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名翻译范文
菜名翻译范文(精选9篇)
菜名翻译 第1篇
一、文本类型与交际翻译理论
纽马克等翻译理论家提出的语言的三大功能分别是:表达功能, 信息功能, 劝说功能。在以这三大功能为基础提出了交际翻译和语义翻译。交际翻译则是:译者在阅读欣赏译文时所感受的各种美尽可能的要与原文读者阅读原文时的感受相似。而语义翻译是在尽可能保持原文的语法结构以及语义基础上能够再现原文的语境。我们从这两个定义可以知道, 交际理论翻译主要目的在于信息的传递与交流, 尽可能地发挥语言传递信息的作用和功能。它的着重点在于读者的理解, 尽力的使目的语读者对译文的感受能与原文读者对原文的感受相似甚至相同。纽马克根据交际翻译理论和语义翻译, 提出了针对不同的语篇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他把语篇分为三大类型。一是表达型, 二是信息型, 三是呼吁性。例如我们平时说的广告宣传单, 小册子以及政治演说都属于第三种的呼吁性, 因为这种具有鼓动性。而教科书, 报纸之类的归类为信息性。至于表达性就是这一些散文, 诗歌等注重表达一些情感的体裁。那译者在翻译时首先要考虑文本属于什么类型, 重点是注重读者的感受还是强调对原文的忠实。 针对不同的文本类型译者所采用的翻译策略也是不一样的。
从文本类型来看, 菜名属于第一种信息性文本和第三种呼吁性文本, 它不仅具有传递信息的特点具有鼓动性的特点。 因此菜单的翻译不仅传递采的原材料, 烹饪方式为核心, 更是传递一种中国饮食文化, 甚至呼吁大家对中国菜的关注等。
二、菜名翻译的交际性
菜名是一种术语, 一种专有名词。它不仅要包括菜的原材料, 烹饪方式, 文化内涵, 还应注重激发顾客想品尝的欲望和视觉上的审美效果。因为菜讲究色香味俱全, 首先得通过菜名让顾客有一种美的感受。因此菜名具有信息功能, 文化交流功能以及审美功能。
第一、信息传递
我们知道翻译的目的是为了交流, 而交流的载体则是信息, 因此信息的传递在翻译中尤其的重要。菜名的翻译首先要传递信息, 这信息包括菜的原材料, 烹饪方式, 甚至配料。例如豆腐汤, 我们从菜名中可以看出这是一碗汤, 主要原材料是豆腐, 呢烹饪方式显然就是煮的。因此我们可以译成bean curd with mushroom soup. 这样的翻译不仅让顾客知道了菜的原材料还知道了具体的烹饪方式。大多数情况下这种信息类的菜名都可以采用直译的方法, 但也有一些直译产生不少歧义的情况。这种情况往往是涉及到一些中国文化因素的时候。中国人喜欢用四字成语来作为菜名。例如金玉满堂这实际上就是一道由虾仁跟鸡蛋做成的一道菜, 但如果我们根据自摸意思上来翻译便成了:full of gold and jades. 外国游客必然感到迷惑也不禁感叹中国人怎么连金子和玉石都能做成菜啊。这时候不仅没有达到传递信息的作用反而是误导了外国游客。我们应该直接把原材料提出来翻译:shrimp and eggs soup. 这样外国游客一目了然的知道这道菜, 成功的传递了这道菜的信息。
第二、文化交流
中国的历史源远流长, 饮食文化更是举世闻名。菜名中的文化交流指的是菜名中含有的一些中国特有的一些文化因素。我们可以通过菜名传递给外国游客一些中国文化。往往这种文化不能够简单的通过直译的方式表现出来。
例如我们在翻译东坡肉时。首先得知道的是这道菜的由来是因为一位名叫苏轼号称东坡居士的文学家, 在他被贬之后没有心情去酒店吃饭又没时间做饭因为他忙于文学的创作。因此他采用文火炖的形式来做肉, 并且为此作了一首食猪肉的诗歌。从此当地人为了纪念他特此取名为东坡人。那外国游客肯定不清楚这些来龙去脉。因此我们在翻译东坡肉时不能简单的译为poet Dongpo’s braised pork. 而应在其后加个注释解释到苏东坡何许人也, 甚至可以把苏东坡的小故事译成小册子, 当有游客点东坡肉时便把小册子给游客自己慢慢欣赏。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中国特有的食物我们在翻译时也改做出适当的调整。如粽子, 元宵, 馒头这类食物, 如果我们把元宵简单的翻译成dumpling的话显然其中的中国韵味就失去了。虽然中国人的元宵跟外国人眼中的水饺差不多, 都是面皮里面包上各种馅, 但中国的文化随着翻译就消失了。我们可以采用音译的方式。Chinese Yuan xiao , Chinese zongzi , Chinese manton外国游客一看这是中国人的特色一下就激起了他们想品尝的欲望了。
第三、审美价值
各种事物都能体现美的价值。同样菜名也是如此。看着中国菜单上各种各样的菜名, 唯一感受就是美不胜收。往往这也是各个商家竞争的主要方式之一。例如孔雀开屏, 蝶恋花之类的菜名真是的让我们不禁在脑海中构思一幅美景。这种菜名不仅让外国游客感受中国饮食文化的美而且还能体验中国语言文字的深厚功底。但是在翻译时是否游客也能有如此美德感受这对译者来说绝对是一项挑战。但也有成功的译出了这种美感。例如孔雀开屏peacock spreading its tail (cold meat in peacock shape) 这种译法不仅展现了菜名的美感而且还传递了菜名基本的信息不让外国游客产生误解。因此大多数这类菜名的翻译我们也会采用加注释的方式来翻译。
三、中国菜名的翻译策略
正因为菜名所包含的三种不同的功能, 这就要求我们译者在处理菜名翻译时要根据不同的功能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以下是在交际理论下我们通常采用的一些翻译策略。
第一、音译
一般采用音译的菜名大多是具有中国文化因素在里面的, 如果我们采用归化的方式为了让译者懂这意思, 这就失去了中国文化的传递效果。那音译这种方式能够相对比较恰当的处理这种翻译。例如我们中国特有的粽子, 元宵等。我们直接采用音译方法译成Chinese zongzi, Chinese yuanxiao. 外国游客一看是中国拼音见面加了Chinese就知道这食物应该是中国的特色, 这样一来就激起了他们想品尝的欲望。这样他们也能容易的记住这些中国的特色。
第二、直译
用直译的方式来翻译菜名一般讲其原材料, 烹饪方式或者是相关的配料翻译出来即可。这样的翻译能够简单明了的让外国游客看得出这是道什么样的菜。例如, 青椒肉丝, 首先看中国菜名就知道这菜是由青椒、肉丝作为主要的配料。 因此我们译成shredded pork and green chili这就明显的让外国游客知道这道菜的主要材料是什么。再比如说根据烹饪方式来翻译的菜名有回锅肉。既然都要回锅那说明这得二次加工。因此我们译成sliced pork doubly sauted in soy sauce
第三、直译加注释
直译加注释的方式是因为直译过程中多少会涉及一些文化方面的因素需要我们特意的解释。例如上文说的东坡肉。我们译成poet Dongpo’s braised pork如果不在后面解释道什么具有的来源外国游客会困惑为什么菜跟诗人还有关系。因此我们在翻译后面加注释解释苏东坡是谁读者就能够领会其中的意思。
第四、意译加注释
这里的意译就是为了考虑读者的接受能力而采用的一种翻译策略。而加注释也是很有必要的。例如我们上文说的金玉满堂这一菜名。如果我们采用直译的方式那么就会成full of gold and jades读者不能领会其中的含义, 信息传递的作用也没能体现。但我们采用意译的方法我们便可以马上得到这菜名的信息。其实这里指的是shrimp and eggs soup而括号再加注释, 因为egg的颜色像黄金, 而虾的颜色在水里时像玉一样透明。同样为了图的好彩头所以取名叫做金玉满堂。这样意译加注释的方式就清晰简单地将菜名信息传递给外国游客, 到达了交流的目的。
四、结语
文化的翻译是我们翻译中的重点也是难点。本文从交际理论, 文本类型角度出发探讨了中国菜名翻译的文本类型, 文本功能, 还有相关的翻译策略。从文本类型及相应的文本功能我们在翻译菜名时要根据菜单所要表达的不同功能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菜名的功能主要有三种:信息功能, 文化交流功能, 审美功能。而交际理论在指导我们实际操作翻译时也是根据文本类型出发。菜名属于信息性和呼吁性文本。因此我们翻译菜名应注意这两中文本类型的特点及时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菜名从文化交流的角度促进了中国文化的传播, 帮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也让世界更加地了解到中国博大的文化底蕴。
参考文献
[1]朱晓媚.浅释饮食文化中菜名的翻译技巧.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J].2002 (1) .
