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诊断学带教体会
超声诊断学带教体会(精选6篇)
超声诊断学带教体会 第1篇
1 培养学习兴趣是带教成功的基础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亦云:"知之者不如好知者, 好之者不如乐知者。"不同国籍, 不同年代的两位伟人有着相同的观点, 那就是培养学生兴趣是教学成功的基础。遵照伟人的教诲, 结合学习超声诊断学的实际, 我通常采取将典型的图像制作成有趣的多媒体课件, 在学生未进入临床实习之前, 先进行两学时的多媒体教学课, 用多媒体授课, 把图、文及声音等信息有机地结合起来, 把枯燥、抽象和乏味的图像转化成图文并茂配声音的动画, 把学习的难点转化成学习的兴趣点, 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学习超声诊断学的兴趣, 为下步学习奠定了基础。此外, 部份学生总报怨学习超声诊断学是投错门, 针对这种影响学习的情绪, 我在带教过程中用超声诊断结果指导临床医生抢救危重患者的典型病例开导、教育学生, 让学生认识到超声诊断在现代医学的重要性, 学生学习的兴趣自然逐渐浓厚, 为提高教学质量赢得先机。
2 因材施教是带教成功的保证
多年来我带教的学生有来自大中专医学院校医学影像学的实习生, 也有来自基层医院的进修生。各类学生超声诊断学理论和实践基础不同, 年龄大小有别, 悟性优劣参差。面对五花八门的学生, 按照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我通常采取上岗前先进行超声诊断学相关理论和实践的测试, 摸清学生的底细, 根据各不相同的基础和不同层次的需求, 提出各自学习结束应达目标, 用目标教学的理论指导教学全过程。相比较之下, 来自医学院校影像学专业实习生, 有一定的理论基础, 侧重点应为培养操作和阅读分析图像能力, 而来自基层医院的进修生, 基础差异更大, 有改行新学超声诊断学的, 也有多年从事超声诊断工作, 需要提高业务水平的, 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 施以相应的教学, 收到较好的效果。学习结束前, 按照学前制定的目标, 进行达标测试, 不达标的学生, 尤其是进修生, 不许结业, 要求整改提高。实践证明:按照因材施教原则进行目标教学, 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又保证了教学质量。
3 循序渐进是带教成功的捷径
超声诊断学以物理诊断学为基础, 结合人体解剖学、病理学及临床各学科的综合影像学科。具有基本概念、专业术语以及专业常数较多的特点, 如果不能按照循序渐进的教学, 学生难能掌握准确的操作技能及正确阅读和分析图像的要点。因此, 我在带教过程中, 首先要求学生明确超声成像原理, 否则只会造成"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的结果。此外, 超声检查是手工操作性强的检查方法, 不熟悉人体各器官的解剖位置, 毗邻关系, 就不能正确操作, 也无法比较正常与异常器官组织的超声图像特点, 所以带教过程中, 首先学习正常器官组织超声图像特点尤为重要。同时, 超声图像的异常回声源于器官组织发生的病理改变, 因此, 掌握各种疾病所发生的病理变化是超声诊断疾病的基础。为此, 带教过程中, 我应用病理标本对照图像进行教学, 既浅显易懂, 又加深学生印象, 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4 德才兼教是带教成功的关键
古训称:"无德无才是蠢才、无德有才是害才、有德无才是庸才、有德有才是人才"。这句话不无道理, 我们所处的市场经济社会里, 医务人员医德滑坡现象不容忽视, 针对这一客观事实, 我在带教过程中, 以身作则, 言传身教, 处处为患者着想, 事事替患者打算, 用细心、耐心、责任心赢得患者的信任。用榜样的力量教育学生形成良好的医德和高尚的情操。
综上所述:带教学生学习超声诊断学, 应注重兴趣爱好的培养, 按照因材施教, 循序渐进, 德才兼授的原则, 按照目标教学的理论进行教学, 认真总结改进, 教学质量必将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莫雷.教育心理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超声科室临床带教浅谈 第2篇
超声科室临床带教浅谈
超声医学在临床上的应用日益广泛,作用越来越重要.为了更多地了解超声医学,以便在临床上更好地应用超声医学,越来越多的临床医生和各级各类学生来到超声科室学习.作为超声医生,我们对此感到高兴和振奋.在超声科室的临床带教工作中,我们应该尽力尽责,最大限度地满足临床医生学习的需求.
