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试策略范文
测试策略范文(精选12篇)
测试策略 第1篇
《软件测试》是软件开发和系统安全人员必须掌握的一门专业课程。随着计算机软件设计人员、规模和复杂度的增加, 软件测试技术成为保证软件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软件测试是一项专业技能工作, 包含许多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缺少这些知识和经验, 测试的深度和广度就不够, 软件的质量也就无法保证。《软件测试》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是让学生熟悉软件测试的基础知识, 熟练编写软件测试过程中的标准化文档, 掌握软件测试流程和测试工具, 独立或合作完成相关软件的日常测试工作。《软件测试》的前置课程一般包括《程序设计基础》、《数据库及应用》、《操作系统》、《动态网页设计》, 后续课程一般包括课程实训、顶岗实习等。
2《软件测试》课程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是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概念, 主要研究“如何教”一类的问题, 是现代教学论研究的新课题。教学策略是在教学过程中将教学思想、方法模式、技术手段三方面动因集成起来, 是教学思维对这三方面动因进行思维策略加工而形成的方法模式。教学策略是为实现教学目标而制定的, 是教学过程实施的整体方案, 包括合理组织教学过程, 选择具体的教学方法和材料, 制定教师与学生所遵守的教学行为程序。
软件测试本身可以起始于软件项目研发的各个环节, 有其特殊的生命周期。采用项目管理的方式进行策略引导, 符合该课程的专业特殊性。《软件测试》课程教学要从多个方面, 全方位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软件综合研发素质、自主创新和实践训练等各项能力。课程教学应该包括综合性项目, 如单元与集成测试、性能测试、功能测试、系统测试、UI测试等, 需要特别注重案例学习的关键环节, 进一步规范、标准教学策略, 进行合理设计、管理教学执行过程。
目前, 《软件测试》课程教学过程中一般采用项目化分组式教学方式。以小组完成具体工作任务为教学核心, 结合实际项目案例, 教师指导和监督来完成教学工作。
3《软件测试》课程教学策略
《软件测试》课程一般具有较高的专业特性, 就业方向比较明确, 课程职业定向性比较单一, 就业前景较为乐观, 但是对学生的软件设计和研发能力一般要求较高, 综合性较强。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结合职业特点, 需要遵循以下几个教学策略。
3.1 理论联系实际和积累与熟练策略
在课程教学过程中, 将软件测试的基础理论和实际应用结合起来, 选择或设计合理的项目化实例进行教学。项目实例必须符合教学大纲和培养方案的要求, 具有针对性、研究性、启发性、实践性和岗位适应性等特点。通过项目实例的学习和练习, 必须让学生的知识的积累度和技能的熟练度达到课程教学大纲规定的程度。
3.2 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性相结合策略
课程的教学以教师个人能力为核心, 在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前提下, 以教师为主导力量建设课程标准化, 对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统一规范和设计。同时,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积极性、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以期形成良好的教学互动。
3.3 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策略
对《软件测试》课程内容的粗粒度项目案例进一步分解为细粒度的教学任务, 结合项目管理思想, 引入WBS (Work Breakdown Structure) 理念, 对分解后的细粒度的教学任务进行统一说明和要求, 明确任务起止时间, 监控学生完成质量。在任务分配和完成环节反馈学生学习效果, 采用思维导图方式探测学生的客观学习效果, 便于进一步差异性教学。
3.4 专业性和综合性相结合策略
《软件测试》课程需要制定标准化的课程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学课件, 提倡电子化、网络化教学。对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和综合能力必须进行相应的考核, 并采用客观评价模式进行效果评估, 在实践中注重建立过程化评价体系。
3.5 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策略
高校教师和学生一般需要有一定的科研能力, 在教学中应结合《软件测试》课程特点, 可以尝试师生共同协作研发、创新实用软件系统进行教学内容的更新。课程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师主动引领作用, 积极传授学生科研经验、科研思想和科研方法。
4 结语
课程教学策略是一个复杂的集合, 既有宏观策略, 也有微观策略。在实际课程教学应用中可以采用框架式分层设计理念, 将课程的知识点、教学方法、教学原则、课时等逐步细化, 区分难易度、重难点和优先级, 形成有序、层次、权重结合的结构, 易于实现、可控和可量化。研究课程教学策略可以为教师和学生共同提供一个教学平台, 使得课程教学能够理论联系实际, 具有良好的教学指导和规范意义, 为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提供更便利的服务。
参考文献
[1]丁智国.基于角色扮演的《软件测试》课程教学探索[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4 (1) :103-105.
[2]崔晓华, 张贺, 张超, 王荣青.《线性代数》课程教学策略探讨[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7 (12) :80-82.
[3]王建平, 韩凤英.“团队协作, 角色分工”个性化教学在课改中的探索——以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为例[J].计算机教育, 2010 (7) :134-136.
[4]丁智国, 吕振洪.软件测试课程实验教学探索[J].计算机教育, 2012 (3) :102-105.
[5]孙小兵, 朱俊武, 李斌, 章永龙.自主学习驱动的软件测试课程双语研究性教学方法[J].计算机教育, 2014 (1) :74-78.
[6]程茂, 温静, 吴玉洁.软件测试课程的教学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2010 (4) :117-120.
大学英语听力测试出题策略分析 第2篇
2007年教育部颁布《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提出“以听说为主,全面提高英语实用能力”,大学英语教学手段、学习方式以及效果发生了巨大变化。同时作为检验大学英语教学效果的四、六级考试英语四六测试也进行了新的改变,所以作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一部分,听力测试也有必要进行更多的研究和改革。
张尧学司长说:大学英语四六级改革“如果我们把突破英语实用能力的瓶颈放在听力上,则我们的试题设计必须是基于听力的”。作为试点的大学英语四六级网考试点考试中包括视听理解,视听综合和阅读理解三个部分其中和听力有关试题占总分65%。作为普通教师对大学英语听力测试的研究不论是不是针对四六级考试或者只是作为平时测试都是对学生过程性评估的一种,所以研究测试是为了促进对学生的课堂教学和学生自己的自主学习。
其实任何一种语言测试都不会是完全客观的,所以在出题时只能期望更有针对性更接近测试的目的,不论是四六级网考采取的多项选择,单词/短语听写或是句子跟读,还是各种英语测试提供的各种试题,目前阶段计算机考试的方式有效丰富了考试题型,大大提高了考试的信度和效度,但不可否认随着科学技术,社会人文学科的交叉融合对听力考试素材的修改和制作,对听力试卷的制作使听力测试的变得充满变化,本文将分析影响听力测试结果的一些因素和听力测试出题策略。
1测试理论的重点
世界语言测试理论经历了三代, 即前科学语言测试、心理测量结构主义语言测试或现代语言测试、心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语言测试或后现代语言测试。
2听力测试语料分析 2.1 词汇学因素 2.2 社会语言学因素 2.3 认知学心理学因素 2.4 语音学因素 2.5 其他干扰因素
中外文化差异,英国式思维/美国思维
3听力测试试卷分析 3.1 题型 3.2 选项制作 3.3 答案提供
英语听力测试的历史远不如英语阅读,写作和翻译的历史,因为它是技术的产物,是英语测试改革到最近阶段的产物,伴随大学英语改革的不断深化与进步,目前大学英语听说课程的教学模式已经完全从传统的课本加磁带转变为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采用基于计算机,网络和课堂的英语教学模式,个性化和自主学习的方向发展。以计算机和网络为基础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和测试理论的不断完善与成熟为大学英语测试提供了更丰富更多元化的资源库,面对浩如烟海的资源作为个体的一线教师如何利用好这些资源,如何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制作提供最适合个体需要的听力试题就变得非常有趣。
词汇,语速,速度,间隔,清晰度,语音语调,社会语言学,跨文化,认知,元认知
使用《数学分层测试卡》的策略 第3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2A-0061-02
由于有些实验教师对“小学数学能力提升项目”的实验目的和任务理解不透,在使用《数学分层测试卡》的过程中便出现了这样的情形:一是很多实验教师都是在课堂教学结束以后再单纯地让学生完成《数学分层测试卡》里的相关练习;有的干脆把几课时的练习集中到一节课来完成;个别教师还找出各种借口不用。这说明老师们只是把《数学分层测试卡》当作是检查学生学习效果的普通练习了。二是作业批改方式单一,大部分教师使用“全批全改”的方式,评价也只是一些简单的等次,诸如“A”、“B”、“c”及分数之类,偶尔有几位老师在某几页写了评语,但评语没有感染力,缺乏人情味。学生对这样的评价司空见惯,久而久之,也就麻木不仁了。这样一来,根本就无法体现《数学分层测试卡》的应有价值了。其实,《数学分层测试卡》仅是一个载体,最终的目的是让我们利用这个载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乐学、善学,最终获得成长与发展。那么,如何才能用好《数学分层测试卡》呢?我的主要策略有以下几种。
一、教学过程灵活渗透激励理念。抓住用卡时机。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一)灵活渗透激励理念。现以本人执教的《用字母表示数》为例。在这节课的导入环节,我先用充满激情的导语触动学生的听觉神经:“同学们,童年是多姿多彩、充满幻想的,童年是天真无瑕、充满欢乐的!眼前的这幅画面,勾起了我对童年的无限回忆。往事历历在目,下面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数青蛙。好吗?”同时,用课件出示《数青蛙》童谣,让静态的数学鲜活地出现在学生的面前,充满了生命力。然后请学生一起大声地数,让学生的眼、耳、口、思同时运作,此时教师再趁机利用《数学分层测试卡》基本练习第2题进行前馈性测查,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
有的学生能填出:m只青蛙(m)张嘴,(mx2)只眼睛,(mx4)条腿,但不知道其中的规律。此时我便激励学生:“没关系,这个确实挺难。你的表现已经很出色了,老师特别欣赏你!”在例1和例2的教学中,我同样使用了具有有针对性的激励语言。如,在学生回答出Xx3表示摆x个三角形所用小棒的根数的时候,我立刻表扬:“这么好的想法,为什么不大声地、自信地表达出来呢?”当我小结完例1时,我说:“我们班的孩子很聪明,有一个成语叫‘以一当十’,我们班的孩子却能‘以一当百、以一当千、以一当万……’真是了不起。相信下面的表现会更加精彩!”当学生弄清用axb这个式子不能代表上面所有的算式时,我说:“你真会思考,真像一个小小数学家。”经过这种激励,原来一上数学课就会紧锁眉头、满脸的不高兴或者磨磨蹭蹭,东张西望等着吃“现成饭”的那些学生表现得特别活跃。他们喜爱上了数学!
