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文言文虚词解释
常见文言文虚词解释(精选7篇)
常见文言文虚词解释 第1篇
常见文言文虚词解释
⑴对,对于。例:①贫者语于富者曰。②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③其于人也,乃曰:能有是,是亦足矣。
⑵在。例:①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②乃设九宾礼于庭。③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
⑶与,跟,同。例:①幻者而同于真邪?真者而同于幻邪?②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③燕王欲结于君。④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以共济世业。
⑷到。例:①指通豫南,达于汉阴。②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⑸从,自。例:①子墨子闻之,起于鲁。②至废孟子而不立,非导源于小儒乎?③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⑹在方面。例:①荆国有余地而不足于民。②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悔。
⑺比。例:①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②此其人之勤劳,必千万于天下之人。③青,取之于蓝,而青而蓝。(本义项是指后一个于。)
⑻被。例:①君幸于赵王。②受制于人。③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⑼受。例:不拘于时,学于余。(本义项指前一个于。)
⑽向。例:①不拘于时,学于余。(本义项指后一个于。)②事急矣,请求救于孙将军。
(11)给。例: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于是」
⑴在这时。例: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⑵与现代汉语于是相同。例: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
⑶在这件事上。例: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
⑷在这种情况下。例: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罅。
⑸对此。例:于是余有叹焉。
⑹从此。例: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
「于路」沿路。例:京中安不得身,又亏林冲赍盘缠,于路投奔人。不想日却在这里撞见。
「于是乎」于是。例:余感焉,以杜君言泛讯之,众言同,于是乎书。
常见文言文虚词解释 第2篇
(一)名词,处所,地方。
①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司马迁《陈涉世家》)
②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蒲松龄《促织》)
③某所,而母立于兹。(归有光《项脊轩志》)
(二)助词
1.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组成所字结构,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
①会征促织,成不敢敛户口,而又无所赔偿。(蒲松龄《促织》)
②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韩愈《师说》)
③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李密《陈情表》)
2.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
①夜则以兵围所寓舍。(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②臣所过屠者朱亥。(司马迁《信陵君窃符救赵》)
【为所】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
①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司马迁《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司马迁《报任安书》)
【所以】
1.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相当于用来的方法是用来的等。
①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天下莫不闻。(司马迁《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
2.表示原因。相当于的原因(缘故)。
①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司马迁《鸿门宴》)
【所谓】所说的。
①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韩愈《师说》)
【所在】
1.到处。
①石之铿然有声音者,所在皆是也。(苏轼《石钟山记》)
2.所在之处,处所。
①原来有这等一个所在,且回衙去。(汤显祖《闺塾》)
浅析对外汉语文言文虚词教学 第3篇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千年光辉文明的古老民族,文言文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与沉淀,承担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责任,延续着中华文化的精神和脉络,很多留学生在学习汉语初期都对中国传统文言文有极大的兴趣。然而,如今很多对外汉语老师在教授文言文虚词时仍以机械的灌输为主要方法。教学方法陈旧老套,缺乏科学性,导致后期外国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变低, 课堂效率低下,脱离了文言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不利于的留学生对文言文虚词的进一步的学习和发展。
从汉代至清代中叶,对虚词的研究并不是很多,刘淇的 《助字辨略》可以说是虚词研究的开山之作,此后,也有很多学者对文言文虚词有所研究,例如,王念孙撰写的 《读书杂志》等,把文言文虚词的研究推向了第一个高峰,但是他们提出的一些理论,由于年代久远,很多都已经失去了现实意义,对于对外汉语文言文虚词教学没什么实际意义上的帮助,我们可以取其精华进行参考但不能沿用。
