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作者简介
赤壁赋作者简介(精选8篇)
赤壁赋作者简介 第1篇
赤壁赋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8月24日),字子瞻,和仲(苏轼按排行位居第二,故曰“仲”,至于取字“和仲”,则是苏洵希望儿子性格和缓(苏轼性格比较急躁),后来父亲另给他取字子瞻,则与他的名“轼”更相关,且希望儿子高瞻远瞩),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死后追谥文正。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书画家、文学家、美食家,是豪放派词人的主要代表之一。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其诗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现存诗3900余首。
在文章方面与欧阳修合称“欧苏”,在词作方面与辛弃疾合称“苏辛”。在诗歌方面与黄庭坚的并称“苏黄”,在书法方面”自出新意、不践古人“,开创”尚意“书风,其作《黄州寒食帖》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在绘画方面擅画枯木竹石,反对程式束缚,重视神似,为其后世”文人画"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后代文人称其为“坡仙”“诗神”“词圣”等。与父亲苏洵,弟苏辙同为唐宋八大家中,合称“三苏”。
苏轼是苏洵的次子(苏洵长子夭折)。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与弟弟苏辙同登进士。曾在立新法中反对王安石,被贬到黄州。世人说:“门下三父子,都是大文豪。”但在父子三人中,苏轼的成就是最高的,胜过苏洵和苏辙。清人敬称:“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三词客”指的就是苏氏父子。
《水调歌头》《赤壁赋》《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念奴娇赤壁怀古》《定**》《江城子密州出猎》《饮湖上初晴后雨》《浣溪沙》 《临江仙》 《题西林壁》《记承天寺夜游》等。
苏轼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宋词豪放派创始人,也作婉约诗词。
父子三人合称“三苏”,父子三人都是著名的政治家。
作者生平:
公元1037年1月8日,苏轼生于眉州眉山。苏轼的父亲苏洵,即《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奋”的“苏老泉”。苏洵发奋虽晚,但用功甚勤。苏轼晚年曾回忆幼年随父读书的状况,感觉自己深受其父影响。当然,假若没有苏洵的发奋读书,也就不可能使苏轼幼年接受良好的家教,更不能年未及冠即“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也更不可能有日后的文学成就。
1056年(嘉祐元年),虚岁二十一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却因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
1061年(嘉祐六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的“三年京察”,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其母在家乡病故,1069年(熙宁二年)服满还朝,仍授本职。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反对新法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朝野旧雨凋零,苏轼眼中所见,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 “平和世界”。
1079年(元丰二年),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就因为作诗讽刺新法、以“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入狱,史称“乌台诗案”。
苏轼坐牢103天,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北宋时期在太祖赵匡胤年间既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
元丰七年(1084年),苏轼离开黄州,奉诏赴汝州就任。由于长途跋涉,旅途劳顿,苏轼的幼儿不幸夭折。汝州路途遥远,且路费已尽,再加上丧子之痛,苏轼便上书朝廷,请求暂时不去汝州,先到常州居住,后被批准。当他准备要南返常州时,神宗驾崩。常州一带水网交错,风景优美。他在常州居住,既无饥寒之忧,又可享美景之乐,而且远离了京城政治的纷争,能与家人、众多朋友朝夕相处。于是苏东坡终于选择了常州作为自己的终老之地。
哲宗即位,高太后以哲宗年幼为名,临朝听政,司马光重新被启用为相,以王安石为首的新党被打压。苏轼复为朝奉郎知登州(蓬莱)。四个月后,以礼部郎中被召还朝。在朝半月,升起居舍人,三个月后,升中书舍人,不久又升翰林学士知制诰(为皇帝起草诏书的秘书,三品),知礼部贡举。
当苏轼看到新兴势力拼命压制王安石集团的人物及尽废新法后,认为其所谓旧党与新党不过一丘之貉,再次向皇帝提出谏议。
赤壁赋作者简介 第2篇
《前赤壁赋》
壬(rén)戌(xū)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zhǔ)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yǎo tiǎo)之章。少(shǎo)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dǒu)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píng)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xián)而歌之。歌曰:“桂棹(zhào)兮兰桨(jiǎng),击空明兮溯(sù)流光。渺渺兮予(yú)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hè)之潜蛟,泣孤舟之嫠(lí)妇。
苏子愀(qiǎo)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wèi)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liáo),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zhú lú)千里,旌(jīng)旗蔽空,酾(shī)酒临江,横槊(shuò)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qiáo)于江渚(zhǔ)之上,侣鱼虾而友麋(mí)鹿,驾一叶之扁(piān)舟,举匏(páo)樽以相属(zhǔ)。寄蜉蝣(fú yóu)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sù)。哀吾生之须臾(yú),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fu)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zhǎng)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zēng)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gǒu)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shì)。”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jiè)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后赤壁赋》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chán )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qiú)龙,攀栖鹘(hú)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后赤壁赋》蕴意发微 第3篇
