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阅读中获取写作智慧
从阅读中获取写作智慧(精选10篇)
从阅读中获取写作智慧 第1篇
1、珍惜培训机会,潜心学好技能。
2、如旭日东升,前景无限光明。
3、转变求职观念,加强技能培训。
4、新天地展翅高飞,有实力助你成才!
5、学技能,上职校,就业快,待遇高。
6、技能靠培训,资格要鉴定,上岗必持证。
7、你的宏图,勉励着我们前行。
8、追逐不朽的知识晨曦。
9、提高素质能强国,学好技术好就业。
10、今天学习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
11、只有固定的地点,没有固定的目标。
12、成功就是每天进步一点点。
13、参加职业技能培训,为您铺通就业之路。
14、职业技能培训,为你铺通就业之路。
15、知识从学习中获取,素质从改善中进步。
16、选培训、找隆基,新起航、新未来。
17、新隆基,为高考点亮指明灯。
18、提高岗位技能,确保优质供水。
19、上岗凭本事,就业靠技能。
20、让你看到自己也是精英。
从阅读中获取写作智慧 第2篇
42、扎扎实实搞培训,认认真真抓鉴定。
43、舞袖飞扬,跳起教育智光。
44、普通学校有高考,职业学校有技能大赛。
45、没有一流的技工,就没有一流的产品。
46、培养出更多,更好的英才。
47、您的心有多高?学习的路就有多长!
48、孩子轻松进步,爸妈快乐放心。
49、技能成就人才,才艺增添光彩。
50、益人子弟,琢玉成器。
51、参加职业培训,打开就业的大门。
52、参加国家职业资格鉴定,创造新的就业机会。
53、坚决执行国家关于“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的就业原则。
54、掌握多种技能,拓宽就业渠道。
55、努力提高职业技能,促进人才交流发展。
56、品质育英才,赢在起跑线。
57、想要孩子成绩提高,快call我。
58、就业靠竞争,上岗凭技能。
59、培训是企业生产力,是倍增的职业能力。
从阅读中丰富生活积累写作素材 第3篇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对于写作来讲, 素材就如同米, 缺少了米, 再高明的写作者也会一筹莫展。目前, 学生缺少素材的主要原因是:绝大部分高中学生阅读狭窄, 知识积累不够, 视野不开阔, 思维放不开, 所以写起文章来总是一些过去用过的陈谷子烂芝麻的事情, 毫无新鲜感, 且思维的层次停滞于幼稚阶段, 对一些现象不能进行深刻透彻的分析, 没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当然文章语言干巴, 内容空洞是情理中的事, 这是当前作文教学中的一个瓶颈。那么, 加强学生的素材积累显得尤为重要。
王蒙在《致习作者》一文中指出:“从生活中才能发现文学, 才有写作的源泉, 才有写作的真实货色。”在高中作文教学中, 要想使文章充实、生动、丰满, 就应该打破封闭的教学环境, 回归生活, 忠实于生活。积极引导学生扑向生活的“百草园”, 到生活中充分地观察和体验, 去寻找写作的源泉, 正视生活的原生态, 品咂生活的原汁原味, 挖掘身边的故事, 关注热点新闻, 积累写作的素材。
虽然生活是写作的源泉, 离开了生活, 写作就成了无源之水, 而高中生迫于高考的压力, 大多“沉溺”于书本知识, 和实际的生活稍有脱离, 因此要让学生着重从生活中去发现, 在现今的教育教学体制下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
叶圣陶先生讲过:“阅读是吸收, 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于法度, 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关系。”可以说阅读是一种内化的吸收, 作文是一种外化的表达, 二者是互补的关系, 作文离不开阅读, 阅读能为写作提供模仿的范本;阅读是写作的前提, 离开阅读, 写作就成了空中楼阁, 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读”的目的是为了“写”, “读”是基础, 从读到写, 读写结合, 以读促写。阅读能力提高了, 写作能力也会水涨船高。
一、重视课内阅读
教材内容都是精选出来的, 是高中学生积累素材、学习写作技巧的极好范文, 每一篇都值得我们认真一读。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从提高学生的鉴赏力入手, 指导他们反复品味课本中的重点篇章, 背诵精彩的语段;还要依据各类文体的写作特点, 提出阅读重点, 点化阅读难点, 教给阅读方法, 用好教材这本范本。我国著名诗人杜甫说过:“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学生也要在教师指导下学会反复诵读, 明确句意, 确定句子重音、停顿、轻重缓急, 语流的连续或中断, 把握好句子的语气, 从而增强语感。语感增强了, 就会“笔未有纸, 可用的多种表达方式早已蜂拥而至, 你自然可以随手拈来, 不费思索就顺理成章。”
二、重视课外阅读