[2]李坤.中国菜名英译谈.外语研究[J].2006 (4)
[3]杨艳群.交际翻译理论与中国菜名翻译。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2008 (1)
中国菜名日语翻译 第2篇
八宝饭 はっぽはん(がゆ)棒棒糖 ボンボン 爆米花 ポップコーン 便餐 棒冰,雪糕饼干 薄饼 薄荷糖 菜 菜包 叉烧 炒蛋 炒面 春卷 葱油饼 大豆 蛋塔 豆沙包 炖牛肉 粉丝 肝 挂面 锅巴 果酱 荷包蛋 烤鸡 烤乳猪 腊肠 炼乳 麦片 麦芽糖 蜜饯 棉花糖 面点 面粉 けいしょく アイスーキャンデー ビスケット クレープ
はっかいりキャンデー あかず やさいまん チャーシュー いりたまご やきそば はるまき ねぎいれパン だいず タルト あんパン
ビーフ シチュー はるさめ レバー そうめん おこげ ジャム
めだまやき
ロースト チキン ぶたのまるやき ちょうづめ
コンデンス ミルク オート ミール ばくがとう みつづけ わたあめ ペーストリー こむぎこ
/ 3
奶油点心 シュー クリーム 年糕 おもち
牛排 ビーフ ステーキ 牛肉干 ビーフ ジャーキー 切片面包 トースト 软糖 ゼリーかし 烧烤 バーベキュー 柿饼 ほしがき
薯条 ポテト チップ 酸奶 糖果 通心粉 土司 西式蛋糕 咸菜 馅饼 香肠 熏肉 羊肉 意大利面 玉米 炸面包圈 煮鸡蛋 粽子 白菜 百合 扁豆 菠菜 菜瓜 蚕豆 刀豆 冬菇 冬瓜 豆芽 红薯 胡萝卜 葫芦 花菜 黄瓜 茴香 豇豆 茭白 芥菜 韭菜 ヨーグルト キャンディー マカロニ トースト マフィン つけもの おやき
ソーセージ ベーコン マトン
スパゲッティ コーン ドーナツ ゆでたまご ちまき はくさい ゆり
いんげんまめ ほうれんそう しろうり そらまめ なたまめ しいたけ とうがん もやし
さつまいも にんじん ひょうたん/ 3 カリフラワーきゅうりういきょうささげまこもからしなにら
蕨菜 わらび
苦瓜 にがうり ゴーヤ 辣椒 とうがらし 菱角 ひし
芦笋 アスパラガス 毛豆 えだまめ 木耳 きくらげ 南瓜 かぼちゃ 藕 れんこん 茄子 芹菜 青椒 青葱 山药 山芋 生姜 丝瓜 土豆 豌豆角 豌豆 莴笋 西葫芦 西兰花 西洋辣椒香菜 小白菜 银耳 榨菜 芝麻 なす
セロリ セリ ピーマン はにんにく タロいも やまいも しょうが へちま
じゃがいも さやいげん えんどう くきちしゃ ゆうがお
ブロッコリー マスダ―ト パセリ こまつな
生态翻译视域下中式菜名翻译的 第3篇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 中式菜名 三维转换 适应与选择
一、 引言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不断实行“引进来”为主的政策,许多异国美食被引进中国,我们从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如今“文化输出大国”理念的提出,凸显了文化的“走出去”。饮食文化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对外交流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式菜名的英译便是“走出去”的第一步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中式菜名涉及多个主体:地域、人名,食材、烹饪方法等。其翻译的复杂性可想而知。就翻译的原则来说,吴丽芳(2006:1)主张中式菜名应遵循:就实原则,就简原则,弘扬文化原则;郑景怀(2004:8)认为应该遵循取经原则,灵活原则。即外国翻译界与餐饮界互相学习,取其精华而用之;有些人则主张顺应原则。即对语言本身的顺应原则和对非语言环境的顺应原则。与之对应的翻译方法也是千头万绪,五花八门。直译法——直接译出菜肴原料、烹饪方法、配料等;意译法——采用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突出菜肴背后的历史典故;音译加释义——采用中国大陆标准汉语拼音并加以注释(张莉,2003:3)。
尽管如此,中式菜肴的英译并非尽善尽美,在某些方面仍然缺少受众度。因而译者如今面临的问题是如何让中式菜肴征服外国友人的味蕾,得到外国友人的认可,中式菜名的英译如何以另一种形式呈现中式菜肴的色、香、味、形。生态翻译视域下的中式菜名翻译关注于翻译的生态环境,遵循适应与选择的原则,采用三维转换的方法,使菜名更具原生态。
二、 生态翻译学
生态翻译学概念在2001年10月由胡庚申教授提出。它包括“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即“译者中心”原文生态环境和译文生态环境。“译者中心”强调发挥译者的主观能动性,体现其在翻译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巩固其在翻译活动中的中心地位。译者要剖析原文本翻译生态环境,权衡利弊进行“适应与选择”。译者要综合考虑语言、文化、交际等多方面因素,进行多维度适应。通过“三维”转换的方法构建原文。达到翻译生态,译本生命,译者生存。
目前,生态翻译学受到了国内外译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其中不少人开始对生态翻译学进行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理论研究包括生态翻译学的哲学研究,生态翻译学的文学研究生态翻译学的学科构建研究等,应用研究包括广告语的翻译公示语的翻译对联翻译等。由此可见,生态翻译学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三、徽菜名称翻译的“三维转换”
(一)语言维
英语和汉语源于不同语言体系,存在着如语音、语法、句子以及词义等不同之处,这些因素导致了诸多实际语言交流中的障碍。所以在英译过程中“译者需在不同方面,不同层次对语言形式进行适应性选择转换”。中式菜肴在烹饪方法上娴于烧炖,浓淡相宜。除爆、炒、熘、炸、烩、煮、烤和焐等技法各有千秋外,尤以烧、炖及熏、蒸菜品而闻名。独特的烹饪方法无疑是菜的精髓之一,然而就语言生态的转换而言却产生了较大的差异度。英译时,译者需熟知菜肴的制作方法,选用合适的语言,构建固定的语言形式,从而达到语言维的适应性转换。
例如:臭鳜鱼(Pickled fresh Mandain fish)又叫腌鲜鳜鱼,在安徽徽州地区,所谓腌鲜在徽州本地土话中有臭的意思,因闻起来臭,吃起来香而命名。如果直译为“Smelly Mandarin fish”. Smelly 显然会给人一种不好甚至恶心的感觉,因此变换其语言形式,采用pickled,译出其制作方法,便避免了语言层面的错觉。
又如:三河酥鸭(Sanhe deep-fried duck)因其口感酥脆,便命名为三河酥鸭,然而并没有英译为“Sanhe crispy duck”译者需考虑此菜的制作工艺,要想让菜名准确无误地传递徽菜的“重油”特点,将“酥”译为“deep-fried”而不是简单的口感上的“crispy”,既能介绍菜品的制作工艺,又能间接传达口感效果。这样,译者维护了菜名原有的涵义同时又做到了准确的信息传达。
(二)文化维
语言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的载体,而文化则是语言的底座。所以“关注双语文化内涵的传递与阐释”应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该注意的;译者在进行源语语言转换的同时,避免从译语文化观点出发曲解原文,简言之,这就是“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徽菜文化中含有两种对美的追求,一种是追求自然朴实之美,另一种是追求雕琢绚丽之美。对这两种美的追求体现在对菜名的命名体系上,即以写实型为主和以写意型为主的命名方式。无疑写意型菜名中所体现的“音美”(谐音与押韵),“形美”(对称与平衡),“意美”(表达美好祝福与愿望)。
例如:翡翠虾仁(Stir-fried shelled shrimps with green peeper)五色绣球(Steamed pork and shrimp balls)酥炸凤翼(Deep-fried chicken wings)。翡翠、绣球、凤翼在徽文化中都象征着喜庆和富贵。译者在处理这些意象时采用了避虚就实的方法,并没有直译翡翠(emeralds),绣球(Hydrangea),凤翼(phoneix wing),而是从满足食客“吃什么”的知情欲角度出发。就文化的生态转换而言。菜肴中所体现的音美,意美全无。其蕴含的文化内涵也不能无存了。但维护了目标语的文化生态,让在意食材的食客了解食物是什么。目前业界遇见此困境最常用的解决方法是直译加注法,但是其简洁性有待考量。
(三)交际维
翻译作为一种双向的跨文化交际活动,不仅要达到语言信息的转换,“正如Nida在功能对等论(functional equivalence)强调翻译的交际功能和读者的翻译”菜作为一种表达功能文本(expressive)和信息功能文本(informative),会运用一些夸张,抽象的词语给菜肴命名,其目的是让食客在品尝美食的同时,体会菜肴中所蕴含的独特中国文化。从高层次来说,通过文化的碰撞与交流,使中国文化走出国门。由此可以看出,为了维护和保持原文的交际生态,交际意图的适应转换不失为一种新颖独特而具创造力的方法。
例如:阜阳“鱼咬羊”(Boiled fish and mutton)金寨血豆腐(Jinzhai preserved blood curd)万万不可译为“fish bites sheep” 和“blood tofu”,直白地译出其字面意思,也直接将食客带入一个误区,动物之间的撕咬,豆腐中混杂着血腥,其恐怖程度可想而知,试想会有多少人还有食欲去品尝美食,恐怕这样的美食早就被人拒之于千里之外了吧,更别提其交际意图了。
假如将红烧狮子头(Stewed pork ball in brown sauce)译为“Stewed lion′s head in brown sauce”;将毛豆腐(Fermented tofu)译为“hair tofu”.外国食客看到这些翻译不仅仅是一头雾水,更多的是反感,甚至到了抵触的地步。Lion′s head和hair的使用完全扭曲了原文所所传达的信息,其中所体现的交际意图早已烟消云散,无形中阻碍了其交际功能额实现。反之,从交际维度进行适应性选择的翻译,通过对其食材,烹饪手法处理,显得自然并通俗易懂,更容易让人接受。无形中提高了其受众度。
四、结语
结合中式菜名英译实例,通过分析可以看出,生态翻译视域下的徽菜名翻译更加关注语言的生态环境,通过维持,平衡和协调源语生态和译语生态,使原文生态系统走向译语生态系统;期间对源语进行语言维、文化维、生态维三方面的适应转换是必不可少的内容。由此看出,生态翻译下的中式菜名英译不仅更显原汁原味,也拓宽了菜肴英译的疆域。
“承认不同语言与文化之间具有可译性是翻译的理论基础”这一点已经是毋庸置疑的了。然而“忠实性限度是客观存在的”菜肴的丰富性也决定了其翻译必有复杂性,特别是由于饮食习惯的差异,许多存在于中国菜单中的食物西方人并不食用,例如狗肉;再者蕴含于菜名中的宗教因素也是一个棘手的问题。此时,译者就必须要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竭尽所能,做到美食中自然而然地蹦出特色文化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Nida Eugene. Towards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 Leiden, E.J.Brill.[M].1994:159.
