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妇体位范文
产妇体位范文(精选7篇)
产妇体位 第1篇
关键词:体位指导,产妇,枕横位,临床疗效
胎儿在子宫内的位置异常, 往往是引起难产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中, 持续性枕横位产妇多数不得不采取阴道手术助产以及剖宫产, 若处理不当, 对母体以及胎儿都有许多不良影响, 甚至危及生命[1]。因此, 在产妇的分娩产程中, 应该重视产妇的体位指导, 能否在分娩时及时有效地矫正枕横位是降低剖宫产率, 促进自然分娩, 减少产妇各种并发症的关键所在[2]。我院对枕横位分娩的产妇进行体位指导, 有效地缩短了产程, 降低了剖宫产率, 减少新生儿窒息的发生, 确保母婴的安全, 有效地提高围产医学质量, 临床疗效满意, 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2012年10月至2014年12月期间在我院分娩的诊断为枕横位的136例初产妇作为研究对象, 所有的200例产妇在第一产程进入活跃期以后, 均经过阴道结合B超检查判断为单胎, 枕横位。产妇年龄24~32岁、平均年龄28.3岁, 孕周37~42周、平均孕周39.5周;骨盆外测量均正常, 无任何严重的妊娠合并症及其他并发症,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68例, 两组产妇的体重、产妇年龄、孕周、胎位、B超预测的胎儿体重等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观察组在心理方面给予一定的安慰、指导, 帮助产妇了解改变体位矫正胎儿方位的基本原理以及必要性, 减轻产妇的不良心理, 最大程度地争取产妇的主动配合, 然后给予体位指导[3]。在产妇进入活跃期以后到宫口开全期间经过阴道结合B超检查确诊为枕横位时指导观察组产妇取侧俯卧位, 方向与胎儿脊柱同侧。具体姿势如下:身体向一侧俯卧, 位于下面的腿膝部呈现自然伸直姿势, 位于上面的腿膝部呈90°向前弯曲, 尽可能贴近肚子, 前胸尽可能地贴近床面, 维持此姿势一直到宫口全开或者是产妇会阴出现膨隆、阴裂明显分开、可以看到胎儿头发时, 然后指导帮助产妇取仰卧屈膝位, 把床头抬高大约10°, 宫缩的时候指导产妇取仰卧手抱膝位, 即双手抱膝, 双髋、膝关节尽量极度的屈曲, 使大腿尽可能地贴近腹部, 双腿呈现充分的外展式, 同时嘱咐产妇屏住呼吸以便增加腹压, 然后做向下用力的动作, 在宫缩间歇期时产妇恢复仰卧屈膝位, 做深长呼吸, 下次宫缩时重复上述动作[4]。对照组只给予常规护理, 不进行体位指导, 常规护理和观察组相同。
1.3 观察指标比较两组产妇的分娩方式、第一产程时间、第二产程时间以及胎儿的基本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分析, 计数资料用百分比形式表示, 计量资料采用均值±标准差,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产妇分娩方式比较观察组的自然分娩率为68.0%, 高于对照组的46.0% (P<0.05) , 见表1。
2.2 两组产妇产程比较观察组的第一产程时间、第二产程时间均较对照组更短 (P<0.05) , 见表2。
2.3 两组胎儿基本情况
所有的200例产妇均在24h内顺利分娩, 观察组新生儿Apgar评分 (8.80±0.44) 分, 体重为 (3 298.34±412) g, 胎头双顶径为 (8.99±1.30) cm, 对照组新生儿Apgar评分 (8.64±0.41) 分, 体重为 (3 311.34±435) g, 胎头双顶径为 (9.07±1.36) cm, 以上各指标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在产妇的分娩过程中, 胎儿在子宫内所处的位置即为胎位。正常的胎位表现为母体的纵轴平行于胎体的纵轴, 胎头位于骨盆的入口处, 呈俯屈状态, 胎体的脊柱向前微微弯曲, 颏部靠近胸壁, 四肢交叉屈曲放置在胸腹的前方, 临床可见胎体呈现椭圆形, 将其称之为枕前位, 和枕前位不同的其他胎位均属于异常胎位[5]。
胎体出现胎位不正的原因非常多, 常见的有胎儿畸形、骨盆狭小、羊水过多、子宫畸形、盆腔肿瘤等因素。在胎儿方位异常时, 难产的发生率非常高, 临床上分娩多需要手术实施助产, 对母婴的健康均有严重的不良影响。枕横位是临床上最轻的胎头位置异常, 但是由于在产程中缺乏恰当的体位, 常常容易发展成持续性枕横位, 引起继发性宫缩无力, 导致产程延长, 胎儿宫内窘迫, 分娩困难, 严重者危害母婴的生命安全。因其易导致产程延长, 危害母婴安全。产道、产力、胎儿三者之间是互相适应、影响、代偿的一种关系, 但是, 在分娩的过程中三者会不断地发生各种动态的变化, 其中, 胎儿和骨盆大小是无法改变的因素, 产力以及胎头位置可以改变的因素[6]。因此在分娩时给予产妇适当的体位指导及时矫正胎儿的枕横位是降低母婴安全的关键。
本研究对枕横位产妇在分娩时给予体位指导矫正, 结果显示观察组的自然分娩率为68.0%, 高于对照组的46.0%, 观察组的第一产程时间、第二产程时间均较对照组更短。
综上所述, 对枕横位产妇进行体位指导矫正胎儿方位, 疗效满意, 可以促进自然分娩, 降低剖官产率, 有效缩短产程, 保证母婴的安全。
参考文献
[1]马美芳, 郭新霞, 延丽萍.体位指导对分娩过程及结局的影响[J].护理管理杂志, 2010, 22 (11) :823-824.
