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蚕到死丝方尽阅读练习及答案
春蚕到死丝方尽阅读练习及答案(精选6篇)
春蚕到死丝方尽阅读练习及答案 第1篇
春蚕到死丝方尽阅读练习及答案
我国蚕业生产已有七千年的历史。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用蚕丝生产的精美丝绸,就源源不断地输送到许多国家,因而人们把我国称为“丝国”。
蚕丝是一种高级纤维,蚕就是生产这种高级纤维的昆虫。它的一生,要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阶段。从养蚕季节来说,有春蚕、夏蚕、秋蚕之分。在我国一般蚕区中,春蚕占的比重最大。
春天,大地苏醒,万木吐绿。这时候,蚕也破卵而出,开始了新的生活。蚕吃的是桑叶,睡的是竹匾,献出却是晶亮闪光的丝。它的一生虽然是短暂的,只有四十几天,却一刻也不停息地朝着一个目标努力:吐丝、结茧,直到吐完最后一段丝,才停止自己的奋斗。
蚕刚从卵孵化出来时,跟蚂蚁一般大小,所以又叫“蚁蚕”。吃了几天桑叶以后便迅速长大,有时一夜之间就能长几分。然后就开始“睡眠”。一天后,醒来的小蚕已经蜕去旧皮,换上了新装。接着,它又使劲地吃起桑叶来,逐渐长大,然后又“睡眠”,蜕皮。要这样连续四次,才能发育成熟,人们因蚕吃了睡,睡了吃,把它比作是出生不久的婴儿,亲切地叫它“蚕宝宝”。你不要认为这是蚕在偷懒,在坐享清福,其实,它是在吃吃睡睡的过程中进行自我更新,为以后吐丝、结茧做准备。
蚕的一生四次蜕皮,虽然都是在“睡眠”的时候进行的,但体内并不平静。昆虫学家早已为我们揭开了其中的奥秘。原来这时候,蚕的脑激素,脑激素促使体内有关的腺体分泌出保幼激素和蜕皮激素。保幼激素的作用是使蚕蜕皮后尽量保持幼虫的.样子;蜕皮激素的功能却使幼蚕加速成熟。脑激素和这两种激素在蚕的体内互相制约,共同来调节蚕的生长和发育。到了第四次蜕皮之前,蚕的体内保幼激素的分泌大大减少,蜕皮激素的机能又显著加强,这时候,蚕才发育成熟,它的身体已经长到二寸来长了。
蚕的小小的身躯是一座非常奇妙的“加工厂”,用的原料是桑叶。桑叶含有水、蛋白质和糖类、脂肪等成分。蚕吃进桑叶,经过消化,吸收了桑叶中的蛋白质和糖类等营养物质,形成绢丝蛋白质,绢丝蛋白质是绢丝腺里的胶状液体。当蚕老熟时,就吐出这种液体,形成细丝。蚕就是用这种细丝围绕身体,结成了茧。所以蚕丝不同于麻纤维,而是一种动物蛋白质,它完全是由蚕的生命化成的。
“春蚕到死丝方尽”,这诗句是蚕的一生生动的写照。一条野蚕可以吐丝一二百米,而一条家蚕却可以吐丝3000米以上。如果把14000条家蚕吐出的丝连接起来,就能沿着赤道绕地球一圈儿。你看这小小的蚕,难道不是世界上的一宝吗?当你看到那细致精美、色彩缤纷的绫罗绸缎的时候,你会为这小小的蚕所创造的奇迹发出惊叹,而它们却只是默默无闻地辛苦一辈子,并以自己宝贵的生命为人类作出了出色的贡献。
小题1:本篇文章的说明顺序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分)
小题2:文中画线句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4分)
小题3:文章第四段加点词“有时”能否删去,为什么?(2分)
小题4:本文的标题出自李商隐的《无题》,说出用诗句作文章的标题有何作用?(2分)
小题5:蚕的一生是短暂的一生,更是奉献的一生,从中你获得什么启示?(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1分)逻辑顺序
小题2:(4分)列数字、作比较。作者通过这两种说明方法具体而详细地说明了家蚕吐丝之长,从而赞美了它以自己宝贵生命为人类作贡献的精神。
小题3:(2分)不能删,“有时”表示偶尔的情况,不经常,这里是说蚁蚕吃了几天桑叶后的成长速度之快,而一夜之间长几分的情况只是少数,如果去掉就不符合文意,不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小题4:(2分)用诗句作题目,可以增强说明文的文学色彩,使文章可读性提升;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使说明更生动,富有感染力。