(二)选择不同时机,随学随测。在完成了例1和例2的教学后,我利用《数学分层测试卡》综合练习第l题进行了检测。
在括号里填上含有字母的式子。
(1)五年级有x人,六年级比五年级多15人,六年级有( )人?
(2)大货车每次运货n吨,6次共运货( )吨?
(3)图书馆有45本新书,借出m本,又买回来你n本,现在有新书( )本。
教学完例3,学生学会了简写的规则后,我又利用《数学分层测试卡》基本练习第1题进行了检测。
请你省略乘号,改写下面的句子
18xm= tx3= 1xa=
xxy= exc= (a+b)x4=
这节课依据教学环节的不同和进程分3次使用《数学分层测试卡》,体现了在不同的阶段出示不同的内容对知识进行巩固。学生也很喜欢这种做题方式,他们觉得像玩游戏一样,每次练习只用1-2分钟的时间,一点都不因练习太多花时太长而产生困倦感,也没有做题压力。由于注意力能集中,做题正确率也提高了。
(三)课后检测。课堂上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大部分的“拓展练习”需要综合运用所学过的知识,和充足的思考时间慢慢分析、理解,甚至用作图、举例等不同策略才能解决。而这节课我把综合练习的第2题和第3题及拓展练习题当课后作业,是因为题量太多,课堂上没有时间完成了。
二、巧批作业,充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一)改变作业批改的方式。教师当堂巡回批改。学生在课上做作业时。教师要巡视了解作业大体情况,早做完的早批改,对前5-10名的学生,老师亲自批改,然后由他们当小老师代改其他同学的。(实践证明,学生都喜欢得到老师的亲自批改,所以都争取早完成。)这种批改形式不仅可以减轻课后批改的负担,还可以及时了解学生作业的真实情况,而H,T确率的提高可以培养学生作业的信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学生当堂互相批改。以往的作业的“全批全改”不仅让教师很辛苦,而且使学生天天忙于按时完成作业,根本无暇顾及对错。时间长了,枯燥乏味,甚至影响师生间思想、情感的交流,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学生当堂互批则可使全体学生都介入到作业批改过程中。通过互批,学生既可了解自己作业中的问题,又能从其他同学的作业中学习到新颖的思路和方法,锻炼提高其改错和辨析能力。教师可把答案公布出来,让同桌或前后左右的学生组成批改学习小组,交换作业互相批改。这样可以充分发挥群体效应。
(二)改进评价作业的方式。多数教师习惯于对全对的作业,用“100”或“☆”、“笑脸”等予以鼓励。这对优生来说,固然高兴,但对于其他学生来说,就未必了。本人认为批改时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不同类型的作业有目的地写批语:有赞扬型的,如“你的作业和你的长相一样令人羡慕!”有警示型的,如“宝贝,这是你吗?”有鼓励型的,如“你今日赛过昨天!”有指令型的,如“请你更正。”使用这种简洁的评价方式,就是想让这种无声的交流,发挥有声的效应,拉近师生的情感距离,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学习数学的优势得到顺利的迁移。
(三)改革批改作业的符号。教师批改作业一般来说,错的打“×”,对的打“√”。我觉得那个红色的“×”是学生永远都无法订正的“错”。学生每天做作业,面对以前那个“错”,会挫伤其积极性。为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对于做错的题,我采取的是“——”这个符号或干脆不批改,用口头提示不打“√”的地方肯定有错,请及时找出错的原因并改正。订正时,学生可以擦除错处,不留痕迹地改正自己的错误,再让我批改一个“√”,并给他打上一百分。这样可以极大地保护潜能生的自尊心,同时,也可以帮助他树立信心:失败了可以重新再来,生活每天都是新的!这样,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会更加浓厚。
总之,我们必须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选择使用《数学分层测试卡》的策略。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数学分层测试卡》的作用!
面向对象软件回归测试选择策略 第4篇
软件维护活动成本占软件产品总成本的三分之二以上,回归测试[13]是软件维护活动一个必要组成部分,它用来确保修改后软件的正确性,提高软件产品质量。回归测试成本是昂贵的,它占软件维护活动成本的二分之一左右。软件产品在软件维护阶段,由于用户需求或者功能发生变化而需要对软件作出修改,要确保修改后软件的正确,进行的测试被称为回归测试。
回归测试需要解决四个基本问题:(1)怎样鉴别那些受到修改影响的部分(修改影响分析);(2)采用什么策略来重测受到影响的部分;(3)重测部分的覆盖标准是什么;(4)怎样选择、重用和更改存在的测试用例库(测试用例库的维护)。
本文研究的是第二个问题。关于面向对象软件的修改影响分析技术,已提出了有通过利用数据流图来分析受影响的软件中定义使用对和他们相关的子路径。与这种方法不同的另一种技术是建立软件中函数和模块之间相互作用的控制流图,鉴别、修改受影响的函数或者模块。无论第一种还是后一种,它们都是建立在过程级或者模块级上进行分析的,这对于面向对象软件的测试粒度是偏小的。本文是基于一个在软件类层次上进行回归测试的选择测试技术。
类作为面向对象软件[4,5]的一个最小单元,以它来创建软件类关系图(ClassRlatedGraph)进行分析软件修改受到影响是比较全面的,本文在类关系图的基础提供一个有选择策略测试技术[610],通过对修改前软件和修改后软件类关系图比较,得到需要测试修改的软件部分和修改受到影响的部分,把他们放到类防火墙内,针对防火墙内的类产生可以重用原有测试用例的测试序列。该技术与其他的选择测试技比较有如下优点:(1)这个回归测试选择技术是安全的,也就是它重用已有的测试用例能尽可能暴露出修改后软件的缺陷部分;(2)它是有效的,即使它所选择测试用例也包含有不能暴露缺陷的用例,但比其他的选择测试要精简。
1类关系图(CRG)
1.1类的关联
无论是用C++语言还是JAVA语言书写的面向对象软件,都是以类为软件的基本单元,那么在软件中,类与类之间存在什么样关系?继承性、组合使用是类与类之间常用关系。
继承性(Inheritance):对象或类继承了另一个类的一组属性。例如在图1中,国内快递公司和国外快递公司都继承了快递公司的特征。因此,类(快递公司)称为超类,类(国内快递公司,国外快递公司)被称为子类。
组合(Aggregation):当一个类是另一个类的组成部分,就称为组合关系。例如小汽车包含引擎、车轮等组件。小汽车是一个类,引擎和车轮也是类,那么类小汽车包含类引擎和类车轮。那么小汽车和引擎、车轮是组合关系。
使用(Use):上面例子中,小汽车是由驾驶员驾驶,那么小汽车类和驾驶员类之间存在是使用关系。使用关系存在于两个或多个类之间,一个类使用另一个类。
1.2 关系图
图2描述:类关系图(CRG)是由节点(V)、标签(L)和边(E)组成。节点是组成软件的类,边是用来描述类与类之间关系,标签指出关系种类(Us-使用、Ag-组合、I-继承)。
2 回归测试的过程
选择回归测试技术通过减少测试用例个数和只测试修改受到影响的部分程序来减少回归测试成本,但全部选择测试是利用全部已有测试用例,重新测试修改后的软件,这样将大大增加了测试成本和测试时间,所以部分选择回归测试技术是目前研究的主要方向,本文提供的方法只需要把修改的类和根据类关系图确定修改受到影响的类放到一个类防火墙内(class fire),对类放火墙内类进行测试,进行测试的测试用例可以选择已存在原有测试用例,如果是新增加的类,就可以创建新的测试用例,这样就形成了回归测试的测试用例集。这种选择策略确保软件质量是有效、经济、安全的。一个典型的部分选择重测技术过程大致如下:
(1)选择T′∈T(原有的所有测试用例),形成修改后软件的测试用例;
(2)用T′测试修改后软件P′;
(3)如果有必要,需构造新的测试用例T’’,修改后的软件增加了新的功能就需要创建新测试用例来验证该功能。
(4)用T″测试修改后软件P′,用T″验证修改后软件P′的正确性;
(5)创建T,从T′,T″,得到一个新的测试用例集合和测试修改后软件P′历史记录。
3 回归测试选择策略
我们首先对面向对象软件构造他们的类关系图,类关系图是在程序类层次上创建的,类作为面向对象软件最基本组成单元,测试是高效的、安全的,并且找出了真正需要测试的类,减少了测试代价又是经济的。针对面向对象软件的继承、多态性和动态绑定及异常抛出这些特征,本文把对面向对象软件回归测试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讨论。
3.1 创建类防火墙
我们定义类与类关系为R,它依靠继承、组合和使用,来描述类与类之间依赖关系,R={〈c2,c1〉|c1,c2∈V∧(l∈L∧〈c1,c2,l〉∈E)}。
下列这些都纳入我们关系R范畴:
a,类c1是类c2的派生类。
b,类c2是类c1的一个组成部分。
c,类c1通过使用类c2的成员变量和成员函数使用类c2。
对类c2的修改将会影响类c1的执行。那么类c1和类c2都将放入类防火墙内。
3.2 类内部成员增加
① 继承关系:类c2增加成员函数或者是成员数据,那么它和它的派生类c1将要放入防火墙内。
② 使用关系:如果类c1使用类c2新增加的成员,c1和c2要放入类放火墙内。
3.3 类内部成员删除
① 继承:类c2删除成员函数或者成员数据,那么它和它的派生类c1将放入防火墙内。
② 使用:如果类c1与类c2是使用关系,并且使用了类c2的删除成员函数或者成员数据,那么类c1和类c2要放入类防火墙内。
3.4 类内部成员修改
① 继承:类c2成员被修改或者重命名,那么它和它的派生类c1将要放入防火墙内。
② 使用:类c2成员变量重定义或者重命名,那么类c2和使用它的类c1要放入防火墙内。成员函数体被修改,调用它的类c1要放入类防火墙。
3.5 类的增加
类的增加可以等价于类的成员增加,可以适用2方法。
3.6 类的删除
类的删除等价与类成员删除,放入防火墙的方法类似3方法
3.7 异常抛出
异常作为类,同样适用于以上方法。
如果类c1是类c2的组成部分,那么对c1进行上述修改,修改的部分与c2有关联,将会影响到类c2,c1和c2都要放入类防火墙。
4 实例应用
我们通过一个实例来说明我们的算法。图3是一个包含四个类A,B,C和D的系统。用我们的算法来分析对类A中 fa1的修改,我们将根据修改影响重新选择测试序列。我们假设用T表示原来的测试用例集。
4.1 类内部检测
类成员变量fa1修改影响到类成员方法ma1()。mal()要放入防火墙内将重新测试。
4.2 类的继承检测
mal()影响到子类A1和A2。A1和A2要放入防火墙内进行重新测试。
4.3 调用关系检测
