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领域范文
出版领域范文(精选7篇)
出版领域 第1篇
少儿出版领域的现状
少儿出版事业空前繁荣。社会和家长对教育的重视使得少儿出版物市场发展迅猛, 少儿出版行业迅速壮大。儿童图书出版码洋已经超过了出版市场的10%, 在书店, 少儿图书往往占很大的面积, 也是选购者最多的地方。近年来, 除了“中少”、“上少”等传统的专业大社外, 浙江少儿出版社异军突起进入前三名, 第二阵营的有接力出版社、二十一世纪出版社、明天少儿出版社、江苏少儿出版社、安徽少儿出版社、北京少儿出版社、四川少儿出版社等。这些专业的少儿出版社正在不断细分出版市场, 形成自己的优势领域和特色。例如“中少”的主打板块是人文知识类图书, “上少”的主打板块是科普读物, “浙少”的儿童文学, 接力社的卡通读物均是业内的强项。除了专业的少儿出版社外, 其他的综合出版社也觉察到了少儿出版领域的巨大发展空间, 纷纷推出自己的少儿图书, 努力争取市场空间, 2008年共有560多家出版社参与了少儿类图书市场的竞争。
产品种类多, 分类齐全。少儿图书根据功能可分为课本、教辅、课外读物、家长用书、教师用书等, 课本和教师用书虽然刚性需求大, 但由于它是指定印刷并由教育主管部门统一配送的, 所以据笔者调查, 出版份额竞争主要集中在教辅和课外读物领域。课外读物又可分为儿童文学、历史人文、科普、游戏益智、少儿古典、早期教育、卡片挂图、卡通动漫等等;按照年龄层次的划分更是体贴入微, 从胎儿到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均有为其量身定做的全方位图书, 许多课外读物已经按年级划分, 与教科书匹配使用, 十分方便。
精装多、简装少, 套书多、单本少。走进书店, 显眼位置均摆放着精装套书, 装帧豪华、印刷精良, 可是价格不菲, 动辄一套十几册, 价格数百元的成套书籍比比皆是。如今的少儿图书黑白印刷的已是凤毛麟角, 双色印刷和彩色印刷成为主流。纸张也日益高档, 以一个印张计算, 普通胶版纸约2.5元, 铜版纸3元, 一些高档纸的成本达10多元, 种种原因造成了同样内容的书籍价格相去甚远。例如《一千零一夜全集》简装的定价49.8元, 精装的定价98元, 差了近一倍。由于儿童自己没有选择的权利, 而家长选书比较主观, 大部头、印刷精美因其大而全更容易吸引眼球, 另外礼品书也是不可忽视的市场需求, 对于出版社而言, 精装书较简装书并未付出额外的策划、编辑成本, 利润又比简装书高, 这些现实情况造成了出版社更愿意出版精装套书, 读者很难在书店找到质量一流、价格不贵的平装书也就不足为奇了。
重复出版比较普遍。在选书的过程中, 经常会发现很多同类或相似的图书, 一位作家的同一部作品由多个出版社同时出版的现象屡见不鲜。据统计, 2004年全国出版少儿图书7400多种, 原创的不到20%, 过去出过的书改头换面又出版了;某书销路好, 多家出版社一拥而上“克隆”出大同小异的不同版本, 这就造成《十万个为什么》有多个版本;百科全书要分为《小学生百科全书》、《中学生百科全书》、《中国少年儿童百科全书》、《21世纪少年儿童百科全书》等数十个品种, 书名大同小异, 内容似曾相识;四大名著有几十个版本, 封面不同, 出版社不同, 内容却没有什么区别。
图书出版质量良莠不齐, 教辅问题较多。图书质量是评价出版社工作的重要指标, 相对而言, 传统的专业出版社比较注重图书的出版质量, 表现在策划、编辑、印刷方面的专业性。一些急于在少儿出版市场分得一杯羹的非专业出版社存在许多出版质量问题, 尤其是教辅出版领域。学校要求学生购买指定的教辅书籍作为课后作业和练习之用已是普遍现象, 教辅材料对出版社技术要求低导致一些不具备条件的出版社竞相加入, 巨大的市场空间和学校指定购买的现实导致出版社重视推销、轻视图书质量。一些出版社组织几个任课教师编写, 在小印刷厂匆忙印制, 花大力气游说学校选用。教辅材料普遍字号较小、排版紧密, 留给孩子作答的空间小, 演算过程和答案写不下, 更不用说涂改了, 不适合儿童使用。另外, 此类教辅材料编校错误多, 有的是题目出错了;有的语言模棱两可, 学生不知如何是好;有的错字多, 笔者曾在一篇300字的阅读理解中发现了4个错别字, 无奈之余给孩子补充了一道题挑错字。如果这些错误不及时指出, 由于孩子对课本和教辅的信任, 极易产生错误印象, 很难纠正。
部分少儿读物格调不高, 充斥不雅内容, 不利于低龄孩子心理成长。当下的少儿出版注重商业目标的实现, 缺乏自己明确的文化目标和精神追求。具体表现在少儿出版物娱乐化、成人化, 有的读物没有思想内涵, 与社会严重脱节, 美好但是没有现实可能, 俗称“弱智书”;一些少儿出版物没有考虑到孩子的心理发育特点, 书中大量充斥暴力等社会不良现象, 使孩子幼稚的心灵产生错觉, 对社会产生怀疑。笔者曾经购买过一本国内某知名少儿作家的作品, 30万字的书中反复出现了贪污、洗钱、包二奶等社会不良现象。试想, 如果一个孩子在认识社会之初, 从书上看到警察参与犯罪, 是个反面人物, 日后他遇到困难还会去找警察帮助吗?