[2] 杜海宝.生态翻译学研究综述[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12:78-81.
[3]胡庚申.翻译适应选择论[M].长沙: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4] 胡庚申.生态翻译学解读[J].中国翻译,2008(2):页码.
[5] 胡庚申.生态翻译学的研究焦点与理论视角[J].中国翻译,2011(2):页码.
[6] 陆艳芳.中式菜肴的命名特点及其英译[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报,2008.
[7] 赖德富.从生态学视域看广告翻译的多维转换[J].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系,2011:74-75.
[8] 赖德富.闽菜英译的可译性限度与文本移植[J].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2014:125-128.
[9] 束慧娟.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公示语翻译——以上海世博会主题标语为例[J].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2010.
[10] 吴丽芳.浅谈中国菜英译原则[A].宁德师专学报.2006(1):78-81.
[11] 翟红梅.翻译:译者的适应与选择——林语唐英译《浮生六计》[D].安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2006.
[12] 郑景怀.浅谈中国菜名英译[J].漳州职业大学学报,2004(8).
[13] 郑伟.中式菜肴名称的文化内涵及英译[D].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09.
[14] 邓向福.对联翻译的生态翻译学“三维转换”解读[J].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2):141-145.
浅谈中式菜肴菜名翻译技巧 第4篇
中国的饮食文化博大精深, 菜名更是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因此, 菜名的翻译至关重要。语言大师吕淑湘说过, 翻译是门杂学, 而旅游翻译更是地地道道的“杂学”, 不仅要有坚实的语言功底, 还需要博古通今的知识积累。中式菜肴的翻译一定要注意菜品与文化的关系, 中式菜肴的菜名大都富含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地方特色, 而且许多菜名为食客增添了乐趣和食欲。通过菜肴这一窗口, 食客可以了解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地方文化的丰富多彩。对于外国的客人来说, 要从中国菜谱的菜名中了解一道菜很难, 如川菜中的“蚂蚁上树”、粤菜中的“龙虎斗”、浙菜中的“佛跳墙”等。所以我们在翻译中文菜谱的时候, 一定要从菜品的原材料、烹饪方法、原料形状出发, 根据菜品内含的历史典故、人物等进行翻译。归纳起来, 有以下两种方法:
2 翻译方法
归纳起来, 有以下两种翻译方法:
2.1 直译法
即“写实”法, 按照烹饪方法和原材料、辅材、形状、口味等组合方法, 让客人对菜品的原料和口味一目了然, 达到交流的目的。
(1) 原料和辅料结合的翻译方法。菜名中要明确地介绍该道菜的原材料, 包含主料或辅料。中餐的主材料包含肉类:猪肉 (pork) 、牛肉 (beef) 、鸡肉 (chicken) 、鱼肉 (fish) 、羊肉 (mutton) 、虾肉 (shrimp) 、鸭肉 (duck) 、鹅肉 (goose) , 及各种蔬菜做辅料, 如:蘑菇虾仁 (mushroom and shrimp) 、青菜肉丸 (meatball and green vegetables) 、番茄鸡蛋 (tomato and scrambled egg) 。
(2) 烹饪方法加原材料的翻译方法。中式菜肴的烹饪方法多种多样, 为了方便翻译, 可将常用的烹饪方法做如下归类。
1) 把食物放在有水的炊具中, 然后加热, 如煮 (boiled) 、煲 (stewed) 、炖 (stewed) 、涮 (quick boiled) 等, 如煮鸡蛋 (boiled eggs) 、鸡汤煲 (stewed chicken) 、涮羊肉 (quick boiled mutton) 、炖肉 (stewed pork) 。
2) 烹饪中不用水, 只用油, 如:煎、炸、炒等, 如炸鸡 (fried chicken) 、锅贴 (fried meat dumplings) 、青椒肉丝 (fried sliced pork and pepper) 、火爆腰花 (quick fried pork kidney) 。
3) 先油炸, 再加作料烧, 如烧、焗, 如红烧肉 (braised pork with brown sauce) 。
4) 用明火或小火直接烧, 如烘、烤、焙, 如烤鸭 (roasted duck) 、焙土豆片 (baked potato chips) 。
5) 用水蒸汽使食物热至熟, 如蒸、熏、灼、酿, 如馒头 (steamed bread) 、粉蒸肉 (steamed pork with rice fl our) 。
(3) 口味加原材料结合的翻译方法, 主要以菜品特有的口味儿而著名, 如川菜中麻辣牛肉 (hot and spicy beef) 、鱼香肉丝 (fish flavor sliced pork) 、酸辣鱼 (hot and sour fl avor fi sh) 等。
2.2 意译法
意译的菜名除了要让客人了解菜的原料及口味之外, 还应保留菜品本身的文化内涵。如果只注重菜品的实际意义, 而摒弃了其中所含的文化精华, 对于喜爱中国文化的外国朋友来无疑是一大遗憾。
(1) 以地名命名的菜式要保留地方的本土文化, 反映地方烹饪特色和风味, 如广东香肠, 四川泡菜, 北京烤鸭, 京酱牛肉, 南京板鸭等。有些菜式各地都有, 而有些在菜名中没有地名, 也可以在翻译的时候加上地名, 如粤菜有一道菜叫叉烧, 用特殊的香料腌制而成的烤瘦肉, 为广东特有, 如果译为一般的烤肉, 译文就未尽菜谱之意。所以可以译为roast iced pork, Guangdong style;又如潮州烧鹅, 可以译成Chaozhou roast goose或是roastgoose, Chaozhou style。
(2) 在中式菜品中, 部分菜是由某个人创立或与某个历史人物和典故有关, 一般就此人的名字命名, 如宫保鸡丁、麻婆豆腐、狗不理包子、东坡肉等, 在翻译由人名命名的菜品时, 为了保存和传扬菜品中的历史文化, 人名用音译或直译, 菜品用直译的方法, 为了让客人更好地理解, 可以在后面加上解释。如宫保鸡丁可译为“Gongbao spicy chicken (fried chicken with red pepper and peanuts invented by Ding Gongbao, a governor of Sichuan Province during the Qing Dynasty) ”, 麻婆豆腐可译为“Mapo bean curd or Mapo tofu (braised bean curd with chili sauce and minced pork, invented by a lady named Mapo) ”。在麻婆豆腐的翻译中, 我们可以省略掉“麻婆”的解释, 因为“满脸麻子的妇人做的豆腐”和“名叫麻婆的女士做的豆腐”相比较而言, 前者容易让人失掉胃口, 而后者避免了不雅语言, 也起到了解释说明的作用。“狗不理包子”名字的由来有很多种, 也有很多人有疑问:如此美味的包子为什么狗都不理呢?有人直译为“steamed buns ignored by dogs”, 这样的翻译让外国客人费解也没有胃口, 其实“狗不理”是一个人名, 是天津一家包子铺的伙计名叫“狗子”, 由于他做的包子好吃, 生意很好, 在卖包子的时候太忙了别人叫他, 他都不理, 后来人们就叫他“狗不理”, 所以在翻译“狗不理包子”的时候, 可以译为“delicious steamed buns invented by a shop-boy named Gou Buli”。
与历史典故和事件有关的菜名, 短短的直译不能体现出深刻的文化内涵, 对于这类菜名, 可以在直译之后加一个简短的背景说明, 以便食客加深对中国饮食文化的理解。如东坡肉、佛跳墙、大救驾等。
(3) 对于以动植物或有美好寓意的物品命名的菜名翻译, 不少人认为可以摒弃中文菜名中美好的形象和韵味, 只要让外国客人明白菜品由什么做、怎样做就好了, 笔者认为这种翻译只停留在菜名的表象文化上, 是不可取的, 可以采取意译菜名的美好寓意, 再直译解释菜品的原材料和做法, 如全家福, 如果只是直译, 体现不出这道菜名的美好意愿, 可以译为“happiness to thewhole family (stewed assorted meats, mixed with sea cucumber, squid, abdomen of fish, chicken, duck, fish ball, shrimp, black mushrooms and fungus etc.) ”;雪积银钟:white snow on silver clock (stewed mushrooms staffed with fungus) ;蚂蚁上树:ant climb tree (bean vermicelli with spicy meat) 。
如果不按照翻译中国菜谱的原则, 直接按照字面进行翻译, 则会让外国游客产生误解。下面是成都的一家川菜馆的翻译实例:麻婆豆腐:Bean curd made by a pockmarked woma (n满脸雀斑的女人做成的腐) 、夫妻肺片:Husband and wife's lung slic (e丈夫和妻子的肺切片) 、红烧狮子头:red lion hea (d红色狮子的头) 、四喜丸子:Four glad meatball (s四个高兴的肉丸子) 、铁板烧:iron fl ooring crematio (n铁做的板用来烧) 等。
随着中西文化的交融, 中西菜品的融合越来越多, 这对菜品菜名的翻译带来更大的挑战, 要在坚持上述翻译原则的前提下, 因时因地地做适当的变通, 才能更好地达到交流和文化传播的目的。
摘要:中国饮食文化渊源流传, 博大精深, 中式菜肴菜名的翻译在传播中国的饮食文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为了让外国客人更好地了解中国的饮食文化, 本文以中国八大菜系中著名的部分菜品为例, 介绍了中式菜肴菜名直译和意译翻译的方法和技巧。
关键词:文化,翻译,菜名
参考文献
[1]黄芳.中餐菜单译法研究[J].中国科技翻译, 2007 (1) .
