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科因素分娩方式
产科因素分娩方式(精选5篇)
产科因素分娩方式 第1篇
关键词:妇产科,阴道分娩,产后出血
胎儿娩出后24 h内发生出血即为产后出血, 作为产妇分娩期严重的并发症, 产后出血会对产妇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产生非常严重的威胁, 为了使产妇预后获得有效改善, 本次研究就妇产科阴道分娩产后出血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5例于2012年10月至2013年9月在我院行阴道分娩产后出血治疗的产妇, 年龄为21~37周岁, 平均 (27.8±2.7) 岁, 所选产妇均为单胎妊娠, 16例初产妇, 9例经产妇;孕周持续时间为36~42周, 孕次为1~5次, 产次为1~3次;20例产妇分娩后2 h内出血, 5例产妇分娩后2 h后出血。
1.2 方法
产妇娩出胎儿后2 h内阴道出血量不低于400 ml或娩出胎儿后24 h内出血量超过500 ml即为产后出血[1]。临床上进行阴道分娩出血量测量的方法主要包括容积法和称质量法, 容积法即为待产妇流尽羊水、娩出胎儿后, 在产妇阴部下方放置弯盘收集出血量;称质量法即为首先分别称取产包、会阴垫以及纱质等, 然后于产妇产后2 h和24 h后再行上述用品重量的称量。产后失血总量即为容积法总量与称质量法总量之和[2]。
1.3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中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的专业性软件为SPSS 13.0, 采用χ2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产后出血引发原因分析
25例产后出血产妇中, 14例产妇由于子宫收缩乏力引发产后出血, 占56.0%;8例产妇由于胎盘因素引发产后出血, 占32.0%;3例产妇由软产道损伤引发产后出血, 占12.0%。引发子宫出血的最主要因素为子宫收缩乏力, 与其他因素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产后出血量分析
18例产妇产后出血量为500~1 000 ml, 7例产妇产后出血量超过1 000 ml。
2.3 妊娠合并症分析
25例产后出血产妇中3例产妇胎膜早破, 占12.0%, 9例产妇有妊娠高血压, 占36.0%。
3 讨论
作为妊娠分娩期较为普遍的并发症, 产后出血为高风险事件, 具有较高的致死率, 严重影响母婴的身心健康, 为了使产妇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获得有效保证, 必须及早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
导致产妇阴道分娩产后出血的相关因素主要包括子宫收缩乏力、胎盘因素和软产道损伤, 其中, 子宫收缩乏力是重度子前期、羊水过多以及瘢痕子宫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是导致产后出血的主要引发因素, 胎盘以及胎儿娩出后产妇的子宫纤维回缩能力下降也会发生子宫收缩乏力, 除此之外, 体能消耗过大、子宫发育不良、精神压力过大以及疼痛、紧张、恐惧等不良心理、产程持续时间过长都会引发子宫收缩乏力并加大产后出血发生率;胎盘因素通常由胎盘粘连和滞留造成, 多次妊娠史、分娩史以及人工流产史会对产妇的子宫内膜造成一定的损伤, 从而使宫腔继发感染的发生率增加, 导致胎盘附着以及胎盘粘连等不良事件的发生。除此之外, 若第三产程中产妇子宫受到粗暴按压、脐带受到过度牵拉或者宫缩剂应用缺乏科学性与合理性, 均会对子宫肌纤维的收缩力产生直接影响。宫腔内若残留副胎盘、胎膜、胎盘小叶以及大量血块, 也会对子宫收缩产生不良影响, 从而导致产后出血;宫缩剂应用不当、阴道手术助产、急产、巨大儿、过强宫缩、未及时发现阴道撕裂伤和软产道组织弹力较差等导致软产道受损[3]。
