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引导下穿刺
超声引导下穿刺(精选10篇)
超声引导下穿刺 第1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132例, 男89例, 女43例;年龄18~62岁, 平均 (39.8±10.2) 岁;慢性乙型肝炎87例 (6 5.9%) , 肝硬化2 6例 (1 9.7%) , 酒精性肝病8例 (6.1%) , 脂肪肝、药物性肝炎各4例 (各3.0%) , 慢性丙型肝炎2例 (1.5%) , 自身免疫性肝炎1例 (0.8%) 。1.2结果本组病例在超声引导下肝脏穿刺活检均一次性成功, 穿刺组织取材满意, 无死亡病例。术后出现低热36例 (27.3%) , 体温低于38.5℃, 未予特殊处理, 均在3d内恢复正常;术后出现一过性右上腹痛16例 (12.1%) , 大多为隐痛不适, 其中13例经安慰和解释后逐渐自行缓解, 3例予止痛药后缓解;术后并发肝包膜下血肿1例 (0.8%) , 经B超检查确诊, 予心电监护、补液、抗感染、止血等对症处理14d后血肿基本吸收。
2 护理体会
2.1 术前护理
2.1.1 健康宣教和心理干预
如患者对疾病和穿刺活检不了解, 甚至有错误认识, 易产生焦虑、抑郁、恐惧等负性情绪。护理人员应针对每位患者的实际情况, 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 如通过温馨语言、和蔼态度和贴心服务增强相互信任, 增进护患关系, 这是顺利开展各项护理工作的基础。同时, 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的受教育程度及对肝穿刺活检的认知程度进行适当的健康教育, 主要解释术中及术后的注意事项、手术的安全性及可靠性, 从而减轻患者及家属的焦虑、恐惧等不良心理状态, 消除思想顾虑, 达到以健康的心态积极配合肝穿刺活检的目的。
2.1.2 术前细节指导
(1) 患者术前需禁食水4~6h, 以防术中因呕吐误吸发生窒息; (2) 由于穿刺时需要肝脏相对固定, 患者应学会呼气末屏气, 术前一般进行相应训练; (3) 仔细检查患者穿刺部位周边皮肤有无破损, 并在穿刺前1 d认真清洁皮肤; (4) 嘱患者术前排空大小便; (5) 避免女性患者在月经期穿刺。
2.2 术中护理配合
(1) 帮助患者安置好体位, 并再次讲解配合要领, 如穿刺时按照指示进行呼气后屏气, 切忌乱动、咳嗽等。 (2) 在穿刺活检过程中, 护理人员应积极配合医师, 保障器材、药品等的及时供给, 严格无菌操作, 密切观察患者的面色、情绪及生命体征变化, 并细声安慰, 减轻其紧张情绪, 提高配合度;穿刺动作一般1s左右完成, 护理人员应配合医生取出穿刺针中的肝脏组织标本, 放于10%甲醛固定液中送病理检查。 (3) 穿刺结束后, 护理人员立即用无菌纱布按压穿刺处10~15min, 在B超检查确认无明显出血后, 使用胶布固定和腹带包扎, 腹带的包扎松紧度以能塞进一手指为宜, 送患者回病房休息。
2.3 术后护理
2.3.1 常规护理
患者穿刺后卧床休息和腹部制动6h, 可考虑使用监护仪, 2 4 h动态监测心率、呼吸、血压等变化, 并做好相应的护理记录。询问患者有无不适, 仔细检查穿刺部位敷料有无渗血、渗液、肿胀。穿刺24h后, 若患者无明显不适可逐步下床活动。若穿刺局部无明显活动性出血, 腹带加压包扎24h后可去除。穿刺后3d内避免洗澡, 保持穿刺部位清洁干燥。穿刺后1周内避免剧烈活动, 并保持大便通畅。穿刺术后6h即可进食, 鼓励患者多饮水, 饮食上宜选择清淡、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 少食多餐。
2.3.2 并发症的观察护理
肝脏穿刺活检为有创性操作, 术后应密切注意有无腹腔内出血、休克、胆汁性腹膜炎、感染、血气胸等并发症, 尤以腹腔内出血最为严重[2]。若患者出现心慌、冷汗、脉搏细速、面色苍白、四肢发冷等表现, 应及时报告医生, 积极配合处理。肝脏穿刺活检后, 部分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穿刺处或右上腹钝痛 (或胀痛) , 深呼吸时疼痛加重, 少数患者疼痛可放射至右肩部, 多可忍受, 疼痛常在24h内自行缓解, 无须特殊处理。若患者对疼痛不能耐受, 应安慰和解释, 消除其紧张心理, 有助于减轻局部疼痛, 必要时遵医嘱给予止痛药。此外, 术后应监测患者体温, 部分患者在穿刺后24h内出现低热, 一般3d内即可恢复正常, 若出现高热应警惕有无感染, 给予物理降温, 必要时遵医嘱予抗生素。
3 小结
近年来, 肝脏穿刺活检术在临床上开展越来越普遍, 为广大肝病患者早期明确诊断和合理治疗提供了科学、可靠的依据。研究表明, 围术期细致合理的护理干预能为肝脏穿刺活检的顺利实施保驾护航, 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从而促进患者的康复[3,4]。笔者体会, 术前认真、细致的健康宣教和细节指导, 术中对每一个操作步骤的无间配合和护理, 术后对患者病情进行细致观察, 以及通过积极的心理干预使患者保持健康的心态, 是肝脏穿刺活检术成功的重要保证和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会分会、肝病学分会.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J].中华内科杂志, 2001, 40 (1) :62.
[2]范平, 江军, 冯晓峰, 等.500例经皮肝穿刺活检并发症分析[J].中华消化病杂志, 2004, 24 (7) :426.
[3]张虹.肝脏穿刺活组织检查术患者140例围手术期的观察与护理[J].实用医技杂志, 2012, 19 (7) :778.
