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创新土壤的构成要素

来源:火烈鸟作者:开心麻花2025-11-191

创新土壤的构成要素(精选4篇)

创新土壤的构成要素 第1篇

首先,我们将创新定义为“一项发明的首次应明或实际使用”[3,4]。在这基础上,我们可以把创新人才定义为“能创造出全新的意念并把意念付诸实践、加以实现进而获取成功的人”,具体包括技术创新人才、研究创新人才和管理创新人才[5]。创新人才不同于常规型的人才,主要表现在:①创新人才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基础;②创新人才的发展以个性自由为前提[6];③创新人才以创新思维占主导并习惯按照异于常规的方法去处理问题。基于这些特征,创新人才的培养不应该是纯粹的偶发事件,而应该是在创新精神、创新知识以及创新技能等多要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常规性的长期活动;只有创造出有效的创新培养方法和良好的创新培养机制等以保证创新人才培养的规模性、长期性和高绩效,才能保证培养对象最终具备上述特征。

创新人才的价值在于素质[7],而作为影响个人绩效的重要因素,胜任力是描述素质的重要导向,也是衡量人才培养状况的一项综合指标。鉴于目前关于创新人才及其内在构成的的理论研究体系仍不完善,本文结合胜任力模型,探寻创新人才胜任力的构成要素,旨在揭示创新人才的深层次内涵,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理论导向。

1 文献研究

1.1 胜任力“冰山”模型

McClelland基于难度的准则将胜任力分为基准性胜任力和鉴别性胜任力。其中,基准性胜任力是指较容易通过教育、培养、训练来发展的知识与技能;鉴别性胜任力则是指在短期内较难改变和发展的特质、动机、自我概念等高绩效能被获得所必备的条件,是能区分绩效高低的胜任特征[8]。

Spencer等[9]经过相关研究和应用,提出了冰山模型(TheIcebergModel)。该模型(如图1)将胜任力分为外显胜任力和内隐胜任力。外显胜任力包括知识、技能,是可见的;内隐胜任力包括特质、动机、自我概念,是不可见的。

McClelland把胜任力分为基准性胜任力和鉴别性胜任力,Spencer提出了胜任力冰山模型,模型包括外显胜任力和内隐胜任力。我们认为,两者的划分是基本一致的。基准性胜任力和外显胜任力都是表面的,易于观察、开发或培养的,如知识、技能。其中,知识是指以人在某一领域中的专业知识为核心的知识面;技能是指完成任务所需的技术、能力。鉴别胜任力和内隐胜任力都是深层次的,不易识别、难以发展的,要通过持续的引导、塑造加以改善、增强,如特质、动机、自我概念。其中,特质是指身体特性以及拥有对情景或信息的持续反应;动机是指对人对某种事物持续渴望并进而付诸行动的想法;自我概念是指人的态度、价值和自我印象。

Spencer的冰山模型理论认为,内隐胜任力是外显胜任力的基础条件,而外显胜任力是内隐胜任力的外在表现,内隐胜任力通过外显胜任力对实际绩效起作用,真正决定个人成功与否即绩效高低的因素是内隐胜任力的强弱。

1.2 创新人才素质的相关要素研究

许多学者在研究创新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从“特点”、“特征”、“内涵”、“结构”等众多相关要素分析了创新人才的内在构成(Stemberg 1988;LaurdA.K.,LoniMeKeeWalker,ShriJ.B,1996等)。本文则从有别于常规型的人才的宏观角度[10]出发,将这些“特点”、“特征”、“内涵”、“结构”定位为“素质”,并将“素质”的这些相关要素归纳如表1。

然而,我们发现,这些文献研究都仅从某一要素考虑创新人才素质的形成,而没有形成整体的理论模型框架。

2 创新人才胜任力的“CSKA”构成要素模型

本文借鉴Spencer的胜任力“冰山”模型,在创新人才素质要素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尝试将创新人才胜任力构成要素分成创新意识(InnovativeConsciousness)、创新精神(InnovativeSpirit)、创新知识(InnovativeKnowledge)和创新技能(Innovative Ability)四大板块,称为创新人才胜任力的“CS-KA”构成要素[11]。其中,创新意识可分为个人意识和氛围意识,创新精神可分为创新人格和创新品质,创新知识可分为知识水平、经验感知与教育背景,创新技能可分为基本技能和实际操作技能。

与Spencer的冰山模型中以自我概念、个人特质为基础相似的是,创新人才的“CSKA”构成要素中以创新意识为最重要的要素[12],它是创新人才发展的基础,决定了创新人才的知识层面、精神层面和技能层面的形成与发挥;同时,知识、精神与技能也对创新意识具有正面的强化作用。它们共同构成了创新人才胜任力的内在要素,并通过对创新绩效所产生的影响,体现它们与创新人才之间的内在构成关系(图2)。

3 创新人才胜任力构成要素模型的实证研究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上述的“CSKA”模型进行验证。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问卷总共设置了38个指标,采用李克特量表的7点打分,分别对六类人群的意识、精神、知识和技能进行了调研,这六类人群包括:研究型大学教师及学生、电子信息科学研究院所研究员、电子信息科学设计院设计员、茂名乙烯有限公司管理人员、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技术员、广州本田汽车有限公司生产员。本次调研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问卷148份,其中有效问卷110份,回收率为74%,有效回收率为55%,具有较强的代表性。本文将运用统计工具SPSS17.0,对所得的问卷数据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与验证性相关分析,旨在检验本文前面根据文献和案例得出的创新人才胜任力的构成要素的分类是否准确,并得出相关结论。

3.1 因子分析

(1)创新意识的因子分析

本文对创新人才胜任力的意识量表的9个指标做因子分析,结果如表2。

(注:KMO检验系数为0.860,适合做因子分析)

因子命名:通过因子分析得到2个公共因子Ele1和Ele2。E 7在Ele1和Ele2上的荷重都超过0.5,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归于Ele2这一因子,符合原假设。由此将创新人才的意识板块进一步分为分为“个人动机意识”和“创新氛围意识”两项。这也验证了本文的观点。