为了使产后出血率得到有效控制, 必须制订具有较强针对性的预防措施: (1) 产前健康宣教:加强计划生育宣传力度, 促进优生优育, 使人工流产率降低, 同时筛查高危孕产妇并对其加强产前检查, 积极向产妇及其家属讲解孕期健康保健知识; (2) 心理干预:部分产妇对生产过程存在恐惧、紧张心理, 不利于生产过程的顺利进行, 护理人员必须与产妇加强交流和沟通, 向产妇讲解生产过程中的相关知识以及各种注意事项, 缓解和减轻产妇的不良情绪, 使其增强分娩信心; (3) 产程干预:为了缩短产程, 减轻产妇的不适感, 第一产程可适当应用镇静剂, 第二产程需采取有效的会阴保护措施, 结合产妇的具体情况决定是否需要进行会阴侧切术, 第三产程需合理应用缩宫素, 检查胎盘并对软产道的损伤情况进行观察, 若发生血肿或裂伤现象需要立即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 (4) 病情观察:对产妇的阴道出血量、子宫复旧情况以及生命体征进行密切观察, 同时采取有效的保暖措施[4]。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子宫收缩乏力为引发子宫出血的最主要因素, 其次为胎盘因素和软产道损伤, 与临床众多文献研究结果一致。以上研究结果显示, 分析妇产科阴道分娩产后出血相关因素并及早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 能够降低产后出血发生率, 使患者预后有效改善。
参考文献
[1]何泽真.产后出血原因与高危因素分析及防治措施[J].中国保健营养, 2012, 22 (3) :74-75.
[2]陈拉妮, 黄春容, 谭惠民, 等.6124例产后出血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 2010, 20 (9) :1118-1120.
[3]赵相娟, 张梅娜, 张涛, 等.产后出血的影响因素分析及预测[J].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 2012, 11 (2) :108-111.
产科因素分娩方式 第2篇
关键词:妇产科,阴道分娩,产后出血,相关因素,应对措施
产后出血对于产妇而言非常危险, 是临床妇产科多见的并发症, 在产妇分娩后的24 h内比较容易发生, 一般出血量都超过了500 ml, 产后2 h内是高发期[1]。该并发症会造成产妇的死亡, 约有2%左右的产妇因该并发症而死亡[2]。通过研究发现导致产后出血的原因比较多, 常见的有心理因素、子宫因素、胎盘因素等。积极的寻找产后出血的原因, 制定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和抢救措施能够给患者提供生命保障[3]。本院为了改善产妇产后出血的症状, 提升安全生产率, 对部分阴道分娩产后出血患者进行了分析, 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2年2月~2013年8月收治的50例阴道分娩产后出血产妇为研究对象, 年龄20~38岁, 平均年龄 (28.56±5.43) 岁, 孕周38~41周, 平均孕周 (39.21±0.75) 周;孕次1~5次, 平均孕次 (2.1±1.1) 次, 产次1~4次, 平均产次 (1.8±0.2) 次。经产妇15例 (30%) , 初产妇35例 (70%) ;阴道出血量500~2768 ml, 平均出血量 (1435.12±210.00) ml。
1.2方法对50例阴道分娩产后出血产妇的一般资料 (姓名、年龄、职业、分娩时间等) 、出血情况 (产后出血量、产后出血时间、产后出血原因及应对措施) 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50例阴道分娩产后出血产妇出血原因, 胎盘因素12例 (24%) , 子宫收缩乏力26例 (52%) , 软产道损伤9例 (18%) , 其他3例 (6%) 。
3讨论
产妇产后出血几率一般比较大, 通过积极的寻找出血原因有助于临床预防和治疗。
3.1妇产科引导分娩产后出血原因分析
3.1.1宫缩乏力子宫收缩无力是导致产妇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 而宫缩乏力受到的影响也是比较多的, 比如羊水过多、瘢痕、子宫纤维被牵拉过度等, 还有就是产妇自身的心理原因, 产妇心理紧张、恐惧等会带来较大的心理负担, 引发宫缩乏力[4]。