超声引导下穿刺 第2篇
【关键词】 穿刺冲洗;乳腺脓肿;超声引导;切开引流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2.08.675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2958-02
在对乳腺脓肿患者进行治疗时,手术方式的选择对疾病的治疗效果有一定的影响[1]。而超声引导下穿刺冲洗治疗乳腺脓肿有较好的临床效果,本文就此问题对超声引导下穿刺冲洗治疗乳腺脓肿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2010年11月至2011年11月期间患乳腺脓肿进行治疗的患者42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所选患者均为哺乳期女性,且均有乳腺局部红、热、肿、痛的现象,有局部波动感,经过B超等各项检查,均确诊为乳腺脓肿。排除以下情况患者:患者双侧出现脓肿,患者的脓液小于等于10ml或者大于等于250ml,患者中途改变治疗方式。
对照组中21有例乳腺脓肿患者,年龄段在20岁至3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9.5±3.2)岁,左侧乳腺脓肿患者有9例,右侧乳腺脓肿患者有12例,单房脓肿患者有11例,多房脓肿患者有10例。患者脓肿的最大直径为12cm,最小直径为3cm。观察组中有21例患者,年龄段在21岁至37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9.8±3.1)岁,左侧乳腺脓肿患者有10例,右侧乳腺脓肿患者有11例,单房脓肿患者有12例,多房脓肿患者有9例。患者脓肿的最大直径为12cm,最小直径为3cm。两组患者在年龄、脓肿情况等方面没有显著性差异,具有一定的可比性。
1.2 方法 经两组患者及患者家属同意后,对患者进行相应治疗。
对对照组中的乳腺肿瘤患者进行传统的脓肿切开引流术治疗,根据患者的脓肿位置通过采用放射状、乳晕旁以及乳房下皱襞切口,切开2cm至5cm大小,使用弯止血钳钝性打开后进入脓腔,使脓液引流。再使用食指钝性打开分隔脓腔,使得脓腔变为单腔。用纱布进行擦拭,并且放置碘状纱条进行填塞引流。在手术结束后第2d开始换药,直至患者的脓腔完全愈合。
而对观察组中的患者进行超声引导下穿刺冲洗治疗。患者取平卧或者侧卧体位,首先使用超声检查并且记录患者的病灶大小、位置以及内部回声状况。在选择穿刺点时,应选择脓腔较低并且距离体表较近的位置。对患者进行局部的皮肤消毒与麻醉,在超声引导下使用20ml的空针穿刺脓肿,在穿刺成功抽尽脓液后,使用生理盐水以及甲硝唑溶液交替地对脓腔进行反复冲洗,直至冲洗液清亮为止。在对患者注入适量的庆大霉素,拔出套管,封闭针眼,对所抽出的脓液进行检查。若为多发脓肿,从一点向多方向穿刺,或者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处理。
对两组患者的术后恢复情况的各项指标,如切口愈合时间、换药次数、切口疤痕等进行了解,并且比较分析。
1.3 数据处理 将所得数据输入SPSS18.0软件包进行分析,数据资料采用例数(n)、均数±标准差(χ±s)、百分数(%)表示,而组间的比较采用x2检验。
2 结果
由表一中的数据可以得知,对照组中有2例患者出现乳漏现象,而观察组中患者的均治愈。相对于对照组,观察组中患者的切口愈合时间、换药次数明显更少,并且患者的疤痕长度更短,p<0.01。另一方面,观察组中的患者能够继续哺乳的例数更多,术后三个月出现复发情况例数更少。此组数据具有差异明显,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详细数据,见表1。
3 讨论
在对乳腺疾病进行处理时,要在疾病治疗的基础上尽量保持乳头、乳晕以及乳腺形态的完整,从而尽可能避免患者术后的精神压力[2]。而乳腺脓肿多发生于妇女产后3周至4周,由于乳头凹陷而引起感染,严重会导致患者出现乳房组织大量坏死等现象,对患者的产后哺乳以及生命健康有一定的影响。
而在对乳腺脓肿患者进行治疗时,相对于传统的切开引流方式,对乳腺脓肿患者采取超声引导下穿刺冲洗治疗,有较好的临床效果[3]。由表一中的数据可以得知,相对于切开引流方式,对乳腺脓肿患者采取超声引导下穿刺冲洗治疗,患者的切口愈合时间、换药次数、疤痕长度、继续哺乳能力以及术后复发情况等都更为良好,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传统的切开引流方式,其治療时间较长,切口愈合时间较长,并且手术过程中患者的疼痛大,手术费用高,术后遗留的疤痕大,易导致患者出现乳房变形等不良影响,同时,影响了哺乳[4]。而对患者采取超声引导下穿刺冲洗治疗,不仅能够准确定位,还能够较好地进行治疗,引导穿刺针进行穿刺。另一方面,通过超声能够监视针尖,使针尖保持在患者的脓腔内,保证彻底的冲洗。并且,注入相关药物,能够加快脓腔的愈合。超声引导下穿刺冲洗治疗的方法简单、疗程短、痛苦小,保持乳房完美,治疗效果更好[5]。
所以,在对乳腺脓肿患者进行治疗时,采取超声引导下穿刺冲洗治疗,使得治疗效果更好,疗程短、痛苦小,保持乳房完美,有一定的积极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 顾兵,朱荣峰,郭建锋,等.超声引导下穿刺冲洗治疗乳腺脓肿的临床价值[J].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2011,08(3):186-188.
[2] 续哲莉,边学海,王瑞庆,等.Mammotome微创旋切系统治疗乳腺脓肿:附53例报告[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07,16(11):1063-1065.
[3] 陈少全,王烈,邹忠东,等.粘贴式负压冲吸器在乳腺脓肿切开引流治疗中的应用[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7,28(5):562-564.
[4] 邹家群,王春,张晓华,等.应用维斯第负压引流装置治疗乳腺脓肿的护理体会[J].局解手术学杂志,2011,20(5):482,485.