现代汉语教育界对文言文虚词也有所研究,很多论文是以某个或某几个虚词为研究对象,对它们的词性或者用法进行探讨,对于文言文虚词教学缺乏可操作性。本论文通过对对外汉语文言文虚词教学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试图为对外汉语文言文虚词的教学方法的日臻完善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建议。
2. 虚词概说
何乐士等人认为, “所谓虚词,是指那些词汇意义比较抽象、 但却能组织实词、完成句子结构的词类。虚词究竟包括那些词类, 到现在为止,还没有统一的意见,通常讲语法的书,大致把副词、 连词、介词、助词、语气词( 或叹词) 等划为虚词。1”清代学者刘淇认为,文章是由实词和虚词组成的,实词是文章的体骨,虚词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体现文章的 “性情”,可见,实词固然重要, 但虚词的作用也是不容小觑的,是值得我们反复研究和探讨的。
对外汉语文言文虚词教学一直是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我们一直想要突破以往的教学方法,然而收效甚微,文言虚词教学为什么遇到如此多的困难? 这与虚词本身的特点有很大关系。
兼类词多,用法灵活,这是虚词的特点之一。在文言文虚词中,例如 “乃”可以做代词、副词、连词; “尔”可以做代词、助词、语气词; “已”可以做副词、语气词等。文言文虚词兼类现象的存在,使其用法更加复杂。文言文虚词有 “虚而活”的特点,所谓 “虚”,就是其意义不像实词那样具体、实在; 所谓 “活”,就是用法灵活多变,例如在对 “而”字在句中作连词这一语法功能的研究中,张世禄主编的 《古代汉语教程》认为 “连词 ‘而’有并列、 顺承、递进、转折等语法功能。2”由杨尚贵、孙宏吉主编的 《古汉语语法概要》中, “做连词的 ‘而’有表并列、承接、递进、转折四种作用。并针对 ‘而’在不同的句子中,进行了分类: 在单句内部,连接的两项具有联合、偏正、连动、主谓四种关系; 在复句内部,连接的两个分句有并列、连贯、递进、因果、转折、条件六种关系。3”
古今虚词差异大。现代汉语是在古代汉语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的,但是古代汉语的虚词用法与现代汉语的用法差异还是相当大的。例如,在古代,“虽”和 “然”常常连用,其中 “然”是指示代词,可译为 “如此,这样”,“虽”是真正的连词,“虽然”实际上应作 “虽然如此”讲。而在现代汉语中, “虽然”表示承认某一个事实,用于上半句,常常有 “可是”、 “但是”来呼应,作连词, 表示转折。再如 “可以”,在古代, “可”译为 “可以”、 “能够”, 是助动词; “以”译为 “用”、 “拿”、 “凭”,是介词,是两个单音节词连用。在现代汉语中, “可以”则是一个词,表示许可,能够或者可能,是助动词。古今汉语在虚词方面的不同还有很多,我们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在对外汉语文言文虚词教学中虽然留学生学到的文言文虚词较少且较为简单,但由于文言文虚词的这些特点,这方面的教学一直是一个极大的难点。
3. 对外汉语文言文虚词教学存在的问题
(1)传统教学方法的沿袭
很多对外汉语文言文课堂沿袭了过去传统的教学方式: 课堂仍以机械的 “灌输式”的方法,“字字落实、句句翻译”刻板、低效、 枯燥的教学模式还广泛地存在,在文言文词汇教学这方面,无论是文言文实词还是虚词,教师要么是逐字讲析,把知识点嚼烂了 “喂”给外国留学生; 要么是将字词幻灯片读一读,蜻蜓点水,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长期地存在于我们的对外汉语课堂中。文言文虚词本身就是一个很难掌握的知识点,而且学起来也是枯燥乏味,如果老师仍然以传统的教学方法来教授,不能有所改观的话,最后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外国留学生没有很好的掌握词汇,会造成对句子翻译的偏差失误,对之后整篇文章的理解也是很难进行的。长此以往,留学生产生厌烦情绪,对文言文虚词的学习越来越没有兴趣,教师的教学工作艰难前行,教学缺乏开拓性、创造性,效率低下。
( 2) 练习设置单调无趣
外国留学生如果不能运用已掌握的知识进行练习,无疑是纸上谈兵,仅仅停留在认识理解上,不能有深刻的印象,更不能灵活运用,而且对外汉语教学课本针对文言文虚词的练习不多,练习题也是单调无趣,而且在考试当中,没有创新性,评估形式简单,缺少多样化,仅仅关注了对课文注释所列虚词的考查,练习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不强,外国留学生掌握了课文里的虚词,如果不通过阅读课外文言文来巩固并检查所学虚词的用法,在练习中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就不能培养活学活用的学习能力,也会导致学习文言文虚词的兴趣下降,所以不可否认的是,要达到文言文虚词教学的课程目标,文言文虚词的练习形式也是需要改革创新的。
4. 对外汉语文言文虚词教学方法
针对以上文言文虚词教学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可以提高文言文虚词教学效率。
( 1) 培养语感,创设情境
教师可以运用不同的诵读形式帮助外国留学生熟悉文章内容。 例如,分角色读,男女生混读,以小组为单位诵读等。 “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在反复的诵读中,逐渐培养留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语感, 帮助留学生熟悉文章内容,引导学生领会词汇的深刻内涵,分析文章生动的人物形象,读出语感,才能够理解语言规律,才不会觉得抽象空洞。也可以借助教学辅助手段,使教学形式多样化,给课文配上相应的图片、影像或背景音乐来读,使课堂更加生动有趣。
( 2) 提高学习兴趣
俗话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学习,学生只有有了兴趣,才会有积极性,才会真正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留学生在课堂中是积极活跃,还是死气沉沉,在学习中是主动参与者,还是被动接受者,最后的学习效果是不一样的。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教师需要创造性地理解和运用教材,积极地开发课程资源, 灵活地运用各种教学策略,激发留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文言文虚词学起来枯燥乏味,教师可以运用多种形式来激发留学生的学习热情,组织一些班级活动,让留学生共同参与讨论。例如可以组织一场知识竞赛,将所有课文中所包含重点虚词的句子整理出来,并且让学生自己命题,选出几个留学生当主持人、评委, 另一部分留学生分成几个小组,通过提问、抢答等环节,并设立相应的奖项,激发留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提高留学生学习文言文虚词的兴趣,改变了以往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模式,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在活动过程中,留学生一方面发现自己没有注意到的问题,一方面夯实文言文虚词基础,这样就把班级活动组织成一堂文言虚词复习课。