3.1.2胎盘因素胎盘问题是导致产后出血的原因之一, 根据产妇的出现情况来看, 因胎盘原因的出血大部分都是胎盘粘连和滞留导致的。目前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快, 大家的思想观念有了较大的转变, 性观念开放, 很多女性有多次怀孕、多次流产的经历, 这样都会让其子宫内膜受到损伤, 人工流产以及分娩的时候, 细菌有较大的几率对宫腔造成感染, 这是胎盘粘连和附着的主要诱因。第三产程护理人员对产妇实施的压力过大, 牵拉过度, 宫缩剂使用不当等也会让产妇的宫颈内口发生痉挛的症状, 其胎盘剥落, 导致了子宫肌纤维收缩能力减弱[5]。
3.1.3软产道损伤阴道分娩产后出血与软产道损伤有一定的关联, 本组因软产道损伤引发产后出血的产妇9例 (18%) 。软产道损伤与宫缩剂应用不合适、胎儿过大、急症分娩、软产道组织弹力差、引导手术助产、阴道保护不当等有关。
3.2阴道分娩产后出血预防及控制措施
3.2.1为产妇提供产前教育产前教育有助于产妇对生产知识的了解, 提高警惕。产前健康教育需要结合计生政策和保健要求来制定, 其中产前保健是关键。对孕前、孕中的知识进行整理, 以各种宣传途径来进行传播, 像是电视、讲座等, 增加女性的避孕知识, 学会保护自己, 减少接受人流治疗的比例。为存有疑虑的孕产妇提供解答, 定期为其提供检查, 加强防护措施, 提前预防产后出血。
3.2.2心理指导孕产妇临床中因为对生产时的疼痛会害怕以及对胎儿的健康问题有所担心而容易产生焦虑和紧张的情绪。医护人员应该要和产妇进行沟通, 对分娩的方法进行指导, 改善患者的呼吸节奏, 调整好产妇的心理状态, 避免因为过大的心理压力而增加分娩出血风险。和产妇的家属进行交流, 让其能够在产妇身边给予其鼓励和支持, 增加产妇顺利分娩的信心。
3.2.3产程干预第一产程要求护理人员检测好产妇的生命体征, 让产妇多休息, 进行饮食指导;第二产程要求为产妇进行呼吸指导, 调整产妇呼吸节奏, 控制腹压, 在宫缩间歇期让胎儿头部先娩出, 将面部黏液清除, 等胎儿的肩部娩出后, 使用缩宫素, 控制出血[6]。第三产程的宫缩剂使用要合理, 将胎盘完全剥离后, 再用宫缩剂, 避免感染。对产道进行观察是否造成损伤。发生阴道出血症状后, 医护人员应该保持冷静, 尽快找出出血的主要原因, 积极的进行处理, 将出血点缝合, 并为产妇进行输血治疗。
3.2.4观察护理产妇在其分娩后2 h需要在产房内停留, 对其生命体征进行监测, 30 min进行1次记录, 有异常情况需要及时处理。让该婴儿和母亲接触, 生产后30 min鼓励母乳喂养, 通过和婴儿的情感交流能够让产妇的宫缩得到较好改善, 避免产后出血的发生。
总之, 产妇生产后的阴道出血症状在临床中的发生率还是比较高的, 产后2 h是高发期, 约80%的产后出血产妇都是在产后2 h内出现的。预防产后出血需要在产前、产中、产后都进行护理, 提供健康教育, 增加女性的自我保护意识, 能够学会有效的避孕, 避免多次受孕和人流, 减少子宫内膜的受损[7], 增加生产的安全性。护理人员积极的进行产后出血原因分析, 有助于产妇顺利的分娩, 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王艳.妇产科阴道分娩产后出血的相关因素分析及应对措施探析.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1 (8) :243-244.
[2]张化严.妇产科阴道分娩产后出血的相关因素分析及应对措施探讨.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1 (30) :156-157.
[3]李娟.阴道分娩产后出血原因及相关因素分析.中国临床研究, 2011, 24 (7) :600-601.
[4]陈栓旗, 贾峻, 刘宝侠.38例阴道分娩产后出血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当代护士 (专科版) , 2011 (8) :62-63.
[5]贠维娜, 李孝利, 王兴奎, 等.剖宫产与阴道分娩产后出血的相关因素分析.吉林医学, 2012, 33 (27) :5861.