超声引导下穿刺 第3篇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164例患者中男93例, 女71例;年龄24~67岁, 平均44岁;左侧肾囊肿89例, 右侧肾囊肿75例;囊肿大小范围约3.5~13.4 cm。其中<5 cm 12例, 5~10 cm者135例, >10 cm者17例;肾上极囊肿58例, 肾下极囊肿43例, 中部囊肿63例, 其中43例因腰肾胀痛不适而检查发现, 12例在体检或其他疾病检查发现。
1.2 方法
患者取俯卧位并垫高患者腹部, 首先B超探头扫查肾脏, 明确囊肿的大小, 与皮肤的距离及周围组织器官的毗邻关系, 再用带有穿刺导向头的无菌探头进一步设计穿刺点, 选择距离皮肤近, 对病灶显示清楚, 能有效避开周围重要的组织器官的部分为穿刺针道, 常规消毒铺巾后, 全部患者局麻, 以带有穿刺导向的无菌探头再次确认穿刺点后将探头固定, 穿刺针近皮后, 嘱患者屏气后进针, 到囊肿壁后加压快速穿破囊壁, 继续进针到针尖位于囊肿后1/3处, 拔出针芯可见囊液涌出, 抽尽囊液后, 向囊肿内注入无水乙醇为抽出液体的1/4, 一次注入量最多不超过40 ml, 抽尽注入的无水乙醇, 再次向囊内注入等量 的无水乙醇, 保留10 min, 全部抽出去, 最后再注入无水乙醇5 ml作为保留, 观察患者有无异常反应后, 拔去穿刺针。
2护理
2.1 穿刺前的护理
大部分患者易产生恐惧、紧张及担心的预后等不良心理情绪, 严重影响了手术期间的配合和手术后的康复。对此, 我们首先加强心理护理, 言语亲切, 态度和蔼, 关心安慰和同情患者, 向患者及家属详细介绍治疗的目的、手术方式、配合和注意事项、术后可能出现的不适、并发症及对应方法, 从而使患者消除顾虑增强信心。问有无酒精过敏史, 手术麻醉史等, 做好术前的各种常规检查:血常规、尿常规、出凝血时间、肾肝功能检查, 检测生命体征等并准确记录。为了配合手术, 应教会患者屏气的方法, 进行必要的屏气训练, 以确保手术的顺利进行。
2.2 穿刺中的护理
穿刺过程中可与患者交谈, 尽量分散其注意力, 穿刺时避开患者视线, 以免造成患者紧张, 操作过程中应询问患者有无不适, 禁止使用刺激性语言, 以免影响患者情绪, 根据穿刺的需要, 嘱其屏气, 以确保穿刺成功, 在穿刺过程中应密切观察血压、呼吸、面色及神志等方面变化。
2.3 穿刺后的护理
拔针局部手压3~5 min, 再以二维超声B超仔细观察有无内部出血, 每15 min测量脉搏呼吸血压1次, 待生命体征完全正常后送至病房, 每2 h测血压1次, 连测24 h 。 若有小血管損伤则加强测血压, 术后连续留取尿标本5次, 观察尿液颜色和尿量, 并及时送检。指导患者多饮水, 及时排尿, 以防止血凝块堵塞尿路, 观察有无肉眼血尿;腰部疼痛及穿刺处渗血情况。进行饮食指导, 应给予低盐清淡无刺激性食物, 术后当日睡硬板床, 绝对平卧休息24 h, 次日可下床活动, 但应避免剧烈活, 以免引起不良反应。指导定期复查 (术后3、6、12个月复查B超) 。
3结果
本组164例一次穿刺成功者138例, 两次穿刺成功者24例, 三次穿刺成功者2例, 术后3个月随访治疗者156例有效, 有效率95.12%, 余8例后经3次治疗后, 于6个月后随访为治疗有效, 6个月复查B超164例中118例消失, 25例基本消失, 21例囊肿明显缩小。
4讨论
超声引导下穿刺 第4篇
【关键词】超声引导; 穿刺活检;肺周围型病变
【中图分类号】R814.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1-0449-01
近年来,肺癌在我国发病率一直居高不下,随着介入超声技术的发展,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由于其安全性,实时性,高效性,已成为早期诊断肺周围性病变的重要手段。现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间我院超声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的患者187例,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间在我院住院治疗的187例肺周围型病变患者,其中男135例,女52例:年龄14- 82岁,平均(53 60士4. 93)岁,右肺病变119例,左肺病变68例,肿块最大14.51cm×12.10 cm,最小1. 92cm×1.40.cm,超声检查均可显示该病变。所有患者一均无明显出血倾向及其他严重的心肺功能不全。
1.2仪器:ALOKAα10超声诊断仪,9133型5-2探頭,巴德自动活检抢,18G切割式活检针。
1.3术前准备:术前常规检查血常规、凝血四项,必要时查心电图。向患者及家属交待病情及手术并发症并签手术知情同意书,穿刺前仔细阅读胸部X线、CT和M RI影像资料,根据病灶所在部位及穿刺路径分别采取坐位、俯卧或侧卧位。在病灶区对应胸壁处经皮超声检查,记录病变特点,如大小、形态及内部回声,尤其注意病变与周围组织毗邻关系,CDF'I观察病灶内部及周围血流情况,选择最佳进针入路,即避开病变周边大血管及正常肺组织。必要时训练患者练习屏气。依据病灶大小,射程设置为15 mm或22 mm。
1.4 方法: 常规消毒、铺巾,在已作标记的体表处再次明确肿块部位,在进针处用 2%的利多卡因局麻自皮肤直达胸膜。嘱患者准各好后屏气,超声引导穿刺针避开正常肺组织、大血管及坏死区,针尖快速到达肿物边缘,击发活检枪。活检穿刺取组织后,迅速退出穿刺活检针 ,根据取材满意情况决定活检针数,将活检组织固定于10%甲醛溶液中,送组织病理学检查。术后所有病例留观待生命体征平稳后离开,必要时可行X线了解有无出血及气胸可能。
2结果
2. 1穿刺成功率:187例患者一中172例首次穿刺即获阳性结果,一次穿刺成功率91.97% 15例未获阳性结果患者一中有11例再次穿刺而获阳性结果,4例由手术后病理证实,总穿刺成功率为97.86%。
2 .2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本组鳞癌29例,腺癌41例,低分化腺癌26例,小细胞癌21例,转移癌19例,胸膜间皮瘤18例,炎性假瘤11例,脓肿9例,结核13例。
2.3穿刺并发症本组患者术后出现明显并发症18例,发生率9.62%,其中术后出现咯血12例,出现胸膜反应6例,予平卧及胸腔闭式引流等对症处理后缓解。
3讨论
近几十年来, 我国的肺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居高不下,并呈上升趋势[1],而肺周围型病变难以通过纤维支气管镜活检及其他方法确诊,随着介入超声技术的不断发展,超声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已成为肺周围型病变诊断的重要手段,为肺周围型病变的早期诊断治疗提供了良好的帮助。
超声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已成为肺周围型病变诊断的重要手段,我们认为其具有以下优点:①安全性:超声引导下穿刺能清晰显示进针状况,利于选择最佳的穿刺路径,能避开大血 管、正常肺等结构,与CT比较超声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无放射性,对人体损害小。②实时性:同时可以监测穿刺的全部过程,具有极高的交全性,.操作简便。③高效性:超声具有良好的分辨,可清楚地识别肿瘤活性区及其坏死区,从而指导穿刺过程中避开肿瘤的坏死结构,选择肿瘤的实性部分,提高阳性诊断率[2]。④有效性:本组187例患者,182例一次穿刺成功,切口小,病人无明显疼痛[3]。
在超声引导穿刺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为了提高穿刺的阳性率及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应注意几点:①术前要评估好病人,掌握好适应症,向患者及家属交待病情及手术并发症并签手术知情同意书[4]。②术中要定位准确,注意肿块的大小及周边比邻,设计好进针入路,避开大血管和正常肺组织。娴热的操作技术能提高穿刺活检的交全性。③术后注意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及呼吸情况,及早发现并发症,及时对症处理[5]。
总之,对于肺周围型病变,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有助于明确病理诊断,指导下一步治疗有重要作用,且安全,实时,高效,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Parkin D M, Bray F B, Pisani P GloSal cancer statistics J.CanccrCli 2005, 55(2): 74-105
[2] 梅洪强,黄伟俊.超声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在肺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河北医学,2010(1):14-16
[3] 郭瑞军,梁晓宁,于泽兴,等.彩色多普勒超声引淤自动穿刺活检在周围型肺肿块及胸膜病变中的应用.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7, 23( 3): 441-443
[4] 袁泉,余晓梅,郭敬东.彩色多普勒超卢引导经皮肺穿刺活检对肺周围型肿块的诊断价值. 医学新知杂志,2008,18( 2): 121.