[2]李梦.中式菜肴的英译方法与中国文化[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7 (3) .
从菜名翻译中看中西饮食文化差异 第5篇
【摘 要】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的传统文化备受瞩目,饮食文化是其中的重要部分。了解中式菜肴的英文名称能够为外国友人提供方便、同时也可以介绍宣传中国文化。但是由于中西方的文化差异,中式菜名的翻译过程中存在着不少误译的问题。本文结合中餐菜谱的翻译,明确提出对中餐菜谱翻译中文化差异的处理策略,进而阐明文化因素在语际翻译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饮食;文化差异;翻译策略
一、中餐菜名的翻译
(一)误译的原因
要把中餐菜名翻译成英文,首先要了解其命名方法。能够体现菜肴内容和特色的命名方法叫做写实性命名法,此外还有反映菜肴深刻文化内涵的写意性命名法,文化菜名就属于此类。由于不了解其深层含义就进行了表面直译,以往的翻译过程中有一些典型误译。
比如,贵州有道名小吃叫“丝娃娃”。实际上是一层类似春卷皮的薄皮在里面包着各类素菜,看起来很像被包裹着的婴儿,于是此而得名。但有些译者将它译为“Silk Baby”。许多外国朋友一听到这个名字便感觉害怕而不敢食用。
再如,夫妻肺片的翻译如大导演的电影那样阴森恐怖――丈夫和妻子的肺切“Husband and wife’s lung slice”;早在清朝末年,成都街头巷尾便有许多挑担、提篮叫卖凉拌肺片的小贩。20世纪30年代四川成都有一对摆小摊的夫妇,因制作的凉拌肺片精细讲究,风味独特,小生意做得红红火火,一时顾客云集,供不应求。一些常来品尝他们夫妻制作的肺片的顽皮学生,用纸条写上“夫妻肺片”字样,悄悄贴在他夫妻俩的背上或小担上,也有人大声吆喝,“夫妻肺片,夫妻肺片……”。一天,有位客商品尝过他们夫妻俩制作的肺片,赞叹不已,送上一个金字牌匾,上书“夫妻肺片”四个大字。从此就有了“夫妻肺片”这一小吃。
(二)饮食文化的翻译原则
东西方文化以及食物原料、制作方法存在着诸多差异,菜单的翻译远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影响菜名翻译的重要因素是烹饪方法和菜式命名,翻译时要把握好二者的特点,既要符合西餐菜肴命名习惯,又要体现中餐特色,切忌望文生义或按字面意思直译。翻译过程中必须把握以下六个原则:
第一,注重菜名的信息功能,保证菜名能够提供准确、足够的信息,而不能简单地按照中式菜肴的名称直译。如:把“麻婆豆腐”译成Pockmarked woman’s bean curd、把“八仙过海 ”译为Eight Immortals crossing the sea、把“鱼香肉丝”译为Fish-flavor shredded pork,这样会使外宾茫然或误解。
第二,充分利用菜单的促销作用。应借鉴中餐菜肴命名的艺术手法,尽量反映中餐烹饪的特色,对一些历史悠久、流传广泛的菜肴在翻译之后还可以附加说明。这样既保留菜名信息,又可以引人兴趣,以达到吸引食客的目的。
第三,关注中餐烹调方法的类别。为反映中餐对火候的讲究及其艺术性,可进行适当的修饰。中餐烹调方法分类如下:
烧、烧、烩、焖Braise
炖、煨Stew
煎、炸、酥Deep-fry
爆、炒、熘、滑Stir-fry、Quick-fry
干炒、干煸、焙Saut
煮、汆、涮、白灼Boil
烧、烤、烘、Roast、Barbecue、Broil、Bake
第四,尽量译出原料加工后的形状。原料的形状在西餐中并不重要,但在中餐中却能反映出烹调的水平,译文应予以保留,确实累赘的,则可以省略。
第五,把握原料这一核心,无论中餐如何命名,翻译时均须翻译出原材料,再加上烹调方法和味型等辅助材料。
第六,避免文化冲突。中式菜肴命名为了吉祥,借用了一些不能食用的物品或西方人忌讳食用的动物名,翻译时应按原料名直译,如果原料本身是西人忌食的,这道菜可省略不译。如:翡翠鱼翅、红烧狮子头,真正的翡翠当然不能食用的,其实它就是蔬菜,而狮子西方人更不会食用,我们也是以其威武来形容肉圆罢了,直译会引起血腥的感觉。又如:脆皮乳鸽,将象征着和平的鸽子烹而食之,也是西方人不能接受的,所以最好把它略过。
二、西餐菜名的翻译方法
西方人所追求的是一种理性的饮食观念,他们在制作食物时,基本上是从营养的角度出发的。强调采用新鲜的原料,在烹调过程中保持原有的营养成分及味道,蔬菜基本上都是生吃。譬如,沙拉的制作方法极其简单,即把蔬菜,水果等混合起来。所以看到沙拉时我们对于其所含的原料,配料就会一目了然。在翻译的过程中也应当直截了当。如:sunshine salad胡萝卜色拉; home-made vegetable salad家常蔬菜色拉; fruit salad水果色拉。
三、中西饮食文化差异
(一)中西饮食内容不同
1.食物种类不同。西餐主要原料是动物类和海洋鱼类,辅以植物类,中餐原料主要是植物类和淡水鱼类,辅以动物类。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际交流的增加,两种饮食体系所使用的材料日益趋同,但差别仍然比较明显。中国人视为美味的猫肉,狗肉是西方人所无法接受的,而西方人习以为常的海洋鱼类、贝壳类在中国内地并不是很受欢迎。
2.烹调方式不同。这是中西餐的重要区别之一,烹饪方法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原料的加工。中餐对此十分讲究,加工后的原料有多种形状,如整体(Whole)、块(Cubes)、片(Slices)、卷(Rolls)、条(Strips)、段(Segments)、丝(Shreds)、丁(Dice)、粒(Grains)、末(Mince)、蓉(泥)(Mash)、浆(Thickliquid)、汁(Juice)等,西餐对原料的处理相比之下较为简单,通常有整体、块、片、丁、泥等几种形状;其次是火候,中式烹调对用火特别讲究,有三十多种加工方法,其中的许多方法是西餐中没有的,西餐原料加工时间较短、火温适中;最后是调味,中餐多追求复合味型,要求原料入味,西餐则强调原料的本味及调料的独立使用。
3.菜肴命名的差异。中式菜肴命名较为含蓄,好听,特别是婚宴上的菜名,一般都有吉祥的寓意。且注重使用比喻,双关,象征等修辞手法,很多菜是以创始人、景物、典故和传闻等来命名的,如东坡肉,传说是根据宋代著名的大文豪苏东坡流传下来的食谱做成的;霸王别姬,则源于西楚霸王项羽和他的爱妃虞姬。西餐命名直截了当,突出原材料,一般采用原料加上烹饪方法或地名的命名原则,如:意大利比萨饼、水果沙拉。
(二)中西饮食文化关注点不同
1.理性的西方人关注的主要是营养与生存。
西餐重科学,重科学即讲求食物的营养价值,因此西方饮食以营养为最高准则。所以他们较少关注食物的色、香、味、形,但营养一定要得到保证。这一点可以通过下列例子说明,科学研究表明胡萝卜养头发、养皮肤,一听说有营养,美国人就掀起吃胡萝卜风。西方人吃牛排时,服务员会问要几分熟,他们还喜欢吃生鱼,蔬菜,这对很多中国人来说是不可思议的。凡此种种都反映了西方人忽视味觉,关注食物的营养。
2.感性的中国人追求的是美味和享受。
中国的饮食文化受到传统的阴阳五行哲学思想、儒家伦理道德观念,中医营养摄生学,饮食审美风尚,民族性格特征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中国有句俗语: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这说明了在中国,味道是烹调的最高准则。中国人通常重视味道,这也反映在日常生活之中,如家庭宴客,菜端上餐桌时,主人常会自谦地说:菜烧得不好,不一定合您的口味,就凑合着吃吧。他绝对不会说:菜的营养价值不高,您将就着吃吧。在中国人的眼里,吃不单单是为了饱或为了营养,有时吃饱了,还要继续吃,这是因为受不了美味的诱惑。但在西方的理性饮食观看来,这种超负荷的饮食不仅造成浪费,还会危害人的健康。
(三)中西方餐桌礼仪文化不同