调用类A的受影响成员方法mal()的有类B的mb1()方法。调用类B的受影响mb1()方法的有类C的成员方法mc1(),mc1()也将影响mc2()。类B和类C将放入防火墙内进行重新测试
4.4 关联关系检测
虽然类B和类D有关联,但没有影响因子。所以类D不需要放入防火墙内。
综上所述,假设新的测试用例集用T表示,选择T中类A、类B、类C的测试用例组成T。因为没有增加新的成员,所以不需要增加新的测试用例。
5结束语
在本文中,我们提出了一个有选择策略测试技术,通过对修改前软件和修改后软件构造类关系,使用它来选择需要测试修改的软件部分和修改受到影响的部分。选择测试技术对修改后软件测试的可以减少测试周期和测试成本。
我们将来的工作是通过该策略算法建立一个自动的面向对象软件回归测试平台,也将对该方法更进一步研究它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Wu Ye,Chen Meihwa,Kao HM.Regression testing on object-orien-ted Programs.10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Software Reliability Engineering,1999:270—279
[2] Leung H K N, White L. A firewall concept for both control-flow and data-flow in regression integration testing. Conference on Software Maintenance, 1992: 262—271
[3]Kung D,Gao J,Hsia P,et al.Class firewall,test order,and regres-sion testing of object-oriented programs.Journal of Object-Oriented Programming,1995:51—65
[4] Booch G. Object-oriented design with application, Redwood City, Calif: Benjamin/Cummings, 1991
[5] Rumbaugh J. Object-oriented modeling and design, Prentice-Hall,1991
[6]Rothermel G.Harrold M J.Analyzing regression test selection tech-niques.IEEE Transaction Software Engineering,1996:529—551
[7]Rothermel G,Harrold MJ.A safe,efficient regression test selection technique.ACMTransactions on Software Engineering and Methodol-ogy,1997;6(2):173—210
[8]Rothermel G,Harrold MJ.Selecting regression tests for object-orien-ted software.In:International Conferene on Software Maintenane(IC-SM94),British Columbia(Canada):Vicforia,1994:14—25
[9] Harrold M J. Jones J, Li T, et al. Regression test selection for Java software. Proceedings of the ACM Conference on Object-Oriented Programming, Systems, Languages, and Applications (OOPSLA 2001), 2001:312—326
测试策略 第5篇
课题研究方案与进展小结
越秀区教育局教研室 郑秀清
一、问题的提出
“语言作为一种交流工具,是有声的。”(Lan-guage is a system of arbitrary vocalsymbols used for hum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以书面或口头方式进行交流的能力。随着国际化进程的加快,英语交际功能日益突出,口语 英语新教学大纲提出:“英语测试既要考查学生的英语基础知识,又要考查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测试语能力是英语教学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英语口语教学也能对英语教学起到很好的反拨作用,能促进学生听、说语考试纳入终结性考试。2000年江苏省率先在全省范围进行了中学生英语口语测试。广州市教育局在2002年11月20的通知,提出“我市从2003年开始在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考试中开展英语口试试验工作。各区、县级市要根据实际,在年开始,英语口试将正式作为升中考试的内容,并计入升学总成绩。”勿容置疑,口语教学己成了此次英语课改的突 广州市教育局教研室开展的教学设计与实施活动第三阶段“发展性教学评价”研究,我区区域性“十五”规划课全面辅开,本课题与前两课题的理念一致。
基于以上几点考虑,我们选择“中学生口语训练策略及口语测试评价”作为研究重点,力图在平常的教学中探索试常模。
二、研究的目标及意义
1.帮助我区教师树立科学的、先进的教学理念和评价理念; 2.对我区口语教学现状做深入了解;
3.建立有效的、与口语能力有关的知识技能训练策略及考核的评价体系; 4.建立有区域性特色的口语教学方法及评价方法,培养学生口语学习的策略; 5.建立有区域性特色,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口语教学策略及评价方法
三、研究内容
如何在中学这一阶段让学生既能掌握英语基础知识,又能用英语自由地表达思想,真正把英语作为一种使用的交现代外语教学理论以及现代教育评价理论为指导,在发展的、多维的基础上,用三年左右的时间争取在现有的基础上训练学生口语的策略和测试评价模式。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口语,并使学生得到全面提高。同时,通过课题的研究,带题研究的基本内容包括:
①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国外外语教学流派诸多,从而也衍生出不同口语教学方法。合理地消化,整合各理论流派的精华,形成具有我区的分析,这也是口语教学评价改革成功与否的前提之一。我们试图通过文献分析,把握国内外教学口语教学评价研究的为后续的实验研究夯实理论基础。
②我区口语教学现状调查研究
现状分析是实验研究的前提。我们对我区的口语教学及其评价进行调查研究,目的是为了通过多方面的调查,发找符合我区特色的口语教学策略与口语教学评价方法。
调查对象分别为学生、教师两方面,调查的主要内容涉及教师与学生的口语水平、教师的评价观念、课堂中多采(3)口语测试试题研究
2004年口语测试成绩将计入升学考试,本研究的另一个内容就是做好口语考试备考工作。口语测试具有明显的导为了更科学、公正地对学生的口语能力进行评价,本研究将建立一系列可供参考的口语测试试题。同时,对口语测试与科学。
四、研究的基本步骤与阶段
本研究拟采用:文献研究和查阅、问卷调查、个案分析、参与性观察、实验研究等方法。研究计划如下:
准备阶段:2003.3—2003.8 理论学习:对国内外的理论研究有针对性的作进一步的文献查阅与研究,把握最新的研究趋势。组织科研参与者念。
实验阶段:2003.9—2004.7 1.调查研究(Research):通过问卷调查,了解我区中学 英语课堂教学特别是口语的教与学的策略;了解现存的教师调查问卷。
2.参与性观察(Participant Observation):分别在实验学校中对英语教与学进行参与、观察,从中研究和分析 3.个案研究(Focus of the research):在相关理论的指引下,进行个案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以确定和推广多新的方法。
4.阶段性总结(Summary of definite period):采用多渠道的分析、反馈方法,深入了解实验学校师生的意见,符合实际的口语检测题以及评价方式。
5.实验推广(Exchange experience):组织经验交流会,分享运用“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广工作做准备。
结题阶段:2004.9.—2005.8.总结实验经验,撰写结题报告。
五、参加实验的学校
34中;37中;96中;3中;豪贤中学;82中
六、课题研究的进程和初步成果(一)文献研究
2003年3月一7月,区中学部英语科启动了此项课题的研究工作。首先是对有关的文献及资料进行了查阅和筛师们学习。通过学习我们初步对语言的本质、口语活动的特点、口语技能、及其口语能力的培养、形成性评价等的概依据。
此外,还向教师们推荐诸如以下的论著:
1. 何广锵:《英语教学研究》,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英语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2002 3. 何安平:《外语教学大纲、教材、课堂教学设计与评估》,2001 4. 王立非:《现代外语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 5.丁文:“任务型教学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等
有了这些理论的支撑,我们较为顺利地开展了活动。(二)开展实验工作
2003年9月新学期初,召开了各校英语科长以及部分教师的专题会议。会上分发了我区“中学生口语训练策略体内容和实验的目标、意义,进一步阐述了“口语训练策略及口语测试评价”课题研究的重要性、迫切性和口语测试师参加,并洵征实验学校。经会上短时间的酝酿,竟然有几间学校同时提出,与其推荐几名教师参加,倒不如整个科组96中、豪贤中学,另两间是以骨干教师为牵头的小组形式实验,他们是3中和34中。我喜出望外,原先打算要下硬有了良好的开端。(1)酝酿调查问卷
首先是要求参与实验的学校和个人,要认真学习和研究相关理论。在学校要了解学生目前对英语口语教学的状况调查问卷。为减轻实验教师的工作,只要求每间学校定5个问题。第四周交“功课”。(2)制定调查问卷
第五周,我们基本收齐所布置的“功课”。实验学校及个人都如期地交了他们的初步问卷稿。我们经过认真审阅出一套教师和学生的调查问卷。