小题5:略
小题1:
试题分析:首先要了解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说明具体事物的一般用时间或空间顺序,说明抽象事物如本文介绍自然现象解释原理的一般用逻辑顺序,即先摆现象,再分析原因,解释原理。根据本文说明的内容判断即可。
小题2:
试题分析:首先要了解说明文的常用说明方法及特征,然后根据文字信息来判断,根据文段内容从说明了事物什么特征,说明什么问题方面来表达其作用。划线句中“野蚕”与“家蚕”是比较说明,结合本段最后一句理解其说明的作用。
小题3:
试题分析:比较辨析有无此词语语意的变化,从而说明此词的作用即说明了什么问题,从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这个角度来概括其特点,要使用评价语“准确说明”。
小题4:
试题分析:阅读本文,即可了解本文为“生动说明”。“生动说明”是指使用修辞方法或生动的语言通过描写的方法来说明事物。本文有诗句为标题,可从丰富文章内容,增加文章生动性,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等方面概括。
小题5:
试题分析:由诗句联想,抓住“奉献”这一意义谈感想即可。
春蚕到死丝方尽阅读练习及答案 第2篇
这只公鸡是两口子的宝贝,火红火红的不带一点杂色,脖颈那儿有一圈金黄的毛羽,像戴了个金色的项圈。红公鸡的叫声也很特别,纯净、清脆、嘹亮,那声咯咯咯,先高后低,中间拐个弯,然后长声扬起,尾声拖得特别长,有点女高音的味道。
红公鸡没了,丢了,夫妻俩的生活便少了许多乐趣。晚上躺在床上,两口子唉声叹气一番,惋惜一番。小麦说,你说,咱家的公鸡咋就丢了呢?朝晖说,可能让黄鼠狼拉走了吧。小麦说,不像,要是野物吃了,总得留下点鸡毛啥的。朝晖说,还有一种可能,那就是被人捉去吃了。小麦挺身坐起,说,瞧我这脑子,咋没想到这回事呢。接下来,两口子把村里人过了一遍筛子。最后,两口子把焦点集中到王五身上。王五是村里有名的穷汉,因为穷,老婆跟一个收中药材的外乡人跑了,一去10年没有踪影。王五心凉了,地也不好好侍弄,收下的粮食仅仅填饱肚子。
吃鸡子要煮要炖,煮了炖了就会有香味飘出来,正好抓个现行。两口子半夜起身,偷偷踅摸到王五家附近。王五已经睡了,屋里黑洞洞的不见一星灯光,隔着破窗户,能听见王五粗重的鼻鼾,长一声短一声的。
不过,两口子还是断定,红公鸡是被王五偷了,怕露馅,今天没煮没炖。
第二天一早,小麦路过王五门口,清清嗓子,骂起阵来。小麦说,我家红公鸡被人逮去吃了,谁吃了让他口舌长疔疮,让他拉肚子。小麦性子绵,不惯骂人,骂声显得有气无力,只是比往常说话声音大了点而已,而且脸还红着。不大一会,王五家门口便围了不少人,小麦这种叫阵就大有深意了,有所指了,不然,咋没到别的地方骂?大家的目光紧紧盯住王五房门。王五出来了,王五问小麦,出了啥事?咋都跑到我家来了?小麦说,我家红公鸡让人吃了。王五说,你家公鸡让人吃了,跑到我这儿骂啥?小麦说,不吃盐不发渴,我骂偷鸡子的贼,你吃啥热呢?王五说,你这是怀疑我了?小麦说,谁吃谁知道!小麦又把刚才骂人的话重复了一遍便草草收场。
下午三点多,二嫂匆匆跑到小麦家,说,应了!应了!小麦就问啥应了?二嫂说,去村卫生所拿药,正碰上
王五也去看病,你猜咋了?他真拉肚子呢,人软得像根面条。
小麦却高兴不起来,二嫂一走,小麦对朝晖说,都是你,叫我骂人家咒人家,咒得王五真拉肚子了,看这事弄得!朝晖脸上木木的,没说话。小麦说,不就一只鸡子吗?值几个,丢了咱再养,总比人家害病强吧。朝晖说,病都骂出来了,你说咋办?小麦说,拉肚子这病我有经验,光吃药不行,甜汤里打鸡蛋,最补肚子。小麦进了厨房,搅了一大碗甜汤,磕进去两个鸡蛋,端给朝晖,说,事儿是你让惹的,你得送去。朝晖很不情愿,小麦就把脸挂起来,说,你不去我也不逼你,今天晚上你睡沙发啊。朝晖忙说,我去,我去。
王五也是有个性的人,小麦骂了他,让他很没面子,窝了一肚子火,王五越想越气,中午也没做饭,吃了一碗昨天的剩饭,把肚子吃坏了。可他没有想到,朝晖竟送来一碗鸡蛋甜汤。
