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长期血液透析范文

来源:文库作者:开心麻花2025-11-191

长期血液透析范文(精选9篇)

长期血液透析 第1篇

1 临床资料

本院自1999年11月~2013年6月, 应用长期颈内静脉插管进行血液透析患者共60例。其中男19例, 女41例;年龄26~89岁, 平均67岁。慢性肾小球肾炎17例, 糖尿病肾病29例, 多囊肾5例, 高血压肾损害6例, 梗阻性肾病3例。导管使用最长时间5年6个月, 最短3个月。

2 护理要点

2.1 置管前的心理护理

患者由于多次内瘘失败加之病程长, 对亲人的拖累, 存在着恐惧, 焦虑, 忧郁, 绝望等各种心理反应。针对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心理疏导。首先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使患者产生安全感, 信任感, 向患者讲解长期颈内静脉插管的建立, 完全能代替动静脉内瘘进行血液透析, 而且减少每次穿刺的痛苦, 对心功能影响明显小于动静脉内瘘对心功能的影响[1], 带涤纶环双腔导管通路的最大优点是能长期保留, 只要护理方法得当, 可使用数年。介绍插管成功的病例, 透析效果较好, 回归社会, 从事力所能及的工作。

2.2 置管后透析前的护理

首先做好室内清洁卫生工作, 透析前半小时用循环风紫外线空气消毒机消毒室内空气, 减少人员走动, 减少感染的机会。先撤去插管处的敷料, 观察隧道口有无渗血渗液, 红肿, 有无脓性分泌物, 导管有无脱出移位。用复合碘棉签由内向外消毒隧道口皮肤, 清除隧道口分泌物, 直径大于10 cm, 待消毒液干后, 覆盖无菌敷料固定。松动包裹导管的纱布, 拆开纱布, 用复合碘棉签消毒导管, 将导管置于无菌治疗巾上, 导管出口处下面铺无菌纱布, 弃去肝素帽, 再次用复合碘棉签消毒导管口及导管2次, 用75%乙醇除去导管出口表面血垢, 用无菌注射器抽出封管液2 ml以上, 仔细观察有无凝血块, 抽出封管液后, 要用生理盐水加压冲洗双腔导管, 如遇抽吸不畅, 可用20 ml注射器加压抽吸, 切勿向管内推压, 以防血栓进入体内, 或变动插管方向, 尽量抽出封管液。实在不行, 应遵医嘱, 行尿激酶封管30 min后再试。

2.3 透析中的护理

妥善固定透析管路于床边, 调节松紧, 防止扭曲, 打折, 受压。在透析过程中, 护士应密切观察病情, 30 min测一次血压, 患者有无寒战, 发热, 呼吸是否顺畅, 意识有无改变。观察血流量是否充足能维持透析, 静脉压, 跨膜压变化。

2.4 透析后的护理

首先, 向导管内动静脉端分别注入生理盐水5~10 ml, 冲洗管腔, 将管腔内的血液注入体内, 以管内无血液残留为准。然后, 按管腔容积推注封管液封管。本院长期置管的患者, 根据情况采用肝素加尿激酶封管。对于有感染的患者, 根据医嘱应用抗生素, 克林霉素0.3 g (粉剂) , 溶解在封管液中封管。要用正压封管, 避免血液回流引起管腔堵塞。封管后, 迅速夹闭动静脉端夹子, 拧上一次性无菌专用肝素帽, 应拧紧, 防止松动, 出血。用无菌敷料包裹导管的外延部分, 妥善固定于胸前。

3 护理体会

3.1 减少或防止感染的发生

患者进入透析室应更换拖鞋或穿鞋套, 严禁陪患者进入透析室, 减少感染的机会。护士操作前后必须严格洗手, 每次透析换药, 认真观察有无感染征象。本组患者中, 有6例患者出现插管隧道口瘙痒、发红、按压时疼痛, 采用每次换药时, 用复合碘消毒, 然后外涂百多邦, 并且坚持每天换药, 直至症状消失为止。5例患者在透析过程中突然出现寒战, 继而高热, 原因不明, 疑为感染。给予地塞米松5 mg静脉注射, 在透析后予以克林霉素0.3 g进行封管, 做血培养, 用敏感抗生素治疗, 4例一周左右好转。1例患者, 应用21 d抗生素, 仍有发热症状, 拔出导管后症状消失。向患者宣教, 注意个人卫生, 勤洗手、洗脸、洗头、洗澡时要保护好插管部位, 不要弄湿, 夏天尽量不让汗液浸湿插管部位, 如发现敷料污染, 及时到医院换药。

3.2 导管堵塞的预防与处置

导管堵塞是长期插管主要的并发症之一, 故每次透析后都要向导管内注入肝素抗凝[1]。因血栓引起血流不畅者, 本院采用尿激酶10万单位, 加生理盐水稀释, 按管腔容积封管30 min后抽出[2]。本组有7例经处理后导管通畅, 1例经两次处理后均血流量不足, 不能维持透析, 予拔管。

长期颈内静脉插管作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血管通路, 建立后就成为患者的生命线。作者体会到严格的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熟练的操作技术, 高度的责任心是置管后护理成功的关键。

关键词:血液透析,血管通路,颈内静脉插管,护理

参考文献

[1]Crawford J H, Yang S, Zhou M, et al.Dowm-regulation of hepatic CYD1A2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inflammatory responses in sepsis.Crit Care Med, 2004, 32 (2) :502-508.

长期血液透析 第2篇

随着老年透析患者不断上升以及糖尿病肾病导致慢性肾功能衰竭病例的增多,这类人群的透析通路面临的问题也成为当今透析治疗的重要问题之一,中心静脉留置导管已作为血液透析的血管通路在临床上的应用非常普遍,而经皮下隧道穿刺中心静脉留置涤纶导管在一部分患者中已作为永久性的通路使用。我血透中心2009年12月—2012年8月病人用长期留置导管透析的有18例,通过对长期静脉留置导管的细心观察和精心维护,提高了患者的透析效果,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18例病人,男性5例,女性13例,年龄46-85岁,8例为糖尿病肾病,5例慢性肾小球肾炎,4例为肾病综合征,因血管条件差无法建立动静脉内瘘或动静脉内瘘失功而采取长期留置导管术。