“中学生口语训练策略及口语测试评价”活动
调查问卷(学生)同学们:
你们好!为了更好落实英语课程标准的要求,同时探索在闩常的英语教学中更有效的口语训练策略。这份调查表如实地填写每一项目。非常感谢!性别:男 女 所在年级:
(问题是多项选择题)
()1.你认为哪种英语学习方式最有用? A.做语法练习。B.多听别人讲英语。C.多与别人用英语谈话。D.多看英语书。()2.你最喜欢上英语课哪个环节? A.介绍课文。B.Pair Work(对话)。
C.解释语言点。D.Free talk(用英语闲谈)。()3.你认为学会讲流利的英语重要吗? A.非常重要。
B.老师和父母说“很重要”。
C.只要能应付考试并取得高分就行了。D.无所谓。
()4.在日常的英语学习中,你的英浯老师重视你们的口语训练吗? A.十分重视。B.一般般。
C.不重视,他(她)只重视语法知识。D.没留意。
()5.你希望你的英语老师。A.上课运用全英教学。B.语言生动、表情丰富。C.用大量的时间讲解语法。D.多介绍国外的文化知识背景。
()6.你喜欢英语老师介绍什么相关的课外知识? A.外国风土人情。B.名人事迹。C.中外文化差异。D.天文地理。()7.你认为学习英语的最大收获是。A.有利于升学考试 B.有利于与外国人沟通 C.增长知识、见闻 D.其他()8.在自己的英语口语学习中,你曾经遇到的最 大困难是。A.不敢开口,怕讲错 B.学不得法,没很大的效果 C.没兴趣 D.不知道
()9.你曾经参加过什么形式的英语口语活动呢? A.英语角 B.芝麻街的课程 C.一些口语班学习D.从未有过()10.你认为练习口语,哪种方式最好? A.朗读练习。B.用英语做游戏。C.角色扮演,戏剧表演。
D.用英语进行课堂讨论或辩论练习口语。
()11.你希望你的英语老师对你的口语练习持什 么态度呢? A.遇到讲错时马上给予纠正。B.多鼓励,尽管有时自己讲错。
C.微笑着倾听,并不时给予肯定的点头。
D.只管听,有讲错也不指出,反正能开口就行了。
中学生口语训练策略及口语测试评价”活动
调查问卷(教师)老师们:
您们好!为了更好落实英语课程标准的要求,同时探索在日常的英语教学中更有效的口语训练策略。这份调查表实地填写每一项目。非常感谢!性别:男 女 任教年级:
(命题是多项选择题)
()1.您认为抓口语教学重要吗? A.重要 B.一般 C.不重要 D.没所谓()2.您有坚持每节课基本做到全英教学吗? A.有 B.有时 C.没有 D.有人来听课时就有
()3.课堂上,您认为自己训练学生口语的强度足够吗? A.非常足够 B.基本可以 C.根本不够 D.没考虑过
()4.您是否经常注重纠正学生的发音、语音及语调? A.经常 B.偶尔 C.没有 D.没留意()5.您觉得自己的教学方法有待改进吗? A.需要 B.一般 C.不需要 D.没所谓
()6.课堂上,您一位采用哪些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A.讨论 B.小品 C.对话 D.什么也不搞()7.您会以什么方式为学生创造浯境学习英浯? A.堂上传授 B.日常生活 C.组织英语角 D.开展课外活动
()8.在课外,您是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A.名片欣赏
B.布置学生以有关课文的内容为主题做调查报告C.听歌学英语 D.让学生订阅时尚的英语报刊、杂志()9.您认为你个人的口语水平如何? A.很好 B.口误很多,经常犯语法错误 C.缺乏练习,不够流利 D.词汇贫乏,想说但说不出
()10.您认为应该怎样加强自己的口语能力? A.考级 B.与外国人多沟通 C.多参加英语角或讲座
D.多听录音、广播、英语节目,自我充电提高()11.初中会考,加入了口语测试,您有什么看法? A.很有必要 B.无所谓
C.没必要 D.是上头的决定,执行就是了()12.在口语教学中,您认为最难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呢? A.组织训练材料
B.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C.手头的教学经验少,无从下手 D.学生人数太多,很难开展活动
()13.学姓在操练英语时,您注重的是。A.能否连贯,流利地表达,能否达到交际目的 B.出现的语法错误多少 C.语音,语调,节奏 D.是否离主题太远
()14.请谈谈您对英语口语教学的一些做法和建议:
(3)数据研究
第七周,我们印制了这些调查问卷,分别发到实验学校和其他学校。被访教师166位;被访学生1606名。
以下是问卷调查统计:
教师调查问卷统计
教师调查总人数: 166人 【多项选择题】
教师问卷:
我们设计的教师调查问卷,主要是了解教师们在日常的教学当中对口语教学的认识、重视程度和基本做法。从教师调查问卷统计分析来看,92.3%的教师认为抓口语教学非常重要;有68.8%的教师认为他们自己在平时的语音及语调;超过半数的教师在英语教学上采用全英教学。有77.1%的教师在课堂上采用讨论的形式,并为学生创设的英语口语教学方法还有待改进。综合被访教师的意见,大概有以下几点: 1.英语口语教学应从低年级抓起;
2.在课时安排上应有所倾斜,加设专门的口语课; 3.有条件的话,设专职的口语教师,或请外教授课; 4.安排口语教学示范课或教师口语教学经验交流;
5.编写专门的口语训练教材;组织多种形式的口语活动,如:英语角、朗读模仿大赛、唱英文歌、小品剧或演 从教师反馈的信息来看,教师们已经意识到口语教学的重要性,而且在堂上使用不同方法和手段进行口语训练尤注重培养学生表达的连贯性和达到交际的目的。
教师们抱怨最多的有三点:一是:班级太大,人数多,对开展学生小组讨论、小组活动时操作难。二是:教师本专业上还需要不断地充实和提高,才能适应当前新课标提出的要求。三是:口语教学过程当中最难的是组织训练材料 学生问卷:
我们设计学生调查问卷,主要是想了解学生对英语口语学习的态度以及对英语教学中你喜欢那个环节。
根据学生调查问卷数据统计:有51.2%的学生喜欢上英语课中的Free talk(用英语闲谈)这一环节,喜欢老师多学生认为学会讲流利的英语是非常的重要;有54.3%的学生认为在学习英语上遇到最大的困难是不敢开口,怕讲错;予纠正,尽管有时讲错但能多给予肯定和鼓励。
从教师和学生的调查问卷中,我们大致得出四点共识: 1.认识到英语口语教与学的重要性;
2.认为在英语口语教与学上,形成性评价尤为重要; 3.尽可能创设语言环境,提供训练语言的机会;
4.教师和学生仍有”恐讲心理”的阴影,怕讲错,在进行口语表达时显得紧张而影响正常的思维和表达。
通过调查,我们知道:学生希望通过了解文化背景来学习英语,而不是单纯学枯燥的语法,更希望通过开口来得语教材里基本体现了结构———功能法这一教学模式和理念,但具体运用自如还要视教师的个人教学组织能力(如设计师个人的口语水平等综合知识和综合素质而定。(4)有针对性地开展口语教学试验
已分别布置教学骨干,利用区教研活动时开展口语试验研讨课。如第五周初一豪贤中学沈老师的听力、口语研讨课;十三周初三38中雷老师的任务型口语练习研讨课等。组织全区同年级的教师听课,议课,共同研讨。在17周的青老师、3中的伍春兰老师和82中的黄淑慧老师分别介绍了他们学校英语科的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进行口语教学的做法 同时在越兴班初一和初二的英语兴趣班上,有针对性地安排任课教师把兴趣班的课堂和辅导材料作为进行口语教教学方法。
(5)下一步的工作
准备在下学期,抓紧对实验学校英语教与学进行参与性观察,分析教与学行为和过程的问题;
在相关理论的指引下,进行个案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以确定和推广多种有效的教与学策略,从而促进教师进行
七、预期研究成果
1.越秀区中学英语口语教学及其评价现状调查报告。2.英语教学论文。
3.英语口语教学个案分析。4.英语口语测试试题集。
八、课题工作开展的两点顾虑:
测试策略 第6篇
1紧扣《课程标准》解读新增考点
2014年物理《测试说明》删除了2013年《测试说明》考点50中“互感”,增加了“涡流”,该考点变为“自感涡流”。从《测试说明》来看“涡流”的确是新增考点,但它又是教材上的原来就有的,电磁感应知识体系下的内容。这就要求对新增考点的解读必需在《课程标准》的统领下来进行。课标对应涡流的内容标准表述是“通过实验,了解自感现象和涡流现象。举例说明自感现象和涡流现象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其后还附带了一个示例“例3观察家用电磁灶,了解电磁灶的结构和原理。”
无论是内容标准还是示例表述都用到了“了解”这一行为动词,“了解”到底是指要达到什么水平呢?江苏省的《物理课程标准教学要求》对行为动词的说明中“了解”的水平含义表述为“再认或回忆知识;识别、辨认事实或证据;举出例子;描述对象的基本特征”。由此结合教材基本可以确定涡流的教学要求应该是:了解涡流的成因,了解涡流的热效应和机械效应。通过实例分析了解涡流现象在实际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和危害。结合《课程标准》对《测试说明》进行解读,使得新增考点的复习教学要求进一步得以明确。
2合理定位教学目标,有效组织复习教学
2014年江苏省物理高考《测试说明》有98条考点,如何就一条考点在复习时间、数量和难度上恰如其分的做出要求,提高复习教学的效率?合理的定位复习课的教学目标是关键。涡流的具体复习教学目标可以表述为:
(1)学生能够通过可拆变压器涡流热效应的演示,识别这也是一种电磁感应现象,由此来解释涡流产生的原因。
(2)学生能例举几个教材或习题中出现过的涡流在生产和生活应用的实例,针对电磁炉和变压器着重了解涡流热效应的有效利用和危害防止。
(3)通过习题设置,用电磁感应的知识来解释电磁阻尼和电磁驱动,了解到涡流有机械效应。
以上作为高考复习课的教学目标,显然比《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更高,也更具体。以此作为导引,用可拆变压器涡流热效应的实验演示和课堂提问来达成目标(1),通过电磁炉和变压器的实例分析来达成目标(2),用习题的形式让学生了解电磁阻尼和电磁驱动来达成目标(3)。从目标达成的路径上看,首先典型的演示实验仍然可以在复习课上再现,起到引导回忆、强化体验、推进教学的作用。其次习题不是复习课的目的,而是达成复习目标的媒介之一,要为复习目标的达成服务。习题设置要紧扣课标突出核心内容的考察,兼顾外围知识的考察。如电磁炉的原理在习题设置中就要重点关注,电磁阻尼和驱动的习题设置要点到为止。合理定位教学目标,以目标为导引来调动教学资源,设置教学活动,编选练习题目是提高复习有效性重要方法。
3重视模拟命题分析,号准新增考点的“考脉”
重视高三学年各地高考模拟题的归类分析,能帮助我们把握新增考点的命题形式和命题难度,真正号准新增考点的“考脉”。以“涡流”为例,选取了3道模拟题和1道高考真题来梳理一下新增考点的考查脉络。