少儿出版如何为少儿服务
精选出版方向, 提高精神品位。一位儿童文学家说过:“文学替孩子重现整个世界, 以及他们自己在该世界中所处之地位。”成长过程中的孩子通过阅读认知社会, 建立道德尺度, 对此日本儿童文学家笙一郎有一句意味深长的话:“儿童文学是儿童心灵的食物之一。”孩子没有自己的选择阅读权, 出版社出版的少儿读物决定了孩子的眼睛可以看到的世界。如果没有适合孩子精神世界的读物, 不是孩子的错, 而是出版者没有尽到应尽的社会责任。
出版者应该给孩子提供怎样的精神食粮呢?少年儿童是社会的希望和未来, 中国的孩子是幸运的, 因为他们有五千年的文明底蕴, 在他们睁开眼睛看世界时, 出版者有义务用一流的文明成果来启蒙和熏陶他们, 让他们从书中感受最美的中国语言文化, 体会最悠久的华夏文明精华, 让儿童走进阅读的世界, 爱上阅读, 最终提升他们的精神世界, 汲取中华文明的精华, 树立自尊、自强、自信的人生观。
培育本土优秀作者。现在谈起优秀读物大家就会想到四大名著、冰心、叶圣陶等关键词, 而现代优秀儿童文学作家却很少, 原创作品占年出版书20%的事实说明我国的出版市场新作品比例很低, 欧美儿童文学、魔幻小说和韩版青春文学盛行。作为编辑, 笔者能够理解出版社出于经济效益的考虑更倾向于出版经过市场考验的成熟选题, 省去大量的市场调研、策划、组织写作时间, 大大缩短出版周期而且经济效益有保证, 降低出版风险, 但是如果出版者不给“新面孔”以机会, 下一个大师如何产生呢?所以笔者认为出版者除了追求经济利益外, 更要承担起社会责任, 发掘和培养优秀本土作家, 每年推出一定比例的新人新作, 不断为少儿出版领域注入新鲜血液, 为儿童创造贴近生活、符合社会规范的精神盛宴。
努力使阅读大众化。我国14岁以下儿童有2.65亿, 其中大部分为农村儿童, 由于传统的城乡差异, 读书在部分农村家庭还是件可望而不可及的事, 尤其是高价图书。为了让更多的孩子能读书、爱读书, 出版者有义务降低图书成本, 提高普通印刷的比例, 多出精神品位高而价格相对便宜的图书, 满足农村儿童的读书需求。
出版者除了是图书市场的生产者, 更应该是消费方向的倡导者和组织者。出版社应该花大力气培育读书市场, 开展有奖读书和书评活动, 使阅读大众化、常态化, 此举不仅有积极的社会效益, 读书热情高涨自然也能给出版者带来更多的市场机会和经济回报。
参考文献
[1].张文:《少儿出版市场的培育和出版策略研究》[D], 东南大学, 2006年。
[2].谭旭东:《少儿出版要为儿童塑造良好的阅读文化》, 《出版发行研究》, 2007 (4) , 第23~25页。
开拓“大文艺”的出版领域 第2篇
敢于引领时代风潮,也成为了浙江文艺出版社(下文简称浙江文艺)的一大传统。自1983年正式成立至今,在坚守文艺传统的同时,不断开创新的领域、新的模式,让浙江文艺的发展迎来了更多的可能。
坚守最初的品牌
以《飘》为起点,浙江文艺将外国文学名著打造成一个最具代表性的品牌。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国内各个语种的大翻译家,几乎都是浙江文艺旗下的译者。“我们出版的外国名著,都是大翻译家翻译的。比如《飘》用的就是傅东华的译本,《老高头》用的是傅雷的译本,《哈姆雷特》是卞之琳的译本,《博尔赫斯全集》是王永年的译本,此外还有郑振铎、冰心、查良铮等大翻译家。”且不说这些文学名著本就已享誉世界,单单看翻译名单上那一个个重量级的名字,就足以体现浙江文艺版的外国名著的权威性。郑重说,“浙江文艺出版的这套世界文学名著,在当时的发行量是全国最大的,甚至一度超过了一些中央级的出版社,成为全国文艺社中的佼佼者。”
世界文学名著作为浙江文艺的出版品牌,从一开始做就坚守到了现在。郑重坦言,现在的名著出版市场,与过去相比多了很多乱象,竞争在激烈之余也更显复杂,“但名著作为我们的基本品牌,会一直坚持住。”郑重介绍说,现在名著出版属于公版领域,各个出版社或图书公司都在做,有些不负责任的公司会用“剪刀加浆糊”的做法组合内容,再将书籍装帧得很精美,然后以高定价低折扣来冲击传统版本的名著,“所以往往会有劣币驱逐良币的情况”,但浙江文艺依然会坚守名家译本的传统,“我相信,高端的读者有自己的判断力,一定会选择大翻译家的译本。”
散文出版是浙江文艺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建立起的另一个传统出版面向。“那时候在全国说到散文出版,大家一定会想到浙江文艺”,浙江文艺推出的近现代名家散文、学者散文、台港散文等系列,数量达到一两百个品种,在全国率先引领起了散文阅读的潮流。从鲁迅、周作人、梁实秋、胡适之、沈从文等,到钱钟书、杨绛、余秋雨、贾平凹、莫言,再到余光中、林清玄等港台大家,浙江文艺出版的散文作品,在一个阶段内几乎一统国内市场。与译介外国文学名著不同,散文出版更考验编辑挖掘、编选以及定位的能力,浙江文艺的散文产品,针对不同作家的特点,以及不同时期读者的阅读喜好,极大地满足了一个时期内国内散文出版市场的需要。
“经典印象”:打造外国文学新经典
浙江文艺在坚守外国名著出版的同时,也致力于开拓新的经典,“经典印象”书系可以算是其打造新经典的代表作品之一。“现在翻译出版这一领域,全世界的资源太多太多,没有任何一家出版社有能力独大,所以我们要明确自己的方向,就是‘寻找当代的新经典’。”郑重介绍,这套书的关注点在于当下各个语种的国家和地区中影响力最大的作家作品,“这些作家很多在中国都不为人所知,但在本国或地区影响很大,甚至获得了当地的文学最高奖,我们就选择这样的作品。”
目前,“经典印象”书系已经出版了将近40个品种,包括《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肉佳色铺子》、《红色骑兵车》、《1984》等,作家国籍涵盖英、美、法、俄以及波兰、以色列、尼日利亚、奥地利、芬兰等小语种国家。“这些作家有的在全世界已经非常有影响,有的则是被埋没的,我们把他们发现并挖掘出来,也有后来成为诺奖得主的。”比如200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库切,被公认为近十年来含金量最高的诺奖得主。而在他获奖之前,浙江文艺就已经相继推出了他的数部作品,这不能不说是编辑的眼光和品味的体现。今年浙江文艺更是一次性推出了14本库切的作品,其中最新的作品《耶稣的童年》,在全球同步出版,而且比英文版更早问世。接下去,浙江文艺还将推出英国国宝级作家杰夫·戴尔、美国作家保罗·奥斯特、日本作家村上龙等人的作品。“这一系列我们会继续不断地推出,力图将当代世界上优秀的作家作品都挖掘出来,呈现给读者。”
另辟“大文艺”的出版蹊径