[6]吴智玉, 邵琦, 郑燕, 等.预防产后出血措施的临床效果分析.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2010, 13 (8) :1138-1139.
产科因素分娩方式 第3篇
关键词:硬膜外分娩镇痛,剖宫产,硬膜外麻醉
对患者进行硬膜外分娩镇痛具有较低的失败率, 但是实施硬膜外剖宫产麻醉失败的几率相对较高[1]。对此, 针对硬膜外分娩镇痛中转实施硬膜外剖宫产麻醉临床也会表现出一定的失败率[2]。针对导致临床表现出失败的危险因素, 对其进行仔细的研究显得至关重要。本次研究主要针对导致中转失败的危险因素进行相关性研究, 以确定最优的麻醉方法, 确保临床母婴的安全。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2年9月~2013年9月进行硬膜外分娩镇痛过程中中转实施剖宫产的患者200例, 年龄最小为22岁, 最大为45岁, 平均年龄为 (27.5±1.6) 岁;患者的排除标准: (1) 穿破硬脊膜; (2) 硬膜外导管回血患者; (3) 硬膜外导管脱出。
1.2 方法
1.2.1 镇痛方法
自愿要求硬膜外分娩镇痛的患者, 取左侧卧位进行常规硬膜外穿刺, 穿刺间隙 (L2~3/L3~4) , 硬膜外置管深度3 cm。选择浓度为0.075%罗哌卡因联合2μg/ml的芬太尼对患者实施硬膜外镇痛, 初始负荷量为10~12 ml, 连接自控镇痛泵, 背景量最少为5~8 ml/h, 患者自控镇痛量1~5ml, 确定锁定时间为15 min, 总量<20 ml/h[3]。在对患者进行镇痛的过程中, 如果患者对临床疼痛改善的程度不满意, 需麻醉医师对患者追加用药0.15%的罗哌卡因8~10 ml[4]。
1.2.2 硬膜外分娩镇痛中转实施硬膜外剖宫产的麻醉方法
常规监测患者血压、心率、心电图、呼吸、血氧饱和度, 对患者的感觉、运动阻滞平面进行测试, 并进行VAS评分, 通过硬膜外导管进行回抽无血液以及脑脊液后, 注入2%的利多卡因 (12~18 ml) [5]。
1.3 麻醉失败定义
在硬膜外注入利多卡因后 (10 min) , 阻滞不全或者无效, 需要对患者辅助进行局部麻醉或者全麻保证成功完成手术[6]。
1.4 观察指标
(1) 一般资料:年龄、身高、体重、BMI (体重指数) 、孕周以及孕次等。 (2) 对患者实施硬膜外分娩镇痛的相关情况 (硬膜外穿刺体位、硬膜外置管深度以及分娩镇痛时宫口情况等) ; (3) 患者VAS评分 (0~10分) , 0分表示没有疼痛感觉, 10分表示出现了强烈的疼痛感。对患者进行改良Bromage评分:0级:没有出现运动神经阻滞;1级:患者不能抬腿;2级:不能将膝部弯曲;3级:不能将踝关节弯曲[7]。 (4) 镇痛持续时间:患者表现出临床镇痛效果的时间。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具体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麻醉失败率
在200例患者中, 30例患者需辅助局部麻醉或改为全身麻醉完成手术, 辅助局部麻醉者20例, 改为全身麻醉者10例, 麻醉失败率为15.0%。
2.2 对比A1组、A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
A1组、A2组患者在年龄、身高、孕周等一般资料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3 对比A1组、A2组镇痛情况