笔者以为, 后赋之所以难解, 根源在它的艺术表现。前赋以事说理, 借景谈玄, 重点落在“谈”“说”上, 故事明而意朗, 景显而理著。后赋通篇叙事, 事相和景象几乎承担着全部的表达任务, 读者因事求理, 以景会情, “各以其意逆之”, 故意见纷出, 莫衷一是。正确理解其事相、景象, 实为索解文旨之关键。
一.感情基调及自身形象。从感情基调看, 最能反映情感状态的是开端作者“顾而乐之”的直陈和游兴的生动描绘。作者“步自雪堂, 将归于临皋”, 起初并无复游赤壁之意, “顾而乐之”则写出了因眼前之景而引逗出的游兴, 鲜明地表达了作者随处自适的心境。写游兴, 先着力写月夜美景, 以明缘由, 然后具写谋酒寻鱼, 以事烘染, 将情绪之佳, 游兴之浓尽情写出。第三小节集中写赤壁之游。赤壁之游到底要表达什么?笔者以为, 这里应重点留意作者的自我形象。这一节由“于是携酒与鱼, 复游于赤壁之下”一句领起, 通过游山和放舟两个方面来写游览之经过, 自我的形象占据了极大的篇幅。先说游山。写游山, 作者特意用“履”、“披”等六个动词来刻画游览过程中的自我形象, 劲头之大, 游兴之高, 自不难想见, 而三字一句的排比所构成的语言节奏, 又呼应出寻幽探胜的急切情怀, 不仅如此, 最后作者又用“划然长啸”来宣示其心灵的纵放, 其沉迷于山水的精神可谓宣示无余。写放舟, 作者用“放”、“听”两字传其精神, 逍遥之乐, 自在之趣, 很容易使人联想起前赋“遗世独立, 羽化登仙”的描写。作者为何如此痴迷山水?一个刚刚遭受重大政治打击的人又为何能这样身心不二, 进入山水?前赋中的一段关于宇宙人生的感悟值得我们仔细回味:“且夫天地之间, 物各有主, 苟非吾之所有, 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 与山间之明月, 耳得之而为声, 目遇之而成色, 取之无禁, 用之不竭, , 而吾与子之所共适。”“非我有”者不当羡, 故不必羡, 惟有“清风明月”造化所形, 天地所赐, “耳得目遇”, 正该我羡。此等襟怀, 何等旷远!回到刚才提到的问题上, 我们是完全可以看到这一感悟对作者此时情绪、心境的主导作用的。金圣叹评两赋此处关系云:“前赋, 是特地发明胸前一段真实了悟, 后赋, 是承上文从现身现境一一指示, 此一段真实了悟, 便是真实受用也。” (《天下才子必读书》) 见解确实非常深到。
二.“二客”的形象。“二客”的形象看似不重要, 其实值得重视。写二客, 作者比较着力的只一句:“盖二客不能从焉。”二客为何“不能从”?是力不从心, 游兴不浓, 还是别有缘故?这一点我们应联系开头来看。从开头看, 无论是过黄泥之坂, 将归临皋, 还是主倡复游赤壁, 二客都是被动的。既游赤壁, 作者自然豪兴勃发, 而二客之所以不能跟上, 游兴不浓之外, 显然没有更多原因。二客为何游兴不高而我又为何会有如此豪兴呢?沿着问题追问, 作者以“二客”做比衬的用意是非常明显的。试想, 一个心陷事境而不能化解超脱的人, 虽美景当前, 又焉能有轻快而自在的脚步?“我”之所以能无事境之累, 心中坦然, 盖其因也。“二客”既在事境之外, 固无切肤之感, 自然无所深悟。“我”能透视宇宙人生, “二客”不能, “我”“顾乐”而生豪兴, “二客”只能陪同作侍, 落后也就十分自然了。作者之所以写“二客”, 目的正在于以勉强衬豪兴, 以豪兴显旷达, 以旷达示彻悟。李扶九以“凛乎其不可久留”数语来解读后赋, 并与前赋中所谓“望美人”的情怀做联系比较而得出“悲”的结论, 实不过断章取义。其实, 前赋中写“望美人”的情怀不过是为写后面那段“真实了悟”做铺垫, 而后赋中“凛乎其不可久留”一段, 也只是作者一路豪兴之下见到的可惊可愕之景而已。而孙琮以“乐”字断前赋, 又以“乐”字断后赋, 也并没有说清“叹”中何以有乐, “使其中坦然, 将何适而非快!” (《黄州快哉亭记》) 苏辙此言, 也许最能道出个中秘密。
三.孤鹤及道士的形象。解读后赋, 最费解的是孤鹤和道士的形象, 如果这里能弄清楚, 则后赋的意蕴会随之得到根本的揭示。关于道士的幻象, 潘天宁、李炳勋在其增订注释的《古文观止》里认为, 道士“赤壁之游乐乎”一问意思与“奔走仕途乐乎?”相当, “是道士点化作者, 引其离开仕途”, 而“予亦惊悟”则“表明作者接受了道士的点化”。 (中州古籍出版社, 2008年1月第1版) 笔者以为, 这样的观点不仅缺乏文本的依据, 也缺乏对苏轼创作背景和创作心境的基本了解。从作品看, 道士的形象是孤鹤形象的幻化, 把握道士的形象可先从孤鹤形象入手。孤鹤形象意蕴何在?回到文本去, 笔者认为一个“适”字颇多意味, “适”是恰巧、正好的意思, 为何说是“恰巧、正好”呢?是切合了此时此刻的情境, 还是吻合了作者此时此刻的心灵?抑或兼而有之?如前所述, 作者此时正放舟中流, 如果说“划然长啸”、“风起水涌”是一种令人惊悸, 令人“悲”、“恐”的审美情境, 那么, 此时的中流自在, 正是一种令人神往, 引人遐思的诗境, 身处是境,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妙处难以言表, 而恰在此时, 孤鹤横江, 掠舟而西, 心有所感, 正所传达, 故所谓“适”者, 正在于悠然此鹤足传悠然此情也!
更值得玩索的是鹤的文化含义。关于孤鹤, 苏轼在《帖赠杨世昌二首》中有一段真实的记载:“十月十五日夜, 与杨道士泛舟赤壁, 饮醉, 夜半, 有一鹤自江南来, 翅如车轮, 嘎然长鸣, 掠余舟而西, 不知其为何祥也。” (《苏东坡全集》第六卷) 这段记载与后赋的描写几乎一模一样, 唯多出了“不知其为何祥也”一句。鹤的出现, 在苏轼这里为什么会引发出一种关于祥瑞的猜想呢?笔者以为, 这可以从“鹤”的文化含义上得到解释。“鹤”较早出现于《诗》《易》。《诗》以“鹤鸣声闻”喻贤士身隐而声名犹著, 《易》以“鸣鹤在阴, 其子和之”喻君子“言善”必有其“和”。苏轼深受文化传统的影响, 而这一影响又深刻地影响着他对自然现象的文化理解。“乌台诗案”横遭打击, 现在被贬黄州, 处境与鹤之“在阴”“于野”何其相似!孤鹤的出现既暗合了作者此时的处境, 祥瑞的猜想也就顺理成章了。东坡以旷达之怀处穷, 自然会更有可能以乐观之想展望。故所谓“适”者, 更在于翩然之鹤足传翩然之思也。
苏轼以旷达的襟怀面对当下, 更以乐观的心态展望未来, 虽然未来难以逆料, 但遇鹤之事却不能不令他遐思存想, 于是很自然地入了梦境。这样, 道士的幻象也就不难理解。道士是孤鹤所化, 由孤鹤而道士, 即由现实入梦境。现实引发梦境, 梦境折射现实, 现实梦境, 两相映照, 表达的无非是赤壁之游的自在之乐、悠然之趣和那种面向未来的积极乐观的情怀, 说孤鹤点化作者, 以“引其离开仕途”, 直有无中生有之嫌了。
“开门视之, 不见其处。”是作者篇末对梦境描写所做的一个收煞, 这个收煞初看好像是幻象的破灭, 其实不然。从叙事的完整性来看, 必须有这个收煞;从事理上来看, 道士既是孤鹤所化, 又幻入梦中, 如何能够见实?如果开门视之, 见了道士, 就不免虚妄, 而鹤所兆示的某种祥瑞也尚在不可知之数, 故只有“不见其处”也才能表露作者某种程度上疑惑的心迹;从表达上看, 这个收煞使叙事更显得飘渺空灵, 从而更能激起读者联翩的浮想, 收到亦幻亦真的艺术效果。
四、作者基本的人生态度及其独特的生活视角。苏轼的整个人生观是取达观一路的, 尽管有时候也有非常孤独凄苦的作品。但在大多数情况下, 他的达观精神却为一般作家所难及, 有时甚至达到了让人钦羡的地步。“自笑平生为口忙, 老来事业转荒唐。长江绕郭知鱼美, 好竹连山觉笋香。逐客不妨员外置, 诗人例作水曹郎。只惭无补丝毫事, 尚费官家压酒囊。”这首诗题为《初到黄州》, 是作者初到黄州时所作。惊魂甫定, 江鲜山笋就立刻进入了视野;前途未卜, 眼下的处境反觉得满足, 甚至还有些过意不去, 这是怎样的胸襟!与诗作同时的还有给李端叔的一封信, 其中有这样几句:“得罪以来, 与樵渔杂处, 往往为醉人所推骂, 辄自喜渐不为人识。平生亲友, 无一字见及, 有书与之亦不答, 自幸庶几免矣。”余秋雨先生以为这几句写出的是苏轼内心的凄苦 (见《苏东坡突围》) , 依笔者看, 这段话正有着和《初到黄州》一样的襟怀和精神。“自喜”、“自幸”云云, 虽不免有些苦涩, 但与宦海九死一生的巨浪相比, “推骂”、“冷落”的遭遇又何尝不值得庆幸!
