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历史远古的传说说课稿
初一历史远古的传说说课稿(精选5篇)
初一历史远古的传说说课稿 第1篇
【教学目标:】
1.能够复述出远古传说中的大致内容,以及黄帝,炎帝的贡献。2.在了解尧、舜、禹的传说的基础上理解何为禅让制。3.能够说出传说与历史史实的联系与区别
4.通过该课堂的学习,能够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归纳、总结能力以及表达交流能力。
5.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 【学情分析】
首先,初一学生历史相关知识比较薄弱,虽说小学期间会有接触,也不过是浅尝辄止,没有相关的能力与基础。对此,在授课中应当加强对其历史思维与能力的锻炼培养。
其次,初一学生处于人生中的少年期,理性思维虽有发展但依旧有限,看问题多处于直观与感性阶段,缺乏思考,缺乏表达思想。因此,在教学中应结合他们的特点,促使其加强合作,互相交流,在锻炼学生学科相关能力的同时能够锻炼其思考表达能力 【重
点】黄帝、炎帝对人类作出的贡献
夏朝的建立 【难
点】禅让制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谁知道精卫填海的故事?
那么,你们知不知道这个立志要填平大海的女孩子,她是谁的女儿?
没错,是炎帝。说到炎帝,我们脑海中就会自然而然地反映出另外一个跟他息息相关的人——黄帝。那么,这二人是如何联系到一起的?他们做了什么事,以至于让我们缅怀了数千年?学完这节课,我们的疑问就能得到解决。[新课探究]:
①阅读课本12页“炎黄联盟”,回答以下问题:10分钟
个人思考:部落联盟如何形成的?
阪泉之战与逐鹿之战的参战双方、结果? 小组讨论:阅读13页材料,回答“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华夏民族的形成有什么特点” 教师点拨:
我们介绍炎黄战胜蚩尤,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知道黄帝通过一系列战争,打破了原有氏族之间狭隘的界限,促进了相互间的交流和融合,为华夏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因而被尊为华夏族的祖先。
同学们,我们今天经常自豪地说“我们都是炎黄子孙”,这是为什么?
距今约4000多年前,炎帝部落联盟和黄帝部落联盟联合,打败了蚩尤部落。之后,两个部落联盟结合在一起,形成了日后的华夏族。华夏族是汉族的前身,是中华民族的主干部分,因此也可以说中华民族是“炎黄子孙”。
②阅读13-14页“传说中炎帝和黄帝的发明”回答以下问题: 个人思考:传说中的炎帝和黄帝有哪些发明?
小组讨论:怎样看待黄帝炎帝的发明?有多少可信度? 教师点拨:
建造宫室指能造房子;创制文字,指有了原始文字。河姆渡原始居民时就掌握了挖掘水井这门技术。制造舟车,在河姆渡遗址也出现过木桨。但若是说成个人发明,就是不可信、带有神话色彩了。实际上,其中的任何一项都不是一两个人的功劳,而是经过许多人长期探索、实践的结果。因此,历史上的这些记载反映的应该是黄帝那个时代我们祖先们的聪明才智,而非个人成果。通过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得知,传说跟真正的历史事实是有差距的。远古传说是指在文字发明以前,口耳相传的神话传说,是先民对上古洪荒时代历史的一种夸张记述,包括否认这里有神话的成分,但不难发现这其中蕴含某些可靠的历史事实.就比如说炎帝,黄帝时代的传说,不仅在《史记》中的《五帝本纪》有记载,而且已经被许多考古发觉所证实.对待传说与真实历史,科学的做法应该是从神话传说中找出合理的成分,从点滴中去寻找历史现象的客观存在。
③阅读15、16页“尧舜禹的禅让”回答以下问题: 个人思考,教材中禅让制的表现是什么? 相传,黄帝以后,尧成为黄河流域部落联盟的首领。尧年老时,征求各部落首领的意见,推举舜做他的继承人。舜年老后,采取同样的办法把位置让给治水有功的禹。这种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历史上叫作“禅让”。
小组讨论:
禅让制的实质是什么?(是原始社会后期一种民主推举部落联盟领袖的方法)什么样的人才具备被推选的资格?