在准备对患者实施镇痛之前以及开始镇痛30 min后, 实施VAS评分,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在分娩镇痛过程中, 患者镇痛持续的时间以及追加镇痛次数, 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体情况见表1。
3 讨论
在进行本次的研究过程中, A1组与A2组在完成分娩镇痛后实施VAS评分没有表现出显著差异, 证明即使选择硬膜外分娩镇痛没有失败的患者, 中转实施硬膜外剖宫产麻醉仍然会出现失败的情况。导致此种情况出现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 产痛属于患者内心的真实感觉, 产妇一经了解自身已经采取镇痛措施后, 会从内心感觉到自身的疼痛降低。 (2) 采用阿片类药物对患者进行硬膜外镇痛, 能够成功发挥全身镇痛的效果[8,9,10]。
实施产科麻醉与母婴安全具有密切的联系, 临床具有较大的风险。在对患者实施剖宫产手术时选择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的方法临床表现出诸多特点:见效时间短、阻滞效果显著、对患者使用局麻的用药剂量较小以及出现麻药中毒的几率较低。但是对选择硬膜外分娩镇痛后实施剖宫产手术的患者, 通过硬膜外导管用药是主要的麻醉方法。即使通常情况下能够满足手术的要求, 可是仍然会出现麻醉失败的患者。对患者实施硬膜外麻醉失败后, 临床存在较大几率对母婴安全造成严重的影响。
硬膜外麻醉失败的补救措施多采用局麻或者全麻的方法, 不但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手术的难度, 对于麻醉管理也带来了较大的影响, 在很大成程度上对母婴的安全造成了威胁。对此, 对于实施硬膜外剖宫产麻醉失败的患者, 最优的选择便是重新椎管内穿刺对患者实施腰麻。对患者硬膜外分娩镇痛的情况进行判断, 并且对患者硬膜外麻醉的效果进行有效预测, 对硬膜外麻醉有可能失败的患者早期改变麻醉方式, 对急诊剖宫产患者的母婴安全具有极其显著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张野.复合腰麻硬膜外麻醉.国外医学 (麻醉学与复苏分册) , 2013, 5 (04) :210-211.
[2]郑丽娟.胡祖荣.贾杰, 等.硬膜外分娩镇痛对产痛、产程及分娩结局的影响.吉林医学, 2013, 6 (05) :103-104.
[3]赵宇, 王玉环, 林莲莲, 等.蛛网膜下腔与硬膜外联合阻滞用于分娩镇痛的安全性探讨.温州医学院学报, 2012, 6 (04) :99-100.
[4]陈涛.硬膜外镇痛在无痛分娩中的应用效果分析.医药前沿, 2012, 4 (18) :111-112.
[5]耿志宇, 吴新民, 陆辉.产妇分娩时舒芬太尼或芬太尼混合罗哌卡因病人自控硬膜外镇痛的效应.中华麻醉学杂志, 2013, 5 (08) :677-680.
[6]罗宝蓉, 吴优, 李玲, 等.硬膜外分娩镇痛转行硬膜外剖宫产麻醉失败的危险因素探讨.中国妇幼保健, 2013, 3 (20) :199-200.
[7]邓国支.分娩镇痛认知及硬膜外分娩镇痛对母婴近期影响研究.安徽医科大学, 2010, 5 (08) :439-500.
[8]王静.产妇的焦虑程度与硬膜外分娩镇痛及分娩疼痛的关系.河北医科大学, 2010, 3 (01) :205-207.
[9]刘涛, 许华, 朱文忠, 等.分娩镇痛的研究进展.国外医学 (妇产科学分册) , 2004, 31 (2) :101-103.