1.2导管留置方法。我中心采用带cuff的涤纶套双腔导管长36cm,涤纶环距导管尖端19cm,首选右颈内静脉,采用经皮置管法,置管在相对无菌的手术间进行,患者取去枕仰卧位,在两侧肩胛骨之间垫高,两肩落下,头后仰15-30度,头转向穿刺部位对侧。应用seldinger技术,先按常规颈内经脉插管方法放入导丝,采用撕脱型扩张导管置管法,在穿刺点切开皮肤,分离皮下,在锁骨上窝近锁骨中点1/3处切一小口,隧道针尾部带导管,拉动隧道针带导管从锁骨中点1/3小切口至穿刺部位切口,皮下隧道8-10cm以上,涤纶套距皮肤导管出口处约2-3cm,然后沿血管送入导管,调整导管位置与方向,防止局部成角,置管后检查管道是否通畅,用生理盐水冲洗导管腔内的血液,再在管腔内注入2∶1肝素生理盐水12500单位封管,穿刺部位切口缝线后与隧道口均以无菌敷料覆盖,动、静脉端用纱布包裹后固定于胸前。插管后以影像学检查确定插管的深度,插管的顶端应达到腔静脉和心房连接处,以保证足够的血流量。

1.3结果。18例病人均插管成功,无局部血肿及周围组织损伤,顺利透析。1例并发感染,经使用抗生素封管、静滴和口服后控制;5例血栓形成,血流不畅,使用尿激酶封管并配合口服抗凝剂之后,导管血流不畅症状改善;2例死亡,其余均持续使用,效果满意。

2护理

2.1置管前护理。留置长期导管属于有创操作,患者对手术容易产生恐惧感,另外长期携带导管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不便,患者易产生排斥心理,向病人及家属做好解释工作,让其了解留置长期管在透析过程中的重要性,取得患者的配合,消除紧张、焦虑、恐惧心理。向患者解释术中的注意事项,配合体位,避免咳嗽等。插管时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则,预防导管感染的发生。

2.2置管后护理。

2.2.1术后观察。术后第1天要严密观察病人生命体征,是否有胸闷、憋气、胸痛等症状,穿刺切口及隧道口有无渗血及血肿形成,血肿或瘀斑的大小等。如发现局部较严重渗血或有血肿形成时,立即报告医生,采取相应的止血方法,直至出血停止,并更换敷料。术后首次透析,严密观察局部出血情况及生命体征的变化,了解导管功能是否良好。

2.2.2术后维护。向患者及家属交代插管后保持敷料清洁干燥,穿刺切口缝线约10天可拆除。睡眠时不要挤压导管,建议健侧卧位或平卧位;立位时避免过度弯腰,以防止导管脱落或移位。置管侧上肢避免负重和剧烈活动,冬天时可将内衣剪一长20cm的开口并上拉链,以便透析时使用,避免着凉。涤纶套与周围组织粘连约需2周,交代患者穿脱衣服动作要轻柔,防止牵拉、扭转。定期测量cuff距出口处的位置,以及导管外露部分的长度,并做好记录。

2.2.3严格无菌操作。每次透析时应注意观察留置导管处皮肤有无红、肿、热、痛或脓性分泌物,首先用消毒棉签消毒皮肤导管隧道口周围,沿皮下隧道由上向下挤压周围皮肤,观察有无分泌物流出,再次消毒皮肤并更换无菌敷料;其次是用无菌纱布消毒导管外露部分,用无菌棉签消毒导管口2次,先用5ml无菌注射器抽出管内封管液,检查有无血凝块,抽出50ml血液后再改接动脉端引血上机。透析过程中接头处用无菌辅料包裹,尽量减少导管接口处的暴露时间。

2.2.4管路固定與封管。协助患者保持良好的舒适的体位,透析管路固定在患者身上,嘱避免头颈部剧烈的活动,防止导管的扭曲、受压而影响透析。透析结束后用20ml生理盐水冲洗管腔内血液,消毒棉签消毒导管口两遍,遵医嘱予纯肝素或尿激酶溶液按管腔容积增加0.1ml正压封好动静脉端,我中心使用的长期导管动脉端管腔1.3ml,静脉端管腔1.4ml,拧紧新的消毒肝素帽,用无菌纱布包裹后固定在胸前。

2.3常见并发症的护理。

2.3.1血流不畅。不能达到血液透析流量要求,置管早期如发生血流不畅,考虑导管贴壁致侧孔覆盖在管壁上和隧道弧度问题。考虑贴壁时,嘱咐患者调整透析体位,左右转身,用20-50ml注射器取生理盐水接导管口,快速推注,冲开导管尖端,使其不再贴壁。另外,导管皮下隧道弧度太小易使导管成角,导致血流不畅,让患者轻轻转动颈部,行手法局部按摩导管角度和位置。一般处理后均能达到血流量要求,血流量在200-300ml/min。

2.3.2血栓形成。是导管中后期发生血流不畅主要原因。长期导管放置时间较长,为防止导管内及管壁外形成血栓,在管腔内注入尿激酶可以预防血栓形成,对导管内血栓形成的情况,则采用导管局部溶栓治疗,我中心用1万u/ml的尿激酶溶液,按管腔容积增加0.1ml封管,每隔10min推注生理盐水0.3ml,30min后,溶栓基本都能成功,必要时重复以上步骤。透析间隔超过3天者,需肝素重新封管1次,换药1次。对于反复出现导管内血栓形成的患者,可给予口服阿斯匹林片、华法令或泰嘉。

2.3.3感染。是长期留置导管最常见的并发症,包括导管的出口感染,隧道感染及导管相关性菌血症。导管出口处出现红肿、硬结和(或)压痛,有分泌物伴疼痛,为导管出口感染,于每次透析结束后给换药处理,并在导管出口处涂百多邦软膏,治疗1-2周;若沿皮下隧道导管径路有触痛、红斑或硬结或脓肿等,则为隧道感染,于每日定时换药,局部用庆大霉素液湿敷出口处,静脉抗炎治疗2周,形成脓肿时需切开皮肤引流脓液;透析中开始半小时左右出现与透析相关周期性寒战发热,考虑导管相关性菌血症,常规使用抗生素静滴及封管治疗2周,我中心常用第三代头孢(10mg/L)或庆大霉素(5mg/L)加肝素钠1支封管,封管溶液更换不超过48小时,必要时抽血培养,同时全身静脉应用抗生素,导管腔内滴注抗生素比外周静脉滴注效果好,滴注过程最好时间长一些,动脉端和静脉端交替滴注,如能判断是静脉端或动脉端感染,可以单独从一端静脉滴入药物。