(品质高尚,受到百姓爱戴。生活俭朴,克己爱民;宽厚待人,以身作则;与群众同甘共苦,一心为群众着想……)
[课堂小结]:
同学们,到这里,我们教材上的内容就大致结束了,给大家一分钟的时间思考,我们这一节课主要讲了什么内容,你从中有什么启示。
[巩固练习]:
1.大约在4000年前,黄河流域的两个重要部落是()
①黄帝部落 ②炎帝部落 ③蚩尤部落 ④夏部落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传说中铜器和车船的发明人是()A.炎帝 B.黄帝 C.蚩尤 D.嫘祖
3.有关黄帝、炎帝传说的表述中,不准确的一项是()
A.炎帝部落与黄帝部落是不打不相识 B.黄炎联盟后,共同战胜了蚩尤部落
C.黄炎联盟在长江流域生活、繁衍,构成了华夏族 D.华夏族就是汉族的前身 4.华夏族是汉族的前身,华夏族的主体是()①炎帝部族 ②蚩尤部族 ③黄帝部族 ④尧部族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③④
5、“华夏子孙齐参拜,脉血胜于清水浓”。2005年5月,台湾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到陕西祭拜“天下第一陵”,你知道他祭拜的是谁吗()
A、炎帝 B、黄帝 C、舜 D、尧
6、下列人物哪一个和历史上的禅让制没有关系()A、黄帝 B、尧
C、舜
D、禹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炎帝、黄帝是我们的共同祖先,我们称自己为“炎黄子孙”
B、我们尊称黄帝为“华夏之祖”“华夏始祖”
C、我们尊称炎帝为 “人文初祖”
D、我们尊称蚩尤为 “人文初祖”
8、现今的华夏族是哪两个部落结成联盟发展而成的()
(1)蚩尤
(2)炎
(3)黄
(4)尧
(5)舜
(6)禹
A.(2)(3)
B.(1)(2)(3)
C.(3)(4)(5)
D.(5)(6)
9、传说中为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人是()
A、黄帝
B、尧
C、舜
D、禹
10、尧舜禹先后做了部落联盟首领,他们被推举为部落联盟首领的方法叫()
A、世袭制
B、禅让制
C、民主选举制
D、人民代表选举制
[课后扩展]:
搜集远古传说故事并与同学们分享,考虑其中所说可能暗示什么史实
初一历史远古的传说说课稿 第2篇
(一)教学内容
《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该单元的主题是中华文明的起源,本课则掀开了祖国历史的篇章,内容包括了三个子目,即“我国最早的人类”,“北京人”,“山顶洞人”。这样的安排体现了我国远古居民的演变发展过程,具有时序性和逻辑性。
(二)教学内容的地位和课标要求
了解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的生活状况是理解中华文明起源于何时何地的基础。本课不仅掀开了祖国历史的序幕,也涉及到人类起源及演变的问题,对同学们今后学习世界史也起着一定的铺垫作用。
课标对本课知识作了如下要求:
以元谋人、北京人等早期人类为例,了解中国境内原始人类的`文化遗存。
根据课标来看,要求学生掌握的内容较为简单。我结合教材内容,拟定了一下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课堂学习,让学生知道我国境内最早的人类是元谋人;识记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遗址发现的时间、地点以及他们生活的年代,了解他们的体质特征和生活状况;我国境内远古居民不断演变发展进步的过程。
2、过程与方法
学生在感知、了解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的基本史实中,充分发挥想象力,还原历史情景。初步掌握比较、归纳的学习方法。在欣赏图片和观看视频的过程中,学会寻找历史信息,构建起远古居民发展演变的历史框架。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本课,培养同学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认同感和爱国热情。初步理解“劳动创造世界及人类本身”的唯物史观。
在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的指引下,结合七年级学生的特点,我拟定了以下教学重、难点:
(四)教学重难点及依据
重点:人类的起源,元谋人的地位和基本情况,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体质特征及其生活状况。
依据:人类到底从哪里来?对于这一问题,教材虽未重点阐述,但有必要为同学作简单介绍,这符合七年级同学具有强烈好奇心的心理特点。对北京人和山顶洞人体质特征和生活状况的掌握既有利于学生了解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区别与联系,也有利于同学总体把握远古居民的概括及其发展的历程。
难点:从元谋人到山顶洞人,他们制造和使用工具的特点,火的使用,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社会组织形式。
依据: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学生掌握远古居民制造和使用工具的情况有利于理解人类通过劳动不断完善自身并推动社会的发展。火的使用增强了人们适应自然的能力,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大进步。北京人到山顶洞人的组织形式体现了人类社会不断发展与进步。
二、 教法
初一历史说课稿 第3篇
1、课标内容:列举汉武帝“大一统”的主要史实;
2、本课地位