课内阅读固然重要, 但它不是学生积累素材、吸收知识的唯一途径。由于受到教材的容量和课堂课时的限制, 高中生从语文课堂和教材中获得的生活素材和语言素材难以满足写作的需要, 进而制约高中学生的写作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因此, 教师还应鼓励学生走出课堂, 引导他们进行课外阅读, 积累生活素材和语言素材, 以补课内的不足。要以人为本, 广泛阅读, 增强语感, 丰富文化底蕴, 积累素材, 建立知识储备的仓库, 同时认识客观世界, 感悟生活, 引作文之活水。
第一要充分利用《语文读本》。在新教材中, 课本和《读本》有如语文科的两条腿, 两者缺一不可。由于《读本》是根据《教学大纲》的精神编写的, 它堪称课本的姐妹篇, 它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是其它课外读物所无法比拟和代替的。如果我们忽视了《读本》, 不好好发挥《读本》的作用, 那么学生即使从课本中学到再多东西, 也不过如同吃了营养结构不全面的饭菜, 很难希望他们能有健壮的体魄。
第二是时文选读。为了让学生吸收多元文化, 培养学生的现代意识, 可以从各种报刊杂志上精选一些文章, 编发《时文选读》, 让学生在课余时间作为爱好进行阅读。
第三是坚持每节语文课前记三句名言, 背一首古代诗词。由于高中学生自尊心很强, 很爱面子, 怕在老师和学生面前丢面子, 所以会很用心地记诵。这样, 积水成渊, 学生的写作素材会越积越多。
只有多方面的阅读, 才能积累更多的写作素材, 为我所用, 才不至于在作文时为没有写作素材而犯愁, 才能真正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正如张志公先生所说:“要提高写的能力, 必须多读, 熟读, 精读。写, 需要指导, 需要练习, 但没有读作基础是不行的。讲一篇文章, 指导学生好好地理解, 好好地读, 也正是在指导他学习写。不要把读和写看成不相干的两码事。”
总之, 扎实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是一个长期而循序渐进的过程, 教师一方面要引导组织学生有机地将阅读与写作融合, 另一方面还要引导学生通过生活观察和实践来丰富自己的积淀, 然后再通过有序的训练来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让学生真正学会作文。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2]王蒙.致习作者.光明日报, 85年3月2日.
从阅读中获取写作智慧 第4篇
因此,让学生从小养成积累材料的好习惯是非常重要的。正如叶圣陶所说:“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溪水。源泉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材料如此重要,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多渠道地积累呢?
一、在观察中积累
作文的素材,主要来自平时对生活的观察。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我们的周围每时每刻都会有许许多多的事情发生,只要做一个有心人,注意观察,随时随地都会捕捉到作文素材。如上课时教师的眼神,课间同学之间的玩笑,出门时母亲的反复叮咛,回家时父母的关怀,做作业时桌上的一杯热牛奶,还有春天的小草、夏天的烈日、秋天的树叶、冬天的雪花……这些都是学生很熟悉的,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许多优秀的作家就是因为细心观察了这些我们熟视无睹的小事,从而创作出了大量感人至深的作品。一个学生作文写得好,他肯定是一个善于观察、会观察的有心人。
二、在大量阅读中积累
阅读是写作的前提和基础。新课标对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做了明确的规定,只有达到了量的要求,才能带来质的飞跃。通过广泛的课外阅读,学生不仅能拓宽阅读视野,还能增加知识积累,无论是对阅读还是对写作都有很大的帮助。
法国有位小说家叫儒勒·凡尔纳,他一生光科幻小说就写了104部。有人给凡尔纳算过一笔账:从35岁开始创作到去世,他平均每年要写三部书。究竟是什么使凡尔纳有如此丰富的创作灵感呢?有位记者去采访时,凡尔纳说:“因为我有一个‘写作公司’。”他把满腹疑云的记者领进自己的工作室。只见里面摆放着许多大柜子,所有的柜子里面都分门别类地放满了卡片,在每张卡片上都密密麻麻地写满了从书报上摘录下来的科学技术资料。记者算了一下,仅一个柜子就有大约两万张卡片。凡尔纳正是依靠大量阅读获得了取之不竭的知识,才取得了如此丰富的创作成果。因此,为了鼓励学生阅读,每学期笔者都会根据教学大纲给学生推荐阅读书目,让学生制定阅读计划。笔者还专门选了读书小组长,定期统计本班学生的读书情况,学期末评出读书小标兵。笔者还利用开家长会的有利时机与家长沟通,让家长在家督促学生读书,并把读书的成绩算作期中和期末成绩的一部分。另外,不定期在班里搞读书交流会,让好书和好的读书方法在学生之间交流,做到相互促进。通过教师与家长的合作,学生读书的积极性有了大幅提高,知识面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拓展。