超声引导下肝脓肿穿刺治疗临床分析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50例, 男34例, 女16例, 年龄18~71岁, 平均 (46.2±2.5) 岁。19例为左肝脓肿, 31例为右肝脓肿;37例为单发, 13例为多发。肝脓肿直径为4.2~13cm, 平均 (6.5±1.3) cm。血常规检查中性粒细胞和白细胞呈明显升高表现, 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乏力、体温升高、消瘦、畏寒、肝区疼痛、发热等症状。
1.2 方法
术前行肝肾功能测定、凝血功能、血常规检查, 行彩色及二维多普勒超声检查, 对肝脓肿进行明确诊断, 准备麻醉药物、止血药物、培养器及抗生素。黑白超声穿刺治疗仪为16G穿刺引导针, 18G穿刺针, 彩色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为 (2~5) MHz。嘱患者依据不同的病灶部位对体位进行选择, 通常取左前卧位或仰卧位, 局麻, 确定穿刺路径, 及进针深度, 快速在彩色超声实时显示下进针, 在准确进入脓腔后, 将脓汁用无菌干燥注射器吸出, 常规检查并做细菌培养。若脓汁黏稠吸出较困难时可边抽吸边稀释, 反复用生理盐水对脓腔进行冲洗, 至抽出的脓腔液为清色, 后依据脓腔大小, 给予适当甲硝唑或抗生素, 在脓腔内保留, 酌情对引流管进行留置, 以方便反复抽吸用药。术后给予相应抗生素肌肉或静脉注射, 行营养支持治疗, 复查血常规且对体温进行监测, 间断给予白蛋白和血浆输入。术后2~3d行B超复查。
1.3 治愈标准
血常规及体温恢复正常, 疼痛症状消失, 脓腔近似消失或消失, 随防无复发现象发生。
2 结果
本次研究的50例患者穿刺均成功, 脓液每次吸出 (8~510) mL, 平均 (145±15) mL。均治愈, 1次介入治疗治愈者15例, 占30%;2次介入治愈者20例, 占40%;3次介入治愈者8例, 占16%;4次介入治愈者2例, 占4%。脓腔越大, 越需要多次治疗。其中25例在2周内治愈, 占25%;24例在15~35d治愈, 占48%;1例在45d内治愈, 占2%。脓肿在治疗前形态饱满, 内为实性与液性相结合或单纯实性, 呈双环脓肿壁, 治疗后期为脓肿区为低回声区, 有少许液性暗区在中央分布, 范围明显缩小。
3 讨论
细菌性肝脓肿是临床常见肝脏急性感染性疾病, 大多由细菌经门脉系统和胆道系统感染引发, 早期发现可用大量抗生素和支持疗法即可治愈。待脓腔形成, 治疗方法主要有穿刺抽脓和外科手术治疗。但手术疗法对患者造成的创伤较大, 而非手术疗法费用高, 疗程长。以往对此疾病的治疗大多采用手术切开引流, 近年来, B超诊断技术不断提高, 并在临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细菌性肝脓肿的治疗逐步采用超声介入非手术微创疗法, 这种方法安全, 微创, 住院时间短, 并发症少, 费用低, 尤其对体质虚弱、不耐受手术的患者有着明显优势。近年来, 随着CT、超声等影像技术在临床的广泛应用, 结合临床体征和病史, 使肝脓肿的诊断水平明显提高。可用有效抗生素在病变早期行全身汉疗, 形成脓腔后, 则需对脓肿行开腹切开引流, 患者需要较长住院时间, 创伤大, 使患者身心均承受较大痛苦, 近年来, 随着介入超声在临床的开展, 使治疗渐趋简单化, 患者避免了手术痛苦[2]。
临床需对肝脓肿行穿刺治疗的适应症进行掌握, 包括脓肿壁形成, 影像学准确定位和诊断, 凝血功能正常, 病灶已出现液化且直径>3.0cm, 无其它腹腔内需手术治疗的疾病合并, 及不能耐受开腹手术的患者。经皮在超声引导行抽脓、冲洗、置管、注药, 可实时用彩色超声进行监控, 防止发生医源性损伤, 具有较高准确性, 对抽出脓液进行药敏试验, 以选择敏感抗生素, 观察引流液变化, 对引流管的位置在超声检测下适当调整,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采用超声引导下行肝脓肿穿刺治疗, 患者均成功治愈。
综上, 肝脓肿在超声引导下穿刺治疗, 具有微创、手术时间短、费用低的优点, 明显降低了并发症发生率, 安全有效, 改善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摘要: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肝脓肿穿刺治疗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2009年5月至2011年5月收治的肝脓肿患者50例, 采用超声引导下穿刺治疗, 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次研究的50例患者穿刺均成功, 脓液每次吸出 (8~510) mL, 平均 (145±15) mL。均治愈, 1次介入治疗治愈者15例, 占30%;2次介入治愈者20例, 占40%;3次介入治愈者8例, 占16%;4次介入治愈者2例, 占4%。脓腔越大, 越需要多次治疗。其中25例在2w内治愈, 占25%;24例在15~35d治愈, 占48%;1例在45d内治愈, 占2%。脓肿在治疗前形态饱满, 内为实性与液性相结合或单纯实性, 呈双环脓肿壁, 治疗后期为脓肿区为低回声区, 有少许液性暗区在中央分布, 范围明显缩小。结论 肝脓肿在超声引导下穿刺治疗, 具有微创、手术时间短、费用低的优点, 明显降低了并发症发生率, 安全有效, 改善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关键词:超声引导,肝脓肿,穿刺治疗
参考文献
[1]牛秀峰, 倪家连.肝脓肿的外科治疗进展[J].人民军医, 2005, 48 (11) :672.