《赤壁赋》与《后赤壁赋》之比较 第4篇
《前赤壁赋》对月色的描写显得很空灵。“徘徊”二字用拟人化的手法既细腻地描摹了月出的缓缓之貌,又表现了作者的心之切盼。在“白露横江,水光接天”这一片静静的天宇下,诗人“颂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显示出豪迈奔放之情怀。“击空明兮溯流光”,诗人视角由近及远,月光由明亮而变得烟笼雾绕。在这超旷空灵的氛围中,诗人寄托着“渺渺兮余怀,望美人兮天一方”的抱负。理想在艺术中实现的就是意境。诗人借助于月色这一意象的描写,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充满期待而又不乏惆怅的情怀。“抱明月而长终”,“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诗人把“月”当作了一个永恒的意象。
《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都是诗人在认识到仕途风波的险恶后,把自己的理想寄托于江山风月之中所得的佳作。前赋是记“七月既望”的秋天,后赋是记“十月既望”的冬季。前赋字字秋色,后赋句句冬景。表面上看,似乎皆触景生情,仿佛前赋的旷达在于秋,后赋的虚无却因冬。其实不然。
前、后赋的命名只是相对于写作时间而言,其实都是写同一地方的月下之游。我们如果把二赋放到苏轼对月的意象描写这个大系统中去考察,就会发现,前赋对月作了极大的渲染,后赋则在月的描写方面留下了很大的空白。而艺术的魅力正在于能给人留下空白,给人以最大的想象的空间。意象具有两重性,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中说:“物有恒姿,而思无定检。”当作者观照客观景物的时候,面对的是景物的整体。他可以把自己的思绪或“正”或“反”地和同一景物的不同特征联系起来。如杜甫同是写“花”,有“千朵万朵压枝低”这令人赏心悦目的一面,也有“感时花溅泪”这令人悲伤的一面。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曲终见“月”,给人的是一种洒脱、坚韧的意象。《记承天寺夜游》是这样来写“月”的:“庭中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诗人首先见到的是月光如水,既而联想到一泓积水中的水草交横,正当作者沉浸在水、月莫辩的想象之中时,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不是水草,而是竹柏的影子,“月”在这里是透明的,是水中影、镜中花,引起人无限的联想。《赤壁赋》中的“月”则是永恒的、完美的,既有月光普照的静态之美,又蕴含着“美人”的脱俗空灵之美。
在《后赤壁赋》中,几乎是开篇,作者即点明了行踪目的:“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作者俯视人影,然后“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一个“行”字,点明了作者的随心、机智,“相答”则说明话很投机。“今者薄暮,举网得鱼”,“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给人一种呼之即来的感觉,难怪诗人发出了“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的感叹!
元人虞集评《后赤壁赋》说:“坡公《前赤壁赋》已曲尽其妙,《后赋》尤精:于体物如‘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皆天然句法。末用道士化鹤之事,尤出人意表。”“山高月小”这不是对月的实写,而是艺术的变形。所谓变形,即诗人在创作过程中对客观事物或社会现象的固有形态的有意或无意的改变。相对《前赤壁赋》而言,诗人的心情变了,不再是面对“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而抒发怀抱,而是发出了“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的感慨。在这种“情境”下,作者笔下的山就更高了,月小而冷峻了。
《后赤壁赋》中“月”的意象只是其中的一部分,稍经点染,便烘托出了一处静寂可怖的意境。读者从 “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西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的攀援中,可洞见作者在政治上的求索和朝庭中的艰险可怖;那“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云涌”则又隐含着心潮澎湃的激越心情和令人毛骨悚然的险恶处境;而“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久留也”则很自然地倾吐了作者无能为力和企图远避的悲愤心情。《三苏文苑》里讲:“东坡不得志于黄,故其文字亦萧瑟。如划然、悄然、肃然、四顾寂寥等句,犹有未平之气也。”不能仅仅把这看成是消极悲观的情绪。恰恰相反,两赋还透露了作者在遭受重大的政治和人生挫折后不屈不挠、乐观向上的精神。
以上列举的都是苏轼在被贬黄州时所作。为什么同是写月,诗人笔下会出现不同的月的意象呢?正如诗人所言:“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即逝矣。”(《文与可画谷偃竹记》又据史料记载:元丰五年(1082年),苏轼在黄州写完前、后赤壁赋后,他的友人傅尧俞派人到黄州来向苏轼索求近文,苏轼便把他的前赋亲书送之,并在文末题《跋》云:“轼去岁作此赋,未尝轻以示人,见者盖一二人而已,钦之(傅尧俞的字)有使至,求近文,遂亲书以寄。多难畏事,钦之爱我,必深藏之不出也。又有《后赤壁赋》,笔倦未能写,当俟后信。”(苏轼《书<赤壁赋>后》)可见,《后赤壁赋》并非即兴之作,从游赤壁到写成文章,其间有一段时间。苏轼写前、后赤壁赋,是“先得成竹于胸中”、“了然于心”后才“了然于口与手”的。“月”作为一种景,是诗人的“眼中之竹”,一旦渗入诗人的心血,注入诗人的情感,化为一种包含着作者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的意象,便成为“胸中之竹”。诗人正是凭借客观上的所见与主观上的所想,借助夸张与联想,把“月”描绘成可供读者观照的、生动具体的艺术形象的。
苏轼的赤壁赋与赤壁怀古 第5篇
苏轼的《赤壁怀古》这首词是元丰五年(1082)七月苏轼谪居黄州时作,1082年秋、冬写下《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
【前赤壁赋】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 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共适 一作:共食)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后赤壁赋】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谗①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邪?”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完)
附录1:苏轼二三事
苏轼于宋仁宗景祐三年(1037年1月8日)出生于眉州眉山。 苏轼生性放达,为人率真,深得道家风范。好交友, 好美食, 创造许多饮食精品, 好品茗, 亦雅好游山林。
嘉祐元年(1056年)与父亲苏洵和弟弟苏辙进京应试,主考官欧阳修评论:“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熙宁二年(1069年)王安石变法开始,苏轼反对新法,上书谈论新法的弊病,惹怒王安石,后被迫离京。
元丰二年(1079年)给皇上写《湖州谢表》,其中“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引发支持王安石变法的新党,酿成乌台诗案。新党要置苏轼于死地不可,但王安石上书说:“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苏轼得到从轻发落,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
苏轼在黄州城外的赤壁山游览,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作。工作之余带领家人开垦城东的一块坡地,种田帮补生计。故名“东坡居士”。
绍圣四年(10),年已62岁的苏轼被一叶孤舟送到了徼边荒凉之地海南岛儋州(今海南儋县)。他把儋州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我本儋耳氏,寄生西蜀州”。他在这里办学堂,介学风,以致许多人不远千里,追至儋州,从苏轼学。