( 3) 古今贯通,比较异同
在文言文中,有一部分虚词在现代汉语中仍然存在,它的词义、词性没有太大变化,但是也有一部分虚词的词义和词性发生了很大变化,在学习文言文虚词的时候,我们应该注意到这种变化, 不能犯以今释古的毛病,例如, “所以”在现代汉语里,是一个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而在文言文中 “所以”则是特殊的指示代词 “所”和介词 “以”组成的名词性的 “所”字结构,表示与动作行为有关的原因、目的、处所、工具、手段方式、人物等( 即该介词宾语所表示的内容) 。当 “所”和动词组成一个名词性的,指代的是受某种行为支配性修饰的人、事、物,可充当句子的主语和宾语,例如讲到 “所想”时,留学生可能不好理解,所以除了要向留学生解释 “所想”包含的语法结构,还要举出 “各尽所能”这样的词语,两者进行比较,这样留学生就能够很快的理解 “所”字的用法了。
( 4) 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
对外汉语教学中,留学生的汉语学习一直以来又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文言文虚词的学习也不例外。文言文虚词的用法分散在各个篇章中,不会全部出现在一篇文章中,有的篇章会集中一些, 典型一些,所以学生要培养自己温故而知新的习惯,在学习了新知识之后,要适时地温习旧知识,学会整理和归纳重点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将新旧知识有效地联系起来,对一个文言文虚词要有全面的理解,完善虚词的积累。如果留学生不能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往往会学了新的忘了旧的,所以要时常复习,将新旧知识联系成一个有机整体,才能对文言文虚词的学习有一个全面的把握。这个过程可以教师带领完成,也可以培养留学生自主总结和复习的能力。
结语
文言文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内容。然而我们生活的时代与文言文时代相隔较远,所以无论是教师还是留学生在文言文教学方面都有困惑性。我从对外汉语文言文虚词教学出发,分析了对外汉语文言文虚词教学存在的问题,并且提出文言文虚词教学应从几个方面着手,以提高文言文虚词教学效率,希望对外国留学生学习文言文有所帮助。
对外汉语文言文虚词的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教师和留学生的相互配合,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二者应该是互促互进的,教师要掌握科学有效的教授方法,采取先进适宜的教学手段,利用各种教学设备,以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留学生也应该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身特点,注意自己的学习策略,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只有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对外汉语文言文虚词教学将不会再成为难点。
摘要:文言文虚词教学是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由于古今语言相隔时间较远,中西语言和文化差异较大,教学内容分散,教师的教授方法陈旧呆板,模式单一,许多外国留学生对于学习文言文缺乏兴趣,尤其面对难度较大的虚词时更是采取逃避的态度,使教学质量难以提高。本论文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概述了对外汉语文言文虚词教学的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第二部分界定了虚词的概念并分析了虚词的特点;第三部分从一般性的对外汉语教师的文言文虚词的教法和留学生的学法出发,分析了对外汉语文言文虚词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第四部分针对对外汉语文言文虚词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教学建议。
关键词:对外汉语,文言文虚词,教学问题,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何乐士,敖镜浩,王克仲,麦梅翘.文言虚词浅释[M].北京:北京出版社,1979.
[2]张世禄.古代汉语教程(重定本)[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3]杨尚贵,孙宏吉.古汉语语法概要[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11.
[4]王力.古代汉语[M].北京:中华书局,2012.
[5]赵金铭.对外汉语教学概论[M].商务印书馆,2004.
常见文言虚词练习 第4篇
真州东园记
欧阳修
真州当东南之水会,故为江淮、两浙、荆湖发运使之治所。龙图阁直学士施君正臣,侍御史许君子春之为使也,得监察御史里行马君仲涂为其判官。三人者,乐其相得之欢,而因其暇日,得州之监军废营以作东园,而日往游焉。
岁秋八月,子春以其职事走京师,图其所谓东园者来以示予曰:“园之广百亩,而流水横其前,清池浸其右,高台起其北。台,吾望以拂云之亭;池,吾俯以澄虚之阁;水,吾泛以画舫之舟。敞其中以为清宴之堂,辟其后以为射宾之圃。芙渠芰荷之的历,幽兰白芷之芬芳,与夫佳花美木列植而交阴,此前日之苍烟白露而荆棘也;高甍巨桷,水光日景,动摇而上下,其宽闲深靓,可以答远响而生清风,此前日之颓垣断堑而荒墟也;嘉时令节,州人士女啸歌而管弦,此前日之晦冥风雨、鼪鼯鸟兽之嗥音也。吾于是信有力焉。凡图之所载,皆其一二之略也。若乃升于高以望江山之远近,嬉于水以逐鱼鸟之浮沉,其物象意趣、登临之乐,览者各自得焉。凡工之所不能画者,吾亦不能言也。其为吾书其大概焉!
又曰:“真,天下之冲也。四方之宾客往来者,吾与之共乐于此,岂独私吾三人者哉?然而池台日益以新,草木日益以茂,四方之士无日而不来,而吾三人者有时而皆去也,岂不眷眷于是哉?不为之记,则后孰知其自吾三人者始也?”