[2]周妍, 库加兰·卡白.体位指导在枕横位产妇产程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吉林医学, 2011, 32 (21) :4476-4478.
[3]刘冬梅.改变产妇体位矫正胎儿方位的临床效果研究[J].中国药物经济学, 2013, 1 (3) :266-267.
[4]王足英, 王琼英, 胡双妹.改变产妇体位自然矫正胎方位50例效果观察[J].医学信息 (上旬刊) , 2010, 23 (12) :4809-4810.
[5]庄素霞.同侧俯卧位矫正胎方位的临床观察[J].中国卫生产业, 2012, 22 (11) :126-127.
产妇体位 第2篇
关键词:胎位不正,产妇体位,阴道分娩,剖宫分娩
胎位不正是指妊振30周后, 胎儿在子宫内的位置异常, 多发生于腹壁松弛的孕妇。常见的胎位不正包括横位、臀位、枕后位、颜面位等。胎位不正是导致难产的主要原因, 严重影响新生儿的健康, 甚至会危及母婴的生命[1]。为确保分娩过程中母婴的健康, 临床上多采用剖宫产分娩, 对产妇的愈后具有不利的影响。随着临床分娩技术的发展, 对产前矫正胎位的研究成为临床研究的重点[2]。我院对改变产妇体位矫正胎儿方位对分娩结果的影响及价值进行研究。现将研究过程及结果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10年6月~2012年6月分娩的胎位不正的产妇100例, 其基本临床资料如下:①观察组:观察组50例, 年龄22~29岁, 平均25.6岁;孕龄37~40周, 平均38.6周;胎儿体重3500~3960g, 平均3865.6g。②对照组:对照组50例, 年龄23~20岁, 平均25.8岁;孕龄38~41周, 平均38.9周;胎儿体重3600~4000g, 平均3886.7g。产妇均为初产, 入院时产妇的宫口开全, 经B超检查胎儿均为单胎、枕后位。所有产妇骨盆均在正常范围内, 且无严重的产科并发症。对两组研究对象的年龄、孕龄及胎儿体重等临床资料进行比较, 经统计学分析, 无显著差异性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具体的研究方法如下:①收集临床资料:收集两组研究对象的病史、孕周、入院体检情况;记录骨盆测量、内诊检查及B超检查结果, 并根据相关检查数据对胎儿的体重进行评估;记录研究对象的产程、分娩方式、手术情况、新生儿情况及Apgar评分等临床资料[3]。②胎位判断:对宫口已开且大于4cm的研究对象进行消毒内诊检查, 并根据前后囟门及胎头矢状缝的位置及胎儿耳廓方向对胎儿的胎位进行判断;使用东芝UAABW2 43型超声显像仪, 分别从纵、横、斜等各个切面, 对胎儿的胸腹、脊柱、脑中线、枕部、眼眶、肢体、鼻及下颌等部位进行扫描[4]。并对检查的影像图进行综合判断, 以确定胎儿的胎位。同时对胎儿的羊水指数进行测定。
1.3 干预方法
根据检查结果判定为枕后位的产妇, 按照临床分组进行干预。观察组根据胎儿脊柱侧行方向, 在临产至宫口开全期间, 指导产妇取侧俯卧位。侧卧时, 产妇应采取微弓腰部, 含胸屈膝, 上侧腿上收至与脊柱纵轴成直角, 下侧腿伸直, 膝关节及小腿等部位平放于床垫上的体位, 使产妇的腹前侧壁平贴在床垫上。对照组胎儿分娩前不做任何干预, 其可按原有的作息习惯随意走动或卧床休息。
1.4 统计学处理
对两组研究对象的临床数据进行统计, 并使用SPSS 15.1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当P<0.05时, 具有显著差异性。
2 结果
根据分组和研究的内容分别对两组研究对象临床数据进行统计, 并按照阴道分娩率、剖宫产情况、新生儿评分及产程等进行比较。
2.1 分娩方式比较
在分娩方式中, 观察组中顺产36例, 助产6例, 剖宫产8例, 阴道分娩率为84.0%, 优于对照组 (阴道分娩8例, 剖宫产42例, 阴道分娩率为16.0%) , 具有显著差异性 (P<0.05) , 具体数据如表1所示。
2.2 剖宫产情况比较
观察组中8例研究对象行剖宫产, 其中因体位不正进行手术4例, 因胎儿宫内窘迫手术3例, 因产程停滞手术1例;对照组中42例行剖宫产, 其中因体位不正手术34例, 因胎儿宫内窘迫手术5例, 因产程停滞手术3例。在剖宫产情况比较中, 观察组优于对照组, 且具有显著差异性 (P<0.05) , 具体数据见表2。
2.3 其它数据比较
对两组研究对象的新生儿评分及产程情况进行比较, 具体如下:①新生儿评分:观察组新生儿Apgar评分在8~10分之间, 平均8.9分;对照组新生儿评分在8~10分之间, 平均8.7分, 两组研究对象的新生儿评分, 无显著差异性 (P>0.05) ;②产程情况:因两组研究对象的主要分娩方式不同, 且剖宫产的产程受手术时机, 麻醉等因素影响较大, 因此两组研究对象产程不具有可比性。
3 讨论
枕后位是产科常见的胎位, 因分娩过程中胎儿头部先露出, 常导致难产, 直接影响新生儿的质量及产妇的健康, 甚至危及母婴的生命。目前临床上常采取改变产妇体位对枕后位胎位不正进行矫正, 获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改变产妇体位应用于临床矫正枕后位胎位不正已成为降低剖宫分娩率, 减少头位难产的有效途径。
3.1 改变产妇体位矫正胎儿方位的机理