《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与苏轼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眉州眉山人。北宋中、晚期著名文学家。开北宋豪放词风。一生才气纵横,诗、词、文、书法都有很高造诣。“诗”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文”与欧阳修并称为“欧、苏”;“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书法四大家”。作品有《苏东坡集》、词有《东坡乐府》。
◆苏轼坎坷的一生:宋代第一起文字狱“乌台诗案”。从元丰二年(1079)到元佑元年(1086),苏轼在黄州生活的这七年,对苏轼一生产生了重大影响。他在黄州城东开垦了十亩荒地,田旁筑一茅屋,辛勤躬耕,自得其乐。黄州的生活使苏轼的思想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一方面,他观察问题变得比较通达,在一种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背后,仍然坚持着对人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另一方面,又产生了较为严重的逃避现实的消极思想,“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苏轼深受儒、道、佛三家思想影响,他一方面仰慕屈原、诸葛亮、陆贽等经世济时的人物,希望尊主忧国,渴望建功立业;一方面又酷爱陶潜,追慕老庄,在险恶的政治逆境中能够保持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又跟和尚亲密往来,精通禅学。苏轼把它们统一起来,从而构成了他世界观中既有积极进取的精神,又交织着齐生死、等是非的虚无态度。
◆苏轼乌台诗案 : 大约是苏轼在朝廷当礼部尚书之时,在他被贬谪之前,有一日,他去王安石的书房乌斋去找王安石,王不在,苏轼见乌斋台桌上摆着一首只写得两句尚未写完的诗──“明月枝头叫,黄狗卧花心。”苏东坡瞧了又瞧,好生质疑,觉得明月怎能在枝头叫呢?黄狗又怎么会在花心上卧呢?以为不妥。于是提笔一改,将诗句改为“明月当空照,黄狗卧花荫。”王安石回来后,对苏轼改他的诗极为不满,就将他贬到合浦。苏东坡到合浦后,一天,他出室外散步,见一群小孩子围在一堆花丛前猛喊:“黄狗罗罗,黑狗罗罗,快出来呀!罗罗,罗罗,罗罗。 ”苏东坡出于好奇心,走过去问小孩喊什么,小孩说,我们叫虫子快点出来,好捉它。苏东坡凑近花前一看,见有几条象芝麻大的黄色、黑色的小虫在花蕊里蠕动,就问小孩说:“这是什么虫?”小孩说:“黄狗虫,黑狗虫。”苏东坡离开花丛, 来到一棵榕树下,正碰到树上有一阵清脆的鸟叫声,便问旁人:“这是什么鸟?”旁人答道:“这叫明月鸟。”此刻苏东坡才恍然大悟,知自己错改了王安石的诗。当然苏轼被贬主要是政治上苏轼反对王安石变法。
◆每个人的一生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必然遇到种种挫折、打击和磨难;每个人的一生也必然面临许多的诱惑与选择,你将怎样地活着呢?每个人的一生,也都将面临着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的考验,你将如何处理呢?从苏轼和他的作品中,或许我们每个人都能找到我们需要的答案。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 这不仅写出了长江的非凡气象,而且将自古以来这里出现过的许多威武雄壮的战争故事都概括进来了,表达了词人对古代英雄的向往。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苏轼)贬谪黄州,面对寂静的夜晚,面对安谧的环境,诗人心与景会,神与物游,产生一种脱离尘世的遐想:随波流逝,去遨游江海,拥抱大自然。诗人渴望解脱,渴望自由的心境在诗句中袒露出来。
◆读《赤壁赋》给人一种别样的享受:清风、明月、饮酒、赋诗、高歌,再加上洞箫相和,使得全文充满了诗情画意,仿佛进入美妙的`神话境界。在这样的境界中根本感受不到苏轼因被贬而生的苦闷不平之情。苏轼为什么能在这一时期写出这样“轻松”的散文,这主要源于其在宦海沉浮中磨练出的对人生得失的一种旷达态度。 苏轼的旷达不仅表现在其在《赤壁赋》中展现的诗情画意,更主要的是对人生得失的超然态度。 在《赤壁赋》中,苏轼借客之口提到,人生短暂,长江无穷,英雄伟业,终赴东流,凡夫俗子不过天地之间一蜉蝣、沧海中一粟粒,功业建立不得,飞仙亦不能成,岂不可悲!这些愁绪不是每一个人都会遇到的吗?苏轼虽借客之口说出,难道不是其一度产生的吗?苏轼宦海沉浮当比常人体会的更为深刻。但苏轼不是常人,他能从愁绪中超脱出来。苏轼说,水虽流去,终还是水,月有盈虚,终还是月。自不变而看,万物同人一样都是无穷无尽的。这不是苏轼对人生长短的超然领悟吗?当我们凡夫俗子正为此长吁短叹时,苏子已处之泰然。
◆凡夫俗子对待得失,无一时不患,无一地不患。说刘宗元是凡夫俗子,是因为他在政治失意后牢骚满腹不平满腔,其在乎得失同凡人一般无二。说苏轼是圣人,是因为苏子对待得失是这样的:“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别人得了,我不羡慕,我没得到,我不遗憾,“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是大自然赐给我无情的宝藏,我还不满足吗?
对人生得失如此达观,才使得苏轼在《赤壁赋》中给我们带来了纯美的享受,在文中我们看不到不平之气,充斥眼帘的只是“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
对比柳苏之后,我们会清晰地感到二人在性情方面的巨大差异,苏轼博大的胸怀,令三百年前的前辈为之汗颜。
◆余秋雨先生有一篇散文叫《苏东坡突围》,这篇文章主要讲述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作者认为这段炼狱般的经历让苏轼真正走向了成熟,因此,在文末余秋雨写到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 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 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我们知道苏轼一生都是为官的,很显然他是想有所作为的。他还有个号是什么?东坡居士!居士是在家信佛的人。就是在这里取的。这看起来很矛盾,人是矛盾的统一体,其实这恰恰正是一个人思想的真实体现。自己梦醒后开窗寻找,夜色茫茫,不仅仅不见孤鹤和道士,连自己的前途、理想、追求和抱负也同样不可求啊!
◆林语堂在他的《苏东坡传•序》中写得十分明确而详尽:“我可以说苏东坡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个瑜珈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但是这还不足以道出苏东坡的全部。一提到苏东坡,中国人总是亲切而温暖地会心一笑,这个结论也许最能表现他的特质。”
◆一般的人,在忧患与人生短促和虚空时,他会怎么做? 喝酒,及时行乐。像曹操《短歌行》中说的:“何以解忧?(众生齐念)唯有杜康!” 这是古人解救自我的好方法。李白在感叹“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以后,不是接着说:“浮生如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另一位唐代诗人韦庄也说过:“须愁春漏短,莫诉金杯满。遇酒且呵呵,人生能几何!”。
但苏轼不用此法。他认为举杯消愁只有愁更愁
◆苏东坡突然陷入困境长途押解,犹如一路示众,可惜当时几乎没有什么传播媒介,沿途百姓不认识这就是苏东坡。贫瘠而愚昧的国土上,绳子捆扎着一个世界级的伟大诗人,一步步行进。苏东坡在示众,整个民族在丢人。 小人牵着大师,大师牵着历史。小人顺手把绳索重重一抖,于是大师和历史全都成了罪孽的化身。一部中国文化史,有很长时间一直捆押在被告席上,而法官和原告,大多是一群群挤眉弄眼的小人。
赤壁赋 第6篇
学习目标:
一、感悟作者的情感变化。品味语言之美。
二、体会景、情、理的交融,品鉴技巧之美。
学习重点:
一、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三、理解作者由泛舟赤壁而触发的情思和通过主客问答手法所表现的旷达的情怀。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教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人生“最难耐的是寂寞,最难抛的是荣华,从来学问欺富贵,真文章在孤灯下”。这段话是今年已入选为国家优秀经典剧目《班昭》中的一段精彩台词。我认为它同样可以用来概括苏轼在黄州期间那段苦难而又不平凡的经历。苏轼因“乌台诗案”含冤身陷囹圄一百三十天后,他以一个流放罪犯的身份带着官场和文坛泼给他的浑身脏水,被人押着来到满目荒凉的黄州,一代名人与鱼虾麋鹿为友,与樵夫渔民为伍,苏轼感受到了有生以来从未有过的孤寂和悲苦。于是他多次来到人们传说中的古战场赤壁,去寄情山水、凭吊古人。在赤壁下,他一次次看穿生命的短暂,一次次悟透生命的永恒。他用《念怒娇.赤壁怀古》、《前、后赤壁赋》为他苦难多变的人生作了最精彩的诠释。那么今天就让我来欣赏其中的《前赤壁赋》这篇千古美文,共同感受这位大文豪的心路历程吧!