郑重说,浙江文艺一直期待着能够有持续影响十几二十年的重量级作品的出现,但近三十年,这样的作品几乎没有,“一些热点图书顶多也只是各领风骚三五月,风潮过去了就销声匿迹。而我们期待的书系,是能够针对各个层面的读者群,是从青少年到老年人,各种职业都需要的读物,这种读物,一定是历史类的书籍。”而之前的历史类作品,一方面历史观受到意识形态的影响,有一定的局限性,另一方面在语言表达上也多是面向专业读者,在可读性上比较欠缺。因此,做一部既有深度,又通俗易懂的历史读物,就是浙江文艺的定位,“我们跟合作方果麦工作室达成了共识,决定共同来完成这样一个浩大的出版工程”,而这一出版工程,就是刚刚重磅推出的“易中天中华史”系列。
5月份,浙江文艺刚刚推出了这一系列的第一、二册,《祖先》和《国家》,接下去会陆续推出《奠基者》、《中华范儿》、《从春秋到战国》、《诸子百家》,在今年之内将第一系列“中华根”出完,并在未来5~8年内推完全套36本书。郑重将这一套书系的出版看作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易中天用崭新的话语体系,不光讲历史是什么,更讲历史为什么这样,要找到中华文明的传统价值和全人类价值的对接点,所以这部书横贯东西,纵贯古今3700年,以人类学的方式来寻找中华文明未来的选择。”如此大部头的著作,郑重对它充满了期待:“这样一部36卷的作品,我们的目标是销售250~350万套,畅销十年以上,总销量达到1亿册。这意味着在全球的出版史上,除了《圣经》之外,无人能够匹敌,所以我认为‘易中天中华史’将会成为世界出版史上的一个奇迹。”
类似的另辟历史书籍蹊径的创新出版方向,还有即将推出的“中华汉奸史”系列。这部书在揭露许多不为人所知的隐秘历史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揭露中华民族深层次的民族性。对于这种“剑走偏锋”式的历史类读物,虽然选题比较“另类”,但实际上都能够与现实挂钩,郑重说,“研究汉奸其实就是研究中国的国民性,为什么历次中华民族历次面临外族入侵,总是出现很多汉奸,这里面有深刻的民族根源,很值得去解剖,给世人以警醒。”
浙江文艺在“大文艺”的概念下不断开拓新的文艺出版类型,除了文史书籍的创新模式之外,还推出了钱文忠的“江南”系列、“国学”系列,新中国第一代旅行家陈丹燕的旅行文学书系,百家讲坛老师商传的《明太祖朱元璋》等。浙江文艺的出版类型在不断的创新中日渐丰富。
近年来,浙江文艺在文学出版类型方面,也开始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的基本思路,“在产品结构上,引进与原创并重,经典和时尚并重,畅销和长销并重,因此一方面坚守长盛不衰的经典作品,不断重版,另一方面也要出版有冲击力的畅销书。”例如网络文学的出版,就为浙江文艺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影响力,前几年推出的《后宫甄嬛传》,在市场上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刚刚推出的《庶女攻略》、《沥川往事》等新品,也是在网络上点击率极高的作品。
浅析现代公共领域中的出版物功用 第3篇
现代出版物的出现, 从其历史性的根源入手, 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衍生的市场选择关联密切。在一些学者对现代性问题的探讨中, 现代出版物的出现对于现代公共领域的组建以及公共领域之内公民对社会问题的关注意识提升具有重要作用。这尤其体现在德国哲学家哈贝马斯对公共领域的历史性考察之中。在他看来, 具有商品形式的“艺术”和“文化”只是在18世纪才完全摆脱社会生活的再生产领域, 而具有现代意义。具体说来, 这一现代意义也就意味着以市场为中介, 传统的、具有神圣意义的文化产品开始世俗化, 在出版物被商品化的语境中, 人与人之间变得可以相互理解, 这就打破了传统市民社会的封闭状态。进而, 艺术和文学的批评杂志又成了艺术批评乃至社会政治批评的战场。
在《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中, 哈贝马斯首先区分出两种不同的公共领域形式, 首先是代表型公共领域。或许, 这种意义上的公共领域还算不上真正的公共领域。代表型公共领域在于“代表”, 其内涵为贵族或宽泛意义上的上层阶级由于地位关系而围拢在一起, 形成的一个特殊群体。这个群体有一套属于自身的特有的行为方式和社会象征物, 对此哈贝马斯做出了精彩的解释。这里“作为制度范畴, 公共领域作为一个和私人领域相分离的特殊领域, 在中世纪中期的封建社会中是不存在的。”[1]这些人达官贵人在介入公共话题时因为和民众的距离而只能是代表自身, 进言之, 他们代表的是所有权, 而非底层民众。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这种代表型的公共领域可说是虚假的公共领域, 完全无法将公共领域的原初含义落到实处, 而真正能让广大市民参与其中的真正公共领域的实现, 要由资本主义的发展来开启。
公共领域的重要必在于公众对公共问题的探讨, 尤其是批判。哈贝马斯将这种民众真正参与的具有批判色彩的公共领域命名为资产阶级公共领域。或许可以说, 在哈贝马斯这里, 文学公共领域是为现代公共领域的一个雏形。我们可以想象在巴黎这样的城市中, 在彼时, 形形色色的咖啡馆中, 人们聚集到一起, 谈论报纸上的新闻、新出版的文学作品以及社会公共问题。事实上, 这里最重要的在于众人在阅读中的相互理解化——即使相隔遥远, 一生之内也并不谋面。
二、现代社会中出版物功用的变异
以上便是对出版物于广泛散播之初在资产阶级公共领域组建过程中重要作用的简单疏理。而在距之遥远的现代, 在所谓的消费社会, 在几乎完全被市场所主导的出版语境下, 我们强调更多的或许是出版物的快餐化、商业化、媚俗化趋势, 花边内容的兴盛和相应的对严肃问题的回避在某种程度上让我们感到:出版物的市场化已经越来越破坏了其自身曾经的严肃内涵。本雅明在其《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中曾对此状况做过详细描述。[2]这似乎触及到了问题的症结, 因为出版物的娱乐化倾向会使读者耽于消费行为本身而回避对消费语境中相关问题的直接面对。所谓的自我麻醉等说法也正是源于此。当然, 这种说法有其合理性。但问题在于, 我们也不可将公共领域本身的含义理解的过于狭隘。因为强调对公共问题的严肃关注以及批判精神的公共领域固然极其重要 (这也即为什么我们将代表型公共领域视为“虚假”的公共领域的一个重要原因) , 但社会诸个体的多样性表达, 各个主体的自由出场以及由之引出来的我们所谓的多元文化, 也正是公共领域构建的一个基础。其实这里关涉到的问题, 并不能简单地归结为“表里”的问题 (这种说法固然不错) , 但我们更应注意到各个主体的自由出场和多元文化本身的奠基性作用。