3讨论

长期留置导管尽管有并发症发生,但是良好及时的护理干预及有效的药物治疗,能较快控制症状,从而延长了长期留置管的使用寿命,提高患者透析质量。由于我科目前长期置管的例数有限,在护理过程中的经验尚浅,长期管的血流不畅与体位的关系将是我中心进一步探讨的护理方向,通过查询资料,临床数据收集,使长期管的使用和维护取得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海燕,王梅.慢性肾脏病及透析的临床实践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469

[2]叶朝阳,赵久阳,陆石.血液透析血管通路技术与临床应用[M].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42-52

[3]刘群,刘惠兰,段晓峰.深静脉长期留置导管在血液透析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07,l0(7):536-538

长期血液透析 第3篇

关键词:长期血液透析导管,血液透析通路,留置,方法

尿毒症是一种危害性非常大的疾病,治疗困难。目前,血液透析是维持患者健康的主要临床治疗措施。临床医学证实,血液通路方法是影响血液透析症状的主要因素,如动静脉内瘘[1]。颈内静脉长期留置导管具有安全、有效、快捷,能长时间保留等优点,成为自身血管条件差,难以建立动静脉内瘘及老年患者建立血管通络的一条新的途径。但在实际应用中,往往由于内瘘阻塞、血管瘤等的存在而影响血液透析的临床效果,给患者的生命健康带来诸多的危害。为此,本文以我院2013年2月至2014年9月收治的接受长期性带涤纶双腔血液透析导管留置术的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总结探索了长期血液透析导管留置建立血液透析通路的有效方法。现将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3年2月至2014年9月,我院收治的接受长期性带涤纶双腔血液透析导管留置术的患者60例,其中男性36例,女性24例,年龄为44~66岁,平均年龄为(58±6.2)岁。所有患者均是由于动静脉出现内瘘阻塞而导致血液透析效果不佳,接受长期血液透析导管留置术,共进行62次。长期血液透析导管采用美国的带涤纶双腔血液透析导管,型号为14.5F,长约24 cm的U型分叉入血管段的导管。其中该型号导管的动脉管腔容积达到1.6 mL,静脉管腔容积1.8 mL。U型入血管段达到13 cm,双腔管入血管长端距离涤纶环为19 cm。

1.2 方法

1.2.1 留置操作方法:

在进行长期血液透析导管留置手术过程中,首先选用右侧颈内静脉,然后依次选择右侧锁骨下静脉、左侧颈静脉、左侧锁骨下静脉的顺序,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患者的颈部和锁骨下静脉进行相关检测,确定留置管手术的位置。颈内静脉穿刺点位于患者胸锁乳突肌三角顶点或者距离胸锁关节上方5 cm的水平位置。而锁骨中内三分之一下方1 cm处为锁骨下静脉穿刺点。穿刺过程中,首先采用导丝传入,在透视定位的前提下,将穿刺针取出,以此确保血透管血管端短头能够较胸骨角水平略长。在穿刺过程中,为降低患者的疼痛感,采用2%的利多卡因对穿刺点肌肤局部麻醉处理,然后在胸大肌端和血管穿刺点处进行1 cm长度的切口。借助导丝进行皮下隧道的扩张操作,借助可撕脱鞘进行血透管的植入。在透视定位的帮助下,确保血透管位置正确,形态正常,以保障血液能够顺畅的抽出,避免出现血透管弯折、扭曲等现象的发生。最后手术操作完成后,进行切口缝合手术,并采用肝素溶液处理切口的封闭问题[2]。

1.2.2 血透管位置的调整:

血透管的调整关系到长期血液透析导管能否顺利的发挥作用。因此,在透视定位的辅助下,借助导丝的超硬超滑特性,植入下腔静脉,进行血透管静脉管腔的调整。若患者皮下隧道涤纶环已经愈合,则需要二次切口,将涤纶环进行分离,以此进行血管穿刺能够顺利进行,将血透管暴露出来,便于位置的调整。针对合并血栓闭合者,则借助导丝进行碎栓以及采用局部尿激酶溶栓进行抗凝处理[3]。

2 结果

首先,本次研究发现,60例患者的长期血液透析管留置手术均取得成功,其中,采用右侧颈内静脉置管、左侧颈内静脉、右侧锁骨下静脉置管、左侧锁骨下静脉置管的患者分别为45、10、2、3例。上腔静脉置管位置处于第二前肋和第四前肋之间的上腔静脉骨性标志内,手术操作成功,取得预期的效果。

其次,长期血液透析导管留置手术带来的不良反应为:有3例患者因血流不通畅,而接受原位调整或重新植入。另外,1例患者进行碎栓溶栓处理。出现血流不畅的患者在经过确诊后,采用贴壁和动脉管头位置调整后,血透恢复正常,后期无并发症发生。采用ICU床边手术的患者,在术后3个月后发生血流不畅的现象,经过X透视呈现显示,患者体内的透析导管管头发生偏移,出现顶壁现象。后经过拔管后重新处理,患者症状消失,恢复正常。所有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在经过针对性血液透析导管留置调整后,均恢复正常。

最后,所有患者在经过留置管手术以及血液透析管位置调整后,其血透流量均达到正常水平,处于230~300 mL/min的正常值。其中有4例患者置管留存时间低于半年,2例患者由于原发病原因而去世,另外两例患者因肺部感染以及脑出血而去世。后经过随访,剩余5例患者体内的长期血液透析导管留置手术成功,能够持续正常的发挥功能[4]。

3 讨论

长期血液透析导管留置建立血液透析通路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病情,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常见并发症为穿刺点部位出血,皮下隧道感染,导管内血栓形成。感染与患者机体抵抗力下降、无菌操作不严格有关。导管使用过程中严格无菌操作,皮下隧道出口和导管口严格消毒,使用庆大霉素肝素盐水封管可预防感染的发生。一旦出现感染,全身抗感染治疗与局部抗生素肝素盐水封管,可有效控制感染,血栓形成多与医师透析间隔时间延长、未能及时更换肝素封管有关。尤其是对老年人、糖尿病患者、血管狭窄以及动脉硬化的患者而言,该留置手术具有非常突出的效果。临床医学应用中,长期血透通路主要包括动静脉瘘、人造血管以及长期血液透析导管三种。为提高长期血液透析导管留置的应用效果,需要做到留置管管头全部进入上腔静脉内,以及首选右侧颈内静脉,并优先选择带涤纶环动静脉双腔远端分叉式多侧孔设计。以上措施能够提高长期血液透析导管留置手术的效果,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叶朝阳.血液透析血管通路技术与临床应用[M].2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42-259.

[2]白旭明,石永兵,唐梅.DSA下长期性血液透析导管的留置[J].介入放射学杂志,2010,19(2):134-137.