产科因素分娩方式 第4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在该院住院第一胎足月待产的孕妇200例, 年龄20~35岁, 平均 (27.30±3.25) 岁, 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30例, 初中50例, 高中及中专70例, 大专及以上50例。孕周:37~42周, 平均 (38.20±1.99) d。年龄≥30岁63例, <30岁137例;职业:有职业76人, 无职业124人;医疗费用支付方式:自费:98例, 医保:102例;孕妇所在地区:潮汕地区68例, 广东其它地区70例, 省外其它地区:62例。纳入标准:既往无不良孕产史, 均在市区居住, 非病理妊娠, 无严重的妊娠合并症;愿意参加问卷调查。
1.2 方法
1.2.1 调查工具
自行设计孕妇选择分娩方式的问卷调查表, 内容包括孕妇一般资料:如年龄、籍贯、职业、文化程度、家庭月收入, 医疗费用支付方式;以及准备选择的分娩方式:如果选择剖宫产, 请孕妇注明选择的原因。
1.2.2 调查方法
2名负责调查的助产士首先进行培训, 统一调查过程中的语言。在孕妇入院待产期间对孕产妇发放调查问卷, 指导孕妇完成, 并当场回收。共发放调查问卷200份, 回收有效问卷200份, 有效回收率均为100%。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2 孕妇选择分娩方式
142例选择自然分娩, 占70.95%, 58例选择剖宫产, 占29.05%。选择剖宫产的原因:最终分娩方式:自然分娩124例, 占61.9%, 剖宫产76例, 占38.09%, 剖宫产的原因为:要求手术26例, 占34.21%;胎儿宫内窘迫23例, 占30.26%;胎头位置异常8例, 占10.53%;头盆不称5例, 占10.53;巨大儿4例, 占5.26%;其它医学指征10例, 占13.16%。200例待产妇中有124例自然分娩, 76例剖宫产, 与产前选择分娩方式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3.854 P<0.05) 。
2.3 孕妇选择分娩方式与一般资料的单因素分析
孕妇选择分娩方式与一般资料的单因素分析见表1。由表1可见, 孕妇的年龄、职业、医疗费用的支付方式以及所在地区是孕妇选择分娩方式的影响因素,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3.1 孕产妇选择分娩方式的影响因素分析
由于我们是区级医院, 来院分娩者绝大多数是无业人员, 在这部分孕妇中相当部分人是香港夫人, 主要依靠丈夫生活, 当丈夫要求剖宫产时, 为保持体形她们将尽量满足其要求, 在该次调查中有7例是因为要保持体形要求手术, 无业人员选择剖宫产人数与有职业人员相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8.24, P<0.05) 。自费者一般是无业人员, 但丈夫收入高, 并不担心住院费用, 他们选择剖宫产反而高于医保者,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与无业人员选择剖宫产高于有职业者。30岁以上的孕妇担心在分娩过程中不能胜任产痛或过分担心母子的安全, 要求手术率比<30岁的孕妇多,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94, P<0.05) 。
3.2 对策
3.2.1 分娩教育
产妇要求剖宫产率最高原因是因为有些产妇及家人认为剖宫产可免受痛苦, 既不改变体形, 又能保证婴儿的安全, 剖宫产生的孩子很聪明等, 所以盲目地追求剖宫产。这主要是对正常分娩缺乏正确的认识。大量资料表明[1,2], 接受分娩教育多, 对分娩有正确的认识和理解的产妇拥有健康的心态, 容易接受顺产[3,4]。因此要广泛对孕产妇开展分娩教育, 由有经验的助产士来组织教育项目, 利用分娩仿真模型向孕妇示范正常分娩过程。
3.2.2分娩时实行人性化一对一全程陪产
研究表明[5], 一个没有异常产科情况的临产妇女能否完成分娩与其精神状态和能否与医务人员密切配合有关。
4 结语
通过对孕妇选择分娩方式的影响因素分析, 我国剖宫产率逐年增高主要原因是社会因素。所以加强孕期分娩教育, 通过对自然分娩知识的宣教、剖宫产利弊的讲解、分娩风险告知、控制和分娩过程的演示;使孕妇对顺产和难产有进一步的认识, 对分娩发生风险有一个正确理解[6], 对产妇顺利分娩可起到正性心理影响。减少各种原因社会因素对剖宫产率的影响, 提高自然分娩, 提高分娩质量。孕妇选择分娩方式受多种因素影响, 护理人员应根据不同孕妇的情况展开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内容, 使孕妇尽量能选择自然分娩, 从而提高孕产妇的分娩质量。
摘要:目的 了解孕妇选择分娩方式的影响因素, 并制定相应的护理对策。方法 对2012年6月—2013年2月该院住院待产第一胎头位足月200例孕妇进行问卷调查, 对孕妇选择分娩方式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选择剖宫产58例 (29.05%) , 选择自然分娩142例 (70.95%) 。孕妇所在地区、职业、年龄、医疗费用支付方式是孕妇选择分娩方式的影响因素 (P<0.05) 。结论 孕妇选择分娩方式受多种因素影响, 护理人员应根据不同孕妇的情况展开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内容, 使孕妇尽量能选择自然分娩, 从而提高孕产妇的分娩质量。
关键词:孕妇,分娩认知,分娩方式,护理对策
参考文献
[1]贾伟.剖宫术后再次妊娠分娩方式选择的临床分析[J].北方药学, 2012 (3) :94-95.