(2)创新精神的因子分析

本文对创新人才的精神量表的12个指标做因子分析后发现,由于V 12这个因子在2个公共因子的荷重都小于0.5,而且较为接近,故删除该项指标。对剩下的11项指标再做因子分析,结果如表3。

(注:KMO检验系数为0.844,适合做因子分析)

因子命名:通过因子分析共得到2个公共因子。V 6在Val1和Val2上的荷重都比较高,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归于Val1这一因子。同理,对V 8因子也采取类似的处理。由此,将创新人才的精神板块进一步分为“创新人格”和“创新品质”两项,与原来的设想完全一致。另外,V 4“以诚实正直的态度待人处事而不弄虚作假”在本来的设想中是归在“创新品质”中的,因子分析表明V 4属于“创新人格”,由于以诚实正直的态度待人处事而不弄虚作假也可以看作是一种个性的表现,故本文将V 4划分到“创新人格”中也是可行的。

(3)创新知识的因子分析

本文对创新人才的知识量表的10个指标做因子分析后发现,由于I9、I10这两个因子在2个公共因子的荷重都小于0.5,而且较为接近,故删除这两项指标。对剩下的8项指标再做因子分析,结果如表4。

(注:KMO检验系数为0.882,适合做因子分析)

因子命名:通过因子分析得到2个公共因子。I4在Int1和Int2上的荷重都比较高,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归于Int1这一因子。公共因子Int1有5个变量组成,内容涉及到创新人才的知识深度、知识广度以及经验感知,命名为“创新认知储备”。其中,因子分析表明知识水平与经验感知同属一个公共因子中,由于知识与经验是认知范畴的两个不同表现,故本文将二者划分为“创新认知储备”中也是可行的。公共因子Int2主要由3个要素指标组成,主要是基于社会角色的教育培养方面的内容,可命名为“创新教育背景”,这个公共因子与原来的设想一致。通过因子分析可知,创新人才的知识板块基本符合原来的设想。

(4)创新技能的因子分析

本文对创新人才胜任力的技能量表的7个指标做因子分析,结果如表5。

(注:KMO检验系数为0.804,适合做因子分析)

因子命名:通过因子分析得到2个公共因子Fac1和Fac2。F5在Fac1和Fac2上的荷重都超过0.6,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归于Fac1这一因子,符合原假设。由此将创新人才的技能板块进一步分为分为“流程创新技能”和“基本创新技能”两项,从而这也基本符合本文的观点。

3.2 相关性分析

基于文献研究、案例分析以及访谈记录的实际结果,我们认为,创新人才的实际状况可通过创新绩效来体现,而创新绩效则以个人的职称、受教育程度以及发表文章、主持或参与的项目(课题)、曾获奖项、拥有专利的情况来反映。

(1)创新意识与创新人才绩效的相关分析

(注:*表示表示相关系数在0.05的水平上显著;**表示相关系数在0.01的水平上显著(双尾检验))

由表6可知,创新人才的个人动机意识和创新氛围意识都同创新人才的绩效显著正相关。人的个人动机意识越强,会导致个体本身投入更多时间、精力参与到创新活动中去,从而取得更多创新成果。同时,所处的创新氛围好,会推动人的创新活动,达到良好的创新绩效。良好的创新绩效又进一步激发个人动机意识和创新氛围意识,从而形成良性的循环效应。

同理,下面分别对创新人才的精神、知识、技能同创新绩效的相关关系进行分析,仅将相关分析结果列表如下。

(2)创新精神与创新人才绩效的相关分析

(注:*表示表示相关系数在0.05的水平上显著;**表示相关系数在0.01的水平上显著(双尾检验))

经过上面的相关性检验和分析,创新人才的精神同创新人才的绩效之间基本上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其中,创新品质虽然同绩效的“受教育程度”指标不相关,但同其他5个指标存在显著相关性,对它们贡献度较大。故我们认为,创新品质与创新人才绩效的关系仍然是显著的。

(3)创新知识与创新人才绩效的相关分析

(注:*表示表示相关系数在0.05的水平上显著;**表示相关系数在0.01的水平上显著(双尾检验))

经过上面的相关性检验和分析,我们可以得到创新认知储备同创新人才绩效之间基本上存在着显著地正相关。同时,创新教育背景同绩效之间显著正相关。可见,创新知识的积累对于创新绩效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创新人才的发展以创新知识的积累为前提。

(4)创新技能与创新人才绩效的相关分析

(注:*表示表示相关系数在0.05的水平上显著;**表示相关系数在0.01的水平上显著(双尾检验))

经过上面的相关性检验和分析,我们可以得到流程创新技能同创新人才绩效之间基本上存在着显著地正相关。同时,基本创新技能同绩效之间显著正相关。其中,流程创新技能虽然同绩效的“拥有的专利、版权等成果情况”指标不相关,但同绩效的其余5个指标显著正相关,对这5个指标的贡献度较大。

4 结论

创新人才的培养是国家自主创新体系建设中的关键环节,对人才的创新素质的提高则是创新人才培养计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利用胜任力思路是研究如何提高人才的创新素质的一条非常有效的途径。

创新人才胜任力主要指能够促进创新人才培养过程顺利进行并产生较优创新绩效的创新人才所具备的知识、能力以及其他个性特征。我们从客观角度对创新人才的绩效进行衡量。客观绩效主要是指个人在完成创新后一些关于个人背景、资历的指标及竞争能力的变化。

通过因子分析和相关性分析,本文确认了创新人才胜任力构成要素的“CSKA”模型,即创新人才胜任力由以下要素构成:创新意识(个人动机意识和创新氛围意识)、创新精神(创新人格与创新品质)、创新知识(创新认知储备和创新教育背景)以及创新技能(基本创新技能和流程创新技能)。经过定量分析,修正后的模型与原模型相比,对创新精神、创新知识做了更为准确的定性划分;同时,更提炼出了创新人才胜任力的关键构成要素,即:个人积极性、行为自主、知识视野以及思辨能力。这不仅为“CSKA”模型的进一步完善提供了思路,也提醒我们在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发展过程中,更应该重视个体这方面的潜质

本文对创新人才胜任力构成要素的确定,丰富了与人才相关的理论体系,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指明了方向,具有一定的前瞻性。本文需要改进之处在于:问卷设计中关于创新人才的知识方面的体现并不足够;通过问卷法来确立创新人才胜任力构成要素,可能和利用行为事件访谈法得出的结果有所不同,今后的研究可尝试结合两种方法,来建立一个创新人才胜任力模型。另外,由于在本文的问卷中少数题目是自编的,在因子分析中的因子载荷有些不是很高,今后可作进一步修订;问卷发放、收集方法方面有待改进,比如采取即场填写即场回收的办法,可能会有效提高问卷本身的质量。

参考文献

[1]黄楠森.创新人才的培养与人学[J].现代管理科学,2005.