王五下决心找回小麦家的红公鸡,以证明自己的清白。两天后,王五还真在小山一个洼地里找到了那只红公鸡,公鸡被野藤缠住脚了。王五一阵狂喜,亮起巴掌,对着红公鸡虚挥一掌,说,我打死你个小东西,让老子挨骂背黑锅。
王五把红公鸡送到朝晖家,小麦接了,说朝晖,还不让五哥去屋里坐?小麦还说,今天五哥别走了,我给炒几个菜,你哥俩喝二两。菜端上桌,瓷盆里盛着的却是那只红公鸡。王五说,小麦,你你小麦说,你啥呢,不就一只鸡子嘛,比人的情义还要紧?
(选自《小小说选刊》,有删节)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 小说篇幅短小,但人物形象十分鲜明,这主要得益于作者采用了对比、反衬的艺术手法,还有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社会描写等。
B. 王五是小说重点描述的人物之一,因为小麦家的公鸡丢失,他无端地背了偷鸡的黑锅,小说以“黑锅”为标题,表现了对他的同情和对小麦夫妇的批评。
C. “公鸡”是小说的线索,故事情节可以分为“丢鸡”“找鸡”“得鸡”“杀鸡”四个阶段,线索清晰,叙述井然有条。
D. 小麦夫妇猜测他们家的公鸡是王五偷走的,是因为王五既穷,又不好好地侍弄土地,收的粮食只够填饱肚子。
E. 写王五在一个洼地里找到了那只红公鸡,是为了说明王五做事认真,这既是情节的合理发展,又为下文写“杀鸡”作铺垫。
(2)简要分析“二嫂告诉小麦王五生病”这一情节在小说中的作用。(6分)
(
3)结合小说情节,简要分析小麦的性格特点。(6分)
(4)小说结尾写“菜端上桌,瓷盆里盛着的却是那只红公鸡”,你认为这样安排结尾好还是不好?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8分)
11.(1)答C给3分,答D给2分,答E给1分;答A、B 不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项文章并无“肖像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B项,“表现了对他的同情和对小麦夫妇的批判” E项,“是为了说明王五做事认真”不恰当。
(2)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某一情节在文章中的作用,往往是推动故事发展,使人物性格更加丰富,形象更加丰满。小麦做汤,朝晖送汤,王五寻鸡、送鸡,小麦宰鸡等,都是因为这一情节而水到渠成的。这一情节在发展中完成了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为展示人物思想的转变,最终表现一个积极的社会主题提供了契机。
【参考答案】 ①情节方面:这个情节使故事发生了逆转,矛盾冲突走向缓和,引出小麦做汤,朝晖送汤,王五寻鸡、送鸡,小麦宰鸡等一系列故事情节。②人物方面:为小麦、朝晖两人思想的转变提供契机,展现了小麦性格中善良的一面。(6分)
(3) 解析: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需要注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小麦简单推测,轻易怀疑王五是偷鸡贼,这说明她是一个单纯的人;对她骂阵时的描写,显示她性情温和;当她得知王武因挨骂得病之后,心中愧疚,还亲手做了鸡蛋甜汤,显示了她的心地善良。
【参考答案】① 单纯。简单推测,轻易怀疑王五是偷鸡贼。②性情温和。她“性子绵,不惯骂人”,她骂王五时羞得脸红。③心地善良。当她得知王五因挨骂得病之后,心中愧疚,还亲手做了鸡蛋甜汤,让朝晖送给王五。
(4)解析:本题考查探究能力。解答此类探究题,一定要注意观点明确,论述合理。可以从肯定的角度来说,也可以从否定的角度论述,但都应联系文本,可以从情节发展、人物塑造、表现主题等方面入手分析。