在用餐礼仪方面,中国与西方存在显著差异。在中国,不管是出于什么目的的宴席只会有一种形式,就是大家围着桌子坐在一起共享一席。而且要用圆桌,这就从形式上营造了一种团结,友好的氛围。吃饭时,主人会频频给客人夹菜或劝酒,嘴里还念叨着不要客气,多吃点。在餐桌上,大家可以尽情聊天,男士可以抽烟。在西方宴席上,主人一般只给客人夹一次菜。吃东西,尤其是喝汤时不能发出大的声音,不能打嗝,否则会被认为是非常不礼貌的。客人要夸赞主人准备的饭菜。只要有一个女士在场,男士就不能抽烟。一定要抽的话,要得到女士的同意。另外,西方奉行分餐制和AA制。大家各自点自己想吃的菜。饭后结账时,采用AA制,各付各的。而在中国,人们喜欢抢着去付钱。
中西方对待出席迟到的态度也大相径庭。西方人的时间观念较强,严格遵守约会时间,不能失约。如果迟到,特别是在正式场合,会被认为是非常不礼貌的,也是对主人和其他客人的不尊重。如果有事不能按时赴约,要事先打电话通知他人并致歉。而中国人则更倾向于迟到,往往过了规定的时间才会出现。
四、运用文化适应性原则翻译可以更好的促进中西文化交流
(一)文化适应性原则
文化适应性(Cultural Compatibility)是翻译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指的是译者对某种文化意义或内涵的把握,读者对译作的接受程度及相应的审美判断效果。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很多菜名都具有历史来源。对于对中国传统文化了解甚少的中国人来说了解这些菜肴的命名尚且是挑战,对于外国人来说更是如此。尤金?奈(Eugene Nida)认为:“大多数关于翻译理论的讨论可以归结为充分考虑通过各种尝试办法,使读者接近文本或使文本接近读者。”文化菜名独特的文化含义是西方人所难以甚至无法理解的。在翻译时,译者很难找到现成的与之完全对应的表达,这种情况下,通常的做法是避虚就实,即将实质性的菜名进行英译,放弃其中的一些文化含义,以增强其文化适应性。
(二)文化适应性原则指导下的文化菜名新译
文化菜名所包含的文化内涵是西方人难以理解的,误译的文化菜名会使他们不敢品尝。文化适应性原则要求译者在进行翻译时要尽量贴近译语文化,从而使读者在文化心理上产生共鸣。因此在把中餐文化菜名进行英译时,一般采用写实性命名法,将菜肴的材料、烹饪方法、味型等重要信息翻译出来,让外国友人一目了然。例如“百鸟归巢”实际上是由鸡腿、猪肉、鹌鹑蛋和竹笋丝做成的,鸡腿、猪肉、鹌鹑蛋象征“百鸟”,竹笋丝,表示“巢”。要对等翻译的话,很可能会出现误译。最好根据菜名组合进行翻译,可译为“chicken and pork with egg and bamboo shoots”。再比如“麻婆豆腐” 现音译为 “Mapo Tofu”。
五、结语
由于文化差异,误译在文化菜名的翻译中很常见,在文化适应性原则指导下,译者翻译时可采取“避虚就实”的翻译方法,即首先翻译菜肴的主料、配料、味型等重要信息,在语境允许的情况下再对其文化内涵进行揭示。但笔者认为如果篇幅允许,还是应该在此基础上加注说明为好。这样更有利于外国友人了解中国文化。相信随着跨文化交流的深入发展,这类写实性加注释的译法会在译介中国饮食文化,尤其是传统饮食文化方面扮演重要的角色。
参考文献:
菜名翻译 第6篇
在饮食层面,我国与西方各国存在巨大的差异性,倘若不能及时正确解读中西方之间的巨大差异,那么势必会导致跨文化交际活动无法正常的开展。具体说来,从菜肴命名方式上,写实与写意是中式菜系的主要命名方式。相比较之下,西式菜系的命名方式则以写实为主,而本文所研究《红楼梦》中的菜名也多是写实的。因此,在菜肴翻译过程中,译者应在保持菜名语义特征的基础上,充分满足西方菜系的命名习惯,使国外受众者能对中式菜肴的口感、主料、形状等信息一清二楚,从而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凸显中式菜肴的主要特色。
粥类
原文:“…明日乃是腊八,世上人都熬腊八粥…”。
杨译:“…Tomorrow is the Feast of Winter Gruel when all men on earth will be cooking their sweet gruel…”
Hawkes译:“…‘Tomorrow is Nibbansday,’he said ,‘and everywhere in the world of men they will be cooking frumenty’…”
凯尔特人在圣诞节所吃的餐就是frumenty,而信奉基督教的英格兰人会在大斋期间的第四个周日吃frumenty。但中国的腊八粥主要是用五谷杂粮来熬制的,而无论是gruel,还是frumenty,它们都未能充分表达出“粥”的意思,也没有将腊八粥中所蕴含的丰富而又独特的文化信息充分体现出来。Hawkes将腊八粥翻译为frumenty的“归化”译法,是一种文化误读现象,进而使国外受众者误认为“腊八粥”是源于西方基督文化。所以笔者拟用“音译+意译+补充”的方法,将“腊八粥”转译成“Laba Congee(a Buddha food made of rice, beans and dried fruit eaten on the 18th day of the 12th lunar month )”。这种译法既能最大限度上地保留中国特有的传统习俗,同时又符合西方的命名习惯。
主菜类
原文:……因向平儿道:“早起我说那一碗火腿炖肘子很烂,正好给妈妈吃,……”
杨译:…She turned to Pinger.“That bowl of fresh pork stewed with ham I remarked was so tender this morning would be just the thing for her.”
Hawkes:…She turned to Patience.“That piece of boiled gammon in the bowl I said this morning was so tender,that would be just thing for Nannie.”
火腿是我国传统的腌制类美食,杨和Hawkes分别采用“ham”与“gammon”来译“火腿”。1981年版的“New Webster”字典中曾记录这两个词的定义,即“ham means the meat of a hog’s thigh used for food.;gammon means smoked ham or the lower part from a side of bacon.”由此可见,ham与gammon的语义十分接近,都可指“火腿”,但此处ham更为贴切。“肘子”是这道菜的另一主料,Hawkes的译文中没有出现“肘子”的翻译,而杨则用“pork”来指代“肘子”也并非准确,但“fresh”一词体现了主料的新鲜。为了顾虑到西方不食动物内脏、部分器官等,杨和Hawkes故意隐蔽这一说法。但在传统中国人的观念中,“吃什么补什么”观念已经根深蒂固。笔者以为:译文中要体现肘子的翻译,并补充说明其食疗功效,以此更好地弘扬传统的饮食文化。笔者将其拟译成“pig kunckle(with the function of retaining the skin’s elasticity)stewed with ham”。
汤羹类
原文:……一面摆,一面又看那盒子内,却有一碗火腿鲜笋汤,忙端了放在宝玉面前……
杨译:…Just then,however,at the bottom of the hamper,she discovered a bowl of ham-and-fresh bamboo-shoot soup.She put this before Baoyu…
Hawkes:…Taking the large bowl of soup(ham and bamboo-shoot)from the food-box,she put it on the table for Bao-yu to try …