三、在背诵中积累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不少名篇佳作、名言警句以及成语、歇后语等,要在阅读欣赏之后,要求学生反复吟诵,达到熟练背诵的目的。通过课内外的背诵,学生积累的多了,语言功底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变得深厚。
四、在练笔中积累
学生通过观察、阅读、背诵把从各种途径得到的材料都积累起来,但使用时不仅要再现、梳理、选择,还得考虑材料的文字表达,这就需要勤练笔。因此,教师在对学生积累材料的指导过程中,还要给予练笔指导,并把练笔也当成材料积累的重要途径。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笔者每周都让学生写周记,经常让学生做读书笔记,对有特色的文章让学生写读后感,写完之后在班上交流讲评。通过反复地写,多角度地评,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认识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五、通过网络积累
俗话说:“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过去靠的是什么?当然是读书!我们现在有比古代更加丰富先进的传媒手段——网络,它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知识,拓宽了我们的视野,给我们提供了更为广阔的信息空间,为我们打开了观察世界、了解世界的另一扇窗。
六、视听积累
现代信息传播方式日益多样,广播电视等媒介夜以继日地传播着丰富的信息,且比書刊杂志更形象可感,更生动活泼,对青少年具有强烈的吸引力。所以,教师应引导学生有目的地从现代化视听渠道中积累丰富的材料,如观看《新闻联播》《科学与探索》《动物世界》及爱国主义影片等。同时,教师要帮助学生提高观察水平,提高所积累材料的质量。
从阅读中获取写作智慧 第5篇
本节课是基于外研社英语新标准七年级上册Module 3 My school的一堂复习写作课。本堂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复习本模块内容,利用There be句型和方位短语最终完成描述自己的学校的写作任务。在此模块中,学生第一次接触There be句型,呈现的课文中多次出现倒装句,这个写作任务对我班学生来说,难度较大。 因此,从学生实际学情出发,我尝试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来完成本堂课的写作任务,期望最大化地利用集体的想象力和智慧,更好地落实本课的写作目标。
【情景描述】
本节课我以任务型教学模式为基础,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我将班级的38名学生分成六组,根据他们不同的英语学习能力和性格特点重新组合,每组6~7人,根据田字排列法坐好。教师站在班级的中间来回走动授课。
经过了课前的合唱数字歌热身、万圣节抽奖回答问题赢糖果等环节,学生已经进入非常热烈的学习气氛中,同时和组员之间也有了一定的合作默契,而我也将there be句型和方位短语进行了有力的铺垫。之后便进入这堂课的重点:合作设计重建后的学校地图(我们的学校正在进行重建),并写作描述自己的新学校。
我给每个小组发了一张白纸和两支彩笔,并明确描述了合作任务:一位学生画,一位学生补充画,四位学生给建议。我有意将绘画和补充内容的任务交给了组内英语学习困难的学生和平时上课很不积极的学生。我发现这样的分配大大增强了他们的小组参与感,人也变得“勇敢”了起来。而其余四位平时上课就比较积极的学生也在热烈地给出意见和交流分享。绘画环节全班参与,非常成功。
画出的重建后学校地图仍然是为最后的写作环节做铺垫。七年级的学生对于英语的篇章结构意识比较薄弱。因此在开展合作写作之前,我引导学生共同思考文章的结构,粗拟提纲,并适当给出方位短语的提示,之后由小组合作执笔完成。我惊喜地发现在写作环节的合作中,组织性最好的小组会把写作任务分配好,每人负责介绍一幢建筑,相互修改,再由成绩较好的一位学生负责连贯成文。在我的鼓励下,其他小组也纷纷效仿,但仍然有少数学困生“默默”退出了合作,等着抄写最后的成文交差。写作环节的合作没有做到全班参与,需要改进。
最后是评价环节。由每个小组代表朗读自己组的文章,同时把设计图贴到黑板上。然后全班根据我给的写作评价表和教师一起进行评价,并选出“最佳写作组”“最佳设计组”“最佳合作组”。
下课后,与往日不同的是,连几个学困生都围到我身边,听着其他同学和我的交流,时不时地也插几句话。可见这堂写作课对学生来说,轻松有效,收获了学习的成就感,增强了学习信心。
【案例评析】