作 者:杨益虎 作者单位:江苏省中医院超声科,210029刊 名:当代医学英文刊名:CONTEMPORARY MEDICINE年,卷(期):200915(12)分类号:G71关键词:超声科室 临床带教
肾脏损伤的临床超声诊断体会 第3篇
关键词: 肾脏损伤;超声;诊断
肾脏隐藏在腹膜后,前面有腹壁和腹腔器官,后面有脊柱、肋骨及腰肌的保护,故损伤机会较少,但暴力较大并直接作用于肾区,通常使肾脏受损伤[1]。婴幼儿因肾脏位置较低,肾脏周围筋膜发育不全等原因,肾损伤较成年人更为多见。肾脏闭合性损伤多由暴力直接打击、挤压或撞击腹部引起,亦可因间接暴力所致,如由高处坠落或重力使肾脏急剧推移,将肾蒂撕裂,或肋骨折端刺伤肾脏。强力的肌肉收缩也可导致肾脏损伤,但这种损伤多发生于原有病变的肾脏,如肾积水、结石及肿瘤等。
1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52例,男40例,女40例,年龄12~68岁,平均41.6岁。车祸伤30例,坠跌15例,打伤击伤5 例,刀刺伤2例。伤及左肾28例,右肾23例,双侧肾脏1例。临床出现休克10例;肉眼血尿34例,镜下血尿17例,无血尿1例。所有患者均有伤侧肾脏区域疼痛和叩击痛,同时有腹部并发者4例。
1.2方法
1.2.1肾挫伤 超声显像显示挫伤肾组织呈现局限性低回声,其间有时伴有较高回声不规则块状物。肾包膜完整,合并包膜下血肿时,可见肾组织与包膜间呈现新月形或梭形元回声区,并可见血液凝固形成的低回声团块[2] 。肾挫伤涉及肾盏时,可见肾盏内有液性无回声区,CDFl检查挫伤肾组织无彩色血流,或仅见局部少许点状及短棒状血流,不能引出动静脉血流频谱。
1.2.2肾脏部分裂伤 肾脏实质部分裂伤分3种类型,具体包括伴有包膜破裂的肾实质部分裂伤;伴有肾盂肾盏破裂的肾实质部分裂伤;伴有包膜和肾盂肾盏破裂的肾实质部分裂伤。伴有包膜破裂时,超声显像显示肾包膜连续中断,损伤肾实质呈“V”字形或线状裂口通向肾外。裂口内为液性无回声区,裂口外为肾周血肿,显示为液性无回声区,其内可见中低回声团块为血凝块。小的血肿呈弧形,出血量多的血肿为液性无回声区环绕肾脏大部,并可见中低回声凝血块。伴有肾盂肾盏破裂时,一般不能显示裂口,有时可见线状裂口,于肾盂肾盏内可见厚度超过lcm的液性无回声区。出血较多时,厚度可达3cm,其内可见不规则中低回声凝血块。同时伴有肾包膜和肾盂肾盏破裂时,由此可见,两种类型超声显像表现同时存在,裂口外周围组织的CDFI检查显示血流明显减少,甚至完全消失。
1.2.3肾脏粉碎伤 超声显像显示肾脏正常结构消失,不能显示正常的肾实质和肾盂肾盏。受损肾脏呈杂乱回声,肾包膜多处中断。肾周围被液性无回声包绕,液层厚度在2~8cm。破碎肾组织可漂浮于液體中。CDFI检查肾组织无彩色血流显示。临床常见多为肾中下段粉碎损伤,实际上为临床肾脏创伤分型中的肾脏全层裂伤。
1.2.4肾盂裂伤 单纯的肾盂破裂常发生在肾积水的基础上,遇到直接外力打击,或间接外力将肾盂推向肋骨或腰椎横突而造成破裂[3] 。其结果一般会引起广泛尿外渗。超声显像肾包膜结构完整,肾盂肾盏明显扩张,其内见有超过lcm厚度的液性无回声,肾周围可见大小不等的液性无回声区,有的病例肾实质部分裂伤损伤处彩色血流不能显示。
1.3统计学分析 对本文所得实验数据均采用SPSS 12.0统计学软件进行检验,所得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所得计数资料采用χ?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采用超声诊断对肾损伤定位诊断准确率和分类准确率均达100%。每个肾脏按肾动脉供血范围分为上段、上前段、下前段、下段及后段,共5段。肾脏损伤涉及动脉时,其内膜受到损伤,内皮下胶原暴露,激活凝血因子,血小板凝聚致血栓形成。另外损伤肾组织水肿压迫肾段动脉,致使损伤区肾组织缺血。 CDFl可发现受损肾段无彩色血流或彩色血流明显减少,进而早期明确诊断肾脏损伤类型、范围以及肾段动脉供血区缺血情况,并且有较高的准确性,另外还可多次重复检查,判断病情发展及治疗效果。
3讨论
肾挫伤伤情较轻,肾实质内有出血和血肿。由于肾脏包膜及肾盂黏膜完整,可防止肾实质大量出血,仅有少量血液流入肾盂。病人可有腰痛和暂时性血尿。一般无休克发生。治疗后能自行愈合,不会出现严重后果。肾脏部分裂伤是肾实质破裂合并肾包膜或肾盂黏膜破裂。肾实质破裂后出血显著,血液可流入肾盂或向肾周围渗漏,其程度因裂伤不同而不一。轻度损伤只有少量血液外溢;若为肾碎裂伤,有广泛的肾实质包膜破裂,可在肾周围迅速形成血肿和尿液外渗的包块。