[2]TUCKER R B.Driving growth through innovation:How leadingfirms are transforming their futures[M].San Francisco:Berrett-Koehler Publishers,2002.

[3]JOSEPHA SCHUMPETER.经济发展理论[M].美国:哈佛大学出版社,1934(修订版).

[4]黄轶.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素质[J].中国人才,2001,12:25-26.

[5]尤芳敏.R&D创新型人才胜任力影响因素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09.

[6][10]陈金广.创新型人才胜任力评价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09.

[7]路甬祥.21世纪中国面临的12大挑战[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

[8]McCELLAND DC.Testing for competence rather than for intelligence[J].American Psychologist,1973,28:10-14.

[9]SPENCER LM,SPENCER SM.Competence at work:Models for su-perior performance[J].New York:John Wiley&Sons,1993.

[11]魏钧,张德.商业银行风险经理胜任力模型与层级结构研究[J].管理世界,2007,6.

创新土壤的构成要素 第2篇

在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今天, 在同样的宏观经济环境下, 条件相同或相近的旅游企业技术创新的效果却大相径庭。造成这种差别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不同企业在技术创新能力方面存在着差异。所谓旅游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是指旅游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能力, 亦即旅游企业通过引入或开发旅游技术来实现最佳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的综合效益的能力。事实上, 旅游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建设在旅游企业创新过程中居于凸显地位, 对旅游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科学的评价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仅就旅游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要素构成与综合评价进行初步的分析。

1 旅游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要素构成与评价指标体系

一般说来, 旅游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一个能力组合的概念, 即由不同层次或方面的若干能力要素相互关联组合而成的能力系统。它可以具体表现在旅游企业技术创新的决策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研究与开发能力、研究成果的商业化应用能力、市场开拓能力等等许多方面。因而, 对它的评价也应当是系统的、综合的。

从系统论的角度看, 构成旅游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要素是多种多样的, 也是多层次的。这些多种多样的、多层次的旅游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要素不是孤立地存在着, 而是相互配合协调发展着的并由此构成了一个整合性的能力系统。

根据旅游企业技术创新过程的阶段性和各种能力所起作用的差别性, 我们认为, 旅游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构成, 大体可分为三个层次:即基础能力、主体能力和聚合能力, 而每一层次又可分为若干不同方面的能力要素[1]。

在定性分析旅游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要素构成体系的基础上, 通过运用数学方法, 从定量的方面对旅游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作进一步的分析, 使旅游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真正实现科学化、规范化和定量化。这不仅在逻辑上是必要的, 而且在现实中也是非常需要的。这对于企业有效地进行旅游企业技术创新、建立和保持竞争优势、获得最佳的经济、社会及生态等综合效益, 都具有重要意义。但是, 如何科学、规范、准确、定量地评价旅游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在评价方法上目前尚缺乏深入的理论研究, 以至于严重影响了企业旅游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培育和发展。

在探讨评价方法之前还需说明的是, 为了定量分析和综合评价适用技术创新能力, 首先必须构建一个评价指标体系。作为评价指标体系, 在构建时必须遵守科学性、系统性、适用性和简明性原则。为此, 我们在对旅游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结构体系的研究中, 得出了一个理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见图1) 。在这个理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中包括了三层12个主项指标和35个基础项指标[1]。

2 旅游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综合评价及其基本步骤

所谓旅游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 就是评价由各种能力要素所组合而成的能力体系。具体说, 它是指在一定条件下, 运用一定的科学方法, 根据一套能够表征旅游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各方面特性的指标体系, 对各个旅游企业技术创新主体的创新能力体系进行综合评判, 从而确定出旅游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状况的过程。它实质上是属于一个多对象、多因素、多层次和模糊的综合评估问题。因而, 它可以应用模糊综合评判法 (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简称FCE) [2,3]来解决。这里作为一种尝试, 我们试图将FCE应用于旅游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之中, 以阐明定量评价旅游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基本过程。

一般说来, 应用FCE对旅游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综合评价的基本过程是:

(1) 确定参评企业, 给出评价对象集X={xk}。

根据需要和实际情况, 选择某些典型企业作为参评企业, 对其旅游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评价, 由此构成评价对象集X={xk} (k=1, 2, , 1) 。

(2) 建立评判指标体系, 给出因素集U={ui}。

评判指标体系是指由表征评判对象各方面特性及其相互关系的多个指标 (因素) 所构成的具有内在结构的有机整体。它的建立要以我们上面对旅游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要素构成所做的定性分析为基础。我们由上述要素构成定性分析以及从我国旅游企业实际情况出发, 初步建立了一套评价旅游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指标体系并相应地确定出评判因素集U={ui} (i=1, 2, , n) (见图1) 。它包括了三层12个主项指标和35个基础项指标。当然, 这只是在一般情形下的指标体系, 在实际应用中还可根据具体情况而作适当的调整, 或增或减某些指标。这里, 我们仅以简化了的旅游企业技术创新主体能力为例加以说明 (见表1) 。

(3) 确定评判等级及其相应的标准, 从而给出评语集V={vj} (j=1, 2, , m) 。

归根到底, 我们建立指标体系的目的是用来对参评的旅游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体系进行评价和度量。因此, 指标评判等级及其相应的评判标准的确定, 是进行这种评价和度量的基础, 也是将定性评判与定量评判结合起来的“桥梁”。经验表明, 评判等级一般不宜划分得过粗或过细, 通常可分为5~7个等级。评判标准的含义则随评判等级的划分而相应得到确定。