通过这次尝试我发现,在英语写作课堂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有很多可取之处。写是检查学生英语水平的重要手段,写是“输出” 环节,写的训练要在听、说、读的基础上进行,对学生有一定的能力要求。在写作教学中适当地组织小组合作活动,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写作策略,培养综合运用英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堂课的合作学习关键有两点,一是在绘制地图时充分发挥学生各方面的特长,让平时很难参与进来的学生也能获得成就感。 二是写作环节不再是每个人独立完成,而是由小组合作共同完成一篇。一方面降低了写作难度,另一方面学生能从其他组员那里收获到不同的句型表达,相互修改加工,让学生在合作学习课堂上产生英语学习的兴趣。
在这次尝试中,我认为英语合作学习课堂中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在实施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精心合理安排各组成员
小组成员的组成一般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组内异质为小组成员互相帮助提供了可能,而组间同质又为全班各小组间的公平竞争打下了基础。我在分组过程中,每组都包含学业成绩低、中、高的学生,使各小组的平均成绩大致相同,避免学生自由选择本组成员造成各小组能力不均衡。另外,我还注意小组成员在性别、兴趣、交际能力等方面的合理搭配。引导学生学会与不同的人相处,尤其要关心那些交际能力弱、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同学,争取组内同学共同进步,让每一位组员做到全身心投入和全程参与。
2.教师要明确任务,并给予充分的时间
小组在合作学习中一定要有明确的分工,根据任务的难易程度给不同程度的学生分配任务,才能让每个人“有事可干”,具有参与感和成就感。在设计地图环节,我的任务分配很明确,尤其要注意让英语学习困难和上课不积极的学生画画,从而让全班参与进来。而在写作环节,我在设计的时候忽略了这一点。部分小组没有明确的分工,形成了“可想可不想,反正有人想”的局面。好学生忙着想怎么写得好,部分学困生无动于衷等着抄成文。但有一组学生自发组织起来,在我的鼓励下,其他部分组开始效仿。因此,在合作学习课堂中,一定要明确合作环节的任务和小组分工。遇到组织能力较差的小组,就要发挥老师的调控能力,一起分配组员任务。
3.创设和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学习情景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努力把教材中的情景根据学生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进行组织再创造,创设有针对性、 趣味性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知识,发展能力,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让学生在各种模拟情景中进行英语学习活动,从而达到掌握英语知识、发展智能的目的。在上这节课时,正好学校在进行重建,我就顺势根据本课教学重点,把学校重建设计作为话题引进课堂,创设了学习情景,把小组学习活动与他们的生活实际和内部需要结合起来,激发合作兴趣,并让每个学生有话可说。
4.教师要负担起更大的管理和调控作用
教师是合作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小组合作过程中会随时有意想不到的问题发生,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往往会阻碍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因此教师要认真观察各小组的学习活动情况,积极启发引导学生之间的互动,为他们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不断激发学生的思维碰撞,把学生的探索引向深处,让学生尝试合作学习的乐趣。
5.建立合理科学的评价机制,并让学生参与评价
在合作学习课堂的最后往往需要对各个小组的学习活动进行评价。评价结果要避免出现一边倒,即少数活动开展好的小组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中,大多数小组的努力被忽略。长此以往会极大地降低多数学生合作学习的动力和兴趣,起到负面的影响。本堂课的评价中,我首先肯定了每一组的努力,并把评价的任务让学生和我一起完成。评价结果也不仅仅局限于文章的完成好坏,而是分为“最佳写作组”“最佳设计组”“最佳合作组”,让更多的小组在更多的方面都能得到肯定,获得成就感。
小议如何从阅读中获取 第6篇
一、用心灵去阅读
有的阅读者在阅读文本时会声泪俱下,惆怅万千,阅读之后是感慨万千,联想翩翩;有的阅读者阅读时囫囵吞枣,阅读后是一片茫然,不知所云。其根本的不同就是用心程度不一,前者是用心灵去阅读,后者是用眼镜在浏览。要真切的、深层次的理解文本,就得把心交给文本,用心去阅读,自己的心与作者、与主人翁、与文本融为一体。