[3]单新莉,汪吉平,李虹.不同置管途径对血液透析长期留置导管并发症的影响[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0,35(6):636-638.

长期血液透析 第4篇

【关键词】 华法林;血液透析;长期静脉置管

近年来随着肾脏疾病发病率的逐年增加,越来越多的患者接受血液透析治疗,而其中大部分合并多种慢性疾病。其中血管条件不佳(特别是糖尿病、高血压、动脉硬化者),无法建立动静脉内瘘进行血液透析,故长期留置的中心静脉导管(TCC)成为这些患者的重要血管通路。血栓和纤维鞘形成是TCC功能不良的主要的并发症,也是影响导管使用寿命的主要原因,其中98%的后期(>2周)导管功能丧失是由于血栓和纤维鞘形成。而栓塞后使用尿激酶溶栓复通的成功率为70%-90%[1],故导管血栓栓塞的预防极为重要。目前关于应用华法林来维持血液透析长期留置导管通畅的研究已越来越多,究竟疗效如何以及目前的一些经验,介绍如下,另我院现有9人在应用华法令,具体体会如下。

1 华法林钠的作用机制

华法林钠为双香豆类中效抗凝剂,其通过竞争性拮抗维生素K,干扰凝血因子从而发挥抗凝作用,还能降低凝血酶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反应,因而还具有抗血小板的作用。其蛋白结合率99%,经肝代谢后,经肾排泄。因其半衰期较长,抑制凝血的作用也较为稳定,因主要干扰外源性凝血过程,目前国内外公认以监测INR来确保华法林抗凝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2 近年来有越来越多的关于华法林在维持血液透析患者TCC 通畅中的研究

Webb等[2]也指出对于已出现导管功能障碍的患者经尿激酶溶栓复通后给予华法林抗凝(INR2.0-2.5)较无抗凝组能更好地维持导管通畅。龙春姣等[3]认为早期(置管第3天)在透析间期使用华法林抗凝(INR2.0-2.5),能延长导管的存活时间。由此可见调整INR在1.5-2.5对维持TCC通畅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且早期抗凝效果更佳。在尽量保证安全的前提下,INR值越大抗凝效果越肯定。

华法林的副作用主要是出血,而终末期肾病患者具有出血倾向,故使用华法林抗凝需更加谨慎,那么调整合适的INR值对于TCC的尿毒症患者至关重要。血液透析患者多数摄入白蛋白不足,低白蛋白血症可以导致华法林血浆结合蛋白水平降低,血浆中游离药物浓度增加[4],可使华法林的抗凝作用相对增强,增加出血风险,故对于血液透析患者来说,华法林的使用剂量应低于一般患者。

3 我院现有9例患者在应用华法林维持长期静脉导管通畅

9例患者均為导管血栓栓塞后尿激酶复通患者,其中两例因导管流量问题曾换管一次。9例患者均口服华法林钠片,为齐鲁制药生产的,规格2.5mg/片。其中男性5例,女性4例;高血压患者3例,糖尿病患者4例,伴有高脂血症者2例。在使用华法林之前监测凝血时间,其中纤维蛋白原升高者5例,其余患者及凝血指标均正常。9例患者均为肝素原液封管,每周封管3次,在使用华法林之前每周应用尿激酶泡管一次,血液透析中流量为200-250ml/分。在使用尿激酶之后,常规肝素原液封管每周三次,透析中血流量好,无任何管腔堵塞现象。华法林钠片口服剂量在1-2.5mg/天,分一到两次口服,透析当日停用,服药5天后开始监测凝血时间,维持透析前及透析间期INR在1.6-2.0之间,APTT及PT均有不同程度的延长,但未超过两倍。故透析当日的肝素剂量均较使用前有不同剂量的减少。患者无明显出血迹象。但有一例患者因合用降脂药苯扎贝特而出现凝血时间及INR明显延长,故给予停用降脂药物。

4 结 论

华法林可有效的预防静脉导管的血栓形成[5],具体体会如下:①慢性肾衰竭患者华法林的使用剂量应低于一般患者,其抗凝效果与其使用剂量密切相关,在尽量保证安全的前提下,INR值越大抗凝效果越佳,那么按目前的研究来看调整INR1.5-2.5较为理想,但仍需要更进一步的试验来证实其有效性和安全性。②华法林在置管后早期使用可有效预防管腔阻塞,但哪些患者更适合使用而不容易出现出血仍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探讨。③血液透析患者因华法林使用后对INR及APTT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故可能会因为透析前APTT的延长,而减少肝素的用量,这都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而定。若出现牙龈出血、皮肤瘀斑等则应该调整华法林用量。④华法林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如与抗生素、降脂药物、抗痨药物合用,均可提高其抗凝效果,合用这些药物时需监测凝血四项,根据化验结果调整药物剂量。⑤低蛋白血症者可以导致华法林血浆结合蛋白水平降低,血浆中游离药物浓度增加,增加抗凝作用,故在应用前应监测血浆白蛋白,对于低蛋白血症者应适当减少药物剂量。以上问题均无统一的认识,有待进一步研究。但不论出现何种情况,监测凝血时间,根据结果调整药物剂量,才是保证安全、有效的治疗措施。

参考文献

[1] Suchoki P,Conion P,Knelson M,et al.Silastic cuffedcatheters for hemodialysis vascular access:Thrombolyticand mechanical correction of malfunction[J].Am J KidneyDis,1996,(28):379-386.

[2] Webb A,Abdalla M,Russell GI.A protocol of urokinaseinfusion and warfarin for the management of the thrombosedhaemodialysis catheter[J].Nephrol Dial Transplant,2001,(16):2075-2078.

[3] 龙春姣,李远明,孙永超,等.透析间期抗凝对血液透析长期留置导管生存寿命的影响[J].中国血液净化,2011,10:535-537.

[4] 刘新明,主编.实用临床治疗药典[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20.

[5] 蔡晓青 刘毅.华法林在维持血液透析长期留置导管通畅中的作用[J].中国血液净化,2013,12:50-52.