(4) 进行单因素评判、得出变换矩阵R={rij}。

进行单因素评判, 就是分别从各个因素 (评判指标) ui来考虑确定参评旅游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能够被评为各个评判等级vj的隶属程度rij。确定rij的方法基本上有两种:①经验查表法, 即通过经验推理, 从人为规定的评语模糊量表中查得;②同行评议统计法, 即通过同行评议并汇总测评结果, 从统计评语比率中得出。

(5) 确定评判指标的权数分配A={ai}。

权数ai是指单因素 (指标) ui在总评判指标体系中所起作用大小和相对重要程度的度量。它代表了根据单因素 (指标) ui进行综合评判的能力和贡献程度。通过有目的地分配和调整各因素 (指标) 的权数, 可以表现出评价者在把握旅游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上的倾向性和灵活性, 反映不同旅游企业的具体情况和特殊要求, 体现出不同的技术创新模式和发展战略。因此, 权数分配可以说是整个综合评判的关键环节和“灵魂”。权数分配的方法, 大体上有经验查表法、统计试验法、灰色对比法和综合评判逆问题计算法等几种, 可根据实际情况具体选用。

(6) 进行综合评判, 求得最终综合评判结果B=AoR。

由于旅游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具有多层次的结构, 故应运用多层次模糊综合评判模型 (1) 来进行综合评判。至于模糊复合运算的算子“o” (见表2) 选择问题, 其解决的办法和原则是:①如果只对重点因素加以考虑就可选用M (∧, ∨) 或M (, ∨) 类型的算子;②如果是按各因素全面考虑地要求去评判事物时, 就要选用M (, ⊕) 类型的算子;③如既要考虑全面又要兼顾重点的话, 则要同时采用M (, ∨) 和M (, ⊕) 两种类型的算子, 并对不同算子下的综合评判结果再按多层次模型作高一层次的综合, 这时的算子一般选用权数最大的综合评判结果所对应的算子;④如果按评判指标最小就算作最佳的要求去评判事物, 则要采用M (k, ∧) 类型的算子。

B=AoR=A1oR1A2oR2AnoRn (1)

(7) 对各个参评旅游企业重复第2至第6步骤, 进行综合评判其技术创新能力, 从而得出各旅游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综合评价结果。

3 旅游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综合评价的案例分析

下面举一旅游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的实例, 来进一步说明上述应用FCE进行旅游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综合评价的一般过程。现设参评旅游企业为甲、乙、丙, 评判等级分为5级, 取13名专家组成评价小组进行同行评议, 并将有关权数分配、评判等级及其相应的评语比率统计值等数据汇总于表3。

续 表

为节省篇幅起见, 仅以甲企业、M (, ⊕) 算子为例进行综合评判计算。先以指标“创新资源投入能力U1”为例, 由表3求得甲旅游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在U1上的单因素评判矩阵R1甲为:

R1=[1/36/135/131/1301/136/134/132/130]=[0.080.460.380.0800.080.460.310.150]

则甲旅游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在U1上的综合评判结果B1甲为:

B1=A1oR1=[0.700.30]o[0.080.460.380.0800.080.460.310.150]= (0.080.460.360.100)

用同样方法可求得甲旅游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在U2、U3、U4和U5上的综合评判结果分别为:

B2甲=A2oR2甲=[0 0.46 0.48 0.06 0]

B3甲=A3oR3甲=[0.02 0.48 0.42 0.08 0]

B4甲=A4oR4甲=[0.03 0.48 0.43 0.03 0.03]

B5甲=A5oR5甲=[0.05 0.50 0.40 0.05 0]

进而在上一层次再进行综合评判, 其变换矩阵为:

R甲=[B1B2B3B4B5]=0.080.460.360.1000.000.460.480.0600.020.480.420.0800.030.480.430.030.030.050.500.400.050

从而最终求得甲旅游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综合评判结果为:

B甲=AoR甲=[0.250.200.250.150.15]o[0.080.460.360.1000.000.460.480.0600.020.480.420.0800.030.480.430.030.030.050.500.400.050]=[0.0350.4740.4160.0700.005];

同理仿上求得乙、丙旅游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综合评判结果:

B乙=[0.047 0.483 0.320 0.122 0.028];

B丙=[0.014 0.248 0.318 0.324 0.096]。

为清楚起见, 还可将上述综合评判结果转换成得分值。取评判等级分值V={v1, v2, v3, v4, v5}=[2, 1, 0, -1, -2], 则甲旅游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综合评判得分值W甲:

W甲=B甲[210-1-2]=[0.0350.4740.4160.0700.005][210-1-2]=0.464;

同样可得:W乙=0.399;W丙=-0.240。

连同采用M (∧, ∨) 和M (∧, ⊕) 算子一起, 其结果见表4:

由表4可见, 在旅游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上, 甲企业强于乙企业, 乙企业强于丙企业。

参考文献

[1].企业技术创新调查研究课题组.企业技术创新报告[R].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2

[2].汪培庄.模糊数学简介[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 1980:2~3

创新土壤的构成要素 第3篇

1 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内涵

1.1 为什么要协同创新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要求以尊重和激励人的首创精神为前提, 以保护创新成果为基础, 以实现创新成果价值为核心, 以创新驱动发展为目标[3], 可以说, 创新驱动发展就是以人为本的发展。

我国始终重视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劳动, 重视创造性劳动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驱动作用。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加强了自主创新能力建设, 加大了对创新与研发的投入, 并取得明显成效。目前, 代表理论创新程度的学术论文与代表技术创新的专利, 在数量上稳居世界前列[4], 质量也在不断提高。但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高校科研院所的研发未与企业的市场需求有效衔接, 造成科技成果转化率长期偏低, 而企业的核心竞争技术能力未有普遍提升;二是科研立项、资助缺乏规划和监督, 造成低水平重复研发而浪费经费的现象比较严重, 创新驱动发展投入大、见效慢[5];三是政策法规不健全, 未能在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建立起有效的资源与利益共享机制, 造成科研院所与企业之间合作的短期化、表象化, 不能建立起真正长期有效、牢固深入的合作共享关系;四是政府公共服务能力较弱, 缺乏对创新驱动发展的引领、缺乏对创新促进发展实际效果的研判和监督、缺乏对创新驱动发展提供足够强的公共服务支撑。正如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2008发布的一份评估报告中所指:“中国的创新系统就像群岛’, 各岛屿间没有充分联系, 难以形成溢出效应”[6]。基于此, 通过运用协同学的基本原理, 将协同理念与创新驱动发展目标相结合, 整合各种创新资源, 最大限度发挥创新资源合力的协同创新概念就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焦点。