超声引导下肝囊肿穿刺硬化治疗体会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疗效判定标准(自定)
治愈:囊肿吸收消失,术后立即复查B超囊腔消失。显效:囊肿小于穿刺前的1/3~1/2以上。好转:囊肿小于穿刺前的1/3。无效:囊肿大小无变化或6月内复发。
1.2 方法
术前先行腹部B超及肝脏CT检查,明确囊肿部位、大小、与周围脏器的关系。常规检查血常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及心电图。病人取仰卧位或左侧卧位,先用B超探头选择穿刺点,确定穿刺途径,进针深度,常规消毒穿刺部位皮肤、铺洞巾,术者戴手套,术者用2%利多卡因局部麻醉,将穿刺针沿穿刺针槽进针,确定穿刺针到达囊腔的1/2~2/3后,拔出针芯,接注射器抽出囊液,计算囊液总量,留取20~30ml,送常规检查;然后向囊腔内注入生理盐水20ml,再抽出与注入量大致相当的囊液,反复2~3次冲洗,然后缓慢注入无水酒精,注入量以抽出囊液的1/5~1/3为宜,注入后保留5~10min抽出,并用生理盐水再反复冲洗2~3次,拔出穿刺针,盖敷料,再次用B超探头观察穿刺的囊肿情况,最后腹带压迫止学。疗效判定标准(自定)治愈:囊肿吸收消失;显效:囊肿小于穿刺前的1/3~1/2以上;好转:囊肿小于穿刺前的1/3;无效:囊肿大小无变化或复发。
2 结果
2.1 疗效结果
本组56例肝囊肿经无水酒精硬化治疗均一次穿刺成功,其中治愈48例,显效和好转7例,复发1例,治愈率85%,总有效率98.2%。囊肿大小5-15cm,抽出囊液40~800ml。
2.2 并发症
本组40例无任何不适症状,观察3d后出院。5例注射无水酒精后出现轻微的右季肋疼痛,经止痛1-2d疼痛消失;2例出现转氨酶升高,经保肝和对症治疗好转;5例出现低热(T37-38.0℃)经抗炎治疗1-2d好转;还有4例病人出现不同程度的头晕, 心慌等醉酒症状, 未予特殊处理1天后均好转。
3 讨论
肝囊肿的发病机制不十分清楚,一般认为是先天性的,可能由于胚胎期肝内胆管发育异常,这种异常胆管淤积程度缓慢加重,直到中年以后发病。少数是由创伤、感染及新生物引起的囊肿。治疗方法有多种,如经腹手术囊肿完全切除、部分囊壁切除、肝叶切除、闭式引流、囊肿开窗术及囊肿空肠吻合术等,尽管疗效较好,但手术创伤大,患者难以接受。B超引导下穿刺无水酒精硬化治疗简便安全、不易损伤周围器官,B超能清晰显示穿刺针与囊肿的关系,显示针尖的位置和移动情况,并监视全过程,穿刺成功率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本组有56例中48例囊腔一次痊愈,治愈率达85%;显效及有效共7例,总有效率98.2%。复发仅1例。
研究证实B超引导下经皮细针穿刺无水酒精硬化治疗是通过无水酒精使囊壁细胞脱水、蛋白凝固变性、细胞破坏、组织收缩、改变磷脂蛋白和脂蛋白的比例使之转运氨基酸能力下降,以及钙内流异常导致细胞死亡,失去分泌功能,使囊肿内液体不再增加,预防囊肿复发;并使纤维组织增生,并产生无菌性炎症-使囊壁粘连、闭合、消失;同时因囊壁凝固、钙化,无水酒精无法渗透到囊壁外组织,对囊壁周围组织无不良反应。B超引导下经皮细针穿刺肝囊肿无水酒精硬化治疗过程中,B超能清晰显示穿刺针与囊肿的关系及针尖的位置,能避开临近脏器、胆管和血管,监视穿刺的全过程,使整个治疗过程非常安全。术后无严重并发症。总之,超声引导下肝囊肿穿刺硬化治疗操作简便、安全,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张跃.单发肝囊肿的治疗现状[J].医师进修杂志, 2002, 25 (5) :51-53.