这道汤是清朝时期的高档食物,味美质鲜,其主料为火腿与春笋。笋和火腿“相遇”时会产生一种神奇的“化学反应”,散发出极鲜的味道,所以此汤又被称之为“一啜鲜”。由此可见,该汤的“鲜”在于:笋鲜和汤鲜。杨翻译为“ham-and-fresh bamboo-shoot soup”,其中“fresh”一词点出笋鲜,但汤鲜却未能展现出来。Hawkes翻译成“soup(ham and bamboo-shoots)”,从译文中并无鲜之意。因此,为了把“火腿鲜笋汤”的特点直接传达给国外读者,笔者补译为“delicious ham-and-fresh bamboo-shoot soup”。
红楼梦中的饮食文化可以说代表了中华饮食的最高水准,在翻译时由于东西方食材和做法的差异常常出现误解的现象,这需要译者在熟知东西方文化差异的基础上尽量选择符合东西方文化共性的词语才翻译,只有这样才能既传神又准确的将《红楼梦》这部巨著普及到更多西方国家,助力东西方文化交流。
从跨文化交际视角看中餐菜名的翻译 第7篇
近年来, 国家间交流的日益密切, 推动了旅游业的繁荣发展。北京2008年奥运会曾一度把中国推到了世界关注的前沿, 越来越多的境外朋友希望更多地了解中国的自然风景、民俗风情、历史文化。饮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 作为一种传递信息和传播文化的方式, 菜名的英文翻译在饮食文化交流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中餐的特点
中西餐在食材选取、烹制方法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只有了解中餐特点, 才能选取更适当的翻译策略。
2.1菜系众多
中国地域辽阔, 根据生态、气候、文化及地域的差异, 中餐大体分为八大菜系, 即川菜、鲁菜、粤菜、湘菜、淮扬菜、浙江菜、福建菜和安徽菜, 每个菜系均具有独特的风味和特征。按照不同标准, 中餐可以分为四大菜系、八大菜系、十六大菜系等。
2.2菜名命名方式多样
有些菜名直接体现了主要食材和味道, 如“糖醋鲤鱼”、“麻辣小龙虾’、“芥末鸭掌”等;有些菜名富含一定寓意, 如“金玉满堂”, “早生贵子”等;有些菜名源自一些典故或者趣事, 如“叫花鸡”、“佛跳墙”等;为了增强对顾客的吸引力, 还有一些菜名采用了比喻描述法, 如“蚂蚁上树”、“八仙过海”等。
2.3烹制方法多样
相对于主要以煎、烤、烘焙为主的西餐来说, 中餐的烹制方法多种多样, 有煮、炖、炒、红烧、焖、烩、煎、炸、扒、熏、烤、灼等。在中餐菜单中, 很容易找到“炒土豆丝”、“炖甲鱼”、“红烧肉”、“炸里脊”、“扒鸡”、“熏鱼”等常见菜品。
3.翻译策略
鉴于中餐的特点及较大的中西餐差异, 为了使外国客人清楚了解每一道菜品, 在翻译过程中应该采用写实的方法, 尽量将菜肴的原材料、烹制方法、味道、形等翻译出来, 使人一目了然。为了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可以根据菜名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翻译策略。
3.1以交际翻译理论为指导
英国翻译学家Peter Newmark把翻译主要分成四类:交际性翻译、语义性翻译、直译和死译。交际翻译理论要求译作产生的效果应力求接近原作, 力图传译出原文的确切意义, 这一翻译模式通常根据目的语的语言和文化方式传递信息。参照这一翻译理论, 菜名可以采取以下几种翻译方法:
3.1.1以主要食材开头
对于中餐中富含比喻意义、寓意、典故的菜名, 如“蚂蚁上树”、“金玉满堂”、“佛跳墙”等, 若采取直译, 外国客人则会一头雾水、不知所云。为了使英语读者清晰地了解菜的原料和味道, 可以按照“主要食材+with+辅助食材”, 以及“主要食材+with/in+味汁”的公式进行翻译。因为中餐制作时对原材料加工的方法不同, 如切丝、切片、切丁、剁碎等, 所以主料前有时需加上表示形状的形容词。
例如“西红柿炒蛋”可以翻译成“scramble egg with tomato”;“肉末海参”可译作“sea cucumber with minced pork”;“鱼香肉丝”可译为“shredded pork with sweet and sour sauce”;“葱油鸡”可译作“chicken in scallion oil”。“蚂蚁上树”若直译为“ants climbing the tree”英语读者则会很疑惑, 译为“vermicelli with minced pork”则更能传递真实的信息。“四喜丸子”的英译不是“four happiness meatballs”而是“meatballs with soy sauce”。
3.1.2以烹制方法开头
由于中餐烹制方法多样, 为了使菜名的英译能够传递和原文对等的信息, 可以采取“烹制方法+主要食材”的翻译方法。例如:
炸里脊fried pork fillet;
蒸桂鱼steamed mandarin fish;
熏鱼smoked fish;
炖鸡stewed chicken;
白灼虾scalded shrimps;
炒土豆丝braised shredded potato。
3.1.3以味道开头
中餐的每个菜系均有不同的风味, 比如川菜、湘菜以辣为特征, 淮扬菜中有些菜品以甜为特征, 因此很多菜名中包含味道, 如“麻辣小龙虾”、“糖醋排骨”、“酸辣土豆丝”等。为了更准确地传递信息, 对于这类菜名, 可以采取“味道+主要食材”的翻译方法。例如“糖醋里脊”和“酸辣土豆丝”可以分别译为“sweet and sour pork fillet”和“sour and spicy shredded potato”。
3.2直译法/直译+增词法
中餐中有一些著名菜品的名称是由专有名词 (人名或地名) 和食材组成的, 如“北京烤鸭”、“东坡肘子”、“麻婆豆腐”等。为了在进行成功交际的同时传播中国饮食文化, 以及推广中国特色饮食, 对于这类菜名可以采取直译的方法, 必要的时候采取增词法。如上几个菜名可以翻译为“Beijing roast duck”, “Dongpo joint/Dongpo stewed joint”, “Mapo bean curd/Mapo spicy bean curd”。经过长时间的文化交流, 外国食客就会慢慢接受这种说法, 其简称“Dongpo joint”和“Mapo bean curd”则会流行起来。
3.3音译法/音译+注释法
对于一些广为流传、特别典型的中餐菜名和食品, 可以直接采用音译法, 这样可以更有效地传播中国特色饮食文化。如饺子、包子、馒头等词属于英语文化的空缺词汇, 英文中没有完全对等的表达, 这些食品的音译“Jiaozi”, “Baozi”, “Mantou”越来越广泛地被外国人接受。因此, 为了让更多的外国食客了解并接受中国饮食文化, 可以采取直译法。但为了使他们更清晰地获得菜品的信息, 可以在直译后加上简单注释。如“烧卖”可译为“Shaomai (steamed pork dumpling) ”, 汤圆译为“Tangyuan (glutinous rice balls) ”。在口语的交际中, 若交际对象是一名“中国通”或者非常了解中国饮食文化, 则对于一些菜名可以直接采用音译的方法。例如“宫保鸡丁”可译为“Kongpo Chicken”, “棒棒鸡”可以翻译为“Bon Bon Chicken”。
4.结语
由于中西方存在不同的饮食文化、饮食习惯和饮食禁忌, 菜品的原料、味道等是外国食客关注的重点。语言是传播文化的主要途径, 为了在更好地弘扬中华饮食文化的同时传递确切的菜品信息, 翻译时需根据菜名的不同特点、交际对象的不同选择不同的翻译策略。
参考文献
[1]Newmark Peter.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Oxford:Pergamon Press, 1982.
[2]刘清波.中式菜单英译的技巧和原则[J].中国科技翻译, 2003 (4) :52-53.
[3]任静生.也谈中菜与主食的英译问题[J].中国翻译, 2001 (6) :56-58.