1.2 什么是协同创新

与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吸收消化再创新等创新理念不同, 协同创新主张以国家意志的引导和机制安排, 促进大学、研究机构、企业发挥各自能力、整合资源, 实现各方优势互补, 加快技术推广应用和产业化。可以说, 有各种主体协同开展产业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活动, 成为当今科技创新的新范式[7]。

在汉语中, 协同一词是齐心协力、互相配合的意思, 而在英文中协同有synergy, collaboration, cooperation, coordination等多种表述。1971年, 德国学者Haken最早提出了协同的概念, 指系统中各子系统相互协调、合作或同步的联合作用及集体行为, 结果产生了“1+1>2”的协同效应[8]。随后, 这一思想被管理研究者应用到企业新产品开发 (NPD) 领域, 并最终扩展至企业与价值链上下游企业、互补企业, 甚至竞争企业在产品设计、制造和销售的资源共享及协作运营。随着科技与经济的结合日趋紧密, 协同的思想在创新系统理论中得到重视和深化, 并以“产学研合作”为主题探索企业与大学、科研机构或中介组织之间如何通过要素的互动形成创新合力。

有些学者对协同创新的概念内涵进行过研究并给出定义, 如陈劲、阳银娟认为:协同创新是以知识增值为核心, 企业、政府、知识生产机构 (大学、研究机构) 、中介机构和用户等为了实现重大科技创新而开展的大跨度整合的创新组织模式[9]。将协同创新理解为一种新的创新组织模式非常有道理, 对此笔者十分赞同。但需要指出的是, 协同创新有着非常丰富的含义, 可以从不同角度来认识和研究, 它可以是一种新的组织方式, 也可以是一种新的创新过程, 或是一种新的创新思维方式, 因此, 可以从不同角度来认识。笔者认为协同创新是以创新的组织形式最大限度整合创新资源, 加快创新成果创造、转化的一种新型创新模式。

1.3 如何协同创新

协同创新的实现离不开多重因素的影响。首先, 需要构建有助于整合各种创新力量的组织机构。目前各地都通过兴建工业园区、经济开发区、协同创新中心等方式, 打造将创新产品的制造、运用、服务、管理融为一体的组织形式。其次, 需要有开展协同创新的统筹规划。协同创新的特点在于各创新力量在组织体内是一种紧密型合作, 有着共同的发展目标、相互配合的分工体系、较为一致的权责利要求, 这就需要政府在支持产学研合作的基础上, 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制定统筹规划, 指导或者引导协同创新体的未来发展。最后, 还需要建立和完善相应的保障机制, 特别是关于创新过程中的利益分享、资源共享机制, 从而形成一个独立的创新主体。总之, 基于协同创新是国家创新体系中重要的创新模式, 也是国家创新体系理论的新进展, 其合作绩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上述机制的建立与完善[10]。

2 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内涵

由上述协同创新内涵可以看出, 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就是指通过整合政府、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目标用户等要素, 在科学技术创新、新产品研发、科技人才培养等方面各自具有的资源优势, 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整与目标用户的市场导向功能, 提升地方的科技创新能力,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制度安排。与传统产学研结合相比较, 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现了对政府引导与市场主导在创新活动中的作用, 即在以企业为主体, 发挥市场创新资源配置和通过市场来检验新技术、新产品的同时, 也要考虑市场失灵现象的存在, 通过发挥政府宏观政策的引导与扶持作用, 趋利避害。

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有着自己的特点:一是强调整体性, 即政产学研用作为一种创新生态系统存在, 是内在要素的有机集合而非简单相加, 特别是在系统存在的方式、目标、功能等方面都表现出整体性;二是动态性, 指协同创新生态系统的内在要素及其结合方式处于不断变化的动态之中。

3 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构成要素

显然, “政产学研用”分别代表了政府机构、企业集团、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和目标用户五种力量, 或者说, 从构成要素而言, “政产学研用”包含了政、产、学、研、用五个部分[11]。

1) “政”的内涵。从参与主体角度来看, “政”首先是指政府, 具体来说是指与科技创新相关的政府部门、政府机关、政府机构等。从合作的功能角度看, 这里的“政”, 还指“政策”等相关制度工具。政府参加产学研合作的任务, 主要就是通过制定政策、加强引导和监管, 为产学研结合营造良好的运行环境。当前制约我国产学研合作长效发展的问题之一就是相关政策法规制度, 特别是知识产权制度体系的不健全。

2) “产”的内涵。“产”主要指产业, 就是由诸多企业构成的市场主体。企业是市场创新的主体, 最具有创新动力。这是由于, 一方面企业是自负盈亏主体, 创新关系到企业在市场中的生死存亡, 所以企业最具有创新热情;另一方面, 企业是距离市场需求最近的主体, 最了解创新方向, 也最具有使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的内在需要。

3) “学”的内涵。“学”主要指高校。由于体制原因, 我国高校无论是在人、财、物等资源基础, 还是在创新性科研成果的积累方面, 都具有巨大优势, 也具有强大的科研创新能力, 因此和研究机构一起构成科技创新链中的“发动机”。

4) “研”的内涵。研究机构与高校既有相同之处, 如科研资源聚集, 科研优势突出等, 又在管理体制、研发目的与重点等方面与高校有所不同。但在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链条中, 研究机构与高校一同扮演了科技创新成果的研发与生产者的角色。

5) “用”的内涵。“用”有两层含义。首先是指目标用户, 在产学研合作中, 协同创新的落脚点应当放在目标用户的需求上。这就使协同创新成果有了针对性和实用性。其次, “用”还指应用。实践证明, 任何新的技术成果, 只有通过应用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从而为人类社会带来福祉。上述两层含义之间相互联系:目标用户的需求就是科技创新成果应用的目标, 满足了目标用户的需求也就实现了科技创新成果的应用。所以, 将目标用户纳入到产学研合作过程中来, 不仅是要分析目标用户 (即市场) , 更要通过建立合理的介入机制, 使用户和广大消费者能够介入到产学研协同创新过程中来, 使用户需求真正成为企业创新的目标, 并使目标用户在介入中不仅能参与协同创新, 更能对协同创新的利益进行分享, 从而成为协同创新机制的主体之一, 而不仅仅是被动的分析对象。