超声引导下穿刺 第7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择昆山市第三人民医院在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期间收治的100例肾囊肿患者, 其中男型患者57例, 女性患者43例, 最大年龄为81岁, 最小年龄为9岁, 平均年龄为57岁。其中89例为单发的囊肿, 11例为多发的囊肿;51例为左侧肾, 42例为右侧肾, 7例为双侧肾。囊肿的最大直径为12cm, 最小直径为3.5cm, 其平均值为6.3cm。
1.2 分组
应用随机的方法, 将所选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其中, 治疗组50例患者, 对照组50例患者。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在年龄、性别、卧床时间、病情严重度上无显著差异, 具有可比性。
1.3 方法
治疗组应用超声引导下穿刺治疗。根据患者囊肿的所在部位, 患者采取侧卧位、平卧位或俯卧位, 在B超的监视下均采用十字定位的方法进行准确定位, 并选好穿刺部位。常规的消毒铺巾, 所用B超探头均用无菌的塑料套进行保护, 在已选定的穿刺部位寻找一个最佳进针的角度以及进针的路线, 应该尽量避开脾肝肠等脏器, 与此同时应该避开肾门处。进行局麻以后, 嘱患者自行屏气, 用9号或者12号穿刺针进行操作, 经过穿刺点并沿预定好的穿刺路线进行快速穿刺, 直入囊腔, 穿刺的深度应以针尖处接近囊肿的后壁为佳, 立即固定好穿刺针, 并缓慢拔出针芯, 抽吸囊内液体, 观察其颜色以及体积, 抽吸的过程当中, 应用B超随时监视囊肿的缩小情况, 并确定针尖位置, 防止针尖从囊腔中滑出。当囊内液体后抽尽时, 注入医用无水酒精以冲洗囊腔, 后继续注入与1/4原囊液等量的无水酒精, 然后拔出穿刺针, 引导病人变换体位, 24h卧床休息, 随时观察其尿量以及颜色。对照组则应用传统的外科手术疗法。
1.4 疗效判定标准
(1) 治愈:囊肿已经基本消失; (2) 显效:囊肿的直径可缩小在1/2以上; (3) 有效:囊肿的直径明显缩小, 但不到其1/2; (4) 无效:囊肿的大小基本无变化。
1.5 统计学处理方法
所得的计数资料应用χ2进行检验, 其计量资料应用t检验, P<0.05, 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的临床治疗效果对比情况见表1。
3 讨论
应用超声引导下穿刺治疗肾囊肿, 有一下几点需要注意: (1) 注入无水酒精量应充足, 不超50mL, 肾盂源性囊肿不宜采用此疗法, 可以在手术前取无水酒精与少量囊液做试管实验。 (2) 避免损伤患者表1两组治疗效果比较的膈肌, 故穿刺点应该控制在第12肋下或第11、12肋间, 穿刺以前应使用超声观察其囊肿的血流情况, 保证进针的迅速和准确。 (3) 囊肿过大的患者在每次注射以前应该尽量抽干其囊液, 以免造成无水酒精的稀释[4,5]。
注:P<0.05
综上所述, 超声引导下的穿刺疗法对于治疗肾囊肿有着显著的临床效果, 对于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很大意义, 故值得在临床中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邵开运.肾囊肿三种治疗方法的比较[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7, 7 (1) :63-64.
[2]张海燕.超声引导下穿刺治疗肾囊肿138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7, 7 (24) :5847-5848.
[3]吴祖扬, 曾湖, 卢虹.超声引导下无水酒精硬化治疗肾囊肿临床研究[J].临床医学, 2009, 29 (1) :13-14.
[4]杨竞锋, 冯发强, 陈宇航, 等.超声引导穿刺置管注射无水酒精治疗肾囊肿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 2010, 8 (27) :17.
超声引导下穿刺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98例单纯性肾囊肿均通过各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其中男116例,女82例,年龄28~79岁,平均49岁。
1.2 仪器设备
采用Philips HD-4000或LOGIQ400型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探头频率3.5 MHz,配备穿刺支架,穿刺针选用20~22 G,长15~20 cm的带芯不锈钢针,硬化剂为无水乙醇。
1.3 治疗方法
自1928年Calslon首次采用穿刺术治疗肾囊肿以来,尤其是超声在临床中广泛的应用,使得肾囊肿治疗越来越简单、易行、显效,并发症少。在穿刺注入无水乙醇术前,患者进行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出凝血时间、心电图等检查。排除禁忌证,对焦虑恐惧心理的患者,应予解释消除,必要时用镇静药物治疗。
先用普通探头做初步定位,根据患者囊肿位置大小采取不同体位,一般多用俯卧位、健侧卧位等,垫高腰部,选择囊肿最清晰、距体表最近且能避开周围脏器处作为进针点,作好标记,以此为中心,进行皮肤消毒、铺巾后,用消毒后的穿刺探头再次校正最佳穿刺进针点,用2%的利多卡因局麻后,在超声动态监视下,根据囊肿部位、大小,选择合适型号穿刺针,最佳进针点进针。一般穿刺针进针位置选在腋后线第12肋尖下缘,对肾上极囊肿如需要可选择呼气末经胸膜穿刺,但应避开肺组织。在超声引导下进针,待达到囊肿壁时,嘱患者屏气快速进针达囊肿中心偏下部位,避免针尖吸附着囊肿壁,造成抽液不干净。当超声显示囊肿暗区内强光点即说明穿刺针头已达囊肿,助手固定好穿刺针,嘱患者平静呼吸,拔出针芯,接上注射器,尽量抽空囊肿内容物,送病理检验并计算囊液总量。非肾盂旁囊肿患者,抽尽囊液后,应常规进行蛋白细胞试验[1],确诊为肾囊肿后,向囊腔内注入无水乙醇,量为囊液的1/4~1/2为宜,抽出量大于200 ml的,一次注入无水乙醇最多40 ml,注入无水乙醇观察5 min后抽尽再注入[2],留观后再注入等量的无水乙醇观察5 min再抽尽,如些反复2~3次,最后根据囊液的多少决定无水乙醇在囊肿内的保留量,一般为抽出量的1/5~1/10,最多不超过20 ml。嘱患者术后24 h内变换体位,使保留囊腔内的无水乙醇充分与囊壁接触,可缩短囊肿闭合时间且不易复发。若术前静脉肾盂造影为肾盂旁囊肿时,在注入无水乙醇之前先用生理盐水或甲硝唑溶液向囊腔反复注入2~3次,并仔细观察抽出量是否与注入量相等,进一步证明囊肿与肾盂肾盏不通,注入无水乙醇的方法与单纯性肾囊肿大致相同,但治疗结束后囊腔内不保留乙醇,避免无水乙醇沿针道进入肾盂、输尿管内导致损伤。退针前向囊内再注入少量2%利多卡因或少许空气,推净针具内残留的乙醇,以防带至肾表面可能引起疼痛[1]。术后嘱患者静卧1~2 h,如无不良反应或可能并发症,可以出院并复查。
1.4 疗效评价标准
随访超声复查时,发现囊肿消失或直径小于1 cm为治愈,囊肿直径缩小1/2以上为有效,囊肿直径无变化或缩小不足1/4为无效[3],为了方便比较,把治疗后囊肿直径缩小在1/4~1/2作为好转。
2 结果
本组198例肾囊肿在超声引导下均一次穿刺成功,获得随访172例,治疗囊肿中抽出囊液量最多为479 ml,最少为38 ml,平均198 ml,抽液终末出现血液者9例,分别于治疗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随访超声复查。发现起始阶段有些患者囊肿不仅没有变小或消失,反而有些增大,不过至3个月到6个月以上,基本上都有不同程度缩小或消失。其治疗复查过程中,囊肿变化转归见表1。3~12个月肾囊肿硬化剂穿刺治疗疗效见表2。
3 讨论