(二)、朗读
1.教师配乐范读。
2.学生注意字词并理解苏子的情感变化。
3.重点字词幻灯片展示。学生自由读一遍课文。
(三)、研读讨论:
问题一:
苏轼在游赤壁时心情有怎样的变化?
饮酒乐甚——→愀然——→喜而笑
(乐)——→(悲)——→(乐)
问题二:
苏轼在游赤壁时心情为何而乐?
学生齐读第一段。找一找描写景色的句子。景: 清风明月
水波不兴
月初东山
徘徊斗牛
白露横江
水光接天
(幻灯片展示)(景美)朦胧迷离、羽化登仙
因景而乐
心旷神怡
秋景如画,风月无边,一路的乐景。
清风、江水、明月美好景色,泛舟者心情欢畅,其“乐”之甚
请全体女生朗读第一段,让幽静的声音与内容配合。问题三:
苏轼的悲又从何而来?
回忆苏轼:诗词、散文、绘画上的成就。
政治上的失忆。《自题金山画像》
(幻灯片展示)
从歌声中来
(政治失意)
从箫声中来
(箫声幽怨)
“怨”“慕”“泣”“诉”——“哀”“凄切婉转”。
学生齐读第二段。第二段为过渡段,作者心情由乐转悲。作者浮想联翩,悲从中来。作者悲什么呢? 学生自由读第三段并思考什么让作者感到悲伤。学生互相讨论交流,回答。教师明确。情:
无枝可依之悲 英雄安在之悲 人生无常之悲
学生齐读此段,感悟其中感情。
作者从无枝可依,英雄安在中感到人生无常,本想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但知不可乎骤得,所以只好托遗想与悲风,在这个时候作者的感情已下到谷底。但作者是否一致悲下去呢?他是怎样排解内心的郁闷呢?
问题四:
苏轼又是如何从悲情中走出来的?
1、请同学朗读。
2、探究第四段的思路。
3、文章采用议论的表达方式。通过讲道理来排解心中的郁闷,讲了什么道理?
学生思考作者是从几个方面来说的,请学生作答。先找文中的句子,再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
一:变与不变(万物都是一样的,要变都变要不变都不变)
二:取与不取(不是你的不去奢求,就没有痛苦,知足常乐。属于我们的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的清风明月)理:
盈虚有数,物我无尽。清风明月,与子共适。(幻灯片展示)
4、从文中找出苏轼关于水、月、人“变与不变”的词句,并深入理解。
变
不变 逝者如斯
(水)
未尝往也
(水)
盈虚者如彼(月)
卒莫消长也(月)
时刻在变
(人)
无尽也
(我)
(水、月、人都是既变又不变的)
从宇宙的变化说到人生的哲理。阐述了“变与不变”的道理。从变化的角度看,天地一刻也不会不变,人生短暂,自然可悲;但从不变的角度看,天地与我同生。万物与我为一,都会无穷无尽。表现了作者超然独立、不计得失、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作者从水、月中悟出了变与不变的道理,苦闷的心情得到了慰藉,精神上得到了解脱。(客人的话从某种角度上来说也反映了作者的内心痛苦。)
5、分析第二层“取与不取”
取
不取
清风明月
非吾之所有
(大自然是一部抚慰人心灵、开阔人胸襟、陶冶人情操、启迪人智慧的百科全书。)
小结:苏轼的悲情从哲学思辩中、从自然美景中解脱了出来,这种理性的思辩使他乐观旷达。问题五:
在当时真的有主客答问吗?有,什么理由?没有,什么理由? 学生交流,回答。
也许有客,但话不是客说的,而是苏轼借客之口抒发自己的感情,抒的都是苏轼的心头之悲。
问题六:
前面苏轼的悲情无法排遣掉,而后面的理又说的那么旷达,一个人怎么有两种思想,不觉得前后矛盾吗?这么烦闷又这么旷达,矛不矛盾? 学生思考并回答。教师明确:
苏轼刚达到流放地,刚走出监狱所说出的话。当一个人遭受很大挫折的时候,没有人去安慰他,没有人去劝解他。他是一个人,他有人的情感,所以他一定是很痛苦很悲伤的。无枝可依,英雄安在,人生无常,所以在当时苏轼是很正常的。但苏轼总是旷达的,他能够自己解脱自己的郁闷,英雄也有孤独的时候,也有寂寞的时候,也有悲伤的时候,在悲伤的时候没人抚慰,只好拿自己的左手去温暖自己的右手。所以他的前后思想并不矛盾。苏轼面对那么多的劫难,他并没有趴下。在贬海南时,他高唱“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在贬黄州时,他又豪歌“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那么有气魄,他总是旷达的,何尝有半点沮丧。苏轼身上体现的就是中国知识分子理想的人格,他乐观而不圆滑,入世而不拘泥,身处政治漩涡不结党不营私,贬谪到荒蛮之地不怨,不自怜自叹,始终保持知识分子独立的人格。
人格魅力:辩证处世、正直进取、旷达乐观、真纯淳朴、胸怀天下等。
苏轼的旷达与勇气值得学习,当我们遭遇挫折时要多想想苏轼。
最后一段:思想矛盾解决后一切都好办了。终写矛盾解决,主客皆大欢喜
学生齐读最后一段。
客喜而笑,主客畅饮,酣畅达旦。
体会分析作者的人生观:坦荡、旷达及强烈的生活信念,实属难能可贵。附词作《定**》
(幻灯片展示)
问题七:
文章的结构特点。
(幻灯片展示)乐 —
悲 —
乐
两个乐相同吗?