事实上, 我们可以将对公共领域问题的关注分出两个层面:一是直接的具体的探讨。二是一种隐蔽的回应。具体的真正的探讨无须过多解释, 它正是前述资产阶级公共领域的核心要义。隐蔽的回应意味着虽然我并不明确做出回应, 但我的行为方式及生活诸观念会隐然透出对此事件的态度。举例来说, 假如一个人一直沉溺于自身的或审美的或道德的私人世界, 对身边的几乎轰动性的公共事件都几乎置若不闻, 不置一词, 仿佛他没有听说过, 甚至完全不关注。我们能说他全无态度么?显然不能。当然, 这只是一个极端的例子。我想这是一种隐然的回应, 回应的方式有多种, 我们当然不能否认这一种回应的方式, 尽管从外在形式上讲, 这是一种回避的方式, 看上去犬儒而消极。可以说, 文化多元化本身是一种非常“生态”的文化样态, 它是我们解决诸种公共问题的一个基础, 是可以屏蔽, 可以跳过的一个过渡性场景。当然, 我们也应注意到多元化本身的尺度问题, 尤其是在注意强调法律框架内的多元化。
在公共领域的背景下谈出版物的现状和走向, 这不是一个抽象的大问题, 而是实际的、无法回避的问题。说到底, 这是出版物自身的定位问题, 无论是何种门类的出版物, 市场定位当然是一个基本的定位, 但就出版物总体的定位来说, 这是一个无法绕开的背景。尤其在当下语境,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 五花八门的新媒体纷繁涌现, 各种电子终端迅速流行, 尤其是纸质出版物会不可避免的迎来一个危机。当然, 解决这个问题, 我们会更多的在技术上, 在出版物的形式转型上做很多关注, 但尽管这是迫切的具有实用价值的探索, 能够立竿见影看到效果, 但我们仍然不要忘记出版物本身作为文化产品, 他在大文化背景, 在社会整体结构中的文化功用问题, 可以说, 这也是一个本质性问题。而面对此类问题, 我们无法得到一个能直接产生效应的解决策略。
参考文献
[1]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M].曹卫东, 王晓珏, 刘北城, 宋伟杰, 译.学林出版社, 1999:6.
出版领域 第4篇
[关键词] 数字出版 领域本体 主题词表
[中图分类号] G2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853 (2015) 06-0080-05
The Construction of a Digital Publishing Domain Ontology Based on Thesaurus
Si Li Chen Yuxue Zhuang Xiaozhe
(Information Resource Research Center,Wuhan University,Wuhan,430072)(Schoo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Wuhan University,430072)
[Abstracts] Domain ontology plays a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role in 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semantic web.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methods and the process of building a digital publishing ontology knowledge base based on thesaurus.The extraction and selection of descriptors,the establishment and revision of thesaurus,the building of semantic relationship between concepts, and the modeling of domain ontology are discussed.The modeling and visual display of the domain ontology is realized by Prot€間€?The system can provide a series of functions,including text automatic indexing,documental information’s semantic and visual retrieval,term service,etc.
[Key words] Digital publishing Domain ontology Thesaurus
1 引 言
随着出版产业与数字技术、信息网络技术的加速融合,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并重发展的格局已逐步形成,出版产业发展方式发生了根本转变[1]。如何对数字出版领域的概念及概念间的关系进行明晰的表达与描述,成为数字出版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重要课题,而构建数字出版领域本体是解决该问题的有效举措。
在表达知识结构方面,本体和主题词表有着与生俱来的联系。主题词表包含丰富的主题词与清晰的语义结构,易于从中提取概念与关系,为本体的建立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本体使用受控词表中的受控词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来对某一知识领域的信息进行组织和正式地概念化[2]。因此,国内外一些学术机构和团体都在开展利用主题词表建立本体的研究。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NCI)和马里兰大学帕克分校合作将NCI主题词表(The NCI Th€閟aurus)转换为一个OWL本体[3];植物本体联盟(The Plant Ontology Consortium,POC)基于其创建的受控词表构建了植物本体(lant Ontology,POP)[4];Sun等基于农业科学叙词表(Agriculture Science Thesaurus,AST)建立了果树栽培领域本体(Pomology Domain Ontology,PDO)[5];胡兆芹等进行了利用汉语主题词表建立领域本体的研究[6]。
笔者创建数字出版领域主题词表,以Prot€間€槲唇üぞ吖菇ㄊ殖霭媪煊虮咎澹迪质殖霭嫖锬谌莸淖远暌⑻峁┯镆寮焖鳌⒖墒踊焖骱褪跤锓窆δ堋?