二、用情感去感悟
教者在指导学生阅读时,希望实现读者与作者对话、与主人翁交流、与文本渗透,达到深度剖析和理解,那必须得用“情”。
阅读时把自己置于作者的角度,把自己置于主人翁的境地,把自己至于文本情节之中,使自己在阅读过程中身临其境。感悟作者的情怀,领悟文字蕴含的真谛,触摸主人翁的心灵,实现以情换情,就会从主人翁的心理、故事的情节中感悟作者表达的意图,才会有与作者一样的心境和体验。
三、用联想去建构
实现了与文本的对话,读者还应该插上想象的翅膀,与作者和主人翁角色对换。主人翁的所想、所说、说做,换作你会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你将会有些什么样的行为方式?如果你是作者,会怎么表达内心的感悟?再次实现心灵的碰撞,结合文本的背景分析理解,文中出现的一切在特定的背景下其实一切都是必然的、也是必须的。建构出自己对文本的理解。
四、从辩证中提炼
从阅读中获取写作智慧 第7篇
一、学命题,题好自然文一半
“题好文一半”,如何用一个精彩的题目扣住读者的心弦,牢牢抓住读者的视线,是学生习作的困惑之一。学习课文中的拟题技巧就是一种很好的方式。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典型课文的题目进行归类,引导学生通过课题分析,掌握命题技巧,学会自主命题。比如,说明文多以写作对象为题:《雾凇》、《石榴》、《珍珠鸟》,如能抓住该事物的特点,可以使读者产生更清晰、准确的认识:《奇妙的国际互联网》抓住“奇妙”二字概括了互联网的特性,《有趣的发现》则以“有趣”一词吸引了读者的兴趣,《夕阳真美》更以一个感叹句抒发了作者对晚霞的由衷喜爱和赞美;记叙文可以用主要内容为题:《小稻秧脱险记》、《孙中山破陋习》、《普罗米修斯盗火》;可以用中心思想为题:《诚实与信任》、《徐悲鸿励志学画》、《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可以用人物语言为题:《“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要好好学字》、《“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用主要内容命题是学生常用的一种方式,教师要指导学生拓宽思路,尝试用文章中心、人物语言来命题,就能打破常规,让读者产生阅读期待,作文更有新意。
二、学选材,练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生活中不缺乏美,缺的只是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我们要指导学生从丰富多彩的文本中寻找灵感,感受作者是如何观察生活,如果选择素材的。如《军神》一文写了刘伯承忍受剧痛,坚持不使用麻醉药做完手术的故事。启发学生思考,刘伯承既然被尊为“军神”,为什么不写他的赫赫战功,或者一次奋勇杀敌的英勇经历,而选择求诊过程中的一件小事?军神仅仅是因为他特别耐得住疼痛吗?一时激起千层浪,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同时,更要指导他们领悟作文选材要“以小见大”的道理,写作所选之材只是掀开的“一角”,让读者可以充分想象这“一角”背后的巨大“冰山”。又如《第一次抱母亲》通过“我”在医院看护母亲时把母亲抱在怀里,想要报答母恩的这个故事,赞颂了母爱的伟大与无私。教师可以引发学生思考:在这个故事发生的时间段里,记录的都是儿子的所见、所思、所感,作者为什么选择这样的角度来刻画母亲?文章结尾,母亲的泪水又代表了什么?从而让学生感受到侧面描写能烘托人物形象,母爱的伟大无声地凝结在母亲眼角的那滴泪水中,也深深地烙在读者的心里。在描写这类文章时,就要从抓住这些看似简单,实则动人的动作、话语、场景,抓住细节,震撼人心。
三、学结构,仿“句”、摹“段”、谋“篇”
处于习作起步阶段的中年级学生,对于习作的整体框架还较模糊,经常是写到哪里算哪里。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训练学生潜词造句的能力,逐步提高构段的能力,最后增强布局谋篇的能力。
第一步,仿写句子打基础。新课程标准提出,中年段阅读教学重在理解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这也是为学生学习如何遣词造句,进行表达而服务的。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典型的、优美的句子,体会句子的修辞、结构等精妙之处,然后进行模仿。比如《小露珠》一文,三个动物用三个生动的比喻句形象地赞美了露珠“闪亮”、“透明”、“圆润”的特点,根据三个动物的习性,选择了“蹦”、“爬”、“落”三个准确的动词,而且三个问句从结构上来说,都是话语在前,提示语在后。在教学时,应指导学生体会到这三个句子用词的准确、造句的生动,然后仿照例句用另一种小动物的口吻也来赞一赞可爱的小露珠。学生通过思考、表达、修改这一系列过程,既能提高表达能力,又能加深对文本用词的理解。