分娩前胎儿生存在羊水中, 受多个力相互作用, 形成一个相对静止的环境。因胎儿悬浮在羊水中, 在自身重力和羊水浮力形成的合力作用下, 胎儿可以绕本身的轴进行旋转运动, 胎儿的重心位于近背侧。产妇处于仰卧位或侧卧位时, 胎儿背部重心在重力的作用下, 开始向产妇的侧后方移动, 分娩前子宫收缩使枕后位胎儿入盆的胎头下降。此时胎头已无法改变方向, 易造成持续性枕后位, 导致难产。临床上产妇采取胎儿脊柱对侧侧卧位时, 在间歇性子宫收缩力、羊水浮力及胎儿重力的合力作用下, 胎儿的胎背会向产妇前壁方向旋转, 胎头也随着向前转动, 使胎位得到矫正[5]。在子宫收缩力作用下, 胎头不易再回到枕后位, 从而降低了难产的发生率。
3.2 改变产妇体位矫正胎儿方位的产程管理
枕后位的产妇在采取侧俯卧位矫正胎儿方位时, 需对其产程的进展进行密切观察, 因采取侧俯卧位矫正胎儿方位时, 子宫收缩力是促进胎头转动的作用力, 当宫缩乏力时, 将会影响胎位的转动, 从而影响产程的进展[6]。因此在必要时, 及时给予催产素, 可以有效提高胎位矫正的成功率。
综上所述, 改变产妇体位应用于临床矫正枕后位胎位不正, 能有效降低剖宫产率, 降低难产发生率, 对提高新生儿质量, 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庄素霞.同侧俯卧位矫正胎方位的临床观察[J].中国卫生产业, 2012, 22 (11) :126.
[2]曹敏.产妇体位干预矫正胎儿枕后位的临床应用[J].中外健康文摘, 2011, 08 (38) :161.
[3]王足英, 王琼英, 胡双妹.改变产妇体位自然矫正胎方位50例效果观察[J].医学信息 (上旬刊) , 2010, 23 (12) :253-254.
[4]Pinsault N, Vuillerme N.The effects of scale display of visual feedback on postural control during quiet standing in healthy elderly subjects[J].Archives of Physical Medicine and Rehabilitation, 2008, 9 (08) :186-187.
[5]Hess CT.Managing tissue loads[J].Advances in Skin&Wound Care, 2008, 18 (03) :146-147.
产妇体位 第3篇
关键词:改变体位,矫正胎方位
持续性枕横位及枕后位是头先露中的一种常见的胎方位, 占头位难产的首位[1]。及时纠正持续性枕横位及枕后位是降低头位难产的关键。现对我院2010年1月1日~6月30日50例进入活跃期后枕横位及枕后位单胎头位产妇, 实行改变体位来矫正胎方位。成功率达76%, 效果明显,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1月1日~6月30日我院分娩人数1985人, 选择产程进入活跃期后50例, 均为足月单胎, 枕横位及枕后位, 无明显头盆不称, 胎儿体重<3500g的产妇为研究对象, 其中初产妇45例, 经产妇5例。宫口开大:3~5cm36例, 6~8cm12例, 9~10cm2例。胎头位置:S-1~-2者34例, S0~+1者12例, S+2以下者4例。胎方位:枕横位34例, 枕后位16例。
1.2 矫正方法
产妇进入活跃期, 即宫口开大3cm后, 经常规消毒外阴, 阴道检查确诊为枕横位或枕后位, 均采取与胎背同例的高坡侧俯卧位。如胎方位为右枕横或右枕后位, 产妇采取左侧卧位, 如胎方位为左枕横或左枕后位, 产妇取右侧卧位。将上面的大腿上收至与产妇纵轴成直角, 下面的腿自然弯曲, 使腹壁尽可能贴近床面。床面上半部抬高45°~60°, 下半部抬高30°。宫缩乏力者给小剂量缩宫素加强宫缩, 宫颈水肿者用东莨菪碱加利多卡因行宫颈注射, 至宫口开全, 胎头下降, 产妇出现屏气用力。但活跃期不超过8h, 第二产程初产妇不超过2h, 经产妇不超过1h。
1.3 成功标准
胎头转至枕前位, 经阴道分娩者为成功, 否则为失败。
2 结果
通过改变产妇体位来矫正胎儿枕横位或枕后位, 成功率与宫口开大程度及分娩方式的关系见表1。
表1说明, 成功者38例全部经阴道分娩, 其中8例助产 (宫缩乏力3例, 胎儿宫内窘迫4例, 脐带绕颈1例) , 无一例剖宫产, 成功率为76%。失败12例, 以持续性枕横位及枕后位助娩9例, 剖宫产3例 (12例中, 脐带绕颈绕身4例, 骨盆狭窄2例, 妊娠高血压疾病2例, 羊水过少4例) 无一例阴道分娩, 失败率为24%。
3 讨论
3.1 体位矫正枕横位及枕后位的意义
持续性枕横位及枕后位是由于胎头俯屈不良, 有时略带仰伸, 以较大的经线通过骨盆各平面, 造成胎头内旋转及下降困难。体位矫正胎方位可使胎头以最小经线通过骨盆, 使胎儿顺利娩出。降低头位的难产率及剖宫产率, 是缩短产程减少产妇痛苦的有效方法, 操作简便, 无痛苦, 成功率高、有效。
3.2采取体位矫正枕横位及枕后位的机理
这一方法的理论依据是"胎儿重心力恒向学说"和"胎轴前移学说"。生活在羊水中的胎儿是可动的, 胎儿的相对静止和运动状态, 是作用于胎儿的各力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悬浮在羊水中的胎儿受到的阻力很小, 胎儿的重力和羊水的浮力若形成有效的力偶, 可使胎儿绕本身的轴产生旋转运动[2]。侧俯卧位时, 由于胎儿的重力、羊水的浮力和较强的子宫收缩力使胎儿的背部向前向内旋转, 同时也带动胎头内旋转, 使胎儿以枕前位娩出。另一方面, 利用胎轴的前移, 可避免胎轴与产轴成角, 防止和纠正了胎头俯屈不良的情况。
3.3 体位矫正枕横位及枕后位的时机