4 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中各主体的功能地位分析

企业经济发展的主体是自主创新主体, 在“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中也应居于主导地位。企业对社会需求了解最为清楚, 对市场反应也最灵敏, 是技术创新活动中的具体作用者。只有以企业为主体, 才能明确协同创新发展的方向, 才能有效集聚力量, 进而使协同创新有效扎实开展。企业的主体地位还体现在企业既是创新资金的投入主体和创新风险的承担主体, 也是创新课题的决定主体、创新成果的转化主体以及创新利润的分配主体。可以说, 企业具有的比较优势决定了企业在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学、研”是协同创新的智力支撑。高校与科研院所的优势在于其具有丰富的智力资源、良好的科研条件与完善的科研环境, 所以说“学、研”是协同创新人才的重要来源。同时, 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研发中心, 大学与研究机构还需要围绕市场的需求, 切实进行科研成果攻关, 避免技术与市场脱节、科研工作与市场需求脱节, 在科研成果实现之后还要尽快通过企业将科研成果付诸应用, 实现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用户需求是协同创新的目标与导向。用户需求是协同创新的最终目的, 只有明确了市场需求变化, 才能促进协同创新的持续发展。企业应该以目标用户市场需求为导向, 高等院校则以培养企业与市场需要的人才、产品、急需解决的问题为导向, 研究机构则以市场需求进行研发实现研究成果快速向实用技术转化导向, 形成协同创新的关系纽带。

政府则是协同创新体的引导者与保障力量。这体现在:通过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进行规划, 引导协同创新体, 为当地最需要发展的行业、产业提供服务;通过宏观政策, 引导科技创新人才, 向最需要的行业领域聚集;通过制定知识产权等政策法规, 为协同创新发展提供外在制度保障和化解内在利益冲突提供依据;通过发展科技创新服务业, 加大对协同创新的中介扶持力度, 促进协同创新的顺利发展。

摘要:随着自主创新进程不断深入, 最大限度整合社会创新资源的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成为新的创新组织模式。与传统产学研结合模式相比, 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内涵更加丰富, 不仅强调创新知识生产, 更强调创新知识的转化;构成要素也更为全面, 基本涵摄了从知识生产到知识消费全过程的创新力量。围绕如何发挥企业技术创新主体作用, 政府、大学与科研机构、目标用户分别发挥着组织保障、智力支持、目标导向等不同功能, 从而使政产学研用既成为一个内部协同配合整体, 同时具有较强外部开放性的创新组织体系。

关键词: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概念内涵,构成要素,功能定位

参考文献

[1]林汐.走向辉煌[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 2012.

[2]洪银兴.论创新驱动经济发展战略[J].经济学家, 2013 (1) :5.

[3]储小华.从熊彼特的创新理论看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之选择[J].统计科学与实践, 2013 (7) :17.

[4]张显峰.创新驱动中国巨轮——党的十八大以来科技改革发展进行时[N].科技日报, 2013-11-15 (1) .

[5]蒋科兵, 刘期达.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率偏低原因初探[J].技术与创新管理, 2013 (3) :202.

[6]龚克.大科学时代需要大协同创新[N].中国教育报, 2012-06-01 (5) .

[7]何俗非, 任明, 王硕.产学研结合下的协同创新机制探索[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3 (9) :152.

[8]何郁冰.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理论模式[J].科学学研究, 2012 (2) :166.

[9]陈劲, 阳银娟.协同创新的理论基础与内涵[J].科学学研究, 2012 (2) :163.

[10]张丽娜, 谭章禄.协同创新与知识产权的冲突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 2013 (6) :163.

创新土壤的构成要素 第4篇

产业共性和应用基础技术创新是支撑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针对产学研结合松散、围绕产业技术链在科技计划的设立和研发内容的选择上缺乏分工与协作、低水平重复、创新资源分散、布局失衡等突出问题,建设产业技术创新平台,系统整合、共享创新资源,把技术领域零散的课题研究变为系统的体系研究,成为产业共性关键和应用基础技术的研发源地,有效提升对产业技术创新的支撑。

1 产业技术创新平台的内涵、特征

产业技术创新贯穿于产业技术链的各个环节,是涵盖工艺、原料、产品及应用基础理论等的系统性工程。基于技术链的视角,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核心主体建设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围绕技术链中的重大战略需求,拉长技术链中产学研合作的纵深程度,形成技术链的上下游交互。平台在产业层面上以整合为主线、以共享为核心,对底层实现方式进行屏蔽、打破单位或组织界限,实现产业内外创新资源、创新需求的整合。平台创新有实体创新和虚拟创新之分,实体创新主要是以行业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独立科研机构等为主体,制定技术创新战略目标和规划,开展一系列技术创新活动,虚拟创新是开放式创新,以专业分工与技术协作为基础,通过建立多层次的创新结点,构建创新组织网络体系,进行联合技术攻关,平台对创新资源要素并不真正拥有,但却可以协调使用[1]。产业技术创新平台以实体创新为基础、虚拟创新为拓展,将两种创新方式有机结合,以其为创新的核心和主导力量,聚焦重大创新需求和关键技术突破。

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具有开放、聚集、成长、共享和耦合的特征。(1)开放性指平台的组织边界是开放的,与外界环境之间存在输入、输出关系,根据创新需要,可以将外部优势资源吸收到平台中来,良好的开放性是平台与外部环境进行交流的关键。(2)聚集性指平台积聚产业内外有关创新资源,运用于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在创新过程中处于技术研发和技术扩散的中心位置,是产业技术创新体系的重要联结点。(3)成长性意味着平台具有生命力,可以能动地适应环境,接受反馈信息来调控自身的结构与行为,进行与环境之间的互调节、自适应,开展平台创新活动,实现平台技术知识生长、衍生和变异,进而促进创新能力的成长。(4)共享性是指平台以资源共享为核心,打破组织资源的分散、封闭和垄断状况,在一定的规则作用下,创新资源及创新成果被不同的创新主体共享。(5)耦合性是平台各创新主体之间、主体与创新资源和创新目标之间等结成一定的网络关系,实现平台主体、决策、创新、资源配置、监测评价等各系统模块之间的无缝衔接,发挥平台体系各模块的耦合效应,提高平台的技术内生创新能力。