予以为三君子之材贤足以相济,而又协于其职,知所后先,使上下给足,而东南六路之人无辛苦愁怨之声;然后休其余闲,又与四方之贤士大夫共乐于此。是皆可嘉也,乃为之书。
庐陵欧阳修记。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其为吾书其大概焉
A.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
B.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C.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D.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而因其暇日
A.蒙故业,因遗策
B.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
C.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D.项王即日因留沛公饮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A.凡图之所载
B.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C.《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D.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乃为之书
A.侯生视公子色终不变,乃谢客就车
B.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C.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D.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其物象意趣、登临之乐,览者各自得焉
A.犹且从师而问焉
B.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C.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D.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不为之记,则后孰知其自吾三人者始也
A.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B.入则孝,出则弟
C.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
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2题。
栾布者,梁人也。始梁王彭越为家人时,尝与布游。穷困,赁佣于齐,为酒人保。数岁,彭越去之巨野中为盗,而布为人所略卖,为奴于燕。为其家主报仇,燕将臧荼举以为都尉。臧荼后为燕王,以布为将。及臧荼反,汉击燕,虏布。梁王彭越闻之,乃言上,请赎布以为梁大夫。
使于齐,未还,汉召彭越,责以谋反,夷三族。已而枭彭越头于雒阳下,诏曰:“有敢收视者,辄捕之。”布从齐还,奏事彭越头下,祠而哭之。吏捕布以闻。上召布,骂曰:“若与彭越反邪?吾禁人勿收,若独祠而哭之,与越反明矣。趣亨之。”方提趣汤,布顾曰:“愿一言而死。”上曰:“何言?”布曰:“方上之困于彭城,败荥阳、成皋间,项王所以不能遂西,徒以彭王居梁地,与汉合从苦楚也。当是之时,彭王一顾,与楚则汉破,与汉而楚破。且垓下之会,微彭王,项氏不亡。天下已定,彭王剖符受封,亦欲传之万世。今陛下一征兵于梁,彭王病不行,而陛下疑以为反,反形未见,以苛小案诛灭之,臣恐功臣人人自危也。今彭王已死,臣生不如死,请就亨。”于是上乃释布罪,拜为都尉。
孝文时,为燕相,至将军。布乃称曰:“穷困不能辱身下志,非人也!富贵不能快意,非贤也。”于是尝有德者厚报之,有怨者必以法灭之。吴、楚反时,以军功封俞侯,复为燕相。燕齐之间皆为栾布立社,号曰栾公社。
景帝中五年薨。子贲嗣,为太常,牺牲不如令,国除。
太史公曰:“栾布哭彭越,趣汤如归者,彼诚知所处,不自重其死,虽往古烈士,何以加哉?”
——选自《史记•季布栾布列传》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方上之困于彭城
A.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
B.石之铿然有声音者,所在皆是也
C.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D.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邪?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A.有敢收视者,辄捕之
B.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C.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D.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与楚则汉破,与汉而楚破
A.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B.(诸侯)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C.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
D.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且垓下之会,微彭王,项氏不亡
A.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B.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C.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D.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
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吾禁人勿收,若独祠而哭之,与越反明矣
A.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
B.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
C.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D.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
1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以苛小案诛灭之,臣恐功臣人人自危也
A.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B.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C.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D.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18题。
胡叟,字伦许,安定临泾人也。世有冠冕,为西夏著姓。