从表中可以看出, 活跃早期胎儿转位的成功率高。在此期胎头未深入骨盆, 转位可能性更大, 如结合合理的干预措施能提高成功率, 如对宫缩乏力者静点缩宫素加强产力;对宫颈水肿者予利多卡因加东莨菪碱封闭宫颈;宫口开大3厘米后, 前羊膜囊已失去其楔状扩张宫颈作用, 此时宫缩压力不能通过胎头作用于宫颈, 而作用于前羊膜囊, 可通过人工破膜促进产程。本组50例产妇给予改变体位和必要的干预措施后, 38例转至枕前位从阴道分娩, 占76%, 12例转位失败占24%。
3.4 手法复位的弊端
活跃期手法转位, 应掌握恰当的时机, 过早会给操作带来一定困难, 不易成功, 且易引起脐带脱垂, 但过迟也会影响旋转成功率, 待宫口开全, 胎头过低时, 往往造成胎儿紧嵌于阴道内或形成产瘤, 经手法旋转带来困难。用力也要适中, 用力过小旋转不动, 用力较大易造成胎儿损作, 引起颅内出血, 脑压增高等风险。因此需要有经验的医师或助产士操作。
因此, 通过本组资料表明, 改变产妇体位矫正胎儿方位的方法, 提高阴道分娩率, 降低剖宫产及难产率, 在临床是可行的有效方法, 此方法简单、方便、无痛苦、无危害、无需医护人员操作及医疗设备等, 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凌萝达, 顾美礼.头位难产[M].1版.重庆:重庆出版社, 1994.
产妇体位 第4篇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2009年1月—2011年10月在我院进行围产保健并住院分娩,B超提示脐带绕颈、分娩过程持续胎心监护有变异减速图形的足月初产妇400例,按产妇临产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200例;两组产妇的年龄、孕周、产妇身高、产妇体重及新生儿体重等经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均>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纳入标准
(1)B超诊断胎儿脐带绕颈的足月初产妇;(2)胎心监护有变异减速图形;(3)单胎头位;(4)孕期各项体检、检查及检验无变化;(5)无其他妊娠并发症及妊娠合并症者; (6)孕妇及其家属均知情同意。
1.3研究方法
1.3.1观察组:助产士根据B超提示的胎盘附着部位、脐带绕颈周数、胎方位、胎儿大小及羊水等参数,先嘱产妇采取左侧卧位,观察胎心率基线变异减速情况10 min,未见改善,再改变体位监护,采取合适体位,减轻脐带牵拉、受压,密切注意胎心音、胎动的变化。如胎心、胎动有异常,必须立即调整体位,以达到最佳胎儿气血交换环境,即便以坐位胎心监护正常至胎头拨露后改为半坐卧位娩出胎儿也可。
1.3.2对照组:常规以左侧卧位或仰卧位进行胎心监护, 由产妇自行调节体位,以自觉舒适为宜。
1.3.3观察指标:(1)记录孕妇的基本资料,包括年龄、孕周、身高、体重及新生儿体重等。(2)胎心监护根据Krebs所定标准进行评分,满分10分,8分以上为反应型,5~7分为可疑型,4分以下为无反应型。(3)变异减速(VD)分为轻度、中度、重度;轻度VD:胎心率达80 bpm以上,持续时间不足30 s;中度VD:胎心率减至70~80 bpm,持续时间为30~60 s;或减至80 bpm,持续时间超过60 s;重度:胎心监护率减至<70 bpm,持续时间≥60 s。
1.3.4诊断标准:(1)胎心窘迫的诊断标准:胎心监护出现晚期减速,频繁变异减速,变异减少或消失,无反应型。(2)新生儿窒息的诊断标准:新生儿Apgar评分≤7分为新生儿窒息。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的录入及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的描述用(±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的统计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孕妇胎心监护变异减速指标比较
两组孕妇轻度变异减速(VD)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05),而中度和重度(VD)差异较明显,尤其是重度(VD), 对照组比观察组高7倍(χ2=11.40,P<0.005),见表2。
例(%)
2.2两组孕妇分娩方式及围产儿情况比较
观察组胎儿和新生儿窒息发生均少于对照组,剖宫产率也明显低于对照组 (P均<0.05),见表3。
例(%)
3讨论
分娩是一个正常的生理过程,但对现代医学而言,这个生理过程就是一个医疗过程,即通过各种有利的措施对分娩进行指导、干预,以最大程度改善孕妇分娩结局。脐带绕颈会明显增加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及死胎的发生率[3],对产妇在产程中进行体位管理,可减少持续性枕后位、枕横位的发生,缩短产程,降低新生儿窒息率,降低剖宫产率,提高阴道分娩率[4],选择合适体位,可避免产科风险,有利母婴健康。
虽然常规的左侧卧位可解除子宫对下腔静脉的压迫, 但左侧卧位仍为变异减速时,就要通过改变产妇的体位, 才能解除或减轻胎儿自体受压的脐带,改善胎儿缺血缺氧状况。临产后,胎头入盆逐渐下降,胎儿在宫内可活动的范围变小,通过合适体位护理,吸氧及进行宫内复苏,胎儿变异减速未能改善,可能是随着产程进展胎头下降致使脐带受牵拉,脐带缠绕不能松解,脐带血管受压,使母儿间交换受阻,致胎儿血液循环受阻,使胎儿缺血缺氧,提示胎儿危险。应结合羊水、胎头下降情况综合分析,正确判断,尽快采取合适的分娩方式结束分娩,保障母婴安全。