第一“乐”是山水之乐,第二“乐”是达观之乐。
总结:
《赤壁赋》教案4 第7篇
1、案例的背景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角色的转变》是我校的一个省级课题,因此学校对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提出了很多新的理念,也为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实践这些新的理念提供了很多便利的条件。转变教学方式,重新定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位置,重新审视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形式,一直是我们教学中思考、实践和反思的话题。古代散文教学是语文传承古代文化的主要载体,但是传统的古文教学在教师的教学方式、评价形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有很多不适应时代发展的地方。因此探索在新课程背景下的古文教学是我们在省级课题之下的一个子课题。如何走出一条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文化素养的古文教学之路?本文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尝试以宋代美文《赤壁赋》为载体,通过研究性学习,利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来带领学生进入快乐的古文学习园地。
2、案例的主题
苏轼的《赤壁赋》兼具南北朝骈赋和唐宋古文的双重特点,文质兼美,情理并茂。将纯理念的对社会人生的抽象认识通过欣赏风月,凭吊古人的方式来完成,在主客观的契合间发出哲理的意蕴。文章“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它是高中语文新教材第四册第五单元中唯一的一篇宋文,其他三篇则是唐文——李密的《陈情表》、韩愈的《祭十二郎文》、柳宗元的《愚溪诗序》。唐代散文重在意境和情感,而宋代散文则重在情感和理趣。但无论是意境、情感或是理趣,都应该注重对文章语言的鉴赏,即揣摩意境,感悟情感,探讨理趣。这也就是本单元教学的一个重点。因此,在对《赤壁赋》教学过程中应紧紧抓住“鉴赏”二字,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欣赏水平,这也体现了新大纲中要求的“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和整体能力的提高,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
鉴于以上的教材分析,确立如下的三个教学目标:(1)学习骈散结合的语言特点;(2)感知作品言外的情感理趣;(3)了解诗人儒道兼济的思想。并以“欣赏分析文中的‘水月’意象”和“体悟主客问答中的哲理内涵”为教学重点。
教学中,第一课时应运用多媒体的形式让学生多听、多看,同时让学生有感情的反复诵读,重在整体感知,在此基础上理清文章的思路;第二课时重在研究性的讨论学习,方法是教师设计问题,学生课外搜集资料,写好发言稿,课堂上以交流、讨论的形式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引向更深的层面。
二、案例的过程
第一课时
一、学生课前预习
1、阅览相关材料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是飞鸿踏雪泥——浅谈苏轼逆境中旷达的人生态度》 收集关于赤壁的历史、关于赋的相关知识。
2、熟读课文,利用工具书解决字词,并归纳文章的字词。
3、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将学生按平均水平分为若干小组(4-6人之间)。
说明:这一步旨在引导学生学会自学,学会收集材料,学会整理材料,养成预习的习惯,初步感知课文,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作者和解题:
以苏轼图片导入,由小组学生介绍苏轼的相关经历,教师明确:
1、黄州的苏轼:苏轼人生中最无用世机会的三处贬所:黄州、惠州、儋州。赤壁赋的写作正是苏轼遭受人生第一次挫折时。简单的介绍苏轼躬耕东坡、黄州夜醉及两赋一词。有助于学生对欣赏作品时恰当的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
2、解题:
(1)赤壁的有关话题:三国时的赤壁和黄州的赤壁
(2)赋的特点的演变:骚赋—大赋—小赋—骈赋—律赋—文赋
说明:这一步主要是引导学生体会课前预习的重要性和筛选信息的重要性。展示课前所学,得到认可,激发兴趣。
三、第一环节:
听录音或看多媒体课件,提醒学生注意字音的准确,语句节奏的缓急和节奏的变化。教师点明五段文字的五次换韵。
四、第二环节:
以诵读为纽带,落实以下几个步骤:
1、正音读—识文字—通义训—察语气—明文法—断句读—辨辞采—别文体 请四位学生分别朗读,其余同学根据注解疏通文意,找出骈句,用心读。
2、学生提出疑问,教师提示重要知识,举例: 词类活用——使动用法:舞幽壑之潜蛟 意动用法:侣鱼虾而友麋鹿
名词作动词: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句式——定语后置:客有吹洞箫者
宾语前置:何为其然也
说明:以朗读加深对课文的体会,通过读了解文体特点和散文的韵律之美。
五、第三环节:理清文章的思路,(学生默读,检查学生有无动笔勾画)教师点拨:第一节——月夜泛舟的陶醉
第二节——悲凉箫声的伤感
第三节——人生失意的悲情
第四节——随缘而安的态度
第五节——忘情尘世的洒脱
说明:此步骤重在倡导学生学会自学,学会合作。同时也让学生体会诵读在文言文学习中的重要性,从而在语感上进行强化,促进课文的背诵。从读到理解文意,再从理解文意到背诵,、落实教学目标。
六、第四环节:
通过以上的分析,再让学生齐读课文,仔细体会文章的语言,探讨景、情、理的关系(再细读,小组讨论)。学生按四组展开讨论:
1、文章写了怎样的景?
2、文章写了怎样的情?
3、文章写了怎样的理?
4、总结情、理、景之间有什么关系?
七、课堂演练,强化双基(略)
八、布置作业:安排下节课的讨论话题:
(1)搜集苏轼相关作品(词赋)中有“月亮”的句子,欣赏本文中的“水月”的意象,体会苏轼对自然的态度。
参考:《永遇乐》、《虞姜人》、《江城子•密州出猫》、《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念奴娇•赤壁怀古》、《记承天寺夜游》、《后赤壁赋》等。(2)分析主客的形象,体悟主客问答中的理性思想。(3)寻找材料,看古人(主要是陶渊明、李白等)的人生观。
第二课时
一、评析文中的“水月”意象
1、苏轼在他许多作品中多次提到“水月”意象,仅以“月”为例,有哪些? 学生展示自己搜集的材料,并进行分析(以下为节选): †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永遇乐》)
†夜闲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流漓。(《虞姜人》)†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于狼。(《江城子•密州出猫》)†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念奴娇•赤壁怀古》)†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后赤壁赋》)
†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记承天寺夜游》)
2、课文中都有哪些月亮?与前面同学们搜集的有什么异同之处?(学生分组讨论)教师点拨: 现实中的“水月”——柔和之美——欣赏风月(实)
历史中的“水月”——苍凉之意——凭吊古人(虚)
哲理中的“水月”——人生须臾——体悟人生(虚)
3、学生分析苏轼描写月亮的变化发展过程。讨论明确:
以被贬黄州为界,被贬前,他是一个愉悦轻松、激情满怀的苏轼。明月高在景中呈宁静、轻松之态。到他密州时,到达极致,豪情万丈,渴望建功立业的抱负喷薄欲出。“月”成了祥乐、宁静、澄澈、优秀、高洁、圆满、理想的化身。被贬后,他的心态发生大转变。出现在景中的月也是静的,然而却是孤寂的“静”。冷清的“静”。甚至让人产生羽化登仙的虚无感、人生如梦的飘渺感。苏轼由“会换雕弓如满月”的豪情状态轻而为“抱月而长终”的遗此独立。但苏轼毕意是大家,总能于逆境中化解苦闷,随缘自适,超脱放旷。
说明:这一部分重在提高学生研究分析能力,通过研究性学习,在搜集材料、分析材料上得以锻炼,并且通过提供解读的平台,培养学生“知人论文”、“知人论世”的能力。
二、主客是否为两个人?面对眼前的景物,他们有怎样的看法?从中看出他们对待人生有什么不同的看法?