2 本体构建步骤
数字出版领域本体知识库的建设过程包括提取主题词、概念的筛选与取舍、概念名称的规范化处理、本体分类体系的调整与概念归类、主题词表的编制与修订、确定概念间的语义关系、领域本体的形式化建模等步骤。
2.1 提取主题词
2.1.1 主题词的来源
(1)人工抽词
首先选取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作为数据源,下载国内数字出版领域研究文献(含期刊论文、会议论文、学位论文、报纸、专利、标准)的题录信息(含题名、摘要),并从中人工抽取与数字出版相关的关键词,进行去重处理,再经人工筛选后,得到4700余个相关概念,初步获取了数字出版领域内的重要术语。
(2)文本分词
人工抽取的术语并不能完全反映领域知识,为避免遗漏,选用中科院NLPIR/ICTCLAS汉语分词系统(2014版)对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的《数字出版理论、技术和实践》系列丛书中的9本专著进行自动分词处理,进一步提取有关术语,而后对分词结果作预处理:删除所有单字词、对剩余的语词进行去重处理。预处理后,余下的术语为34484个。
2.1.2 概念的筛选与取舍
nlc202309041335
分词结果的准确度对于领域本体的知识覆盖范围与表达能力以及文本标引的效果均有直接影响,任何分析系统的结果必须经过人工审核预处理。其具体过程如下:
(1)通过Excel的COUNTIFS函数一次性统计每个概念在书中的出现频次,并按频次由低至高排列所有概念。去除出现频次过低(设置阈值为3)的概念与过于泛指(通常为超高频词)、专指以及与数字出版无关的概念。
(2)对于存有歧义、专业性较强的概念,在专著、研究文献、网络百科中查阅其含义并备注。
(3)标明英文缩写词的英文全称及其对应的中文名称。
全面浏览专著内容,订正分词时切分出错的概念,同时补充遗漏的重要概念。最后共留存概念480余个。
此外,对人工抽词获取的近5000个概念进行了多轮筛选,具体工作大致同上,共保留概念700余个。将两部分概念进行比对,去除重复概念后,计有680个概念(含非正式概念100余个)。
2.2 概念名称的规范化处理
概念名称必须符合汉语构词特点,契合实际使用情况,便于用户检索,表述规范清晰。具体处理原则包括:若语词中存在标点符号,则去除标点符号或直接删除;外文名词术语均采用汉译名,如有多个译名,以最通行的译名为准,其余译名作入口词;若外文名词术语更为通行,也可直接选用其作为正式词;概念术语长度限制在10个字以内,过长的语词使用其简称、缩写或者直接删除;拆分并列式概念,将析出的概念/语词作为多个新概念术语。
2.3 概念分类体系的建立与概念归类
在人工抽词之后,笔者采取自顶向下的建模原则,初步确定数字出版领域概念的分类体系,编列前四级类目,并对已抽取的概念词进行分类,依其内涵分别归入各类目下。
首先将人工抽取的关键词初步划分为10个大类。文本分词后获取了一批新的概念术语,原有的等级体系也需予以相应调整,以便更加科学合理地容纳数字出版领域内的概念,因此增设了“案例”和“机构”两个一级类目,将“数字出版物与数字图书馆”和“传统出版”类名分别改为“数字出版产品”和“相关概念”,并撤销“数字版权”一级类目,使一级类目达到11个(见表1)。
表1 分类体系一级类目
此外,部分子类的设置也有所调整。本体等级体系的调整,解决了原有等级体系存在的类目涵义重叠、表意模糊等缺陷。考虑到概念数量有限,加之过深的层级体系不利于用户的浏览与检索,本体等级体系的层级一般为4级,极少数类目划分到5级。最后,依据新的等级体系,在准确把握概念内涵及外延的基础上,将所有概念逐一归入对应的类目之下。
2.4 主题词表的编制
将获取的数字出版领域概念术语编制成数字出版领域主题词表。概念术语编码采用英文字母与阿拉伯数字组配的方式,为每个概念赋予唯一编号,基本采取层累制编号法,具体编码方式如下。
①一级为两位数字(00到10);
②二级为对应的一级类目编号加一位英文大写字母(若类目多于26个,则加两位英文字母);
③三级为对应的二级类目编号加两位数字(01起);
④四级为对应的三级类目编号加两位数字(01起);
⑤五级为对应的四级类目编号加一位英文小写字母;
⑥入口词则是在相应正式词编码后面增加“UF”和两位数字(用于标识同一主题词对应的多个入口词)。
以“工具”类及其部分下位类为例,其编码如下:
04 工具
04A 存储设备
04A01 磁带
D 04A01UF01磁介质
04A02 光盘
D 04A02UF01光介质
D 04A02UF02光碟
04A0201 CD@
04A0201a CD-ROM@
04A0202 DVD@
04A0202a DVD-ROM@
D 04A0202aUF01 数字视盘
注:编码前标有英文字母“D”则为入口词
其中“工具”为一级类目,“存储设备”为二级类目,“磁带”“光盘”为三级类目,“CD”“DVD”为四级类目,“CD-ROM”“DVD-ROM”为五级类目,“磁介质” “光介质”“光碟”“数字视盘”则是相关概念的入口词,编码为相应正式词编码后增加“UF”和两位数字。
对于表述形式不唯一的概念(同义异形)以及彼此间涵义相近的概念,根据其出现的频次,并结合用户的检索习惯,确定了正式词(出现频次较多、用户使用较广泛者;对应于本体中的正式概念)和入口词(出现频次较少、用户使用不普遍者;对应于本体中的非正式概念)。而后按照已完成的分类表编排所有概念,添加用、代关系;入口词均紧随对应的正式词之后,与正式词的下位概念同级。对具有多种含义、涉及多种领域的概念进行多重列类处理,即将同一概念依其语义分别归入不同的类目,并以“@”符号加以标识。最后,编列入口词表收录入口词,以音序排列,所有入口词均给予唯一编号。
这样即编列完成了反映概念间等级结构的数字出版领域主题词表之范畴表。此外,还将所有概念按其首字或首字母的字顺排列,得到数字出版领域主题词表之字顺表。
2.5 确定概念间的语义关系
首先,将本体概念间的语义关系归纳为等同关系、等级关系和相关关系三类;接着仔细分析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并咨询领域专家,以准确把握各概念的涵义与其间关联;最终确定概念间存在的10种关系。其中,除了“In relation to”外,其余关系均以关系对的形式存在,即包含两种互逆的关系。具体关系如下:
①Equals/Is synonym of(等同于/是**的同义词),如Copyleft Equals著作权/著作权Is synonym of Copyleft。
nlc202309041335