【参考答案】示例一:这个情节安排得很精彩。①从情节发展的角度看,前面小麦做汤,朝晖送汤,他们对王五的态度已经发生了转变,王五又找到了这只鸡,因此,“杀鸡待客”既出人意料,也在情理之中。②从人物塑造的角度看,“杀鸡待客”进一步表现了小麦两口子朴实善良、重视乡情的个性。(8分)
示例二:这个情节是一处败笔。①从情节发展角度看,丢鸡一找鸡-得
春蚕到死丝方尽阅读练习及答案 第3篇
词汇学习在语言学习活动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而词汇研究却一直没有受到足够重视。这种境况直到19世纪80年代才得到改善, 在这一时期, 词汇研究引起了广大学者的浓厚兴趣。“词汇的地位迅速的从一个语言学习中被忽略的方面’转变为一个广为关注的研究热点”。 (Angela, 1998) 词汇的学习主要有两种方法:词汇刻意学习 (intentional language learning) 和词汇附带习得 (incidental vocabulary acquisition) 。词汇的刻意学习指学习者刻意地背记单词, 如通过背词汇表, 或者做词汇练习来记忆单词;而附带习得则是学生在进行其他学习任务时, 如阅读文章、听听力等, 附带习得了单词。近些年来, 国外涌现出许多关于词汇附带习得的研究, 这些研究发现, 在培训各种语言技能如听、说、读、写的同时, 都会发生一定程度的词汇附带习得;而有关阅读促成词汇习得的研究最多 (Marjorie, 2000;Catford, 2000;Hou, 2004;Jan, 2001) 该领域涉及的因素也很多, 如文章的文体、被试对主题的熟悉程度、阅读题型的要求等。
附带或间接词汇学习, 被认为是从语境中习得词汇的一种有效方法。 (Jiang, 2000) 但就笔者所知, 到目前为止, 还没有对词汇学习中词义生成过程的异同和附带词汇习得之间关系的研究。我们知道翻译是语言学习活动中较高级别的要求, 而作为一种语言学习手段, 翻译在语言学习中的地位几经变迁:早期的“语法翻译法” (grammar translation method) 表明当时的语言学习者已经认识到翻译在语言学习中的重要性;其后由Jesperson倡导的直接法, 60年代流行的听说法以及70、80年代诞生的功能法和交际法等, 都认为翻译会阻碍学生分析L2的语境意义, 以及句与句之间的关联, (Bell, 1991) 从而想当然的认为两种语言中结构和词义相似的句子, 其意义也是对等的。但是随着翻译学理论的发展, 人们越来越意识到这种担心其实是不必要的。Parks认为那些稍大一点的孩子 (在学习外语时) 立即联想到的是其母语对应词;Cook更进一步指出“一旦翻译过的词便是属于我们的了”。翻译不失为一种学习词汇的好方法, 但这些相关研究只是停留在刻意学习的角度上, 在翻译活动中, 词汇的附带习得情况又是怎样呢?如果翻译确实可促成词汇的附带习得, 那么相比较与其他学习活动中词汇的附带习得情况, 又是孰优孰劣呢?不同学习活动中附带习得的词汇的保持情况又是怎样呢?就此, 笔者选取了被认为是习得词汇的最佳方式的阅读与翻译练习就其中可能的词汇附带习得及保持情况进行了对比研究。
2 实验设计
2.1 被试
60名安徽大学非英语专业已完成一年级英语课程学习的学生参加了本项实验。笔者根据学生期中英语考试成绩并参照英语任课老师对学生此次考试中可能的不稳定因素意见将学生分为高、中、低三组, 继而用掷硬币的方法将学生平分为两组, 然后用同样方法把学生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2.2 实验工具
实验所用文章取自Cume&Cray的Strictly Academic (1987:30-31) 一书, 文章长度为330字, 内容关于身体疼痛, 选择该内容是因为其与学生的生活接近, 容易使学生建立联想。笔者参照《大学英语教学大纲》 (2001) 首先对阅读材料中超纲词汇进行排除, 然后请任课老师对选文中其他可能的超出学生理解的词汇进行标注, 再任意选择安徽大学具有同等英语水平且相同年级的其他班级学生, 对这些词进行辨认, 学生对认识的词画勾, 反之画叉, 在最后确定的所有不认识的词汇中, 选定10个词为目标词, 其他生词用同义的简单词代替。选文最后请平行班学生做了预测, 结果显示, 词级控制取得较满意效果。目标词经过非词处理, 以解决学生在课下阅读中接触目标词的可能性。根据所选材料, 笔者设计了两套测试题:阅读理解和翻译。阅读理解部分附带习题均和目标词有一定相关, 而翻译练习中, 含目标词的句子均要求翻译成相应中文。
