、脂质、纤维斑块等密度都会影响支架腔通畅度的判断, 图像重建过程中, 根据相应差异, 调节窗宽窗位有利于分辨不同成分, 提高结果分析的准确性。支架外有粗大钙化时可产生严重伪影, 此时判断有无支架内再狭窄需慎重。
3 冠脉搭桥术后桥血管的评价
螺旋CT对冠状动脉旁路移植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s, CABG) 即冠脉搭桥术后病例, 桥血管有无闭塞的诊断准确性相当高且可靠性强, 是目前CABG术后病人随访最佳的常规无创检查技术。对于质量良好的CT图像, 结合患者症状, 桥血管管腔局部狭窄或闭塞的诊断不难做出, 关键在于显示相应的吻合口, 由于相当多的桥血管病变是从远端吻合口逐渐向近端进展的, 早期发现吻合口病变, 可以为临床调整治疗提供依据。桥血管近中段往往受心脏搏动影响小, 成像质量更优;而远端吻合口, 则由于贴近心肌, 而显示效果不如近中段。有研究认为:64排螺旋CT显示桥血管远端吻合口的图像质量在60%R-R间期为最佳[33]。此外吻合血管较细、金属夹以及心脏搏动伪影是影响桥血管CT成像质量的主要因素。研究报道, 16排螺旋CT对桥血管的可评价率为74%[34], 诊断桥血管病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达90%~96%和95%~100%[35,36], 64排螺旋CT对桥血管的可评价率更高, 达94.5%~100%, 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达98%~100%和91.4%~97%[37,38]。
在CT图像上, 大隐静脉显示的管腔较为粗大, 由于无金属夹夹闭属支血管, 而且很少有管壁钙化, 其管腔的显示很少受周围伪影的影响, 特别是吻合口的显示较动脉桥血管为佳。而与钝缘支远端吻合口的图像质量, 则不如其他冠脉吻合口, 这与钝缘支远段受心脏搏动影响较大有关。动脉桥血管的近端显示受到心脏搏动的影响较小, 故图像质量常常理想, 且可评价, 但术中放置于血管走行两侧的用于夹闭分支血管的金属夹, 则可产生金属伪影, 远端吻合口更加明显, 往往是导致桥血管无法评价的重要原因。目前心脏外科倾向于全动脉化搭桥术式的趋势使得这种金属伪影的影响更加明显, 采用多个不同时相重建以及多角度显示, 有助于改善图像质量[37]。
其次, 多排螺旋CT可对冠脉的先天变异如冠状动脉-肺动脉瘘、心肌桥等良好显示, 普遍认为其优于选择性冠脉造影, 可作为首选无创检查方式, 以此可避免不必要的有创侵入性冠脉造影。
冠脉CT检查最需解决的是辐射剂量问题, 研究报道认为:冠脉CT造影的射线剂量明显高于选择性冠脉造影[39]。但具有更高时间分辨率的双源CT、128及320排螺旋CT, 采用前门控心电触发扫描方式替代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 可大幅降低射线剂量[40], 也更利于冠脉CT造影的临床推广和普遍开展。
CT冠状动脉造影成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