叟少聪敏,年十三,辨疑释理,知名乡国。其意之所悟,与成人交论,鲜有屈焉。学不师受,友人劝之,叟曰:“先圣之言,精义入神者,其唯《易》乎?犹谓可思而过半。末世腐儒,粗别刚柔之位,宁有探赜①未兆者哉?就道之义,非在今矣。”及披读群籍,再阅于目,皆诵于口。好属文,既善为典雅之词,又工为鄙俗之句。以姚政将衰,遂入长安观风化,隐匿名行,惧人见知。时京兆韦祖思,少阅典坟,多蔑时辈,知叟至,召而见之。祖思习常,待叟不足。叟聊与叙温凉,拂衣而出。祖思固留之,曰:“当与君论天人之际,何遽而反乎?”叟对曰:“论天人者,其亡久矣。与君相知,何夸言若是也。”遂不坐而去。至主人家,赋韦、杜二族,一宿而成,时年十有八矣。其述前载无违旧美,叙中世有协时事,而末及鄙黩②,人皆奇其才,畏其笔。世犹传诵之,以为笑狎。
叟孤飘坎壈,未有仕路,遂入汉中。刘义隆梁、秦二州刺史冯翊吉翰,以叟才士,颇相礼接。授叟末佐,不称其怀。未几,翰迁益州,叟随入蜀,多为豪俊所尚。时蜀沙门法成,鸠率僧旅,几于千人,铸丈六金像。刘义隆恶其聚众,将加大辟。叟闻之,即赴丹阳,启申其美,遂得免焉。复还于蜀。法成感之,遗其珍物,价直千余匹。叟谓法成曰:“纬萧何人,能弃明珠?吾为德请,财何为也?”一无所受。
——(节选自《魏书•胡叟传》)
【注】①探赜:探索深奥的道理。②鄙黩:轻蔑傲慢。
1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其唯《易》乎
A.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B.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C.及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D.秦王恐其破壁,乃辞谢
1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拂衣而出
A.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B.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D.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1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何夸言若是也
A.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B.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C.徐公何能及君也
D.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1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何遽而反乎
A.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B.如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以吾一日长乎尔——盖进乎技矣。(比)
C.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D.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1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以叟才士,颇相礼接
A.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B.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耶
C.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
D.皆以美于徐公
1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及披读群籍,再阅于目,皆诵于口
A.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B.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D.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参考答案】
1.【答案】:D
【解析】:D.介词,可译为“替”“给”。A.动词,可译为“以为”“认为”。B.介词,表示被动,可译为“被”。C.介词,可译为“因为”。
2.【答案】:B
【解析】:B.介词,可译为“趁着”。A.动词,可译为“因袭”“沿用”。C.介词,可译为“通过”“借助”。D.副词,可译为“于是”“就”。
3.【答案】:B
【解析】:B.用作名词,可译为“处所”“地方”。A、B、C.用作助词,放在动词的前面,组成名词性的“所”字结构短语,表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
4.【答案】:A
【解析】:A.副词,可译为“于是”“就”。B.代词,相当于第二人称代词“你”“你的”。C.副词,可译为“却”“竟然”等。D.判断词,相当于现代汉语“是…‘就是”。
5.【答案】:C
【解析】:C.句末语气助词,可译为“了”等。A.代词,相当于“之”。B.疑问代词,可译为“哪里”“怎么”。D.兼词,可译为“从这里”。
6.【答案】:C
【解析】:C.连词,相当于“就”“那么”。A.连词,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假使”“如果”。B.表示并列关系,可译为“就”,或不译。D.连词,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可是”“却”。
7.【答案】:A
【解析】:A.助词,变主谓结构为偏正结构,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B.助词,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C.动词,到……去、往。D.代词,相当于“我”“自己”。
8.【答案】:B
【解析】:B.用在“今”等时间词后,组成名词性词组,表示语气停顿,可不译。A、C、D.表称代,用在动词后,使之具有名词性质,可译为“的”“……的人(东西、事情)”。
9.【答案】:B
【解析】:B.动词,结交、援助,此处可译为“跟……联合”。A.动词,给予。C.介词,可译为“给”“替”。D.连词,相当于“和”“同”。
10.【答案】:D
【解析】:D.连词,表层进,可译为“况且”“再说”。A.连词,表转折,可译为“却”。B.副词,可译为“尚且”“还”。C.副词,可译为“将”“将要”。
11.【答案】:D
【解析】:D.代词,相当于“你”。A.动词,像、好像。B.连词,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设”。C.代词,相当于“这”“这样”。
12.【答案】:D
【解析】:D.句末语气词,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A.句末语气词,表示判断语气。B.句末语气词,表示祈使语气,可译为“啊”。C.句中语气词,表示语气停顿,以引起下文。
13.【答案】:B
【解析】:B.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A.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C.表示指代,③相当于“那”、“那个”。D.兼词,他。
14.【答案】:D