产妇体位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在我院进行待产处于活跃期 (孕期37~42周) 的200例初产妇资料, 产妇年龄24~36岁, 平均 (27.5±2.3) 岁, 平均孕期 (38.5±0.3) 周, 均属于正常妊娠, 无异常并发症, 骨产道正常, 且为单胎头位, 符合自然分娩要求。将初产妇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100例。初产妇以及家属均自愿参与本研究, 并已签署了知情同意书。两组初产妇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1.2.1 对照组
初产妇实施常规卧位管理, 助产士陪同其周边, 指导孕妇分娩、进食以及排尿方式。通过适当交流, 缓解初产妇紧张情绪。以常规方法进行试产, 分娩过程中, 采用仰卧屈膝位, 并且配合屏气, 直至胎儿娩出, 分娩过程出现异常, 则立即转为剖宫术。
1.2.2 观察组
初产妇实施体位管理, 在待产过程中, 首先通过讲解等方式, 提升初产妇对体位管理的认知度, 掌握特殊体位待产的重要意义, 从而提高初产妇的主动配合性。所采用的分娩姿势以自由体位为主, 包括坐位、蹲位、俯卧位, 还有上身向前倾屈位以及手膝位等。指导初产妇适当进食以及排尿频率 (间隔3 h进行排尿) , 利于胎头下降。初产妇活跃期通过自由体位的转换, 促进子宫前倾, 胎先露下降。若胎头位置异常, 则适当延长体位转换时, 直至胎先露下降方向正常。枕先露者, 待宫口开至4 cm左右时, 嘱初产妇频繁更换体位, 可压迫宫颈, 促进胎头旋转。宫口开全后, 至分娩室分娩。分娩过程中, 初产妇可先选择侧卧位或坐位, 促进胎儿进一步下降, 露出后, 再换为膀胱截石位至胎儿娩出。此过程配合床头高度的调节, 使胎儿娩出更顺利。
1.3 观察指标
初产妇情况:记录初产妇自然分娩率、产后出血情况 (24 h内出血量超过500 ml) 及各产程时间;胎儿情况:是否存在新生儿窒息 (阿氏评分在7分以下) 。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均采用SPSS 15.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以±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自然分娩率、产后出血率及新生儿窒息率比较
观察组初产妇成功自然分娩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且产后出血率、新生儿窒息率均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均P<0.05) , 见表1。
2.2 各产程时间比较
观察组初产妇总产程及各产程时间均短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均P<0.05) , 见表2。
3 讨论
妊娠分娩是女性生理行为的重大事件之一, 分娩过程的生理改变是动态过程, 胎儿是否顺利娩出, 不仅与孕妇产道、产力有关, 而且与胎先露的准确下降和定位有关[2,3]。另外, 对分娩未知的初产妇, 在缺乏分娩经验和面临分娩疼痛的情况下, 对分娩表现恐慌和焦虑、分娩方式的选择等诸多问题上存在疑问, 进而引发一系列分娩问题, 直接影响母婴安全和健康。有研究显示[4], 初产妇在分娩过程中, 因大量消耗体力, 引起初产妇机体内分泌调节性变化, 交感神经系统高度兴奋, 体内儿茶酚胺含量升高, 导致痛阈下降。然而自然分娩过程中疼痛感以及撕裂感明显, 初产妇主观接受程度较差。但自然分娩对母婴均有一定好处, 应提倡自然分娩, 并且在初产妇符合自然分娩标准情况下, 优先选择此方式。
考虑到自然分娩是初产妇将婴儿从子宫颈、阴道分娩的复杂生理过程。此过程中, 需产力、产道以及胎头位置的相互协调, 才能促进胎儿顺利娩出[5]。为达到以上需求, 临床分娩活跃期实施体位管理, 对初产妇进行自由体位管理和指导, 通过体位转换, 提升宫缩力, 并配合胎儿重力作用, 促进胎头下降至正确位置。分娩过程中, 通过体位指导, 可降低胎头下降阻力, 配合分娩高度的调节, 初产妇选择半卧位或侧卧位, 促进血液回流, 致使胎盘灌注充足, 胎儿不易因缺氧发生窒息[6]。另外, 体位指导过程中, 助产士与初产妇交流和指导, 可降低初产妇紧张情绪, 使其注意力集中, 降低疼痛感, 利于快速分娩[7,8]。本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初产妇成功自然分娩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且产后出血率、新生儿窒息率、总产程及各产程时间均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 活跃期对初产妇进行体位管理和指导具有一定必要性和可行性, 助产士应熟练掌握指导方法, 并保持良好态度, 确保自然分娩顺利完成。
参考文献
[1]马凤兰, 彭小男, 郭艳.实施体位管理对活跃期初产妇分娩结局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3, 19 (16) :1929-1930.