本课介绍了汉武帝的“大一统”,这是我国历史上继秦朝之后又一次“大一统”,对以后各个朝代的统治者治国有很好的借鉴作用。尤其是思想上,汉武帝“独尊儒术”,用儒家思想治国,以后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统治者都把儒家思想作为正统思想。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中,儒家思想的“仁、义、礼、智、信”对我们正在构建的和谐社会有重要借鉴意义。故本课内容对我国影响深远。
3、教学目标
①知识目标: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有:汉初刘邦的分封,七国之乱、推恩令、独尊儒术,西汉对匈奴的战争。
②能力目标
a.通过学生概括汉武帝“大一统”措施,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b.通过学生思考“儒家思想对我们现代的生活有哪些影响?”怎样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培养学生联系实际的能力。
③情感目标
a.汉武帝“大一统”,使西汉达到鼎盛时期,成为当时世界上强大的国家之一,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对祖国的责任感,激励学生学习汉武帝的开拓创新精神。
b.从汉武帝开始,儒家思想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儒家文化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其中,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合理的,值得弘扬。
c.讲述霍去病名言“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来历。增强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4、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汉武帝“大一统”的措施
难点是:董仲舒阐述的儒家思想的内容
二、学情分析
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也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初一学生,由于年龄和知识面的限制,理解、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不太强,所了解的历史知识有限,为此,我用了多种方法,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发挥课堂的主体作用,以达到教学目标。
三、教学方法
1、通过影视、图片等手段,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跨越时空,走进汉武帝时代。
2、通过探究,表演短剧、讲故事等方式,使学生开发智力,联系实际。
四、教学过程
A、教学设计:
①、播放影视,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电视局《汉武大帝》片头,电视剧主要刻画雄才大略的皇帝―汉武帝的一生。汉武帝,毛泽东称他为英雄,他有哪些雄才大略呢?这样,吸引学生注意,诱导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
②、探究问题,提高能力
讲述本课时,我对每个知识点都提出问题,要求学生解答,并设计了两个探究题,即:推恩令有何高明之处?怎样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通过学生讨论、探究,回答问题,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自信力、创造力。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知识、培养情感、提高能力。
③、展示图片,激发兴趣
利用初一学生喜欢图片的特点,将主要人物、史实制成直观的图片,向学生展示(汉武帝画像,七国之乱图,董仲舒图、古代太学图、卫青、霍去病画像,漠北之战图,昭君出塞图等图片),这样,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
④、表演短剧,增强效果
在教学中,将汉武帝“独尊儒术”的史实设计为短剧,由学生表演,分别担任汉武帝及道家、儒家、法家代表,劝说汉武帝用自己的思想治国。最后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样,锻炼了学生的胆量,活跃了课堂气氛,增强教学效果。
⑤、知识竞赛,评价人物
初中初一历史说课稿 第4篇
意图:利用网络中的资源,将一战的史实活化,让学生体验历史过程。激发学生的好奇与兴趣,强化记忆效果,提高知识目标的达成度。
策略:通过演示和引导学生查阅网络资料库中的照片、形势图、影视录像、具体战役介绍和大战武器库等资源,使复杂的历史过程直观化、简约化。
环节五:探究难点,综合信息,迁移思维
问题:一战对世界历史进程产生了哪些影响?你怎样评价战争?
策略:引导学生搜集查阅资料,整合信息,论证观点。
意图:培养学生深入探讨、多角度论证、辨证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明确一战除了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外,也推动了历史的进步。
环节六:拓展思维,启智明理
意图:在学习教材的基础上,组织学生阅读网络上的相关资料,提出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开放思维的研究性问题,以有效地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帮助学生掌握历史学习的方法和途径.