长期血液透析病人动静脉内瘘的护理 第5篇

1 临床资料

我院现有血液透析病人56例, 男30例, 女26例, 年龄15~82岁, 其中内瘘闭塞6例, 低血压3例, 糖尿病1例, 原因不明2例。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初期透析需要建立临时血管通路, 如静脉置管、足背动脉直刺、桡动脉直刺, 切忌在手术侧肢体行动脉直刺, 以免引起血管损伤增加手术难度和风险。

2.2 术后护理

(1) 患者行内瘘手术后要经常观察内瘘是否通畅, 如果在静脉侧能触及震颤感、用听诊器听到血管吹风样杂音则提示内瘘通畅, 否则疑为内瘘不通。 (2) 术后患者要抬高造瘘侧肢体, 以促进静脉回流, 减轻肢体肿胀。手术后瘘侧肢体局部要干燥无菌定时更换敷料防止感染。 (3) 瘘侧肢体一定要避免受压不要习惯性地枕于脑后, 勿穿袖口太紧的衣服及用力提拉重物, 严禁在瘘侧肢体测血压和注射输液防止内瘘受压闭塞和吻合口断裂, 内瘘肢体要保暖防止受凉。 (4) 内瘘术后3~5d于吻合口上10cm近心端行静脉湿热敷, 每日2~3次, 每次20~30min, 使血管扩张血流加速, 促使内瘘扩张, 于7d后行握拳运动促进静脉扩张。

2.3 穿刺护理

(1) 穿刺时间:内瘘成熟需要4~8周时间所以内, 瘘使用一般要在4周以后, 过早应用可致吻合口狭窄、内瘘闭塞等, 老年人、糖尿病人内瘘使用时间应适当延长至6~8周后应用。 (2) 穿刺前评估:穿刺前必须对内瘘情况评估, 如观察内漏是否有红肿、皮疹、和淤青, 如有红肿则避免在内瘘侧穿刺;用手触摸吻合口处的血管是否有震颤扎上, 止血带触摸血管弹性、深浅触及震颤说明内瘘通畅否则避免穿刺查找原因, 触摸弹性深浅做到心中有数保证穿刺成功。 (3) 穿刺方法:穿刺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选择成熟的血管进行有计划的穿刺, 避免在有疤痕处和静脉瘤处穿刺避免在同一个穿刺点反复进行穿刺应进行“绳梯式”穿刺, 穿刺时穿刺针与皮肤呈25°角, 斜面向下, 斜面向下穿刺时能够减少由于扎止血带造成的穿刺漏血现象发生, 针尖与皮肤的接触面积减少, 单位面积上的压强增大, 进皮时间缩短疼痛减轻, 对皮肤的损伤亦小, 拔针后渗血较少;穿刺点与吻合口的距离要稍远一点至少要3~5cm左右, 这样可以避免较大的血流冲击造成穿刺处的血肿;穿刺时尽量不要用止血带, 动静脉的穿刺点距离大约5cm左右, 新瘘应用时因其血管壁薄、脆性大易发生血肿, 因此应由经验技术熟练的护士进行穿刺, 保证穿刺的成功。穿刺时一旦发生血肿立即拔出针头进行按压冷敷, 48~72h内进行冷湿敷。

2.4 透析结束后内瘘的护理

透析结束后, 用卷纸棒压在穿刺, 针眼处创可贴上面进行压迫止血, 压迫的力度不要太紧以不出血及能触到血管震颤为准, 一般压迫时间为20min左右即可, 如有凝血时间延长者可适当延长压迫时间。因内瘘血管反复穿刺易引起血管硬化, 因此透后第2天可用喜疗妥按摩血管。患者在透析间期要定时观察内漏情况, 一旦发现异常及时到医院就诊。

3 防止血栓形成

嘱患者注意控制饮食减少透析脱水量减慢, 脱水速度防止发生低血压, 在透析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者血压情况发现有低血压症状及时给予纠正, 如生理盐水快速静脉地主50%的葡萄糖静脉推注减少或停止超滤, 如果血压仍不好转, 则停止透析及时回血。血液粘稠度高者按医嘱给予潘生丁或阿司匹林口服。

4 结果

通过加强对动静脉内瘘的护理, 有效减少内瘘并发症的发生, 大大提高了动静脉内瘘的使用寿命, 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马晓晴, 王贞, 杜新梅, 等.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内瘘的维护[J].中华现代医学与临床, 2005 (6) :113~114.

长期血液透析 第6篇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在该院治疗的98例血液透析的患者, 男性有45例, 女性有53例, 年龄在39~58岁, 平均年龄为 (45.6±6.3) 岁;透析过程为4~13个月, 平均为 (5.3±1.2) 月;透析次数为2~4次/周, 平均每周为 (2.43±0.36) 次;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每组49人。

1.2 方法

1.2.1 综合护理方法

①透析前评估:护理人员在患者透析前对患者的一般情况、病情现状、进展, 社会背景及精神状态和经济情况等方面进行评估, 同时分析患者在长期透析过程中的血液生化指标、肾功能的变化, 监测患者的心肺功能及透析血管通路情况;②提出护理问题并制定护理计划:针对评估情况, 讨论患者在透析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护理问题, 并制定好相应的处理措施;③透析护理:长期血液透析患者, 患者可能对透析的过程熟悉, 但是也可能产生对透析治疗的不依从及厌烦情绪, 此时医护人员更需要注意加强对患者的护理, 密切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神志、穿刺部位是否有渗血、穿刺针是否有脱出等情况[2];④健康宣教:包括对患者及家属的宣教, 告知患者需正确看待长期血液透析治疗, 并说出坚持正确的透析方法对疾病恢复的意义及生活质量的提高有重要作用;积极与患者进行交流, 及时解决患者提出的各种问题[3];护理人员需加强对患者的心理护理, 通过积极主动交流的方法, 与患者合理的沟通, 多为患者考虑, 以更好的减轻患者的精神压力;此外对患者家属进行宣教具有重要作用, 护理人员需告知家属在透析治疗过程中患者的饮食、用药等情况并积极与患者进行交流, 避免不理睬的发生, 同时告知家属内瘘压迫时间、力度等, 以减少内瘘闭塞的发生;

1.2.2 常规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在透析过程中采用常规护理, 做好透析前准备, 检测透析机, 预充透析管路, 并测量患者透析前的生命体征;透析过程中继续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神志、血液透析紧急并发症的观察、血管通路监护及体外循环监测和透析液路监测。对观察的结果及时汇报给主管医生, 并做相应的处理。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抑郁评分及抑郁轻重程度的变化, 采用Zung抑郁自评量表 (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 SDS, 1965) , 是含有20个项目, 分为4级评分的自评量表。按照中国常模标准, 抑郁评分标准的分界值为53分, 分为轻度抑郁:53~62;中度抑郁:63~72;重度抑郁:>72。所有患者的问卷评阅及数据总结均有3个专业人员组成。所有患者在护理前均行问卷调查, 两组患者的抑郁评分及抑郁程度在护理前均无统计学意义。