[2]钟书芹.妊娠期孕妇心理问题初探[J].吉林医学, 2011 (28) :6040-6041.
[3]魏碧容.高级助产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65.
[4]周昔红.李乐之.周阳.孕妇心理压力状况及其与焦虑水平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10 (7) :1079-1082.
[5]李仲廉.临床疼痛治疗学[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4:308-311.
产科因素分娩方式 第5篇
关键词:精神因素,分娩方式,产后出血,影响观察
近年来国家对医疗事业发展给予了高度重视, 强化医院内部科室改革与发展, 能够全面提升疾病患者的治疗水平。产科是医院重点建设的科室之一, 搞好产科临床服务工作是不可缺少的, 对产妇病况恢复具有综合性的保障意义[1]。产后出血是许多产妇普遍面临的问题, 对产后身体组织功能恢复有不利影响, 应当受到产科医师及护理人员的高度重视。据研究, 产妇精神因素对分娩方式及产后出血有一定的影响, 本次结合我院收录的60例患者资料, 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共收录2012年5月至2013年5月, 60例在我院产科接受临床观察的产妇资料, 对产妇精神状态、分娩方式、产后出血等情况回顾性分析。产妇年龄范围22~30岁, 平均年龄 (24±2.8) 岁;妊娠周期27~32周, 平均周期 (28±1.2) 周。临床产前初步观察, 产妇均有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紧张等心理情况, 所有产妇在年龄、妊娠周期等方面无显著差异 (P>0.05) , 最终结果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分组:
为了进一步研究产妇精神因素对分娩方式及产后出血的影响, 采用分组法对60例产妇进行研究。本次分娩方式平均分为剖宫产组、顺产组等, 每组30例;按照产后出血情况分为产后出血组、产后无出血组等2组。
1.2.2 测评:
采用汉密顿焦虑量表 (HAS) 、抑郁量表 (HDS) 等方式对产妇精神状态进行测评。严格按照HAS、HDS等量表, 见表1、表2, 对产妇焦虑、抑郁等精神状态进行测评, 掌握其产前精神状态水平, 为分娩方式及产后出血评估做好充分的准备。
2 结果
本次剖宫产组产妇的焦虑及抑郁评分, 明显高于顺产组 (P<0.01) ;产后出血组焦虑、抑郁等评分, 同样明显高于顺产组 (P<0.01) ;充分说明产妇精神因素对分娩方式及产后出血影响的可能性。根据统计结果, 产妇精神状态情况:剖宫产组22例焦虑, 顺产组8例焦虑;产妇产后出血情况:剖宫产组产后出血13例, 顺产组产后出血3例。因此, 充分说明了产妇精神状态对分娩方式及产后出血存在着一定的影响。根据表1、表2, 本次剖宫产组无抑郁、无焦虑共3例;顺产组无抑郁、无焦虑共14例;两组对比可发现精神状态的影响作用。
3 讨论
3.1 产科分娩方式:
(1) 剖宫产:剖宫产就是剖开腹壁及子宫, 取出胎儿。是骨盆狭小、胎盘异常、产道异常或破水过早、胎儿出现异常的孕妇, 需要尽快结束分娩时常采取的分娩方式。若病例选择得当, 施术及时, 可挽救母子生命。剖宫产可以免去母亲遭受阵痛之苦, 如果腹腔内有其他疾病时, 也可一并处理, 不过剖宫产手术对产妇的损伤较大, 产后恢复得比较慢, 而且还可能会有手术后遗症发生[2]。 (2) 自然分娩:自然阴道分娩 (“顺产”) 是指在胎儿发育正常, 孕妇骨盆发育也正常, 孕妇身体状况良好, 同时有安全保障的前提下, 通常不加以人工干预手段, 让胎儿经阴道娩出的分娩方式。孕妇在决定自然分娩时, 应先了解生产的全过程。自然阴道分娩是最为理想的分娩方式, 对产妇和胎儿没有多大的损伤, 并且产后恢复得也比较快, 并发症少, 生产当天就可以下床走动。