[2]李金芝, 李若云.不同分娩体位在第2产程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2, 25 (26) :32-33.
[3]杨求成.产妇体位管理对分娩结局的影响[J].护理与康复, 2012, 12 (12) :44-45.
[4]潘敏, 雪丽霜, 陈悦, 等.体位干预及采用分娩辅助设施对产程及分娩结局影响的研究进展[J].中国妇幼保健, 2012, 27 (18) :2874-2876.
[5]李丽容.探讨产时体位护理对产程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0, 7 (2) :9-11.
[6]沈佩英, 胡小霞.体位干预对剖宫产腰麻后产妇血压和新生儿血气的影响[J].护士进修杂志, 2013, 28 (11) :1023-1026.
[7]廖玲, 廖东林, 李慧敏, 等.产程中镇痛分娩配合体位护理的临床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 2012, 27 (16) :1472-1475.
产妇体位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5年3月—2007年2月我院产科分娩840例, 均为单胎头位, 无妊娠并发症及其他妊娠高危因素。随机分为实验组480例, 对照组360例, 两组产妇年龄、妊娠时间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产科一般护理常规观察产程, 无专人陪护;实验组实施全程陪产和分娩姿势体位护理。观察并比较两组产妇分娩方式 (顺产、剖宫产、产钳) 、活跃期及第二产程时间、产后24 h出血情况 (出血量≥500 mL, <500 mL) 。
2 结果
2.1 分娩方式比较 (见表1)
例
2.2 活跃期及第二产程时间比较 (见表2)
min
2.3 产后24
h出血情况比较 (见表3)
例
2.4 两组产妇产后满意率比较
实验组满意477例, 满意率99.37%, 对照组满意346例, 满意率96.11%。
3 护理
3.1 全程陪产
每位产妇从宫口开大2 cm~3 cm 开始进入分娩室, 由1名经验丰富、沟通能力强的助产士接诊, 并对其实行全程陪产服务。主动自我介绍, 告诉产妇护士会一直陪到你分娩结束, 并向其介绍分娩环境及分娩中所用的仪器, 产程中所做的检查;向产妇宣教经阴道分娩是正常生理现象, 宫缩痛是间歇的;规律宫缩时, 根据具体情况, 有计划地予以抚摸, 按顺时针方向连续揉产妇下腹部或抓捏髂部, 并以随意交谈的方式来分散产妇对阵发性疼痛的注意力, 转移痛苦, 并教会深呼吸技术和躯体放松技术, 以缓解疼痛。充分调动产妇的积极主动性, 在间歇期鼓励产妇进食进水, 休息睡眠, 有效地控制焦虑和恐惧。
2.2 分娩姿势体位护理
进入第二产程后, 根据产妇舒适要求, 抬高产床后半部40°~50°, 帮助产妇双足蹬在产床两侧的腿架上, 双下肢屈曲, 大腿贴近腹部充分外展, 助产时调高臀部至8 cm~10 cm, 使产妇屏气用力时处于最佳位置, 产后观察2 h送入休息室。对照组宫口开全, 取常规膀胱截石位, 直到分娩结束, 无分娩时体位帮助。
4 讨论
4.1 全程陪产缩短了产程, 提高顺产率
由于产妇对分娩过程缺乏认识, 再加上主观上较高的优生愿望, 临产后, 随着宫缩增强, 产妇焦虑、恐惧不安、缺乏信心、怕难产, 都影响产妇痛阈, 影响个体的生理平衡[1], 目前认为可能与下丘脑-垂体神经内分泌系统有关。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可增强机体应激能力, 同时增强产力, 更使其表现出对强烈宫缩的恐惧、大声喊叫、烦躁不安, 这种情绪会使机体产生一系列变化, 如心率加快、呼吸急促, 气体交换不足, 子宫缺氧收缩乏力, 宫口扩张缓慢, 致使引起产妇过度疲劳而产程延长, 新生儿窒息率升高, 增加剖宫产率[2]。