②Has part/Is part of(包含**部分/是**的一部分),如SGML Has part XML/XML Is part of SGML。
③Has type/Is type of(包括**一类/是**的一类),如软件Has Type iTunes/iTunes Is type of 软件。
④Has instance/Is instance of(有实例**/是**的实例),如出版单位Has instance爱思唯尔/爱思唯尔Is instance of 出版单位。
⑤Has tool/Is tool of(有工具**/是**的工具),如移动阅读Has tool HTML5/HTML5 Is tool of 移动阅读。
⑥Offer/Offered by(提供**/提供者是**),如OCLC Offer 数字期刊/数字期刊Offered by OCLC。
⑦Develop/Developed by (发明**/发明者是**),如Adobe Develop PDF/PDF Developed by Adobe。
⑧Has standard/Is standard of(有标准**/是**的标准),如ISO Has standard MPEG/MPEG Is standard of ISO。
⑨In relation to(与**相关),如3G In relation to 数字阅读。
⑩Manage/Manage by(负责管理**/管理者是**),如DCMI Manage DC/DC Manage by DCMI。
随后为抽取的概念间两两建立关系,前后共建立关系3500余对,并进行人工审定,保证领域本体的一致性,尽量避免冗余关系、循环错误等不一致性错误的产生。
2.6 领域本体的形式化建模
选用开源本体编辑软件Prot€間€?4.3建立领域本体的等级结构(即添加父类、子类及实例),设置概念的IRI(资源标识符)、label(显示的名称)、code(编码)等基本属性,定义概念间存在的关系种类,并为部分概念添加注释信息。该本体的等级结构即为范畴表中的等级结构,但入口词则与对应的正式词平级。接着使用Prot€間€橥绨鎃ebProt€間€椋扇《嗳嗽谙咝鞣绞剑拍钐砑庸叵担⒍员咎宓牡燃督峁埂⒗嗝捌涫粜灾到屑觳椤6杂诘韧叵担碋quals/Is synonym of关系,如概念的全称和简称、用代关系等),采用增设“fullname”(全称)与“abbreviation”(简称/缩写)属性、使用系统自带的“equivalent to”关键字等方式予以描述。最后使用Prot€間€榈牟寮﨩WLViz和OntoGraf实现领域本体的可视化浏览(图3)。
2.7 领域本体形成与界面
使用Prot€間€槿砑瓿杀咎宓男问交:螅勺远擅枋霰咎逯懈拍钍粜约捌浼涔叵档腞DF文档(图4)。
3 结 语
笔者通过对信息技术领域主题词表中涉及数字出版的主题词及其相互关系的分析,构建了适合科教出版的领域本体模型所需的要素与本体描述模型,使之能完整反映数字出版领域的知识网络;并通过抽取相关系列专著的信息,完成该领域本体的实例化。主题分类表和领域本体二者间应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并作为动态数字出版标准规范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动态数字出版技术的集成开发、动态数字出版应用系统的建设提供支撑。
目前,在本体知识库建设方面已编制完成数字出版领域主题词表的范畴表、字顺表,利用Prot€間€槿砑瓿墒殖霭媪煊虮咎宓男问交涂墒踊允荆就瓿墒殖霭媪煊虮咎逯犊庀低车慕ㄉ韫ぷ鳎低辰ǔ珊蠼弑肝谋咀远暌⑽南仔畔⒌挠镆寮焖饔肟墒踊焖鳌⑹跤锓竦裙δ堋?
虽然当前研究已取得一些成果和经验,但对于未来的研究,还有以下建议和展望:实现数字出版领域本体知识库在线服务系统与其他数字出版业务系统的无缝集成,保证系统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强化后期维护和后台资源更新,实现数字出版资源建设、流程管理、用户服务的一体化;系统总结数字出版领域本体开发中的经验及策略,为建构更大规模、适用于其他学科领域文献的标引与检索的本体积累更多经验。
注 释
[1]常青. 世界图书出版西安公司是如何提升数字出版水平的[J]. 出版参考,2013,27:16
[2]Vihinen M. Variation Ontology for annotation of variation effects and mechanisms[J]. Genome research, 2014, 24(2): 356-364
[3]Golbeck J, Fragoso G, Hartel F, et al. The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s thesaurus and ontology[J]. Web Semantics: Science, Services and Agents on the World Wide Web, 2003, 1(1): 75-80
[4]Plant Ontology Consortium. The Plant Ontology? consortium and plant ontologie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nomics, 2002, 3(2): 137-142
[5]Sun Q, Wu Q, Liang Y. Study on Query System Based on Pomology Domain Ontology[M]//Computer and Computing Technologies in Agriculture V. Springer Berlin Heidelberg, 2012: 180-187
[6]Hu Z Q. Domain Ontology Construction from Chinese Thesaurus[J]. 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 2013, 753: 3209-3213
出版领域 第5篇
1.总被引频次
指该期刊自创刊以来所登载的全部论文在统计当年的统计刊源中被引用的总次数。该指标反映了该期刊在学术交流中总体被使用和受重视的程度, 是文献计量中的一个基础性指标。
2.他引总引比
又称他引率, 指该期刊的总被引频次中, 被其他期刊引用所占的比例。计算公式为:
3.影响因子