肾脏全层裂伤指肾包膜、肾实质和肾盏均破裂,出血严重而且有明显的尿液外渗。在肾脏周围迅速形成体积较大的血肿和包块。因肾盂内积血,有时形成血块。肾盂破裂原有肾积水的肾脏遇到直接暴力的打击,或间接外力将肾盂推撞对腰椎横突或肋骨,可以造成肾盂破裂,引起尿液广泛外溢。肾盂破裂常造成肾实质损伤。
肾蒂破裂肾蒂血管破裂会导致大量失血及休克,血尿一般不明显,病人短时间内可致死亡。肾损伤的临床表现与其损伤类型和程度以及有无其他脏器损伤没有关系。单纯肾损伤仅有轻度的肾区痛和显微镜下血尿;严重的肾损伤主要表现为休克、腹膜后及腹腔内出血、腰部疼痛、患侧腰肌强直及腰部包块等;若合并其他脏器的严重损伤,肾损伤的症状有时被忽略[4] 。如休克明显而血尿轻微,可能为广泛的肾损伤或肾盂破裂。
参考文献
[1] 刘茹 . B超诊断肾损伤62例分析[M] .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04, 4(01).
[2] 王兵,朱庆国,乔平进 . 闭合性肾脏损伤影像诊断的对比分析[J] . 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1999,8(06).
[3] 唐毅,全学模 . 小儿肾损伤超声影像学的研究进展[J] . 临床超声医学杂志, 2005,7(02).
产前超声诊断的临床带教体会 第4篇
1 带教的难点
1.1 学生水平参差不齐
我科进修生中部分医师来自基层, 他们虽然有一定的临床超声诊断经验, 但超声基础理论和操作基本功不扎实;部分进修医师虽然工作多年, 但主要从事其他专业工作, 改行学习超声诊断, 完全是“门外汉”。医学影像学本科及八年制的实习生基础理论知识较好, 但缺乏实践, 动手能力欠缺。
1.2 胎儿畸形的种类多, 诊断困难
超声图像比较抽象, 是学习的难点, 加之胎儿畸形种类复杂, 学习难度较大。
2 带教的措施
2.1 仪器操作和调节
在学生正式上机操作前, 带教教师通过PPT详细介绍仪器的使用方法、操作流程和注意事项。
(1) 超声诊断仪的使用:介绍不同仪器面板的按键设置, 教会学生根据需要选择不同的检查条件和不同的探头型号。如胎儿面部三维成像时应选择表面成像模式, 胎儿脊柱三维成像时应选择透明成像模式, 胎儿心脏扫查根据需要应选择STIC模式等。教育学生在仪器使用过程中, 要爱护仪器和探头, 轻拿轻放。使用仪器后需要对仪器和探头进行清洁和保护, 如清洁除尘, 包好探头套等。
(2) 演示如何通过调节声像图的增益、聚焦、深度等, 改善扫查条件, 以获得清晰的图像。
(3) 介绍超声扫查中容易出现的伪像, 使学生理解伪像产生的原理, 如何避免因出现伪像导致病变漏诊、误诊。
2.2 建立正确诊断思维, 熟悉正常胎儿解剖结构, 掌握熟练的操作技巧
(1) 在筛查胎儿过程中, 要建立正确的诊断思想, 而不能仅仅依靠超声图像。孕妇就诊时, 了解其病史和其他实验室检查资料, 有助于做出正确的超声诊断。如一位21三体高风险的孕妇就诊时, 应特别注意胎儿鼻骨缺失等相关畸形的扫查。
(2) 产前超声诊断是以胎儿各脏器结构的正常解剖断层切面为基础, 观察胎儿各器官的位置、大小、形态及结构等。只有熟悉胎儿正常解剖结构, 才能做出正确的诊断。带教教师应一边演示正常胎儿的扫查顺序及切面, 一边逐一讲解声像图。在教学中, 应适当运用新技术 (如三维、四维超声) , 使学生更容易理解。例如:胎儿颅内结构, 按解剖部位, 由上而下, 分为颅顶横切面、侧脑室切面、丘脑切面、小脑切面、颅底切面等。教师介绍各个切面出现的组织结构名称、位置关系、径线正常值, 使学生对超声图像有深刻的理解和记忆。胎儿心血管系统是操作难点, 常用的切面有四腔心切面、左右室流出道切面、三血管切面、主动脉弓切面、上下腔切面等。除了常规二维超声演示外, 我们还利用最新的四维STIC技术显示胎儿心脏动态运动过程, 重建切面, 使学生能实时观察到胎儿心脏空间结构和运动状态, 有利于学生的理解。
(3) 产前超声检查的检查对象是胎儿, 而胎儿体位、宫内运动等因素给操作者增加了难度, 因此操作手法非常重要。在讲授产前超声诊断时要按照一定顺序, 如头面部、脊柱、四肢、内脏等序贯性扫查, 同时规范图像的标准切面, 避免遗漏。
2.3 开展多样的学习方式
2.3.1 学习常见畸形的超声表现