实验组实行助产士对产妇一对一的服务, 有针对性地对每位产妇进行个性化护理, 并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护理指导和分娩辅导, 可使产妇有充分的生理和心理准备迎接分娩期的到来, 尽可能减轻产妇的焦虑和恐惧, 使机体始终处于高度兴奋状态中。同时陪产分娩可改变产妇的周围生疏环境, 积极的情感支持和分娩姿势的改变, 让产妇有安全感, 减少能量的消耗, 消除了焦虑与不安, 始终保持精力旺盛状态, 降低了分娩的痛苦感, 产生有效宫缩, 以缩短产程。全程陪产能及时发现并处理产妇的各种情况, 缩短产程, 减少痛苦, 保障顺利分娩的安全[3]。
4.2 全程陪产提高了满意度
由于目前来院分娩的多为初产妇, 缺乏对分娩的直接体验, 在分娩期常产生显著的心理变化, 易产生矛盾纠纷。有文献报道, 98%的产妇在分娩中有恐惧感, 90%的产妇希望有人陪伴[4]。全程陪产后, 双方交流机会多, 产妇产生的问题能随时得到解答, 增加了产妇的安全感, 创造了较为宽松的人文氛围, 将心理和精神因素对分娩的影响降低到最低限度。同时, 产妇充分感受到了助产士在其分娩中所起的作用和责任, 改变了护理在产妇心目中的形象, 医疗纠纷明显减少了, 产妇的满意度也进一步提高。
4.3 体位护理与分娩的关系
进入第二产程后, 实施改变分娩体位姿势, 可促进自然分娩, 对照组进入第二产程后不作体位指导, 取常规膀胱截后位, 其骨盆可动性受限, 内产道相对狭窄, 胎儿下降受阻, 使产程延长。同时妊娠子宫压迫腹主动脉和下腔静脉, 减少了循环血量, 子宫-胎盘-胎儿灌流量减少[5], 造成胎儿缺氧, 导致剖宫产率提高。实验组产妇宫口开全后取半坐卧位, 倾斜角度为40°~50°, 双足蹬于腿架上, 两腿屈曲, 大腿贴近腹部充分外展, 出口前后径可增大, 产妇使用腹压用力时有支点。能正确屏气用力, 避免了不正确地使用腹压而消耗分压力, 并可纠正过大盆骨倾斜度, 使耻骨联合上抬, 提供宽大的分娩空间, 改变胎头娩出方向, 利于胎儿经阴道分娩, 故在相同产力作用下, 胎儿在产道中阻力减小, 顺应性和产力相应增大, 使胎儿娩出期缩短。由于半坐卧位分娩使妊娠子宫对下腔静脉腹主动脉的压迫减轻, 胎盘循环血量增加, 胎儿血氧饱和度增加, 纠正了胎儿在子宫收缩时的短暂缺氧状态, 减少了新生儿窒息的死亡率, 降低剖宫产率。在相同条件下, 人体半卧位肌肉收缩力较平卧位强, 应激状态下肌肉收缩爆发力更为突出。因此, 适当舒适的体位可增加产力。半卧位分娩式自然加大了胎儿自身向下、向外的重力, 协调了母婴共同完成分娩过程的整合性, 促进了胎儿娩出过程, 可缩短产程, 相对降低头位难产率及并发症。
4.4 全程陪产与产后出血的关系
分娩室实行全程陪产制做到了临产后心理、生活护理, 避免产程延长、尿潴留, 消除产妇焦虑、恐惧因素, 使产妇精神上得到鼓励, 促进宫缩, 减少出血, 而对照组产妇临产后, 不能有效做到一对一监护和面对面心理生活护理, 这是实验组产后出血发生率显著减少的原因。
总之, 对临产产妇实施全程陪产及体位护理, 可命名产妇在生理、心理上达到最愉快的状态, 从而提高护理质量, 提升护理档次, 确保母婴健康。
参考文献
[1]皇甫恩.护理心理学[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3:46.
[2]乐杰.妇产科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8.
[3]高眉扬, 周莉.导乐陪伴式分娩[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5, 21 (5) :267-268.
[4]陈华, 王雅珍, 郑蓉, 等.孕妇心理因素对分娩的影响[J].中华妇产科杂志, 1994, 29 (1) :45.