第二步,仿写段落练表达。在学生能够写好句子的基础上,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典型的构段方式,进行模仿迁移,从而让习作表达更有序,更紧凑。如教学《“东方之珠”》时,让学生关注课文四个自然段都采用了先概括后具体的构段方式先概括介绍一处景点的特点,再围绕中心句运用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进行描写。学习了这种构段方式以后,给学生一个场面练习的情境,比如“一到休假日,街上就热闹起来”,让学生自由表达,结合一个节假日(比如春节、国庆等),把你在街上看到的、听到的,进行归类整理,最后选择两三方面写下来。这样的练笔设计,要求明确,操作性强,经常进行这一类段落仿写训练,提高学生写作的严密性,克服随意性。
第三步:仿写篇章促提高。新课程标准对高年级阅读提出“要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即要求学生关注课文框架,增强谋篇布局的能力,借鉴典型的框架结构进行迁移模仿。比如《石榴》一文,文本以季节更迭为序,按照抽枝、长叶、开花和结果的顺序描写了石榴的成熟过程,条理清楚,语言生动,为学生仿写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范例。在教学后,可以引导学生归纳出文章的写作顺序,然后介绍一种自己喜欢的水果,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抓住不同水果的特点安排详略,进行仿写。这样不但能降低写作难度,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于潜移默化中提高写作水平。
四、学语言表达,文无定法,只需得法
除了从文本中学命题、学选材、学结构以外,领会作者如何组织材料,进行个性化表达也是值得学习的一个方面。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值得学习借鉴,试举两例如下。
1. 借对话形式介绍事物
《石头书》是一篇科学小品文,通过川川和磊磊与勘探队员的交谈,介绍了许多有关岩石的知识。整篇文章以四个关键问题贯穿:“看什么?哪里有书?”“这书上有字吗?”“这书上有画吗?”“看懂了这些又有什么用呢?”一问一答中,生动形象地介绍了石头书的内容、特点、作用。我们可以借鉴这种用对话说明事物的方法,根据要描写的事物特点,抓住几个最关键的问题,设计成对话环节,采用人物之间一问一答的方式进行介绍,注意人物语言要生动、富有变化,再加上动作和神态描写,就是一篇生动有趣的习作了。
2. 古诗改写“文包诗”
在苏教版的教材中,还有一类很有特点的课文,就是把古诗词包融在一篇现代文中,我们通常称之为“文包诗”,如低年级的《母亲的恩情》,中年级的《每逢佳节倍思亲》,高年级的《黄鹤楼送别》,等等,这样的文体,使原本深邃的诗意变得通俗易懂,为学生理解诗歌提供了铺垫,烘托了气氛,降低了难度。我们在教学这样的课文以后,可以鼓励孩子自己做回小作家,尝试自己来写一写“文包诗”。以三年级的古诗两首《山行》为例,在明白诗意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对诗人杜牧的生平、写作背景等情况作进一步的调查、了解,仔细观察插图,根据诗句中景物的特点,展开合理、生动的想象,结合自己读诗的感受,完成一篇描写秋景的记叙文,最后收录古诗的诗句。这样的改写既能加深对诗句的理解,又能锻炼写作能力,可谓一举两得。
实践证明,文本的确是学生提高写作能力的范本,教师应充分挖掘阅读教学的资源,迁移写作技巧,通过以读助写、以写促读的形式,降低习作要求的难度,提高学生习作的兴趣,为中年段学生的习作起步助力。
摘要:充分挖掘文本资源, 学习表达技巧, 是提高学生习作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它符合儿童的认知发展规律和学习心理, 并降低了习作的难度, 让学生的习作言之有物, 有了参照、借鉴, 使学生乐于表达。教师应着眼文本特点, 从命题、选材、结构、表达四个角度指导学生学习模仿, 将文本中写作技巧迁移到课堂练笔、习作中来, 帮助学生博采众长, 为习作起步助力。
从阅读中飞跃?在写作中创新 第8篇
【关键词】作文教学;高考充斥阶段;技巧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写作能力是语文教学成果的重要指标,作文也在语文试卷中被形象喻为“半壁江山”。对高三学生而言,如何突破自己的写作劣势,在考场上能轻松应对作文命题,写一篇文质兼美的考场作文应该是他们最着急、最关心的问题之一。而高三学生在写作方面经常出现的,比如审题立意、结构安排、语言锤炼等问题,虽然教师们在语文基础教学阶段已经着力在解决,却收效甚微,学生的作文依然会显得千篇一律、空洞无力。很多学生觉得在提笔时都有想法,但不知道怎样落实,用丰富的材料撑起观点。所以对高三学生来说,作文训练最难解决的问题就是材料的问题。无论记叙还是议论类的文章,材料都是最基本的构成部分。如果我们的材料比较单薄、宽泛或者很陈旧,相应的也不会给读者以好的印象,也无法取得理想分数。但在高三阶段,本来可以通过阅读来拓展更新的材料因为时间的束缚被限制了,怎么办?学生会说我们连8小时的睡眠都保证不了,哪里有时间去阅读呢?