阅读理解题型中, 被试必须首先根据上下文推测出目标词的意义, 然后做和目标词相关的练习, 这部分练习以单项选择题形式出现。题目中涉及的目标词在文中的位置均在该项练习后用括号标注, 选项中的干扰项均选自《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阅读题目起导向作用, 一方面使学习者注意到目标词的特征, 从而进行干扰项的排除;另一方面提供一定的提示, 减少读者对阅读中目标词可能的“只可意会, 不可言传”的境况, 从而方便评分和比较。例如:
Chronic means (line 1) :
A.Going on without stop
B.Not straight or level
C.Lasting for a long time
D.Not easy to deal with
在翻译练习中, 目标词被画线处理, 被试要求阅读文章, 推断出目标词的意义并将画线部分句子翻译成中文。例如:
One of the greatest human problems is chronic paincontinuing, often severe pain caused by such disorders as lowerback problems and cancer.
2.3 实验步骤
(1) 两项测试同时进行, 被试依据组别重新排座, 即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开就座。两组测试卷由两位老师同时分发;
(2) 阅读以及翻译的要求均于卷首注明, 学生对以后的词汇测试均不知情;测试过程中学生不允许互相交谈, 使用工具书, 和向老师提及与考试内容相关的问题;
(3) 25分钟后, 收回考卷;
(4) 一周后, 针对目标词的延时测试, 要求学生写出目标词的词义, 英文与中文解释均可。
2.4 分析及讨论
测试前, 任课老师在班上说明本次测试的成绩将会作为平时成绩进入学期总成绩的计算, 测试得到被试的充分重视, 取得了理想的效果。60名参加测试的学生, 全部上交了答卷。预先测试中阅读部分答对每题得1分, 翻译中只考虑对目标词的翻译, 答对每题得1分;一周后的延时测试中正确写出每个目标词的词义得1分;两项测试前后满分均为10分。实验组和对照组先后两次考试成绩被输入计算机用SPSS1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得到2组前后的平均分和标准差分布情况, 见表1:
由上表可知, 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完成翻译或阅读任务过程后, 根据答卷内容得分显示, 实验组的平均分为6.27, 而对照组为7.50, 这表明两组被试均可根据语境并结合自己已有知识推论出目标词的词义, 但对照组在有提示的情况下对目标词词义的猜测效果好于实验组。实验组预先测试得分经过计算得出标准差为2.29, 而对照组为1.50, 这表明实验组学生在猜词正确率上差别较大, 而对照组则相应较小, 在这两项测试中, 学生的英语水平对词义猜测起着重要的作用, 高水平学生的测试情况普遍好于低水平学生。笔者认为这是因为翻译活动对学生的词义理解要求较高, 学生需要投入更多努力, 调动更多的知识来帮助自己理解, 更准确地推断生词词义, 从而达到翻译目的;而有选项的选择题对学生的要求相对较低, 学生只需要理解大意, 从而完成阅读任务即可, 不需要更进一步地建立L1、L2之间的关联。一周后对目标词的再测显示实验组的成绩明显好于对照组, 实验组的平均分为3.96>6.27/2, 而对照组为3.70<7.50/2, 相比与预先测试的1.23分的落后, 实验组延时测试的成绩反而高于对照组0.26分;这充分证明翻译练习对词汇的附带习得有更好的保持作用。下面笔者更进一步分析了实验组和对照组测试的不同结果。图1-4分别为实验组和对照组的预先和事后测试成绩对比。