1.4 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处理完成, 资料数据采用均数加标准差及百分率进行统计描述;计量资料采用配对设计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经不同护理方法护理后的抑郁评分比较

护理前两组比较有t=0.63, P>0.05;护理后比较有t=4.73, P<0.05;实验组在护理前后比较, 有t=7.00, P<0.05;对照组在护理前后比较有t=4.96, P<0.05, 见表1。

2.2 两组患者经不同护理方法护理后的抑郁轻重比较

实验组抑郁程度较对照组轻, χ2=3.91, P<0.05, 见表2。

3 讨论

血液透析 (Hemodialysis) 临床上意指将血液中的一些代谢废物通过半渗透性膜滤过, 以减少这些物质在血液中的堆积而给机体造成损伤, 它是一种较安全、易行、应用较为广泛的血液净化方法之一。经血液透析治疗后患者体内的代谢产物能较好的排除, 从而减轻了对机体及肾脏的损伤[4]。长期血液透析患者治疗依从性及心理将会发生重大变化, 患者较易由于经济问题、疾病进展及病情变化等影响自身的心理, 往往变得沉默寡言、易烦躁等心理[5], 因此需对加强对患者的护理, 减轻长期血液透析患者抑郁的发生。

综合护理强调每次透析前对患者进行评估, 并具此制定护理措施, 以更好的对患者进行护理, 包括心理、透析过程中生命体征、透析管等方面的护理, 进而使患者能体会到医护人员带来的温暖, 利于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和促进病情的好转。该研究综合护理较常规护理更能起到降低抑郁评分, 减轻患者抑郁程度的作用。

综上所述, 综合护理对长期血液透析并发抑郁的患者的效果较好, 能改善患者的抑郁程度,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促进患者康复。

参考文献

[1]袁万霞.护理干预对血液透析患者心理状态与生活质量的影响观察[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2, 33 (24) :3432-3433.

[2]常美, 戴欢欢, 吉小静.护理干预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2, 9 (20) :38-40.

[3]谭金燕.健康教育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护理干预[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08, 5 (4) :77.

[4]江秀娟.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抑郁的相关性调查[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1, 8 (10) :125-127.

长期血液透析 第7篇

关键词:血液透析,长期留置导管,华法林,疗效

尿毒症患者通常采用血液透析方法进行治疗, 随着深静脉长期留置导管技术的成熟、适应者的增多等, 拥有这种血管通路的患者也逐渐增多, 但导管长期放置易引发并发症, 如何延长导管留置时间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至关重要。2013年1月-2014年1月沭阳仁慈医院和沭阳维康医院应用华法林来维持血液透析长期留置导管通畅, 疗效显著,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月-2014年1月沭阳仁慈医院和沭阳维康医院透析中心长期留置中心静脉导管行规律血液透析的肾功能衰竭患者52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26例。观察组, 男16例, 女10例, 年龄38~66岁, 平均 (49.1±10.5) 岁;慢性肾小球肾炎13例, 良性肾小动脉硬化7例, 糖尿病肾病4例, 高尿酸性肾病2例。对照组, 男14例, 女12例, 年龄35~69岁, 平均 (49.6±11.3) 岁;慢性肾小球肾炎11例, 良性肾小动脉硬化8例, 糖尿病肾病6例, 高尿酸性肾病1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原发病等方面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置管方法

选用德国贝朗Haemocat R Double-Lumen Catheter带涤纶双腔血液透析导管, 严格按无菌操作规程, 应用Seldinger技术行中心静脉置管术。置管部位:颈内静脉。

1.3 封管方法

1.3.1 对照组

透析结束封管前用生理盐水10 ml分别冲洗导管动静脉管路, 肝素溶液 (25 mg/ml) 按照管腔容量采用正压方式注入导管动脉端及静脉端管腔。

1.3.2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华法林片1.875~2.500 mg/次, 1次/d, 口服。

1.4 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患者留置导管总日数与进行血液净化的总次数;观察并计算两组患者导管血栓形成及其他导管功能不良发生率;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平均凝血酶原时间 (prothrombin time, PT) , 平均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ctivated partial coagulation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 APTT) , 平均国际标准化比值 (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 INR) 。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比较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照组26例患者总共留置导管时间为9650 d, 共进行血液净化4135例次;观察组26例患者总共留置导管时间为9711 d, 共进行血液净化4161例次。

2.1 两组患者导管血栓形成与导管功能不良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导管血栓形成发生率为4.8%,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4.3%,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导管功能不良发生率为3.1%, 明显低于对照组5.7%,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患者导管血栓形成与导管功能不良发生率比较, 详见表1。

2.2 两组患者平均PT、APTT、INR值比较

观察组患者平均PT、APTT、INR值明显大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且观察组平均PT、APTT、INR值处于正常值区间, 而对照组平均PT、APTT、INR值均低于正常值。两组患者平均PT、APTT、INR值比较, 详见表2。

3 讨论

中心静脉长期留置双腔管易于使用、保留, 为缺乏合适血管通路的中长期血液透析患者提供了较可靠的方法, 但导管长期放置易引发并发症。

华法林为双香豆类中效抗凝剂, 其通过竞争性拮抗维生素K, 干扰凝血因子Ⅱ、Ⅷ、Ⅸ、Ⅹ, 以及蛋白C和蛋白S的γ2羧基化从而发挥抗凝作用[1], 还能降低凝血酶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反应, 因而还具有抗血小板的作用。华法林作为一种传统的抗凝药物, 在预防长期留置导管血栓形成中的作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定期小剂量华法林能改善长期留置导管功能, 减少血栓形成[2]。目前文献[3-4]报道使用华法林抗凝调整INR水平为1.5~2.5, 可有效预防血液透析长期深静脉导管血栓形成, 本文研究与之相似。并且本研究还发现, 导管堵塞再通后继续服用一段时间的华法林可以阻止可能残留的血栓片段继续发展成新血栓再次堵塞导管。

国内郑露等[5]发现采用小剂量华法林可以预防尿毒症长期留置导管血栓形成, 且服用华法林的患者较未服用者导管功能不良事件明显减少, 本研究与之类似。需要注意的是, 华法林的剂量反应个体差异很大, Wilkieson等[6]认为低剂量华法林对预防导管功能不良无效, 不建议用低剂量华法林来预防导管功能不良事件的发生;日本学者研究发现, 华法林应用于血液透析患者没有显著的增加出血率或死亡率, 同时可以减少导管功能不良事件[7]。但是也有学者认为, 血液透析患者应用华法林有显著的出血风险[8]。因此在临床应用中, 应根据华法林对外源性凝血系统的影响 (凝血酶原时间) 作相应的剂量调整。

综上所述, 血液透析患者长期导管留置期间口服适量的华法林能有效降低导管血栓形成及导管功能不良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Hirsh J, Fuster V, Ansell J.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Foundation guide to warfarin therapy[J].Circulation, 2003, 107 (12) :1692-1711.