【解析】:D.皆为连词,连接状语和中心词。A.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才”“就”等。B.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可是”“但是”等。C.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15.【答案】:C
【解析】:C.皆为疑问副词,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A.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B.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D.作定语,可译为“什么”。
16.【答案】:C
【解析】:C.语气助词,用于句尾,表示疑问或反诘的语气,相当于“吗”或“呢”。A.形容词词尾,可译为“……的样子”。B.相当于“于”,表比较,可译为“比”。D.相当于“于”,表时间、地点、范围:可译为“在”。
17.【答案】:D
【解析】:D.动词,可译为“认为”。A.介词,可译为“用”“按照”等。B.介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因为”“由于”。C.连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来”“用来”等。
18.【答案】:C
【解析】:C.介词,可译为“在”“到”等。A.介词,可译为“对”“对于”。B.介词,表比较,可译为“比”。D.介词,表被动,可译为“被”。
【作者简介】
胡启贵,特级教师,执教于深圳市益田中学,发表文章多篇。
文言文常见实词虚词 第5篇
一、常见实词
1、值:遇到、正好、价值
2、去:离开、距离、除去
3、引:牵,拉、伸长
4、执:拿着、掌管、固执
5、走:跑
6、益:好处、更加、增加
7、是:这、判断动词、正确
8、若:如果、好像、你
9、悉:全、都
10、佯:假装
11、徐:慢慢地
12、颔:下巴、点头
13、尝:曾经
14、危:高、危险、端正
15、举:选拔、全、发动
16、居:停留、处在、居住
17、比:等到、靠近
18、鲜:少,鲜艳
19、诸:几个、兼词
20、向:从前、先前
21、已:停止、罢了、通“以”
22、讫:完结
23、并:一起
24、予:给予、我
25、负:背、违背、凭借
26、莫:没有、不要
27、再:两次,第二次
28、但:只是
29、孰:谁、哪个、通“熟”
30、盖:大概是、原来是
31、田:田地、通“畋”打猎、通“佃”耕种
32、顾:看、回头看、拜访、难道
33、斋:屋舍、祭祀前清心洁身、素食
34、子:子女、对人尊称、你
35、闻:听说(使、、听到)、听闻、用鼻子嗅味道
36、既:已经(之后)、既然、既、、又
37、谢:道歉、推辞、凋谢、感激 固:原来、坚决、巩固、顽固、固守、固然
39、亡:逃跑、丢失、灭亡、死亡、通“无“,没有
40、及:到、等到、赶得上、以及
41、就:靠近,接近、欣赏、完成、从事
42、许:答应,赞同、地方、拟生词、表约数,相当于来
43、具:器具、具有、准备、通“俱”全、都;详细
44、胡:古代少数民族通称、为什么
45、徒:光,空、白白地、只是
46、方:刚好、正好;才、当、、的时候、方圆、方正
47、善:好、好处、擅长、善于
48、贾:商人、买卖、通“价”价值
49、直:与“竖”相对、只、仅仅,一直、通“值”价值
50、因:于是、就,凭借、顺着、按照、因为、通过
二、常见虚词
而(六种连接关系)
1、而:连词,表顺承;(前后关系,相当于“就”)
2、连词,表并列;(相等关系,相当于“和”)
3、连词,表修饰 ;(主次关系,相当于“地”)
4、连词,表转折;(转折关系;相当于“但是”“却”
5、连词,表因果;(因果关系;相当于“因而”
6、连词,表递进;(递进关系,相当于“而且”)
之
1、的 (后为名词。例如:藐小之物 )
2、代词 (前为动词。例如:昂首观之)
3、用在句中,取消句子独立性.(前为名词、代词;后为动词或形容词。 例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4、到(后为地名。例如:送孟浩然之广陵)
5、音节助词。(句末,尤其在时间词的后面。例如:久之,目似瞑)
于
中考涉及的文言文常见虚词 第6篇
文言文阅读考查我们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重点语句的记诵、积累,而不是对零碎的词法、句法等知识的记忆程度。
常见的考点有:
1.把握文言虚词;【乎】【矣】【乃】【且】【因】【焉】【也】【者】【则】
【而】【于】【以】【其】【之】【所】【遂】【哉】【夫】【故】【然】
2.理解和掌握文言实词;【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
【词类活用】
3.文言文语句理解和翻译;
(1)文言文句式理解分为【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
(2)朗读包括停顿、重音、语气、语调、语速等诸多方面,对文言文而言,中考主要考察的是语句节奏的划分。
(3)文言文语句翻译:文言文翻译一般都是给定句子要求直接翻译成现代汉语,呈现形式是主观题。
4.整体感知文章或段落的内在联系与内容;
5.朗读、背诵的基本能力;
6.问题探究能力。常见的考查方式是阅读答题,一般有5个小题,
题目类型主要有实词、虚词解释、句子翻译、文章内容理解、拓
展延伸及综合性实践类题(如:评析类、生活互联类、策划创意
类等)。
《湖心亭看雪》原文及翻译和试题练习
湖心亭看雪①
--明张岱
崇祯五年②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③矣,余拏④一小船,拥毳衣炉火⑤,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⑥,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⑦。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⑧,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⑨!”拉余同饮。余强⑩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译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居住在西湖。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全都消失了。这一天初更以后,我乘着一只小船,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欣赏雪景。西湖雪夜雾气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能(清晰)见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苏堤),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船上两三个人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有两个人铺着毡席,相对而坐,一个小书童正在烧酒,酒炉中的酒正在沸腾。(那两个人)看见我,十分惊喜的说:“想不到在湖中还能遇见你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便拉着我一同喝酒。我痛饮了三大杯就告别。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自语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和您一样痴的人啊!”