产妇体位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2月至2013年12月于我院妇产科待产的80例产妇为研究对象。所有产妇均为初次生产, 无麻醉禁忌证, 无妊娠期并发症。采取等距随机抽样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 每组40例。对照组产妇年龄在21~34岁, 平均年龄为 (25.9±1.2) 岁;身体质量指数在16~28 kg/m2, 平均体质指数为 (21.7±2.4) kg/m2;身高在1.52~1.73 m, 平均身高为 (1.63±0.04) m;孕周在37~40周, 平均孕周为 (38.4±1.1) 周。观察组产妇年龄在20~36岁, 平均年龄为 (26.1±1.9) 岁;体质指数在15~27 kg/m2, 平均体质指数为 (21.9±1.9) kg/m2;身高在1.51~1.74 m, 平均身高为 (1.62±0.09) m;孕周在37~39周, 平均孕周为 (38.1±0.2) 周。纳入研究的两组产妇在性别、年龄、身高等一般资料对比上并无明显差异 (P>0.05) , 具有较强的可比性。
1.2 一般方法:
对两组患者行连硬外麻醉前, 建立静脉通道, 滴注复方乳酸钠林格液, 控制剂量为500 m L, 控制滴注速度为10 m L/min。同时行术前液体预充处理, 滴注聚明胶肽, 控制速度为10 m L/min, 给予营养支持, 预防低血压。取产妇右侧卧位, 取脊椎L1~2点实施连续硬膜外穿刺, 置管3~4 cm, 穿刺成功后, 使两组产妇翻身平卧于手术台上。对观察组产妇取头低脚高位, 倾斜手术床30°左右, 给予5 m L浓度为1%的利多卡因行麻醉实验处理, 5 min内确定两组产妇无不良反应后, 匀速给入10 m L浓度为0.75%罗哌卡因, 20 min后测定其感觉阻滞平面。同时给予两组产妇实施面罩吸氧处理。观察两组产妇感觉阻滞平面的变化情况。对对照组患者则保持术前体位, 取平卧位, 不予以处理, 观察不同体位对两组产妇感觉阻滞平面的影响。
1.3 观察指标:
采用酒精棉签冷感觉法对产妇的阻滞平面上界进行测试, 取与感觉消失点最为接近的平面记录其值, 详细记录两组产妇感觉阻滞平面上升的节段。同时将产妇腹肌松弛程度判定麻醉效果, 统计两组产妇中发生低血压的例数, 同时对产妇进行麻醉舒适度评分调查, 总分为10分, 分值越高则代表满意程度越高。
1.4 统计学方法:
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上述汇总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 计数资料采取构成比 (%) 表示, 分类变量进行χ2检验或Z检验;计量资料采取 (±s) 表示, 对比进行t检验, 以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和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产妇麻醉平面对比:
观察组产妇感觉最高阻滞平面所达到的节段数明显高于对照组产妇, 且观察组平面上升节段数同样高于对照组, 组间对比差异显著, P<0.05, 见表1。
2.2 两组产妇麻醉满意度及血流动力对比:
观察组产妇满意度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 且其腹肌松弛率为90.0%, 明显优于对照组的68.0%, 但其低血压发生率为26.0%, 稍高于对照组的16.0%, 组间对比差异显著, P<0.05, 见表2。
3 讨论
人体感觉阻滞平面是决定连续硬膜外麻醉条件下行剖宫产手术质量的重要的方面。传统观点认为加大麻醉药物使用剂量能够提升麻醉平面节段上升数, 降低产妇的术中不适感。但盲目加大药物使用剂量可能会给剖宫产手术带来一定的安全隐患。在手术过程中, 伴随着时间的加长, 产科医师在行取出胎儿的操作时, 可能会使得人体阻滞麻醉平面迅速上升, 此时产妇交感神经可能在完全阻滞的状态下导致血压下降, 进而提升了麻醉的风险率。虽然使用相关的静脉辅助药物可降低手术操作所引起的不适应感, 但通常药物代谢速率较低, 会对产妇产后哺乳产生影响[3]。
在本组研究中, 观察组产妇取头低脚高体位, 可充分发挥麻醉效果, 影响到连硬外麻醉的感觉阻滞平面的2个节段, 松弛腹肌, 进而提升手术的舒适性与安全性。但同时还需注意, 依靠变换体位来调节连硬外麻醉效果起效时间通常比较慢, 一般需要10~15 min, 主要可能与硬膜外麻醉腔隙分离等因素相关。在重力作用下, 麻醉药物向产妇头部扩散需要耗费一定的时间。本次结果显示, 观察组产妇血压下降例数明显高于对照组产妇, 同时也显示了其阻滞平面相对对照组而言比较高, 一般可通过术前液体预充与药物途径得到解决。总之, 取头低脚高位, 麻醉平面覆盖范围较广, 上升节点数较多, 麻醉质量更优, 但同时还需注意保障充足的术前麻醉准备, 以提高麻醉的安全性。
摘要:目的 探讨与分析不同体位对连硬外麻下产妇感觉阻滞平面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1年12月至2013年12月于我院妇产科待产的80例产妇为研究对象。采取等距随机抽样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 每组40例。对照组取平卧位, 观察组则取头低脚高位, 选用同一局部麻醉药物, 评估其对产妇感觉阻滞平面的影响。结果 观察组产妇满意度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 且其腹肌松弛率为90.0%, 明显优于对照组的68.0%, 但其低血压发生率为26.0%, 稍高于对照组的16.0%, 组间对比差异显著, P<0.05。结论 取头低脚高位, 麻醉平面覆盖范围较广, 上升节点数较多, 麻醉质量更优, 但同时还需注意保障充足的术前麻醉准备, 以提高麻醉的安全性。
关键词:产妇,体位,感觉阻滞平面,连硬外麻醉
参考文献
[1]常书文.不同体位对连硬外麻醉下产妇感觉阻滞平面的影响[J].实用医学杂志, 2012, 28 (9) :1491-1492.
[2]李明.不同比重布比卡因腰-硬联合麻醉用于不同体位剖宫产术的效果比较[J].医学信息, 2013, 26 (23) :157-158.
产妇体位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