胎儿在不同发育阶段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可发生不同的畸形, 病种繁多。教学中教师要对胎儿各个系统的常见畸形和异常声像进行讲解, 如神经系统常见畸形包括无脑儿、脑积水、脑膜及脑膜脑膨出、前脑无裂畸形、脊柱裂等;面部常见畸形包括唇腭裂、鼻部畸形、眼距异常等;心脏常见畸形包括法洛氏四联症、室间隔缺损, 左心发育不良等;肢体常见畸形包括成骨及软骨发育不良, 肢体缺如等。要求学生记忆常见胎儿畸形的声像图特点, 并与正常胎儿图像进行比较, 加深记忆和理解。
2.3.2 追踪随访畸形胎儿的妊娠结局
追踪引产胎儿的最终结果, 将病理图片与超声图像进行对比分析。继续妊娠的孕妇, 胎儿出生后要及时复查, 对比宫内和出生后的图像变化, 从而更直观地了解病变特点, 同时追踪诊断符合率。
2.3.3 充分利用PACS系统资源
PACS (Pictures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sSystem) 系统, 即图像存储与传输系统, 是应用于医院的数字医疗设备, 如CT, MR, US, DSA和CR等所产生的数字化医学图像信息的采集、存储、管理、诊断、信息处理的综合应用系统[2]。PACS系统为每个检查的病人建立了影像资料库, 以往检索病人的资料需要在大量纸质病例资料中查找, 效率低。而通过PACS系统, 只需在电脑终端上, 凭患者的信息就能检索到该患者的相关影像学资料, 不受时间限制。PACS系统中丰富的图像与病例资料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部分学生学习时间有限, 短期内学习到的畸形胎儿病例种类少, 在这种情况下, 教师可引导学生利用PACS系统, 对科室以往存储的各种疑难或典型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学习。
2.3.4 举办业务学习讲座
我科每周组织业务学习讲座, 进修生、实习生在教师带领下参加资料的收集和PPT的准备。业务讲座的内容丰富, 从正常声像图表现, 到某一疾病的专题讨论, 还包括疑难病例讨论等。学习形式多样, 提倡互动的教学方式, 传统的教师提问模式和学生主动发言讨论模式相结合, 科室内各级医师积极发言, 最后科室专家对各级医师和学生的发言进行点评,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提高了学习兴趣, 提高了教学效果, 达到了教学相长的目的。
3 带教考评体系
学生学习结束前, 由带教组的高年资医师对每个学生从理论知识、操作水平、医德医风等项目进行考核评分, 填写考核意见。同时, 学生也对带教教师的教学质量评分, 提出意见。实行双向评分体系有利于教学方法的进一步提高, 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4 带教时注意的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需注意以下事项:
(1) 胎儿是特殊的检查对象, 在检查过程中应特别注意, 做好与孕妇的沟通和解释工作, 避免引起不必要的医疗投诉和纠纷。每个孕妇只允许一个学生上机操作, 每次操作控制在10分钟内, 避免检查时间过长, 引起孕妇不适。在检查中, 如果发现胎儿畸形, 教师和学生不可高声谈论病情, 注意保护患者隐私。
(2) 胎儿结构较为复杂, 产前超声诊断对操作技能要求较高。在教学中以一周为时间单位, 每次集中学习一个系统的操作手法, 有利于学生迅速提高操作技巧。有实际操作中, 要手把手地指导, 使学生感受操作手法变化后扫查切面图像的不同。
总之, 产前超声诊断的教学工作, 需要理论结合实践, 带教教师需要有极大的责任心和耐心, 在新的教学背景下不断总结教学经验, 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为进修生、实习生今后临床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摘要:从带教难点、具体带教方法、带教考评体系和带教注意事项等方面总结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超声科产前超声诊断教学中积累的经验, 期望在今后的实习生、进修生带教中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产前诊断,超声,教学
参考文献