单纯性肾囊肿最为常见,占囊性肾病变的70%左右,绝大多数为非遗传性疾病,极少数为遗传病[4]。本病是后天形成,有研究认为这种肾囊肿可能是由肾小管憩室发展而来,随年龄增长,远曲小管和集合管憩室增加,故本病的发生率与年龄成正比,30岁以下且肾功能正常者发生率几乎为零,30~49岁为1.7%,50~70岁为11.5%,70岁以上为22.1%[5]。由于超声的广泛应用,单纯性肾囊肿的发现率明显提高,一般无明显临床症状,对于直径小于4 cm不必处理,定期随访[4]。而直径4 cm以上,由于比较容易发生继发感染、破裂和压迫邻近脏器以及引起其他一系列不良后果,过去主要依靠外科开放性手术治疗,但其创伤较大,愈合较慢,花费较高,而超声引导肾囊肿穿刺注入无水乙醇硬化剂法,穿刺成功后抽出囊液并向囊腔内注入无水乙醇,使蛋白质很快凝固变性,使囊壁凝固硬化,对乙醇的通透性反向降低,阻止乙醇逐步向外渗透,故对周围组织无不良影响,囊壁上的分泌细胞遭乙醇破坏失去分泌囊液功能,故可预防复发[6]。基于上述原理,结合本组资料统计,超声引导下肾囊肿穿刺注入无水乙醇1年治愈率为93.6%,总有效率96.7%,术后均未发现严重并发症,故单纯性肾囊肿的治疗,首选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注入无水乙醇治疗方式是安全、经济、有效的。
摘要: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治疗肾囊肿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 198例肾囊肿患者超声引导下穿刺注入无水乙醇硬化治疗肾囊肿,并分别于3、6、12个月后复查超声,评估其疗效。结果 198例患者均穿刺成功,172例获得3个月~1年随访,3个月治愈率51.7%,6个月治愈率83.7%,12个月治愈率93.6%,总有效率96.7%。结论 超声引导下肾囊肿穿刺注入无水乙醇硬化治疗,安全、经济、有效,已作为肾囊肿首选治疗方案。
关键词:超声,穿刺,肾囊肿,无水乙醇
参考文献
[1]李吉昌.泌尿男性生殖系统影像诊断学.山东: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285.
[2]苗凤玲,李君,李丽,等.B超引导下经皮穿刺注入无水乙醇治疗肾囊肿的疗效评价.中国冶金工业学院杂志,2008,25(1):9-10.
[3]王贵国,陈世伟,胥文宏.超声引导下穿刺置管引流加无水乙醇注射单纯性囊肿.临床军医杂志,2004,32(6):62-63.
[4]吴在德.外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5):708-709.
[5]梅长林,叶朝阳.肾囊肿性疾病.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 2004,4(11):153-154.
超声引导下穿刺 第9篇
【关键词】梗阻性黄疸患者;超声引导;经皮肝胆管穿刺置管引流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379-02
梗阻性黄疸指的是对患者的肝功能造成损害而且患者还会出现皮肤的黏膜发黄。治疗方法就是对患者的胆汁进行引流,能够减轻患者的症状,但如果不能及时的将胆汁引流出来,会使患者的肝功能出现衰竭的现象,超声引导下经皮肝胆管穿刺置管引流是一种治疗该疾病较为有效的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3年2月收治的103例梗阻性黄疸患者进行治疗研究,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0年1月——2013年2月收治的103例梗阻性黄疸患者进行研究,有57例患者为男性,有46例患者为女性,年龄最小的为46岁,年龄最大的有82岁,患者的平均年龄为62.3岁,所有患者均出现了皮肤发患者的现象,患者的基本资料差异较小(P﹥0.05),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要求患者选择左侧的卧位或者仰卧的位置,对患者进行超声探查,对胆道梗阻的位置进行观察,同时判断胆道梗阻出现的原因,认真观察胆管的扩张程度,还有左右两侧的胆管是否处于相通的状态,对胆管进行相应的对比,挑选其中管径较粗而且走径较直的胆管,将其当作穿刺靶。在对患者进行相应的检查工作之后,对患者进行相应的消毒,然后进行麻醉,采用是利多卡因这种药物,待患者的麻醉起效后,使用超声引导的技术,对患者的胆管中置入适当的引流管,与体外的引流管进行良好的连接,待引流管能够进行通畅的引流后,将其进行严格的固定。护理人员每天都对患者进行引流量的记录,在患者手术结束后的第三天、第五天和第十天进行肝功的检查。
1.3治疗标准治疗显效:在治疗后患者的肝功能恢复正常,黄疸指标明显的下降,胆管的扩张程度也得到了一定的减轻,患者的临床症状消失;治疗有效:患者的肝功能趋于正常,黄疸的指标有所下降,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了较大的改善;治疗无效:患者的肝功能和临床症状未得到有效的改善。
1.4统计学分析对于本文所得实验数据均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进行检验,若P﹤0.05,则有统计学意义,若P﹥0.05,则无统计学意义。2结果
患者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一共有103例梗阻性黄疸患者,治疗显效64例,治疗有效38例,治疗无效1例,治疗有效率为99%,治疗效果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3讨论
梗阻性黄疸是一种较为严重的疾病,它的发病原因主要是因为对胆管进行过度的压迫,使胆管的内径较为狭窄,从而使得胆汁不能正常的排除来,胆汁长时间的聚集在胆管中,增加内部的压力,使得胆管的梗塞端出现扩张的现象,血清中出现了大量的胆红素,造成患者的皮肤出现发黄的现象[1]。梗阻性黄疸有良性和恶性两种情况,对于恶性的梗阻性黄疸较为难治,因此对这种疾病要尽可能的早发现、早治疗。这种疾病的治疗方法就是将体内的胆汁引流到体外,使梗阻的情况得到一定的缓解、胆道的感染情况得到一定的减轻,使患者的症状有所改善,经皮肝胆管穿刺置管引流能够将胆汁较好的引流出来,但是操作过于复杂而且医疗风险高,但在超声引导的情况下,明显的降低了手术的难度,提高了患者手术的成功率。由于超声的图像像素较高,能够使图像清晰的显现出来,所以在穿刺的时候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找到较为准确的位置[2]。而且在穿刺针的操作过程中能够避免对患者大血管的损伤。在进行手术的时候首先对患者右侧的胆管实施手术,能有效的防止对门静脉造成误伤,而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手术的难度,如果行针失败可以对左侧的胆管进行操作[3]。
这种手术方法的优势除了降低手术的难度,还可以大大降低患者在手术之后的并发症,在过去的治疗方法中,在手术后患者会出现较大程度的疼痛,腹膜炎等一些严重,但该种手术方法,患者在手术后24小时内可能会出现轻微的局部疼痛,但经过相应的处理后,能够有效的消除,而且该种方法因为是微创性手术,所以只要在护理的过程中,对其进行无菌护理,能够有效的避免患者出现炎症的情况。但在护理的过程中,护理人员要密切的关注患者每天胆汁的引流量,若患者出现引流量大量减少的情况,则引流管可能出现了堵塞的现象,护理人员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对引流管进行处理,注意操作过程中保证无菌[4]。在日常的护理过程中要检查引流管的固定情况是否牢靠,告知患者不要随意晃动引流管,避免出现引流管受阻和引流液外溢的情况。在本文的实验中治疗显效64例,治疗有效38例,治疗有效率为99%,充分说明了该种治疗方法的治疗效果显著。
对梗阻性黄疸患者采用超声引导下经皮肝胆管穿刺置管引流的治疗方法,不仅手术的难度降低,安全性较高,而且手术的成功率也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同时患者所承受的病痛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减轻,使患者得到了显著的疗效,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该种治疗方法是一种值得推荐的治疗方法。参考文献
[1]刘明瑜,孙心平,陈济人,等.B型超声引导经皮肝穿刺胆管造影的应用研究.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12,13(03):45-46.