3.2 产妇精神对分娩方式及产后出血的影响:
产后出血指胎儿娩出后24 h内失血量超过500 m L, 为分娩期严重并发症, 据我国产妇死亡原因首位。其发病率占分娩总数的2%~3%, 胎儿娩出后阴道大量流血及失血性休克等相应症状是产后出血的主要临床表现。胎儿娩出后立即发生阴道流血, 色鲜红, 应考虑软产道裂伤;胎儿娩出后数分钟出现阴道流血, 色暗红, 应考虑胎盘因素;胎盘娩出后阴道流血较多, 应考虑子宫收缩乏力或胎盘、胎膜残留;胎儿娩出后阴道持续流血且血液不凝, 应考虑哪些凝血功能障碍;失血表现明显, 伴阴道疼痛二阴道流血不多, 应考虑隐匿性软产道损伤, 如阴道血肿[3]。
体内婴儿达到妊娠周期之后, 必须要入院接受分娩, 人工手术产及自然顺产是主要分娩形式。作为产妇, 其个人精神状态对产后恢复有着很大的影响, 临床调查对产妇精神状况进行了深入分析。一般情况认为, 产妇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分娩过程及产后恢复效果更为理想;若产妇处于抑郁、焦虑等状态, 则必然会影响到分娩。此外, 产妇精神状态对分娩方式、产后出血有明显的影响效果, 本次剖宫产产妇比较紧张、抑郁、焦虑, 而顺产产妇精神状态更好, 基本能够接受分娩过程遇到的风险。
3.3 产后出血处理方法:
(1) 子宫收缩:加强宫缩能迅速止血。导尿排空膀胱后可采用:按摩子宫、应用宫缩剂、宫腔纱条填塞法、结扎盆腔血管、髂内动脉或子宫动脉栓塞、切除子宫。 (2) 胎盘处理:疑有胎盘滞留时应立即作阴道及宫腔检查, 若胎盘已剥离则应立即取出胎盘。若为胎盘粘连, 可行徒手剥离胎盘后取出。如剥离胎盘困难疑有胎盘植入, 切忌强行剥离, 以手术切除子宫为宜。胎盘和胎膜残留可行钳刮术或刮宫术。 (3) 凝血功能:首先应排除子宫收缩乏力、胎盘因素、软产道损伤等原因引起的出血。尽快输新鲜全血, 补充血小板、纤维蛋白原或凝血酶原复合物、凝血因子。若并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DIC) 应按DIC处理。
4 结论
产后出血是产科医学研究的重点内容, 不仅是由于产后出血对患者产生的危害性, 也因为产后出血症状治疗难度大, 处理不当会留下诸多的后遗症。近年来医学研究发现, 精神因素对临床分娩方式及产后出血存在一定影响, 需提前做好产妇精神疏导工作。此外, 针对出血产妇需及时做好处理工作, 采取多种方式抑制出血状况[4]。本次60例产妇中, 对发生出血者采取子宫收缩、胎盘处理、凝血功能等方式, 取得了良好的止血效果, 进而抑制了出血病症的恶化。
参考文献
[1]肖毅, 王海燕, 谭丽清.焦虑和抑郁对初产妇分娩方式及产后出血的影响[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08, 9 (16) :87.
[2]黄仰任, 刘远珠, 李慧敏, 等.产妇精神因素对分娩方式及其产后出血影响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 2011, 9 (16) :61.
[3]冯冰霜, 刘正香.产妇精神因素对分娩方式、产后出血和乳汁分泌的影响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 2010, 25 (35) :5190-5191.
产科因素分娩方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