鉴于此,我们需要学生对高三阶段阅读的所有材料多加关注、合理运用,让学生在创作时着力从材料的新颖性、典型性、丰富性方面做文章。笔者认为在高三复习特别是在最后的冲刺阶段的教学应做出如下改变:
一、总复习阶段,“阅读”与“作文”教学可以适当结合
阅读与写作是语文教学的两翼。杜甫有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但长期以来,我们只就阅读教阅读,为写作而练写作,将阅读与写作割裂开来。如果语文阅读教学没有关照作文教学的需要,从不关注学生作文兴趣、作文热情、作文能力的培养,写作教学只能是落到千篇一律、干瘪乏味的窘境。实际的情况是,针对高三学生的作文训练更是窘上加窘,很多教师认为已经到了高三了,再抓写作是徒劳的。
但我们应该注意的是,其实在高三复习的最后一年里,学生接触的阅读材料相当丰富,既有来自课本的经典诗词、名篇佳作,又有来自题海中的题材颇广、文体各异的阅读材料,其中不乏时下最流行的、学生们感兴趣的社会热点或信息,我们怎么能放过这些好素材,与学生每一次的阅读体验失之交臂呢?如果能让“阅读”与“写作”牵手,相辅相成,互为体用,就可以更有效地提高语文教学效能,提升学生的思想、情感与艺术品位,提高学生驾驭语言、张扬个性、舒展自我的书面表达能力。
二、“阅读”教学重品读,看经典如何妙笔生花
(一)回归课本,重读课本。很多入选课本的文章都是传世之作、经典之作,是作者在那个时代发出的最强劲的生命律动。而作品中凝聚着的作者对人生、自然、社会的独特深刻的情感态度、人格魅力、价值取向,这些将是撞击学生心扉,对学生人格产生持久影响的重要信息。
(二)在阅读训练中,可选取若干阅读材料精讲,让学生在品读经典中反观自己作文的问题。除了材料、内容可以积累,也可让学生在审题立意、结构安排、语言锤炼等方面有所体悟,将美好的阅读体验融入创作中。在讲阅读题时,我经常亲自朗读,让学生在听读中找出并谈谈它们最喜欢的语言和技法,让学生与作者或作品人物进行辩论、倾诉或询问,待学生沉醉于、感慨于作者的精神圣殿之时,也正是教师引出探究话题激发学生表达欲望的最佳时机。我认为对作品中“情”和“理”进行深入体会、探寻,也是教育、培养学生人格的过程,更是作者的人格性灵与学生碰撞交融的过程。我们不妨借机将作者与读者、历史与现实完全打通,让学生随作者或作品中人物的情感思想一起律动,让学生“吸收精神上的营养”。
三、魅力阅读,从课前3分钟演讲开始
高考复习十分枯燥,节节课直接做题讲题会让学生厌烦,效果也不好。不如好好利用课前3分钟,发动学生课前演讲。同学们选择他们最喜爱的作品来品评,分析文字的优美,构思的精巧,真诚的感情流露于朴素的语言之中;90后的孩子更喜欢谈论世界,语文课前三分钟演讲活动让古今中外、天文地理都进入了视野;讲故事说笑话表演小品,寓庄于谐,寓教于乐,在开怀大笑的同时更从短小精悍的语言中体会到小小说的特点。学生的精彩演讲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大家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逐渐养成了博览群书、勤于观察、善于思考的好习惯,提高了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同时又丰富了他们的写作素材。
最有趣的是原创接力,让学生自己选择他认为作文写得好的同学进行展示。学生们从内心里还是争强好胜的,被选中也是一种荣耀,展示的习作要拿得出手,就必须尽最全力去用心磨出一篇精品。这些文章有的是学生内心的抒发,有的是对高三压力的宣泄,有的是对自己、对同学的激励,这里有发自内心的呼唤,这里有对未来生活的憧憬,这里有团结友爱的写照,是学生生活、心理的浓缩。学生的习作在这里最先找到读者和听众,像《弈》《布娃娃》《且听风吟》等作品均博得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后经修改都发表于《镍都报》。
四、平时练笔与大作文升格相辅相成
“读”和“写”是语文能力一体两面,所以在积累阅读的同时,还要倡导学生解放手脚、不限题材的周周练笔,不失时机的鼓励学生用文字抒写阅读体验、记录青春、成长经历和感悟,每周集中点评展示,激发学生创作欲望。学生有质量高的作文,教师应主动帮助学生修改,在合适的题材下升格成为大作文。如果学生学会发掘阅读材料中可以训练的写作因素,尝试品析、模仿。久而久之,学生的读写热情会普遍提高。而且一旦他们学会了独立发掘文章的鉴赏点,并不断训练,那么学生收获的不仅是阅读理解力的提升,还有文学欣赏力,书面表达力的飞跃。
所以,只要我们不放弃任何一个让阅读与写作衔接的契机,巧妙安排、精心设计,无论对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还是人文素养的提高,都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从甲壳类动物下脚料中获取几丁质 第9篇
甲壳类动物壳体中含有的一个关键组分就是被称为几丁质的一种糖类聚合物物质。研究开发出了一个可生产生物源聚合物的综合性生物提炼平台,为获取几丁质,该平台利用微生物降解甲壳类动物的壳体,免除了使用任何化学品的需求。然后通过使用酶而获得糖类,而该糖类可进一步分解成化学工业和聚合物工业所感兴趣的化学成分。该方法不仅为海产品行业节省了处置加工废物所需的成本,还开辟了一个可能的新收入来源。单单在欧洲每年必须加以谨慎处理的甲壳类动物壳体就有成千上万吨,由于可能影响到环境的毒性风险而必须花费成本进行处理。( 中国渔业装备与工程科技信息网)
从阅读中获取写作智慧 第10篇
关键词:阅读;思维能力;谋篇布局
一、明确阅读与写作的关系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写作又能够促进阅读水平的提高,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更为重要的是,阅读与写作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正确认识与处理这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而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阅读教学中的辨析词语、语法知识、修辞知识、文学常识等基础知识,段落层次、篇章结构、阐述详略关系以及归纳中心思想等,与写作中的遣词用语、谋篇布局、立意选材是密不可分的。我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得知:阅读与写作两者是密不可分的,重读轻写或者轻读重写都是不可取的,在教学中两者应双管齐下、齐头并进,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