[1]石永丽, 肖岷, 管翠霞.我国出生缺陷的现状及流行病学特征综述[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0 (21) :3440-3442.
超声科实习生带教体会 第5篇
1 培养良好的医德、强化法律意识
职业道德教育是实习生培训的重要内容之一, 对实习生进行医德医风教育, 让其从思想上正确认识人生价值, 无论毕业后能否顺利参加工作, 只要掌握了过硬的技术, 就具有竞争力, 就有上岗机会。同时, 通过向实习生讲解典型的医疗纠纷, 教育其认识到医疗行业面对的是人的健康和生命, 风险性较高, 故必须端正医德医风, 一切以患者为中心, 谨慎行医, 严格按标准执行各种技术操作, 这样才能维护医患双方自身权益, 减少医疗事故和纠纷[2]。
2 打造温馨和谐的师生关系
带教老师要以热情友好的态度接纳新分配至医院的实习生, 通过向学生介绍本科室的情况, 减少学生的陌生感和戒备心理。多数学生是通过观察老师的工作行为来理解医技工作的内容;作为带教老师, 应具备充分的教学知识, 真正将带教视为自己应尽的职责, 在带教过程中, 有意识地培养师生感情, 与学生交朋友, 拉近心理距离, 信任学生的能力, 并在生活上给予关心, 与学生共同参加科室及医院的各种文体活动, 从而建立平等、和谐、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
3 以病例为基础的教学模式
随着人类对疾病认识的不断深入, 医学教育模式也发生改变, 临床带教老师更加侧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最初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法, 随后引入到医学教学的各个领域, 在此基础上, 针对临床医学教学的独特性, 目前已发展成为一种适应医学教学需求的、全新的以病例为基础的教学模式, 其特点是以病例为先导, 以问题为基础、充分调动教与学的积极性、发挥以老师为主导, 以学生为主体的双边活动作用, 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3.1 素质教育
从传统的以教授与记忆为主的应试教育转向以理解和应用为主的素质教育[3], 在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能力及掌握临床技能方面具有明显的效果。如:先天性心脏病的超声诊断思路: (1) 有无解剖结构形态学异常; (2) 有无血流动力学异常及其程度; (3) 形态学和血流动力学的匹配性; (4) 临床和超声之间的一致性。
3.2 超声检查规范性操作能力的培养
超声是一门实际操作性极强的学科, 在带教过程中, 无论手动操作还是仪器管理运行, 对其操作过程和注意事项都应加以详细讲解和示范, 养成规范性操作的良好习惯。如超声诊断房间隔缺损: (1) 直接征象为房间隔连续中断, 依据部位进行分型诊断; (2) 间接征象为右房右室扩大, 肺动脉内径增宽, 室壁运动呈同向运动。彩色多普勒血流图 (CDFI) :心房水平左向右分流, 合并肺动脉高压时可出现双向分流; (3) 诊断过程中应注意缺损大小与右心扩大程度的匹配性, 缺损部位与相应合并畸形; (4) 房间隔回声的“假性中断” (利用剑突下四腔心和双房心切面, 使房间隔与声束呈一定角度, 可避免假性回声脱失) ; (5) 把握好中断处明确的跨隔分流。
3.3 超声诊断报告书写能力的培养
诊断报告是评价医师诊疗工作的全面记录和总结, 是影像科非常重要的临床资料, 报告质量的高低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医疗、教学质量和医务人员的学术思想水平, 因此书写报告是超声科医师最重要的基本功之一。应使学生充分认识报告的意义、报告书写的基本内容、书写报告的基本要求及注意事项。
总之, 提高超声科实习生带教效果的方法较多, 与传统教学相比, 以病例为基础的教学模式促进并创新了学生的超声临床思维, 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 医学知识的迅速增长和日益更新, 必须培养学生发现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们的学习由主动替代被动, 跟上信息时代发展的步伐;只有高度重视带教工作, 积极进行职业道德和医疗法规的教育, 精选带教内容, 做学生信任的老师, 以完全的责任心和爱心对待学生, 调整教学方法, 根据学生情况因材施教, 才能明显提高超声科实习生对本科目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的掌握水平。