指某期刊前两年发表的论文在统计当年的被引用总次数与该期刊在前两年内发表的论文总数之比。这是一个国际上通行的传统期刊评价指标, 又可称作2年影响因子 (IF2) 。计算公式为:
该指标是一个相对统计平均值, 可克服期刊由于历史长短、刊期不同及载文量多少所带来的偏差。一般说来, 影响因子越大, 期刊整体的学术影响力也越大。
4.h指数
h指数是美学科学家赫希 (Hirsch J E) 于2005年8月提出来的一项新的文献计量指标, 它可用于科学工作者个人成就的评价, 也可扩展用于一个群体 (科研机构、期刊、学科等) 的评价。某一期刊的h指数是指该期刊在一定的时间窗口内发表的论文至少有h篇的被引频次不低于h次, 其余论文的被引频次不大于h次。本报告中的h指数以中国引文数据库为依据, 取5年时间窗口 (2003-2007) , 按上述定义计算得到, 定名为h_CN, 以与从美国科学引文索引 (SCI) 中计算的h指数相区别。
5.Web即年下载率
指来源期刊在统计当年出版上网并被全文下载的篇次总和与该期刊当年出版并上网的文献总数之比。计算公式为:
Web即年下载率可测度上网期刊的即年扩散速率, 是研究期刊在网络环境下传播效率的一个新指标。
出版领域 第6篇
2008版
(总第7卷)
由清华大学图书馆、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编辑,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学术期刊综合引证报告》2008版(总第7卷)于近日正式出版发行。正如该报告编制说明中指出的《中国学术期刊综合引证报告》在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所收录的6000余种期刊的基础上,依照“同类相聚,同级相比”的原则和“以人类生活为中心”的期刊功能理念并参照期刊的学科、专业、地区和主办单位等特征设计了CAJCCR期刊分类体系结构。……共分为5大专辑,本版共260个类目。其中,在B辑社会科学类期刊中,《经济师》杂志与其他49家杂志(共50家)列为“社会管理经济国内经济综合”类目(见附表)。
1.总被引频次
指该期刊自创刊以来所登载的全部论文在统计当年的统计刊源中被引用的总次数。该指标反映了该期刊在学术交流中总体被使用和受重视的程度,是文献计量中的一个基础性指标。
2.他引总引比
又称他引率,指该期刊的总被引频次中,被其他期刊引用所占的比例。计算公式为:
3.影响因子
指某期刊前两年发表的论文在统计当年的被引用总次数与该期刊在前两年内发表的论文总数之比。这是一个国际上通行的传统期刊评价指标,又可称作2年影响因子(IF2)。计算公式为:
该指标是一个相对统计平均值,可克服期刊由于历史长短、刊期不同及载文量多少所带来的偏差。一般说来,影响因子越大,期刊整体的学术影响力也越大。
4.h指数
h指数是美学科学家赫希(Hirsch J E)于2005年8月提出来的一项新的文献计量指标,它可用于科学工作者个人成就的评价,也可扩展用于一个群体(科研机构、期刊、学科等)的评价。某一期刊的h指数是指该期刊在一定的时间窗口内发表的论文至少有h篇的被引频次不低于h次,其余论文的被引频次不大于h次。本报告中的h指数以中国引文数据库为依据,取5年时间窗口(2003-2007),按上述定义计算得到,定名为h_CN,以与从美国科学引文索引(SCI)中计算的h指数相区别。
5.Web即年下载率
指来源期刊在统计当年出版上网并被全文下载的篇次总和与该期刊当年出版并上网的文献总数之比。计算公式为:
Web即年下载率可测度上网期刊的即年扩散速率,是研究期刊在网络环境下传播效率的一个新指标。
本刊已许可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在中国知网及其系列数据库产品中以数字化方式复制、汇编、发行、信息网络传播本刊全文。如作者不同意将文章编入该数据库,请在投稿时特别声明。
出版领域 第7篇
热词:全媒体 科技期刊 媒体融合
数字出版给科技期刊的传播模式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行业内也对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的跨媒体发展方向达成了共识。近年来,随着数字技术的更新、互联网的繁荣、传播手段的多样化、移动终端的普及,数字出版也使传统出版与多媒体相融合,形成全媒体出版成为可能。国内一些科技期刊也开始逐步由跨媒体传播向全媒体传播开始探索,改变纸质期刊的信息孤岛现象。
1.科技期刊的网站建设
在数字出版时代,网站是科技期刊进行内容发布、资讯传播、品牌宣传的重要渠道。笔者以主流的期刊自建网站为例,分析了其主要功能:
过刊浏览
作为期刊的实体存在和基础的服务平台,实现刊物现刊发布、过刊回溯,为期刊建立一个历史数据库,是科技期刊网站的首要功能。一般过刊浏览设置在网站的中间比较醒目的位置,以列表的形式显示当期文章的主要元数据(题目、作者、出版时间、页码等),进入文章的独立页面后,可以浏览中英文摘要、关键字、参考文献等信息,并可下载全文。
资讯发布
网站同样也是期刊自我宣传、及时发布资讯的主要阵地,一般会在顶部或者侧边栏设计新闻栏,通过对信息的内容进行分类分类,对其系统化、标准化处理后发布到网站上,并对经常更新的资讯进行集中管理。
在线投稿
网站作为期刊的门户,比较易于被搜索,访问量也较高,因此期刊投稿系统的入口一般会设在网站的醒目位置,便于作者投稿。目前,国内很多期刊都采用采、审、编、发一体化的出版系统,在期刊网站上就可实现从投稿到同行评议,再到出版发布的一体化流程,为作者提供了一站式服务。
广告宣传
同时,一些期刊网站还会将显著位置留给广告商,比如《金属加工》其网站就分布着若干个广告位,不仅增加了网站的信息量,还增加了期刊的收入,目前一些期刊的网站收入已经超越了纸质刊的收入。
2.微信微博对科技期刊信息的推广
随着网络3G和4G技术的发展以及移动终端的普及,信息传播也进入了“微时代”,其特征是流动的传播、迷你的传播、瞬时性的传播、扁平化的传播。在微时代各类移动终端将大行其道,体积小是其易于携带的优势,但其有限的屏幕要求其展示的内容尽量短小精炼,随之,与其相关的微阅读、微生活、微营销、微访谈等概念与形式也应运而生。
微博