菜名翻译 第8篇
从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开始, 《红楼梦》这部“文化百科全书”即被早期的译者节译, 但直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红楼梦》英文全译本的出现, 《红楼梦》翻译的研究才轰轰烈烈地展开。《红楼梦》翻译研究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前集中在语言的层面,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 受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影响, 研究者们开始从多个层面从文化的视角探讨《红楼梦》的文化翻译问题。目前, 对《红楼梦》饮食名称翻译研究的论文或著作还比较少, 我试图对杨宪益和霍克斯两个全译本中菜名的翻译进行研究, 以宏观的角度审视两位译者采取的翻译策略及翻译方法。
二、《红楼梦》菜名特点
《红楼梦》这部小说中涉及的名贵菜品、粥糕点心、名茶良饮, 可以说是我国传统饮食文化的浓缩。作品中提及的美食多达57种, 我将这57种食品按其命名方式分成两大类, 即含有文化寓意的命名和不含文化寓意的命名。其中不含文化寓意, 以食材直接命名的食品有36种, 如“燕窝汤”、“莲叶羹”、“藕粉桂糖糕”、“鹅掌鸭信”等。含文化寓意的命名有21种, 其中有包含中国风俗的命名, 如“合欢汤”、“吉祥果”、“如意糕”、“寿桃”、“腊八粥”、“粽子”等;有包含中国地名的命名, 如“六安茶”、“龙井茶”、“惠泉酒”、“绍兴酒”等;有包含中国典故的命名, 如“金谷酒”、“屠苏酒”等;还有作者曹雪芹用“谐音寓意”手法而命名的“千红一窟”和“万艳同杯”。
三、《红楼梦》菜名英译研究
有学者研究得出, 杨宪益在翻译作品中所含的中国文化信息时, 采取异化的翻译策略, 而霍克斯对此采取归化的翻译策略。但是具体到《红楼梦》中饮食文化的翻译方面, 却不能一概而论。霍克斯在饮食文化尤其是食品名称的翻译方面一反惯常的做法, 明显地倾向于异化的策略, 这也从侧面说明了中国饮食文化在全世界的地位, 霍克斯在译本中想方设法通过自己的翻译使目的语读者领略中国饮食文化的独特魅力。两位译者在翻译食品名称时的具体方法详见下列表格。
从以上表格中我们不难看出, 对于小说中出现的直接以食材命名的菜肴、酒茶和糕点名称, 杨宪益和霍克斯两位译者总体的倾向是采用形式对等的策略, 这种策略有利于原文本文化信息的传播。直接以食材命名的菜名全文有36个, 杨译本中有34个采用了直译的方法, 而霍克斯对其中的29个进行直译。《红楼梦》中涉及的菜名大部分包含现实中的食材, 对于这部分的翻译, 杨宪益没有采取音译法, 而霍克斯将“小饺儿”和“枫露茶”音译为“tiny jiao-zi”和“Fung Loo”。两位译者在翻译的时候都有漏译的现象, 如杨宪益没有翻译“炒芦蒿”, 霍克斯没有翻译“风腌果子狸”和“杏仁茶”。也许是因为原著不同版本的问题, 或者是译者自身的原因, 或者译者考虑到他们毕竟是在翻译小说, 太难理解的菜名会对读者的理解带来障碍, 所以在不影响情节的情况下省略了个别菜名的翻译。杨宪益和霍克斯都将“面茶”译为“breakfast”, 采取了功能对等的原则, 虽然指出了小说中人物当时吃的是早饭, 但是没有译出具体的名字, 从小说的角度来看, 似乎对情节没什么影响, 但是无形中已经丢失了一部分饮食文化方面的信息。“面茶”作为中国的传统食品, 深受老百姓喜爱, 《红楼梦》中也多次提到, 而此处译者将它译为“breakfast”似有不妥。
在研究过程中, 我还发现, 霍克斯作为有异域文化背景的译者, 虽然对原作非常喜爱, 但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饮食文化的了解并不是面面俱到的, 这从他误译的几个菜名中可以反映出来:如“鹅掌鸭信”, 霍克斯将其翻译为“goose-foot preserve”, 其实, “鹅掌鸭信”就是鹅掌和鸭舌头, 霍克斯在翻译中没有译出鸭舌头。再如“藕粉桂糖糕”, 霍克斯将其翻译为“marzipan cakes made of ground lotus-root and sugared cassia-flowers”。“藕粉桂糖糕”是江南美点之一, 它的原材料是藕粉和糖桂花。但是霍克斯译文中的“cassia”和此道点心中的“桂糖”并不是同一物质。“cassia”的英文释义是:“It is a shrub genus in the bean family, the seed and skin of the tree can be used as flavoring.”可见与cassia对应的物质是肉桂。显然, 霍克斯将桂花和肉桂混为一谈了。杨译中的“sweet osmanthus”英文释义是为“sweet osmanthus is native to china especially in southern china (Guizhou, Sichuan, Yunnan) .It is also thecity flower’of Hangzhou, China.This is specialty of China.”可见, “sweet osmanthus”与源语文本中的桂糖是同一物质。
对于含有文化信息的菜名的翻译, 杨译较多采用直译和音译的方法, 总体来说, 杨译还是采取异化的策略。霍译的21个含文化信息的菜名中, 除去漏译的1个菜名之外, 有10个采取的意译, 另外10个分别采取了直译和音译的方法。很多研究者认为, 霍克斯在翻译文化信息的时候, 很明显倾向于归化的策略, 但是对于菜名中所含文化信息的翻译, 霍克斯并没有明显的归化倾向。对于小说中出现的茶和酒的翻译, 杨宪益和霍克斯均倾向于异化的策略。比如有些名茶在西方文化中找不到对应词, 形成翻译上的词汇空缺。对此, 杨氏译本多采用音译加注法。通过加注, 便于西方读者了解中国茶文化。霍克斯也采取了音译加注或者直译的方法, 使读者了解中国文化。值得一提的是, 在翻译“六安茶”时, 两位译者都采取了音译的方法, 但是杨宪益翻译为“Liuan tea”, 而霍克斯翻译为“Lu-an tea”, 查阅史料便可明白, 霍克斯的音译是正确的, 这也显示了霍克斯异化策略的体现, 更体现了他严谨的态度。在翻译“女儿茶”时, 杨宪益用音译加注的方法, 而霍克斯采取了意译“herbal tea-wutong-tips”, 比较而言, 杨宪益的方法在传播文化方面更胜一筹。小说中出现的两个“谐音寓意”茶名“千红一窟”和酒名“万艳同悲”是非常难翻译的, 曹雪芹的这一创作手法是整个小说中的一大特点, 但是谐音的翻译是非常难的, 甚至可以说是不可译的, 但是“谐音寓意”在小说中表达的效果可以通过功能对等的方式在译文中体现出来。杨宪益对这两个名称的翻译, 都是采用直译的手法, 而霍克斯则采用了动态对等的原则, 虽然这似乎不利于传播中国文化, 但是若细细品味, 就能发现他的翻译更接近于原作的寓意。翻译是一门妥协的艺术, 他这样的“妥协”, 却收到了与原作寓意近似的效果。如“千红一窟”隐含那些年轻女子悲惨的命运, 霍克斯翻译为“Maiden’s Tears”, 蕴含意义尽现;“万艳同悲”也是隐喻那些年轻女子悲惨的命运, 霍克斯翻译为译为“Lachrymae Rerum”, 虽然表面看与源文本相去甚远, 可是仔细研究, 就会发现译文的绝妙之处。“Lachrymae Rerum”, 意为“万物之泪”, 出自古罗马诗人维吉尔 (Virgil) 的长诗《埃涅阿斯记》, “万物之泪”与“万艳同悲”的深层含义是一致的, 通过“眼泪”这样的液体与原文的“万艳同杯”之酒保持了紧密的关联性, 西方读者通过这样的关联, 很快便会明白作者在此处用虚拟的酒表达的意思。在含有文化信息的菜名中, 杨宪益把“六安茶”翻译为“Liuan tea”显然是不恰当的。在此类菜名中, 霍克斯却没有误译, 但不知是何原因, 他没有翻译出“金谷酒”。
综上所述, 在菜名的翻译中, 杨宪益和霍克斯两位译者均倾向于异化的策略, 尽力保留源语文本中的文化信息。为何两位译者能有相同的策略倾向, 究其原因, 有如下几点。首先, 在《红楼梦》的很多菜名中, 食材都是现实中的物质, 食材属于物质文化, 由于中英两个民族都生活在同一物质世界里, 两种文化的共通在翻译上的表现是选词造句上的“偶合”现象。这使得菜名的翻译可以最大限度地把使用异化的策略。其次, 任何一部译作, 都是服务于翻译的目的的。虽然霍克斯有着西方文化的背景, 但他在翻译《红楼梦》时坦言特别喜欢这部小说, 所以他翻译这部小说, 希望给西方读者带给愉悦的感受, 就像他自己在读《红楼梦》时感受到的一样。他当然想把小说的原貌展示给目的语读者, 只是因为文化的差异, 读者在理解方面障碍太大时, 他才采取归化的策略, 至少在翻译菜名时他采用的是这样的处理方法。
四、结语
针对《红楼梦》中直接以食材命名的36种食品名称, 杨宪益和霍克斯两位译者均采用异化的策略, 翻译方法以直译为主。对于含有文化寓意的21种食品命名, 两位译者也都倾向于采用异化的翻译策略。在翻译的过程中, 他们主要使用直译、音译、音译加注、意译等方法, 各种方法的灵活使用, 都是服务于一个目的, 那就是最大限度地保留源语文本的信息。研究两位译者的翻译, 可以给我们今天的菜名翻译带来一些启示:首先, 菜名中的文化信息不能舍弃, 应当想方设法保留。翻译时具体可以采用直译、音译、音译加注等方法还可以借助于图片视频等非语言媒介。其次, 不仅在饮食文化, 而且在其他的文化翻译方面, 异化都应该是首先选择的策略。
摘要:饮食文化在《红楼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本文尝试对《红楼梦》两个英文全译本中菜名翻译进行研究, 以宏观的角度审视杨宪益和霍克斯两位译者采取的翻译策略及翻译方法, 指出在翻译《红楼梦》中出现的菜名时, 不论是直接以食材命名的菜名还是含有文化寓意的菜名, 两位译者都倾向于采用异化的翻译策略。
关键词:小说《红楼梦》,菜名,翻译策略,翻译方法
参考文献
[1]白靖宇.文化与翻译[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英]大卫.霍克斯著.刘靖之等译.红楼梦英译笔记[M].香港:岭南大学文学与翻译研究中心, 2000.