问题一:对意大利退出同盟国集团,加入协约国集团方面作战一事,你有何感想?
问题二:美国参战的原因是什么?
问题三:美国的参战和俄国革命对大战的进程会起什么影响?
策略:组织学生分组研究、互相讨论,发表看法
预测:学生能够认识到国家政策的根本出发点是国家利益;战争引起革命,革命制止战争,社会进步的总趋势是不可逆转的等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环节五:总结并思考:
第一次世界大战留给你哪些思考?面对21世纪新的形势和挑战,你认为应该怎样防止战争维护世界和平?
意图:培养学生运用所学及网络资源,实现历史学科的课程价值,突出时代感和使命感。
策略:学生进入历史论坛,各抒己见,教师也加入论坛,实现生生交流,师生交流。
环节六:课后检测题(见课件)
意图:多角度、分层次地考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发现问题,提高学习效果。
教学反思:
1.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教师应抓住适当时机,介入学生的学习和情感体验过程中去,以避免因人机交互冲淡师生、生生间的情感交流
2.历史教师一定要站在现代课程观的高度上,深入挖掘历史与现实的有机联系,为使学生成为具有时代精神和历史责任感的新世纪人才奠定基础。|
电子板书:
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原因: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1.根源: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
2.实质:重新瓜分世界
3.表现:欧洲列强之间的三大矛盾
4.发展:帝国主义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
二.大战的爆发: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
爆发:197月28日
性质:帝国主义战争
三.大战的进程:三个阶段
四.大战的结果与影响
1.地位: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世界规模的战争,它改变了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成为人类历史的转折点。首先,一战是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产物,是长期以来帝国主义国家间矛盾的总爆发。它改变了欧洲、亚洲的政治格局,使欧洲对世界的领导地位开始削弱,并促使帝国主义国家在新的力量对比上建立了新的国际关系体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其次,在战争中诞生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有力地冲击和威胁资本主义制度,极大地削弱了帝国主义的力量。
2.作用:本课是培养学生多种能力的有效载体。它对马克思主义关于政治与经济之间关系的验证,可使学生受到辨证唯物主义思想的教育,对国际关系的分析,有利于学生树立维护祖国利益的观念。有助于学生用正确的思想观念分析和认识当今国际社会的重大问题,引导学生为维护世界和平而贡献力量。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3.问题框架:本课围绕着“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帝国主义国家间矛盾的不断发展”阐述了“一战”爆发的原因、性质、经过和影响。
4.教材加工与拓展:
教材加工:将教材的前两个子目合在一起,都作为“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因为,“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实际是“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的发展。这样,一是使教材更紧凑、充实、完整。二是使本课内容更加简明,突出主线。
教材拓展:提供与本课相关的资料并设置情景,以便发展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视野。
5.重点、难点及确立的依据与现实意义
重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性质
依据:1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属19世纪末20世纪初国际关系史的内容,前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相连,后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相接,是“一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学生形成知识结构、发展思维能力的关节点。
2正确认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有助于揭示帝国主义战争发生发展的规律,进而找到制止战争,保卫世界和平的途径,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难点:“一战”的影响
依据:此处是学生认知水平提高的台阶,也是学生能力形成的障碍。由于世界现代史初期的许多问题都与此次大战的影响有关,因此,学习这部分内容,又是学好世界现代史的关键所在
二.教学目标
高二学生已经掌握了历史思维的基本方法,具备了一定的能力基础,熟悉了研究性学习的模式和步骤,对问题的深入探讨充满热情和自信。但在挖掘历史的现实意义方面尚有欠缺,个别同学的思想认识还比较肤浅。结合上述学生状况,依据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为了使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确立目标如下:
1.基础知识目标: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的根源、实质、表现和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大战的爆发;大战的性质;欧洲战场三个阶段战局的演变;大战的结果。
2.能力培养目标:(1)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培养学生正确把握矛盾的变化,学会抓住矛盾主要方面的方法。(2)通过搜集和整合信息,训练学生史论结合,论证问题的能力。
3.思想教育目标:(1)引导学生认识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规律是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逐渐树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观念。(2)意大利退出同盟国集团,加入协约国集团作战的史实,使学生认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没有永恒的友谊,有的只是永恒的国家利益。教育学生时刻把祖国的利益放在心上。(3)揭露帝国主义战争发生发展的规律,明确战争引起革命,革命制止战争,进而找到制止帝国主义战争,保卫世界和平的途径。