图1显示阅读和翻译均可促成学生对生词词义猜测, 对照组的预先测试成绩普遍好于实验组, 笔者认为这并不足以说明阅读比翻译能更好地促成词汇的附带习得, 两种练习的不同难度要求, 将学生置于不同的学习情境中, 因为翻译对学生的实际要求较高, 学生在没有除语境之外的提示下, 猜测词义并找到目标词汇在其母语中的对等词难度较高, 学生在推断出该目标词在母语中对等词义的过程中需要付出更多努力;相对于高要求的翻译行为, 有可选项的阅读练习大大降低了学习的难度, 练习中提供的选项将抽象的词义具体化, 学生所需要做的只是将意义迥异的干扰项排除, 因此对照组学生成绩较好, 且个体间的差异小于实验组, 翻译练习中的成绩相对于阅读较低, 且成绩分布出现较大的差异, 优等生成绩明显好于差等生。
对比图2、图3, 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延时的事后测试中, 成绩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这表明两组被试对所猜词义均有不同程度的遗忘, 对照组中的成绩下降更为显著, 两次测试成绩有明显的成绩差, 目标词词义遗忘更多。将两组预先测试成绩和延时成绩进行对比, 发现实验组对于目标词的遗忘率普遍相应较低, 尽管实验组在预先测试中猜出目标词的正确词义较少, 但其对于所猜得词的词义记忆效果要好于对照组。
将上述实验结果与学生水平级别进行对照发现, 实验组和对照组中的优等生预先测试成绩均高于成绩稍差的其他等级学生, 实验组中的差生对目标词中所猜得词的词义保持着惊人的记忆效果, 而优等生对目标词的词义保持反而不如差生;而在对照组中, 不同级别学生中的这种差异并不明显。两组被试预先测试成绩和预先, 事后两组测试成绩之差输入SPSS.10软件进行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 发现实验组的相关系数为0.811, 而对照组为0.695, 也就是说实验组中得分越高的学生在事后测试中对目标词的遗忘率越高, 而得分越低的学生对目标词的遗忘率越低, 而对照组中的这种现象则不是很明显。
Craik&Lockhart (1972) 曾经提出了“加工深度” (depth of processing) (陈菁, 2002) 这一概念:新信息被储存到长时记忆的概率不是由它在短时记忆中的保持时间长短而定, 而是由它最初被加工的深浅程度决定。翻译相对与有选项的阅读练习是更深层次的加工形式, 被试不仅需要猜测词义, 而且需要进行L2到L1的词义转换, 从而建立其L2的心理对等词库, 因此词汇的保留效果相应较好。再考虑“投入量假设” (involvement load hypothesis) , (Parks, 1982) (Ronald&Michael, 1988) 该假设是对“加工深度”理论在认知和情感两个维度上的深化。该假设认为认知加工的程度 (Stuart, 2005) 可以用“投入量”来表示, “投入量”可以从三方面衡量:需要、搜索和评估。面对同样的翻译任务时, 差等生在建立L1和L2之间的联想时面临更多的困难, 其推断出同一个单词时的投入量要大于优等生, 因此他们对于已推得单词的记忆情况要好于优等生。而对于优等生来说, 推论出词汇的意义这一过程相应显得简单, 投入量少了, 分配到每个单词上的注意力就更少, 这样虽然对词汇的意义在最初有较多正确的把握, 但是这些意义却不能在头脑中维持很长时间。 (黄燕, 2004)
根据上述研究, 笔者认为对于非英语专业学生, 尤其是英语水平较低的学生, 合理运用正确的推理方式, 并给予适当指导, 采用翻译的方法更容易使其对相应词汇进行词义联想与存储。通过翻译这一手段, 在二语和母语之间建立起一座稳固的桥梁, 从而加速词汇的学习和记忆。
3 结论
本期练习及测试题参考答案 第4篇
1. 薄铁片铁2. 磁化S(南)3. 地北4. 指南针不指南北 鸽子找不到回家的路5. C 6. C7. B8. C9. B10. B11. C12. 如图1所示.13. 如图2所示.