①本文选自《陶庵梦忆》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
陶庵,又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阴(浙江绍兴)人。原居杭州。
出身仕宦世家,少时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
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
《琅嬛文集》《三不朽图赞》《夜航船》《白洋潮》等绝代文学名著。
②【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崇祯,明思宗朱由检年号(1628-1644)。
③【是日更定】是:代词,这。更定:指初更以后,晚上八点左右。
更,古代夜间计时,一夜分为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定,完了,结束。
④.【挐(ráo)】即“桡”,撑(船)。
⑤【拥毳〔cuì〕衣炉火】穿着皮毛衣,带着火炉乘船。毳衣,用毛
皮制成的衣服。毳,鸟兽的细毛。
⑥【雾凇沆砀】雪夜寒气弥漫。雾凇,云、水气;雾,是从天空下罩
湖面的云气,凇,是从湖面上蒸发的水汽,这时因为天寒,凝成
冰花。曾巩《冬夜即事》自注:“齐寒甚,夜气如雾,凝于水上,
旦视如雪,日出飘满阶庭,齐人谓之雾凇。”沆砀,白气弥漫的样
子。沆,形容大水。
⑦【上下一白】天色湖光全是白皑皑的。一白,全白。一,全;都。
⑧【长堤一痕】形容西湖长堤在雪中只隐隐露出一道痕迹。堤,沿河
或沿海的防水建筑物。
⑨【焉得更有此人】意思是想不到还会有这样的人。焉得,哪能。更还。
⑩【强(qiǎng)饮】尽力地喝。强:痛快。强饮:痛快的喝。
【白】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这里指酒杯。
【客此】客,做客。在此地客居。
【舟子】船夫。
【喃】象声词。
【相公】旧时对士人的尊称。
【更】还。
【痴】特有的感受,来展示他钟情山水,淡泊孤寂的独特个性;傻,
常见文言虚词详细整理 第7篇
乎、或、即、既、莫、乃、其 乎 ⑪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吗”、“呢”。例:①天下事有难易乎?②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③将以实笾豆奉祭祀,供宾客乎?④然,胡不己乎?⑤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⑥若毒之乎?⑦君将哀而生之乎?⑧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⑨齐人固盗乎?⑩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11)壮士,能复饮乎?(12)技盖至此乎?(13)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14)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⑫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例:①孰为汝多知乎!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③人取之,未尝有言而独不足子所乎?④王侯将相宁有种乎?⑤求剑若此,不亦惑乎?⑥而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在国乎? ⑦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⑧至废孟子而不立,非导源于小儒乎?⑨非仁木乎?⑩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觚乎? ⑬形容词词尾,有时相当于“地”。例:①今夫佩虎符、坐皋比者,乎干城之具也。②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③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④忽乎吾将行兮。⑭表示测度语气,相当于“吧”。例:①日食饮得无衰乎?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③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④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⑮同“于”。例:①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②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③吾尝疑乎是。(乎:对。)④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⑤颓然乎其间。⑥先王之法,经乎上世而来者也。⑦良剑期乎断,不期乎莫铘。(乎:引进动作的对象。)⑧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⑨亦无怪乎其私之也。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乎:对。)(11)子言未发而哀乐具乎其前。(12)盖进乎技矣。(13)王变乎色曰。(14)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15)依乎天理,批大,导大.(16)以吾一日长乎尔。(尔:比。)(17)摄乎大国这间。(18)异乎三子者之撰。(19)浴乎沂。(20)幽独处乎山中。⑯表示感叹语气,相当于“啊”、“呀”。例:①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②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③天乎,人乎,而竟已乎!⑰表示商量语气,相当于“吗”,“吧”。例:①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②无以,则王乎?
⑱用在句中,表示停顿语气。例:于是乎书------------------或 ⑪有的人,有人。例:①或以钱币乞之。②或说处杀虎斩蛟。③或告元济曰:“官军至矣!”④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⑤左右或欲引相如去。⑥或曰此鹳鹤也。⑦或叩之曰。⑧或曰:“梅以曲为美,„„。”⑨一夫不耕,或受之饥。⑩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11)或以告.(12)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⑫有时。例:①蛟或浮或没,行数十里。②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③而或长烟一空。④或随有瘳。⑤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⑬有的„„,有的„„。例:①或黔其庐,或赫其垣。②或以为死,或以为亡。③或得日或否。⑭或许,也许。例:①操刀挟盾,猱进鸷击,或能免乎?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③冀君在或见恕也。④冀缓急或可救助。⑤云霞明灭或可睹。⑥或朱易量。⑦或未艰贞若是。⑮语气助词,用在否定句中加强否定语气。例:①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或:一说泛指代词。)②残贼公行,莫之或止。(莫之或止:即“莫或止之”,没有什么人制止它。)⑯相当于现代汉语“或者”,表示选择。例:到那里使吾眼睁睁看汝死,或使汝眼睁睁看我死,吾能之乎? ⑰如果。例:或又是男,则亦教其以父志为志。------------------即 ⑪立即。例:①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②即从巴峡穿巫峡。③始缢即气绝。④但得其便,即将操贼之首,献于麾下。⑤即门者持刺入,而主者双不即出见。(即:本义项指后一个“即”)⑫就是。例:①几自疑身外即战场。②即今之 然在墓者也。⑬靠近,接近。例:以缚即炉火烧绝之。⑭则,就。例:①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②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③情稍重,京兆、五城即不敢专决。④即如前年胡景桂参谧慰帅一事。⑤即如忠烈遗骸。⑥须行即骑访名山。⑦以二十余人而居屋十间,食田一顷,即量腹而食。⑮当,当下。例:①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即:当天)②即夕行步如平常。(即夕:当晚)⑯即使。例:①即幸留,病数朋乃瘳。②即可不死,而离散不相见。③即捕得三两头,又劣弱不中于款。④即门者持剌入,而主者又不即现见。(本义项指前一个“即”。)⑰假如,如果。例: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 ⑱就„„来看。例:①即长者之不忘老父,知老父之长者深也。②即其新不究其旧。[即便]随即,马上。例:①即便包了两锭,叫胡屠户进来。②你可即便交割。[即位]帝王或诸侯登位。例:昭王薨,安釐王即位。------------------既 ⑪已经:„„以后。例:①既同寝,夜半,客曰。②既克,公问其故。