将原先的四组分为两组,分别从客和主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1、主和客其实是苏轼人生的两个层面,主——作为道者的苏轼——达观——因缘自适,随遇而安 客——作为儒者的苏轼——悲观——人生短暂,生命渺小 明确:苏轼将儒与道结合在一起,形成了自己的人生观。
2、三位学生分角色朗诵全文。一读旁白,一读苏子,一读客。读出课文情感的变化。
3、结合诗歌单元《归园田居》、《梦游天姥吟留别》,谈谈苏轼、陶渊明、李白对传统人格超越。学生展示自己事先搜集好的材料,并结合相关分析,得出: 陶渊明——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是带性使气的(参考)李白——安能摧眉要事权贵,使我不开心颜——是深感痛苦的(参考)
苏轼——水逝去而常流,月盈亏而永生——是洒脱旷达的(参考)
说明:利用小组讨论,减少任务量,加大课堂的容量,并且通过竞争激发了兴趣。通过分角色朗读加深对情感的体悟。同样也通过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加深学生对古人人生观的理解,通过对比感受人的多姿多彩,感受传统文化的神奇。
三、苏轼这种听任自然,力求豁达的心境却让人有消极感,他是否有陶渊明归园田的心境?(也就是如何正确评价苏轼随遇而安,及时行乐的人生态度。)学生讨论出现的情况:
1、苏轼这番话看起来很超脱,但骨子里仍然有人生空虚之感,所以所谓的听任自然,只能是一种自我安慰。
2、我不这么认为。苏轼的人生观应该是乐观旷达的,因为当时他被流放到这偏远的黄州,又几乎丧失人身自由,但他不讲丧气话,不甘陷于苦闷而力求解脱,这很不简单。
3、他与陶渊明的心境还是有区别的,陶渊明是不肯为五斗米一束带见乡里小儿,他是真正厌世。苏轼的思想从本质看是很矛盾的,在《念奴娇》中拿周瑜比,现在与曹操比,都是感叹人生短暂而不能像古代英雄那样有所作为。
4、我认为听任自然是积极的人生态度,在客观形势对自己最不利时,苏轼不是意志消沉,不去幻想,而是顺乎自然积极去适应现实,在现在竞争社会中,要立足于社会,我们同样要积极地去适应现实,投身到激烈的竞争中去。
5、在现代社会,“一毫而莫取”的观点显然行不通,你不去争取,只有被别人“吃”掉。
6、你的理解是断章取义了,他说这话有前提“苟非吾之所有”,如果用这种态度做官,那现在会少很多贪官,反腐倡廉的工作就好做多了。
7、“取之无禁,用之不竭”作为成语现在还用,如果说是对大自然无节制地索取、破坏,显然是不对的;而作者享受的只限于清风、明月,所以不至 于破坏生态。
小结:同学们不是只停留在读懂字词句上,而是立足于时代来评判古人的文章,批判地吸收传统文化的精华。今天我们学习《赤壁赋》,我们不仅走进了作品,也走近了苏轼,感悟到了一种人生的美。下面我们一起来朗读余秋雨先生写给苏东坡的一段话,和大家互勉。学生齐读:“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
说明:通过生生之间心灵的碰撞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培养对他人关注的意识,利用优美的文字唤起对人生的感悟。
四、请学生给本课做个结语
出现的精彩总结:
(1)文章有赋的情韵,散文的笔调,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和对偶上的束缚,用比较自由的句式构成带韵的散文,兼具诗的情韵和散文的理意,体现了韵文的优美、绵长的特色。(2)《赤壁赋》清风和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色辉映的幽美景致,都给政治上失意的苏轼带去了莫大的慰藉,于是他用那传神的妙笔,为我们展现了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他描写了秋夜泛舟大江的情景,抒发宇宙无穷、人生短促的感慨,并以水月为喻,畅达宇宙万事万物变与不变的辨证关系,使惆怅的心情在享受清风明月的快意中得到诗意的消解,表现了一种豁达乐观的襟怀。
(3)面对逆境,要把眼光放长远一些,胸怀放宽广一些。缘于诗人痛苦的人生际遇,畅达地看待人生的起起浮浮,是一种豁达的情怀。
说明:还学生自主的权利,同时也是对课堂的总结。
五、布置作业
结合苏轼的词,分析词中所蕴涵的对人生(生命),对苦难的理解。写一篇评论文章800字以上。
参考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定**》、《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等(提供网址:http://page/39/3963/ 该网站为词集,没有具体分析)
三、教学反思
本案例力图体现“重在自主,重在发现,重在探究”的教学理念。笔者认为值得肯定的地方有: 首先,学生的鉴赏活动贯穿教学的始终,无论是对文本意义的读解,还是对意境的感悟,都不是(或很少是)由教师传递、告知的,而是由主体通过探究发现的。在课堂上,鉴赏主体拥有比较充分的鉴赏权、思考权、发言权,这就为主体“发现”提供了保证,学生不再是名义上的、形式上的主体,而是实质性主体——成为学习过程的真正主人。
其次,利用了研究性学习的方式,重视对学生信息搜集和筛选能力的培养。教学中通过组织学生课外的分组、结合话题指导材料搜集、筛选,对于改变学生原来被动的接受和教师教什么我听什么的学习方式会起到较好的促进作用。教学中,有好多学生都谈到这样的学习非常轻松,并且可以涉猎到更感兴趣、更广泛的知识。
第三,强调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改变教师原来单一的讲解传授方式,依靠材料,依靠学生小组的合作、探究和竞争,变知识的接受为生成。利用现代媒体,利用网络,利用发放的资料,利用生生之间思维的碰撞,打开了克服重难点的大门。我觉得,这对于古文学习方式的改变是一个很好的尝试。
第四,将渗透古文化的精髓,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教学中,原本深奥的人生哲理,遥远的古文常识和古人思想,通过研究学习的形式,通过互相间的探讨,通过阅读他人的解读,化为简单的切合学生实际生活的话题,得到了落实,符合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提高了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
值得探讨改进的地方:
1、学生的课外预习如何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有效地掌握,毕竟学生的学习大多还是停留在传统的接受型上,习惯很顽固。
2、阅读大量的资料,对于教学进度的完成是一个挑战。(当然,教会学生方法,改变学生的习惯比任何都值)
《赤壁赋》教学过程描述 第8篇
1.知识与技能
(1) 体会本文的感情变化和景、情、理水乳交融的特点。
(2) 理解本文“以文为赋”的体裁特点。
2.过程和方法
(1) 熟读成诵, 品味艺术手法和语言特点。
(2) 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意识与能力。
(2) 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坎坷、笑对苦难的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1.体会景、事、情交融的艺术境界。
2.把握课文情感发展的脉络。
3.与《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比较鉴赏。
教学难点
诵读主客问答部分, 深思其中蕴含的情感与哲理。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这篇课文我们已经对字词有了一个简单的梳理。这篇课文最大的写作特点就是情景理交融, 今天我们再次走进《赤壁赋》, 体会这个写作特点。
二.文本研讨
(一) 请同学们找出写景的句子, 并大声朗读, 体会情感。
第一段:苏子泛舟赤壁之下, 上面是一轮皓月, 下面是万顷碧水, 月光如烟雾般笼罩江面, 清风徐徐吹拂, 一叶扁舟如一片苇叶, 轻浮水面, 任意左右东西。景象澄沏, 又似朦胧, 如梦境一般。作者仿佛觉得在浩荡的太空中乘风飞行, 毫无阻碍简直就要远离人世, 悠悠忽忽升入仙界里去了, 令人陶醉其中, 赏心悦目。
“一切景语皆情语”, 从这里的景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情呢?用课文中的一个字来说就是乐。
(二) 思考课文里还有哪些情?
悲情:
1. 在第二段中由于高兴而高歌, 面对如此良辰美景, 见茫茫月色江水, 触景生情, 产生美人天各一方之叹。情感也进而由“乐”转“悲”。 (思考:“美人”指代什么?)