关键词:教学模式,超声专业,带教
参考文献
[1]王红梅, 罗德欣, 刘阳.PBL教学法及其对临床教学的作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8, 6:90-91.
[2]苏军凯, 杨铮.医学生临床实习带教初探[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00, 10 (11) :封Ⅲ.
诊断学实习带教几点体会 第6篇
诊断学是临床各科的基础和入门学科, 是由基础理论过渡到临床实践的桥梁, 是引导医学生跨入临床工作的第一步。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临床思维、医德医风和规范的体检手法, 是每一位诊断学带教教师都非常重视的问题。笔者将带教过程中的一些感想体会总结如下。
1 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教学包括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诊断学教学对象是初涉临床的学生, 教师的体检手法、临床思维和医德医风无不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我院诊断学教师由住院医师、主治医生、副教授等不同级别的临床医生担任, 水平有所差别。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我们教研室有一个良好的惯例, 就是采取集体备课、集体寻找典型病例和体征、交叉带教的方式。例如, 对检体诊断的每项教学内容, 教研室的青年教师都会参照教科书及国内重点医学院校拍摄的体检录像先练习, 在集体备课时演习, 由老教授检查和纠正, 使体检手法规范化。老教授还向年轻教师介绍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经验, 如怎样用生动活泼的语言和典型的事例吸引学生, 怎样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等, 充分发挥老教授传、帮、带的作用。这样, 以老带新提高了年轻教师的自身素质和教学水平[1]。
2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体格检查, 强化规范的检体训练
学生初涉临床, 不能很好地将基础理论和疾病的过程联系起来, 对物理诊断即体格检查的重视不够。作为一位临床医生兼带教教师,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体格检查的重要性非常重要。可根据自己的工作体会或列举一些误诊教训, 使学生认识到基础理论和基本体格检查是每一位临床医生必须掌握的基本功。例如, 我们发现学生经常忽略一般检查的重要性, 就向他们举了正反两个例子:其一, 一名发热20天的患者, 经多家医院就诊均不能肯定诊断, 转入我院, 实习医生进行了细心、全面的体格检查, 在腘窝处发现了绿豆大小一焦痂, 凭自己对传染病的掌握, 他首先想到了“焦痂”意味着什么, 哪些病可有“焦痂”, 于是有针对性地进行有关恙虫病的各项实验室检查, 很快明确了“恙虫病”的诊断, 经对症治疗3天后体温即恢复正常;其二, 对一个胸膜增厚的患者, 某医生未进行细致的体格检查, 仅凭两天前胸片报告“左下胸腔积液”就行胸腔穿刺抽液, 导致患者气胸。具体的事例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使他们认识到体格检查的重要性。
检体诊断的知识点多而碎, 实践性很强。在体格检查的小班实习前, 教师要求学生做好课前预习;练习前播放生动形象的体检录像, 让他们先获得深刻的感性认识。在每次小班练习时, 教师示教手法要准确, 强调该部位体检的难点和重点, 同时, 可用适当的方法活跃课堂气氛。例如, 在行心脏听诊示教时, 可用口技法模仿收缩期心脏杂音;在腹部视诊示教讲到蛙腹时, 可让学生回忆青蛙的腹部形态, 使抽象的理论形象化、通俗化, 学生乐学易懂。学生互查时教师须来回巡视, 及时发现学生的错漏并纠正。小课结束前, 教师对本次实习内容进行回顾并要求学生写实习报告, 并且课后互检、互纠。通过多次练习, 反复强化, 多数学生可掌握正确的体检手法, 为异常体征的见习打下良好基础。