③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④既定策,则仆须急归营。⑤东曦既驾。(既驾:已经升起。)⑥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⑦莫春者,春服既成。⑧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齐。⑫与“又”、“亦”、“且”、比字连用,表示并列关系。例:①既视建筑雕刻为繁复,而又含有音乐及诗歌之意味。②有风既作飘摇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③三军既惑且疑。④予为斯序,既痛逝者,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⑬既然。例:①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既:这里有“既然是”的意思。)②罪人有无不均,既各有得,何必更以多寡为差? 「既而」例:①既而儿醒,大啼。②既而敌行益迩。③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④既而胡即放宁夏知府。⑤既而将诉于舅姑。「既已」已经。例:①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②齐军既已过而西矣。③既已,无可奈何。(既已:这里意思是事情已经到了这种地步。)------------------莫 ⑪不。例:① 然,莫相知。②侧目莫敢过其门。③菲如以吾所长攻敌所短。④宋莫能守。⑤莫我肯顾。⑥莫如遣腹心自结于东。⑫没有什么。例:①尤莫逾油画。②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③莫不中音。⑬没有谁。例:①人人自以为必死,然畏,莫敢违。②时入莫之许也。③宫妇左右莫不私王。④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操者。⑤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莫或:没有什么人。)⑥奉行者莫辨也。⑦残贼公行,莫之或止。⑧天下莫不闻。⑨自王以下,欲求报其父仇,莫能得。⑩莫之能御也。(11)莫能与之争。(12)众莫不知。⑭不知。例:①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②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5)同“暮”。例:⑪至莫夜朋明。(莫夜:晚上。)⑫莫春者,春服既成。「莫大」没有什么比这个再大,极大。例:①他们既肯赔话,又肯化钱,已是莫大的面子。②视天下为莫大这产业。------------------乃 ⑪于是,就。例:①乃取一葫芦置于地。②乃入见。③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④曰:“诸将吏敢复有言当迎操者,与此案同!”乃罢会。⑤良乃入,具告沛公。⑥怀王乃悉发国中兵。⑫才,这才。例:①虽理想派之作,亦先有所本,乃增损而润色之。(乃:然后才。)②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③悉使蠃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④度我至军中,公乃入。⑤泛彭蠡口,四望无际,乃知太白“开帆入天境”之句为妙。⑬却。例:①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②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③今君乃亡赵走燕。④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⑭是,就是,原来是。例:①视之,乃庞德也,②当立者乃公子扶苏。③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乃:一说这里有“在”的意思)④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⑤诸葛亮真乃神人。⑥路旁一歧东上,乃昔所未至者。⑦嬴乃夷门抱关者也。⑧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云。⑨是乃仁术也。⑮竟然。例: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③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⑯他的。例:是芋视乃妇也。⑰乃至,甚至。例:蒙冲斗舰乃以千数。(乃:一说竟然。)⑱可是。例:①零落难堪,似成弃物;乃摘而藏之,双备经年裹物之用。②时夫仆俱阴险行后,余亦停弗上;乃一路奇景,不觉引余独往。(乃:一说只是,表示轻微的转折。)⑲而,又。例: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⑳这样。例:夫我乃行之。[11]你,你的。例: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其 ⑪用作第三人称,表示领属关系,相当于“他、她、它(们)的。”例:①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益。”(其:他的。)②恐前后受其敌。(其:它们的。)③其夫呓语。(其:她的。)④吾有卿之名,而无其实。(其:它的)⑤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其:他们的。)⑥其钗环裙袄,三人皆是一样的妆饰。(他:她们的。)⑫其中,其中的。例:①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②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③其不率教者常有一二。⑬活用作第一人称。相当于“我(的)”、“自己(的)。”例:①并自为其名。②舍其文轩。③既其出。(其:我们)④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⑤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其:我的)⑥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⑦不敢以其富贵骄士。⑧遂前其足。⑨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名曰《指南录》。⑩亦各言其志也!⑭用作第三人称,相当于“他、她、它(们)。”例:①妻跪问其故。?②念悲其远也。(其:她)③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其:他们)④望请其指教。(其:她们)⑤成以其小,劣之。(其:它)⑥矗不知其几千万落。(其:它们)⑮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例: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其如土石何:又能拿这些泥士石头怎么样。)②其孰能讥之乎?③且行千里,其谁不知?④其为死君乎? ⑯指示人、事、物,多表示远指,相当于“那”之类的词。例:①其不设色者:曰水墨。(其:那。)②怀其璧。(其:那块)③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本义项指后一个“其”:那个。)④其极刑,曰:“顺我,即先刺心;事则四肢解尽,心犹不死。”(其:一说如果。)⑤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其往:其后,将来)⑥未必有其实。(其:那样。)⑰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例: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⑱指示人、事、物,有时表示近指,相当于“这”之类的词。例:①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其:这种)②今存其本不忍废。(其:这)③此其患不见於今,而将见於他日。(此其:这种。此、其同义连用。)⑲在句中表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例: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要)②依新已五岁,转眼成人。汝其善抚之。(其:可要。一说表示期望。)③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其:还是)④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其:可,一定。这里有命令的意味。)⑳在句中表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不概”、“可能”。例:①其自桓叔以下,嘉吾子之赐。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③则齐国其庶几乎?(11)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例:①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②其若是,孰能御之?
常见文言文虚词解释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