南通市2014届高三第二次调研测试物理卷第7题,低频电涡流传感器可用来测量自动化生产线上金属板的厚度。如图1所示,在线圈L1中通以低频交流电,它周围会产生交变磁场,其正下方有一个与电表连接的线圈L2,金属板置于1、L2之间。当线圈厶产生的变化磁场透过金属板,L2中会产生感应电流。由于金属板厚度不同,吸收电磁能量强弱不同,导致L2中感应电流的强弱不同则(A、D)
A.金属板吸收电磁能量,是由于穿过金属板的磁场发生变化,板中产生涡流
B.金属板越厚,涡流越弱
C.L2中产生的是直流电
D.L2中产生的是与L1中同频率的交流电
南通市2014届高三第三次调研测试物理卷第3题,铺设海底金属油气管道时,焊接管道需要先用感应加热的方法对焊口两侧进行预热。将被加热管道置于感应线圈中(图2),当感应线圈中通以电流时管道发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D)
A.管道发热是由于线圈中的电流直接流经管道引起的
B.感应加热是利用线圈电阻产生的焦耳热加热管道的
C.感应线圈中通以恒定电流时也能在管道中产生电流
D.感应线圈中通以正弦交流电在管道中产生的涡流也是交流电
江苏省2014高考压轴物理卷第4题,如图3(a)为放在电磁灶加热板上的锅底剖面图,B是加热线圈中电流产生的磁场,这个磁场从圆心沿径向分布。其磁感线分布形状如图3(b)所示的伞形。B的变化激起锅底内部产生涡流。通过计算发现,锅底产生的热功率与交流电的频率平方成正比,与加热线圈的电流强度和匝数的平方成正比,加热线圈一般用16~20股直径为0.5 mm的铜丝绞合制成。关于电磁灶的说法正确的是(C)
A.电磁灶接高压直流电也能加热食物
B.电磁灶可以用铁锅也可能用铝锅,铝锅比铁锅加热效果更好
C.电磁灶是通过锅底涡流发热,与普通电炉相比不存在热量在传递过程中的损耗
D.锅底做成平底是为了加强稳定性,实际上圆底锅也能很好加热食物
2014年高考物理江苏卷第7题,如图4所示,在线圈上端放置一盛有冷水的金属杯,现接通交流电源,过了几分钟,杯内的水沸腾起来。若要缩短上述加热时间,下列措施可行的有(A、B)
A.增加线圈的匝数 B.提高交流电源的频率
C.将金属杯换为瓷杯
D.取走线圈中的铁芯
分析以上3道模拟题,不难发现有以下特点:(1)都以选择题的形式来命题,说明紧扣了课程标准“了解”的水平要求。(2)传感器、焊接管道、电磁灶、涡流加热冷水等作为命题载体,都是涡流现象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实例,也是紧扣课程标准“举例说明”要求的表现。(3)具体问题设置集中在两方面,判断是不是涡流现象?涡流的大小、频率与原线圈之间的定性关系,基本不涉及涡流的机械效应。(4)命题倾向于用电磁感应的基本原理来解释涡流现象,试题难度普遍比课标要求略高。这种命题脉络在2014年高考江苏物理卷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测试策略 第7篇
关键词:软件测试,互操作性测试,SOAP协议测试
引言
在信息系统领域, 互操作性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目前的信息系统主要基于计算机系统, 因此, 按照计算机系统机构来划分, 信息系统的互操作性一般包括了硬件和软件两部分的互操作性问题。
IEEE标准化术语集给出的互操作性定义是:两个或多个系统或系统组件交换并使用所交换信息的能力。
我军目前对互操作性所做的定义是:两个或多个系统或应用之间交换信息并相互利用所交换的信息的能力[1]。
互操作性的三个本质特征:一、发生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实体之间, 二、系统间能够交换信息, 三、系统间能够利用所交换的信息。
1 信息系统互操作性等级模型
工程实践的经验表明, 问题领域的抽象模型对系统的创建和维护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2003年, Tolk提出了概念互操作性等级模型LCIM, 形成了概念域的5层互操作性等级模型[2], 见下表1:
2 SOAP协议互操作性测试实例
SOAP是一种简单的基于XML的协议, 它使应用程序通过HTTP来交换信息。它提供了一种标准的方法, 使得运行在不同的操作系统并使用不同的技术和编程语言的应用程序可以互相进行通信[3]。
协议的互操作性测试检查两个协议实现之间的兼容程度, 协议一致性测试对协议实现的约束仍是功能性的, 未精确到足以保证协议实现之间的互相可操作性, 因为不同的协议实现对PDU的数据结构, 参数的选取, 尤其是参数值域的选定可能不相同。另外, 协议的定义规范中对例外事件的处理规定往往不够全面, 这是因为异常交互序列数量庞大, 不亦枚举, 所以实现者对异常的处理也不同[4]。
为测试SOAP协议的互操作性, 选取了以下SOAP服务器:
测试的范围:传输、XML语法、数据类型等方面的内容。协议互操性测试的内容并不局限于此, 本文只是针对典型状况进行描述。
2.1 传输
SOAP 1.1规范允许在HTTP请求中发送SOAP消息。SOAP规范将必选的SOAPAction头添加到HTTP请求头中。SOAPAction头的合法取值包括:
·空;
·一个用引号括起来的空字符串;
·任意的URI;
为了研究这些互操作性问题, 向SOAP服务器发送一个请求并且在接收到时显示服务器响应。在更改SOAPAction头的值之后将简单的SOAP请求发送给不同的服务器, 从而查看服务器如何支持SOAP 1.1规范所允许的三种头。
灵活性使SOAP实现能够选择它们自己的SOAPAction样式及其功能。同时引发了互操作性问题。
2.2 XML Schema
各种SOAP服务器对编制SOAP请求的过程中所使用的不同的XML Schema版本表现出的行为往往不同。
对大量服务器进行了名称空间URI支持测试, 发现IONA XMLBus不能成功处理1999 URI, 但是却向使用2001 URI的请求返回了一个成功的响应。因此, IONA XMLBus中的支持被限制为2001XML Schema名称空间URI。
2.3 数据类型
数据类型兼容性可能是SOAP互操作性中最重要的问题。如果两个应用程序不能理解彼此的数据类型, 那么它们就不能执行有意义的数据交换, 从而也就不能互操作。
使用SOAP进行传递的数据首先被序列化;即, 数据值被转换成字符串以在XML文档中传送。在目的地, 这个字符串必须被反序列化, 即, 被转换成表示原来的值的数据类型。
将XML Schema数据类型映射到适当的本机数据类型是由SOAP实现负责的。如果两个本机数据类型不一致, 即, 此时XML中的同一种数据类型在不同的实现中有不同的值, 就可能产生问题。
Float (浮点) 与float有关的常见问题出现在无穷大的表示上。XML Schema用字符串INF表示无穷大。在请求中将INF作为float无穷大发送, Apache SOAP 2.2服务器以Infinity返回它, 而Apache Axis则返回INF。
通过发送SOAP请求对MS SOAP Toolkit 3.0服务器进了测试。它返回一个服务器端的故障代码, 且不能将float无穷大值INF反序列化, 如同故障字符串“SoapMapper:Converting data for SoapMapper failed inside the typemapper”所指出的那样。
另一个问题与float精度支持有关。把1.23456789E38作为float发送给几台SOAP服务器。IONA XMLBus返回1.23456789E38, White Mesa 2.7服务器返回1.234568E38, 而MS SOAP ToolKit3.0服务器返回1.23456786051167E+38。尽管这指出了各个实现正在进行互操作的事实, 但是这些实现仍然不能将数据重新生成为它的原始值。
Decimal (十进制) 对于decimal, XML Schema规范要求实现要支持的最少位数是18位。因为在规范中没有定义上限, 所以各个实现可以随意设置它们的上限。Microsoft ASP.NET Web Services和WhiteMesa 2.7给出的精度最多达28位, 而Apache Axis可以精确支持数百位。这种支持上的差异意味着, 当一个Apache Axis实现向WhiteMesa 2.7实现发送一些大小超过28位的decimal数字时, 额外的精度将被截断, 从而造成数据不一致。
DateTime (日期时间) XML Schema中用于时间和日期信息的数据类型是dateTime。White Mesa 2.7给出的精度为秒。Apache SOAP 2.2和Apache Axis用java.util.Date类表示一个特定的时间实例, 精度为毫秒。Microsoft ASP NET Web Services使用Date类型, 该类型可以表示精度为纳秒的时间。
一个基于.NET的SOAP客户机端实现向SOAP 2.2实现或White Mesa2.7 实现发送dateTime信息, dateTime中额外的精度将被丢失, 从而导致数据不一致性。在XML Schema中, 精度达到秒是强制性的, 而秒的小数部分则是可选的且合法的。
字节数组 (Byte Array) SOAP允许以字节数组的形式交换数据。字节数组在被放入一个XML文档中之前, 它必须是base64编码的。由于本机数据类型格式的差异, 一些实现返回的是不一致的值。一些实现通过对已经进行base64编码的值进一步进行base64编码来返回值。
测试得出, 当Apache SOAP 2.2和IONAXMLBus交换base64编码的字节数组时, 存在互操作性问题。
数组 (Array) 数组形式的数据对实现来说是一个困难的测试, 尤其是当情形复杂, 使用嵌套的数组、多维数组以及嵌套结构 (struct) 时。
struct是一种复杂的、用户定义的数据类型, 它可以包含简单的或更复杂的数据类型。具有C语言编程经验的读者可能会想在C struct和XML Schema struct之间做一个类比。测试表明所有SOAP实现对于简单类型和复杂类型的数组都没有问题。
在SOAP中, 还有其它可能引发互操作性问题的地方。这些问题可能会因引擎无法处理mustUnderstand SOAP头而显露出来。
3 结语
目前, 互操作性测试尚不完善, 主要表现在:互操作性测试需求和内容不够清晰;缺乏合适的互操作性测试标准;缺乏有效的互操作性测试方法;缺乏权威的评测、认证机构等。
参考文献
[1]GJB/Z144-2004指挥自动化系统互操作等级及评估
[2]Tolk, Andreas.Compos able Mission Spaces and M&SRepositories-Applicability of Open Standards[A].2004Spring Simulation Interoperability Workshop, OrlandoFlorida, 2004.