2 产业技术创新平台系统模型的总体框架

产业技术创新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的过程,产业技术创新平台也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系统,各子系统按各自的发展目标,形成具有特定层次和结构的功能单元,通过发挥各功能单元的协同作用,实现创新[2]。在各种理论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产业技术创新平台的内涵特征,构建了产业技术创新平台的系统模型框架。如图1所示,主体系统、决策系统、创新系统、成果转化与扩散系统、环境系统、监测与评价系统等六大子系统构成产业技术创新平台的完整体系。创新系统是产业技术创新平台的核心,主要作用是进行技术创新和知识发现,是创新技术产生的源泉;决策系统承担着平台创新方向和重点领域的选择功能,是创新技术成果与产业实际需求有效对接的中心环节;成果转化与扩散系统是平台创新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创新成败的关键;平台环境系统是平台有效运转的基础,平台与系统环境不断发生交互作用。平台的各个系统之间紧密联系,形成决策、研究、开发、转化和扩散的良性循环,最终实现产业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的整体提升[3]。

3 产业技术创新平台系统的资源配置、目标、输入、输出与环境

3.1 产业技术创新平台的资源配置功能

创新资源配置是指在一定机制作用下,使不同创新资源在创新过程中产生正向效果、提高效率的调配方式以及在不同组织、主体、领域、过程的分配与使用的过程[4]。平台在创新资源配置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主要体现为创新平台对产业内外资源的拓展、整合、共享和协同功能:(1)拓展功能体现在,通过平台的网络效应,使外部技术资源的潜在优势被平台内企业主体学习、消化吸收,拓展了产业的资源边界和资源网络体系。(2)创新平台以整合为主线,通过整合技术知识资源,以及各种技术知识的融合、结构优化及不同学习方式的整合,实现产业内部创新资源的凝练。(3)共享功能体现在解决创新资源闲置和使用效率低等问题,协调创新过程中资源调配、构建知识与信息共享的构架,实现创新主体与创新资源之间的无缝联结,提高各类创新资源的使用效率。(4)协同功能主要体现为产业内外创新资源相互融合、相互渗透、优势互补,产生协同效应的技术知识体系。

3.2 产业技术创新平台系统的目标

平台系统的目标对平台发展具有战略先导作用。首先,坚持需求导向,从重大需求提炼重大科学问题,确定主要研究领域和方向,制定创新战略。其次,根据创新需求以及创新战略导向,结合国家协同创新平台建设的新要求,汇聚整合产业内外创新资源与力量,对平台进行整体谋划与构思,强化应用基础研究和共性关键技术攻关,推进创新与需求的深度融合,实施从决策、研发到成果转化、推广、产业化全过程的协作耦合,推动我国产业技术创新朝集成化、模块化、系统化和协同化方向发展,成为服务产业技术发展需要、承担重大技术攻关任务、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载体。

3.3 产业技术创新平台系统的输入和输出

平台创新是一个多要素输入和多要素输出的过程。平台系统的输入要素包括技术、知识、信息、科研仪器、科技文献、科学数据、人才、资本和管理等,对输入要素进行系统分析研究,调整、优化各输入要素的结构和功能,实现输入要素在平台系统中的有序流动和转化,输出更高级、更复杂的应用基础和共性技术成果,平台在输入向输出转换的创新活动实施过程中,产生显性和隐性共享知识,体现创新的外部溢出效应;同时,平台创新过程中产生的技术和知识作为新的输入要素进入到平台的技术知识资源库,把具有技术族特点的技术集群当作相互作用的整体,实现一系列技术的集成,成为新的系统输出成果。

3.4 产业技术创新平台系统的环境

平台的有效运转是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进行的,一方面,平台适应环境,从环境中吸取物质、能量和信息养分,另一方面,平台系统也通过自身的行为方式对环境产生影响。在一定的规则作用下,创新要素相互作用和匹配形成稳定态势,演绎着平台的进化发展,这些规则构成了平台系统的运行环境,主要包括技术、市场、政策和机制环境。(1)技术环境。平台创新是在现有技术条件下进行的,技术环境是产业技术的发展现状,主要指产业核心技术和辅助技术要素之间的有机联系与相互作用方式。(2)市场环境。市场环境指市场需求的现状和发展变化,创造的新技术应用于服务和产品后在市场中产生的规模经济效应,市场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着平台创新成果的转化应用。(3)政策环境。政策环境主要包括产业发展现状、面临的产业竞争环境和发展空间,与国家大力倡导的新兴产业的衔接配套程度,产业政府管理部门的政策制订情况等。(4)机制环境。建立和健全平台的动力机制和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各主体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形成有利于资源共享、创新力量协同的运行机制,保障平台的运行秩序与创新活力。

4 产业技术创新平台系统的构成要素

技术创新的本质是不断地创新和创造新技术新知识的过程。一般来说,产业技术创新平台的创新过程包括以下几个阶段:(1)系统分析产业的内外部环境,凝练创新需求、挖掘创新机会,创新需求或机会来源于市场需求的变化、相关技术的突破、产业创新政策导向的调整等。(2)平台决策系统对创新需求或机会进行战略选择,将创新资源向产业重大技术需求和可能产生核心关键技术突破的问题聚焦。(3)配置创新资源,相关创新主体共享技术、知识和信息,形成互补优势,从而提升研发效率、提高研发水平。(4)根据平台决策结果,提出创新构思和创新项目载体,通过平台创新系统,实施创新活动,将创新构思变成最后的创新产物即核心技术和辅助支撑技术。(5)总结平台创新过程中不同阶段和子系统的经验和存在问题,为平台技术创新的重点领域及后续创新活动的开展提供指导。该体系由如下系统要素构成。