[2]李剑文, 刘日光, 傅君舟.抗血小板药在治疗长期留置血液透析导管晚期功能不良中的应用[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09, 8 (9) :20-22.

[3]Coli L, Donati G, Cianciolo G, et al.Anticoagulation therapy for the prevention of hemodialysis tunneled cuffed catheters (TCC) thrombosis[J].J Vasc Access, 2006, 7 (3) :118-122.

[4]范雪飞.维护流程改造对血液透析留置导管的临床应用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 2014, 12 (9) :136-137.

[5]郑露, 魏迎风, 徐学康.小剂量华法林预防尿毒症长期留置导管栓塞的疗效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 2007, 8 (3) :130.

[6]Wilkieson T J, Ingram A J, Crowther M A, et al.Low-intensity adjusted-dose warfarin for the prevention of hemodialysis catheter failure: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Clin J Am Soc Nephrol, 2011, 6 (5) :1018-1024.

[7]Minako Wakasugi, Junichiro James Kazama, Akihide Tokumoto, et al.Association between warfarin use and incidence of ischemic stroke in Japanese hemodialysis patients with chronic sustained atrial fibrillation: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J].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Nephrology, 2014, 18 (4) :662-669.

长期血液透析 第8篇

关键词:颈内静脉置管术,血液透析,护理

颈内静脉置管术为血液透析患者建立血管通道, 安全有效, 是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维持其透析效果的较好方法。对本院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15例患者行颈内静脉置管术, 可以在短时间内建立起来, 具有血流量充分、适用于老年病及血管条件不佳而造瘘困难或瘘管阻塞患者、手术方法简单易行、安全、不破坏血管可反复使用等特点。现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本院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15例颈内静脉置管术的血液透析患者, 其中男性5例, 女性10例, 年龄54~72岁, 其中6例患者为慢性肾小球肾炎, 4例患者为糖尿病肾病, 2例患者为急性肾衰竭, 2例患者为高血压肾病, 1例患者为梗阻性肾病。

1.2 置管术的方法

严格掌握插管适应证与禁忌证, 做好术前评估[1], 患者去枕平卧, 穿刺右侧颈内静脉, 头部尽量转向左侧, 以胸锁乳突肌的胸骨头和锁骨头锁骨构成三角形顶点为穿刺点, 在无菌操作下先行局麻, 用5 ml注射器连接16手套管针, 对着同例乳头方向与皮肤呈45°向后稍向外方向缓慢进针, 边进针边抽回血。刺入静脉后见回血后从套管针内插入引导钢丝, 拔出套管针;扩张管扩张皮肤及皮下组织, 插入双腔管, 拔出钢丝导管, 用装有肝素盐水的注射器抽吸, 检查是否通畅, 夹紧管夹, 套好管帽, 缝线固定好皮下双腔管端于适当位置, 并经碘伏消毒穿刺点后覆盖无菌纱布用外科保护膜固定。

2护理

2.1 置管术的术前护理

术前介绍插管的重要性, 告知患者行颈内静脉置管术的主要方法和患者的配合方法, 消除患者紧张情绪、焦虑不安心理, 耐心解释患者疑问, 及时解答处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告知患者置管术成功的病例, 做好健康宣教。

2.2 术中护理

手术中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 测量脉搏, 呼吸, 观察呼吸是否改变, 有无发热等, 术中观察患者心理变化, 安慰患者, 不要紧张, 询问患者的感受, 嘱患者放松, 语言安抚, 使患者情况稳定, 术中严格无菌操作, 置管术结束后, 为患者覆盖无菌纱布。

2.3 术后护理

颈内静脉置管术是血液透析的血管通路, 血管通路为血液透析患的生命线, 因此护士应该具有认真工作态度, 高度的责任感。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 加强健康教育, 置管期间要保持局部干燥, 清洁, 做好个人卫生, 注意血液透析患者颈内静脉置管不能进行抽血、输液、输血等。手术后为患者定时换药, 透析开始前用碘酒对肝素帽进行消毒, 常规消毒导管周围皮肤, 更换敷料, 若局部有红肿, 在局部用抗生素软膏, 如白多邦。防止感染, 用碘酒消毒动、静脉管内外部分, 用5 ml注射器抽动、静脉管的肝素盐水及血栓弃去。在无菌操作下与透析管路连接行血液透析, 血流量好, 在透析结束后, 用20 ml注射器抽0.9%氯化钠10 ml溶液, 快速冲动、静脉管的血液, 再用肝素4 ml溶解尿激酯10万单位封管, 静脉端1.4 ml, 动脉端1.3 ml, 通常48~72 h不血液凝固[2], 夹闭留置导管后拧紧肝素帽, 备下次透析。

2.4 透析后护理

透析结束后, 置管导管口用碘酒消毒后用无菌敷料包裹, 并妥善固定, 告知患者颈内静脉置管处避免潮湿, 不能洗澡, 每日测量体温, 有发热反应可通知医生, 应用抗生素。透析间隔2 d以上要重新封管, 置管处伤口要每天换药, 换药前先检查导管是否完好, 缝针是否脱落, 局部有无渗血、红肿、渗液等, 严格无菌技术操作, 预防感染。

3结果

对15例颈内静脉置管术患者血液透析效果好, 插管均一次成功, 血流量好, 患者治疗期间有3例发生感染, 1例发生官腔狭窄, 重新更换导管, 患者留置时间1~4年。

4讨论

颈内静脉置管术为临床血液透析的首选。为患者正确的宣教, 告知患者睡眠时采取平卧位, 减少头部活动, 避免压迫、弯折、牵拉、弄脏、弄湿导管等情况。预防感染, 血液透析过程中严格无菌操作, 每次更换敷料时用百多邦药膏涂于置管穿刺处, 注意置管皮肤出口处有无红肿及脓性分泌物, 一旦出现感染, 给予有效抗生素治疗。导管腔狭窄时导管回抽不出血液或血流不畅。可用尿激酶10万U加生理盐水4 ml稀释, 注入导管保留15~30 min后抽出, 获得溶栓成功[3]。透析结束后覆盖无菌纱布或无菌手术薄膜, 定期局部换药[4]。防止导管脱落, 嘱患者穿脱衣服时动作轻柔, 睡眠时尽量平卧位, 避免过度活动, 颈内静脉置管术操作安全, 血流量好, 从而保证血液透析的效果, 有效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延长生命。

参考文献

[1]陈香美.血液净化标准操作规范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10:27.