14. 将一枚小磁针放在火星表面,观察其是否有固定指向(或是否受磁力的作用)15. 可将铁屑撒在种子中,搅拌均匀,使铁屑吸附在杂草种子上,然后用磁铁吸附,将带有铁屑的杂草种子从混合种子中吸出来.这里利用了磁铁吸铁的性质.
《电生磁随堂练习》参考答案
1. 电流的强弱线圈匝数的多少有无铁芯 铁芯通断电电流的强弱电流的方向强
2. N负变大3. B4. B5. B6. B7. C
8. 如图3所示.9. 如图4所示(提示:两通电螺线管相互靠近的两极均为N极或均为S极,磁感线方向不同).10. (1)小磁针(2)让小磁针跟导线AB平行,且在AB的下方(3)若小磁针转动,导线AB中有电流,若导线AB不动,导线AB中没有电流11. (1)图略.提示:滑动变阻器金属杆右端(或左端)与开关左端相连(2)B(3)N或北(4)①右(左)变小(变大)②变大(5)越强多(少)强(弱)
《电磁铁、电磁继电器、电动机随堂练习》参考答案
1. 通电导体(或通电螺线管)周围存在磁场切断电源2. 低压控制高压工作 3. B4. B5. A6. C7. D8. D9. A10. C
11. (1)线圈匝数(2)观察吸引大头针个数的多少 (3)电流一定时,电磁铁磁性随线圈匝数的增加而增强(4)A、C12. (1)改变滑动变阻器的电阻吸引大头针数量的多少
(2)如下表. (3)①铁芯越大,电磁铁的磁性越强②将大小不同的铁芯分别插入同一线圈中,保持其他条件不变,观察这个线圈两次吸引大头针的数目
《磁生电随堂练习》参考答案
1. 电磁感应机械2. 切割磁感线导体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3. 电磁感应加快摇晃、增加线圈匝数或更换磁性更强的永磁体等
4. 机械能转化为电能5. B6. D7. 猜想:与磁体插入的速度有关(或与磁场的强弱、线圈的匝数、线圈的粗细、线圈的横截面积有关).实验设计:将电流表和线圈连接成闭合电路,保持其他条件不变,用不同的速度先后两次将条形磁铁插入线圈,观察电流表的示数,并进行比较.
8. (1)磁场对电流的作用电磁感应(2)①转速②导线长度③磁性更强的磁铁
《电与磁综合测试题》参考答案
1. S负 N2. 电机械换向器(或换向片)3. 低压控制高压工作4. 鸽子是否靠地磁场来导航避免偶然性,使结论更可靠
5. 调换电源正、负极(改变电流方向) 发电机6. 动圈式话筒、发电机电风扇、动圈式扬声器7. L2右
8. C9. C10. C11. D12. C13. B14. C 15. B16. D17. 如图5所示.18. (1)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力(2)电流(3)线圈停在平衡位置19. (1)磁性强弱(2)a、b(3)b、c (4)电流相等
阅读练习及答案 第5篇
宋庆发
等,取“等待”之义。它既不主动求证,又不拒绝演绎;既让过往莫名挠头,又在现实面前坦然露脸;既辐射自然和生命的日光,又聚焦道德和爱的月色。等,是诗一般恣肆凝聚,哲学一样的理性铺陈。
等是一种态度。春花等料峭过后的开放,秋叶等西风紧束之余的飘零,等的是一份自然而然;等米下锅,等菜上桌,等的是一份丰稔期许;等而下之,等闲视之,等的是一份逍遥自在。等量齐观,心存一颗佛心;等因奉此,秉承一业操守。等,其实就是一种和中的积极态度,一种对世界对人生的本源看法和清正做派。
等是一种智慧。姜尚直钩无饵垂钓渭水,等来了明慧天子周文王礼贤下士的相遇;卓文君诗心悱恻坚守空房,等回了浪子司马相如最初的爱恋。这何尝不是一种充分自信、甘于隐忍的智慧?