苏轼是一个诗、词、文、书法等各方面都有杰出成就的旷世奇才。他因反对王安石变法遭到排挤, 因“乌台诗案”被贬谪到黄州当团练副使, 不得干预公务。
对苏轼来说, “美人”意味着实现“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想, 而此时, 在“天一方”的“美人”, 成了他可望而不可即的追念, 成了遥远的梦想。才华横溢的他, 正值壮年, 遭此厄运, 困守黄州的现实把苏轼所有的梦想击得粉碎, 只留下怅然的叹息。
经过吟诗与吹洞箫的描写, 使泛舟的快乐气氛向悲哀转化, 完成了两段之间的过渡。
2. 第三段眼前之景激发了联想, 由眼前之景联想到曹操当年志得意满, 这么个“一世之雄”尚且随着“大江东去”而销声匿迹, 有为者尚且如此, 更何况我们生命短暂、有志而无为者?
眼前之景引发了客之三悲由古 (一世之雄) 今 (而今安在) 历史对比生悲, 由人生短暂 (寄蜉蝣、哀吾生) 感触生悲, 由理想 (挟飞仙, 抱明月) 现实 (不可骤得) 矛盾生悲。
(三) 这篇课文最大的写作特点就是情景理交融, 那么, 哪里是阐释理的?
第四段水风月这些景物阐释哲理。
用水与月作比喻, 引发出变与不变的思考。从变的角度说, 天地宇宙也是瞬息万变的, 就如水和月亮一样, 江水日夜不停地流, 月从亏到盈不断地变化;从不变的角度, 我和万物都是永恒的。他认为作为个体的人, 生命是短促的, 但他参与了整个人类的生命活动, 而作为整个人类, 又同宇宙一样是永恒存在的。苏轼对生命的肯定和对生活的热爱, 这是借眼前的景来说理, 寓理于景。
由此, 苏轼找到了一帖精神解脱的良药:拥抱大自然。大自然是个无穷宝藏, 要使无穷的自然万物为吾生所享用, 从中得到乐趣, 从大自然中寻找精神寄托。可见他旷达的胸怀, 乐观的处世态度。
也正是这精神解脱的良药让客人“喜而笑”, 第五段最后的喜不是回到了情感的原点, 而是在原来情感基础上的一种提升, 是大彻大悟的喜悦。
(四)
再次朗读第四段, 读出慷慨激昂的感情。
(五) 总结
有名家如此点评《赤壁赋》:此赋通篇只说风月金圣叹;以江山风月作骨林云铭。
的确, 《赤壁赋》通篇以景贯穿, 全文紧扣山水风月展开, 苏子的“乐”和客的“悲”都是由眼前之景生发出的 (情由景生) , 苏子对“人生与宇宙”哲理的阐述也是以眼前之景为喻的 (理由景生) 。
眼前之景引发情思, 眼前之景触动心灵, 眼前之景激发联想, 眼前之景阐释哲理, 眼前之景预示人生。
二.比较阅读
苏轼在黄州留下了三部名篇:《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和《后赤壁赋》。高中课本有两篇:《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赤壁赋》, 作品之间有太多的相似, 同是以赤壁为题, 都写赤壁景色, 都缅怀和赤壁有关的历史人物, 然而细细品味这两篇 (首) 作品, 会发现它们同中存异。
1. 都写赤壁景, 但景色迥然不同。
《念奴娇赤壁怀古》上阕集中写景。开头一句“大江东去”写出了长江水浩浩荡荡, 场面宏大, 气势奔放。接着集中写赤壁古战场之景。先写乱石, 突兀参差, 陡峭奇拔;次写惊涛, 水势激荡, 撞击江岸;再写浪花, 由远而近, 层层叠叠, 如玉似雪, 奔涌而来。气势宏大, 境界壮阔。
《赤壁赋》写景则迥然不同。诗人泛舟江上, 正是初秋时节, 柔柔的秋风徐徐吹来大江江面, 水波不兴, 风平浪静。诗人心情闲适潇洒。赤壁江景:白茫茫的薄雾浮起在宽阔的江面上, 在皎洁的秋月照射下, 江面水天相接, 晶莹透明。《赤壁赋》所写的赤壁景写得空明柔美, 表现出了诗人怡情山水, 闲适洒脱的心境。
2. 都写有关赤壁的历史人物, 但人物成败不同。
词和赋, 不但写了赤壁景, 并且写了有关赤壁的历史人物。我们知道, 赤壁以赤壁之战而闻名, 赤壁之战战场上敌对双方的主帅是周瑜和曹操。周瑜以少胜多, 以弱胜强, 打败了不可一世的曹操, 遂成三国鼎立之势。赤壁之战, 周瑜功成名就, 英名远播;盖世英雄曹操遭到其一生中最大的失败。
词所缅怀的古人, 是赤壁之战中取得巨大胜利的周瑜。诗人通过从不同角度的描写, 写出了周瑜运筹帷幄、指挥若定的儒将风范和过人的胆识和才智。 (少年英俊、从容潇洒、儒雅、指挥若定)
胜利的英雄周瑜, 实是以古人的年轻得志建功立业衬托自己身处逆境有志难伸功业无成的失意, 为下文抒情蓄势。
赋缅怀的是被周瑜打败的曹操。诗人先写其势如破竹的攻势, “破荆州、下江陵”, 一“破”一“下”, 势不可挡;次写军队之多, 气势之大, 水军船队首尾相接千里, 军旗遮蔽了天空;再写曹操不可一世的骄态, 面对长江喝酒, 横执长矛吟诗, 这实在是一个盖世的英雄。诗人在极力渲染曹操不可战胜的赫赫声势后, 最后却来一句“而今安在哉?”来否定虚化。是啊!拥有百万雄兵, 视天下为无物的曹操, 一样“困于周郎”, 一样被“浪淘尽”, 何况是被贬谪放逐的诗人呢?故诗人生发了“哀吾生之须臾, 羡长江之无穷”的哀叹。诗人写失败英雄曹操, 是为了抒发其“宇宙无穷, 人生短暂”感慨, 由败者引发己悲, 用得恰到好处。
3. 都抒怀, 感情基调又各不相同。
词中, “人生如梦”这种虚无的佛老思想仅仅是一闪念, “一尊还酹江月”。诗人以酒祭月, 表达了对古代英雄的景仰, 更表现了自己壮心未泯, 夙志犹存, 诗人内心虽有苦闷彷徨, 但是思想还是乐观旷达、昂扬向上的。
若从不变的角度看, 看似短暂的也是永恒。山间的明月, 耳畔的清风, 都是造物主的馈赠。诗人发现了生命的价值, 凸现了生命的伟大, 因而去享受生活, 享受造物者之无尽藏。经历了人生的悲欢离合、仕途的逆境坎坷的诗人深知生命的短暂, 参透了是非荣辱, 但是并没有从万事皆空的角度去放弃和忽略生命, 而是对生命充满了眷顾和感激。诗人对永恒执着地追求, 这不是消极的颓唐。如果说《念奴娇》更多地借助黄老思想来排遣忧愁的话, 那么, 《前赤壁赋》则更多一些积极入世的色彩。
三.拓展延伸
1.苏轼这种听任自然, 力求豁达的心境是否消极?你是怎样看的?对你有何影响?你是怎样对待挫折的?
2.真有这样一场主客对话吗?真有吹洞箫的客人吗?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对《赤壁赋》的内容进行赏析, 体会了文章景、情、理完美结合的写作特点。在今后的写作中我们可以借鉴苏轼的这种手法, 而他作品中的精彩语句也可以为我们所用。
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 我们肯定会遇到很多挫折和不顺, 希望大家能学习苏轼, 努力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
板书:
赤壁赋
心情变化:乐悲乐
写作特点:情景理交融
赤壁赋作者简介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