[2]王质刚.中心静脉留置导管在血液净化中的应用.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 2002, 11 (4) :351.

[3]叶朝阳.永久性与临时性双腔留置导管在血液患者的应用.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 2000, 9 (6) :516.

长期血液透析 第9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8月—2013年9月在本院采取高位内瘘手术的长期血液透析患者52例, 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 每组26例。试验组男15例, 女11例;年龄17~75岁, 平均46.4岁;原发疾病包括有糖尿病肾病13例、慢性肾小球肾炎11例、高血压肾脏损害2例;每隔7d透析2~3次, 4~5h/次。对照组男14例, 女12例;年龄19~73岁, 平均43.7岁;原发疾病包括有糖尿病肾病12例、慢性肾小球肾炎10例、高血压肾脏损害4例;每隔7d透析2~3次, 4~5h/次。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原发疾病、透析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临床护理方法

1.2.1 对照组护理方法

对照组对患者实施常规临床护理方法。

1.2.2 试验组护理方法

1.2.2. 1 术前护理

术前一定要做好患者心理护理。这是因为多次造瘘手术失败的患者, 会对临床手术产生一定担忧以及怀疑, 所以, 临床医生和护士在选择造瘘血管术前临床护理人员一定要耐心向患者讲解整个手术的方法、目的以及有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同时还要向患者介绍相关成功病例, 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

1.2.2. 2 术中护理

过渡期间可以采取中心静脉导管。内瘘血管4~6周完全成熟以后才可以采用, 最好在成形手术3~4个月以后再采用。通常在内瘘完全成型手术以后一个半月左右, 在触碰内瘘血管当中有震颤或者搏动的时候方可穿刺使用。

高位内瘘所采用的血管非常短、脆性非常大, 内瘘完全成熟以后可以采取内瘘血管, 由临床穿刺操作水平高的护师给予穿刺。在内瘘血管上方穿刺一根当做动脉端, 剩余部位的血管作为静脉段, 使内瘘血管不受到损害, 值得注意的是, 在新穿刺进针的部位要避开上一次进针点, 同时距离要>1cm。在确定剩余位置表面浅显静脉血管枯竭以后, 动静脉端都可以在这根血管上进行穿刺, 同时静脉穿刺点和动脉穿刺点之间的距离在5cm以上, 使透析能够顺利进行。

高位内瘘血管穿刺采取顺穿方法, 可以使血管壁保持弹性、以免出现假性动脉瘤。高位动静脉内瘘血液流动量比较大, 内部压力非常高, 所以, 要注意的是在穿刺和拔针以后的位置选择以及压迫方式、拔针以后在穿刺位置采取绷带进行压迫>10min, 压迫时间要比前臂内瘘时间长, 以免出现假性动脉瘤。如果出现血液流动量不足的时候, 不可以强行将血液流动量提高, 可以对针头位置进行适当调整, 以免针头贴在血管壁。如果穿刺进针以后没有看见回血, 不可以重复实施进针, 这也许是针头被血凝块阻塞导致的, 因此, 要马上将针头撤出, 以免血管出现损伤[1]。

1.2.2. 3 术后护理

术后手术侧肢伸直, 肘关节不能弯曲, 不能受到压迫, 同时将手术侧肢抬高, 观察伤口有没有血液渗出、肢体有没有肿胀以及有没有麻木等。同时还要对末梢血管是否充盈和手指温度以及颜色给予检查。术后3d不要进行血液透析, 特殊情况可以采取低流量没有肝素透析, 以免术后发生出血。

术后可以采取红外线照射等对内瘘上端部位进行照射, 2次/d, 15min/次, 使血液循环保持正常运行。拆线以后手术一侧手进行握拳运动3~4次/d, 10min/次。同时还可以每日用温热水对手术一侧肢体进行热敷, 15~20min/次, 2~3次/d[2]。

1.3 护理满意度评价标准

使用本科室自主研制的满意度评价标准, 其中包括非常满意、一般满意、不满意;满意率 (%) = (非常满意例数+一般满意例数) /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1.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试验组护理满意度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

3 讨论

长期血液透析患者采取高位动静脉内瘘手术大部分是因为多次前臂造瘘手术失败才进行高位造瘘术, 所以, 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负担, 因此在临床手术之前对患者心理进行疏导是非常重要的, 同时还要向患者讲授相关成功病例, 使患者能够积极配合工作。术后护理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受到手术位置的影响, 患者动静脉内瘘长度明显缩短, 造成临床操作受到限制。其特殊性使穿刺困难程度明显增加, 同时也使得血管脆性增加。除此之外, 在穿刺的时候也许是由于疼痛避让, 造成其血管移位[3]。所以, 在临床操作期间应该由经验丰富的护师来进行穿刺, 同时还要正确指导患者自我护理以及预防, 使内瘘使用寿命延长。本文对患者采取针对性临床护理措施, 并取得显著的临床治疗效果。试验组内瘘手术以后通畅良好, 震颤明显, 而且试验组临床护理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 可以表明, 对高位动静脉内瘘手术的长期血液透析患者采取针对性护理措施, 可以保证术后内瘘通畅良好、震颤明显, 同时使患者对临床医务人员满意度增加, 使患者健康生活质量得到保障。

摘要:目的 研究对长期血液透析高位动静脉内瘘采取临床护理的护理效果。方法 选取2010年8月—2013年9月在本院采取高位内瘘手术的长期血液透析患者52例, 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 每组26例。对照组对患者实施常规临床护理模式, 试验组对患者实施针对性临床护理措施, 对两组患者满意度给予对比分析。结果 试验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对高位动静脉内瘘手术的长期血液透析患者采取针对性临床护理措施, 可以获得明显的临床护理效果, 而且患者满意度明显提高。

关键词:护理,肾透析,瘘

参考文献

[1] 张祖萍, 王小萍, 靳方.长期血透患者高位动静脉内瘘护理体会[J].西部中医药, 2013, 26 (3) :117-118.

[2] 郑辉瑜, 詹丹虹, 林丽君.动静脉内瘘的使用技巧及护理[J].现代医院, 2010, 10 (12) :83-84.

长期血液透析范文

长期血液透析范文(精选9篇)长期血液透析 第1篇1 临床资料本院自1999年11月~2013年6月, 应用长期颈内静脉插管进行血液透析患者共60例。...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