4.1 创新平台主体系统

创新平台各主体在创新活动中发挥的功能和作用不同,通过彼此之间的契约关系和关联机制,将平台系统内独立的、分散的节点整合为具有组织柔性的一体化结构。所谓柔性,是指平台不同利益和价值取向的主体突破自身组织边界建立网络联系,主体之间沟通交流顺畅,对内外环境变化反应迅速,避免“能力失灵”和“交互失灵”[5]。平台的主体构成主要有:企业、科研院所、政府部门、成果推广机构等,其中,企业是平台系统的核心,是平台创新投入、创新活动实施组织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科研院所是平台的外部技术知识源,可以弥补产业内企业在应用基础技术方面研发能力的不足,在平台中发挥着支撑作用;政府在平台运行中占主导地位,主要发挥对创新方向和重点领域的政策导向和协调引导作用,实现对平台技术创新活动的有效干预:一是纠正技术“市场失灵”,推动应用基础和共性技术的研究开发,二是纠正平台“系统失效”,解决平台系统内部各主体之间的合作和协调问题[6];成果推广是平台技术实现价值的关键环节,推广机构承担着技术知识转化、转移与扩散的重要作用。

4.2 平台决策系统

平台决策系统的主要功能是统筹规划、顶层设计。根据产业技术创新的特点及产业所处的发展阶段,结合产业技术创新的发展战略,从产业层面对平台的功能、目标、模式等进行系统筹划。首先进行创新需求分析,分析平台的系统环境和核心能力优势,为平台选择确定具有战略意义的关键技术研发领域。其次是识别创新机会,把握技术发展趋势与市场需求变化,预测产业技术发展方向与前景、市场对技术创新的选择需求,确定平台的创新空间和窗口。通过需求分析和机会识别,确定技术的创新方向和重点领域,实现平台技术供给与企业需求、市场需求的有效对接。

4.3 平台技术知识创新系统

创新系统是产业技术创新平台体系的核心,在平台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平台创新主体通过资源配置系统获取相关创新资源,进行资源整合和优化配置,形成平台创新的主要优势领域,针对提出的重大技术问题,开展应用基础、共性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在合作创新中通过相互学习,进行创新优势的互补性渗透,使优势技术在平台内迅速扩散,通过创新,实现平台技术资源向创新技术或方法、理论的转化。此外,平台创新过程中产生的技术和知识作为新的输入要素对平台原有的技术储备和要素结构进行丰富和优化,在技术知识的流动和转移中产生新的技术与知识,或将产业原有技术与外部适宜的新技术进行融合,通过技术衍生和变异,实现产业技术知识的“增殖”和“生长”。

4.4 平台成果转化与扩散系统

成果转化与扩散是耦合创新系统与经济系统、推动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结合的重要通道和关键环节。既重视技术的源头创新,又重视技术的实际需求,强化技术创新和成果产业化的连贯衔接,实现创新技术的价值。平台成果转化与扩散主要表现为:其一,平台主体通过干中学获取彼此的核心专长,弥补自身的技术劣势;其二,创新成果应用于产业内相关企业,实现创新成果的转化应用与技术知识的集成推广;其三,通过技术交流、课题合作等产业内正式或非正式的方式,将平台创新过程中产生的隐性知识转变成能为主体成员共享和共用的知识,也可以将显性知识系统地整理为新的知识或概念体系,以利于产业内技术、知识的流动和扩散,体现创新的溢出效应。

4.5 产业技术跨越

产业技术跨越是非线性的演进过程,并非从一开始所有技术都实现了跨越,在产业技术跨越过程中,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处于主导地位,是技术跨越的关键,非核心关键技术处于辅助地位。在产业技术创新平台中,核心技术体系是平台的支架,辅助支撑技术体系是联结核心技术和基础技术的桥梁[7],实施平台创新,取得核心、关键技术上的突破,通过技术知识扩散、技术集成推广、技术关联逐渐带动和诱导其他关联领域辅助技术的创新改进,提升产业整体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因此,平台核心、关键技术的突破带动着整个产业技术体系的升级换代。

5 产业技术创新平台监测与评价系统

由于产业技术创新环境的复杂性,平台体系的内部要素和系统模块处于动态的发展变化之中,为保证平台体系稳定、高效运行,需对平台的创新活动实施过程、创新效果、创新绩效进行监测和系统客观的评价,提供反馈,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主要评价内容包括:创新资源配置、资源投入产出、创新成果、成果转化、技术扩散、人才培养、平台创新方向和重点与产业发展政策导向的契合程度、对平台企业主体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的提升作用以及对推动产业技术进步的贡献等[8]。同时,也要对平台承担的重大技术创新项目全生命周期实施过程、成果推广应用的配套投入以及平台创新成果产生的经济、社会效益等进行跟踪监测和评价,总结经验,针对发现的问题和薄弱环节进行调整和改进,以利于平台后续创新活动的有效开展,保障平台体系的良性运转。

6 结语

本文针对科技计划间的衔接不够紧密、关联性不强、缺乏连贯性等导致的重大技术需求和技术难题难以解决的问题,构建产业技术创新平台,通过平台创新主体组织网络系统功能的发挥,对产业内外创新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和优化配置,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使平台对产业技术创新的服务和支撑能力得到显著提升,成为产业技术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许强,葛丽敏.行业科技创新平台的虚拟组织运行模式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22(2):49-51

[2]徐丰伟,刘军.协同视角下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江苏商论,2011(8):158-160

[3]修国义,刘倩.我国汽车产业创新系统构建研究[J].科技与管理,2011,13(2):16-20

[4]陈喜乐,赵亮.基于自主创新的科技资源配置模式与整合机制[J].科学管理研究,2011,29(3):11-15

[5]李纪珍,邓衢文,高旭东,等.系统失灵视角下的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功能设计[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0(9):77-83

[6]傅建球,张瑜.论产学研创新平台建设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10,29(5):35-38

[7]曹兴,曹伟针.技术平台与高技术企业技术核心能力提升的微观机制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8(1):23-25

创新土壤的构成要素

创新土壤的构成要素(精选4篇)创新土壤的构成要素 第1篇首先,我们将创新定义为“一项发明的首次应明或实际使用”[3,4]。在这基础上,我们...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