[2]石力,田伏洲,蔡忠红,等.B超引导下经皮肝穿刺置管引流214例经验总结[J].外科理论与实践,2012,14(11):145-146.
[3]夏洪波,李传林.彩超引导经皮经肝胆管穿刺置管引流术25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28(13):112-113.
超声引导下穿刺 第10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2014年10月至2016年6月我院行超声引导下乳腺肿块穿刺活检的患者40例进行研究, 随机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 各20例。对照组年龄26~79岁, 平均为 (46.8±6.0) 岁;肿块直径1~4cm, 平均为 (2.4±1.0) cm。观察组年龄28~78岁, 平均为 (47.0±6.2) 岁;肿块直径1-4cm, 平均为 (2.2±1.1) cm。对上述患者的一般资料予以统计分析可知, 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 即术前准备穿刺器械、物品, 协助医师完成备皮, 剃除腋下毛发;术中协助患者取仰卧位, 调节室温, 保持为25℃, 及时将医师取下的肿块组织送检;术后清理操作器械并消毒, 同时回收垃圾。
在此基础上, 观察组患者给予综合护理, 即术前向患者讲解穿刺流程及有关注意事项, 让患者心中有数, 并耐心倾听患者诉求, 解答患者疑问, 进而消除患者不良情绪;术中应全程陪同患者, 让患者感受到足够的安全感, 并且用聊天等方式转移患者注意力, 缓解患者不良情绪, 同时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及面部表情, 一旦出现异常情况, 马上告知医师, 进而给予及时、有效的处理;术后等待病理结果时, 患者情绪较为烦躁、焦急, 此时护理人员应利用专业知识、沟通技巧等获取患者信任, 消除患者的恐惧感与紧张感, 并告诉患者, 不管结果如何, 都要积极面对, 以此克服困难。
1.3 观察指标
观察对比2组患者的穿刺时间、抑郁评分、焦虑评分。采用抑郁自评量表、焦虑自评量表对患者情绪予以评估, 总分为100分, 临界值为50分, 分值越高, 抑郁、焦虑程度越严重。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以“±s”表示, 采用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2组患者的穿刺时间
观察组患者穿刺时间是 (11.5±4.3) min, 对照组患者穿刺时间是 (24.3±5.1) min, 2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对比2组患者的抑郁评分、焦虑评分
观察组患者抑郁评分是 (33.3±6.0) 分, 焦虑评分是 (38.0±6.4) 分;对照组患者抑郁评分是 (47.3±6.3) 分, 焦虑评分是 (46.2±7.1) 分, 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近些年来, 女性乳腺肿块发病率越来越高, 且多数为恶性肿瘤。所以, 及早诊断、及早治疗是提高疗效与预后的重要所在[2]。在B超引导乳腺肿块穿刺活检中, 多数患者均会产生恐惧、焦虑等负性情绪, 导致穿刺操作受到影响。为此, 护理人员必须给予积极配合, 对患者展开术前、术中、术后的综合护理, 从而缓解患者不良情绪, 同时增加患者对疾病知识的了解, 以此更好的配合诊治, 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在穿刺时间、抑郁评分、焦虑评分方面, 观察组患者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 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此研究结果与肖媛慧[3]的文献报道十分相似, 由此说明, 在超声引导下乳腺肿块穿刺活检中施行综合护理的效果更好, 可明显缩短穿刺时间, 缓解患者不良情绪,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析超声引导下乳腺肿块穿刺活检的护理措施。方法 对2014年10月至2016年6月我院行超声引导下乳腺肿块穿刺活检的患者40例进行研究, 随机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 各2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 观察组患者给予综合护理, 观察对比2组患者的穿刺时间、抑郁评分、焦虑评分。结果 观察组患者穿刺时间是 (11.5±4.3) min, 明显少于对照组患者的 (24.3±5.1) min, 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在抑郁评分、焦虑评分方面, 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在超声引导下乳腺肿块穿刺活检中施行综合护理的效果更好, 可明显缩短穿刺时间, 缓解患者不良情绪,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超声,乳腺肿块,穿刺活检,护理
参考文献
[1]梁丽, 彭玉兰, Parajuly Shyam Sundar, 等.超声引导下乳腺肿瘤穿刺活检术的护理配合流程[J].护士进修杂志, 2013, 28 (5) :448-449.
[2]陈琦, 何婷.超声引导下乳腺肿块穿刺活检过程中的护理配合[J].医药前沿, 2016, 6 (21) :261-262.
超声引导下穿刺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