微博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的平台。用户可以通过WEB、WAP等各种客户端组建个人社区,以简短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经历了2011年至2012年的快速增长期之后,微博市场逐步进入成熟期,微博用户数量2014年6月底为2.75亿,网民使用率为43.6%。随着微博在信息传播领域影响力的不断扩大,近年来我国部分学术期刊也开始参与其中,通过注册并开通官方认证微博的形式,积极搭建自身与读者、作者之间交流的中介平台,为活跃办刊思路,转变办刊风格和提升办刊质量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2013年开始,各大主流微博(比如新浪微博)开通了媒体版微博,科技期刊可以申请媒体版,将普通的微博发展成“媒体微博”,更好地提升科技期刊微博的认可度。
通过对若干国内科技期刊微博的比较研究,笔者认为目前科技期刊对微博已经具有普遍的认可度,更多的科技期刊也正在加入到这个队伍中来,但是也必须承认,科技期刊微博还处在一个起步阶段,依然存在各种问题,例如科技期刊微博的体量依然较小,整体的影响力偏弱;微博关注度不高,缺乏互动,信息孤岛现象严重;缺少专业的技术团队来维护,更多的是编辑自行更新信息,不具备可持续发展的条件等。再加之2013年后微博用户数量的持续下滑,也为刚处在发展初期的科技期刊微博蒙上了一层阴影。
微信
微信是腾讯公司于2011年推出的一个为智能手机提供即时通讯服务的免费应用程序。自推出后,用户数量高速增长,截至2014年二季度,微信的用户数量已经超过了6 亿,活跃用户4.8亿。本文所提到微信并不只是个人用户的通讯App,而是包括微信公众平台。在微信公众平台上,企业可以更好地提供服务,运营方案上面有很多方式,可以是第三方开发者模式,也可以是简单的编辑模式,运营成本都相对较低,符合经济实力并不太强的科技期刊对成本的要求。微信公众平台分为服务号和订阅号两种类型,后者主要是为用户提供信息与咨询,没有服务功能,也是目前科技期刊微信的主要认证类型。
科技期刊的主要功能包括:①群发功能,每天可群发一条信息,该信息可包含文字、图片、视频,信息下方可加入全文链接,使读者可以阅读该信息的延伸内容,同时增加期刊网站的点击量;②开发接口,微信为开发者提供了接口开发的功能,可在会话界面的自定义菜单,用户可在菜单中查询期刊的各种信息,提高了微信的互动性;③关键词回复,在每次发送的信息中设置关键词,当用户在对话框输入相应关键词时,会按需发送相关信息。
通过对科技期刊微信平台的分析可以发现,微信与微博的不同在于前者是主动推送信息,投送具有很强的目的性和较高的抵达率,不会存在信息孤岛的现象。并且微信公众平台具有强大的后台数据统计功能,可准确回收反馈数据,为期刊的信息传播效果分析提供坚实的依据,其数据统计功能主要包括:①用户分析,主要是针对平台订阅用户的分析,包括增长,取消关注情况,通过此数据,可以看出平台的推广效果;②图文分析,该功能看出查看群发的图文打开率、浏览量、转发量等,从而判断推送的内容效果如何;③接口分析,可以评估出公众平台的接口是否适合订阅用户的需求;④消息分析,主要是统计平台的互动,通过消息分析可以评估公众平台和订阅用户的互动情况。
综上所述,微信依靠其传播时效强、开发成本低、数据反馈直观、分析功能强大、社会效益显著等优势变得越来越受科技期刊的青睐,期刊编辑部主动在杂志封面、网站主页等高曝光度的地方推广其微信二维码,也通过一些活动推广来扩大其微信的影响力。由此可见,微信逐步成为一种生活方式,逐步渗透到了科技期刊这个传统行业中来,为科技期刊的广泛传播推波助澜。
3.科技期刊移动终端App的研发
App是application的缩写,是指运行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电脑和其他移动终端的第三方应用程序。科技期刊App是指将期刊内容以App的形式呈现给读者,其可以是将原有纸质期刊内容数字化后以App作为载体进行呈现,也可是将App作为一种独立的形式存在。目前期刊App的开发主体主要有两种:一是科技期刊编辑部自行开发,将App放在Google Play、App Store上出售或免费发布。
科技期刊App改变了传统纸媒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局限性,通过高清图片、内嵌视频、交互功能、位置服务等设计丰富并延伸了阅读体验;并且它迎合了当今新的阅读习惯,可以随时随地都进行阅读,并根据需要定制个性化的内容。
4.视频出版在科技期刊领域的尝试
科技出版是科技期刊的新尝试,以动态的形式展示实验的方法、过程、数据分析和结果,力求全面、清晰、准确和专业的诠释学术成果。目前,国内采用视频发布学术成果的期刊并不多见,但国际上已经有一些期刊开始采用视频发布学术成果或者直接创办视频科技期刊。比较有代表性的是《Science》的Video Portal和全球首个视频科技期刊《Journal of Visualized Experiments》(JoVE)。
《Science》的Video Portal是其采用视频发布学术成果、科研动态、专题报告的门户,Video Portal集合了各种具有学术代表性的视频,使读者不再局限于文字和图片,而是能够更加近距离地体验各种实验和报告。Video Portal开设了视频推荐(Featured Videos)、视频实验室(VideoLab)、《Science》原创(Science Originals)、科学新闻(Science News)、成果(Products)、研讨会(Tutorials)六个栏目,其中视频实验室和科学原创是两个主要栏目。视频实验室是将文章中可以采用影像展示的部分制作视频,通过视频展示其实验的全过程。
《Journal of Visualized Experiments》是世界上第一个同行评议的科技视频期刊,旨在以视频格式来展现研究过程与结果,帮助研究人员克服当今科研领域两大瓶颈:实验不可再现性和学习新实验技术所耗费的大量时间。
全媒体时代已经来临,科技出版为迎合时代的改变也结合自身的特点作出了勇敢的实践,独具行业特色的运营模式、相关的产业链、多元的赢利点都已逐步形成和完善,并成为科技期刊的核心竞争力,推动了科技期刊的整体影响力。但是,我们也必须面对中国科技期刊办刊规模“小而散”、个体经济实力薄弱、管理体制落后、经营效率低下、技术发展滞后、行业改革步伐缓慢等问题,在积极迎接新挑战的同时,也要敢于从体制上作根本性的改革,从长远来看,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全媒体给我们带来的理念、技术优势,才能实现科技期刊的可持续发展。
出版领域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