淮扬菜名称探究 第9篇
淮扬菜与鲁菜、川菜、粤菜并称为中国四大菜系, 淮扬菜, 始于春秋, 兴于隋唐, 盛于明清, 素有“东南第一佳味, 天下之至美”之美誉。除了其精湛的制作技巧和独特的风味外, 淮扬菜的菜名也成为自身的招牌, 吸引着人们的关注, 提高了食客的点菜率, 有着别样的魅力和不小的研究价值。
二.淮扬菜名称的语音分析:
1.语音音节分布统计:音无疑是菜名的一个重要因素, 淮扬菜的菜名语音或是明白简洁, 或是通畅自然, 或是富于节奏, 或是铿锵拗口, 都各有其不同的作用与效果, 下面我首先从音节的角度对淮扬菜菜名进行一个统计。以直观的描写出淮扬菜菜名音节的分布状况, 在所搜集和筛选出的241个淮扬菜菜名中, 对于其音节的统计如下:2个音节的菜名有4个, 占百分比为1.66%;3个音节菜名有30个, 所占百分比为12.45%;4个音节菜名数量为118个, 占到48.96%;5个音节菜名数量为75个, 占到31.12%;6个音节数量为9个, 占3.73%;7个音节数量为5个, 占到2.07%。
2.音节特点分析:从音节统计表中可以看到, 绝大对数淮扬菜菜名都是四音节或者是五音节, 其中四个音节的菜名最多, 几乎占到了总数的一半。同时, 三个音节的淮扬菜名也不在少数, 占到了12.45%, 而剩下的六个音节和七个音节就少了很多, 两个音节的菜名最少, 只有非常个别的四个菜名。总体而言, 淮扬菜菜名数量以四个音节 为极值向两边 递减, 音节越少, 菜名数量越少, 而音节越多, 所占比例也同样越低。
3.音节分布原因分析:具体来看, 淮扬菜菜名中四个音节和五个音节的占绝对 优势是有原因的。首先在于其音节数量适中, 方便人们口口相传。尤其是四个音节的菜名, 中国向来就有四字成词的传统, 从《诗经》的集中使用到后来汉赋、骈文中的出现, 而后大量成语的使用更是将四音节词的使用提高到了文化层次高低的高度上, 所以无论是其使用的便捷性上还是其蕴 含的文化内涵上, 四个音节的菜名都占有相当大的优势。
其次在于其表达信息直接、明确。有利于食客以最为快捷准确的方式了解一道菜。以四个音节的菜名为例, 其主要构成方式有如下几种:
(1) 制作方式+原料;如大煮干丝、清蒸鲩鱼、生敲膳丝、白烧四宝等
(2) 产地+原料;如开洋蒲菜、平桥豆腐、扬州炒饭等
(3) 原料+原料;如剁椒鱼头、锅贴山鸡、五丁蛋饺等
(4) 特点+原料:如双层肚丝、空心鱼圆、月牙蒸饺等
(5) 老字号店名+原料:如文楼汤包、文楼涨蛋等
无论哪一种构成方式, 四个音节的菜名都可以最为直截了当的向食客传达其最为关心、最为需要的食物信息, 内容清晰、简明扼要且便于传播, 同时四个音节也便于食客记忆又 不显啰嗦繁复。
从其韵律节奏的角度同样可以说明不同音节的菜名数量差别较大的原因。例如, 四个音节的菜名多为2+2式, 如淮安茶撒、软兜长鱼等, 这种形式在语音上朗朗上口、成双成对, 节奏感强, 易于读出口和传播;再如五个音节的菜名多成2+3式, 如:红烧马鞍桥、红烧狮子头等, 读起来富于节奏, 脱口而出, 气势充沛, 或是2+1+2式, 如:红果拌梨丝、三鲜烩鱼饼等, 张口读来, 铿锵有力、节奏分明, 自然受到食客们的青睐。
三.淮扬菜名称的语法分析:
菜名作为一种相当常见的语言材料也必然要符合相应的语法规范, 因而我们可以从语法上对淮扬菜名称进行分析, 下面我着重从其结构特征来对淮扬菜菜名进行统计和研究。通过语料的查阅, 总体而言, 淮扬菜菜名多为短语, 也有少量的词, 其中绝大多数为合成词, 作为单纯词的菜名仅发现“肴肉”一例。在短语中, 偏正短语的数量占优, 接近一半, 而后是动宾短语, 达到25%的比重, 另有一些联合短语, 约占到15%, 最后数量最少的是主谓短语。下面就各个类型举例分析。
1.合成词:以词的形式存在的菜名属于少数, 尤其是仅有一个语素的单纯词, 更是几乎均为词根, 无法形成菜名, 仅发现“肴肉”一例, 因而仅有少量合成词用作菜名, 例如:松鼠鱼、朝牌、荷花酥、阳春面, 其组成结构也均为偏正式。
2.偏正短语:偏正短语指组成部分间有偏正关系的短语。偏的部分既可以为定语又可以 为状语。由于定语和状语均有利于修饰限制主体, 所以十分有利于表达菜品信息, 其数量最多也就理所当然了。举例说明, 其中定语+中心语的形式有:淮安茶撒、扬州炒饭、高沟捆蹄、灌汤蒸饺等等。
3.动宾短语:动宾短语数量仅次于偏正短语, 其结构形式有利于表现制作方法+原料这一菜名形式, 简明扼要的将烹饪类型和原料表达出来, 而这一形式的菜名在淮扬菜中为数不少。例如:红烧狮子头、烫干丝、大烤八宝参、白烧皮肚、清蒸白鱼、炖家野等。
4.联合短语:联合短语的数量在菜名中也不在少数, 也是淮扬菜名多使用的一种形式。其典型的运用方式是原料+原料。例如:金丝鱼片、酸汤鱼圆、荠菜油糍、枣果蜂糖糕等等。
5.主谓短语:主谓短语数量较少, 其主要原因在于这一形式并不利于表达菜肴的特点, 仍然举例说明:蒲菜炖斩肉、蟹粉干贝烩蒲菜、鸡腿扒乌参、土步鱼烩海参、三鲜烩鱿鱼等。
四.淮扬菜名称的语言规范:
菜肴的名称承担着展现食材特色、吸引食客品尝甚至传承区域文化的重要作用, 因此对于菜名中的一些错误也应当予以重视和警惕, 在研究中搜集的材料以及笔者在淮扬菜地区的生活体验中, 的确出现了菜名中的一些问题, 其中既有错字、别字, 也有语法上的搭配问题, 同时还有一些语用方面值得商榷的菜名, 下面就对淮扬菜名称的规范问题进行简要研究。
1.错字白字:有以下几例:
宫保鸡丁误写宫爆鸡丁
皮蛋豆腐误写为皮旦豆腐
腌萝卜误写为腌罗卜
干煸土豆丝误写为干扁土豆丝
拔丝香蕉误写为拨丝香蕉
葱油海蜇误写为葱油海蛰
五香鸭胗误写为五香鸭珍
这些错字、白字有的是由于餐厅或店家文化程度较低, 贪图方便, 不仔细加以审查, 如:“干扁土豆丝”、“拨丝香蕉”之类的错误就完全可以归咎于餐厅的个人问题;有的则是长期以来人们使用上的错误, 口口相传、代代相传, 以至于人们不通过具体资料查阅的话难辨对错, 例如:宫保鸡丁错用为“宫爆鸡丁”已经在餐馆大量存在, 普通人甚至难以说清楚哪个是正确用法。实际上, “宫保”是一种烹饪方法, 因而应当正确使用“宫保鸡丁”一词, 但由于误用广泛, “宫爆”听起来反而更像是烹饪技巧, 所以导致大量的误用;
2.语法问题:主要存在着一些搭配和指代上的问题, 试举两例:“卤煮鳜鱼”一名中, “卤”是一种烹饪方法, 而“煮”也是一种烹饪方法, 二种方法混用, 容易引起人们的误解和疑惑;而“黄焖甲鱼”则存在着指代不明的问题, 这一菜名的本意是指将葱、姜、蒜末等佐料烧至微黄, 然后与甲鱼在一起进行焖制, 而菜名简单用一个形容词“黄”替代了上述佐料, 食客们显然不能理解这一形容词和名词之间的混用。
3.语用问题:
A. 粗俗低下类:由于餐饮行业的良莠不齐, 从事餐饮行业人员的文化水平和审美情趣也各有不同、差异很大。因此在一些餐桌上往往会出现一些粗俗甚至带有色情色彩的菜名。例如:菜名的“男欢女爱”本指男女之间私密的情爱, 但商家却用作菜名, 而菜品就是一雄一雌两只螃蟹;“一丝不挂”多形容人裸体状, 没有穿衣服, 而商家却用以一只烧鸡。
B.名不副实类:还有一些菜名一昧追求华丽, 过分渲染, 结果名不副实、太过浮夸, 有的甚至菜名和食物本身风马牛不相及, 不仅没有起到传达食物信息、介绍食物材料的效果, 反而本末倒置、喧宾夺主, 给食客留下非常不好的印象。例如:圣诞龙虾船、原汁虫毫皇鲍鱼、珍珠孕夕阳、天下第一菜等等。
4.淮扬菜语言规范的建议
A. 制定手册:制定制作规范的淮扬菜菜名手册, 对于一些易错的、难辨的菜名予以官方的确认, 方便餐饮从业人员使用与参考。此外, 在手册中还可以注明一些常见的菜名错误, 进一步防止和减少菜名中错字、白字的出现。
B.实际指导:对于新创作的菜肴命名, 给予餐厅酒店一些具体实际的命名指导, 传达菜肴命名信、达、雅的原则, 不断提高餐饮从业人员的文化素养和自 身素质。
C.监督管理:相关部门需定期监督和检查相关餐饮场所, 对于一些粗鲁、色情的菜名予以坚决取缔, 对于华而不实、名不副实的菜名也要建议修改, 通过官方的力量对淮扬菜菜名进行规范。
参考文献
[1]朱宗宙.淮扬菜蕴含的人文价值[J].扬州大学烹饪学报, 2008
[2]关向锋.淮扬菜系的译介与运河文化的传播[J].淮阴工学院学报, 2013
[3]潘宝明.解析菜名文化[J].扬州大学学报
[4]李俊玲.鲁菜菜名的音节及修辞分析[D].山东师范大学, 2014
[5]蔡宇华.湘菜名称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 2007
[6]中华美食网菜谱网之淮扬菜[Z]
[7]淮水安澜论坛《中国淮安淮扬菜名单大全》[Z]
菜名翻译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