二、从课文阅读中汲取写作营养成分
1.利用阅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写作时需要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因为只有对所写对象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才能写出质量较高的文章。若对客观事物观察不细致、了解不透彻,叙述就不会具体,描写就不细致。为此要想具有较高的写作能力,就必须从观察出发,进行详细的分析以及研究。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写道:“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如果范仲淹对洞庭湖没有进行详细的观察以及周密的调查,就不可能概括出景象的特征。同是一个洞庭湖,在晨光中观察与在薄暮中观察,在雨中观察与在晴天观察,所见到的景象是完全不一样的。所以范仲淹在雨天所看到的洞庭湖则是“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而在晴天所见到的洞庭湖则是“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鲤游泳”。作者通过此段的描写,进而得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结论。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范仲淹能详细描写出同一景物在不同时段的不同特征,就是通过了细致的观察才描写出来的。所以通过阅读课文汲取写作技巧,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
2.通过阅读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学生要想写好文章,若不具备一定的思维能力是不行的,为此必须在阅读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一是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应指导学生突破课文背景束缚,将思维领域拓展到生活空间中,积极鼓励学生进行大胆想象,最终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以及认识能力。如:在鲁迅的《孔乙己》的教学任务完成之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话题作文《若孔乙己中举》。通过这样一个开放式的引导,激发了学生对孔乙己中举之后的联想。当然这种联想是建立在理解课文基础之上的,并不是凭空想象。对孔乙己中举之后,有的学生在作文中描写他喜极而死;有的描写他禁不住诱惑,进而贪赃枉法;中举之后的孔乙己,无论是哪一种结局,在一定程度上都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让文章更加生动、有趣。二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写作能力的提高必须具备一定的思维能力,这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如在学习了《皇帝的新装》之后学生在全面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对该课文写一个开放式的结局,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最终达到培养他们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目的。
3.通过阅读训练学生谋篇布局的能力
谋篇布局能力的培养对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只有掌握了谋篇布局的技巧,作文时才能够得心应手、运用自如。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加强这方面的培养力度。如:学习了《济南的冬天》这篇课文之后,我要求学生掌握该篇文章的写作特点,進而要求学生在此基础之上写一篇《家乡的冬天》。通过此种方式能够使学生掌握写景的技巧,提高写作能力。由于语文学习是一种综合性的学习,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综合性的语文能力,激发学生多方面的潜能,提高他们谋篇布局的能力,并充分认识阅读与写作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遵循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原则,实施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必须进行一定的改革,以适应教育教学发展的新形势。阅读与写作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因此阅读与写作的改革就要求教师将阅读与写作进行一体化教学,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汲取阅读中的营养,最大限度地运用于写作中,为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万丽丽.浅谈初中语文的阅读和写作[J].中国校外教育,2012(19).
从阅读中获取写作智慧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