[3]张仙伟, 张璟.Web服务的核心技术之一——SOAP协议.电子科技, 2010年, 03期
高二历史学业水平测试有效复习策略 第8篇
一、紧扣考试大纲, 深入讲解教材
教师要认真研读考纲, 密切关注考点的变化。为检验学生的掌握程度, 教师可选择高考模拟卷中的基础题目, 以使学测试题与高考试题的难度相当。值得注意的是, 某些学测试题就是对高考模拟题的改写甚至是直接借用。
教师要通盘考虑每课知识点之间的关系, 把零散的知识点整理成为完整的知识体系。为此, 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地图和填充图册, 落实重要的历史事件, 强化学生的时空观念。教师要深入挖掘隐性知识, 争取做到考点的全覆盖。2010年第21题以“奋进的江苏———庆祝建国60周年”图片展为背景, 间接考查了江苏最早对外开放的地域———沿海港口城市。本题虽超出了考纲范围, 但只要学生平时认真填写完成了《对外开放格局示意图》, 完全能做出正确选择。
教师依照时间顺序, 围绕单元引言的标题, 按照历史发展脉络, 系统地总结每单元的知识线索。提炼知识线索时, 做到以点带面, 构建完备的知识网络。2008年第38题基于全球史观和文明史观的范式, 考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史。2009年第36题考查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第37题围绕西方人文精神, 考查了智者学派、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第38题围绕近代各阶层探索救国道路的历程, 考查了农民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的实践活动。2010年第37题考查了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过程、趋势;第38题围绕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历程, 考查了产生、短暂春天、发展较快三个阶段。2012年第37题围绕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 考查了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内容的变化。教师也要体会单元之间的内在关联, 遵循“古今贯通, 中外关联”的教学理念, 引领学生感悟人类文明发展的同一性、多样性和互通性。这种教学思路在学测试题中得到了不同程度地反映。
教师可以打破单元的、模块的界限, 按照时间顺序, 根据设定的主题 (政治、经济、思想、科技等) 进行专题复习。专题复习的优点在于既能横向地展现某一时期社会发展的全貌, 又能纵向地鸟瞰不同时期某一领域的演进趋势。2011年第4题借助美国学者墨菲在《亚洲史》中的论述, 考查了宋朝在商业 (打破坊与市的界限) 、文学上的繁荣景象 (词成为主流文学体裁) 。2012年第36题围绕中国教育发展史, 考查了春秋时期孔子在教育普及方面的贡献, 汉武帝时期的教育举措, 近代资产阶级维新派代表人物康有为、严复的教育主张, 新中国成立之初及改革开放后的教育成就。
二、兼顾不同版本教材的表述, 充实课堂教学内容
目前, 江苏历史教材主要有人民版和人教版, 这两个版本对某些问题的表述, 在侧重点和详略程度上存在明显的差异。命题人会考虑到现实状况, 尽可能兼顾两个版本。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以考纲为准绳, 研读这两种版本的教材, 做到互为补充。2012年第38题围绕二战后西欧联合考查了其背景、过程、特点和影响。对于西欧联合的过程, 人教版细述了20世纪的60年代欧共体和90年代欧盟, 简单提及了70年代 (1973年欧共体提出要努力做到国际舞台上“用一个声音说话”, 戴高乐提出“欧洲是欧洲人的欧洲”) ;人民版则叙述了1975年选民直选产生的欧共体立法机构———欧洲议会成立。事实证明, 学生由于对人民版重视不够, 结果导致作答此题时失分较多。
三、注重地方史教学, 关注热点问题
江苏独立命制的试题, 通过考查地方史的相关知识, 不但能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的名人和身边的事件, 增强学生对家乡的爱恋之情, 而且也契合新课标对合格公民的期许。2008年第14题考查了江苏近代历史人物———南通张謇、无锡荣氏兄弟对民族工业发展的贡献。2011年第13题以青奥会为切入点, 考查了与南京有关的历史事件———《南京条约》签订、《天朝田亩制度》颁布、日本投降、国民政府覆灭。2012年第7题利用近代苏州城的截面图, 考查了与苏州被辟为通商口岸相关的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第8题考查了在南京发生的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民国成立和《临时约法》颁布。这种命题趋势客观上要求教师关注与江苏有关的历史知识, 围绕某些选定的主题进行系统地总结和整理。
高二生物学业水平测试的复习策略 第9篇
一、深入研究《考试说明》, 把握命题方向, 指导复习备考
《考试说明 》是指导小高考复习的纲领性文件, 它明确规定了小高考的范围、试卷结构并界定了各项具体要求, 明确地传达出“考试范围”、“命题指导思想”、“题型比例”、“题目难易比例”及“样题”等重要信息。 它是命题的依据, 是复习的指挥棒。 认真领会其中的各项内容和要求能够让师生抓住重点, 按照范围复习, 才能让复习工作有的放矢。 而且在每年的《考试说明》中都要进行修订。
通过对考试说明的把握, 同时根据学校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 制定相应的策略。 并以此为依据制订了严密的教学和备考计划, 同时心中要有“备课中的集体意识, 教学中的基础意识, 备考中的学生意识, 训练中的效率意识”。
二、认真研做历年来的小高考试题寻找特点及启发
认真分析几年来的生物小高考试卷可知, 小高考的测试目标保持着相对稳定性和连续性, 考试的内容题型, 题量基本上不变和难度逐年在提高, 教材的重点内容连年有大题出现, 如对历年小高考大题目研究:
历年小高考基本上总是围绕着教材的重点出大题目, 因此我们对这些重点内容加强复习和练习。 研究生小高考命题的走势有助于我们发现教学和复习过程中存在的薄弱环节, 及时调整复习计划和策略。
三、夯实基础知识, 突破重难点知识
小高考属水平性测试, 主要考查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 要回归课本夯实基础, 不要随意拔高和加深难度。因此, 生物学科应把精力放在“双基”教学和能力培养上。 在此基础上还要学会化繁为简, 也是减轻学生掌握知识的负担。 在强调基础的同时突出重点, 对基础中的重点加强记忆加强练习。
(一) 归纳总结, 构建知识网络。
生物是理科中的文科, 很多知识都要记忆, 任何事物间都存在联系, 关键在于怎样记, 掌握科学的记忆方法才是关键。例如必修1中的一些相关知识就可以放在一个细胞中记忆, 细胞中的元素组成了化合物, 化合物组成了各种结构 (如各种细胞器) , 各种结构又有各种功能, 其中有几个细胞器的功能单独列为一个章节, 如线粒体和叶绿体, 其中进行着非常重要的两个过程, 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这是考试的重点也是难点。这样就可以把必修1中散、乱的知识串成线、结成网, 也有助于培养发散性思维能力。 因此在复习时的重要任务就是把各部分相应的知识按其内在的联系进行归纳整理形成一个系统完整的知识体系, 构建一个记忆的知识网络。
(二) 设计练习, 落实训练, 提高解题能力。
由于小高考的复习时间短、范围广、内容多, 就更要求练习时应突出重点, 选题典型, 强化精练。 为了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应把好精选习题这一关。 选题时我们注重选择那些典型的、与实际生活有联系的、综合性较强及学生平时学习的薄弱环节方面的习题。 综合模拟练习做到全批全改, 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点拔, 对学生成绩有进步的给予表扬和鼓励。
四、关注考纲中的实验, 加强实践
小高考考纲中有十个实验, 重点在于对实验原理、试验方法的理解和对实验结果的分析。 对实验考查的力度在逐渐加大, 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评价都是考试的内容。 每张卷子的最后一题都是实验题, 在这题中出现的基本上都是C层次考点, 如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找出错误, 因此学生要具备不断探究简单实验和验证相关生物学事实的能力, 并能对有关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和分析。 同时也要注意不同实验在一道题目中的组合, 在练习中要选择一些针对性强的、比较综合的实验进行练习, 特别是《考试说明》中出现C级要求的实验。
五、适当模拟题的练习, 针对性地查漏补缺
当备考复习已经到了冲刺阶段时, 我们不能再死啃题目, 打题海战, 而应讲究做题策略。 (1) 精选精练, 做那些有助于加深对基础知识理解的题, 适时做一些高质量的仿真模拟卷; (2) 重视做题的过程, 掌握做题各环节的技巧, 这可以通过有针对性地进行试题训练, 把握审题、掌握技巧。 (3) 归纳各种类型题的解题方法。
准备一本整理好的错题集, 因为解题中发生错误是难免的, 研究错题能够较快地查漏补缺。 俗话说吃一堑, 长一智。 如果同学们能从做的错题中得到启发, 不再犯类似的错误, 成绩就能有较大的提高。 将自己容易混淆的知识点以习题的形式归类整理, 进行分析, 加强订正, 可以突破得分瓶颈。 因为多解决一个错误, 就等于消灭了一个考试隐患, 等于向正确方向迈进了一步。 小高考并不需要灯光下的熬夜苦战, 也不需要题海中的无边漫游, 有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最重要。
参考文献
[1]徐承伟.也谈小高考复习策略.常州市第八中学.