3 注意临床能力的培养
异常体征的见习也是培养学生临床能力的重要环节。在不增加患者痛苦的前提下, 应尽量多让学生进行体格检查, 进一步掌握全面体格检查的方法, 多感受异常体征的改变。在临床上常因为病源不足、患者不合作等, 无法在规定时间内找到足够的典型病例和病种以满足教学的需要。如教师能有意识地引入“启发式”、“问题式”教学方法, 根据现有的病例对学生提问, 启发他们思考, 既可弥补病例的不足, 又可将临床上见到的异常症状和体征与理论基础结合起来, 让学生积极、主动思考, 培养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例如, 当对气胸的患者进行完体格检查后, 可先让学生总结该患者肺部体征特点, 然后问:如有另一位患者, 其肺部视诊、触诊、听诊的体检结果基本一样, 但叩诊时为实音, 则应考虑为何种疾病?让他们根据所学的理论知识解释两种疾病及其体征出现异同的原因, 进而思考若为肺不张或大叶性肺炎其临床表现又会如何。又如, 临床上遇到“二尖瓣狭窄”患者, 让学生验证了其心尖部舒张期杂音、心界增大的特点后, 可趁机引导学生复习心脏杂音形成的机制、心脏瓣膜病的病理生理改变所导致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和心脏结构改变的发生、演变过程, 进而让学生总结其他常见瓣膜病, 如二尖瓣关闭不全、主动脉狭窄、主动脉关闭不全等的临床特点。再如, 腹部触诊触及包块时可启发学生根据包块位置、形状列举可能的疾病。在整个过程中, 教师都要给学生适当的鼓励和表扬。这样, 就可以做到以点带面、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理论联系实际, 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初步培养他们的临床思维[2]。
4 实验诊断强调临床意义
实验诊断学内容繁多, 教学重点在于让学生掌握检验项目的参考值和临床意义, 指导学生根据病情选择必要的检查项目, 以及通过检验结果判断疾病、指导治疗、观察疗效。带教教师可提供临床患者的关于检验项目的临时医嘱单, 并结合病史讲解为什么要做这些检查, 还可挑选临床病例的检验单, 给学生分析其检查结果的临床意义, 也可挑选已出院典型患者的病例给学生讲解临床医生是如何根据实验室检查结果来协助诊断及治疗的。这样初步教会学生将临床检验结果与患者病史结合, 进行综合分析, 达到正确诊断、正确治疗的目的。
5 注重医学人文精神的培养
现在的学生多为独生子女, 缺乏互助精神, 部分学生只注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 忽视了人文精神的培养。作为现阶段带教教师, 我们不仅要给学生传授专业的知识、娴熟的技巧和丰富的经验, 同时必须将人文精神教育贯穿其中[3]。在病房见习异常体征时, 带教教师须做到并要求学生注意保护患者身体和生活的隐私, 对患者态度亲切、和蔼、耐心, 避免出现对患者有不良刺激的表情和语言;在讲授各种检体方法时, 要强调尽量避免患者的不适与不必要的体位变动, 必要时还可让学生相互体会动作生硬、频繁变更体位的感觉。在冬天检查患者前先用热水把手洗热, 先把听诊器用手搓热再体检等等。教师的以身作则、耐心引导将使学生不断受到人文关怀精神的熏陶。
总之, 在诊断学实习教学中, 教师应重视人文主义教育, 通过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 训练学生的基本技能, 培养良好的人文精神, 为以后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晓慧.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探讨[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1, 11 (4) :889~890.
[2]刘朝东, 付劲草, 王洪志, 等.以临床问题为主导对临床思维培养的重要作用[J].医学教育探索, 2008 (3) :317~319.
超声诊断学带教体会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