三.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阅读、分析有关材料,培养学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2)通过对研究结果的展示和交流,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主动探究的精神。(3)通过“历史论坛”和“质疑反馈”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大胆质疑的学习习惯。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由于我校具有先进的现代化信息资源和多媒体设备,高二学生已经掌握了计算机网络技术并具备了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因此本课采用网络研究性学习的模式,进一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五.教学流程:
程序一:学生课前自学
程序二:师生、生生课上多向交流
1.导入新课:
关于初中初一历史说课稿 第5篇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在人教版历史七年级第四单元,所述三国两晋南北朝是秦汉大一统后出现的政权分立的时期,本课内容正是从政权分立走向统一的一个重要环节。主要讲述了十六国以来北方地区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实,少数民族的内迁使民族融合趋势出现,为了适应这种趋势,北魏孝文帝进行了一系列学习先进文化,主要是学习汉族文化的改革,而改革又进一步促进了民族融合,为后来的隋唐统一奠定基础,可以说这一课既是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分立的一个总结,又为隋朝更大规模的统一埋下伏笔。同时为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古代历民族融合的进程和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奠定基础。学好这一课对于培养学生在民族的问题上的正确观念,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民族平等原则理解和思考历的民族关系问题有重要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
初一学生理性思维弱,感性思维强,求知欲强,但知识积累不够丰富,对一些复杂历史现象和名词概念模糊不清。由于这些特点,依据新课程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一指导思想的要求,我对本课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作如下设 定:1、知识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南北朝的时期我国民族大融合的基本史实,包括自十六国以来北方地区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实,为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古代历民族融合的进程和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奠定基础。
2、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和思考本课所叙述的民族大融合进程,首先,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民族平等原则理解和思考历的民族关系问题的初步能力;其次,培养学生全面、系统地思考问题的初步能力和追踪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初步能力。
3、情感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在民族的问题上的正确观念,使学生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
(三)重点:
本课的重点是孝文帝改革。由于孝文帝的改革从社会生活、文化等领域比较全面的反映民族大融合的趋势,深化和巩固了民族大融合的成果,理所应当成为本课的核心。
(四)难点:
理解民族大融合的含义。通常我们容易把民族融合与民族同化简单的等同起来,这是 不正确的。但是民族同化、民族融合的含义及其区别,限于学生的年龄和知识积累,我们又不能做出解释。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用“历史观点来统率史实”,在突破重点的基础上,通 过民族融合的一系列历史事实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
二、说教法学法
(一)教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要教给学生一种学习方法,让他们学会自己探索知识,掌握获取知识的本领。主要综合利用以下教学方法:
情境导入法 、讲授法、合作探究
(二)学法
在学法方面,要指导学生阅读理解课文,归纳提炼并列举出本课所涉及的基本知识要点。多启发设问,推动学生积极思维、努力合作探究,创设情境并让学生通过讨论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深层原因来揭示北方民族融合的趋势与孝文帝改革措施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架构。
教学生用分析的方法,如比较、联系等来分析重大历史事件,注意深远意义和现实意义,用发展的眼光去观察、审视历史。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歌曲《爱我中华》导入,学生听音乐后,教师设问历曾经出现过的匈奴族、鲜卑族、羯族、氐族现在哪里去了?(设置问题,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进入新课
北方统一和民族融合
由学生阅读课文,解决以下问题:
1、鲜卑族是一个什么样的民族?他们是如何统一黄河流域的?
2、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的时间?
3、黄河流域的各族人民长期生活在一起,他们在哪些方面相互影响,促进了民族的融合?
4、东汉以来,曾统一过黄河流域(北方)的政权有哪些?
5、你怎样理解民族融合?
(此环节旨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学会归纳和筛选相关的能力。让学生清楚了解北魏统一北方过程,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归纳掌握主要史实。培养其独立思考意识,加深对民族融合趋势的理解。)
迁都洛阳
初一历史远古的传说说课稿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