[2]赵玉兰.高三生物复习浅议.张掖实验中学生物教研组.
学业水平测试后期的化学复习策略 第10篇
关键词: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小高考”后期,化学复习策略
随着2004年9月海南、广东、山东、宁夏首批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区的进入,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全面拉开了序幕。江苏省于2005年秋季开始进行普通高中课堂改革实验,并于2006年9月出台了“3+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评价”的新高考方案,2009年又进行了高考方案的完善微调。
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是推进高中新课程改革的重要保证,有利于促进高中学生全面发展,有利于高校更加科学、自主地选拔人才,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措施。测试的时间是在高二学年下学期的4月8日全天和9日上午,必修科目达C级及以上作为填报普通高校志愿的首要条件,这是高考的第一关,因此也被称为“小高考”。当今社会处在于一个竞争激烈的时代,且“上不了好大学,往往有可能找不到好工作”的传统观念还存在。因此小高考使高二的学生存在较大的心理压力,如何让他们顺利地跨过“小高考”化学这道门槛,轻松地进入高三的复习迎考阶段,是我们每个化学教师的共同目标。2009年的“小高考”是江苏省新高考方案实施的第三年,下面就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所取得的成绩谈谈“小高考”后期化学复习策略。
一、引导学生学习考试说明,明确考点
《2009年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必修科目)说明》(以下简称《说明》)出台后,我们根据把测试内容和要求,引导学生进行了认真的学习,让每位学生清楚有关知识和相应的测试要求,并严格按照新的《说明》来进行复习,凡是《说明》上没有的坚决不讲。一轮复习之后,我们进入专题复习,不论是涉及哪一知识点,我们仍会重申测试的要求,让所有的学生心中有明确的考试要点及要求。
二、抓住达C难度较大学生,提高效率
我校的生源较差,高二第一学期的期末统测结果显示,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化学科达C以上可能存在一定的难度。虽然2009年的高考方案微调为必测科目1A加1分,4A加5分,但我们也不能因盲目、刻意地追求达A学生数而影响大部分学生,有达A可能的学生,我们当然应积极鼓励,而以一种平常心去对待、关注化学学习相对困难的学生,则更为重要。
首先,教师要找到学生化学学习落后的内在原因。他们现在的学习成绩不很理想,因此更需要教师的帮助。把落后学生转变成优秀学生,正是教师人生价值的最大体现。仔细分析他们落后的原因,主要有这几点:1.对新的高考方案有错误的认识,松懈了必修科目的学习,这类学生往往其它科目都比较优秀。2.基础较差,学习效率较低,但这一类为数很少。3.基础不差,脑子也灵活,但由于自身要求不严或者家庭的环境影响长时间放松导致落后,这也是落后的主要原因。
其次,教师要设法短时间提高学生化学学习效果。不论是哪种原因引起的落后,“小高考”的临近还是让他们感到了紧张。第一类学生,经过第一轮的复习,已主动地补上了所要掌握的知识,基本能跟上当时的进度;第二、三类的学生,即便经过前面的复习,仍有许多知识点未能掌握,教师如果一味只讲一些抓紧复习、认真听讲、认真做作业等大道理,不仅没有效果,反而会让学生感到无所适从,因为他们已经意识到时间紧迫,而自己不清楚的地方又太多,不知道从何下手,情绪焦虑,导致题目总是一做就错、一错再错。为了能在短时间内提高他们的复习效率,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抓住重点知识,逐点过关。
《说明》的一个重要的调整就是“强化必修、弱化选修”,因此必修1、2是重中之重。化学有着很大的文科特点,内容多、知识碎,而且有不少是结论性东西,需要强记。对于化学成绩相对落后的学生,教师要特别帮助他们分析成绩落后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是常用的几个公式、概念没记住,还是对物质的性质不熟悉,或者是一些重点知识没有理解透彻,等等。比如摩尔、物质的量浓度、离子共存、离子方程式、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等,是测试的核心内容,有一个地方弄不清楚,就有可能造成学习其它知识的困难,有几个弄不清楚,就可能被甩进落后的行列。找准之后,教师要引导他们自己钻研,及时巩固,逐个过关。对于典型的离子方程式、化学方程式如钠(氯气)与水的反应等,我每节课都会让一些学生默写。经过这样反复地写,大部分学生都能比较熟悉,经过最后一个月的练习,所有的学生在离子方程式、化学方程式过这一关上基本上没问题了。
2. 分析常见错题,积累经验。
最后的一个月,以试卷训练为主。试卷中“一错再错”是成绩相对落后学生中普遍存在的现象,预防“一错再错”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在考试前看一下自己曾多次错过的题目,这相当于考试前给自己提个醒,如:书写不规范,心里紧张造成失误,审题不清,记忆错误,等等。因此我要求每个学生准备一本“错题集”。当然典型的“错题集”更适合于成绩较好的学生,对于稍差学生来说,很难做好,因为他们中很大一部分不知道如何去整理,甚至有些学生从头抄到尾,这样就失去了它的意义。“错题集”不仅是纠正错题,更重要的是分析错因和记录方法,以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和积累做题的经验。我的原则就是既要达到明显的效果,又不浪费学生的时间,对于文字太多的题不需抄题,只要记下题目的所在,便于复习就可以了。当然“错题集”不仅仅是分析错题,学生还可以随时记下自己认为重要的或者容易忘的知识点乃至顿悟到的知识,哪怕是一句话。因此,引导学生编写“错题集”也大有学问。
3. 进行单独辅导,教给方法。
对于学习成绩落后的学生,鼓励他们多读题说题,也是短期内提高成绩的有效方法之一。这一招应该对所有的学生都有用。有一次,我让一个学生做一个化学反应速率的简单的计算题,只需要把题中的物质的量转化为浓度,然后直接应用公式就可以了,没想到这个学生在提示了三遍后才做对。究其原因不是该学生不知道公式,而是不会应用公式,看到数据随便就用。我通过当场进行辅导,把学生的思维过程充分展示出来,把缺点暴露出来,可以说辅导了这一个,受益的是全班学生。我经常提醒学生:题要多读,遇到一些关键性的字眼、信息可以用圈点、画五角星等做记号的方法,这样就防止读了下面而忽略了上面的重要条件。这样才能充分提高答题的正确率。
三、联系实际、回归课本、查漏补缺
化学复习既要重视知识结构,又要强调联系实际。新高考方案是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形成良好的导向,需要掌握的是最基本的知识及在实际中的应用,因此学生不必追求难题、怪题、偏题,甚至是《说明》上所没要求的题,否则考试时连该得的分也得不到。总之,到了复习的最后阶段,教师一定要以新的《说明》上相关知识为纲,以基础为主,以课本为本。
四、开导学生保持良好心态,提高效率
最后的一个月,所有学生特别是成绩暂时不太理想的学生,心理压力非常大,经常有学生找我谈心,特别是一些女生,担心连“C”都达不了,其实她们后来学习也很认真,每次考试也能过关,但主要是心理压力过大。而有这样心理的学生很多,教师必须及时进行疏导,使他们放下心头的重担。教师应以及时鼓励、及时表扬为主,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同时告诉学生,只要按照一定的方法进行训练,哪怕是暂时落后的学生也完全可以在短时间获得成功。可以说保持良好心态,笑迎“小高考”,也是提高复习效率的有效措施。
以上所述是我针对学生的问题对“小高考”教学的一些经验总结和探索,2009年的“小高考”我校1700多个学生参考,只有近10个学生没达到“C”,不到1%,而且达“A”的将近400人。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有很多问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去努力,新课标的实施对广大一线教师提出了新的问题,但同时也带来了机遇。让我们抓住这一改革的机遇,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更多的学生在轻松愉快中顺利地进入后期学习,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英才教育网.
[2]教育部基础教育科程教材发展中心·透视新高考.