等是一种境界。苏武持节牧羊北海十九年,须发皆白,只等归汉,心纯如雪;谭嗣同坐等杀头,慷慨悲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以酬圣主、民心与变法;金岳霖情笃林徽因,不因其嫁作梁妇而词语忸怩,不因其声名鹊起而逻辑狷介,不因其早逝而改弦易辙,一等就是终身不娶。此心,此志,此情,天地为证,日月可鉴。
当今社会,物欲横行;当今时代,瞬息万变。但总有云卷云舒间的宠辱皆忘让人去等候,总有花开花落时的去留无意让人去期待。西方谚语道:“走得太快,灵魂跟不上,我要停下来,等一等灵魂。”灵魂不开口,就让我们一起“等一等”吧!
等洪荒的旷远诡秘,等原野的缤纷,等文学燃起的希望,等自然唱起的规律,等万物亮出的生命底色。等一等,两个人的爱情便可湿润江南;等一等,一个人的寂寞便可开出花来;等一等,爱默生的自然世界便会呈现:“每个人都会成为诗人,爱将成为主宰,美将处处流露,人与自然将和谐相处。”
(选自《做人与处世》20xx年第24期)
13.结合你对文意的理解,说说作者是从哪三个方面来诠释“等”的内涵的。(3分)
评分:共3分。每个要点1分。意思对即可。
14.文章第4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2分)
15.结合文意,谈谈你对“爱默生的自然世界”的理解。(3分)
参考答案
13.答案:等是一种态度;等是一种智慧;等是一种境界。
14.答案:举例(事实)论证这样更能生动具体地阐明作者“等是一种境界”的观点。评分:共2分。论证方法和作用各1分。意思对即可。
阅读练习及答案4 第6篇
1春风把一粒花种吹到一面墙的阴影里。
2不久,种子变成了一棵小花苗。大墙外边,小树、小草都长得生机勃勃,只有小花苗又瘦又小,它难过得哭起来。“你干吗哭呀?”蜜蜂问。“我见不到阳光,长得太小了。”“别难过,我替你把大墙推倒!”蜜蜂用力推起来。大墙纹丝不动!小蜜蜂只好飞走了。
4“你不是也有手和脚吗?靠自己的力量,攀到阳光里去呀!”墙顶上小蜗牛说。是呀,自己细细的藤,就是手和脚呀!小花苗擦去泪水,鼓足勇气,沿着墙壁开始往上爬了„„
5有一天,它终于爬上了高高的墙顶。阳光下真温暖!小花苗使劲长,满身披上绿叶,开出金黄色的花朵。
6孩子们从大墙下走过,都说:“瞧,这棵小花能爬上那么高的大墙,真勇敢!”
1.全文共有(6)个自然段,其中第(3)段是小花苗和蜜蜂的对话。(2)
2.把最后一段缺少的标点在文中补齐。(2)
3.在大墙的阴影里,小花苗(又瘦又小很难过),它靠自己的(力量)爬到墙顶上以后,小花苗(见到了阳光/满身披上绿叶/开出金黄色花朵),孩子们夸小花苗(真勇敢)。(12)
4.写出下面词的反义词(4)
温暖——(寒冷)难过——(高兴)
5.假如你是小花苗,爬上了墙顶,你会说些什么?(2)
春蚕到死丝方尽阅读练习及答案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