[3]陕西师范大学杂志社·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测试策略 第11篇
【关键词】集成电路 测试技术 现状 发展策略
引言:
集成电路(IC;全称:integrated circuit)属于是微型的电子部件。在电路的集成上所采用的具有一定工艺水准的微型元器件,包括电阻、电感、晶体管以及电容等等,都通过电路连接起来,制作成为半导体晶片而在管壳中封装起来。采用这种方式所构成的微型结构能够更好地满足集成电路所需要的各种功能,特别是已经构建为一个整体的元件,使得所有的电路功能得以综合发挥,且保持了各个元器件的兼容性。集成电路的应用,实现了电子元件的低能耗、高可靠性,而且原件微型化设计、智能化发展,从而为集成电路的运行提供了安全保障。
一、中国集成电路的测试技术现状
中国的集成电路生产呈现出产业化发展态势,并通过不断引进高端技术而使得集成电路从研发到设计到生产都实现了创新。伴随着市场需求量的增加,中国在集成电路的设计和制造上都逐步接近国际水平。特别是集成电路的测试技术,已经被一些国外的生产线所应用,使得集成电路产业产生了集聚效应。
但是,从芯片技术的发展速度来看,集成电路产业的技术创新力度还是远远不够的,甚至存在着产业发展难以满足市场需求的问题,政策环境的支持力度明显不够。虽然集成电路生产已经形成了产业链,但是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之间由于协同性不够而使得一些问题凸显出来,导致中国的集成电路产业在发展的进程中遭到了瓶颈。
中国的集成电路市场是非常庞大的,潜在的市场还有待于进一步开发,这就给其他国家的同行业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而对于中国的集成电路产业而言,面临着其他国家同行业的强大冲击力,就需要走在面临挑战的同时,将自身所具备的各方面优势充分地发挥出来了,并为企业自身的发展塑造良好的环境,在激发企业活力的同时,还要以企业的创造力为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的动力,以为企业的未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使得集成电路产业呈现出跨越式发展的态势。
二、集成电路测试技术的发展策略
2.1注重集成电路测试技术的低成本发展
中国的集成电路市场依然是以低端消费为主,无论是音频处理器的集成电路,还是电源管理的集成电路,其芯片都属于是低价位,因此而需要采用低成本的测试技术才能够满足企业的需求。这就意味着企业要对所生产的集成电路进行检测,就要选择经济实惠的测试系统。
根据Intel Corporation的预测,电子产业的未来发展将是晶体管的资本投入要远远地低于测试技术所投入的资本。随着硅成本的下降,测试成本如果没有下调的趋势,就意味着测试技术所投入的资金有所提升。从测试速度来看,往往是接受测试的芯片的速度要快于设备的测试速度。这就说明,测试设备的应用技术远远之后与接受测试的芯片的发展速度。此外,芯片的制造过程中所投入的资本要明显低于测试成本。当Intel Corporation将这一预测提出来之后,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对芯片测试技术的未来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对于中国的电子产业而言,随着集成电路技术的发展,测试技术也会相应地推动而呈现出新的发展气象。
2.2注重集成电路的高端测试技术发展
中国的半导体技术在近年来呈现出突飞猛进的发展,在电子产品中占有更大的比重。半导体技术的产值也明显增加。但是,所有电子产品的芯片都要经过测试合格后才能够批量生产并在投入到电子应用领域中。所以,测试技术要从市场需求的导向出发不断地研发,实现技术上的创新。针对于目前的测试技术无法满足集成电路芯片测试的问题,就需要构建新的检测系统对芯片进行检测,这就需要研发出能够满足现行芯片测试要求的测试设备。因此,对发高端的测试系统进行研究开发是非常必要的,要力求尽快步入中国继承电路设计的前沿,更好地位芯片测试提供服务。
三、结束语
民用飞机机载电子硬件测试策略研究 第12篇
机载电子硬件是指安装在民用飞机上的客户化的可编程器件, 如ASIC、PLD或FPGA等, 在民用航空领域其具有广泛的应用。2005年, 美国联邦航空局FAA正式将RTCA/DO-254作为民用航空飞机机载电子硬件的符合性方法。
测试过程用于发现设计中的错误或缺陷, 因此它是机载电子硬件生命周期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但是该过程在民用飞机的合格审定过程中, 却面临着两个问题。一是DO-254针对测试过程的描述过于宽泛, 没有将其与具体的硬件测试活动相结合起来, 对具体的工程项目没有实际的指导意义。二是当前各合格审定当局并未制定统一的机载电子硬件测试接受准则。因此, 制定一套可操作和可接受的机载电子硬件测试策略, 是当前机载电子硬件合格审定过程中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1 机载电子硬件的分类
有别于在工业界通用的定义和分类, 机载电子硬件在民用航空领域, 分为简单电子硬件 (以下称SEH) 和复杂电子硬件 (以下称CEH) 。
SEH是指能够在一个适当硬件层级, 通过充分组合的确定性测试和分析, 即可确保在所有可预见的运行条件下执行正确的功能并无异常表现的机载电子硬件。
CEH是指不能被分类为SEH的机载电子硬件。对于此类电子硬件, 在其开发和设计过程中要遵循DO-254中所定义的设计保证过程, 测试正是该设计保证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2 机载电子硬件的测试策略
2.1 机载电子硬件测试流程概述
工业界通用的电子硬件设计流程通常包括需求/功能定义、设计输入、功能仿真、综合优化、综合后仿真、布局布线、时序仿真、板级测试以及最终的调试。该流程同样适用于机载电子硬件, 但因民用飞机存在一定的特殊性, 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额外进行考虑。
(1) 独立性要求:测试活动必须要满足独立性的要求, 即测试人员与开发人员不能为同一人;
(2) 测试用例的编写:所有的测试用例必须是基于需求的;
(3) 工具的使用:对于在测试活动中用到的工具, 如果没有对工具的输出进行独立的评审, 则需要对该工具进行鉴定;
(4) 数据的可追溯性:需求、代码、测试程序以及测试结果之间要保证可追溯性;
(5) 数据的有效性:在向合格审定当局表明符合性时, 功能性仿真以及综合后仿真由于不能够完整的考虑到时序的问题, 因此其数据不能作为符合性数据。只有时序仿真以及更高层级的目标机测试的数据才能用来表明适航符合性。
结合机载电子硬件的测试过程以及第2章中的分类, 分别给出不同类别机载电子硬件的测试策略及要求。
2.2 简单电子硬件的测试策略
根据SEH的定义主要从两个方面考虑对其进行测试。一是完备的充分组合的确定性测试和分析, 这是一种类似于穷尽测试的方法, 需要通过对硬件运行中各种情况进行充分考虑和验证, 从而保证硬件设计的正确性。二是适合设计保证等级的测试和分析, 这意味着针对不同设计保证等级的SEH, 其测试和分析的要求会存在不同 (E级别电子硬件由于不会对飞机安全性产生影响, 因此可不做要求) 。基于这两个方面, 并参考FAA及EASA在此方面的指南, 对SEH测试策略进行以下分析和讨论。
2.2.1 D级别SEH测试策略
设计保证等级为D级别的SEH, 需要通过测试表明其对需求的符合性。该方法在本质上是功能测试, 测试人员需要通过实施基于需求的测试, 来最终表明SEH所有需求均已得到满足。
2.2.2 C级别SEH测试策略
在满足D级别SEH要求的基础上, 对于设计保证等级为C的SEH, 还需在管脚级做充分的测试和分析。该方法要求充分考虑输入管脚状态的所有可能情况, 也即管脚级的穷尽测试。如一个具有6个输入管脚的C级别SEH, 其管脚级充分测试的用例数目为26=64个。
2.2.3 A/B级别SEH测试策略
在满足C级别SEH要求的基础上, 对于设计保证等级为A/B的SEH, 还需要深入SEH的内部, 进行基于器件内部各逻辑门的确定性测试和分析。该方法需要充分考虑机载电子硬件的特性及内部数据间的传输等问题。具体的需要从以下3个方面进行考虑。
(1) 单个逻辑门方面:对于单个的逻辑运算门, 如与门、或门等, 需要保证在不同排列组合输入的情况下, 其输出均是正确的。如一个3输入单输出的与门, 需要23=8个测试用例, 能够完成该单个逻辑门的完整测试。
(2) 状态机方面:对于包含有一个或者多个状态机的SEH, 测试要覆盖到所有可能的状态及状态的组合。如图1所示的状态机, 在测试的时候, 要保证能够覆盖到S1-S2-S3-S4-S7以及S1-S2-S5-S6-S7中所有的状态。
(3) 数据的并行处理:在机载电子硬件中, 多个独立的数据流可能会在某个时间通过共享资源、仲裁及相互影响的状态机等方式, 产生数据的并行处理问题。在测试的过程中, 要保证测试能够覆盖到所有可能的并行条件。
2.2.4 SEH测试策略总结
综上所述, 可以得出SEH的测试策略, 具体如下表1所示:
2.3 复杂电子硬件的测试策略
在民用飞机上大量使用的CEH, 由于其逻辑的复杂性, 不能像SEH一样通过确定性的测试和分析的方法, 来保证其设计正确性。因此对于CEH的测试策略, 将基于尽可能发现设计中错误这一原则进行考虑。
针对CEH的测试, DO-254中提出了要进行基于需求的测试, 对于设计保证等级为A/B级别的CEH, 需要额外考虑高级的验证方法, 如元素分析法、形式化方法等。但是对于具体的测试方法和准则, DO-254中并没有给出明确的说明。结合在实际工程实践中的经验, 从以下几个方面对CEH的测试进行阐述。
2.3.1 复杂电子硬件的功能测试
对于CEH, 首先要进行基于需求的功能性测试, 从而保证其功能的正确性。
2.3.2 复杂电子硬件的代码覆盖率分析
对于设计保证等级为A/B/C级别的CEH, 除了进行功能性测试, 保证功能的正确性之外, 还必须要对代码进行分析, 从而保证代码的正确性, 因此必要的代码覆盖率分析是必不可少的。DO-254附录B中提出的元素分析法, 其本质就是基于代码覆盖率所进行的一种分析方法。对于代码覆盖率分析的准则, 当前在民用航空领域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接受准则, 结合以往项目的经验, 给出如下表2的建议接受准则。
2.4其它考虑
上述对于SEH和CEH测试策略的讨论, 都是基于正常条件范围内的测试考虑的。在实际的测试中, 还要考虑到设计的健壮性, 因此需要对设计进行必要的边界条件测试, 以验证硬件在边界条件下可否正常工作。
对于个别在低层级不能测试到的需求, 可以放在更高层级进行测试或分析。但是无论是在哪个层级, 最终必须保证对需求的全覆盖。
3结论
机载电子硬件的测试过程中包含有多种方法和策略, 但是当前各合格审定当局并没有统一的机载电子硬件测试接受准则。本文所提出测试策略, 可以有力的推动我国民用飞机机载电子硬件的合格审定工作。
摘要:结合RTCA/DO-254以及机载电子硬件适航符合性验证过程中的工程经验, 提出了一套完整的民用飞机机载电子硬件测试策略。
关键词:复杂电子硬件,简单电子硬件,确定性测试,代码覆盖率,功能测试
参考文献
[1]FAA, Order 8110.105, Simple and Complex Electronic Hardware Approval Guidance[Z].2008.
[2]RTCA/DO-254, Design Assurance Guidance for Airborne Electronic Hardware[Z].2000.
测试策略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